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园林艺术公选课论文---颐和园

中外园林艺术公选课论文---颐和园
中外园林艺术公选课论文---颐和园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论文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组织规律 ——以拙政园为例 摘要: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它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美的深刻的理解力和鉴赏力。造园者通过借物言志的手法将风、雨、月等自然景物收入园中,为园所用。将各个景语串联表达出个人的思想,按照一定的组织规律形成的游园线路,使得游览者在游园过程中达到身心上的愉悦以及精神上的升华。 关键词:拙政园、意境、组织规律、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18世纪英国宫廷建筑师威廉姆·钱伯斯说:“中国花园的实际设计原则,在于创造各种各样的景,以适应理智的或感情的享受的各种各样的目的。”这句话指明了中国古典园林就是以抒情言志为其艺术内容,用山水石头花木、亭台楼阁的艺术形式来加以表现的,此之为追求意境。而意境的组织则能使游览者感受到造园者的思想,更好的理解造园者的主观情思。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追求意境 (一)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 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美学范畴。简单来说,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的生活、景物。意境产生于艺术创作中。两者的结合,即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所谓的园林意境,则是通过园景形象所反映出来的情意,使游览者触景生情并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叶朗认为:明清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是园林意境的创作和欣赏[1]。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一说在园林艺术、园林美学中得到了独特的体现。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意境”的内涵在园林艺术中的显现比在其他艺术门类更为清晰突出,也更容易把握。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同意境的实质一样,是园主内省和外观的统一,是园主的主观情思和客观的景物融为一体。拙政园就是反映了王献臣的思想感情,他为人处世的准则、他的爱好、趣味等。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就是园林艺术体现出的思想感情与园景内在本质的统一的联系。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本质就是意和境的契合。 (二)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创造 不论是描写山水还是乡村田园,都要符合一定的自然规律,符合自然界各种景物的构成

园林艺术鉴赏论文

园林艺术在中国 ——以拙政园为例浅析意境的组织规律 摘要: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它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美的深刻的理解力和鉴赏力。造园者通过借物言志的手法将风、雨、月等自然景物收入园中,为园所用。将各个景语串联表达出个人的思想,按照一定的组织规律形成的游园线路,使得游览者在游园过程中达到身心上的愉悦以及精神上的升华。 关键词:拙政园、意境、组织规律、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18世纪英国宫廷建筑师威廉姆·钱伯斯说:“中国花园的实际设计原则,在于创造各种各样的景,以适应理智的或感情的享受的各种各样的目的。”这句话指明了中国古典园林就是以抒情言志为其艺术内容,用山水石头花木、亭台楼阁的艺术形式来加以表现的,此之为追求意境。而意境的组织则能使游览者感受到造园者的思想,更好的理解造园者的主观情思。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追求意境 (一)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 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美学范畴。简单来说,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的生活、景物。意境产生于艺术创作中。两者的结合,即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所谓的园林意境,则是通过园景形象所反映出来的情意,使游览者触景生情并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叶朗认为:明清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是园林意境的创作和欣赏[1]。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一说在园林艺术、园林美学中得到了独特的体现。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意境”的内涵在园林艺术中的显现比在其他艺术门类更为清晰突出,也更容易把握。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同意境的实质一样,是园主内省和外观的统一,是园主的主观情思和客观的景物融为一体。拙政园就是反映了王献臣的思想感情,他为人处世的准则、他的爱好、趣味等。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就是园林艺术体现出的思想感情与园景内在本质的统一的联系。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本质就是意和境的契合。 (二)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创造 不论是描写山水还是乡村田园,都要符合一定的自然规律,符合自然界各种景物的构成

我国古典园林赏析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 园林就是我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园林博大精深,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中国造园艺术,就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与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目的。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个性特征鲜明,又多彩多姿,极具艺术魅力,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就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 一、中国古典园林基础知识 中国古典园林大都就是文人、画家与匠人合作的结晶。园林概念首次出现在明代,计成在其造园巨著《园治》一书中所述:“大凡造园,不分市村城郊,地段以僻静为胜……景物可因借随机……”。其意思就是,在一定地段范围内,或对天然山水进行利用改造,或人力兴造山水地貌,结合景载与植载,并安插布局相适宜的建筑,从而构成一个兼具游览、居住、观赏的环境。 中国古典园林有三大要素,即山水地形、花草树木、园路建筑。山就是永恒稳定的象征,大园山大,主山多就是土山,山石用在重点部位称“山骨”;小园山小,可全用山石堆叠;水就是智慧与廉洁的象征,水从山泉流出,通过曲折的溪涧最后汇成大池,成为园林的主体水面。花草树木富有生机,象征着欣欣向荣。花草树木就是自然式的,讲究意境,花木种类的选择都要顺应地形、朝向等自然气候条件与植物的生长习惯,同时特别注意保留原有的古树与植被,使之成为全园植物的骨干。园路建筑讲究“曲径通幽”,建筑分散在自然要素之中,与自然的景物交织在一起。园中的主要建筑往往与主山池相对,自然景色最集中的地方往往有点景与观景的建筑。建筑与园路还起着分隔空间与组织游览路线的作用。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类型 (一)按所有者身份分类 1、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就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瞧来,国家的山河都就是属于皇家所有的,所以其特点就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现存为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与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等。 2、私家园林

