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试题答案

土壤学试题答案
土壤学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土壤: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肥力:在植物生长的全过程中,土壤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肥、气、热的能力。

3.土壤质地:按照土壤机械组成人为地划分的若干土壤类别,就称为土壤质地。

4.土壤粒级:通常根据土粒直径大小及其性质上的变化,将其划分为若干组,称为~。

5.有机质矿质化作用:复杂的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彻底的分解,形成CO2和H2O 的过程。

6.有机质腐殖化作用: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形成结构、成分更为复杂的腐殖质的过程

7.同晶异质替代: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岁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8.潜性酸:指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H+和Al3+),交换性氢和铝离子只有转移到溶液中,转变成溶液中的氢离子时,才会显示酸性,故称潜性酸。

9.土水势:把单位数量纯水可逆地等温地以无穷小量从标准大气压下规定水平的水池中移至土壤中某一点而成为土壤水所需做功的数量。

10.凋萎系数:是指植物产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用它来表明植物可利用土壤水的下限。

11.土壤热容量:是指单位质量(重量)或容积的土壤每升高(或降低)1℃所需要(或放出的)热量。

12.阳离子交换量:土壤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阳离子的容量,用每千克土壤所能吸附的一价离子的厘摩数表示。

13.盐基饱和度:交换性盐基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比。

14.氧化还原电位:由于溶液中氧化态物质和还原态物质的浓度关系变化而产生的电位称为氧化还原电位。

15.反硝化作用:反硝化细菌在缺氧条件下,还原硝酸盐,释放出分子态氮(N2)或一氧化二氮(N2O)的过程。

16.土壤发生层:是指土壤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特定性质和组成的、大致与地面相平行的,并具有成土过程特性的层次。

17.土壤剖面:是一个具体土壤的垂直断面,其深度一般达到基岩或达到地表沉积体的相当深度为止。一个完整的土壤剖面应包括土壤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发生学层次(发生层)和母质层。

18.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灌溉水量定额的最高指标。

19.激发效应:又称为起爆效应,是指外加有机物质或含氮物质而使土壤中原来有机质的分解速率改变的现象。

20.腐殖化系数:土壤中单位有机物质经过一年后所形成的腐殖物质的数量,即单位重量有机物所形成的土壤腐殖质数量的百分数,称为该物质的腐殖。该值的大小与有机物质中木质素含量呈正相关。

21.碱化度:是指土壤胶体吸附的交换性钠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比。

22.土壤退化:一种或数种营力结合,致使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农田、草原、牧场、森林和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和复杂性下降或丧失。

23. 土壤质量:土壤质量是土壤在生态系统界面内维持生产,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和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

24. 土壤污染:当土壤中含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就会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通过“土

壤→植物→人体”,或通过“土壤→水→人体”间接被人体吸收,达到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就是土壤污染。

二、填空

1、土壤资源的特点有(数量的有限性)、(质量的可变性)和(空间变异及相对固定性)。

2、岩石矿物风化类型有(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

新疆以(物理风化)为主,我国南方以(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为主。3、有机残体的C/N为( 25:1 )时,最宜于分解,大于此值时,容易出现(微生物同化固定)现象;小于此值时,容易出现(纯矿化氮较高)现象。

4、砂土的容重(小)于粘土的容重,总孔度(小)于粘土,密度(大)于粘土。

5、土壤结构体有(块状结构)、(核状结构)、(柱状结构)、(片状结构)和(团粒结构)。其中(团粒结构)属于农业生产中优良的结构体类型。

6、土壤胶体的双电层构造包括(决定电位离子)层和(补偿离子)层,其中(补偿离子)层又可划分为(非活性离子补偿)层和(扩散)层。

7、土壤胶体吸附的阳离子,可以分为两类:其中第一类称为(静电吸附)离子,包括(铁、铝、钙、钾、锰、钠等);第二类称为(专性吸附)离子,包括(铁、铝、锰、铜、锌、镉)。

8、土壤中氮素的无效化过程包括(粘粒对铵的固定)、(形成有机质)、(氨的挥发)、(硝酸盐的淋失)和(反硝化脱氮)。

9、土壤中无机磷的存在形态主要有(磷酸铁/铝化合物)、(磷酸钙/镁化合物)和(闭蓄态磷)。

10、土壤耕性的好坏,一般用(耕作的难易程度)、(耕作质量的好坏)和(耕期的长短)三个方面来衡量。

11.土壤肥力按其形成分(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按其经济效益分(潜在肥力)和(有效肥力)。

12.岩石矿物风化类型有(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

13.影响土壤有机物质分解的因素有(温度)、(土壤水分)、(通气状况)、(植物残体特性、(土壤特性)。

14.土壤空气特点有(二氧化碳含量高)、(氧气含量低)、(相对湿度高)、(含还原性气体)、(组成和数量处于变化中)。

15.土面蒸发过程可分为(大气蒸发力控制阶段)、(表土蒸发强度随含水率变化阶段)和(水汽扩散阶段)三个阶段。

16.土壤胶体的双电层构造包括(决定电位离子)层和(补偿离子)层,其中(补偿离子)层又可划分为(非活性离子补偿)层和(扩散)层。17.土壤胶体吸附的阳离子,可以分为两类:其中第一类称为(潜性酸)离子,包括( H+ Al3+);第二类称为(致酸)离子,包括(Na+ K+ Ca2+)。

18. 土壤活性酸(<)潜性酸,交换性酸度(<)水解性酸度,碱性土壤可以用(土壤PH 值)(总碱度)和(碱化度)三个指标来衡量碱性强弱。

19.土壤缓冲性产生的原因有(土壤胶体的代换性能)(土壤中有多种弱酸及其盐类)(两性有机物质)(两性无机物质)(酸性Al离子作用)。

20.土壤退化主要指土壤(数量退化)和(质量退化).

21.土壤形成的五大成土自然因素指(母质)(生物)(地形)(时间)和(气候).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Ⅹ”)

Ⅹ1、土壤潜在肥力是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

Ⅹ2、层状铝硅酸盐粘土矿物中,蒙脱石的胀缩性小于高岭石。

Ⅹ3、如果一种土壤其表层土壤质地呈粘性,而底层土壤的质地为砂性,这种土壤既保水又保肥,农民称为蒙金土。

Ⅹ4、任何一种土壤,无论是由干变湿还是由湿变干,只要土壤水吸力相同,其含水量就相等。

Ⅹ5、土壤水分饱和时,无基质势;水分不饱和时,无压力势。

√6、交换性阳离子的饱和度越大,进行阳离子交换的机会越多,则有效度越小。

Ⅹ7、在土壤阳离子代换过程中,电价数高的离子代换力强,故一价阳离子不能代换出被胶体

吸附的二价或三价的阳离。

√8、旱地通气条件良好,则Eh比水田要高。

Ⅹ9、土壤含水量越大,粘着性越大。

√10、土壤溶液中的大多数金属元素(包括重金属)在酸性条件下以游离态或水化离子态存在,毒性较大;而在中、碱性条件下易生成难溶性氢氧化物沉淀,毒性大为降低。

Ⅹ11、砂质土壤的非活性孔隙高于粘质土壤。

√12、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条件,其实都是微生物生活所必须的条件。

√13、容重越小,孔隙度越大,土壤通气透水性却不一定较强。

√14、残积体分布在山的顶部,而坡积体在山体的中部比较常见。

Ⅹ15、土壤热容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有机物含量的多少。

√16、盐基饱和度大的土壤,缓冲酸的能力强;盐基饱和度小的土壤,缓冲碱的能力强。Ⅹ17、在一定的通气条件下,土壤中的易分解的有机物愈多,耗氧也愈多,其氧化还原电位就较低。

