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 《核舟记》(精读)人教版知识精讲

语文《核舟记》(精读)人教版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核舟记》(精读)

二. 学习过程:

(一)重点、难点

1. 朗读课文,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培养文言语感。

2. 了解本文总分结合的写法。

3. 体会文章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的特征。

4. 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成就,加深对具有高度文明的祖国的热爱。

(二)文学常识

1. 作者:魏学,字子敬,明代嘉善人,敏而好学,好学工文,一生没有做官。他的父亲魏大中因弹劾宦官魏忠贤而遭陷害,他自己也因此受逼悲愤而死。著有《茅檐集》。

2. 出处:《虞初新志》,小说集,清代张潮编辑,二十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人文言短篇,并附评语。编者意在“表彰轶事”、“传布奇文”。多数作品文字优美,部分篇章也对当时社会不合理现象有所反映。

3. 文体:说明文

(三)积累重点词句,理解大意

1. 正音

(yī)器皿.()罔.()贻.(yí)有奇.(jī)黍.(shǔ)箬.篷(ruò)糁.()

髯.(rán)衣褶.(zhě)弥.勒(mí)矫.首()

不属.(shǔ)诎.(qū)楫.(jí)椎髻.(jì)

rén)(xū)虞.(yú)篆.(zhuàn)袒.胸()壬戌

..(

2. 解词

奇巧:手特别巧器皿:器具贻:赠径寸;长一寸

罔:无不有奇:还有零可:大约许:上下

轩:高起敞:打开相望:相对糁:涂

相比:靠近绝类:极像矫:举属:相类似

历历:清清楚楚夷:平了了:清清楚楚丹:红

曾:尚盈:满修狭:长而窄

3. 通假字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表示整数外再加零数。

(2)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3)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跟“竖”相对。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后。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

4. 一词多义

(1)奇

(2)为

(3)端

(4)其

(5)属

(四)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全文是总分总的逻辑顺序,中间采用空间顺序。由船舱写到船头,再到船尾,最后是船顶,生动描写了一个“长不盈寸”的核舟上的十种景物,热情赞扬了我国明代民间工艺匠人的雕刻艺术和才能,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第一部分(1):简介雕刻者生活的时代、姓名、技艺精湛,以及核舟的由来和主题。

第二部分(2—5):详细介绍核舟的形状、结构,描述三个人物的神情状貌,突出雕刻者的高超技艺。这部分是全文主体。先写核舟的概貌,写中间的船舱部分,叙述了它的窗子数量、位置,特别点明右扇窗上刻的是苏轼的《后赤壁赋》中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两句,左扇刻的是《赤壁赋》中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两句,和第一段末句的“大苏泛赤壁”相照应,突出了雕刻的主题,接着以位居中心的船舱为界,分别描写船头和船尾的五人,其中尤以船头的苏、黄、佛印为主要描写对象。和船尾的舟子相比,雕刻家在三人的形象雕刻方面倾注了更多的心血,因此文章也相应地以较多的篇幅,描摹三人的情态。三个人物的描述也不是平分秋色,而是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分出主次。苏轼是表现主题的人物,列为重点。因此文章第三段开头,总写三人时,对二人只点明位置,对苏轼则特别突出“峨冠而多髯”的肖像特征,以加深读者之印象。

第三部分(6);总括核舟所刻的人,物的种类和数目,再次赞扬刻舟者精湛的技艺。

(五)写作特点:

1. 全文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先总写,后分写:对核舟先总写其长度和高度,然后分写船体各部分,对船头三人,先总写三人座次,再分写三人动态,引导读者先作总的浏览,再仔细欣赏精细之处。又按先中间后两边的顺序:对三人,先写中间坐的东坡,后写右、左两人;写船尾,先写横在中间的船楫,再写位于楫左右的舟子,以显示客观事物结构上的对称美。从上到下,写人物先写动作神态,再现他们的足膝,以符合人们的观看习惯。

