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主要作物科学施肥技术指导意见

江西省主要作物科学施肥技术指导意见
江西省主要作物科学施肥技术指导意见

江西省年主要作物科学施肥技术指导意见

江西省土壤肥料技术推广站

江西省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专家组

为引导农民科学施肥,促进农业高产高效、优质环保可持续发展,根据农业部《年春季主要作物科学施肥技术指导意见》和《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施肥指导意见。总的原则是:以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牢固树立“增产施肥、经济施肥、环保施肥”理念,深入推进科学施肥,减少不合理化肥投入,增加有机肥资源利用,稳步提高肥料利用率,改良培肥地力,提高土地生产能力。

一、早稻科学施肥指导意见

(一)存在问题

氮肥用量偏高,穗粒肥比例较低,有机肥施用量少,缺锌、缺硫地区对锌肥、硫肥施用重视不够。

(二)施肥原则

、适当降低氮肥总用量,适当增施穗粒肥;

、增施有机肥料,做到有机无机相结合,提倡秸秆还田;

、基肥深施,施后耙田以使土肥相融;

、引导农民按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施肥,加大配方肥的推广使用;

、酸性土壤适当施用土壤改良剂或基施生石灰。

(三)施肥建议

在亩产~公斤产量水平时,根据测土结果,施肥量控制在氮肥总量()~公斤亩,磷肥()~公斤亩,钾肥()~公斤亩,缺锌、缺硫的地区,每亩基施硫酸锌公斤、硫磺公斤。

选用配方肥料的,~作为基肥,~作为分蘖肥,追补的尿素、氯化钾作为分蘖肥和穗粒肥。选用单质肥料的,氮肥的~作为基肥,作为分蘖肥,~作为穗粒肥;钾肥的~作为基肥,~作为追肥;有机肥、磷肥全部作基肥。

提倡施用有机肥料。施用有机肥料或种植绿肥翻压的田块,化肥用量可适当减少。常年秸秆还田的地块,钾肥用量可适当减少~公斤亩。

二、中稻科学施肥指导意见

(一)存在问题

有机肥用量少,氮肥普遍过量,前期施肥比例过大,后期施肥量不足,缺锌、缺硫地区对锌肥、硫肥施用重视不够。

(二)施肥原则

、控制氮肥总量,调整基、追比例,减少前期氮肥用量,氮肥分次施用,适当增加钾肥用量;

、增施有机肥,有机无机相结合;

、基肥深施,施后耙田以使土肥相融;

、在油稻轮作田,适当减少水稻磷肥用量;在菜稻轮作田,适当减少施肥总量;

、引导农民按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施肥,加大配方肥的推广使用;

、酸性土壤适当施用土壤改良剂或基施生石灰。

(三)施肥建议

在亩产~公斤的产量水平时,根据测土结果,肥料用量控制在氮肥()~公斤亩;磷肥()~公斤亩;钾肥()~公斤亩。缺锌、缺硫的地区,每亩基施硫酸锌公斤、硫磺公斤。

选用配方肥料的,~作为基肥,~作为分蘖肥,追补的尿素、氯化钾作为穗粒肥。选用单质肥料的,氮肥的~作为基肥,作为分蘖肥,~作为穗粒肥;钾肥的~作为基肥,~作为追肥;有机肥、磷肥全部作基肥。

提倡施用有机肥料。施用有机肥料或种植绿肥翻压的田块,化肥用量可适当减少。常年秸秆还田的地块,钾肥用量可适当减少~公斤亩。

三、晚稻科学施肥指导意见

(一)存在问题

氮肥用量偏高,前期施氮比例过大,后期容易出现脱肥现象,

早稻施用枸溶性磷肥及秸秆还田后没考虑适当调减磷、钾肥施用量。

(二)施肥原则

、控制氮肥总量,调整基、追比例,根据秸秆还田及早稻磷肥施用情况适当调减磷、钾肥用量。

、基肥深施,施后耙田以使土肥相融,后期注意看苗追施穗粒肥;

、引导农民按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施肥,加大配方肥的推广使用。

(三)施肥建议

在亩产~公斤的产量水平时,根据测土结果,在早稻秸秆还田量公斤的基础上,肥料用量控制在氮肥()~公斤亩;磷肥()~公斤亩;钾肥()~公斤亩。

选用配方肥料的,~作为基肥,~作为分蘖肥,追补的尿素、氯化钾作为穗粒肥。选用单质肥料的,氮肥的~作为基肥,作为分蘖肥,~作为穗粒肥;钾肥的~作为基肥,~作为追肥;有机肥、磷肥全部作基肥。

四、棉花科学施肥指导意见

(一)存在问题

氮、磷肥用量偏高,有机肥施用不足,部分棉田土壤钾、硼、

锌等元素缺乏。

(二)施肥原则

、依据土壤肥力状况和肥效反应,适当调减氮、磷肥用量,稳定钾肥用量;

、增施有机肥,提倡有机无机相结合;

、土壤硼、锌明显缺乏的棉田应基施硼肥和锌肥;潜在缺乏的应注重硼、锌根外追施;

、对于育苗移栽棉田,氮、磷、钾肥采用穴施或条施等集中施用;

、引导农民按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施肥,施肥与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相结合;

(三)施肥建议

在亩产皮棉~公斤的产量水平时,施肥总量为:亩施用有机肥公斤或枯饼公斤,氮肥()~公斤,磷肥()~公斤,钾肥()~公斤。对于硼、锌缺乏的棉田,注意补施硼、锌微肥。

氮肥的~用作基施,~用作初花期追肥,~用作盛花期追肥,~用作铃期追肥;磷肥全部作为基施;钾肥的用作基施,用作初花期追肥。从盛花期开始对长势较弱的棉田,喷施~尿素和~磷酸二氢钾溶液~公斤次,每隔~天喷一次,连续喷施~次。

五、柑橘科学施肥指导意见

(一)存在问题

、有机肥的施用偏少,土壤酸化严重,瘠薄果园面积大;

、农户用肥量差异较大,氮、磷、钾施用比例不合理;

、钙镁硼锌等中微量元素缺乏普遍存在;

、水土流失严重,肥料利用率低。

(二)施肥原则

、重视有机肥料的施用,大力发展果园绿肥,实施果园覆盖;

、酸化严重的果园,适量施用石灰;

、根据柑橘品种、果园土壤肥力状况,优化氮、磷、钾肥用量、施肥时期和分配比例,适量补充钙镁硼锌等中微量元素;

、施肥方式采取穴施或沟施;

、引导农民按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施肥,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促进水肥一体下地;

