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第4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

第九单元  第4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
第九单元  第4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

[课时作业·巩固提升]单独成册方便使用

一、选择题

1.关于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说法错误的是()

A.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

B.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因此,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C.大力植树造林,利用植物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可以从根本上治理温室效应D.化石燃料除燃烧外,还可通过微生物的分解途径产生CO2

解析: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的,A正确;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所以碳循环具有全球性,B正确;大力植树造林可以缓解温室效应,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温室效应,C错误;化石燃料除了燃烧可以产生CO2,还可以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产生CO2,D正确。

答案:C

2.关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说法错误的是()

A.蝙蝠对周围环境的识别、取食与飞行,几乎完全依赖于声波

B.某些植物如莴苣、茄、烟草的种子必须接受某种波长的光信息,才能萌发生长

C.自然界中,某些植物的开花也需光信息刺激

D.生物种群的繁衍无须信息传递

解析:蝙蝠对周围环境的识别、取食与飞行,几乎完全依赖于声波,属于物理信息的应用,A正确;某些植物如莴苣、茄、烟草的种子为需光种子,必须接受某种波长的光才能萌发生长,属于物理信息,B正确;某些植物开花依赖于光周期,属于物理信息,C正确;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D错误。

答案:D

3.某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能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则该生态系统()

①处于大量物种更替的过渡阶段②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③物质和能

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④有比较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⑤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⑥生产者的数量大于消费者和分解者的数量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

C.②③④⑤⑥D.①②③④⑤⑥

解析:生态系统能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说明可以保持生态平衡,此时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①错误、②正确;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③正确;有比较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④正确;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⑤正确;分解者较小但数量很多,⑥错误。

答案:B

4.农场中种植着粮食作物、果树,饲养着家禽、家畜等。运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原理,可以有效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下列措施不属于此项原理的是() A.圈养家畜,散养家禽

B.施放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

C.延长家禽的光照时间,提高产蛋率

D.人工控制作物光周期,达到早熟、高产的目的

解析:生态系统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圈养家畜、散养家禽是为了减少能量的消耗,未利用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A符合题意;干扰害虫正常交尾的性引诱剂为化学信息,B不符合题意;延长家禽的光照时间和人工控制作物光周期都是利用的物理信息,C、D不符合题意。

答案:A

5.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B.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中,未利用的能量保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C.研究能量流动可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

D.信息传递可以发生在生态系统各种成分之间,而且往往是双向的

解析: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A正

确;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与能量应用无关,B错误;研究能量流动可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C正确;信息传递可以发生在生态系统各种成分之间,而且往往是双向的,D正确。

答案:B

6.(2020·湖南长沙模拟)关于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群落、无机环境以及食物链和食物网

B.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往复C.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密不可分

D.研究两个物种间的信息传递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

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食物链与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生物群落,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属于无机环境,A正确;物质循环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往复,B正确;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二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C正确;信息传递属于生态系统的功能,因此属于生态系统水平上的研究,D错误。

答案:D

7.下列关于生态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农业是以高投入来获得农作物的高产

B.用作物秸秆培育食用菌,可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

C.用家畜粪便作有机肥还田,运用了能量循环再生原理

D.合理密植可以明显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解析:生态农业是以低投入来获得农作物的高产,A错误;用作物秸秆培育食用菌,可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利用,B正确;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合理密植能提高农作物产量,但是动植物的种类并没有增

加,因此不能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错误。

答案:B

8.如图表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大气中的CO2③,化石燃料

生物群落

A.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均参与过程①和②

B.可以通过增强过程②减少大气中CO2的含量

C.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

D.人类减少对③的依赖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

解析:①过程是产生CO2的过程,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呼吸作用)都能产生CO2,②过程表示生物群落吸收CO2的过程,只有生产者参与此过程,A错误;②过程增强导致生态系统吸收的CO2大于释放的量,可减少大气中CO2的含量,B正确;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C正确;温室效应加剧主要是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故人类减少对③的依赖是当前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D正确。

答案:A

9.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如表为A、B两个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时期碳吸收量(kg C·a-1) 碳释放量(kg C·a-1)

A 1. 20×1014 1.20×1014

B 1.20×1014 1.26×1014

A.

用实现

B.如果碳释放量远远大于碳吸收量,会引起温室效应

C.B时期属于增长阶段,A时期属于稳定阶段

D.B时期大量植树造林可以使碳的吸收量和释放量趋于平衡

解析:大气二氧化碳库中的二氧化碳主要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被吸收,再通过

生物的呼吸作用释放到大气中,故A正确;生态学上把生产者吸收二氧化碳的速率与生物呼吸释放二氧化碳的速率相等称为碳循环平衡,如果碳释放量远远大于吸收量,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最终会引起温室效应,故B正确;从A、B两时期的碳吸收量和释放量的差值来看,A时期处于正常的稳定状态,而B时期碳释放量大于吸收量,说明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量小于该生态系统中生物消耗的有机物量,生态系统处于衰退时期,故C错误;植树造林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缓解温室效应,故D正确。

答案:C

10.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夹的面积可以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T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正常作用范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一直保持不变

