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异常现象探究实验复习过程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异常现象探究实验复习过程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异常现象探究实验复习过程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异常现象探究实验》反思

今天下午是中学教学实验研究,做了《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异常现象探究》的实验,刚开始做实验时感觉实验本身超级简单,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做完。进实验室之前感觉自己都准备好了,因为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出了实验方案,又通过查找资料进行了修改,但是进了实验室,老师的一个个问题,还有“深思熟虑”的见解,让我感到自己开始时想得有点肤浅。这个探究实验远远不止自己原先想的那么浅,那么简单。它不同于普化、综合实验,它不仅要求以实验者的角度去思考、实施实验本身,而且更要求以一个化学教师的角度去更深层次的思考,更加规范自己的操作,还要思考实验给教学什么样的启示,让学生从中真正能获益什么。科学探究过程可以说是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是个人层面的科学。如果我们按照查好的资料进行实验,不加入自己的思考,这就是知识的再认知过程,而这样的过程是不合格的科学探究。本实验是探究的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从停留在知识表面上整体上的感性认识转向理性地对单独因素的作用机制的科学认识。基于这样的思考我进行了本实验的内容。

首先针对异常现象我提出了以下猜想:

由于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实质上分两步进行,而且释放出热量,

2Na2O2+4H2O=4NaOH+2H2O2;

2H2O2=2H2O+O2↑.

导致溶液红色褪去的原因从物质与热量方面来考虑可能有:

⑴、反应产生的热量导致溶液的温度上升,可能使红色褪去;

⑵、可能是产物中氧气的氧化性使溶液红色褪去;

⑶、可能是过氧化氢漂白性使溶液红色褪去;

⑷、可能是受生成物氢氧化钠浓度的影响。

然后从理论知识进行了分析:

酚酞是4,4—二羟基三苯甲醇一2一羧酸的内酯,具有弱酸性、弱还原性,无色晶体,在稀酸和中性溶液中,酚酞分子中三个苯环与一个SP3杂化的中心碳原子相连,三个苯环(生色基)之间未形成共轭关系,因此是无色的。遇碱后内酯开环并生成二钠盐,中心碳原子转化为SP2杂化状态,与三个苯环形成多个生色基共扼体系(醌式结构),因而显颜色(红色)。但在过量碱的作用下,由于生成了三钠盐,中心碳原子又恢复到SP3杂化状态,共扼体系消失,颜色也随之褪去。

可见红色酚酞褪色的原因可能是显红色的醌式结构被破坏了。从上图示可以看出,酚酞遇过量的碱,可使红色溶液褪色。通过分析化学中的知识知道,酚酞变色范围是pH值介于8.2--10.0之间。可见氢氧化钠使溶液褪色与其浓度有关。

根据假说及推理我设计并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一:

实验目的:探究反应产生的热量是否使红色酚酞溶液褪色

实验药品:过氧化钠粉末、蒸馏水、酚酞溶液

实验仪器:试管、烧杯、量筒

实验步骤:⑴、向小试管中加入一小药匙过氧化钠粉末,加入10mL蒸馏水待反应完全后将溶液分成两份;

⑵、将一份浸入装有冷水的烧杯中,冷却后滴加2滴酚酞溶液;

⑶、将另一份侵入热水中,再向其中滴加2滴酚酞溶液;

实验现象:两份溶液的红色的逐渐退去,只不过热的褪色快点

实验结论:反应产生的热量不是使红色酚酞溶液褪色的原因,热水中的那份溶液褪色较快的原因是物理反应,因为温度高加快了分子的或离子的运动。

由于猜想氢氧化钠的浓度可能是使红色酚酞溶液褪色的原因,因此在分析其它因素是,应首先要排除氢氧化钠浓度的影响。即是找到一个较低的氢氧化钠浓度,再此浓度时可以保证红色酚酞溶液长时间不褪色。因此我配制了0.01mol/LNaOH溶液以供下面实验用。

实验二:

实验目的:探究氧气是否能使红色酚酞溶液褪色

实验药品:30%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0.01mol/LNaOH溶液、酚酞溶液

实验仪器:试管、试管架、带有导气管的单孔胶塞,胶头滴管

实验步骤:⑴、向试管中加入0.01mol/LNaOH溶液3mL,滴加2滴酚酞溶液使其变为红色;

⑵、向一支试管中加入3mL30%H2O2,用试管架固定,之后向其中加

入少量MnO2,并将制得的氧气通入红色溶液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红色酚酞溶液没有褪色

实验结论:氧气不能使红色酚酞溶液褪色

实验三:

实验目的:探究H2O2是否使红色酚酞溶液褪色

实验药品:30%H2O2、0.01mol/LNaOH溶液、酚酞溶液

实验仪器:试管、胶头滴管

实验步骤:向一支试管中加入0.01mol/LNaOH溶液3mL,再向其中滴加2滴酚酞溶液,观察到溶液变为红色并长时间不褪色,再向其中加入

2mL30%H2O2,振荡试管,2~3min后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红色酚酞溶液颜色逐渐变浅至褪色

实验结果:H2O2可以使红色酚酞溶液褪色

实验四:

实验目的:探究NaOH是否为红色酚酞溶液褪色的原因

实验药品:氢氧化钠固体、酚酞溶液、盐酸

实验仪器:试管、胶头滴管

实验步骤:⑴、配制3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

⑵、向试管中加入3mL3mol/LNaOH溶液,向其中滴加2滴酚酞溶液,

可以看到溶液先变红后褪色。将所得溶液分为两份。

⑶、向其中一份滴加少量盐酸,并与另一份进行对比。观察现象。实验现象:当向其中一支试管中逐滴加入盐酸中和氢氧化钠,随着氢氧化钠浓度

的减小,溶液又恢复为红色。

实验结论:氢氧化钠使溶液褪色与其浓度有关。由于酚酞变色范围是pH值介于8.2--10.0之间,而实验中氢氧化钠浓度很大,pH值在10以上,

导致酚酞呈现无色。加入盐酸后,由于中和反应,氢氧化钠浓度下降,

pH值降至10.0以下,由于变色的可逆性,溶液再次呈现红色。所以,

是NaOH的浓度造成酚酞褪色,而并非酚酞结构被破坏。

以上实验是自己的一点小想法,在向老师汇报之后基于老师提出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又进行了下面的实验。首先是在探究反应产生的热量是否能使红色酚酞溶液褪色中,我考虑的是反应产生的热量能否使红色酚酞溶液褪色,所以用的是过氧化钠与水反应这一体系,这样证明的结论就是在混合体系中反应产生的热量不能使红色酚酞溶液褪色。但也可以从另一个层面进行分析,探究热量对红色酚酞溶液的影响,这样更广泛,不仅适用于这一个实验,对一类都使用。其次是对高浓度的氢氧化钠使酚酞溶液变红又褪色后得到的无色溶液的探究。在探究氢氧化钠浓度对红色酚酞溶液的影响时我们已经得出了氢氧化钠浓度使红色酚酞溶液褪色并没有破坏酚酞显红色时的结构,而是具有可逆性的变色。但是并没有对过氧化氢使红色酚酞溶液褪色后得到的无色溶液进行深入探究。基于上述两点我又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五:

实验目的:探究热量能否使红色酚酞溶液褪色

实验药品:0.01mol/LNaOH溶液、酚酞溶液

实验仪器:烧杯、试管、试管夹

实验步骤:⑴、取两支试管,分别向其中加入3mL0.01mol/LNaOH溶液;

⑵、将一支试管放在冷水中冷却,将另一支试管放在热水中加热。

⑶、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滴酚酞溶液,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两支试管中的红色酚酞溶液都没有褪色

实验结论:热量并不能使红色酚酞溶液褪色

实验六:

实验目的:探究过氧化氢使红色酚酞溶液褪色后得到的无色溶液的性质

实验药品:30%H2O2、0.01mol/LNaOH溶液、酚酞溶液、

实验步骤:⑴、向试管中加入3mL3mol/LNaOH溶液,向其中滴加2滴酚酞溶液,可以看到溶液先变红后褪色。将所得溶液分为两份。

⑵、向其中一份无色溶液中滴加少量盐酸;向另一份无色溶液中加

入2mL30%H2O2,再加入一定量的盐酸,观察现象;

⑶、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2mL30%H2O2,,再滴入2滴酚酞溶液,再

加入3mL0.01mol/LNaOH溶液,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第一份中加入盐酸变为红色,第二份中加入过氧化氢还是无色溶液,再向其中加盐酸得到的仍然是无色溶液。第三支试管中得到红色溶

液。

实验结论:说明过氧化氢不能破坏酚酞无色内酯式的结构,遇到低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还是会变为红色;但过氧化氢却破坏了酚酞溶液显红色时的醌

式结构,能够使红色酚酞溶液褪色但却不能可逆,即恢复不到显色的

醌式结构。

课题3水的组成教案

课题3水的组成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氢气的性质; 2、认识水的组成; 3、了解并区分单质和化合物。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氢气燃烧和水的电解实验现象的观察,认识实验探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2、充分利用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和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电解水的实验确定水的组成 难点:对单质和化合物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等。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提问】出示一杯水,你对水的认识有哪些,水是由什么组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下水的组成 (板书)4-3 水的组成

