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对乡村社区发展影响的调查与思考(精)

乡村旅游对乡村社区发展影响的调查与思考(精)
乡村旅游对乡村社区发展影响的调查与思考(精)

乡村旅游对乡村社区发展影响的调查与思考

——以河北省井陉县于家村为个案

梁军

[摘要]乡村旅游对乡村社区的综合影响体现在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等方面。如何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有利影响,规避不利影响,提高乡村旅游的综合效应,从而加快乡村社区全面发展,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本文以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于家村乡村旅游开发为例,通过对于家村居民乡村旅游意向调查分析,结合乡村旅游对乡村社区的综合影响,探讨如何正确处理乡村旅游开发与旅游地之间的相互关系,促进乡村旅游与乡村社区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乡村旅游,乡村社区,综合影响,调控措施

社区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根据国内外大多数社会学家的解释和中国社会的客观实际,可以认为社区是指由居住在某一地域里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从事各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相对完整的社会实体。〔1〕社会学研究一般把社区分成城市社区和乡村社区两大类。〔2〕

乡村社区与旅游的结合形成了社区乡村旅游,其主要内涵是:从乡村社区的角度考虑旅游目的地建设,以社区的互动理论指导旅游区的总体规划和布局,通过优化旅游社区的结构提高旅游流的效率,谋求旅游业及旅游目的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与最优化。〔3〕

一、乡村旅游对乡村社区发展的影响分析

1.乡村旅游对乡村社区发展的环境影响

(1对环境的积极影响。合理的旅游开发可以改进土地利用方式,使土地利用方式从环境消耗性利用转为环境建设性利用;可以绿化、美化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森林的砍伐;可以加强公众的环境意识,促进对环境的保护;可以保护旅游产品开发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质量。

(2对环境的消极影响。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旅游活动、旅游设施建设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各类环境污染超过环境承载力,导致景区生态环境改变。如水污染、空气污染、垃圾增多等。

2.乡村旅游发展的经济影响

(1旅游对经济的牵动作用。由于旅游对基础设施要求较高,发展旅游将强迫性地使旅游地各项功能更完善,这为其他产业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结构的改善提供了有利条件;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旅游地资源的复合开发,推动旅游经济内部结构调整。

(2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旅游业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关联度小;旅游业在旅游开发中带来的经济效益主要靠外来资金,当地社区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处于从属地位。

3.乡村旅游发展的社会文化影响

(1对社会文化的推动作用。有利于促进社区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居民观念的更新,学习文化积极性的提高;加强城乡居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为城乡

居民提供理解和交流的机会;有助于社区形象的塑造;增强社区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拓宽村民的视野;增加居民经济收入,提高地区生活质量;增加就业机会,保持社会稳定。

(2对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部分旅游者在旅游地存在“道德约束力松弛”现象,导致旅游非道德行为,如污染环境、毁坏旅游资源和基础设施、在公共场所举止不文明、对旅游地不尊重等,形成与当地居民的矛盾;文化传统被当作商品和经济资源,导致社会道德意识下降,当地文化传统丧失,传统价值观念受外来影响而改变;因为对旅游资源开发机会的不均等而产生的各有关方面的利益冲突。如政府与当地群众、政府与投资商、投资商与当地群众、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矛盾。

二、于家村概况

于家村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中西部的太行山区,是明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于谦后裔的居所。于家村建于明成化年间,至今有500多年历史。于家村明清石头建筑群、于氏祠堂及家谱保存完好。在于家古村落的民居建筑中,石头院房占绝大部分。建筑古朴自然,民间工艺别具一格。1998年11月1日于家村被河北省民俗学会命名为“于家石头民俗村”; 2000年10月被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命名为全国三百村之一的“中国民俗文化村”,成为石家庄市第一个民俗旅游村、河北省唯一一处古村落省级保护单位; 2007年5月31日被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三、对于家村居民乡村旅游开发意向调查分析

作者于2007年3月在于家村发放调查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24份,其中,于姓居民117名,康姓居民7名。

1.被调查居民的基本情况

在被调查的124名当地居民中,男性67名,占54%,女性57名,占46%;小学文化程度占33%,初、高中文化程度占46%,中专、职中占19%,大专占2%;有农民77人,学生24人,公司职员5人,工人6名(有12名居民未透露职业;被调查者在于家村的居住时间分布较均匀,其中居住56年以上的占25%, 31~55年的占24%, 19~30年的占25%, 0~18年的占26%。

2.居民意向调查结果分析

居民意向调查设四部分,共33小题,包括居民对旅游业产生的经济影响、社会影响、文化影响、环境影响的反应。调查表分反对、无所谓、同意3个等级。

(1居民对旅游开发产生的经济影响的反应。居民认可度最高的依次为“旅游可以为本村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旅游能促进本村的发展,增加村民的收入”、“希望旅游业成为本地经济的主要支柱”、“本村成为中国民俗文化村后,能给本村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认可度最低的分别是“目前其家庭从事旅游服务工作的人数不多”、“旅游业不会使本村外出工作的人数减少”和“将来从事旅游服务工作的人数不

会很多”,村民对“发展旅游业只对当地少数人受益”、“外地来本村工作的人数会增加”、“发展旅游业可改善生活品质,提高生活水准”、“发展旅游业会导致当地物价上涨”等没有明显的倾向。

调查发现,对于“我们家将会有多人从事旅游服务的工作”的调查结果显示,村民中有53%的人表示反对, 19.23%的人表示无所谓,仅27.69%的人表示同意。

他们存在疑虑:旅游开发究竟能给自己和家庭带来什么好处?这也是目前不少古村落开发过程中遭遇的同样问题,即如何平衡旅游开发公司的利益与当地村民的利益,如何最大程度地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参与到旅游开发中来,如何确保旅游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等。为了尽可能地少走弯路,避免出现争端,于家村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认真考虑和妥善解决这些问题。

(2居民对旅游开发产生的社会影响的反应。通过分析,居民对乡村旅游的社会影响的反应程度比旅游业产生的经济影响强烈。认同率最高的是“发展旅游业会提高本村的知名度”,其次是“我知道本村是中国民俗文化名村”、“我为自己是于家村的村民而感到自豪”;认同率最低的两项分别是“当地居民将承受旅游所带来的痛苦”、“旅游业使当地社会治安水准下降,出现赌博、卖淫等现象”。可见,居民对乡村旅游产生的社会影响基本持乐观态度,并没有意识到发展旅游业将会对当地社会环境产生冲击。这与于家村乡村旅游处于初步开发阶段的特征是一致的。

(3居民对旅游开发产生的文化影响的反应。居民比较赞同以下观点:“我十分愿意与游客接触,欢迎游客参观我家”、“旅游业促使村民学说普通话,并与讲普通话的游客交流”、“旅游业给村民带来更多的娱乐活动”,不赞同“旅游业改变了本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旅游业改变了当地的传统文化”。另外,居民并不反对“游客的高消费”,也没有“感觉与游客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格格不入”,但是居民“不喜欢游客的穿着打扮和生活方式”。这反映出当地居民愿意与游客进行接触、交往的愿望,并渴望旅游业的发展能改变他们比较单一的生活方式,这种好客、友善的态度是进行旅游开发非常必需的。只是游客带来的新奇时髦的装扮、时尚的行为模式、比较潮流的生活方式一时不能为当地村民所接受。