、因地制宜推广根外施肥技术。

(三)施肥建议

在亩产~公斤的果园,亩施有机肥~公斤或商品有机肥~公斤;氮肥()~公斤亩;磷肥()~公斤亩;钾肥()~公斤亩。

缺硼、锌的果园,每亩施用硼砂~公斤、硫酸锌~公斤;<的果园,每亩施用石灰~公斤。

萌芽肥或花前肥:~的氮肥、~的磷肥、~钾肥在~月萌芽

前开沟土壤施用。对于树势较弱的果树,在花蕾期和幼果期,用的尿素加上磷酸二氢钾进行叶面施肥;缺硼果园在幼果期用%~的硼砂溶液,每隔~天喷次,连续喷施~次;缺锌的果园用%~%硫酸锌溶液,在幼果期喷施。壮果肥:~的氮肥、~的磷肥、~钾肥在~月施用。采果肥:~的氮肥、~的磷肥、~钾肥。

六、油菜科学施肥指导意见

(一)存在问题

氮磷钾肥用量普遍较低,养分比例不协调,有机肥施用不足,秸秆还田率低,硼等微量元素缺乏。

(二)施肥原则

、依据土壤肥力条件和目标产量,平衡施用氮、磷、钾肥,主要是调整氮肥用量,增施磷、钾肥;

、依据土壤有效硼状况,补充硼肥;

、增施有机肥,提倡有机无机配合和秸秆还田;

、氮、钾肥分期施用,适当增加生育中期的氮、钾肥施用比例,提高肥料利用率;

、引导农民按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施肥,肥料施用应与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特别是与抗旱等管理措施相结合。

(三)施肥建议

在亩产~公斤产量水平时,氮肥()~公斤亩,磷肥()~

公斤亩,钾肥()~公斤亩,硼砂公斤亩。

氮、钾肥总量的作基肥施用、作苗肥(移栽后天)、作薹肥(移栽后天),有机肥料、磷肥和硼肥作基肥施用。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讲解学习

第一课小苗的诞生 1、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有【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2、一粒种子就是一个【幼小的植物体】。只有【条件合适】时,种子才能萌发成幼苗。 3、在自然界,种子春天才开始萌发,说明【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温度】。 4、浸泡在水中的种子,水面上的种子能萌发,而下面的种子却没有萌发,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足够的空气】。 5、雨后种子容易萌发,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适量的水分】。 6、我国“神舟三号”2002年4月1日成功地返回地面。首次成功搭载并返回用于推广的植物试管苗是【葡萄】、【树莓】和【兰花】。 7、通过实验表明我国研制的飞船,其生命保障系统很完善,【温度】、【光照】、【空气】、【水】等能够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 8、在自然界,种子一般在【春季】才开始萌发。 9、怎样制作种子标本盒? ①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2选择好的,并按自己指定的标准分类。○3利用干燥、透明的小盒或小瓶分类、分装。○4盒内放干燥剂和防虫药。○5收集各类种子资料制作标签,对号贴上标签。○6说明制作日期及制作人。 第二课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1、在农业生产中,发现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把花生种在不同类型的土壤中产量不同。这说明【土壤对植物生长具有一定的影响】。 2、根据土壤中“沙”和“黏土”的含量多少,可以把土壤分成三类:含沙多的叫【沙质土】;含黏土多的叫【黏质土】;沙和黏土含量差不多的叫【壤土】。 3、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这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①沙质土②壤土③黏质土】。 4、由土壤的渗水能力我们可以推测出,土壤的保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①黏质土②壤土③沙质土】。 5、沙质土的【渗水能力最强】;黏质土的【渗水能力最弱】。 6、黏质土的【保水能力最强】;沙质土的【保水能力最弱】。 7、除了渗水性以外,【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等都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 8、沙质土:含砂粒较多,土质松散,渗水快,保水能力差,易干旱,用手捏不成团。

玉米科学施肥技术

玉米科学施肥技术 玉米是高产作物,需肥量较大,必须在确保底肥充足的前提下,实施合理追肥是玉米高产高效的重要措施。怎样才能够做到科学施肥呢?那就要把握好施肥时期、数量、方法、次数。 一、玉米需肥特点 不同生长时期玉米对养分的需求特点 每个生长时期玉米需要养分比例不同。 玉米从出苗到拔节,吸收氮2.5%、有效磷1.12%、有效钾3%; 从拔节到开花,吸收氮素51.15%、有效磷63.81%、有效钾85%; 从开花到成熟,吸收氮46.35%、有效磷35.07%、有效钾12%。 玉米营养临界期: 玉米磷素营养临界期在三叶期,一般是种子营养转向土壤营养时期;玉米氮素临界期则比磷稍后,通常在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时期。 临界期对养分需求并不大,但养分要全面,比例要适宜。这个时期营养元素过多过少或者不平衡,对玉米生长发育都将产生明显不良影响,而且以后无论怎样补充缺乏的营养元素都无济于事。 玉米营养最大效率期: 玉米最大效率期在大喇叭口期。这是玉米养分吸收最快最大的时期。这期间玉米需要养分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都最大,吸收速度也最快,肥料的作用最大,此时肥料施用量适宜,玉米增产效果最明显。 玉米整个生育期内对养分的需求量 玉米生长需要从土壤中吸收多种矿质营养元素,其中以氮素最多,钾次之,磷居第三位。 一般每生产100公斤子粒需从土壤中吸收纯氮2.5公斤、五氧化二磷1.2公斤、氧化钾2.14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48∶0.8。 肥料施用量=(计划产量对某要素需要量-土壤对某要素的供给量)/(肥料中某要素含量(%)×肥料当季利用率(%)) ,肥料的利用率变化很大,据试验,一般有机农家肥当季利用率为30%左右,氮素化肥当季利用率约为40%~50%(以40%计),磷、钾化肥约为30%~40%(以30%计)。 二、玉米施肥量 确定目标产量 目标产量就是当年种植玉米要定多少产量,它是由耕地的土壤肥力高低情况来确定的。 另外,也可以根据地块前3年玉米的平均产量,再提高10%—15%作为玉米的目标产量。 例如:某地块为较高肥力土壤,当年计划玉米产量达到600公斤,玉米整个生育期所需要的氮、磷、钾养分量分别为15公斤、7.2公斤和12公斤。 计算土壤养分供应量 测定土壤中含有多少速效养分,然后计算出1亩地中含有多少养分。1亩地表土按20厘米算,共有15万公斤土。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培训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培训 当前农户施肥中存在的问题:由于施用品种不和理、施用技术不配套等多种原因,氮素当季利用率仅30%左右。一是忽视了农家肥的作用,完全依赖化学肥料来提高作物产量,部分农户少施或不施农家肥,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土壤板结,保水保肥能力下降;二是盲目混配肥料,造成氮磷钾比例失调,大部分农户使用化学肥料时,将几种肥料仅凭目测进行混配肥施用,造成氮磷钾比例失调。施肥量加大,导致大量肥料残留于土壤当中,严重污染了土壤,增加了农业投入;三是施肥方法不科学,部分农户为了省工省时,将应该作为基肥深使的肥料直接撒施于膜下,追肥时又将肥料撒施于膜上,造成大量的挥发损失,作物吸收利用率低,肥效明显下降养分失衡,化肥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等问题。四是使用结构不合理,有机肥、钾肥和微肥投入不足,肥料养分不协调,难以提高发挥肥料的总体效应;五是使用肥料量大,特别是氮、磷肥用量大,“水大粪勤”的思想普遍存在;如果采取配方施肥,则可减少化肥投入量,提高化肥利用率,促进土壤养分平衡,提高地力,从而提高总产量。 主讲内容(什么是测土配方施肥、测土配方施肥的意义、配方施肥的理论依据、测土配方施肥的主要内容、土壤养分测定时注意事项、测土配方施肥方案的制定) 一、什么是测土配方施肥 测土配方施肥是在通过土壤测试,及时掌握土壤养分动态变化状况的前提下,根据作物需肥特性、土壤供肥性能、肥料效应以及生产条件等因素,实行有机肥与化肥,氮肥与磷、钾肥,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肥料平衡施用的一种科学施肥方法。测土配方施肥国际上通称为平衡施肥,它是联合国在全世界推行的先进农业技术。

