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影响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影响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影响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影响

广西宾阳县大桥中学陆艳

[中文摘要] 语言深深扎根于文化这块土壤,要想真正掌握一门语言,就应系统了解该语言所属的文化。本文讨论语言和文化相关性,论证英语语言教学中,导入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较大,在不同文化中的内涵可能大相径庭,所以在英语语言教学中引入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对于学生真正掌握英语等有很大帮助。教师应当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将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充分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去,才能够使英语教学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关键词] 英语语言教学文化背景知识

Ⅰ引言

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极为密切。语言的产生一方面意味着人类文化的产生,另一方面又促进了其他文化现象的发展。文化在语言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同文化背景知识下所产生的语言有其表达独特的内涵,如果不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就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失误、偏差和对某些词语的费解。语言学家多拉提出:我们不掌握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就不能学好语言。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东西方两种文化的接触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对所学国家的文化缺乏了解和认识,即使对所学语言的语音、语法及词汇掌握得很好,也不可避免的会在交际运用时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在英语学习当中,我们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即使文章中没有生词,也没有语法障碍,可也不能理解文章的内容。究其原因,就是不了解英语语言中所隐含的与母语不同的文化内涵,这就是文化差异的干扰。Ⅱ语言文化与教学

2 . 1 文化背景知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词汇和语法教学的过度强调使得教师和学生走入了一个误区:认为有丰富的词汇量和夯实的语法基础就等于学好了英语。于是,英语学习就变成了枯燥机械的单词、词组和语法规则的背诵,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是无法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的,学习英语也仅仅是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要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就要让他们对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有所了解。

外语教学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背景下的个人或集体试图学习和习得目标语的语言文化角色的过程。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因此, 在外语学习中仅仅学习发音和语法是不够的。许多交流失败例子的产生正是由于缺少相关的异国文化知识。语言教学必须与相应的文化教学结合起来, 才能最大限度达到现代教育的既定目的。文化教学是外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最主要方法, 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能力结构, 提高学生的社会文化领悟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化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还能增强教师的讲课兴趣。加入了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活动不再仅仅局限于纯粹的语言知识范围, 例如单词形式、句子结构以及语法结构, 而是掺加了充满异国风情的风土习惯、伟人事迹、神话传奇等相关知识,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自然更加形象生动, 丰富多样。如果教师能将文化背景知识的讲授融合到单词和语法的教学当中去,原本机械枯燥的英语学习就能够变得有趣起来,也更加易于理解,自然也就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了。

2.2文化背景知识能促进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

中学英语新教材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强调学生的跨文化差异意识,而其有效途径之一则是通过把英语语言与文化融为一体的阅读教学。中学英语阅读教学必须同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结合起来,不应该把语言和文化割裂开,这是语言学习的本质属性。在基础教学阶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文化导入的自觉性、计划性和系统性,让中学生初步接触和了解英美等国的文化将有利于学生对英语阅读的正确理解,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文化图式与阅读文本进行交际的能力。依据文化语言学理论及文化图式理论,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通过阅读课文中文化内容的融入,学生初步接触和了解英美等国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等,有益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在阅读课中导入文化内容并在教学中尝试鼓励学生个人参与学习文化活动,让学生自觉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融入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能根据所读内容的具体语言环境及文化背景正确理解文章,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特别是阅读能力。如英国习语“bread and butter”,字面意义很容易理解——“面包和黄油”,如果放到句子当中,如:“This is a bread and butter job for him.”倘若没有一定的背景知识,恐怕就难以理解了。事实上,由于气候和地理位置的影响,英国极其适宜栽种小麦,用以制作面包,面包就成为了英国人的主食,面包加上黄油对于他们来说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食物。所以,“bread and butter”的引申义为“维持生活所需的”,“谋生的”。这句话的含义就是,“这是他赖以为生的职业。”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学习自己的母语,是在我们这个中华大家庭的环境中进行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说是天生就会说汉语,会用汉语。但是,当我们在学一门新的语言时,却还局限在我们所生活的圈圈中,满脑子都是我们的生活习惯和传统思维方式,用我们的老一套模式去学习外语,那结果必然是收效甚微了,因此,我们在外语教学中要努力冲破传统工具主义语言观,树立崭新的文化语言观是十分必要的。

2 . 4 文化背景知识能够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不仅仅是一门学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它更是一种沟通的工具。学生们学习英语这门国际性的语言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与其他国家的人们进行沟通交流,跟上世界发展的脚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然而,虽然拥有了扎实的语言基础,中国学生在与外国人交流时仍然错误频频、漏洞百出,其原因归根究底就在于对英语文化缺乏了解。拥有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对于交际能力的提升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它能使人们在交往过程中避免误解,确保沟通交流的顺畅进行。

中西方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如果对彼此的国家文化无甚了解,就很有可能遇到交流障碍,甚至产生误解。例如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2 . 5 词汇学习中的文化渗透

词汇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各种文化信息,词汇本身的产生、延伸和新陈代谢,提供了有关文化发展的信息。同时,文化发展过程中因人们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历史背景、心理特征等综合起来的文化意识会影响词汇的意义。教师在教授

时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总结中文词汇中的外来词,不仅可培养学生对外国文化和外语学习的积极态度,增强学习动机,更可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

