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小学二年级下册品德教学计划

2019年小学二年级下册品德教学计划
2019年小学二年级下册品德教学计划

2019年小学二年级下册品德教学计划

小学二年级品德教学计划篇一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分为四个单元,有如下几个特点:

1、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本线索设置主题。

2、突出养成教育的要求。

3、突出“活动性”和“做中学”

4、突出图画、图片在呈现教材内容方面的特殊作用。

5、体现一定的开放性。

二、教学具体目标

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分目标:

(一)、情感态度方面

1、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2、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3、自然、诚实、求上进。

(二)、行为与习惯方面

1、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

2、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

3、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

4、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三)、知识与技能方面

1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

2、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

3、了解有关祖国的初步知识。

(四)、过程与方法方面

1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索活动。

三、教学措施

1充分体现教学的生活性,遵循儿童生活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和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体现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理念。

2、遵循教材开发性的特点,重视本课程面向儿童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在教学中积极探索教材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他生活空间的方法,使其教学寓于生活。

3、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对儿童进行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为儿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价值观打下基础。

4、积极鼓励儿童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它实践活动,使儿童通过活动、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5、珍视儿童的生活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与学生和平相处,以诚相待,使学生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

小学二年级品德教学计划篇二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

基础。

一、学生现状分析

二年级这些学生活泼好动,上进心和求知欲都很强。这就要求利用《品德与生活》课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做人,树立班集体荣誉心,用科学的方法指导每个人去学习。

二、教材特征

1.生活性。

第一,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也就是遵循儿童生活的规律;

第二,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这些生活主要是孩子们熟悉的学校生活、无可选择的家庭生活和他们身边的生活,这些都是亲切的内容。其表现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发生在儿童身边的真实的生活。在课程与教学中,这种活动主要表现为向儿童提供真实的生活素材或情境并组织儿童实施,如观察小动物、家政劳动、自理个人生活等;二是模拟儿童身边的真实生活。在课程与教学中,这种活动主要表现为向儿童提供可以供模拟的真实的生活素材或情境并组织儿童实施

第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这些活动主要包括游戏、讨论、交流、动手实践、调查研究等形式。活动要合童心、有童趣,更提倡教师从儿童生活实际捕捉主题,也提倡儿童自己从生活实际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

第四,本课程内容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顺其自然而又不听之任之。教师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2.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

第一,整体视野的开放,过去只关注本学科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而现在是面对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这是全新观念,凡是儿童生活的事都与课程有关;

第二,课程内容的开放,解决了教材的滞后性,希望能把新的信息和儿童的实际问题纳入课程内容,加强了针对性;

第三,授课的空间是开放的;

第四,授课的时间弹性延展,以学的需要和实效为出发点。

3.活动性。

第一,课程形态以主体参与性活动为呈现方式,强调做中学。强调儿童直接参与,强调全员参与;

第二,课程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

第三,儿童本身实地参与活动,老师指导活动,把教材内容转化主题活动。

三、课程基本理念:

1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

2、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3、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4、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

四、课程总目标与分类目标

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分目标:

1情感与态度:

(1)教育学生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2)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3)自信、诚实、求上进。

2、行为与习惯:

(1)初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

(2)教育学生遵守纪律,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

(3)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3、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些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社会常识。

(2)掌握一些自己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

4、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五、单元各主题重点难点

本册共5个主题单元分别是《我和大师交朋友》、《可爱的班级》、《家在自然中》、《我们生活的地方》、《长大,真好!》。

第一单元《我和大师交朋友》共3课,定位在“与大师交朋友”,试图让大师成为儿童成长历程中亲切的朋友。通过寻访大师的童年,了解大师成才的故事,找找身旁的大师等一系列围绕大师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把在人们心目中被神化的大师形象,变成有血有肉的、可以探究、可以学习的与儿童零距离的学习目标,引导儿童把好奇、好问、好动脑的自然天性向有理想、有目标的积极探究、有创意地生活方面发展,并最终将关注点放在儿童现阶段的成长和发展中来。

第二单元《可爱的班级》是对一年级下学期《我在班级中》教学主题的延伸,通过美化教室,组织参加学校的运动会,评选班级的小明星,制作班级的黑板报等各种日常班级活动,感受班集体的可爱,进一步培养儿童的集体意识,让儿童“知道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认真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爱护班级荣

誉,关心和爱护同伴”。

第三单元《家在自然中》教学主题是生命和环境教育,引导儿童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调查、探究、评判、游戏、诵读欣赏、讨论、实践操作等各种学习方式,在与自然的充分互动中感受自然的美好与神奇、生命的美妙与神圣,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生活在自然中的乐趣;从而使“爱护动植物、保护自然环境、使我们生活的家园更加美好”内化为儿童自我的行为准则。

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则是从儿童的视角看自己生活的社区、家乡,从社区的设施、社区人,家乡的食物、美景,家乡的变化出发,帮助儿童了解家乡,懂得邻里相处的道理,激发儿童热爱家乡的情感,并初步培养和发展儿童热爱生活、参与生活的意识和能力。最后一课《长大,真好》是二年级下学期的最后一个单元,也是《品德与生活》课的最后一个单元。这个短单元由2课组成,指导儿童在

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到自身的成长,在行将告别小学低年级生活的时候,觉察到自身各方面的发展,收藏童年的记忆,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体验成长的快乐,从而为步入新的成长和发展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这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分目标的四个方面

