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罗与瓦尔登湖”专题阅读汇总

“梭罗与瓦尔登湖”专题阅读汇总
“梭罗与瓦尔登湖”专题阅读汇总

“梭罗与瓦尔登湖”专题阅读

目录

梭罗生平 (2)

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何怀宏) (4)

寻找心中的瓦尔登湖(曹勇军) (6)

瓦尔登湖:大地的眸子(余杰) (9)

名言摘录 (13)

素材运用实例 (14)

梭罗生平

1817年7月12日,梭罗出生于马萨诸塞州康科德;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毕业后他回到家乡以教书为业。1841年起他不再教书而转为写作。在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的支持下,梭罗在康科德住下并开始了他的超验主义实践。这时期,梭罗放弃诗歌创作而开始撰写随笔,起先给超验主义刊物《日晷》(Dial)写稿,之后各地的报纸杂志上都有他的文章问世。他在文学上是一个打破偶像崇拜的人。他难得感谢大学给他的益处,也很看不起大学,然而他实在得益于大学不浅。他离开大学以后,就和他的哥哥一同在一个私立学校里教书,不久就脱离了。他父亲制造铅笔,亨利有一个时期也研究这行手艺,他相信他能够造出一种铅笔,比当时通用的更好。他完成他的实验之后,将他的作品展览给波士顿的化学家与艺术家看,取得他们的证书,保证它的优秀品质,与最好的伦敦出品相等,此后他就满足地回家去了。他的朋友们向他道贺,因为他辟出了一条致富之道。但是他回答说,他以后再也不制造铅笔了。“我为什么要制造铅笔呢?我已经做过一次的事情我决不再做。”

梭罗重新继续他的漫长的散步与各种各样的研究,每天都对于自然界有些新的认识,不过他从未说到动物学或是植物学,因为他对于自然界的事实虽然好学不倦,对于专门科学与文字上的科学并没有好奇心。在这时候他是一个强壮健康的青年,刚从大学里出来,他所有的友伴都在选择他们的职业,或是急于要开始担任某种报酬丰厚的职务,当然他也不免要想到这同一个问题;他这种能够抗拒一切通常的道路,保存他孤独自由的决心,实在是难得的——这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辜负他的家人期望;因为他完全正直,他要自己绝对自主,也要每一个人都绝对自主,所以他的处境只有更艰难。但是梭罗从来没有踌躇。他是一个天生的倡异议者。他不肯为了狭窄的技艺或是职业而放弃他在学问和行动上的大志,他的目标是一种更广博的使命,一种艺术,能使我们好好地生活。如果他蔑视而且公然反抗别人的意见,那只是因为他一心一意要使他的行为与他自己的信仰协调。他从来不懒惰或是任性,他需要钱的时候,情愿做些与他性情相近的体力劳动来赚钱——如造一只小船或是一道篱笆,种植,接枝,测量,或是别的短期工作——而不愿长期地受雇。他有吃苦耐劳的习惯,生活上的需要又很少,又精通森林里的知识,算术又非常好,他在世界上任何地域都可以谋生。他可以比别人费较少的功夫来供给他的需要。所以他可以保证有闲暇的时间。

梭罗除了被一些人尊称为第一个环境保护主义者外,还是一位关注人类生存状况的生态主义哲学家。 1845年7月4日梭罗开始了一项为期两年的试验,他移居到离家乡康科德城不远,优美的瓦尔登湖畔的次生林里,尝试过一种简单的隐居生活。他向《小妇人》的作者露意莎·梅·奥尔柯特借了一柄斧头,就孤身一人,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自己砍柴,在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个小木屋,并在小木屋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时间。出版于1854年的散文集《瓦尔登湖》详细记载了他在瓦尔登湖畔两年又两个月的生涯。虽毕业于世界闻名的哈佛大学,但他没有选择经商发财或者从政成为明星,而是平静地选择了瓦尔登湖,选择了心灵的自由和闲适。他搭起木屋,开荒种地,写作看书,过着非常简朴、原始的生活。来到瓦尔登湖畔之后,他认为找到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模式。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自食其力,他在小木屋周围种豆、萝卜、玉米和马铃薯,然后拿这些到村子里去换大米。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生活。

在瓦尔登湖生活期间,因为梭罗反对黑奴制(Negro Slavery)拒交“人头税”而被捕入狱。虽然他只在狱中蹲了一宿就被友人在未经他本人同意的情况下,替他代交了税款保其出狱,但这一夜却激发他思考了许多问题。出来后曾有一些市民问他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许多人宁愿坐牢也不愿意交税。为解释这一问题,他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写成了著名的政论《抵制国民政府》(Resistance to Civil Government,后改名为Civil Disobedience)。他所宣传的这种依靠个人的力量,“非暴力抵抗”的斗争形式对印度的甘地和美国黑人领袖

马丁·路德·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对于测量有一种天然的技巧,由于他的数学知识,并且他有一种习惯,总想深知他认为有兴趣的物件的大小与距离,树的大小,池塘与河流的深广,山的高度,与他最爱的几个峰顶的天际的距离——再加上他对于康科德附近地域知道得非常详细,所以他渐渐地成了个土地测量员。对于他,这职业有一个优点:它不断地将他领到新的幽僻的地方,能够帮助他研究自然界。他在这工作中的技巧与计算的精确,很快地赢得人们的赞许,他从来不愁找不到事做。他可以很容易地解决关于土地测量的那些难题;但是他每天被较严重的问题困扰着——他勇敢地面对这些问题。他质问每一种风俗习惯,他想把他的一切行为都安放在一个理想的基础上。他是一个极端的新教徒,很少有人像他这样,生平放弃这样多的东西。他没有学习任何职业;他没有结过婚;他独自一人居住;他从来不去教堂;他从来不选举;他拒绝向政府纳税;他不吃肉,他不喝酒,他从来没吸过烟;他虽然是个自然学家,从来不使用捕机或是枪。他宁愿做思想上与肉体上的独身汉——为他自己着想,这无疑是聪明的选择、他没有致富的才能,他知道怎样能够贫穷而绝对不污秽或是粗鄙。也许他逐渐采取了他这种生活方式,而事先自己也不大知道,但是事后他智慧地赞成这种生活。

梭罗是个执著的自然主义者。这并非就艺术创作的美学意义而言,而是指他崇尚自然,欣赏野性,厌弃虚假文明,追求返璞pú归真的生存方式。他自称:“我之爱野性,不下于我之爱善良。”他自认为从没有感到寂寞与孤独,“太阳是寂寞的,除非乌云满天”,而他“并不比瓦尔登湖更寂寞”。梭罗说,“一个在思想着在工作着的人总是单独的,让他爱在哪就在哪吧,寂寞不能以一个人离开他的同伴的里数来计算。”而且梭罗已经发现,“无论两条腿怎样努力也不能使两颗心灵更加接近”。于是他以一颗骄傲的心,愿意独享这所谓的寂寞。“太阳,风雨,夏天,冬天,——大自然的不可描写的纯洁和恩惠,他们永远提供这么多的健康,这么多的快乐。”

梭罗并不是性情上的隐士,他只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而已。他也常去镇上的酒吧,也拿豆子去换米,也去修靴子,也去打听家人的消息。有时回木屋很晚,他就带了一袋麦子或印第安人吃的东西,在月亮下朝自己的港湾行进。梭罗不喜欢张家长李家短,他对人们津津乐道于此深恶痛绝。政府支持蓄奴制,他就反对政府……总之,他并非不食人间烟火。

瓦尔登湖因梭罗而闻名。但瓦尔登湖不是一个虚构的地方,它坐落在美国的马萨诸塞州。自从它被世人知晓,许多年来便常有世界各国的读者前去造访。因为有了梭罗,瓦尔登湖才与现代文明有了深刻的血脉交融。作为梭罗一个独立精神的物质载体,一种人文自然的诗性象征,瓦尔登湖还在现代读者的心中汩汩流淌,原因在于如同许多划时代的作家一样,梭罗是“向着人类的智力和心曲致辞的,向着任何年代中能够懂得他们的一切人说话的”。如此,他的瓦尔登湖又怎能不拥有永恒的知音?

读梭罗不一定要回到瓦尔登湖。那只是一个绿色之梦。梭罗说过:“我愿意每一个人都能谨慎地找出并坚持她自己的合适方式,而不要采取他父亲的,或母亲的,或邻居的方式。”他不希望自己被模仿,其实要模仿梭罗又谈何容易。这种貌似原始的生存方式形式,体现的却是他对更为文明的一种人文境界的追求。透过他那咄咄逼人且学识渊博的雄辩,可以感受到梭罗的哲学指向和人格魅力。他对那些带着自己全部家产的大包裹、追逐物质享受的移民充满了一个智者的同情,他不会那样做,“也不花什么钱买窗帘,因为除了太阳月亮,没有别的偷窥的人需要关在外面。”现代人太注重物质生活的舒适感,却忽略了更根本的精神家园的问题。比如穿衣,“一般人心里,为了穿衣忧思真多,衣服要穿得入时,至少也要清洁,而不能有补丁,至于他们有无健全的良心,从不在乎。”甚至,“人类已经成为他们的工具的工具了。”他的思想在寂寞中升腾,发散,他自说自语的关于历史、自然、植物、农耕、哲学、文学等方方面面的见解,奏出的高妙之音堪称世纪的绝响。

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

文/何怀宏

《瓦尔登湖》出版于1854年8月9日。

梭罗的生平简单却耐人寻味。1817年7月12日梭罗生于康科德城;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1838回到家乡,执教两年。他于1841年住到了大作家、思想家爱默生的家里,当门徒,又当助手,并开始尝试写作。1845年3月,他向《小妇人》的作者阿尔柯特借了一柄斧头,就孤身一人,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自己砍材,在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个小木屋,并在小木屋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时间。来到瓦尔登湖畔之后,他认为找到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模式。

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自食其力,他在小木屋周围种豆、萝卜、玉米和马铃薯。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生活。1847年才回到康科德城。1848年他又住在爱默生家里。此后他患了肺病,于1862年病逝于康科德城,年仅45岁。

梭罗短暂的一生中,他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过自己的生活实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纷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

想为一本寂寞的书打破一点寂寞,此愿巳久,这本书就是梭罗的《瓦尔登湖》。

这本书在1854年出世时是寂寞的,它不仅没有引起大众的注意,甚至连一些本来应该亲近它的人也不理解,对之冷落甚或讥评。它永远不会引起轰动和喧嚣,在它成为一部世界名著之后它也仍然是寂寞的,它的读者虽然比较固定,但始终不会很多,而这些读者大概也是心底深处寂寞的人,而就连这些寂寞的人大概也只有在寂寞的时候读它才悟出深味,就像徐迟先生所说,在繁忙的白昼他有时会将信将疑,觉得它并没有什么好处,直到黄昏,心情渐渐寂寞和恬静下来,才觉得“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而到夜深万籁俱寂之时,就更为之神往了。

那么,为何要扰它,扰这寂寞?

