余映潮望岳春望教案

余映潮望岳春望教案
余映潮望岳春望教案

余映潮望岳春望教案

教学目标:

1.背诵诗篇。

2.总体感知课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并掌握如何学习诗。

3.大致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理解他诗歌的风格变化。

教学重点:

1.背诵诗篇

2.总体感知课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并掌握如何学习诗。

教学难点:

总体感知课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并掌握如何学习诗。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许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而且意境深远: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

传颂,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同学们,你们学习诗歌已经有好几个年头了,那你们知道要如何学习诗歌吗?

二、知人论诗,了解作者

诗歌鉴赏中要真的读懂一个诗人蕴藏于诗中的感情是很不容易的。除了诗的字句意思之外,还要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风格,甚至是他生活的时代、所处的境地等,这就是所谓的知人论诗,知时论诗。——这是欣赏诗歌的前提。

今天我们要学习著名诗人杜甫的两首诗歌,现在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作者的生平。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望岳》这首诗写于开元盛世。开元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的年号。从太宗李世民贞观初年到开元末年,经过一百多年的积累,唐朝出现了全面繁荣的景象,历史上叫做”开元盛世”。

《望岳》就写于这个时期。此时诗人年方24岁,正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诗人的背后是一个鼎盛的唐王朝,所以在他的诗里便投射了足够的“盛唐气象”。

三、如何学习诗歌?

方法一:多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岱了曾眦

先划分诗的节奏,后正确诵读:①注意停顿和重音,读出诗的节奏;②读中想象诗的意境,③读中想象诗人的思想感情。

方法二:读原句,看注解,查资料,理解诗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语气助词,无意。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阴,山的北面;阳,山的南面。泰山极高,南面受日光,故明亮;北面阳光照不到,故昏暗。意思是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

“荡胸”,心胸摇荡。“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

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这两句的意思是层层云升腾,涤荡心胸;飞鸟归山,映入眼帘。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的意思是终要登山泰山顶峰,一眼望去,四周重重山峦都显得渺小了。方法三、带问题,合作探讨,深入理解。

1、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写乍一见远望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兴奋和惊叹仰慕之情。

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用语言来形容山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前句虚写,泰山的美一言难尽,不如写造物主对其情有独钟。后句实写,“割”字用得好,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

形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这两句是写细望。表达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愿望。

是其誓言,也是诗人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可见其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全诗主旨:相信自己终能攀上人生顶峰的豪情壮志。方法四:分析景物特点,把握诗人情思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远大抱负。

四、了解《春望》的写作背景

叛军攻下唐都长安的第二年三月即安史之乱时期,诗人劫后余生写下了《春望》。此时的诗人人到中年,战乱使得他穷愁潦倒,与家人聚少离多。

五、如何学习诗歌?

方法一:多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溅抵搔浑胜簪

先划分诗的节奏,后正确诵读:①注意停顿和重音,读出诗的节奏;②读中想象诗的意境,③读中想象诗人的思想感情。

方法二:读原句,看注解,查资料,理解诗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这两句的意思是国都破碎不堪,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又来到长安城,只有荒草长得特别茂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溅落。这一联一般有两种解释:

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

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抵”,值。这一联的意思是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家信可以抵得上万两黄金那么宝贵。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搔”,用手挠。“浑”,简直。“胜”,能够承受。这两句的意思是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方法三、带问题,合作探讨,深入理解。尽量用诗中的词回答下列问题

1.诗人望见什么景物?这景物有什么特点?

国破草木深

2.是什么原因使春天变得如此的荒凉?

烽火

3.这个原因除给春天带来影响,还给诗人家庭带来什么?

离别,无法团圆!

方法四:分析景物特点,把握诗人情思

花与鸟是春天中美好的景物,然而诗人见鲜花而“溅泪”、听鸟鸣而“惊心”,情与景不是不一致了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以乐景写哀情,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方法五:比较阅读——加深理解

找出这两首诗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分析不同点的原因。

相同点:作者、无言律诗、借景抒情、有“望”字······ 不同点:

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

远大抱负

忧国,伤时,思家

雄伟深远

深沉含蓄

六、小结

补充:介绍杜甫时应加入他创作的三个时期:

1. 读书和漫游时期。这一时期诗人先后游览了吴、越和齐、赵,饱览了祖国壮

丽的山河,开阔了他的眼界和视野,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好友,这一时期的生活和创造,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情调。

2. 中年时期。即安史之乱时期。因遭奸臣陷害,屡次应试,屡次落第,当官后

又屡次被贬。官场的黑暗,统治者的腐朽,再加上连年的战争,诗人写出了一系列批判时政,讽刺权贵,忧国忧民的诗篇。

3. 杜甫的晚年时期。杜甫的晚年过的相当凄凉,颠沛流离,四处漂泊,这一时

期的诗歌充满了一层悲哀、无奈地色彩。

七、作业

背诵这两首诗

《春望》、《望岳》教案

一、导入

韩愈曾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早已为我们熟知。那么,今天让我们跟随春望和望岳这两首诗,一起

