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青山不老教案

课文青山不老教案
课文青山不老教案

课文青山不老教案

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课前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出示图画,激情导入

1、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师:瞧,同学们,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想认识他吗?

2、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教师出示重点词,学生进行练习。

自由选择下列词语中的五个,把它们连起来说说课文主

要讲了什么内容:

扛上肆虐盘踞绿洲归宿奇迹宏伟价值命运

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1、抓“奇迹”。

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迹)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呀?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2、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找出来进行交流。(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学生读课文,概括。

(1)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

(2)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学习第3自然段)

?用自己的话,概括老人创造的奇迹,再说说自己对老人的看法。

?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从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把这句话多读几遍,联系课文内容边读边想,并背诵下来。

再读全文,积累句段

读课文,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

课前准备

1、中国地图,认识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初探课文,认识老人

课件出示“老”字。

这个字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吧,谁来说说看。

《说文解字》中也是这样解释的:“七十曰老,言须发变白”,告诉了我们“老”的本义。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揭题读题。

认真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1)认读生字词语。

(2)选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默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

老了?

(1)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板书:离世)

(2)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板书:过世)

(3)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板书:81岁)

(4)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板书:再也出不来了)

再读课文,感受青山之美,环境之恶

1、正是这样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再读课文,找找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课件展示林海,这段话中有两个“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读这段话。

(2)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点拨: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

(3)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点拨: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1)这样的一片绿洲在祖国大地上随处可处见,能称之为是“了不起的奇迹”吗?

(2)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①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用课件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干旱、霜冰、沙尘暴。

②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3)在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

1、默读课文思考并讨论,一位平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是什么在支撑着他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

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老农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另一种东西”是什么呢?

小结:是老人执著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啊!这种东西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年迈、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只要老人的精神不老,这青山会老吗?

(1)以“青山是不会老的”写一段自己的感想。

(2)交流练笔内容。

(3)总结课文:有了老人精神熏陶下的人们对青山的呵护,我们的青山怎么会老呢?它将越来越茂盛,越来越广阔的遍布祖国大地,万古长青。

1、赏读课文,摘抄自己欣赏的词语、句子、段落。

2、阅读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青山不老》课文原文及练习题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青山不老》课文原文及练习题 青山不老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kàng)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n üè)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jù)之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②而坠。”③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老人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已也会爬不起来。他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他敲着旱烟锅不紧不慢地说着,村干部在旁边恭敬地补充着……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20XX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在屋里说完话,老人陪我们到沟里去看树。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下的淤(yū)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

部编版小学语文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 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肆虐、盘踞”等词语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山野老农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进一步巩固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青山不老”的深刻含义。教学重点: 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进一步巩固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青山不老”的深刻含义。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能在读中思考、感悟。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其主动性,让他们自主阅读、理解,最后读写结合,进行能力迁移,情感升华。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出“奇迹”: 1.揭题:今天,何老师要和大家学习一篇课文,齐读题目:

青山不老 2.欣赏图片,积累描写环境优美的四字词语。 3.学习第一段,配乐朗读。 4.引导出示老人创造的“奇迹” 5.拓展图片补充资料:7条防风林 3700亩林网深入感受“奇迹” 板书:一片绿洲 二、潜心会文,感受“奇迹”的创造 1.问题: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奇迹”?引导学习第2自然段。 通过图片感受恶劣的自然环境,进一步体会老人创造的是“奇迹”。 (1)学生找出有关句子 (2)通过声音、图片感受晋西北恶劣的自然环境 (3)积累描写环境恶劣的四字词语 (4)随文理解:肆虐、盘踞这几个重点词。 (5)读县志,进一步感受环境之恶劣和可怕 师板书:生命禁区 2.合作探究:这么恶劣的自然环境下,老人为什么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用横线划出有关句子,小组成员按序交流。 三、小组汇报

