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天津市高二学业水平测试模拟历史试题(Word版)

天津市高二学业水平测试模拟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第I卷

注意事项:

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2.本卷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所反映的实质是

A. 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 个人观念淡漠

C. 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D. 专制王权强大

2.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 统一度量衡

B. 嬴政自称“始皇帝”

C. 修筑秦长城

D. 开创中央集权制度

3. 威尔·杜兰在《世界文明史》中写道,伯利克里时期“在雅典全部31.5万人口中……严格划分出

4.3万名公民”。此外,城邦人口还包括外邦侨民3.2万,奴隶占到人口总数的1/2。其中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人数是

A. 31.5万

B. 4.3万

C.3.2万

D. 约15.5万

4. 英国的君主制究竟还能维持多久,谁也无法预料。但伊丽莎白二世对于成为平民似乎并不恐惧,她说:“到那时,我将悄悄走开。”英王“统而不治”的地位始于英国颁布了

A. 《权利法案》

B. 1787年宪法

C. 《人权宣言》

D. 《独立宣言》

5.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说:“在设计一个由人来统治的政府时,最大的困难在于,你必须首先使政府有能力控制被统治者;其次要强制政府控制自己。”其中“要强制政府控制自己”在1787年美国宪法中主要是指

A. 实行邦联制

B. 实行分权制衡原则

C. 实行两党制

D. 规定行政权归首相

6. “他是一个阶级的引领者,是真正平等自由的引领者,也是另一种新型社会的预言者。他的学说,抛弃了空想的成分,以其缜密和严谨展示了无产者的前程。”这段话高度评价了

A. 欧文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 孙中山及其三民主义

C. 马克思及其社会主义理论

D. 毛泽东及其革命道路

7.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材料中的“这场战争”指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8. 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据统计,以下为1900~1936年各报刊元旦社论出现的高频率语汇。其中属于1912年的是

A. 北京、义和团、八国联军、赔款

B. 新文化、军阀、实业救国、张謇

C. 民国、孙中山、南京、民主共和

D. 革命、中国共产党、长征、抗日

9. 从法律上宣告民主共和政体在中国近代史上确立的历史事件是

A. 湖北军政府成立

B.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C. 武昌起义的爆发

D. 袁世凯当选为临时大总统

10. 对下图年代尺解读最全面、最准确的是

A. 北伐战争时期

B. 抗日战争时期

C. 解放战争时期

D.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1. 20世纪以来,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中华民族经历了一次次伟大的探索与实践。其中,中国人民在1919、1949、1979年所谱写的历史乐章的主题分别是

A. 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崛起

B. 民族觉醒、民族振兴、民族独立

C. 民族独立、民族振兴、民族觉醒

D. 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崛起

12. 本世纪以来,海峡两岸领导人多次举行历史性的会面,双方都强调要坚持“九二共识”,深化两岸合作。“九二共识”是指海峡两岸

A. 实行通邮、通航、通商

B. 践行“一国两制”构想

C.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 允许居民相互探亲旅游

13. 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强调,“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要倡导交流互鉴,注重汲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共同绘就人类文明美好画卷。”以下最能体现这一外交理念的是

A. “一边倒”

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 “另起炉灶”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4. 近年来,我国以“大国外交”的姿态,首倡亚投行建设、顺利召开G20杭州峰会、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全力派遣维和部队等,实现了从零和博弈到合作共赢的外交转型。这最能说明新时代的中国

A. 积极推行多边外交政策

B. 致力于谋求地区性和平

C. 彻底放弃了不结盟外交

D. 全力深化上海合作组织

15. 下图是一幅关于冷战的政治讽刺漫画,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 两极格局制止了局部战争爆发

B. “冷战”造成核恐怖下的平衡

C. 经济全球化冲破两极格局僵局

D. 核竞赛不断激化美苏两国矛盾

16. 以下为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大国关系图,其中“—”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读图,可知甲、乙、丙分别指

A. 中国、美国、苏联

B. 英国、美国、苏联

C. 美国、中国、苏联

D. 中国、苏联、美国

17. 20世纪90年代,有人在评论国际局势时说:“当今世界,巨人林立,美国是萎缩的巨人,日本是独脚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这说明当今世界呈现

A. 五极的世界格局

B. 巨人主宰的迹象

C. 政治多极化趋势

D. 经济全球化特征

18.《中国经济史》在评述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时说:“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

A. 西周

B. 春秋战国

C. 唐代

D. 宋代

19.《朱子家训》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形成这一观念的主要原因是

A. 小农经济,物资匮乏

B. 男耕女织,赋税沉重

C. 传统农业,精耕细作

D. 自然经济,封闭保守

20.世界经济史研究领域出现过许多经济思想,以下最符合农耕文明经济特点的是

A. 工商皆本

B. 重本抑末

C. 重商主义

D. 工业至上

21.几百年前,某位著名海上探险家认为,“海上探险是为了像所有的男子汉都欲做到的那样,为上帝和陛下服务,将光明带给那些尚处于黑暗中的人们。”该材料表明海上探险是为了

A. 成为真正的男子汉

B. 开辟新航路

C. 巩固封建王权专制

D. 传播基督教

22.“500年前,非洲人手里拿着象牙,欧洲人手里拿着《圣经》;500年后,欧洲人手里拿着象牙,非洲人手里拿着《圣经》。”这句话反映了近代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中

A. 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融合

B. 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冲突

C. 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融合

D. 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

23.据统计,自1912年至1927年,由北京政府农商部批准注册的工商企业达1627家,平均每年注册102.8家;中国雇佣30名工人以上的工厂,1913年为279家,1920年为808家,1928年达到2327家。材料表明民国前期