思考,提出猜想 创设环境,引入新课 【过渡】在探究水的组成前,我们先认识下氢气的性质。(板书)一、氢气 1、氢气的物理性质: 指导学生观察一瓶氢气,总结氢气的物理性质。 【提问】神舟九号升空使用的燃料是什么? 【讲解】神舟九号升空使用液态氢作为燃料,说明氢气具有可燃性,那我们现在来研究下氢气燃烧。 【实验演示】现在我用锌粒和稀硫酸反应来制取氢气,但在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呢,我们要先对气体进行验纯,大家注意观察老师的操作。 【设问】使用排水法收集气体说明什么?验纯的操作是怎样的? 【归纳】氢气具有可燃性,点燃前要进行验纯,方法:先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集满氢气的试管口,慢慢靠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如果听到声音很小,则说明气体较纯。 【实验演示】现在我就可以对氢气进行点燃实验了,大家注意观察现象。 【提问】火焰呈什么颜色?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什么物质?怎样验证?写出反应方程式。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异常现象探究 - 副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异常现象探究 1 引言 2 产生异常现象的可能原因 在进行本实验时使用的仪器均是洁净的,药品是市售或新制的。导致溶液红色褪去的因素从产物的角度和反应原理方面来考虑可能有: (1)可能是产物中O2的氧化性使溶液褪色; (2)可能是受生成物氢氧化钠浓度的影响; (3)反应产生热量导致溶液的温度上升,可能使红色褪去; (4)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过程中可能产生具有漂白性的物质H2O2或O3。 3 异常现象的实验探究根据上述分析的可能原因,作如下实验验证。 3.1 产物中O2的氧化性影响 向试管中加入0.01 mol/L NaOH溶液3 mL,滴加2滴酚酞试液,同时制备氧气并通入红色溶液中,结果是溶液的红色长时间不褪色,说明生成的O2并不影响溶液的颜色。 3.2 生成物氢氧化钠浓度的影响 3.2.1 定性实验在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显红色。将此溶液分成两份,一份放置红色长时间不变色;在另一份中加少量NaOH固体,随着NaOH的溶解形成浓碱液,溶液的红色逐渐褪至无色。将此溶液又分成两份,分别滴加稀盐酸和蒸馏水,可以观察到加稀盐酸的那份溶液红色再现较快,滴加蒸馏水的那份短时间内难以恢复红色。 3.2.2 定量实验向等体积的浓度分别为5 mol/L,2 mol/L,1 mol/L和0.01 mol/L的NaOH溶液中滴加2滴酚酞试液,可观察到溶液红色褪去的时间如下: 溶液的浓度(mol/L) 5 2 1 0.01 变红又褪色的时间(s) 8 94 450 长时间无明显变化此实验表明:酚酞在稀碱溶液中才能稳定显红色,在浓碱性溶液中显红色后又褪去。 3.3 反应产生的热量的影响 往试管中加入一小药匙固体Na2O2,加入10 mL蒸馏水,溶解后分成两份,将一份浸入装有冷水的烧杯中,冷却后滴加2滴酚酞试液;将另一份加热至沸,再向其中滴加2滴酚酞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溶液使酚酞褪色的原因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溶液使酚酞褪色的原因 组长:张美玲组员:邓南雨.李茂华.陈广灵.刘伟君.刘海霞.黄丽珠 研究背景:在高一中考后的课上老师带领我们研究过氧化钠的性质时,当老师向过氧化钠加入水后有大量气泡生成,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该气体看到木条复燃,证明有氧气生成.然后老师将酚酞加入所得溶液中,看到溶液变为红色,证明有氢氧化钠产生,但是我们看到溶液随后褪色,那“溶液”是什么溶液呢?于是就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究.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探究酚酞褪色的原因,以及造成褪色现象的物质. 通过探究,培养了我们团结合作的精神以及观察,总结的能力. 研究方法:以实验探究为主,查找文献资料为辅. 研究内容:探究溶液中可使酚酞褪的原理,并且得出结论. 研究过程: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溶液,酚酞加入其中,先变红再褪色,可能是溶液中什么物质作用呢?先调查阅读相关资料,知道过氧化钠也水反应可分成两步先也水发生复合分解生成过氧化氢 设计实验: 实验一: 实验目的:1探究氧气是否能使红色酚酞褪色,所需药品:水 2酚酞溶液二氧化锰所需仪器:试管,试管架,带有导气管的单孔胶塞,胶头滴管. 实验步骤:1将少量氢氧化钠固体投入蒸馏水中,制成底浓度的平氧化钠溶液,再将酚酞试剂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使其变红. 2向一只试管中假如入过氧化氢,再用试管架固定,之后,向其加入二氧化锰,并将制的氧气通入红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并得出过氧化钠也水反应的溶液使酚酞红色褪去的原因. 观察现象:红色氢氧化钠溶液无褪色现象 结论:氧气不能使红色氢氧化钠溶液褪色. 实验二:探究氢氧化钠是否能使红色酚酞变红. 所需药品:过氧化氢(浓,稀),酚酞溶液,氢氧化钠固体. 所需器材:试管,胶头滴管,药匙. 步骤:将少量氢氧化钠固体投入蒸馏水中,制成低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再将酚酞滴入氢氧化钠溶液,溶液使其变红. 2.将红色的氢氧化钠溶液分别倒入两只试管中. 3.分别向试管中加入浓,稀过氧化钠,并观察现象:无现象.而加入过氧化钠的试管,不只红色褪去. 4.结论:浓度高的过氧化钠使红色氢氧化钠溶液褪色,而浓度越高,所需时间越短.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1)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 该反应分两步进行:Na?O?+H?O===2NaOH+H?O? 过氧化氢不稳定:2H?O?==2H?O+O?↑ 二者合并:2Na?O?+2H?O==4NaOH+O?↑(这是我们常用的) 过氧化钠是钠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的产物之一,纯品过氧化钠为白色,但一般见到的过氧化钠呈淡黄色,原因是反应过程中生成了少量超氧化钠(NaO?,为淡黄色)。过氧化钠易潮解、有腐蚀性,应密封保存。过氧化钠具有强氧化性,可以用来漂白纺织类物品、麦杆、纤维等。扩展资料: 过氧化钠可以吸收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 Na?O?+ 2NO = 2NaNO? Na?O?+ 2NO?= 2NaNO? 过氧化钠不属于碱性氧化物,属于过氧化物,可与二氧化碳(与干燥的二氧化碳不发生反应),酸反应,反应过程中均有氧气放出,化学方程式分别为:2Na?O?+2CO?= 2Na?CO?+O?过氧化钠和水的反应首先产生过氧化氢,碱性过氧化氢不稳定,会分解Na?O?+2H?O=2NaOH+H?O?;2H?O?= 2 H?O + O?↑,反应放热 总反应化学方程式:2Na?O?+ 2H?O = 4NaOH +O?↑ 在碱性环境中,过氧化钠可以把化合物中+3价的砷(As)氧化成+5价,把+3价的铬(Cr)氧化成+6价。利用这个反应可以将某些岩石矿物中的+3价铬除去。还可以在一般条件下将有机物氧化成乙醇和碳酸盐,也可以与硫化物和氯化物发生剧烈反应。 过氧化钠还具有漂白性,原因是过氧化钠与水反应过程中会生成过氧化氢(H?O?),由于过氧化氢具有强氧化性,会将部分试剂如品红等漂白,所以将过氧化钠投入酚酞溶液中酚酞先变红后褪色,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

最新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异常现象探究实验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异常现象探究实验》反思 今天下午是中学教学实验研究,做了《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异常现象探究》的实验,刚开始做实验时感觉实验本身超级简单,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做完。进实验室之前感觉自己都准备好了,因为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出了实验方案,又通过查找资料进行了修改,但是进了实验室,老师的一个个问题,还有“深思熟虑”的见解,让我感到自己开始时想得有点肤浅。这个探究实验远远不止自己原先想的那么浅,那么简单。它不同于普化、综合实验,它不仅要求以实验者的角度去思考、实施实验本身,而且更要求以一个化学教师的角度去更深层次的思考,更加规范自己的操作,还要思考实验给教学什么样的启示,让学生从中真正能获益什么。科学探究过程可以说是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是个人层面的科学。如果我们按照查好的资料进行实验,不加入自己的思考,这就是知识的再认知过程,而这样的过程是不合格的科学探究。本实验是探究的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从停留在知识表面上整体上的感性认识转向理性地对单独因素的作用机制的科学认识。基于这样的思考我进行了本实验的内容。 首先针对异常现象我提出了以下猜想: 由于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实质上分两步进行,而且释放出热量, 2Na2O2+4H2O=4NaOH+2H2O2; 2H2O2=2H2O+O2↑. 导致溶液红色褪去的原因从物质与热量方面来考虑可能有: ⑴、反应产生的热量导致溶液的温度上升,可能使红色褪去; ⑵、可能是产物中氧气的氧化性使溶液红色褪去; ⑶、可能是过氧化氢漂白性使溶液红色褪去; ⑷、可能是受生成物氢氧化钠浓度的影响。 然后从理论知识进行了分析: 酚酞是4,4—二羟基三苯甲醇一2一羧酸的内酯,具有弱酸性、弱还原性,无色晶体,在稀酸和中性溶液中,酚酞分子中三个苯环与一个SP3杂化的中心碳原子相连,三个苯环(生色基)之间未形成共轭关系,因此是无色的。遇碱后内酯开环并生成二钠盐,中心碳原子转化为SP2杂化状态,与三个苯环形成多个生色基共扼体系(醌式结构),因而显颜色(红色)。但在过量碱的作用下,由于生成了三钠盐,中心碳原子又恢复到SP3杂化状态,共扼体系消失,颜色也随之褪去。 可见红色酚酞褪色的原因可能是显红色的醌式结构被破坏了。从上图示可以看出,酚酞遇过量的碱,可使红色溶液褪色。通过分析化学中的知识知道,酚酞变色范围是pH值介于8.2--10.0之间。可见氢氧化钠使溶液褪色与其浓度有关。

