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部编版九年级上学期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语文试题

2021部编版九年级上学期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语文试题
2021部编版九年级上学期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语文试题

2021-2021学年部编版九年级上学期第12课《湖心亭看雪》

同步练习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字词书写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强.饮(______)崇祯.(______)喃.喃(______)拏.(______)正沸.(______)更.定(______)

一芥.(______)长堤.(______)毳.衣(______)雾凇.(______)铺毡.(______)

沆砀

..(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绝:______

(2)是.日更(gēng)定矣:是:______

(3)雾凇沆砀

..沆砀:______

(4)焉得更

...有此人焉得:______更:______

3.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余.住西湖

古义:______

今义:剩下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______

今义:白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文中是怎样写西湖雪景的?

5.“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6.“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与哪句话相互映衬?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7.这篇文章可谓是痴人赏奇景,你认为奇景“奇”在哪里?痴人“痴”在何处?请分别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莲花洞①

袁宏道

莲花洞之前,为居然亭。亭轩豁可望,每一登览,则湖光献碧,须眉②形影,如落镜中。

六桥③杨柳一络,牵风引浪,萧疏可爱,晴雨烟月,风景互异,净慈之绝胜处也。洞石玲珑若生,巧逾雕镂。余尝谓吴山、南屏④一派,皆石骨土肤,中空四达,愈搜愈出。近若宋氏园亭,皆搜得者。又紫阳宫石,为孙内使⑤搜出者甚多。噫!安得五丁神将⑥,挽⑦钱塘江水,将尘泥洗尽,山骨尽出,其奇奥当何如哉?

(选自《四部丛书》)(注)①莲花洞:在杭州西湖南岸,净慈寺旁。②须眉:指男子。这里指作者自己。

③六桥:西湖苏堤上有六桥相连,自南而北:映波、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

④吴山:在杭州南郊,西湖东南岸上。南屏:在西湖正南岸。⑤孙内使:对明万历时司礼太监孙隆的尊称。⑥五丁神将:传说中帮助秦王打通蜀道的五位大力士。⑦挽:牵引。8.对下列加点词的含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莲花洞之前,为.居然亭(为:动词,是)

B.风景互异,净慈之绝胜

..处也(绝胜:远远胜过)

C.余尝.谓吴山、南屏一派(尝:曾经)

D.安.得五丁神将,挽钱塘江水(安:怎么)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亭轩豁可望,每一登览,则湖光献碧,须眉形影,如落镜中。

10.本文写景运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如写亭,用“______”;写石头,用“______”。11.“安得五丁神将,挽钱塘江水,将尘泥洗尽,山骨尽出,其奇奥当何如哉”这句话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追求?

参考答案

1.qiǎng zhēn nán náfèi gēng jièdīcuìsōng zhān hàng dàng

【详解】

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如“喃”还可根据形声字中的声旁特点协助判断读音。对于字音题型,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如“拏:在这里读ná。“强”有三个音,“强饮”的“强”在这里读三声。“毳”不要读成“máo”。

2.(1)消失(2)代词,这(3)白汽弥漫的样子(4)哪能还

【详解】

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是”古今异义词,这里是“这”。“绝”一词多义词,这里是“还”。

3.(1)人称代词,我(2)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

【解析】

【详解】

考查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词。我们把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余”:人称代词,我,今义“剩下”,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4.①未游西湖时概写“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倶绝”;②游西湖时:先总写“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后具体描写“湖上影子……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写出了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超凡脱俗),为下文做铺垫。

6.与结尾舟子的喃喃自语“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互映衬;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和孤高自赏的情怀。

7.奇景“奇”在:万籁俱寂、天地一色、万物渺小。痴人“痴”在:不顾天寒地冻,独往赏雪,醉心于雪景,闲情雅趣异于常人。

【分析】

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先要找到描写雪景的句子,即“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然后抓住“怎样”来分析,“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倶绝”先交代未游西湖时的天气状况,接着就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先总写“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后具体描写“湖上影子……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这里应理解衬托的特点和作用。一个“独”字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漂泊无根的孤独、茫然无奈的伤感和孤芳自赏的情怀,在这里能衬托出环境的幽静、空旷,更能衬托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6.考查对句子的理解。与“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映衬。前者借“客”偶遇知音的惊喜,赞美作者之“痴”,后者借舟子之口,说“客”“痴”,为作者“痴”找到可以原谅的理由。作者超凡脱俗的行为和孤高自赏的情怀,感染了舟子,让他若有所思。

7.考查对关键字的理解。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声鸟声俱绝,突出景奇在“万籁俱寂”;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突出景奇在“天地一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突出景奇在“万物渺小”。“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表现了作者钟情山水、淡泊孤独、超凡脱俗的独特个性。

【点睛】

译文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情的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8.B

9.亭子开阔,可以远眺。每次登上观望,湖水清澈透明,(站在湖旁)人的影子像是在镜子里。

10.亭轩豁可望玲珑若生,巧逾雕镂

11.寄托了作者追求洗尽尘世污浊的风骨。

【分析】

8.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B.绝胜:景色最优美。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

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献碧”“形影”等字词的翻译。

10.考查对白描手法的理解。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作者对自然的景色有独特的感受,且不事雕饰,如用(豁可望)写亭,用(玲珑若生,巧逾雕镂)写石。

11.考查对文言文中心主题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能使传说中的五丁神将把钱塘江的水挑来,将山表面的尘泥洗尽,使山下面石头的奇妙奥秘全部显露出来,该是怎么样的情形呢?”文末的几句议论富于感情,寄托着作者对美好事物着意追求的情思。

【点睛】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附参考译文:

莲花洞的前面是居然亭,亭子开阔,可以远眺。每次登上观望,湖水清澈透明,(站在湖旁)人的影子像是在镜子里。

六桥的杨柳,一路上被风吹拂,摇曳多姿,倒好像是杨柳牵引着风,引出了水中波浪,杨柳错落有致,非常迷人。晴朗的月夜和烟雨迷茫的时候,风景各不相同,这是净慈寺最绝妙的地方。洞里的石头玲珑剔透,好像活的一样,比精工雕刻还要巧妙。我曾经认识到吴山、南屏山一带都是表层为土,下面是石头,石头中间有孔,可以相互贯通,且这种洞石越挖掘越多。近点的如宋氏园亭的石头,都是从这里得到的,又如紫阳宫的石头,很多是被孙内使从这挖掘出来的。噫!如果能使传说中的五丁神将把钱塘江的水挑来,将山表面的尘泥洗尽,使山下面石头的奇妙奥秘全部显露出来,该是怎么样的情形呢?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