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岛和海域的开发复习

海岛和海域的开发复习
海岛和海域的开发复习

海岛和海域的开发复习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第十单元总结及补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完善与巩固第十单元学习成果,加深印象,深入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本单元知识的联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室、有关课件等

教学方法:图示法、讲述法、比较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单元知识总结

列框图法展示本单元内容,见框图:

二、单元补充材料

1、海南简介 海南,简称“琼”。海南岛属于大陆岛,有着悠久的历史。至少在50万年以前,琼州

海峡断层下陷,海南岛才从雷州半岛分离出来。因地处南天,孤悬海中,从宋代以来,

人们称之为海南岛。儋耳,是海南岛最古老的名字。海南在历史上还有看许多美好的名

字。据“正德琼台志”记载,在汉朝,因为海南“郡在大海之中崖岸之边出珍珠,故称珠

崖”。到唐朝,则因境内“土石俱白如玉而润”被称之琼山。自此以后,海南的名字与“琼”

字结下了不解之缘,素有琼州、琼管、琼莞、琼台、琼崖、琼瑶、琼岛之稳。 海南设置政权机构之始

海南古称珠崖、琼州、琼崖。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开始在岛上置珠崖、

儋耳二郡。此后行政建置多变,至唐末,设琼州都督府,领琼、崖、儋、振、万安5州

22县。自明洪武三年(1370年),琼州府改隶广东,直到清末。民国时期海南仍

为广东省派出机关管辖。1949年4月成立海南特别区长官公署,为副省级政府。1海 岛海域的地理背区位优

资源优开发与保

海洋环境保护 合理布局产①大西南走向世界的前沿、开发利用

南海资源的基地 ②内靠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 光热资源 ①海岸带 ②丘陵台地 ③山地丘陵①发展支柱产业 ②建设育种基地

①扶持生态环保产业 ②提高公共环保意识

950年5月1日全岛解放后,设海南行政公署,仍隶属广东省。1984年5月成立海南行政区人民代表大会及人民政府,一级地方国家行政机关;1988年4月成立海南省人民政府,同期建立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海南省的设立

1984年5月31日,中国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关于成立海南行政区人民政府”议案,同年十月一日海南行政区人民政府成立,属广东省。1988年4月13日,中国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设立海南省的决定和关于设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

海南的位置气候

海南省行政区划包括海南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小、海域面积最大的省份。海南岛地处北纬18度10分—20度10分,东经108度37分—111度03分之间,陆地面积 33920平方公里,占全国热带土地面积8万平方公里(含台湾省南部)的%,是我国最大的热带地区。海域面积约200 万平方公里。北隔10—18里宽的琼州海峡与雷州半岛相对,西濒北部湾与越南遥遥相望,南和东南面临辽阔的南海和太平洋。南海诸岛位于北纬3度50分—21度10分,东经109度30分—118度45分之间,由二百多个小岛、洲、礁、滩组成。海南岛是中国同东南亚各国交往最捷便的大门,从岛的南端榆林港到菲律宾的马尼拉,航程650里。

海南省的气候具有全年暖热,雨量充沛,干湿季明显,常风较大,热带风暴、台风频繁,气候资源多样,属于热带岛屿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摄氏22-26度。岛上阳光充沛,月最高均温25°C~28°C,月最低均在10°C以上,年均降水量为1639毫米,每年晴日在300天以上。全年皆为喜温、喜热作物的活跃生长期。盛夏,除中午一段短暂

时间为稍为炎热外,早晚有海风吹拂,十分凉爽;严冬,北国冰封,雪花飘飘,海南岛却春意盎然,绿遍天涯。

广阔的南海和西太平洋,是海南岛重要的水汽来源。每年下半年,南海和西太平洋面上的大量水汽随东南风吹到海南岛上空,由于各种条件。形成地形雨、锋面雨、热雷雨、台风雨等,其中台风雨约占全岛年降雨量的三分之一。

海南岛全年湿度大,年平均水汽压约23百帕(琼中)至26百帕(三亚),即中部山区较也南部沿海较大。中部和东部沿海为湿润区,西南部沿海为半干燥区,其他地区为半湿润区。