铁粉与水蒸气的反应

科学探究:铁粉与水蒸气的反应 一、教材: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50页至51页 二、课时安排:15分钟 三、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四、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题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二课时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铁粉与水蒸气的反应是以科学探究的形式呈现的,是学生在学习钠与水的反应后,进一步研究金属与水的反应。 高中化学新课标提出:“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学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该实验难度大,因此不适合学生同步实验,通过反复探索实验方法,教师演示实验能确保成功,以突破教学难点。思维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因此,教学重点放在学生设计方案上,通过方案设计、筛选、完善的过程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初中化学中学生学过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对实验室确定制取气体装置考虑的因素有一定了解;接触过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知道氢气的检验方法。这些基础使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成为可能。新课由工件淬火视频引入,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猜想与假设并设计方案,演示实验验证假说,得出结论。 由于学生不具备化学方法检验四氧化三铁的知识,教学处理采用介绍x射线衍射仪测定反应后固体产物的方法,将先进技术设备的运用引入教学介绍给学生,目的是开阔视野,也使探究过程更为严密。 五、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原理; 2、能设计出简单的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装置;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铁粉与水蒸气的反应,认识设计实验的一般方法,体验科学探 究的过程。 2、训练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发展其思维的逻辑性、严密性、深刻性、广阔 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发展合作精神。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产物的探究

验证过氧化氢的存在及含量测定实验 一.探究冲动 2004年年底的巨能钙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大家对食品,保健品质量格外的关注。就其中涉及到的过氧化氢(俗称双氧水)对人体的危害也引起的大家的重视。而过氧化氢是中学常见的物质。现在我们来探讨如何测定过氧化氢的存在,将大家已学的知识同实际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在研究中学习知识,增长技能。 二.思维的火花 过氧化氢对人体的危害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a、过氧化氢可致人体遗传物质DNA损伤及基因突变,与各种病变的发生关系密切,长期食用危险性巨大; b、过氧化氢可导致老鼠及家兔等动物致癌,从而可能对人类具有致癌的危险性。 c、过氧化氢可能加速人体的衰老进程。过氧化氢与老年痴呆,尤其是早老性痴呆的发生或发展关系密切; d、过氧化氢与老年帕金森氏病、脑中风、动脉硬化及糖尿病性肾病和糖尿病性神经性病变的发展密切相关; e、作为强氧化剂通过耗损体内抗氧化物质,使机体抗氧化能力低下,抵抗力下降,进一步造成各种疾病; f、过氧化氢可能导致或加重白内障等眼部疾病; g、通过呼吸道进入可导致肺损伤; h、多次接触可致人体毛发,包括头发变白,皮肤变黄等; i、食入可刺激胃肠粘摸导致胃肠道损伤及胃肠道疾病; j、小分子过氧化氢经口摄入后很容易进入体内组织和细胞,可进入自由基反应链,造成与自由基相关的许多疾病。 H2O2具有杀菌、消毒、漂白等作用。H2O2既可作为氧化剂,又可作为还原剂。 三.实验设计 设计思路一 一.动植物在代谢中产生的过氧化氢,对机体是有毒的。机体通过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迅速分解成水和氧气而解毒。MnO2也可催化这一反应。下面分别用MnO2和猪肝中的过氧化氢酶催化这一反应。 实验步骤1将豌豆粒大小的新鲜猪肝脏研成肝糜备用。 2取三只试管,编号1,2,3。分别加入10mL过氧化氢的体积分数为3%的溶 液。同时把肝糜投入1号试管,向2号试管内加入少量的MnO2,3号试管做 空白实验,立即用橡胶塞封住试管。 3轻轻地振荡三只试管,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放在试管口,检验试管内的气体。实验结果1,2号试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两只试管内都有氧气产生;而三号试管没有明显变化。且放入猪肝的1号试管内的反应明显快于加MnO2试管内的反应。 通过实验,说明H2O2分解需要催化剂。猪肝中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高于MnO2。 生物酶的催化效率一般是无机催化剂的数万至数亿倍。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异常现象探究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异常现象探究 自然条件下的观察总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无法确定其中各个个别因素对于总结果有什么贡献。科学实验则把各个因素彼此分离开了,人为干预创造了条件,使一个因素在不为其他因素干扰而进行的作用中呈现出来,从而揭示出无人干预时所发生的复合事件的作用机制。 ——赖欣巴哈(H. Reichenbach)【引言】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向所得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应呈红色,且在一定时间内红色不会褪去(简称正常现象)。然而,我们向其溶液中滴加2至3滴酚酞试液,溶液虽呈现红色,但振荡试管后,溶液的红色很快褪去(简称异常现象)。 【探究目的】 1.实验探究产生异常现象的原因。 2.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 【探究建议】 1.根据已有知识,形成假说,解释异常现象产生的原因。将可能的假说用简明清晰的语言表述在实验记录本上。 2.从假说中推导出可供实验检验的预测。将推理过程呈现在实验记录本上,有需要时可以和同学或老师交流。 3.设计实验进行检验。 ※如果你认真完成了“建议2”,你会发现实验设计已经很轻松了。科学探究的关键与其说是动手实验,不如说是动脑思考——在问题的背景下,思考假说和实验的关系。 4.如果实验提供了否定的答案,请重新思考最初的假说或推理过程。如果实验提供了肯定的答案,请不要放弃检验其他假说的可能性。 5.完成实验报告,并与同学和老师交流。 【注意事项】 1.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你可以通过将思考呈现在实验记录本上接近这一目标。 2.在探究的过程中,你可能会产生新的、更进一步的问题。不要放弃深入探究的机会,在可能的时刻,清晰的表述问题,并对其进行深入探究。 【实验用品】 实验用品取决于探究的问题、假说以及相应的实验设计。请根据需要向指导教师索取。