Ⅹ18、土壤含水量越大,粘着性越大。

√19、一般土壤质地愈粘,氧化含量越多,土壤对重金属的专性吸附作用越强,重金属的毒性越小。

Ⅹ20、交换性阳离子的饱和度越大,进行阳离子交换的机会越多,则有效度越小。

三、选择

1、土壤中最好的结构体是(D)

A、块状结构

B、柱状结构

C、核状结构

D、团粒结构

2、土壤水吸力相同时( B)

A、砂土比稀土的含水量高

B、砂土比粘土的含水量低

C、砂土与粘土的含水量差不多

D、决定于其它因素

3、土壤水运动方向( C)

A、土水势高处向低处运动,水吸力高处流向低处

B、土水势低处向高处运动,水吸力高处流向低处

C、土水势高处向低处运动,水吸力低处流向高处

D、土水势低处向高处运动,水吸力低处处流向高处

4、空气含量比较高的土壤(D )

A、温度比较容易升高

B、温度比较容易降低

C、与温度的变化无关

D、比较稳定,变化慢

5、一般说来粘粒矿物的吸附能力(B )

A、比腐殖质强

B、比腐殖质弱

C、与腐殖质几乎相同

D、比原生矿物强

6、极易被土壤吸附的阴离子是(A)

A、磷酸根

B、硝酸根

C、硫酸根

7、土壤中阳离子代换能力大小的顺序为( C)。

A、Na+ < K+ < NH4+ < H+ < Mg2+ < Ca2+ < Al 3+< Fe3+

B、NH4+ < Na+ < K+ < Mg2+ < Ca2+ < H+ < Al3+ < Fe3+

C、Na+ < K+ < NH4+ < Mg2+ < Ca2+ < H+ < Al3+ < Fe3+

8、土壤合适的耕作时期应该在( A)

A、下塑限以下

B、下塑限至上塑限之间

C、上塑限以上

9、土壤中不同酸度的大小顺序应为(A )

A、活性酸<潜性酸交换性酸<水解性酸

B、活性酸>潜性酸交换性酸<水解性酸

C、活性酸<潜性酸交换性酸>水解性酸

10、石灰性土壤中磷的固定途径主要是( B)

A、化学固定

B、吸附固定

C、闭蓄固定

11、土壤中所有的团粒结构体都是( D)

A、生物稳定性的

B、机械稳定性的

C、水稳定性

D、视具体情况而变化

12、土壤水吸力相同时(B )

A、砂土比粘土的含水量高

B、砂土比粘土的含水量低

C、砂土与粘土的含水量差不多

D、决定于其它因素

13、一般说来腐殖质的吸附能力(A )

A、比粘土矿物强

B、比粘土矿物弱

C、与粘土矿物几乎相同

D、比原生矿物强

14、有机质含量比较高的土壤(A )

A、温度比较容易升高

B、温度比较容易降低

C、与温度的变化无关

D、比较稳定,变化慢

15、土壤饱和水的运动在( B )推动力作用下进行。

A、压力势和基质势

B、重力势和压力势

C、基质势和溶质势

D、只有基质势

16、土壤中阳离子代换能力大小的顺序为( C)。

A、Na+ < K+ < NH4+ < H+ < Mg2+ < Ca2+ < Al 3+< Fe3+

B、NH4+ < Na+ < K+ < Mg2+ < Ca2+ < H+ < Al3+ < Fe3+

C、Na+ < K+ < NH4+ < Mg2+ < Ca2+ < H+ < Al3+ < Fe3+

17、土壤中钾的无效过程主要是(A )

A、土壤固定

B、淋洗损失

C、径流损失

18、土壤合适的耕作时期应该在(A )

A、下塑限以下B、下塑限至上塑限之间C、上塑限以上

19、土壤中不同酸度的大小顺序应为(A )

A、活性酸<潜性酸交换性酸<水解性酸

B、活性酸>潜性酸交换性酸<水解性酸

C、活性酸<潜性酸交换性酸>水解性酸

20、土壤中毒性最小的重金属形态是(C )

A、水溶态

B、交换态

C、专性吸附态

五、简答

1、分析砂土与粘土的肥力特点及如何改良利用?

答:(一)特点:

(二)改良利用

利用砂质土时要注意选择种植耐寒品种,保证水源供应,及时进行小定额灌溉,要防止漏水漏肥,采用土表覆盖以减少土表水分蒸发;因为砂性土的养分含量低,保水性差热容量小,温度变化快,保肥性弱,速效养分易随雨水和灌溉水流失。而对于粘质土则在耕作时注意采用深沟、密沟、高畦,或通过深耕和开深线沟破坏紧实的心土层以及采用暗管和暗沟排水等以避免或减轻涝害。因为粘质通气透水不良,热容量大,昼夜温度变幅较小。

2、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有什么作用?

答:(一)改善土壤保肥供肥能力

(1)提供矿质养分

(2)提高土壤保肥能力

(3)促进土壤养分有效性

(4)提高土壤的缓冲性

(二)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1)改善土壤结构性。

(2)提高土壤保水能力,改善其他土壤物理性质。

(三)改善土壤生物性质

(1)提高土壤生物活性。

(2)促进植物生长

3、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方面有什么特点及如何创造团粒结构?

答:(1)特点:

①能够协调水分空气的矛盾

②能够协调土壤有机质中养分的消耗和积累的矛盾

③能够稳定土壤温度,调节水的状况

④改良根系和有利于作用根系生长

(2)措施:

①增施有机肥(物)料

②扩种绿肥牧草,实行合理轮作

③合理的灌溉

④调节土壤的酸碱性

⑤使用土壤结构改良剂

4、分析水分对土壤热特性的影响?

答:土壤热特性感包括:土壤热容量、热导率、导温率

通过灌排水量来协调土壤热容量,进而调节土壤温度。

5、农民有“锄头底下有火,锄头底下有水”的说法,这种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旱时锄地,可切断毛细管,减少水分蒸发,增加土壤保水能力,所以说“有水”。涝时锄地,有利于土壤通气,提高土温,水分蒸发,所以说“有火”。

6、说明土壤酸碱反应对土壤养分有效度的影响有哪些?

答: 土壤酸碱度对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有重要影响:在pH6~7的微酸条件下,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最好,最有利于植物生长。在酸性土壤中容易引起钾、钙、镁、磷等元素的短缺,而在强碱性土壤中容易引起铁、硼、铜、锰和锌的短缺。土壤酸碱度还通过影响微生物的活动而影响植物的生长。酸性土壤一般不利于细菌的活动,根瘤菌、褐色固氮菌、氨化细菌和硝化细菌大多生长在中性土壤中,它们在酸性土壤中难以生存,很多豆科植物的根瘤常因土壤酸度的增加而死亡。真菌比较耐酸碱,所以植物的一些真菌病常在酸性或碱性土壤中发生。pH 3.5~8.5是大多数维管束植物的生长范围,但生理最适范围要比此范围窄得多。pH<3或>9时,大多数维管束植物便不能生存。

7、影响土壤交换性离子有效性的因素有哪些?

答:1.胶体类型:不同类型的土壤胶体,所带的负电荷差异很大

2.土壤质地:土壤质地越粘重,土壤负电荷量越多,土壤阳离子交换量越高.