海南的辖区面积

海南省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小、海洋面积最大的热带海洋岛屿省。陆地面积约万平方千米,海洋面积约200万平方千米。

1950年4月30日解放,设立海南行政公署,为广东省人民政府派出机关。1984年年5月成立海南行政区人民代表大会及人民政府,一级地方国家行政机关。1988年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海南经济特区,延续至今。海南省现行行政区划,突破了其他省、市、自治区现有机构模式,不设地区一级的中间层次,实行由省直接管辖市、县的行政体制。行政区域含海南岛和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及其海域,直辖8个市(2个地级市,6个县级市)和10个县、5个市辖区以及西、南、中沙群岛办事处(县级)。

海南的地形地貌

海南岛四周低平,中间高耸,以五指山、鹦歌岭为隆起核心,向外围逐级下降,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构成环形层状地貌梯级结构明显。山地和丘陵是海南岛地貌

的核心,占全岛面积的%,山地主要分布在岛中部偏南地区,丘陵主要分布在岛内陆和西北、西南部等地区。

海南岛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比较大的河流大都发源于中部山区,组成辐射状水系。全岛独流入海的河流共 154条,其中集水面积超过 100平方公里的有 38条。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为海南岛三大河流,三条大河的流域面积占全岛面积的47%。南渡江发源于白沙县南峰山,斜贯岛北部,至海口市一带入海,全长 311公里;昌化江发源于琼中县空示岭,横贯海南岛西部,至昌化港入海,全长 230公里;万泉河上游分南北两支,分别发源于琼中五指山和风门岭,两支流到琼海市龙江合口咀合流,至博鳌港入海,主流全长163公里。

环岛平原在地区分布上,琼北有文昌海积平原,琼西北有王五——加来海积阶地平原,琼南有琼海——万宁沿海平原和陵水——输林沿海平原,琼西南有南罗——九所滨海平原。南海诸岛地形具有面积小、地势低的特点。其中以西沙群岛的永兴岛面积较大,计平方公里,其余都在1平方公里以下,最高的西沙群岛石岛,海拔也不过

12~15米,其余一般都只高出海平面4~5米。此外,还有一群暗沙——水表岛屿。

海南的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海南省是全国最大的“热带宝地”,土地总面积万公顷,占全国热带土地面积的%,人均土地约公顷。由于光、热、水等条件优越,农田终年可以种植,不少作物年收获2至3次。

按适宜性划分,土地资源可分为7种类型:宜农地、宜胶地、宜热作地、宜林地、宜牧地、水面地和其他地。

已开发利用的土地约万公顷,未被开发利用的土地约万公顷,其中可用于大农业开发利用的约占90%。待开发利用的荒地大都集中连片,宜于开垦和机耕。海南土地后备资源较丰富,开发潜力较大。

【作物资源】粮食作物是海南种植业中面积最大、分布最广、产值最高的作物,主要有水稻、旱稻、山兰坡稻、小麦,其次是番薯、木薯、芋头、玉米、高梁、粟、豆等。经济作物主要有甘蔗、麻类、花生、芝麻、茶等。水果种类繁多,栽培和野生果类29科53属,栽培形成商品的水果主要有菠萝、荔枝、龙眼、香蕉、大蕉、柑桔、芒果、西瓜、杨桃、菠萝蜜、红毛丹、火龙果等。蔬菜有120多种。

热带作物资源丰富,岛上原生热带植物有3000多种,建国后从国外引进1000多种,从国外野生资源中发掘1000多种有用植物进行栽培试验,均取得成效。栽培面积较大、经济价值较高的热作主要有橡胶、椰子、油棕、槟榔、咖啡、胡椒、剑麻、香茅、腰果、可可等。

【植物资源】海南的植被生长快,植物繁多,是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的原生地。到目前为止,海南岛有维管束植物4000多种,约占全国总数的1/7,其中630多种为海南所特有。世界热带的80个科显花植物属、种最多的第一类17科,海南全有。

在4000多种植物资源中,药用植物2500多种;乔灌木2000多种,其中800多种经济价值较高,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特产与珍稀树木20多种;果树(包括野生)142种;芳香植物70多种;热带观赏花卉及园林绿化美化树木200多种。