古典园林艺术赏析——苏州拙政园.docx

A大学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论文题目苏州拙政园浅析 学号 姓名 联系方式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学年学期 年月日

拙政园位于古城苏州的东北隅,是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与北京颐和园、 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合称中国古典四大园林。拙政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 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塑、花木园 艺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 作为江南园林的代表,拙政园以水见长,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 具有浓郁的江南汉族水乡特色。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凡诸 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拙政园的一草一木、一池一塘、一厅一屋 , 每一处景观和设计 , 都是历任主人营建、积累的结果。可以说 , 数百年来拙政园虽然经历了不同的设计者和维护者 , 但不同时期拙政园的主人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宗旨和目标,即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创造、利用、融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力图 营造、维护一个最优美宜人的人居环境。接下来,我从园林构建的山水、地形、植物和建筑四个方面来浅赏一下这一古 典名园。 拙政园在开始营建时 , 由当时的大家文征明主持设计。文征明的总体思路在 一定程度上可以概括为因地制宜、法乎自然。拙政园所在地原本是一块地势低洼 之地 , 因排水不畅 , 多积水 , 单纯从造园角度看 , 这块地非理想之选。考虑到苏州地 区地下水丰富 , 地势低下利于开池引水, 文征明非但没有对这块低洼之地大动干 戈如填土等 , 反而巧妙 地以水造景 , 以水彰景 , 以水联景 , 以水为主线 设景布点 , 将 31 处景点 尽数囊括其中。此后描 摹诸景点时即以水为 脉络 , 如“循水而西”、 “至是水曲折而北”、 “水尽 , 别疏小沼”、 “又前循水而东”、“至是水曲折而南”、“至是伏流而南”, 总之, “凡诸亭槛 台榭 , 皆因水为面势”。如此 , 将拙政园内的景点串成一体。时至今日, 拙政园仍 然“以形状富有变化的水池串连各景区, 成为既有主次、又有变化的统一体”。 如中部水面 , 被池中二岛及房屋、曲桥、花木分割为几部分后 , 显得水面流通环回 ,

论中外园林艺术特点比较

论中外园林艺术特点比较 摘要:由于中西方对自然的认知不同、造园思想的差异、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审美情趣、造园方法的不同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中西方园林景观在园林类型、园林规模、园林与建筑的关系、造园艺术与美学风格方面的巨大差异。 关键词:中西古典园林;艺术风格;差异;研究; Abstract: In the West as a result of natural cognition is different, gardening ideological differenc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aesthetic taste, gardening and different methods and other factors, resulting in the western landscape in garden type, landscape scale, landscape and building relationships, garden art and aesthetic style of the great differences. Key words: Chinese and Western classical garden art style; differences; study; 0引言 园林是栽植花草树木供人游览休息的风景区, 是建筑向室外空间拓展的一种形式, 自古以来一直是建筑艺术中较为特殊的一个分支。园林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是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来烘托建筑的美; 二是利用各种造园元素来再造自然, 为人们提供一个美丽的户外活动场所。正因为如此, 人们又将园林看作是建筑的一种有机延伸。的确, 游览园林是人类最纯洁的乐事, 最能怡悦人的精神。没有它, 宫殿和建筑物不过是粗陋的手工制品而已; 它又是建筑艺术最好的修饰, 能给我们的生活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 能怡悦我们的精神, 因而是最完美、最纯洁的艺术之一。 园林艺术创作是按一定的功能和审美需要,将山水、植物、建筑进行有机组合。世界各国均有自己的造园活动,并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如中国古典园林、法国古典园林、古希腊园林、古罗马园林、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伊斯兰园林、日本古典园林等,这些园林都自成体系,有明显的特点并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但概括地讲,前两种风格最为典型并引人注目,一直成为中、西方园林艺术风格的代表。中国园林追求自然天成, 西方园林则追求秩序与控制,中西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 1总体布局上的差异 中西园林的一个区别就在于是突出自然山水还是突出建筑。中国古典园林在总体布局上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园林景观构图主体, 其花木配合山水布置,园林建筑亦服从于周围的自然环境, 与山水树木相协调, 并作为陪衬、表现或点缀山水意境的一部分。中国传统造园要求人工美与自然美的高度统一, 所以, 在园林设计中遵循“ 山水为主、建筑是从”的原则。