B.对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y值和x值之间成正相关

C.在遭到干扰时,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有关,与数量无关

D.TS值越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小

解析:在正常作用范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不是保持不变,A错误;y的大小反映了抵抗力稳定性大小,x表示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高低,对于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y越大,受到的干扰就越大,则恢复到原来状态所需要的时间就越长,B正确;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和数量有关,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则抵抗力稳定性越强,C错误;TS值是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

偏离正常水平的程度,该值越小,则表示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大,D错误。答案:B

11.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相对数量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两个种群间的能量流动方向是乙→甲

B.M点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两个种群相对数量的变化说明了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D.两个种群相对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解析:对比甲、乙两种群相对数量的变化,甲种群的数量先上升先下降,乙种群数量后上升后下降,可知其种间关系为捕食,且乙捕食甲,因此能量流动方向是甲→乙,A错误。M点时,甲种群相对数量减少,说明该生态系统中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B正确。生态系统中种群数量变化是信息传递的结果,这种调节是双向的,C正确。两个种群的相对数量波动幅度逐渐减小,说明该生态系统趋于稳定,这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结果,D正确。

答案:A

12.如图是无废弃物农业生态系统示意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该图体现了生态工程的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B.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人

C.该系统实现了废弃物资源化,减少了环境污染

D.分解者在该系统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解析: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故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作物。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3.(2020·陕西宝鸡质检)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成分,请据图回答:

(1)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生理过程①主要是__________。

(2)图中②③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网),请写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用字母和箭头表示)__________。

(4)鼠是该生态系统某营养级的生物,流入鼠体内的能量除未被利用的外,一部分通过__________散失,一部分成为__________而不能进入下一营养级。

(5)草原在遭到严重火灾或极度放牧后,导致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稳定性降低,恢复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总能量__________。

(6)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与间接价值相比,间接价值__________(填“大”或“小”)。

解析:(1)图中A、B、C、D分别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主要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2)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通过CO2的形式流动,在生物群落内通过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因此,③过程(从分解者流向无机环境)中碳的传递形式是CO2,②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是含碳有机物。(3)食物链由生产者D和消费者B构成,即D→B。(4)流入鼠体内的能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以遗体残骸的形式流向分解者,这两部分都不能进入下一营养级。(5)草原在遭到严重干扰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降低,在恢复过程中,由于生产者的

数量和种类增加,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也增加(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6)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大于直接价值。

答案:(1)光合作用(2)含碳有机物CO2(3)D→B

(4)呼吸作用(热能)遗体残骸或分解者利用的能量(5)抵抗力增加(先增加后稳定)(6)大

14.如图甲是碳循环模式图,图乙是能量金字塔(Ⅰ~Ⅳ表示营养级,E1、E2表示能量)。请分析回答:

(1)图乙中的生物对应图甲中的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图甲中①、③过程中碳主要以__________形式进行传递,B__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是第二营养级。

(2)图乙中的E2是各营养级生物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该能量的散失与图甲中的__________(填序号)有关。位于营养级Ⅳ的生物个体数量一般远远少于营养级Ⅲ,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断地与其他生物进行着信息交流,其作用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图甲中A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D表示生产者、B表示消费者、C 表示分解者,图乙中的生物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因此,图乙中的生物对应图甲中的B、D。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传递。B表示各级消费者,可以表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等,因此,B不一定是第二营养级。(2)图甲中的③表示呼吸作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可利用的能量越少,因而生物个体的数量一般也会越少。(3)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与其他生物进行信息交流可以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答案:(1)B、D CO2不一定(2)③营养级越高,可利用的能量越少(3)调

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5.如图是某地区农村“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图,基本实现了“养猪不垫圈,照明不用电,做饭不需柴和炭,种菜不花化肥钱”,绿色产品无污染的生产模式。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农业生态系统的最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蘑菇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__________。

(2)图中能量流向人体的途径有__________(用图中的字母表示)。玉米同化的能量,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一部分_____________。(3)与种植单一玉米的农田相比,该生态农业中将玉米和大豆间作(相间种植),既可提高光能的利用率,又可减少氮肥的用量,并且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稳定性也有所提高。与传统农业相比,构建生态农业的优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生态系统的最主要成分。该农业生态系统的最主要成分是玉米等农作物。蘑菇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2)图中能量流向人类的途径有A、B、C、D四条,但C途径并不流向人体。玉米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生产者之一,其同化的能量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3)玉米和大豆间作,可增加农田中物种的丰富度,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构建生态农业能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经济效益。

答案:(1)玉米等农作物分解者(2)A、B、D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3)抵抗力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经济效益

(人教版)生物必修3课时作业:5.4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含答案)

第5章第4节 一、选择题 1.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不可能发生在() A.细胞与细胞之间 B.种群内部个体与个体之间 C.种群与种群之间 D.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解析: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发生在个体与个体之间、种群与种群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可能发生于细胞与细胞之间。 答案: A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无机环境 B.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C.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昆虫,可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D.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些是我们用肉眼看不到的 解析: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既可来源于无机环境,也可来源于生物。 答案: A 3.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的是() A.利用人工合成的化学信息素吸引昆虫前来,提高传粉率和结实率 B.草原返青时的“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可以采食的信息 C.延长光照时间,提高家禽产蛋量 D.利用音响设备发出不同的声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 解析: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①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如鸡场在秋季通过延长光照时间提高产蛋率;②对有害生物进行控制,如利用音响设备发出不同的声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远离农田或利用性引诱剂防治害虫。B选项是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即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答案: B 4.蟑螂喜好夜间出来活动。科学家把蟑螂放在实验室里,人为地将实验室的白天和黑夜加以颠倒,大约经过一个星期,蟑螂就在人造的“黑夜”时间活动(尽管实际上是白天)。这个实验说明() A.蟑螂能感受物理信息的改变