以上的描写,使文章产生很强的层次感。

2. 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传神

写物,如船窗,“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特意点明窗能自由启闭,以见雕技之精巧;写念珠,“珠可历历数也”,以见物象之逼真。

写人,如“峨冠而多髯”,突出人物的形象特征;“苏、黄共阅一手卷”,苏东坡“抚鲁直背”鲁直“如有所语”,可见二人的友好关系。写佛印,则突出他的不拘礼节、放浪形骸的特点。写两个舟子的动作神态,突出右舟子“左手攀右趾”的粗犷动作和他“若啸呼”的闲散神态;写左舟子突出他专心致志烧茶的平静神态。

【模拟试题】

一. 基础知识

1. 填空:

《核舟记》选自朝编辑的《》。主体部分按顺序介绍,文中点明雕刻者技艺精湛,手艺之卓越的句子是,对核舟技艺赞叹的句子是。

2. 填空:

“盖大苏泛赤壁云”中的“大苏”是指宋朝的,它与、合称“三苏”,“三苏”与唐朝的和,宋朝的、、

合称“唐宋八大家。”

3. 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 罔.不手卷.

B. 王戌.xū衣褶.zhě

C. 轩.敞峨.冠é

D. 篆.章zhuàn糁.之

4.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 其船背稍/ 夷,则/ 题名其上

B. 其船背/ 稍夷,则/ 题名其上

C. 其船/ 背稍夷,则题/ 名其上

D. 其/ 船背稍夷,则题名其/ 上

5. 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解释

(2)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诎”通解释

(3)左手倚一衡.木。“衡”通解释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解释

6. 下面带点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7. 对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A. 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B. 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想像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C. 都能顺着木头自身的形势,又参考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D. 都不按照木头原来的样子,而是模仿那些东西的形状,刻出各自的情态。

二. 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无启壬戍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1. 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峨冠

..卷端

矫.首昂视珠可历历

..数也

2. 翻译句子

(1)其两膝相比者,都隐卷底衣褶中。

(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3. 下列说法正确的二项是()

A. 《核舟记》记写了一件精美的工艺品,作者用生动、简洁的传神的语言,再现了雕刻者高超的技艺。

B. 雕刻家把苏轼安置在船头正中,是因为他年龄、名气都比其他二人大。

C. “佛印绝类弥勒”这句话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D. 《核舟记》中写佛印不受世俗礼法的拘束的形象对苏东坡的性格与精神倾向也是一种暗示。

4. 选文第2段中描写鲁直“如有所说”,佛印“神情与苏、黄不属”,“珠可历历数也”的作用何在?

答:

5. 选出说法有误的一项()

A. 文中“如—类”为同义词,“端—本”、“现—隐”为反义词。

B. “诎右臂支船”中“诎”为通假字,通“屈”。

C. “峨冠而多髯”中的“冠”同“张冠李戴”中的“冠”的读音含义都相同。

D. “船头坐三人”中数量词的用法与现代汉语数量词的用法相同。

(二)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新核舟记

①读过《核舟记》的人,都会为文中所描述的那艘核舟的精巧而诧异不止。一颗小小

的桃核,(),舱篷jí一应俱全,苏子等五人须眉了了(注:清晰)。四百年来,这一核舟被誉为“绝世珍品”,似乎无有再出其右(注:超过它)的了。

②但是,不久前,一位艺人却雕出了一艘更.为复杂精巧的核舟——鉴真东渡古海船。

③这艘用一枚广东橄榄核雕lòu的古舟,首尾长38毫米,高16毫米。船身如弓,双帆似箭,重楼叠宇,芝麻大小的人物星星点点。经寸之间,巨舟巍然之势尽展。

④如果要对核舟细观详瞩,那就得借助高倍放大镜。透过镜片,你将会看到,在小小的核舟上竟是如此复杂生动的画面:船首甲板上的“芝麻

..”似乎都活起来了,有的 a 天际风云,有的 b 海中潮流,有的正解缆起锚,有的在合十祈祷……哦!这些原来都是水手,正在作启船前的准备。细细一点,竟有11人!