Ⅲ、具体策略

教师首先要树立外语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不可分割的观念,不断丰富自己所教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并帮助学生认识到文化背景知识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使用目的语,让学生充分浸没在目的语的语言文化环境之中。再次,教师还应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紧跟语言发展变化的趋势,掌握语言及词汇发展的最新动态。因为如果不了解词义的变化,有时即使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交流目的,我们所用的语言也会显得有些古怪或知识已经陈旧。所以,外语教师应对英语词汇进行动态研究,尽可能地排除由文化差异引起的交际障碍。最后,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不应仅限于词汇教学,课堂教学的其他方面,如听、说、读、写、译也应该积极进行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更好效果。

3 . 1、文化背景知识在教学中的意义

在英语教学中,要使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教师除了合理有效使用教科书外,还应该积极主动利用各种文化等方面的课程资源来“扩大内需”。文化背景知识是阅读素质的重要基础。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不是被动获取阅读材料中的信息,而是运用已经具备的背景知识,根据上下文去预测和理解意思。或者说人们在理解新事物的时候,需要将新事物与已知的概念、过去的经历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所以,激活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可以使其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更加透彻,从而获取更多的知识。这种知识的积累又为其以后阅读活动中背景知识的激活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3 . 2、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文化素质的培养,而不是纯语言的训练或交际技能的训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语言输入和文化输入主要依靠英语教材、课堂和英语教师的传授。因此,英语教师的英语文化修养显得尤为重要。英语教师提高文化素养的途径是接受专业培训,学习英语文化课程,深入细致地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甚至生活细节,为改善英语教学创造条件。英语教师还应更新教学观念,处理好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

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结合教材设置情景,进行跨文化知识的介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比较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使学生认知、理解这种文化差异,有意识地参照得体、恰当的文化背景来进行交流;在课外教师也应最大限度地创设好英语文化氛围,如,鼓励学生广泛地进行课外阅读,多渠道地摄取文化养分,在阅读过程中多注意其中的文化细节,以便更深层次地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参照教材内容,以课本剧为依托,让学生参与戏剧表演;组织学生观看外国录像、电影,让学生通过感官与心灵接触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信息,以轻松愉悦的心情体验外国文化并感悟其文化内涵。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用英语与外国人接触,进行面对面交谈,或访问网站,与外国网友交流,让学生在直接的交流中理解外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锻炼跨文化交际能力。

3 . 3、提高文化修养,扩大知识面

英语教师平常就应该做好各种知识的积累,可以通过结交外国朋友、阅读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欣赏精彩的外国电影和歌曲、上网浏览等渠道来了解外国文化,扩大视野,充实自己的文化底蕴,以便在讲解课文时能够得心应手,使课堂教学更有吸引力。例如,外研版的八年级上册Module 8 Around town ,上这一

课时,我用幻灯片展现了一些世界著名建筑物,学生对这些建筑物都不陌生,但也许不清楚它们背后的故事和出自哪个艺术家之手,借此机会我让他们对之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来帮助其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提升文化素养。又如,Module 5 Western music,我先播放一些学生熟悉的英文歌曲,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再解释西方歌曲的文化背景,并让学生用西方歌曲与中国歌曲做对比,更好的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

3 . 4、要把握时机,随时讲授

由于当前中学没有开设专门的文化背景知识课,我们只能按现有教材就地取材,遇到什么讲什么。教师也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图片资料、使用网络视频、叙述与主题相关的故事、预测课文等方式,有效地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也可以重点讲那些具有背景意义的词汇和交际用语,恰当扩展其知识内容,顺便讲一些外国的风俗习惯和交际常识。例如,在讲到Module7 Eating together时,要谈到西方是用刀叉用餐,而中国是用筷子吃饭,以及中西方饮食方式及烹饪的不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西方的饮食文化解释与学生,让他们以小组活动讨论自己对西方饮食的所见所闻,并通过师生的互动,学生们知道了西方的饮食习惯以及餐桌礼仪,达到教学目标。

3 . 5、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

英语教学应该将语言教学置于跨文化交际环境之中,抓住文化障碍、误解和冲突的焦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把跨文化交际能力列为英语教学的目标,英语教学才能不失其完整性,才能真正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对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必要解释,还应同母语进行适当的比较。如“dear” 一词,在美国,无论男女老少、上下级之间都可使用,可在中国就不能随便使用。

3 . 6、寓教于乐

每周都安排学生看一次电视剧集,在轻松的气氛下进行听说口语训练。通过剧中情节,学生有面对美国人交谈的“临场感”,同时品味美国文化与生活,习得活生生的美语。英语成语、谚语包括着许多文化背景知识,教师可以有选择地进行教授。

Ⅳ结束语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是文化知识的直接体现。因此英语教学应该包含文化知识传授。教学中只有纳入文化成分,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记忆和应用。英语背景知识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单靠教师在课堂上的引人、讨论是不充分的,英语教师尚需引导学生加强课外学习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汲取。例如:阅读英语国家的报刊、书籍等,直接汲取背景知识;看英语影视资料等获取背景知识等等。英语教师应该多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指导,向学生介绍学习材料相关的背景知识、信息,在适当的时候还可以让学生参加复述活动或者谈谈读后感等。讨论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语言背景知识。当前英语教学任务应该是在加强英语语言教学的同时加大力度提高学生英语背景知识的汲取,加强学生的英语内涵。

参考文献

[1] 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M] .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 董耐婷. 词汇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J] . 外语研究,1998.