走进杜甫。

二、杜甫简介

大家齐读一遍,然后补充到课本上。

学习诗歌讲究知人论世,杜甫的诗歌能够成为诗史,跟杜甫本人的经历是密不可分的。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作者的人生经历。

杜甫的一生,青年时年少狂放、胸怀大志,中年时运不济、仕途坎坷,暮年忧国忧民,饥寒交迫。

其中,《望岳》便作于诗人当年意气风发的读书和壮游时期;《春望》作于坎坷艰难的长安十年期间。

了解完杜甫人生经历,我们来齐读这两篇诗,读出不同时期杜甫的感情。

纠正:注意了岱宗夫如何夫,还有望岳这一首诗的情感重点应放在哪一句,对,最后一句。

《望岳》

好,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望岳》,先听一段音频,大家注意体会其中的感情。来,我们试着再来读一遍。

这一遍就进步多了。

望:诗人望泰山,将所见所感蕴含在这一首《望岳》之中,请同学们对照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内容。思考:

诗人望见了怎样的泰山,又有怎样的泰山美景?请大

家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这里是远望之泰山。“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这是凝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

赏:下面,同学们自由朗读,找出你喜欢的诗句谈一谈,读一读。可以从用词、修辞、感情三方面任一来谈。

用你的感觉把它读出来。)比如:我喜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一句,因为“钟”字将大自然拟人化,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美。或“割”字用得好,形容泰山就像一把巨斧,将阳光切断,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以这样的形式来说。

真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大家谈得都很好,理由说得也很清楚。

情:那么从这首诗中,我们读出一个怎样的杜甫呢?以“我从中,读出一个的

杜甫”这种形式来回答。各小组讨论一下。

小组代表来说一下。

师:是的,我们可以读出诗中的杜甫是一个青春勃发的形象。他,是一个胸怀豪迈的杜甫,一个乐观向上、渴望建功立业的杜甫,一个想和泰山融为一体、自信终能有所成就、攀越顶峰的杜甫??

《春望》

教师过渡:《望岳》是杜甫青年时期写下的名篇,它让我们认识了一个热爱自然、积极进取、志向远大的热血男儿;那么,杜甫后来的生活如何呢?我们继续走进杜甫的生活。

我们先来看几句诗:残杯冷炙,疾病缠身,颠沛流离。这就是杜甫进入中年的生活,他被后人誉为“诗圣”,却经历着郁郁不得志的生活。我们接着学习《春望》。

读:大家先齐读一遍这首诗。

题目中的“春”字,点明了季节——春天。春天,什么样子的?鸟语花香,生机勃勃?? 请同学们认真自读《春望》,分析:诗人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从哪里看出是春天?你从哪些词语能体会到杜甫当时的心情?

望中景:放眼望去,国都长安城已残破不堪,只剩下旧有的山河;春天已经来临,可是城中只有幽深的草木。花儿似乎在流泪,草儿也感到惊心,这一切怎不让人悲伤??情景交融望中情:破、深、泪、恨别、烽火、家书、白头、搔??

从中我们可以读出杜甫的痛苦、忧国思家之情。

赏:这么一首感人至深的诗,你喜欢哪一句呢?谁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读一读。看来这首诗真不愧为经典,每一句都有人喜欢。

老师也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喜欢的一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情:此时,杜甫的豪情已不再有,他的心中充满的是怎样的情感?

是妻离子散的悲愁,是家国沦陷的沉痛。

与《望岳》对比,从这首诗中,我们读出一个怎样的杜甫?

这首诗中的杜甫,已经青春不再。这是一个饱经风霜

的杜甫,一个感伤时势的杜甫,一个思念亲人的杜甫,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

小结,解读杜甫人生:

1.如果说《望岳》表现的是年轻时的杜甫积极入世的冲天豪情壮志的话,那《春望》体现的则是经过岁月冲洗、战争创伤后的杜甫沉重的社稷之思、家国之忧。历经岁月的沉淀,杜甫的诗歌以其饱满深沉的情感,向我们讲述着历史的沧桑,人生的起落。诗人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在实践着他兼济天下的理想与抱负。

2.怀着对历史的追忆,对诗人的敬意,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首诗吧。

《望岳》教案

a、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b、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c、理解并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a、重点字词的含义;

b、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a、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一课时

:朗读法、讨论法

:ppt 、道具

一、导入新课

1.“五岳”导入。

2.欣赏泰山景色并描绘泰山。

二、作者并背景介绍

1.指名简介作者。师补充要点:杜甫人称“诗圣”;与“诗仙”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2.背景:应试落第。

三、初步朗读

1、听范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四、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内容。

2.快速抢答,字词解释。

五、深入研读

师:诗题叫《望岳》,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

1.首联“岱宗”两句。

●这是什么修辞手法?——设问。

●字词解释,梳理大意。

重点:“岱宗” 、“夫如何”、“夫”、“齐鲁” 、“青”、“未了”。●指导概括并板书:远望青翠苍郁、绵延不绝。

● 齐读。

2.“造化”两句。

● 字词:“造化” 、“神秀”、“钟”、“阴”、“阳” 、“割”。

● 指导概括并板书:近望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板书——“近望”

3.“荡胸”两句。

● 字词:“荡胸”、“决眦” “入”

●看ppt图片,演示“决眦入归鸟”。

●指导概括并板书:细望云涌云翻、鸟儿归巢

六、名句赏析

1、泰山如此绵延不尽,如此神奇秀丽,如此巍峨高大,杜甫看了心潮澎湃,他情不自禁地产生了一个愿望。杜甫的愿望是什么? ——一览众山小。

2、“会当”两句释义。

3、抒发了杜甫怎样的情感?

