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原理及方法

地震勘探原理及方法
地震勘探原理及方法

、地震勘探基本原理

1. 地震地质模型基本分类

2?均匀、理想弹性介质中的三维波动方程

3.无限大均匀各向同性介质中的弹性波场及特征

4.地震波的反射、透射和折射

5.多层黏弹性介质中的弹性波场及特征

6.几何地震学原理

7.地震波速度及地震地质条件

1.1地震地质模型基本分类

1.地震地质模型

2.固体成为弹性介质的条件

3.人工激发震源与岩层的弹性

4.常用的弹性介质模型

1.3无限大均匀各向同性介质中的弹性波场及特征

1.3.1无限大均匀各向同性介质中的平面波

1.3.2无限大均匀各向同性介质中的球面波

1.3.3地震波的动力学特征

1.3.4地震波的运动学特征

小结:

1、动力学特征(动力学参数)

2、运动学特征(运动学参数)

3、动力学特征的体现:远近震源处的位移波形变化

球面扩散、振动图和波剖面谱分析

4、运动学的原理和定理:Huygens、Fermat、Snell

5、时间场和射线的关系

6、基本概念:射线、视速度、频波关系、波数、波长动力学信息(反映动力学特征的信息)振幅、频率、波形、吸收衰减、极化特点、连续性等特征。

运动学信息(反映运动学特征的信息)

传播时间(旅行时间)、传播时间-空间距离的关系、波的传播路径、地震速度等特征

1.4地震波的反射、透射和折射

1.平面波的反射和透射

2.弹性分界面上的波型转换和能量分配

3?球面波的反射、透射和折射

4.地震面波

小结

1、斯奈尔定理(包括反射定理、透射定理)

2、波的转换(同类波、转换波)

3、能量分配Zoeppritz方程

(法线入射、入射自由表面、反射产生条件)

4、倾斜入射及折射波的产生(产生条件、原因)

5、折射波的特点

(波前为圆锥台、射线为直线、能量扩散比反射波慢、折射盲区、屏蔽现象)

6、AVA曲线

(临界入射前、临界入射、过临界入射)

7、面波的特点

(传播速度、质点位移、频散现象)

1.5多层黏弹性介质中的弹性波场及特征

1.黏弹性介质中弹性波的传播和大地滤波作用

2.多层介质中弹性波的传播特性

3.地震波的簿层效应

4.地震绕射波

5.地震波的波导效应

6.反射波地震记录道形成的物理机制

黏弹性介质中弹性波的传播基本概念

1.6几何地震学原理

1.6.1地震反射波运动学

162地震折射波的时距曲线

163地震绕射波的时距曲线

164多次反射波的时距曲线

165垂直时距曲线方程

166 T -p 域各种波的运动学特点

167地震横波运动学特征 小结:

1、 几何地震学的相关概念:几种深度、倾角的概念,几种深度的关系,视倾角与真倾角的 关系。

2、 反射波时距曲面方程:时距曲面的形状

3、 单个水平界面、单个倾斜界面、多层界面的时距曲线

单个水平界面时距曲线的特点(极小点,渐进线方程,正常时差的概念) 单个倾斜界面时距曲线的特点(极小点与界面、倾向的关系,倾角时差) 界面曲率对时距曲线的影响; 多层介质反射波时距曲线的速度问题 连续介质中波的时间场和反射波时距曲线

4、 地震折射波时距曲线一个水平、倾斜界面折射波时距曲线(时距曲线的特点、盲区、相 遇时距观测系统) 多个水平层折射波时距曲线 弯曲界面的折射波、穿透现象

5、 绕射波的时距曲线(时距曲线的特点、与反射波时距曲线的区别与联系)

6、 多次波时距曲线的特点。

7、 垂直时距曲线方程

(了解)

8、 T -p 域各种波的特点(了解)

9、 反射横波运动学特征(了解) 1.7地震波速度及地震地质条件 1.7.1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及其影响因素 1.7.2几种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 1.7.3地震地质条件

地层对弹性波的吸收作用 Voigt 黏弹性理论

吸收系数及特性 大地滤波作用 地震子波 品质因素

波导效应

薄层的干涉作用 薄层的调谐作用 地震纵向分辨率 地震绕射波 地震横向分辨率 菲涅尔带半径

地震道褶积模型

思考题1.1

1、某介质受外力后发生形变,而外力消失后不能完全恢 复原状,这种介质为( )

1、在只有胀缩力的作用下,将产生(

)扰动

A )与体变系数有关的扰动

B )与旋转形变有关的扰

2、惠更斯原理认为,射线是 ________________ 于波前传播的。在空间中,任意时刻波前面上的每一

点都可以看成是一个 _____________ ,并由它产生元波前,各个元波前的包络就是 ___________________ 的位置 3、计算下列情况下的视速度

V* 。(真速度V=2000m/s )

为震源函数, 为纵波速度, 为波传播的距离。

1) 试解释上式的物理含义。

2) 试写出近震源、远震源球面纵波的表达式。 5、在远离震源情况下,球面纵波有如下特点( )

A )纵波位移与震源函数成正比,与传播距离成反比

(A )塑性介质 (B )理想弹性介质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波在完全弹性介质中传播有能量损耗 (C )层状介质即均匀介质

思考题1.2

(C )粘弹性介质 (D )均匀介质 (B )波在粘弹性介质中传播有能量损耗; D )均匀介质即各向同性介质

C )不产生扰动

D )有时产生与体变系数有关的扰动, 有时产生与旋转形变有关的扰动

2、公式 _________ 中,表示( A )胀缩力 B )剪切力

复习题:

1、波的强度与振幅的关系为(

(A )波的强度与振幅的平方成正比

(C )波的强度与振幅的平方成反比

外力

D )内力

(B) (D) 波的强度与振幅成正比 波的强度与振幅成正比

地表

-I

射线

波前

4、球面纵波的位移方程为

B ) 纵波位移与震源函数的一阶导数成正比,与传播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C ) 纵波位移与震源函数成正比,与传播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D ) 纵波位移与震源函数的一阶导数成正比,与传播距离成反比 复习题: 1若vp 、vs 、vR 分别表示某表层的纵波、横波、面波速度,它们之间满足( )

()

(A )纵波

(B ) SV 波 (C ) SH 波

(D )任何波入射都会在界面上产生转换波 复习题:

1?如何从P 波的角标中判断①波是在哪一层介质中传播的

与P|相比,是同类波*还是转换波;③反射波、还是透射波

2. 什么是粘滞性介质?与理想弹性介质有哪些不同?弹性波在

粘滞性介质中传播时,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3. 什么叫大地滤波作用?它对地震记录有什么影响?为什么?

4. 什么叫薄层?薄层对地震记录有什么彫响?为什么?