高三一轮复习学案44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能量主要是以太阳能的形式输入生态系统 分别代表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 .在一个幼苗茁壮成长的农田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出量和输入量相等是生产者,那么组分1代表的是绿色植物 ,生物个体数量最多的是 .若水体受有机磷农药轻微污染,则受害最严重的是a 含1.3×108kJ,则a

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________或硝化细菌等的____________ .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是以________的形式进行的。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播,________________,传递形式为________。 来源有三个:一是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 .实现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的关键是________和________ 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 ________的。 1 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 .从图中可以看出,无机环境为生物成分提供________和________。 ,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固定太阳能,然后沿共同的渠道——食物 .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________与________ ________,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 使物质循环不断地在生物________与________之间循环往返, 形式存在和流动,能量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能在各级生态系统中进行。 探究示例2 示循环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是指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完成①过程的能量主要是由⑧过程提供的 经⑤、⑥、⑦过程获得的能量占A、B、C总能量10%~20% 变式训练2(2011·苏州联考)图1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 内各生物成分,、5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图2为该生态系统中某一食物链及部分能 分别属于________________。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传递是沿 中表示呼吸作用过程的是________(填序号)。A、C、D为B提供____________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习题

《生态系统信息传递》习题 1.下列各项中,既属于植物体的向性运动,又是由于物理信息引起的生命活动的是()A.昙花夜间开放 B.向日葵的花盘随太阳的移动而转动 C.合欢树的叶子夜间合拢,白天开放 D.含羞草的叶子受到震动后叶片合拢 2.金龟子遇敌害后装死,从植株上滚落地下,属于哪一种信息() A.物理信息 B.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 D.其它信息 3.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下列现象中,与物理信息传递相关的是()A.花香引蝶 B.豪猪遇敌竖起体刺 C.候鸟南飞 D.警犬嗅寻毒品 4.在草原上,当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食的信息;森林中,狼能依据兔留下的气味来猎捕后者,兔同样能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追捕,说明() A.生命活动的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B.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C.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生命活动的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5.利用电子仪器产生的与蜜蜂跳舞相同频率的声音。当蜜蜂感受这一信息后,就会飞到花园采蜜,这是利用什么信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A.物理信息 B.化学信息 C.营养信息 D.行为信息 6.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上有许多方面的应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提高农产品的产量 B. 提高畜产品的产量 C.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D.可以提高农业害虫的繁殖能力 7.法国的昆虫学家法布尔做过以下实验: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在一所被丛林包围的屋里,把一只雌性大天蚕蛾扣在笼子里,周围撒满樟脑。尽管外面风狂雨骤,还有几十只雄蛾扑向纱笼。此现象说明() A.昆虫间通过信息相联系,这种信息是无线电波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概念

高二生物教学案(16)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学习目标: 1、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与特点。 2、概述研究物质循环的意义。 3、理解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4、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自学导引: 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物质循环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碳循环 氮循环 物质循环的特点 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重点分析: 1、碳循环 例1:下图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先填写示意图,再回答有关问题 1、C在无机环境中以_____ 或______________的形式存在。 2、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主要以 ________________状态进行循环,碳 循环始终_____________结合在一起。 3、产生CO2的途径有三条: 一是_______________ 二是_________________ 三是_________________ 4、由此可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如下特点: (1)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 2、氮循环 例2、阅读下面短文,回答有关问题: (1)N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化合物--蛋白质.核酸的必需元素,(2)一般植物由根吸收土壤中的NH4+和NO3-与光合作用产生的化合物合成氨基酸等有机物,(3)动物以所摄取的食物中的有机物为原料.合成有机N化合物,(4)并且将不需要的有机N化合物中的N转化为其它N化合物排出,(5)生物遗体和排泄物中的有机N化合物在微生物等的作用下转变为NO2-,NO3-,再被植物吸收,(6)另外,生活于豆科植物根瘤中的根瘤菌还能将大气中的N2固定为NH3或NH4+,(7)再经硝化细菌转变为NO2-,NO3-供植物吸收利用。 (1)文章中叙述了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是__________ (2)动物能合成有机N化合物,却属于异养型。这是因为_________ (3)经常松土.土壤中NH4+/NO3-的比例会变___,原因是______ (4)其中(4)必须经过蛋白质代谢中的______作用 (5)由(6).(7)可看出,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______ 小结:氮的固定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②固氮的途径一般有三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生物群落中的氮素传递是以____形式通过生物的___作用实现的。 ④无机氮被植物吸收后转变为有机氮(主要是__________),然后沿着___________传递。 ⑤______________的活动会降低土壤中的肥力,但对氮循环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⑥动植物遗体.排泄物中的有机氮是通过微生物的___作用及___作用转变为植物再度利用的形式。____条件下,土壤中的硝酸盐被___细菌等多种微生物还原为____,最终还原为____返回大气中。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教学设计 【教学策略】 1.根据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而设计的。使用不同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图片的观赏、生活实例分析、知识点的对比、图表归纳等多种形式,目的是做到既关注知识结论,更关注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2.信息交流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这一知识点,采用从个体到整体,层层深入的方法,让学生基于事实得出结论;把生态系统与种群、生物个体之间的关系连接,而不是把知识点孤立的记忆。 3.通过直观图片展示生命现象,是生物科学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本课通过图表资料的展示,把抽象复杂的生命现象,转化为直观具体、肉眼可见的过程,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也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2、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描述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的种类。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1.探究式教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生物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的讨论,亲身体会科学发现过程,领悟科学研究的精神。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使用大量精美图片加深印象,形成知识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3.直观教学法:运用图表、概念图,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系

