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来科技发展路线图

中国未来科技发展路线图
中国未来科技发展路线图

一、摘要

1、空间科技

空间科技领域是我国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领域。该领域中一个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部分,就是对地观测及其应用。空间技术是实现空间科学和应用目标的重要技术支撑平台,并和空间科学与应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在21世纪前半叶,中国的发展面临着如何履行大国责任、为人类的科学发展与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的问题,面临着如何牵引带动我国高技术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实现科技领先,如何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以及如何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等诸多重大问题。空间科学、技术和应用的发展将为上述影响到国家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重大问题提供大量的、有效的和不可替代的科学和技术解决方案。

本路线图主要针对我国“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国家目标,分析了我国未来发展可能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空间科技在国家战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在分析国际主要空间国家发展战略和空间科技领域前沿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本领域的研究基础和现状,重点针对空间科学、对地观测及数字地球和相关空间技术,提出了我国至2050年空间科技领域的发展愿景、目标和发展路线图。

我国至2050年空间科技领域的发展愿景为:

以国家需求和科学技术关键问题为牵引,全面加强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到2050年,使其在国家战略发展中承担和发挥应有的和突出的重要作用,为国家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大量的、有效的和不可替代的解决方案。

至2050年空间科技领域的发展战略目标如下:

战略目标1(空间科学发展战略目标):开展针对重大科学问题的前沿探索与研究,在黑洞、暗物质、暗能量和引力波的直接探测、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太阳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及其预报和地外生命探索等方面,取得原创性的突破进展,全面提升我国空间科学的研究水平,用重大科学成果提升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发展和科学文化上的贡献度。

通过战略目标1开展空间科学研究,在解答以下科学问题上取得重要进展:

1.宇宙是如何起源和演化的?

2.生命是如何起源和演化的,生命(包括人类)在地外空间的生存表现和能力是怎样的?

3.太阳和太阳系是如何影响地球和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

4.是否存在超越现有基本物理理论的新物理规律?

5.空间环境下的物质运动规律是怎样的?

战略目标2(空间应用发展战略目标):以发展对地观测基础设施、构建数字地球科学平台与地球系统模拟网络平台为主线,综合利用空间信息,模拟与预测气候变化、区域水循环与水安全、碳循环与生态环境、陆表覆盖变化、突发自然灾害等,以及寻找与发现新能源、新资源,大幅提升空间科技支撑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在我国发展新阶段所面临的能源与资源短缺等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约束问题,和应对全球变化、生态退化、重大自然灾害等全球问题上形成重大突破,实现我国从空间应用大国向强国的战略性跨越。

通过战略目标2回答以下科学和发展问题:

1.全球变化对我国的主要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2.我国区域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有哪些,响应机制是什么?

3.造成影响的时间和空间尺度及规律是什么?

4.提高全球变化要素的探测、模拟与预测能力的途径是什么?

5.空间信息用于资源和能源勘查有哪些新方法和新途径?

战略目标3(空间技术发展战略目标):针对科学和应用两大需求,依据技术发展规律,突破关键和瓶颈技术,在超高分辨能力、超高精度时空基准、轻小型化空间飞行器和有效载荷、临近空间飞行器、深空超高速和自主航行,以及人类在空间的生存和活动能力等领域进入世界领先行列,为空间科学探索和空间信息应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重点发展可能制约我国未来空间科学与应用发展的关键技术,形成重大突破,为我国未来的空间活动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为空间科学与应用的发展、带动相关高技术领域的跨越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解决方案。

2、人口健康科技

生命科学的进步推动了人类对自身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使传统临床医学转变成为以现代生物学知识和实验方法为基础的生物医学。新的科学技术突破及重大集成创新不断涌现:基因组学等生命大科学的出现,在人类健康事业发展进程中有可能发挥更加明显的作用;脑与认知科学已经成为生命科学和人类健康科学的热点与前沿;生命科学、物质科学、信息科学、认知科学与复杂性科学的融合孕育着重大的科学突破,将为人口健康领域带来重大变革。

作为世界人口大国,我国的基本国策在未来仍然是计划生育与优生优育。在计划生育方面,目前的避孕方法和手段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生殖健康的需要;同时,我国的人口质量控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必须大力加强生殖医学基础研究,进一步完善中国生殖科学和生殖健康研究体系。要从人口控制和生殖健康的基础研究入手,发展安全有效和使用方便的新一代避孕方法;建立生殖健康干预技术,初步实现利用基因矫正和辅助生育技术消除常见的遗传缺陷;降低人口出生缺陷,提高优生优育的水平。

合理营养是人类保证健康和抗御疾病的基础。当前,营养过剩和营养缺乏是困扰我国社会的主要公众健康问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发展,公众的营养健康问题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要应对这类挑战,需要加强营养科学研究,全面深入地阐述中国人特定遗传背景下的营养需求和导致主要营养问题的原因和相关机理;为制订符合国人群体和个体遗传及生活方式特点的营养素标准和膳食指南等国家相关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此外,我国目前食品安全的形势十分严峻,食源性疾病仍然是危害公众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积极开展对食源性有毒有害物质的急慢性毒理和机理研究,并发展对有毒有害物质快速检测技术和平台,建立和健全食品安全数据库,建立我国食物安全监测与早期预警系统,确保我国公众的食品安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在短短几十年内,我国完成了从传染性疾病向慢性病的流行病学模式转变;早期严重威胁公众的疾病,如传染性疾病、孕产和围产期疾病等的危害范围和程度有了明显的下降,重大慢性病如癌症、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则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尽管研究者已经对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诊治方法进行了长期和大量的研究,但是要对这些慢性病实现有效的防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显然,我国人口健康领域的关键战略需求应该是,加强对这些重大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将抗击疾病的重心前移,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结合,推动医学模式由过去的疾病治疗为主向预防、预测和干预为主的战略性转变。

世界各国人口流动的迅速增长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主要特征;此外,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由于区域辽阔,地方性的传染性疾病会不断出现;广泛滥用抗生素而产生新的耐药株病原体,以及人类接触新的动物源病原体而产生新的疫病,都会导致新一轮的传染性疾病。这些情况使得生物安全成为当前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建立健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机制,建立监测和防御新发传染病与再发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生物防范生物安全网络体系,提高应对公共安全危机的能力。

由于我国社会节奏加快、社会竞争加剧和精神活动方式的改变,导致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新的认知与行为障碍如网络成瘾正在成为困扰现代社会的严重问题。此外,人口的老龄化也导致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率显著上升。解决认知、行为与精神障碍这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实现个人的身心全面健康,已经成为国家的迫切需求。要进一步加强对脑认知功能的物质基础和工作原理的研究,寻找心理、精神疾病发病的生物学基础,实行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从而降低我国人群的心理、精神疾病的发病率,提高国民的智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和维持认知与心理和谐。

创新药物的研究与开发,集中体现了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前沿的新成就与新突破,体现了多学科交叉的高新技术创新与集成,是新世纪科技和经济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之一,也是提高人口健康水平的重要支撑。要争取在较短时间内,通过加强创新技术的发展和创新药物的研发,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由世界制药大国向世界制药强国的转变,推动我国医药产业的

发展。在继续重视和努力发展化学合成新药的同时,要应用生命科学和其他现代学科的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中药的物质基础和治病机理,发展融合中西医药学的疾病预防模式。要把生物技术药物作为我国医药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和新的生长点,大力推进现代生物技术药物的研发和产业。还要大力发展综合工程学、生物学和医学的理论和方法的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服务。

再生医学是通过机体内组织与器官中自身所具有修复功能的干细胞,或者植入具有多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功能组织与器官,来修复、替代和增强人体内受损、病变与有缺陷的组织与器官,达到治疗重大疾病的目的。干细胞作为再生医学的重要手段与研究核心,涵盖了基础与临床医学多个领域。随着干细胞技术的发展,基于干细胞的修复与再生能力的再生医学将有望成为继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后的第三种疾病治疗途径。

综上所述,制订我国人口健康的科技发展路线图的科技愿景,就是要在2050年前后,建立一个适应我国人口健康国情的普惠健康保障体系:以预防和控制重大慢性病为核心,将抗击疾病的重心前移,推动医学模式由疾病治疗为主向预测干预为主转变,由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环境—心理—社会的会聚医学模式转变,形成世界先进水平的生物安全、食品安全、健康营养生活方式的科技保障系统,建立中国特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生物防范体系,实现全民身体健康进而达到身心全面健康。形成以创新药物研发和先进医疗设备制造为龙头的规模化医药研发产业链,大幅提升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使我国成为生物医药产业强国。

3、矿产资源科技

我国矿产资源工作的基本现实矛盾是,一方面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很大,已探明的主要矿产严重短缺;另一方面,我国矿产资源找矿潜力巨大,矿产资源利用水平不高,与矿业开发有关的环境问题突出,对矿床的研究、勘查和开发程度偏低。如何挖掘我国矿产资源的巨大潜力、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效率,从而缓解我国已探明的主要矿产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确保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我们认为除合理利用国际资源、降低单位产值对矿产品的消耗量、提高矿业管理水平以外,还需要在系统认知我国岩石圈独特演化历史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巨量成矿物质聚集过程、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成矿模型与找矿模型的关系等与成矿理论和成矿规律研究有关的三大科学问题;重点突破覆盖区和深部矿产资源探测、矿产资源高效清洁利用、矿产资源替代和循环利用等三个重要技术方向,并加强相关技术集成、试验示范和应用。

