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凯恩斯模型

第十章凯恩斯模型
第十章凯恩斯模型

第十章凯恩斯模型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原理,为理解宏观模型和分析宏观经济现象打下基础。

教学要求:理解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原理、乘数原理,熟悉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掌握两部门、三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了解四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教学重点:乘数理论及两部门、三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

教学难点:乘数理论、平衡预算乘数及四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课堂讨论

计划课时:6课时

第一节均衡产出

一、最简单的经济关系

假设条件:

(1)经济部门为两部门,为居民户和企业;

(2)企业投资是自发的,投资不随利率和产量而变动;

(3)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制度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

(4)折旧和公司未分配利润为零,GDP=NDP=NI=PI

二.两部门经济中的均衡产出

社会总产出或国民收入决定于社会总支出。

均衡产出---与总支出相等的产出。

Y = C + I

Y--实际收入,E—实际总支出(C+I)

C+I--实际消费与实际投资,而不是名义消费与名义投资。

--

均衡产出或收入的条件:

E = Y

E=C[计划消费]+I[计划投资]

Y=C[计划消费]+S[计划储蓄]

I = S

计划投资=计划储蓄

第二节消费函数

一.消费函数

1.消费函数概念

消费函数[Consumption Function]----消费支出与个人可支配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这个由凯恩斯提出的概念,以这样一个假设为前提,即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着一种以经验为依据的稳定的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很多,如收入水平、商品价格水平、利率水平、收入分配状况、消费者偏好、家庭财产状况、消费信贷状况、消费者年龄构成以及制度风俗习惯等等。凯恩斯认为,这些因素中有决定意义的是居民收入。为此,可从诸多因素中抽出这一因素单独分析。

消费函数可用方程来表示:

c=c(y)=α+βy

这里,C 代表实际消费支出,y代表实际收入(居民可支配收入)。这里的实际值是相对于名义值而言的。一个变量的名义值除以价格水平就是这个变量的实际值。α和β都是大于零的常数。叫做参数。α代表收入y等于零时的消费,叫做自发消费。βy是随着收入变化而变化的消费,叫做引致消费。其中β的经济含义是收入每增加一单位相应的消费增加量,称为边际消费倾向(MPC)。

2.消费倾向

1)平均消费倾向[Average Propensity to Consume]----消费在收入中所占比例。

收入中所占比例。

3.线性消费函数

C =α+βy

自发消费α等于纵轴截距,

边际消费倾向β等于消费曲线的斜率。

二.储蓄函数

1.储蓄函数概念

储蓄是收入中末被消费的部分。储蓄函数是表明储蓄水平与收入水平之间

的函数关系。其公式是:

S=s(y)=y-c=y-(α+βy)=-α+(1-β)y

其中,s代表实际储蓄,y代表实际收入。-α是自发储蓄。(1-β)是边际储蓄倾向,即收入每增加一单位相应的储蓄增加量。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收入、消费和储蓄都是流量概念,都是相对于某一时期而言的。居民过去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储蓄存款余额属于居民的财富存量。不属于当期储蓄。显然,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等于1。

2.储蓄倾向

1)平均储蓄倾向[Average Propensity to Save]----储蓄在收入中所占比例。

2)边际储蓄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Save]----增加的储蓄在增加的收

入中所占比例。

3.线性储蓄函数

S=s(y)=y-c=-α+(1-β)y

三、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

1、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二者之和等于收入。

C+S=Y

2、若APC

和MPC

但APC>MPC,则APS和MPS

递增,但APS<MPS。

3、APC+APS=1,MPC+MPS=1

∵Y=C+S

∴APC+APS=1

∵⊿Y=⊿C+⊿S

∴MPC+MPS=1

四、家庭消费函数与社会消费函数

1、国民收入分配。富者边际消费倾向较低,穷者边际消费倾向较高。国民收入分配越不均等,社会消费曲线就越是向下移动。

2、政府的税收政策。若实行累进个人所得税,将富有者的收入转移给穷

人用于消费,则社会消费数量增加,社会消费曲线向上移动。

3、公司未分配利润在利润中所占的比例。所占比例越大,消费越少,社

会消费曲线下移;反之,社会消费曲线上移

五、消费理论的发展

1、杜森·贝利(美)的相对收入假定:

消费者受自己过去及周围消费水准的影响来决定消费,从而消费是相对地决定的。

2、弗朗科·莫迪利安尼(美)的生命周期假定:

人们在更长的长的时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

3、米尔顿·弗里德曼(美)的持久收入假定:

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决定。永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

第三节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

一、储蓄与投资的关系

1、恒等的关系

从事后的统计上说,是恒等的关系,

因为Y≡C+I,Y≡C+S,所以有:C+I≡C+S,

于是:I≡S

2、非恒等关系

从事前的意愿来说,I≠S。

因为存在意愿投资与非意愿投资的区别。

用于厂房、设备和住宅的投资,是事前意愿的;

用于企业库存增加而成为投资的,就有事前意愿与事前非意愿的不同。

二、产出的决定

1、由投资和储蓄决定

1)I>S Array产品供不应求,存货缩减,价格上升,

增雇工人,Y上升并使S上升,直到I=S;

2)I<S

供给过多,

解雇工人,Y下降并导致S下降,直到I=S;

2、由有效总需求与总供给决定

1)C+I>C+S,

产品供不应求——库存减少——价格上升——雇用工人增加——Y增加——S增加——均衡;

2)C+I<C+S,

产品供过于求——库存增加——价格下降

——雇用工人减少——Y减少——S减少——均衡、

3、二种方法的一致性

先作I和S,在交点的位置上延伸至

45°线,在该交点作平行于C的曲线;证

明,该线就是C+I线;n由于45°线表明

了C+I=C+S,这也就证明了二种方法的一致性

例子:代数法

已知:C=50+0.8Ye,

即:S=-50+(1-0.8)Ye=-50+0.2Ye,

根据均衡条件I=S

有:-50+0.2Ye=50,

0.2Ye=100,

即Ye=500;

第四节乘数论与两部门经济中的乘数

一、消费对国民收入决定的影响

1、国民收入的决定

∵ C= a + bY

∴ AD=C + I=( a + I ) + bY

[总需求] [自发总需求]

I

2、自发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 的影响

自发总需求变动将使国民收入发生 同向变化。

如右图。

3、边际消费倾向变动对国民收入 的影响

讨论:节俭的悖论

二、乘数原理

乘数原理研究总支出的变动对国民 收入变动的影响,是凯恩斯国民收入决

定论核心组成部分之一。乘数原理一般认为是凯恩斯在剑桥大学的年轻的学生卡恩(R.F.Kahn,1905- )于1931年发表在凯恩斯长期担任主编的《经济学杂志》上的《国内投资与失业关系》一文中首先进出。凯恩斯在《通论》中,把卡恩文章涉及的内容,规范化为“形式化”的“乘数”原理,成为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论或就业理论的两大支柱之一(另一支柱是他所说的“三大基本心理法则”和货币供应量),并在以后西方经济学文献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所谓乘数原理,简单地说,讲的是假如一个国家增加一笔投资(以ΔI 表示),那么,由此引起的国民产品(或国民收入)的增加量(以ΔY 表示),并不限于原来增加的这笔投资,而是原来这笔投资的若干倍,即ΔY=K ΔΔI ,其中K 称为“投资乘数”,K 之值通常是大于1的正数,故有乘数(倍数)原理之称。

1、乘数的概念

----自发总需求的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多倍变动的倍数。

2、乘数原理发生的过程

假如利用闲置资源建造一幢价值1,000美元的木屋,则木匠和木材生产者会因此增加1,000美元的收入。但事情并未到此为止。如果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MPC )均为2/3,他们会支出666.67美元购买新的消费品。这些商品生产者又会增加666.67美元的收入。如果他们的MPC 也是2/3,他们又会支出444.44