统的知识结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观看蜜蜂跳舞动画,引出生物间的信息传递。 ★新课学习 一、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的种类。 1、自主学习P105-P106相关内容,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生态系统信息有哪些类型?完成下表: (2)判断下列各项分别属于哪种信息。 ①鸟类的鸣叫②萤火虫发光 ③植物的花④猎豹通过撒尿标记自己的领地。。 2、学生展示表达交流。 (1)小题采取师生问答形式,(2)小题学生分组将各自答案展示到黑板上。 3、教师呈现答案,师生讨论总结做错的题目。 4、教师总结,点拨疑点。 二、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自主学习P106页资料,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资料1、资料2问题:蝙蝠若无回声定位进行信息传递,能对周围环境的识别、完成取食、飞行吗?若没有光照信息,莴苣、茄、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5.4《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公开课教案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2.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描述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1.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培养搜集资料能力。 2.通过资料分析、小组讨论,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 3.通过课堂练习,训练巩固探究实验中从实验结果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学习,认同生命信息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信息传递实验探究中如何从实验结果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主要是基于对生物现象的描述,学生通过过网络等多种途径即可搜集到有关信息传递的实例,但如何区分这三种信息;并让他们认识到信息传递与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一样,都是把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成一个整体,调节生态系统的稳定以及生物间的信息传递是长期进化的结果,这些都还需要同学间的合作、讨论,老师的点拨来完成。探究实验设计一直是学生比较薄弱的环节,因此结合本节知识点通过课堂训练的形式进行“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训练和巩固。 学法指导:资料分析、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会探究 教学方法:谈话法、探究法、讲述法、指导法 教具准备:PPT 信息传递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一节课 教学设计思路: 本人通过一段视频引入新课:“蚂蚁的生活片段:通过信息素设置路径,找到食物如何通

过触角告诉同伴前来帮忙,发生种内争斗,如何释放信息素清理死者等”——引出信息概念— —复习细胞、个体生命信息观——引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请小组代表上台展示他们搜集到的信息传递种类(有的用PPT 展示、有的组直接举例,各种信息传递种类还是比较全面)——小组合作讨论:信息传递在生命活动、繁衍、调节种间关系,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中有何作用——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发下讲义,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课堂训 练:从实验结果比较中推导出实验结论;——结课并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

2020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第4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4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 一、选择题 1.如图表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均参与过程①和② B.可以通过增强过程②减少大气中CO2的含量 C.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 D.人类减少对③的依赖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 解析:①过程是产生CO2的过程,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呼吸作用)都能产生CO2,②过程表示生物群落吸收CO2的过程,只有生产者参与此过程,A错误; ②过程增强导致生态系统吸收的CO2大于释放的量,可减少大气中CO2的含量,B正确;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C正确;温室效应加剧主要是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故人类减少对③的依赖是当前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D正确。 答案:A 2.下列有关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合理地规划载牧量,能使能量持续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B.生态农业系统中,将秸秆作饲料喂牲畜能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 C.大量引入外来物种能增加当地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提高稳定性 D.合理地引入天敌治理害虫,能避免因化学农药的大量施用而带来的二次污染 解析:若引入的外来物种在本地缺少天敌,有可能引起外来物种入侵,会对当地生物造成威胁,破坏当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C错误。 答案:C 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蜜蜂的舞蹈和孔雀开屏都属于动物的行为信息 B.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与能量流动一样是单向的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物理信息的作用 D.花香引蝶、警犬嗅寻毒品,体现了化学信息的作用 解析:A、C、D三项分别对应的是行为信息、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B选项中,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B错误。 答案:B 4.果树—草菇立体农业是利用果树下微弱的光照、较高的空气湿度和较低的风速等特殊环境条件,在果树下人工栽培草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第5章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_训练案及答案(上课用)