近中远期的战略安排是:2020年前,确定我国主要成矿区带的成矿规律和找矿远景;突破元素野外现场精确测定技术,航空物探技术,成矿信息高精度提取技术,东部地区深至2000米左右高分辨地球物理探测技术;提高重点矿山的矿产资源采、选、冶回收率和共伴生矿床综合利用率;开展紧缺矿产替代资源技术的先导性研究和开发;突破废旧金属高效回收利用技术;积极改善我国矿山生态环境状况。2020~2030年,建立我国大陆成矿理论体系;突破西部地区地下2000米以内矿产资源高效高精度探测技术;突破低品位矿和尾矿高效清洁利用技术;突破非水溶性钾资源的肥料化技术;基本恢复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环境,基本控制环境污染。2030~2050年,揭示地球系统与成矿系统的关系;突破地下3000米~4000米矿产资源探测技术;形成矿产资源

高效清洁利用的整套核心技术;突破硅酸盐纤维替代大宗金属材料技术;基本建成我国可持续的矿产资源供给和利用体系,确保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

大致的指标是:2020年前,我国东中部地下2000米以内资源探明率达50%;矿产资源总回收率达50%,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达45%,能耗下降20%,“三废”排放量降低30%,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恢复率达45%和污染环境修复率达30%以上,新建矿山土地复垦率达100%;重要矿产资源替代和循环利用率达20%~40%。2020~2030年,我国西部地下2000米以内资源探明率达50%;矿产资源总回收率达70%,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达60%,能耗下降30%,“三废”排放量降低50%,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恢复率达65%和污染环境修复率达50%以上;重要矿产资源替代和循环利用率达30%~50%。2030~2050年,我国地下3000米~4000米以内资源探明率达70%;矿产资源总回收率达80%,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达80%,能耗下降50%,“三废”排放量降低80%,基本控制矿产资源采、选、冶等生产环节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重要矿产资源替代和循环利用率达40%~60%。

4、能源科技

构建安全、可持续能源供应体系无疑需要解决许科学技术问题,尤其是能源具有投资大、周期长、惯性强、关联多的特点,一旦方向选错或技术落后,将会在几十年的时间中处于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按照中国科学院党组的统一部署,由30多位专家构成的中国科学院能源领域战略研究组,从体现战略性、方向性和可操作性要求出发,以2008~2020年、2021~2035年、2036~2050年等3个不同发展时期为时间节点,按照能源发展需求→重要能源科技问题→重要能源技术方向→技术发展路线图→创新能源技术总体部署→保障体系建设的逻辑构思编制了《中国至2050年能源科技发展路线图》。

在能源重要技术方向和路线选择上研究组遵循了五项基本原则:第一,对于通过自主研发、但在时间上已经无法跟上需求的技术,选择引进消化吸收的路线;第二,对于未来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还没有进入规模化应用的技术,选择关键技术攻关与重点突破的路线;第三,对于未来具有重大需求,但目前尚处于科学研究、探索阶段的前瞻性技术,选择完全自主创新的研究路线;第四,已经成熟、或已规模化产业应用的技术,如水力发电,在本次路线图中不作选择;第五,对于影响能源科技路线选择的多种因素,按照资源性—贡献度—环境性—技术性(自主创新度)—实现度—经济性的优先顺序选择。

《中国至2050年能源科技发展路线图》报告最终凝练出了10个旨在引领我国能源科技发展、造就中国特色新型能源工业、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技术方向,包括高效非化石燃料地面交通技术、煤的洁净和高附加值利用技术、电网安全稳定技术、可再生能源规模发电技术、生物质液体燃料和原材料技术、深层地热工程化技术、氢能利用技术、天然气水合物开发与利用技术、新型核电与核废料处理技术、具有潜在发展前景的能源技术。

根据对能源需求、技术选择和各种技术路线的研究,我们认为:至2050年,中国能源科技需要分不同阶段突破各种关键技术难题,力争经过40余年努力,使中国的能源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改变目前能源技术和装备主要依赖进口的现状,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中国能源科技创新近中远期发展的阶段目标是:

2020年前后,突破新型煤炭高效清洁利用技术,初步形成煤基能源与化工的工业体系;突破轨道交通技术、纯电动汽车,初步实现地面交通电动化的商业应用;在充分开发水力能源和远距离超高压交/直流输电网技术的同时,突破太阳能热发电和光伏发电技术、风力发电技术,初步形成可再生能源作为主要能源的技术体系和能源制造业体系。逐步提高核能、可再生能源和新型能源占总能的比重。

2035年前后,突破生物质液体燃料技术并形成规模商业化应用,突破大容量、低损失电力输送技术和分散、不稳定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以及分布式电网技术,电力装备安全技术和电网安全新技术比重将达到90%,初步形成以太阳能光伏技术、风能技术等为主的分布式、独立微网的新型电力系统;突破新一代核电技术和核废料处理技术(ADS),为形成中国特色核电工业提供科技支撑。实现核能、可再生能源和新型能源的大规模使用。

2050年前后,突破天然气水合物开发与利用技术、氢能利用技术、燃料电池汽车技术、深层地热工程化技术、海洋能发电等技术,基本形成化石能源、核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等并重的低碳型多元能源结构。

学科交叉和研发工程化要求路线图的实现需要在时序上,基础理论和技术应用的衔接上,技术竞争力和制造业的协同发展上全面积极推进,还必须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全社会能源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形成以政府主导、市场配置资源、产学研结合的能源技术创新体系,大幅度提高我国能源技术、能源产品、能源装备的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路线图实现的保障措施,必须加强政策、规则、标准的研究制定,加强人才队伍、科技平台以及大科学装置的建设,保障必要的科技投入,促进能源科技发展保障体系的创新。

5、海洋科技

中国海洋经济近年来呈现快速发展趋势,特别是依托海洋高新技术的新兴产业增长快速。传统海洋产业的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需要知识和技术的创新,海洋新兴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依赖于海洋高新技术的重大突破。中国对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的需求,促使开发海洋丰富的油气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

社会发展对海洋科技提出较高要求,包括沿海居民的生存与发展、近海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海洋灾害防治和预报、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等。中国近年来南海、东海相关海域主权遭遇挑战,依托海洋科技维护中国海域主权是今后相当时期的艰巨任务。

国际上,各临海国家纷纷推出了新的海洋发展战略和海洋科技发展规划。美国实施了海洋行动计划,绘制了未来10年海洋科技发展路线图;英国前瞻2025年,实施了《2025海洋计划》,全面发展海洋科技,尤其在海洋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方面走在了前面;加拿大也实施了海洋行动计划,并将未来重点瞄准北极海域;日本推出了《海洋基本法草案》,全面推进其海洋强国战略;俄罗斯欲恢复其海洋强国地位,依托科技打造海洋军事和航运强国。中国周边国家越南、印度、韩国等也推出了雄心勃勃的海洋战略。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海洋科技的发展,国际组织和众多国家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大型联合海洋研究和观测计划,诸如地球系统的协同观测与预报体系(COPES)、全球海洋通量联合研究计划(JGOFS)、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研究计划(LOICZ)等等。从这些研究计划的发展和演变,可以看出国际海洋科技发展的前沿领域与发展趋势。

在国际海洋科技发展的大背景和大趋势下,通过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和重点项目以及国家专项等一系列计划的实施,中国在海洋科技领域取得了大发展和显著成就。但同时,中国海洋科技也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海洋科技总体水平尚需提高;科学研究处于从跟进向自主创新转变的关键时期;技术发展滞后不能满足海洋科学研究快速发展的需求;体制机制难以适应海洋科技快速发展的需求;科技投入仍显不足,人才队伍整体水平急需提高等等。

中国至2050年海洋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紧密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海洋权益对海洋科技的需求,以“保障权益、增加财富、维持健康、安全利用、跨越发展”为发展方针,针对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突破传统框架束缚,围绕中国乃至全球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面临的重大海洋科技问题,坚持“重大国家需求与科学发展前沿相结合、基础理论研究与技术能力建设相结合、前瞻布局与科学可行相结合”的原则,以“围绕需求,重点突破;发挥优势,引领发展;以人为本,发展队伍;长远规划,前瞻布局”的战略选择,对未来40年的海洋科技发展进行展望、预测;提出重大科技问题和解决的对策;明确2020年、2030年和2050年中国海洋科学技术的战略目标和发展路线。

至2050年发展目标:

中国海洋科技能力达到世界先进国家水平,不仅为建设成海洋强国服务,同时为世界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海洋的健康安全作出重要贡献。海洋环境与安全:在西太平洋—东印度洋—青藏高原三角区海陆气相互作用和中国近海环流研究方面建立国际优势,在相关海区和地区建立现场观测和数值模拟研究的区域优势,确立中国在这两个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海洋生态系统与安全:全面提升近海生态系统观测能力和深海大洋的探测能力,深化对海洋主要生命现象与生态过程的认知,提高对海洋自然和人类灾害的理解和预测能力,为建立可持续的基于生态系统水平的

