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大作业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大作业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大作业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专题》作业

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

学号:

姓名:

联系:

班级:08班

得分:

日期:2019.10.26

第一部分当今科学的基本内涵和科学精神的形态

1.当今科学的基本内涵

首先,科学主张人人平等,公平竞争的精神。不管谁发现了真理,都应该得到认同。不应该因为他的性别、国籍、年龄、身份等外在因素而采取不同的措施。在历史上,许多具有科学精神的先辈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让人痛心。如公元前5世纪,希帕索斯却发现了令人震惊的“无限不循环小数”,即无理数,令认为“万物皆数”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感到恐慌,并引发了第一次数学危机。有传言说最终希帕索斯被自己的老师毕达哥拉斯判决淹死。也有说法是被学派门人丢进海里淹死。我们应该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推动科学的进步。

科学还需要批判和怀疑的科学精神。天文学家哥白尼在中学时代,听说日晷可以用太阳的影子来确定时间。他很好奇找老师问了日晷的原理,回家找了些废旧材料,很快就做出来啦。他利用自己做出来的日晷,研究太阳和地球的运动规律。16世纪,在40岁时,他提出了日心说,否定了教会的权威,改变了人类对自然对自身的看法。当时罗马天主教廷认为他的日心说违反《圣经》,哥白尼仍坚信日心说,并认为日心说与其并无矛盾,并经过长年的观察和计算完成他的伟大著作《天体运行论》。如果哥白尼拘泥于固有存在的思维,又怎么会提出日心说呢?这不正体现了批判和怀疑的科学精神吗!

科学不能缺少积极探索和创造,勇于实践的精神。有一次贝尔在做聋哑人用的“可视语言”实验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电流流通和截止时,螺旋线圈会发出噪声,就像电报机发送莫尔斯电码时发出的嘀答声一样。贝尔马上想到,如果能够使电流的强度变化,模拟出人在讲话时的声波变化,那么电流将不仅可像电报机那样输送信号,还能输送人发出的声音,这也就是说,人类可以用电传送声音。经过长年研究实验,1878年,贝尔在波士顿和纽约之间进行首次长途电话试验,结果也获得成功。贝尔能够发现电流流通和截止时,螺旋线圈发出的噪音,并付诸于实践,这正是创造和探索、实践和探索的科学精神的体现。

科学提倡团队合作,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1903年,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由于对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因发现元素钋和镭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居里夫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两获诺贝尔奖的人。居里夫人的成就包括开创了放射性理论、发明分离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发现两种新元素钋和镭。在她的指导下,人们第一次将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治疗癌症。由于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居里夫人于1934年7月3日因恶性白血病逝世。居里夫妇的实验室条件极差,夏天,因为顶棚是玻璃的,里面被太阳晒得像一个烤箱;冬天,又冷得人都快冻僵了。居里夫妇克服了人们难以想像的困难,为了提炼镭,他们辛勤地奋斗着。居里夫人立即投入提取实验,她每次把20多公斤的废矿渣放入冶炼锅熔化,连续几小时不停地用一根粗大的铁棍搅动沸腾的材料,而后从中提取仅含百万分之一的微量物质。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夫妇二人仍然不辞劳苦地为科学精神献身,创造出伟大的价值,这恰恰体现了平权和团队、奉献和人文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贯穿于整个科学发展历史过程之中,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是人类文明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是在人类文明进程当中逐步发展形成的。科学精神源于近代科学的求知求真精神和理性与实证传统,它随着科学实践的不断发展,内涵不断丰富。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

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在本质上,科学精神表现为约束科学家及其活动的价值和规范的综合。从文化渊源上看,科学精神的形成源于西方文化传统中理性思维的发展以及重视经验和自然的哲学传统。

2.当今科学精神的形态

科学精神的形态,就是指科学精神概念的外延。古代理性科学的科学精神是理性精神、求知精神、无用精神,而近代数理实验科学则发展为理性精神、实验精神、批判精神等。

1.1 理性精神

科学认识过程是以人与自然的对立为前提,以对象性的自然界作为指向和尺度,其目标是如实地反映人之外的客观世界。科学认识往往借助于逻辑的、数学的和实验的等理性手段,以求达到对自然世界的严密把握。科学认识尽量排除认识过程中主观性因素的干扰,即使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也要严格地以客观规律为前提。

因此,科学精神首先是一种求真务实的理性精神,是对人类理性认识能力的信心与崇尚,也就是关于世界的合理性或者可理解性的信念。理性是与感性知觉情感和欲望相对的一种能力是人类认识过程中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是人类知和行的指南,它不仅使每个时代的人们懂得了己知与未知、可知与不可知的界限及相互关系,更为重要的,它还是人们判断社会实践可行与不可行、正确与错误的基本思维依据。

正是基于对理性认识力量的信念,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规律进行了永无止境的追求与探索,从而使人类逐渐从愚昧走向文明,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从这种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理性的发展史。

1.2 求知精神

科学活动的基本特征就是永无止境地探索未知、追寻真理。科学的探索活动本质上是理性的活动,是科学家在预设的思想蓝图和概念框架的引导下,有目标地向未知王国进军的高度自觉的活动。

科学精神是一种求知精神、真理精神,也是一种寻求智慧的精神。真理是独立的,智慧是超凡的,自为的真理和脱俗的智慧拒绝对事物进行实用化审视,知识就是知识,不能单纯为世俗的目的而存在,它可以服务于世俗但绝不应屈从于世俗,它与世俗共处是为了提升世俗、度化世俗。

1.3 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

科学在求知的过程中,贯穿着强烈的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体现着科学工作者永不衰竭的创造意识和进取精神。科学不是一经建立起来就成永恒不变的坚固的知识体系,而是在不断批判谬误、破除迷信的斗争中追求真理、探索新知的过程,是不断倾听实践的呼声、勇敢冲破教条束缚、形成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规范的过程。

科学精神是一种创新精神。创新是科学技术的根本使命,是科学技术的灵魂。在人类发展史上,创新可以追溯到从猿到人的劳动过程中,工具的发明,火的利用,都是具有历史性转折意义的古老创新,而后来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的相继更替,也都是与古代科技创新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近代科学科技的

持续发展与进步,开创了人类社会史狂飙式发展的新时代,同时也使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成了科技文化最鲜明的核心。

这种对真理的追求以及在此过程中独立的怀疑的批判精神和创造精神,构成了科学精神的实质和核心,是科学得以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源泉。

在科学技术的物质成就充分彰显的今天,科学精神更具有广泛的社会文化价值。注重创新已经成为最具时代特征的价值取向,崇尚理性已成为广为认同的文化理念,追求社会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日益成为人类的共同追求。在当代中国,富含科学精神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已经成为党的思想路线,成为我国人民不断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的强大思想武器。

第二部分信息与通信工程学中的人文精神

XXX XX XXX

摘要:随着当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显得愈发重要,它成为了当代大学生观察与认识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本文主要对人文精神的内涵,重要性和培养学生科学、人文共同发展作了重要阐述。

关键词:人文精神;当代大学生;共同发展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强调人的价值,重视人文文化的作用,强调依靠调动人的积极性来推动社会发展,这种观念注重人的精神生活,强调社会的精神支柱和文化繁荣的重要性,强调人自身的作用、精神力量的作用,强调依靠人和人文文化来推动社会进步,重视情感的作用。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也就是说,要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尊重人的价值。[1]