测土配方施肥包括三个步骤:一是测土,取土样测定其养分含量;二是配方,经过对土壤的养分诊断,按照庄稼需要的营养比例“开 出药方、按方配药”;三是合理施肥,就是在农业科技人员指导下,把所需的各种肥料进行合理安排,做基肥、种肥和追肥及施用比例 和施用技术。) 二、测土配方施肥的意义 1、测土配方施肥是提高化肥利用率的主要途径。目前我国每年化肥利用率平均仅为30%,氮肥为20--45%,磷肥为10—25%,钾肥为25—45%左右。导致化肥利用率偏低的原因很多,施肥数量和施肥比例不合理是其中的重要因素。通过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可以合理确 定施肥量和肥料中各种营养元素比例,有效提高化肥利用率; 2、意义: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是实现“提高品质、节约成本、增加效益”的重要措施。化肥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生产资料,占种植业生 产投入的50%以上,直接关系到农产品成本和品质。测土配方施肥 技术能有效的控制化肥投入量及各种肥料的比例,达到降低成本, 增产增收的目的。测土配方施肥与常规施肥相比,每亩地可节约化 肥用量15kg以上,提高化肥利用率3-5个百分点,亩节约成本20 元以上,提高作物产量10%左右。因此,加快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 推广普及步伐,已成为推进我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3、经济效益明显:测土配方施肥首先表现有明显的增产增收作用,具体表现在: 调肥增产。不增加化肥投资,只调整氮磷钾等肥料比例,即起 到增产增收作用。 减肥增产。在高肥高产地区,通过减少肥料用量而达到增产或 平产效果。

江西省主要作物科学施肥技术指导意见

江西省年主要作物科学施肥技术指导意见 江西省土壤肥料技术推广站 江西省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专家组 为引导农民科学施肥,促进农业高产高效、优质环保可持续发展,根据农业部《年春季主要作物科学施肥技术指导意见》和《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施肥指导意见。总的原则是:以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牢固树立“增产施肥、经济施肥、环保施肥”理念,深入推进科学施肥,减少不合理化肥投入,增加有机肥资源利用,稳步提高肥料利用率,改良培肥地力,提高土地生产能力。 一、早稻科学施肥指导意见 (一)存在问题 氮肥用量偏高,穗粒肥比例较低,有机肥施用量少,缺锌、缺硫地区对锌肥、硫肥施用重视不够。 (二)施肥原则 、适当降低氮肥总用量,适当增施穗粒肥; 、增施有机肥料,做到有机无机相结合,提倡秸秆还田; 、基肥深施,施后耙田以使土肥相融; 、引导农民按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施肥,加大配方肥的推广使用;

、酸性土壤适当施用土壤改良剂或基施生石灰。 (三)施肥建议 在亩产~公斤产量水平时,根据测土结果,施肥量控制在氮肥总量()~公斤亩,磷肥()~公斤亩,钾肥()~公斤亩,缺锌、缺硫的地区,每亩基施硫酸锌公斤、硫磺公斤。 选用配方肥料的,~作为基肥,~作为分蘖肥,追补的尿素、氯化钾作为分蘖肥和穗粒肥。选用单质肥料的,氮肥的~作为基肥,作为分蘖肥,~作为穗粒肥;钾肥的~作为基肥,~作为追肥;有机肥、磷肥全部作基肥。 提倡施用有机肥料。施用有机肥料或种植绿肥翻压的田块,化肥用量可适当减少。常年秸秆还田的地块,钾肥用量可适当减少~公斤亩。 二、中稻科学施肥指导意见 (一)存在问题 有机肥用量少,氮肥普遍过量,前期施肥比例过大,后期施肥量不足,缺锌、缺硫地区对锌肥、硫肥施用重视不够。 (二)施肥原则 、控制氮肥总量,调整基、追比例,减少前期氮肥用量,氮肥分次施用,适当增加钾肥用量; 、增施有机肥,有机无机相结合;