(4居民对旅游开发产生的环境影响的反应。村民认可度最高的是“村民有责任保护本村的环境”,表明村民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德意识。其次村民普遍认为“旅游业增强了政府对古村落的环境保护”。于家村在被评为中国民俗文化村之后,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编制保护规划、进行部分维护修缮、考察研究等,使村民们认为发展旅游业促进了政府对村落的保护。同时,村民对“旅游业造成了更多的垃圾”、“政府应该更多地关注本村的环境保护,而不是招徕更多的游客”、“旅游带来的杂讯令人讨厌”等基本持认同态度。另外,村民不赞同“发展旅游业破坏了古村落的建筑”、“旅游使本村的环境品质下降”、“旅游增加了当地居民在供水、供电、医疗等方面的紧张感”。可见,村民们通过客观事实认识到旅游业带来的一些环境污染问题,但没有意识到这将造成古村落总体环境品质的下降,这主要与大部分村民文化程度不高有关。因此,村民素质的提高亦是旅游开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一个初步结论:于家村的村民为自己是于家村人而感到自豪,并认为有责任保护古村落的环境;当地村民渴望与游客接触,希望发展旅游业,认为旅游业可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为当地带来更多的工作机会;村民们基本认同旅游业给当地环境带来的一些破坏,如垃圾的增多、杂讯的污染等。另外,村民们认为发展旅游业并不会使当地社会治安状况恶化,不会对社会文化造成不良的影响,也不会使古村落的环境品质下降。

四、乡村旅游对乡村社区发展影响的调控措施

1.乡村旅游的环境影响调控

(1通过对于家村土地使用的合理调整,达到合理利用土地的目的,更好地维护古村落的特色风貌,改善村落景观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如原工业用地(管厂建筑及烟囱对古村落风貌造成不良影响,影响观赏效果。通过调整规划,对原管厂建筑进行外观上的整治,内部结构进行调整,改为旅游服务用地。拆除工厂的烟囱,减少古村落视觉污染。对原工业用地实施绿化、美化,改善环境,对行政及服务用地进行调整。将于家乡政府及信用社的办公地点迁移。对原有两层的石头建筑保留,进行改造,使

之与古村落风貌协调,作为旅游综合服务区,提供游客所需的各种服务。对旅游综合服务区周边环境绿化、美化,打造成小型休憩广场。对沿路、无水河道进行绿化改造,采取多层次绿化,乔、灌木、草本植物相结合。

(2用科学技术手段保护于家村的环境。运用环境科学理论进行旅游开发前后

的环境监控;对受到破坏的环境进行恢复,从根本上防止旅游环境破坏;改变燃料结构,从而改善旅游区的大气环境状况;生活污水资源化,景区的垃圾处理,旅游生态系统的保护。

(3用行政手段保护于家村的环境。如坚持以保护为主,保护、开发与经营并重的原则,健全旅游区的管理机构,加强景区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严格目标责任制。

(4用经济手段保护于家村的环境。如向旅游者征收较高的超常能源、资源使

用税和排污费;运用经济手段分流,减轻环境压力。

(5用法律手段保护于家村的环境。依照法规进行管理,对破坏旅游环境、违反有关规定的人和事追究法律责任,将对破坏旅游环境的行为起到威慑作用。

(6用宣传教育手段保护于家村的环境。通过宣传教育手段从本质上提高游客

的环境意识,通过解说系统提醒游客保护环境。

(7针对旅游环境特殊性,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控制游人数量、游人密度,合理调节客流量,缓解对于家村环境的压力,实行“选择旅游”政策,运用分流方法使游客不要过分集中在生态环境脆弱区,分批轮流开放旅游热点地区,使旅游环境有一个恢复期。

2.乡村旅游的经济影响调控

(1旅游发展要与于家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适度发展乡村旅游。

(2在旅游投资方面,一方面需要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外资投入,另一方面,应加强对外资的管理,政府需要发挥监督管理职能,尽量降低旅游经济效益的漏损,提高旅游相关产品的本地化水平,避免新殖民主义的出现。

(3在决定占用某块土地开发旅游项目时,须对其所有不同用途可能带来的社会收益和有可能付出的社会成本进行比较与权衡,以确保该项土地资源的用途符合最佳效益。

3.乡村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调控

(1古韵氛围的恢复与营造。古韵氛围是由有形的古村落文化景观、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以及无形的古文化气息、风格、感觉组成的综合体,是于家村古村落旅游产品中十分独特和宝贵的组成部分,是于家村旅游的重要依托。人们到于家村旅游不局限于了解于家村的文化形态与自然景观,而是去感受一种氛围,去体会一种韵味。这种古韵氛围构成了于家村最大的旅游吸引力,在旅游开发中要着力营造于家村的古韵氛围。

(2重现古村落各类意象景观,展现古村落的文化韵味。于家村的魅力与价值除了其建筑群在设计建造上的科学、艺术和合理外,更在于其深厚的乡土文化与各类意象景观。①宗族意象体现于家村的忠孝廉节、长幼有序、尊卑有别。于氏

家谱记述了于氏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迁徙,家族成员在科贡、官封名谥等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家族的经济情况和兴衰变化以及家族的丧葬、祀典、族规家法等,为后人留下一份完整的家族史,形成于家精神文化财富。②风水意象体现在保存完好的明代隆庆元年的建庙碑上:“东有青龙,西有白虎,南有朱雀,北靠玄武”。于家村建于一个小盆地中,群山环抱,四面皆石,东依青龙,西傍白虎,南瞻朱雀,北靠玄武,可谓钟灵毓秀的风水宝地,反映出儒家传统思想以及希望能够荫庇子孙以求家业万代兴旺的思想。③军事防御意象体现在:村落建筑错落有致,酷似城堡,不到村口不见村,一旦见村,自有一种夺人的威势;村口东南西北的关阁雄踞在山石之上,扼守村寨的各条咽喉要道,是完善的古代军事工程体系。

(3对于氏家谱进一步整理,召开于氏家谱开发和利用研讨会;举办“于谦后裔联谊会”、“于家历代圣贤后裔联谊会”;创办《于谦传人》通讯;创办于氏寻根文化网站和“天下于谦家人”网站;举办于家家谱文化论坛,出版系列家谱文化丛书,与媒体合作开辟寻根文化专栏或专题,倡言海内外于谦子孙同续谱系、合修家谱、共谋发展的

文化交流活动;把于氏家谱作为联络亲情、加深感情和弘扬于谦精神的平台,提倡族人之间的互助,更提倡全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互助。

(4设立于氏家族史及于家村史展示厅。于家村是展示于谦家族史与村史的重要场所,要广泛收集有关古籍,设立于氏家族史与村史的展厅,展示记叙于谦及后人的文字资料、图片与文物;结合于家村现有的古建筑群,建立中国乡村建筑展厅。

五、结论

乡村社区是一个复杂系统,需要整体协调,要与区域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协调发展。如旅游解决贫困问题,是旅游业的社会功能,但是很多地区的贫困往往也是环境恶化的根源之一;旅游业发展又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问题,如果不能消除贫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将是一句空话。乡村旅游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促进乡村社区均衡发展的方式。

参考文献:

〔1〕王文元.妨碍中国社区发展的若干因素——兼论现代与传统的关系[J].城市问题, 2000, (03.