长白山第二高级中学高效课堂高二生物必修3训练案 一、(A层)基础知识巩固: 1、蜂王能分泌一种物质,使失散的蜂群能重新聚集在自己的周围,这种在同种生物之间传递的信息属于( ) A.物理信息B.化学信息C.行为信息D.激素调节 2、美国科学家用浸有甲基丁香酚的纸片挂在柑橘园里,三天内诱得大量的雄性柑橘害虫。这种药物属于( ) A.性激素B.物理信息物质C.化学信息物质D.杀虫剂 3、下列生物现象是受温度这一物理信息影响的是() A.蛾类在夜间活动B.仙人掌的叶变成刺 C、柑橘不能在北方栽种D.柳树喜欢在强光下生长 4、生态系统的信息能够调节种间关系,下列不属于种间关系的是() A.根瘤菌生活在豆科植物的根细胞内B.狼捕食兔子 C.雌蚊能找准血管吸食哺乳动物的血液D.一个蜂巢中的蜂王和工蜂 5、一阵微风吹过,蜘蛛在蛛网上静待不动;一阵狂风来袭,蜘蛛迅速逃离蛛网;一只小飞虫被粘在蛛网上拼命的挣扎,蜘蛛大步奔向小飞虫所在位置,美餐一顿。由以上不同情况下蜘蛛的行为差异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蜘蛛可以从蛛网的振动中获得信息 B.风的大小可以给蜘蛛提供是否有食物的信息 C.蛛网上有给蜘蛛提供是否有食物的信息的化学物质 D.小飞虫的挣扎为蜘蛛提供了行为信息 6、雄孔雀开屏、蝙蝠捕虫时的“回声定位”,干旱季节蚯蚓的“深居”行为分别体现出动物的什么信息传递() A.行为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B.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物理信息 C.行为信息、物理信息、物理信息D.行为信息、物理信息、化学信息 7、一种萤火虫能以别种萤火虫的雄虫为食物,它会发出别种雌虫的回应闪光以骗取雄虫自投罗网。它能以闪光信号吸引4种其他种类的雄虫。当别的雄虫热切地接近它并欲行拥抱之际,正好走向死亡之渊。萤火虫的闪光信息属于()A.物理信息B.化学信息C.行为信息D.信息素 8、以下现象属于生态系统行为信息起作用的是() A.蝙蝠的“回声定位”B.萤火虫发荧光 C.蚊虫飞行时发出的声音D.雄鸟的“求偶炫耀”9、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起的作用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B.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C.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动物只有在求偶时才表现出行为信息 10、哺乳动物和鸟类的换毛现象是感受到外界环境中的什么信息引起的() A.温度B.光照强度C.光周期D.湿度 11、鼬遇到危险时,由肛门排出有强烈恶臭味的气体,既有报警作用又有防御功能。这种气体信息与下列哪种情况传递的信息是同一类型( ) A.蒲公英即使在很弱的磁场下,开花也要晚很多 B.鳗鱼、鲑鱼等能按照洋流形成的地电流来选择方向和路线 C.胡桃树能分泌大量胡桃醌,对苹果起毒害作用 D.地行鸟发现敌情时,雄鸟就会急速起飞,扇动两翼,给在孵卵的雌鸟发出逃避信号12.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是() A.心猿意马 B.飞蛾扑火 C.花香引蝶 D.老马识途 13、连年种植花生的土地里有大量的蛴螬(一种昆虫),严重危害花生的根系和果实。人们发现,若花生与甘薯轮种(一年种花生,一年种甘薯),除了能大大减轻蛴螬的危害,还能够增产,原因是() A.提高了光合作用效率B.提高了对光能的利用率 C.促进了农田的物质循环D.巧妙地利用了种间关系 14、菊花通常在秋季开花,若要使其在夏季开花应当采取的措施是在适当的时期() A.补充光照,延长光照时间B.适当提高温度 C.遮光使光照时间缩短D.适当多浇水 15、右图所示为I和Ⅱ两种植物的开花时间和日照长度的关系曲线。 由图可以判断( ) A.I是短日照植物,Ⅱ是长日照植物 B.I是长日照植物,Ⅱ是短日照植物 C.I是短日照植物,Ⅱ是中日照植物 D.I是长日照植物,Ⅱ是中日照植物 16、用黑光灯诱杀害虫是利用了生物的什么特性?这种信息属于哪一种类() A.趋光性、物理信息B.向光性、物理信息 C.趋光性、行为信息D.向光性、化学信息 17、下面有关信息传递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任何生态系统都有信息传递 B.信息传递使生态系统的所有成分形成一个统一整体 C.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与信息传递没有关系 D.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的范围可以是同种生物之间,也可以是不同种生物之间,还可以是生物与环境之间 18、生物根据环境信息的变化能() A、调整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B、改变生物自身的遗传性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讲课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学习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1)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2)识记、应用碳循环的过程; (3)比较得出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方法,并且可以运用于其他元素循环的分析; (2)通过分析“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危害,培养学生的推理,联想,思维迁移的能力; (3)利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比较,归纳以及对自己所持观点的总结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人类对碳循环的影响以及温室效应的危害,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2)积累生态学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内容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生态系统结构和能量流动的知识,对这部分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对于生态系统功能的认识容易停留在简单识记水平,难以建立起结