5. 什么叫波的透射损失?试写出透射损失因子

6. 试用广义绕射理论和狭义绕射理论说明绕射波的产生?

鼻什么是垂直分辨率、横向分辨率?

复习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波在理想弹性介质中传播有能量损耗

(B )波在粘弹性介质中传播有能量损耗; (C )层状介质即均匀介质

(D )均匀介质即各向同性介质

2、 当地震波通过地层时,何种频率的波容易被吸收?( )

(A )低频成分

(B )高频成分 (C ) 30~50Hz

(D )与波的振幅有关

3、 关于横向分辨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地震波的主频越高,横向分辨率越高。

B ) 地震波的振幅越大,横向分辨率越高。 (

C ) 一般来说,深层地震记录的横向分辨率较低。

D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越大,分辨率越低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多选)

(A ) 在粘弹性介质中,地震波的高频简谐波分量衰减比

低频简谐波分量衰减快

(B ) 在粘弹性介质中,地震波的高频简谐波分量衰减比

低频简谐波分量衰减慢

2、 在炮点附近,观测不到( )

(A )直达波

(B )折射波

3、 下列哪些特点不属于面波的特点(

A )只在自由表面附近传播

C )速度咼

(C )反射 (D )随机干扰

) (B )频率低

(C ) 大地相当于一个低通滤波器 (D ) 大地相当于一个高通滤波器

(E ) 大地滤波作用降低了地震勘探的分辨率 判断: 1、所谓的频散现象是指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

振幅的函数(

2、 在地震勘探中,薄层的概念是相对的( )

3、 韵律性薄层相当于一个带通滤波器(

4、 地震反射波波形延续长度越小,地震纵向分辨率 越低( )

填空:

三层分界面(图中 AB 界面)上发生反射,若入射波振幅为 a 各层的速度、密度如图所示。

请计算R 点接收的地震波振幅。(不考虑球面扩散及吸收、衰减)

复习题:

1、 下列哪种情况下波的时距曲线不是双曲线? (A ) 单层水平界面的反射波时距曲线 (B ) 单层倾斜界面的反射波时距曲线 (C ) 断点绕射波的时距曲线

(D ) 单个水平界面的折射波时距曲线 2、 深层凹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一般为( )

(A )平缓型

(B )聚焦型 (C )回转型

(D )直线型

3、 对单倾斜界面反射波而言,其时距曲线的极小点位于( )

(A )界面的上倾方向 (B )界面的下倾方向 (C )激发点的正下方

(D )不能确定

若01为炮点,D 为断层断点,D1为在测线上的投影,试示意性地绘出反射波、绕射波的 时距曲线

在T -P 域中,反射波的曲线为 _________________ 直达波的曲线为 ________________ 面波的曲线为 ______________

若地震子波为b (t ),地下地层的反射系数为

,在不考虑子波是时变和空变的情况

下,则一个地震记录

如图所示(地震波垂直入射,为清楚显示射线路径,故将射线路径画为倾斜) ,波在第二、

O

可表示为

折射波的曲线为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

1直达波的时距曲线为直线()

2、对于倾斜界面而言,若该界面能产生折射波,则在地面任何位置都可能接收到折射波()

3、与反射波正常时差相比,绕射波正常时差较小()

第六章作业:

1 ?什么是射线平面?当射线0X垂直于走向、或平行于走向. 或是任意方向时,试问射线平面与地面的铅垂面是否是同—平面上?

2?什么是法线深度、视深度、真深度?

3.证明直达波时距曲线是单一水平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的

渐近线。

4?对于水平界面,若全程多次反射波与某一层的一次反射波TO时间相同,能否区别一次波与多次波?怎么区别?

5?试比较多次波、绕射波在时距曲线上与反射波有哪些异

同点?(水平界面情况下)

6?反射波时距曲线为什么是双曲线而折射波却是直线?谓

用视速度定理进行说明。

7■什么是正常时差?它与哪些因素有关?

&什么是倾角时差?与什么因素有关?

9?试解释:平均速度、均方根速度、层速度、射线速度的确切含义?

10?衽多层水平介质、连续介质(¥是2的线性函数)情况下,试问其时距曲线有什么特点?

11*如果已知X和Y测线的夹角为3 0 X方向的视倾角为4 5X\ Y方向的视倾角为3 0 试求真倾角。

12. 试说明产生回折波的条件咼什么?

13?若地下存在两个分界面,其速度V1=2000m/s, V2=4000m/s, V3=6000m/s.试计算这两个分界面的临界角及其对应的入射角:盲区半径、折射波和反射波的切点坐标。

13. 已知三层介质的层速度分别为W* V2. g能否用(V1+V2+V3),3的公式计

算平均速度甘?为什么?

14?采用纵测线观测时,不管反射界面形状如何.射线平面迅否只有一个?为什么?

15 ?利用视速度定理说明绕射波时距曲线的正常时差比和绕射点同深度的水平

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的正常时差大。

1、从式, 来看,速度与密度的关系为()

(A)成正比(B)成反比(C)无关(D)有时成正比,有时成反比2、影响地震波传播的因素有()

A)孔隙度B)密度C)孔隙中的充填物性质 D )地层埋深E)孔隙中的流体压力

3、DIX公式表示的是()

A )层速度与平均速度之间的关系B)层速度与均方根速度之间的关系

C)均方根速度与平均速度之间的关系D)均方根速度与射线速度之间的关系

E)射线速度与层速度之间的关系

4、影响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 .

5、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仅与岩石的孔隙度有关。()

6、地震波的深层地质条件有哪些,它对地震勘探有何影响?