梭罗是个法国血统的美国人,只活了四十五岁。他的挚友,年长他十四岁的爱默森在他死后曾对其人格特征作过一番栩栩如生的描述:梭罗喜欢走路,并认为走路比乘车快,因为乘车你要先挣够了车费才能成行。再说,假如你不仅把到达的地方,而且把旅途本身当成目的呢?但他几乎一辈子没有走出过他的家乡——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及其附近的山水。他觉得他家乡那块地方包含着整个世界,他是能从一片叶子就看出春夏秋冬的人,他家乡的地图就在他的心里,那地图自然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不是固定的,而是活动的,云会从它们那儿带走一些东西,风又会把它们送来。

他曾在美国最好的大学(哈佛)受过教育,他也曾到当时荒凉的瓦尔登湖边隐居,像一个原始人那样简单地生活,他想试试一个人的基本生活需要能够简单到什么程度,想试试用自己的手能做些什么,他用很短的时间就动手造好了一个颇能遮风蔽雨的小木屋,这说明住房困难其实不难解决,即使胼手胝足用最原始的方式。如果我们现在变得这么难,那一定是在什么地方出了点问题。他曾经试制过一种新型铅笔,可是,在这铅笔真的可以为他带来利益时,他却又不想干这营生了。试制成功了对他来说就等于说事情干完了,大量生产而牟利并不是他的事。他生前也出了几本书,当时都并不引人注目,他遗下的日记却有三十九卷之多,里面自然有一些人们不感兴趣的东西。不过,他这个人确实挺有点意思,还有他那个湖。

梭罗性格中最吸引我们的可能就是那种与我们的性格最不同的东西,就是他整个人的独

特性。他也许比别人更多地逃脱了概括,逃脱了归类。梭罗生活得有时像个隐士,他可能时常觉得那山、那水比那人更与他相投,山川草木均是他的密友,甚至他的一个朋友也说他:“我爱亨利,但无法喜欢他,我决不会想到挽着他的手臂,正如我决不会想去挽着一棵榆树的枝子一样。”

真的,他生活得像一棵树——我们可以从树的全部意义上去理解这句话:它的伞样的形状,它不断迸发的枝条、它的蓬勃向上、它的扎进土壤深处的根须和承受阳光雨露的绿叶,尤其是它的独立支持和独立性,对于梭罗,我们可以像惠特曼一样说:

在路易斯安那我看见一棵活着的橡树正在生长,

它孤独地站立着,有些青苔从树枝上垂下来,

那里没有一个同类,它独自生长着,

发出许多苍绿黝yǒu碧的快乐的叶子。

然而,我们还是可以说,这树又不是孤独的,寂寞的、与世隔绝的。它与世界的联系和作用是通过它隐秘而深刻的根须、通过大地进行的。通过大地,它不仅和它的同类——其他的树木联系着,也和青草、鲜花、阳光、雨露和整个大自然联系着。联系干吗非要互相蹭在一起?“人的价值并不在他的皮肤上,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去碰皮肤。”不要模仿,而是表现你自己的独特性吧,你才配得上你的称号——人,你才可能和其他人发生一种真正的联系,才可能和真正伟大的大全和唯一发生一种联系。

世界上有多少个窗口,就有多少种生活,所以,命题小说虽然难做,以“窗口”命题倒还不失为一个补救办法,就像前不久有人试过的。我们在大街上闲逛,特别是新到一个地方,有时会对某些窗口发生好奇:那里面在进行着什么呢?他们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呢?想来会和我们有些不同。有的窗口对这种好奇心是敞开和欢迎的,有的窗口则在黑黑的帷幕下摆出一副莫测高深的面孔。

这是站在窗外,调换一下,站在某个临街的窗口里面,我们有时也会注意底下熙熙攘攘的人群,凝视着某个我们感兴趣的面孔,他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有时我们自己的生活过腻味了,我们更想知道和我们自己的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定还有另一些人,他们过的是另外一种生活——比方在契诃夫的小说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种想法变成了一种渴望、一种非常感人的东西——这正是契诃夫魅力的一个秘密。也许,正是这一种渴望和好奇,提供了我们第一节提出的问题的部分答案。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追求完美的艺术家,有一天他想做一根手杖,他想,凡是完美的作品,其中时间是不存在的,因此他自言自语,哪怕我一生中不再做任何其它的事情,也要把它做得十全十美。他一心一意,锲而不舍,目不他视、心无他想,坚定而又高度虔诚,在这整个工作过程中,他的同伴逐渐离开了他,都死去了,而他在不知不觉中却保持着青春,最后当手杖完成时,它突然辉煌无比,成了梵天世界中最美丽的一件作品。

做好一件事——这就是他告诉我们的。专心致志于你所做的事——这就是他告诉我们的。为什么要急于成功?如果一个人跟不上他的伙伴,那也许是因为他听到的是生命的另一种鼓点,遵循的是生活的另一种节拍。

人啊,不要用世俗的成功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吧。而你却要专心致志做好你要做的事——一辈子也许只是一件事。

而这就要使你的心灵单纯。生活越简单,宇宙的规律也就越简单,你要去弄清那些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而这往往是大自然慷慨提供给每一个人的。不要以复杂的方式来解决简单的问题,不要以多余的钱和精力去购买多余的东西。

读《瓦尔登湖》中梭罗的流水帐就像读一首诗。他计算了自己造那间小木屋的支出,总共是花了28块1毛2分5;他也计算了他在一段隐居期间的饮食费用及其他支出,得出了收支相抵后的差额。我觉得,读这些看来枯燥的数字就像读一首诗。梭罗的手不仅拿笔,也拿斧子,梭罗的眼睛不仅看书,也看绿树、青草、落日和闪动着波光的湖水。他的脑子自然也在思考,是在接近思维之根的地方思考,在那里大概也埋着感觉之根、情感之根。

梭罗认为:美的趣味最好在露天培养,再没有比自由地欣赏广阔的地平线的人更快活的了。说梭罗是“大自然的挚爱者”也许还不够,他常常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他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他踏在地上的脚印常常是深的,那意示着一个负重者。他不把花从枝子上摘下来,但把汗洒进土里。

寻找心中的瓦尔登湖

曹勇军

刚才还是黎明,你瞧,现在已经是晚上,我并没有完成什么值得纪念的工作。我没有像鸣禽一样地歌唱,我只静静地微笑,笑自己幸福无涯……

——梭罗《瓦尔登湖》寒假我布置的作业就是读书。读两本书。一本是上个学期没有读完的《瓦尔登湖》,一本是《史铁生散文小说选》。要求边读书边摘抄,读完写出读书笔记。我和学生约好了,开学前我带他们走一走南京的台墙,在台城上一节别致的《瓦尔登湖》读书课。孩子们热情很高,纷纷在我的QQ上加为好友,和我交流阅读中的感受体会,对这节读书课满是期待。班长费城自告奋勇,不仅担任了组织召集工作,还拟定了这次活动路线和计划,更为活动设计了精美的纪念卡。纪念卡正面是他自拍的台城风光,上面是本次读书课的主题词——“寻找心中的瓦尔登湖”,左下角一枚刻着“我们爱读经典”的印章,让画面显得古朴而又灵动。纪念卡反面是他逼着我写下的一段“老曹寄语”:阅读是精神的漫游,行走是身体的阅读。真理不光在我们头上,更在我们的脚下!我想,这也就是我们这节青春读书课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2013年正月初七,开学前两天,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和爱人带着班上的十个孩子登上台城,开始了这次读书之旅、寻梦之旅。

我们是从解放门登城的。我们先往西走,走到城垣西头。这里与江南名刹鸡鸣古寺毗邻,琉璃闪光,佛塔庄严,白云缭绕,佛光隐现,让人心生敬意。接着往东面太平门走。这是台城最美丽的一段。放眼一望,心胸顿觉开阔。和暖的冬日之下,此时玄武湖好像还没有醒过来,远处湖面上薄雾浮动,静谧安详,近处大树峭立,枝桠yā纵横,不时探头伸出城垛duǒ;风吹树动,好鸟时鸣。假日的早晨游人稀少,我们三三两两,有说有笑,迤yǐ逦lǐ而行,分享着家中带来的吃食,也畅谈着假期的见闻,倾诉着苦恼和喜悦……

走到小九华山附近,城墙拐了一个大弯,我们寻了一处背风向阳的地方,席地围坐在一起,从书包里各人取出自己的《瓦尔登湖》,开始了今天的读书交流活动。我们的活动安排是:每个人选择《瓦尔登湖》中最有感悟的一段文字朗读,然后大家交流探讨。起初不免拘束,都推说自己没有准备好,后来慢慢放开了,恢复了往日的轻松和活泼。

我问同学:“你觉得《瓦》这本书适合什么季节阅读?”大家纷纷回答:“冬天。”“大雪

“为什么有这种感觉?”纷飞的日子,路上几乎看不到人,开着暖气屋子里,静心聆听瓦尔登。”

“或许是别的季节气温高吧,总给人一种喧闹的感觉,冬季就不一样了,静得下来吧。”“夏季的瓦尔登会听到虫鸟的叫声,唯有冬季的瓦尔登远离喧嚣。”我告诉他们: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书中写冬天的章节多,有四章之多,即便是“春天”这一章也是写冰雪消融,铺天盖地,让人难忘。读完全书,眼前除了小木屋、湖水、森林、动物,就是冰天雪地的世界。对对! 霍

晨笑着大叫“我怎么没想到呢!”