构功能间的联系,通过本节学习,可以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观点。 本课的内容来自人教版《生物》第3册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碳循环过程让学生探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形式等内容,并且与能量流动作比较探究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并且加入了温室效应的知识,让学生知道温室效应的产生、危害以及如何缓解,让学生重视环境保护。 教材第5章是以生态系统为框架,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等知识,主要体现宏观的生态学的内容。本节课内容是第5章的一个重点,是衔接生态系统稳定性与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并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现提供了一个平台,埋下了一个伏笔。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 碳循环的过程 (二)教学难点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四、教学活动过程 1.用导言引入新课 同学们都知道我们人和其他动物每天都在进行着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每天也要饮水,但是为什么氧气和水一直都没有被我们消耗完呢?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其实这就牵扯到了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描述定义 让学生回忆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中有物质交流,这个物质交流是循环的过程,描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定义。 3.思考与讨论 (1)C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 CO2、碳酸盐 (2)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含碳有机物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高二年级:相雅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应用:(1)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2)碳循环的过程。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2. 能力目标: (1)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方法。 (2)通过学习“温室效应”的形成及对人类的危害,发展学生推理、联想和思维迁移能力 (3)利用“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等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以及对自己所持有的观点的总结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人类对碳循环的影响,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2)通过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相互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用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辨证统一的观点来分析事物的习惯。 (3)积累生态学知识,逐渐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二、重点:碳循环的过程 三、难点: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教师讲述、启发与学生自学、讨论相结合 五、时间: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课:复习提问:上节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请大家回忆如下问题: 1.生态系统的能量源头是什么? 2.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指的是什么? 3.能量流动的主渠道是什么? 4.能量流动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略)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却都是由地球提供的。地球为什么能源源不断的为生物提供各种物质呢?比如,生物在不停的呼吸过程中,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氧,为什么我们并未感到大气中的氧不断减少呢?原来,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物质是不断循环的。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学生阅读课本91页第二自然段 学生讨论:1.什么叫“物质循环”? 2.这里的物质指什么? 3.循环过程是怎样的? 4.循环的范围多大? 师生归纳并板书:1.概念:略 2.物质:组成生物体的元素。 元素 3.过程:无机环境生物群落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巩固练习 1.下列有关物质循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 2和碳酸盐的形式形式存在 B.碳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C.碳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CO 2的形式进行循环的 D.与自然界碳循环关系最为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叶绿体和线粒体 C 【解析】本题考查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形式有CO 2、碳酸盐和单质碳等,但主要以CO 2和碳酸盐的形式形式存在,A 项正确;物质循环的途径是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的,B 项正确;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是以CO 2的形式进行循环的,而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的,C 项错误;叶绿体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线粒体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 D 项正确。 2.右图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图解。图中A ~D 代表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①~⑦代表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途径。据图分 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A 是生产者,碳在B 中以有机物形式存在 B.图中③是光合作用,②和⑤是呼吸作用 C.温室效应与大气中D 的增多有关 D.图中C 是分解者,主要是腐生的细菌和真菌 D 【解析】本题考查生命观念、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图中A 是生产者,B 是分解者,C 是消费者,D 是CO 2,碳在生物体内主要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A 项正确;①、⑥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遗体及排出物,③是光合作用,②、⑤是呼吸作用,④是消费者的摄食,⑦是微生物的分解作用,B 项正确;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大气的CO 2增加,C 项正确;图中C 是消费者,B 是分解者,D 项错误。 3.对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解释错误的是( ) 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分不开的 B.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单向进行的 D.生物体内的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 C 【解析】本题考查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而物质是循环的。 4.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其中甲、乙、丙、丁组成生物群落。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乙主要是绿色植物,丁所含的能量最少 B.图中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 C.碳在丙与丁之间以CO 2形式循环 D.无机环境中的CO 2只能来自细胞呼吸 B 【解析】本题考查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中,无机环境中的CO 2与生产者之间存在双向箭头,甲应为绿色植物,丁为分解者,所含的能量不一定最少,A 项错误;图中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B 项正确;碳在丙与丁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C 项错误;无机环境中的CO 2来自细胞呼吸和化石燃料的燃烧, D 项错误。 5.图1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 、B 、C 、D 是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成分,1、2、3、4、5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图2 为该生态系统中某一食物链及部分能量流动情况,下列说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说课稿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说课稿 太和八中长弓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生物高中教材必修三第五单元第四课,我将从八个方面(教材、学情、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评价、开发、得失,出示PPT)说我对此课的思考和我的教学。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生物》(人教版)高中必修三第5章第4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铺垫。同时本节课的学习为以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等建立了理论与知识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根据课标要求、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以及学生实际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1、简述生态系统的信息类型; 2、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描述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通过多媒体动画以及阅读材料,提高识图、分析及归纳材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目标:1、明确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以及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的观点; 2、养成生态学的观点,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 (三)教学重难点 确定重难点的依据:课标要求及学生的实际 1.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二、说学情 高而学生已经具备了部分生物学知识,对于探究、合作交流自学也有了一定的能力,但能力有限,需要加强,要以优促差,促进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学,加强小组之间的合作。 三、说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四步导学模式。四步导学模式,通过导——学——探——展四个步骤,集中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目标,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能力,精讲精练,当堂任务当堂完成。这种模式步骤简洁,易于操作实践。第一步,引导学生,明确目标出示学习目标进入课堂环节,师生学习有的放矢。第二步,自主学习,同组互助先是自主学习解决自己能够解决的,然后同组对学及群学解决自己不懂得或者还有疑问的内容。 第三步,师生互助,合作探究。各组提出本组疑难的内容,然后通过其他小组讨论,全班讨论以及教师的点拨得到解决。第四步,拓展迁移,形成能力。根据课堂所学重点,完成相应练习,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 四、说教学设计 (一)引导学生,明确目标 1. 通过课前引入,回顾生活中的信息,引起学生知识链接,从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2. PPT出示“学习目标”并对学习目标作简要解释。让师生学习有的放矢。 (二)自主学习,同组互助 学生先是自主学习,然后同组对学及群学解决自己不懂得或者还有疑问的内容。 1.先进行课前引入,引起学生知识链接,从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2)识记、应用碳循环的过程; (3)比较得出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2. 能力目标: (1)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方法; (2)通过分析“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危害,培养学生的推理,联想,思维迁移的能力; (3)利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比较,归纳以及对自己所持观点的总结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人类对碳循环的影响,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2)积累生态学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碳循环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四. 教法与学法 教法:课前导学、启发式讲解、分析与归纳 学法:课前预习、质疑讨论、反馈矫正、迁移创新 五. 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 复习提问 (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3)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什么? (4)能量流动的特点?