讨论后明确: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

4、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启示。

七、总结课文

1.完成填空: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思想感情。

讨论后明确: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和远大抱负。

八、背诵竞赛

九、作业:

1.字词解释抄2遍。

2.抄写原诗并翻译。

板书:

望岳

杜甫---- “诗圣”

首联: 远望绵延不绝、树木苍翠

颔联: 近望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颈联: 细望云涌云翻、鸟儿归巢

尾联: 不畏艰难俯视一切

附原文: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教案公开课教案

望岳教案公开课教案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望岳》教案 【教学目标】: a、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b、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c、理解并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重点】: a、重点字词的含义; b、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难点】: a、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ppt 、道具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1.“五岳”导入。 2.欣赏泰山景色并描绘泰山。 (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我们今天就来欣赏下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笔下的泰山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二、作者并背景介绍 1.指名简介作者。师补充要点:杜甫人称“诗圣”;与“诗仙”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2.背景:应试落第。 三、初步朗读 1、听范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四、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内容。 2.快速抢答,字词解释。 五、深入研读 师:诗题叫《望岳》,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 1.首联“岱宗”两句。 ●这是什么修辞手法——设问。 ●字词解释,梳理大意。 重点:“岱宗”、“夫如何”、“夫”、“齐鲁”、“青”、“未了”。 ●指导概括并板书:远望青翠苍郁、绵延不绝。 ●齐读。 2.“造化”两句。 ●字词:“造化”、“神秀”、“钟”、“阴”、“阳”、“割”。 ●指导概括并板书:近望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板书——“近望” 3.“荡胸”两句。 ●字词:“荡胸”、“决眦”“入” ●看ppt图片,演示“决眦入归鸟”。 ●指导概括并板书:细望云涌云翻、鸟儿归巢

望岳说课稿

《望岳》说课稿 万昌中心小学陈洋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你们好!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的诗感时伤世;他 的诗忧国忧民;他的诗沉郁顿挫;他的诗也壮志豪情。他就是被尊称为“诗圣”的杜甫。我本节课的说课题目是杜甫的《望岳》,我将围绕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望岳》是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板块第一课。本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名篇,该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学习本课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为也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分认识。学生还能逐步感受杜甫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进一步深刻认识和理解杜甫的胸襟和气魄,提升学生的人文认知。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主张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知识与技能: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感悟诗的意境。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理解作者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及远大的胸襟抱负。 教学重难点:背诵诗,感悟诗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情怀。 。 三、说教法学法 埃德加·富尔曾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 我力求做到:创设情境→知识内化→拓展深化 让学生达到:初步感知→自主探究→个性展示

在语文教学中我力求达到让语文回归到学科的本质属性中来,突出其工具性与人文性,让语文学科回归到一种真实和质朴的状态,不花哨,不走形式,不摆空架字。语文应该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魂的,是生动的,立体的。更是我们汉语言所特有的美及蕴含的丰富内涵。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思维过程的真实展现,一种从不会到会的的过程。从教者到学生一节课都不会是完美的展现,而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问题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价值,更引起一种更深层次的思考,继而寻求到一种较为合理的解决手段。我个人认为教师应该关注学生,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文本决定不了读者,那么教师也决定不了学生,而是学生决定教师。因此我渴望突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从讲解,引导,到放手,梯度式的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掌握学习的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从歌曲《我爱你中国》的歌词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产生一种对于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怀着这样的心情走进课堂,为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打下基础。 (二)复习:杜甫其人,创作背景。为深入体会内涵做铺垫。 (三)简要的教学过程: 讲读第一联,突出写作特点及蕴含感情。 师生合作研读第二联,体会用字的精妙及修辞方法. 自主学习第三联,多角度进行赏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理解问题的能力。 深入探究第四联,体会其中的哲理,深入理解作者伟大的胸襟抱负,及伟大的人格。 最后教师进行小结 五.总结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回顾本堂课的教学,我主要让学生在情境感悟中体味诗人的酣畅豪情;在自主探究中构建自己的诗歌鉴赏;在诵读中展示学生的个性与才华,从而营造出一种较为开放性的课堂教学,继而提升学生的阅读与鉴赏能力。 由于个人的能力与水平问题,本节教学还有着诸多的不足,在此恳请各位评委及老师给予指正,我定当虚心学习,尽快让自己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谢谢大家。

何宝玉优秀教案之《望岳》

(八年级语文)教案: 杜甫《望岳》 授课人:何宝玉【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及诗背景; 2、通过字、词、句了解文章大意,把握主旨; 3、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对该诗主旨的感发与升华; 【教学课时】 1课时(15分钟) 【教学方法】 串讲法、提问法等 【教学流程】 (一)导入: 老师:同学们,现在开始上课!课前老师有两个问题需要大家帮忙解决一下。第一个问题,说有这样一个人,他的笔端流淌的多是对黑暗社会的揭露和对黎民百姓的同情。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