铁与水蒸气反应实验的再设计

铁粉与水蒸气反应实验的再设计 一、原实验的缺陷 人教版必修1课本中采用湿棉花作为水蒸气源,用带灯罩的酒精灯加热还原铁粉的反应,较旧教材中采用加热 水至沸腾,用酒精喷灯加热铁粉反应的实验在安全性,简 易性方面有了很大改善,但仍存在以下不足:①加热还原 铁粉时,由于棉花中含水量较少,铁粉还未达到反应的温 度时,棉花中的水蒸气早已溢出,无法与铁粉充分反应② 由于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将棉花放在试管底部时,棉花中 的水过早向下流动冲走铁粉,也易炸裂试管③反应时间过 长,现象不明显。针对上述问题,我对本实验进行了再设 计。 二、实验仪器和实验药品 实验仪器:铁架台、导气管、单孔橡皮塞、试管、湿棉花、 蒸发皿、酒精灯(带灯罩)、小木棒 实验药品:铁粉、肥皂水 三、实验步骤 1、取一支稍大一些的试管,在试管底部装入一团湿棉花, 在试管中部装入稍过量的铁粉,再在试管口用一带导管 的单孔橡皮塞塞住。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使试管口 略向下倾斜。另取一蒸发皿,放入肥皂水待用。 2、用带灯罩的酒精灯先加热试管中部铁粉堆积的部位,

30s~40s后再用另一带灯罩的酒精灯加热试管底部棉花 部位,加热时铁粉红热,刚开始导管插入蒸发皿的肥皂 水中出现很多气泡,但这不是氢气泡而是空气泡。大约 两分钟左右,用小木棒点燃肥皂泡,可听到明显的爆鸣 声。 四、实验装置图 铁粉与水蒸气反应实验装置图 五、本实验的优点 1、铁粉稍过量使反应充分,迅速。 2、采用两个带灯罩的酒精灯分别加热,先加热铁粉,待接 近反应温度时再加热湿棉花,使铁粉可以迅速与溢出的 水蒸气充分反应,避免了水蒸气过早溢出或迟迟不溢出 的情况。 3、节省了反应的时间,现象很明显。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学习了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往所得的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学生经过实验后发现先变红,然后褪色。老师提出变红(正常现象)后的溶液为什么会褪色(异常现象)? 二、学生作出种种猜想,分成几个小组,共同讨论。 通过充分的讨论,学生作出如下各种猜想: 猜想1:有可能是我们所用的试管不干净,管壁上沾有的杂质产生影响,使红色褪去; 猜想2:22O Na 在空气中易变质,有可能是我们所用的过氧化钠部分变质后引起; 猜想3:手模试管感觉到很热,该反应放热,有可能是溶液的温度较高,使红色褪去: 猜想4:有可能是酚酞变红后,被生成的氧气氧化; 猜想5:有可能是生成物氢氧化钠浓度的影响; 猜想6:我们学过了褪色有可能是被强氧化性的物质漂白,过氧化钠与水反应还可能产生强氧化性的物质(如生成22O H ),具有漂白作用; 三、由学生提出设计方案 方案1:将试管洗涤干净; 方案2:用未开过盖的分析纯22O Na 作实验; 方案3:用冷却后的溶液作实验;(说明:由于无法得到稳定的酚酞红色溶液,所以对猜想四、六学生不能马上设计出方案。不过作了方案五的实验后,学生自然就能设计出解决猜想四、六的方案。) 方案5:用不同浓度的NaOH 溶液作对比实验:①NaOH 5mol/L ;② NaOH 1mol/L ;③NaOH 0.01mol/L 。 方案4:往NaOH 0.01mol/L 溶液中,滴加2滴酚酞试液,变红色且较长时间不褪色,制备氧气通入红色溶液中。 方案6:(1)往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中加少许2MnO ,用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内。(2)往NaOH 0.01mol/L 溶液中,滴加2滴酚酞试液,变红色且较长时间不褪色,然后加入22O H ; 四、进行实验探究

《铁与水蒸气反应》教学设计

《铁与水蒸气反应》教学设计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在必修一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中,铁与水蒸气的反应出现在科学探究中,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课本要求学生设计一套简单的实验装置,使还原铁粉与水蒸气反应。以此为依据设计这节课。 2.教学内容分析 实验是化学的基础。反应实验装置的设计是学生应逐步培养的能力。本节课是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一个很好地平台,由于是高中第一节实验探究课,需要结合学生在初中学习到的一些实验装置的知识,把已经学过的零散的知识进行整合,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3.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见过一些实验装置,比如O2、H2、CO2的实验室制法,简单的性质实验,具备了完成化学实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具备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这些知识都是本节课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知识的积极构建者,主要采用让学生设计实验的方式,注重学生的能力发展。 4.教学目标设计 (1)基本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原理 2.设计出简单可行的铁与水蒸气的反应装置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采用实验探究法,在复习反应装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2.在教学过程中训练思维的严密性、逻辑性,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优良品质。 2.培养学生重视实验的科学态度和对学科实验的兴趣。 (2)发展性目标 以课本实验为依据,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和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 (3)教学重点的分析与确定 铁与水蒸气的反应是以科学探究的形式呈现的,引导学生合作设计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装置,并进行方案评价。由此确定教学重点:铁与水蒸气反应的装置设计。 (4)教学难点的分析与确定 水蒸气制备,氢气的检验等这些基本实验学生在初中已有所认识,如何将已学的知识串在一起,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成功地完成铁与水蒸气的反应是一难点。 5.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流程图:如右图。