青山不老教案

16、青山不老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出“青山不老”的含义。 3、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与决心。 教学流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 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过度:是啊,恶劣的自然环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困难,那金黄的沙 土成了人们心中隐隐的痛,但是,却有一位81岁的老人用自己的双 手,改变了这一切。我们来看—— 3、出示第一自然段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1)静静的看着这一段文字,然后说说:你从哪里感受到了什么 (2)交流: (3)想一想这样的景象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 预设: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翠色欲流…… (4)朗读指导: 引:a.多美的景色啊,谁能用声音来展现这样的画面——指名读 b.你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那片绿色的林海,我们都迫不及待了,一起来吧 ——齐读 (5)过度:一个81岁的老人竟然能够用自己的双手把一片荒芜之地变成这样一片绿色的林海,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板书:奇迹 (6)揭题: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16课,走进这位老人,感受老人所创造的奇迹——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感悟“奇迹” 1、请大家打开课文,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想一想:老人还创造了哪些奇迹 2、交流(随机出示2个句子) 出示: ⑴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a.课件出示: b.生谈感受(评:老人的举动让你受到了震撼) c.自由读师:请大家也自由去读读这句话,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d.课件点击数字 师:同学们,就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这些数字上,再去品味,你感受到什么: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_7.doc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谈话: 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⑴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

作出的巨大贡献。) ⑵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⑶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些到了这一奇迹?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⑴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如有条件可用课件补充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等资料。) ⑵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3、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⑴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⑵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青山不老原文

青山不老原文 青山不老 梁衡 《三国演义》上有一个故事,写庞德与关羽决战、身后抬着一具棺材,以示此行你死我活,就是我死了也没什么了不起,埋了就是。真一副堂堂男子汉大丈夫的气概。这种气概大约只有战争中才能表现出来,只有在书本上才能见到。但是当我在一个小山沟里遇到一位无名老者时,我却比读这段《三国演义》还要激动。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沟里,山上全是树,所以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谈话就如坐在船上,四围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但是我知道这条山沟以外的大环境,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暴等一切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可是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的这个手端一杆日旱烟的瘦小老头,他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还有他的棺材。那棺材就停在与他一墙之隔的东屋里。老人每天早晨起来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他是在六十五岁时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的,现在已有五人离世,却已绿满沟坡。他现在已八十一岁,他知道终有一天早晨他会爬不起来,所以那边准备了棺材。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也是在一天他栽树回来时,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他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在城里工作,三番五次地回来接他出去享清福,他不走。他觉得自己生命的价值就是种树,那边的棺材就是这价值结束时的归宿。他敲着旱烟锅不紧不慢地说着,村干部在旁边恭敬地补充着……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1)识“炕、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2)能够利用导读解决疑难,培养略读课文的阅读方法。 (3)能够运用写作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并从中获得感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2. 教学重点/难点 1.能通过阅读捕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解决疑难。 2.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师:同学们,看这片绿绿的青山(出示课件)你想说什么? 滋养我们的土地是肥沃的,这片土地孕育了一代代勤劳朴素的中国农民。今天 我们将跟随记者梁衡走访一位晋西北的农民,在课文《青山不老》中了解他的 故事。(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提出质疑,初谈老人印象

1.自读课文 师:1请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2把你认为比较难理解词句多读几遍。 2.再读课文,初谈印象 师:青山是不会老的,但养育青山的人是会老的。文中作者所要拜访的就是一位老人,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答案。(画出描写老人的词句) 生:瘦小、让人同情、敬佩、伟大 3、深入课文,重识老人 师:老人果真如同学们刚刚所说的那样吗?让我们走近老人,拜访这位护林使者。 (一)感受老人人生的酸楚 师:谁来说数这个老人给你留下的第一印象? 生:1.外表:旱烟瘦小 2.年龄:65——81 3.居住环境:孤独 师:找——体会——归纳,你感受到了什么? (二)感受老人的壮举 师:这样的老人在中国的晋西北还有很多,可仅凭这一点,不会让作家写成这篇文章。那么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呢? ·预设一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师:读完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十五年如一日”的执着 师生:①十五年,他失去五位与他共同坚守岗位的护林伙伴,多少泪水——读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20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20青山不老 教学目标 1.通过初读课文,了解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了解奇迹是在何种情况下创造的。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3.通过大、小环境和老人创造的环境的对比,体悟“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4.感悟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教学重点 1.知道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了解奇迹是在何种情况下创造的。 2.感受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教学难点 理解“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课前已经请大家查阅了资料,在你的印象中,晋西北是个怎样的地方呢? 2. 【出示课件2】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课题。 二、教学新课 (一)检查预习 大家都已经预习过课文了,现在我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1.出示词语:【课件3】 肆虐盘踞淤泥劲挺荡漾绿洲 风雨同舟三番五次不紧不慢如臂如股 谁来读一读这些词?