“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技能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偏重追求结果,忽略过程与方法等倾向,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2.转变教师角色。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复习资料一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 复习题(知识要点) 第一单元 1、快乐是(好心情),快乐是(一种感受)。 2、快乐有很多,有(单纯)的快乐,也有掺杂(痛苦)和(汗水)的快乐。 3、当我们做了对他人和社会有益的事情时,我们就给了他人一种(爱心)、一种(希望),同时我们自己也获得了(快乐)。 4、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快乐),也有(烦恼)。 5、我们的烦恼很多就是由于一句(不适合的话),一点(小误会),一个(小摩擦)引起的。 6、面对烦恼,我们可以尝试改变自己的(想法),自行化解;也可以倾听他人的(建议),寻求帮助。 7、遇到烦恼的事,改变一下我们的(思考方式),换个(思路)想想。 8、生活不会总是一帆风顺,也会有(困难)、(挫折)和(失败),甚至(身处逆境)。 9、(挫折)、(失败)和(逆境)也是一笔财富。 10不同的(社会环境)对我们的成长会有不同的影响。 11、不同的人对待挫折和失败的(态度)不同,有的人把它当作(前进中的阶梯);有的人却面对挫折和失败(灰心丧气),失去了(信息)。 12、要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要把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变成财富,就需要我们有坚强的(毅力),而(毅力)是可以(磨练)出来的。 13、坚强的意志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我们不断地(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第二单元 1、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在北京周口店生活着一群古人类,我们称为(北京人).北京人已经能(制造工具)和(使用火)。 2、炎帝以发明(农耕技术)而著称。也是农业的创始者,人们称他为(神农氏),他尝尽百草,促进了用草药治病技术发展,所以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3、祖先把野生植物培养成农作物,把野生动物驯化成家畜,创造了(农耕)和(饲养)技术。 4、我国是世界上培育农作物最多的国家。世界上667种中,起源于我国的有(136)种,占(20%)。 5、我们可以通过(考察古遗迹)、(史书),了解我们祖先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6、我国是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7、农历有(二十四)节气。8、筷子是(我们祖先)的一大发明。 9、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人们(吃粽子)、(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 10、每个民族和国家,由于(生活的环境)和(历史文化)差异,形成了不同的

新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

新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 精品教案全册第一课我xxxx 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2.能用画笔记录下自己眼中家乡的美景和自己对家乡的感受。 3.能运用观察、访问、调查资料等方式,了解家乡的故事和家乡的文化生活。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我的家乡》录象及相关的自然景观图片。 2.学生准备图画纸和彩笔。 3、课前搜集家乡的相关资料:图片、故事、歌曲或戏曲等。 【活动过程】 一.看一看,说一说。 1.出示课件,指导学生欣赏《我的家乡》的录象。 2.说说从画面上,你看到了什么? 3.读读文中的小诗,思考:课本中的小朋友喜欢家乡的什么? 4.交流:自己生活的家乡在哪里?自己喜欢家乡的什么景色? 二..演一演,猜一猜。 1.启发谈话:你喜欢自己的家乡吗?想不想让更多的小朋友了解你的家乡?那就当当小导游,把家乡最美的地方介绍给他们好吗?

2.学生扮导游介绍并xx自己的家乡。 3.请扮演的孩子谈自己的感想,请观看的小朋友发表自己的意见。 4.猜一猜,请同学描述他最喜欢的家乡的某个地方,其他同学猜猜是哪里。 三.画一画,评一评。1.出示具有代表性的反映家乡景观的如:街道、公园、树林等图片,让学生欣赏,并说出画面上的景物,谈谈自己的感受。 2.想一想自己居住地周围,哪里景色最美而且最熟悉,用彩笔把它画下来。 3.小组内展示交流,并推荐出比较好的作品,粘贴在黑板上。 4.请被选的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 5.出示第7页彩图,让学生读读画中描写家乡的小诗,然后观察自己画的家乡,把观察的结果编成小诗填写在画面中。 6.xx共评最佳创作奖。 四.说一说,唱一唱。 1.教师首先讲一个关于家乡的故事,如:《梓童山的传说》等。 2.你还知道家乡的哪些事?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关于家乡的小故事。 3.请学生听一段家乡的五音戏,并介绍五音戏的由来。 4.你还知道家乡的哪些歌曲或戏曲,表演给同学们看好吗? 5.展示自己收集的关于家乡照片、文字等资料,并与同学交流是通过哪些渠道获得的资料。 第三课我家门前新事多 主题目标: 1、对生活周边的事物有探究的兴趣,能留意自己周围生活的变化。 2、为家乡的发展变化感到高兴与自豪。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上进心和求知欲都很强。这就要求利用品德与生活课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做人,树立班集体荣誉心。用科学的方法指导每个人去学习。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大体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第1—4课)主题“我爱我班”;第二单元(5—8课)主题“金色的秋天”,第三单元(9—12课)主题“我的家乡”,第四单元(13—16课)主题“困难面前我不怕”。 三、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 1.教育学生在学校里情绪安定,心情愉快。 2.喜欢和同学、老师交往,高兴地学,愉快地玩。 3.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并为此而高兴。 4.知道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认真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爱护集体荣誉,关心和爱护同伴 5.能用自己的方式爱父母长辈,积极主动做家务劳动。 6.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崇敬人民英雄,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第二单元: 1.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学会照顾自己。 2.喜欢和同学,老师交往,高兴地学,愉快地玩。 3.能用自己的方式爱父母长辈,积极主动做家务劳动。乐于帮助别人,特别是老年人和残疾人。爱护花草树木和动物。 4.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 5.为保护周围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有初步的生态意识。 6.教育会正确使用简单的工具。 7.能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并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应用。 8.能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感受,想法或活动成果。 第三单元: 1.教育学生按时作息,做事用心,并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个人卫生习惯。