对过氧化钠与水反应问题的研究

对过氧化钠与水反应问题的研究 1 问题的提出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是中学化学课堂重点演示实验,从目前情况看该实验的研究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氧气质量的理论计算和实验结果的矛盾[1]、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后溶液具有漂白性的原因[2~3]、双线桥标出过氧化钠与水反应过程中电子的得失[4]等疑难问题更为突出,所以从实验和理论上对上述疑难问题加以认真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2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机理的研究过程 以上疑难问题的产生说明人们对Na2O2和H2O反应机理的研究还很不深入,对一些疑难问题背景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因此从定量实验研究到理论研究是正确认识Na2O2和H2O反应机理的必要保证。 2.1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研究 [实验1] (1)用一个打有2个小孔并内部放有润湿滤纸的塑料盖盖好500 mL的烧杯,一孔中放入量程200℃的温度计,称量并记录质量。 (2)取下塑料盖在500 mL干净的烧杯中放入一定量的过氧化钠后再盖好塑料盖并称量以确定过氧化钠样品的质量。 (3)另称量放有胶头滴管(吸入了蒸馏水)的 500 mL烧杯的质量。然后用 胶头滴管滴入蒸馏水同时观察和记录反应的温度,反应完毕后用胶头滴管小心冲洗烧杯的内壁,冷却到室温后加入蒸馏水使反应后的溶液为250 mL,称量。 (4)用已经校正好的酸度计测量250 mL反应后的溶液的pH。 (5)称量一片滤纸的质量,并用该滤纸吸取酸度计上带有的溶液并再一次称量。 (6)再称取0.5 g MnO2加入测量完pH的反应后的溶液中,观察反应现象。 (7)当(6)反应完毕冷却到室温后,称量质量。 (8)再用酸度计测量(6)进行完毕后溶液的pH。 (9)实验数据处理。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水的反应计算专题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水的反应计算专题 一、单一反应型——可用差量法 例1.某容器中通入V L CO2,再加入少量Na2O2后,气体体积缩小到W L,则被吸收的CO2的体积是(均为相同条件下)() A.(V—W)L B.2(V—W)L C.(2V—W)L D.2W L 二、二元混合物型——可用二元一次方程组 例2.200℃时,11.6gCO2和水蒸气的混合气体与足量的Na2O2充分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加了3.6g,求原混合物中CO2和H2O的质量比。 三、连续反应型——可用化学方程式叠加法 例3.将含有O2和CH4的混合气体置于盛有23.4gNa2O2的密闭容器中,连续进行电火花点燃,反应结束后,容器内的压强为零(150 ℃),将残留物置于水中,无气体产生。原混合气体O2和CH4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1:1 B.1:2 C.1:3 D.2:1 四、讨论判断型——可用极限法确定关键点 例4.将amol Na2O2和b mol NaHCO3混合置于密闭容器中.加热至300℃使其充分反应,回答下列问题: ⑴当充分反应后密闭容器内气体只有氧气时。a和b的关系式是 ⑵当充分反应后密闭容器内固体只有Na2CO3时。a和b的关系式是 ⑶当充分反应后密闭容器内固体为Na2CO3和NaOH混合物时,a和b的关系式是 练习 1.将干燥的88gCO2通过装有Na2O2的干燥管后,气体质量变为60g,则反应后的气体中CO2的质量为() A.24 g B.34 g C.44 g D.54 g 2.在天平两边各放一质量相等的烧杯,分别放入100g水,向左盘烧杯中加入4.6g金属钠,为保持天平平衡,向右盘烧杯中应加入Na2O2的质量约是() A.4.52g B.5.12g C.5.54g D.6.22g 3.将CO、H2、O2混合气体16.5 g用电火花引燃,然后通过足量的Na2O2,固体增重7.5 g,则混合气体中O2的质量分数为() A.36%B.54.5%C..40%D.33.3%

铁与水蒸气反应实验的再设计

铁粉与水蒸气反应实验的再设计 一、原实验存在的缺陷 人教版必修1课本中采用湿棉花作为水蒸气源,用带灯罩的酒精灯加热还原铁粉的反应,较旧教材中采用加热 水至沸腾,用酒精喷灯加热铁粉反应的实验在安全性,简 易性方面有了很大改善,但仍存在以下不足:①加热还原 铁粉时,由于棉花中含水量较少,铁粉还未达到反应的温 度时,棉花中的水蒸气早已溢出,无法与铁粉充分反应② 由于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将棉花放在试管底部时,棉花中 的水过早向下流动冲走铁粉,也易炸裂试管③反应时间过 长,现象不明显。针对上述问题,我对本实验进行了再设 计。 二、实验仪器和实验药品 实验仪器:铁架台、导气管、单孔橡皮塞、试管、湿棉花、 蒸发皿、酒精灯(带灯罩)、小木棒 实验药品:铁粉、肥皂水 三、实验步骤 1、取一支稍大一些的试管,在试管底部装入一团湿棉花, 在试管中部装入稍过量的铁粉,再在试管口用一带导管 的单孔橡皮塞塞住。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使试管口 略向下倾斜。另取一蒸发皿,放入肥皂水待用。 2、用带灯罩的酒精灯先加热试管中部铁粉堆积的部位,

30s~40s后再用另一带灯罩的酒精灯加热试管底部棉花 部位,加热时铁粉红热,刚开始导管插入蒸发皿的肥皂 水中出现很多气泡,但这不是氢气泡而是空气泡。大约 两分钟左右,用小木棒点燃肥皂泡,可听到明显的爆鸣 声。 四、实验装置图 铁粉与水蒸气反应实验装置图 五、本实验的优点 1、铁粉稍过量使反应充分,迅速。 2、采用两个带灯罩的酒精灯分别加热,先加热铁粉,待接 近反应温度时再加热湿棉花,使铁粉可以迅速与溢出的 水蒸气充分反应,避免了水蒸气过早溢出或迟迟不溢出 的情况。 3、节省了反应的时间,现象很明显。

《4.3 探究水的组成》

《4.3 探究水的组成》 第一篇: 4.3探究水的组成4.3探究水的组成 一、教学目的要求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2.通过水电解的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3.培养学生观察探究能力与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二、本课题分析 本课题以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符合事物的认识规律,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缩小学生对化学科学的距离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水的组成的认识是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分析获得的,它既与史实相符,又体现了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过程和方法。这样展现知识具有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同时也渗透了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水电解的实验和根据实验分析探究水的组成的方法。难点:用分子、原子知识解释电解水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 纯净的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液体。在101千帕时,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4℃时密度最大,为1克/厘米3。水结冰时体积膨胀,所以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能浮在水面上。

