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工程专业课程设计要求内容

采矿工程专业课程设计要求内容
采矿工程专业课程设计要求内容

《采矿学》课程设计大纲

一、目的

1初步应用《采矿学》课程所学的知识,通过课程设计,加深对《采矿学》课程

的理解。

2、培养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对编写采矿技术文件,包括编写设计说明书及绘制设计图纸进行初步锻炼。

3、为毕业设计中编写毕业设计说明书及绘制毕业设计图纸打基础。

二、设计题目

设计题目一、二一般条件:某矿第一开采水平上山阶段某采(带)区自下而上开采

KI和K2煤层,煤层厚度、层间距及顶底板岩性如下表所示。该采(带)区走向长度3000m 倾斜长度1100m采(带)区内各煤层埋藏平稳,地质构造简单,无断层,K1煤层属简

单结构煤层,硬度系数f=2,K2煤层属中硬煤层,各煤层瓦斯涌出量较低,自然发火倾向较弱,涌水量也较小。设计矿井的地面标高为+30m煤层露头为-30m。第一开采水平为该采(带)区服务的一条运输大巷布置在K2煤层底板下方25m处的稳定岩层中,为满足该采(带)区产系统所需的其余开拓巷道可根据采煤方法不同由设计者自行决定。

设计题目一、二煤层倾角条件:题目一:设计题目的煤层平均倾角为8°;题目二: 设计题目的煤层平均倾角为16°。

设计题目三、四一般条件:某矿第一开采水平上山阶段某采(带)区开采K1煤层, 煤层平均厚度3.5m,顶底板岩性如下表所示。该采(带)区走向长度2500m倾斜长度980m采(带)区内各

煤层埋藏平稳,地质构造简单,无断层,K1煤层属简单结构煤层,硬度系数f=0.3,该采(带)区K1煤层具备突出危险性,瓦斯含量为12n3 /t。设计矿井的地面标高为+30m煤层露头为-30m。第一开采水平为该采(带)区服务的一条运输大巷布置在K3煤层底板下方25m处的稳定岩层中,为满足该采(带)区产系统所需的其余开拓巷道可根据采煤方法不同由设计者自行决定。

设计题目三、四煤层倾角条件:设计题目三的煤层平均倾角为12°;设计题目四

的煤层平均倾角为20°。

设计采(带)区煤层及顶底板情况

三、课程设计内容

1 ?采区或带区巷道布置设计;

2?采区中部甩车场线路设计或带区下部平车场(绕道线路和装车站线路)线路设计;

3.米煤工艺设计及编制循环图表。

四、进行方式

学生按设计大纲要求,任选设计题目条件中的煤层倾角条件1或煤层倾角条件2,

综合应用《采矿学》所学的知识,每人独立完成一份课程设计。设计者之间可以讨论、借鉴,但不得相互抄袭,疑难问题可与指导教师共同研究解决。本课程设计要对设计方案进行技术分析与经济比较。

五、设计说明书内容

第一章采(带)区巷道布置

第一节采区或带区储量与服务年限

1、采区或带区生产能力定为90万t/a、120万t/a、150万t/a和180万t/a四种, 设

计者可以在四种中任选一种。

2、计算采区或带区的工业储量、设计可采储量;

3、计算采区或带区的服务年限;

4、验算采区采出率。

第二节采区或带区内的再划分

1 、确定采煤工作面长度;

2、确定采区内的区殴数目或带区内的工作面数目;3.确定工作面生产能力;

4、确定采区或带区内同采工作面数目及工作面接替顺序。

第三节确定采(带)区内准备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1、根据所选题目条件,完善采(带)区所需的开拓巷道;

2、确定采(带)区巷道布置系统时至少就上山数目、位置、或带区布置方式提出两个布置方案,并进行技术分析与经济比较。

3、确定回采巷道布置方式(单巷布置、双巷布置、沿空掘巷、沿空掘巷) ,并进行分析。

4、在采(带)区巷道布置平面图内,工作面布置及推进到的位置应以达到采(带)区设计产量为准。

5、采区内上、下区段,或上下煤层工作面,或带区内相邻工作面交替期间同时生产时的通风系统在说明书中以简图示之。

6、采区上、下部车场只作选型。

第四节采区中部甩车场或带区下部平车场线路设计

1、大巷(双轨)、采区轨道上山(单轨)、区段石门(单轨)、带区材料上山(单轨)均为600m轨距。

2、轨道上山作辅助提升时,一次提一吨矿车3 个。

3、按比例在说明书中绘制车场线路平面图及坡度图作为插图。本章应绘制采(带)区巷道布置平面图及剖面图(均按1:2000绘制)。

第二章采煤工艺设计第一节采煤工艺方式的确定

1、针对设计采(带)区内的任意一个煤层,进行采煤工艺设计,布置一个采煤工

作面,可以选用综采或普采任意一种工艺,鼓励选用先进的采煤方法进行设计。

2、由于设备资料来源的原因,选用国产综采或普采设备。

3、采煤与装煤

如采用普通机械化采煤工艺,要选定采煤机,确定截深,上下缺口长度,进刀方式,截割方式等;

如采用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要选定落煤方式,确定截深,进刀方式等;厚煤层放顶煤开采时,要确定采放比,放顶步距,放煤方式;厚煤层分层开采时,要确定人工假顶材料和假顶

的铺设方法。

4、运煤工作面、顺槽、上山、大巷运煤设备选型,仅提供设备列表,不做选型计算;掘进

工作面运煤系统、设备分析,仅提供设备列表,不做选型计算。

5、工作面顶板支护如选用金属单体支柱及金属铰接顶梁支护,应确定相应的型号、规格,确定支架的布置方式、排距、柱距、最大控顶距、最小控顶距、放顶步距、工作面端头支护及超前支护方式和距离等。要计算工作面支柱和顶梁的需要量。