海洋管理和开发模式,保证稳定的海洋食物产出,确保清洁、健康、稳定的海洋生态环境,建立有保障的海洋生态安全体系提供科学指导。海洋生物资源:瞄准中国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战略目标和节能减排的重大技术需求,高效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对海洋渔业资源、海洋生物及化学资源、海洋微生物资源和海洋生物基因资源深入研究开发,实现海洋生物技术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的创新与突破,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促进中国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海洋油气与矿产资源:全面提升海洋油气与矿产资源的探测能力和资源评价能力,深化对海洋油气成藏与海底成矿过程的认知,提高对海洋油气与矿产资源分布的了解,为海洋油气与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指导。海水资源:解决海岛及近岸区域的淡水缺乏,实现海水淡化廉价产出的规模化生产,海水化学资源可持续支撑化学工业发展,稀有战略资源实现规模化利用,海水资源利用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根据上述目标,绘制了海洋科技发展总路线图以及相关分领域科技发展路线图。实现上述目标必须采取如下措施:(1)发展高新技术,实现海洋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2)创新科技体制机制,加强国内科技协作,促进全面发展;(3)加大海洋科技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保障能力;(4)强化“人才、专利和标准”三大战略,推进技术创新;(5)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引领发展能力;(6)提升海洋观测能力,实现海洋数据共享;(7)加强技术平台与基地建设,提升研究开发和产业化能力;(8)实施海洋行动计划,开展长期观测研究;(9)加强海洋科普宣传,营造海洋强国氛围。

6、农业科技

未来50年,全球农业将逐渐进入一个新纪元。经济发展将导致全球食物和纤维需求成倍增长,食物消费结构显著变化,并提高人类对农业多功能的需求。全球能源危机的加剧将诱发农业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崛起。农业将不仅继续发挥其保障食物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等传统功能,还将担负起缓解全球能源危机和为人类生存提供优美环境等新的历史使命。未来农业将成为一个具有无限发展空间和潜力的行业。然而,发展机遇与巨大挑战始终并存。到2050年农业将不但要满足90亿人口对食物和纤维数量和质量的需求,而且生物质能源发展将直接威胁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安全;同时,农业还将面临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恶化等带来的诸多风险。因此,未来50年,农业能否满足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科技进步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未来50年,中国农业也将同全球农业一起逐渐步入一个农业发展新时代。在需求方面,食物和纤维需求总量将显著增长,除了大米和小麦需求在今后10年出现缓慢增长后将出现下降的趋势外,奶制品和水产品需求将增长3倍以上,畜产品、饲料粮、水果、食油和纤维总量需求将增长1.5~1.6倍,蔬菜和食糖需求将分别增长75%和1倍,而未来50年中国对农产品的需求结构也将发生根本性变化。食物需求总量和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依次是收入增长、城市化和人口增长。到2020年,中国农业将在资源紧迫、需求持续增长和日益多元化等一系列压力下,继续发挥其保障食物安全、改善人口营养和维护农民生计等传统功能,并开始承担起改善生态系统、减缓气候变化、提供观光农业和田园景观,以及提供文化和传统知识传承等新功能。2030年以后,农业多样化的新功能将不断加强。

面对这样一个发展趋势,未来50年中国农业发展需要同时应对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农产品市场的扩张、农业比较效益的提高、农业生产结构的改善和农业科技的发展,等等,这些都将为中国未来农业发展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一系列挑战也将纷至沓来,包括:农业在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农产品总量需求、质量和安全需求方面面临极大挑战;农业发展面临日益严峻的耕地和水资源安全及生态安全的巨大挑战;农业发展面临日益严重的小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之间矛盾的挑战;全球及国内对农业生物质能源需求的扩张和对农业多功能需求的增长对中国的粮食安全和水土等资源超载压力的威胁和挑战;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冲击和影响。很明显,未来中国农业发展需要在动植物增产潜力、资源管理利用与安全、农业生产与食品安全、生态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才能满足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此,需要制定科技发展线路图,来有效促进中国农业的发展。

本报告根据上述科技需求制定了中国至2050年农业科技领域发展路线图,主要包括五大领域,即植物种质资源与现代育种科技—动物种质资源与现代育种科技—资源节约型农业科技—农业生产与食品安全科技—农业现代化与智能化农业科技。路线图总体目标是:到2050年,通过以上各农业科技领域的重大创新和突破,使中国农业具备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国家食物总量和质量安全得到充分保障、农业进入传统功能与现代多功能并存的未来新农业所需要的科技支撑条件。

为达到以上总体目标,五个重大农业科技领域分领域分别拟定了至2050年的总体发展目标和路线图:

1)在植物种质资源与现代育种科技领域,将主要以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手段为主,采用重大产品导向的研发战略,充分发掘和利用我国丰富的基因资源优势,重点突破植物光能转化和利用效率,坚持开发基于基因组信息的关键生物技术,构建我国功能植物的产品研发创新体系,为我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2)在动物种质资源与现代育种科技领域,将主要利用系统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组学及其技术、基因工程等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手段,采用重大产品导向的研发战略,发展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畜禽水产业,包括海洋渔业,为人类培育安全、生长快、蛋白含量高、产肉量高、饲料转化率高或抗病力强的畜禽水产品。

3)在资源节约型农业科技领域,深入研究水分、养分、人工辅助能资源高效利用机制和途径,主要研发耕地保育与替代技术、工程—生物—化学节水技术、流域水资源知识管理技术、水—肥—能—体化管理的精确机械化施用技术、智能型化肥,全面建立节地型农业、节水型农业和节肥节能型农业三大生产技术体系,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机械化、规范化和配套产业化,实现农业生产力的持续提升和资源的持续利用。

4)在农业生产与食品安全科技领域,加强农产品安全生产、重大病虫害防控,农产品营养保持,环境清洁控制、贮运保鲜和加工等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突破和综合技术集成创新,建立农产品病虫害流行的预警防控系统、智能专家管理系统,以及从源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数字跟踪系统,实行精确监测和防控的“主动安全战略”。建立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标准化体系和绿色生态环境,确保农产品在培育、养殖、贮运、保鲜及加工过程中的品质安全,提供绿色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实现精准化食品设计和品质调控,研发多样性的营养食品,改善膳食结构;创制“智能化个性营养食品”,满足个性化的营养需求,为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提供个性化的功能食品。

5)在农业现代化与智能化农业科技领域,通过农业信息关键技术的突破和高技术的武装,使我国农业实现“四化”,并构建一个推进我国农业研究不断创新的现代化平台: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化、农业资源管理数字化、农业生产过程管理精准化、农业装备的智能化、农业虚拟化研究网络平台,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持续创新能力。

为确保农业科技发展总体目标的实现,按照路线图方案设计要求,报告还对农业科技总体发展和分领域科技发展分别就近期(2020)、中期(2030)和远期(2050)的分阶段目标作了具体分解,并相应制定了为达成总体目标和分阶段目标的科技发展路线图。

至2050年农业科技领域发展路线图的实现,需要一系列的体制和政策保障。为保障至2050年农业科技领域发展总体路线图的实现,我国急需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明确未来50年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各阶段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主体变化路线图,加快科研和技术推广体系配套改革政策的出台,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科技人员积极性,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急需国家建立农业长期科技投入机制,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科技投入结构,提高固定性经费拨款比例;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包括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立法等;急需建立国家农业科技人才基金,引进和培养一大批杰出的将帅人才和创新团队,增强农业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

7、生物质资源科技

生物质资源是地球上再生资源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是维系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保障。中国是全球生物质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21世纪中国实现由生物质资源大国向生物质资源及生物经济强国转变将成为必然趋势。

生物质资源是人类繁衍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既是地球上重要的资源宝库,也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战略生物资源,除了人类现已利用的少部分生物质资源外,绝大部分有着更大经济和社会价值的生物质资源尚未被人类认识和利用,数以万计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蕴涵着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必需的衣、食、住、行所依赖资源需求的巨大潜力。21世纪,资源与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与未来:全球化石能源将逐渐耗竭、生物资源高速消亡、气候变暖与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能源资源问题深刻影响人类经济社会及我国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生物质资源将终究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基础。我国是全球生物

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从我国国情出发,面向未来,综合考虑需求、资源、环境、科技和经济等多方面因素,明晰我国生物质资源未来30~50年科技发展路线对前瞻性部署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生物质资源科技领域发展路线图的总体目标是:

确保国家未来生物质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中国21世纪生物资源科技、生物产业和生物经济的发展提供资源安全保障,实现中国由生物质资源大国向生物质资源及生物经济强国的根本转变。

生物质资源科技领域发展路线图的主线思维是:

系统认知生物界的生物物质资源、功能性资源、基因资源和生物智能资源。通过基础性地部署生物质资源产生、演变、代谢调控等机理的目标研究;战略性地实施从生物群落—居群—个体—组织—细胞—基因完整性的需求研究和学科交叉融合;前瞻性构建生命规律研究的系统生物学理论和应用技术体系,从宏观生物资源和微观分子生物水平开发新型生物质资源的利用和发掘途径,为未来新能源和新材料、农业及食品、营养及健康、生态及环境领域发展提供生物质资源的科技支撑。

战略路径一:光合作用机理与提高作物及能源植物光能利用效率。揭示生物光合作用机理,解决生物光合原理应用技术的瓶颈;立足我国本土生物质资源,加强部署资源筛选评价及开发利用的理论和技术研究,突破现有遗传改良、基因工程、规模化种植和工业化生产的理论和核心技术的瓶颈,建成我国可持续生物能源的研发体系,最终实现我国生物再生能源技术规模化应用和商业化。