2. 引入新课 生态系统依靠太阳不断提供能量,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却都是由地球提供的。讨论:生物为维持生命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物质,如氧、水、氮、碳和许多其他物质,为什么这些物质亿万年来没有被生命活动所耗尽?(因为这些物质可以 被循环利用) 碳是构成生命有机体的重要元素之一,没有碳就没有生命。——碳循环 3. 碳循环 出示“碳循环模式图”投影片。 (1)知识背景:光合作用 )(22 O CH CO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22)(CO O CH ?? ?→?有氧呼吸 (2)分析碳循环模式图,思考如下问题: ①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 CO2和碳酸盐 ②碳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化能合成作用 ③碳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形式? CO2 ④碳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形式? 含碳有机物; 传递渠道? 食物链(网) ⑤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a.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b.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c.化石燃料的燃烧 ⑥碳由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形式? CO2 ⑦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的主要形式? CO2 [师生归纳] 4. 物质循环 (1)提问:①我们所讲的碳循环是指在什么之间进行循环?(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②除了碳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物质能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了解氮循环和水循环,理解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 动物、植物、微生物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无机环境(CO 2) 生物群落(有机物)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课程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 案课程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2)识记、应用碳循环的过程; (3)比较得出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2. 能力目标: (1)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方法; (2)通过分析“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危害,培养学生的推理,联想,思维迁移的能力; (3)利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比较,归纳以及对自己所持观点的总结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人类对碳循环的影响,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2)积累生态学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碳循环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四. 教法与学法 教法:课前导学、启发式讲解、分析与归纳 学法:课前预习、质疑讨论、反馈矫正、迁移创新 五. 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 复习提问 (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3)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什么? (4)能量流动的特点? 2. 引入新课 生态系统依靠太阳不断提供能量,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却都是由地球提供的。讨论:生物为维持生命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物质,如氧、水、氮、碳和许多其他物质,为什么这些物质亿万年来没有被生命活动所耗尽?(因为这些物质可以被循环利用) 碳是构成生命有机体的重要元素之一,没有碳就没有生命。——碳循环 3. 碳循环 出示“碳循环模式图”投影片。 (1)知识背景:光合作用 )(22 O CH CO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22 )(CO O CH ???→?有氧呼吸 (2)分析碳循环模式图,思考如下问题: ①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 CO2和碳酸盐 ②碳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化能合成作用 ③碳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形式? CO2 ④碳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形式? 含碳有机物; 传递渠道? 食物链(网) ⑤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a.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b.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c.化石燃料的燃烧

生物必修Ⅲ人教新课标 5.4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说课稿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新增加的内容,但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理解。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教材仅作了简要的概述和距离,并安排了一个“思考与讨论”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动物是如何进行信息传递的。本节重点是在信息传递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资料分析”列举了几种生物的生存、繁殖与生育和信息传递的关系,让学生分析,总结得出“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的结论。随后,教材载简要概述信息在调节种间关系时所起的作用。“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体现了与生产实践的结合。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在课程标准中,对该节内容的描述是“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该条内容标准属于了解水平,要求同学们能够对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举出例子,能从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的角度出发,说出信息传递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并能把信息传递与农业生产相联系,说出它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这样就能从宏观的角度,表述出信息传递的功能,进而体现它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 据此及高中生物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新课程标准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四个基本理念,本节教学目标确定为: 1.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2.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描述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策略 教学重点、难点: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突破策略: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在进行这部分教学时,要和前边所学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相联系,说明它们都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 本部分教学中,利用教材提供了四则资料,在“资料分析”中,用以分析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在学生分析、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它的作用与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一样,都是把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成一个整体,并且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同时,要说明生物间的信息传递是长期进化的结果。 二、说教法 众所周知,在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只在课堂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精心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所以本课采用直观教学法、讲述法、指导法、比较归纳法、讨论法、阅读法等教学方法,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阅读、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通过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学习,共同讨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作用的知识。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ppt 教学课时:1课时 三、说学法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新增加的内容,但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理解,建议同学们联系各种亲身体验和生活实际,理解信息传递的类型,充分理解信息传递的作用。联系课件,并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理解信息传递的三个类型,讨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和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指导学生在预习时以信息传递的作用为主,突出自主学习和自主阅读,明确信息的类型、应用以及生活案例。指导学生学会思维迁移,从不同案例和资料进一步巩固信息传递的类型,并从生活案例分析得出信息传递得重要性,完善生态系统功能的知识体系。 指导学生学会分析综合能力,从不同案例和资料进一步巩固信息传递的类型。

《第4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教学设计(内蒙古市级优课)