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惊天地、泣鬼神。他被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第二个问题,有这样一座山,鬼斧神工,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就连我们的孔夫子也为它打广告、做宣传。“登东山而小鲁、登xx而小天下”。大家能帮忙解决吗? (学生:杜甫和泰山) 老师:哈,还真是,老师被大家点醒了!那当诗人中的诗人和大山中的大山相遇时会上演怎样的传奇呢?化用当下时髦的话,就是当杜甫遇上泰山……后面有六个小点,那是省略号。就让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师生一起把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大家说好吗? (学生:好!) 老师:打开书本,让我们一起品读杜甫及其名作《望岳》(板书) (二)、杜甫简介: 老师:我们入乡随俗,还是先来了解作者杜甫。我们和杜甫应该算是老朋友啦!从小学到初中,语文课堂还总离不开他。难怪有些老师和同学亲切地称他为“老杜”。既然是老朋友,那对他的介绍也要与众不同。不像以往那样摆出“百度版”、“搜狐版”的人物介绍,老师今天要推出“大家版老杜”。即:大家凭借自己的知识积累,你一言、我一语的来给老杜写生平简介,好吧? (学生:………………)

《望岳》说课稿及教案

诗歌——观照诗人情感的镜子 《望岳》诗歌教学研讨课说课稿 “诗歌是人类的母语”。它是一种语言文化最精华的体现,也是最集中体现语言“文学性”的一种样式。当我们一说到汉语是伟大的、是一种具有高度文明价值的语言时,人们马上会举出李白、杜甫、王维等人的诗为例,甚至不用举例,这些精美的的诗句就会自动浮现在我们的记忆中。它们已成为我们的文化记忆,成为我们的审美尺度。所以德国二十世纪哲学家海德格尔这样说:“一种语言的性质要通过诗歌来体现”。那些优秀的诗人和诗篇,总是一个民族、一种语言文化的骄傲和表征。 所以有人称诗歌是文学的骄子,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 诗歌中有真诚、炽热的感情,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诗歌的本质是抒情。所以不管是诗歌的教还是学都应该是一种高雅的精神活动。这样看来,诗歌教学就必须是一种知识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承担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格健全导引的重任。 一、教材解读 《望岳》被编排在北师大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拓展诗歌,本单元所选取的文、诗都是与山水有关的,在大自然的景色触动下产生种种感受:被自然陶醉,流连于山水之间;借山水表达一种融入自然的生活;借自然景观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理想、志向…… 《望岳》是现存杜诗中最早的一首,也是与后期成熟诗歌在情感和风格大不相同的一首。写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 诗中以饱满的热情形象地描绘了这座名山雄伟壮观的气势,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说学情 学生从小学开始学习诗歌就主要是以背诵为主,很少对诗歌进行深入地理解与赏析,当然这与考试的导向是分不开的,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是一知半解,是支离破

望岳教案 公开课教案

《望岳》教案 【教学目标】: a、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b、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c、理解并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重点】: a、重点字词的含义; b、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难点】: a、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ppt 、道具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1.“五岳”导入。 2.欣赏泰山景色并描绘泰山。 (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我们今天就来欣赏下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笔下的泰山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二、作者并背景介绍 1.指名简介作者。师补充要点:杜甫人称“诗圣”;与“诗仙”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2.背景:应试落第。 三、初步朗读 1、听范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四、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内容。 2.快速抢答,字词解释。 五、深入研读 师:诗题叫《望岳》,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 1.首联“岱宗”两句。 ●这是什么修辞手法?——设问。 ●字词解释,梳理大意。 重点:“岱宗”、“夫如何”、“夫”、“齐鲁”、“青”、“未了”。 ●指导概括并板书:远望青翠苍郁、绵延不绝。 ●齐读。 2.“造化”两句。 ●字词:“造化”、“神秀”、“钟”、“阴”、“阳”、“割”。 ●指导概括并板书:近望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板书——“近望” 3.“荡胸”两句。 ●字词:“荡胸”、“决眦”“入” ●看ppt图片,演示“决眦入归鸟”。

●指导概括并板书:细望云涌云翻、鸟儿归巢 六、名句赏析 1、泰山如此绵延不尽,如此神奇秀丽,如此巍峨高大,杜甫看了心潮澎湃,他情不自禁地 产生了一个愿望。杜甫的愿望是什么? ——一览众山小。 2、“会当”两句释义。 3、抒发了杜甫怎样的情感? 讨论后明确: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 4、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启示。 七、总结课文 1.完成填空: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思想 感情。 讨论后明确: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和远大抱负。 八、背诵竞赛 九、作业: 1.字词解释抄2遍。 2.抄写原诗并翻译。 板书: 望岳 (唐)杜甫---- “诗圣” 首联: 远望绵延不绝、树木苍翠 颔联: 近望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颈联: 细望云涌云翻、鸟儿归巢 尾联: 不畏艰难俯视一切 附原文: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最新教案教学设计)