战略路径二:生物质能源。筛选优质高效的能源植物资源,建立能源植物在我国不同地域的繁育和生产基地;探索能源植物高效转能和蓄能的生物学机制,开展创新种质,优化规模种植及加工生产体系;建立完善的生物质能源转化的应用理论体系和技术集成,提高生物质能源的品级,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生物质能源,以替代进口石油30%左右。

战略路径三:微生物资源发掘利用。微生物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生物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生命科学研究、预防医学研究、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研发、食品科学等都是建立在微生物资源基础之上。根据我国的生物技术现状和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加强微生物资源研发及相关产业链体系建设,提升我国生物产业的竞争力。

战略路径四:战略生物资源的发掘和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既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可再生资源,也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加强我国特有生物战略资源研究、遏止物种消亡,并致力于我国战略生物资源保护和发掘利用,合理布局我国广袤非农牧边际土地的生物产业发展,保障国家经

济和社会发展所需的生物能源、农林产业、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源头生物资源安全和可持续利用。

战略路径五:基因组及基因资源。面向21世纪基因组和基因技术发展趋势并结合我国国情,致力于基因组资源挖掘、生物燃料分子开发、分子机器认识与改进;揭示生命系统的分子机器,认识分子机器在生命体中的调控,建立基于基因组数据库、基因组表达数据库、蛋白质表达和组装数据库基础上的系统生物学理论和应用技术体系,从微观分子生物水平开发新型生物质资源的利用和发掘途径。

战略路径六:生物质资源的特殊利用——仿生材料与仿生技术。自然界蕴藏着丰富的智能生物资源,“物竞天择”的生物世界是科学技术创新的知识宝库和学习源泉,是人类至今涉足甚微的智能资源库。通过仿生的智能特性研究,为设计和建造新的技术设备提供新原理、新方法和新途径。仿生科技与先进制造、先进材料和先进军事装备紧密相关,报告的这部分仅限于与生物质资源相关的仿生材料和技术,并突出与能源和环境有关的仿生生物质资源,重点放在节能减排上。

8、先进材料科技

经济社会发展对材料的需求是广泛而迫切的。国内支柱产业及高技术产业发展对新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应对能源问题和挑战需要开发能源装备用结构材料和能源储存及转换材料,改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对环境友好材料和环境治理材料不断提出新要求,在自然资源不断枯竭的情况下需要发展新型材料和制备加工技术以及材料的循环使用和回收利用技术,人口健康对生物医用材料的需求包括医疗器械材料、人体植入材料、药物控释材料和早期诊断技术用新材料,对信息功能材料的需求也趋于多样化和高性能化,航空航天等重大工程和高性能武器装备对新材料提出更高更苛刻要求。

在未来时期内,对先进材料需求总体上将呈现如下几个重要趋势:对材料数量和种类的需求在相当长时间内将持续增加;将更加重视材料的质量、可靠性和成本;对能源材料、生物材料、环境材料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在追求更高性能的同时,往往要求材料具有多种功能;更少依赖资源能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目前我国材料生产与科研的整体水平还不高,尚不能完全满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同发达国家相比仍具有较大的差距,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相对独立的符合国情的材料体系。我国已经是材料大国,特别是传统材料生产能力提高很快,大多基础原材料的产量已经是世界首位,但许多高品质原材料如钢铁、铝、铜、水泥、橡胶、树脂、玻璃仍需要大量进口。我国传统材料目前都面临提高品质、降低成本、降低能耗和升级换代等问题。新材料跟踪仿制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尤其是具有原创性的成果少。

材料科学与工程是关于材料成分、制备与加工、组织结构、性能及材料使役行为之间相互关系及其应用的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发展至今天,其主要的趋势表现在:纳米材料及纳米结构的研究开发被部署为材料科学研究战略的首位;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相关的材料技术

得到迅速发展,并日益受到重视;通过不同材料之间的复合化或集成化优化材料性能或探索高性能新材料体系的研究层出不穷;材料深层次的微结构表征测定、超精细组装加工的新原理新技术已经成为推动材料科学开拓性发展的重要动力;计算材料学受到高度重视。

当前,人类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能源、资源、环境等重大挑战,材料研究和使用必须充分关注其全寿命成本,即既要使材料易于制造和加工,要使材料具有更好的性能,又要减少对资源和能源的依赖,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因此材料的全寿命成本及其控制技术是材料领域最具广泛性、紧迫性和前瞻性的重大命题,是影响我国未来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重大科技问题。目前和未来,围绕材料全寿命成本及其控制技术,其核心科技问题是:(1)材料使役行为的预测、设计与控制;(2)材料高效循环利用;(3)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4)材料结构与性能分析检测技术。

至2050年前后,我国将建成材料科学技术的完整创新体系,材料全寿命成本将成为材料研发和应用的引导因素;基础研究和新工艺新设备研发能力国际领先;实现由材料大国向材料强国的战略性转变,先进材料发展能够全面满足高新技术、可再生能源、生命与健康、环境保护的需求,支撑并引领人类经济社会发展。

为实现上述目标,未来材料科学与技术的重要突破可能表现在:a)计算材料学的发展,使材料组织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得到系统准确的理解,从而使性能预测和材料设计成为可能,进而精确设计并控制材料制备过程;b)在传统材料不断性能升级的同时,各种新材料逐步研究成熟并获得应用,如新型能源信息生物材料、纳米材料、仿生材料等;c)实现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进而发展出智能材料技术和高智能多级结构复合材料;d)高品质原材料的制备实现高效节能,广泛采用材料绿色制备和低成本高效循环再利用技术;e)材料近终形连续加工技术、材料器件一体化技术、智能可控加工技术得以广泛实施;f)服役条件包括极端条件下材料性能演化规律和机理得到清晰认识,材料和结构器件的失效过程能被准确评估预测,实现材料寿命周期全过程评估,材料损伤能被监测与修复;g)随着科学技术的全面进步,可以实现材料实时原位宏量的分析测试与表征;h)材料数据积累不断丰富并系统全面,设计制造和材料选择综合考虑全寿命成本,形成完善的具有我国特色的材料体系。

2009年3月10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发布了《创新2050:科技革命与中国的未来》战略研究系列报告。中科院300多位专家经过一年多研究,描绘了中国至2050年重要领域科技发展的路线图。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在发布会上阐述了路线图。

路线图提出,必须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我国八大经济社会基础和战略体系,即:可持续能源与资源体系、先进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无所不在的信息网络体系、生态高值农业和生物产业体系、普惠健康保障体系、生态与环境保育发展体系、空天海洋能力新拓展体系、国家与公共安全体系。

路线图提出,必须着力解决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22个战略性科技问题。一是影响我国国际竞争力的6个战略性科技问题,如“后IP”网络的新原理新技术研究和试验网建设、高品质基础原材料的绿色制备等。二是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7个战略性科技问题,如中国地下4000米透明计划、新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等。三是影响国家与公共安全的2个战略性科技问题,包括:空间态势感知网络、社会计算与平行管理系统。四是可能出现革命性突破的4个基本科学问题,包括:暗物质与暗能量的探索、物质结构调控、人造生命和合成生物学、光合作用机理。五是发展迅速的3个综合交叉前沿方向,包括:纳米科技、空间科学目标及卫星系列、数学与复杂系统。

路甬祥表示,中国至2050年重要领域科技发展路线图战略研究形成了战略研究总报告和能源、人口健康、矿产资源、空间与海洋、信息、材料、生态与环境等17个分领域报告。这些研究报告将陆续以中英文出版。在此基础上,将每5年修订一次相关领域科技发展路线图,为国家宏观科技决策提供科学建议。

航天知识

整理:干阳1、什么是空间站? 空间站,也称为轨道站或太空站,是一种能长期在地球低轨道上运行的大型载人航天器,航天员可以长期在上面生活和工作,这种大型航天器能在轨道上与飞船或航天飞机对接,由飞船或航天飞机为它运送人员和物资;空间站与飞船或航天飞机的主要区别是它没有主推进系统和着陆设备,因此它不能在轨道上作机动飞行和返回着陆。 根据不同国家和不同的历史阶段,发展空间站有不同的动机和目的。一般讲一个国家发展空间站主要有四个目的:第一是政治目的,即为了显示国家的综合实力,或者是为了在政治上“压倒”对方,在载人航天领域取得领导地位,上世纪冷战时期,这是美苏发展空间站的主要目的;第二是科技目的,即将空间站作为建在太空的科学实验室,在上面进行各种科学研究和实验;第三是经济目的,利用空间站进行太空生产,或者发展太空旅游;第四是军事目的,将空间站作为建在太空的“军事堡垒”。 2、空间站的类型? 按用途分,空间站可分为民用和军用两种类型:民用空间站如前苏联的和平号空间站和美国的国际空间站;军用空间站如前苏联的礼炮2,礼炮3和礼炮5号空间站以及美国空军曾经计划研制的“载人轨道实验室”。另外按发射方式划分,还可分为整体式和模块式两种。早期的空间站都是整体式,如美国的“天空实验室”和前苏联的礼炮号,它们都是在地上组装好,并装上各种生活用品和实验仪器,然后整体发射上去,航天员则乘坐载人飞船上去访问;后来由于技术的改进,采用模块式建造,即先发射一个核心舱,然后将不同用途的舱室一个接一个发射上去,在轨道上组装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如前苏联的和平号空间站和现在的国际空间站。 3、迄今为止在太空一共发射或建造过多少空间站? 到目前为止美国和苏联/俄罗斯一共发射或建造过4种类型的空间站,共10艘,其中包括前苏联在1971-1986年间发射的7艘礼炮号空间站,它们是礼炮1号至7号,不过礼炮1号对接失败,礼炮2号发射失败,礼炮3号对接失败,除了礼炮4号,其余的礼炮5、6、7号都曾发生过一次对接失败。此外美国于1973–1974年间发射的“天空实验室”;前苏联和俄罗斯于1986–1999年间建造的和平号空间站,以及至今还在轨道上运行的国际空间站。 4、谁最早提出建造空间站的设想? 有关空间站的设想最早是由俄国的康斯坦·齐奥尔科夫斯基和德国的赫尔曼·奥伯特分别提出来的。

