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承心得体会

师承心得体会
师承心得体会

师承心得体会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师承心得体会(六)

《中医诊断学》已经开始了,老师说,中医诊断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研究诊法、诊病、辩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通过老师的讲解,似乎明白了它更注重患者的本身,也就是更注重整体观念,无论是环境,还是人本身而言,治疗的过程,都是需要辩证论治,而这一点,西医是完全达不到的。

中医学认为,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因果联系,人体是个有机的整体,疾病变化的病理本质虽然藏之于“内”,但必有一定的症状、体征反映于“外”,局部的表现常可反映出整体的状况,通过微小的改变看反常的所在,从而认识事物本质,这便是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讲课之中,老师举例西晋皇甫谧《甲乙经序》里说:“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勿服。居三日,见仲宣,谓曰:服汤否?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宣犹不言。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其言。”

老师举仲景与王仲宣的例子,虽然掺杂神奇色彩,但也更体现出诊断的原理——司外揣内,从外知内,通过望

诊,面色、舌苔,望神,通过侦察其外部的征象,便可测知内在的变化情况,如《丹溪心法》总结说“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形诸外”

当下,许多宫廷剧中,体现太医医术精湛,经查会有“悬丝诊脉”的情节设置,夸大的同时,更无法衡定其中的真伪和是否属实,不过这一点设置,我觉得更能体现《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中的诊断学的另一个基本原理——“见微知著”,机体的某些局部的、微小的变化,中医对脉、面、舌等的侦察,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

《黄帝内经素问》篇中,有“平人气象论”篇,详细的介绍了正常人的脉象,也就是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加以辨别,发现太过、不及以及异常的情况,这就是诊断的另一个基本原理——以常衡变,要认识客观事物,必须通过观察比较,才能知常达变。中医望色、闻声、切脉等用以诊断病变,进而认识疾病的本质,老师说,这也就是所谓以我知彼,以观太过不及之理的诊断原理。

老师运用举例子,生动的讲解了中医诊断学入门的基础,同时也复习了中医基础中的部分内容,深入浅出,更是指出学习诊断学,是运用中医基本理论、基本思维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操作,

还强调运用中医思维,所以想学好中医诊断,必须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