水与人类的关系 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都离不开水。世界上用于农业的淡水占人类消耗淡水总量的60%~80%。工业上要用大量水来洗涤、溶解、加热或冷却,并用水作原料来制造化肥等产品。在动力工业上,水力发电在总发电量中占有一定比率。在交通运输上,内河及海洋航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探究组成水的元素 上左图是水的电解实验装置图,接通电源,观察电极上和试管内发生的现象。通电后,电极上出现气泡,一段时间后试管1和试管2中所收集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科学研究证明,当水分子分解时,生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2个氢原子结合成1个氢分子,很多氢分子聚集成氢气;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很多氧分子聚集成氧气。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更小的粒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例如,在水电解的反应里,水分子分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2个氢原子结合成1个氢分子,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如上右图所示)。这个实验也验证了上章学过的这个结论: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 根据精确的实验测定,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因而水的化学式是h2o 课后反思: 1、水的电解实验,水中的电解质最好用氢氧化钠溶液,因为稀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实验探究教学设计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实验探究教学设计 一、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 2.年级:高中一年级 3.所属章节:第三章第二节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过氧化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②通过设计、实施探究性实验,掌握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科学地观察、思考、分析和总结归纳的能力,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的现象和实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努力探究的优良品质。 ②渗透对立统一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具有两面性,树立积极的科学价值取向,培养正确的化学学科素养。 2.内容分析 (1)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本章内容是前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学习的延伸,共同完成金属及其化合物这一主题的学习;同时过氧化钠是一种重要的钠的化合物,也是一种重要的过氧化物,对过氧化钠的性质、用途等进行比较全面、细致的学习和研究不仅是学习、研究钠及其化合物性质变化规律的需要,也是以后学习和研究其他金属及化合物性质变化规律的需要。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实验也是第一章所学实验方案设计知识的进一步应用和巩固。在教材中对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认识,是以实验的方法完成的,这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等提高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另外,从教育目的方面讲,过氧化钠在生活、生产上具有广泛的应用,研究它更具有现实意义。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 水的组成教案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课题1 水的组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水的组成。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学习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体会科学研究和思维方法, 认识实验研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 度。 【教学重点】1.水的组成 2.单质、化合物的区别。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直流电源、水电解器,试管、酒精灯、火柴 【教学设计】 板块Ⅰ引入:多彩水世界 内容1:请你欣赏——明白学习对象 (电脑显示图片资料) ①教材第三单元的封面 ②太空中看地球的照片 ③组材(与水有关的风景图片如水电站、喷灌图、水产养殖、海滨浴场等等) 师:我们欣赏到的资料的主题是什么? 生:水 内容2:浮想连翩——认识水是生命之源 师:地球上适宜生命存在的三大基本因素是什么? 生:空气、水和适宜的温度。 师:(播放火星车在火星上拍摄照片,及证明火星曾经有水的证据的报道)同学们看到这些资料和报道后对火星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生:(不同的学生印象肯定不同,让他们自由想象)火星上很荒凉,火星上也许从前有生命、火星上可以采矿、火星没有地球有生机…… 师:科学家为什么在火星上搜寻曾经有水的证据呢? 生:有水就有可能有生命存在过。 师:美国火星探测器在火星上已经找到了火星原来有水的痕迹,之后在报刊上很快出现了“地球人原来是火星人的后裔”猜想。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种猜的最核心的依据是什么? 生:水是生命之源。 内容3:高谈阔论——了解水的分布及作用 ①水的作用 师:同学们吃过新疆葡萄干吗? 生:吃过,甜甜的,酸酸的,很好吃。 师:是的,很好吃,新疆哪个地方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十分利于葡萄的生长,但是新疆这片广阔的大地上,适宜种植葡萄的地方不到10%,大家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生:交流、讨论,最后形成的意见是——缺水。 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正确,如果新疆不缺水,它生产出来的葡萄用来酿葡萄酒供全世界所有的人来饮用都用不完。在世界各地水资源分布很不合理,有的地方水资源很丰富,如我们的家乡。但有些地区又极端缺水,难以适宜人类居住,比如我国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古代有许多城池都被废弃了,原因就是自然环境严重恶化,缺水造成的。你们知道自然界的水是由哪些形式存在的吗? ②自然界中水的分布形式: 生:河水、湖水、地下水、极地的冰盖、空气中的水等等。 师:同学们概括了很多,这些叫自然界的自然水。据你们所知,还有什么地方有水吗? 生:蔬菜里有水、果冻里有水、人体里有水、纸张里有水、结晶水合物里有水等。 师:大家分析很有道理,这些水与自然界里的水存在的形式不一样,叫“结合水”。 师:请同学们分析三峡枢纽工程的意义。 生:先讨论、交流,后概括:发电、抗旱防洪、灌溉、调节气侯,航运、旅游…… 板块Ⅱ实验探究:水的组成 内容4:猜测水的组成 师:给出水的化学式——H2O,请学生猜测水的组成。 生(可能作答):由H2和O组成,由H2O组成,不知道,……

铁与水蒸气反应实验条件的探究

铁与水蒸气反应实验条件的探究 摘要:人教版化学必修1中铁粉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装置虽然简单易操作,但是实验成功率很低,实验现象不明显。在其他文献的基础上,对实验条件及产物的检验进行了探究,同样实验装置下操作简单,现象更加明显。 关键词:铁粉;水蒸气;实验改进 人教版必修ⅰ中采用湿棉花作为水蒸气源,用酒精灯加热还原铁粉的反应,并通过氢气肥皂泡检验氢气的产生[1]。在中学教学过程中发现,该实验装置(如图1)虽然操作简单,但是实验成功率很低,实验现象很难达到如课本彩图中效果,本文在其他文献的基础上,对实验条件及产物的检验进行了探究,同样实验装置下操作简单,现象更加明显。 一、存在的问题 1.水蒸气的产生 教科书上用湿棉花中水的蒸发来产生水蒸气再与铁粉反应,经过实验发现用湿棉花产生水蒸气存在以下缺点: (1)湿棉花的水分易挥发。铁与水蒸气反应的温度为1173k[2],而水的沸点为373k[2],远远低于该实验的反应温度,因此,当铁粉处温度达到反应温度时,湿棉花中的水分早已挥发没有了,导致水蒸气量不足,产生的氢气量极少,现象不明显。(2)在加热过程中,湿棉花中的水会成滴流向试管中间加热部

位,由于试管中部温度较高,很易导致试管炸裂,实验不安全。2.产物的检验 教材中用点燃氢气泡的方式来检验产物是否为氢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由于产生的氢气量少,气泡很难被点燃,实验过程中也鲜有淡蓝色的火焰,无法检验产生的是氢气。 由于湿棉花中的水分挥发较快,在文献中,有用给装有水的烧瓶或大试管加热[3],以提供持续稳定的水蒸气流,作为水蒸气的发生装置,但是由于产生的水蒸气过多水蒸气流较大,易导致试管炸裂,且导致产生的氢气浓度下降,现象也不明显。 对此实验很多教师都给予了关注,大多都是对水蒸气的产生进行了改进,采用固-固加热的实验装置,即用一种在加热条件下能产生或提供持续水蒸气流的固体与铁粉混合,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由固体受热提供水蒸气再与铁粉反应效果较好。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文献主要选取了以下几种固体:湿沙子[4],湿粉笔头[5],硫酸铜晶体[6],氢氧化钙固体[6]经过查阅文献及实际操作验证:选用氢氧化钙和铁粉混合加热时实验现象明显,安全性高,效果最好。 二、实验改进 1.对实验产物检验的改进 教材中用点燃氢气泡的方式来判断是否产生了氢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由于气体量少,气泡很难被点燃,也看不见淡蓝色火