园林艺术论文

凝固的诗,立体的画 ——浅析西湖杭州花圃园林艺术特色 摘要:中国园林艺术发展历史悠久,无论是周文王时代的囿,秦汉时代的园、苑, 还是明清时代北方恢弘大气的皇家园林,还是温婉细腻的江南私家园林,中国园林艺术各方面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声誉,故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园林体系,和伊斯兰园林体系、欧洲园林体系共同构成了世界三大园林体系。本文将从中国园林艺术瑰宝中取一瓢饮,分析杨公堤的园林艺术特色。杨公堤与白堤、苏堤共称西湖三堤,该堤是由杨孟英主持修建,故名“杨公堤”,位于西湖以西,堤上有六桥,分别是怀璧、流金、卧龙、隐秀、景行、浚源。杨公堤全长3.4公里,北起灵隐路,南至虎跑路,依次串联起曲院风荷、金沙港、杭州花圃、茅家埠、乌龟潭、三台梦迹、浴鹄湾和花港观鱼等著名景点。下面将根据园林组成要素、造景艺术手法、园路、园林规划方式、园林色彩以及应用这六大板块浅析园林艺术原理在杭州花圃园林中的应用。 关键词:杨公堤、园林建筑、造景、色彩、要素 1:引言 杨公堤是杭州江南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处处体现着江南的温婉细腻。杨公堤作为西湖三堤之一,园林之中风景优美,园林建筑精致美观,一个人北起灵隐路,向南至虎跑路,沿路而行,可观赏杨公堤的全部景点。据史料记载,杨公堤是杨孟英主持修建,雍正二年,虽有扩建,但因河流淤塞,田桑扩大而废去。杭州花圃作为杨公堤的重要组成成分,处处体现着杨孟英等人修建时对江南诗画园林的独具匠心。 如图是杨公堤的导游图,由图我们可以看到杨公堤分为杭州花圃、三台梦迹、 乌龟潭等著名景点。杭州花圃则在杨公堤 北部的西部支段。 进入杭州花圃,入门便是两对大理石 质少女雕塑,此处的雕塑起装饰性含义, 再往里走可见非常漂亮的理水小品,有规 则式的呈梯状排列,宏达有气势。

中外园林景观赏析结课作业

中外园林鉴赏 王佩佩 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 12402010608 1.摘要 园林是一种立体空间综合艺术品,是通过人工构筑手段加以组合的具有树 木、山水、建筑结构和多种功能的空间艺术实体。我认为园林的结构主要由树木、山水和建筑三项要素所构成。而且三个要素呈有机的组合状态,构成完整的缺一不可的空间艺术境界。比如只有树木,没有人工改造的山水和建筑,则无异于植物园、林场;只有建筑,没有树木及山水,又无异于一般工厂、学校、医院及民居等。三种要素巧妙地熔于一炉,才构成园林这一综合艺术实体。中西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尽管中国园林有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之分,且呈现出诸多差异,而西方园林因历史发展不同阶段而有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园林等不同风格。但从整体上看,中、西方园林由于在不同的哲学、美学思想支配下,其形式、风格差别还是十分鲜明的。 2.关键词 中外园林建筑特点风格 3.课堂内容 课堂上介绍了很多建筑的鉴赏,包括古罗马的建筑,绝对君主时期的法国园林,伊斯兰建筑的风格,日本造园艺术以及中国江南的四大园林。 古代罗马建筑是建筑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承载了古希腊文明中的建筑风格,凸显地中海地区特色,同时又是古希腊建筑的一种发展。古罗马建筑的类型很多,有罗马万神庙、维纳斯和罗马庙,以及巴尔贝克(在今黎巴嫩)太阳神庙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等公共建筑。古罗马世俗建筑的形制相当成熟,与功能结合得很好。从剧场、角斗场、浴场和公寓等形制来看,当时建筑设计这门技术科学已经相当发达。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写的《建筑十书》就是这门科学的总结。古罗马建筑能满足各种复杂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结构,获得宽阔的内部空间。古罗马建筑艺术成就很高,大型建筑物风格雄浑凝重,构图和谐统一,形式多样。罗马人开拓了新的建筑艺术领域,丰富了建筑艺术手法。 法国在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专制王权极盛时期开始竭力推崇古典主义的建筑设计风格,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造型设计极为严谨,普遍采用古典柱式,内部装饰丰富多彩,以规模庞大、造型雄伟的宫殿建筑和纪念性广场建筑群为代表。早期法国古典建筑的主要代表有巴黎罗浮宫的东立面、凡尔赛宫和巴黎伤兵院新教堂。由于古典式设计风格的盛行,罗浮宫的东立面被视为恢复古代理性美的典范。凡尔赛宫不仅创立了新的宫殿设计形制,而且在规划设计和园林艺术上均被当时的欧洲各国效法。被誉为法国绝对君权最重要的纪念碑。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建筑的主要类型,它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居民点中必须建立的建筑。真寺建筑必须遵守伊斯兰教的通行规则,如礼拜殿的朝向必须面东,使朝拜者可以朝向圣地麦加的方向做礼拜,就是面向西方;礼拜殿内不设偶像,仅以殿后的圣龛为礼拜的对象;清真寺建筑装饰纹样不准用动物纹样,只能是植物或文字的图形。 日本园林以其清纯、自然的风格闻名于世。它有别于中国园林“人工之中见自然”,而是“自然之中见人工”。它着重体现和象征自然界的景观 ,避免人工斧凿的痕迹 ,创造出一种简朴、清宁的致美境界。日本园林的精彩之处在于它的小巧而精致,枯寂而玄妙,抽象而深