3.土壤pH:随土壤pH升高,土壤可变负电荷增加,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增大

8、影响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有哪些?

答:1. 胶体数量:质地愈粘,土壤的交换量就愈大。

2.胶体种类:腐殖质胶体具有极大的比表面积,因此腐殖质含量越高,阳离子交换量越大。

3.土壤pH值:含腐殖质多的土壤,交换量受pH影响显著,

4.陪伴阴离子类型

9、简述土壤中氮素转化的途径?

答:(一)土壤中氮素的有效化

1.有机氮的矿化(有机氮水解、氨化)

2.硝化(亚硝化、硝化)

(二)土壤中氮素的无效化

1粘粒对铵的固定

2.形成有机质

3.氨的挥发

4.硝酸盐的淋失

5.反硝化脱氮

10、简述土壤中磷素存在的主要形态有哪些?

答:(一)有机磷

1.植素类

2.核酸类

3.磷脂类

(二)无机磷(以两种分类形式)

1.磷酸铁/铝类化合物 1.水溶态

2.磷酸钙/镁类化合物 2.吸附态

3.闭蓄态磷 3.矿物态

六、计算题

解:(1)含水量=(10.54-8.86)/8.86*100%=18.96%

容重=125.5/(100+w)*100=1.05

(2)孔隙度=(1-1.05/2.65)*100%=60.38%

不符合农业生产需求,应该在50%~56%

(3)固相=1.05/2.65*100%=39.62%

液相=18.96%*1.05=19.90%

气相=100%-39.62%-19.90%=40.48%

所以,气相>固相>液相

(4)储水量=20cm*10*1.05*18.96%=37.92mm

(5)(28.40%*1.5-18.96%*1.05)*1.05*0.2*667=31.78 方

土壤学重点试题库

名词解释 土壤: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土壤学:研究土壤的形成分类分布制图和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特性肥力特征以及土壤利用改良和管理的科学。 土壤肥力: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和水、气、热的能力。 自然肥力:土壤在自然因子即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的综合作用下发生发展起来的肥力,是自然成土过程的产物。 人为肥力:在耕作施肥灌溉及其它技术措施等人为因素影响下产生的肥力。 潜在肥力:土壤肥力因受环境条件以及土壤管理等技术水平的限制,而没有直接表现出来的那部分肥力称为潜在肥力。 有效肥力由于土壤性质、环境条件技术水平的限制,只有一部分肥力在当季生产上表现出来产生经济效益,这部分肥力称为有效肥力。土壤生产力 土地生产力:或称土地潜力,土地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达到的生产水平。既反映土地质量的好坏,又表明土地的生产能力。土壤圈:地球表面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及岩石圈相交界并进行物质循环、能量交换的圈层 土壤生态系统:是土壤中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构成的整体。 原生矿物:在内生条件下的造岩作用和成矿作用过程中,同所形成的岩石或矿石同时期形成的矿物,其原有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 次生矿物:在岩石或矿石形成之后,其中的矿物遭受化学变化而改造成的新生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生矿物。 同晶替代:矿物结晶时,有些原子(离子)可被性质相似大小相近的其他原子(离子)替换并保持原来的结构。 土壤有机质:是指土壤中的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合成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土壤腐殖质:不是一种纯化合物,而是代表一类有着特殊化学和生物本性的构造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由此可知,腐殖质是土壤中有机物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土壤有机质存在的主要形态。 土壤矿质化过程:是指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为简单化合物,同时释放矿质养分的过程。 腐殖化系数:是单位重量有机物质形成的腐殖质数量值。 土壤腐殖化过程:是在土壤微生物所分泌的酶作用下,将有机质分解所形成的简单化合物和微生物生命活动产物合成为腐殖质。 土壤有机质的周转 矿化率:每年因矿质化作用而消耗的有机质量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百分数 腐殖化作用 激发效应

北京林业大学土壤学复习资料

绪论 一、解释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肥力:土壤不间断地、相互协调地提供植物生长全过程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的能力。 二、什么是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 生态上不同的植物,他们所要求的土壤生态条件是不同的。某种肥沃或不肥沃的土壤只是针对某种(或某些生态要求上相同)植物而言的,而不是针对任何植物的。 三、理解土壤的特征。 1、土壤是一个三相系统 2、土壤是特殊的自然体。 五大自然成土因素(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共同作用的产物。 3、土壤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 比表面积就是可以与气体或液体相接触的面积。 4、土壤是一个生态系统 5、空间位置:土壤在地壳上位于岩石圈的最表层,是独立的自然体,自成一圈即土壤 圈。 6、土壤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转移和转化过程 7、土壤具有一定的层次构造 四、理解土壤和土地的区别? 1、土地包括土壤,土壤是土地的主体部分 2、土地是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组成的垂直立体空间, 土壤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3、土地具有强烈的“社会经济”属性,而土壤的“社会经济”属性较弱。 第一章 一、矿物的概念、分类及鉴别特征。 指岩石圈中化学元素的原子或离子通过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自然产物。 二、岩石的概念、分类及鉴别。 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以一定的规律结合组成的矿物集合体 岩浆岩(火成岩):由熔融的岩浆上升到地壳不同深度或喷出地表冷凝结而成的岩石。 沉积岩:在地表条件下,各类岩石风化破坏后的产物,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由原来存在的岩浆岩、沉积岩和部分早期形成的变质岩,在内力作用下,经过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 三、三大类岩石形成、结构、构造的区别。 第二章 风化作用的定义及类型。 地壳表层的岩石,在大气和水的联合作用以及温度变化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崩解和分解作用。 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土壤形成的因素及其影响。 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

土壤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二、填空题 1、五大成土因素是指母质、气候、地形、时间、生物,其中生物是主导因素。 2、土壤基本粒级有石砾、砂粒、粉粒、粘粒。 3、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因素是电荷价、离子半径和离子浓度。 4、按照吸附机理可以把土壤吸附性能分为交换性吸附、专性吸附和负吸附。 5、产生阳离子专性吸附的土壤胶体物质是铁、铝、锰的氧化物及其水化物,被专性吸附的阳离子主要是 BⅠ、BⅡ族和其它过渡金属离子。 6、土壤钾元素形态可分为水溶态钾、交换性钾、非交换性钾、矿物态钾。 7、若土壤的容重为,质量含水量为20%,则土壤的孔隙度为 50% , 空隙比为 1:1 ,三相比为固:液:气=50:: 。 8、旱作土壤有效水含量为田间持水量与萎焉系数的差值。 9、良好的土壤结构性,实质上是具有良好的空隙性,即要求总孔隙大 而且大小孔隙合理分布,有利于土壤水、肥、气、热状况的调节和植物根系活动。 10、根据土壤胶体表面的结构特点,大致可将土壤胶体表面分为硅氧烷型表面、水合氧化物表面、有机物表面、等3种类型,2:1型粘土矿物的表面属于硅氧烷类型。 11、根据土壤水分所受力的作用,土壤水分类型分为吸附水、毛管水、重力水。 12、土壤三相的导热率顺序是固>液>气,热容量顺序是液>固>气。 13、土壤潜性酸包括交换性酸和水解性酸,其中交换性酸度更能代表潜性酸度。 14、一个良好的土壤应该能使植物吃得饱、喝得足、住得好、站得稳。 15、土壤微生物营养类型的多样性包括土壤微生物类型多样性、土壤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土壤微生物营养类型多样性、微生物呼吸类型多样性。 16、土壤胶体电荷产生的原因有同晶替代、吸附、断键、解离。 17、土壤碱度的液相指标是总碱度,固相指标碱化度。 18、土壤水分含量的常用表示方法有质量含水量、容积含水量、相对含水量、土壤水贮量。 19、1:1型粘土矿物是由 1层硅片和1层铝片结合而成,代表矿物是高岭石;2:1型粘土矿物由 2层硅片和1层铝片结合而成,胀缩型如蒙脱,非胀缩型如伊利石。