德国预测中国未来30年!看后彻底震惊

德国预测中国未来30年!看后彻底震惊 德国预测中国未来30年!看后彻底震惊 2015-09-15 14:30 编辑:wyj 核心提示:2040年,东方世界的财富超过西方世界,中国人均GDP达到20万,成为发达国家。中国登月成功德国媒体预测中国未来30年,惊呆了!可能? 2016年,中日韩-东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中国成功发射载人登月航天器。首名中国女航天员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中国人。全国超过10亿观众在中秋节亲眼目睹了现代版的嫦娥奔月。 2017年,中国宣布建成科技创新型国家,这项计划始于2005年,终于利用12年时间完成。中国产业升级初步完成,中国企业的生产线更多的设立在非洲,印度,东南亚,拉丁美洲,中国本土制造比例逐渐下降。 2018年,龙芯处理器占领国际CPU超过10%市场份额,中国国产汽车大量占领广大发展中国家市场,中国国内汽车拥有率达到20%,个人移动终端(那个时候估计不用手机了,应该是掌上电脑的感觉吧)拥有率超过80%,按照绝对数量,全部位居世界第一。 2019年,朝鲜韩国结成自由经济体,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7位。当年全球GDP排行为1美国,2中国,3日本,4

德国,5英国,6法国,7朝鲜韩国经济体,8意大利,9印度。 2020年,中国海军在东海与日本自卫队发生小规模冲突,中国海军随即占领钓鱼岛,宣布钓鱼岛为中国固有领土。并希望日方保持克制,不要使冲突升级。最终中日谈判解决争端,日本承认钓鱼岛属于中国,中国支持日本收回北方四岛之主权。 2021年,一种以学习中华礼仪,复兴中华文化为目的的仿古私塾在民间兴起。有条件的家庭纷纷送孩子去这种私塾学习古礼,古文,古文化和琴棋书画,以增加孩子的修养。以往的英语,钢琴,芭蕾,素描等等培训机构逐渐被冷落。 中国未来航母编队示意图 2022年,中国宣布启动反分裂国家法,统一台湾。五星红旗升起在台北上空,并派20万精锐部队登陆台湾维持秩序。中国政府在台湾推行一国两制,台湾体制维持不变,但是取消台湾军权,收编为中国人民军,由中央统一管理。 2023年,中国大型空间站建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初步完成,从此,伽利略,GPS在中国成为纯民用,军用全部采用北斗系统。 2024年,中国第三个航母编队建成。活动区域,南海。

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展望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前景预CE 世界上的地位,世界人民见证着我们的点滴成长是不争的事实。在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之前,中国的GDP总量早已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更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在各国经济都在衰退的时候,我们的经济在增长。虽然我国还有很多未完善的体制,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我们一定可以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实现中国经济的腾飞。毛主席说: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最终还是你们的。现在世界就要交到我们手上了,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实现祖国经济的腾飞。 正文 1、经济国际化、产业高级化、市场深度化成为中国未来经济的三大主线。 新华社经济分析师们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对未来十年人民币国际化、能源产业、粮食安全等十方面经济趋势进行了预测。预测显示,经济国际化、产业高级化、市场深度化将贯穿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进程。 1.1、经济国际化 经济国际化明显地反映在新兴市场的金融和资本参与国际大循环的深度与广度上。分析师们认为,未来十年人民币将加快国际化步伐,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国际储备、外汇交易中的比重都将明显提高。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重将超过10%,在国际储备和外汇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将高达15%。 分析师们对资本市场的国际化作出预期,预计到2020年,上交所上市的境外公司比率将达15%左右,约为1000家,其中世界500强至少有50家;B股市场将有可能与A股合并。中国国债将成为外国央行外汇储备资产的一部分,企业债也将成为大型金融机构全球资产组合的组成部分。 1.2、产业高级化 产业高级化表现在新产业的拓展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提升两方面。金融危机之后,新能源将支撑全球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周期。分析师们预测,到2020年,煤炭占我国能源消费比例将从目前的70%下降到60%以下,相对清洁高效的油气比例将从23%提高到近27%,非碳基能源比例将从7%提高到15%甚至更多。同时,新能源汽车可能把中国带入汽车强国。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拥有各类新能源汽车最多的国家之一。 产业高级化还表现在,十年之后,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占国内市场比例将提高到60%;物联网将在消费电子产品中广泛应用;文化创意产业将迅速崛起;科技进步对粮食单产的贡献有较大提升空间,未来十年我国粮食增产将超过10%。 1.3、市场深度化 市场深度化表现为银行提供金融服务和产品的“百货公司”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格局的形成,同时也表现为实体经济外延扩大化和服务高端化。分析师们认为,到2015年,我国新车销售市场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但到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仍将较大落后于美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仍将不及世界平均水平。十年之后,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占国内市场比例将提高到60%,出口将占我国汽车产量比例的20%。 未来十年,作为传统产业的纺织工业的增长点及对社会的贡献将主要体现在产业用纺织品上。产业用纺织品市场规模将急剧扩张,覆盖交通、铁路、水利、机械、医药卫生、军工等领域。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也将充分释放装饰用纺织品、床上用品等家用纺织品市场需求。 人民币加快国际化步伐,新能源汽车把中国带入汽车强国,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银行走向“金融百货公司”。由纺织大国迈向纺织强国,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崛起,“物联网”把网络生活推向新阶段,粮食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资本市场趋于国际化,城镇化率接近60%。 2、经济国际化、产业高级化、市场深度化的发展趋势 2.1、趋势之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人民币难成自由兑换货币,稳健升值是大势所趋。 未来10年,将是人民币加快走向国际化的10年。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重将超过10%,在国际储备和外汇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将高达 15%。到2020年,在美元没有出现崩溃性贬值的情况下,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将在4.2:1左右,年均升值约4.5%。今后10年,人民币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

China has launched the Tiangong II space laboratory on September 15. A Long March 2F carrier rocket was fueled and lifted the Tiangong II from the Jiuquan center on 10:04 pm Thursday. The Tiangong II mission will lay a solid foundation and gather valuable experience for the building and operation of our future manned space station. Tiangong II, China's second space lab, has two cabins with different functions — the experiment cabin will be hermetically sealed and will act as the astronauts' living quarters, and the resource cabin will contain solar panels, storage batteries, propellant and engines. 中国在9月15日发射了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 周四晚上10点04分,长征二号运载火箭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加满燃料后,将天宫二号送上太空。天宫二号任务将会为我国未来人造空间站的建立和维护打下坚实的基础,并积攒宝贵的经验。 天空二号是中国的第二个空间实验室,拥有两个功能不同的舱段。实验舱是密封的,将会作为宇航员的生活区域,而资源舱将会包括太阳能集热板、蓄电池、发射火药和引擎。 1

[大国战略]预言:中国未来的版图

[大国战略]预言:中国未来的版图 [图片] 『国际观察』 作者:00zhengjun提交日期:2009-5-16 2:17:00 访问:31995 回复:164 版图,在我看来应该分为狭义上的版图和广义上的版图,有现实地理空间上的实际版图,也有文化意识上的虚幻的版图。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版图指我们的陆地,海域,空间上的实际版图。历史上我们的地理版图不断变换,我们的祖先