【动物资源】海南陆生脊椎动物有567种,其中两栖类37种(11种仅见于海南,8种列为国家特产动物),爬行类104种,鸟类344种,哺乳类82种(21种为海南特有)。世界上罕见的珍贵动物有世界四大类人猿之一的黑冠长臂猿和坡鹿,水鹿、猕猴、黑熊、云豹等亦珍贵。据1998年5月公布的海南省陆生野生动物调查结果,共记录了4

个纲、32个目、77个科、320种动物。320种动物中,有7种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2种属省级保护动物。发现历史上没记录过的鸟类14种。

【南药资源】海南动植物药材资源丰富,有“天然药库”之称。4000多种植物可入药的约2000种,占全国的40%,药典收载的有500种,经过筛选的抗癌植物有137种,南药30多种,最着名的是四大南药:槟榔、益智、砂仁、巴戟。动物药材和海产药材资源有鹿茸、猴膏、牛黄、穿山甲、玳瑁、海龙、海马、海蛇、琥珀、珍珠、海参、珊瑚、哈壳、牡蛎、石决明、鱼翅、海龟板等近50种。

【水产资源】海南的海洋水产资源具有海洋渔场广、品种多、生长快和渔汛期长等特点,是全国发展热带海洋渔业的理想之地。全省海洋渔场面积近30万平方公里,可供养殖的沿海滩涂面积万公顷。海洋水产在800种以上,鱼类就有600多种,主要的海洋经济鱼类40多种。许多珍贵的海特产品种已在浅海养殖,可供人工养殖的浅海滩涂约万多公顷,养殖的经济价值较高的鱼、虾、贝、藻类等20多种。淡水鱼(不包括溯河性的鱼)有15科57属72种。

【海盐资源】海南岛是理想的天然盐场,沿海港湾滩涂许多地方都可以晒盐,主要集中于三亚至东方沿海数百里的弧形地带上。已建有莺歌海、东方、榆亚等大型盐场,其中莺歌海盐场是全国大盐场之一。

【矿产资源】海南矿产资源种类较多。全省共发现矿产88种,经评价有工业储量的矿种66种、产地320多处,其中列入《海南矿产储量表》的44种、产地205处。海南矿产资源主要包括能源、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稀有稀土分散元素、冶金辅助原料、化工原料、建筑材料、其他非金属矿、地下水、热矿水和饮用天然矿泉水等种类。探明储量位于全国前列的优势矿产有天然气、玻璃用砂、钛铁砂矿、锆

英砂矿、宝石、富铁矿、铝土矿(三水型)、饰面用花岗岩、饮用天然矿泉水、热矿水等。

天然气主要分布在海南岛周边海域,已探明的主要有莺歌崖13—1、东方1—1、乐东22—1等大型天然气田。玻璃用砂已探明大型矿床4处,矿床保有储量4187万吨,主要分布于儋州、东方、文昌等地。钛铁砂矿主要分布于海南岛东海岸,已探明矿床24处,其中大型矿床3处、中型1处。锆英石砂矿已探明大型矿床3处、中型6处、小型19处,保有储量万吨,主要分布于文昌、琼海、万宁、陵水等市县。宝石已探明大型矿床1处,位于文昌市境内,保有储量万吨。富铁矿分布于昌江县石碌镇一带,保有储量亿吨,是国内少有的富铁矿之一。铝土矿已探明大型矿床1处,位于海南岛北部的蓬莱地区,保有储量万吨。饰面用花岗岩主要分布于屯昌、琼中、三亚、乐东、白沙等市县,花色品种主要有崖县红、翠玉红、翠白玉、四彩花、玫瑰红、芝麻白等。饮用天然矿泉水各市县均发现,至1999年底已勘查51处,审批总允许开采量万立方米/日。热矿水已发现34处,经对11处进行勘查,共探明允许开采量万立方米/日。