美元,即666.67的2/3(1,000美元的2/3的2/3)。如此继续下去,每一轮新支出都是上一轮收入的2/3。

这样,最初的1,000美元投资就导致了一系列次一轮的再消费支出。尽管这一系列的再支出永无止境,但其数值却一次比一次减少。最终的总和是一个有限的量。

三、两部门经济中的乘数

1、计算

1)实例

假如有b=0.75,即有:C=a+0.75Y

那么,100万元的投资效果的总和为:

ΣΔY=100万元+100万元×0.75+100万元×0.752+100万元×0.753…

=100万元×1/(1-0.75)=100万元×4

=400万元Array 2)代数法

ΔY=ΔI+ΔC;ΔI=ΔY-ΔC

K

=ΔY/ΔI=ΔY/(ΔY-ΔC)

I

=(ΔY/ΔY)/[(ΔY/ΔY)-(ΔC/ΔY)]

=1/(1-ΔC/ΔY)

=1/(1-MPC)

=1/MPS

2、乘数的说明

1

2

3)乘数的作用是双向的。

第四节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与乘数

一、三部门经济的循环图

二、税收对消费的影响 1、净税收

----总税收减去政府转移支付。 净税收函数:

T=T0 + tY

T -净税收, t -税率

2、

三、三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决定 1、假定: ①没有折旧; ②没有进出口;

③没有间接税、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障税和政府转移支付; ④公司利润全部分配。 NDP=NI=PI YD[DPI]=NDP -T 总需求:NDP=C+I+G 总供给:Y=YD+T=C+S+T 2、宏观经济均衡条件:

Y = NDP

C + S + T = C + I + G

S + T = I + G T -G = I - S

Y D =Y -T =Y -T 0 -t Y =Y(1-t )-T 0C =a+bY

C ′=a+bY

D =a+b [Y(1-t )-T 0]

=a + b (1-t )Y -bT 0

个人可支配收入[YD ]

1)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是指收入变动对政府支出变动的比率。

2)税收乘数

——是指收入变动对税收变动的比率。

3)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是指收入变动对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

4)平衡预算乘数

——是指政府收入与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支出变动的比率。

五、四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决定

本章阅读书目:

1、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2、(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中文版。

3、(美)曼昆:《经济学原理》(下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中文

4、黎诣远主编《西方经济学(下册)宏观经济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国民收入的决定:IS—LM模型

(对应教材第十五章)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IS—LM模型,对宏观经济模型有初步认识,为宏观经济分析做好准备。

教学要求:掌握流动偏好理论及利率、投资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IS与LM曲线的由来,及其移动对利率和收入的影响。

教学重点:均衡收入决定,IS与LM曲线的斜率、影响IS和LM位置移动的因素及其移动对均衡收入的影响。

教学难点:投资的决定,IS 曲线与LM 曲线的推导,IS 与LM 曲线的斜率、

IS 和LM 移动对均衡收入的影响。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 计划课时:10课时

第一节 投 资 的 决 定

一、实际利率与投资

投资取决于投资的成本与收益,而利息使投资的成本。在假定预期收益既定时,企业是否进行投资,首先取决于实际利率的高低。利率上升时,投资需求量会减少;利率下降时,投资需求量会增加。即,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

投资函数表明投资与利率之间的反比关系。

即:I=I (r )= e –

其中: r 为利率,e 称为自主投资

二、资本的边际效率(MEC,Marginal Efficiency of Capital)

1、资本的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品在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

2、现值:一笔未来资金现在的价值。

3、贴现:根据利率计算未来资金的现值。

4、举例

例1:明年可得到货币收入110万元,如果年利率为10%,这笔明年的110万元在今年的现值是:110/(1+10%)=100万元

假如某厂商计划一笔投资,该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为V ,该厂商预期这项投资投产后,一年后的收益为R1,两年后的收益为R2,三年后的收益为R3……,n 年后的收益为Rn,第n 年后该资产报废时的残值为S ,已知收益和现值,可求贴现率i :

例2:一工厂要扩大生产,投资100万元新上一条生产线,这条生产线可使用6年,每年带来收益20万,这种投资可行吗?

第2年收益的现值=20/(1+10%)=18.18

I

n

i S n

i n R

i R i R i

R

V )

1()

1(3

)1(32

)1(211++++

+++

++

+=

Λ

第3年收益的现值=20/(1+10%)2=16.53

第4年收益的现值=20/(1+10%)3=15

第5年收益的现值=20/(1+10%)4=13.66

第6年收益的现值=20/(1+10%)5=12.42

第7年收益的现值=20/(1+10%)6=11.29

6年总收益的现值=18.18+16.53+15+13.66+12.42+11.29=87.08

三、资本的边际效率曲线

资本的边际效率取决于资本的供给价格和预期收益,若供给价格既定,预期收益越大,资本的边际效率越大;反之则越小。若预期收益既定,供给价格越大,资本的边际收益越小;反之则越大。

某企业有4个投资项目,

项目A,投资量100万元,资本的边际效率10%;

项目B,投资量50万元,资本的边际效率为8%;

项目C,投资量120万元,资本的边际效率为6%;

项目D,投资量为80万元,资本的边际效率为4%

四、投资的边际效率曲线(MEI,Marginal Efficiency of Investment)

当利率下降时,如果每个企业都增加投资,资本品的价格会上升,在预期收益不变的情况下,由于资本供给价格上升而被缩小的利率的数值为投资的边际效率。

五、预期收益与投资

1、对投资项目的产出的需求预期

如果企业认为投资项目的产品的市场需求在未来会增加,就会增加投资,假设一定的产出量会要求有一定的资本设备来提供,就会增加投资,产出的增量与投资间的关系可称为加速数,说明产出的变动和投资间的关系的理论可称为加速原理。

2、产品成本

3、投资税抵免:即政府规定,投资的厂商可从所得税中扣除其投资总值的一定百分比。

六、风险与投资

1、未来的市场走势;如西气东输工程、电力建设

2、产品价格的变化;彩电行业。

3、生产成本的变动;工资成本提高,增加机器设备

4、实际利率的变化;

5、政府宏观经济形势:实施西部大开发工程,环保产业

七、托宾的“q”说

美经济学家詹姆斯托宾提出股票价格会影响企业投资的理论:即企业的市场价值与其重置成本之比作为衡量企业是否进行新投资的

标准。

Q=企业的市场价值/新建造企业的成本

Q<1,购买旧企业便宜,不会有投资;

Q>1,新建企业比买旧企业便宜,会有新投资。

Q越大,投资需求会较大。

第二节产品市场的均衡与IS曲线

一、产品市场的均衡

所谓产品市场均衡,是指产品市场中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各经济变量的状态。

1、二部门经济中产品市场的均衡方程

根据前面的分析,二部门经济中产品市场的均衡模型可以表示为: I=S 均衡条件

I=I (r )=e – dr 投资函数 s=s (y )=-α +(1-β )Y 储蓄函数

得到:

β

α--+=

1dr e y 或

d d

e r β

α--+=

1

(1)

以上就是二部门经济中IS 曲线的方程。

2、三部门经济中产品市场的均衡方程

根据前面的分析,三部门经济中产品市场的均衡模型可以表示为: I+G =S+T 均衡条件 I=I (r )=e – dr 投资函数 S=S (y )=-α +(1-β)YD 储蓄函数 YD=Y-T+TR G=G0 T=T0+tY

得到:Y d t d

TR

e r T G )

1(100---

+-++=

βββα (2)

二、IS 曲线的推导

1、IS 曲线:描述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利率与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从(1)可以看出,要使产品市场保持均衡,则均衡的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化的关系,下面我们举例来说明这一点。

设投资函数I =80-20r ,消费函数c =40+0.5y ,即储蓄函数为s =y-c

=-40+0.5y ,根据(1)式,于是有:

r

y r

dr

e 402405

.012080401-===--+--+β

α

如果以纵轴代表利率,横轴代表收入,则可得到一条反映利率和国民收

入之间相互关系的IS 曲线。

r

IS曲线

O Y

2、几何方法推导

(1)NI=AE法或两方图法

把收入—支出图中不同r水平的均衡点的轨迹,映射到r—Y坐标中,即得IS

曲线

三、IS曲线的斜率

IS 曲线则表示社会经济活动中产品市场出现均衡时,即投资等于储蓄时,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存在负向相关关系。国民收入y 与利率r 之间变动的数量大小,实际上可通过IS 曲线的斜率来表示。