〔2〕孙景坛.简明社会学原理[M].广州:广州文化出版社, 1987.

〔3〕唐顺铁.旅游目的地的社区化及社区旅游研究[J].地理研究, 1998, (02. 旅游目的地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及态度研究

人总是生活在文化中,一直以来文化都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对于旅游目的地社区的文化必然会带来影响,这些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旅游业的发展与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息息相关,他们的支持在旅游的开发、成功运作及可持续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的支持,而目的地社区居民支持旅游业发展的基本动力来自于旅游发展所带来的利益,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使这一关系日益突出。目前绝大多数学者认同的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文化指精神文化,广义的文化

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本文从文化的广义概念出发,以云南省丘北普者黑仙人洞村为例,采用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一共发放问卷 120 份,回收有效问卷 100 份。采用 5 级李克特量表形式,将已收回的 100 份有效问卷中同一道问题的得分相加后再算出平均数,赞成率为非常同意和同意之和,反对率为不同意和很不同意之和。二、调查结果分析(一)被调查社区群众的背景本次调查的样本包括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和与旅游业不同关系的社区群众,保证了分析结论的可靠性。男性占55%,女性占 45%。年龄段主要集中于 21 岁-50 岁, 81%,占其他不同层次的年龄也有一定的比例。社区群众文化程度以小学为主, 60%,占初中及以上的占15%,文盲占 25%。被调查社区群众的职业分布中,从事旅游业的人所占比例最多,占 52%,其次是普通农民,占 30%,学生和教师也占一定比例,为 12%。家庭中有从事旅游者占 100%,无从事旅游者没有。(二)仙人洞村居民对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情况旅游使封闭的仙人洞村居民走向外界,有机会和来自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经济条件、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进行接触,对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交通条件、语言文字、思想观念、风俗习惯、宗教文化等方面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这些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具体调查情况见表 1。 1.正面影响的感知情况第一,旅游对当地形象的影响。当地居民对此的感知度很高,赞成率达到 96%,均值为 4.45。这与当地实情非常相符,仙人洞村在没有发展旅游以前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小村落,旅游业发展后,其知名度大大提高。第二,旅游对当地居民能力和机会的影响。通过“旅游提高了对外交往的能力”、“旅游增加了工作机会”、“普通话得到推广,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三个问题来了解,其赞成率分别为 86%、83%和 89%,均值分别为 3.91、3.85 和 4.13,可以看出当地居民认为发展旅游提高了自己的能力,增加了就业机会。旅游业的开发促使当地人讲普通话,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旅游开发以前,当地的语言以撒尼语为主,懂汉语的人很少,更不会说普通话。但随着旅游业的日益发展,懂汉语、会说普通话的人数日益增多。第三,旅游对当地居民生活环境的影响。当地居民对此的感知度也很高,赞成率达到 96%,均值为 4.41。旅游开发使得当地的生活环境大大改善,卫生状况大有改观,成为全县爱护卫生的先进村之一。第

四,旅游对当地居民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对此问题,有 78%的人表示同意,只有 6%的人表示反对,均值为 3.80。可以看出,仙人洞村村民对于当地生活习惯的改变大部分人是赞成的。由于旅游的出现,给当地人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对于这一改变当地人

所采取的态度是积极适应,努力改变自己原先的一些不文明习惯。第五,旅游对当地居民思想观念的影响。通过“增强了当地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当地居民思想观念更新和开放”两个问题来了解。74%的人认为随着旅游业的增长,增强了当地的环境保护意识,均值为 3.36。为了进一步了解当地居民对环保意识的认知度,笔者进一步追问其环保意识增强的原因, 90%的村民表示害怕罚款,仅有10%的人认为环境是其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对于“旅游促进当地村民思想观念更新和开放”这一问题,赞成率为 68%,均值 3.15。相较而言,当地居民对此的认可度略低。第六,旅游对当地传统文化的影响。通过“使得彝文逐渐得到恢复,带动了彝文的学习”、“促进了地方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的保护”两个问题来了解。90%的人赞成旅游使得彝文逐渐得到恢复,带动了彝文的学习,均值为 4.21。对于“旅游促进地方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的保护”这一问题,大部分村民对此表示认可,赞成率为 78%,均值为 3.88。 2.负面影响的感知情况从表 1 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当地居民对负面影响的感知度较低,其均值都在 3 以下。这主要是由于当地经济落后,居民文化水平不高,再加上处于旅游业发展初期,经济效益的明显提高掩盖了其他方面的很多问题,从而使得其对旅游活动带来的社会文化负面影响的感知度明显低于正面影响。第一,旅游对当地居民生活环境的影响。通过“使本地环境质量下降”和“使本地犯罪率上升”两个问题来了解。“旅游使本地环境质量下降”这一问题的赞成率为 43%,反对率 22%,另有 35%的人中立,均值为 2.63。这一数据说明当地社区群众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存在。“旅游使本地犯罪率上升”这一问题的赞成率为 4%,反对率则高达 88%,均值为 2.07。对于没有导致本地犯罪率上升的原因,当地村民的回答不一,有人认为是法规制度的约束,有人认为是当地淳朴的民风所致,但更多的人认为是毕摩在起作用。第二,旅游对当地居民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当问到“旅游干扰了居民的正常生活习惯”这一问题时,赞成率 16%,反对率 78%,均值 2.16。大多数村民能够接受旅游者的

到来,并认为旅游发展没有干扰自身正常的生活习惯。第三,旅游对当地人际关系的影响。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降低”、“导致本地居民间矛盾加剧”、“导致居民和游客产生纷争和冲突”三个问题来了解,其赞成率、反对率和均值依次为3%、71%、2.11,2%、85%、2.06,4%、86%、2.05。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旅游并没有引起当地人际关系的激烈冲突,本地居民间虽也出现过一些矛盾,但总体来说是和谐、团结的。居民与游客之间曾经有过冲突,但程度较轻,仅限于口角,而没有出现流血冲突。总的来说,仙人洞村依然保持淳朴的民风,整个社区人际关系处于比较融洽的氛围。第四,旅游对当地传统文化的影响。仅有 5%的人认为旅游使本地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商业化,45%的人持反对意见,另有 50%的人中立,说明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此问题漠不关心或不甚关注,当地居民对此问题的感知度较低。当问及“你是否担心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会引起本地传统文化内涵发生变化”这一问题时,65%的人表示不会,仅有 13%的人表示会,

另有 22%的人表示无所谓。由此可以看出,当地居民对于本地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不够,很少有人会考虑旅游开发会使本地传统文化内涵发生变化的问题。(三)当地居民对发展旅游的态度调查表明,78%的人认为旅游业发展利大于弊,无人反对,一方面说明旅游确实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很多的利益,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当地居民缺乏忧患意识。此外,有 81%的人支持发展旅游业,仅有 2%的人表示反对,原因是旅游业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明显的变化,收入没有得到较大的提高。四、结论及建议(一)结论 1.对于处于旅游业发展初期的旅游目的地而言,当地居民对旅游社会文化正面影响的感知明显高于负面影响,由于发展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的明显改善,使得当地居民往往对其负面影响关注度不够。居民对旅游正面影响感知较为明显的有: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改善了当地的生活环境;彝文逐渐得到恢复,带动了彝文的学习;普通话得到推广,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负面影响感知较强的有:使本地的环境质量逐渐下降;干扰居民的正常生活习惯。对发展旅游的态度总体而言持赞成和肯定的态度,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很强,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去适应。 2.从调查中也发现该旅游目的地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隐性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有待加强,缺乏自律性;第二,当地居民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度不够,对自身传统文化掌