据统计,海南玻璃用砂储量居全国第1位,锆英砂矿居第2位,钛铁砂矿和天然气居第3位,宝石(蓝宝石、红锆宝石)居第4位,饰面用花岗岩居第5位,富铁矿居第6位,铝土矿居第10位,饮用天然矿泉水和热矿水居前列。

【水利资源】海南岛大小河流水能理论蕴藏量约100万千瓦,可开发约65万千瓦,年发电量约26亿度。地下水资源储量约75亿立方米,占总水资源的20%左右,其中理论可开发利用253亿立方米。

【旅游资源】海南旅游资源丰富,极富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海岸带景观在海南岛长达1500多公里的海岸线上,沙岸约占50-60%,沙滩宽数百米至1000多米不等,向海面坡度一般为5°,缓缓延伸;多数地方风平浪静,海水清

澈,沙白如絮,清洁柔软;岸边绿树成荫,空气清新;海水温度一般为18~30℃,阳光充足明媚,一年中多数时候可进行海浴、日光浴、沙浴和风浴。自海口至三亚东岸线就有60多处可辟为海滨浴场。环岛沿海有不同类型滨海风光特色的景点,在东海岸线上,还有一种特殊的热带海涂森林景观——红树林和一种热带特有的海岸地貌景观——珊瑚礁,均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已在琼山市东寨港和文昌市清澜港等地建立了4个红树林保护区。

山岳、热带原始森林海南岛有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81座,绵延起伏,山形奇特,气势雄伟。颇负盛名的有山顶部成锯齿状、形如五指的五指山,气势磅礴的鹦哥岭,奇石叠峰的东山岭,瀑布飞泻的太平山,以及七仙岭、尖峰岭、吊罗山、霸王岭等,均是登山旅游和避暑胜地。海南的山岳最具有特色的是密布热带原始森林,有乐东县尖峰岭、昌江县霸王岭、陵水县吊罗山和琼中县五指山等4个热带原始森林区,其中以尖峰岭最为典型。

珍禽异兽为了保护物种,利于观赏,海南已建立若干个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和驯养场,有昌江县霸王岭黑冠长臂猿保护区、东方市大田坡鹿保护区、万宁市大洲岛金丝燕保护区、陵水县南湾半岛猕猴保护区、屯昌县养鹿场等,旅游者可以去保护区观赏。

大河、瀑布、水库风光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等河流,滩潭相间,蜿蜒有致,河水清澈,是旅游观景的好地方,尤以闻名全国的“万泉河风光”最佳。大山深处的小河或山间小溪,洄于深山密林之中,间中大石迭置,瀑布众多,尤其五指山市太平山瀑布和琼中县百花岭瀑布、五指山瀑布等久负盛名。岛上还有不少水库,特别是松涛、南扶、长茅、石碌等水库具湖光山色之美,不是湖泊胜似湖泊。

火山、溶洞、温泉历史上的火山喷发,在海南岛留下了许多死火山口。最为典型的是位于琼山市的石山,石山有海拔200多米的双岭,岭上有2个火山口,中间连着一下

凹的山脊,形似马鞍,又名马鞍岭。石山附近的雷虎岭火山口、罗京盘火山口也保存得十分完整。有不少千姿百态的喀斯特溶洞,其中着名的有三亚的落笔洞、保亭的千龙洞、昌江的皇帝洞等。岛上温泉分布广泛,多数温泉矿化度低、温度高、水量大、水质佳,大多属于治疗性温泉,且温泉所在区域景色宜人。兴隆温泉、南平温泉、蓝洋温泉、半岭矿泉等,适于发展融观光、疗养、科研等为一体的旅游。

古迹名胜具有历史意义的古迹主要有为纪念唐宋两代被贬谪来海南岛的李德裕等5位历史名臣而修建的五公祠,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居琼遗址——东坡书院以及为纪念苏氏而修建的苏公祠,为巡雷琼兵备道焦映汉所修建的琼台书院,丘浚(明代名臣)之墓,海瑞(明朝大清官)之墓,受汉武帝派遣率兵入海南的伏波将军为拯救兵马而下令开凿的汉马伏波井,以及崖州古城、韦氏祠堂、文昌阁等。革命纪念地有琼崖纵队司令部旧址、嘉积镇红色娘子军纪念塑像、金牛岭烈士陵园、白沙起义纪念馆等。还有宋庆龄故居及陈列馆等。