如选用液压支架支护,要确定支架型号、规格、架中心距、移架方式、支护方式、端头支架及超前支护方式和距离等,要校核支架高度、强度。计算工作面支架的需要量。

6.处理采空区

一般采用全部垮落法。

第二节工作面合理长度的确定根据设计大纲要求,确定工作面合理长度时要考虑以下方面:1、煤层地质条件2 、工作面生产能力3 、运输设备及管理水平4 、顶板管理及通风能力5 、经济合理的工作面长度(产量、效率和工作面推进度的关系)

第三节采煤工作面循环作业图表的编制

1.包括工作面布置图、循环作业图、劳动组织表、技术经济指标表。 2 .有关工种及出勤人数,可参照教学例题和现场经验酌情安排。

六、设计图纸的内容

本设计绘制两张大图(零号图纸) 1.采煤工作面层面图(1 :50)应包括回采巷道剖面目(1:50),最大与最小控距剖面图;2.采(带)区巷道布置平面图和(1 :2000)剖面图(1 : 2000)设计图纸四周各留20mm勺边框线,右下角留出标题栏,其格式如下。凡

设计图中已有内容,说明书中都可以不画

七、附表

1、井巷掘进直接费

2、井巷辅助费

3、井巷维护费

费用单价表(一)

费用单价表(二)

内蒙古科技大学采矿课程设计说明书

内蒙古科技大学 采矿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题目:斜沟煤矿8号煤层13采区设计学生姓名:史晨飞 学号:1179202105 专业:采矿工程 班级:采矿2011-4班 指导教师:郭灵飞

目录 第一章矿井概况 (1) 1.1矿井地形、地貌、地物及其对开采的影响 (1) 1.1.1 矿井地形 (1) 1.1.2 矿井地貌 (1) 1.1.3 矿井地物 (1) 1.1.4 矿井水系 (1) 1.1.5 气象及地震 (2) 1.2矿井开拓方式及主要井巷的布置形式 (2) 1.3矿井通风方法、主扇工作方式及通风系统情况 (3) 1.4矿井提升运输系统及主要设备配备情况 (4) 1.5矿井工作制度 (4) 第二章开采技术条件 (5) 2.1采区的位置及与相邻采区的关系 (5) 2.2构造形态 (5) 2.2.1区域地层与地质构造 (5) 2.3煤层厚度、倾角、稳定性、结构 (6) 2.4顶底板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稳定性及坚固性 (7) 2.5其它开采条件 (7) 2.5.1瓦斯含量 (7) 2.5.2自燃发火性 (7) 2.5.3煤尘 (7) 2.5.4水文地质条件 (8) 第三章采煤方法的选择 (9) 3.1采煤方法的选择原则 (9) 3.2采煤方法的技术与经济分析 (9) 第四章采区巷道布置 (13) 4.1采区主要参数的确定 (13) 4.2采准巷道布置 (13) 4.3采区主要设备配备情况 (16) 4.5采区生产系统 (17) 4.6绘制采区巷道布置图 (17) 第五章回采工艺设计 (18) 5.1回采工作面参数选择 (18)

5.1.1工作面长度 (18) 5.1.3作面产量 (19) 5.1.5作面回采率 (21) 5.1.6作业面煤柱尺寸 (21) 5.2回采巷道布置 (21) 5.2.1回采巷道布置方式 (21) 5.2.2断面形状及断面积 (22) 5.2.3支护方式 (22) 5.2.4巷道断面图 (22) 5.3回采工作面设备选择 (24) 5.4回采工作面回采工艺过程 (30) 5.4.1回采工作面的作业形式 (30) 5.4.2回采工作面劳动组织形式 (30) 5.4.3工作面循环方式、昼夜循环数、循环进度 (30) 5.4.4回采工作面工艺 (31) 5.4.5绘制回采工作面布置图 (31) 5.4.6绘制回采工作面循环作业图表 (31) 第六章安全 (34) 6.1.1顶板事故的预防措施 (34) 6.1.2防尘降尘措施 (34) 6.1.3防灭火措施 (35) 6.1.4防治水措施 (36) 6.1.5预防瓦斯煤尘爆炸措施 (37) 6.2安全操作规程 (38) 6.2.1液压支架工操作规程 (38) 6.2.2掘进机司机操作规程 (39) 6.2.3采煤机司机操作规程 (39) 参考文献 (41)