望岳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知识。 2.朗读诗歌,了解大意,领略泰山雄伟壮丽的景色。 3.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4.学会赏析名句,领悟诗歌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2.赏析名句,领悟哲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文学常识: 1.关于作者: 《望岳》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他有“诗圣”之称。他的诗被誉为“史诗”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这是一首咏东岳泰山的诗。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了解“五岳”: 东岳泰山(1532米),位于山东泰安市。西岳华山(1997米),位于陕西华阴县。南岳衡山(1512米),位于湖南长沙以南的衡山县。北岳恒山(2017米),位于山西浑源县。中岳嵩山(1440米),位于河南登封县。(东西南北中泰华衡恒嵩)。

三、朗读诗歌 初读诗歌,强调字音,把握节奏,明确体裁。 (1)学生自己默读诗歌,教师则强调一些字的读音,如“岱”、“夫”、“了”、“眦”等。 (2)学生划分诗歌停顿的节奏,同桌互读,指名读,教师总结、评价,最后,再集体朗读诗歌。 (3)教师指导学生明确诗歌的体裁:五言古诗,教师朗诵《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本诗的诵读节奏。 五言古诗特点: 相对格律诗而言,不讲究平仄押韵宽松。 可随意转韵句数不限,分五言七言乐府。 四、感知探究 1.再读诗歌,理解诗句含义。(学生借助课下注释逐句理解,小组内同学间互相交流,掌握诗句的含义。) 完成后,教师再点名检查、集体点拨自学情况。学生集体复述句义,再读诗歌。 (翻译: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在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成一明一暗两部分。层出不穷的云雾使人心胸荡漾,我睁大眼睛看见欲归巢的飞鸟。一定要登上山顶,这里放眼望去,才会感到所有的山都是那么的矮小。) 2.细读诗歌,哪些诗句是写景?前六句诗句具体描写了泰山景色的什么特点? 3.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虚有实。那么每句分别是从“望”的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 明确: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师点拨: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确,也更强烈。写初见泰山时欣喜惊讶仰慕的情形。)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

《望岳》教学设计案例(2)

《望岳》教学设计案例(2) 《望岳》教学设计案例 3.自读诗歌。 四、整体感知内容 提问: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的内容。 参考: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五、诗句赏析 1.文题是《望岳》,在诗中哪些诗句写了诗人望到的景色? 明确:前三联。 2.最后一联和前三联有什么区别? 最后一联是诗人的想象,前三联是实写。 3.提问:分组研讨,理解诗句内容及情感,分析望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 首联:泰山的雄伟壮阔——远望。

颔联:泰山的高大秀美——近望。 颈联:诗人的胸怀浩荡、眼界开阔。表现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细望。 尾联:想像之景,也是作者的愿望,表现了诗人想要实现人生远大抱负,登临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 六、交流启示 自学交流学习本诗得到的启示。 明确:胸怀雄心壮志。不怕困难,勇于攀登。 七、拓展 诵读并积累杜甫的诗《春望》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八、作业 1.积累杜甫诗歌名句。 2.背诵并默写诗歌。 教学总结: 反思起来,我在诗词格律等方面还凭习惯直接给了知识,而没有通过探究学习掌握。在备课时,我考虑到课堂时间的问题和诗词格律

难度大的问题,决定在课堂上对此不作过多探讨。虽然在课堂引导学生归纳古诗词的特点,为下一步的仿写作准备、作指导。大部分学生答出了古诗词的特点,但在仿写诗歌时并不能很好的运用诗词的知识。我认为课后还需给学生讲清楚诗词的平仄押韵的要求,虽然这不在《课程标准》要求之内,但根据学生需求,适当让学生了解一些语文知识还是必要的,否则将给学生留下误区。 虽然这堂课结束了,但时常听到学生吟唱自己谱曲的古诗词,在作文中看到学生恰倒好处的仿写一两句古诗,我感到很欣慰,从这个角度来说,采取吟唱、仿写的方法来教古诗是可行的,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同时我认为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给了教师一个更为广阔的天空,给了教师展示教学个性的平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与同伴合作探究的快乐,体会到自己自主学习获得成功的幸福。一位语文教育前辈曾说过,在学生的幸福中,我们感觉到自己生命的延续;在学生的快乐中,我们深深体会到自己语文教育的成功。我以此来勉励自己。

望岳优秀说课稿

望岳优秀说课稿 望岳优秀说课稿 杜甫的名篇《望岳》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 2.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3.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首诗。 4.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过程与方法 1.掌握一些古诗朗诵的常识,读出节奏,读出韵律,逐步提高诗歌朗读水平。 2.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学情分析 《杜甫诗三首》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25课,到这时,学生已经了解一些古体诗的基本常识,对诗人杜甫也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掌握了古诗朗读的常识和方法,具备了一些鉴赏诗歌的基本能力,学生的学习,应该有较好的基础,预计学习效果应该比较好。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本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4教学过程4.1第一课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望岳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活动2【讲授】望岳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杜甫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里。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