IS 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小,IS 曲线平缓,则收入对利率变动敏感;反

之,则相反。在三部门经济中,IS 曲线的斜率为d t )

1(1---

β,所以IS 曲线

的斜率取决于d 、β、t 的变化。

1、在其它条件不变时,d 越大,则Y 对r 变化相应越敏感;反之,则

不敏感;

2、在其它条件不变时,β越大,则Y 对r 变化相应越敏感;反之,则不

敏感;

3、在其它条件不变时,t 越小,则Y 对r 变化相应越敏感;反之,则不

敏感。

西方学者认为,由于在一定时期内消费倾向β较为稳定,税率也不会轻易变动。因而在决定IS 曲线斜率大小的因素中,主要是投资的利率弹性d 。

四、IS 曲线的移动

引起IS 曲线移动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种:

1、投资需求变动。当厂商对未来的经济前景看好时,其投资支出e 会增加,在IS 曲线斜率不变的条件下,IS 曲线就会平行地向右上方移动,其移动量等于自主性支出变动量乘以乘数。

2、储蓄函数变动。如果其它条件不变,而人们的储蓄意愿增加了,即自发性消费α下降,则储蓄水平的提高,会以一定的乘数引起国民收入下。

3、政府支出及税收的变动。增加政府购买支出会使IS 曲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IS 曲线移动的幅度等于增加的政府购买支出乘以乘数之积;政府增加一笔税收,则会使IS 曲线向左移动。

4、净出口额变动。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如果净出口额增加,其作用相当于增加了自发支出,因此,IS 曲线右移。反之,则左移。移动的距离为净出口额的变动量乘以相应的乘数。

由于增加政府支出和减税都属于增加总需求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而减少政府支出和增税都属于减少总需求的紧缩性财政政策。因此,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就表现为IS 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就表现IS 曲线向左下方移动。而运用IS 曲线分析财政政策如何影响国民收入的变动,正是西方经济学家提出IS 曲线的重要目的之一。

五、产品市场的失衡

在IS曲线上任何一点都是产品市场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的组合。这就是说,IS曲线上任何一点利率和国民收入的组合都表明产品市场实现了均衡的组合,而在IS曲线以外任何一点上利率和国民收入的组合都是产品市场的失衡。如图所示。

r

A’

r1 A I

I>S

r2 IS

O

y1 y2 Y

在上图中,A点为IS曲线右边的任意一点,B点为IS曲线左边的任意

一点。在A点上,国民收入与利率的组合为y=y

2,r=r

1

。在这一组合中,s

将超过I。这是因为只有当利率为r

1,国民收入为y

1

时,投资(I)才等于

储蓄s,如果要使国民收入的均衡点为y

2,利率必须为r

2

,而A点的利率为

r 1 ,这时r

1〉

r

2

,即实际利率〉均衡利率,从而导致储蓄增加,投资减少。

A点上的这一组合必然是S〉I,即产品市场上供给出现过剩,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产品将下降,最终恢复到IS曲线上的A’点。

在B点上,国民收入与利率的组合为y= y

1,,r= r

2

。而国民收入y= y

1

时的均衡利率为r

1 ,而B点的利率为r

2

,这时r

2

〈r

1

即实际利率〈均衡利

率,从而导致储蓄减少,投资增加,从而出现S〈I,产品市场上出现过度需求,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产品将增加,最终回复到IS曲线的B’点。

由此可见,IS曲线外的任何一点均处于失衡状态,在IS曲线右上方的任何一点所对应的国民收入与利率的组合都是产品市场存在过度供给的情

况,即S〉I,同时总需求〈总供给;而在IS曲线左下方的任何一点新对应的国民收入与利率的组合都是产品市场过度需求的情况,即I〉s,同时总需求〉总供给。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各种失衡状态最终回复到产品均衡状态。

第三节利率的决定

一、利率决定于货币的供给与需求

宏观经济学中的利率,是指一个时期内,整个货币市场上,当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相等时的利率。

由于货币供给为既定,因此,均衡利率有货币需求决定。货币供求有失衡到均衡,只通过货币需求的变化即可决定。当货币供给大于需求,这时人们感到手中持有的货币太多,就会把多余的货币买进债券。于是债券价格将上升,即利率要下降,利率的下降,使货币需求量增加。相反,如果当前利率低于均衡利率,则说明货币需求超过货币供给,存在货币的超额需求,这时人们感到手中持有的货币太少,就会卖出债券,债券价格就要下降,亦即利率要上升,利率的上升会使货币需求量减少。只有货币市场供求相等时,利率才达到均衡。

二、货币的需求

按照凯恩斯的说法,人们之所以愿意牺牲利息及利润收入,以不能增值的货币形式保持一部分财产,是出于流动性偏好。并将其归纳为以下三种动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

1.交易动机

交易动机是指人们持有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由于收入和支出在时间上是不同步的,人们必须持有足够的货币来支付日常需要的开支,出于这种动机所需要的货币,就是货币的交易需求(transaction demand money)。它取决于收入水平,惯例以及交易制度,而惯例和交易制度在短期内是稳定的,可视为不变,于是,凯恩斯认为货币的交易需求主要原因取决于收入,收入越高,交易需求越大,即货币的交易需求与收入成正比。

2.谨慎动机

谨慎动机也称为预防动机,是指人们为了预防意外支出而需要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出于谨慎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就称为货币的谨慎需求或预防需求(the precautionary demand for money)。

凯恩斯认为,货币的预防需求主要取决于人们对未来事件的看法,取决人们对未来交易的预期。但从全社会的角度看,这些未来的交易也大体上与收入成正比,从而可认为货币的预防需求也与收入成正比,是收入的增函数。

因此,若用L

1

表示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所产生的全部货币需求量,用y 表示收入,则这种货币需求量和收入的关系可表示为:

L 1=交易动机货币需求+谨慎动机货币需求=L

1

(y)=ky

3.投机动机

人们之所以宁肯持有不能生息的货币,还因为持有货币可以供投机性债券买卖之用。人们出于投机动机而需要持有的货币,就称为货币的投机需求(the speculative demand for money)。

货币的投机需求是凯恩斯最早提出的,凯恩斯把财富分为两类,即货币和债券。债券能带来收益,而闲置货币没有收益。债券的年收益是固定的,债券价格=债券收益/收益率。这就是说:债券价格与利息率成反比例变化。若用L

2

表示货币的投机需求,用r表示市场利率,则这一货币需求量和利率的关系可表示为:

L

2=L

2

(r)

或 L

2

=-hr

其中,h代表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它反映当利率变动一单位时,L

2

的变动量。

三、流动性陷阱(liquidity trap)

投机性动机产生的货币需求与利息率成反比,它有两种极端情况:

一种是利息率高到一定程度时,投机性货币需求为0;

另一种是利率低到一定程度,投机性货币需求为无限大,即当利率降低到一定程度时,人们手边不管有多少货币,都不肯购买债券,而是愿意在此种利率下,持有任何数量的货币,这就是流动性陷阱(凯恩斯陷阱、流动偏好陷阱)。

四、货币的需求函数

凯恩斯把人们持有货币的三种动机综合起来,放入货币需求公式之中,便构成了对货币的总需求。其中,货币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是实际收入的增

函数,即L

1=L

1

(y)=ky,而货币的投机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即L

2

=L

2

(r)=-hr,因此,对货币的总需求函数可表达为:

三、货币的供给

1、狭义的货币供给(M1):是指硬币、纸币和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

2、广义的货币供给(M2):M2=M1+定期存款

3、广泛的货币供给(M3):M3=M2+政府债券

总之,货币供给:是指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所保持的不属于政府和银行所有的硬币、纸币和银行存款的总和。西方国家认为货币供给由国家用货币政策来调节的,是一个外生变量,与利率无关,因此货币供给曲线是条直线。