农作物施肥方法

农作物施肥方法 王代伟 一、蔬菜类施肥方法(按照45%硫酸钾15-15-15复合肥计算用量,面积以667㎡) 1、大葱的营养与施肥方法。 大葱的特性:喜肥性强,生长需肥量大,对氮素的反应很敏感,施用氮肥有明显的增产效果。而进入叶鞘充实期,对钾的吸收量要比氮高。每生产1000kg大葱,需吸收氮3.4kg、基肥:磷1.8kg、钾6kg。8月中旬至9月下旬,是大葱需肥量最多的时期。 基肥:定植时间在6月上旬开始,最晚7月上旬结束。定植时结合耕翻整地施腐熟的厩肥5000-8000kg加45%硫酸钾120kg。 追肥:初署后,第一次8月下旬,追施复合肥40-50kg,加入土杂肥4000kg于垄背上,或施用饼肥150kg或炕洞土3000kg,施后随即浅锄1次,并浇水1次。第二次9月下旬(过15天左右),追复合肥60-75kg。每一次追肥加入人粪尿750kg或撒施草木灰100kg、腐殖酸铵30kg、过磷酸钙30kg,施肥后结合深锄,进行培土,随即浇水。第三次再过25-30天进行追肥,追施氮素化肥15-25kg,追肥后浇水、培土,此时葱白迅速增重而充实。 2、大姜的营养与施肥方法。 大姜的特性:喜肥性强,生长需肥量大。每生产1000kg鲜姜约吸收氮6.3kg,磷1.3kg,钾11.2kg。氮磷钾比例为5:1:8。 基肥:在5月上中旬播种时,结合耕翻整地施有机肥,每亩施优质腐熟鸡粪3-4方、或优质圈肥4000-5000kg和复合肥50-60kg,硫酸锌1~2kg,硼砂1kg。做种肥时,一定要开沟施肥覆土后再播种,种肥隔离开。 追肥:一是初署前后轻施壮苗肥:于6月中上旬幼苗长出1-2个分枝时,结合浇水冲施二次肥,间隔10-15天,每次每亩冲施高氮硫酸钾复合肥40-60kg。二是重施拔节肥:又称转折肥8月上旬立秋前后,三股杈阶段,生姜进入旺盛生长期,是追肥的关键时期,每亩追施高氮复合肥80-100kg。三是在块茎膨大期冲施补充肥料,在9月中旬植株出现6-8个分杈时,每亩冲施高氮钾复合肥50kg左右,间隔15天左右分两次施用。 3、大蒜的营养与施肥方法。 大蒜对各种营养元素的吸收量,以氮最多,钾、钙、磷、镁次之。此外,硫是大蒜品质构成元素,适当应用硫肥能使蒜头和蒜苔增大增重,还能减少畸形蒜苔和裂球现象。 基肥:9月份播种时,结合耕翻整地施腐熟的厩肥、有机肥5000-6000kg或饼肥80-100kg,以提高土壤肥力,保证养分供应。在基肥中加入复合肥70-80kg。一定要开沟施肥覆土后再播种,种肥隔离开。 追肥:追肥两次。一是返青肥:一般于出苗后15天左右进行。在春季气温回升,大蒜的心叶和根系开始生长时施用,用量以标准氮肥10-15kg。二是催苔肥,在鳞芽和花芽分化完成、蒜苔缨时进行。由于此时进入生长旺盛期,生长量和需肥量先后达到高峰期,所以催苔肥是一次关键性的追肥,一般应重施。约占追肥总量的40-50%。蒜苔抽出时施复合肥25-30kg。三是催头肥:这次追肥是满足蒜苔采收和蒜头膨大时对养分的需要。此次追肥以氮肥为主,配合施少量磷钾肥。用量以总追肥量的20-30%为宜。一般于催苔肥施后25-30天进行,施复合肥20-35kg。 4、番茄的营养与施肥方法。 每生产1000kg商品番茄需要吸收氮(N)4.5kg,磷(P2O5)5.0kg,钾(K2O)5.0kg。

发展现代农业的瓶颈与思考

BUSINESS REVIEW 商业经济评论 经济导刊722011 / 05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的一个新的农业发展阶段,它与传统农业有着本质的区别,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的总称。现代农业具有以下四个基 本特征:第一,要素投入集约化。生产要素投入 主要是通过资金与技术的集约投入取代资源和劳动的粗放投入,增加应用现代科技和装备、适度集中土地和强化组织管理,以有效提高土地、水和其他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第二,资源配置市场化。现代农业发展坚持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农业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调整农业结构和生产布局,健全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把农业科研、农业资料生产、农产品销售、加工等上下游产业环节有机地统一起来,密切产业联系,扩展现代农业的产业链。第三,生产手段科技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来自科技进步与创新。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农业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现代农业成为技术密集型产业,使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式由单纯地依靠资源的外延开发,转到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方向上来。第四,生产经营产业化。在现代农业中,农户广泛地参与到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分工中,加入到各种专业化合作组织中,它们活动在生产、流通、消费、信贷等各个领域,实行产业化经营。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条件下,家庭经营通过多种形式联合起来,实现产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使农业生产呈现专业化、规模化、科学化和商品化趋势。 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困难当前,我国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困难比较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许多设施陈旧、老化。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如大江大河治理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扩展农机化建设,农业生产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总体上我国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农机装备和水利设施与现代农业发展还有较大差距。比如,农田机电排灌面积比重低,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不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没有明显增强。这已经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次,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仍然偏低,人力资本水平不高。据统计,2009年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结构为:小学及以下的占31.4%,初中文化程度占52.8%,高中及以上的占15.8%。许多农民不会应用科学种田技术,不懂科学养殖。大多数农民市场意识淡薄,信息接受与反馈能力差。人力资本投资与农业技术交易规模小、发展缓慢,造成农民技能单一,农业经营粗放,农产品的质量档次得不到提高。这将长期阻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现代农业的发展。第三,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总体发展水平还较低。农业产业化进程中面临不少问题。如在一些地区,龙头企业建设水平低,带动能力不强;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关系还没有理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农民组织化水平低;农业产业链不长、农产品加工增值转化还比较低。这些都影响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第四,农业科技水平落后,成果推广应用缓慢。据测算,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48%左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平均70%—80%的水平。我国农业科研力量比较薄弱,基础性研究相对滞后,导致科研联合攻关和创新能力不足。农业技术装备落后,技术利用率不高、普及率低。农技推广体系薄弱,一些成果转化慢且推广难,服务不到位。长期以来,一些地方由于农业投入品使用不当,造成严重浪费,甚至构成危害。我国每年化肥施用量占世界总量的30%左右,农药单位面积使用量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化肥、农药的利用率仅为30%和40%,比发达国家低一半。第五,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由于食品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高级化的趋势,因而农业产业结构也必然由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向多元化、高级化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仍以种植业为主,而种植业内部结构又不尽合理,粮食作物仍 【关键词】 现代农业,难题,政策措施发展现代农业的瓶颈与思考 文 | 张长厚

农学概论知识点整理(杨文钰版)

农学概论 一、绪论 1.农学:研究作物生产发育规律、产量形成规律、品质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并采取恰当的农业技术措施,实现作物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2.农学的性质:○1农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科学为基础的一门应用科学;○2农学是服务于种植业的一门综合学科;○3农学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门应用生态学科 3.农学的特点:○1系统的复杂性;○2技术的实用性;○3生产的连续性;○4生长的规律性;○5明显的季节性;○6严格的地域性 4.作物生产的地位与作用:○1人类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2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3出口的重要物质;○4农业的基础产业;○5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 5.我国古代的农学思想(“天人相参”或“三才”理论为基本精神)和农作物生产技术特征(精耕细作)。 6.世界作物生产概况:作物总产的增加主要得益于单产的提高,而单产的提高主要依赖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因素:○1品种改良;○2增施肥料与施肥技术;○3节水技术;○4设施栽培;○5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6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7.我国作物生产概况:我国作物生产的迅速发展,主要归功于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作物生产条件的改善。与世界作物生产的发展相比,不同的特点:○1作物品种的改良;○2间作、套作多熟制种植技术;○3作物栽培技术;○4病虫草鼠害防治技术;○5作物生产条件的改善 8.作物生产发展的目标:○1生产率目标;○2可持续性目标;○3营养安全目标;○4经济高效目标 9.作物生产发展的途径:○1建设高产农田;○2改革种植制度;○3普及优良品种;○4发展先进适用技术 二、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 1.研究作物起源的意义:○1了解众多的植物遗传资源并建立基因库,利用有用的基因改造现有的作物并选育新品种;○2了解起源地的气候生态情况,分析作物特定的生态适应性,达到人为控制作物生长的目的;○3有助于研究人类的农耕文化 2.农作物起源:水稻、小麦、大豆、油菜—中国日本起源中心;玉米、甘蔗、棉花—中美洲墨西哥中心;马铃薯—南美洲中心 3.作物生物学特性分类 按感温特性喜温作物;耐寒(喜凉)作物 按对光周期反应特性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日照作物;定日照作物 按对二氧化碳同化途径C3作物;C4作物;CAM(景天科酸代谢)作物 4.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 粮食作物禾谷类作物蛋白质和淀粉比例最符合人类需要(1:6~7) 豆类作物植物蛋白的主要来源 薯芋类作物主要成分为淀粉(大多要求土壤深厚,通透性好,对钾肥需要量大) 经济作物纤维作物品质是根据纤维细胞的长度、细度、拉力、强度、弹性、色泽、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来衡量