班长费城带头发言。他选择的是《瓦湖》“贝克庄园”中的一段,大家都翻书找那个段落。班长读《瓦》特认真,其他同学只写两篇读书笔记,他前后写了三篇,前两天发给我的第三篇,叫《新春的瓦尔登湖》。他读起来虽然声音不大,但让人觉得沉着有力,有一种春天的鼓舞人的热烈气息:“记住你年轻时候的创造力。黎明之前你就无忧无虑地起来,出发探险去……你不要再以手艺为生,应该以游戏为生。只管欣赏大地,可不要想去占有。由于缺少进取心和信心,人们在买进卖出,奴隶一样过着生活哪。”读到结尾“奴隶一样过着生活哪”,他低下头陷入沉思,后来谈了自己的苦恼和挣扎:“长久的自我封闭,是一种盲目的可怕的如同奴隶般的生活。要让心灵在自然中获得知识、灵魂和人格,最终获得创造力……”此时我们坐在这天地之间最宽广的教室里,风吹树吟鸟鸣,仿佛一下子就触摸到了梭罗式的自由生活,心如天上的白云飘飘荡荡。

我点头,把话题岔开来,问这些小“瓦迷”们:《瓦》全书19章有没有内在结构?大家又陷入沉思,那神情仿佛说“等下,我想想……”。班长抢着说:“结构?就是按照季节的交替,和自己生活中逐步深入的体验来组成的吧?”

“具体说呢?”我满心欢喜期待着。

霍晨扑闪着眼睛:“‘经济篇’是全书的前言,在‘经济篇’中梭罗对他的邻居和世人在经济上和精神上的疾病做了诊断,第二章‘我生活的地方’开始记录他的心路历程,其余部分基本上按季节,写他的见闻和感想……然后,嗯,由秋到冬由冬到看到希望?”“应该是从第一年春天到第二年春天吧?”有同学小声纠正说。我满意地笑了:“对!这样你们也就明白了为什么这本书开始读起来难后来变得容易了。”

高维清这个丫头很有点特立独行的味道,坐在地上把眼光从书本抬起,眼光从眼镜上放出,颇有知识女性深沉和学究。她印象最深的是“我生活的地方;我为何生活”中有关简单生活大声疾呼:“简单,简单,简单啊!……在这浪涛滔天的文明生活的海洋中,一个人要生活,得经历这样的风暴和流沙和一千零一种事变……简单化,简单化!”这段话讽刺了那些不断追求物质生活的人们,点明了简单生活的主旨,告诉我们不要过于追求物质的享受,应该将生活简单化,从而更加追求精神的满足。

高维清的朗读引起大家的共鸣,倪源皓也是从“我生活的地方;我为何生活”中选择梭罗的“人生宣言”,他放下手中的相机,近乎背诵一样读着梭罗的名句:“我到林中去,因为我希望谨慎地生活,只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看看我是否学得到生活要教育我的东西,免得到了临死的时候,才发现我根本就没有生活过。”大家讨论中认识到:简单生活需要灵魂的清醒,这样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真正的生活。

一只喜鹊啁zhōu啾jiū着落在离我们不远的城垛上,又扑愣愣飞走,

周冀存似乎有些不大好意思地问大家:这本书的主题到底有哪些?“保护环境。倾听人的内心。”霍晨又抢了先。我说,“倾听人的内心”好像不大准确,应该是“寻找适合心灵的自由简单的生活”。大家点头。我又追问:两个分主题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呢?还是霍晨:“人追求物质生活过分了才会忽视心灵的需求,也正因此环境遭到破坏。简单生活,回归自然,才能享受简单生活的快乐。”我补充说:“‘寻找适合心灵的简单生活’是核心,有了这样的生活方式,才会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去保护自然。”班长叹口气,很感慨:“从来没有把整体想得如此透彻!可是,改变生活方式,谈何容易啊……”

霍晨笑着揶揄也是自嘲:“所以,你不是梭罗!哎,做起来太难了!”

其他同学也有同感,纷纷附和。

我告诉孩子们:“我可以做不到,但我不能不向往!”看着大家疑惑的神情,我继续说,“梭罗带着木斧跑到瓦尔登,造木屋,生活两年,其实是一次行为艺术,是一个实验,免不了有点绝对极端的色彩,但他是寻找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把

理想境界藏在心里,就如同桃花源,只是个理想境界,但一个人有了理想,就能时时让自己从庸常生活中超拔出来,就有了超越的力量。”

“大丁”丁志伟同学最心仪的是“结束语”中的一段话,但原文太长,他有些顾虑。我告诉他,只要是真心喜欢长一点无所谓。他的朗读有一种略带压抑的喜悦和激情,显得饱满有力:“不论你的生命如何卑贱,你要面对它,生活它;不要躲避它,更别用恶言咒骂它。它不像你那样坏……尽管贫困,你要爱你的生活。甚至在一个济贫院里,你也还有愉快,高兴,光荣的时辰。夕阳反射在济贫院的窗上,像射在富户人家窗上一样光亮,在那门前,积雪同在早春溶化。”

也许是有些激动,他的手举过头顶不自觉地挥动着:“视贫穷如园中之花草而像圣人一样地耕植它吧!不要找新花样,无论是新朋友或新衣服,来麻烦你自己。找旧的;回到那里去。万物不变;是我们在变……”

“大丁”告诉我们:不要过度追求物质生活,贫穷与卑贱一样是人生的财富。你听听便觉得眼明心亮:“卑贱像黑暗,闪耀着极美的光……最接近骨头地方的生命最甜蜜。”

周围很安静。我们的心敞开了,听到的瓦尔登湖的声音,听到了梭罗的声音,也听到了我们的心声。旁边偶尔有人走过,好奇地注视着我们。

轮到邱炜同学了,她有些羞涩,脸红红的,声音有些颤抖。她喜欢《瓦尔登湖》的冬天,喜欢其中的寒意凛冽中清澈纯净的灵魂独语。她读了“冬天的湖”中的一段,你能感受到哲人的深刻和睿智,“如果我们知道大自然的一切规律,我们就只要明白一个事实,或者只要对一个现象作忠实描写,就可以举一反三,得出一切特殊的结论来了。现在我们只知道少数的规律,我们的结论往往荒谬……”有同学在旁边指指点点,发出轻笑,不知又读出了书中什么秘密。邱炜依然陶醉在她的瓦尔登湖中,用梭罗的话提醒我和同学,不要因外界干扰了我们的思维,不要局限于真理的框框中,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风大了,几位同学拉起了连衣帽。有同学提醒说地上有些湿,这才发现我们已经坐了很久,便纷纷起身。走不几步,我们又围拢来,继续朗读讨论。班上的“中国好声音”刘昊读的是“为什么我们应该生活得这样匆忙,这样浪费生命呢?”一段,这一段通过写火灾中村民凑热闹和有人忙于打探新闻这两件事,幽默讽刺地表达作者的见解。奇怪的是他平时在课堂里声音显得很动听,可是来到天地山水之间便不免有些单薄和纤细,总觉得缺少点什么,也许是缺少大自然的粗粝原始的力度吧。自由的生活需要力量啊!好在李韵歌的朗读调剂得恰当好处,她把她刚才看了发笑的秘密拿来与大家分享。她让大家把书翻到“村子”一章,找到她欣赏的语句:“在另一个地平线上,榆树和悬铃木底下,却有一个满是忙人的村子,使我发生了好奇之心,仿佛他们是大草原上的狗,不是坐在他们的兽穴的人口,便是奔到邻家闲谈去了……”有同学表示不解,说这有什么好的,她不慌不忙说出她的理解:“你们没有体会到这话写出了作者对忙忙碌碌世俗之人的鄙视之情吗?作者从俯视的角度来观察村子里的人,慨叹他自己的清闲,体现他独立与世俗之外的孤忧清高,特别有趣和精彩!”大家纷纷点头。

一本正经的刘昊这时却提出了一个刁钻的问题,问得大家张嘴结舌:梭罗第一年在瓦湖生活花了多少钱?于是赶紧翻书,目光集中在书中6个账单上。一加一减,有人很快大声报出数字:二十五元二角一分又四分之三!为什么要写这些账单呢?刘昊的困惑引起大家的兴趣。大家议论纷纷,我也谈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其中蕴藏着简朴生活的秘诀,就是尽量抛弃外在物质的束缚,获得心灵的解放,获得生命的自由。无怪乎有人感叹这些账单中充满诗意!我趁机评点了同学假期写的“读书札记”,指出同学读书不够细致,要他们向刘昊学习,多从这种关键的细节入手。阅读经典要既见森林又见树木……大家安静下来,听得很认真,生怕漏掉一句话。我也很享受这突然辽阔的宁静,后来竟愣愣地出神。

王欣雅读的是“阅读”一章,再次提醒我们什么叫有灵魂的阅读,为了表达对阅读的敬

重,要把最灵敏、清醒的时刻献给阅读,以最好的状态、最端正的态度对待阅读。“我们必须踮起足尖,把我们最灵敏、最清醒的时刻,献予阅读才对。”

她的朗读本是恰到好处地结束,可同学们不甘心,非要询问我最喜爱的段落,我翻到昨晚上我重读时折过的书页,就是“我为何生活”中“每一个早晨都是一个愉快的邀请”一段,我告诉学生我把这一段称为“黎明颂”,每次诵读都能从中汲取力量,换了一种眼光看待生活和生命。清醒就是生活。我邀请所有的同学一起朗读,于是我们师生的声音回响在2013年初春的台城之上,当读到“黎明啊,一天中最值得纪念的时节,是觉醒的时辰……”,感觉心飞了起来,唤醒我们沉睡的生命激情,与自然万物同呼吸,浑身充满了神性的力量。