人文精神的内涵包含有如下五点:

1.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价值追求”,提倡人文精神与科学性的相容性,关怀的中心是现实生活中人的身心全面价值的体现。

2.人文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物”,其核心是贯穿于人们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文模式、审美情趣,亦即人文精神,认为人文精神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活动的内在灵魂与生命。

3.人文精神是把人的文化生命和人的文化世界的肯定贯注于人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之中,强调人的文化生命的弘扬和人的文化世界的开拓,促进人的进步、发展和完善。

4.人文精神是人类不断完善自己、拓展自己、提升自己,自己从“自在的”状态过度到“自为”的状态的一种本事。

5.人文精神是“一种关注人生真谛的和人类命运的理性态度,它包括对人的个性和主体精神的高扬,对自由、平等和做人尊严的渴望,对理想、信仰和自我实现的执著,对生命、死亡和生存意义的探索等。[2]

二、倡导和培育人文精神的意义及重要性

从人文本质来看,当代大学生既缺人文精神,又缺人文知识,而尤其是缺乏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含义概括来说,即人实现自身价值的精神,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任务。从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关系来看,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不能划等号。科学精神是探求未知问题。高校不能用人文精神代替科学精神,也不能用科学精神排斥人文精神。二者必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倡导和培育人文精神,有利于调动人们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

创造性。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把人文关怀送到社会的每个角落,辐射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能使人们充分感受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感受生活在其中的幸福,进而自觉地参与和谐社会建设。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既充分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建设和谐社会根本力量的作用,又鼓励和支持新的社会阶层和其他阶层人员积极贡献力量,使一切能为和谐社会建设作出贡献的人都具有主人翁的光荣感、自豪感,形成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干成事的社会环境,能使一切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得到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始终把人置于核心的位置,维护人的正当权益,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文精神的本质内涵。

倡导和培育人文精神,有利于整个社会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平等相待、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是人文精神的产物,也是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重要条件。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日益复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忽视在全社会营造团结互助、诚信友爱、谅解宽容的人文环境,就有可能使社会群体之间产生隔阂和鸿沟,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在新的形势下,各级党委和政府应承担起倡导和培育人文精神的重任,努力营造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社会氛围,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整个社会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倡导和培育人文精神,有助于人类社会逐步向着更加符合人类本性的状态演进,最终达到高度和谐的理想境界。可以说,人文精神是引导社会从不和谐走向和谐、从初级阶段的和谐走向高级阶段的和谐的重要力量。在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突出人作为社会建设主体的创造性、价值和尊严,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在当代的创新和发展,有利于引导和谐社会建设向着正确的人文目标健康发展。[3]

三、加强人文精神教育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当务之急

人文精神是科技人材的灵魂。当代国际管理学界认为:智力比知识更重要,素质比智力更重要,而品德比素质更重要。创新、开拓与发展,不仅体现的是一个人的天赋与才能,更重要的还是一种社会责任。一方面,科学技术这把宝剑有两面刃,如果不很好地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特别是人文素质教育,这把宝剑可能不是正面刃在起作用,而是负面刃在起作用。“知识就是力量”完全正确,但问题是,是谁掌握的力量?是什么样的力量?是建设性的力量、正义的力量?还是毁灭性的力量、邪恶的力量?另一方面各种各样的思维方法,是使人变得聪明的工具,它可以使人干好事,也可以使人干坏事。现在,利用高科技、利用网络犯罪的事例屡见不鲜,层出不穷,不就是明证吗?

教育家和科学家们大声疾呼,要努力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对于一个科学工作者来说须臾不能丢失。季羡林认为,做人必须始终抓住两个方面“:中国优秀传统的人文精神集中起来就是两点,一种叫做爱国主义,一种叫做有骨气。这是高度的概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爱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有骨气。”[4]科学家作为第一流的人物,人文精神的素养更为重要。居里夫人去世后,爱因斯坦在评价居里夫人时讲:第一流人物对时代和历史的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方面成就更大。凡是出类拔萃的人没有一个不是把人格、道德、精神放在第一位的。

道德、精神、善是导向。人的精神是世界上第一个宝贵的因素。

一个科技工作者把个人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那就失去了方向,或者不能忘我地投入到艰难的科学研究中去,或者浅尝辄止不可能继续获得成功,或者,无所不为,决不能成为高科技人才,倒可能成为高科技杀手、智能匪帮等。正确对待成功和荣誉,也是科技工作者必须坚守的做人准则。居里夫人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好多青年希望她介绍经验和诀窍。她在一封回信中写道:“当你在经验和诀窍的幻想中碰得头破血流的时候,你就会知道,在成名的道路上,流的不是汗水而是鲜血;他们的名字不是用笔而是用生命写成的。”她将英国皇家学会授予的金质奖章给小女儿当玩具,她说:“我是想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决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就一事无成。”这里,居里夫人深刻的告诉我们,做人永远重于做事;要做好事必须先做好人。

就我国现代科学史来看,老一辈科学大师,在专修科学之前,就受过传统文化经典的教育,爱好文、史、哲、艺,已有很高的人文修养;人文修养出人文精神,人文精神造就灵魂。一旦造就灵魂,则任何外力对他的灵魂的任何折腾,他都无动于衷。所谓“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完全奈何他不得。灵魂主导着他的一生,包括他的科学成就。作为科学大师,他的成就是科学成就,其实是人文精神为主导的成就。

人文精神的培养不仅是紧迫感的,同时也是长远性。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培训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就思维的培养而言,文学艺术的形象思维对科学技术的逻辑思维的帮助,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滋润,是人一生的积累,而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更不会有立竿见影之奇效。所以说,人文教育培养具有战略意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不仅是必需的,也是必然的。从科学的发展史来看,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实质上是一门学科,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总结规律而已。因为,人类实践、劳动、生产具有的双重关系即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互动,创造了自然的社会和社会的自然,因此,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历史过程不仅具有客观的普遍的规律,而且自然科学和人的科学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这就是马克思说的“:自然科学以往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人的学科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

四、加强人文精神教育是理工科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一) 人文精神是创新之动力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科技人才呢?中外科技发展史已经为我们做出了答案。那就是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结合型即文理兼通的人才。就国外科学史来看,据统计,世界上各个领域的1000 位有杰出贡献的人物中,百分之七八十都受过良好的人文修养,具有很深的文学、音乐等艺术造诣,使他们的人文精神境界得以升华,思维方式得以拓宽,想象力、创造性得以开发。这些对他们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科学技术的创新离不开形象思维的作用,科学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是科学创新的源泉;人文精神是创新的动力。创新是一个艰苦的思维过程,是艺术的形象思维和科学的逻辑思维结合的产物。人文和科学是相通的;文理结合与文理渗透除了促进大脑功能的全面开发和提升外,还因为文学艺术的形象思维和数理的逻辑思维两者具有相互间的比拟及暗示作用,二者互相渗透,相互转化,有效地促进创造才能发展。李政道形象地指出”:科学与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而这个硬币就是文化。”科学与艺术都是为了追求普遍的真理,都是为了开发人类