2.能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优点与长处。 3.有勇气尝试富于挑战性的活动,不怕苦,不怕难,不胆怯。 4.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做事认真,不敷衍,有耐心,有毅力。 5.教育学生懂礼貌,守秩序,行为文明。 6.能初步认识规则和纪律的作用,遵守学校纪律。 7.爱护公物和别人的劳动成果,节约水、电、纸张等资源。 第四单元: 1.教育学生学习与生活遇到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决。 2.能在老师的帮助下总结提升获得的经验和信息。 3.能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感受、想法或活动成果。 4.做到选择生活和学习用品时有自己的判断,不盲从。 5.教育会正确使用简单的工具。 6.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想象,初步尝试和学习有创意地生活的知识和技能。 四、教学措施: 1.准确地把握教材,从认知和行为两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2.结合班队,团队活动进行教学。 3.充分利用参考资料和书上的习题开拓创新。 4.充分利用教学挂图、幻灯片、录音机等教学手段达到最佳效果。 五、教学进度: 第一周:1、我佩服的同学 第二周:2、找长处 第三周:3、和同学相处 第四周:4、夸夸我的班集体 第五周:国庆节放假 第六周:5、秋天到了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 案 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第三单元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 1、伟大的先人 一、教学目标: 了解孔子等在中国历史上有较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了解一些他们的思想与事迹,学习他 们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孔子等在中国历史上有较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了解一些他们的思想与事迹,学习他们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至圣先师孔子 1、课前,让你们去了解古代有哪些优秀的人物,我们来交流交流。要求:说出信息的 来源,优秀人物的名字及年代。 2、板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相信这句名言大家都懂其中的寓意,这是谁写的呢(孔子)有谁了解孔子P62——P63(思想家、教育家, 在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 3、为什么孔子离我们两千多年了,还有那么多人知道他纪念他?P63 两句格言,说含义 4、原来,我们今天提倡的要关心人,要虚心好学,孔子在几年前就说过,那你们还知 道哪些孔子的名言?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事父母,能竭其力③人而无信,不知 其可也从孔子的名言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所以说,世人把孔子推崇为“至圣先师”尊为“世界文化名人”,在空子的故乡曲埠还保留着着书讲学的地方,在世界各地大多地方 能看见空子的画像、雕塑。 第二课时 司马迁与《史记》 1、除了孔子,还有一位着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司马迁P64——P65,你了解了哪 些内容,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司马迁用他坚忍不拔的毅力,为我们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 遗产,让我们能了解过去的历史。) 2、你了解《史记》中哪些历史任务和故事从这些故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设想一下,司马迁着书会遇到哪些困难?他的这句格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 4、一本书为什么会需要这么长的时间? 5、在如此长的时间内着书,回付出怎样的努力和代价?

二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二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肖子昂 一、学期目标 本学期,本人承担了二年级品德与生活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按照课程特点制定实施了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实施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三、评价方法 1、教师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 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全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一课我爱家乡山和水 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2.能用画笔记录下自己眼中家乡的美景和自己对家乡的感受。 3.能运用观察、访问、调查资料等方式,了解家乡的故事和家乡的文化生活。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我的家乡》录象及相关的自然景观图片。 2.学生准备图画纸和彩笔。 3、课前搜集家乡的相关资料:图片、故事、歌曲或戏曲等。 【活动过程】 一.看一看,说一说。 1.出示课件,指导学生欣赏《我的家乡》的录象。 2.说说从画面上,你看到了什么?

3.读读文中的小诗,思考:课本中的小朋友喜欢家乡的什么? 4.交流:自己生活的家乡在哪里?自己喜欢家乡的什么景色? 二..演一演,猜一猜。 1. 启发谈话:你喜欢自己的家乡吗?想不想让更多的小朋友了解你的家乡?那就当当小导游,把家乡最美的地方介绍给他们好吗? 2.学生扮导游介绍并赞美自己的家乡。 3.请扮演的孩子谈自己的感想,请观看的小朋友发表自己的意见。 4.猜一猜,请同学描述他最喜欢的家乡的某个地方,其他同学猜猜是哪里。 三.画一画,评一评。 1.出示具有代表性的反映家乡景观的如:街道、公园、树林等图片,让学生欣赏,并说出画面上的景物,谈谈自己的感受。 2.想一想自己居住地周围,哪里景色最美而且最熟悉,用彩笔把它画下来。 3. 小组内展示交流,并推荐出比较好的作品,粘贴在黑板上。 4.请被选的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 5.出示第7页彩图,让学生读读画中描写家乡的小诗,然后观察自己画的家乡,把观察的结果编成小诗填写在画面中。 6.师生共评最佳创作奖。 四.说一说,唱一唱。 1.教师首先讲一个关于家乡的故事,如:《梓童山的传说》等。 2.你还知道家乡的哪些事?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关于家乡的小故事。 3.请学生听一段家乡的五音戏,并介绍五音戏的由来。 4.你还知道家乡的哪些歌曲或戏曲,表演给同学们看好吗? 5.展示自己收集的关于家乡照片、文字等资料,并与同学交流是通过哪些渠道获得的资料。