7、请简述低速带对地震波运动学及动力学特征的

影响

地震勘探原理 研究生入学笔试 10年回忆版

10年回忆版: 1.简述平均速度、均方根速度、等效速度和叠加速度的定义、适用范围及相互间关系。(复试) 2噪声是影响地震的重要因素,请阐述在地震勘探中为了消除噪音所采用的方法技术与原理。 3指出下面地震剖面是什么类型的剖面?得到该地震剖面经历了哪些主要的工作?该地震剖面上包含有哪些地质现象? 答;水平叠加剖面。包括绕射波、断面波。有背斜、断层。为使同相轴形态与地下实际地质现象尽可能的一致需要对剖面作偏移处理。(大概是一道这样的题) 4 分析说明地震、测井、地质三种资料综合应用的实现思路,并列举三种资料综合应用的具体例子。 5 时间偏移与深度偏移的区别?深度偏移的优势? 6 如何利用地震资料来研究构造、地层和岩性油气藏? 7 分析叠加和多次覆盖对干扰波的压制? 8 还有一个是横向分辨率和纵向分辨率的定量描述,极限。。。。。(第一菲涅尔带)具体怎么说忘了,大概是这样 9 层位标定的题 10 提高分辨率,信噪比,保真度(复试) 11 数据处理流程(复试) 12静校正,包括野外静校正,剩余静校正(复试) 我问了几个人,大题应该差不多了。。有回忆的不大清楚的。。红色的应该就是我们考的。。 名词解释我就只记得一个VSP了。。因为当时忘了它的英文怎么写了所以记下了。。 整理的题1 一、填空: 1、静校正量只与(检波器的高程)有关,与(炮点、检波器的位置)无关,在讨论检波器组合的基本原理时,通常采用的研究思路是把组合看成一个滤波系统(每个检波器接收)的信号看成是滤波系统的输入,组合的信号看成滤波系统的输出。 2、水平叠加剖面上常出现各种特殊波,如(断面反射波),(绕射波)、(回转波)等,这些波的同相轴形态并不表示真实的地质形态。 3、测定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方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地震数字处理下册P131) 二、名词解释(英文的先写中文意思) 1、深度偏移 2、剩余时差 3、时间厚度 4、时距曲线 5、视铅直深度 6、视倾角 7、视速度 8、斯奈尔定律 9、EOR(提高采收率) 10、DMO(倾角时差校正) 三、问答 1、简述有限差分法波动方程偏移的基本原理。(地震数字处理书上有) 2、如何区别叠加剖面和偏移剖面?(以前的答案上有区别,在加上自己的话,如果剖面上有绕射波、回转波、等是水平叠加剖面)

地震勘探原理与解释私人整理版

绪论部分 地震勘探①它是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和有用矿藏的一种勘探方法②包括三种方法:反射波法地震勘探方法、折射波法~、透射波法~③原理是利用地震波从地下地层界面反射至地面时带回来的旅行时间和波形变化的信息推断地下的地层构造和岩性 地震勘探的生产过程及其任务①野外采集工作(在初步确定的有含油气希望的地区布置测线,人工激发地震波,并记录下来)②室内资料处理(利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对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以及计算地震波的传播速度)③地震资料的解释(综合其他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对地下构造特点说明并绘制主要层位完整的起伏形态图件,最后查明含油气构造或者地层圈闭,提供钻探井位) 油气勘探的方法特点方法有:地质法,物探法,钻探法①地质法是通过观察,研究出露在地面的地层,对地质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了解一个地区有无生成石油和储存石油的条件,最后提出对该地区的含油气远景评价,指出有利地区②物探法是根据地质学和物理学原理。它是利用各种物理仪器在地面观测地壳上的各种物理现象,从而推断地质构造特点,寻找可能的储油构造。是一种间接找油的方法③钻探法就是利用物探提供的井位进行钻探,直接取得地下最可靠的地质资料来确定地下的构造特点及含油气的情况。 第一章地震波运动学 子波具有确定的起始时间和有限能量的信号称为子波在地震勘探领域中子波通常指的是1—2个周期组成的地震脉冲。 地震子波由于大地滤波器的作用,尖脉冲变成了频率较低、具有一定延续时间的波形,成为地震子波。震源产生的信号传播一段时间后,波形趋于稳定,这时的地震波也为地震子波。 地震波运动学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的关系,研究波的传播规律,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题答案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地球物理方法(ExplorationMethods):利用各种仪器在地表观测地壳上的各种物理现象,从而推断、了 解地下的地质构造特点,寻找可能的储油构造。它是一种间接找油的方法。特点:精度和成本均高于 地质法,但低于钻探方法。 2、地震勘探:就是利用人工方法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从而来确定矿藏(包括油气、矿石、水、地热资源等)等的位置,以及获得工程地质信息。 二、简答题 1、了解地下资源信息有那些主要手段。 (1)、地质法(2)、地球物理方法(3)、钻探法(4)、综合方法:地质、物探(物化探)、钻探 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勘探。其中,地质法贯穿始终,物探是关键,钻探是归宿。 2有几种主要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它们的基本原理。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是以岩矿石(或地层)与其围岩的物理性质差异为物质基础,用专门的仪器设备 观测和研究天然存在或人工形成的物理场的变化规律,进而达到查明地质构造寻找矿产资源和解决工 程地质、水文地质以及环境监测等问题为目的勘探,叫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相应的各种勘探方法,叫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简称为物探方法,有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球物 理测井。 (1)重力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密度差异,引起重力场变化,产生重力异常,用重 力仪测量其异常值,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2)磁法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磁性差异,引起磁场变化,产生磁力异常,用磁力 仪测量其异常值,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3)电法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电性差异,引起电(磁)场变化,产生电性异常,用 电法(磁)仪测量其异常,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4)地震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弹性差异,引起弹性波场变化,产生弹性异常(速 度不同),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5)地球物理测井:电测井;电磁测井;放射性测井;声波测井;地温测井;密度测井。 3、地震勘探的主要工作环节。 (1)野外数据采集(2)室内资料处理(3)地震资料解释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地震勘探原理》教学大纲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地震勘探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地震勘探原理(The Principle of Seismic Exploration) 课程编码:121014(长江大学) 学分: 5 分 总学时:80 学时,理论学时:64 学时;实验学时:16 学时 适用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物探方向)专业 先修课程: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岩石学、石油地质、信号分析、弹性力学 执笔人:毛宁波 审定人:陈传仁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地震勘探是国内外应用地球物理领域中发展得最为成熟、应用面也最为广泛的一种地球物理方法。地震勘探基本原理是利用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在弹性不同的地层内传播规律来勘测地下的地质情况。在地面或水面某处激发的地震波向地下传播时,遇到不同弹性的地层分界面就会产生反射波或折射波返回地面或水面,用专门的仪器可记录这些波,分析所得记录的特点,如波的传播时间,振动形状等,通过专门的计算或仪器处理,能较准确地测定界面的深度和形态,判断地层的岩性,勘探含油气构造甚至直接找油,勘探煤田、盐岩矿床、个别的层状金属矿床以及解决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问题。地震勘探以精度高、分辨率高、探测深度大、信息量丰富等显著优势,在国际及我国油气勘探、工程建设、灾害防治、环境保护等方面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充分重视。 《地震勘探原理》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地球物理勘探方向的主要专业基础课之一,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作为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之一的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其中包括地震波运动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地震勘探野外数据采集基本原理与方法。了解地震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掌握地震数据解释中的基本原理,了解地震资料解释方法及其应用,为学生将来从事地震勘探科研与管理工作打下必备的专业理论基础和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2学时 ◆重点 ◆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 ◆地震勘探在石油勘探开发中的地位与作用 ◆地震勘探三大生产环节、技术发展史 ◆难点 ◆石油地震勘探与天然地震的异同 ◆石油地震勘探与浅层地震的异同 第二章地震波的理论14学时 ◆重点 ◆地震波的基本概念