的创造力。人类的创造力包括形象的创造力和逻辑的创造力。法国文学家福楼拜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越往前进,艺术越要科学化,而科学也要艺术化。科学与艺术在山麓分手,又在顶峰会合。”[4]这种会合不仅体现在科学领域,而且,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所以有人提出“艺术科学化、科学艺术化”的主张。有的艺术家提出:艺术要向科学靠拢,科学能帮助我们的头脑有序化、思维有序化。科学与艺术结合有利于调动每个人的创造潜能,调动每一个人的创造力。

从两种思维的功能来看,“逻辑是证明的工具,直觉是发现的工具。”创造是离不开直觉思维的。文学艺术的形象思维有助于科学技术的逻辑思维。对此,钱学森从实践与理论上做了精辟的论述。从实践来看,钱学森自身有着很浓的艺术情趣和很高的艺术修养。当他对一个科学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往往先放一放,在朦朦胧胧中,有一种灵感、一种顿悟和直觉—这当然通常是一种艺术家的思维方式—在半醒半睡的状态中得到启发,打破过去束缚思想的框框,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钱学森是搞科学技术的,但在哲学领域中,在系统科学和决策科学的交叉学科领域中颇有造诣,对艺术也很爱好。他在获得“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的颁奖仪式上,特别提到他夫人从事的音乐事业对他的影响,他说“:正是她给我介绍了这些音乐艺术,这些艺术中所包括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使得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的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我受了些艺术的熏陶,所以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就能更宽一些,活一点。”

创造需要全脑思维。从生理学的观点看,人的大脑两半球有着不同的思维功能。左脑主管收敛思维,即逻辑分析、抽象概括、推理演绎等理性思维;右脑主管发散思维,包括想象、直觉、猜想、审美等形象思维。收敛思维(逻辑思维) 与发散思维(形象思维)人们常常称之为“左脑思维”与“右脑思维”。一般认为,理科教育能开发和提升左脑思维的能力,而文科教育和艺术教育能开发和增长右脑思维能力。一个人的大脑思维要全面地开发和提升,显然只有通过文理科结合与文理科相互渗透的教育、学习途径才能达到目的。从科学史上到处可以看到,凡是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哲学家还有数学家,大都是文理兼通的全脑思维的人物。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国民的人文素质直接影响着国力的强弱。前苏联人造卫星上天以后,美国的科学家与教育家认为,原因在俄国人的艺术素质超过了美国人。这是否会导致美国建科学技术的落后呢?这当然可以存疑。而美国因此开始了《零点项目》的研究,用“零”表示对艺术教育认识的空白。研究艺术方面的差距到底产生了哪些影响?对于空间技术的争论到底有哪些间接的作用?过去人们认为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完全不同,科学思维是逻辑思维,而艺术思维是靠感情起作用的,要靠灵感。而哈佛大学的《零点项目》的研究者认为艺术思维也要靠逻辑,科学是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艺术过同样要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对于大脑的工作来讲没有区别。他们认为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有很多共同之处,可以互相弥补、互相促进。这两种思维方式都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总之,创造性思维,必须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高度结合。有人给“创造力”的产生概括为如下的等式:创造力= 有效知识量×发散思维能力×抽象分析能力×人文精神(包括审美能力) 。这是很有道理的。

(二) 人文精神是发展之基础

从学科对科技人员的素质作用来说,人文素质是人才发展的基础。知识要全面,既要重视科学技术,也要掌握人文方面的知识。教育不能仅仅面向市场,还要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满足人才成长的需要。1978 年哈佛大学提出要“回归

基础”。他们搞了许多先进科技的课程,后来发现搞不下去了。毛病在哪儿?基础不够,所以提出要重视基础,要加强“五大领域”。每个学生必须在每一个领域选一门课,不管你是哪个系的。第一领域是文学艺术;第二领域是历史;第三领域是社会分析和道德判断,就是对社会问题进行正确判断: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第四领域是数学和自然科学,第五领域是外国语言和外国文化。

(三) 人文精神是成功之保证

事业成功有哪些因素决定的呢?科学院院士杨叔子认为:事业的成功既取决于个人的努力因素,更取决于集体的相互支持;既取决于智力因素,也取决于非智力因素;既取决于严密的逻辑思维,也取决于活泼的直觉思维;既取决于能否了解丰富的自然现象,更取决于能否抓住朴素的内在本质;既取决于学习与思考,也取决于实践与总结。

《易经系辞》讲得好“: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一个人要有崇高的理想,如天那样崇高,战略上要藐视困难;同时,一个人也要有眼睛向下的实干作风,脚踏实地,战术上要十分重视困难。一个人的成功必须抓住机遇,创造机遇,与人的交流就是发展自身的机遇。理工科大学生必须培养交流能力。交流既有书面交流,又有口头交流,更有情感交流。这三种交流,哪一种也离不开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

大学老师们对当前理工科大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撰写实验报告的水平的不满,表明他们书面语言的能力的亟待提高。在国际学术交流中,个人的魅力对建立中国科学家良好的国际形象至关重要。当然,拥有出色的研究成果是首要条件,但是研究成果的交流最终还是通过人来进行的。这就要求科学家给人以丰满的感觉,而不是给人一种干巴巴的感觉,似乎除了自己的研究工作以外,其他再没有什么可谈了。有科学家认为在国内学术交流,如果你对哲学、文学、史学、佛学等都有所涉及和研究,不仅你的研究具有多学科的综合性,而且与同行的话题相当丰富,就可能交流更加投入,互相的启发更深透,受益更多;参加国际性的活动,就要有不同文化的交流,比如,到欧洲访问时,可以同德国的同行谈黑格尔,谈贝多芬、卡拉扬;与英国的同行谈莎士比亚、狄更斯;与法国的同行谈雨果、德彪西、肖邦;与俄国的同行谈普希金、莱蒙托夫、柴可夫斯基等等。通过这种精神的交流,一下子缩小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同行也会被你的魅力所折服,所吸引。这样一来,进行学术交流就更加自然,更加有效。这就是不能或缺的情感交流在起作用。[5]

综上所述,加强人文教育,培训文理兼通的理工科人材,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既具紧迫性,又具战略性。必须让在读学生明确,读理工大学无非是干三件事:第一,要学会如何做人;第二,要学会如何思维,包括形象思维;第三,要学会掌握必要的知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三者不可分割,彼此支持,相互渗透,而学会做人是基础的。

参考文献

[1]施卫星. 人文精神:整体护理发展的内在动力[J]. 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7):391-393.

[2]刘梅. 浅谈科学中的人文精神[J]. 中国大学教学, 2006(9).

[3]周小乔. 科学中的人文精神[J]. 四川文学, 2007(7):52-54.

[4]涂又光. 论人文精神[J]. 高等教育研究, 1996(5):6-10.

