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十大优秀共产党员

新时期十大优秀共产党员
新时期十大优秀共产党员

孔繁森

山东省聊城市五里墩村人,生前系西藏工作,在雪域高原奋斗了10个春秋,为了西藏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忘我工作,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在岗巴县工作期间,他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和群众一起收割、打场、挖泥塘°拉萨工作期间,他跑遍了全市8个县区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乡办、村办小学;在阿里期间,他带领全区干部群众,克服各种困难,努力发展经济。他关心群众疾苦,收养藏族孤儿,用微薄的工资济生活困难的藏族同胞,三次到医院为藏族同胞献血。被誉为"新时期领导干部的楷模。"

王启民

浙江省湖州市人,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在大庆油田从事地质开发研究工作近40年来,他先后主持了油田分层注水、接替稳产、油田高含水期开发、表外储层开采等8项重大开发试验任务。参加或组织了40多项科研攻关课题和油田开发规划编制研究等工作,为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民,特别是原油5000万吨以上高产稳产21年作出了杰出贡献。曾荣获"五一劳动奖章"、"中青年突出贡献科技专家"等光荣称号,被誉为"新时期铁人"。

李国安

四川省成都市人,北京军区某给水工程团团长。他自1990年任团长以来,带领全团官兵,穿戈壁、走沙漠,行程几十万公里,为边疆军民打水井1100多眼,化验引水点9000多个,创造了水利工作的奇迹,为国防建设和当地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在艰苦环境中,在腰患重病的情况下,他没有退缩,身系一条钢腰带,用自已"上不愧党,下不愧民"模范行动,忠实地履行了我党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被中央军委命名为"模范团长"。

徐虎

上海市人,上海市普陀区中山房管所水电修理工。从1985年起,他在自已服务管辖范围内,率先挂出了"公房夜间急修服务箱",每天晚上准时开箱,并及时上门为群众服务。十多年中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或节假日,他都坚持每晚7时准时开箱,从未间断,被群众誉为"晚上19点钟的太阳。"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李素丽

北京市人,北京市公交总公司第一运营分公司21路公共汽车售票员。她当售票员15年中,模范遵守职业道德,发扬"一心为乘客,服务最光荣"的行业精神,钻研业务,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乘客服务,成为"岗位作奉献的标兵",被誉为"盲人的眼睛、前不见古人人的护士、乘客的贴心人地、老百姓的亲闺女",在平凡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职道德标兵"等荣誉称号。

邱娥国

江西省进贤县人,江西省南昌市筷子巷派出所户籍外勤民警。十几年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工作,以一脉真情暖一方人心,一腔忠诚保一方平安,一身正气创一方文明,把爱心奉献给了社会,奉献给了那些残疾人,孤寡老人,迷路儿童、失足青少年等需要救助的普通百姓,被誉为"群众的贴心人"。他创造的工作经验被誉为"邱娥国工作法",在公安战线推广。曾荣获"一级英模等光荣称号。

吴天祥

湖北省钟祥县人,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信访办副主任。他始终坚持"人生价值观,认真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普通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他接待上访群众万余人次,处理问题近万件,积极为贫困户排忧解难。他为政清廉,拒绝吃请,拒收礼品,淡泊名利,用自己怕实际行动在党和群众之间架起一座"连心桥",成为"基层党员干部的榜样"。

史来贺

河南省新乡县人,河南省新乡市新乡县刘庄村党委书记、新乡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他40年如一日,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他从本村实际出发,率先搞乡镇企业,搞科学种田,把一个曾经是盐碱地、蛤蟆窝的"长工村",变成一个每年能为国家奉献10亿元的农工商建设基地,使刘庄走上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的富裕之路,他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

谭彦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副庭长。谭彦从法院工作以来,特别是在身患重病的情况下,始终战斗在工作岗位上,先后获得大连市特等劳动模范中、大连市模范共产党员、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法院模范等称号。1996年最高人民法院、辽宁省委、大连市委分别作出了向谭彦同志学习的决定。

袁隆平

他研究杂交水稻的成功,完成了第二次绿色革命(国际上认为,水稻的高秆变矮秆是第一次绿色革命),给人类来了福音。从60年代开始,他就致力于研究世界公认的难题-杂交水稻研究。经过12年的不懈努力,1973年10月,取得了"三系杂交水稻"的成功。从1976-1995年的20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面积28亿亩,累计增产稻谷2800亿公斤,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后,他又研制了一批比三系杂交水稻增产5%-10%的两系品种间杂交组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和他的同事们又培育出了中熟亚种间杂交稻-徐选S/长粒爪,其产量潜力每亩可达900公斤以上。他的研究成果已推广到20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贡献。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