中国园林艺术赏析

中国园林艺术赏析 摘要: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它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美的深刻的理解力和鉴赏力。建造者通过借物言志的手法将风、雨、月等自然景物收入园中,为园所用。将各个景语串联表达出个人的思想,按照一定的组织规律形成的游园线路,使得游览者在游园过程中达到身心上的愉悦以及精神上的升华。 关键词:中国园林形成发展建筑特色意境 一 .中国园林的形成与发展 据有关典籍记载,我国园林建造应始于商周,当时称之为囿。商纣王“好酒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牣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把早期的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这个时期涌现的名园有汉高祖的“未央宫”,汉文帝的“思贤园”,汉武帝的“上林苑”,梁孝王的“东苑”,宣帝的“乐游园”等。明、清是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高峰期。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圆明园”、“避暑山庄”、“畅春园”等“沧浪亭”、“休园”、“拙政园”、“寄畅园”等园林都是当时的佳作。 二.中国园林的建筑特点 优秀的建筑在园林中本身就是一景。中国古建筑在建筑与环境的配合和协调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有许多精辟的理论与成功的经验。古人不仅考虑建筑物内部环境主次之间、相互之间的配合与协调,而且也注意到它们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师和工匠们,在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的时候,都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等,都要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务使建筑的布局、形式、色调、体量等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 园林中的桥,可以联系风景点的水陆交通,组织游览线路,变换观赏视线,点缀水景,增加水面层次,兼有交通和艺术欣赏的双重作用。园桥在造园艺术上的价值,往往超过交通功能。在自然山水园林中,桥的布置同园林的总体布局、道路系统、水体面积占全园面积的比例、水面的分隔或聚合等密切相关。 园廊,屋檐下的过道及其延伸成独立的有顶的过道称为廊。它不仅是联系室内外的建筑,还常成为各个建筑之间的联系通道,是园林内游览路线的组成部分。它既有遮荫蔽雨、休息、交通联系的功能,又起组织景观、分隔空间、增加风景层次的作用。廊的形式和设计手法丰富多样。按结构形式分有双面空廊、单面空廊、复廊、双层廊和

园林艺术原理论文1

园林艺术原理 (论文) 题目园林建筑小品 ——上海各公园园林小品 姓名冯婷 学号2012942106 所在学院艺术设计 专业班级景观园林 指导教师王艳丽 日期2014年9 月16 日

摘要 在室外环境中,若仅使用地形、植物、建筑以及各种铺装等要素,并不能完全满足景观设计所需要的全部视觉和功能要求。合格的景观设计师还应知道如何使用其他有形的设计要素,如基本的景观园林建筑小品。这些小品被用以增加和完善室外环境中的细节处理,从而使室外空间更人性化,使景观更具吸引力,更易满足人们的需求。 关键词:环境园林建筑景观小品……

Abstract The advertisement is transmitting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by its special mass media dissemination language, Was demonstrating under the commodity economy designs artistic .The advertisement design already must conform to the society audiences' custom, Also must surpass the society beside audiences' imagination, And but changes along with society's dev elopment and consumer’s demand change…… Keywords: Environment landscape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sketch……

西方园林艺术赏析论文

西方园林艺术赏析论文 2010级农林经济管理一班王东 学号:20103425 课堂上老师给我们大概讲述了世界园林的发展史、西方各个国家不同时期园林的不同特色与风格,期间还给用PPT给我们欣赏了它们的图片。 风景式园林比规整式园林,在园林与天然风致相结合,突出自然景观方面有其独特的成就。但物极必反,却又逐渐走向另一个完全极端即完全以自然风景或者风景画作为抄袭的蓝本,以至于经营园林虽然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资金,而所得到的效果与原始的天然风致并没有什么区别。看不到多少人为加工的点染,虽本与自然但未必高与于自然。这种情况也引起了人们的反感。因此,从造园家列普顿) 开始又使用台地、绿篱、人工理水、植物整形修剪以及日冕、鸟舍、雕像等的建筑小品;特别注意树的外形与与建筑形象的配合衬托以及虚实、色彩、明暗的比例关系。甚至有在园林中故意设置废墟、残碑、断蝎、朽桥、枯树以渲染一种浪漫的情调, 西方园林主从分明,重点突出,各部分关系明确、肯定,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空间序列段落分明,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主要原因是西方园林追求的形式美,遵循形式美的法则显

示出一种规律性和必然性,而但凡规律性的东西都会给人以清晰的秩序感。另外西方人擅长逻辑思维,对事物习惯于用分析的方法以揭示其本质,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大大影响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和观念。西方人认为自然美有缺陷,为了克服这种缺陷而达到完美的境地,必须凭借某种理念去提升自然美,从而达到艺术美的高度。也就是一种形式美。早在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从数的角度来探求和谐,并提出了黄金率。罗马时期的维特鲁威在他的论述中也提到了比例、均衡等问题,提出:“比例是美的外貌,是组合细部时适度的关系”。文艺复兴时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人还通过人体来论证形式美的法则。而黑格尔则以“抽象形式的外在美”为命题,对整齐一律、平衡对称、符合规律、和谐等形式美法则作抽象、概括。于是形式美的法则就有了相当的普遍性。它不仅支配着建筑、绘画、雕刻等视觉艺术,甚至对音乐、诗歌等听觉艺术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与建筑有密切关系的园林更是奉之为金科玉律。西方园林那种轴线对称、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几何图案构图,强烈的韵律节奏感都明显的体现出对形式美的刻意追求。。 西方造园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刻意追求几何图案美,必然呈现出一种几何制的关系,诸如轴线对称、均衡以及确定的几何形状,如直线、正方形、圆、三角形等的广泛应用。尽管组合变化可以多种多样千变万化,仍有规律可循。西方造园既然刻意追求形式美,就不可能违反