临别时我与孩子们合影留念。我爱人的照片拍得妙绝:蓝天之下,城墙之上,阳光明媚,春意盎然,空气芬芳,天风鼓荡,我和10个孩子站成一排,高举右手,手心向上,有一种顶天立地的感觉,更有一种飞翔的感觉。是的,我们要自由的飞翔,飞向语文的理想国,寻找心中的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大地的眸子

余杰

我并没有在梦乡

让一行诗显得荣耀,

我生活在瓦尔登湖,

再没有比这里更接近上帝和天堂。

我是他的石岸,是他掠过湖心的一阵清风;

在我的手心里,是他的碧水,是他的白沙,

而他最深隐的泉眼,高悬在我的哲思之上。

——梭罗

在我家的书架上,收藏着四个版本的《瓦尔登湖》。有一种是我买的,另外三种是妻子买的。美国国会图书馆把《瓦尔登湖》与《圣经》一起列入“塑造读者心灵的二十五本书”之中,而对于我与妻子来说,这本书更有一份特殊的意义。当年妻子放弃南方优厚的工作,到北京来跟我一起生活的时候,她的行李中唯一一本书就是《瓦尔登湖》。

在我莫名其妙地失去工作的那些日子里,我和妻子把梭罗在《瓦尔登湖》中的一段话抄下来贴在床头:“在下一个夏季里,我不需要那么多的苦力来播种豆子和玉米,我要匀出精力,用来播种——如真诚、真理、朴实、信心、纯真等等,假如这样的种子还没有丧失的话。”那时候,我们住在一间临时租来的、破旧不堪的小屋里,我有些愧疚地对妻子说:“连累你过这样的苦日子了……”妻子却拿出那本装帧最为简朴的《瓦尔登湖》来,深情地对我说:“我们的屋子总比梭罗的木屋坚固吧?爱人在哪里,哪里就是伊甸园。”

可惜,我们屋子外边,没有瓦尔登湖畔潋liàn滟yàn的风景。我们被坚硬的钢筋水泥所包裹,梭罗却生活在青山绿水之间、鸟语花香之中。梭罗写道:“我的小屋建在一座小山的山腰之上,正好处于一片较大森林的边缘,被一片松树和山核桃的幼树林环绕在中央,离湖边有六杆之遥,一条狭窄的小径从山腰一直通向湖边。在我的前院,四处生长着草莓、黑莓、长生草、狗尾草和黄花紫菀,还有矮橡树、野樱桃树、越橘和落花生。”可望而不可及的是,当时我们居住在北京西北角一个老旧的工人社区里,这里一排接一排都是千篇一律的、像火柴盒一样的八层楼房。楼房与楼房之间的空地上,也修满了各种简易的棚户,见不到一点点绿色。这个聚居着一千多万人口的城市,宛如一头无限膨胀的恐龙,庞大而丑陋。因此,对于自然的欣赏和享受,我们只能依靠梭罗那无比优美的文笔。而亲身去瓦尔登湖,与湖水、森林、飞鸟以及梭罗的灵魂对话,成为我多年萦绕不去的梦想。实现这个梦想,似乎遥遥无

期。

万万没有想到,我在波士顿的访问计划结束之后,恰好还有半天的空闲时间。这半天怎么安排呢?当地的项目官员告诉我,瓦尔登湖在波士顿郊外,开车也就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不知道我有没有兴趣去游览一番。我一听到“瓦尔登湖”的读音,立刻欣喜万分,不假思索地回答说:“这是我在美国最想去的一个风景区。”对方看到我竟然有如此激动的反应,有些迷惑地说:“其实瓦尔登湖的风景很平常,美国还有许多比它漂亮几百倍的国家森林公园呢。”我却固执地说:“对我而言,瓦尔登湖是一个心灵的圣地。”

午饭之后,我向陪同我的退休教授布瑞克(Dr.Frances Burke)提出,能不能带我去瓦尔登湖一游。本来我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不愿向别人提出非分的要求,但是这一次为了瓦尔登湖,为了梭罗,我只好破例了。

布瑞克是一位已经年近七旬的老太太,在波士顿大学教授了二十五年的政治学课程,一九九五年曾经到北京参加世界妇女大会,对中国的腐败问题和女权问题很有兴趣,也乐于接待我这样一名来自中国的客人。听了我的要求,她慨然应允,立即拿出地图寻找去瓦尔登湖的公路。她愿意带我去瓦尔登湖,一方面因为美国人固有的热情好客的性格;另一方面因为她是地地道道的波士顿人,她很高兴我对波士顿周围的风景有浓厚的兴趣,瓦尔登湖也是她的骄傲。

从地图上大致找到瓦尔登湖的方向,我们便匆匆忙忙地出发了。布瑞克女士身穿短袖毛衣和花格短裙,精神抖擞,健步如飞,丝毫没有老态龙钟的感觉。她带我到城郊的租车公司,迅速办完手续,租了一辆道奇轿车,然后亲自驱车上路。

出波士顿城,高速公路两边皆是葱茏的森林和优雅的别墅。布瑞克告诉我,这里是美国历史最悠久、也最富庶新英格兰地区,堪称美国的“精华”所在,房屋价格在全美名列前茅。由于地图的标志不是十分详细,一路上我们不停问路。既向加油站和高速公路收费站的工作人员询问,也向在路边休息的司机询问。然而,居然没有一个人知道瓦尔登湖和梭罗的名字,他们都抱歉地向我们摇头。布瑞克女士向我耸了耸肩,叹了一口气说:“这就是美国!”

我想,梭罗和瓦尔登湖不为一般市民所知晓,倒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因为,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追求精神生活、关注灵魂成长的总是非常稀少的一部分人。大部分人都在寻求无休止的物资享受的道路上高歌猛进,他们会为了汽车和衣服的品牌而斤斤计较乃至忧心忡忡,却丝毫不理会精神世界的荒芜与苍白。梭罗和瓦尔登湖在一个半世纪以前是孤独的,在一个半世纪之后同样是孤独的。路上,透过树林的间隙,我发现了好几处湖水的波光,但它们都不是瓦尔登湖。瓦尔登湖,你究竟在哪里呢?

几经周折,我们终于找到了指示瓦尔登湖方向的路标。布瑞克女士像孩子一样开心地笑了。我们在一个小小的停车场停好车,沿着指示牌的方向,绕过一个小山坡,瓦尔登湖逐渐撩开她那神秘的面纱,略带羞怯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她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辽阔,她被四周浓密的森林包裹着,宁静得像一块玉石。她也没有我想象中的那种惊心动魄之美,而像是一位不施粉黛、素面朝天的村姑,没有一点张狂之态。瓦尔登湖淡雅清秀的景色,也许无法取悦于那些看惯了大山大水的游客的眼光,她需要观察者心平静气地体味它内在的品质。对此,梭罗早有预料,他在《瓦尔登湖》中这样写道:“瓦尔登湖风光秀丽,但并不雄奇,不足称道。偶尔一去之人,没有隐居湖畔的人未必能领略到它的魅力。但这个湖以深邃和清澈而驰名远近,值得大书特书。”即便在附近地区,瓦尔登湖就大小而言也只能算是“小妹妹”——她长约半英里,周边长一点七五英里,面积六十一点五英里,是一个松林和橡树林环抱滋润的、终年不涸的湖泊。更为神奇的是,湖泊的进水口和和出水口并无踪迹可寻,湖水的上涨和退落皆缘于雨水和蒸发。

我来的时候,是下午时分,湖边的沙滩上还有三三两两的游人,他们都穿着鲜艳的游泳衣,有的人甚至还扛着长长的舢板。经过一番交谈,我才知道许多人都是附近的居民,他们

对于瓦尔登湖的历史和梭罗的文章都不甚了了,而只是把这里当作周末游玩的一个方便之地而已。他们告诉我说,像瓦尔登湖这样的湖泊,在附近还有十几处,他们不理解我这个远方的游客为什么偏偏要到这个并非旅游胜地的地方来。

我没有向他们解释我与瓦尔登湖之间长达十余年的渊源,我默默地走向湖畔。一个半世纪之前,梭罗就曾在这片洁净的沙滩上漫步和沉思。一八二二年,年仅五岁的梭罗被家人带去探望住在瓦尔登湖附近的外祖母,他首次游览了瓦尔登湖,“那林地景色在很久一段时间内成了我许多美梦的帏wéi幕。”这是梭罗第一次与瓦尔登湖结缘。一八四五年,恰好是美国独立日的那天,梭罗搬来这里住下,圆了童年的梦想。这片土地本来属于爱默生所有,一直都在关心和帮助梭罗的爱默生,让这位当时还不为人知的天才在这里修建自己的小木屋。这里与世隔绝的环境,适宜于养病和写作。

忽然,天上下起了小雨,这是我到美国遇到的第一场雨。也许是瓦尔登湖故意要与我捉迷藏吧,或者她要向我展示在雨中更具魅力的一面。孩子们呼喊着、奔跑着躲雨,我却依然沿着岸边漫步。这雨水来自于瓦尔登湖,有一种香草的味道。雨水在湖面溅出点点波纹,像是一双双看不见的手在弹奏钢琴。远处的风景模糊了,雨幕和轻烟让湖对面的森林成为一幅中国式的水墨画。我还是借用梭罗的文字来描述我所看到的一切吧:“湖岸千曲百回,毫不单调。我用心灵之窗扫视着:两岸是纵横交错的深水湾,北岸更为陡峭雄伟,南岸犹如精美的扇贝,玲珑剔透,一个岬角连着一个岬jiǎ角,让人感到中间会有一些人类从未涉足的小湖湾。湖边,群山耸峙。从这个山中小湖的湖中心放眼望去,山景如此令人目眩心驰,湖山清奇超凡。森林倒映湖面,湖水不仅使近景犹如仙山琼阁,而且湖岸蜿蜒曲折,形成一条洒脱明快的轮廓线。”如今,湖岸经过几次整修,自然的原生态已经受到了一些伤害,湖岸的曲折迂回逐渐变得平缓而柔和。因此,景色比起梭罗的时代来也许略有欠缺。这大约是人类文明发展所带来的必然的丧失吧。