[5]孟建伟. 科学与人文精神[J]. 哲学研究, 1996(8):18-25.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存在问题心得体会交流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存在问题心得体会交流 科学事业的发展过程,既是学术创新的过程,也是学风建设的过程。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对弘扬科学精神、繁荣发展学术事业,净化校园环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欢迎阅读本文,更多优质内容,欢迎关注网。 从广义上讲,学风包括班主任治班、教师治学和学生的学习风气,其实质是教育、培养和引导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端正学习的目的与动机,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确立科学发展观,成长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世纪合格人才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结合班级工作的实践,谈谈个人在班级学风建设中的拙见。 一、建设良好班级学风的前提 变“被动”为“主动”,“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二者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缺乏内动力。其实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源于其高远的理想和明确的学习目标。理想的层次愈高,学习的目标愈明确,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愈强劲、愈持久。 在班级学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理想层次有很大差异,而且学习基本上没有什么目标。让学生讨论、感悟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增强学生 学习文化知识的内动力是班级学风建设的前提。

仅靠空谈道理,生硬的严格要求,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只有千方百计的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是抓住了良好班级学风建设的前提。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1、优良学风的形成有赖于个人的习惯及在公共学习场所的行为。一个人置身于学习氛围散漫的教室里,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大声说笑,有的睡觉等等,试问,他还有足够的毅力让自己静坐在一边看书学习吗?相反,如果他走进的是一个安静的教室,每个人都专心致志地学习,相信他也会被那种氛围感染,情不自禁的提醒自己要认真了。再者,良好的学习氛围也会促进老师的教学。课堂上,大家都在认真听讲,秩序井然,老师的讲课兴致和效率也会高多了,这样更有益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 2、特别注意培养认真学习、善于思考、勤于动脑动手动口的习惯,培养独立学习、主动探索、合作探究、互帮互学,积极进取的习惯。并把这些良好的习惯列为班规中的奖励内容,作为每月量化加分评比的重要内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课前、上课、课后”三个环节抓起。 课前环节。这一环节主要是规定学生有空闲的时间里多看看课本,预习课本。早上七点早读、下午一点到教室预习上课要学的内容。必须以自主学习为主,动口动手读写结合。

浅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学院:通信工程学号:1501120064 姓名:谢会琳授课教师:张爱萍 摘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两种不同的内在精神,是人类认识世界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它们具有相互独立的一面,同时又相互融合,内在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或者说谋求科学与人文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阐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意义。 关键字: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全面发展;融合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科学和人文,但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发展,正确认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世界性的重要问题,在近几年也一直是学术界讨论和研究的热点之一,如何使这两种价值体系作为精神指引更有效的指导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 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内涵 想要了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的关系,使两者更好的融合,首先要了解它们的内涵,了解它们相互独立的一面和融合的一面。 1、科学精神的主要内涵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科学活动中形成的,体现于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中的一种观念、意识和态度。科学精神得以形成的文化渊源, 一是理性思维的不断发展, 二是重视经验与自然的哲学传统。对自然的理解直接决定了人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自然, 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探究自然。 从科学精神的本质看,有学者认为:“科学精神”中的“科学”一词应指自然科学,科学精神是在人认识并改造自然界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二是大胆探索,追求并坚持真理[1]。也有学者认为:科学精神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实证精神。美国的著名社 会科学家默顿在《科学的规范结构》中提出,科学精神应该包括普遍性、公用性、共享性、理性的怀疑主义。英国科学家及文学家布鲁诺夫斯基从价值角度论述科学精神,他在《科学和人的价值》一书中提出科学精神应具备求真精神、自由精神、创新精神及宽容精神。 科学精神不同于科学方法,方法可以学习和模仿,但精神就不容易传授了,科学精神是永远不能改变的。科学精神的内涵丰富,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但其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020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心得体会范文》

《2020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 报告会心得体会范文》 全国科学道德观后感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分院的工作安排,积极贯彻学风建设年的相关文件精神,充分调动我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同学们中营造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根据分院的部署,结合本班的具体实际制定了以学风建设为主题,以班风建设为突破口,将学生工作做实做强的工作方针,通过全班师生的不懈努力,我班学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数控高专5班在班委的领导下自主开展了系列优良学风建设活动。现将活动成果汇报如下: 一、照工作计划,认真开好每次会议 1、以抓学生骨干,促学风建设会议。在学风建设月开展之初,我们在晚自习后召开了学生骨干会议,在会上要求每一位学生干部、学生积极分子按照从我做起,向我看齐,我为榜样的要求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以学生骨干工作为龙头,能始终坚持把学生骨干建设工作与学风、校风建设结合起来。学生干部、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模范带头作用,有效地促进了学风建设。 2、召开学生座谈会。在学风建设月中,我们定期的召开学生座谈会,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及接纳学生的建议。 3、召开主题班会。在分院的指导下班主任老师召开主题会议,具体布置活动期间各项工作,在班级积极动员,全力配合,班级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本班级、本专业的特点,组织开展学风建设

主题班会,认真组织学生学习学风建设年有关文件精神,进行学风建设相关教育。本学期本班召开了一场以优良学风,从我做起为主题的班会。在会上,各个班干部首先上台,针对自己所负责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向大家说明了自己的工作成效,并勇于指出了自己在这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不足,表示以后一定把工作做的更好。之后,在班会主持老师的指引下,大家把讨论的方向集中到了"优良学风,从我做起"班会主题上,针对上课迟到、旷课、接听手机、交头接耳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特别指出的是所有的班干部都对近来班上的缺勤旷课现象提出了批评,并对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行了总结,说出自己关于学风建设的观点和看法,并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对班级创建良好的学风有很大的帮助。有缺课现象的同学在会上还进行了自我批评和反省,并表示为了迎接我们学校的本科评估工作和提高自己的学习,以后一定做到不缺勤不迟到,遇到特殊情况及时向班导师、任课老师和班干部请假。最后经过大家的一致讨论,都表示要为创建良好学风就要从我做起。整场班会的气氛很热烈,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二、对重点学生突出教育、以次改善和加强学风建设 1、加强班级的教育管理,严抓两早一晚工作。并且认真抓好学生的晨练、早读和晚自修工作,以晨练促早读,以早读、晚自修来促进学生加强学习。 2、加强对突出问题的处理。一方面,对班级部分学生学习成绩差,经常旷课的学生,及时找他们谈心,并知会其家长,让学校与学生家长共同教育引导学生。另一方面,班委会成员能有效的督促,大