四、货币的供求与利率的决定

1、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均衡

2、货币需求和供给曲线的移动

货币的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增加,需求曲线上移;

政府增加货币的供给,供给曲线上移;

宏观经济学凯恩斯主义与中国经济

宏观经济学课程研究报告 ——凯恩斯主义与中国经济1、凯恩斯理论 凯恩斯主义又称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信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是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其基本理论观点是:社会的就业量却绝育有效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有效需求,其大小主要取决于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性偏好三大基本心理因素以及货币数量,货币政策观。 凯恩斯首次提出了货币市场,打破了将实际领域与货币领域分开的两分法,这是对古典货币理论的最大突破,货币供求决定利率是凯恩斯货币理论的核心内容。 2、凯恩斯理论在中国经济上的应用 货币供给被假定为中央银行给定,所以只需要考虑货币需求与利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来源有三种动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前两者可以视为收入的函数,而第三种动机则可以视为利率的函数,即货币需求取决于实际收入和利率已知,当收入上升时,货币总需求增加;当利率上升时,货币总需求下降。利率在货币供求中起到了调节与杠杆作用。 我国近年来通过实施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稳健的金融货币政策,特别是低利率政策和税收政策,有力的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就是运用了凯恩斯有关货币的理论。 3、我国经济现状 自金融危机的爆发以来,经济的迅速衰退席卷全球。而中国,这个已改革开放30年,全方位与世界接轨的国家,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严重的经济冲击。我认为我国目前经济现状的产生是由以下因素共同导致的。 (1)外部环境: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不断加深,部分国家经济崩溃致使整个欧盟经济圈越陷越深,并使问题不断扩大。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的经济资本中心,大量加印钞票意图转嫁金融危机的做法使得全球经济受到影响。而中国作为其最大外汇储蓄国,美元的贬值造成人民币价值波动,引发国内经济因素的不稳定。国际资本异动等等情况使得中国面临外需回落、资本外逃、摩擦加剧和悲观预期的四重外部压力。 (2)内部环境:我国应对经济冲击主要通过中央政府的大力扶持,而想要经济快速增长就需要依靠投资、消费的拉动。在大规模投资中,银行信贷的超常增长又发挥了决定性的支撑作用。然而,无论是过高的投资比率还是过快的信贷增长,且不论其所蕴含的风险,其本身就注定是不可持续的。中国经济不可能再单单依靠投资的拉动来支撑增长目标的实现。因此,消费需求方面能否有切实的改善和提升,就成为中国保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但中国多年以来保守的消费观念也使得

经济学考研基础、强化阶段专题考题训练(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圣才出品】

专题六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 一、单项选择题(1~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某一时期经济已处于产量为潜在水平状况,并在近期内预期政策不会变化。假设卢卡斯供给曲线为y=λ(P-P∧)+y*,其中λ=20000,y*=4000(10亿美元),总需求曲线为y=1101+1.288G+3.221M/P,其中货币供给为600,政府支出为750。现在假设中央银行宣布将把货币供给从600增加到620,但实际上却增加到了670,则新的价格水平约为多少?() A.1.0 B.1.03 C.1.04 D.1.06 【答案】C 【解析】当央行宣布将货币供给从600增加到620后,人们会预期价格水平的上升,但产出保持不变。这时4000=1101+1.288×750+3.221×620/P,解得P≈1.033,此时,P=P∧=1.033,但是央行实际上增加货币供给为670,卢卡斯供给曲线为:y=20000(P -1.033)+4000=20000P-16660。总需求曲线为:y=1101+1.288×750+3.221×670/P=2067+2158/P,由总需求等于总供给,解得P≈1.04,所以新的价格水平为1.04。 2.假设经济中物价水平为1.5,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为2400亿美元,货币供给量为600亿美元。根据货币数量论,货币供给增加到800亿美元时物价水平将变为()。

A.1.5 B.2 C.3 D.3.5 【答案】B 【解析】根据货币数量论的交易方程MV=PY,由P=1.5,Y=2400,M=600。可得货币流通速度为V=PY/M=6,由于货币流通速度比较稳定,当货币供给变为M′=600时,物价水平为P=M′V/Y=(800×6)/2400=2 3.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在吸收和修正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的基础之上,推演出了新货币数量论。关于新货币数量论所提出的货币需求函数,以下说法错误的()。 A.人们所拥有的永久性收入越多,对货币的需求量越大 B.非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的比重越大,对货币的需求量越大 C.各种非人力财富(如股票、债券、物质资产)的预期报酬率越高,货币需求量越小D.货币数量在短期内既可以使价格水平上升,也可以使总产出增加 【答案】B 【解析】弗里德曼将总财富分为非人力财富和人力财富两个部分,这两种形式的财富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但由于受到制度上的限制,这种转换有一定的困难,主要是人力财富转换为非人力财富比较困难。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比重越小,或非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比重越大,对货币的需求量越小。 4.关于通货膨胀,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有不同的认识。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凯恩斯主义概述

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或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Keynesian economics)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1936)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主要结论是经济中不存在生产和就业向完全就业方向发展的强大的自动机制。这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所谓的萨伊法则相对,后者认为价格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趋向于创造完全就业。试图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联系起来的努力成了凯恩斯《通论》以后经济学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领域,一方面微观经济学家试图找他他们思想的宏观表达,另一方面,例如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试图为凯恩斯经济理论找到扎实的微观基础。二战以後,这一趋势发展成为新古典主义综合学派。 历史背景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对当时感受到占支配地位的假设和理论越来越受到冲击的思想家,作家和艺术家之一。当物理学开始质疑绝对时间的必要性,作家们开始质疑叙事结构,作曲家开始质疑调性的和谐是否必须的时候,凯恩斯开始质疑当时经济学上的两大支柱:首先是货币是否必须要有一个牢固的基础,一般用的是金本位,其次就是萨伊法则所认定的,如果需求减少,则供给或者价格也会相应减少,从而重新达到平衡。 凯恩斯自己与伦敦的布卢姆茨伯里区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陶醉于改变人们思想的氛围。正是这一经历和凡尔赛条约的签订使他最终决定与传统理论决裂。1920 年他写出了《和平的经济後果》这篇文章,文中他不光阐述了他认为的凡尔赛条约的整体经济後果,而且确立了他作为一个有可以影响国家决策的实际从政经验的经济学家的地位。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国家权力和整体经济趋势的效果的文章,发展了货币政策不仅仅是一个固定的参照物的理论,他越来越相信经济系统不会自动地沿着一个曲线即经济学叫所谓的最优生产水平前进。可是他既没有找到证据,也没有找到一个形式来表达这些思想。 30年代晚期,全球化的经济系统开始冲击英国——当时居于中心地位的国家。为了利用竞争优势,英国按照自由贸易政策,从其它地方进口食品和其他低价值商品,并用节约出来的劳动制造高价值的商品用于出口。这一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使英国达到了帝国的颠峰,并控制了包括印度、埃及和广阔的殖民地以及其经济和军事上不同英国的盟国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亚。 随着德国经济的崩溃和超通货膨胀的来临以及後来被称为大萧条的全球生产衰退的到来,对金本位,经济自动调整的特性以及以生产带动经济的模式的批评开始浮出水面。数十个不同的学派争奇斗艳。凯恩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传播着一个简单的观点:大萧条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三十年代的时候在生产和投资领域有一股投机的风潮——当时的工厂和运输网络远远超出了当时个人的支付能力。对“需求不足”的重视和他创造的允许政府能够调控经济中的关键组成部分的形式使当时的众多年轻经济学家接受他的理论和方法。 也有众多的经济学家反对他的理论,认为导致萧条的根源不是需求的缺乏,而是对商业的信心;所以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削减政府开支,从而恢复对重返金本位的信心。 凯恩斯的理论 凯恩斯认为生产和就业的水平决定于总需求的水平。总需求是整个经济系统里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总量。在微观经济理论中,价格、工资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自动地使总需求趋向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凯恩斯指出当时生产和就业情况迅速恶化的现实,指出理论说得再好,事实上这个自动调节机制没有起作用。问题的关键在于“需求不足”是否存在。根据古典主义经济理论——《通论》以前实践中常用的说法——需求不足只是衰退和经济混乱的症状而不是原因,因而在一个正常运行的市场中是不会出现的。 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在一个经济体系中达到充分就业的关键是两点:一是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决定商品的价格,价格的不断变动反过来导致供给和需求的平衡;二是这个系统创造的新的财富可能会被保存起来用于将来消费或者用于投资将来的生产,同样有一个供求机制决定着这个选择。存款的利息率遵循同价格一样的机制,即它是货币的价格。 即使是在“大萧条”最严重的年份,这一理论仍然把经济的崩溃解释为缺乏有力的刺激生产的机制。所以合适的