土壤学复习重点要义

土壤学复习重点要义. 能具有肥力特征的、土壤是指覆盖于地球表面,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物质层。土壤在某种程度上能同时不断地供给土壤肥力:和调节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养分、气、肥、四大肥力因素:水、空气和热量的能力。热。原生矿物:来自火成岩

或变质岩火山灰或各种风化产物通次生矿物:原生矿物、过化学或生物作用转变 主要成土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风化作用:指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空气、水、温发生机械破度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碎和化学变化的过程。物理风化(大多属于热力学风化) 风化作用化学风化(溶解、水化、水解、氧化) 生物风化(根系机械破碎、生物化学作用) 2 裸露的岩石经风化作用而形成的疏松土壤 母质:粗细不同的矿物颗粒的地表堆积的、体,是形成土壤的母体。 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土壤有

机质: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土壤有机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质由生命体和非生命体两大部分有机物质组成。 来源: 含量多少与气候、植被、地形、土壤类型、耕作措施等密切 3 相关 组成: 二、土壤有机质的转化 矿质化过程:土壤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及其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4

并释放出 其中的矿质养分的过程。 腐殖化过程:各种有机化合物通过微生物的合成或在原植物组织中的聚合转变为组成 和结构比原来有机化合物更为复杂的新的 有机化合物。 影响转化过程的因素 1.有机残体的特性(物理状态[紧实状态];化学组成; C/N[微生物分解需有机质到C/N 为 25:1]) 2.土壤水分和通气状况 3.土壤特性(温度、PH、质地) 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 提供作物需要的各种养分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和缓冲性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 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促进植物的生理活性减少农药和重金属的污染 5 土壤有机质的调节措施

土壤学总复习题(北林)学习资料

《土壤学C》总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40个) 1、原生矿物; 2、次生矿物; 3、沉积岩; 4、变质岩; 5、地质作用; 6、地质营力; 7、物理风化; 8、化学风化; 9、生物风化; 10、成土母质; 11、土壤剖面; 12、根际效应; 13、生物固氮; 14、共生真菌; 15、土壤有机质; 16、土壤矿质化过程; 17、土壤腐殖化过程; 18、氨化作用; 19、硝化作用; 20、反硝化作用; 21、土壤腐殖质; 22、土粒密度; 23、土壤容重(土壤密度); 24、土壤孔隙度; 25、物理性粘粒; 26、粒级; 27、土壤机械组成; 28、土壤质地; 29、土壤吸湿水; 30、毛管水; 31、吸湿系数 32、凋萎系数; 33、田间持水量; 34、土壤有效含水范围; 34土壤阳离子交换作用; 35、土壤阳离子交换量; 36、土壤盐基饱和度; 37、土壤胶体; 38、土壤活性酸; 39、土壤潜性酸; 40、土壤碱度。 二、单项选择题(45个) 1、室内风干土样含有的土壤水分类型是。 A、吸湿水 B、膜状水 C、气态水 D、毛管水 2、植物根系吸收的主要土壤水分类型为。 A、吸湿水 B、膜状水 C、毛管水 D、重力水 3、灌溉土壤时,应达到的理想土壤含水量为。 A、全容水量 B、土壤田间持水量 C、最大分子持水量 D、最大吸湿水量。 4、在酸性土壤环境中,仍能很好发育的土壤微生物是。 A、真菌 B、放线菌 C、细菌 D、藻类 5、1:1型的粘土矿物是。 A、高岭石 B、伊利石 C、蒙脱石 D、蛭石 6、土壤胶体双电层构造中,具较强的活性,可与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发生代换,也可直接向稀溶液中扩散。 A、胶核 B、扩散层 C、非活性亚层 D、决定电位离子层 7、在外界风化环境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常见矿物抵抗风化的相对稳定性顺序正确的为。

土壤学习题与答案

土壤学试题与答案 一按章节复习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 1.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创立了(矿质营养)学说和归还学说,为植物营养和施肥 奠定了理论基础。 2.土壤形成的五大自然因素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 3.发育完全的自然土壤剖面至少有(表土层)、(淀积层)和母质层三个层次。 4.土壤圈处于(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的中心部位,是它们 相互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换的枢纽。 5.土壤四大肥力因素是指(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 6.土壤肥力按成因可分为(自然肥力)、(人工肥力);按有效性可分为(有效 肥力)、(潜在肥力) 二、判断题 1.(√)没有生物,土壤就不能形成。 2.(×)土壤三相物质组成,以固相的矿物质最重要。 3.(×)土壤在地球表面是连续分布的。 4.(×)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中,以养分含量多少最重要。 5.(×)一般说来,砂性土壤的肥力比粘性土壤要高,所以农民比较喜欢砂性 土壤。 6.(√)在已开垦的土壤上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紧密结合在一起,分不出哪是 自然肥力,哪是人工能力。 三、名词解释 1. 土壤:是具有肥力特性因而能生产植物收获物的地球陆地疏松表层。 2. 土壤肥力:土壤能适时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肥、气、热、固着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3. 土壤剖面:在野外观察和研究土壤时,从地面垂直向下直到母质挖一断面。 四、简答题 1. 土壤在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有那些重要作用? (1)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生物生产的基地,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 (2)土壤耕作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 (3)土壤是农业生产中各项技术措施的基础。

土壤学考试重点

1.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及作用:(1).基本生产资料(2)土壤是可持续发展农业发展的基础和依据(3)土壤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自然资源(4)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做成部分 2.土壤肥力:是土壤具有的能同时和持续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水、肥、气、热等生活因素的能力。 3.土壤生产力与土壤肥力二者区别:土壤生产力是由土壤本身的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界条件及人为因素共同决定的。肥力只是生产力的基础。 4.母质与土壤的区别: 母质:岩石及矿物经过一系列风化作用形成的风化物质就是土壤的基础,称为母质 土壤:地球表层系统陆地表面在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要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能生长植物、处于不断变化中的疏松层 与土壤相比母质:(1.)缺少植物微生物所需的N素(2.)养分分散(3.)无保蓄养分的能力,只是形成土壤的原料。 与岩石相比母质:(1)颗粒小,单位体积或单位重量的表面积(即比表面积)增大,(2)颗粒间多孔隙,疏松有一定透水性、通气性及吸附性能。 5.同晶代换: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代替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土壤胶体带电的原因) .6.1:1型矿物组:由一层硅氧片和一层铝氧片重叠组成。(高岭石组:包括高岭石,埃洛石,珍珠陶土,迪恺石等,以高岭土为最典型。)