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教学设计与反思

《漫步中外园林艺术》 一、设计理念。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指出:“美术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于人文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体验、交流评述等教学活动”,并指出:“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为此,我在教学中尝试使用构建“生活课堂,实现教学生活化”为主要内容的教学策略。 二、教材分析 《中外园林艺术》是高中美术“美术鉴赏”模块中的内容,围绕世界各国的园林艺术展开,包括园林的形式功能、各国家园林的介绍及现代园林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和独特意义。第一部分是园林艺术的欣赏。先引导学生评述周围的居住环境,说明园林的功能意义。再介绍不同国家园林艺术,让学生对园林艺术产生宏观认识,提高审美水平。第二部分通过让学生运用绘画创作方式来体验各国园林特色的居住环境,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各国园林的特色的理解,深化所学知识。 三、教学目的 1、学生了解中外园林艺术的流派和特色,建立对园林艺术基础面貌的认识。 2、学生探讨并体验不同园林风格背后的审美文化上的差异,发展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3、学生体会中国园林的特殊意义,树立发扬民族文化的信心,能注意和生活结合。 四、教学难点 以中外园林艺术特点为出发点探索不同园林艺术流派的产生原因和发展脉络,结合生活实际分析艺术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和决定因素。 五、教学重点 1、了解中外园林的主要流派,建立对园林艺术基础面貌的认识;培养初步的鉴赏力。 2、初步掌握南北方园林整体风格的区别。 六、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励自主探究 在导入新课时,老师用学生熟悉的家乡环境创建生活情境:“宣威每年都要新建一些公园和广场。这是为什么?” 学生:“改善人们居住的生活环境,提升宣威的城市品味。” 教师:“老师很想知道每一位学生的家的外部环境是什么样,这儿有两幅图片一个是房间和空地,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环境,畅谈一下自己会用到什么元素美化居住环境。”学生提了很多建议。 教师:“大家提到的很多东西都用到了园林创作素材,虽然大家不是专业的园林设计师,但很多创意都很符合园林的设计思路:‘诗情画意’。园林的创作在自由自在的想象中最容易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中外优秀的园林艺术,来感受它巧夺天工的美丽。” (评析:美术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实际,因此,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去创设情景,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使其自主地积极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二)、创设探究空间,主动发现新知 1、认识中国园林 教师:一提到中国园林,大家首先会想到的是什么? 学生:颐和园!苏州园林! 教师:接下来我们共同来欣赏南北方园林的代表,在欣赏过程中,请同学思考体会南北方园林的特点差异。 多媒体播放:欣赏北方皇家园林作品和南方私家园林作品 学生:北方面积较大,气派宏伟。南方面积小,再现‘诗情画意’的意境。 (评析:学生能欣赏园林的具体不同,说明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学生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完成了对中国南北方园林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2、认识外国园林 教师:接下来欣赏国外优秀作品,同学们同样要注意观察其中的区别。 学生观察、思考。 (三)、自主总结规律,验证领悟新知

园林论文:浅谈中国园林建筑

浅谈中国园林建筑 【摘要】中国园林往往被视为抽象艺术,一个很神秘,很多人无法理解。而中国园林建筑宛若一串精致的钥匙,凡是有中国园林的疑难,几乎都能从中得到问题的答案。中国园林建筑讲究规则,灵活多变;既风格悬殊,又彼此融通,既历史悠久,又时模时新,由此可观,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新文化与包括性。下面,就中国园林浅谈园林建筑的类型,特色没学思想以及中国园林建筑发展的思想。 【关键词】建筑;园林;装饰 1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类型. (一)厅堂 厅堂是私家园林里的主体建筑。万是用来处理事务的,堂原指阳的敞亮大房子,因为二者的功能往往重叠,所以后来“厅”“堂”合称。园林的布局规划,首先就要确定厅堂的位置,一旦厅堂位置定了,也就确定了园林的主要观点。厅堂作为园林中的主体建筑、会客、聚会、宴会都在其中举行。因此厅堂的位置往往是居中的,

所对应的也是最主要的,空间最大的景区,反映“以和为贵”的思想。厅堂建筑有丰富的形式,如果室内通过天花板处理的前后两卷空间,经常叫鸳鸯厅,这在有方园林中式常见的形式,而且敞开的就叫四面厅。 (二)轩 从字面意义看“轩”原指车上的蓬盖。江南将建筑前面的天井叫“轩”,而作为建筑总称,多指三面平敞的建筑,如院中无厅堂也可以“轩”代“堂”。从其开敞性可知,轩这类建筑多位于景观开阔处,开敞处总是有景可观处。一般而言,轩体量可大可小,但大不会超过厅堂,小也不至于如,“室”“斋”之类 (三)榭 榭一般是在水的边缘或花畔搭建平台,多借四周景色构成。平面常为长方形,一般多开敞或设窗扇,以供人们游赏、眺望,水榭则要三面顺水。私家园林中,榭的体积不会很大,其大小须同水体的面积相协调,而皇家园林中不乏辽阔的水面,其体量有不可限定了。 (四)亭