[3] 胡文仲. 文化与交际[M] .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4]怀宝珍. 浅析英语国家饮食文化对英语饮食习语的影响[J].山东商业职业技

术学院学报. 2010(5):104-106

[5] 林纪诚,俞青海. 语言与文化综论[A] .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6] 刘双. 文化因素在词汇理解中的作用[J] . 外语学刊,1995 .

[7]刘西娟. Eye Contact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J]. 科技信息. 2009(06): 452-453

[8] 李燕姝. 也谈外语教学中的语言与文化相结合[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

[9]钱敏. 对加强文化教学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几点思考[J]. 成都教育

学院学报学报. 2006, 20(3):43-45

[10] 张国扬、朱亚夫. 外语教育语言学.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高中英语教学论文-掌握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1)

掌握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摘要: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和载体,两者相互影响.提高阅读能力,除了掌握必要的语言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了解语篇的背景知识,培养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英语文化、背景知识阅读能力 任何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不尽的文化内涵。语言与文化是同时产生并且相互依存的。中国文化与英美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我们的阅读理解,这就是阅读中的文化障碍问题。实践表明,对阅读材料的文化背景知识了解得越多,阅读理解的准确率就会越高;反之,越低。因此,了解文化背景知识对阅读者来说是很重要的。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学生才能更快更准确把握英语的语言本质和思想内涵,因此也才能更准确学习和运用英语,尤其有助于英语的阅读和理解。 英语的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英语文章的体裁各式各样,时而包含丰富的文化知识,时而隐现特定的背景知识。有些文章,虽然在阅读的过程中没碰到一个生词,没有语法障碍,但是若没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你就不知道在讲些什么。请看以下对话 Zhoulan:---Are you English? David:---No, I'm not. Zhoulan:---But you speak English. David:---That's correct. Zhoulan:---Where are you from then? Canada? David:---No, I'm from Britain. Zhoulan:---But I thought you said you weren't English. David:---Right, I'm British, but I'm not English. Zhoulan:---What are you then? David:---I'm Scottish, I'm from Scotland. Zhoulan:---Where's that? David:---It's to the north of England, It's part of Britain. Zhoulan:---Have you got a map to show me? I'm puzzled.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的培养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的培养 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就本人 多年的教学经验拙议如下: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参见胡文仲:《文化与交际》,1994)。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https://www.360docs.net/doc/2c15009424.html,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

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的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 ,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 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blue print,等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促进English learners在目的语(target langua ge)学习中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code),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如:汉语中的“龙”,“生死轮回”,“八卦”,“阴阳”,“气功”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云里雾里,不知何物。同样,当我们看到英语中He i s a wolf这个句子时,还以为是“这个人很凶”,实为“他是个好色之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方式浅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c15009424.html,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方式浅析 作者:罗燕 来源:《学生之友·素质教育》2019年第02期 摘要:《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将英语课程的性质界定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属性。学习英语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传播中国文化,还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接受教育和职业发展的机会。因此,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能增加知识储备、促进其思维发展,并为其更好的适应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渗透 一、文化渗透在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突出英语课程教学的人文性,文化意识的渗透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了解和学习语言发源国的文化对于掌握语言以及在语境中完成对听力、阅读、写作和综合表达等基本技能的把握方面具有指导意义。英语教学中,我们提倡教师要创设语言环境完成语言的输入,也就表明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与人之间在真实语境中的互动和沟通。需要掌握其文化知识,可以有效的避免在语言输出的过程中出现文化差异导致的理解偏差。而这些,单靠日常的英语教学中对听说读写的训练是无法做好的,基础知识的掌握也并不完全意味着学生就能够学好和运用英语。同时,有意识地将文化知识在基础英语教学中进行渗透可以帮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正确理解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学习的关系,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只有通过亲身试用语言,才能将习得的知识加以拓展应用,而这离开了文化情境是做不到的。所以,学好英语,首先要掌握英语国家的文化。教师要意识到在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文化教育,正是为了给学生提供理解和思考的平台,最终能培养学生从简单的学习理解上升到应用实践。 二、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常用方式 (一)依托课本内容,充分挖掘文化内涵 在英语教材中,文化信息往往伴随着课本材料呈现出来,这需要教师充分发掘课本内容,将涉及的文化知识延伸到课本以外,并结合教材渗透给学生。教师在进行文化拓展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选取的拓展知识应能激发学生加入研究和探讨中。例如,西方饮食习惯、生活习俗、天气状况、节假日等话题都较适合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在讲授的基础上,可以鼓励学生查找资料信息,加强师生互动,增强学生对背景文化的认识,以达到了解更多外国文化的目的。 (二)创设真实语境,提升学生“实战”水平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教材进一步丰富了文化教学的内容,包括我们的民族文化,英语国家的文化和非英语国家的文化,通过文化内容的学习,学生的视野会更开阔思想会更丰富,思维会更活跃,交流会更得体。 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文化是“特定社会中成员所拥有的信仰、思想方式、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社会习惯等的总和”。 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有利于学生进行文化交流。 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不是靠单纯灌输语法知识的传统外语教学模式就能有效开展的。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