我也是一个在湖边长大的孩子,来到瓦尔登湖,就仿佛回到自己的久别的家乡。跟梭罗一样,我亲近湖泊甚于亲近海洋和河流。海洋过于浩瀚,让人产生深刻的无力感,海洋是严厉的祖父,而不是亲密的朋友;河流则过于漫长,让人产生浓重的虚无感,难怪孔子在河边感叹说:“逝者如斯乎!”而湖泊就像能给你带来安慰的朋友,它不炫耀自己的力量,只是默默地、温情地拥抱你。梭罗把瓦尔登湖比喻为“大地的眸子”,他说:“一个湖是自然风光中最美妙、生动的所在。它是大地的眸子,凝望着它的人可反省自我天性的深度。湖畔所生树木是睫毛一般的镶边,而四周苍翠的群山和峰峦叠嶂是它浓密突出的眉毛。”是的,瓦尔登湖不仅是大地的眸子,而且还是心灵的眸子。只有到了这里,你才能毫无遮掩地面对自己的精神世界喃喃自语;只有到了这里,你才能放下傲慢之心在大自然面前真诚地祈祷和忏chàn 悔。

梭罗是一个隐者,更是一个劳动者。他记录下了靠自己耕种所得的每一笔收入——大豆、土豆和干草,除去工具和日用品的基本开支,他还有八美元的盈余。然而,梭罗又不仅是一个普通的农夫,他同时坚守着一个知识分子的人文立场。他离世而不弃世,他孤独而不忧愤。梭罗参加了在瓦尔登湖畔召开的废奴协会的集会,他公开支持以武装起义反抗暴政的约翰·布朗,他还因为政府延续奴隶制而拒绝支付几年的人头税。他因此而被捕入狱。在他的姑姑替他缴纳了税款之后,他还是拒绝出狱,最后被强行赶了出去。由这段遭遇,梭罗写下了脍kuài炙人口的论文——《论公民的不服从》。

在梭罗心目中,瓦尔登湖比一个帝国更重要,而他自己也比一个国王和总统更重要。这不是自恋,这是自尊。梭罗十分蔑视诸如“爱国主义”之类蛊gǔ惑愚民的说辞,他骄傲地宣称:“每个人都是自己王国的国王,与这个王国相比,沙皇帝国也不过是一个卑微小国,犹如冰天雪地中的小雪团。可是,有的人就是不自尊自重,却妄谈爱国,为了维护少数人的利益,却要大多数人献身。他们喜爱上了他们将来的葬身之地,却漠不关心那使他们的躯体

重新具有生命的精神。爱国仅仅是他们大脑的凭空之想。”梭罗所信仰的“爱国主义”,是建立在对每一茬chá庄稼和每一波湖水的珍爱的基础上,也是建立在对每一位朋友和每一位黑奴的关爱的基础上。他才是真正的爱国者。

令人遗憾的是,梭罗“简朴生活”的方式,并没有为大部分的美国人所接受,今天的美国人正走在一条越来越奢侈chǐ浪费的道路上。但是,梭罗所强调的个人的独特性不可抹杀、个人的自由不可剥夺的思想,却成为美国人思考一切问题的起点,也成为美国社会活力的源泉。美国人都是先爱自己再爱国家的,他们不承认存在着某种高于个人利益的国家利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梭罗生活在每个美国人中间,他的思想成为“美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瓦尔登湖,梭罗发现了上帝的大能,也发现了生命的价值,他找到了一种“心灵探险”的生活方式。瓦尔登湖是梭罗的朋友,也是梭罗的导师。我能理解梭罗对瓦尔登湖如此的赞美:“在我见过的特异个性之物中,或许瓦尔登湖最为奇崛jué,它一直坚持着自身的纯洁。许多人被喻做瓦尔登湖,但当之无愧者不多。”在梭罗的眼里、在梭罗的心中,瓦尔登湖充满了人性的光辉。的确,世界上再没有比瓦尔登湖更好的朋友和更好的导师了,几乎所有梭罗的朋友和导师们都被瓦尔登湖所折服,包括爱默生、霍桑和惠特曼这些文坛巨子。“瓦尔登”得名于一位印第安老妇的名字,但它却超越了单一的时间和空间。梭罗写道:“或许上溯到亚当和夏娃被赶出伊甸园之时,那个春天的早晨,瓦尔登湖已经存在于天地之间,甚至可能就是那个早晨,随着飘拂而来的濛濛细雾和习习南风,撒落下一阵金色的春雨,打破了宁静的湖面……就是那个时刻,瓦尔登湖涨落起伏,湖水变得晶莹,呈现各样光泽,拥有这一角天空,成就了举世无双的瓦尔登湖,它是天上露珠的升腾之处。”我在湖边也发现了各种飞鸟和游鱼,它们骄傲地向人类展示着它们的自由。它们的先辈曾经陪伴过漫步的梭罗吧?我也愿意化作飞鸟和游鱼,长久地生活在这里。可以说,没有瓦尔登湖就没有梭罗;同样的道理,没有梭罗也就没有瓦尔登湖。梭罗与瓦尔登湖之间的依存关系,乃是人类与自然融和的一个典范。梭罗曾经说过:“谁知道呢?在多少部已经遗失的部落英雄史诗中,瓦尔登湖是他们的喀斯塔里亚灵感之泉。人类最早的黄金时代,又有多少山林水水泽的仙女在这里嬉戏?这是康科德桂冠上最璀璨的一颗钻石。”正是有了梭罗的这些文字,小小的瓦尔登湖才得以成为美国文学的圣地和美国精神的家园。

从湖边的一条小径走入森林数百米,在一个小山坡上,有一间按照原样复制的梭罗的小木屋。木屋外的林地上铺满了金色的树叶。这间所谓的“小木屋”,比我想象的还要小,大约只有十多平方米的见方,里面放下一张单人床、一张书桌和一把椅子,几乎就没有什么空地了。这是我看到过的最为简朴的“名人故居”。梭罗在笔记中这样写道:“我正独居于一处小木屋里。小木屋就在这片森林中,距任何邻居都有一英里之遥。它是我亲手所建的,位于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镇,瓦尔登湖的湖畔。我全凭自己的双手劳作,来自谋生路。我在此居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在这间小屋里没有任何一件奢侈品,但却拥有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爱默生曾经到这里来与梭罗彻夜长谈,他们思想的火花燃烧得比壁炉里的柴禾还要旺盛。梭罗的雕像就在树林中,他的容貌正如霍桑的形容“带着大部分原始的天性”、“丑陋、堕落、长鼻、怪声怪调,举止尽管彬彬有礼,总带有点粗俗的乡村野气”。而恰恰正是这种“乡村野气”,使之超拔于虚伪的时代和孱chán弱的文人之上。

我在小木屋书桌上的一册签名本上签下自己的名字。仔细翻了翻厚厚几十页的签名,没有找到一个中国同胞的名字。中国读者当中喜欢《瓦尔登湖》的人不少,却少有人到此一游。也许来到美国的中国人,要么忙碌于学业,要么专著于商务,要么为生计而奔忙,要么为绿卡而忧愁,难得有心情和时间来这里来安顿自己的灵魂。

离小木屋不远的地方还有一间书屋,出售各种与瓦尔登湖和梭罗有关的书籍和画册,以及各种各样的纪念品。在诸多版本的梭罗的作品当中,有一种印刷得精妙绝伦的《瓦尔登湖》,像是一个多世纪以前的版本,每一幅拙朴的插图都让我爱不释手。本来想买一本作为给妻子

的礼物,但想到在美国还有漫长的行程,只好放弃了这个念头。后来我才为自己的放弃而后悔。里面一个小房间,是一个小型画展,有一位画家在此居住多年,画下了数百幅关于瓦尔登湖的油画。看来,这位画家与梭罗一样,是瓦尔登湖的知音。天才需要知音,绝美的风景同样需要知音。可惜我只能匆匆来去,不能在这里住下来,收获文学和艺术的灵感。

回去的路上,小雨逐渐下成了瓢泼大雨。布瑞克教授比我还要高兴,因为她实现了一位远方的客人的梦想。在浓密的雨幕中,高速公路两边的房屋和树林宛如神话中的琼楼玉宇。老太太把车开得飞快,大声向我讲述着她数年前在北京的感受。而我则轻轻地闭上眼睛,让瓦尔登湖的风景重新在我的脑海里闪现。

——二零零三年七月二十五至二十七日,北京家中

【名言摘录】

《瓦尔登湖》美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

——徐迟《瓦尔登湖》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一部自力更生、简单生活的指南;绿色经典文库的范本;西方环境科学名著之一;构成美国性格的10本书之首...... 《瓦尔登湖》曾被誉为“塑造读者人生的25部世界首选经典著作”。

梭罗的研究专家哈丁说,《瓦尔登湖》至少有五种读法:1.作为一部自然的书籍;2.作为一部自力更生、简单生活的指南;3.作为批评现代生活的一部讽刺作品;4.作为一部文学名著;5.作为一本神圣的书。

梭罗名言(部分来自《瓦尔登湖》)

1、如果一个人能满足于基本的生活所需,其实便可以更从容、更充实地享受人生。

2、多余的财富只能换取奢靡者的生活,而心灵的必需品是无需用钱购买的。

3、心灵与自然相结合才能产生智慧,才能产生想象力。

4、有时间增加自己精神财富的人才是真正享受到安逸的人。

5、大多数人,即使是在这个比较自由的国土上的人们,也仅仅因为无知和错误,满

载着虚构的忧虑,忙不完的粗活,却不能采集生命的美果。

6、我宁愿独自坐在一只南瓜上,而不愿拥挤地坐在天鹅绒的座垫上。

7、我喜欢独处。我从没遇到过比孤独更好的伴侣。

8、清晨的散步是对一整天的祝福。

9、如果我真的对云说话,你千万不要见怪。

10、城市是一个几百万人一起孤独地生活的地方。

11、如果一个人和他的同伴没有保持步伐,也许是因为他听到了另一种鼓点。就让

他按他自己的步伐前进,无论他走得多快、多慢或多远。

12、心灵永远是缺乏经验的。

13、有时生病是有益于健康的。

14、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请给我真理。

15、如果要避免不洁和一切罪恶,你就热忱地工作吧,即使是打扫马厩也行。

16、不要以复杂的方式来解决简单的问题,不要以多余的钱和精力去购买多余的东西。

17、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

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

18、人类已成了他们的工具的工具。

19、一所精美的房子又有何用,如果你没有一个可以容忍的摆放它的星球?