园林赏析论文

摘要:由于中两方园林艺术文化背景和思想观念的不同造成了风格的迥异,但它们都是世界园林文化中的精华。本文从自然条件、社会发展状况、宗教思想和人们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中西方古典园林的各自特点,从整体来看,中、西方园林由于在不同的哲学和美学思想支配下,其形式和风格差别鲜明。本文在比较中西方传统园林的基础上,从各个角度剖析其异同,力图对传统造园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有所帮助。通过实例比较,进而阐明了中西方园林的不同,以便我们对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体系有一个辩证的认识。 关键词:中西方园林;文化;风格;古典园林;宗教;差异 园林的起源来自人类对天国仙境的向往与企盼,而其发展则来源于人天性中所同有的对美的追求与探索。园林是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以营造理想生活环境过程中所应用的美学认识和思维的集中体现。关于美的思辩,在漫长的文化发展过程中,东西方的园林因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文化传统而形成迥异的风格。园林作为文化的体现,中国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是东方园林的典型代表,中国园林是一种由文人、画家、造园匠师们创造出来的自然式山水园林,追求自然之趣是我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西方古典园林设计起源于布置园圃,同时受到建筑思维的影响,它的整齐、规则、中轴对称、几何布局成为主要的造园手法,植物多表现为“刺绣花坛”之类的趣味图案,道路笔直,以此表现人工美。其中意大利、法国、英国的造园艺术堪称是西方古典园林的代表。前者着眼于自然美,追求“虽由人作,宛白天开”的效果;后者讲究几何图案的组织,表现人工的创造[1],很难分出中法园林孰高孰低。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讨论它们之间风格的异同。 1.中西方古典园林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形成各自风格 1.1依托自然条件和人为表现下形成的有特色的中国传统园林。 “中国位于北半球,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西边,有喜马拉雅山;东边和南边,有太平洋;只有在北边,没有天然的疆界来抵御历史上有名的入侵。三条大河,从西到东,几乎贯穿了中国大陆:即黄河、长江和京杭大运河。北部有广阔干燥的黄土高原,中部有湖泊、溪流和洪水冲积而成的农田,南部有延伸入亚热带地区的人迹罕至的山脉”[2]。中西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尽管中国园林有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之分,

高中美术鉴赏《第十五讲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欣赏》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第十五讲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欣赏 教材: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美术》全一册 教材分析:中国古典园林被誉为“园林之母”,在世界艺术的百花丛中独树一帜。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作为我 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载体,它不仅客观而又真实的反映了中国历代王朝的不同背景,社 会经济兴衰和工程技术的水平,而且特色鲜明的折射出中国人的自然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演变,蕴涵了 儒、释、道等哲学或宗教思想以及山水诗、山水画等传统艺术的影响,凝结了中国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 勤劳和智慧。可现代的城市提供给我们的是另一种生存环境,学生难以理解古典园林建筑上的巧妙用心, 更难体会园林中所追求艺术的审美情趣和文人士大夫“一瓢水一箪食,乐而不改其志”的情怀。因此,教师 要准备更多的资料,找一些更直观的展示园林艺术成就的影片资料,通过声音、画面传递更多的信息,让 学生充分了解园林艺术的历史、成就、种类、以及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特色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深入的 体会园林的意境、园林艺术追求的审美情趣。b5E2RGbCAP 教学目的: 1.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悠久历史、艺术成就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鲜明的民族
特色、时代特色有所了解。p1EanqFDPw 2. 学会运用正确的欣赏方法游览中国古典园林,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
情趣,培养学生欣赏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能力。 DXDiTa9E3d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继承和弘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情怀,增强学生保护文物、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 1. 介绍苏州的私家园林的艺术成就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诗情画意。 2. 介绍中国皇家园林的典范——颐和园的艺术特色和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 1. 对建筑艺术的欣赏,最好是实地参观,现在仅凭课文提供的一些图片,难以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教
学时应想方设法克服这一困难,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效果。RTCrpUDGiT 2. 如何让学生体会造园艺术中所反映的古人的自然观、人生观、世界观。时过境迁,如今我们的生存环
境与古人的生存环境相差太多,又该如何去体会这其中的滋味呢?在教学时应想方设法通过多条渠道 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多种形式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有设身处地的体会。5PCzVD7HxA 教学时间:1 课时 教学方法的研究: 讲授、提问、播放影片、比较、讨论、反思、 教具准备:图片、影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中国园林艺术鉴赏

《中国园林艺术鉴赏》 院系:测绘与地理科学学院班级:测绘类19-5班 学号:1904070517 姓名:毛镜懿

中国园林艺术鉴赏 本堂中国园林艺术鉴赏选修课,看到了我国许多的古典园林建筑,感受到了有着厚重历史的中国以及有着诗情画意的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对自然美亲切而又敏锐的感受能力和留下的中国园林瑰宝,这次选修课报告,我选择了鉴赏颐和园,才疏学浅,如有纰漏和错误,请海涵。 中国是园林的国度,在园林中充满了诗情画意,可以说是一种有形的诗或立体的画,更具体而典型地寄托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无限留恋。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15公里,占地约290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颐和园全园可分为宫殿区、前山前湖区、西湖区和后山后湖区四大景区。宫殿区取严谨对称的殿庭格局,但较紫禁城的严肃气氛已轻松很多,建筑尺度也不太大。绕过宫殿区的主殿仁寿殿,通过一条曲折的小道,进入前山前湖区,气氛才忽然一变:前泛平湖,目极远山,视野十分辽阔,远处玉泉山的塔影被借入园内,加深了园林的空间感。