《英语课标》中指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接触和了解外国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热爱,有益于接受属于全人类先进文化的熏陶,有益于培养国际意识。 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文化导入,努力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外国文化,发展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要想充分扩大学生接触英语国家文化的范围,必须采取多种方式。 1通过英语词汇,进行文化对比。 中西文化差异在语言交流中涉及面非常广,如日常见面时的问候、称赞、致谢、道歉以及委婉语、禁忌语乃至身势语言等,教师应该努力激活教材内容,进行文化比较,。 西方人认为,在日常交往中,直接打听别人的经济收入、年龄、宗教和政治信仰、婚姻状况等是一种侵犯,因为那些是属于与提问者无关的内容。

而通过用谈论天气的办法来打开与西方人谈话的话题是非常明智的。 所以当在教学有关天气的内容时,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出这一文化背景,并告诉学生谈论天气的方法多种多 样,如Lovelyday,isn’tit?It’safineday,isn’t it?等等。 凡是遇到具有文化内涵的词汇,教师就适当提醒学生。 中西方人给动物和颜色的文化附加意义也不是一样的,如在中国,有人听见Youarealucky dog必然生气,但在英语中luckydog是“幸运儿”,“cleverdog”意为“聪明的人,“Itrainscatsand dogs”意为“下倾盆大雨”,“爱物及乌”的英语表达是Loveme,lovemydog;“人人都有得意之时”的英语表达是Everydoghashis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尽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re down, 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许多English learners却对其含义不甚了了。原因是不了解这句话的文化背景。这原是一句拳击术语,在拳击比赛中拳击手若被对方击倒,裁判数到10还不能起来则被判输。但在很多情况下不等裁判数到10,倒地的拳击手便能爬起来再战。因此,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当你被人击倒,并不意味着输了这场比赛。其寓意为:当你遇到挫折,并不一定丧失了成功的机会。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参见胡文仲:《文化与交际》,1994)。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https://www.360docs.net/doc/2c15009424.html,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 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blue print,等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促进English learners在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学习中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code),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如:汉语中的“龙”,“生死轮回”,“八卦”,“阴阳”,“气功”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云里雾里,不知何物。同样,当我们看到英语中He is a wolf这个句子时,还以为是“这个人很凶”,实为“他是个好色之徒”。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还可以从动物的“文化附加义”的差异窥见一斑。 请看下列两组词语,让我们试着将不同动物与各自的不同习性搭配起来: A B 1.Turtle a. wise 2.Lamb b. huge 3.Lion c. quiet

小学生英语文化背景知识

PEP小学英语文化知识汇总 一、饮食文化 1、西餐礼仪 the knife is on the right . 刀放置于右边 the fork is on the left. 叉置于左边 The spoon is beside the knife. 勺子置于刀的旁边 The plate is in the middle.盘子放在中间 2、饭后甜点dessert 的介绍 It's something sweet, like pudding, fruit or ice-cream…饭后吃一些甜食,比如布丁、水果、冰激凌等等 3、Traditional Chinese food中国传统食品 sweet dumplings汤圆zongzi粽子mooncake月饼dumplings饺子 二、节日文化 1、Women's Day妇女节 2、Children's Day儿童节 3、Christmas 圣诞节 Merry Christmas圣诞快乐 Father Christmas圣诞老人 Christmas Tree 圣诞树turkey火鸡gifts礼物 4、西方节日 Mother's Day is the second Sunday in May.母亲节在五月份第二个星期天 Father's Day is the third Sunday in June.父亲节在六月份第三个星期天 In America Thanksgiving Day is the fourth Thursday in November. 在美国,感恩节在十一月份的第四个星期四 In Canada Thanksgiving Day is the second Monday in October. 在加拿大,感恩节在十月份的第二个星期一 三、生活常识及日常标志的认识 1、出口、入口和卫生间标志: entrance入口exit出口women's女卫生间men's男卫生间 2、不同国家的紧急求救码emergency number 3、水零度结冰膨胀