北理工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作业二

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第二次作业 1.研究计划制定中的规范是什么 为了制定好的研究计划,科研人员在前期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文献调研、选题、设计研究方案,那么科研人员在这些活动中应当遵循哪些科研规范呢? 一个好的研究,首先需要做好文献调研。做好充分的文献调研,不仅能够保证研究课题的创新性,同时能够避免重复的工作对研究资源的浪费以及雷同的研究结果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文献调研阶段需要遵循的规范:①文献应可以准确地回溯到原始出处,以符合引用的规范。②对文献做分类研究并做出综述,当自己的论文被提出质疑时,这些研究可以有助于解疑释惑。③引用、翻译和归纳文献观点,包括引用电子资源时,也必须注意规范使用。 其次,在选题阶段,通常要遵循四个方面的规范:①首先要有科学依据,即使由于受到人类认识能力的限制,这些依据并不一定全面和彻底。②科学研究应有创新性,包括学术的创新和现实的创新。③科研人员应当对科研活动中涉及伦理的问题自行进行评估,不符合伦理规范原则的就放弃研究。对自己不能确定的,需要向有关部门申请,不能擅自开展研究。 ④选题必须是能够开展的,必须基于现有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进行。 第三,在研究方案的设计阶段,我们需要注意以下行为规范:①对活体试验中的试验对象给予充分保护和尊重。②选用适当的研究方法。③设计可行的研究步骤。④研究条件的排应当实事求是。 2.课题申请中应遵守哪些规范 在课题申请中,首先应确保申请材料的真实性。目前,立项资助机构、研究机构和期刊媒体曝光了很多有关申请材料失真的不端行为,如伪造或篡改申请人的简历,编造并不存在的申请人,或者伪造实际没有参加申请的人的签名;夸大发表著作、论文的数量,或者伪造论文被收录情况;伪造奖励证书或者其他证明或说明材料。这更要求我们在课题申请中坚持真实性规范: (1)申请人在项目申请之前要全面地了解所要申请课题的相关政策,认真阅读基金申请指南和申请通告,判断自己是否符合条件,以及自己目前的各项研究状况是否适合申请这一课题。 (2)申请人应注意自己和合作者的工作时间安排,不应超负荷申请。有的科技工作者同时参与了多个课题,应保证每年所有课题的时间加总之和不能超过12 个月。 (3)申请人不应将相同或相似研究内容进行多项资助申请。 (4)申请人必须独立自行填写申请书,而不是抄袭申请同类课题的其他申请书。 (5)申请人不得故意夸大项目的学术价值和经济效益,提供有关个人以及研究积累等方面的虚假的信息。 (6)申请人在申请、评议和公示期间,不得私自接触评审人、项目管理人等,不得以任何方式拉拢、贿赂、威胁评审人、项目管理人等。其次,要在申请材料中要注意引文规范:(1)论文要写明作者、题目、刊名、年份、卷(期)、页码。 (2)专著要写明作者、书名、出版社、年份。 (3)研究项目要写明名称、编号、任务来源、起止年月、负责或参加的情况以及与本课题的关系。 3.研究资源使用中的规范有哪些 研究中最重要的资源包括时间、资金和设备。对于这三者的使用都应当遵循相关规范。在研究中必须遵守时间分配的相关规范:第一,应充分保证直接开展研究工作的时间。第二,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论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在大学校园中的融合与发展 【摘要】 大学校园对一个人来说是对专业知识以及未来可能从事科研行业的一片肥沃的土壤,大学生在其中学习知识增长见识,同样也是大学生培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形成良好价值观的场所。很多观点擅于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去思考解决方案,而本文是站在当代大学生的视角,通过分析爱因斯坦对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诠释,来提出一些解决方案,旨在提高大学生科学与人文意识,从大学生自身出发,利用大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使他们自发的树立正确的科学与人文价值观。本文先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概念、关系及意义来阐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价值与重要性,然后以爱因斯坦为例总结概括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并参考此内涵,在最后一章节给出了当代大学生在校园中应培养的科学与人文意识,旨在提高大学生基本科研素质,以创造一个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大学校园科研氛围,来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大学校园更好的融合与发展。 【关键词】大学校园;科学;人文;融合与发展 第1章绪论 1.1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概念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塑造人、培养人、发展人和完善人的重要内容。[1]它是人类在认识与改造自然、认识与改造自我的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观念、方法和价值体系。科学精神是从科学中凝练和提升出来的文化精髓和价值观念体系。它是人类认识自然、适应自然以及改造自然活动的理想追求、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的集中表征,是人类认识自然活动极其成果的升华。[2] 它以求真务实、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尊重客观事实规律为原则,以开拓创新又敢于批判的精神为不竭动力。

人文精神以人为一切价值出发点,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对象的思想,是人对自身命运的理解和把握。人文精神关怀个体的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人与人的平等、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3]它关注人类本身,关注人性与人文关怀,是一种人生态度和处世心境,更是一种生命的承诺。 1.2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最为宝贵的两种精神。二者之间有着共生互补的关系。在人类社会的改造建设中,只有将二者并重,才能保证发展实践的正确取向和成功。科学精神为人类发展提供可靠而稳定的推动力,而人文精神可以为这样的推动力保驾护航,确保科学发展朝着一个正确的道路前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就像是构成原子的质子和电子,它们彼此相互制约又共同发展,才使得人类社会和谐和进步。有学者提出,科学精神本身就是人文精神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为“科学世界本身也是一个十分丰富的人文世界:科学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创造着精神文明;科学在追求真理的同时,也在追求着人类自身的进步和发展”。[4] 1.3 校园环境的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意义 校园环境是一个人一生不断接受系统的教育,而逐渐形成人格与价值观的环境。从小学到高中再到大学,人们逐渐从一无所知到思想成熟,可见校园环境对于一个人发展的重要性。而当代社会是由一个一个人的个体与人类创造的产物有机组合而成的。大学校园是一个人正式开始接触科研和大量专业知识的地方,因此讨论校园环境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我们以大学校园为例。 大学校园是当代大学生成长和培养思想的摇篮,尤其是本科生阶段,正是一个人内在科学与人文意识塑形的阶段。不仅如此,大学生涯给予了一个人更高的理想和追求,大学的校园里充满了思想、个性和人文情怀。[5] 一个良好思想氛围的大学环境所培育出来的人才才是真正对社会对人类有积极贡献的人才。因此,大学中的学术造假行为以及诸如此类的违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行为,如果不加以引导教育,将会给大学环境以及社会造成不可预测的后果。

2018年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知识竞赛试题(单选)【精品范文】_2

2018年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知识竞赛试题(单选) 2018年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知识竞赛试题(单选) 51、随着科学的进一步体制化,科研成为一种职业,除了追求真理外,以下哪项开始突出成为科学活动的主要目的(C) A.公益性 B.无私利性 C. 功利性 D.娱乐性 52、科研活动作为特殊的社会活动,本身具有独特的(C) A.价值追求和道德追求 B.价值追求和道德气质 C.价值追求和精神气质 D. 利益追求和精神气质 53、科研不当行为以明确不违反科学共同体规约为前提,更不是一种(B)。 A. 失范行为 B.违法行为 C.失德行为 D. 违宪行为

54、英文摘要正文采用(D)体 A.Cambria B.Calibri C.Arial D.Times New Roman 55、做一名合格的科技工作者包括以下素质(A)、 A.诚信品行、严谨作风、科学方法、责任意识、人文素养 B.诚信品行、严谨作风、科学方法、责任意识 C.诚信品行、严谨作风、责任意识、人文素养 D.诚信品行、严谨作风、科学方法、人文素养 56、病态科学是指主观期望、一厢情愿的科学,它是科学研究者被其(A)所自我欺骗而导致的“科学式”的研究。 A.主观性错误 B.客观性错误 C.人为性错误 D.主观性错误和人为性错误 57、避免成果滥用的法律手段是(A) A.加大惩处力度

B.接受舆论监督 C.提高自身修养 D.强化职业道德 58、一些作者把原作者的研究进行改头换面,再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并当作自己的论述而不注明出处。这种行为属于(A) A.著而不引 B.引而不著 C.有意漏引 D学术不端 59、坚持公正原则必须做到(B) A.坚持程序公正、坚持回报公正、坚持结果公正 B.坚持程序公正、坚持回报公正、坚持分配公正 C.坚持程序公正、坚持效率公正、坚持分配公正 D.坚持过程公正、坚持回报公正、坚持分配公正 60、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文献调研阶段需要遵循的规范?(C) A.文献应可以准确地回溯到原始出处,以符合引用的规范。 B.对文献做分类研究并做出综述,当自己的论文被提出质疑时,这些研究可以有助于解疑释惑