的发源地在黄河流域一带,也就是说我们的祖先的版图根据地在这一带,我们的祖先们以这里为生命的摇篮,通过不断的努力,开疆扩土。使我们的疆域逐渐扩大,虽然经历了数千年的疆域演变,更改。但是我们的疆域,总的来说是不断扩大的,特别到了元朝,由于成吉思汗及其后代不断征战,使我们的版图达到了空前的广大,但是由于蒙古游牧民族没有统一的思想文化,没有一种统一的意识观念,更重要的是没有象现代的高科技管理模式,仅仅靠在马背上的征战,还有一个不能让各民族一体化的价值观念,实行民族分化政策,等等,这一系列的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很快,使我们中华民族一度骄傲的蒙古帝国元朝很快的就土崩瓦解,直到明朝以至清王朝前期,也就是鸦片战争前期我们的疆域与现在相比仍然很广阔。但是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列强对中国的领土瓜分,我们领土不断丧失,特别是沙皇俄国占领了我们大片的领土,以至与我们原先并不接壤的俄国,经过不断的领土扩张,最终形成了和我们共同拥有的最长边境国界线。清朝末期,由于少数蒙古贵族,王公大臣和沙皇勾结,沙皇为扩大在蒙古的影响,不断怂恿蒙古少数分裂势力闹独立,在抗日战争前期的雅尔塔会议上,苏联为了以出兵中国东北对日作战为条件,与美国背着中国私下签定了承认外蒙古独立的协议,当日的南京政府没有承认蒙古独立,直到解放战争前夕,国民政府才迫于当时形式,承认了外蒙独立,解放后,由于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式,中央政府也承认了外蒙独立,这样,外蒙最终脱离中国,这样,中国的版图进一步变小,也就是现在的版图。虽然,台湾还有少数岛屿还没有完全解放,但在国际上公认的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就是我们现在的陆地面积大约960万平方千米,有接近400万海里海域。这就是我们现在的主权范围! 那么,我们未来的实际版图会不会变动,将如何变动,我们很难预料到,但是我个人认为,预言我们未来的版图,是很乐观的,应该是鼓舞人心的,众所周知,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虽然不停的开疆扩土,但是我们汉人政权基本上没有通过武力入侵外邦历史记录,虽然,有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侵略史,但是那是少数民族当时没有在汉族文化的熏陶下进行的,虽然,我们历史上不断有和周边民族的战争史,但那些基本上是由于少数民族对中原的骚扰,中央只是为了社稷稳定,为了保护中原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才被迫进行的自卫反击战,以至建立了赫赫有名的万里长城这样庞大工程,成为至今不解之迷的世界奇观,为的就是抵御外族入侵。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在与兼容并包,由于不断的吸收外部优秀的文明因素,重要的通过中华优秀文明对各族的熏陶,教化,使这些民族不断容入到中华文明来,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形成今天的以汉文化为主体,多民族文化为点缀的中华文明! 那么,我们的未来实际版图前景如何,我想我们的版图会逐渐回归以前的辉煌历史时刻,可能恢复到清朝前期的版图,可能恢复到元朝最辉煌时历史版图,甚至更大,当然,我们未来版图的扩张,不是象以前那样以武力扩张为主,更不会象成吉思汗那样通过大规模的入侵达到目的,主要是通过我们的文化,文明,以及中国式意识形态,我前面说中国的文明,文化精髓在于兼容并包,我们吸收优秀民族的文明因素,使它自然的容入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之中,自然的同化外族,使周边民族主动对中华文明有种最终归属和归宿的观念,接受中华文明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到那时,我们就象前苏联那样建立一个以现在大陆为主体,周边民族为加盟共和国的大中华共和国!到时我们的国家可能超过前苏联的疆域,在吸收前苏联的亚洲部分国家为加盟成分以外,我们以前的附属国象越南,日本,朝鲜半岛也将是我们的领土一部分,也可能,这些国家继续象以前一样成为我们附属国,中国重新成为这些国家的尊主国!我们的领海领域将最终收回所有主权!进一步向远洋和平扩张势力范围,我的空间领域技术将达到高度程度,我们有自己的空间站,自己的太空航道,在外星上留下足迹,进军遥远的太空领域,甚至向如果能够适合人类生存的外太空移民!这,就是我对未来我们国家是未来实际版图的预想! 当然,还有就是虚幻的版图,这同样需要通过我们的文化,文明,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等来实现,在前面,我说了我们文明精髓具有兼容并包的特色,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任何一种文明都不能与中华文明相比的功能,那就是中华文明,生来就有对外不断自行辐射的功能,比如,英国人把自己的语言——英语对外扩张,先前通过建立殖民地,在殖民地进行人为的强行推广,历经几百年才逐渐的把英语推广到世界各地,使英语成为今天世界上使用面积最广阔的语言!号称:“日不落帝国”当然,这个特有名词指的是它以前在世界各地都有殖民地,但我认为他们语言使用的面积范围,是它成为:“日不落帝国”。当之无愧!虽然英语目前仍然是世界最强势语言,但是他最初是人为强行推广的,而汉语的海外推广,主要是别人主动接受,虽然最近中国政府在海外建立了很多孔子学院,向外传授汉语和中华文化,但是,更重要的是这些国家主动的要求在自己的国家建立这样的学习汉语机构,同时,海外许多国家也自己建立一系列学习汉语的机构,场所!所以,从这一点来看汉语和中华文明具有很强的辐射作用,这是任何一种外来语言,外来文化无法相比的!

今天,中国搞了个重磅新闻,你想了解的都在九派号!

今天,中国搞了个重磅新闻,你想了解的都在九派号! 10月17日,本来挺普通的一个日子,结果中国做的一件事,一下子轰动全球,搞了个大新闻。 啥咧? 对喽,就是神舟十一号“飞天”啦。 10月17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的神舟十一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不管是在发射现场的普通民众,还是在电视机、手机直播直播前的观众,肯定都是激动的心情。 飞行乘组由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组成,景海鹏担任指令长,其中,景海鹏是第三次参加载人飞行任务,而河南籍的陈冬则是首次。 根据官方的通报,神舟十一号飞船入轨后,2天内完成与天宫二号的自动交会对接,形成组合体,航天员进驻天宫二号,组合体在轨飞行30天。期间,2名航天员按计划开展有关科学实验。

发射画面

两位宇航员 目的 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武平介绍,此次任务有三大目的: 一是为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轨运行提供人员和物资天地往返运输服务,考核验证空间站运行轨道的交会对接和载人飞船返回技术; 二是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对接形成组合体,进行航天员中期驻留,考核组合体对航天员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以及航天员执行飞行任务的能力; 三是开展有人参与的航天医学实验、空间科学实验、在轨维修等技术试验,以及科普活动。 新 此次神舟十一号与之前的神舟一至十号有相当的不同,它将“飞得更高,实验更多,时间更长”。 飞得更高:过去,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时,轨道高度是343公里。而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对接时的轨道高度是393公里,飞行也更加接近未来空间站要求。 实验更多:任务期间神舟十一号要进行4项在轨试验项目——宽波束中继在轨验证试验、变轨控制验证试验、帆板任意偏置角跟踪太阳功能验证试验和微生物控制试验。通过这些试验进一步验证飞船设计功能,获取和积累载人环境相关的飞行试验数据。 时间更长:此次任务中航天员需完成组合体30天中期驻留任务,比神十的15天翻了一倍。 与此同时,神舟十一号还有4个技术创新亮点:天地联系更紧密了、交会对接的眼睛升级了、中期驻留的配置上优化了、热控设计改进了。 意义 如果要说意义,“非凡”二字恐怕都未能表达此次飞行的重要性。天宫二号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神舟十一号飞船总飞行时间达到33天,也将是我国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飞行任务。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是最接近未来中国空间站要求的一次载人飞行任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 2014年11月26日,国泰君安证券2015投资策略会上,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号召投资者卖掉房子买股票… 实际上,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之所以建议卖房买股,是做了一番深刻研究的。据国泰君安计算,从 2013 年到 2020 年,中国结婚人口的对数将从1300 万对降到 800 万对,在这种情况下,谁来支持刚需?所以林采宜建议,从大类资产配置上,可以卖掉多余的房子买股票。 时隔近一年,在上周日举行的“2015 金砖论坛——第四届全球房地产金融峰会”上,林采宜女士就“中国宏观经济经济形势与经济预期”议题进行了演讲。这次的演讲中,她会不会又语出惊人呢? 2018年GDP或在6.5以下 虽然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中说,未来五年经济年均增长底线是6.5%以上,但林采宜认为,2018年以后GDP增速很可能出现6.5%以下的局面,这是一个规律性的问题。 林采宜:我跟大家分享一下中国,首先从宏观经济来看我们的增长,未来不是一年,而是五年整个经济都是总量增长放缓的过程。 上一个季度 GDP 增幅达到6.9或7,创了十年来的新低,未来五年还会继续不断地创出新低。那就是说高速增长的时代结束了,经济进入新的增长阶段。这不断创新低的增长是不是就一定不好呢,经济就一定很差呢? 我个人不这么认为,其实我认为速度是中性的,也就是说增长的快和慢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增长的质量。 保增长保的是什么?保增长保的是就业,但是大家知道中国 90 后人口数量比 80 后少了将近 40%,这是计划生育造成的人口断层。这个人口断层延续到 20 年以后是什么样的情形呢?就是新进入职场的劳动力大量的减少,在这种情况下面保就业并不难,增长速度必然也不需要像过去十几年 60 后、70 年生育高峰不断地制造新的就业岗位。这是人口结构决定未来五年中国就业增长率相对压力比较小。