传统文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2

传统文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仙桃四中史丽 我国的初中英语教材几经改版,几年前红遍全国的网络歌曲《李雷与韩梅梅》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初中英语教材改革的必要性。改革是大势所驱,而现有的教材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西方文化,教材内容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递与渗透。而通过教材来传递和渗透可以让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世界文化。我们不能一味的强调外国文化而忽略了本国的文化精髓。 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历了岁月的考验和提炼,留下来很多精华,闪耀这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灿烂光芒。它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剪纸书法歇后语,谚语以及传统节日等等。。现有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要充分发掘教材,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使语言技能的教学和传统文化意识的培养同步进行,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加深了解中国的文化。 传统文化的渗透主要是课堂文化渗透和课中文化渗透,我一般把两者结合起来做。我常用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中华传统食物 以七年级上册为例,课文中间有涉及到食物的内容,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一日三餐进行教学。如mapo tofu(麻婆豆腐),glue pudding /sweet dumplings(汤圆),steamed bread(馒头),soybean milk (豆浆),fried bread stick(油条) ,fried rice with egg(蛋炒饭),rice-meat dumplings(肉丸),egg and vegetable soup(蛋花汤),)。这些菜单名称可以结合问句“Whatdo you have for breakfast/ lunch./dinner?”“What’s your favorite food?”进行操练。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使课堂更活跃。学生们也沉浸于一种充满中华传统饮食的文化气息的氛围中,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被充分的激发出来。 2.谚语格言 中国的语言文字有很多的谚语格言,把它们翻译成英文后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的,并且与一些西方本土谚语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师可以将谚语集中教授一部分或者要求学生课下收集,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例如,初一下册有一篇课文谈到中国学生在国外求学的文章,课文中有一句话“There is no place like home”.翻译成中文就是“没有哪里像家”。在英语中有一句谚语“East, west, home is best”(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学生一下就可以记住了。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传播的媒介。在语言教学中也必然包含着文化的教学,所以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就有其必要性。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其文化知识的讲授应以适用性和相关性为原则。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应加强中西文化对比的教学,应多引入典故或俗语,应加大背景知识的介绍。 关键词:外语教学;文化教学;原则;内容;途径 一、什么是文化教学 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语言的使用反映的是一个社会的文化。因此,只有深刻地了解某个国家或某个民族的文化,才能正确而恰当地使用该国或该民族的语言。胡文仲认为,在外语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能力,就必须使学生融入到目的语的环境之中,即同目的语民族语者进行亲密交流。那么,对我们中国的学生来说,如何才能使他们融入到目的语的环境之中呢?这就不能不涉及到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外语教学是以培养学生获得与国外人士进行交际的能力为目的的。外语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而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传播的媒介,所以“语言教学必然包含了文化教学” (胡文仲,1991)。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化教学”?从狭义上讲,文化包括了文学、音乐、艺术、建筑、哲学和科技等人类创造出的一切文明成果;从广义上讲,文化还包括了人们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1]。文化教学的任务是教给学生以在不同国家或民族间进行交际的有关知识,是比较两个国家或民族在文化上的相同与相异之处,使学生对之有较高的敏感,并把它用于交际之中。Timothy Light曾指出,文化教学指的就是在外语教学中应向学生传授适当的目的语的文化,使学生了解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间的异同,以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文化教学中应包括“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的导入[2]。我们学习语言,必须同时也学习蕴藏在该语言之中或语言背后的东西,那就是文化。学习某种语言绝不能只停留在对该语言的词汇、语法及其语言结构的学习上,还要了解和掌握使用该语言的人他们是如何使用该语言的,还应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甚至世界观。马克思经曾说过:“只有通过对比,你才能够真正掌握语言。”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外语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而适度地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大学英语教学应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中的精华。 二、在外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1.在外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用外语与人进行交际的能力。交际能力不仅指能正确而流利地使用外语,还包括要恰当而得体地使用外语。而外语的使用是

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高中英语教学-精品教育文档

将xx传统文化引入高中英语教学 改革的背后是对当前中国教育的深刻反思,高中生对传统文化的熟视无睹,对外来文化的盲目狂热,已经达到了一种登峰造极的地步,长此以往不知道我们培养的高中生究竟是为谁服务?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引入中国传统文化,使我们的高中生不仅“放眼世界”,而且“胸怀祖国”。 一、通过课上对比学习,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结合英语课文教学向高中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运用对比,让高中生就某一方面找到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差异,使高中生在逐步掌握英语这门交流工具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染和熏陶,从而激发高中生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 例如,高中英语人教版必修二Unit 1 Cultural Relics的阅读部分是关于俄国传奇文化建筑琥珀屋的历史介绍,教师在带领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之后提出以下两个问题,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鼓励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尽量用上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amazing,design,fancystyle,belongto,inreturn,receptionhall,atwar,thereisnodoubtthat,select,decorate,treasure 等) 1 What other cultural relics in China do you know? 2 Which of these cultural relics are you mostinterested in?and why? 通过讨论,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国文化古迹的恢宏气势和巧夺天工,真诚赞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非凡智慧,从而对祖国文化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知欲。 总之运用对比学习提高高中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程度和鉴别能力,培养高中生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使他们在学习外来语,接受异域文化的同时提高用英语表达传统文化的能力,保证母语文化不受威胁,认识到本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中衰退的严重后果,自觉承担起传播中华文化的责任。这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也是加强中国文化输出的题中之义。 二、进行课外拓展延伸,强化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阅读中的作用

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阅读中的作用 一、引言 阅读是一个积极主动思考、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阅读在英语的听、说、读和写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那么我们如何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呢?学生在讨论做阅读理解时,提出很多共通的诸如词汇量、阅读速度、篇章理解等方面的难题,在查阅相关文章资料并结合自己对英语阅读研究实践后,笔者发现要做到会阅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能否对阅读的内容有所了解,特别是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思想等。由此可以看出,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广泛了解文化背景知识的基础上的。 二、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与英语阅读能力的提升相辅相成 (一)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决定阅读理解水平的基础。 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与阅读水平的提升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不同的作品代表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若不对其有基本的了解,就难以从作品中体悟作者的本意、作者想在文化作品中表达出来的深层次的感情,就此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也是肤浅的、浮于表面的。另一方面,不同地域的文化多元化也在作品中加以体现,不同的思维方式使我们对文章产生不一样的理解,如果我们用惯性思维去考量不同作品,那么有时候可能难以在文中找到与我们思想的契合点、找到共鸣。比如说到friendship类似的主题,东西方文化的多元化差异就会有所体现,中国式友谊,追求的是高山流水式的知音,