握的深度和广度均较低,传承和保护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欠缺;第三,当地居民的文化水平较低,缺乏科学地管理和发展旅游业的观念。(二)建议 1.增强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已经有所提高,而且对旅游开发使本地的环境质量逐渐下降的感知度较高,因此应加强对当地居民的培训与教育,增强其环保意识,使其充分意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关键,从而自觉地去保护环境。 2.协调好旅游活动中各方的关系旅游目的地居民之间、旅游目的地管理部门与居民之间、居民与旅游者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如果这些关系协调不好,就会直接影响到当地旅游业的持续发展。虽然目前仙人洞村并未出现激烈的人际关系冲突,但这一问题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方面,继续利用毕摩在当地居民中的社会地位,利用村规民约和民族传统文化促进社区的和谐。另一方面,重视当地居民的利益,协调好旅游经营者、社区居民与游客三方的利益。特别要重视居民收入两级分化的问题,根据居民的特点扬长避短,合理规划,防止旅游产品的盲目性、雷同性开发,避免恶性竞争的出现。

3.在旅游发展中保护传统文化,增强当地居民对本地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旅游发展应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相结合,从调查中可以看到许多村民只着眼于眼前的经济利益,缺乏长远发展的意识,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甚少。居于此,笔者认为应从教育入手,首先让当地居民对本地、本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有所了解,并使其明确文化的独特性、真实性才是吸引旅游者的独特魅力所在,进而增强其对本地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目前仙人洞村处于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但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商业化、虚假化等现象都有可能会发生。一个以民族传统文化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目的地要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保持文化的真实性、独特性才有可能保持持久的吸引力,而文化的灵魂在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离不开人,增强民族地区居民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至关重要。参考文献: [1]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年 7 月. [2]尹绍亭主编.民族文化生态村云南试点报告[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年 12 月. [3]桢的.云南民族文化生态第一村

——仙人洞村[J].生态经济,2001(11. [4]荣莉.旅游空间中的社会文化变迁——云南省丘北县仙人洞村个案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2003,6.

成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2

成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近年来,乡村旅游成为了旅游业的一个新亮点。这样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逐渐从新农村发展出来,带动了旅游业和乡村的发展与建设。本文从成都乡村旅游发展背景现状,讨论了成都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并提出的相应对策和新的方向。 [关键词]乡村旅游新农村成都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ural tourism of Chengdu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rural tourism has become a new bright spot of tourism. Such a new tourism model gradually from the new rural development,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ourism and rural. This article from the status quo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background Chengdu,discusses the problems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Chengdu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new directions. [keyword] rural tourism and new rural Chengdu 一、乡村旅游的概述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生产经营形态、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聚落等为主要吸引物,满足旅游者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健身、娱乐、餐饮和购物等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乡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 (一)乡村旅游的起源 乡村旅游始于上世纪60年代的西班牙。中国乡村旅游起步晚、发展快。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内一些都市区域的旅游市场开始导入乡村旅游模式,并很快形成超速发展的态势。中国的乡村旅游以乡村环境为基础,以自然感受为追求,以城市生活为实质,一开始便很好地顺应了世界乡村旅游的发展潮流。(二)乡村旅游发展特点 1.旅游资源的丰富性。乡村既有自然景观,又有人文景观,既有农业资源,又有文化资源。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浅谈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策略

浅谈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策略 随着现代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人们回归自然、放逸身心、感受自然野趣、体验农村生活、进行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发展乡村旅游业已逐步被形成共识,也越来越受到旅游业界和学界的关注。但是由于乡村旅游起步发展较晚,因此乡村旅游作为旅游行业的新领域,本文就如何促使乡村旅游健康稳步发展,在获得更多经济效益的同时能够保证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不受损害,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以及发展状况进行讨论。最后,提出合理的发展策略。 1、乡村旅游的涵义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文化、乡村生活、乡村风光和地方习俗等为旅游吸引物,以当地农民为市场经营主体,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利用城乡之间在自然景观、生活习俗和文化方面的差异为城市居民提供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等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为城市居民渴望回归自然、了解乡村风情民俗,对乡村进行考察、学习、研究体验提供了一个机会,它在促使时尚与原生态的结合的同时也使得农村财政收入有所增加,扩大了农村的就业机会,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2、发展状况及趋势 2.1发展状况 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以及游客需求的逐渐变化,乡村旅游也正在从初级的观光、游览向观光、考察、学习、休闲、参与、度假的综合方向发展,使得奔波于喧嚣的城市中的居民在“住农家屋,吃农家饭,赏农家景,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悠哉中流连忘返,进而选择成为乡村旅游的钟爱者。

根据中国目前旅游状及各大旅游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目前乡村旅游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点: (1)以乡村风情、民俗民风以及传统文化习俗为主题的乡村旅游。 (2)以农业风光以及田园景观为主的乡村旅游 (3)以农庄农场为主的包括体验教育为一体的乡村旅游 2.2发展趋势 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但由于给予高度重视,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工业化与城镇化在农村深入发展进而推进了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农业多产化形成了乡村旅游的核心同时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农村景区化使乡村风貌成为乡村旅游的基础。总的来说,乡村旅游在政府大力实施政府的主导型发展战略下为农村发展旅游经济提供了大力的支持下,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综合效益不断提高,从而大力带动了旅游地农民的积极性,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呈现大好趋势。 3、存在的问题 3.1基础设施不完善 在部分不发达地区,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欠缺,景区设施不够完善、景区内房屋及内部摆设简陋,食住卫生达不到游客的要求,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地区交通问题就是制约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3.2服务意识欠缺 旅游业是以食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对服务标准要求很高的一个行业,而很多乡村旅游景点缺少正规的管理与规划,从业服务人员岗前缺少培训,服务水平不够端正,没有掌握基本的服务知识。

关于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考

关于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考 旅游经济作为一种依托“注意力”而存在的眼球经济,已经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如何结合自身特色,因地制宜地打造特色旅游产业,将会吸引更多的“注意力”,从而推动整个三产业的和谐发展。作为现代旅游中的新生物,乡村旅游短时间内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逐渐受到了热烈的追捧。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乡村秀丽的田园风光,与城市截然不同的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和安静祥和的生活氛围是城市旅游者参加乡村旅游的主要动机之一。也就是说,乡村性和地方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是发展的重要资源。 作为集少数民族、山区为一体的****县,拥有发展乡村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自然风光优美、历史文化悠久、民族风情浓郁、生态环境良好,尤其是乡野风光、村寨文化、民族特色十分鲜明而富有强烈的吸引力。但同时,旅游基础设施薄弱、旅游起步较晚等因素也制约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本文将从****县情实际出发,分析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合实际的建议。 一、优势突出,时不我待 一是旅游政策强劲。去年召开的十二届县委第三次、四