地震勘探原理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 一.野外工作概述 1.陆地石工基本情况介绍 试验工作内容:①干扰波调查,了解工区内干扰波类型与特性。 ②地震地质条件调查,了解低速带的特点、潜水面的位置、地震界面的存在 与否、地震界面的质量如何(是否存在地震标志层)、速度剖面特点等。 ③选择激发地震波的最佳条件,如激发岩性、激发药量、激发方式等。 ④选择接收和记录地震波的最佳条件,包括最合适的观测系统、组合形式和 仪器因素的选择等。 生产工作过程:地震队的组成 (1)地震测量:把设计中的测线布置到工作地区,在地面上定出各激发点和接收排列上各检波点的位置 (2)地震波的激发 陆上地震勘探的震源类型:炸药震源和可控震源。激发方式:炸药震源 的井中激发、土坑等。激发井深:潜水面以下1-3m,(6-7m)。 (3)地震波的接收 实现方式:检波器、排列和地震仪器 2.调查干扰波的方法 (1)小排列(最常用) 3-5m道距、连续观测 目的:连续记录、追踪各种规则干扰波,分析研究干扰波的类型和分布规律。 从地震记录中可以得到干扰波的视周期和视速度等基本特征参数 (2)直角排列 适用于不知道干扰波传播方向的情况 Δt1和Δt2的合矢量的方向近似于干扰波的传播方向 (3)三分量检波器观测法 (4)环境噪声调查 信噪比:有效波的振幅/干扰波的振幅(规则) 信号的能量/噪声的能量 3.各种干扰波的类型和特点 (1)规则干扰 指具有一定主频和一定视速度的干扰波,如面波、声波、浅层折射波、侧面波等。 面波(地滚波):在地震勘探中也称为地滚波,存在于地表附近,振幅随深度增加呈指数衰减。其主要特点:①低频:几Hz~20Hz;②频散(Dispersion):速度随频率而变化;③低速:100m/s ~1000m/s,通常为200m/s~500m/s;④质点的振动轨迹为逆时针方向的椭圆。面波时距曲线是直线,记录呈现“扫帚状”,面波能量的强弱与激发岩性、激发深度以及表层地震地质条件有关。(能量较强) 声波:速度为340m/s左右,比较稳定,频率较高,延续时间较短,呈窄带出现。 浅层折射波:当表层存在高速层或第四系下面的老地层埋藏浅,可能观测到同相轴为直线的浅层折射波。 工业电干扰:当地震测线通过高压输电线路时产生,整张记录或部分记录道上出现50Hz的正弦干扰波。 侧面波:在地表条件比较复杂的地区进行地震勘探时,常出现侧面波干扰。

地震勘探原理期末总复习 3 (共四部分)

5组合法的缺陷: 1、进行组合是为了利用地震波在传播方向的差异来压制干扰波,但组合本身有一定的频率选择作用。 2、在设计组合方案时,只考虑到有效波和干扰波的传播方向的差异,没有考虑它们在频谱上的差别,组合的这种低通频率特性只能起使有效波畸变的不良作用。 我们不希望组合改变波形,只希望提高信噪比。因此,对于有效反射波应尽可能通过野外工作方法增大视速度(即减小△t)以获得最佳组合效果。 3、组合实质上是针对某一频率成分的视速度滤波,有效波和干扰波都包括许多不同的频率成分,各种组合方式主要压制比f 频率高的成分,压制不了干扰波中比f 低的频率成分。这是组合法不可避免的缺陷。 6随机干扰的压制: 来源可分三类: 1)地面的微震,如风吹草动,人走车行,这类干扰的特点是在震源激发前就已存在。 2)仪器接收或处理过程中的噪音。 3)次生的干扰波,如不均匀体散射等。特点是无方向性,相位变化无规律。 随机干扰的“统计规律”: 对随机干扰也有较好的压制作用,这种压制作用主要是利用组合的统计特性 组合对随机干扰的统计效应的主要结论: 组内检波器的间距大于该地区的随机干扰的相关半径时,用n 个检波器组合后,对垂直入射到地面的有效波振幅增强n 倍;对随机干扰振幅只增强n1/2倍。因此,有效波相对振幅增强n1/2倍 7 信噪比 信噪比是有效波与随机干扰相对强弱的对比 由此可知,组合后的信噪比为组合前的信噪比的 倍,即采用n 个组合后,有效波对无规则干扰波的信噪比提高了 倍,当n 越大时,信噪比提高的越高。 8 平均效应 组合的平均效应表现在两个方面: 1) 表层的平均效应,当检波器在安置条件上有差异时,包括地形的起伏和表层的低降 速带的变化,组合的作用是把它们平均,使反射波受地表条件的变化的影响减少。 2) 深层的平均效应,深层的平均效应为当反射界面起伏不平时,因为组合检波器接收 的反射波是反射界面上的不同点的反射,组合的作用是将这些反射波平均,使反射界面的起伏变小,尤其在多断层的地区,当组合的总长度过大时,组合的平均效应更明显,可以造成反射波同相轴的畸变。 )() () ()()()()(ωωωωωωωR S n R n S n R S b Z Z ===

《地震勘探原理》

石油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地震勘探原理》考试大纲 目的: 考查考生对地震波运动学,动力学理论掌握的程度,对地震勘探工作方法了解的程度,分析地震勘探中基本问题的能力。 要求: 要求考生掌握地震波运动学和动力学基本理论、基本概念,推导时距曲线公式,分析地震记录时间域与频率域的特点。了解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掌握地震组合法与多次复盖法基本原理。区分不同速度概念,掌握地震分辨能力有关理论,能分析地震记录上反射波特点,了解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框架和内容。 范围: 地震波运动学――地震波基本概念,一层及多层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地震折射波运动学,连续介质中地震波运动学,透过波和反射波垂直时距曲线。 地震信号的频谱分析――频谱的基本概念与频谱图,傅立叶展式的重要性质,频谱资料的获得和整理,地震波频谱特征及其应用,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滤波方程。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干扰波类型与特点,干扰波调查方法,观测系统及其图示,道间距选择及空间假频问题,低速带问题及测定方法。 地震组合法原理――组合的方向特性,组合对随机干扰的统计效应,确定组合参数的方法,组合的频率特性,组合方式。 共反射点叠加法――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方程,多次反射波的特点,多次叠加特性和统计效应,多次复盖参数选择,影响叠加效果因素分析。 地震波速度――地震波在岩层中传播速度,几种速度概念,平均速度测定,叠加速度求取,各种速度之间关系及换算公式。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地震剖面特点,地震绕射波和物理地震学,地震勘探的分辨能力,地震剖面偏移原理,弯曲界面反射波特点。 地震波动力学――面波,波动地震学与几何地震学关系。 地震资料的岩性解释――地震波速度资料的地层岩性解释,厚层反射波振幅信息的应用,薄层反射振幅的利用,一维模型计算,反射系数和反射率概念。 参考书:《地震勘探原理》上、下册,陆基孟主编,石油大学出版社。