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一、教材特征: 1.生活性。 第一,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也就是遵循儿童生活的规律; 第二,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这些生活主要是孩子们熟悉的学校生活、无可选择的家庭生活和他们身边的生活,这些都是亲切的内容。其表现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发生在儿童身边的真实的生活。在课程与教学中,这种活动主要表现为向儿童提供真实的生活素材或情境并组织儿童实施,如观察小动物、家政劳动、自理个人生活等;二是模拟儿童身边的真实生活。在课程与教学中,这种活动主要表现为向儿童提供可以供模拟的真实的生活素材或情境并组织儿童实施; 第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这些活动主要包括游戏、讨论、交流、动手实践、调查研究等形式。活动要合童心、有童趣,更提倡教师从儿童生活实际捕捉主题,也提倡儿童自己从生活实际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 第四,本课程内容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顺其自然而又不听之任之。教师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2.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 第一,整体视野的开放,过去只关注本学科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而现在是面对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这是全新观念,凡是儿童生活的事都与课程有关; 第二,课程内容的开放,解决了教材的滞后性,希望能把新的信息和儿童的实际问题纳入课程内容,加强了针对性; 第三,授课的空间是开放的; 第四,授课的时间弹性延展,以学的需要和实效为出发点。 3.活动性。 第一,课程形态以主体参与性活动为呈现方式,强调做中学。强调儿童直接参与,强调全员参与; 第二,课程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 第三,儿童本身实地参与活动,老师指导活动,把教材内容转化主题活动。 二、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这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分目标的四个方面“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技能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偏重追求结果,忽略过程与方法等倾向,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2.转变教师角色。 在本课程中,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培养儿童的品德与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教师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该导不导,该点不点,不符合课程改革要求,也会影响教育效果。 3.加强教学活动的指导。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复习资料全(最新)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复习题(知识要点) 第一单元1、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在北京周口店生活着一群古人类,我们 1、快乐是(好心情),快乐是(一种感受)。称为(北京人).北京人已经能(制造工具)和(使用火)了。 2、快乐有很多,有(单纯的)快乐,也有掺杂着(痛苦和汗水)的快乐;有短2、炎帝以发明(农耕技术)而著称。被尊奉为(农业的创始者)。人们称他为(神暂的快乐,也有能持续长久的快乐。有些快乐轻而易举就能得到,有些快乐则需农氏),他尝尽百草,促进了用草药治病技术发展,所以有(“神农尝百草”)的要(付出努力)才能获得。传说。 3、当我们做了对他人和社会有益的事情时,我们就给了他人一种(爱心)、一3、祖先把野生植物培养成农作物,把野生动物驯化成家畜,创造了(农耕)和种(希望),同时我们自己也获得了(快乐)。(饲养)技术。 4、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快乐),也有(烦恼)。只要带着一颗(快乐的心)4、我国是世界上培育农作物最多的国家。世界上667种中,起源于我国的有 去体验,生活中处处可以(发现快乐)。 (136)种,占(20%)。 5、我们的烦恼很多就是由于一句(不适合的话),一点(小误会),一个(小5、我们可以通过(考察古遗迹)、(史书),了解我们祖先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摩擦)引起的。6、我国是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6、面对烦恼,我们可以尝试改变自己的(想法),自行化解;也可以倾听他人 7、二三千年前,我国已有了(棉花)种植;今天除了棉、丝、麻的衣服,还有 的(建议),寻求帮助。(毛料)、(化纤)等衣服; 7、遇到烦恼的事,改变一下我们的(思考方式),换个(思路)想想。8、筷子是(我们祖先)的一大发明。它具有挑、(拨、夹、拌)、扒等功能。 8、生活不会总是一帆风顺,也会有(困难)、(挫折)和(失败),甚至(身现在,全世界有(15)亿以上的人在使用筷子。 处逆境)。9、屈原是生活在距今(两千多年以前)的(战国)时期(楚国)人。农历(五月9、(挫折)、(失败)和(逆境)也是一笔财富。(挫折和失败)也是成长 初五)是(端午节),人们(吃粽子)、(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 所需要的。10、每个民族和国家,由于(生活的环境)和(历史文化)差异,形成了不同 10不同的(社会环境)对我们的成长会有不同的影响。 的食文化。 11、不同的人对待挫折和失败的(态度)不同,有的人把它当作(前进中的阶11、早在几万年前我们祖先就用(骨针缝合兽皮)做衣服;六千多年前,人们梯);有的人却面对挫折和失败(灰心丧气),失去了(信心)。 已经能把(野生麻的秆撕开捻成线),织成麻布。 12、要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要把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变成财富,就需要我们12、黄道婆生活在(七百多)年前,她向黎族人民学习了棉纺织技术并改革了 有坚强的(毅力),而(毅力)是可以(磨练)出来的。(棉纺织机械)和(纺织技术)。 13、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给学生们布置了一项任务:每天甩胳膊300下。我13、中国的服饰史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和几千年中华民族的(变迁),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启发是:坚强的意志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我们不体现出(社会的进步)及(人们对美的向往)。 断地(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14、两千多年前,人们已经学会驾牛(犁地和耙地)。 14、我从霍金身上(学习他面对挫折,面对疾病,始终保持着乐观与幽默的精神)。15、和服是(日本)的传统服饰。 15、面对同样的逆境,胡萝卜、鸡蛋、咖啡粉的反应不同:(胡萝卜)放入沸水16、中国是最早(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中国(丝绸)后,变软变弱;(鸡蛋)变硬;(咖啡粉)却改变水。不仅是一种服装面料,同时也代表着中国古代的文明和服饰文化。 第二单元