20、世界只是我们的想象的画布。

21、大多数人在安静的绝望中生活,当他们进入坟墓时,他们的歌还没有唱出来。

22、不要雇一个为钱而替你工作的人。

23、我们能够爱的人,我们也能恨他们。而其余的人,则对我们无关紧要。

24、即使在天堂,挑刺的人也会找到刺。

25、许多人钓了一辈子的鱼,却不知道他们钓鱼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鱼。

26、等到我们迷失了,我们才会开始了解自己。

27、多余的财富只能买来多余的东西。

28、大多数的奢侈品和许多所谓的生活便利品,不仅不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对人类的进步是一种阻碍。

29、绝对而言,财富越多,美德就越少。

素材运用实例

(2011年广东卷)“原点”无所不在。“原点”可以是道路的起点,可以是长河的源头,可以是坐标的中心,可以是事物的根本……请以“回到原点”为标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作文,自定文体,不少于800个字(含标点符号)。

回到原点

人生就像一个圆,我们总是在奔跑,总是在回归。人类社会也是一个圆,我们总是在发展,总是呼唤回归。摆脱是一种快感,回归也是一种快感。

仔细想想,世间所有的事又有哪一件不是一个又一个的循环?最高深层次的哲学也一定是最简单的道理。

有一个希腊寓言:一个人在鱼群如梭的海边钓鱼,钓到两条就收竿回家,外国游客问,为什么不多钓几条,他反问,多钓几条干什么。外国游客说,多钓可以卖钱,然后买船、买房、开店、投资……

“然后呢?”他问。

“然后你可以悠闲地晒着太阳在海边钓鱼了。”外国游客说。

“这我现在已经做到!”他说。

这是希腊人的生活态度,既然辛辛苦苦艰难探索走了一圈还是回到原点,为什么还要劳累呢?

人类的发展,又何尝不是在这样的怪圈中循环。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不管我们的科技多么发达,我们的头脑多么智慧,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为了生活得更好,更舒适,更幸福而已。而这一切,也许在我们前世的前世,已经达到。中国的上古有关于尧舜的传说,我不想讨论是否真实,但是在古老的黄河流域,一定曾经有一个生产力并不发达的部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一群人们无忧无虑,快乐单纯。

历史总是前进的,社会的生产力总是会不断发展,人们总是渴望生产力发展到极致,能够丰衣足食,能够平均分配,能够舒舒服服的过日子。可是人类总是有一种叫做欲望的东西,人类的一切发展,恐怕无不是欲望在作梗。

现代的科技,看似冠冕堂皇造福人类,仔细想想,何尝不是总是在解决人类发展产生的问题。我们发明了灯泡,所以我们需要照明所需的能源,于是有了发电厂,当煤炭能源不够,又有聪明的人发现了核能源,人类振奋。可惜一场地震,却造成如此大的恐慌,日本的实例便是明证。我们不想走路,发明了汽车,无限的开采石油,终于资源匮乏,便又寻求出路。唯一生存的地球被搞得七疮八孔,终于恐慌,便提起“可持续发展”,

可是谁也不愿意担起责任,一个“哥本哈根”吵得一团糟。万一不行,咱们就登月,登火星,寻找下一个可以破环造孽的目标。

我们的科技,只是在弥补我们自己造的孽,而一切起源,正是欲望。从考古学得到的有人类开始算起,过了几百万年,地球完好。可是就在最近一两百年,地球已经发生危机,我们却不知所止,贪得无厌。

谁都知道,经济的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幸福的生活。可是呢,事实证明,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幸福指数并没有提高,恰恰相反,人类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心理问题的人,自杀的人,忧郁症的人,犯罪的人日益增多。

早在几千年前,老子讲:“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种小国寡民思想也许是最好的解决之道。唯有回归,方能长存。这是祖先的自存之道,也应该是我们现代人的自存之道。所以祖先们在这个星球上安居乐业了几万年,依然和谐共存。有人以为祖先不够聪明,其实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祖先们早已悟得了和谐的真谛,他们用行动证明和诠释,我们这些狂妄的子孙却只是嘴上说说。

我一直喜欢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梭罗的哲学,是简单,是回归。我想人类苦苦寻求的自存之道或者说所谓的可持续发展,核心要义是回到原点。只有我们克制减少自己的欲望,遵循自然规律,不要逆天而行,才是真正的自然大科学。不要企图无限的欲望得到满足,不要企图无止境的发展获得和谐,只有回归,方为正道。自然不可征服,只能和谐共处。

我们只要承认,一切发展,是为了舒舒服服的过日子,那么我们就有责任有必要学学那则寓言故事里的垂钓者,适可而止,现在就舒舒服服。

(佛山考前训练题)老师组织同学讨论“远与近”的话题。

有同学说,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遥远的距离不再遥远,从纽约回广州不用一日可还,上海到广州就两个小时;就是在一座城市,也可以上班在城区,居住在郊区,二三十公里的距离开车不用半小时就可到达,远与近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有同学则说,人与人交往的空间距离是短了,但不一定心的距离同样能够缩短。还有同学感叹,有些东西远了,而有些东西却近了。老师说,远和近是个相对概念,过去以为远的,现在近了;过去近的,现在变远了。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我们这样近,我们这样远

阳光像梦一样,安静的落入我平凡琐碎的生活深处,在这个春天的下午。

我坐在阳台上,手里捧着一本梭罗的《瓦尔登湖》。多少年来,每次阅读它,我都会闻到那片树林的青涩气,那面湖水波光淡然冷静,潮湿的新鲜的水气。我感到一种非常遥远的愉快,可以在一本书里自由的跑步呼吸。

许多的事情,过去了就过去了,不可能重现。惟有音乐和文学,适合等待、遥望、冥想。

一直认为梭罗还活着,他活在一个地方,离我的住处遥远,离我的感觉很近的某个地方。对他文字的爱恋,就像我对生命的向往一样,永远不会消失。

阳光穿透玻璃的窗子,使我感觉温暖。手禁不住要伸出去握住什么。这个多么重要,在我表面生活的背后,意识到自己蕴藏着丰富的情感,而这些情感一直活在心里。

《瓦尔登湖》赏析

瓦尔登湖 (美)亨利·戴维·梭罗 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美国 作家、哲学家,超验主义代表人物,也是一位废奴主义 及自然主义者。1845年,在距离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 登湖畔隐居两年,自耕自食,体验简朴和接近自然的生 活,以此为题材写成的长篇散文《瓦尔登湖》(又译为 《湖滨散记》)(1854),成为超验主义经典作品。而《瓦 尔登湖》在美国文学中被公认为最受读者欢迎的非虚构 作品。 其他作品有政论《论公民的不服从义务》(又译为 《消极抵抗》、《论公民抗命》、《公民不服从论》(1849)、 《没有规则的生活》(1863),游记《马萨诸塞自然史》、 《康科德及梅里马克河畔一周》、《缅因森林》等。《瓦 尔登湖》记载了他在瓦尔登湖的隐逸生活,而《公民不服从》则讨论面对政府和强权的不义,为公民主动拒绝遵守若干法律提出辩护。 我喜欢瓦尔登湖,也喜欢湖畔的森林和山冈。瓦尔登湖的景色很美,蜿蜒的湖岸,成了森林最柔美的界线,周遭的树,因为有足够的空间,纷纷向湖边伸展粗壮的枝干,它们也喜欢瓦尔登湖。这里人烟稀少,湖水轻拍着湖岸,好像千百年来都是这样。一八四五年,我在湖畔搭了一栋小木屋,住了下来。这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在一个静谧的午后,我划着小船沿湖岸前行。就在前方,我瞥见一只潜鸟从岸边游向湖心,发出粗犷的笑声,我连忙向它划去,它也随即潜下水去。可是,一会儿,它却在离我更近的地方浮上来,一看出我,立刻又没入水中。当它再度浮起时,彼此的距离约有一百公尺远,它又在那边笑起来了,笑声很大。每次浮出水面,它都先转头看看前后左右,似乎还在选择下次潜行的方向,好躲开我的视线,我也动脑筋它会怎么走。有一次,它把我引诱到湖中央,却在远远的地方浮上来,它似乎很得意,发出一种近乎狂野的笑声,回荡在湖的四周。我才知道自己又上当了。就这样,我在水上,它在水里,一个人和一只鸟,在湖上玩着这里游戏,实在很有趣。 每当暖和的夜晚,月亮倒映在湖心,我常常坐在船里吹笛。夜晚的湖,是一首温暖的诗歌,我用笛声来伴奏。有时后,我在午夜划着小船去钓鱼,树林里,除了夜鹰和狐狸的浅唱,还有许多鸟儿在附近发出细微的啁啾。把船停在四十多公尺深的湖心,几千条游鱼环绕着我,月光下,鱼尾在水面激起的波纹,清晰的浮现眼前。我用一条长长的鱼线,打听潜在四十多公尺深的鱼儿。偶尔,鱼线那端传来轻微的颤动,显示钓饵附近有许多鱼儿俳徊。不久,我慢慢的收线,再慢慢的提起,一条鲶鱼就被钓上来了。当我优游于无边无际的幻想时,忽然被手边传来的颤动,重新拉回大自然,在黑夜里,那种感受的确非常奇妙。 我在湖滨散步、沉思、写作。鱼、鸟儿和森林里的小动物,跟我一样,都喜欢这个湖,我一点儿也不寂寞。湖滨永远那么宁静,湖水永远那么清澈。瓦尔登湖不会老,圈圈的涟漪,不曾留下一丝皱纹。 【作品分析】 《瓦尔登湖》共由18篇散文组成,在四季循环更替的过程中,详细记录了梭罗内心的