次全委会,都将实施旅游兴县战略、做强做大旅游产业,摆在了重要位置。两次全委会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决定》和《关于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分别指出“突出‘苗俗、生态’两大主题,加快把****建成乌江画廊和武陵风光旅游精品线的重要承接点,打造成全市休闲度假和体验养生重要目的地”、“整合全县旅游资源,构建‘1+6+10’旅游体系,培育乌江画廊核心品牌,打造阿依河、摩围山、乌江****电站、鞍子苗寨、郁山古镇、神龙谷等6大景区,建设10个乡村旅游示范点,大力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业,加快农副土特产品等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包装和销售”。因此,加快旅游景区建设、打造特色旅游景点、着力壮大旅游产业,将是县委、县政府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特别是国务院3号文件,更是对渝东南地区旅游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积极发展渝东南地区民族特色手工业和民俗生态旅游,培育一批功能齐全的特色旅游景点。”****的旅游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期。XX年8月21日,我县与****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签订了《****县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合同,由此正式标志着乡村旅游发展的提档升速。 二是旅游资源富集。由于受历史、自然、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产业基础薄弱,工业化程度低。因此,****至今仍保存了众多奇秀的自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亲近大自然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我国地域 辽阔,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们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国内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做以预判,同时期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国内乡村旅游积极稳步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村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意义重大。 关键词:乡村旅游现状分析发展对策 一、乡村旅游背景及意义 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产生了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 1、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 通过城市居民的参与活动,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乡村,有利于科技推广;

皖北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和发展策略

皖北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和发展策略 一、研究背景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随着居民闲暇时间和收入的增加,休闲旅游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开始崇尚回归自然、追求体验和自我实现。乡村旅游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展开的,它满足了旅游者追求更加多样、舒适、真实、灵活的旅游需求,因而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我国的乡村旅游从国家旅游局1998 年提出的华夏城乡游、2006 年提出的中国乡村游、到2007 年提出的中国和谐城乡游,无不体现出对乡村旅游的重视。 2005 年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以及2006 年党中央做出的《关于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都明确提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发展。 2008 年,中共中央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允许农村承包地进行使用权流转,这排除了限制乡村旅游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用地的故障,为乡村旅游地进行规模化发展提供新思路。2009 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进一步推动了乡村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发展。 乡村旅游的开发,既满足城市居民休闲度假、崇尚自然、感

受自然的需求,又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增加了农民就业岗位及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进而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本文以皖北旅游区为例,在对其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城乡一体化背景,提出皖北旅游区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期望对全国同类区域的乡村旅游发展起到某些借鉴意义。 二、皖北乡村旅游开发现状 皖北旅游区区域辽阔,人口众多,国土面积和人口都占到全省的近1/2。皖北的经济和旅游在全省是相对落后的,但其旅游资源却十分丰富,且作为农业大区,发展乡村旅游潜力巨大。 (一)研究区域概况 皖北旅游区包括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六市以及毗邻的凤阳、寿县两县,地处中原腹地,坐拥沃野千里,人杰地灵,物产丰美。该区的旅游资源类型丰富,截止2012年1 月,皖北六市二县共拥有 A 级旅游区57 家,其中4A 级旅游区19 家,3A 级21 家,2A 级33 家,占全省的17.72%。拥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亳州、寿县,占全省的40%,中国首批优秀城市1 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3 座。 (二)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皖北的旅游资源丰富,大多旅游资源都在郊区或者农村,因此,发展乡村旅游的起步较早。颍上八里河曾是20 世纪90年代“旅游富民”的典型代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皖北

黎平县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黎平县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摘要:我国的乡村旅游则兴起于20 世纪80 年代,目前虽仍处于初级阶段,但发展十分迅速。随着近年来乡村旅游年的启动以及“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等宣传活动的深入,我国的乡村旅游市场得到大力发展,成为国内旅游的重要支撑。乡村旅游对于优化和调整地区旅游产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农村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其发展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本文在明晰乡村旅游概念,运用相关理论的研究成果,对黎平县旅游资源和乡村旅游市场的进行了调研和分析,阐述了黎平县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梳理出了制约黎平县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瓶颈”,提出了建设性思路和对策,为黎平县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黎平县;乡村旅游;旅游产品;旅游资源 目录 一、前言 (1) 二、乡村旅游的理论基础 (1) (一)乡村旅游定义 (1) (二)乡村旅游特点 (3) 1.资源乡土性 (3) 2.主体参与性 (3) 3.市场定势性 (3) 4.花费低廉性 (3) 5.地域差异性 (4) (三)乡村旅游主要分类 (4) 三、黎平县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 (4) (一)黎平县概况 (4) (二)黎平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5)

四、黎平县乡村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6) (一)政策法规比较滞后 (6) (二)服务管理水平较低 (7) (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7) (四)资源开发程度不高 (8) 五、黎平县乡村旅游业发展对策 (8) (一)加强政策引导重点扶持 (8) 1.加强政策引导重点扶持 (8) 2.可持续发展 (8) 3.多方联动加大扶持力度 (9) (二)提高服务水平 (9) (三)实行市场准入制度 (10) (四)开发旅游产品 (10) 1.积极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10) 2.延伸产业链条 (11)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现状

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现状息烽县办公室罗修军 随着都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喧哗拥挤、竞争猛烈和节奏紧张的都市感到压抑和疲乏,追求返璞归真、回来自然的心理需求更加迫切。乡村的清新空气和自然风光,以及乡村文化的神韵和意境,对久居都市的居民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迎合了游客追求乡土化靠近感和“天人合一”完美境域的需求。乡村旅行是指在乡村地区人,以具有乡村性的乡村景观为旅行吸引物,面向多样化市场需求而开展的参与性强、文化内涵深厚、乡土趣味浓郁的复合型活动。乡村是有关于都市的一个相对地域,是进展的、变化的。因此,乡村旅行也应随之进展和变化。 一、乡村旅行进展现状 在“2006乡村旅行年”、“2007和谐城乡游”两个主题年的推动下,围绕“旅行活县”战略,息烽县乡村旅行得到进一步进展。目前,已有多处农家乐和乡村旅舍在了解市场需求、把握旅行进展趋势的前景下,立足现有资源特点,从休闲娱乐、度假、避暑等方面展开旅行接待活动。依靠旅行景区、森林资源、湖泊河流、经果林等资源,通过近几年的自我进展,乡村旅行呈分散进展状态,有红岩葡萄沟乡村旅行、刘二姐休闲山庄、青山湖度假村、奇志生态园、果馨园休闲山庄、蓬荜休闲渔庄、潮水河流域乡村旅行、底寨河流域乡村旅行等共20家,其中农

家乐15家,乡村旅舍5家。据统计,2006年接待游客91.07万人次,旅行收入4233.3万元;今年上半年,乡村旅行接待游客3.85万人次,同比增长42.6%,占全县接待游客总数的8.1%;收入216.3万元,同比增长65.7%,占全县旅行总收入的6.6%。同时,吸纳农民直截了当和间接就业从业的有160人,占全县旅行就业人数的15%。 二、存在咨询题 由于乡村旅行进展起步晚,资源等级和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在进展中存在诸多咨询题亟待解决和加大治理。 (一)缺乏精品、没有龙头带动,全面进展乡村旅行的氛围尚未形成。表现在项目建设盲目,缺乏科学论证及合理规划。目前,在我县从事乡村旅行经营接待的多是个体经营者和荒山开发者,且多以副业形式进行,规模小、档次低。再加上农民的思维特点是有用理性,重仿照、缺乏创新,经营理念雷同化的倾向严峻,缺乏个性化色彩,导致游客消费方式出现快进快出的浅层旅行状态,回头率低。缺乏有序规划和龙头带动,导致经营治理的随意性和纷乱性,形不成规模经营和规模效应,使乡村旅行产品处于低质量、低收入的经营状态之中。 (二)定位模糊,进展方向不明确,产品开发粗放,经营者的认识不足。第一表现在乡村旅行提供的产品内容单一,缺乏特色,品位不高,大部分乡村旅行差不多成为“乡间麻将会所”的代名词。其次,乡村旅行进展走入了重设施建设、轻乡土文化环境营造的误区,片面地追求现代化,却忽视了一些原真性、自然性旅行资源的开发,使景区显现了大量“突兀”建