凯恩斯主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对中国经济改革的影响在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史上,凯恩斯无疑是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领军人物;他受命于危难之际,用自己的博学和聪明才智挽救了西方各国的经济,在当今经济学界他享有着与亚当·斯密同等的地位。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他们分别找到了影响经济发展的“两只手”,即:亚当·斯密将市场调节看作“一只看不见的手”和凯恩斯的政府有限调控是“一直看得见的手”。 在凯恩斯之前,世界经济领域是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的天下,亚当·斯密被奉为西方经济学之鼻祖,其经济学思想影响了几代经济人,在1929年以前,几乎所有的西方大国都坚信市场是万能的,所以在本国经济建设上各国政府的首要任务是要保证其国内市场的自由,笃信政府只有在不干涉的条件下,本国的经济才会取得发展的教条。但是经济自由化和市场不干预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西方国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出现,在每一次经济危机之后,都会有一些人对亚当·斯密的理论提出质疑。1933年罗斯福接任了美国总统,在入主白宫的几天后他就立即宣布实行“新政”;随后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来规范市场规则,整顿美国经济;其“新政”之新,主要表现在政府对市场进行最大限度的干预,所以罗斯福是一反常理的,他违背了亚当·斯密的经济主张。但是不久以后新政就发挥了其威力,美国经济终于缓缓复苏,其经济政策也因此备受吹捧。然而在经济学界罗斯福新政却拉开了凯恩斯革命的序曲。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他的经典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凯恩斯主义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所以凯恩斯的理论在经济界迅速掀起了一场新的革命,被历史称作凯恩斯革命。以后凯恩斯理论更是席卷全球,被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这场凯恩斯旋风也一发而不可收拾。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确立了一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路线,此时的中国刚从计划经济模式走出来,国家一贫如洗,物资极度匮乏;社会发展到了十字路口,国家须要面临第二次“革命”,但是中国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依赖于四个假设条件,即: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理性预期,市场出清和自然率的假说。 关于个体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的假定。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宏观经济现象是个体经济行为的结果。宏观经济理论必须具有微观理论的基础,特别是要符合追究个体经济利益最大化这个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定。 关于理性预期的假定。理性预期包含三层意思:其一是,作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理性的,为了追求自身的最大经济利益,他们总是力求对未来做出正确的预期。其二是,为了做出正确的预期,经济主体总是会力图得到有关的一切信息。其三是,经济主体在预期是不会犯系统性的错误。也就是说,经济主题会随时根据他所看到的新的信息修正预期。所以,从整体和中长期来看,人们会准确地预期到会趋向于实际数值的经济变量的值。 关于市场出清的假设是指工资和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都可以根据供求情况迅速进行调整。这样市场就不会出现超额供给。因为如果产品市场出现超额供给时,价格就会下降直至商品价格降到使购买者愿意购买为止,同样的,如果劳动市场出现超额供给,工资就会下降,直到使雇主愿意在某一工资水平上雇佣失业者。因此,每个市场都会处于均衡状态。 关于自然率的假说。任何一个市场经济中都存在自然失业率,其大小取决于该社会的技术水平、资源数量等因素。经济政策可以暂时影响实际失业率和自然失业率之间的大小关系,但在长期中无效。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目的和效果就在于使经济社会脱离自然失业的状态,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认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这种做法是不必要的,即使有必要,按照理性预期的假设条件也不可能达到目的。也就是说宏观经济政策无效。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人们只能根据过去的信息而预测未来,而新古典学派认为这种预期是错误的,人们在预测未来时,除了已过去的事实作为依据也要考虑事态在将来的变化。例如,人们在估计某商品的价格时除了考虑历史价格,也会考虑到将来的变化对供给的影响。所以说这种预期不符合现实。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工资和价格是刚性的。他们认为,虽然从理论上说,工资和价格应该灵活的涨落以便保持均衡,但是,实际地观察表明二者并不随时发生变动,因此二者的刚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正是由于工资和价格的刚性,所以市场上的供求量未必经常相等,即市场处于非出清或不出请的状态,这一点与新古典学派完全相反。 凯恩斯模型在短期中有效,而古典模型在长期中有效。价格调整的速度也就是总供给曲线要经过多长时间才能从水平转为垂直是一个正在积极探索的领域。

新凯恩斯主义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理论 一、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的劳动市场论 凯恩斯主义理论有个特点和致命弱点:考察工资粘性和失业等问题时几乎不讨论劳动市场。这就使得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理论缺乏微观基础。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新凯恩斯主义提出了劳动市场理论,不仅在微观经济学基础上阐明了劳动市场失灵、高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并存等问题,而且在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和理性预期假设基础上,解释了劳动市场失灵的原因,较好地说明了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发现象,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微观经济学的劳动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理论的关键性假设是工资粘性。工资粘性是指工资不能随着需求的变动而迅速地调整,工资上升容易下降难。新凯恩斯主义区分了名义工资粘性和实际工资粘性。名义工资粘性是指名义工资不随名义总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实际工资粘性是指实际工资与需求的变化几乎没有相关性。 1.名义工资粘性 (1)交错调整工资论 该理论认为,在短期内,不论通过合同机制还是理性预期机制来稳定工资水平,都会导致通货膨胀和失业并存。交错调整工资是指劳资双方通过雇用合同调整工资。由于合同签订的时间不同,工资调整就会交错进行,形成一个交错的序列。 交错调整工资使得工资总水平具有了惯性。工资不仅与以前的工资水平有关,而且与今后的工资期望值有关,而工资的期望值又与总需求的变动有关。不过,合同一旦签订,总需求的变动就对未到期的工资合同没有影响,只会影响到期合同的工资调整。所以,总工资水平有惯性。这种惯性会影响产出和就业,使工资的稳定性和产出稳定性之间有替代关系。 总工资的稳定性和产出稳定性之间的替代关系可以这样理解。当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量与总工资的增长相适应时,货币政策能使总工资水平保持较高的稳定性,其代价是通货膨胀率提高。当工资水平稳定时,货币投放量的变动会引起经济中超额需求较大的波动,总产量和就业率也会发生相应的较大波动。总产量和就业的稳定性就差。总工资水平越稳定,产出和就业就越不稳定。反之,总工资水平越不稳定,产出和就业就越稳定。总工资水平越稳定,名义工资粘性就越大。 合同机制有助于总工资稳定,导致工资出现刚性。当货币政策与工资的相关程度很低时,工资合同能使名义工资随价格水平的改变而作相应的调整,将工资维持在较高水平上,保持工人实际工资水平不变。合同机制维持总工资稳定性的作用越大,总工资水平越稳定,但是就业和总产量的波动就越大。工资越稳定,工资粘性也越大。 工资合同中的期望机制对总工资惯性也有影响。签订合同时,如果双方都重视近期预期的作用,总工资的惯性就大;如果劳资双方都比较重视未来较长时期的理性预期值,那么,总工资的惯性就比较小,工资不太稳定,产出和就业比较稳定。对未来短期内的期望制越重视,工资总水平就越稳定,名义工资粘性就越