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教案

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教案 实用技术(一) 教学内容:科学养鸡,养兔,养猪,淡水养鱼;生物农药的使用,油菜种植,玉米栽培,水稻种植技术。 教学重点:掌握油菜的后期管理,玉米的病虫害防治。 教学难点:掌握淡水养鱼的技巧,使用生物农药须注意气象条件。 课时安排:八课时 教学内容: 一、预防鸡群产蛋量突降有招 鸡群产蛋有一定的规律,即开产后几周达到产蛋高峰,持续一段时间后,开始缓慢下降直至产蛋结束。如果产蛋鸡的产蛋量突然下降,就要及时进行全面检查,找出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 1、减少应激。季节的变化和灾害性天气的发生,会导致温度、湿度的急剧变化,若鸡舍保温效果不理想,会对产蛋鸡群产生较大的应激影响,导致鸡群产蛋量突然下降。所以在季节变换、天气异常时,应及时调节鸡舍的温度和改善通风条件。在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维生素等,可减缓鸡群的应激。 2、科学光照。鸡舍突然停电,或光照时间、强度失控,都不利于鸡群的正常产蛋。产蛋期间应严格遵循科学的光照制度,避免不规律的光照。产蛋期间,光照时间每天为14~16个小时。 3、保证饮水。应做到经常检查饮水系统,发现漏水或堵塞现象应及时进行维修。

4、科学用料。应选择安全可靠、品质稳定的全价饲料,日粮中要求有足够的蛋白质、蛋氨酸和适量的维生素及磷、钠等矿物质。同时要避免突然更换饲料。如必须更换,应采取逐渐更换法,即先换1/3,再换1/2,然后换2/3,直到全部换完。全部过程以4~5天为宜。固定换料次数,按时换料,不要突然减少喂量或限饲,同时应根据季节变化来调整喂料量。 5、保持卫生。每天及时进行打扫和清理工作,以保证鸡舍卫生状况良好。每周进行1~2次常规消毒,如有疫情要每天消毒1~2次。可用消毒剂对鸡舍顶棚、墙壁、地面及用具进行喷雾消毒。 6、注意日常观察。注意观察鸡群的采食、粪便、羽毛、鸡冠、呼吸等状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通常鸡舍内的适宜温度为18.3℃ ~23.9℃,相对湿度控制在55%~65%。同时应保持鸡舍内空气新鲜,以人进入鸡舍感觉不刺眼、不流泪、无过臭气味为宜。 7、产蛋期不要接种疫苗。接种疫苗应在鸡的育雏及育成期进行,产蛋期也不要投喂大量的预防性药物。 8、减少异常声音刺激。尽量减少异常的声音刺激,防止狗、猫、鼠、鸟类等窜入鸡舍。 二、养兔八大忌 一忌信息不灵,不善应变 有些农民在养殖獭兔时,对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上的地位、同类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情况及其发展走势等缺乏足够的了解,闭门造车,使养出来的产品难以售出。 二忌喜新厌旧,见异思迁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重点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 第一章合理施肥的原则 一、概念 1 养分归还学说:○1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包括籽粒和茎杆)必然从土壤中去走大量养分;○2如不正确地规还养分与土壤,地力必须会逐渐下降;○3要想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取走的全部东西;○4为了增加产量就应该向土壤施加灰分元素(和氮元素)。 2最小养分律:植物为了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但是决定植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那个相对含量最小的有效植物生长因素,产量也在一定限度内随着这个因素的增减而相对地变化,因而重视这个限制因素的存在,即使继续增加其他营养成分也难以再提高植物的产量。 3报酬递减律:从一定土地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和资本量的增大而有所增加,但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增加,报酬的增加却在逐渐减少。 二、1影响水体富营养化的营养元素:氮和磷。 2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1养分归还学说②最小养分律③报酬递减律④因子综合作用律 3合理施肥遵循的基本原则:○1平衡施肥○2首先满足最小养分○3肥料效益是指导施肥的又一基本原则。○4合理施肥必须考虑作物增产的综合因素。○5合理施肥必须从农业生态的大农业观点出发。 4如何理解最小养分律:○1决定作物产量的是土壤中某种对作物需要来讲相对含量最少而非绝对含量最少的养分。○2最小养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条件变化而变化的。○3继续增加最小养分以外其他养分,不但难以提高作物产量而且还会降低施肥的经济效益。 第二章作物营养特性土壤养分与施肥 一、概念 1趋肥性:根系能迅速伸到土壤养分相对丰富的地方,以扩大吸收养分的范围,根系的这种特性称为趋肥性。 2植物营养的最大效率期:在植物生长阶段中所吸收的某种养分能发挥最大效能的时期 3营养临界期:是指植物生长发育的某一时期,对某种养分要求的绝对数量不多,但很迫切,并且当养分供应不足或元素间数量不平衡时将对植物生长发育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这个时期叫植物营养的临界期。 二、1施肥的两个关键时期是植物营养的最大效率期和营养临界期。 2营养元素间的相互作用效应是①正的相互作用效应②没有相互作用效应③负的相互作用效应。 正的相互作用效应:当作物对两种养分同时施用的增产效应大于对每种养分单独施用的增产效应之和时,就可以说这两种养分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的相互作用效应。 没有相互作用效应:当作物对两种养分同时施用的增产效应等于对每种养分单独施用的增产效应之和时,就可以说这两种养分之间没有相互作用效应。 负的相互作用效应:当作物对两种养分同时施用的增产效应小于对每种养分单独施用的增产效应之和时,就可以说这两种养分之间具有负的相互作用效应。 3中量营养元素缺乏的原因:○1随作物产量的提高,中量元素每年随作物大量带走,在某一些土壤上也出现了土壤与作物供求三间的矛盾。○2随化学肥料品种改变,日益走向浓缩化和高效化。如化学N肥过去占统治地位(NH3)2SO4被NH3 NO3与尿素代替。过砼酸钙统治砼肥,被二胺代替,这样,Ca 、Mg、S、很少随化学肥料施入土壤。○3有机肥料用量日益减少,随有机肥料施入的中量元素减少。○4化学N肥大量施用,在旱田施用胺态N,在硝化细菌作用下氧化成硝酸,几产生了生物酸性,这样使土壤中Ca、Mg受到溶解和淋失。(保护地严重)。○5农药组成的改变。○6钾肥与镁肥存在着拮抗作用,随钾肥施用必然影响作物对镁的吸收。 4容易缺乏中量营养元素的土壤有白浆土、淋溶强烈的酸性土、蔬菜地。 5如何根据根系的特征合理施肥? ○1按照作物根系密集层深度,合理施用基肥。须根系浅些,直根系深些。基肥深时有利于根系生长,但不能过深。○2根据作物不同生育期根系发展情况,适量施用种肥和追肥。○3根据作物发育特点,结合耕作施肥。○4根据作物根系生长要求的土壤条件,合理轮作施肥。