民族风情除汉族外,世居海南岛的少数民族有黎族、苗族、回族。各少数民族至今保留着许多质朴敦厚的民风民俗和生活习惯,使海南的社会风貌显得独特而多彩。海南是全国唯一的黎族聚居区。黎族颇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风情,有独特的旅游观光价值。

热带作物及田园风光海南岛上种植大量的热带作物,极大地丰富了自然景观。游人上岛既可欣赏热带田园风光,增长见识,又可品尝热带水果,一饱口福。

2、海南岛从成因上属于大陆岛

海南岛隔琼州海峡与雷州半岛相望,海峡最窄处仅18千米,海南岛原先也是与大陆连在一起的,地质时期的第四纪初琼州海峡断裂下陷,海南岛才开始与大陆分离,因此,按成因它与台湾岛、舟山群岛一样属于大陆岛。

海岛按成因分为大陆岛、海洋岛和冲积岛等三类

大陆岛:是大陆地块延伸到海中露出水面的岛屿,是地质特征与相邻的大陆基本相似,如台湾岛、海南岛、庙岛群岛、舟山群岛。

海洋岛:可分为火山岛和珊瑚岛两种,前者如澎湖列岛,后者如南海诸岛及东沙、中沙、西沙、南沙四群岛。

冲积岛:主要是由大陆河流沿岸流所搬运的泥沙堆积而成,故多分布在河口和近岸海域,如崇明岛。

3、海南大特区为何强大不起来

作为沿海五大经济特区之一的海南省是我国最大的特区,其陆地面积是其他四个特区的数倍,而且又是全国最大的海洋省,资源十分富饶,生态环境优越。然而,海南岛建省办特区14年后的今天,无论发展速度还是经济实力,都远不如其他四个特区。原因何在一些专家和实际工作者认为:一再错过最佳战略机遇期,是海南办特区14年来最大的教训。

最大特区走在特区最后长期处于封闭、原始状态的海南岛,原是广东省的最大贫困区。经过近14年办特区大开放带动大开发,社会经济形势日新月异,但是与其他四个特区横向比较,海南就相形见绌了,2001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深圳的1/4多一点。海南80%以上的市县不但没能按照国家的要求涨工资,有的还靠借债发工资。许多当地干部把海南特区戏称为“海南特困区”。

三大失误痛失发展良机一是投资导向失误,造成“泡沫经济”。海南创办全国最大的特区,独具魅力,因而最初几年,海南就吸纳海内外资金400多亿元,投资力度很大;而且出现过“十万人才过琼州海峡”的可喜景象。但是,由于特区政府缺乏正确的产业发展导向,大批资金一齐投向房地产开发狂潮,形成了“经济泡沫”,致使海南的资源优势没能“开发”成为经济发展实力。

二是思想解放不到位,错过了最佳时机。因为思想解放不到位,致使中央赋予海南的政策优势和体制优势并没有在最佳机遇期内充分发挥出来。最典型的就是洋浦经济开发区。洋浦是国内最早提出让外商投资成片开发的地区,但由于陷入“爱国”与“卖国”的争论,错过了吸引外资的最佳时机,变成了令中央与海南省为之头痛的“最大半拉子工程”。

三是“重陆轻海”,将最大的优势变成了最大的“劣势”。海南省管辖占全国海域面积2/3的南海,最大的资源优势是海洋。邓小平当年提出创建海南岛经济特区的战略时,强调的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开发南海的丰富资源。因此,加快开发南海,本应是海南特区发展的“重中之重”。可惜,海南从一开始并没有这样做,因而14年之后这个海洋大省的海洋开发文章尚未破题,更谈不上什么海洋经济强省。