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标题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所谓信息,即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以及信号,而传递则是要介绍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过程。本节内容与实际生活密不可分,教材的编写同样应用大量的实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判断。教材首先引入一则需要学生思考的实例,之后通过蜘蛛网震动等实例引出生态系统中三种信息种类。这里教材中实例较少,且没有化学信息的实例,所以在讲课时可用资料的形式补足。在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部分,课本给出一些事例及相应的问题,介绍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在处理教材时应让学生根据事例,回答相应的问题。在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部分,课本直接介绍了应用的方式,同样需要给出相应的资料,让学生结合资料,分析得出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在课程标准中,对该节的内容描述是“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该条内容标准属于了解水平,要求同学们能够对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举出例子,能从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的角度出发,说出信息传递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并能把信息传递与农业生产相联系。学会能从宏观角度表述出信息传递的功能,进而体现它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 据此及高中生物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新课程标准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四个基本理念,本节教学目标确定为: 1、阅读课本以及所提供的资料,准确的说出生态系统信息种类。 2、通过阅读课本内容,观察所提供的资料,分析讨论得出信息传递对生态系统的作用。 3、通过阅读并分析所提供的实例,了解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说课稿.doc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说课稿 太和八中长弓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生物高中教材必修三第五单元第四课,我将从八个方面(教材、学情、 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评价、开发、得失,出示PPT)说我对此课的思考和我的教学。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生物》(人教版)高中必修三第 5 章第 4 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铺垫。同时本节课的学习为以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等建立了理论与知识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根据课标要求、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以及学生实际我确定的教学目标 是: 知识目标: 1、简述生态系统的信息类型; 2、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描述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通过多媒体动画以及阅读材料,提高识图、分析及归纳材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目标:1、明确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以及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的观点; 2、养成生态学的观点,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 (三)教学重难点 确定重难点的依据:课标要求及学生的实际 1.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二、说学情 高而学生已经具备了部分生物学知识,对于探究、合作交流自学也有了一定的能力,但能力有限,需 要加强,要以优促差,促进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学,加强小组之间的合作。 三、说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四步导学模式。四步导学模式,通过导——学——探——展四个步骤,集中教学 内容,突出教学目标,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能力,精讲精练,当堂任务当堂完成。这种模式步骤简洁, 易于操作实践。第一步,引导学生,明确目标出示学习目标进入课堂环节,师生学习有的放矢。第二步,自主 学习 , 同组互助先是自主学习解决自己能够解决的,然后同组对学及群学解决自己不懂得或者还有疑 问的内容。 第三步,师生互助,合作探究。各组提出本组疑难的内容,然后通过其他小组讨论,全班讨论以及教 师的点拨得到解决。第四步,拓展迁移,形成能力。根据课堂所学重点,完成相应练习,让学生享受学习 的快乐。 四、说教学设计 (一)引导学生,明确目标 1.通过课前引入,回顾生活中的信息,引起学生知识链接,从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2. PPT 出示“学习目标”并对学习目标作简要解释。让师生学习有的放矢。 (二)自主学习,同组互助 学生先是自主学习,然后同组对学及群学解决自己不懂得或者还有疑问的内容。 1.先进行课前引入,引起学生知识链接,从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教学设计 本节课可以参考课本中本小节的引言所提供的思路进行:一是注意与上节课所讲的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衔接,承上启下,温故知新;二是体现从感性到理性的原则,联系学生比较熟悉的现象,由现象提出问题。除了可以引用课本中列举的现象和提出的问题外,还可以多举一些实例。 1 教材分析 在《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标准中,与本节内容相对应的条目是“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由此可见,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需达到应用水平。 本小节内容包括四部分:一是碳循环;二是物质循环的概念;三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四是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关于物质循环的概念,教材首先通过一个讨论题:为什么维持生态系统所需的大量物质,例如氧、水、氮、碳和许多其他物质,亿万年来都没有被生命活动所耗尽?把主题带入课堂,接着通过碳循环过程总结出物质循环的概念。 关于碳循环,这是本小节的重点内容。教材首先用碳循环模式图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碳循环的过程,紧接着,精辟地讲述了碳循环的形式和范围,教材用较长的篇幅,用“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危害讲述了人类对碳循环的影响。关于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教材首先站在生态系统的角度概括地指出;二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接着辩论地分析了二者的关系, 关于探究性实验,课本中分步骤进行了详细的引导并设计了两个案例供参考,帮助学生突破这个难点。 本小节内容是以“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以及第三章中新陈代谢特别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等为基础,本小节是第九章《人与生物圈》的基础,本小节对生态系统的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这节课的学习,重难点是在碳循环的过程以及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学生对这块内容可能会较难掌握,根据这一情况,对于这部分内容,可以多通过练习看学生的掌握情况。 对于探究性实验的设计是学生的一个弱点,也是学生难掌握的地方,通过案例分析加以指导,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总结出实验设计的一般方法。 3 教学目标 3.1 知识目标: (1)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2)识记、应用碳循环的过程; (3)比较得出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3.2 能力目标: (1)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方法; (2)通过分析“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危害,培养学生的推理,联想,思维迁移的能力。 (3)利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比较,归纳以及对自己所持观点的总结表达能力。 (4)通过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与实验操作能力。 3.3 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人类对碳循环的影响,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2)积累生态学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4 教学重点与难点及突破 4.1 重点:碳循环的过程 突破策略:(1)复习巩固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明确碳循环过程中碳的载体及转化者,传递者在循环过程中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