第十章宏观经济学概论

一、重难点辅导 .国内生产总值地定义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国一年内所生产地最终产品(包括产品与劳务)地市场价值地总和. ()在理解这一定义时,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国内生产总值指一国在本国领土内所生产出来地产品与劳务. 第二,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年内生产出来地产品地总值,因此,在计算时不应包括以前所生产地产品地价值. 第三,国内生产总值是指最终产品地总值,因此,在计算时不应包括中间产品产值,以避免重复计算.最终产品是最后供人们使用地产品,中间产品是在以后地生产阶段中作为投入地产品.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第四,国内生产总值中地最终产品不仅包括有形地产品,而且包括无形地产品──劳务,即要把旅游、服务、卫生、教育等行业提供地劳务,按其所获得地报酬计入国民生产总值中.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第五,国内生产总值指地是最终产品市场价值地总和,这就是要按这些产品地现期价格来计算. .国内生产总值地计算方法. ()支出法.又称产品流动法、产品支出法或最终产品法.这种方法从产品地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各项最终产品地支出加总,计算出该年内生产出地最终产品地市场价值.即把购买各种最终产品所支出地货币加在一起,得出社会最终产品地流动量地货币价值地总和.如果用,,…,代表各种最终产品地数量,用,,…,代表各种最终产品地价格,则支出法地公式是:·+·十···十·=.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收入法.又称要素支付法,或要素收入法.这种方法是从收入地角度出发,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地各种收入相加.即把劳动所得到地工资,土地所得到地地租,资本所得到地利息,以及企业家才能所得到地利润相加,计算国内生产总值.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部门法.部门法按提供物质产品与劳务地各个部门地产值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这种计算方法反映了国内生产总值地来源,所以又称生产法.在用这种方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各物质生产部门要把所使用地中间产品地产值扣除,仅计算本部门地增值.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国民收入核算中地基本总量及它们之间地关系 ()国民收入核算中地基本总量有五个,即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国内生产总值(英文缩写)是指一国一年内所生产地最终产品(包括产品与劳务)地市场价值地总和. 国内生产净值()是一个国家一年内新增加地产值,即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扣除了折旧之后地产值. 国民收入()是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地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地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地总和.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个人收入()是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所得到地全部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是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可以支配地全部收入. ()它们之间地关系是: 一折旧= 一间接税=

凯恩斯主义之后的宏观经济学理念

凯恩斯主义之后的宏观经济学理念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奉行凯恩斯主义的指导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功,这为应用经济学家带们来了无可比拟的满足感。凯恩斯主义原理在财政政策和经济活动之间建立了一种简单的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不仅在数量上通俗易懂,而且在经济的应用中给人们带来切身的好处。就像应用化学或物理学一样,这种经济学允诺以一种直截了当的方式实现经济扩张,虽存在对这种允诺抱有怀疑的人士,但肯尼迪-约翰逊总统时期的持续稳定繁荣局面显然打消了这些念头。然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政府的巨额赤字和货币的快速增长终于导致了经济的“滞胀”。尽管根据凯恩斯主义,承担通胀的风险可以降 低失业率、实现经济增长。 我们不能说这些预测总是失准或者其所根据的学说在根本上是 错误的。凯恩斯主义革命从其在美国取得的成功来看是一场方法论的革命。这场革命最重要的几个特征有:在宏观经济学向数量的、科学的学科进化;在对经济进行确切的数据描述方面的依赖;政府官员对技术性知识越来越强的依赖,以及在调控经济方面对数控理论的引入。正是因为凯恩斯主义理论如此有利于明确计量模型的形成,它才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取得主导的科学地位。 从应用角度来看,宏观模型主要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重要的经济变量比如通货膨胀率和国民生产总值在未来某一时期会 怎样变化,这称为经济预测;第二个问题是:一个变量外生变化会对

其它变量产生怎样的影响,这称为经济分析。所有凯恩斯模型都有一个共同要素,那就是通货膨胀和实际产出之间的均衡:通货膨胀率越高,实际产出越高(失业率越低)。例如,20世纪60年代晚期的模型预测美国失业率将维持在4%,这与4%的年通货膨胀率相一致。以这预测为基础,当时许多经济学家敦行实施有的通货膨胀政策。然而众所周知,政策产生了30年代以来最高的失业率。这是经济计量上的大规模失败。 在理论界,结构性模型也受到了许多经济学家的批评。其中最著名的三个批评来自于:Lucas(1976)、Sims(1980)、Hendry(1985)。Lucas认为结构性模型的外部参数会随着外部性因素发生变化,因此无法用于政策性分析。Sims认为结构性模型施加了许多不可信的识别因素。Hendry则认为该模型存在设定错误。受卢卡斯批评的影响,宏观经济学家发展出了包含理性预期和跨时最优的动态一般均衡(DSGE)模型;基于时间序列的实践成果,辛木思将向量回归(VAR)模型引入宏观经济学。亨德瑞等人则创立了从一般到特殊的LSE建模方法。 大多数经济学研究者长期在否定古典宏观经济模型方面追随凯恩斯,认为古典模型无法解释经济总量时间序列的重要特征。或许古典模型最重要的失误就是价格或工资水平以及货币存量(总需求)与总产出或就业之间的正相关性。古典模型的静态分析通常表明产出和就业水平的决定与价格和总需求的绝对水平毫不相关。但时间序列中广泛存在的正相关性似乎和总需求与产出之间的因果关系相一致。凯恩

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 [摘要]新凯恩斯主义在对劳动力市场的研究中,着力于从多个角度说明工资的粘性,并由此来证明劳动力市场的失灵、失业发生的必然性和加强政府干预的必要性,这些研究从多个方面给我国的就业以启示。 [关键词]新凯恩斯主义、工资黏性、劳动市场、就业 一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个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新学派。它坚持凯恩斯的基本信条,在凯恩斯传统下构建微观基础,并以独辟蹊径的研究方法和新颖的理论观点复兴了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者对失业的原因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提出了独特而又新颖的劳动市场理论。该理论克服了凯恩斯主义考察失业问题几乎不论及劳动市场的致命缺陷,维护了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非出清的信条。 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论的关键性假设是工资粘性。工资粘性是指工资不能随需求的变动而迅速进行调整,工资上升比较容易而下降则比较困难。由于工资有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之分,因而工资粘性也有名义工资粘性和实际工资粘性之分,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理论也就分为名义工资粘性论和实际工资粘性论。 (一)长期劳动合同导致名义工资粘性。在一些有工会组织的大型企业中,工资通常是由工会与企业通过谈判订立的合同而固定下来的,一般一定三年不变,在合同有效期限内,工资是不能随市场的供求行情而调整的。一些没有工会组织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企业,因受有合同企业工资粘性的影响,工资也不会轻易变动。 (二)隐含合同理论。隐含合同是指厂商与工人之间没有正式的工资合同,但互相有将工资相对稳定的协议或默契,被称为“看不见的握手”。该理论认为,从长期看工人向厂商提供劳动服务,厂商支付工资,实际上是一个保障合同交易。这一保险合同可以保护工人免受随机的、可以观察到的经济波动的影响。由于决定工资的劳资双方对待风险的态度是不同的,工人是风险厌恶者,厂商是风险中性者,于是双方在确定工资时会达成一种默契,实际工资保持相对稳定而不随经济波动而变化。将风险由工人工资转移给厂商利润,作为转移风险的代价工人接受低于市场出清的工资水平。隐含合同的存在使工资具有粘性。由于隐含合同的建立或货币工资的调整要参考公众有效性信息,而完全准确地确定公众有效性信息需要耗费厂商和工人较高的成本,因而调整工资的合同只是根据几个比较廉价的、简单的经济参数确定,这就使工资不能随着需求变动迅速做出调整,工资出现粘性。隐含合同之所以导致失业是由于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厂商和工人都只有部分的有限的信息,这就决定了均衡的合同会出现无效率的非充分就业。此时一般会采取解雇工人的形式。暂时失业的工人为了建立起其一个‘可靠者”的声誉,以求将来能得到更优惠的工资合同,往往会拒绝其他厂商提供的高工资的职位,因此失业会继续存在。 (三)效率工资理论。该理论认为,工人的工作效率受工资影响,工资的减少最终导致的是成本的增加或产量减少。于是当供给波动时会改变劳动力的边