《采矿学》教学大纲

《采矿学》(Mining Science)课程教学大纲 88学时 5.5学分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 《采矿学》课程是采矿工程专业的专业主干必修课,主要讲授现代矿井的采煤方法、准备方式、开拓方式、矿井开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通过本课程学习,使采矿工程专业的学生对采矿原理、煤矿井下生产系统、环节和开采技术有比较全面和系统的了解,使学生掌握现代煤矿地下开采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术,培养学生从事矿井采掘施工、组织生产的能力,及采煤工艺、采区(盘区或带区)及矿井开采设计的能力,并为今后深入研究开采问题打下理论基础。 二、适用专业 采矿工程专业。 三、先修课程 煤矿地质学、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 四、课程的基本要求 1.掌握不同采煤工艺方式的装备、装备配套原则、工艺过程、工艺技术管理及参数确定方法、适用条件、选择采煤工艺方式的依据;掌握选择采煤方法的原则,了解采煤方法的发展趋势。 2.掌握单一长壁采煤法回采巷道布置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厚煤层大采高采煤法的特点及适用条件。 3.掌握厚煤层倾斜分层长壁采煤法巷道布置和工艺过程。 4.掌握放顶煤采煤法的基本理论、巷道布置、技术参数、工艺过程和适用条件。 5.掌握急(倾)斜煤层开采的基本理论、不同采煤方法的巷道布置、技术参数、工艺过程及适用条件。 6.掌握准备方式的类型和适用条件。 7.掌握准备巷道布置的基本理论;采区(盘区或带区)设计及技术参数确定方法;了解准备方式的改革及发展趋势。 8.掌握采区(盘区或带区)车场的型式、设计方法和轨道线路设计的基本知识。 9.了解煤田划分井田的方法;掌握矿井储量的分类及计算方法、矿井设计生产能力确定的原则、井田开拓方式分类和井田开拓解决的主要问题及依据。 10.掌握立井、斜井、平硐及综合开拓方式的特点及适用条件。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设计优秀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设计》封面 工程项目管理 课程设计 题目:XX商场建设项目管理规划大纲 学号:2011311162 学生姓名:崔秀芳 专业年级:2011级工程造价 指导教师:赵永任 年月日 附录2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设计》格式要求 1、题目分别为《XXX工程项目管理规划大纲》 2、纸张一律使用A4纸,页边距为上下各2.5厘米,左右各2.5厘米,正文统一为1.25倍行距 3、一级标题用三号黑体字,二级标题用小四号黑体字,三级标题及以下用5号黑体字,正文一 律用5号宋体字,表格内字体为10号。

例如: 一.项目概况 1.工程概况 (1)项目参建单位 工程名称:XX商场 建设单位:XX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管理单位:XX项目管理公司 设计单位:XX设计院 监理单位:西南XX监理公司 施工单位:云南省XX建筑工程公司 (2)项目总体情况如下: XX商场占地面积1881平方米,建筑层数总共5层,其中地下一层(停车场)建筑面积1008平方米,地上四层:一层建筑面积1008平方米,建成后主要经营服装类产品。二层建筑面积882平方米,建成后主要经营化妆品类的产品。三层建筑面积882平方米,建成后主要经营娱乐服务。四层建筑面积630平方米,建成后主要经营餐饮服务。 该建筑的基础采用柱下独立基础,土方开挖后外运,土方开挖以机械挖土方为主,人工挖土方为辅。该建筑的结构体系为框架结构,一到三层外墙南北面采用玻璃幕墙,东西面采用混凝土空心砖,另第四层外墙全部采用玻璃幕墙。其中第四层有252平方米的露天阳台,阳台中心有一个15000*9000的露天游泳池。建筑的外墙采用清水砖墙,室内地面一层二层采用花岗岩石块装饰,三层采用硬木地砖,四层餐厅部分采用水磨石地面,冷饮店采用木地板,露天阳台防滑石块。室内天棚的吊顶采用轻钢龙骨,石棉板的规格为250*250。室内墙面刷双飞粉,墙裙铺设大理石块,高度为1.2米。XX商场的安装工程由施工单位分包给昆明xx安装工程公司。项目建成后两周后开始移交使用。 附:XX商场的大致布局图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2017版)

本科人才培养计划 专业:工程管理 年级: 2017 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兰州交通大学教务处 2017年7月

2017级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一、培养目标 工程管理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健康的身心素养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自然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扎实、创新和实践能力强,能够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国际视野,能够胜任土木工程或其他行业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项目管理)、投资和造价咨询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 二、毕业要求 (1)工程知识:能够将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工程管理专业项目管理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在土木工程或其他工程领域进行工程策划、设计管理、投资/成本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安全管理、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等工作。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发现、分析、研究、解决工程管理实际问题,并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在提出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时具有创新意识。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采用科学方法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具备系统的工程意识和综合分析素养,能够发现和分析工程系统的不足与缺陷,解决工程系统的重难点和关键问题; (5)使用现代工具: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解决专业相关问题,并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管理相关的知识和标准,评价土木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和运行的方案,以及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包括其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 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了解中国国情、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做到责任担当、贡献国家、服务社会。 (9)个人和团队:在解决工程管理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时,能够在多学科组成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或负责人的角色。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和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具备较强的与社会及他人交往的意识和能力。 (10)沟通:能够就工程管理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表达或回应指令。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采矿学课程设计

采矿学课程设计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采矿工程系 《煤矿开采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课程名称:煤矿开采学 姓名: 学号: 班级: 指导教师: .序论 (2) 第一章.采区巷道布置 (4) 第一节.采区储量与服务年限 (4) 第二节.采区内的再划分 (5) 第三节.确定采区内准备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7) 第四节.采区中部甩车场线路设计 (11) 第二章.采煤工艺设计 (18) 第一节.采煤工艺方式的确定 (18) 第二节.工作面合理长度的确定 (22) 第三节.采煤工作面循环作业图表的编制 (23) 小结 (25) 参考文献 (26)

序论 一、目的 1、初步应用《采矿学》课程所学的知识,通过课程设计,加深对《采矿学 课程的理解。 2、培养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对编写采矿技术文件,包括编写设 计说明书及绘制设计图纸进行初步锻炼。 3、为毕业设计中编写毕业设计说明书及绘制毕业设计图纸打基础。 二、设计题目 1、设计题目的一般条件 本采区南以F4断层为界,北以相邻采区煤柱为界,上部标高-50m以上为风化带煤柱,下部边界为水平煤柱。 采区走向长度2100m,倾斜平均长度960m,倾角平均为12°。采区共有两层煤,区内地质构造简单,为单斜构造,无断层和褶曲。采区内无大的含水层和地下水,开采条件较好。 运输和回风石门标高分别是-250m和-50m。采区生产能力自定。 2.煤层特征 本采区内赋存4,5号两层煤,4号煤层和5号煤层均为中厚煤层。煤层埋藏稳定,构造简单,煤质中硬,自然发火期为3-12个月。煤岩爆炸指数为34-70%。煤层瓦斯含量小,采区所属矿井为低瓦斯矿井。 煤层特征表