登飞来峰望岳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望岳》教学设计 二中分校于婧雯 教材分析 《登飞来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所作,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此时的王安石正是初涉官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飞来峰之千寻塔来抒发自己胸怀壮志寄托远大的理想。 《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前三联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望”泰山之景,尾联抒发作者的情感。诗中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壮志和远大抱负。 两首诗无论是在内容、思想感情、哲理,还是表现手法、结构等方面都有很多相似之处。通过两首诗的对比学习,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以及表现手法的运用。设计理念(课标、教法、学法)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古诗词的教学更是如此。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理解、品析欣赏,从而正确体会和把握古诗词的内容和情感,逐步提高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品评赏析能力,更加喜欢古诗词的学习,更加热爱祖国优美的古诗词文化。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态度、对教材的理解) 以往,学生所学的诗大多是以写景状物为题材,对于蕴涵着深刻人生哲理的诗则是初次接触,因而在学习体会诗的含义上,会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两首诗的相关资料,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并在熟读的基础上正确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疏通诗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让学生学会在读中赏析作品,准确理解诗句的含义,并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和相关的时代资料引导学生挖掘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两首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并且体会到在人生的旅途上要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在前进的道路上要不畏艰难困苦,勇攀高峰。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能够准确描述诗歌的情景,并且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结合作者的生平事迹领悟诗句中的深刻哲理,明白人应该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站得高、看得远。

《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游山西村》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文言文专题复习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回顾复习文章的文学常识、内容主题和重点字词句。 2、梳理并积累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掌握其用法和含义。 教学重难点: 梳理并积累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掌握其用法和含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情初测 1、学生独立完成《小石潭记》的文学常识、内容主题、难句翻译习题。 (1)选出下列选项中无误的一项是() A、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抒情议论,是属于散文的范畴。 B、《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写山水游记。 C、本文是他的第四篇,按游踪顺序写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潭中的气氛,突出表现小石潭幽静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怡然自得、悠闲惬意之情。 D、本文第二段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重点描写了游鱼的悠闲自得、活泼生动的情态。

(2)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其岸势犬牙差互: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 B.下见小潭,水尤清洌:下去见到一个小潭,水特别清澈透明。 C.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D.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人心神凄楚,寒透骨节,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2、核对答案,学生自主纠错。 二、重点梳理 梳理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 教师课件展示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指名回答,学生自主纠错。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最优秀的望岳教案

《望岳》教案 一、教学目的: 1、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2、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3、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1、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2、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三、教学难点:理解诗中哲理和意境; 四、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这次放假过的开心么?那么像这种短假的话我们只能在家里玩,如果是长假你们想不想去旅游啊?说起旅行,我们国家的名胜古迹可是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什么最有名气啊?正如“五岳归来不看山”。“五岳”!五岳: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五岳之首是哪座山?——泰山 2、介绍“泰山”, “泰山”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又称东岳,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著名风景名胜有天柱峰、日观峰、百丈崖、仙人桥、五大夫松、望人松、龙潭飞瀑、云桥飞瀑、三潭飞瀑等。泰山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数千年来,先后有十二位皇帝来泰山封禅。 3、泰山如此美丽,有位诗人写了首诗赞美它,这首诗叫做——《望岳》。 (二)讲授新课: 我们一起来看标题,看,望分两种,一种远望,一种近看;岳:在这篇里指泰山,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望岳》共三首,还有两首是写西岳华山和东岳衡山。《望岳》选自——《杜诗详注》,那么这个杜指的是——杜甫。 了解作者: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唐大诗人,世称“诗圣”,(诗仙是?)杜甫和李白合称——李杜。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 杜甫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以古体诗、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他的作品风格。

2020年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望岳》优秀教学设计

诗歌《望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了解杜甫青年时期创作的诗歌,感受杜甫诗歌美。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一首诗。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内容,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国家的名胜古迹可是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当属“五岳”最有名,正如“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明确:泰山 二、读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 2.有节奏地进行朗读。 三、品诗文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明确)一二句写泰山山脉绵延辽阔;三四句挟泰山雄峻磅礴;五六句是仔细远望,见群峰云生,仿佛有归鸟入谷。 七八句想象将来登山所见景象,同时抒发自己的抱负。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明确)远望泰山,说泰山横跨齐鲁大地,绵延广阔 近观泰山雄奇秀丽,巍然耸立的形象 细看泰山,表现在泰山面前深为之震撼和陶醉的感情 最后两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是作者由望景而产生了登临的愿望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望”字成了本诗歌的线索,在望岳中表现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3.”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钟”,“割”字用的好,历来被人称道,试着分析它的妙处。 (明确)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来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4.“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中句决眦一词尤为为传神,试着分析它的妙处。 “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为了看够,因而使劲地睁大

望岳教案公开课教案终审稿)

望岳教案公开课教案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望岳》教案 【教学目标】: a、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b、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c、理解并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重点】: a、重点字词的含义; b、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难点】: a、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ppt 、道具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1.“五岳”导入。 2.欣赏泰山景色并描绘泰山。 (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我们今天就来欣赏下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笔下的泰山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二、作者并背景介绍 1.指名简介作者。师补充要点:杜甫人称“诗圣”;与“诗仙”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2.背景:应试落第。 三、初步朗读