指名读,师生评价,纠正。生齐读一遍。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课文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将毕生的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创造了值,造福子孙后代。) (二)了解奇迹,感悟精神 1.让我们现在一起真正走近这位老人,走进这不老的青山。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习略读课文,的链接导语) (1)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这一奇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3)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2.了解奇迹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老人到底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呢?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一句话来说(1)学生找出第四自然段的第二句话,出示句子: 【课件4】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2)理解“了不起” ①请大家自己读读这句话,想想“奇迹”是什么意思?那这句话中“了不起的奇迹”指的是什 ②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了不起”? ③指名学生回答体会到的“了不起”含义,重点引导把握这4个数字(将数字圈红): 点拨: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 十五年八条沟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 看到这样的一组数据,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吗?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5000多个日日前却是满山遍野的绿。这就是——生:“奇迹”,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3)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把这一奇迹展示出来。 3.明白创造奇迹的艰难,感悟老人的精神 那么,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奇迹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呢? (1)请大家默读课文的2—3自然段,细细找一找,找到后标上序号,并写一写批注。师巡回了(2)反馈,共同评议。 ①第2自然段的教学

最新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精品)

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重点难点: 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1、教学挂图,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谈话: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②“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③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些到了这一奇迹?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如有条件可用课件补充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等资料。) ②“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3、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3、理解课题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2、理解课题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致趣,导入新课 1、通过本单元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深深地领悟到:我们的地球太可爱了,同时也太容易破碎了。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巍巍青山,有多少默默守护的人。今天,我们要随着作家梁衡去认识一位用自己的生命守护青山的山野老农。1983年,梁衡采访这位老人后写下了这篇《青山不老》,当时老人已经81岁高龄了。 2、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朗读课题并质疑讨论。 质疑:青山是没有生命的,为什么说它“不老”?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带着疑问,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将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读顺。 2、将不懂的词语划出来,同桌互相交流,提问 3、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交流: 1、理解词语 丈:原市制单位,一丈约等于3.3333米。 肆虐:任意残杀或迫害。文中指西伯利亚大风经常吹刮,给当地造成很大的破坏和损失。盘踞:非法占据。文中指经常受到干旱、霜冻、沙尘暴的迫害。 归宿:人或事物的最终的着落。文中指青山是老人生命的终结地。 劲挺:坚强有力地挺立着。文中指在山洼、山腰里的杨树、柳树挺立着,生命力非常旺盛。淤泥:河流、湖沼、水库、池塘中沉积的泥沙。文中指树下堆积的泥土。 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文中指老人的院子里到处充满着绿色,到处被植被所围绕。治理:管理,处理、整修。 领悟:领会的意思。 风雨同舟:在狂风暴雨中同乘一条船,一起与风雨搏斗。比喻共同经历患难。 山川共存:与山川融为一体。 日月同辉:日月的光芒交相辉映。 三番五次:形容次数很多,次数频繁。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青山不老》课文原文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青山不老》课文原文 20.青山不老 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巍巍青山,有多少默默守护的人。默读课文,说说文中的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当地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老人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六十五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

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他已经八十-一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要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他敲着早烟锅不紧不慢地说着,村干部在旁边恭敬地补充......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在屋里说完话,老人陪我们到沟里去看树。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看完树,我们在村口道别。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课文青山不老教案

课文青山不老教案 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课前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出示图画,激情导入 1、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师:瞧,同学们,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想认识他吗? 2、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教师出示重点词,学生进行练习。 自由选择下列词语中的五个,把它们连起来说说课文主