7.2:1型矿物组:由两片硅氧片夹一片铝氧片而成。(蒙脱石组:包括蒙脱石,拜来石,绿脱石,皂石等,以蒙脱石为代表。) 8.土壤粒级划分标准常见的有:卡庆斯基制、国际制(物理性砂粒 <1mm;物理性粘粒<0.01mm。)、美国制和中国制。 9.土壤质地:为区分由于土壤机械组成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差别,按照土壤中不同粒级土粒的相对比例归并土壤组合. 10.土壤有机质矿质化过程:指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成简单的无机化合物(C O2和H 2O),并释放出矿质养分和热量的过程。 11.土壤有机质腐殖化过程:是指土壤中复制制的形成过程。分为两个步骤。(1)微生物将有机残体转化为合成腐殖质的原材料。(2)在微生物分泌的多酚氧化酶作用下,将多酚氧化成醌,醌与氨基酸或肽缩合形成腐殖质。 12.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转化的因素: (1)有机残体的碳氮比(当有机残体的碳氮比在25:1左右时,微生物活动最旺盛,分解速度最快)。(2)土壤水、气状况(当土壤湿度适当,通气良好时,好气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机质分解速度快,分解较完全,矿化率高,中间产物积累少,所释放的矿质养分多呈氧化状态,有利于植物的吸收利用,但不利于腐殖质的积累与保存)。(3)土壤温度(土壤微生物活动最是温度在25~30℃)。(4)土壤酸碱度13.腐殖质系数:通常把每克有机质(干重)施入土壤后,所能分解转换成腐殖质的克数(干重)称为腐殖质系数。 14.容积含水量指单位土壤总容积中水分所占的容积分数,又称积湿

土壤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土壤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土壤:土壤是指地球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2、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3、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取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4、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5、土壤腐殖质:指除未分解和半分解的动、植物组织和土壤生命体等以外的土壤中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6、土壤腐殖物质:是指经土壤微生物作用后,由多酚和多醌类物质聚合而成的含芳香环结构的,新形成的黄色至棕黑色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7、矿化过程:是指土壤有机质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矿质养分的过程。 8、腐殖化过程:是指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生化和化学作用转化为腐殖质的过程。 9、土壤密度: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包含粒间孔隙的体积)的质量。单位为:克/厘米3。 10、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

的质量或重量,单位为:克/厘米3。 11、土壤孔度(孔隙度、总孔度):在一定容积的土体内,土壤孔隙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数。 12、粒级:通常根据土粒直径大小及其性质上的变化,将其划分为若干组,称为土壤粒级(粒组)。 13、当量粒径:细粒部分则根据颗粒半径与颗粒在静水中沉降速率的关系(斯托克斯定律)计算不同粒级土粒在静水中的沉降速度,把土粒看作光滑的实心球体,取与此粒级沉降速率相同的圆球直径作为其当量粒径。 14、机械组成:是指土壤中各粒级矿物质土粒所占的百分含量,也称颗粒组成。 15、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16、土壤结构体:是土粒互相排列和团聚成为一定形状和大小的结构的土块或土团。 17、土壤结构性:是由土壤结构体的种类、数量及结构体内外的孔隙状况等产生的综合性质。 18、当量孔径:是指相当于一定的土壤水吸力的孔径。 19、毛管持水量:地下水位较浅时,毛管上升水达到最大时土壤的含水量。 20、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

完整word版,土壤学试题及答案7,推荐文档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土壤肥力土壤能够持续不断供给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肥、气、热,协调它们 之间的矛盾及抵抗不良自然环境的能力。 2. 次生矿原生矿物在H2O、CO2、O2生物等作用下,矿物组成、结构、性质发生改变而 形成的矿物。 3. 土壤腐殖质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4. 土壤机械组成土壤中各级土粒所占重量百分数组合。 5. 土壤粘闭现象土壤在压力和剪力共同作用下,土粒趋向紧密排列,通气孔隙大量 减少,毛管及无效孔隙急剧增加,土壤通透性减弱甚至消失的现象。 6. 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土壤含水量。 7. 土壤热容量单位体积或单位重量的土壤每升高1℃所需热量。 8. 土壤比表面单位质量土壤表面积的大小。单位m2/g 9. 盐基饱和度(BS) 指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10. 活性酸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表现出来的酸度,用PH表示 11.同晶替代:层状硅酸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其它大小相近,电性相同的离子取代,而矿物 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2.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13.土壤容重:指单位体积自然土体(包含孔隙)的干重; 14.土壤退化:指土壤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降低; 15.土壤养分:指主要由土壤供给的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 16.土壤圈:覆盖于陆地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 17.CEC:单位质量的土壤所含有的交换性阳离子(+)的多少; 18.粘化作用:指土壤中粘粒的形成和积累过程。 19.可变电荷:在介质的酸碱度影响下产生的,其电荷类型和电荷数量均决定于介质的酸碱度,又称pH依变电荷; 20.土壤结构性:土壤中单粒、复粒的数量、大小、形状、性质及其相互排列和相应的孔隙状况等综合特性; 1.土壤微生物的营养类型有化能有机营养型、化能无机营养型、光能有机营养型、 光能无机营养型。 2.土壤矿质颗粒大小粒级由小到大划分为石砾、砂粒、粉砂粒、粘粒。3.土壤中的不良结构体种类有块状结构核状结构、柱状棱柱状结构、片状结构。 三、简答题: 1.简述农业化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答:农业化学土壤学派代表人物:德国土壤学家李比希。 提出三个学说:

土壤学重点归纳

土壤学重点归纳 WUNN-INNUL-DDQTY

Iwtpovta^ce/ for AkX/ Parti名词解释 土壤:地球陆地上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的疏松表层。 CEC:单位质量的土壤所含有的交换性阳离子的多少。 土壤圈:覆盖与陆地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 活性酸:土壤溶液中游离的屮表现出来的酸度,用pH表示。 潜性酸:土壤胶体表面上的屮的解吸及吸附的H\ A严所表现出来的酸度。 土水势:土壤水的能态与标准状态下的纯水的能态的差值。 水吸力:土壤水在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下所处的能态。 土壤肥力:上壤能够持续不断供给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肥、气、热,协调他们之间的矛盾及抵抗不良自然环境的能力。 土壤容重:单位体积自然土体(包括孔隙)的干重。 土壤退化:土壤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降低。 土壤养分:主要由土壤供给的植物生长必须的营养元素。 土壤质量:土壤在生态系统界面内维持生产,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与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 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 土壤比重:单位体积固体土粒(除去孔隙的土粒实体)的干重。 土壤质地:土壤颗粒的组成分类。 土壤结构:土粒单粒、复粒的排列、组合形式。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出0、C02、02生物等作用下,矿物组成、结构、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的矿物。 永久电荷:土壤中铝硅酸盐矿物的同晶替代产生的电荷,电荷类型和数量不随介质pH的影响。可变电荷:在介质的酸碱度影响下产生的,其电荷类型和电荷数量均决定于介质的酸碱度,乂称pH依变电荷。 吸湿系数:吸湿水的最大含量,也称最大吸湿量。 凋萎系数:植物发生永久凋萎时的含水量,一般为吸湿系数的1?5倍。 粘化作用:土壤中粘粒的形成和积累过程。 同晶替代^层状硅酸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其他大小相近,电性相同的离子取代,而矿物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土壤腐殖质:未分解和半分解动物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土壤热容量:单位体积或单位重量的土壤每升高所需热量。 土壤比表面:单位质量土壤表面积的大小,单位m2/go 土壤结构性:土壤中单粒、复粒的数量、大小、形状、性质及其相互排列和相应的孔隙状况等综合特性。 土壤黏着性:土壤粘附于外物表面的性能,受土壤表面积和水分的影响。 土壤粘结性:土壤通过各种引力而粘结起来的性质,受土壤质地的影响。 土壤结构体:结构体的大小、类型、数量、品质及其相互排列的方式和相应的孔隙状况等综合特性。 土壤热导率:在单位土层厚度,温差为时,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截面积的热量。 土壤发生层:土壤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特定性质和组成的、大致与地面平行的,并具有成土过程特性的层次。毛管上升水:随毛管上升而保持在土壤中的水分,随地下水的变化而变化。 毛管悬着水:由毛管力而保持的水分,随毛管张力、蒸腾力、毛管水重力而上下移动。 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土壤含水量。 盐基饱和度: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口分数,即BS。 富铝化作用: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矿物发生强烈化学风化,铝、硅、铁和盐基物质发生分离,硅和盐基物质被大量淋失,铝和铁在土壤中发生相对富积。 反硝化作用^在厌气条件下,土壤中的N03被反硝化细菌还原成2、NO等的过程。 土壤机械组成:土壤中各级土粒所占总量百分数组合。 土壤粘闭现象:土壤在压力和剪力共同作用下,土粒趋向紧密排列,通气孔隙大量减少,毛管及无效孔隙急剧增