1、听范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四、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内容。 2.快速抢答,字词解释。 五、深入研读 师:诗题叫《望岳》,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 1.首联“岱宗”两句。 ●这是什么修辞手法?——设问。 ●字词解释,梳理大意。 重点:“岱宗”、“夫如何”、“夫”、“齐鲁”、“青”、“未了”。 ●指导概括并板书:远望青翠苍郁、绵延不绝。 ●齐读。 2.“造化”两句。 ●字词:“造化”、“神秀”、“钟”、“阴”、“阳”、“割”。 ●指导概括并板书:近望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板书——“近望” 3.“荡胸”两句。 ●字词:“荡胸”、“决眦”“入” ●看ppt图片,演示“决眦入归鸟”。 ●指导概括并板书:细望云涌云翻、鸟儿归巢 六、名句赏析

望岳 说课稿(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望岳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的诗感时伤世;他的诗忧国忧民;他的诗沉郁顿挫;他的诗也壮志豪情。他就是被尊称为“诗圣”的杜甫。 一、说教材 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收集了他的三首诗,这就是我本课的说课内容----《杜甫诗三首》。这三首诗都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学习本课学生对诗歌的形式特点会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分认识。学生还能逐步感受杜甫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并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 2、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蕴含于诗句中的豪情壮志,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诗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则是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三、说教法学法 埃德加·富尔曾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 我力求做到:创设情境→网络交互→知识内化→拓展深化 让学生达到:初步感知→自主探究→个性展示→即兴创作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望岳》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多媒体显示: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2、走近杜甫,背景介绍(由学生展示有关文字资料)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交流合作的能力。 3、初读全诗 学生对照注解,自读自悟,展示图片,创设情境氛围,让学生领略到诗人蕴含于景物中的凌云壮志、万丈豪情。 〈二〉、网络交互,自主探究 1、向学生们推荐网站,引导学生自主浏览。 2、听配乐朗读,再次把学生带进诗的情境中。 3、合作探究: 你们能谈谈对《望岳》的了解吗?(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走进课本,小组合作探究。)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教案新人教版

20 古代诗歌五首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3.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会赏析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第1课时《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下面我们就一道去诗中探秘…… 二、教学新课 登幽州台歌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1.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他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2.初读古诗。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出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②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 ③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明确: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交错的楚辞体,注意朗读停顿,即“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目标导学二:研读诗句,深入理解 1.学生再读,教师出示自主学习要求。 ①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②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③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明确:时间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3.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明确: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而涕下”? 4.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孤独的愁苦情怀。 目标导学三:分析形象,体会特点 1.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明确: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2.这首诗看起来比较消极,但其实不然,它流露出作者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 3.写作特色。 明确:气势磅礴:景物宏大、开阔、壮美;胸怀宏伟:胸怀宇宙。 望岳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理解内容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望岳》教学设计完美版

《望岳》教学设计 秦桂红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了解诗歌特点。 2体会诗歌的意境,赏析精彩语句。 3.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一、导入: 1、下面的对联写谁?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 “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朱德诗圣——杜甫“五岳归来不看山”。今天我们随诗圣杜甫一起去领略五岳之首的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 二、什么时候“望”:简介作者,了解背景。 1、“李杜诗篇万口传”杜甫与“诗仙”李白齐名,世称"李杜"。李白的诗歌浪漫飘逸、雄奇豪放,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杜甫的诗歌沉郁、凝重,是现实主义的典型代表。 2、请同学对杜甫做补充介绍:诗圣、诗史、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当了检校工部员外郎,这就是后人称他“杜工部”的由来。代表作品:《前出塞》《兵车行》“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 3、写作背景:(课件) 三、“望”到了什么:吟读课文,初步感知。课件 1、指读,纠正字音,节奏 2、听配乐朗诵《望岳》,读出味道课件 2、学生自由朗读。 3、配乐学生个别朗读,其他学生点评。配乐 4、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学习小组交流,有否疑难及互答) 5、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课件 重点字词:岱宗未了造化钟阴阳曾眦会当凌 四、怎样“望”:赏析诗句,进入意境。课件 1.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同桌交流板书:远望近望细望 精讲:全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课件 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泰山位于古代齐、鲁两国之间,其北为齐,其南为鲁,齐、鲁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结果。

《望岳》说课稿

《望岳》说课稿 甘肃平凉庄浪刘有家 一、说教材 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收集了他的三首诗,这就是我本课的说课内容----《杜甫诗三首》。这三首诗都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学习本课学生对诗歌的形式特点会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分认识。学生还能逐步感受杜甫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并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 2、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蕴含于诗句中的豪情壮志,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材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理解诗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的意境。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三、说教法学法 埃德加?富尔曾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