采矿工程专业课程设计要求内容

《采矿学》课程设计大纲 一、目的 1、初步应用《采矿学》课程所学的知识,通过课程设计,加深对《采矿学》课程的理解。 2、培养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对编写采矿技术文件,包括编写设计说明书及绘制设计图纸进行初步锻炼。 3、为毕业设计中编写毕业设计说明书及绘制毕业设计图纸打基础。 二、设计题目 设计题目一、二一般条件:某矿第一开采水平上山阶段某采(带)区自下而上开采Kl和K2煤层,煤层厚度、层间距及顶底板岩性如下表所示。该采(带)区走向长度3000m,倾斜长度1100m,采(带)区各煤层埋藏平稳,地质构造简单,无断层,K1煤层属简单结构煤层,硬度系数f=2,K2煤层属中硬煤层,各煤层瓦斯涌出量较低,自然发火倾向较弱,涌水量也较小。设计矿井的地面标高为+30m,煤层露头为-30m。第一开采水平为该采(带)区服务的一条运输大巷布置在K2煤层底板下方25m处的稳定岩层中,为满足该采(带)区产系统所需的其余开拓巷道可根据采煤方法不同由设计者自行决定。 设计题目一、二煤层倾角条件:题目一:设计题目的煤层平均倾角为8°;题目二:设计题目的煤层平均倾角为16°。 设计采(带)区煤层及顶底板情况 设计题目三、四一般条件:某矿第一开采水平上山阶段某采(带)区开采K1煤层,

煤层平均厚度3.5m,顶底板岩性如下表所示。该采(带)区走向长度2500m,倾斜长度980m,采(带)区各煤层埋藏平稳,地质构造简单,无断层,K1煤层属简单结构煤层,硬度系数f=0.3,该采(带)区K1煤层具备突出危险性,瓦斯含量为12m3/t。设计矿井的地面标高为+30m,煤层露头为-30m。第一开采水平为该采(带)区服务的一条运输大巷布置在K3煤层底板下方25m处的稳定岩层中,为满足该采(带)区产系统所需的其余开拓巷道可根据采煤方法不同由设计者自行决定。 设计题目三、四煤层倾角条件:设计题目三的煤层平均倾角为12°;设计题目四的煤层平均倾角为20°。 设计采(带)区煤层及顶底板情况 三、课程设计容 1.采区或带区巷道布置设计; 2.采区中部甩车场线路设计或带区下部平车场(绕道线路和装车站线路)线路设计; 3.采煤工艺设计及编制循环图表。 四、进行方式 学生按设计大纲要求,任选设计题目条件中的煤层倾角条件1或煤层倾角条件2,综合应用《采矿学》所学的知识,每人独立完成一份课程设计。设计者之间可以讨论、借鉴,但不得相互抄袭,疑难问题可与指导教师共同研究解决。本课程设计要对设计方案进行技术分析与经济比较。 五、设计说明书容 第一章采(带)区巷道布置 第一节采区或带区储量与服务年限

我国工程管理学科现状及发展

我国工程管理学科现状及发展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我国工程管理学科现状及发展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我国,工程管理,学科,现状,发展,我国,工程管理,学科,现状,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教师教学中查看更多范文。 我国工程管理学科现状及发展 【摘要】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建设加大了工程管理人才需求量。然而,当前我国高校在该方面培养远达不到社会实际需求。为此,本文将通过对我国高校工程管理学科教育现状的分析,以及对其建设中暴露问题的探究,提出促进其学科发展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工程管理;学科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建议现阶段,我国工程管理水平相对较为低下,拥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故本文旨在探究其发展方向和趋势的基础上,对其教育现状和建设中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探讨其有效发展措施,从而为我国培养更多高质量工程管理人才,并促进学科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一、工程管理学科的教育现状分析 当前,通过对我国工程专业的教学年限、内容等环节的分析,可将工程管理学科划分为两大类,一是属于经济类或管理类教学范畴;二是纳入建筑类与土木工程类教学范畴。此外,也有极少数院校将其单纯当作院系开展教学。而就办学层次来说,工程管理涉及在职培训、专本及研究生等各方面教学。不过,虽然各院校办学体系存在差异,但其均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工程管理人才为最终办学目的。同时从课 程体系分析,大部分高校皆开设了经济、管理、法律与技术这四个课程,且在工程管理专业则设置了工程项目、国际工程、物业及透析管理与房地产开发经营五门课程。二、工程管理学科建设中暴露的问题 目前,工程管理学科建设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对我国培养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影响严重,而其最主要的问题即课程体系缺乏特色,结构生硬松散,实践教学环境不合理,无法达到预期效果。首先,就课程体系设置来说过于一成不变,无论是学生采访或网络上的资料,土木工程专业较之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更具优势,这无疑背离其专业的核心特色,致使其处于尴尬局面。其次,就结构生硬松散来说,当前工程管理专业更侧重学生能力培养,却忽略其四门课程间的必然联系,这完全背离其专业需要综合建立跨学科课程体系的初衷,不利于工程管理专业建设和专业性人才培养。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没能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再加上缺少资金技术的支撑,无法提供给学

