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

关于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将农业农村工作摆上重要战略位置。市七次党代会提出了通化在东北地区率先实现全面振兴的战略目标,可以说,重点难点都在农村。在此,建议把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农业农村发展的关键、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突破口、全市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任务,建设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全面提升我市农村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为农村跨越发展提供不竭发展动力和根本支撑。

一、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和现状

1.农村环境焕然一新。开展了以“八清一禁止”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实施了农村环境清洁、基础设施建设、人畜分离、垃圾污水处理、公共服务配套和生态环境改善“六大工程”,积极推行“户定点、屯分类、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实现农村环境保洁常态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做法在全省推广。作为全省新农村建设整市推进的试点,出台《通化市新农村建设整市推进实施方案》,到今年年末全市已有570个行政村达到达标村标准,131个行政村达到先进村建设标准,115个行政村达到标兵村建设标准。加大美丽乡村创建力度,累计创建省级美丽乡村30个、市级美丽乡村24个,打造美丽庭院3.2万个、干净人家3.6万户,创建文化品牌村47个,建立村史馆76个。

2.基础设施全面夯实。重点推进了一批生态环境好、旧村改造力度大、异地新建速度快、城镇辐射能力强的村屯建设,先后建设省级示范村230个、省级重点村63个。加快以路、水、电、气、房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五年来,累计改造农村危房6.4万户;建设农村水泥路1572公里,在村村通油路或水泥路的基础上,正在实施“屯屯通”和“户户通”工程;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013处,90%行政村使用自来水;有线电视和信息网络、农村健身广场、农村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实现了全覆盖。

3.农特产业加快发展。围绕全市大健康产业发展,突出发展了山区特色农业资源和食品、旅游等产业。2016年,农产品加工量达到222万吨,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550亿元。发展农家乐307个、休闲农业观光园(农庄)137个,形成了“吃、住、行、游、娱、购”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链条。电子商务实现农村全覆盖。全市行政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5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达到73%。

二、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我市乡村建设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面临着种种问题和挑战。

一是环境整治还不够彻底,保持村庄和院落整洁还没有成为农民的思想和行动自觉,卫生保洁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乱堆、乱放、乱扔垃圾、乱排污水等现象依然存在。

二是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不健全,许多村的医疗卫生服务站、学校、道路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甚至不健全,村庄文化大院等设施档次还比较低。

三是农村产业结构转型困难,农特产业缺少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乡村旅游业和冰雪旅游处于起步阶段。

四是村落空心化严重,新生代村民大部分已经离开乡村,而留守村民老弱病残多,导致许多乡村逐步成了“空心村”。

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十九大对农业农村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通化属于吉林省东部山区,打造新农村绝不能一味复制模仿城市建设形式,使新农村建设陷入表面化、模式化、花架子误区。建议遵循农村发展规律,依托我市农村优良的生态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按照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实施具有通化特色的美丽田园乡村建设工程,走出一条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集体强、乡风好的农业农村跨越发展新路。

1.科学规划设计。高水平编制村庄规划,实现空间、生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规划有机融合。做好重要节点空间、公共空间、建筑和景观的详细设计,彰显通化生态宜居田园乡村特色风貌。保护传统民俗村落,在传承的基础上,用现代化理念来凝练各具魅力的建筑风格。

2.建设美丽乡村。继续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完成新农村建设整市推进工作任务。对全市乡村建设进行新一轮的改造提升,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坚持一村一品、一镇一品,体现特色风貌之美、传统文明之美、绿色生态之美,让偏远村落“活”起来,建设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宜居乡村。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严格管控和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加快农业废弃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加强村庄垃圾、污水等生活污染治理,促进“山水田林人居”和谐共生,营造优美和谐的田园景观。

3.培育发展产业。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发展大健康产业,大力发展人参、葡萄酒、绿色大米、中药种植、蓝莓、生态休闲旅游和关东文化风情创意等产业,发展壮大有优势、有潜力、能成长的特色产业。完善涉农产业体系,利用“生态+”“互联网+”等模式开发农业多功能性,构建农业“一产”与医药健康、绿色保健食品、农业观光旅游等“接二连三”发展的农业全产业链。路径是,“一产”大力推进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培育一批精品农产品和知名品牌;加大农业“接二”力度,依托优质农产品发展加工业和产业园区,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前后延伸;加快农业“连三”进程,突出特色做活“三产”,开展农旅结合、文旅结合、商旅结合的立体乡村旅游建设,让农田变景区、田园变公园、空气变人气、劳动变运动、农产品变商品、农民变股东,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落实习总书记“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和“白雪换白银”的重要要求,突出发展冰雪旅游等产业,让冷资源热起来。培育职业农民,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解决好“谁来种地”“谁来经营”的问题。

4.提升公共服务。按照城乡一体化和均等化要求,推动义务教育、健康养老、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逐步实现布局合理、质量相近、方便可达性大致相同。着力完善供电、通信、污水垃圾处理、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适当增加旅游、休闲、停车等服务设施,同时建立科学管理、持续运营的新机制,努力满足乡村发展需要。突出抓好“厕所革命”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到“表里如一,”让农村人过上城市人一样清洁卫生的生活。基

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有以下来源:加大投入力度,调整优化相关专项资金使用结构,倾斜支持美丽田园乡村建设。突出村民主体地位,在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引导村民投身到基础设施项目实施、维护和长效管理中来,并实现收益分配、就近就业。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参与整体策划、详细设计、项目建设及运营管理。

5.彰显文化特色。挖掘满族、朝鲜族等历史文化内涵,传承乡土文脉,保护采参文化、满族剪纸刺绣、少数民族美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技艺,加强农耕文化、民间技艺、乡风民俗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培养乡村技能人才。

(本资料仅供参考,请以正式文本为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