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政治 第8课 财政与税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政治第8课财政与税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1.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其来源。

(1)含义: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

(2)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收入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

2.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很多,期中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1)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二者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只有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财富不断增加,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

(2)分配政策:

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尤其会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支持和调控的力度,最终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因此,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 财政支出的含义和种类。

(1)财政支出是国家对筹集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

(2)按照具体的用途,财政支出主要包括:

①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的首位,经济建设支出中,基本建设和支持农业的支出占了绝大部分。

②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包括:设备购置、维护费,人员经费,公务费用。

③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包括:政府、司法、驻外机构支出,军队、国防建设、国防科研的支出。

④社会保障支出。国家财政为公民提供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的各种费用。

⑤债务支出。包括偿还内债和外债。

4. 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的含义

(1)财政收支平衡指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收入和支出相等是财政收支的理想状态,但在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存在。

(2)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

注:财政节余并非越多越好,节余过多,意味着财政资金的闲置和浪费。财政赤字也并非一定不好,只要适时适度,如在通货紧缩时增加财政支出来刺激社会总需求,就会出现一定的财政赤字,反而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若赤字过大,就可能导致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引发通货膨胀。

()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收入(减少税收),增加财政支出,可能伴随着一定的财政赤字,所以扩张性财政政策也叫赤字政策。相反,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收入(增加税收),减少财政支出,可能伴随着一定的财政节余。但若是略有节余或略有赤字,则仍然保持了财政收支平衡。

5. 我国财政的作用

国家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如果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会导致投入某些行业、地区的资源严重不足,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与发展。国家通过财政支持这些行业、地区的建设,有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例如,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建设周期长,投资风险大,离不开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经济平衡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避免出现大起大落。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反之,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要,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

6.税收的含义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税收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采取法律形式的分配。

注:税收属于分配范畴;

税收凭借的权力是政治权力;

税收分配的目的是满足国家履行其公共职能的需要。

税收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是税法。

7. 税收的基本特征。

(1)强制性: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征税。

强制性的表现:一是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二是税务机关必须依法征税。

正因为税收具有强制性,所以它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最普遍、最可靠的一种形式。

注:社会产品的分配凭借两种权力进行,一是国家政治权力,二是所有者权力。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获得,而利润是国家凭借所有者权力获得,个人分配中的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都是凭借所有者权力获得。

(2)无偿性:国家征税后,不直接对纳税人返还利益。

无偿性是相对的。直接无偿,间接有偿,即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3)固定性:税收在征收前以法律形式预先规定,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税率,不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4)三者的关系: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第一,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

第二,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8. 个人所得税

第一,属于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所得额征收的一种税。

第二,征税对象:个人所得额。

①必须是合法所得;②并非全部所得,有一定范围和起征点。(参阅课本,即可)

第三,纳税人:在我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以及在我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

第四,税率:按应税项目不同,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

第五,作用: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运用:能够运用个人所得税的计税办法计算税收。

注意我国的个税的起征点已由1600提高到xx。

例:王某每月的工资薪金所得为6000元,请问他每月的税后收入为多少?

应纳税所得额:6000-xx=4000元

500×5%+1500×10%+xx ×15%=475元

6000-475=5525元

判断:个人的全部收入都要征收个人所得税。(×)

9. 税收的作用

(1)增值税作用:增值税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也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可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而且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偷漏税行为。

(2)个人所得税作用: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10.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公民自觉纳税的必要性(即为什么要依法纳税?)

①由于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决定我国税收的性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②在我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而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

③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公民享受了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偷税和骗税比较:手段相似,都采用欺骗手段;对象不同,偷税指向应纳税款,骗税指向税收优惠。

欠税和抗税比较:手段不同,前者拖欠,后者以暴力或威胁;结果一样,拒不缴税。

2019-2020年高中政治第8课时《发展生产满足消费》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

[新课标要求]

知识目标

1、识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

2、理解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3、运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经济现象。

能力目标

通过对“生产与消费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实例中分析认识生产的决定作用,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观察、分析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衷心拥护中国产党,拥护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认识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自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教学重点、难点]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2、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教学方法]

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第一单元学习了生活与消费的主要知识,而生活与消费必须通过发展生产来解决,从而引入第二单元,投资与创业以及本节课的生产问题。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与回忆,感知生活消费与生产发展密不可分,从而引发探究的欲望和兴趣。

进行新课

(一)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下列材料,引导学生思考。

A、过去的消费观念:“闲时吃稀,忙时吃干”,“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B、交通工具变化:马车――客车――火车――轿车――飞机。

C、生活娱乐活动变化:说书、唱戏――电影――电视――因特网。

D、还有哪些生活消费方面的变化?

提出问题:生活消费方面的这些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生活消费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主要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造成的。

(1)生产决定消费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1页,并思考:生产如何决定消费?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并积极思考与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总之,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人类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

(2)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教师活动:承接前面问题的总结,继续设问:生产决定消费,人们的消费对生产有没有影响呢?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1页虚框内材料,并思考材料说明的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就材料与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见解作点评、总结:材料说明,生产是围绕着人们的消费需要进行的,消费拉动经济发展,促进生产发展

首先,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

其次,消费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

再次,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质量和生产积极性。

(3)社会再生产

教师活动:说明社会生产是不断重复进行的,不会中断。引导学生看教材P33,提出问题:什么是社会再生产?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其中,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消费是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2、大力发展生产力

(1)理论原因: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现实原因:社会主义本质和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决定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说明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和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

(3)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2页彩图,联系近年来生产和生活的变化,思考并找出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得出结论

(4)怎样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发表见解。

教师点评总结: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各项基本制定,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人是生产国具有决定性的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要大力实施科学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课堂训练与检测

(一)P27:1、2、3、4、5

(二)P28非选择题

(1)材料一反映了经济信息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保启示?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简要说明国家推广家电下乡活动的意义。

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以及大力发展生产力问题。让学生明确生产决定消费,同

时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现实情况决定了,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课余作业

2、简析题:“不顾生产发展的可能提出过高的消费要求是错误的;而在生产发展允许的限度内限制消费也是不对的。”请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的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简要的分析。

高一(1)发展生产满足消费作业

1、P27—28能力提升选择题,请按下表格式完成。

2、简析题:“不顾生产发展的可能提出过高的消费要求是错误的;而在生产发展允许的限度内限制消费也是不对的。”请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的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简要的分析。

高一(2)发展生产满足消费作业

1、P27—28能力提升选择题,请按下表格式完成。

2、简析题:“不顾生产发展的可能提出过高的消费要求是错误的;而在生产发展允许的限度内限制消费也是不对的。”请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的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简要的分析。

高一(3)发展生产满足消费作业

2、简析题:“不顾生产发展的可能提出过高的消费要求是错误的;而在生产发展允许的限度内限制消费也是不对的。”请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的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简要的分析。

高一(4)发展生产满足消费作业

2、简析题:“不顾生产发展的可能提出过高的消费要求是错误的;而在生产发展允许的限度内限制消费也是不对的。”请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的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