在昆明湖西部筑有西堤,堤西隔出水面二处,各有岛一,与龙王庙岛一起,构成一池三神山的传统皇苑布局,为西湖区,风格疏淡粗放,富有野趣。万寿山北麓是后山后湖景区。后湖实为一串小湖,以弯曲河道相连,夹岸幽谷浓荫,风格幽曲窈窕。在后湖中段,两岸仿苏州水街建成店铺,有江南镇埠风韵。颐和园充分体现了皇家园林的特点:以真山真水为造园要素,所用手法为写实;景区规模大,景点多,景观丰富;功能和活动性较丰富,几乎都附有宫殿和居住用的殿堂;园林风格侧重于富丽堂皇,渲染出一派皇家气象。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结课论文

中国古典园林之我见 ——怡园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它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美的深刻的理解力和鉴赏力。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关键词:园林苏州怡园藕香榭 中国园林历史悠久,渊源深厚,开始于商周时代的帝王苑囿,秦汉时已初具模仿自然的造园风格,魏晋南北朝时寄情山水的园林大盛,唐宋时又将诗、书、画等艺术引入园林的造景中。经过长期的造园实践,到明清时终于达到了最辉煌时期,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都发展出各具特色的风格。 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可按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分为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可按占有者身份、隶属关系分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又可按园林所处地理位置分为北方类型、江南类型、岭南类型、以及除三大主题风格外,还有巴蜀园林、西域园林等各种形式。 我生活在享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誉的苏州,说起苏州,苏州园林又是一大亮点。苏州园林以它秀丽,幽雅,做工精巧而闻名于世。下面我就谈谈苏州园林——怡园。 怡园为苏州著名园林之一。怡园建于清代晚期同治、光绪年间。原为顾文彬私家花园,是由花园、住宅、义庄、祠堂组合而成的完整的、典型的江南绅宦私人宅园。浙江宁绍台道顾文彬在明代尚书吴宽旧宅遗址上营造九年,耗银20万两建成,取《论语》“兄弟怡怡”句意,名曰怡园。怡园在苏州各园林中建造时间最晚,它吸收了苏州诸园的优点,形成了集锦式园林的艺术特色。 怡园总平面东西狭长,面积约0.6公倾。园景因地制宜分为东西两部,中以复廊相隔,廊壁花窗,沟通东西景色,得以增加景深,廊东以庭院建筑为主,曲廊环绕亭院,缀以花木石峰,从曲廊空窗望去皆成意蕴丰富的国画。廊西为全园主景区,池水居中,环以假山、花

中外园林赏析论文

古典与现代交融的尝试 ——南苏园欣赏与批评 南苏园是我校西南一隅学术活动中心后的一处江南园林,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为交大为数不多的具有较浓厚人文气息的景观之一。然而,由于其偏僻的地理位置和较为封闭的管理方式,交大学生很少了解其情况。2012年11月1日,我们一行人在老师带领下,前往南苏园考察。 一,基本情况 南苏园属于南方园林,人工山水园林,按照中国古典园林样式兴建,中国园林的四大要素:建筑、水体、山石、植物,在园中均有体现。园子占地面积不大,除去功能性较强的学术活动中心会议室,余下的几乎是几步路就可以逛遍。这也体现了江南园林“轻盈淡雅”的特点,这在交大广阔的校园中,也是很有特色的。园子挖有一池,号河从园边流经。南苏园现在基本作为学术活动中心的附属空间,且看上去并未受到精心打理,实为可惜之处。 (图1 南苏园一景) 二,建筑 南苏园建有舫、亭、廊、堂、阁等中国古典建筑,以及一些半古典半现代的会议建筑。规划者似乎力图让古典的园林发挥一些现代的作用。 入口处是现代气息较浓厚的会所,掩映在河畔垂柳之中。(图2) 园中建有一座蔚然舫。(图3)分为前厅和后厅两部分。比起一般的舫,还是有所简化。然而飞檐斗拱,映入水中,还是趣味无穷的。 园中建有鸳鸯亭,还有普通的四角亭。其中鸳鸯亭与画舫隔水相望,亦是情趣盎然。(图4)

园中花窗、门洞的设计,亦是体现出一种“隔”的效果,走在其间,颇具韵味。(图5) (图2 河畔功能性较强的会所) (图3 蔚然舫) (图4 鸳鸯亭与画舫隔水相望)

(图5 花窗:框景手法的运用) 三,理水与置石 理水是园林中各种水景的设计建造。水是造园的重要元素,古人常把水比作园林的血脉,“有水则活”。 南苏园体量较小,全园环绕小池而建,属于“聚”的布局手法。在入口处,是以号河分隔,辅以亲水植物柳树,杨柳依依,为游人营造出一种私密感。人工建造的小池以土岸为主,兼有石岸,以植物掩蔽水岸,试图营造出幽深的意境。遗憾的是,水中较为空虚,所置湖石亦毫无特色。(图6) 园中置石除湖中置石外,岸边亦有置石,采用散置手法,所惜置石皆乏善可陈。 四,花木配置