浅谈精准施肥技术

浅谈精准施肥技术 摘要:”精准施肥”的概念来源于精准农业。目前,精准农业已涉及到施肥、精量播种、作物病虫害防治、杂草防除和水分管理等农业生产的多个环节。从应用的广泛性上讲,又以精准农业土壤养分信息化管理系统和自动变量施肥技术(以下简称精准施肥技术)最为成熟。因此可以说,精准农业的核心技术是精准施肥技术。 关键词:农业施肥技术 “精准施肥”的概念来源于精准农业。精准农业是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的系统。它由现代信息技术支持的十个系统组成,即全球定位系统、农田信息采集系统、农田遥感监测系统、农田地理信息系统、农业专家系统、智能化农机具系统、环境监测系统、土壤养舂信息管理、网络化管理系统和培训系统。目前,精准农业已涉及到施肥、精量播种、作物病虫害防治、杂草防除和水分管理等农业生产的多个环节。而从研究和应用的广泛性上讲,又能精准农业土壤养分信息化管理系统和自动变量施肥技术(以下简称精准施肥技术)最为成熟。在土壤养分管理方面,发达国家已将土壤类型、土壤生产潜力、不同肥料的增产效应、不同作物的施肥模式、历年施肥和产量情况等。 1、精准施肥的主要技术要点 1.1采集和分析土壤养分 在开展精准施肥的种植区内,选点采集土壤农化样,化验分析并汇总有关数据,建立土壤类型及性状数据库。 1.2研究土壤施肥增产效应 根据小区多年施肥种植试验,研究土壤养分与施肥变量之间的产量变化关系,绘制有关土壤养分与施肥增产效益函数图,确认相关函数,获取施肥参数。 1.3拟定作物目标产量和需肥比例 根据生产要求拟定作物产量,再根据产量推算作物营养总需求量、土壤可能供给养分量和施肥量及比例。 1.4配制肥料 根据确定的地点和具体的作物目标产量,参照一季作物总施肥量及比例,选取合适的单质化肥,混配生产专用BB肥。 1.5确定施肥时期、地点和施用量

现代农业新技术答案

现代农业新技术答案 作业一 1、随着人的总称社会形态的不断成长,人口持续增加和对农产物的要求不断提高,全球性的资源和生活习性环境问题一天一天地走向紧张,如何协调人的总称社会形态经济成长与生活习性保护的抵牾,已经慢慢成为可持续成长的核心问题,作为直接以有生命的物质和富源环境进行再生产的农业,其可持续成长的问题更加剧要。只有在扩大承载面积,减轻单元面积承载的压力,才有可能满足不断增加的人口对农产物不断增加的需求。总之,通过有效的手眼和措施,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从而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收益水准,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 2、现代农业新技术可分三大类: 一是探索研究型技术:主要是生物技术。 二是应用性实用性技术:是最近制订颁布的技术标准、技术规程。 三是组装型技术:主要指适应农业发展方式需要所采用的技术集成,如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中所采用的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技术,立体种养技术;发展节本高效农业采用的省工免耕技术等。 3、(一)取得新成就 1.粮食增产粮食播种面积在2004年达到10381万公顷,粮食总产量超过年初确定的4550亿千克的预期目标,达到了4695亿千克,比2003年增长了9%左右。 2.农民增收 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36元,超过了年初预定的5%的增长目标,实际增长幅度达到6.8%,是1997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 3.深化改革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农村税费体制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土地征用制度改革 4.转移农民我国目前农村劳动力大约有5亿多,目前仍有约1亿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 5.扶贫开发扶贫开发取得明显进展,贫困人口数量的减少和幅度的下降均为近5年之最。 6.公共事业农村公共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农村的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二)面临新矛盾 1.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我国水土资源相当紧缺,土壤、河流等环境污染、水土流失、草地退化、土壤沙化等生态破坏的现状都比较严峻。 2.城乡差别依然明显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别,使我国呈现出典型的“二元社会”的格局。 3.农业产业化程度低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仍然是小规模家庭经营为主,产业化程度低。 4.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全国耕地中有灌溉设施的少,灌溉设施的老化失修;土地被重金属污染;农业机械化发展滞后于农业专业化生产需要,农业良种繁育体系、病虫害防治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等一些基础性技术保障体系还比较滞后。 5.农业科技支撑不足我国目前农业生产科技贡献率只有40%-45%,而发达国家在70%左右。我国农业科研、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科技推广等都有待于进一步充实、调整以实现新的发展。 6.金融体制亟待调整各大商业银行基本不面向农村地区,只有农村信用社在独立支撑农村金融体系,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经营的融资需要。

科学肥水新理念

科学肥水新理念 xx 1、肥水的目的 肥水是水产养殖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培养有益藻类,提供初级生产力,为养殖动物提供食物; 通过藻类的光合作用增加水中溶解氧,水体中的溶解氧主要是通过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而来的。 吸收水中有害的氨氮、亚硝态氮和硝态氮,使之转化为有益的营养素。 2、目前的主要肥水方法 南北方肥水的区别,南方水土肥力不足,且阴雨天多,日照时间短,所以需要更多肥水养份来肥水;北方水土肥力足,日照时间长,所以相对需要较少肥水养份,且水比较容易肥起来。 目前广大养殖者肥水时采用往水中施加化肥(以氮磷肥为主)、农家有基肥或市场上销售的商品肥。商品肥的名称繁多,但主要包括氮磷复合无机肥、各种有机肥(有微生物复合肥、氨基酸复合肥等等)。这样肥水的缺点是施加到水中的营养不平衡,不是氮多磷少就是氮少磷多,同时缺乏藻类生长必须的碳元素。所以针对不同的养殖水体肥水的效果就有很大的差别,同时多余的营养元素还造成对水体的污染。而科学的肥水方法是先检测水中各营养元素的含量,然后补充所缺少的营养元素,这样才可以做到科学合理的肥水。 3、藻类生长的条件: (1)、光照,藻类是通过光合作用来生长的,光为藻类的生长提供能量,但不是光照越强越好,藻类对光照强度的需求有一个饱和点,当光照强度低于饱和点时光照强度增加,则光合作用加强,当光照强度高于饱和点时光照强度增加,则光合作用减弱。 (2)、磷:

可溶性磷是藻类生长必须的营养元素,一般藻类生长对可溶性磷的需求量为 0.05ppm到0.5ppm,如果水中可溶性磷低于0.05ppm,会限制藻类生长,当水中可溶性磷大于0.5ppm时,就会出现营养过剩。多数养殖水体中都缺乏可溶性磷,所以需要从外界补充,现在一般的办法是通过补充复合肥来补充水中的磷,而水体底部一般存在大量的不可溶磷或含磷化合物,这类磷是藻类利用不了的,只有由微生物将其分解成可溶性磷才可被藻类吸收。 (3)、氮: 氮是藻类生长必须的营养元素,藻类主要通过吸收氨氮的方式来利用水中的氮,只有当水中氨氮不足时才可以使亚硝酸盐氮或硝酸盐氮转化为氨氮让藻类吸收,当水体中氨氮的含量大于1.0ppm时,藻类就可以正常生长。由于养殖水中通常都含有氨氮。 (4)、碳: 碳是藻类生长必须的营养元素,藻类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吸收碳营养元素,藻类每吸收1mg氨氮就需要吸收大约6.5mg的二氧化碳。当水中含碳有机物不足或分解有机物的微生物不足时就会导致水体中分解生成的二氧化碳不足,这对藻类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这时需要从外界补充碳源才可以保证藻类的生长。补充碳源的方法有: a、通过补充微生物分解水中有机物来提供碳源; b、从外界直接补充二氧化碳,由于水中存在二氧化碳平衡体系,在水中补充钙离子,可以增加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见下式。 +2-1 Ca+2HCO 3=CaCO 3+CO 2+H

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材料

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讲稿 果树的管理 讲授教师:罗军教学重点:病虫害的防治,对果树的施肥教学难点:果树修剪及定果 一、设施果树叶面施肥六注意 喷肥浓度一般尿素为 0.3%至 0.4 %,磷酸二氢钾为 0.2 %至 0.5%,硫酸钾为 0.5%,过磷酸钙为 0.5%至 1%,硼砂为 0.1 %至 0.2%,硫酸锌为 0.1%至 0.2%,硫酸锰为 0.05 %至 0.1%农用稀土为0.1 %。 掌握好喷肥时间在扣棚期,因棚湿度大,叶面容易积成水珠,喷肥时必须在水珠蒸发干后进行。一般喷肥在上午 10 点至下午 4 点之间。在非扣棚期,一般喷肥在上午 8 点至下午 6 点进行。但在温度过高的情况下,要避开上午 10 点至下午 4 点。 喷肥时期一般在开花前期、落花期、幼果期、叶面缺素期进行叶面喷肥。每次喷肥间隔应在 10 天左右。一般花期喷施微肥,果期喷施化肥。 适宜的喷肥湿度适宜喷肥的空气相对湿度一般在 50%至 80 %。视果树生长状况喷肥当树体长势较弱、叶色发黄、生长缓慢时,则为植株缺氮。此时应以氮肥为主,配合喷施磷、钾肥。当树体长势过壮、叶大嫩绿、节间过长时,为氮素过于丰富,此时喷肥应以磷、钾肥为主。 喷洒部位叶片背面叶孔较多,肥料易渗进去,喷肥要以叶背面为主,最好正反面兼顾。 二、冬春果树病虫害的防治 翻耕园土害虫入土越冬的深度一般为 10 —15 厘米,在冻期来临前或早春进行全园翻耕,以破坏害虫冬眠,使蛹、成虫暴露于地面 冻死,或让禽鸟啄食,同时疏松了园土,利于土壤熟化与水分蓄积。 剪除病虫枝果树上的残枝病梢潜伏着不少害虫和病菌,冬剪时必须彻底剪除并烧毁,以减少病虫的越冬数量。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知识点

绪论 1.施肥的效应:合理施肥产生的良好效应,不合理施肥引起的不良效应。 2.合理施肥产生的良好效应:①施肥的增产效应;②施肥能改良土壤和提高土壤肥力;③施肥能改善农产品品质; ④施肥能增强植物净化空气的作用;⑤施肥能有效地减轻农业灾害。 3.不合理施肥引起的不良效应:肥料施用量的增加及由此带来的养分巨大挥发损失、流失,有害元素在土壤的积 累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以及地下水污染;同时引起大气污染,还可以导致农产品污染以及减 产,这些都将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 4.施肥科学研究容:①作物营养与施肥理论研究;②施肥效应研究;③施肥技术研究。 5.施肥科学的研究方法:①调查研究;②统计研究;③试验研究;④化学分析研究。 6.试验研究包括田间试验和盆栽试验。盆栽试验包括土培法、砂培法、水培以及灭菌培养法等。 第一章施肥的基本原理 1.养分归还学说(theory of nutrition returns)比希①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带走一定量的养分, 随着收获次数的增加,土壤养分含量会越来越少。②若不及时地归还作物从土壤中失去的养分,不仅土壤肥力逐 渐下降,而且产量也会越来越低。③为了保持元素平衡和提高产量应向土壤施入肥料。 2.最小养分学说(law of the minimun nutrition)比希①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制约着作物产量的高低。②最 小养分会随条件的改变而改变。③只有补施最小养分,才能提高产量。 3.报酬递减率(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从一定面积土地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和投资数量的 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限度后,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增加而报酬的增加速度却逐渐递减。 4.因子综合作用律的基本容:作物高产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各种因子,如空气、温度、光照、养分、水分、品 种以及耕作条件等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必然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限制因子,产量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受该种限 制因子的制约,产量常随这一因子克服而提高,只有各因子在最适状态产量才会最高。 第二章施肥的基本原则 1.施肥的目的:①为了营养作物,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②为了改良和培肥土壤;③减少生态环境污染。 2.培肥地力的可持续原则:①培肥地力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②施肥是培肥地力的有效途径:Ⅰ、有机肥在 培肥地力中的作用。Ⅱ增强土壤生物活性,促进土壤养分的有效化,提高土壤有效养分的含量。 3.有机肥的作用:①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协调土壤水、肥、气、热矛盾。②增强土壤生物活性,促进土壤养分 的有效化,提高土壤有效养分含量。③增强土壤保肥、供肥的能力。 4.协调营养平衡原则:①施肥是调控作物作物营养平衡的有效措施;②施肥是修复土壤营养平衡失调的基本手段。 5.元素类型:大量:C、N、O、H、P、K 中量:Ca、Mg、S 微量:Fe、Mn、Zn、Cu、B、Mo、Cl 有益:Co、Ni、Se、Na、Si 6.施肥与作物产量:把每千克肥料养分所增加的作物经济产量千克数称为肥料的生产系数(production index,PI) 7.施肥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①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最佳产品品质出现在达到最高产量之前;②随着施肥量的增 加,最佳产品品质出现在最高产量出现之后;③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最佳产品品质和最高产量同步出现。 8.肥料利用率(utilization rate),也称肥料利用率(utilization coefficient)或肥料回收率(recovery rate)是指当季作物对肥料中某一种养分元素吸收利用的数量占施用该养分元素总量的百分数。 9.不合理施肥导致生态环境的污染:①施肥引起的大气污染;②施肥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③施肥引起的地下水 污染;④施肥引起食品污染。 第三章养分平衡法 1.养分平衡施肥法(nutrition balance and fertilizer recommendation)是根据作物计划产量需肥量与土壤供肥量之 差估算施肥量的方法,以“养分归还学说”为理论依据。 2.地力差减法是根据作物目标产量与基础产量之差,求得实际目标产量所需肥料量的一种方法。 3.几个参数的确定:①基础产量;②目标产量;③形成100Kg经济产量所需养分量;④肥料利用率;⑤肥料中有 效养分含量。