小学二年级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

卷首语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为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二年级这些学生活泼好动,上进心和求知欲都很强。这就要求利用《品德与生活》课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做人,树立班集体荣誉心,用科学的方法指导每个人去学习。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也就是遵循儿童生活的规律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这些生活主要是孩子们熟悉的学校生活、无可选择的家庭生活和他们身边的生活,这些都是亲切的内容。其表现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发生在儿童身边的真实的生活。在课程与教学中,这种活动主要表现为向儿童提供真实的生活素材或情境并组织儿童实施,如观察小动物、家政劳动、自理个人生活等;二是模拟儿童身边的真实生活。在课程与教学中,这种活动主要表现为向儿童提供可以供模拟的真实的生活素材或情境并组织儿童实施; 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这些活动主要包括游戏、讨论、交流、动手实践、调查研究等形式。活动要合童心、有童趣,更提倡教师从儿童生活实际捕捉主题,也提倡儿童自己从生活实际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内容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顺其自然而又不听之任之。教师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整体视野的开放,过去只关注本学科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而现在是面对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这是全新观念,凡是儿童生活的事都与课程有关;课程内容的开放,解决了教材的滞后性,希望能把新的信息和儿童的实际问题纳入课程内容,加强了针对性;授课的空间是开放的;授课的时间弹性延展,以学的需要和实效为出发点。 在本课程中,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培养儿童的品德与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

小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全册

新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精品教案全册 第一课我爱家乡山和水 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2.能用画笔记录下自己眼中家乡的美景和自己对家乡的感受。 3.能运用观察、访问、调查资料等方式,了解家乡的故事和家乡的文化生活。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我的家乡》录象及相关的自然景观图片。 2.学生准备图画纸和彩笔。 3、课前搜集家乡的相关资料:图片、故事、歌曲或戏曲等。 【活动过程】 一.看一看,说一说。 1.出示课件,指导学生欣赏《我的家乡》的录象。 2.说说从画面上,你看到了什么? 3.读读文中的小诗,思考:课本中的小朋友喜欢家乡的什么? 4.交流:自己生活的家乡在哪里?自己喜欢家乡的什么景色? 二..演一演,猜一猜。 1. 启发谈话:你喜欢自己的家乡吗?想不想让更多的小朋友了解你的家乡?那就当当小导游,把家乡最美的地方介绍给他们好吗? 2.学生扮导游介绍并赞美自己的家乡。 3.请扮演的孩子谈自己的感想,请观看的小朋友发表自己的意见。 4.猜一猜,请同学描述他最喜欢的家乡的某个地方,其他同学猜猜是哪里。 三.画一画,评一评。

1.出示具有代表性的反映家乡景观的如:街道、公园、树林等图片,让学生欣赏,并说出画面上的景物,谈谈自己的感受。 2.想一想自己居住地周围,哪里景色最美而且最熟悉,用彩笔把它画下来。 3. 小组内展示交流,并推荐出比较好的作品,粘贴在黑板上。 4.请被选的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 5.出示第7页彩图,让学生读读画中描写家乡的小诗,然后观察自己画的家乡,把观察的结果编成小诗填写在画面中。 6.师生共评最佳创作奖。 四.说一说,唱一唱。 1.教师首先讲一个关于家乡的故事,如:《梓童山的传说》等。 2.你还知道家乡的哪些事?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关于家乡的小故事。 3.请学生听一段家乡的五音戏,并介绍五音戏的由来。 4.你还知道家乡的哪些歌曲或戏曲,表演给同学们看好吗? 5.展示自己收集的关于家乡照片、文字等资料,并与同学交流是通过哪些渠道获得的资料。 第三课我家门前新事多 主题目标: 1、对生活周边的事物有探究的兴趣,能留意自己周围生活的变化。 2、为家乡的发展变化感到高兴与自豪。 3、憧憬家乡的未来,愿家乡的明天更美好。 设计理念: 活动是本课程教与学的主要形式。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活动的过程、方法和技能与知识融合起来,尽量避免直接讲授知识或罗列事实与答案。活动设计要具

二年级品德教学计划(通用3篇)

二年级品德教学计划(通用3篇) 二年级品德教学计划(通用3篇) 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流逝,我们的教学工作又将翻开新的一页,何不赶紧为即将开展的教学工作做一个计划呢?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教学计划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年级品德教学计划(通用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二年级品德教学计划1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本年级中有一部分是独生子,平时娇生惯养,集体主义思想淡薄合作意识很差,法制观念不强。另外,二年级的小学生思想品德情感形成还不稳定,意志品质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相对较差,但也容易塑造。同时,二年级的小学生一种责任感和自尊心逐渐产生形成,要求自己的一切应比过去做得更好,更认真,就可利用思想品德课,抓住这个极好的时机,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和意志品质。学生心目中的榜样不多,但模仿性较强,因此利用教材让学生树立榜样意识。二、指导思想按照课程标准编写的《品德与生活》教材(人教版),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实现了教材功能的转变。它不再是教师的“教本”,学生的“学本”,而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范例、话题,是与学生进行对话的文本,是引领学生进行生活的桥梁,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拐棍。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认真研读新教材,从整体上把握这套教材的设计理念、基本思路和特点。弄清每篇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用好新教材。 三、本学期课程教学目的要求和任务(一)目标的多维性本课程为综合课程,教材中每一课都含有多重教育目标,要改变过去偏重知识、技能学习、忽略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培养的倾向,全面、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显性目标,还要关注贯穿于整个课程之中的隐性目标。(二)活动的有效性教材的每一项活动都直接指向教学目标,是为学生实现教学目标去经历、体验而设计的,不是为活动而活动,为了体现活动的有效性,在教学中要明确每个活动的目的,要让全体学生真正走进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感知、感悟,提升自我。(三)学生的主体性儿童是学习的主体,要改变过去“我讲你听”,“我问你答”,学生围着老师转的局面。教学中要真正尊重学生、依靠学生,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考虑其兴趣,研究其需要,充分调动他们内在的积极性,使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