采矿学课程设计要求

采矿课程设计大纲 前言 采矿课程设计是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一环。它是学生学过《井巷工程》、《采矿学》、《矿井通风安全》等课程,以及通过生产实习之后进行的。其目的是巩固和扩大所学理论知识并使之系统化,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计算、绘图、查阅资料的基本技能,为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采矿课程设计属教学性设计,题目由指导教师拟定。学生应根据题目按照本大纲的要求,在教师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内认真独立地完成计算、绘图、编写说明书等全部工作。 设计中要认真贯彻《煤炭工业技术政策》、《煤矿安全规程》、《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以及国家制定的其它有关煤炭工业的方针政策。设计力争作到分析论证清楚、论据确凿,并积极采用切实可行的先进技术,力争使自己的设计成果达到较高水平。 课程设计分析论证思路可参看后面的毕业设计指导书相关章节内容。采矿课程设计说明书的撰写、图纸绘制格式及标准,可参看对毕业设计的有关要求并适当从简。 第一章井田地质特征、矿井储量及生产能力 第一节井田地质特征 煤层埋藏条件:煤层层数、倾角、厚度、层间距。煤的容重、硬度、煤层结构。顶底板岩性、表土厚度及性质、风化带深度。 井田内的主要地质构造:断层性质和要素、褶曲分布形态。 矿井涌水量:最大涌水量、正常涌水量。矿井相对瓦斯量。煤尘爆炸性、煤的自燃性。 表1 煤层及顶底岩性特征

第二节 井田范围及储量 井田范围:沿走向长度、沿倾斜长度、井田内煤层面积及井田面积。 矿井工业储量:勘探(精查)地质报告提供的“能利用储量”中的A 、B 、C 三级储量。 矿井设计储量:矿井工业储量减去设计计算的断层煤柱、防水煤柱、井田境界煤柱和已有的地面建筑物、构筑物需要留设的保护煤柱等永久性煤柱损失后的储量。 矿井设计可采储量:矿井设计储量减去工业场地保护煤柱、矿井井下主要巷道及上、下山保护煤柱煤量后乘以采区采出率的储量。 表2 矿井可采储量计算 第三节 矿井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矿井工作制度:全矿年工作日数,日工作班数,每日净提升时数。 矿井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根据可采储量和 关系式,分析确定矿井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 第二章 井田开拓 第一节 井田内划分 工作面总线长计算,保证年产量的工作面长度和个数。区段斜长计算和区段数目的确定。 井田划分为阶段(或盘区),确定阶段斜长、阶段数目,或盘区上山或下山斜长。确定水平数目、位置和高度,计算水平服务年限。 阶段内的布置方式及参数:采区、分段和分带。 第二节 开拓方案的选定 根据煤层赋存条件、开采技术水平,分析选择进入地下的方式,以及相应的井底车场型 K Z T A K =?

采矿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目录 第一章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2) 第一节矿区概述 (2) 第二节井田地质特征 (3) 第三节煤层特征 (6) 第二章井田境界和储量..................................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井田境界............................................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矿井工业储量 (10) 第三节矿井可采储量 (11) 第三章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4) 第一节矿井工作制度 (14) 第二节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4) 第四章井田开拓 (15)

第一章 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第一节 1.1矿区概述 1.1.1井田位置、范围和交通位置 004煤矿位于山东枣庄市腾南煤田中部,地 岗头 大坞 休城矿 北徐楼矿 望冢 赵坡矿 武所屯矿 留庄矿 王晁矿 庄里矿 级索矿泉上矿 曹庄矿鲍沟 郭庄矿 西岗柴里矿 蔡园矿 蒋庄矿 官柴专线 崔庄矿 岱庄矿 田陈矿 欢城姜屯 滕州市 留庄 姚桥矿 徐庄矿 高庄矿付村矿三河口矿 微山县 郝寨孔庄矿 沛县 薛城区 欢城煤矿 图 例 张汪 官桥 去枣庄 京沪 铁路10 4国 道北 七五矿 欢城矿 微山二号井 大屯 煤电公司京 杭 运 河 384437520523125 389562520523125 389562520486875 384437520486875 级索 河 荆 图1-1 矿井交通位置图

1.1.2地形地貌 井田内地形为—自东向西南缓慢下降的滨湖冲积平原,地面标高+39—+43m。 1.1.3河流及水系 由于靠近南四湖,几乎承受鲁西南地表主要水系的来水,历史上多次泛滥成灾,如1957年遭遇百年特大洪水,导致郭河决堤和湖水泛滥,湖水水位由常年的+33m上涨到+37.01m。但本井田未受洪水淹没。 1.1.4矿区气象地震 本区属季风型大陆气候,历年平均气温13.5°C,最高气温+40.9°C,最低气温-21.8°C。最大冻土深度0.28m,年平均降雨量804.3mm。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最大风速可达20m/s。 根据山东省地震局(77)鲁震发第83号文“关于腾南矿区地震基本烈度鉴定意见”,本区地震烈度为七度。 1.2井田地质特征 1.2.1井田地形以及井田的勘探程度 腾南煤田发现于1957年底,1959年12月提出《山东省腾南煤田综合普查报告》。1968年10月提出《山东省腾南煤田综合详查报告》。1981年11月提交《腾南煤田(北区)详查地质报告》。1986年9月提出《腾南煤田许厂井田精查地质报告》,报经全国储委审查批准 1.2.2井田煤系地层概述 井田内地层包括:第四系、上侏罗统蒙阴组,上二迭统上石盒子组,下二迭统下石盒子组及山西组,上石炭统太原组,中石炭统本溪组,中奥陶统及下奥陶统。地层特征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1、第四系(Q) 厚122.34~282.74m,平均196.77m,主要由粘土、砂质粘土、粘土质砂、砂及砂砾层组成,属河、湖泊相沉积。 2、上侏罗统蒙阴组(J3m) 井田内最大残厚为225.20m,大部分地区剥蚀殆尽,只在井田南部,小屯向斜的轴部少有残留。主要由砖红色粘土质细粒及中粒砂岩组成,铁、泥质胶结,结构较松散,底部常有一层不稳定的细砾岩。 3、上二迭统上石盒子组(P12) 井田内最大残厚为286.00m,主要保存于孙氏店支2断层以西,小屯向斜的轴部。本组主要由灰绿色砂岩及灰绿、紫红等杂色粘土岩组成。 4、下二迭统下盒子组(P21) 厚31.05~69.80m,平均48.69m,主要由黄绿、灰、紫等杂色粘土岩、粉砂岩、灰绿色砂岩组成,属温湿、干热条件下的河流、湖泊相沉积。 5、下二迭统下山西组(P11) 厚59.90~99.35m,平均83.67m,主要由浅灰、灰白及灰绿色砂岩,深灰、灰黑色粉砂岩、粘土岩及煤层组成,组内岩性变化较大,但以砂岩为主,砂岩比率高,以过渡相沉积为主。 、3号),以3号煤层为主要可采煤层,厚度大,埋藏浅,储量丰本组共含煤3层(2、3 上