地震勘探原理题库

地震资料采集试题库 一、判断题,正确者划√,错误者划×。 1、弹性介质中几何地震学的反射系数只与上下介质的速度和密度有关。() 2、纵波反射信息中包括有横波信息,因此可以利用纵波反射系数提取横波信息。() 3、在纵波 AVO分析中,我们可以提取到垂直入射的纵波反射系数剖面。() 4、当纵波垂直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不会产生转换横波。() 5、SH波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不会产生转换纵波。() 6、直达波总是比浅层折射波先到达。() 7、浅层折射波纯粹是一种干扰波。() 8、折射界面与反射界面一样,均是波阻抗界面。() 9、实际地震记录可以用鲁滨逊地震“统计”模型表示为:反射系数(R(t))与地震子波(W(t))的褶积 S(t)=W(t)*R(t)。() 10、面波极化轨迹是一椭圆,并且在地表传播。() 11、检波器组合可以压制掉所有的干扰波。() 12、可控震源的子波可以人为控制。() 13、对于倾斜地层来说,当最小炮检距和排列长度不变,并且排列固定不动时,上倾激发与下倾激发可获得地下相同的一段反射资料。() 14、单炮记录上就可以看出三维资料比二维资料品质好。() 15、资料的覆盖次数提高一倍,信噪比也相应地提高一倍。() 16、当单位面积内的炮点密度和接收道数一定时,面元越大,面元内的覆盖次数越高。() 17、覆盖次数均匀,其炮检距也均匀。() 18、无论何种情况下,反射波时距曲线均为双曲线形状。() 19、横向覆盖次数越高,静校正耦合越好。() 20、动校正的目的是将反射波校正到自激自收的位置上。() 21、当地下地层为水平时,可以不用偏移归位处理。() 22、偏移归位处理就是将CMP点归位到垂直地表的位置上。() 23、最大炮检距应等于产生折射波时的炮检距。()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2)

第一章 地球物理方法(Exploration Methods): 利用各种仪器在地表观测地壳上的各种物 理现象,从而推断、了解地下的地质构造特点,寻找可能的储油构造。它是一种间接找油的方法。特点:精度和成本均高于地质法,但低于钻探方法。 地震勘探:就是利用人工方法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从而来确定矿藏(包括油气、矿石、水、地热资源等)等的位置,以及获得工程地质信息。 第二章 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力寻找油气田或其他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 地震波:在岩层中传播的弹性波。 反射定律:入射波与反射波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条件为:上下界面波阻抗存在差异,入射波与反射波类型相同. 地震子波:震源产生的信号传播一段时间后,波形趋于稳定,我们称这时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 爆炸时产生的尖脉冲,在爆炸点附近的介质中以冲击波的形式传播,当传播到一的距离后,波形逐渐稳定,我们称这时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 几何地震学:地震波的运动学是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传播时间的关系,他与几何光学相似,也是引用波前,射线等几何图形来描述波的运动过程和规律,因此又叫几何地震学. 波形曲线:选定一个时刻t1,我们用纵坐标表示各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就得到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就叫做波在t1时刻沿x方向的波形曲线. 正常时差的定义:第一种定义:界面水平情况下,对界面上某点以炮检距x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同以零炮检距(自激自收)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之差,这纯粹是因为炮检距不为零引起的时差. 第二种定义:在水平界面情况下,各观测点相对于爆炸点纯粹是由于炮检距不同而引起的反射波旅行时间差. 倾角时差:当界面倾斜时,炮检距相同,但相邻反射点传播时间不同而产生的角度差由激发点两侧对称位置观测到的来自同一界面的反射波的时差。这一时差是由于界面存在倾角引起的。 波线:在条件适当时,可以认为波及其能量是沿着一条“路径”从波源传到所考虑的一点P,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试题(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试题(C) 一、解释下列名词 1、反射波 2、有效波 3、干扰波 4、多次波 二、填空 1.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的物探方法,主要有_______勘探,_________勘探, __________勘探和_________勘探.其中是有效的物探方法是地震勘探. 2.用_________方法(如爆炸,敲击等)产生振动,研究振动在_________的传播规律,进一步查明________地质构造和有用矿藏的一种_______方法,叫地震勘探. 3.地震勘探分__________地震法、__________地震法和____________地震法三种.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主要是_________地震法,其它两方法用的较少. 4. 反射波地震勘探,首先用人工方法使__________产生振动,振动在地下________形成地震波,地震波 5反射波到达地表时,引起地表的_________.检波器把地表的_________转换成___________,通过电缆 把电振动输送到数字地震仪器里, 记录在磁带上的, 这就成为_______________地震记录. 6. 对数字磁带地震记录,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地震资料___________,得到各种时间剖面,再对时间剖面进行地震资料__________,做出地震____________,并提出____________进行钻探,这样就完成了地震勘探工作. 7. 根据炮点___________和地下反射点三者之间的关系,要__________追踪反 射波,炮点和接收点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_______________关系.这种系称为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炮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地震测线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两大类. 9.地震波属于_________波的一种,振动只有在弹性__________中,才能传播出去而形成波. 三、选择题 1 在反射波地震法勘探中,_____________就是有效波. A.多次波; B.反射波. 2 共反射点记录反映的是地下界面上_____________. A.一个点; B.许多点. 3 在同一反射界面条件下,多次反射波比一次反射波_____________. A.传播时间长; B.反射能量强. 4. 对共反射点道集记录,经过动校正后,各道反射波的传播时间,都校正成____________反射时间. A.垂直; B.标准. 5 水平迭加能使多波受到压制,反射波得到______________. A.突出; B.增强; C.压制; D.变化不明显. 四、 简答题 1、什么是多次覆盖? 2、什么是多次波记录? 3、什么是反射定律? 4、什么是时距曲线? 五、计算题 1、地下有一水平界面,其上介质的速度为3000米/秒.从水平叠加剖面上知其反射时间为2.25秒,试问此反射界面的深度是多少? 2、计算波阻抗Z 知:砂岩速度V=3500m/s,密度ρ=2.7g/cm的立方. 求:Z=?