备课本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 全册教案 班级______ 教师______ 日期______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第一单元成长的快乐与烦恼 第1课生活中的快乐 教学目标: 1.通过呈现快乐的场景,带动学生去细心观察、发现快乐,知道快乐并不难寻找,让学生在发现快乐的过程中感受快乐。 2.知道快乐有很多种,而通过自己的付出获得的快乐更持久。 教学重点: 1.通过呈现快乐的场景,带动学生去细心观察、发现快乐,知道快乐并不难寻找,让学生在发现快乐的过程中感受快乐。 2.知道快乐有很多种,而通过自己的付出获得的快乐更持久。 教学准备:收集生活中的快乐例案,寻找生活中的快乐 教学时间:3课时 NO:1 第一课时:感受快乐 一、设情景,激发兴趣。 1、多媒体出示生活中的快乐场面。让同学谈自己的感受。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每个学生都谈一谈。(同桌交流倾诉自己快乐的感受) 3、抽生汇报。 4、教师总结: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以感受到快乐。当我们听到好消息、取得好成绩时,当我们尽情地玩耍、唱歌时,快乐都伴随着我们。快乐是好心情,快乐是一种感受。 二、多变的情绪 1、让学生记录一周之内自己的心情变化,写明原因后涂上“心情色”。红色代表“快乐”,灰色代表“不快乐”。以小组为单位和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事,把这星期内快乐和不快乐的事告诉小伙伴们。 2、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心情卡,谈一谈一周内自己的情绪变化,什么事使种自己感到快乐,当时心情怎样;什么事使自己不高兴,当时心情又是怎样的。 三、发现的快乐 1、抽生阅读《我发现的快乐》。 2、让学生讨论在范例中发现了什么?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3、小结:说明快乐就渗透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只要你以积极愉快的心态面对生活,才能发现和感受到这些快乐。 四、快乐驿站 1、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快乐的心情,并感染其他同学,以使班上的同学感受到快乐。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一说快乐的情绪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好处;在愉悦、快乐的心境下学习、做事有什么感受? 五、生谈收获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案(总30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第一课我爱家乡山和水 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2.能用画笔记录下自己眼中家乡的美景和自己对家乡的感受。 3.能运用观察、访问、调查资料等方式,了解家乡的故事和家乡的文化生活。 教学重点: 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难点: 了解家乡的故事和家乡的文化生活。 教学准备: 1.《我的家乡》图片及相关的自然景观图片。 2.学生准备图画纸和彩笔。 课时安排:本课用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说一说。 1.,指导学生欣赏《我的家乡》图片。 2.说说从画面上,你看到了什么? 3.思考:课本中的小朋友喜欢家乡的什么? 4.交流:自己生活的家乡在哪里自己喜欢家乡的什么景色 二..演一演,猜一猜。 1.启发谈话:你喜欢自己的家乡吗想不想让更多的小朋友了解你的家乡那就当当小导游,把家乡最美的地方介绍给他们好吗 2.学生扮导游介绍并赞美自己的家乡。 3.请扮演的孩子谈自己的感想,请观看的小朋友发表自己的意见。 4.猜一猜,请同学描述他最喜欢的家乡的某个地方,其他同学猜猜是哪里。 三.画一画,评一评。 1.出示具有代表性的反映家乡景观的如:街道、公园、树林等图片,让学生欣赏,并说出画面上的景物,谈谈自己的感受。 2.想一想自己居住地周围,哪里景色最美而且最熟悉,用彩笔把它画下来。

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课:你的家乡在哪里? 教学过程: 评一评: 1.小组内展示交流,并推荐出比较好的作品,粘贴在黑板上。 2.请被选的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 3.出示第7页彩图,让学生读读画中描写家乡的小诗,然后观察自己画的家乡,把观察的结果编成小诗填写在画面中。 6.师生共评最佳创作奖。 四.说一说,唱一唱。 1.教师首先讲一个关于家乡的故事。 2.你还知道家乡的哪些事?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关于家乡的小故事。 3.请学生听一段家乡的戏曲,并介绍戏曲的由来。 4.你还知道家乡的哪些歌曲或戏曲,表演给同学们看好吗? 5.展示自己收集的关于家乡照片、文字等资料,并与同学交流是通过哪些渠道获得的资料。 五、总结: 听了家乡的故事、看了家乡的歌舞剧,你有什么感想?看,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多么热爱自己的家乡,希望你们努力学习,长大后,能为自己的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根据课程特点,我制定了本学期个人的工作计划: 一、工作理念: 工作着是快乐的、幸福的。工作中,一切从学生角度出发,以人为本,尊重差异,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实现生命化教学。教学中,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多种方式综合呈现学习内容;寓品德教育于学习活动中,注重体验和感悟;发挥整体育人功能,以学生直接参与的多样化的活动为主要呈现形式,力争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化,活动生活化;注重活动指导,寓评价于活动中,注重个性评价。 二、教育教学方面: 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带着一颗爱心去工作,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上课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一)、课程特点: 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把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和内容标准四个方面的要求相互联系、互相贯通、整体呈现在主题单元中,体现综合性,注重生活性。教学活动内容从课堂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生活的其他空间。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获得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实现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二)、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方面的培养: (1)乐于助人,爱家乡、爱祖国。 (2)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3)自信、诚实、求上进。 2、行为与习惯方面的培养: (1)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 (2)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3、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培养:

(1)、掌握一些自己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 (2)、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些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社会常识。 4、过程与方法方面的培养: (1)、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三)教学措施 1、以直接学习为主,并逐渐向间接学习过渡的多种学习方式结合。直接学习是《品德与生活》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也是小学低段儿童主要的学习方式。本套教材在活动型教学设计中,强化以“感受—体验—表现”为主线的体悟式学习,和以“观察—假设—分析—发现”为主线的探究式学习两种直接学习方式,并在这两种主导的直接学习模式下,将讲授、游戏、实验、讨论和分析、角色扮演、美工活动、动手制作、讲故事等多种学习形式结合其中,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使儿童能在丰富、积极的学习中感受生活、学会生活。 2、在生活背景和情感体验支撑下渗透规范教育 教材不将规范作为儿童必须遵守的、加外给儿童的条条框框,而试图以儿童对一定生活原型中规范所具价值的充分感受,帮助儿童意识到具体的规范是人们制定出来的、为人们更好生活服务的。通过这种真实生活背景和情感体验的支撑,引发儿童内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与规范意识,并自觉地接受规范制约,使规范真正成为指导儿童行为的一贯准则。 3、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每个儿童的个性都是独特的、弥足珍贵的。教材通过活动设计提供的选择性和评价中对学生个性化创意与表现的认同,鼓励学生在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基础上感受生活,以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参与活动、创造生活,从而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与发展提供广泛的支持。 4、支持随机进入教学 随机进入教学是本套教材提供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指导策略。一方面,与教材的非线性呈现方式相呼应,有关教学指导是伴随非线性的学习过程介入的。与此同时,在教材设计的活动框架指导下所展开的教学活动具有生成性的特点,要求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精品教案】

第一单元成长的快乐和烦恼 《生活中的快乐》教学设计(两课时)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保持乐观生活的态度,在快乐的感知中,培养正确的生活价值观。 能力:通过所呈现的快乐场景,去细心观察、发现快乐;能在寻找快乐的过程中感受快乐。 知识:知道快乐并不难找,快乐有很多种,通过自己付出努力换来的快乐更持久。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程度来看,小学五年级,正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启蒙时期,其自我认知过程正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对快乐的认识,直观感受比较多,而要深刻认识真正的快乐,还需不断接受生活的磨砺。 从学生的社会环境与生活基础来看,农村孩子生活环境更艰苦些,相对城市孩子而言,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大自然,释放儿童天性的快乐,但是其中也有很多的学生经历了生活的磨砺,要协助家庭承担生活的重担。个别学生能有条件读书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艰苦的生活使农村孩子无论待人接物还是给予别人帮助,都更真诚朴实。因此,他们对快乐与付出的认识会比城市的独生子女体会更深。 通过对学生的困惑和障碍分析,我们发现农村的孩子虽然懂事早,儿童天性的快乐也会很容易释放出来,但是当他们面对困苦的生活环境与学习环境,也很容易羡慕和向往城市孩子的富裕生活,从而迷失自己对快乐的认识。 因此,本课针对以上的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快乐,在观察与发现的过程中感受快乐。教学难点是让学生感受和体验通过自己的付出换来的快乐更持久。针对学生实际,要想突破重难点,要让学生更多地观察自己的生活,在“感受快乐”与“快乐驿站”中体会快乐的心情。通过交流,认识劳动与给予的快乐,在不同的快乐比较中找寻自己的理解,建立自己的认识。 教学重点 学会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快乐,在观察与发现的过程中感受快乐。 教学难点 感受和体验通过自己的付出换来的快乐更持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教学课件;准备《一周心情记录卡》、调查问卷。

小学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

小学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

小学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 《我和动物交朋友》教学设计 天河区石牌小学邱子鹰 教材分析: 《我和动物交朋友》是人教版《品德与生活》第四册教材中第二单元──《让家园更美好》中的第三个主题。这一课比较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同时教学内容也受到学生的喜爱,通过这节活动课是要学生知道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动物的可爱,激发学生喜欢动物的情感、让他们愿意和动物交朋友,懂得如何与动物友好的相处,有意识的做到善待动物,知道戏弄动物的行为是错误的,同时还要增强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 备课思路: 1.以奥运吉祥物福娃引线,通过猜猜小动物、认识小动物、观察小动物、介绍小动物、关爱小动物五个活动,使学生主动认识、了解动物朋友,激发学习的热情。 2.利用白板进行互动式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创设各种情境,用行动去帮助动物,从内心真正体验。 3.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分析喜欢的小动物,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学习。 4.在小组合作中讨论交流,实现情感调动,培养爱护动物的意识,并主动向人们宣传动物知识,发动全民爱动物。 学生状况分析: 现在的学生由于社会和家庭的种种原因,有些学生虽然很喜欢小动物,但对动物的知识了解甚少,不知道怎样做才是真正对动物们好。因此,本主题活动就是要促使学生真正认识、了解并爱护动物,和动物交上真正的朋友。 活动准备: 1.学生准备动物思维导图等。 2.精心布置活动场景。 3.活动涉及的相关课件。 4. 亲亲小动物活动。 活动形式: 游戏(猜动物谜语、帮动物找家)、师生合作交流、小组合作交流、小组合作讨论、师生共唱拍手歌、亲亲小动物活动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和动物们亲密接触,增进学生与动物之间的情感交流。 2.丰富儿童关于动物的认识。 3.培养学生对动物喜爱的情感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二年级思品教学计划3篇