采矿学课程设计大纲

河南理工大学自考助学 采矿工程专业 采矿学课程设计大纲河南理工大学 成人教育学院 2014年6月

河南理工大学成人高等教育学院自学考试 采矿工程专业(本科)采矿课程设计大纲 0 前言 采矿课程设计是采矿工程专业教学环节的重要一环。它是学生学过《井巷工程》、《采矿学》、《矿井通风安全》等课程,以及通过生产实习之后进行的。其目的是巩固和扩大所学理论知识并使之系统化,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计算、绘图、查阅资料的基本技能,为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采矿课程设计是属于教学性设计,设计题目由指导教师拟定。学生应根据设计题目按照本大纲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认真、独立地完成计算、绘图、编写说明书等全部工作。 设计中要认真贯彻《煤炭工业技术政策》、《煤矿安全规程》、《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以及国家制定的其它有关煤炭工业的方针政策。设计力争作到分析论证清楚、论据确凿,并积极采用切实可行的先进技术,力争使自己的设计成果达到较高水平。 1 井田地质特征、矿井储量及设计生产能力 1.1 井田地质特征 煤层埋藏条件:煤层层数、倾角、厚度、层间距。煤的容重、硬度、煤层结构。顶底板岩性、表土厚度及性质、风化带深度。 井田内的主要地质构造:断层性质和要素、褶曲分布形态。 矿井涌水量:最大涌水量、正常涌水量。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煤尘爆炸性、煤的自燃性。 表1-1 煤层及顶底岩性特征 1.2 井田范围及储量 井田范围:沿走向长度、沿倾斜长度、井田内煤层面积。 矿井工业储量:勘探(精查)地质报告提供的“能利用储量”中的A、B、C三级储量。

矿井设计储量:矿井工业储量减去设计计算的断层煤柱、防水煤柱、井田境界煤柱和已有的地面建筑物、构筑物需要留设的保护煤柱等永久性煤柱损失后的储量。 矿井设计可采储量:矿井设计储量减去工业场地保护煤柱,矿井井下主要巷道及上、下山保护煤柱煤量后乘以采区回采率的储量。 表1-2 矿井可采储量计算 1.3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矿井工作制度:全矿年工作日数,日工作班数,每日净提升时数。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根据可采储量和K A Z T K ?=关系式,分析确定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 2 井田开拓 2.1 井田内划分 工作面总线长计算,保证年产量的工作面长度和个数。区段斜长计算和区段数目的确定。 井田划分为阶段(或盘区),确定阶段斜长、阶段数目,或盘区上山或下山斜长。 确定水平数目、位置和高度,计算水平服务年限。 阶段内的布置方式及参数:采区、分段和分带。 2.2 开拓方案的选定 根据煤层赋存条件、开采技术水平,分析选择进入地下的方式,以及相应的井底车场型式。 根据上述所提出的水平数目、阶段内布置,井筒型式等,提出2~3个技术上可行的开拓方案(说明书附各开拓方案插图,图中标明井筒位置、深度、开拓巷道、通风系统等),经过技术分析比较,选择技术上最优和安全性最好的方案。

工程管理专业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设计 案例

运城市万荣县城关镇新城村 小学教学楼工程 一、项目团队 本课程设计由杨婧、张雅雯、殷永强和王志强组成项目团队。在课程设计过程当中大家互相协作、互相交流、共同分享自己的体会,为后面同学的设计提供了比较具体的经验。其中项目团队与项目概况部分由全体成员共同完成。项目范围由殷永强完成,施工项目管理组织与人力资源分析与设计由张雅雯完成,项目的时间管理由杨婧、王志强完成,项目的质量管理由杨婧和王志强完成、项目的风险管理由全体成员共同商议完成。 二、项目概况 运城市万荣县城关镇新城村小学教学楼工程是一个由运城市万荣县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准建设,并已在运城市万荣县建筑工程招标办公室招标备案的工程。该项目位于万荣县城关镇新城村西侧、太贾村北侧,计划投资约560万元在90天内新建一栋四层砖混结构教学楼,建筑面积为2809.13平方米。其资金来源全部由政府承担,其中的70%来源于区财政拨款,30%来源于小学所在地的乡镇政府拨款。该项目的质量标准为国家现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三、项目范围 (一)、工程项目里程碑计划 运城市万荣县城关镇新城村小学教学楼工程的里程碑计划包括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招标、施工和竣工验收。 ID 任务名称开始时间完成持续时间 2009年 03月 3-1 3-8 110d 2009-3-92009-2-28初步设计210d 2009-3-192009-3-10施工图设计35d 2009-3-242009-3-20招标450d 2009-5-132009-3-25施工515d 2009-5-28 2009-5-14 竣工验收 2009年 04月 2009年 05月3-15 3-22 3-29 4-5 4-12 4-19 4-26 5-3 5-10 5-17 5-24 (二)、工程项目的工作结构分解 10000 教学楼