北林土壤学选择题

二、选择题 1、在外界风化环境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常见矿物抵抗风化的相对稳定性顺序正确的为A。 A. 橄榄石<辉石<黑云母<白云母<石英 B. 橄榄石<辉石<白云母<黑云母<石英 C. 辉石<橄榄石<黑云母<白云母<石英 D. 辉石<橄榄石<白云母<黑云母<石英 2、下列不属于矿物岩石化学风化过程的是C。 A. 溶解作用 B. 水解作用 C. 水蚀作用 D. 氧化作用 3、下列岩石属于变质岩的是D。 A. 页岩 B. 玄武岩 C. 安山岩 D. 片岩 4、能在风化母岩生长并积累有机质的是。 A. 藻类和真菌 B. 放线菌和细菌 C. 藻类和放线菌 D. 细菌和真菌 5、不属于自然土壤剖面的土壤层次为 C 。 A. 腐殖质层 B. 淀积层 C. 表土层 D. 母质层 6、土壤胶体双电层构造中,B具较强的活性,可与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发生代换,也可直接向稀溶液中扩散。 A. 胶核 B. 扩散层 C. 非活性亚层 D. 决定电位离子层 7、下列陈述中,D错误。 A. 土壤最基本的特征是土壤具有肥力。肥力四要素指的是水、养、气、热。 B. 对同一土壤,pH随盐基饱和度(BS)而变化,BS高则土壤酸性就弱。 C. 土壤的通气性决定于土壤的有效孔隙,即决定于大孔隙的数量。 D. NH4+、K+、Ca2+、Mg2+、Al3+等都属于盐基离子。 8、当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时,其中包含的有效水分类型有。 A. 吸湿水和膜状水 B. 膜状水和毛管水 C. 毛管水和重力水 D. 重力水和地下水 9、土壤物理性粘粒的粒径范围是B。 A. >0.01mm B. <0.01mm C. >0.01cm D. <0.01cm 10、确定土壤酸碱性所依据的土壤酸度类型是A。 A. 活性酸 B. 交换性酸 C. 水解性酸 D. 潜性酸 11、决定土壤广域性分布的主要因素为。 A. 气候和地形 B. 生物和地形 C. 气候和生物 D. 母质和地形

土壤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土壤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土壤科学二》学习指导 线索理论 1,填空 -主要农艺学专业 | 2011年8月 1 9 9 2和PEDOSPHERE位于()、()、()、()、和()的中心,是它们之间交换和转换物质和能量的枢纽。 3年,土壤四个肥力因子分别为()、()、()、和()4.土壤肥力根据成因可分为()和()两种。根据有效性,它可以分为()、()2.是非问题 1,()没有生物,土壤就不能形成2.()土壤不断地分布在地球表面3,()在土壤肥力的四个主要因素中,养分含量是最重要的 4,()一般来说,沙土的肥力比粘性土高,所以农民更喜欢沙土

5,()在复垦土壤中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从分不出哪个是自然肥力,哪个是人工能力 3,名词解释1,土壤 2,土壤肥力 4,简答 1,土壤生产力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2年和18世纪以来主要的土壤学派是什么?土壤在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第一章土壤母质与土壤的形成 1,填写问题 1,地壳中化学元素含量最高的两种元素是()和(),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 2,根据矿物的来源,矿物可分为()、()两大类3.根据成因,岩石可分为三种类型4.根据硅石的含量,岩浆岩可分为() 5年,岩浆岩按其成因和产状可分为()和() 6,岩石和矿物的风化根据风化因素和特征可分为() 7,化学风化包括四种作用,它们是()、()、()、()8.岩石风化的三个阶段是()、()、() 9,土壤形成的五个自然因素是()、()和时间10.一个完全发育的天然土壤剖面至少有三个层次()、()和母质层11.岩浆岩一般有()结构,沉

积岩一般有()结构,变质岩有()结构,如 3 (2)真假问题 1,()高岭石是原生矿物2.()伊利石是原生矿物3.()云母的解理是非完全解理4.()花岗岩是变质岩5.()板岩是沉积岩 6,()沉积岩在地球陆地表面有最大的暴露面积,但岩浆岩有最大的重量(质量) 7,()三种不同的风化类型,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同时存在于一个地区,只是作用强度不同。3.名词解释1。矿物: 2,原生矿物:3,次生矿物: 4,岩石:5,岩浆岩:6,沉积岩: 7,化学或化学岩石:8,变质岩: 9,风化: 10,物理风化: 11,化学风化: 2 保留过程: XXXX年龄和相对年龄: 26,土壤母质:

《土壤学》试题库

《土壤学》在线课程试题库 绪论 1、水、肥、气、热是土壤的(肥力)要素 2 3 4 5、土壤在植物生长和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那些方面: (四个选项都选。) 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 生物支撑作用 接纳、储存和供应水分 储存和供应养分 物质,所以答案大家选有机质这个选项。 7没有生物,土壤就不能形成。√ 8、土壤在地球表面是连续分布的。× 9、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中,以养分含量多少最重要。× 10、在已开垦的土壤上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紧密结合在一起,分不出 哪是自然肥力,哪是人工能力。√ 第一章地质学基础 认识矿物 1、具有玻璃光泽的矿物是方解石解理面 2、硬度为4的矿物是萤石 3、具有两组解理的矿物是正长石

4、没有解理的矿物是石英 5、具有油脂光泽的是石英断口 6、云母的解理为不完全解理。× 7、方解石属于原生矿物。× 8、晶体石英有六个光滑的晶体表面,所以它有六组解理。× 9、黑云母比白云母更容易风化。√ 10、矿物的颜色有自色、他色和假色之分。√ 认识岩石 1、下列SiO2最多的岩石是花岗岩 2、下列岩石中,具有斑状结构的是流纹岩 3、以下变质岩中,片理最不发达的是板岩 4、下列岩石中,属于变质岩的是大理岩 5、下列岩石中,具有变晶结构的是石英岩 6、花岗岩是变质岩× 7、板岩属于沉积岩× 8、沉积岩在地球陆地表面出露面积最多。√ 9、只有深成的岩浆岩才具有块状构造。× 10、沉积岩主要是根据它的结构来分类的,因此同一类沉积岩可能其 组成的矿物不一定相同。√ 第二章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 判断题: 1岩石的风化按作用因素与作用性质的不同,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大类,事实上这三者是联合进行与相互助长的。√ 2. 母质的物理性质对形成土壤的土层影响主要表现为:抗物理风化 弱则土层薄,抗物理风化强则土层厚。×