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

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十大发展趋势 希望对你有帮助 1,趋势之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 人民币难成自由兑换货币,稳健升值是大势所趋 未来10年,将是人民币加快走向国际化的10年。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重将超过10%,在国际储备和外汇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将高达15%。到2020年,在美元没有出现崩溃性贬值的情况下,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将在4.2:1左右,年均升值约4.5%。 今后10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更多地受到我国经济和外贸持续较快增长的推动,人民币加快国际化将推动我国利率汇率改革、资本市场扩展、货币监管调控水平提高。 相对于我国经济规模和外贸占全球总量的比例,目前我国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已明显滞后,但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一直受制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金融监管水平。本次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和现有主要国际货币尤其是美元的冲击,为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预计今后10年,我国GDP年均增长8%,至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将达到75.7万亿元左右,按目前汇率计算,大约相当于11万亿美元。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因素,届时我国经济规模可能接近美国水平,超过日本一倍,相当于全球GDP总量的20%。 贸易方面,我国进出口也将年均增长8%,仍将快于全球5%的平均增速。由此,我国外贸总额至2020年将达到6.4万亿美元,大大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占届时全球贸易总额的13%。并且我国外贸将由顺差转为逆差。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例将大致与我国外贸占全球贸易的比例相当,而人民币在储备资产中的比例或许更高。 人民币国际化的羁绊依然存在。首先,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出口和投资,贸易和投资的双顺差阻碍了人民币的输出,而这是本币国际化的首要条件。即使外贸和投资全部以人民币结算,出口和投资双顺差也将吸干通过进口支付和对外投资流出的人民币,造成境外人民币流通的短缺,或只能以大幅增加外汇储备来支持人民币国际流通量的需要,即以美元等外汇的流入换取人民币的输出。 人民币走出去的过程还将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和拓展,为境外人民币持有者提供较充分的可供投资的“资产池”。人民币利率和汇率的形成机制也将更加市场化,使得持有人民币的风险降低。资本项下的资金进出管制将放松,以满足人民币资产投资者对投资安全性和盈利性的流动性要求。 这些趋势都将推动我国货币金融调控手段的完善。 10年之内,人民币依然难以成为自由兑换货币。但人民币稳健升值则是大势所趋。预计至2020年对美元将累计升值60%以上,先慢后快,年均升值约4.5%。 2,趋势之二:新能源助中国成汽车强国 在中低端汽车市场上将孕育出一批世界知名大众品牌 到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仍将较大落后于美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仍将不及世界平均水平。 汽车市场高速成长带来的能源和环保压力将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很可能成为我国汽车工业缩小与汽车强国之间差距的一个契机。

[新视野,空间站,国际合作]浅谈中国空间站的国际合作新视野

浅谈中国空间站的国际合作新视野 在过去10年中,中国经历了技术的稳定进步,这使其载人航天计划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让世界对其温和崛起打消疑虑,中国正寻求在外空的探索与利用上开展合作。中国正以空前规模将其未来的空间站宣传为一个国际协作项目。 1 中国谋求空间站的国际合作 如果中国空间站(CSS)计划作为国际合作与全球领导力的一个平台得到中国领导层的有效管理,那么这对中国来说在内外政策上能够获得附加利益。然而,在建造并运行空间站的过程中邀请国际伙伴会出现一个要求很高的政策问题。中国必须确定是否存在与空间站合作相关的不同程度和范围的有形利益。 政策的关键问题是找到一个公平与理性合作的有效模式,这在中国的白皮书中被定义为互利、透明、互惠以及成本共担,同时要与合作伙伴在所有权、知识产权及使用权上取得平衡。 中国政府坚持主张每一个国家享有自由探索、开发及利用外空的平等权利。参与中国空间站计划的公开邀请改变了那些考虑开展航天活动的国家的政治气候,譬如巴基斯坦。中国要求在这类合作过程中,允许其他国家及其专家在中方的指导下设计研究项目,否则合作是不可能的。 然而,合作的重要前提是按中国宣示的合作四原则(即互利、透明、互惠以及成本共担)确定基于中国条件的可行合作模式,通过评估地面合作实例和中国宏伟战略目标,有可能确定21世纪20年代中国空间站计划合作的框架。 互利出现在几份有关外空合作的文件中。2006年美国国家航天政策鼓励与外国和/或财团在互利基础上开展进一步探索与利用太空的航天活动的国际合作。1996年《联合国国际合作宣言》提到,各国必须在公平与相互可以接受的基础上合作。理解中国所认为的相互可以接受的基础,就需要对当前的国际合作实务进行进一步检验。 当透过国际现代化理论观察时,中国的意图变得更加明显,这暗示着在国家转型与国际环境之间的互动引起涉及多国活动的一个动态过程。对中国的航天活动来说,这包括培育像亚太空间合作组织(APSCO)这样的多边机构,与几个拉丁美洲和非洲国家的双边合作,以及越来越多地参与联合国与航天有关的组织。 互利也隐含着互惠的成份,这意味着权益的交换。在合作的情况下,互惠不同于互利,因为互惠表示服务交换,而不是商品交易。互惠也必须在承认主权下进行。中国认为,尽管各国可以自由确定其参与航天合作的所有方面,但应忠于相关各方的立法权和利益。在由中国主导的空间站中,想必意味着客人要遵守主人的规则。 2 中国空间站合作模式 用中文定义这些条件固然重要,但以现实为依据也很重要。中国不会只是为了合作而合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

新xx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 社科1327xx 新xx成立前夕的 1949年7月,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有过一个所谓预言。他说,“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政府使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这段话正是显示出新中国的经济状况。在193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只有466亿元,人均国民收入 66."1元。但是经过50多年的发展,到了2009年,中国人均收入已经达到3711元。那么,中国在这段时间到底经历了一段什么的过程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仔细地阅读了书本。 从大方面来讲,中国在过去60年中经济发展特征是: 一是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除了“二五”期间出现了负经济增长外,其他时期都取得长期的告诉增长。二是经济增长波动比较大,有波动周期短。我认为这些变化时和经济体制和政策相关的。 首先要讲的是一五计划,一五计划的背景是一,新中国成立后经过3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好转工业生产达到历史最高,但是同时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与其他发达国家。 二是基本上完成了对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有计划的进行经济建设提供了条件。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就是集中发展重工业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中国先进分子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提出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后,理所当然地被提为重要议事日程。当时可供选择的战略有两种,一种是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的工业化道路,即先发展轻工业待积累了大量资金后,再发展重工业;一种是苏联的办法,即优先发展重工业,在较短的时间里使国家迅速工业化,迎头赶上工业强国。这两种战略各有利弊,经过反复权衡和深入讨论,中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前景预测论文

2010-2011学期市场预测与管 理决策结课论文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前景预测 学生姓名龚虹 学号6081209201 所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13-2班 指导教师朱哲 2011—04—18 塔里木大学教务处制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前景预测 摘要:站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新起点上,世界都在瞩目中国的复兴之路。新华社经济分析师们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对未来十年人民币国际化、能源产业、粮食安全等十方面经济趋势进行了预测。预测显示,经济国际化、产业高级化、市场深度化将贯穿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进程。人民币加快国际化步伐、新能源汽车把中国带入汽车强国、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银行走向“金融百货公司”、由纺织大国迈向纺织强国、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崛起、“物联网”把网络生活推向新阶段、粮食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资本市场趋于国际化等趋势。 关键词:中国经济、国际化、预测、趋势 Abstract:Stand in new China and establish the new point of departure of 60 anniversaries up, world all focus attention the road of the renew of China Xinhua economic analysis teachers pass by extensively thorough of investigation, carried on an anticipation to future ten aspect swings, such as, 10-year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fuel industry, commissary safety etc.Predict display, the economies internationalizes, the domain high class turn, market the depth turn to pierce through China fu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gress.RMB quickly internationalizes step, new fuel autocar tape in China go into autocar big country and China will become alignment"financial department store" in the no 1 big fuel in world consumption country, bank, from spinning the big country head into to spin and weave big country, cultural creativity industry quickly rising, "thing allied net" push network life toward the new step, commissary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be placed in tight state of equilibrium, capital market Be tended to an internationalization. Key words:Chinese economies Internationalize Predict Trend 前言 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31年里,中国的经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果,暂且不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世界人民见证着我们的点滴成长是不争的事实。在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之前,中国的GDP总量早已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更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在各国经济都在衰退的时候,我们的经济在增长。虽然我国还有很多未完善的体制,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我们一定可以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实现中国经济的腾飞。毛主席说: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最终还是你们的。现在世界就要交到我们手上了,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实现祖国经济的腾飞。 正文 1、经济国际化、产业高级化、市场深度化成为中国未来经济的三大主线。 新华社经济分析师们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对未来十年人民币国际化、能源产业、粮食安全等十方面经济趋势进行了预测。预测显示,经济国际化、产业高级化、市场深度化将贯穿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进程。 1.1、经济国际化 经济国际化明显地反映在新兴市场的金融和资本参与国际大循环的深度与广度上。分析师们认为,未来十年人民币将加快国际化步伐,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国际储备、外汇交易中的比重都将明显提高。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重将超过10%,在国际储备和外汇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将高达15%。 分析师们对资本市场的国际化作出预期,预计到2020年,上交所上市的境外公司比率将达15%左右,约为1000家,其中世界500强至少有50家;B股市场将有可能与A股合并。中国国债将成为外国央行外汇储备资产的一部分,企业债也将成为大型金融机构全球资产组合的组成部分。 1.2、产业高级化 产业高级化表现在新产业的拓展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提升两方面。金融危机之后,新能源将支撑全球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周期。分析师们预测,到2020年,煤炭占我国能源消费比例将从目前的70%下降到60%以下,相对清洁高效的油气比例将从23%提高到近27%,非碳基能源比例将从7%提高到15%甚至更多。同时,新能源汽车可能把中国带入汽车强国。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拥有各类新能源汽车最多的国家之一。 产业高级化还表现在,十年之后,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占国内市场比例将提高到60%;物联网将在消费电子产品中广泛应用;文化创意产业将迅速崛起;科技进步对粮食单产的贡献有较大提升空间,未来十年我国粮食增产将超过10%。 1.3、市场深度化 市场深度化表现为银行提供金融服务和产品的“百货公司”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格局的形成,同时也表现为实体经济外延扩大化和服务高端化。分析师们认为,到2015年,我国新车销售市场