建设工程管理专业诊断报告(体例报告).doc

建设工程管理专业诊断报告 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工程管理专业2016年开始招生,现有在校生达到3个班级共100人,2016年招生为35人,2017年招生65人。目前共有专任教师8名,兼任教师7人。 一、专业存在的必要性和新背景下专业定位和发展思路 中国目前的建筑业正处在传统的粗放式劳动密集型向信息化、工业化、装配式、智能化发展的关键时刻。随着国家提出“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建筑业的发展态势渐趋明朗——走信息化、工业化之路。同时,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出台,建筑业也肯定会走出去,服务于更多的国家市场。 1、建筑信息化(BIM技术)的新背景 为建设创新驱动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从国家层面要求各地加快创新转型发展。2016年上海市住建委发布了《上海市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推广“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BIM技术推广应用的指导思想、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作为“十三五”时期本市实施BIM技术应用和创新驱动发展的依据。可见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发达地区,已经在十三五期间要将BIM技术落地生根,推广开去。 2、建筑工业化(产业化)的新背景 湖南远大集团、万科集团等大型集团已经在建筑工业化——装配式建筑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3天一栋五层楼、15天一栋三十层楼、30天一栋90米大厦等等,已经在一个个的成为现实,建筑工业化已经迫在眉睫。整个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将实现由繁重的手工操作转型为工厂化生产、现场装配,从而大大提高建筑生产率及建筑工程质量。 3、专业定位和发展思路 通过参加各种行业会议、培训、交流会、研讨会等,以及参观新技术发布会、软件发布会等,并且深入学习了相关软件并在企业进行了软件的应用。同时,

采矿学课程设计论文设计

采矿学课程设计

目录 第一章前言 第二章采区储量与生产能力 第一节采区储量 第二节生产能力与服务年限 第三章开拓方式简介 第一节井筒 第二节大巷 第四章采区准备方式 第一节上山布置与断面 第二节采区车场与硐室 第五章采煤方法 第一节采煤系统和回采巷道布置 第二节采煤工艺 (含工作面循环作业图表) 第三节采煤工作面设备选型 第六章总结与分析

第一章前言 一、设计的目的 1、应用《采矿学》所学的知识,通过课程设计巩固和扩大所学理论知识并使之系统化。 2、培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计算、绘图、查阅资料的基本技能。 3、为毕业设计中编写毕业设计说明书及绘制毕业设计图纸奠定基础。 二、矿井开采条件 1、二 1 煤层 二 1 煤层位于组下部,矿区围标高为-600~+300m,埋深约179~1080m。上 距砂锅窑砂岩一般为65.02m,下距L 9 石灰岩7.24m左右。煤层厚度变化较大,厚0~16.26m,平均5.74m,为薄~特厚煤层。 二 1 煤层结构较简单,含1层夹矸,夹矸厚分别为0.14~0.05m,岩性为炭质泥岩。 二 1 煤层顶底板特征: 1)顶板:二 1 煤层直接顶板以砂质泥岩为主,厚0~7.35m,平均1.93m,抗压强度58.5Mpa;老顶大占砂岩,以中粒砂岩为主,厚 1.03~28.52m,平均14.82m,抗压强度44.6~103.5Mpa、抗拉强度4.83~5.23Mpa。二1煤层顶板受滑动构造影响较大,顶板不稳定,不易管理。 2)底板:二1煤层直接底板为砂质泥岩或条带状细砂岩,平均厚7.42m;局部直接底板为粉细砂岩、炭质泥岩及泥岩,采煤过程中,泥岩易遇水膨胀发生地鼓现象。 大部分直接顶板为砂质泥岩,间接顶板为大占砂岩,以中粒砂岩为主,有时可成为直接顶板,厚1.03~28.52m,平均14.82m。大部分直接底板为砂质泥 岩或条带状细粒岩,平均7.24m;间接底板为组L 7~8 石灰岩。 2、煤质 (1)、物理性质 二 1煤层物理性质:二 1 煤层以粉煤为主,为黑~灰黑色,玻璃光泽,粉状、 鳞片状产出,强度很低,手捻即成为煤粉,易污手。煤层中下部常有碎粒或块状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设计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设计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LINDA on December 15, 2012.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设计任务书XX工程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学院建筑工程系 2016年5月

目录 第一章、工程概况 (4) 第一节、建筑与结构概况 (4) 第二节、施工现场概况 (4) 第三节、施工条件 (4) 第二章、施工部署 (5) 第一节、项目质量目标 (5) 第二节、项目工期目标 (5) 第三节、项目安全目标 (5) 第四节、项目管理组织机构行式 (5) 第三章、主要工程施工方案 (6) 第一节、施工流向和施工顺序 (7) 第二节、施工段划分 (7) 第三节、主要施工方法和施工项目机械的选择 (7) 第四节、安全施工设计 (8)

第四章、施工进度计划 (8) 第一节、WBS制作 (8) 第五章、资源供应计划 (8) 第一节、劳动力供应计划 (11) 第二节、主要材料和周转材料供应计划 (12) 第三节、机械设备供应计划 (12) 第四节、大型工具、器具供应计划 (13) 第六章、施工准备工作计划 (13) 第一节、技术准备 (13) 第二节、施工现场准备 (13) 第三节、作业队伍和管理人员的组织准备 (14) 第七章、施工平面布置 (14) 第一节、施工平面图说明 (14) 第二节、施工平面图 (15) 第八章、施工技术组织措施计划 (15)