要讲了什么内容: 扛上肆虐盘踞绿洲归宿奇迹宏伟价值命运 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1、抓“奇迹”。 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迹)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呀?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2、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找出来进行交流。(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学生读课文,概括。 (1)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 (2)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学习第3自然段) ?用自己的话,概括老人创造的奇迹,再说说自己对老人的看法。 ?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从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部编版《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19.青山不老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课“盘踞、治理、归宿、如臂如股、劲挺、荡漾、领悟、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风雨同舟”等词语的意思,并读读记记。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位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特别感悟“青山是不会老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从重点句段中,领受老人以老弱之躯在这穷山恶沟里创造奇迹的不易,感受老人改造穷山沟信念之真、决心之大、意志之坚、品格之高。 教学准备:教学PPT 课前学生预习: 1、按课文前面的“连接语”预习课文,思考问题。 2、查找资料,搜集图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题质疑 读题以后,你有哪些问题?如:青山为什么不会老?是谁让它不老?不老的青山是怎样的?青山,是单指自然界的青山吗?如果不是,

那又指谁? 二、带着以上问题,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三、反馈交流: 1、检查词语:肆虐、盘踞、险恶、绿洲、治理、劲挺、荡漾、领悟、如臂如股、宏伟、风雨同舟、 三番五次、归宿、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2、说说课文主要内容: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他的精神与青山一样永远不老。 四、细读课文,感受“青山不老”的主题 (一)抓老人的年迈 1、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板书:离世) 2、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3、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4、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小结:就是这样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个让世人震惊的奇迹 (二)抓植树造林的面积广 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

最新小学六年级《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最新小学六年级《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绿水长存.他日事成,必当后报. 这句成语也是被人教版语文小学教科书收入在六年级上册第16课的名称.下面我们来看看小学六年级青山不老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内容】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本:16《青山不老》(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并对肆虐、盘踞、淤泥等词语有一定的认识.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叙事顺序,掌握关键句词的用法. 3、培养一定速度的默读方法并学习浏览的阅读方法. 过程与方法:1、以恰当的速度默读和略读课文 2、能用多种方法(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利用生活经验等)理解词句和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3、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以及口头和书面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4、联系实际生活,展开联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2、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3、鼓励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为地球家园美好的明天,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章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感悟老人对家乡的情感和伟大的精神,以及深化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沟通和认同. 【教学工具】课件pocomaker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件导入 1、讨论:学生自由简单阐述对我国环境破坏的认识,进而推入对土地沙化的了解3分钟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给以最大的空间,让学生 2、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为学生展现现实、感性的土地沙化状况,从而挖掘文章创作的特殊的社会背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5分钟 师:看完这个短片,你们有什么心得体会可以一起来交流一下吗? 是的,风沙防治刻不容缓,社会各阶层也日益增加对沙化的关注,而那些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晋西北,探望一位为环保事业无私奉献的老人.(板书:青山不老) 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默读文章,同时并不提前浏览文章的阅读提示(培养学生的自我独立理解的能力),注意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青山不老》教案

19*青山不老 1.正确理解“归宿、劲挺、荡漾、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难点 理解文章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1.字词教学 根据本课生字的特点,可以通过形声字归类和形近字区分的方法识记生字。注意“粼”是前鼻音,“擎、杖”是后鼻音。本课生字大部分集中在第二自然段,在学习段落时可重点理解“肆虐、盘踞、擎”等字词。指导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来理解这些字词。 2.阅读理解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不同于精读课文,在阅读方法上,教师要更多地放手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和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本课的学习,要参照阅读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可根据阅读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带动全文的学习。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通过读课文、质疑问难、朗读想象等途径,使学生认识到老农通过15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将原来狂风肆虐、沙尘暴盘踞的山沟改造成了绿意荡漾的青山。 3.表达运用 课文语言简练、生动,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将山沟里绿树成荫、枝繁叶茂、错落有致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1.预习提纲