初三上册化学 水的组成教案与教学反思

课题3 水的组成教案与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氢气的性质了解氢气的性质,由氢气燃烧实验初步推测水的组成 2.水的组成了解水的电解实验,通过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3.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知道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能够区分单质、化合物、氧化物 教学重难点 1.能根据水的电解实验知道水的组成。(重点) 2.从组成的不同记住化合物和单质的区别。(难点)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我们学习了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空气,自然界中还有什么物质与人类活动、生产密切相关呢?俗话说“不吃一月,无水一周”,自然界中的水,孕育和维系生命,水是生命之源,农业之本,水力发电;水运航道和宜人的环境。 水究竟是由哪些元素组成?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氢气的性质 提出问题氢气球可以升上天空,还可以燃烧爆炸,为什么呢?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结合生活实例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物理性质:在通常状况下,氢气是一种无色、无臭、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小(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 2.化学性质: (1)纯净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热并生成水。 (2)不纯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可能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其纯度。 (3)文字表达式为:氢气+氧气水 点燃 3.验纯:

收集一试管氢气,用大拇指堵住试管口,倒立着移近火焰,如发生尖锐爆鸣声表明气体不纯,声音很小则表示气体较纯。 探究点二水的组成 提出问题氢气中含有氢元素,氧气中含有氧元素,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推测水可能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吗?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讨论归纳,了解水的组成。 探究实验 1.实验仪器:水电解器、直流电流、酒精灯。 2.实验药品:水、氢氧化钠(或稀硫酸)。 3.实验操作:如图所示,在水电解器中加满水,向水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或稀硫酸),接通电源。 4.实验现象:一段时间后电极上有气泡产生,正极与负极气体体积比约为1∶2。用燃着的木条检验正极端玻璃管中的气体,发现木条燃得更旺;用燃着的木条检验负极端玻璃管中的气体,发现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淡蓝色。 5.实验结论:文字表达式: 课堂讨论在实验过程中产生氢气的体积与氧气的体积比往往大于2:1,造成数据偏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归纳总结 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探究点三单质、化合物、氧化物 提出问题物质按组成元素如何分类?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 交流讨论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 1.单质与化合物的比较 分类单质化合物 概念由同种元素组成纯 净物。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区别①由同种元素组成 ②不能发生分解反①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②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分解反应

水的组成-说课稿

《水的组成》说课稿 蒋 胜 芝 内丘县第二中学《水的组成》第一课时说课稿

内丘县第二中学蒋胜芝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水的组成》第一课时,下面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几个方面谈谈自已对这节课的设计。 -、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四单元课题三《水的组成》第一课时的内容。水,是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部分的内容。第四单元以“水”为载体,从自然界到实验室、从社会到学科、从宏观到微观逐步深入,将学科知识与社会现实问题融为一体。帮助学生在物质的认识上由宏观转向微观,从组成转向结构;出现了一些化学式,为课题四化学式的学习略作铺垫,同时也分散了难点。总之,教材在编排上注重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2、教学目标 (1)认识水的组成; (2)通过氢气在空气里燃烧及电解水实验的视频,学习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获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通过资料“水的组成揭秘”,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方法教育。 以上教学目标的制定基于修订版化学课程标准课时目标的要求:准确、具体、可行,符合全面发展观以及统整观下的化学教学目标的制定。融合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融为一体。 3、重点、难点 重点:电解水实验,水的组成。 难点:通过氢气燃烧实验、电解水实验,分析、确定水的组成。 二、学情分析 小学科学课、初中物理课、本单元课题一、二的学习以及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已经知道水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物质之一,而且对水的物理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水的组成,学生并不完全了解。学生在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中所学习的氧气检验方法是本课题学习的基础之一。 三、教法、学法 基于以上教材、学情分析,本节课采用:实验、启发式讲解、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的落实:一是设计载体,即通过什么样的载体来落实目标;二是设计路径,即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和方式来落实目标。为此,本节课采用了科学探究、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法。

过氧化钠和CO2、水反应相关计算题解法详解

过氧化钠和CO2、水反应相关计算题解法 四川省中江中学×××(邮编:618100)在高三化学的复习课中,学生的思维局限性大,不善于联系前后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对于稍有新意的题型往往束手无策,让老师们感到很头疼。然而,发散思维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达到的,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注意深挖问题的内涵,弄清问题的外延,培养学生一题多思、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的能力,对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开放性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例如,在钠的化合物一章中,有一道很普通的试题: 例1:CO与H2的混合气体3g,和足量的氧气燃烧后,在150C时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Na2O2固体,固体的质量将增加多少g? A. 1.5g B. 3g C. 6 g D. 无法计算 【分析】利用反应关系: 2CO +O2───→2CO2───→O2 2H2+O2───→2H2O ───→O2 即反应中CO和H2耗多少氧气,最终又有多少氧气放出,既氧气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按照质量守恒原理,气体减少的质量应该等于固体增加的质量,所以固体增加的质量就是CO和H2的质量之和,既3g,应选B项。 在一般情况下,往往利用关系式法就此题对学生进行守恒关系的运用分析较多,但如果仔细挖掘,就会发现: 【分析】在有机物中,由许多物质都由C、H、O三元素构成,且它们也可写作(CO)x(H2)y 的组成形式,如甲醇(CH3OH)、乙二醇(C2H6O2)、乙酸(CH3COOH)、葡萄糖(C6H12O6)等。当它们完全被氧氧化后,再将产物如上通入足量Na2O2固体,固体的质量增加同CO、H2及其混合气体与足量Na2O2固体反应时是同类问题。 故该问题可进行如下发散: 例2:某物质3g在一定条件下被足量的氧气完全氧化后,在150C时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Na2O2固体,固体的质量将增加3g,该物质可能是? ①CO ②H2 ③甲醇④甲酸甲酯⑤葡萄糖⑥乙酸 A.①③④ B. ②③ C. ①②③⑤ D. 全部 不难得出,以上几种物质均可写作(CO)x(H2)y的组成形式,应选D项。 至此,本题的分析看起来已很完善,但如果再深究下去,就会有如下考虑: 【分析】在有机物中,同样由C、H、O三元素组成的许多物质,并不能写作(CO)x(H2)y 的组成形式,如:甲酸(HCOOH)、乙醇(CH3OH)等,当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被足量氧气完全氧化后,再将产物通过足量Na2O2固体,固体的质量增加是否也有一定的规律呢? 故该问题可再次进行如下的发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