第一节、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16) 第二节、工程进度保证措施 (17) 第三节、工程安全目标保证措施 (18) 第四节、季节施工的措施措施 (19) 第五节、保护环境的措施 (20) 第六节、文明施工措施 (20) 第九章、施工项目风险管理规划 (21) 第一节、风险因素识别及管理重点 (21) 第二节、风险防范对策 (21) 第三节、风险管理责任 (21) 第一章、工程概况 第一节、建筑与结构概况 本工程为两跨三层装配式钢筋砼框架结构轻型工业厂房,外包尺寸为×,柱网×。自然地面-,各层标高分别为、、。钢筋砼基础,埋置深度为-。基础梁为预制(框架的构件划分与接头形式根据施工条件确定)。楼面及屋面板均采用预应力槽型板并在楼面上加做现浇层。楼梯、过梁为现浇。围护结构为370砖墙,三楼附加内隔墙以180加气砼块体砌筑。屋面为珍珠岩保温,卷材防水;底层地面采用水泥砂浆抹面,其它各层为水磨石;外墙抹灰采用水泥砂浆外刷无机涂料,底层窗台下做水刷石勒脚;内墙、天棚均为混合砂浆打底刮白罩面。木门窗。主要工种工程量见附表。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标准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课程类别:必修课 适用专业:工程造价专业授课单位:管理工程系学分: 3.5学分学时:60学时 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项继军2011年4月 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 一、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职教育必须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要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以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为指导,按照《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制(修)定课程标准的通知》要求,遵循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标准。 二、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是工程造价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这门课程的主要特点这是一门紧密联系工程建设管理实践的重要课程,它以工程项目为对象提出工程项目管理的概念和系统,从施工项目管理者或承包商的角度讲授项目组织与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强调管理的应用。设立本门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如何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协调,为学生建立管理项目的知识体系和培养应用管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为学生在毕业后从事有关的工程建设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设计理念及思路 该课程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项目与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在邀请工程专家对工程造价专业所涵盖的业务岗位群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以就业为导向,以工程项目管理岗位为核心,以工程项目管理相关业务操作为主体,按照高职学生认知特点,以项目案例的讨论分析展开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本课程教学中充分遵循职业能力培养规律,力求科学、合理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充分利用校内教学资源和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灵活运用,以及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的紧密结合,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充分体现职业性、实

采矿学课程设计

采矿学 课程设计说明书 设计题目: 助学院校: 自考助学专业: 姓名: 自考助学学号: 成绩: 指导教师签名: 河南理工大学成人高等教育 2O 年月日

前言 采矿课程设计是采矿工程专业教学环节的重要一环。它是学生学过《井巷工程》、《采矿学》、《矿井通风安全》等课程,以及通过生产实习之后进行的。其目的是巩固和扩大所学理论知识并使之系统化,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计算、绘图、查阅资料的基本技能,为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采矿课程设计是属于教学性设计,设计题目由指导教师拟定。学生应根据设计题目按照本大纲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认真、独立地完成计算、绘图、编写说明书等全部工作。 设计中要认真贯彻《煤炭工业技术政策》、《煤矿安全规程》、《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以及国家制定的其它有关煤炭工业的方针政策。设计力争作到分析论证清楚、论据确凿,并积极采用切实可行的先进技术,力争使自己的设计成果达到较高水平。

目录 1 井田地质特征、矿井储量及设计生产能力 (1) 1.1 井田地质特征 (1) 1.1.1地层 (1) 1.1.2 构造 (2) 1.2 井田范围及储量 (3) 1.2.1 井田境界 (3) 1.2.2 井田储量 (4) 1.2.3 矿井的工业储量 (4) 1.2.4 矿井设计储量 (5) 1.2.5 矿井设计可采储量 (6) 1.3 矿井年储量及服务年限 (8) 1.3.1矿井工业制度 (8) 1.3.2矿井服务年限 (8) 2 井田开拓 (9) 2.1 井田内划分 (9) 2.2 开拓方案的选定 (9) 2.3方案经济比较 (10) 确定方案 (13) 3 采煤方法 (15) 3.1 选择确定采煤方法 (15) 3.2 采区巷道布置 (15) 3.2.1采区主要参数的确定 (15) 3.2.2煤柱尺寸 (15) 3.2.3采区上下山的布置 (16) 3.2.4回采巷道的布置 (16) 3.2.5联络巷的布置 (16) 3.2.6采区车场形式的选择 (16) 3.2.7采区硐室 (18) 3.2.8采区千吨掘进率、采区掘进出煤率及采区回采率 (18) 3.3 回采工艺 (19) 3.1.1综采工作面的主要设备 (20) 3.2.2工作面循环方式和循环作业图表的编制 (21) 参考文献 (24)

采矿工程设计说明书 课程设计

目录 序论 (2) 第一章:矿区概况及井田地质特性......................................................................................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矿区基本概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主要地址构造............................................................................................................错误!未定义书签。 1.3 矿井开拓概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采区基本开采件........................................................................................................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采区开采煤层条件....................................................................................................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采区基本条件............................................................................................................错误!未定义书签。 2.3 采区采区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计算定....................................................................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者:采煤巷道布置...........................................................................................................错误!未定义书签。 3.1 采区上山布置............................................................................................................错误!未定义书签。 3.2 采区主要生产系统....................................................................................................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章:采煤工作面采煤工艺及劳动组织等技术参数.........................................................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采煤工作面采煤工艺................................................................................................错误!未定义书签。 4.2 综采面设备选型........................................................................................................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