护理与人文关怀

护理与人文关怀 随着整体护理、社会护理、多元文化护理的推广,护理模式已由“以疾病为中心”开始向“以病人为中心”转换。护理的理论体系、功能任务、工作内容、活动空间等方面都在发生变化,表现为:在护理实践中更加注重人本观和人文精神;护理服务领域在不断扩展和延伸;护理管理科学化和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护理科研开始引领护理实践等,这些无一不向社会昭示了护理学科的价值和作用,体现了护理是科技性和人文性完美结合与统一的专业.与此同时,护士作为知识、技术和人文素养集为一体的专业工作者的作用也日益凸现。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我国护理人员的人文基础比较薄弱,人文修养相对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护理质量的提高。因此,提高护士人文修养、体现护理人文关怀,已成为护理服务水平再上台阶的焦点话题。 在护理实践中,人文精神集中体现在对患者的价值,即对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患者的权利和需求、患者人格和尊严的关心和关注,它既可体现为整体护理内外环境所需的人性氛围,也可显现为护士个体的素养和品格。人文精神是护理内在发展的动力和灵魂,严格护理管理、完善护理程序、强化护士的责任心等都是护理质量提升的促进要素,贯穿这些要素的是人文精神这根主线。护理技术的正确应用,护理程序中各项工作的有效实施,患者身心需求的合理满足,都需要护士的人文修养加以保证。可以想象,一支缺乏人文精神的护理队伍,如何做得到观察人、认识人、理解人、尊重人、关怀人、照顾人,又怎么能适应护理的发展并提供高水平的护理服务呢?如果说,护理质量是一颗树,那么护士的人文修养就是其赖以生存的土壤,土壤的肥沃与贫瘠,决定了这棵树是否能枝繁叶茂,这也正是我们提高护士人文修养的出发点。 在护理实践中,体现人文素养,实施护理人文关怀还需要从以下几点出发:首先,护士要运用真挚的安慰性语言给患者以心灵抚慰,使患者感受到护士的关心和体贴;运用巧妙的告知性语言告诉患者其病情进展、治疗护理措施、配合方法和注意事项等;运用合理的解释性语言解答患者的问题,取得患者的理解;运用恰当的鼓励性语言激发患者与疾病抗争的勇气和信心。此外,护士要书写各种

大学生如何理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大学生如何理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摘要: 根据马克思主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中,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遵守真理尺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按科学规律办事”,遵守价值尺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满足人的需要”。无论何种实践,只有把“按科学规律办事”和“满足人的需要”相结合,才能达到目的,获得成功。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人格的形成发展的时期,应当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关键字: 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统一大学生 正文: 一、科学精神 江泽民同志屡屡强调:“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倡导和弘扬科学精神”。这既是党和政府的伟大号召,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需要。 所谓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的心理状态。 科学精神,则是人类与科学工作相联系的一种精神,是体现在人们身上的、形成与科学活动之中并适应科学发展内在要求的一种精神状态。它是科学发展内在要求的客观反映,也是人们科学实践的产物。科学精神形成以后,与社会产生互动,融入社会之中,对人类的社会实践产生巨大的影响,并在社会其他高尚精神的影响下不断丰富和发展。 科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是什么?江泽民同志指出:“求实是科学之本”,“科学精神的精髓是求实创新”,“科学精神的内涵很丰富,最基本的要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科学是一种无止境的探索活动。科学探索以事实为依据,以揭示未知奥秘、获得真理性认识为追求目标,其成果或者是新发现,或是新发明,都是对以往知识的积累、扩展和创新。科学活动是一种探索性的活动,一种唯实求真的活动,一种创新的活动。探索和唯实求真、创新有机统一,贯穿于科学活动的全过程。由此可见,科学精神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勇于探索和唯实、求真、创新的精神。 科学精神的内涵极为丰富,根据科学精神的内在要求和人类的科学实践,我们尝试着将科学精神的内涵归纳为以下七个融会贯通的方面: 一是勇于探索未知、敢于超越前人的探索创新精神; 二是以事实为依据、努力揭示未知奥秘的唯实求真精神; 三是坚信客观规律、遵从思维法则的崇高理性精神; 四是自由探讨、相互争鸣的平等宽容精神; 五是大力协同、密切配合的团结协作精神; 六是热情严谨、刻苦坚韧的执着敬业精神; 七是献身科学、造福人类的无私奉献精神。 科学精神作为一种勇于正确认识客观事物、探求客观真理的主观精神状态,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和功能。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不仅能提高科学工作者的素质,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而且对整个社会都将产生巨大的思想解放力、理智开化力和价值趋同力,极大地提高国民素质,有力地促进我国的改革、发展和三个文明的建设。

关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关系的探究

关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关系的探究 学院:电子工程学院姓名:邓瑞静 学号:1602121020上课时间:周四上午3-4节 摘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精神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或者说谋求科学与人文的协调发展,则是现代化进程中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首先分别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作了分析;其次,进一步探析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通过分析最终得出,要想真正认识世界,需将科学与人文精神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发现真理。因此,将两种精神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是我们最正确的选择。 关键字: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辩证关系对立统一相辅相成 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关系,一直是众多学者所关注的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科学也得到了迅猛的提升,科学技术和人文精神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相辅相成,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内容。尽管两者缺一不可,在发展的过程中却分分合合。明确地了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的辩证关系,并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得使科学与技术有机的结合,使科学、人和社会和谐发展。 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内涵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两种精神,“是人类精神的两个维度、两个基本的存在方式或存在状态,并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两种精神指向”[1]。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却很难下一个定义,或者说很难下一个能使别人也满意的定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具有历史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具有民族性,不同地方的人会对它作出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定义。全面理解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本质内涵是讨论二者关系的首要理论问题。 1.1科学精神的内涵 科学精神是从科学活动和科学家的思想观念中提炼出来的科学的实质、核心和灵魂,是人们客观地认识事物,把握事物规律性并进而改造对象的一般态度和行为规范[2]。尽管它产生于人们对于自然界的科学研究活动中,但并非为科学工作者所独有。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含义: 第一,探究求识的理性精神。科学是认识和揭示自然界本质和规律的精神活动。科学家求知的理性和灵魂表现为对自然界本身所固有的规律的坚信和人们正确认识和把握规律能力的坚信。自然界本身所固有的规律性是人们进行科学活动的客观基础,而人们所具有的探究、求识的主观精神则是科学活动的精神基础[3]。 第二,实践检验的求真精神。科学理论来源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但来源于实践的理论,未必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其科学性与真理性才能得以验证,才能