中国航天开启空间站时代

中国航天开启空间站时代 打开文本图片集 火箭呼啸而去、飞船摇曳而落,瑰丽地球和深邃太空之间的一去一回,勾勒出一幕人类探索宇宙的壮丽图景,也开启了中国一个新的航天时代——空间站时代。 椰风碧海,巨箭耸立;驯火牧天,撼山动地。看!长征火箭再度出征,中国航天以奋进的姿态走到一个新的历史坐标。 这一幕,似曾相识。几个月前,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飞天,“胖五”再度叩响太空之门。 这一幕,又倍感新鲜。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下称“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接过“哥哥”的“接力棒”,带上“新乘客”——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下称“新飞船”)再度出征,以探索太空的勇者姿态,扶摇直上九天。 这一飞,标志着中国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首战告捷;这一飞,拉开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的序幕。这是中国航天的一小步,也是建成未来空间站的一大步,中国航天正阔步向前,开启空间站时代。 长征五号B开启问天新征程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院抓总研制,于5月5日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首飞,把近22吨重的新飞船送入太空。这是中国乃至亚洲火箭首次发射超过20吨重的航天器,进一步奠定了长征五号系列火箭运载能力在世界现役火箭第一梯队中的地位。 此次首秀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胖五B”,与2021年底“王者归来”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胖五”相比有何不同,對中国航天又有何重大意义?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是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基础上研制而成

的,后者于2021年首飞,迄今已经发射过三次。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与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立项之初就确定为两种最基本的构型,在后续很多大型试验中,两种状态都是一并考虑的,它们属于兄弟俩。”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副总指挥曲以广说。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与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同属长征五号系列火箭,共享5米大直径箭体结构、大推力液氧液氢发动机技术、大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技术等关键技术,但在设计方面也有很多不同。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被称为中国第一个“一级半”火箭。“一级半”是指在火箭的一级上捆绑四个助推器,助推器即“半级”。而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由一级、二级和助推器组成,是“二级半”。 从外观上看,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整流罩长约12.3米,而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整流罩达到20.5米,是中国最大的火箭整流罩。 缩减一级,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比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矮了3米,但更重要的差别是用途。 多一级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擅于跑长途,“乘客”目的地包括3.6万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38万公里外的月球以及更远的火星。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则运送目标距离更近的航天器,主要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大型卫星及飞船,这里是我国空间站建设的主战场,后续空间站核心舱等主要舱段,都由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送上天。 即便少了一级,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专门向近地轨道送货的长征系列火箭中,力气仍然是最大的,一次能送超过22吨的东西,相当于10多辆小轿车的重量,这个“力度”也让我国发射较大规模的航天器成为可能。比如空间站的各个舱段重量超过20吨,只有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能够发射。 因此,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被称作中国空间站的“专属列车”,其意义之重大可见一斑。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只用“一级半”就能把重磅航天器送上天,得益于采用氢氧推进剂的芯一级和采用液氧煤油推进剂的助推器的合理搭配。而芯一级的两台大推力氢氧发动机,从地面点火一直工作到

中国空间技术发展前景

中国空间技术现状及发展前景 浩瀚无垠的宇宙空间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等待着人类去开发利用,当然这一切都要取决于有先进的空间技术作为奠基。可以想象空间技术是未来人类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管是灾害与天气预测,通讯广播,导航定位技术,还是发展新能源新技术,甚至是星际移民,星际战争,都需要空间技术。而目前需要我们做的就是打好发展空间技术的坚实基础。 近年来随着神舟发射,天宫升空,嫦娥奔月,我国在航空航天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且已经逐渐迈进了航空航天大国系列,但是我们要发展自己的空间技术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毕竟我国的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虽然近年来迅猛发展但现如今和美国这样的航天大国比较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幸运的是我国政府一直把航天事业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都在大力投入,年年都有新进展。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系列完整、配套的航天器研究、设计、制造、试验、发射、测试和运营体系。但是为了更深层次的探索发展,这还远远不够,而且空间探索并不是为了探索而探索,这也是综合国力的体现,因为未来世界中不管是在经济,科技,政治还是军事上空间技术都占有很大的地位。 目前我们所开展的探测项目跟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比较起来,项目还比较少,像美国对太阳系的其他天体都进行了探测,我们除了地球之外只对月球进行探测,所以升空探测仅仅迈出了第一步。虽然我们有一个卫星搭载俄罗斯的运载火箭去探测火星,但是毕竟是属于搭着人家的车,还不是完全独立自主地探测火星。虽然我们开展的项目比较少,但是有我们自己的特色,比如我们探测目标的选择、科学预期的选择等等有自己的特色。总体来讲虽然我们跟美国和欧洲空间局比较起来在空间探测方面应该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我们做什么事情都是独立自主,比如说载人航天、运载火箭、飞船等等完全是我们独立做的,而且在国际上独立自主开展载人航天的研究工作除了美国和前苏联之外我们是属于第三家,欧洲空间局虽然探测技术比较领先,但是它还没有独立自主地开展载人航天的工作,是跟美国合作的。应当说我们从火箭、从飞船、从卫星等等都是我们自己独立自主研制的,实际上我们跟国际先进水平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毕竟是自己积累的经验,经验也是未来发展的基础,随着我们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技术水平的提高,经验积累之后,我们会有跨越式的发展。 现在全世界空间技术都在高速发展,可以想象未来世界空间技术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目前综合分析我国未来空间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可分为三方面: 一是空间科学发展战略目标:开展针对重大科学问题的前沿探索与研究,在黑洞、暗物质、暗能量和引力

中国产业经济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产业经济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产业,简而言之,即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具有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或系统。 产业经济学研究的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等,这些都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具体对象。产业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经济学科。它以“产业”为研究对象,研究产业的形成、发展和调整,也研究和分析产业内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关系。 它既涉及了偏向宏观的经济问题研究,如产业布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等;也涉及微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如企业的定价理论、企业的兼并、技术创新等。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欧美产业经济学中即为产业组织,研究的是市场运行,主要关注企业行为,其与市场结构和市场演变过程具有密切关系,涉及相关的公共政策。我国50 年代受苏联的影响,产业主要指计划经济中的行业和部门,没有明确的产业经济学名称。改革开放后受日本的影响,强调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80 年代末,欧美主流的产业组织理论引入中国,使得以产业组织和公共政策为主的欧美和以产业结构与政策为主的日本体系相结合。针对产业经济本身所具有的不同层次的具体行为规律,产业经济学又有不同的具体研究对象,包括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发展、产业政 研究产业经济学,有利于建立有效的产业组织结构通过对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可以探求过度竞争或有效竞争不足的形成途径及消除方式;发现规模经济的形成原因及优点等等,从而根据不同的产业,分别制定正确的产业组织政策。研究产业经济学也有利于有效的产业组织的形成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的合理均衡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而产业结构的升级则更是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必由之路。寻找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成因,并以此制定有效的产业结构政策、调整产业的结构,也是研究产业经济学的意义所在。进一步而言,研究产业经济学,探寻产业升级的规律和带动经济起飞的主导产业,利用合理的产业政策加以保护和扶持,便可以实现产业结构向更高的水平演进,以增强整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发展。寻找产业合理布局的基本原则 也是促使产业经济学研究进一步深入的动力之

航天人揭秘中国空间站:长啥样怎么建(下)

航天人揭秘中国空间站:长啥样怎么建(下) 空间站怎么建? 根据飞行任务规划,空间站工程分为关键技术验证、建造和运营3个阶段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介绍,为完成空间站建造,共规划了12次飞行任务。在长五B首飞后,将先后发射“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进行空间站基本构型的在轨组装建造,也规划了发射4艘神舟载人飞船和4艘天舟货运飞船,进行航天员乘组轮换和货物补给。 “未来的11次任务是高密度的发射任务,充满了大量的新技术和新挑战,发射频率和任务复杂性都大幅提升。”周建平接受采访时说。这也将是一段非常辉煌的试验历程。11次任务的完成,将意味着中国空间站正式建成。空间站的试验核心舱计划在2021年前后发射,目的在于验证空间站关键技术。完成验证以后,将陆续发射两个实验舱与之对接,空间站随之也将从建造阶段转入运营阶段。从核心舱阶段开始,航天员也将开始实际参与建造空间站,承担不少任务。例如,他们要多次进行复杂的出舱活动。届时,航天员可以利用机械臂协同完成载荷的在轨安装、调试、升级等工作。 实际上,在近地轨道建设空间站,就意味着需要掌握大型空间设施的建造技术和运营管理技术,具备强大的维护维修升级能力。航天员出舱和利用机械臂,都是重要的手段。 “一名航天员在舱内操作机械臂,一名航天员在舱外太空行走。无论是舱段转位、大设备的移动,还是航天员自身的移动,都可以通过机械臂完成。”周建平说,“空间站设计有两类机械臂,人机配合,让空间站建造维修成为可能。” “往太空运送物资的成本非常高,进行物资循环利用并提高物资循环利用率,是世界载人航天关注的重大技术问题。”周建平说。通过新的技术支持,中国航天员在空间站的补给将得到更好保障。此前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