《瓦尔登湖》英文读后感

Why you need Walden Walden, written by Henry David Thoreau, mainly talks about the writer’s life and thoughts; during he lived alone in the woods near Walden Pond. This book belongs to your soul, before you read it, you have to be alone, when you finish it, you may enjoy your loneliness. Reading this book, you will enjoy the journey of the beautiful natural environment around the Walden Pond, you will walk into the woods, you will touch the cool water of the lake with your finger, you will see the autumn leaves floating in measure down to the ground. It’s that simple, it’s the authentic records about a man backing to nature, backing to himself and innocence, backing to basics, and becoming a part of the great universe. Life in Walden isn’t a running away from reality, it is some kind of precipitate about living alone i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it’s a peaceful and quite living status. Reading this book, you will think about the humanity, civilization, society, life, money, death, and yourself. The great thinking of Thoreau isn’t about any kind s of guiding for personal growth or chicken soup for the soul. It’s that simple, just some description about everyday life, and the sound of nature, personal feelings and so on. But when you read it, your soul will feel peace even you stand right in a market full of noise. This

人教版高中语文《瓦尔登湖》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瓦尔登湖》教案 一、整体把握 本文描写了瓦尔登湖美丽的湖光水色,抒发了作者观景时的丰富感受,表达了皈依大自然的心愿和人类文明发展对大自然破坏的痛心。 解读本文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查,一是写景方面,一是抒情、议论方面,一是叙事方面(讲述与瓦尔登有关的传说故事和眼前发生的事)。 1.写景方面,主要描写湖光水色、游鱼嬉戏。依次写了“一个平静的九月下午”的湖景,“十一月中的一个下午”的湖景。 “一个平静的九月下午”的湖景,有远景全景和近景小景两种景致。远观全景,用了一个精彩的比喻──“它像一条最精细的薄纱张挂在山谷之上”;近观小景,也用了一个精彩的比喻──“这像是玻璃的溶液,已经冷却,但是还没有凝结,而其中连少数尘垢也还是纯洁而美丽的,像玻璃中的细眼”。两个比喻都生动而贴切,尤其是后一个,感觉很新鲜,这是静心观察、细心揣摩的结果。其间还穿插着描写了一些小生命的自由欢快的活动,有燕子低空汆水、掠水虫带水生光、鸭子整理羽毛、鱼儿在空中画出圆弧线、鱼儿捉虫子、水蝎在水面上滑行……还有水的波纹、水的漩涡等。这些都是湖上最有特征的景物。 “十一月中的一个下午”的湖景,主要写小鲈鱼的嬉戏场面。嬉

戏的环境:湖面“出奇地平静”,“反映出了四周小山的十一月的阴暗颜色”,湖水“这样透明、似乎无底”。用“阴暗”一词,说明作者对景物色彩非常敏感。嬉戏的鲈鱼“成亿万”,身长五英寸或三英寸,身色是“华丽的铜色”,动作是“盘旋、飞翔”,有时“跳跃得比以前更高,半条鱼身已跳出水面”。这段的几个比喻非常精彩:“我好像坐了轻气球而飘浮在空中,鲈鱼的游泳又是多么像在盘旋、飞翔,仿佛它们成了一群飞鸟,就在我所处的高度下,或左或右地飞绕;它们的鳍,像帆一样,饱满地张挂着”,“有时候那被它们激荡的水波,好像有一阵微风吹过,或者像有一阵温和的小雨点落下”,“它们惊慌起来,突然尾巴横扫,激起水花,好像有人用一根毛刷般的树枝鞭挞了水波,立刻它们都躲到深水底下去了”,每个比喻都是一种情景,一幅动态的画面,这些画面有声有色,形象感非常强。总之,这是课文中对一种景物描写最充分、最细致、最精彩的地方。 2.抒情、议论方面,主要抒发对瓦尔登湖的热爱,表达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对人类文明负面影响的痛心与厌恶。 首先,在描写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如开篇“湖所产生的湖边的树木是睫毛一样的镶边,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的浓密突出的眉毛”,这是实写,但又是通过设喻写想像,表达作者的一种欣喜的审美情怀。写“梭鱼或银鱼在捕捉一个虫子时”感慨道,“真是神奇,这简简单单的一件事,却可以这么精巧地显现”,表达对景物的一种评价,也表达内心的一种喜悦情感。至于“这是何等愉快的事啊”“湖的现象是何等的和平啊”“又能引出何等的甜蜜的回音来啊”

【课外阅读】瓦尔登湖意义及影响

【课外阅读】瓦尔登湖意义及影响 《瓦尔登湖》是19世纪美国作家梭罗的一部文学名作。作为他的主要著作之一,《瓦尔登湖》是梭罗在瓦登湖林中二年零二个月又二天的生活和思想纪录。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它向世人揭示了作者在回归自然的生活实验中所发现的人生真谛--如果一个人能满足于基本的生活所需,其实便可以更从容、更充实地享受人生。鉴于他的第一部书《康科德和梅里马列克河上的一周》的失败,这一次他格外慎重,没有仓促出版而是静下心来重新写作,使之更加完美。在此后的五年里,他一次又一次地反复修改、补充、完善,有时为了使内容更加和谐统一,甚至将整个段落改动。在《瓦尔登湖》一书中,有许多篇幅是关于动物和植物的观察记录。梭罗在这里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观察鸟类、动物、花草和树木的变化,以致于使其同时代的人误将此书理解成一本有关自然的文献,而忽略了其中关于哲学的内容。其实,梭罗的贡献是建立在这两方面之上的。在自然观察方面,他之前已经有诸如吉伯特·怀特(GibertWhite)和詹姆斯·奥杜邦(JohnJamesAudubon)等人的自然著作问世。但是只有当梭罗的著作出版后,大家承认他才是自然随笔的创始者。在他之前描写自然界的作品,只是以“书信”、“插叙”和“杂志文章”的形式出现,报道他们对于自然界的发现。是梭罗使自然散文独立门户,赋予了它新的概念。如果我们把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关于鸟的段落与奥杜邦的《美国的鸟类》一书加以比较,不难发现奥杜邦的书仅仅是科学报告,而梭罗的文章则是关于自然的艺术创作。把关于自然的观察与体验详细地记录下来,并赋予通俗的哲学意义,这是梭罗的书真实可爱之处。梭罗积极倡导一种生活观念,一种与现代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对立的简朴的生活方式,他堪称超验主义的实践家。《瓦尔登湖》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是美国现代文学中散文作品最早的典范之一。与其同时代的伟大作家们相比,此书的风格独特甚至比霍桑、梅尔维尔和爱默生这些天才作家们更富于20世纪散文的气息。这一特点具体体现于它的句子平铺直叙(straightforward),简洁(concise)和有观点

高中语文必修2瓦尔登湖-作品赏析

瓦尔登湖-作品赏析 一、思想内容 《瓦尔登湖》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法描绘了瓦尔登湖纯净的景色:“波平如镜”的湖面,自由自在的飞鸟,跳跃的游鱼,偶尔扩散开的圆圆的水涡,阳光,水草等共同组成了一幅美丽、洁净的景色。湖边的树木,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瓦尔登湖最贴切的背景,在这个背景的衬托之下,湖的每一个涟漪都极具表情,有了灵动的色彩。 湖水无比的纯洁,任何外界事物,即使是风暴,即便是尘垢,都不能玷污它。太阳是湖面的雾意的刷子,纵使湖面没有篱笆,经过光的拂拭,也会洁净如镜。 岁月流逝过程中,湖的周围也在发生着变化。砍伐木材的人对湖边的树木大砍大伐,人们引湖中之水洗碗洗碟子,爱尔兰人在湖边上建造了他们的陋室,铁路线侵入它的边境,冰藏商人取过它一次冰。然而湖的本身都没有变化,它依旧是那般的洁净。 瓦尔登湖是一个圣洁的地方,有着不食人间烟火的气息。它是一个神圣的地方,可以净化人的心灵。 近几年,《瓦尔登湖》这部书之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也与瓦尔登湖的圣洁明净有关,当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喧闹之声越来越强烈,人们自然地会无比地向往那片湖泊——瓦尔登湖。 二、形象塑造 虽然《瓦尔登湖》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但是“我”的形象却不断穿插其中。“我”的所见、所闻、所感贯穿了文章的始末,“我”的思想也在感染着读者,引领着读者前行。 “我”就是梭罗,他在1845年只身进入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附近的瓦尔登湖边,在荒无人迹的山林里伐木造屋居住,并写下了一系列文章,结集为《瓦尔登湖》。《瓦尔登湖》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记载着梭罗的所见、所闻、所感。 “我”融在了瓦尔登湖的风景之中,物我交融。所有的景物,莫不是“我”的眼睛所看到的——“我站在远远的高处,看到了那水的扩大的圆涡;我可以从一线或一片闪光上,看到风从那里吹过去;……”所有的感受,莫不是独特的——“那种日子里,懒惰是最诱惑人的事业,它的产量也是最丰富的。我这样偷闲地过了许多个上午。宁愿把一日之计在于晨的最宝贵的光阴这样虚掷;因为我是富有的,虽然这话与金钱无关,我却富有阳光照耀的时辰以及夏令的日月,我挥霍着它们;我并没有把它们更多地浪费在工场中,或教师的讲台上,这我也一点儿不后悔……”我的观察是细致入微的,是摒弃了功利色彩的;“我”的感受是真挚的,是情感的一种自然而然地阐发。 最主要的是,“我”不仅仅是在被动地观察景物,而是在观察的同时有无数哲理性的思索。“我”不仅看到了瓦尔登湖始终如一的圣洁,还看到了瓦尔登湖周围的变化——树木的砍伐,湖水的引用,并表达了对人们破坏环境的愤怒——“这恶魔似的铁马,那裂破人耳的鼓膜的声音已经全乡镇都听得到了,它已经用肮脏的脚步使沸泉的水混浊了,正是它,把瓦尔登岸上的树木吞噬了;这特洛伊木马,腹中躲了一千个人,全是那些经商的希腊人想出来的!哪里去找啊,找这个国家的武士,摩尔大万的摩尔人,到名叫“深割”的最深创伤的地方去掷出复仇的投枪,刺入这傲慢瘟神的肋骨之间?”正是,这愤怒,表现了“我”不仅仅是个“隐士”,而更是社会活动的参与者,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梭罗,在美国政治运动中所表现出的勇敢精神。 “我”更是一个思想者,“我”对湖水、对人生有无尽的思索,“我”总是能由“湖”到“人”展开思索——“然而,据我们知道的一些角色中,也许只有瓦尔登坚持得最久,最久地保持了它的纯洁。许多人都曾经被譬喻为瓦尔登湖,但只有少数几个人能受之无愧。”这一段话,无疑表达了“我”对纯洁人生的追求。 让我们以梭罗的短诗,结束“我”这人物形象的分析: 这不是我的梦, 用于装饰一行诗; 我不能更接近上帝和天堂