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大作业

《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学习心得 在2013年这个新的学期,我学习了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这一门课,我深有体会。科研本身就是一件严肃以及认真的事情。对于研究生,学术固然重要,道德却更不容忽视。学术道德是治学的起码要求,是学者的学术良心,其实施和维系主要依靠学者的良心及学术共同体内的道德舆论。学术界不可一日无学术道德,否则歪风邪气便会乘虚而入,扰乱严谨科学的学术界。 近年来中国的科研诚信问题受到各方质疑。继“贺海波论文造假事件”后,浙江大学校长杨卫及其他一些大学管理者致力于在国内倡议整肃学术风气和改革学术态度。 真正的改变将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努力。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的科学自由、责任和法律项目的主管Mark Frankel说,“中国新出台的职业规范准则还只是个开始,尽管其借鉴了美国的调查先例和程序,但由于缺乏经验和人力而未能真正得到实施。这需要时间来解决。” 美国大学的学生荣誉制度,最初是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考试作弊现象而产生的,然而发展至今,其内涵和外延已经远远超越了考试管理机制的范畴。面对高校中存在的学术欺骗、学术不端行为的日益严重,荣誉制度成为美国高校维护学术诚信的福音,很多高校不约而同地选择建立荣誉制度。 2010年7月在新加坡召开的第二届世界科研诚信大会的与会者认识到了一对危险因素:一方面是科学造假和行为不端的危险,另一方面是治标不治本的危险。 科学不仅应该诚信地运作;还必须让人们看到它诚信地运作。在电子通讯记录带来了公众详细审查的新维度的世界中,这是一个不断增长的挑战。而且任何伦理准则都需要反映出这一点,而这些都不会通过严厉的规则和惩罚而实现。相反,我们必须发展出一种良好实践的文化,包括开放的沟通,这会确保科学知识保持健壮性,并且对于公众的理解反应灵敏。 我们必须开始在教育系统特别是在大学中建立这种诚信的文化。未来的科学家需要了解到成功不仅取决于你实现了什么,而且取决于你如何实现。而更广泛的科学界还必须制定出建立和维持这种意识的机制。在这一点上,责任依赖于科学家个人、他们工作的机构,以及他们的研究资助者。另一方面,近些年来,从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的科学 精神与人文精神 摘要:通过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内涵进行分析,并且结合一些社会现象,阐述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并且深入了说明了,对于我国如何运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拉动我国经济,和提高执政能力。 关键词: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经济增长,执政能力 作为一名建筑专业的学生我先从建筑业上的一个实例,引出当今社会所面临的科学与人文方面的问题,比如疏散用楼梯的设计,设计人员通常根据防火规范的要求,或设计为封闭楼梯或设计为防烟楼梯,而忽视了楼梯的易于寻找性。特别是许多公共建筑中,有的把楼梯的疏散门设计成没有透明玻璃的防火门,有的为了空间的最大利用率,而把楼梯设在不易寻找的背角旮旯处,虽然这些楼梯都符合疏散距离和疏散宽度的要求,却没有想一想人们如何才能找到楼梯的问题。 从上面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设计符合了科学原理,但对于人德使用来说,却没有考虑的人的使用问题,我们的社会的发展了为了什么,归根结底,是能够使人更好的生活,所以科学的目的是为人服务的,下面借此引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内涵。 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研究客观世界及其规律, 认识客观 世界及其规律, 是求真; 科学不带任何感情色彩, 不以人的意志与感情为转移, 我们的活动越符合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就越科学, 就越真。所以, 科学是一个知识体系、认识体系, 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体系、认识体系, 是逻辑的、实证的、一元的, 是独立于人的精神世界之外的。 人文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满足个人与社会需要终极关怀, 是 求善; 人文不仅是一个知识体系, 认识体系, 还是一个价值体系, 伦理体系;

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

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

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 一、论文摘要 从辛亥革命开始我们大学生就一直为全民族中最为活跃的一分子,五四运动更是让大学生在民族危亡的时刻走在了时代的前面。为中华崛起、民族复兴老一辈大学生立下了很好的榜样,而的我们这代的大学生更是处在中华民族腾飞的关键时期,任重而道远。大学是人们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时期,我们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方精神,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关键字 大学生人文精神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什么是科学精神呢?简单说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具体说来科学精神包括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宽容精神等几个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求实与创新。不求实就不是科学,不创新科学就不会发展。它的主要特征有执着的探索精神、创新、改革精神,虚心接受科学遗产的精神,理性精神,求实精神,求真精神,实证精神,严格精确的分析精,协作精神,民主精神,开放精神,功利精神,实践精神。 科学精神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一个民族进步兴盛必不可少的精神。大学生则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的主要寄托者之一。“要在全社会广泛弘扬科学精神……”胡锦涛主席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的委员,并参加分组讨论,听取委员们的意见和建议时,说了这一番话。总书记的话意味深长、发人深思。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学习心得体会最终版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学习心得体会 为提高学术道德水平、加强学风建设,我校研究生院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传活动,号召研究生积极参与学习,引导大家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遵守科学道德规范。通过参加报告会,让我对科学道德及学风建设有了大致的了解,认识到加强科学道德及学风建设在科学研究中的必要性,为我未来的学术研究指明了方向。 “道德”一词可追溯到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大国,自古以来就流传着以德先行的优良传统,道德和诚信是每个人立于世间的基本品格,形成了人们对于是非善恶的判断标准,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行为规范,道德可以约束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行为,高的道德标准造就卓越的人格品质。对于学者而言,科学道德规范尤为重要。科学道德是社会道德在科学技术活动中的表现,主要是指科研活动中科技工作者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应具备的道德素质,既表现为科技工作者在从事科学技术活动时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人格,也具体反映在指导科技工作者正确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或规范之中。科学精神是科学道德的思想内核,科研伦理是科学道德在伦理层面的反映,科研不端与不当行为是科研活动中背离科学道德的负面表现,科研规范是科学道德在科研活动中的具体要求和行为指南。近年来,由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观念已经作为主流思潮深入人心,部分群体因为肤浅的理解这个观念陷入了盲目追求经济而不顾道德建设的地步,使得人心浮躁、为求名求利而不择手段。对于一名学术研究者,一旦被这种思想所蛊惑,就将必然的丧失学术良知,做出有违学术道德的事情。近几年,不断有高校教授甚至是一些身居要位的领导被曝出抄袭等种种丑闻,这也使得他们的为自己行为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这些事实教育了每一个学术工作者,学术的生命力在于求真求是求实,每一位科学工作者他工作的神圣之处正在于,他们正在使用人类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来揭示这个未知世

自然辩证法结业论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的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摘要:通过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内涵进行深刻分析,并且结合一些社会现象,阐述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强调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需要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完美结合,科技创新需要良好的人文精神作保障,发展新的科学和人文与社会价值体系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对于我国如何运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积极拉动我国经济,和科学的提高执政能力,指出了科学技术在人文精神的指导下,才能向着最利于人类美好发展的方向前进。 关键词: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结合,经济增长 作为一名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我先从输电线路工程上的一个实例引出当今社会所面临的科学与人文方面的问题,比如对于输电杆塔的设计,设计人员通常根据结构规范的要求,或设计为角钢结构塔或设计为钢管结构塔或设计为混凝土电杆,而忽视了杆塔的易于攀爬性。特别是许多超高压输电线路中,有的把塔的脚梯设计在主材的一侧,很短很细,仅供人脚的宽度,没有与脚足够的接触面积,攀爬时费时费力,虽然满足了结构的安全性和实用性以及经济的合理性,却没有想一想作业人员如何才能安全、快速、省力的爬到塔顶处理实际问题,尤其是超高压塔,塔体很高,需要有安全的可靠的平台供人在中间累的时候歇息。 从上面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设计符合了科学原理,却没有考虑人的使用问题,我们的社会的发展了为了什么,归根结底,是能够使人更好的工作、更好的生活,所以科学的目的是为人服务的,下面借此引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内涵。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研究客观世界及其规律, 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 是求真; 科学不带任何感情色彩, 不以人的意志与感情为转移, 我们的活动越符合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就越科学, 就越真。所以, 科学是一个知识体系、认识体系, 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体系、认识体系, 是逻辑的、实证的、一元的, 是独立于人的精神世界之外的。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人文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满足个人与社会需要终极关怀, 是求善; 人文不仅是一个知识体系, 认识体系, 还是一个价值体系, 伦理体系; 因而人文不同于科学, 还往往是非逻辑的、非实证的、非一元的, 是同人的精神世界密切相关的。 从上面问题我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我们的行为方式要本着科学的原则,要符合客观规律,这样才能在正确的方法下产生正确的结果,而我们行为的目的,则应本着人文的原则,因为从原始社会到当今社会,我们最开始是自己自足,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也就是我们在为别人服务的同时,别人也在为我们服务,所以人文精神,侧重的更是能像关怀自己一样的心态去关怀别人,同时别人也能用同样的方式来关怀自己。在当今社会两种精神起到的作用,我们将在下文进行分析。 改革开放开放三十年,国内生产总值迅速上升。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我国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科技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们的生活因为科技的提高而变得更加的舒适,然而在科学技术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负面因素,比方说地沟油,各种有毒的食品添加剂,毒奶粉,瘦肉精,可以说他们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的产物,所以单纯从科学来讲是不能判断