苏州市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与对策分析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论文 标题:苏州市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与对策分析 系别:工商管理系 专业:旅游管理 学号:0910304111 姓名:金晓萍 指导教师:孟英伟 2012年6月11日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诚信承诺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苏州市乡村旅 游的发展状况与对策分析)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本人独立完成的。尽 本人所知,除了毕业设计(论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毕 业设计(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作者签名:金晓萍 2012年06月 11 日 (学号):0910304111

摘要 近年来,乡村旅游作为一项新型的旅游产业,在不断地迅速发展,它打破了中国传统文化下自然经济和社会关系,满足旅游者不同层次的需求。但其作为旅游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何使其走向更规范,可持续的道路,将直接影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速度。本文以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为题,结合相关旅游产业的理论,以苏州市为例,对苏州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根据所研究的结果,提出了相关优化乡村旅游产业的策略,为苏州更好的发展乡村旅游做好铺垫。 关键词:苏州乡村旅游;发展状况;问题;对策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rural tourism as a new type of tourism industry is in developing rapidly. It has broke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social relations of competitive nature, and meet the needs of different levels. But a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ourism, how to make it to more standardized, sustainable way,will directly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direction and speed.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situa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topic,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relevant theory of tourism industry. To Suzhou city as an example, the Suzhou rural tourism existing problems in research and analysis, an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puts forward relevant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rural tourism industry, for the better development of Suzhou rural tourism blackboard. Keywords: Suzhou rural tourism;Development status;Question;Countermeasures

乡村旅游发展策略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市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一、选题背景 当今城市愈发严重的污染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都市人群不堪重负,每逢闲暇时间,为了远离城市的喧嚣,以乡村生活、乡村民俗和田园风光为特 色的乡村旅游成为人们的首选。另一方面,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村经济起了重 大的推动作用,乡村旅游不断的发展,使广大的农民从根本上找到了实现长期富裕的渠道,减轻了社会就业压力,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 展。为加快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国家旅游局确定 2006年全国旅游宣传的主题为“2006 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 但是,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壮大也会给当地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而且“吃 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基本成为乡村旅游的定式,千村一面的产品太多,缺乏新意,无法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基于这样的前提,本文选择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市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结合水源保护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关系 及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经验,探索富有当地特色的旅游发展策略。 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首先,丹江口市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乡村旅游开发有利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环境的保护。随着南水北调中线 工程的顺利实施,以及移民搬迁和库区蓄水的顺利推进,丹江口市面临着机会 与挑战并存的局面。 本课题通过分析丹江口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以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在水源保护的前提下,针对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发 展策略,争取实现旅游富民的目标。 另一方面,环境保护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对于乡村旅游的开发与研究正

乡村旅游发展的战略对策

乡村旅游发展的战略对策 一、市场导向开发 乡村旅行产品的开发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在乡村旅行产品的开发中要表达以下几点: 其一,树立市场意识,开发适销对路的乡村旅行产品。 旅行者选择乡村旅行的动机要紧有几个方面:满足回来乡村的需要,即对田园风光和乡村宁静生活的回来需求,向往“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意境体验;满足求知的需要,即组织都市青年儿童到农村去体验农家生活,加深对农民和农村的认识;满足怀旧的需求。因此,在乡村旅行产品开发中要牢固树立市场意识开发一些能满足旅行者上述需要的乡村旅 行产品。 其二,树立品牌意识,以品牌促进乡村旅行的进展。 乡村旅行市场竞争十分猛烈,只有创建鲜亮的乡村旅行地品牌才能在猛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乡村旅行地的品牌战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结合市场调查和当地的旅行资源调查确定乡村旅行地的主题形象和目标顾客群;选择多种渠道宣传乡村旅行地的旅行产品;利用各种节庆活动扩大乡村旅行地的市场知名度等。在乡村旅行节庆活动的开发上不能仅仅依靠现

有的农村风俗节庆活动,要将农事活动与旅行节庆活动结合起来,举办各种各样的“开荒节”、“播种节”、“插秧节”、“收成节”等活动,丰富当地的乡村旅行产品,并利用这些活动扩大当地的市场阻碍。 二、创新治理模式 四川成都市龙泉驿区之因此在乡村旅行进展上走在全国其它地点的前列,与当地政府的重视以及在政策上的大力扶持不无关系。多年来,当地政府每年拿出近100万元举办“桃花节”,又策划宣传了“赏果节”,扩大了当地乡村旅行的市场阻碍;与此同时,政府对乡村旅行经营户实行“三证”(从业资格证、卫生许可证、营业证)治理和实行统一收费标准,指导农民增设旅行项目并对其进行培训,为当地的旅行进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要实现乡村旅行的创新治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其一,加强政府的宏观治理,完善乡村旅行的法律体系,制定乡村旅行的服务标准。 从国外的体会来看,乡村旅行的法律体系有利于规范乡村旅行的市场秩序,保证乡村旅行健康、有序进展。在西班牙,每一个地区政府都有乡村旅行方面的立法,从立法上确立了乡村旅行的地位。西班牙国家和地点政府还就乡村旅行制定了专门多行业标准,其中有一些是必须执行的强制性标准,从而从标准上确保西班牙乡村旅行的质量。比如,对乡村旅社,法律规定必

浅析发展生态旅游的意义及开发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a18679481.html, 浅析发展生态旅游的意义及开发策略 作者:沈左源 来源:《中国经贸》2014年第07期 【摘要】本文从以深圳市为例,从深圳市旅游经济现状入手,结合生态旅游发展的特点 与要求,分析深圳市发展生态旅游的现实意义与开发策略,在研究深圳市生态旅游相关问题的同时,为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与开发策略。 【关键词】生态旅游深圳市开发策略 一、深圳市旅游经济发展现状 深圳市经30余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一线城市。其旅游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突破性发展。根据深圳市文体旅游局统计数据,2010年深圳市总收入首次超600亿元大关,全 市年接待游客人数7698万人次,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由此可见,深圳市旅游经济发展迅速,名列全国前列,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旅游城市与旅游创汇基地。 深圳市的旅游是典型的城市旅游,以城市观光游与主题公园为主,旅游产品相对单一,开发价值较少,可持续发展性较弱。目前虽然发展势头强劲,但可以预见,随着国家的中西部开发的政策导向的继续推进,深圳经济结构的转变以及出国游的热度增加,深圳传统的城市旅游业必然会收到冲击,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根据加拿大学者巴特勒(Butler)于1980年所提出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可知,深圳的旅游正处于巩固阶段到停滞阶段的过渡时刻,发展突破创新性的旅游业对于深圳实现正确过渡这一旅游发展关键时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二、深圳市发展生态旅游的现实意义 1.生态旅游的特点及要求 生态旅游是目前国际先进的旅游发展理念,首先具有自然性,保护性和参与性。因此,生态旅游的发展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带动旅游地经济进步的同时,强化了游客,旅游地居民等旅游市场主体的生态道德与环保意识,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并且,促使经济与社会进步提高,也使得生态文明建立并流传,实现经济,社会,文化三方效益。 2.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目前,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的向内推动与整体经济水平的发展,作为最先进行开发的经济特区,深圳特区的特殊地位也随沿海及内陆经济开发区的相继建立而有所下降。因此,深圳应