(1)搜索资料,了解课文写作背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阅读提示中的问题:文中的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他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图片导入,了解背景 1.课件出示山西省地图,认识晋西北的位置。 2.出示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风沙四起、黄沙漫天、飞沙走石、荒无人烟、穷山恶水、土地沙漠化) 3.课件出示绿意盎然的山林图。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幅山林图吗?(树木茂密、生机勃勃、绿树成荫) 4.同学们,这两幅图都来自中国的晋西北的风光,为什么有如此大的不同呢?你们可知道,这绿意盎然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着的追求。是他为一块块黄土披上绿衣,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认识这位老人吧! 5.齐读课题:青山不老。 【设计意图】 在学生对晋西北环境缺乏认知的情况下,通过图片的形象感知,可以让学生更快地进入文本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课件出示: 阅读提示: 1.默读课文,说说文中的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 2.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2.检查自读情况。 检查词语认读,正音。 课件出示: 粼粼肆虐盘踞记载擎天铁锹拐杖

人教版六年级《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认读虐、踞等生字,理解“肆虐、归宿、盘踞”等词语。 2、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 3、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 【教学难点】:理解青山不老 【教学过程】: 一、揭题,初读课文 (1)揭题 (2)大声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3)学习生字词 (4)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二、再读课文,理解了不起的奇迹 1、老人创造了怎样了不起的奇迹 2、老人在什么环境下创造了了不起的奇迹 三、研读课文,感悟老人的精神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老人在植树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与痛苦?在困难与痛苦面前,老人仍然种树,说明老人具有什么精神? 2、老人为什么非要种树? 3、议一议,“另一种东西”指什么,“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是什么? 四、总结课文,说说青山不老。 五、课堂练习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徐琴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上完了,我结合学校提出的“高效”课堂的精神,反思自己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

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以大问题统领,“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水到渠成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现,“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选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用一个词概括大、小环境的特点等设计,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理解概括,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体现了语文的工具行。

青山不老全文

青山不老全文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沟里,山上全是树,所以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谈话就如坐在船上,四围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但是我知道这条山沟以外的大环境,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暴等一切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可是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的这个手端一杆旱烟的瘦小老头,他竟创造了这块绿洲。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老人每天早晨起来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他是在65岁哪年,他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的,现在已有五人离世。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他现在已经81岁,他知道终有一天早晨他会爬不起来。他唯一个女儿在城里工作,三番五次地回来接他出去享清福,他不走。他觉得自己生命的价值就是种树,那边的棺材就是这价值结束时的归宿。他敲着旱烟锅不紧不慢地说着,村干部在旁边恭敬地补充着……

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去年冬天一次就从林业收入中资助村民每户买了一台电视机,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但他还不满意,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他爬不动为止。 在屋里说完话,老人陪我们到沟里去看树。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而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根下的淤泥也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些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看完树,我们在村口道别,老人拄着拐,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荡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就再出不来。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样东西。是真正与山川共存,日月同辉了。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chuāng wài shìcān tiān de yáng liǔ。yuàn zǐzài gōu lǐ,shān sh àng quán shìshù,suǒyǐwǒmen pán tuǐzuòzài tǔkàng shàng t án huàjiùrúzuòzài chuán shàng ,sìwéi quán shìlǜsède bōlà

《青山不老》教案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肆虐、归宿、荡漾、风雨同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进一步增强保护环境、植树造林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的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课前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激情导入。 1、出示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想说什么? 2、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师:瞧,同学们,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这里昔日是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15年后的今天,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想认识他吗?让我们跟着作家梁衡一起去认识这位老人吧! 3、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大家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思考: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你还有什么疑