《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参考答案最全最新

《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参考答案最全最新1【单选题】 为了确保学术和科研(),多大学制定了荣誉法则。 A、效率 B、质量 C、风格 D、诚信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2【判断题】 大学建立荣誉制度的初衷旨在预防大学生考试作弊。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3【判断题】 科学研究与学术工作与人类其他活动一样,均建立在诚信之上。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4【判断题】 很多大学制定了荣誉法则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学术和科研诚信。 我的答案:√ 5【判断题】 在科学家之间和科学与社会之间,信誉与相互信任尤为重要。 我的答案:√ 1.2 1【单选题】 以下哪些行为符合学术诚实三原则: A、把上届学长的课程论文当作自己应该完成的作业交给老师。 B、将老师的课堂笔记整理成论文并署上自己的名公开发表。

C、在实验中,为了让实验结果更漂亮而有选择地使用数据。 D、在著作的后记中对那些提出过修改建议的同行表示感谢。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2【判断题】 当你仰赖了别人的工作,应引注和致谢。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3【判断题】 所有的数据和文献应真实而公正地呈现。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4【单选题】 以下哪些行为不符合学术诚实三原则: A、在论文中对一些概念的解释直接使用网络百科的内容而不注明出处。 B、在实验中遇到偏离正常值的数据依然认真加以记录和报告,并认真分析其原因。 C、在论文中使用他人的观点时按照相关规范加以引注。 D、在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中,根据研究和写作的实际贡献署名。 我的答案:A 5【判断题】 你声称做了做了某项工作,就意味着你确实做了。 我的答案:× 6【判断题】 小保方晴子在研究过程中存在“捏造”和“篡改”图片行为,有违学术诚实。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

自然辩证法 (

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合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最为宝贵的两种精神。二者之间有着共生互补的关系。在人类社会的改造建设中,只有将二者并重,才能保证发展实践的正确取向和成功。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在认识与改造自然、认识与改造自我的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观念、方法和价值体系。它们是贯串在科学探索和人文研究过程中的精神实质,是展现科学和人文活动内在意义的东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古已有之,它们是在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不断滋生与满足中逐步成长起来的,延续到近代,二者的互动互进对近现代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科学精神是指人们在科学活动中形成的,体现于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中的一种观念、意识和态度。西方文化传统中理性思维的发展以及重视经验和自然的哲学传统是近代科学精神得以形成的温床。科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获得关于自然界的真理性的认识,无论在哪个领域,科学研究都可以涉足其中并一直深究下去。从总体上讲,科学精神尊重科技的价值和作用,强调依靠科技来推动社会发展。这种观念注重人的物质生活,强调社会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推崇物质力量和物质手段的强大作用, 重视掌握科学方法、追求科学真理的意义。 人文精神是指蕴涵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中的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在人文认识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价值观念和态度。相对于科学精神而言,人文精神较注重非理性的因素,它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人为尺度,追求善和美;在肯定理性作用的前

提下,重视人的精神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作用;人文探索有禁区等。总体上讲,人文精神尊重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生的真谛,强调社会的精神支柱和文化繁荣的重要性,重视生产的人文效益、产品的文化含量等。 在现实生活中,人文精神指导着人类文明的走向。如果说科学精神注重于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人文精神的侧重点则在于研究“应该怎样”的问题。在科学精神的指引下,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只有在人文精神的指导下,科学技术才能向着最利于人类美好发展的方向前进。在某种意义上,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可以说是承载和导引人类社会前进的两条轨道,缺失了其中的任何一条,社会就无法顺利前进。 科学的现实形态而言,科学知识也总是以不同的方式包含着人文的意蕴。 人文精神首先呼吁人性的解放,尊重人的价值和权利。科学精神紧随其后,提倡科学实验,反对迷信。科学精神的弘扬恢复了理性的权威,人文精神的倡导重新树立了人的尊严。实际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同是人类精神文明中不可或缺的因子。有学者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形象地比喻成发动机与制衡器:如果将社会比作一辆行进的机车,科学精神及其在研究和生产中的应用,则起着发动机的作用。如果没有发动机,机车就会停滞不前;但如果光有发动机而没有制衡器,动力系统非但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而且极易导致灾难性的后果。人文精神相对于科学精神而言,正是起到了这种制衡器的作用。正是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共生互补中,人类社会才一步一步地走向灿烂和辉煌。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作为人类思想的两个维度,它们的均衡发展是人类社会全面持续进步的保证。这意味着,现代社会迫切需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当然,这种

学术道德与规范作业

学术道德与规范作业-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学术道德与规范作业 1、1975年,澳大利亚哲学家彼得?辛格撰写的《; 2、按照国际通行惯例,大学教授一年必须有9个月时; 3、对研究参与者的风险评估包括伤害、隐私、保密和; 4、工程师作为一种专业角色有其角色—责任,它又可;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成立于199; 6、科技的专业目标大致分为知识性目标和应用性目标; 7、科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开放 《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 填空题 1、1975年,澳大利亚哲学家彼得?辛格撰写的《动物解放》一书,用大量残酷的动物实验案例展示了受试动物所遭受的巨大痛苦。

2、按照国际通行惯例,大学教授一年必须有9个月时间为学校效力。 3、对研究参与者的风险评估包括伤害、隐私、保密和研究方法的设计。 4、工程师作为一种专业角色有其角色—责任,它又可分为义务—责任和过失—责任。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成立于1998年12月10日。 6、科技的专业目标大致分为知识性目标和应用性目标。 7、科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开放性的累积活动,新的科学发展是对旧有知识传统的继承、发展和超越。 8、科学精神气质中的公有性原则要求科学家公开科研成果,即科学家只拥有科研成果的优先权,而不享有占有权。 9、科学研究的基本伦理原则可分为预防的基本伦理原则和倡导的基本伦理原则。

10、科学研究的基本伦理原则可分为尊重与无害基本伦理原则和客观性与公共福祉优先基本伦理原则。 11、科学哲学家库恩将科学发展划分为常规时期和革命时期。 12、科研不端行为的查处制度包括调查方式、调查机构和调查程序。 13、科研不端行为与科学道德学风问题处理的责任主体有申请者、评议评审者、研究者、项目依托单位、项目推荐者。 14、美国的实验动物立法有《动物福利法》、《实验动物饲养与管理指南》、《人道主义饲养和使用实验动物的公共卫生服务方针》等。 15、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伦理原则中,尊重个人包含的道德信条有:一是个人享有自治权,二是保护丧失自治力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