⑤核舟中间是三进二层的船舱,格局造型与真船无异。甚至弧形舱顶上覆盖着如针孔大小的瓦片,都历历可数。舱楼周围设有走廊花栏,船舱两旁各有5扇小窗,高2毫米,宽3毫米。窗格细如蚊足,更使人惊异的是,用绣花针轻轻一拨,窗户竟豁然而开。 c 窗内,居然还有十一名和尚,或站或坐,谈笑风生。而舟中的主要人物——鉴真大师,则端坐在舱旗楼中央,表情从容慈祥,两旁各有弟子侍坐。

⑥船艄上却是另一番闲情逸致。一名小僧在炉前执扇鼓风,煮茗烧茶;两位长者在一边对yì(注:下棋),一人正蹙眉凝思,棋盘中几颗残子,看来搏杀已到了最后阶段;又有两人俯盘观战,兴趣盎然。

⑦核舟四周舷边皆围以栏轩,五名僧侣在一旁凭栏闲望。核舟的船身,舱壁刻着精美的水潮变形图案。两片樯帆另有核片雕出,薄如蝉翼,高帆鼓风,气势倍增。

⑧这艘设计奇妙,奏刀精工的核舟作者,名叫董兰生,是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的一位年仅26岁的微雕新秀。董兰生的从艺生涯已有十年。他的作品多次被送往国外展销。这艘核舟的设计制作,他花了两个月的时间,真个是“艺海无涯苦作舟”。

1. 根据文章的注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1)舱篷jí

(2)雕lòu

(3)对yì

2. 文中方格内应填的一句话是()

A. 竟然刻出苏轼泛游赤壁的古舟。

B. 居然刻出苏轼泛游赤壁的古船。

C. 竟然刻出苏轼乘船泛游赤壁。

D. 居然刻出苏轼乘舟泛游赤壁。

3. 文中加横线的a、b、c三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A. 遥望俯视窥视

B. 仰视俯视瞥见

C. 俯瞰仰视窥探

D. 眺望仰视窥视

4. 本文所介绍的核舟与《核舟记》中所介绍的核舟相比,认为“更为复杂精巧”。请举二三例说明。

5. 第②段中加点的“更”与上文呼应的词是()

A. 似乎

B. 再

C. 但是

D. 却

6. 本文第④⑤段所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第⑤段介绍核舟中间部分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7. 本文共8段,其层次划分正确的是()

A. ①②|| ③~ ⑦|| ⑧

B. ①|| ②~ ⑦|| ⑧

C. ①|| ②③|| ④~ ⑥|| ⑦⑧

D. ①|| ②③|| ④~ ⑦|| ⑧

8. 第③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什么?

9. 文章结尾套用的名句原为:

【试题答案】

一. 基础知识:

1. 清张潮虞初新志空间罔不因势相形各具情态技亦灵怪矣哉

2. 苏轼;苏洵、苏辙;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3. A

4. B

5.

(1)又,还有(2)屈,弯曲

(3)横,与“竖”相对(4)拣,挑选

6. D

7. A

二. 阅读理解:

(一)

1. 高高的帽子画卷的右端举清清楚楚

2.

(1)他们的两膝互相靠近,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2)佛印极像弥勒佛,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与苏、黄不同。

3. A、D

4. 突出核舟栩栩如生,从而表现雕刻者技艺高超。

5. D

(二)

1. 轩楫镂弈

2. A

3. A

4.

(1)《核舟记》中共刻有人物5人;而本文船舱面上有11人,舱中还有11人。

(2)《核舟记》中刻有一个轩敞的大舱,而本文核舟上刻有三进二层的舱楼等。

5. A

6. 列数字、打比方空间顺序(外—内,上—下)

7. B

8. 列数字、打比方

9.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