美国人的友谊,重在共有类似爱好的短期的合拍者。 (二)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使读者更广泛地了解相关文化背景。 通过阅读,我们对作品周边的文化背景会略有涵盖地了解,不自觉地在阅读中可能加以联系和运用,使读者对一个时代、一个类型的时代特征、感情色彩有所知晓,比如说阅读雨果的《悲惨世界》会对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背景知识有所了解,阅读《傲慢与偏见》会对英国风光与生活状态有所知晓,从而在阅读同系列作品时,读者可以加以联系,丰富充实相关的文化知识,同时知识面的扩充可以为阅读理解能力的大力提升打好基石。 三、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阅读中的作用 (一)背景知识能帮助读者联系上下文推断知识盲点。 阅读一篇文章,特别是一篇较长的阅读理解时,需要学生有较大的词汇量,只有词汇量足够才能对文章理解到位,同时文章中有些词会出现语意偏差,不能单单看这个单词的表面意思,还要知道它隐含的深层含义,往往这些都需要学生对文化背景知识有足够多的了解。(二)帮助学生提高对全文的综合理解能力。 文化背景知识也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综合理解能力,学生可以根据一篇文章的作者和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大体地把握这篇文章的立意。例如Who is going to make the psychic payment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American from the Land of the Free to the Land of Lock?这句话是指美国人民因为9.11事件,由原本的开放自由变得有防范意识,封锁起来。通过了解作者和所处时代背景的知识,理

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摘要】本文将从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培养的意义和必要性,文化教学的容以及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方法三个方面来阐述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英语文化知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语言英语教学文化意识培养 在英语教学中有的老师对于英美文化意识的培养并没有足够重视,使得学生对于很多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不够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中学英语教学中重视文化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具备多元文化的包容性。 一、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培养的意义和必要性 1. 新课标对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要求。《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整体目标,即“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新课标对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已提出明确要

求。文化教育与语言教育相辅相成。因此,文化意识的培养已成为英语教学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2. 在国际交流中的必要性。在交流中出现的因为文化差异而导致的失败的场面比比皆是。如:用How old are you?来询问外国人的年龄,在中国人看来很正常,却侵犯了西方人的隐私,让他们觉不愉快。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Where?Where?”这样的Chinglish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所以教师一定要注重文化意识的培养,以避免这样的问题出现。 3. 在学生应试中的必要性。近年的高考英语试题更贴近生活,同时,在语言运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获取信息方面要求阅读原汁原味的英文,这里就既有语言是否地道、标准的问题,也有关于文化氛围和背景的问题。学习英语不可能仅仅学习语言,它必须与学习文化同步进行。 二、文化教学的容 1. 语言交际的文化因素,包括招呼、问候、致、告别、打、邀请等用语的规作用,话题的选择,禁忌语、委婉语,社交习俗和礼仪,等等。 2. 非语言交际的表达方式,如手势、体态、衣饰、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观念等等。

跨文化意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培养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 我国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对现代英语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它告诉我们不要单纯进行就语言而语言的教学,还要重视跨文化教学,扫清交际过程中出现的障碍。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让语言插上文化的翅膀,让学生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交际。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面对刚刚接触英语的小学生,怎样才能在实施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加学生对异国文化的认识呢?笔者结合牛津小学英语教材,认为应当通过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创设环境,营造文化氛围 非英语语言国家的儿童学习英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英语语言环境,学生难以形成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阻碍了英语学习。教师要精心设置英语课堂环境,甚至形成开放的课堂环境,把学生带出教室,使学生潜移默

化地感悟多元文化。在这个环境里,逼得每个人都要用英语去交流信息,这样的“环境气候”对于帮助学生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是不可缺少的。我在实践中是这样来营造英语氛围的:在课堂上,教学用语尽可能说英语,模拟仿真英语环境;创造模拟英语情景的练习活动,给学生提供交际训练的机会;善用现代音像手段和网络资源,给学生呈现一个多姿多彩的英语世界;在学校的宣传栏和班级的黑板报开辟英语角;在英语广播中向学生介绍学习英语的小窍门和课堂外的英语小知识。学校的公共宣传栏面向全校师生,版面较大,可以介绍一些需要时间进行记忆的习惯用语和名言名句。学生每天都有机会到宣传栏阅读,这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记忆和巩固。班上的英语学习园地版面小,同班学生英语水平比较接近,可以编写一些国外孩子经常玩耍的游戏,如Bingo,填字游戏,猜谜等,能够吸引学生参与,让学生感受外国人的思维方式,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感。班上的学习园地版面应力求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利用校园广播指导学生进行英语晨读有了这些浓厚的英语环境,学生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英语的无处不在,学生在这种英语环境中听英语、说英语、看英语或亲身体验英语,直接、自然地学习英语,有利于培养一定的语感和