关于发展乡村旅游的认识与思考

关于发展乡村旅游的认识与思考 积极推进“两个创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关于发展**乡村旅游的认识与思考 近几年,“乡村旅游”这一新兴旅游产品迅速成长,在全国各地掀起了乡村旅游风潮,成为旅游业发展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潮流涌动,顺势而为。这几年,**的乡村旅游也呈快速发展势头。汤池、香泉、中庙、半汤等重点旅游乡镇创建步伐加快,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市涌现了30多个“农家乐”经营点。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我市旅游业一个极具活力的增长点。 起步殊为不易,发展任务更重。**乡村旅游才刚刚破题,其总体规模、质量水平、综合效益、社会贡献等还不高。下一步,如何加快发展步伐、强化发展活力、提升发展水平,从哪些方面入手积极寻求突破,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深入思考。 要认得上:乡村旅游大有可为 认识决定行动。乡村旅游在国内还是一个新兴的旅游产品,人们对其认识普遍不足,不少人只把它看作传统旅游产品的一个补充,视为旅游产业中的一个配角。因而,对发展乡村旅游重视不够,抓乡村旅游开发劲头不大,这就必然导

致乡村旅游发展的成效不够显著。所以,很有必要进一步深化对乡村旅游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第一,发展乡村旅游是顺应旅游业发展新趋势的需要。所谓乡村旅游,就是以广褒的农村为平台,以农村特有的生产方式、自然环境、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等为依托,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休闲、度假、体验、求知、回归自然等多样化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通俗地说,就是“赏农村景、采农村风;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乡村旅游。在城市化、工业化加速的时代,那些久居都市的城里人,面对人口密集、产业聚集、空间狭小、喧嚣纷乱的生活环境,经常感到身心俱疲。为了放松身心,他们纷纷以旅游的方式,从拥挤的城市抽身而出,来到乡村,回归自然。于是,乡村旅游热应运而生。 当前,全球城市化、工业化程度日益加深,进程不可逆转,这就决定了乡村旅游将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长期趋势,并具有全球化的特点。与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相适应,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乡村旅游起步很早,已有百年历史,并走上了规范化发展轨道。相对来说,我国的城市化、工业化实施较晚,乡村旅游起步也迟,但发展势头却很猛,数年之间已经渐起风潮。国家有关部门顺应这一趋势,及时采取了一

苏州乡村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苏州乡村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时代发展,城市化进程的脚步加快,城镇中的生活节奏也不断加快,人们较以往面临着更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他们渴望全身心的放松,“回归自然,返璞归真”这一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主旋律,正是契合人们这种心理需求的。而乡村旅游,正是能够为城镇居民提供这样一种“自然”的旅游环境,在国内外迅速走俏。许多欧美国家,乡村旅游已经具有相当规模,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道路,而对于我国来说,乡村旅游是在特殊的旅游扶贫政策下指导而生的,目前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本研究以苏州沿太湖地区的乡村旅游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可持续生计理论的引导,针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及规划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期更好的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高乡村居民的可持续生计能力。 关键词:苏州乡村;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The study on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rural tourism in Suzhou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imes and the rapid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the pace of urban life is also increasing, the people face more stress in life and work than before, and they are longing for relaxing the body and soul. “Returning to nature and returning to one’s original nature”is the main topic of world tourism development now, which is just corresponding to the people’s psychological needs. And it is the rural tourism can provide urban residents with this kind of natural tourism environment, which rapidly becomes popular at home and abroad. Rural tourism already has quite a scale in the U.S. and Europe, and has been on the way of standardized development. While as for our country, rural tourism is generated under

乡村旅游市场开发和营销策略

乡村旅游市场开发与营销策略浅析 摘要:乡村旅游起源于19 世纪中期的欧洲,在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的城市化、技术化、消费化、生态化的时代背景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乡村旅游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探讨了六种不同类型乡村旅游产品的市场开发及具体营销策略。 关键词:乡村旅游;市场开发;营销策略 一、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11 乡村旅游的兴起 乡村旅游(Agritourism) ,即“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族习俗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这里的农业是指以狭义的农业为主体,包括林业、牧业等产业的广义农业。乡村旅游起源于19 世纪中期的欧洲。我国的乡村旅游是二十世纪80

年代末期开始发展的。著名风景名胜区的边缘地区、城市郊区和老少边贫地区一起构成了我国乡村旅游目的地分布的三大主要区域。 21 乡村旅游的特点 (1) 乡村旅游是农业与旅游业结合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旅游业的淡旺季季节差异问题。可以在淡季时以农业生产为主,旺季时转为以旅游接待服务为主。运作重心随着旅游淡、旺季的转换而在两种产业之间交换,从而克服了传统旅游业的季节差异问题,使人、财、物等各项资源得到更充分、适当的利用。 (2) 区位条件对于乡村旅游产品的形成和内容的确定具有极大的影响,乡村旅游的地域分布主要 有两种:一种是依托具有良好旅游客源基础的市场型城市,另一种是依托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风景名胜区。 (3) 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旅游经营和旅游消费模式。旅游经营者与旅游消费者在一定程度上是融合的,旅游者同时也是旅游产品的投资者,旅游经营者和旅游消费者的利益通过资本链条被统一了起来。 3 、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 走生态化、文化化的发展道路既是乡村旅游本质的体现,也是世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战略思考_刘国斌