《瓦尔登湖》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瓦尔登湖》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瓦尔登湖》阅读练习题一、简要概括瓦尔登湖的环境情况。二、瓦尔登湖的颜色有怎样细腻而丰富的变化?请分条列述。三、文章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瓦尔登湖的清澈纯净?四、通过文章所描写的瓦尔登湖纯净的湖水,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心境?五、简要分析文章语言的风格。六、比较《黄山记》和本文,说说两位作者对待自然的态度,你欣赏哪一个?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天鹅的面目优雅、形状妍美。大自然对于任何禽类都没有赋予这样多的高贵而柔和的优美,使我们意识到它创造物类竟能达到这样妍丽的程度。俊秀的身段,圆润的形貌,优美的线条,皎洁的白色,婉转的、传神的动作,忽而兴致勃发、忽而悠然忘形的姿态,总之,天鹅身上的一切都散布着我们欣赏优雅与妍美时所感到的那种舒畅、那种陶醉,一切都使觉得它不同凡俗。古代神话把这个媚人的鸟说成为天下第一美女的父亲,一切都证明这个富有才情与风趣的神话是很有根据的。我们看见它在水上活动得那么轻便自由,就不能不承认它不但是羽族里第一名善航者,并且是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航行术的最美的典型。可不是么,它的颈子高高的,胸脯挺挺的、圆圆的,就仿佛是波浪前进的船头;它的宽广的腹部就像船底;它的身子为了便于疾驶,向前倾着,愈向后就愈挺起,最后翘得高高的就像船舳;尾巴是道地的舵;脚就是宽阔的桨;它的一对大翅膀在风前半张着,微微地鼓起来,这就是帆,它们推着这艘活的船舶,连船带驾驶者一起推着跑。天鹅既有天生的美质,又有自由的美德。它无拘无束地生活在我们的池沼里,如果它不能享受到足够的独立,使它毫无奴役俘囚之感,它就不会逗留那里,不会在那里安顿下去。它要任意地在水上遍处遨游,藏到灯芯草丛里,钻到最偏僻的湾汊里,然后又离开它的幽居,回到有人的地方,享受着与人相处的乐趣---它似乎是很欢喜近人的,只要它在我们这方面发现的是它的居停(寄居之处的主人)和朋友,而不是它的主子和暴君。驯养的天鹅的惯常叫声与其说是响亮的,毋宁说是浑浊的。古人描写的那些和鸣锵锵的天鹅,显然不是拿一些像我们驯养的这种几乎喑哑的天鹅做蓝本的。我们觉得野天鹅曾较好地保持着它的天赋美质。它有

《瓦尔登湖》赏析

《瓦尔登湖》赏析 《瓦尔登湖》赏析――亨利大卫梭罗一次美妙的冬日林间旅程,献给爱自然的 你们。 走近梭罗梭罗是自然之子,他热爱大自然,向往大自然,并切实亲梭罗是自然之子,他热爱大自然,向往大自然,身地去体验、去感悟,并用他那神奇的妙笔唤醒大众。身地去体验、去感悟,并用他那神奇的妙笔唤醒大众。梭罗用艺术家的敏感、作家的天赋、罗用艺术家的敏感、作家的天赋、诗人的灵魂来展现自然审美的净化与宽赦。审美的净化与宽赦。因此他的文字轻灵洒脱,文章充满了诗意的情趣,没有华因此他的文字轻灵洒脱,文章充满了诗意的情趣,丽的语言,一切都只是平平道来,就像瓦尔登湖那样,丽的语言,一切都只是平平道来,就像瓦尔登湖那样,淡、感性和透明,给人视觉神经的冲击和心灵感受。感性和透明,给人视觉神经的冲击和心灵感受。 梭罗喜爱的自然万事万物,都在他的笔下都显得梭罗喜爱的自然万事万物,生动细致起来。打开《瓦尔登湖》生动细致起来。打开《瓦尔登湖》,人们甚至可以听得见蛙声和鸟啼,以听得见蛙声和鸟啼,看得见湖水的波纹和林中的雾霭。春夏秋冬,阴晴雨雪;野鸭与老鼠,的雾霭。春夏秋冬,阴晴雨雪;野鸭与老鼠,青蛙与乌龟;菖蒲与芦苇,河蓼草与眼子草;垂钓蛙与乌龟;菖蒲与芦苇,河蓼草与眼子草; 与种豆,泛舟与悠淡等等,与种豆,泛舟与悠淡等等,这些在梭罗的审美中都显得是那样的细致,那样的真实,都显得是那样的细致,那样的真实,自然的一切细微都逃不过梭罗一双敏锐的眼睛和一支生花的妙笔,自然万物都带上了人的感情和个性。妙笔,自然万物都带上了人的感情和个性。

梭罗主张的思想: 梭罗的精神骨子里边是向往大自然的,梭罗的精神骨子里边是向往大自然的,因为只有在那里,他的心灵才能获得启迪和升华,在那里,他的心灵才能获得启迪和升华,在现实生活中遭受的创伤才能得以弥补和消弭。生活中遭受的创伤才能得以弥补和消弭。梭罗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生活,创造自己,超越自己,大自然的怀抱中生活,创造自己,超越自己,还生活以一种本真、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生活以一种本真、无拘无束、自由自在,那段瓦尔登湖生活正是他这种独特的生活风格的真实体超越生命中所建构起来的客观对象世界,现,超越生命中所建构起来的客观对象世界,进而获得一种审美的愉悦情感。而获得一种审美的愉悦情感。我们只有投入自然中去,与自然共心跳、共呼吸,我们只有投入自然中去,与自然共心跳、共呼吸,浑融一体,领略自然审美的意义,浑融一体,领略自然审美的意义,人们才能在自然中获得宽赦和新生。然中获得宽赦和新生。 虽然自然对人具有净化和宽赦的功用,但虽然自然对人具有净化和宽赦的功用,是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却不懂得自然的这种好处,好处,反而肆无忌惮地对自然进行无尽的榨取,榨取,为了自身片面的高速发展往往以损害大自然为代价,害大自然为代价,工业文明与生态自然形成了尖锐的矛盾。成了尖锐的矛盾。 梭罗认为,人是上帝的选民,人的生活中必须得梭罗认为,人是上帝的选民,有某种“超灵”的东西存在。超灵” 有某种“超灵”的东西存在。“超灵”在这里就是自然审美精神,即自然所能馈赠的一切。是自然审美精神,即自然所能馈赠的一切。在梭罗看来,自然就是野性,野性是自然的生命,罗看来,自然就是野性,野性是自然的生命,它的原始、荒凉、清新和纯朴,预示着勃勃生机。的原始、荒凉、清新和纯朴,预示着勃勃生机。野性与善良的冲突反映在野性与心灵的追求之间的激烈冲突,反映在野性与文明之间的冲突,的激烈冲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及感悟赏析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及感悟赏 析 导读:读书笔记瓦尔登湖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及感悟赏析,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及感悟赏析: 最近,我阅读了美国作家的著名散文集《瓦尔登湖》,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发,这本书虽然是以散文的形式写作的,但其中蕴含的哲理却是非常丰富的有内涵的,可以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启迪和指导,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美好。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摘抄好词: 天真无邪、欢喜若狂、纯洁无暇、听天由命、干净利落、无药可医、自得其乐、吹毛求疵、万事万物、清清楚楚、自由自在、招摇过市、我行我素、千辛万苦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摘抄好句及感悟赏析: 1、时间决定你会在生命中遇见谁,你的心决定你想要谁出现在你的生命里,而你的行为决定最后谁能留下。 赏析:这句话意义深刻,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生命的长短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会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而我们的价值观和心态决定了我们对什么人更加亲睐和喜爱,希望他们能够出现在我们的生命力,而我们的行为决定了让谁留下,或者谁愿意留下。

2、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这就是真正的知识。 赏析: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意思就是说,我们需要了解自己,明白自己的能力,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心里该有一本账,这就是真知。 3、所谓的听天由命,是一种得到证实的绝望。 赏析:听天由命往往是一个人在被生活打击得头破血流之后,对生活的绝望,或者说是对理想的绝望,因为生活已经证实了他们的理想无法实现。 4、一个人越是有许多事情能够放得下,他越是富有。 赏析:俗话说,大丈夫能屈能伸,就是说能够放得下,让后抓住机会再图进步,这样每一次进步,就能得到收获,就会变得更加富有,其实这是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 5、为什么一桶水放时间长了会变臭,而水冻成冰以后就能永远保持甘美呢?哲人说,这就如同情感和理智的区别。 感悟:这句话告诉我们,为人处世,需要冷静理智的行动,而不能感情用事,因为感情用事的结果,往往是不明智的行为,冲动的行为会带来无可挽回的结果。 6、爱情无药可医,唯有爱得更深。 感悟:梭罗的这句话是对爱情的深刻总结,告诉我们,爱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如果一个人不爱另一个人,那么无论怎么追求都是没有用的,唯一的办法就是爱得更深,将其埋在心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