A. 工业布局趋于平衡

B.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C. 工业结构更加合理

D. 民族工业获得较大发展

24. 下图反映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其中能够反映Y至Z段发展特征的是

A. 千呼万唤始出来

B. 小荷才露尖尖角

Y

C. 忽如一夜春风来

D. 无可奈何花落去

25.中国“一五”计划国家财政预算支出中,工业建设占58.2%,交通、邮政和通讯占19.2%,农业、林业和水利占7.6%,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占7.2%。以此推知,“一五”计划的核心目标是

A. 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B. 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C. 建立工业化的基础

D. 平衡发展国民经济

26.改变“上工人喊人,下地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撵人”的劳动状态,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措施是

A. 开展土地改革

B. 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C. 建立人民公社

D. 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

27. 在1932年的美国总统选举中,代表民主党参选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提出“新政”口号,结果以压倒性优势当选总统。他上台执政后实行的新政,“新”主要表现在

A. 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B. 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C. 加强救济安定民心

D. 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28. 罗斯福说:“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的人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来源。”为此“新政”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 实行以工代赈

B. 调整工业生产

C. 调节农业生产

D. 整顿财政金融

29. 克林顿执政期间,美国迎来了“新经济”时代,下列有关美国“新经济”时代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经济增长模式发生新变化

B. 以知识经济为基础

C. 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性改变

D. 以信息技术为主导

30.下列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最能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

A.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确立

B.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C. 世界经济体系制度化的发展趋势

D. 世界经济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

31. 下表为《经济全球化大事年表(部分)》,对该表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大事年表

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建立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

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1995年世贸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

1993年欧盟成立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A. 经济区域集团化组织形式多种多样

B. 世贸组织是区域集团化的必然归宿

C. 中国入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事件

D. 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实现途径

材料一:三月是每年一度的“两会时间”,是人民群众与政府互动最直接、最紧密的时刻。两会制度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式民主”的重要实践平台。

材料二: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中,形容中国的民主是以信任为连接纽带,以自上而下的政治领导和自下而上的公民参与为结构特征的“纵向民主”。它有别于以往西方所走的“横向民主”道路,使中国稳定转型,避免了西方为走向民主而造成的资源浪费。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2—34题。

32.2019年,人民政协迎来70周年华诞。它的主要职能是

A.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B. 修改宪法、参政议政

C.正风反腐、多党合作

D. 倾听民声、反映民意

33. 下列内容与人大制度、政协制度共同构建起新中国民主政治框架的是

A. 依法治国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一国两制

D.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34. 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中国的民主政治模式是最佳模式

B. “中国式民主”丰富了民主政治类型

C.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无需借鉴西方

D. “中国式民主”应在全世界推广共享

材料三:19世纪后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5—37题。

35. 图中箭头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 英国海外市场急剧萎缩

C.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D. 英国霸主地位开始确立

36. 图中历史信息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 殖民扩张

C. 资产阶级革命

D. 工业革命

37. 这一时期,英国的产业结构和布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①工厂布局突破了河流的限制②工业生产由分散趋于集中

③机器制造业成为新工业部门④交通运输业得以迅速发展

A.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材料四:李鸿章认为,办轮船招商局“庶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办纺织厂,是要以“华棉纺织洋布,酌轻成本,抵敌洋产”,“力保中国商民有自有之利权”。

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8—40题。

38. 材料四中“轮船招商局”的企业性质是

A.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B. 洋务企业

C. 外国资本主义企业

D. 军事企业

39. 材料四反映的历史时期,中国近代化的核心内容是

A.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C. 学习西方经济制度

D. 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40. 材料四表明

A. 民用企业的“求富”目的最终成为现实

B. 创办民用企业的目的之一是维护民族利权

C. 清政府认识到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以实现富国强兵

D. 民用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与外国资本相抗衡的作用

第II卷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2.本卷共2题,共20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是美国在1950年拍摄的一部宣传马歇尔计划的名作。影片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的战后生活。最初,在二战中被摧毁的小镇难以摆脱战争的痛苦。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儿童才回到了学校,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食物。

材料二:漫画“美国最新式战车”

(该画1947年发表于苏联某杂志,图中俄文“3AEM”意为“财政贷款”)

一位同学在学习“马歇尔计划”后,认为上述电影和漫画的创作者都没有全面、客观地反映“马歇尔计划”。请你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帮助其说明理由。(10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历史研究都同其他社会活动一样,受到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倾向的控制。

——汤因比《历史研究》

概括汤因比对历史研究的看法,并以此为依据,说明材料二中不同观点出现的原因。(10分)

2019年高中历史学考模拟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二、材料解析题:共2题,共20分。

41.(10分)

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评分说明:

一等:(8-10分)

(1)能够站在材料一、二各自的立场,分别进行说明。

(2)史论结合,说理充分,辩证评价,逻辑严密。

二等:(5-7分)

(1)对材料一、二分别进行说明。

(2)史论结合,说理较充分,逻辑关系比较清楚。

三等:(0-4分)

(1)仅对一个材料进行说明或未对材料进行说明。

(2)观点不明,缺少论证,逻辑不清。

42.(10分)

(1)看法:历史研究受当时思想的影响。(2分)

(2)原因:建国初期,中国与西方对立,实行“一边倒”,阶级斗争思想控制经济思想,所以产生了当时的看法(4分);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西方的对立状态被打破,学习西方的管理不断深入,中国对西方经济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所以产生新的看法。(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