我力求做到:创设情境?网络交互?知识内化?拓展深化 让学生达到:初步感知?自主探究?个性展示?即兴创作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望岳》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多媒体显示: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2、走近杜甫,背景介绍(由学生展示有关文字资料)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交流合作的能力。 3、初读全诗 学生对照注解,自读自悟,展示图片,创设情境氛围,让学生领略到诗人蕴含于景物中的凌云壮志、万丈豪情。 〈二〉、网络交互,自主探究 1、向学生们推荐网站,引导学生自主浏览。 2、听配乐朗读,再次把学生带进诗的情境中。 3、合作探究: 你们能谈谈对《望岳》的了解吗,(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走进课本,小组合作探究。) 4、师生共同配乐朗读。 〈三〉、知识内化,个性展示 1、这一环节我出示古筝、笛子、琵琶这三种乐器(多媒体显示),让学生从中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乐器来配合这首诗。并说出:为什么你要选这种乐器,来一个个性大展示。(让 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学生的思维得到纵情放飞,最后教师作综合点评,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都得以高涨,使课堂气氛燃起熊熊之火。)

【优质课公开课】《望岳》教案、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望岳》教案、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第一部分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文的学习是青少年了解民族传统,接受优秀民族文化熏陶的捷径。《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的学习作了明确要求,要求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古今优秀诗文。本期在进行古诗词的教学时,我进行了一些探讨,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教学《望岳》这堂课的教学设计。 一、关于教学目标的设计 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体会《望岳》诗歌的意境及作品风格; 2、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吟唱仿写古诗词; 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 1、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首先要多角度激发诵读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让学生在开阔的意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2、确定第二个教学目标主要源于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新的教学理念。诗歌的广阔意境给学生留下了自主开掘的空间,课后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闻乐见的方式重现诗歌。 3、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诗词语言大多可以配乐吟唱,因而具有极强的音乐性,让学生在吟唱中产生特定的审美心境。柏拉图说过:“音乐把节奏与乐调的强烈力量进入心灵的最深处。”教古诗时应充分利用音乐盒带,通过听、唱把学生带入音乐的天地、艺术的王国,领会诗歌与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 4、吟唱古诗词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运用。一是指在写作中恰当引用诗句,帮助表达内容,美化文章语言;二是在写作中创造性的使用、模仿、改写诗句。 二、关于教学重点的确定 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是领会《望岳》一诗的意境,并谱曲自唱,尝试古诗词的的写作,古诗的格律不作过多要求。 三、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以吟唱、仿写为主。 针对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我尝试过借鉴过很多古诗词的教学方法:如诵读法、品析法、故事导读法、以画配诗法等等,效果都不错。我现在所教班级的学生,人才济济。他们喜欢唱流行歌曲,喜欢模仿,喜欢尝试。所以,我采用吟唱——仿写的方法来教《望岳》。这种方法也便于贯彻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首先吟唱,就要求学生自主地深入地领会诗歌的内容,这样才能选择感情相吻合的音乐曲目来配诗。在演唱时,学生可以寻求合作,可以独唱,可以合唱。仿写诗歌,既要学生自己写,更须同学互评互改,一起来锤炼字词,共同去探寻诗歌创作的奥秘。 四、关于板书的设计 《望岳》这首诗形象很鲜明,写了泰山广、高、美的特点。所以,我在板书时勾勒泰山的图画,不求形似,但求神似。给人一种美感。同时也把泰山的特点板书出来,给学生一目了然的印象。 五、关于课后作业的设计 我想通过《望岳》一诗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读古诗的能力。所以设计了两个作业,一是给熟悉的诗词谱曲既可套用现成的音乐曲目,也可自创曲目。二是把仿写的诗歌编订成册,出版一期诗歌集。 古诗词的影响是深远的,古诗词的教学方法是多样的,只要我们勇于尝试,必定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 《教学目标》

望岳说课稿

望岳 一、介绍五岳、泰山 二、介绍作者、背景 三、整体感知 1、吟读—体会诗歌节奏 2、译读——理解诗词内容 泰山到底是什么样呢?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地 大自然把所有的神奇和秀美都集中在泰山,泰山如刀一样把照临的阳光切断,山的南北两面形成明暗截然不同的两部分。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心情激荡;看山鸟回旋归山,使人眼眶欲裂。 终要登上泰山顶峰,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3、背读—积累经典名篇 (1)有一个字提挈全诗请找出来。 (2)弄清意思,看看作者是在怎样望泰山的? 4、品读—领悟深沉情思 诗题叫《望岳》,可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请同学们结合以前学习的诗歌赏析的方法品读本诗。 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炼字:“生”“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对仗工整,形象生动 哲理: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又蕴含着自然交替的哲理,写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1)(写远望泰山的整体形象) 此句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 写出了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2)“钟”字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大自然以人的感情,表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割”字写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虚实结合,写近望神奇秀丽的景色和遮天蔽日的形象 (3)(写细望泰山的景物、诗人感受) 有写景、夸张和想象 此句写出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开阔,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思想感情:这既是诗人想要攀登泰山顶峰的誓言,也是诗人想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想要攀登人生顶峰,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哲理角度:只有站得高,才能看的远,只有勇攀高峰才能俯视一切,享受成功后的自豪和喜悦。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的气概。 四、主旨 全诗围绕题目中的“望”字为线索,距离上由远而近,时间上自朝而暮进而想象,由大到小,由望岳到想像将来登岳的情景,既写了泰山的雄伟气势,又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及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