第五章农作物的基本栽培技术教案

《第五章农作物的基本栽培技术》教案 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职业技术学校吴立新 教材简介: 取自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发布的《农艺工》培训教材。本章共分四讲:农作物的生长与环境、农作物的种植制度、农作物的土壤耕作、农作物栽培管理的主要环节。本课程设计适用于新型农民通识性技能培训和现代农艺的中职教育的专业课程。内容简单,层次较低,仅供基础教育适用。 第一讲农作物生长与环境 教学目标: 1、了解农作物生长、发育及环境概念,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2、掌握光照、温度、水分、养分与农作物生长的关系。 3、掌握施肥的基本原理。 教学重点:掌握光照、温度、水分、养分与农作物生长的关系。 教学难点:同上 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植物的生长、分化、发育与环境 1、生长——指由于细胞的分生和增大,引起细胞、组织、器官的体积和干重发生不可逆增加的量变过程。 分化——指细胞、组织、器官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上发生异质化的过程。如:从受精卵细胞分裂转变成胚;从形成层组织转变

成输导组织、机械组织、保护组织等。 发育——指由于生长和分化,使植物的组织、器官以及整个植株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的质变过程。如:从叶原基的分化到长成一个成熟叶片的过程是叶的发育; 2、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生物和非生物。 大环境:生物所处的大的地理区域。 小环境: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生态学研究更重视小环境。 3、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环境为生物生存提供必须的条件,反之,生物的生命活动影响环境、改变环境。 4、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光照、温度、土壤、水分、养分、空气、生物条件等。 二、光照与农作物生长 1、光谱 光谱成分不同对农作物起着不同的作用。通常分为紫外光区、可见光区、红外光区。 紫外光——波长较长的部分可刺激农作物生长,促进果实成熟,提高蛋白质、维生素及糖分的含量;波长较短部分能抑制农作物体内某些激素形成,抑制细胞伸长。 可见光——被植物吸收最多的是红橙光和蓝紫光。红光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积累,蓝光可促进蛋白质和非碳水化合物的积累。

2014年春季主要作物科学施肥技术指导意见

2014年春季主要作物科学施肥技术指导意见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专 家组 冬小麦 (一)华北平原灌溉冬麦区(包括山东省和天津市的全部,河北省中南部,北京市中南部,河南省中北部,陕西省关中平原,山西省南部) 1.施肥管理原则 (1)根据苗情长势,分次施用氮肥,适当增加拔节中后期施用比例;根据底(基)肥施用量、苗情、温度以及土壤肥力状况,科学确定追肥用量和时间;因地、因苗、因时追肥。 (2)根据土壤墒情和保水、保肥能力,合理确定灌水量和时间,做到水肥管理一体化。 (3)抓住小麦返青拔节有利时机,及时采取促控措施,促进弱苗转化,提高成穗率;控制旺长田块,预防后期贪青倒伏。 2.施肥指导意见 (1)返青前每亩总茎数小于45万,叶色较淡、长势较差的三类麦田,应及时进行肥水管理,春季追肥可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在返青期,随浇水每亩追施尿素5~8公斤;第二次在拔节期随浇水每亩追施尿素5~10公斤。 (2)返青前每亩总茎数在45~60万之间,群体偏小的二类麦田,在小麦起身期结合浇水每亩追施尿素10~15公斤。 (3)返青前每亩总茎数在60~80万之间,群体适宜的一类麦田,可在拔节期结合浇水每亩追尿素12~15公斤。 (4)返青前每亩总茎数大于80万,叶色浓绿、有旺长趋势的麦田,应在返青期采取中耕镇压,推迟氮肥施用时间和减少氮肥用量,控制群体旺长,预防倒伏和贪青晚熟。一般可在拔节后期每亩追施尿素8~10公斤。

(5)对底肥未施磷肥或缺磷田块要追施磷酸二铵。未施钾肥的或少施的建议在返青或拔节期追施氮钾复合肥;要结合纹枯病防治、“一喷三防”等手段进行根外追肥补偿磷钾肥。。 (6)在小麦灌浆期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硼肥和锌肥,预防干热风和倒伏,提高灌浆强度,增加粒重。 (7)缺硫地区麦田,如底肥没有施用过磷酸钙、硫酸钾、硫基复合肥等,应在第一次追肥时选择施用硫酸铵,每亩施硫用量2公斤左右。 (二)华北雨养冬麦区(包括江苏及安徽两省淮河以北地区,河南省东南部) 1.施肥管理原则 (1)针对不同地方墒情,在小麦返青前进行镇压与中耕划锄结合,保住土壤水分,提高地温,促进苗情转化,提高小麦抗旱能力。 (2)把握分层多次少量原则,降雨趁墒少量掩施,施肥后不要把肥料暴露到空气中。 (3)严格控制播期、播量,旱地小麦要高度重视调控冬前水分利用。 2.施肥指导意见 (1)趁早春土壤返青或降雨,用化肥耧或开沟条施,每亩施入尿素5~7公斤,施肥后盖土,如果生育中后期遇降雨每亩可再追施尿素5~8公斤。缺磷田块每亩用磷酸二铵7~10公斤,缺钾地块追施氮钾复合肥15~20公斤;施肥后掩盖。 (2)在土壤解冻返青前适时镇压,提墒保墒。镇压要与中耕划锄结合,先压后锄。小麦封行前,每亩用小麦或玉米秸秆在行间覆盖,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损失。 (3)如果年前发生旺长,总茎数大于80万,由于小麦群体过大养分消耗严重,春季麦苗发黄或垫片发黄,可在返青到拔节期内分2~3次进行追肥,每亩追施三元复合肥10公斤/次。 (4)越冬期干旱导致小麦群体过小的,(返青前每亩总茎数小于45万,叶色较淡、长势较差的三类麦田)应及时进行肥水管理,返青到拔节期内分2~3次进行追肥,跟随降雨每亩追施尿素5~8公斤/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