宏观经济学第十章习题及答案

第十单元 宏观经济学主要流派 本单元所涉及到的主要知识点: 1.古典学派与凯恩斯经济学; 3.货币主义; 5.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一、单项选择 1.萨伊定律在货币经济中表现为( a ?投资恒等于储蓄; c .货币供给恒等于货币需求; )。 b. 投资等于储蓄; d .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 2. 古典经济学说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说争论的焦点是( ) a ?市场机制能否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均衡; b. 市场机制能否自动合理配置资源; c. 需求管理政策比供给管理政策是否更有效果; d. 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是否更有效果。 3. 强调市场经济具有自我矫正机制、能够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均衡的学说叫 做( )。 a. 凯恩斯经济学; b .凯恩斯 主义; c. 新凯恩斯主义; d .古典经济学。 4. 强调市场经 济不能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均衡的学说通常叫做( )。 a. 凯恩斯主义; b .货币主义; c .古典学说; d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5. 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 )。 a ?奥肯定律; b .蒙代尔定律; 2.正统凯恩斯主义; 4.供给学派; 6.新凯恩斯主义。

c.萨伊定律; d.李嘉图等价定理。 6.在欧文?费雪的交易方程与剑桥方程中,货币数量的变动仅仅影响() a?实际收入;b.名义收入; c. 一般价格水平; d.总就业量。

7?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数量的变动( ) a. 仅仅影响价格水平;b .会同时影响价格水平和实际收入; c .仅仅影响实际收入; d ?对价格水平和实际收入没有任何影响 8?货币主义认为,货币数量的变动( )。 a. 在短期,会影响价格水平与实际收入; b .在长期,会影响价格水平 与实际收入; c ?在短期仅仅影响一般价格水平; d .在长期仅仅影响实际收入。 9 ?货币主义者相信货币流通速度( )。 a ?相当易变; b .短期内比较稳定,在长期会剧烈变动; c ?相当稳定; d .短期内剧烈变动,在长期比较稳定。 10. 古典经济学认为( )。 a.货币数量的变动不影响真实变量值; b .货币数量的变动影响真实变 量值; c .货币数量的变动影响就业量; d .货币数量的变动影响商品的 相对价格。 11.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 a.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c .正常的菲利普斯曲线; 12. 削减税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管制,是( )的主要政策主张 a.凯恩斯主义; b .货币主义; c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d .供给学派。 13.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货币经济周期模型表明,失业都是( ) a.非自愿的; b .自愿的; c .结构性的; d .周期性的。 14.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是( )。 a.实际产出围绕潜在产出的波动; b .名义收入围绕实际收入的波动; )向右下方倾斜。 b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d .幻觉的菲利普斯曲线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原凯恩斯主义

1、比较新凯恩斯主义与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并着重分析他们对经济波动的看法?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继承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失业、市场不出清是经济的常态”的说法,认为货币是非中性的,货币在经济体系中是重要的,认为古典二分法(注)失效,重视短期分析;强调市场的不完全性(不完全竞争);赞成政府干预经济活动。新凯恩斯坚持了凯恩斯主义的工资、价格黏性(刚性),市场不出清、斟酌使用经济政策的观点。但同时也吸收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性预期和微观基础,例如个人利益最大化等。 关于经济波动 整个宏观经济问题被归结为两个问题:总需求是否等于总供给,如果不相等会引起经济波动;用什么经济政策对付经济波动。不同的经济学派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根据萨伊定律,图中的投资口和储蓄口总是连在一起的,投资恒等与储蓄,总供给总是等于总需求,不需要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干预。 凯恩斯主义认为,由于工资和价格刚性或其他原因,投资口和储蓄口之间没有管道相连,投资未必等于充分就业状态的储蓄,总供给未必等于总需求,所以管道中流动的国民收入会因此而上下波动。为稳定宏观经济,国家必须干预。新古典综合的观点也是如此。 随着新古典综合的衰落,以货币主义为先驱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出现。 货币主义认为,凯恩斯主义的错误在于忽视了货币发行过多的消极作用,凯恩斯主义认为增发货币可以解决就业问题,没有顾及通货膨胀的后果。在凯恩斯主义影响下,西方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投资。货币主义认为,这不过是用政府投资替代了私人投资。政府投资往往用于非生产投资,而私人投资的用途总是生产性。生产性投资减少,企业雇工人数减少,部分地造成失业;生产性投资减少,社会生产量减少,部分地导致通胀。 可以说,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都认为经济运行的问题出现在需求方面。凯恩斯主义强调财政政策,而货币主义则反对财政政策,主张着重货币政策。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否定了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理论,用企业的不完全信息来解释宏观经济学中波动问题。为了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个人力图对经济变量做最准确的预期,避免行动盲目性。但是,在短期内,由于信息不充分,预期未必准确,随着时间的拉长,信息会越来越多,在长期,人们能够正确预期到充分就业条件下的总供给量,根据预期到的总供给量决定自己的行动。市场机制会是实际产量达到充分就业水平。凯恩斯主义的政策改变了总需求,而总供给不变,后果是价格上涨,而产量不变。即,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在长期是无效的。在短期,由于人们的信息不充分,人们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会使总供给量变动,就业量、产量可能会偏离充分就业水平。即使这样,凯恩斯的经济政策也难以奏效,因为,政府的信息也不充分,无法做出正确的预期。 新凯恩斯主义,他们坚持凯恩斯主义的工资、价格刚性,认为两者的刚性根源于资本主义体制和行事通则,完全符合理性预期和个人利益最大化等原则,为它的宏观经济学找到了微观基础。在外界力量冲击下,产量和就业量会偏离充分就业水平,由于工资和价格刚性,使社会难以在短期内恢复到充分就业状态,有必要采用斟酌使用的经济政策。一方面,可以低于外来冲击,另一方面,可以使经济在受到冲击后迅速恢复,避免长期的偏离。 可见,新凯恩斯主义认为,投资口和储蓄口之间存在着一个连接的管道,但外来冲击下,工资和价格的刚性的泥沙把管道给堵上了,如果听其自然,需要水流长时间冲刷恢复;有必要采用斟酌使用的经济政策,来疏通管道,达到充分就业水平。 古典二分法是古典经济学家把经济分为两个互不相关部分的研究方法。当时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分为实际经济与货币,相应地经济学分为经济理论和货币理论。经济理论研究实际经济中产量的决定,即产量是由制度,资源,技术等实际因素决定的,与货币无关。货币理论说明物价水平的决定,即我们所公认的货币数量论。宏观经济学中认为是名义变量和真实变量的理论区分。

第十章 宏观经济学概论

第十章宏观经济学概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重点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通货膨胀率的计算;失业率的计算 一般掌握: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失业的含义;经济周期的含义;经济增长的含义 一般了解:宏观经济学中的两个学派的争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内容: 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及核算方法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国内生产总值(英文缩写GDP)是指一国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二)在理解这一定义时,我们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国内生产总值指一国在本国领土内所生产的产品与劳务,既包括本国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与劳务,也包括外国企业或合资企业在本国生产的产品与劳务。 第二,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年内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总值,因此,在计算时不应包括以前所生产的产品的价值。例如,以前所生产而在该年所售出的存货,或以前所建成而在该年转手出售的房屋,等等。 第三,国内生产总值是指最终产品的总值,因此,在计算时不应包括中间产品产值,以避免重复计算。 第四,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最终产品不仅包括有形的产品,而且包括无形的产

品一一劳务,即要把旅游、服务、卫生、教育等行业提供的劳务,按其所获得的报酬计入国内生产总值中。 第五,国内生产总值指的是最终产品市场价值的总和,这就是要按这些产品的现期价格来计算。这样就引出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其一,不经过市场销售的最终产品(如自给性产品,自我服务性劳务等)没有价格,也就无法计入国内生产总值中;其二,价格是变动的,所以,国内生产总值不仅要受最终产品数量变动的影响,而且还要受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 (一)支出法 支出法又称产品流动法,产品支出法或最终产品法。这种方法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计算出该年内生产出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即把购买各种最终产品所支出的货币加在一起,得出社会最终产品的流动量的货币价值的总和。 (二)收入法 收入法又称要素支付法,或要素收入法。这种方法是从收入的角度出发,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种收入相加。即把劳动所得到的工资,土地所得到的地租,资本所得到的利息,以及企业家才能所得到的利润相加,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三)部门法 部门法按提供物质产品与劳务的各个部门的产值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这种计算方法反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来源,所以又称生产法。 三、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五个基本总量及其相互关系 在国民收入核算中,除了国内生产总值之外还有另外四个重要的总量: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这五个总量之间存在一定的