地震勘探重点总结

绪 论 一、石油勘探的主要方法 地质法—岩石露头 物探法—面积覆盖、连续测量、间接 钻井法—一点、直接勘探 二、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重力法—岩石密度差异 磁法—岩石磁性差异 电法—岩石电性差异 地震勘探—岩石弹性差异 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等,为寻找油气田或其它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地震勘探具有精度高、作业范围大、布局灵活、成本低等特点,是最有效的物探方法。 (3) 地震波的传播路径: 透射波路径 反射波路径 滑行波路径 (4)地震勘探的几种方法 折射波法 反 射波法—主要的地震勘探方法 (基本原理: 回声测距原理)h=1/2vt 透射波法 地震勘探的三大环节 野外采集 室内处理 资料解释 (1) 野外采集 按照预先设计的观测系统,炮点激发、检波器接收、仪器记录,得到原始地震资料(按时分道)。数据通常记成SEGB 或SEGD 格式,班报有电子格式的和手写格式的。这一部分工作由物探地震小队完成 (2)室内处理 将野外采集的原始地震资料转化为可用于地质解释的地震剖面 包括:预处理、常规处理和特殊处理三块内容。 这部分工作由资料处理中心完成 (3)资料解释 结合地质、测井、录井、油藏工程等,进行综合解释。多由物探研究院、物探公司、地质研究院、采油厂地质所等完成。 井间地震技术可以提供高精度地下成像资料,能分辨2-5米薄层和小断层,为描述井间精细构造、薄层砂体分布,确定储层连通性、剩余油分布等复杂地质问题,指导调整井的布署和采收率的提高,提供非常可靠的技术手段 地震勘探期望解决的问题 ? 1、 h=1/2vt ,时间t 不仅包含有地下界面的深度信息,而且还有炮检距(x )的信息。如何消除?-----动校 正 ? 2、地表的起伏变化、表层低速带厚度变化等如何消除?------静校正。 ? 3、地下地层的成层性导致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差异,如何认识和利用速度及其差异。 ? 4、野外采集地震资料时如何消除干扰? ? 5、地震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能量问题。 ? 6、地下界面的复杂性问题----偏移归位 ? 7、地震反射界面与地质界面的对应关系问题 ? 8、地震资料的地层、岩性解释及油气检测 ? 9、精细的构造解释、油藏描述、储层预测 ? 10、开发地震解释(四维地震、油藏监测) 总论 1波的种类 时距曲线 地震波的种类:体波(纵波,横波),面波(瑞利面波和勒夫波)1、纵波(P 波):质点位移与传播方向一致,速度快;在固、液、气中传播。2、横波(S 波):质点位移与传播方向垂直,速度慢;只在固体中传播。 地震波的特征 (1)时间域(空间域): 周期:质点振动一次需要的时间。 频率:质点在1秒钟内振动的次数。 振幅:质点振动时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 波峰:最大的正位移。 波谷: 波长:两个相邻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是波在一个周期里传播的距离。 波数:波长的倒数。 (2)频率域: 波形特征可以转换成频谱特征——完全等价——傅氏变换———将时间域上的波形变换为频率域的振幅谱和相位谱(通称为频谱) 激发地震波——某时刻刚刚振动的点组成的曲面——波前面(波前) 停止振动的的点组成的曲面叫波尾 射线——地震波从一点到另一点的传播路径。 射线与波前垂直 费马定理 波传播——费时最少——最佳路径——垂直于波前面 视速度:地震波沿测线传播的速度。 折射波的形成 这个角度叫做临界角。 折射波盲区 大地滤波作用大地不是完全弹性介质,在弹性波传播过程中,高频成分容易被吸收。从而对震源激发的地震子波起到改造作用,由粘弹性理论证明:吸收系数与频率成正比还与地层的物质成分、结构的不均匀性有关。一般疏松地层比致密地层对弹性波的吸收更大。 波阻抗是速度与密度的乘积 岩石的弹性性质决定了弹性波的传播规律。弹性~塑性 物质的弹性性质可用几个弹性模量或常量来描述。它们可以定量地描述不同类型的应力和应变的关系 影响速度的因素: 孔隙度、岩石的埋藏深度、变质、脱水、相变等等。 21v v >090c i i = 时,透射角等于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试题(C)参考答案

一、解释下列名词 1、反射波:由震源出发向外传播,经波阻抗界面反射到达接收点的波叫做反射波。 2、有效波:那些可用来解决所提出的地质任务的波为有效波或信号,如在进行反射波法地震勘探时,反射纵波为有效波。 3、干扰波:所有妨碍认辩、追踪有效波的其他波均属于干扰波范畴。 4、多次波:从震源出发,到达接收点时,在地下界面之间发生了一次以上反射的波。多次反射波、反射—折射波、折射—反射波和扰射—反射波等等统称为多次波。 二、填空 1.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的物探方法,主要有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和地震勘探。其中,有效的物探方法是地震勘探。 2.用___人工______方法(如爆炸,敲击等)产生振动,研究振动在地下介质中__的传播规律,进一步查明__地下__地质构造和有用矿藏的一种__物探____方法,叫地震勘探. 3.地震勘探分___折射波_______地震法、____反射波_____地震法和____透射波___地震法三种.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主要是__反射波_____地震法,其它两方法用的较少. 4. 反射波地震勘探,首先用人工方法使__地表_____产生振动,振动在地下__介质___形成地震波,地震波 5 反射波到达地表时,引起地表的__振动_____.检波器把地表的__振动 _____转换成___电信号__,通过电缆把电振动输送到数字地震仪器里, 记录在磁带上的, 这就成为____数字磁带___地震记录. 6. 对数字磁带地震记录,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地震资料____处理_____,得到各种时间剖面,再对时间剖面进行地震资料____解释______,做出地震_构造图___________,并提出____井位_____进行钻探,这样就完成了地震勘探工作. 7. 根据炮点__检波点____和地下反射点三者之间的关系,要__连续____追踪反射波,炮点和接收点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_____相互位置______关系.这种关系称为__观测系统______. 8.根据炮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地震测线分为__纵测线___和____非纵测线____两大类. 9.地震波属于__弹性波____波的一种,振动只有在弹性___介质____中,才能传播出去而形成波。 三、选择题 1 在反射波地震法勘探中,_____B.反射波.________就是有效波. 2 共反射点记录反映的是地下界面上____ A.一个点_________.