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探析

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探析 语言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的。每一种语言都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所特有的文化现象。了解文化背景知识对英语学习者来说是很重要的。教师应该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重视对学生文化背景知识的培养,有效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标签: 文化背景知识;英语教学;文化差异 1 传授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一般按照要求传授学生基本的语言技能,忽视了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学生如果只是单纯地学习语言知识,不了解语言赖以生存的文化,就难以准确地把握、理解和使用语言。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的语言和文化知识,并在日常交际中正确使用英语。日常交际都是在具体的文化氛围中进行的,不了解相关的文化知识,在实际交际中,轻则会造成彼此误解,互相留下不好的印象;重则会损害双方的关系,造成合作失败。例如:一位翻译陪美国客人吃饭,当他们饱尝了中国的美味菜肴之后,翻译用英语说道:”what staple food would you like?”意思是说:“您想吃点什么主食?”这位翻译的英语从语音到语法几乎无可挑剔,可却令美国人迷惑不解,因为美国人通常把一餐中吃得最多的食物称为主食,他们已经吃了许多以肉为主的菜肴,所以对这位翻译的提问感到莫名其妙。而中国人则无论吃了多少菜,却总是把米饭、面食作为主食。此种交际失败的例子举不胜举。这说明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必须结合相关的文化知识进行教学,双管齐下,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使他们成为合格的跨文化交际者。 2 怎样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应是一种密切结合语言实践的教学,它一般应与实践课同步进行,而不能脱离实践另搞一套。换言之,传授文化背景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英语,更恰当地使用英语。因此,我认为加强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与课文讲解相结合。 讲解课文时,教师应充分挖掘文章蕴涵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四册第2单元A课文为例,文章从事业和情感两方面简述Charlie Chaplin的生平。单纯从语言角度看,文章没有太难的

试探“文化英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体现

试探“文化英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体现 发表时间:2012-03-29T11:16:54.000Z 来源:《未来教育家》2012年第2期供稿作者:孙海宏 [导读]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 孙海宏(河北省张北县北辰路实验小学 076450 )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可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特点,以课堂教学作为“文化意识”教学的主要途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把课外活动作为实现文化教学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种资源来开展“文化意识”教学。结合现在英语课程教学现状我个人总结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认识小学英语“文化意识”在教学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基于此,在具体的小学英语教学中,应适时适宜地根据学生的特点,注重文化教学,培养“文化意识”,以此来增进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使学生逐步形成运用英语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情感的综合语言交际能力;加深其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CrossCulture)意识的同时,使其能正确适当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语言与文化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语言又是一面镜子,它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一个民族的内涵。可以说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两者是交叉渗透、相融相合的。在目前国内以英语为主要语种的小学教阶段,英语的学习意味着要去理解和接受英语国家的文化思维方式和习惯。《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 小学英语“文化意识”教学势在必行。因为我们必须要在小学这个打基础的重要阶段,就把“文化意识”教学放在突出的地位,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在有文化背景的环境下学到地道的英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意识”教学,也是新英语课程对新世纪小学英语教师提出的一个新要求。 二、小学英语文化教学的实现方式与途径 就目前而言,课堂教学依然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而且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的时间也最长。课堂教学是进行文化教学的主要阵地,教师应把英语语言教学置于跨文化的环境中,把跨文化交际列为英语教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对比差异,激活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资源,然而小学英语教材的编撰对文化项目没有作分门别类系统的介绍,在教材中只是以零星、不完整的形式出现,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将教材中那些有关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和社会风俗习惯的典型实例挖掘出来,让学生领会英汉文化的差异,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激活教材内容,进行文化比较,及时点拨学生领会文化异同现象。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让学生了解语言背景知识,培养其跨文化意识。学以致用,有效地提高其在真实场景下语言运用和交际的能力。 2.创设情境,培养意识。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创设典型教学情境,正是进行激励、唤醒、鼓舞的一种教学艺术。情境是小学生身心成长的摇篮,是小学生心灵世界的培养基地,为发展小学生英语语言能力、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具体情境的语言实践,学习和了解异国文化,从而获得对异国文化更深刻的认识。在DyouusechopsticksinEngland?这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多次设置情境,如在参加聚会与外国朋友进行文化差异的对话交流中,教师可设置如下的情境You are now in a party,you arehaving a new foreignfriend.You are chatting,talking about the diferenculturebetweenthetwocountries.这样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中英饮食文化的对比,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强化他们的语言文化认识,也能避免“中文思维交际”。 三、以课外活动作为文化教学的重要途径 课外是一个广阔而多彩的天地,它比课内更富有吸引力。课外氛围若是充满了英语气息,就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外时空,创设利有于学生英语学习和文化感知的良好学习环境,使学生自由地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 1.通过学习园地渗透“文化意识”教学。小学生对图文并茂的英文内容总是兴趣盎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教室内设置“英语学习园地”,进行英语文化宣传。“英语学习园地”应尽量做到“新、奇、趣”,以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同时保持学生的兴趣。园地的内容可以是利于学生记忆的习惯用语和名言警句,也可以是英语诗歌和儿歌。教师也可根据班上学生的英语水平,编写一些国外小孩经常玩的游戏,如bingo游戏、猜谜语等。也可以设置展览台展示他们收集的有关英语国家的风景名胜、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资料。当学生对这些丰富多彩、充满浓郁异国色彩的文化了解越多时,他们对英语和英语文化的兴趣也就越浓厚这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英语及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这些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内容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感受外国人的思维方式,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英语语感。 2.通过课外活动提高“文化意识”教学。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延伸,是学生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辅助手段。课外活动的形式可以丰富多彩,如收听广播、观看电视节目、听报告讲座、参加英语文化知识比赛、开展英语角活动、参加课本剧排练等。此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让学生走出校园,与一些说英语的外国朋友接触,或者把外国朋友请进校园,让学生亲自感受地道的英语,亲自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通过这些课外活动,让学生感受英语文化的多彩多姿,从而增强他们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促进他们参与跨文化交际的积极性,逐步提高跨文化交往的意识和能力,提高文化教学的质量。 四、通过主题活动巩固“文化意识”教学。 节日是儿童最喜欢的日子,东西方各国都有各自的节日。教师适时举办以节日文化为主题的交际活动,如新年晚会、圣诞晚会、生日晚会等,让学生在真实的主题活动中感受西方文化,适时地进行饮食文化、风俗礼仪等文化知识的复习巩固。如在新年联欢会上,让学生齐唱“Happynewyear”并辅之一定的舞蹈动作,大家互相赠送自己做的贺年卡,送上新年的祝福;在圣诞之夜活动中,让某个学生扮演西方儿童人见人爱的圣诞老人,让学生齐唱圣诞歌曲,共同体会圣诞的宁静与祥和,然后许愿再互赠礼品,感受亲情和友情;在感恩节来临之际,带领学生到郊外野炊,指导学生制作南瓜饼等西方食物来感谢大地对我们的恩赐。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体验到的不仅仅是快乐,更多的是对西方文化和风土人情的感知。同时也增加了实践的机会,起到学以致用的良好效果。 总之,“文化意识”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