二年级思品教学计划一:二年级下册思品教学计划(3407字)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教材共5个单元,其中包括4个长单元和1个短单元。根据小学二年级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从儿童经过一年级的过渡,逐渐开始在更大的生活空间里里尝试独立生活的需要出发,设计主题单元。在每个单元的编排和组织上,教材不强求体系的结构性和完备性,而是遵循儿童生活自身的逻辑。从儿童生活出发,以时间推进过程中儿童自已感知的生活逻辑为线索,选择指导的重心,设计主题单元。同时,本册教材还试图以社会技能、探究过程和方法的指导作为编写的暗线。 这五个单元覆盖了学校、家庭、社区、家乡等儿童主要的生活空间,并向祖国、世界延伸,在教学主题上分别侧重愉快积极(长大真好)、负责任有爱心(我们生活的地方、家在自然中)、动脑筋有创意(可爱的班级、我和大师交朋友)的生活主题教育,并同时进行其他生活主题教育。 二、学期教学目标 态度和情感:能以积极的态度参与班级的美化活动,努力运动会上为自己的班级争光,能对自己在运动会上的表现做出合理的评价。感受到为班级争光给自己带来的乐趣。乐欣赏班级中同学的优点。为同学的良好表现而骄傲。能积极参与班级报的制作,在交流班级报的过程中感受生活在班级中的快乐。喜欢大自然,感受自然界动、植物的生命性,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体会与同伴合作所带来的快乐,感受自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有初步的生态意识。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喜受自己的业余生活,对未来有美好的愿望并有为此努力的决心。体会生活的乐趣,能用积极健康的心态投入每一天的生活。培养愿意参加社区活动的情感,热爱社区、尊敬社区工作人员。认识到整洁卫生的生活环境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与邻里文明相处,愿意做社区的文明使者。培养对家乡的自豪感和由衷热爱之情。 行为和习惯:养成动脑筋、勤奋、专注、锲而不舍、留心生活的良好学习习惯。认真负责地完成班级中的美化工作,保持教室的整洁美观,能够天天锻炼,在运动会等集体活动中和同学相互合作,共同为班级争光。能及时发现并学会欣赏同学的优点,对人有礼貌。经常和班级同学交流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与同学一起分享班级生活的快乐。养成参加户外活动的习惯,积极参与各种和同伴合作的学习活动,能遵守各项环保规则,爱护花草树木和动物。能有自己的业余生活,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会关心家人的身体、工作及生活习惯,节约用钱,合理花钱,能对自己的成长过程进行初步的整理,并在生活中注意积累。能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帮助美化社区。能够遵守各项环保规则和文明公约,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与邻里文明相处的生活习惯。在尝试从各种途径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培养关心家篆、关注家乡变化的习惯。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复习资料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复习资料 1、排遣烦恼小窍门是:做些自己感兴趣的事,不要总想它,听听音乐,唱唱歌。把烦恼对家里人或好朋友说一说。 2、人们称他为“神农氏”。他还尽尝百草,促进了用草药治病的技术,所以也有“神农尝白草”的传说。 3、农谚: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立夏三天遍地锄。瑞雪兆丰年。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4、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 5、据说,人们使用筷子至少可牵动30多个关节和50多条肌肉,还能激发大脑运动。 6、黄道婆把棉纺织技术传给我们后代。 7、两千年前,我国的丝绸就有了纱、素、帛、绫、罗、绡等十多个品种。 8、紫砂壶是用江苏宜兴的紫砂泥烧制而成的。即使在夏天,泡出的茶也能保持好几天不变质。 9、景德镇又以(瓷器),宜兴以(出产陶器)著称。 10、最初,生活在南方的人们是在树上搭窝,后人称之为(构木为巢)。 11、用(斗拱)将木块咬合在一起的方法,结实美观,是中国独特的建筑构造 12、鼎是祭器,亦是食器。成语有: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立相助。 13、仓颉创造了文字。 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14、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这四大发明是我们中国人的首创。 15、最早的汉字叫“甲骨文”。 16、至圣先师----孔子生活在距今两千五百年的春秋时期,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17、《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著作。它记载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言行,是我们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1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19、司马迁整整用了18年的时间完成了《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皇帝到汉武帝时代三千年间的历史。《史记》不仅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有高水平的文学价值。 20、李时珍27年完成《本草纲目》 21、司马光19年编写《资治通鉴》 22、贾思勰10年写了《齐民要术》。 2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24、唐太宗------李世民 宋太祖-----赵匡胤 25、清朝皇帝-----乾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