地震勘探原理及方法 复习答案

《地震勘探原理及方法》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反射波在不同密度的媒质分界面发生反射的波 2.透射波地球物理学透射波即透过波 3.滑行波由透射定律可知,如果V2>V1 ,即sinθ2 > sinθ1 ,θ2 > θ1。当θ1还没到90o时,θ2 到达90o,此时透射波在第二种介质中沿界面滑行,产生的波为滑行波。 4.折射波当入射波大于临界角时,出现滑行波和全反射。在分界面上的滑行波有另一种特性,即会影响第一界面,并激发新的波。在地震勘探中,由滑行波引起的波叫折射波,也叫做首波。入射波以临界角或大于临界角入射高速介质所产生的波. 5.波前振动刚开始与静止时的分界面,即刚要开始振动的那一时刻 6.射波前 7.均匀介质反射界面以上的介质是均匀的,即地震波传播速度是一个常数。 8.层状介质指地质剖面是层状结构的,在每一层内速度是均匀的,但层与层之间速度是 不相同 9.振动图形和波剖面某点振动随时间的变化的曲线称为振动曲线,也称振动图。地震勘探中,沿测线画出的波形曲线,也称波剖面。 10.同相轴和等相位面同向轴是一组地震道上整齐排列的相位,表示一个新的地震波的到达,由地震记录上系统的相位或振幅变化表示。 11.时间场和等时面 12.视速度当波的传播方向与观测方向不一致(夹角θ)时,观测到的速度并不是 波前的真速度V,而是视速度Va。即波沿测线方向传播速度。 13. 离散付氏变换 14. 时间域把信号表示为振幅随时间变化的函数,称为信号在时间域的表现形 式。 15. 频率域把信号表示为振幅和相位随频率变化的函数,称为信号在频率域上 的表现形式。 16. 褶积由地震子波和反射系数得到地震记录(输出相应) 17. 离散褶积由离散的地震子波和反射系数得到地震记录 18. 互相关用来表示两个信号之间相似性的一个度量,通常通过与已知信号比 较用于寻找未知信号中的特性。 19. 自相关随机误差项的各期望值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称随机误差项之间存 在自相关性 20. 离散互相关 21. 离散自相关 22. 采样间隔地震勘探中检波器接受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储存,需要采 样离散化,这个采样间隔就称为地震采样间隔。 23. 频率单位时间内完成周期性变化的次数 24. 炮检距激发点(炮)点到接收点(检)点的距离。 25.偏移距指炮点离第一个检波器的距离,等于最小炮检距,μΔx 。 26.观测系统观测系统是指地震波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互位置关系。或激发点与接收排列的相对空间位置关系。观测系统分单边和双边放炮两大类,以上两观测系统又可根据有无偏移距分为端点观测系统和有偏移距观测系统。

地震勘探原理浅震实习报告范本

目录 第一章前言 (1) 第二章施工设计 (2) 第三章数据采集 (13) 第四章数据处理 (26) 第五章总结与建议 (26) 第六章结束语 (28)

第一章:前言 《浅层地震勘探实习》是面向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开设的实践课程之一,是在地震勘探理论和工程物探等课程之后的实践环节。本课程的目的任务是通过对浅层地震仪器的认识和操作,以及对数据资料的分析、处理和解释,使学生真正理解地震勘探的理论、方法、技术,以及该技术在浅层地质勘探领域的应用,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习惯,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震勘探是利用地层与岩石的弹性差异而引起弹性波场变化产生弹性异常(速度不同),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并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寻找有用矿产资源的一种极重要的地球物理勘测方法。在勘查精度、分辨地质体的能力以及勘探范围(浅、中、深)等方面都有其突出的优越性。地震波的传播所遵循的规律和几何光学极其相似,波在传播过程中,当遇到弹性分界面时,将产生反射、折射和透射,接收其中不同的波,就构成了不同的地震勘查方法(反射波法、折射波法和透射波法)。本次地震勘探教学实习用到的主要是折射波法和反射波法 野外数据采集是地震勘探的第一阶段工作,其任务是为地震数据处理和地震资料解释提供第一手资料。地震勘探野外数据采集要有高质量的地震仪器外,还与测线及观测系统设计、地震波的激发技术和地震波的接受仪器有关。 地震测线的布设必须考虑地质任务、干扰波与有效波的特点、地表施工条件登诸多因素。具体来讲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测线应为直线,保证所反映的构造形态比较真实;二是测线应该垂直构造走向。 根据不同勘探阶段的精度要求,地震测线的布置方法又分为以下几种;1.区域概查阶段测线的布置依据是从地质测量或重·磁·电·物探资料中了解到区域构造的初步资料,如构造线的方向,区域构造单元的预测范围等;2.面积普查阶段通常以二维地震勘探的方式将测线布设为“丰”字型;3.面积详查阶段要求主测线垂直构造走向,二维地震勘探的测网稍密,线距为2km-3km,也可以根据需要直接进行三维地震勘探。 在地震勘探中,资料解释占有什么重要的地位。资料解释是把经过处理的地震信息变成地质成果的过程。经过处理得到的时间剖面虽然可以一定程度地反映地下地质构造特点,但还存在许多假象,需要运用地震波的有关理论进行分析对比,去伪存真。同时还要把时间剖面转化深度剖面,绘出空间地层构造图。 构造解释即为为由时间、速度获得界面的深度、构造形态,落实构造圈闭。具体地说就是根据地震波运动学原理,利用地震波反射时间、同相性、旅行时差和速度等信息,把地震时间剖面变为深度剖面,绘制地质狗啊哦图,进行构造解释,搞清岩层之间的界面,断层和褶皱的位置和展布方向等。在油气勘探上最终的目的就是寻找圈闭的油气藏。 本次实习的目的: ? 1. 浅层地震勘探方法技术、仪器设备、实际应用和勘探任务的介绍,仪器的操作练习,采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 ? 2. 地震数据采集参数的设计与论证,包括激发点距、接收点距、接收道数、记录时长、覆盖次数分析等; ? 3. 地震数据的现场采集,摆放接收排列,连接记录仪器,设置各项参数,进行地震波的激发0与接收,对每一次接收的道集数据进行现

答案---地震勘探原理试卷-采集部分 (1)

地震勘探原理(采集部分)试卷一 一.名词解释(30分,每题3分) 1. 观测系统:地震勘探中的观测系统是指地震波的激发点与接收点的相互位置关系。 2. 振动曲线:一个质点在振动过程中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称为振动曲线。 3. 分辨率:两个波可以分辨开的最小距离叫做分辨率。 4.折射波:地震波以邻界角入射到介质分界面时,透射角等于90°,透射波沿界面滑行,引起上层介质震动而传到地表,这种波叫做折射波。 5.屏蔽:由于剖面中有速度很高的厚层存在,引起不能在地面接收到来自深层的反射波,这种现象叫做屏蔽效应。(如果高速层厚度小于地震波波长,则无屏蔽作用)。上部界面的反射系数越大,则接收到的下部界面的能量越小,称屏蔽作用越厉害。 6.波阻抗:介质传播地震波的能力。波阻抗等于波速与介质密度的乘积(Z=Vρ)。 7. 频谱:一个复杂的振动信号,可以看成由许多简谐分量叠加而成,那许多简谐分量及其各自的振幅、频率和初相,就叫做复杂振动的频谱。 8. 尼奎斯特频率:是指采样率不会出现假频的最高频率,它等于采样频率的一半,也称为折叠频率。大于尼奎斯特频率的频率也以较低频的假频出现。 9. 视速度:沿检波器排列所见的波列上被记录的速度。时距曲线斜率的倒数。