2、老师先检查一下大家对生字词的认识。谁来认读生字词语:“肆虐,盘踞”等词的读音。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抓“奇迹”: 1、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那么这位老人究竟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请同学们先用笔画下来,并用自己的话概括。) 2、指名学生汇报: ⑴出示:第四自然段。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一亩约667平方米,一间教室50平方米,相当于几个我们教室那么大?4万9千多个。可见有多大啊!引导学生想象。) 师:这么浩大的工程,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多么令人敬佩啊!带着这种“了不起”的感情,齐读。 ⑵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老人创造的这一奇迹的呢?画出来进行交流。 出示:第1自然段课文的句子。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这景色美吗?这比喻句把----------比作----------,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想象,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 (窗外满山的杨柳浓密葱郁,在风的吹拂下,高低起伏,犹如海上的波浪。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这是老人用了15年的心血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啊。)指导朗读:我们该用怎样的心情读此段?(赞美,满腔的欣喜。)齐读。 师:是啊,这是一片美丽、充满生机、绿意盎然的青山。这还是一片怎样的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WTT整理的《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本:16《青山不老》(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并对肆虐、盘踞、淤泥等词语有一定的认识。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叙事顺序,掌握关键句词的用法。 3、培养一定速度的默读方法并学习浏览的阅读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以恰当的速度默读和略读课文 2、能用多种方法(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利用生活经验等)理解词句和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3、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以及口头和书面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4、联系实际生活,展开联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2、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3、鼓励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为地球家园美好的明天,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感悟老人对家乡的情感和伟大的精神,以及深化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沟通和认同。 【教学工具】课件poaker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件导入 1、讨论:学生自由简单阐述对我国环境破坏的认识,进而推入对土地沙化的了解。3分钟。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给以最大的空间,让学生…… 2、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为学生展现现实、感性的.土地沙化状况,从而挖掘文章创作的特殊的社会背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5分钟。

最新六年级上册语文青山不老教案(精品)

六年级上册语文青山不老教案 A案 学习目标 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课前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出示图画,激情导入 1、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师:瞧,同学们,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想认识他吗? 2、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教师出示重点词,学生进行练习。 自由选择下列词语中的五个,把它们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扛上肆虐盘踞绿洲归宿奇迹宏伟价值命运 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1、抓“奇迹”。 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迹) N出示: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呀?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2、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找出来进行交流。(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学生读课文,概括。 预设: (1)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 (2)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学习第3自然段) Q用自己的话,概括老人创造的奇迹,再说说自己对老人的看法。 R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从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把这句话多读几遍,联系课文内容边读边想,并背诵下来。 再读全文,积累句段 读课文,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 B案 课前准备 1、中国地图,认识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青山不老》优质课教学设计(教学实录试讲稿)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对比阅读,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 2.揣摩文中描写环境及事例的语句,领悟表达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由泰山风景图引出一组图片,用词语来描述你所看到的景象: 出示词语: 狂风呼啸天昏地暗飞沙走石 寸草不生黄沙满天天寒地冻 同学们或从地的荒芜,或从风的呼啸写出了环境的恶劣。作家梁衡在《青山不老》一文中也写到了环境的恶劣。 (二)走向青山感受环境 1.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6 课《青山不老》,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 (1)出示: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nüè)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jù)之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2)和我们写的有什么不一样?(环境更恶劣) (3)文中哪一个词写的比恶劣还多了几份危险?(板书:险恶) (4)在描写上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发现?(引用县志) (5)县志是什么?这段县志你能读懂吗?(借助注释) (5)还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同学们发现了,作者运用比喻、引用县志写出了这里狂风肆虐、怪物盘踞。 2. 如此险恶的地方在历经15 年之后,你又会看到怎样的景象?自由读。 (1)出示: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2)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交流看到的景象) (3)用文中有一个词语来形容就叫——“绿洲”(板书:绿洲) 3. 对比朗读。 (1)出示上面两段话(1、2 自然段):窗外是参天的杨柳。……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二三丈而坠。“ (2)男女生合作,对比朗读两段文字。 ①你有什么感触?(两段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②通过刚才的对比阅读,我们既读出了晋西北环境的险恶,又读出了15 年后绿洲的美丽, (3)这篇课文是人物专访,开头这两段环境描写为下面人物的出场做了很好的铺垫。(板书:环境衬托) (4)小结:这是人物专访开头惯用的写作方法。 5.我们心头不禁涌起好多疑问到底是谁创造了绿洲? 生2: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 生3:这块绿洲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评: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读出了自己的疑问。 (三)走近青山,初识老人 1.聚焦数字,发现“奇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