2012年第11期(总第208期)学习与探索Study &Exploration No.11, 2012Serial.No.208 ·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战略思考 刘 国斌 (吉林大学军需科技学院,长春130024) 摘 要:乡村旅游在拉动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农民发展状况等方面的作用与日俱增。现阶段 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起着推动又抑制的作用,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则有效推进了当地的城镇化进程。因此, 要以开发和保护最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为主线,加强政府调控和管理,打造具有田园风味的特色品牌,处理好与依托城镇的关系,倡导当地农民参与,从而推动中国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镇化;乡村旅游;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 (2012)11-0119-03 收稿日期:2012-08-22 基金项目: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12YJC790139);教育部农林试点实践基地建设专项资金项目;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2B26);吉林省教育厅长吉图开发开放背景下的吉林省县域经济“亚核心”发展研究;吉林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核心教材(20102306);吉林省教育研究所县域教育与县域经济的良性互动研究(GH11009) 作者简介:刘国斌(1963—),男,吉林长春人,教授,经济学博士,从事县域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的乡村旅游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乡村旅游在拉动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农民发展状况等方面的作用与日俱增。 一、中国乡村旅游概况 1.乡村旅游的含义。目前,学术界对乡村旅游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学者们从各学科角度出发,在理解其要点、充实其内涵的基础上各抒己见。抽象和笼统地说,乡村旅游就是发生在乡村地域的旅游活动,田园风味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特点所在;而由于乡村的定义具有时代性和空间性的特征,因此,对所属乡村的地域进行准确的定义具有一定的困难。 本文认为,乡村旅游是在乡村地域内,以乡村自然风光、乡村农田景观、乡村农事劳动体验、乡村民俗文化、乡村健身康体、名胜古迹观光等为主要内容,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户群体,以满足游客休闲、度假、观光、娱乐、康体、购物为目标的新型旅游活动[1]。乡村环境、乡村生活、乡村文化就是乡村旅游的全部资源和所有魅力,它迎合了新 世界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的大趋势,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中国乡村旅游的主要类型。随着人们对旅游需求的多样化发展和国家对乡村旅游的重视,目前,中国的乡村旅游已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时期,旅游景点增多,规模扩大,功能拓宽,类型扩展,呈现出一个良好发展的态势。据测算,2008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4亿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超过600亿元,约占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的23%和8%[2]。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中国乡村旅游的类型可以得出不同的划分方式。按照项目依托的主要旅游资源,可以分为农家乐、特色村落型、度假村和度假山庄型、观光采摘型、森林公园型和现代农业观光园。按照乡村旅游的区位条件, 可以分为都市郊区型、景区边缘型、 特色村落型和特色农业基地。3.中国乡村旅游的特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 人们更愿意选择以旅游的方式度过节假日,加上黄金周长线旅游过热的消极影响、 小长假制度的实施,以及国家政策的导向,乡村旅游便成为一种理性的、最佳的旅游消费选择。中国对乡村旅游的需求呈快速增长态势, 其市场需求巨大,开发潜力大。在中国经济较发达、交通便利的大中型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周边地带及景区周围的大中型城市农村,具有广大的客源市场,乡村旅游发展十分迅速。 中国的乡村旅游类型众多,其开发项目与农业生产和生活活动、景区观光以及民间传统文化紧密相关,并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国家的要求,不断完善和创新。就现阶段大众在乡村旅游上消费的形式看,农家乐最受欢迎。“住农家屋,吃农家 · 911·

河南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河南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80年代中期,河南借鉴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的经验,开发并形成了一些有影响的乡村旅游区,但是,与国内其他大城市郊区的乡村旅游发展相似,河南的乡村旅游也呈现明显的初级化特征。笔者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解剖河南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策略的管窥之见,以期为提升我国乡村旅游档次提供借鉴。 一、河南乡村旅游的发展优势分析 1、农业资源丰富,民俗风情多姿多彩 河南省地处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形大致分为山地、丘陵、平原(含盆地)三大类型。复杂的地形条件、明显的过渡性气候,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江河水系的流经,使全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生态类型及景观区域组合。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盛产苹果、梨、桃、枣、葡萄、樱桃等多种温带水果和各种蔬菜及花卉,形成了各种生产示范基地。河南农业文化不仅地域特色明显,风格各异,而且乡土气息浓厚,民俗风情多姿多彩。这些异彩纷呈的文化习俗,对城市旅游者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2、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空间广阔

乡村旅游具有邻近城市,回归自然,交通便利,费用较低等特点,已成为城镇居民周末和节假日休闲度假的首选项目。据从1994年开始的国内旅游调查资料显示:近年来城镇居民一日游和2-3日游的比例呈上升趋势。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短期出游已超过55%,他们出游的目的是到周边景区和乡村观光休闲。近年来河南经济发展保持了高于全国水平的增长速度。2004年末,河南省全省总人口9717万人。生产总值8815.0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9071.82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排在第19位。 乡村旅游的客源目标市场在城市。河南省有大中城市15个,2004年河南省城镇人口2809万人,占总人口的28.9%;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04.9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294.2元。 [2]由此可见,河南省的大中城市已具备良好的出游条件。这为以城市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乡村旅游提供了巨大的客源市场。 3、区位优势明显,陆空交通便利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连南贯北、承东启西,是中国内陆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全省铁路通车里程3428公里,京广、陇海、京九等铁路干线纵横交错,从中国江苏连云港至荷兰鹿特丹港的亚欧大陆桥横穿全省。公路四通八达,通车里程达5.5万公里,实现了乡乡通公路。北京至珠海、连云港至霍尔果斯高速公路,河南境内段已修通600公里。河南现有飞行航线46条,郑州、洛阳、南阳3个机

浅析婺源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题目:浅析婺源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姓名: 学号: 2010 所在支部:化工学院化工系 时间: 2013.1

浅析婺源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本文在文献整理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婺源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文物保护、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旅游产品创新、人员培训等,并结合问题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对策,以促进当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婺源 婺源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山区,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人文资源,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凭借着有利的乡村旅游资源条件吸引了八方来客,给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变化。2009年全年接待游客481.6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1.16亿元,综合收入16.67亿元,同比去年分别增长17.6%、43.5%、64.1%。2009年,以旅游为中心的第三产业实现产值17.8亿元,比上年增长15.3%,相当于全县GDP的42.9%。但长期粗放式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生态环境破坏、古村落保护不周的问题非常突出等。这一系列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势必影响婺源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婺源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文物保护方面还有待加强 (1)婺源乡村一些非物质文化面临失传。婺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傩舞、婺源徽剧、地戏、抬阁、婺源板龙灯等,但当地的年轻人都不愿学这些,致使这些珍贵的遗产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例如,目前会表演傩舞的村民大都在50岁以上,而且人数不多,不久的将来,傩舞或将彻底消失。另外,婺源一些古老的文化在当前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因过度商业化而变得庸俗不堪,甚至面目全非。 (2)村落的古建筑保护不够。有些古村落的村民改造、翻新古屋以实现它的实用性及舒适性,有些甚至对古屋拆毁改建新房,还有些就地盖起了洋楼,这与古村落的风貌极不协调。有些古村因巷道失修,下雨天污水横流,造成古村环境污染。有些村落古建筑内电线老化、白蚁侵蚀,受损严重,如庐坑詹天佑故居就存在不同程度的损毁。 (二)生态环境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 (1)景区规划不合理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大郭山峡谷,风景绝美,有众多的古木和瀑布,是游客最想前往的婺源旅游景区之一但当地开发商为了吸引客人,砍伐大片森林来修建别墅式宾馆,使得原本安静秀美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鸳鸯湖因不合理地开发水上项目,大量的游客及快艇的喧闹,导致鸳鸯的生存环境受到极大破坏,之前每年有4000对鸳鸯飞到这里过冬,但由于上述原因,现在数量急剧减少,每年来婺源越冬的鸳鸯只有2000多对。 (2)游客超载导致的景区环境破坏。婺源前些年采取的发展方式是一种对资源掠夺式的开发,短期经济效益虽明显,但这种粗放式经营所带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如婺源景区无论何时,对待游客是来者不拒。每逢节假日期间,人满为患,很多游客垃圾乱扔,大量车辆乱鸣乱停,大量的尾气排放,往往游客过后,便是狼藉一片,空气质量降低,地面污秽不堪,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3)垃圾处理不当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在处理生活及游客留下的垃圾时,婺源各村象未开发之前那样,未经任何处理,往村周边的河流或池塘中一倒完事。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