10. 反射系数:反射波的振幅与入射波的振幅之比,叫反射界面的反射系数。 二.填空题(20分,每空1分) 1、请用中文写出以下英文缩写术语的意思:3C3D 三分量三维;AVO 振幅随偏移距的变化。 2. 振动在介质中___传播____就形成波. 地震波是一种___弹性_____波。 3. 地震波传播到地面时通过____检波器__将___机械振动信号___转变 为___电信号。 4. 二维观测系统确定后,改变炮点间隔,会使覆盖次数发生变化。 5.沿排列的CMP 点距为1/2 道距。 6. 通常,宽方位角观测系统的定义是:当横、纵比大于时,为宽方位角观测系统。 7. 线束状三维勘探中,子区是指两条相邻的震源线和两条相邻的接收线所确定的区域。 8. 三维地震勘探工中沿构造走向布置的测线称为____联络测线_,垂直于构造走向的测线称为____主测线___。 6. 反射系数的大小取决于__界面上下___地层的___波阻抗差异____的 大小。 7. 地震勘探的分辨率一般可分为水平(横向)分辨率和垂直(纵向)分辨率。 8. 在行业标准中规定,覆盖次数渐减带一般要求大于偏移孔径和最大炮检距的 1/5(或20%)

地震勘探原理精选试题四答案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试题(D)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地震采样间隔 地震勘探中检波器接受的模拟信号要转换为数字信号存储,所以需要采样离散化,这个采样间隔就称为地震采样间隔。 2、均匀介质 均匀介质是认为反射界面以上的介质是均匀的,即地震波传播速度是一个常数. 3、时间域和频率域: 把信号表示为振幅随时间变化的函数,称为信号在时间域的表现形式,把信号表示为振幅和相位随频率变化的函数,称为信号在频率域的表现形式 二、填空题 1. 目前用于石油天然气勘探的物探方法, 主要包括___地震__勘探,__重力___勘探和_磁法_勘探以及____电法____勘探, 其中最有效的物探方法是_____地震_____勘探. 2. 振动在介质中___传播____就形成波. 地震波是一种___弹性________波. 3. 地震波传播到地面时通过____检波器_______将_______机械振动信号_______转变为____电信号_____. 4. 炮点和接收点之间的____相互位置______关系,被称为___观测系统________ 5. 三维地震勘探工中沿构造走向布置的测线称为____联络测线________测线,垂直于构造走向的测线称为____主测线______. 6. 波阻抗是______密度_______和_____速度_______的乘积. 7. 反射系数的大小取决于__界面上下_____地层的______波阻抗差异________的大小. 8. 一般进行时深转换采用的速度为____平均速度___.研究地层物性参数变化需采用___层速度______. 9. 用于计算动校正量的速度称为____叠加_______速度,它经过倾角校正后即得到____均方根速度_____. 10. 几何地震学的观点认为:地震波是沿____最短时间_______路径在介质中传播,传播过程中将遵循____费马______时间原理. 三、选择题 1. 野外放炮记录,一般都是.( C ) A:共中心点. B:共反射点. C:共炮点. 2. 把记录道按反射点进行组合,就可得到( C )道集记录. A:共中心点. B:共炮点. C:共反射点. 3. 共反射点道集记录,把每一道反射波的传播时间减去它的正常时差这就叫做.( A ) A:动校正. B:静校正. C:相位校正. 4. 所谓多次复盖,就是对地下每一个共反射点都要进行( C )观测. A:一次. B:四次. C:多次. 5. 地震纵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的振动方向( B ). A:垂直. B:相同 C:相反. 6. 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如果在某一时刻把空间中所有刚刚开始振动 1

地震勘探原理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地震勘探原理》 本《地震勘探原理》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勘探地球物理学专业的博士生入学考试。地震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解决油气勘探问题最有成效的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地震波的运动学、地震波的动力学、地震资料采集和地震资料处理等内容。要求考生深入理解基本概念,系统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内容 (一)地震波的运动学 1、地震波的基本概念 2、时间场与视速度定理 3、反射与折射地震波的运动学 4、垂直时距曲线方程 (二)地震波的动力学 1、地震波的波动方程 2、介质对地震波传播的影响 3、弹性波在介质分界面上的反射与透射 4、薄层效应与地震面波 5、波动地震学与几何地震学的关系 (三)地震资料采集 1、地震勘探中的有效波与干扰 2、地震波的激发与接收 3、地震观测系统 (四)地震资料处理 1、地震资料校正与叠加 2、地震信号数字滤波 3、地震资料反褶积 4、地震偏移成像 5、地震波的速度 6、地震多次波压制 考试要求 (一)地震波的运动学 1、理解波前面、波射线、直达波、反射波、透射波、折射波、绕射波、多次波、斯奈尔

定律、惠更斯原理、正常时差和倾角时差的物理意义。 2、理解时间场、费马原理、时距图和视速度的物理意义。 3、掌握直达波、反射波、绕射波、多次波与折射波的时距曲线。 4、理解垂直时距曲线的概念,掌握直达波、反射波、透射波和折射波的垂直时距曲线。(二)地震波的动力学 1、掌握弹性波波动方程、平面波、球面波和克希霍夫积分公式,理解地震子波、P波和 S波的偏振原理。 2、理解地震波能流密度、几何扩散、吸收和频散的物理意义。 3、掌握Zoeppritz方程简化公式和反射系数公式。 4、理解薄层的定义与调谐效应、面波的主要类型与物理意义。 5、理解波动地震学与几何地震学的物理意义,掌握波动方程向程函方程的过渡条件与推 导过程。 (三)地震资料采集 1、理解地震有效波与干扰波的概念、地震干扰波的类型与特征。 2、理解地震波的激发震源类型、道间距的选择、空间假频、震源组合和检波器组合的概 念。 3、理解简单连续观测系统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的原理。 (四)地震资料处理 1、理解动校正、野外静校正、剩余静校正、折射静校正和共中心点叠加的原理。 2、理解滤波器的分类、子波的相位延迟、理想滤波器、理想低通滤波器、理想带通滤波 器、理想高通滤波器、伪门现象、吉普斯现象和二维视速度滤波原理。 3、理解最小平方反褶积、脉冲反褶积、预测反褶积、同态反褶积和地表一致性反褶积的 原理,提高纵向分辨率存在的困难,提高纵向分辨率与提高信噪比的关系,用预测反褶积消除鸣震干扰。 4、理解偏移概念、叠后与叠前偏移、时间与深度偏移、二维与三维偏移、Kirchhoff积 分偏移、F-K域波动方程偏移和有限差分法波动方程偏移优缺点。 5、理解速度分析、速度谱、速度扫描、真速度、层速度、平均速度、均方根速度、射线 速度、叠加速度的概念,理解各种速度之间的关系和层速度的计算。 6、理解多次波分类和表面多次波的常用压制方法。 主要参考书目 何樵登,地震勘探,北京:地质出版社,2009 陆基孟,地震勘探原理,北京:石油大学出版社,2006 牟永光等,地震数据处理方法,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 考试大纲编写人: 2013年7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