浅析凯恩斯主义及其新的发展

浅析凯恩斯主义及其新的发展 摘要:凯恩斯主义是当代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一个主要流派,产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19 世纪30 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为应付频繁的经济危机,一种以政府干预经济生活为主要特征的理论—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并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要的经济理论之一。但自70年代以后,由于西方国家普遍出现经济滞胀,,凯恩斯主义陷入困境,走向衰落。本文试图论述凯恩斯主义对传统经济学的重大突破及其贡献,并指出了凯恩斯主义自身的理论缺陷,阐述了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前提及其特征,最后分析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主要特点。 关键词:凯恩斯主义,理论缺陷,经济危机,新的发展 一、凯恩斯主义的出现及其贡献 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之后, 传统的自由主义经济学日益遭到严峻的挑战,此时凯恩斯主义开始兴起,并逐渐成为各国政府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与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凯恩斯主义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有了新的观点和新的见解:一是承认经济危机确实存在。而传统经济学根据萨伊定律:供给恒等于需求,从根本上否认普遍意义上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二是确认经济危机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调节而恢复均衡, 因而主张采取强有力的政府干预, 对危机进行紧急救治。传统经济学认为经济只会出现局部失衡, 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具有很高的完善性和协调性, 可以自动调节使经济运行重新恢复正常, 因此主张自由放任, 反对政府干预。三是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源是有效需求不足。这一观点改变了资产阶段经济学家从经济外部寻找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原因的一贯传统。他从考察生产、就业和收入的决定因素入手, 分析了有效需求原理以及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偏好三个基本心理规律, 进而分析了消费与投资两方面有效需求不足的内在结构。 二、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核心 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就业理论,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理论。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西方资本主义未实现充分就业的主要原因。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决定实际就业量, 有效需求的大小决定就业水平的高低。由于三大基本心理规律的作用,有效需求不足造成非自愿失业,达不到充分就业,出现“富裕中的贫困”的矛盾现象。凯恩斯认为,影响有效需求不足的三大心理因素分别是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流动偏好和心理上的资产未来收益预期。而这三大心理因素又将影响三大基本心理规律,它们分别是为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当社会的实际收入增加时社会消费不会按同一绝对量增加,所以储蓄的绝对量

《金融学》习题集 第十章

《货币金融学》习题集 第十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一填空题 1、是测度通货膨胀何通货紧缩的主要标志。 2、根据不同的标准,通货膨胀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按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和两大类;按物价上涨的不同速度可分为、和;按西方通货膨胀学说分为和。 3、我国学者按形成的原因不同,将通货膨胀分为、、 和 4、凯恩斯主义的通货膨胀理论是。他们强调引发通货膨胀的是 ,而不是货币量。 5、后凯恩斯学派则用解释通货膨胀。把通货膨胀归咎于 提高。 6、货币主义学派则认为,通货膨胀完全一种现象, 是通货膨胀的唯一原因。 7、马克思主义认为,通货膨胀表现在流通领域,根源于和。 8、通过宏观紧缩政策控制社会总需求,各国治理通货膨胀的主要手段有: 、和。 9、治理通货膨胀主要有以下三大对策、和。 10、国外学者普遍把通货紧缩定义为。 11、双要素通货紧缩定义包括和。 12、三要素通货紧缩定义认为通货紧缩是、 和三者同时持续下降。 13、对温和型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有三种观点:、 和。

14、1997年以来中国的通货紧缩趋势是以和 为主要特征的。 二单项选择题 1、认为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从而引起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是。 A、需求拉上论 B、成本推进论 C、开放型通货膨胀 D、隐蔽型通货膨胀 2、把通货膨胀归咎于产品成本提高的是学派。 A、凯恩斯主义 B、后凯恩斯 C、货币主义 D、马克思主义 3、下列不属于通货紧缩三要素定义。 A、物价水平持续下降 B、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 C、社会总需求下降 D、经济衰退 4、认为通货紧缩完全是一种货币现象是的观点。 A、凯恩斯主义 B、后凯恩斯学派 C、货币主义学派 D、马克思主义 5、认为通货膨胀表现在流通领域,根源于生产和流通领域,是的观点。 A、凯恩斯主义 B、后凯恩斯学派 C、货币主义学派 D、马克思主义 6、认为引发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社会总需求而不是货币量,持这种观点的是。 A、凯恩斯主义 B、后凯恩斯学派 C、货币主义学派 D、马克思主义 7、通货膨胀对策中,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出售政府债券属于。 A、控制需求 B、改善供给 C、收入指数化政策 D、紧缩性财政政策 8、通货膨胀对策中,压缩财政支出属于。 A、改善供给 B、紧缩性收入政策

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区别

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区别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成为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两大主流学派。这两个学派的根本分歧是承不承认市场的不完整性,承不承认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坚持市场的完善性,认为追求自身利益的经济主体对未来具有理性预期并据此行动,因而一切经济资源的价格会迅速调整,达到市场出清,经济自动趋向均衡。这样,政府对经济是一切干预都是不必要的,也是无效的。 (1)如果政府采取超越人们预期的突如其来的政策干预行动,尽管短期内可能使经济偏离均衡,取得某种小、但只会使经济走想更大的非均衡,政府对经济的任何干预都是利少弊多。 (2)不管他们的理论结果多么精致、完善,精神实质始终是一句话:彻底的经济自由。新凯恩斯主义坚持市场的不完善性,认为追求自身利益的经济主体不可能对未来能洞察一切并据此行动,因此一切经济资源的价格难以迅速调整并达到市场出清。 (3)经济从非均衡走到充分均衡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过程,在此期间,经济回遭受损失,因此,政府的政策干预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尽管该学派的理论结构并不景致、完善,而且说法不一。 (4)缺乏统一的理论体系,但精神实质也始终是一句话:政府干预是必要的。 这两派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我们不能说谁是谁非,而只能说哪一派的观点和主张较符合真实世界。从这一点看,新凯恩斯主义可能比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更符合实际些。根本原因在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关于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能理性预期的假定条件实在太苛刻。 人们在市场活动中为了自己的利益,尽管力求掌握一切可能获知的信息,不断修整与其中是一切错误。但由于世界的千变万化,一切经济现象无刻不在变动中,加上人们总有某种为自己利益而欺骗和损害别人的机会主义倾向,因而对所有经济活动主体来说,信息总是不完全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作为一种理论抽象,尽可能作出理性预期和市场出清假定,但现实生活中永远不存在这些假定的情况。可能正因为如此,所有市场经济国家政府都没有按新古典经济学派的主张去做,对经济的形形色色干预从未间断过,哪怕是在经济自由注意呼声最强烈的年代中,政府始终担任在着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角色。 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新凯恩斯主义无疑继承了传统凯恩斯主义的衣钵,但力图克服传统凯恩斯主义的不足,寻找价格粘性和市场非出清的微观基础,竭力证明这种“粘性”和“非出新”同样是经济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结果。他们找了五花八门的“理由”来说明这种“结果”,这些“理由”有些看来很不充分,证据不足,但有两点是值得肯定的:一是这些“理由”都是从经济主体为追求自己最大利益出发的,因而是合乎经济学基本原理的,也是能使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建立在一个扎实的微观基础上;二是这些“理由”尽管各不相同,说法各异,但都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的,是现实经济生活的某种反映。 显然,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分歧和区别,并不在于认为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要不要“理性预期”或力求“理性与其”,而在能不能“理性预期”或做到“理性预期”,也不在于认为要不要“市场出清”,而在于能不能“市场出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这一标准看,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可能比新凯恩斯主义离真理更远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