土壤学重点归纳

Importance for Aki Part1 名词解释 土壤:地球陆地上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的疏松表层。 CEC:单位质量的土壤所含有的交换性阳离子的多少。 土壤圈:覆盖与陆地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 活性酸: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表现出来的酸度,用pH表示。 潜性酸:土壤胶体表面上的H+的解吸及吸附的H+、Al3+所表现出来的酸度。 } 土水势:土壤水的能态与标准状态下的纯水的能态的差值。 水吸力:土壤水在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下所处的能态。 土壤肥力:土壤能够持续不断供给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肥、气、热,协调他们之间的矛盾及抵抗不良自然环境的能力。 土壤容重:单位体积自然土体(包括孔隙)的干重。 土壤退化:土壤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降低。 土壤养分:主要由土壤供给的植物生长必须的营养元素。 土壤质量:土壤在生态系统界面内维持生产,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与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 【 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 土壤比重:单位体积固体土粒(除去孔隙的土粒实体)的干重。 土壤质地:土壤颗粒的组成分类。 土壤结构:土粒单粒、复粒的排列、组合形式。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H2O、CO2、O2生物等作用下,矿物组成、结构、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的矿物。 永久电荷:土壤中铝硅酸盐矿物的同晶替代产生的电荷,电荷类型和数量不随介质pH的影响。 可变电荷:在介质的酸碱度影响下产生的,其电荷类型和电荷数量均决定于介质的酸碱度,又称pH依变电荷。… 吸湿系数:吸湿水的最大含量,也称最大吸湿量。 凋萎系数:植物发生永久凋萎时的含水量,一般为吸湿系数的1.5倍。 粘化作用:土壤中粘粒的形成和积累过程。 同晶替代:层状硅酸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其他大小相近,电性相同的离子取代,而矿物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土壤腐殖质:未分解和半分解动物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土壤热容量:单位体积或单位重量的土壤每升高1℃所需热量。 土壤比表面:单位质量土壤表面积的大小,单位m2/g。 " 土壤结构性:土壤中单粒、复粒的数量、大小、形状、性质及其相互排列和相应的孔隙状况等综合特性。 土壤黏着性:土壤粘附于外物表面的性能,受土壤表面积和水分的影响。 土壤粘结性:土壤通过各种引力而粘结起来的性质,受土壤质地的影响。 土壤结构体:结构体的大小、类型、数量、品质及其相互排列的方式和相应的孔隙状况等综合特性。 土壤热导率:在单位土层厚度,温差为1℃时,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截面积的热量。 土壤发生层:土壤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特定性质和组成的、大致与地面平行的,并具有成土过程特性的层次。毛管上升水:随毛管上升而保持在土壤中的水分,随地下水的变化而变化。

土壤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2004年土壤学考试试题答案 名词解释答案: 土壤肥力:在作物生长期间,土壤持续、适时、适量的提供,协调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扎根条件,水分、空气、养分、热量及无有害物质存在的能力。 同晶置换:在黏土矿物形成过程中,土壤矿物晶体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半径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不改变晶格构造的现象,同晶置换的结果往往是土壤胶体带负电荷。 土壤缓冲容量:使土壤pH值升高或降低1个时,所需要的碱或酸的量。ESP:即碱化度= Na+交换量/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 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占土壤重量百分数的范围。 反硝化作用:在厌气条件下,土壤中的NO3-被反硝化细菌还原成N2,NO等的过程 土壤质量:在自然或人为生态系统界面内,土壤具有保持水和空气质量,动植物生产持续性以及支持人类生命健康和生活的能力。 土壤热导率:在单位土层厚度,温差为1℃时,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截面积的热量。阳离子代换量:土壤交换和吸附阳离子的量,一般转化为1kg土壤能吸附和交换的一价阳离子厘摩尔数 土壤背景值:土壤在自然成土过程中没有人为因素干扰,所形成的土壤养分含量和组成。 一、填空题(20分) 1.土壤电荷分为永久电荷和可变电荷。 2.土壤主要的氧化还原体系有氧体系,氢体系、__有机碳体系___、 __铁体系__、_锰体系___、__硫体系__等。 3.高岭石矿物是1∶1型矿_物,晶层间以__氢___键相连;蒙脱石是_2∶1____ 型矿物,晶层间以分子间引力相连;伊利石是2∶1_型矿物,晶层间以离子_键相连。 4.一般土壤的有机含量___小___于5%,有机C折算成有机质的经验系数是 _1.724__。 5.土壤结构体的稳定性包括机械稳定性、水稳性和__生物稳定性__方面。 6.团粒结构大小为 0.25-10 mm,而 0.25 mm以下的简称为微团粒。 7.土面蒸发过程可分为不随土壤含水率改变的稳定蒸发阶段、随含水率下 降而蒸发减弱阶段和气体扩散三个阶段。 8.土壤空气和大气进行交换的机制有质流和__扩散___,在一般情况下是 以_气体扩散__为主要交换方式。 9.蚯蚓在土壤肥力的作用有:__改善土壤结构_、___消灭病菌__、_分解有机 质__。 10.常见的土壤质地种类有_砂土_、__砂壤_、__轻壤_、__中壤__、__重壤___、 _粘土__。 11.阳离子交换反应的特点有:__可逆反应__、_遵循等价原则__、_遵循质量作 用定律_、_反应迅速__。 12.土壤氮素的无效化的过程有:_氮素淋失_、_反硝化作用__、_氨挥发 _和__

土壤学考试重点总结附答案

土壤学考试重点总结附 答案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一、名词解释(30分,共5对, 一个名词3分) 1.土壤颗粒组成与土壤质地 (p114) 土壤颗粒组成(土壤机械组成):土壤中各级土粒所占的质量百分数土壤质地:在土壤机械组成基础上的进一步归类,它概括反映着土壤内在的肥力特征。 2.土壤有机质(p93)与土壤腐 殖质(p102) 土壤有机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土壤中含碳的有机化合物。 土壤腐殖质:由芳香族有机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缩合成的一类复杂的高分子有机物,呈酸性,颜色为褐色或暗褐色。 3.土粒密度与土壤容重(p132) 土粒密度: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质量,单位 g/cm3 或t/m3 土壤密度(土壤容重):自然状态下(包括土粒之间的孔隙),单位容积土壤的烘干质量(旧称土壤假比重或土壤容重),单位g/cm3 或t/m3

4.土壤活性酸度和土壤潜性酸度 (p214) 土壤活性酸度:由于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所表现的酸度。 土壤潜性酸度:土壤胶体吸附的H+和Al3+所引起的酸度。 5.土壤粘结性和土壤粘着性 (p136) 土壤粘结性:土粒间通过各种引力而粘结在一起的性质。 土壤粘着性:土壤在一定含水量条件下,土粒黏附在外物上的性质。 6.土壤与肥料(p2 p281) 土壤: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那一层疏松的表层。 肥料:以提供植物养分为主要功用和部分兼有改善土壤性质的物料。 7.土壤肥力与土壤质量(p3) 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 土壤质量:土壤在生态系统界面内维持生存、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和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 8.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和腐殖化(p96 p100)