人教版初中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总结

2012年11月九年级三科联赛备考文化背景知识归纳 1. If you are often weak and tired, maybe you have too much yin. You should eat yang foods, like beef. Eating Dangshen and Huangqi herbs is also good. 2. If you are too stressed out and angry, you may have too much yang. You should eat more yin foods, like tofu. 3.. Li Yundi, a well-known Chinese pianist, was born in 1982 in Chongqing. He began to learn the accordion at the age of four, and he started to learn the piano when he was seven. In October 2000, Li Yundi took part in the 14th Chopin International Piano Competition in Poland. He won the first prize. 4. Before 1929, there was no sound in movies. 5. A snake robot could help look for people under buildings. 6. Dr. Martin Luther King was murdered in the city of Memphis on April 4, 1968. 7. Yang Liwei flew around the Earth on October 15, 2003. His first flight around the Earth lasted about 22 hours. 8. The world Trade Center was destroyed in New York on September 11, 2011. 9. Man walked on the moon for the first time on July 20, 1969. 10. Greenpeace is a group that cares for “Mother Earth”. 11. Doctors without Borders is a group that helps sick people in poor countries. 12. UNICEF is a group that helps children in poor countries. 13. WWF is a group that cares for wild animals in danger. 14. Harbin, the capital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is an interesting Province, is an interesting city with a very colorful history. Some of the old buildings there are in Russian style. 15. The first Jews probably came to Kaifeng more than a thousand years ago and were welcomed by the Song Emperor. 16. In Japan, people sometimes give special gifts. But they are not opened, later the same gift may be given to someone else. 17. In Canada, many people pay for a park bench or a tree to help remember a person. 18. In the USA some people ask their families and friends to give money to charity rather than buy them gifts. 19. In Sweden, doing something for someone is the best gift. People don’t need to spend too much money Instead, making a meal is enough. 20. Disneyland is an amusement park, but we can also call it a theme park. The theme, of course, is Disney movies and Disney characters. 21. Singapore is a small island in Southeast Asia. More than 3 quarters of the population are Chinese. Singapore is an English-speaking country. 22. Singapore has a night zoo called the “Night Safari!” You can watch animals in a more natural environment than a normal zoo. 23. The temperature in Singapore is almost the same all the year round because it is so close to the equator. 24. We can deal with our problems by learning to forget, regarding problems as challenges and thinking of something worse. 25. Stephen Hawking, a very clever scientist, regards his many physical problems as unimportant. He can’t walk or even speak, but he has become very famous and successful. 26. Martin Robinson is a famous doctor who has a lot of experience dealing with teenagers. His new book, what would You Do If …? gives advice on what to do in lots of different situations. 27. If you cut yourself by accident, first you should cover the cut with a clean cloth and press it hard. 28. If you burned yourself by accident, you should put the burned area under cold running water. 29. If you injured your knee while running and felt some pain, you should stop exercising. And if it hurt for more than a few days, you should see a doctor. 30. If an “internet friend” asks if you can meet, you should tell your parents about it, agree to meet in a public place and you shouldn’t go alone. 31. If you get pimples when you are nervous, you should eat lots of fruits and vegetables drink lots of water. You can also ask your doctor for advice. 32. Hemingway and Mark Twain were both American writers. 33. 34. The hurricane “Sandy” attacked the coast of New Jersey in America at about 8 in the evening in EST 29 of October. 35. Mo Yan is the first person that won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in China. 36.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was held in Beijing on 8th, Novembe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