中国园林艺术鉴赏论文

中国园林艺术鉴赏论文 ----了解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精髓,发展现代园林 摘要:中国传统园林的发展历史悠久,以其顺其自然的设计手法,在欧洲广为流传。亭台楼阁等是传统园林的主要建筑特色。但在近代,中国园林受到西方的强烈冲击。,我们应融中国文化思想之内涵与西方现代之观念创造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沿着民族文化的文脉,以严谨的态度进行设计,再创中国园林的辉煌时代。关键词:传统园林建筑特色现代园林 一.园林的形成与发展 园林主要是供游憩、文化娱乐、起居要求而兴建的,若把我国园林艺术约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划分阶段的话,大致可分为:商朝产生了园林的雏形—囿;秦汉由囿发展到苑;唐宋由苑到园;明清则为我国古典园林的极盛时期。 由于历史的悠久,我国也就被列为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并在国际上享有盛名。在世界各个历史文化交流的阶段中,我国“人工为之,宛自天开”的自然式园林艺术,自唐朝已传入朝鲜、日本。特别是在十三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就把杭州西湖的园林艺术称誉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从而使杭州西湖的园林艺术名扬海外。至今,它更成了五大州的朋友们想往的游览胜地。 在十八世纪,中国自然式园林由英国著名造园家威廉康伯介绍到英国,使当时的英国曾一度出现了“自然热”。1730年在伦敦郊外所建的植物园,后改为皇家植物园,除模仿中国的自然式布局外,还出现了中国式的宝塔和桥。从此以后,我国园林艺术那种顺应自然的设计手法,在欧洲广为传播。 二.园林建筑的类型和特点 (一) 亭 亭子不仅是供人憩息的场所,又是园林中重要的点景建筑,布置合理,全园俱活,不得体则感到凌乱,在山顶、水涯、湖心、松荫、竹丛、花间都是布置园林建筑的合适地点,在这些地方筑亭,一般都能构成园林空间中美好的景观艺术效果。

苏州园林论文

苏州园林论文 苏州园林就是我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有疏郎开明,厅榭典雅,花木繁茂,水廊逶迤,极具江南水乡风味的拙政园;有厅堂轩豁,廊宇周绕,奇石争雄,被成为“吴中第一名园”的留圆;有雅素精巧,曲径通幽,庭园紧凑的“园中瑰宝”网师圆;有石狮林立,迷宫探幽,变化无穷的狮子林等等,正如童巂教授所言:“大小园墅数量之多,艺术造诣之精,乃今天世界上任何地区所少见”,它将有限的空间集文字、书画、建筑、雕刻等多种艺术,并把山光、水声、月色融入其中,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景观,将人类向往美好生活的追求表现的淋漓尽致。作为一名园林专业的学生,四天的实习犹若将自己置身于一个文化艺术的汪洋中,所到之处受时间之限,然仍可以窥见一斑,徜徉于这个为世人所赞叹的艺术的殿堂。 1、园林的立意 苏州园林的风格特色的根基 苏州的特色何在呢?有人说苏州的风格在于柔与,即吴语所谓“糯”。“糯”就是对苏州风格的简要概括,“糯”字包含柔美、温文尔雅、细腻、潇洒等等,同样苏州的园林也有着“春夏秋冬皆有景,阴晴雨雪都成趣”淡雅的风范,当然传统的存在也受到历史的影响,回避倾轧的官场就是苏州园林的起因;寻求返朴归真氛围,就是苏州园林的意境;折射文化的韵味,就是苏州园林的底蕴;山水花木、亭台楼榭构成苏州园林的基因;粉墙黛瓦、栗柱灰砖染出苏州园林的基调。“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请”,而以园言志,以景寄情,也正体现了苏州园林浓郁的人文气息与诗情画意的意境。 传统文化理念的影响 远山无脚,远树无根,远舟无身,这就是画理,同样也就是造园之理。苏州的园林不仅就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就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古代的造园家在设计时力求园林中每个观赏点,瞧来都就是一幅幅含义深远而有不同层次的画。正所谓:“古人构园置景,以体扬立意为先”,名师巧匠们,对特定的人文自然环境,体察入微,心有所得,然后筹划布局,剪裁景物,开拓意境,形成园林特有的风貌。另外古人善于将宗教的事物动静变化的辨证关系应用于园林创作中,景物有动观静观之分,造园之前,首要考虑。所谓静观,就就是园中予游人多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赏线。例如网师园园子较小就是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而拙政园面积较大,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廊引人随,移步换景,这就是动观。 江南淡青绿山水,每以赭石及草青为底色,轻抹石青石绿,建筑勾勒间架,衬以淡赭,清新悦目,正就是江南园林之粉本,故“立意在先,协调从之”。 2、苏州园林的写意 苏州园林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见长。其造园艺术与中国的文学与绘画艺术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尤其就是唐宋文人写意山水画的影响,形成了写意的山水艺术思想,对后来的皇家园林在意境与创作思想上以及建筑技巧、人文内容上,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苏州园林就是城市中充满自然意趣的“城市山林”,造园家在这个浓缩的“自然界”,以“一勺代水,一拳代山”,园内的山水花木呈现四季季相变化,使人们可以“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乐”。 苏州园林的布局 咫尺之内再造乾坤。苏州园林往往面积不大,但采用变换无穷、不拘一格的艺术手法,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池塘小桥,使苏州园林以景取胜,景因园异,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 曲径通幽,庭院深深,江南园林常以大小空间的巧妙组合,互相对比,产生深曲折的艺术效果,且使主要空间显得更加开阔,正如留园的入口欲扬先抑的空间组合就是佳例,而狮子林增添了大船与水面不相称,却就是败笔。 苏州园林一般在布局上以水为中心;在结构上以小巧取胜,以小见大,移步易影;色彩上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