华南农业大学《土壤学》试题大全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 1-1、土壤:土壤就是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 1-2、土壤肥力:在植物生活期间,土壤供应和调节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份、养分、热量、空气和其它生活条件的能力 2-1、矿物:就是存在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 2-2、原生矿物:地球内部岩浆岩冷凝时形成的、存在于岩浆岩之中的矿物 2-3、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各种风化因素的作用下,改变了形态、成分和性质而形成的新矿物。 2-4、岩石:岩石就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或数种矿物的集合体 2-5、岩浆岩:由岩浆冷凝而成的岩石,又称火成岩 2-6、沉积岩:各种先成岩的风化剥蚀产物、火山作用产物以及生物作用产物经外力搬运后重新沉积胶结而形成的岩石。 2-7、化学或化学岩:由化学或生物化学作用沉淀而成的沉积岩。 2-8、变质岩:岩浆岩或沉积岩在高温高压、热气热液作用下发生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称变质岩 2-9、风化作用:地表的岩石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形态、组成和性质变化的过程。 2-10、物理风化:指岩石崩解破碎成大小不同颗粒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过程 2-11、化学风化:岩石中的矿物在化学作用的影响下,发生化学成分和性质的变化、以及产生新矿物的过程 2-12、水解作用:矿物中的盐基离子被水所解离的H+置换,分解形成新矿物的作用 2-13、水化作用:岩石中的矿物与水化合成为新的含水矿物的过程。 2-14、生物风化:岩石在生物的作用下发生破碎、分解的过程称为生物风化。 2-15、残积母质:就地风化而未经搬运的岩石风化产物。 2-16、坡积母质:在重力或流水作用下移动沉积在较低处的沉积物。 2-17、河流冲积母质:经过河流长距离搬运而沉积的沉积物 2-18、风积母质:由风力搬运而堆积成的沉积物。 2-19、洪积母质:在山洪的作用下移动沉积在山前的坡麓、山口及平原边缘的沉积物。 2-20、浅海沉积母质:堆积于海岸边的沉积物。 2-21、湖泊沉积母质:湖水泛滥时产生的沉积物。 2-22、机械组成:土壤中土粒的大小及其比例状况就称为土壤的机械组成。 2-23、土壤质地:按照土壤机械组成人为地划分的若干土壤类别,就称为土壤质地。 3-1、土壤腐殖质:通过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在土壤中新合成的一类分子量很大的、结构复杂的有机化合物,称为腐植质。 3-2、有机质的矿化作用: 3-2、腐殖质化系数:单位重量有机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残留碳的分数,称为腐植化系数。3-4、有机质矿化率:每年因矿化作用而消耗的土壤有机质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百分率。 3-5腐殖质化过程:进入土壤的有机质在微生物进行的生化过程和一些纯化学过程的共同作用下,形成腐植质的过程。 4-1、阳离子交换作用:土壤中带负电荷的胶体所吸附的阳离子,在静电引力、离子本身的热运动或浓度梯度的作用下,可以和土壤溶液或其它胶体表面的阳离子进行交换。 4-2、交换性阳离子:能互相交换的阳离子就称为交换性阳离子。

土壤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 1. 名词解释:土壤圈,土壤,森林土壤,林业土壤,土壤肥力, 2. 土壤作为最珍贵的一种可再生自然资源,具有那些特性? 3. 简述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 4. 简述学习土壤学的要求和任务。 5. 简述土壤在农林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的作用。 第二章地质学基础 1.名词解释:矿物、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岩石、解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2.简述岩石和矿物的区别。 3.简述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的区别。 4.岩浆岩的主要构造。 5.岩石的种类及成因。 6.简述地质内力作用及主要地形。 第三章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 1.名词解释:风化作用,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土壤结构,土壤质地 2.简述土壤形成的大小循环学说。 3.简述土壤的五大形成因素。 4.简述土壤剖面及其A、B、C层 5.土壤是怎么形成的? 第四章土壤生物 1. 名词解释:土壤根际,根际效应 2. 简述土壤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和呼吸类型。 3. 简述土壤根际与根际效应。 第五章土壤有机质 1. 名词解释:土壤有机质,土壤腐殖质,矿化作用,腐殖质作用 2. 简述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含量及其主要组成。 3. 简述土壤有机质分解和转化的过程。 4. 论述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5. 简述改善森林土壤有机质分解的营林措施。 第六章土壤质地、结构与孔性 1.名词解释:土壤密度,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质地,土壤机械组成,土壤结构,土壤耕性 2.土壤孔隙度的测定方法。 3.简述土粒分级的标准。 4.论述土壤质地的肥力特征及其对林木生长的意义。 5.试述土壤“夜潮”现象和“冻后聚墒”现象? 第七章土壤水 1.名词解释:吸湿系数,凋萎系数,田间持水量,全容水量。 2.简述土壤水的重要性。 3.简述土壤水的形态分类及其有效性。 4.什么是土水势?土水势包括那些分势?

(完整版)土壤学试题及答案

土壤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 1.土壤肥力:土壤能够持续不断供给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肥、气、热,协调它们之间的矛盾及抵抗不良自然环境的能力。 2.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H2O、CO2、O2生物等作用下,矿物组成、结构、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的矿物。 3. 土壤腐殖质: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4. 土壤机械组成:土壤中各级土粒所占重量百分数组合。 5. 土壤粘闭现象:土壤在压力和剪力共同作用下,土粒趋向紧密排列,通气孔隙大量减少,毛管及无效孔隙急剧增加,土壤通透性减弱甚至消失的现象。 6. 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土壤含水量。 7. 土壤热容量:单位体积或单位重量的土壤每升高1℃所需热量。 8. 土壤比表面:单位质量土壤表面积的大小。单位m2/g 9. 盐基饱和度(BSp):指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10. 活性酸;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表现出来的酸度,用PH表示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 1.土壤微生物的营养类型有化能有机营养型、化能无机营养型、光能有机营养型、光能无机营养型。 2.土壤矿质颗粒大小粒级由小到大划分为石砾、砂粒、粉砂粒、粘粒。3.土壤中的不良结构体种类有块状结构、核状结构、柱状棱柱状结构、片状结构。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48分) 1.简述农业化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答:农业化学土壤学派代表人物:德国土壤学家李比希。 提出三个学说:a) 矿物质营养学说:矿质营养库,植物从中吸收矿质营养b)养分归还学说:吸收矿质营养—肥力下降—归还c)最小养分率:作物产量由其生长所需各种养分中相对含量最少的那种所决定。 2.简述高岭组粘土矿物的主要性质。 答:1:1型非膨胀型粘土矿物,亚热带土壤中多。华中、华南、西南。 1)1:1型2)无膨胀性,氢键作用0.72nm,膨胀性小于5%3)电荷数量少,同晶替代弱或无,负电荷来源断键,3-15cmol(+)/kg4)胶体性较弱,较其它粘土矿物粗,塑性,粘结性,吸湿性弱。0.2-2μm 3.如何对土壤腐殖物质进行分组? 答:可分三组:(1)胡敏素:在腐殖物质中,水、酸、碱都不溶,颜色最深,分子量最高的组分。(2)胡敏酸:碱可溶,水、酸不溶,颜色和分子量中等组分。3)富理酸:水、酸、碱都可溶,颜色最浅,分子量最低组分。 4.什么是土壤粘结性,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土粒通过各种引力粘结起来的性质。粘结性影响因素有: (1)质地粘土比表面积大,粘结性强(2)代换性阳离子种类,K+ Na+离子多,土壤高度分散,粘结性增强,相反Ca2+Mg2+为主,土壤发生团聚化,粘结性弱。(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