加快开发海洋形成共识制约海洋经济发展的“瓶颈”主要是投资太少,渔业生产方式太落后。全省万艘渔船,八成是10吨以下的小船,只能在家门口作业;水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偏小。如果建省初期把积压在房地产的400多亿元资金哪怕分出一半或1/4用来发展海洋渔业,今天的海南渔业产值起码是500亿元到1000亿元,效益就会比现在增长几十倍。更令人痛心的是,南海周边国家大肆抢占开发我南海油气和水产资源的行为却愈演愈烈。而在海南省管辖的南海“三沙(西沙、中沙、南沙)”至今未竖起一座井架,未生产一滴石油(气)。

海南在经历了一场空前的“经济泡沫”之后,各级领导已经认识到了加快开发海洋经济的重要性和迫切性。21世纪的头10年是我国开发南海资源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充分发挥海南经济特区优势的最佳战略机遇期。(来源:《了望》2003年第3期)

4、海南农业

海南农业概述 - 海南省地处中国最南端,四季常绿,素有“天然大温室”之美誉。1988年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海南省始终坚持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打好“季节差、名特优、无公害”三张牌,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科技农业”和“绿色农业”,落实党的农村基本政策,加强农村经营管理,农业生产得到快速发展。2003年,全省农业总产值亿元,比上年增长%;农业增加值亿元,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2616元,增加193元,增长8%。农业已成为海南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和基础产业。

反季节瓜菜 - 海南光温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是全国最大的天然大温室,也是全国重要的反季节瓜菜生产基地。近年来,海南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坚持调优、调精、调高的原则,不断优化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品质结构,加快冬季瓜菜产业发展。全省冬季瓜菜的种植面积从1990的45万亩扩大到2003 年的万亩,总产量从36万吨增加到万吨。冬季瓜菜生产逐步走上基地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轨道。瓜菜品种、品质结构进一步优化,调减了泡椒、小西红柿、冬瓜、黄瓜等品种面积,增加了豆角、苦瓜、毛豆、紫长茄、小南瓜等价高畅销品种面积,引进推广了103个瓜菜新品种,逐步形成了东南、西南、西北、北部和中部地区各具特色的反季节瓜菜优势产业带和优势主产区。

热带水果 - 海南岛素有“百果园”的美誉,热带水果达53种,遍布全岛各地,主要品种有香蕉、菠萝、芒果、杨桃、绿橙、毛叶枣、红毛丹、火龙果、荔枝、龙眼、番石榴、番木瓜等。建省以来,海南省充分发挥热带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名、优、特、新、稀热带水果生产,使热带水果成为农业经济的又一产业和新的增长点。2003年末全省水果面积万亩,产量万吨。其中香蕉面积万亩,产量万吨;芒果面积70万亩,产量18万吨;荔枝面积万亩,产量万吨;菠萝面积万亩,产量万吨。

热带作物 - 海南发展热带经济作物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海南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品牌优势,积极面向市场调整优化热作产业结构,加大实用新技术推广力度,重点抓好橡胶新割制、椰子、胡椒高产栽培、橡胶产品加工等技术的推广,有力地推动热带经济作物快速发展。2003年末全省热带经济作物总面积达749万亩。其中,橡胶干胶产量万吨,椰子产量亿个,胡椒产量万吨(干粒),槟榔产量万吨(干果)。

畜牧业 - 海南岛四面环海,具有天然的防疫屏障及区位、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畜牧业条件优越。为了进一步完善动物疫病控制、防疫监督、防疫监测、防疫屏障和兽药监察等体系,为创办畜禽产品出口基地创造良好的条件,1999年农业部决定把海南岛作为全国5个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之一,并于2003年通过验收。通过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项目建设,海南畜牧业经济获得长足发展。2003年全省肉类总产量53万吨,牧业产值亿元。畜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的重要支柱产业。海南畜牧业前景广阔,潜力巨大。中国最大的无规定动物疫病区项目建成,将促进海南畜牧业加速发展。海南将按照“打基础上规模、打品牌上质量、抓加工上效益”的发展思路,以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构筑完善的动物防疫体系;调整优化结构,推进畜牧业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根本性转变,提高整体素质和效益;大力发展畜禽加工业,健全畜禽产品市场体系,推进产业化经营,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使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畜禽产品出口竞争力明显增强,成为全国主要畜禽商品出口基地。

对外开放 -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充分发挥热带资源优势和区域比较优势,不断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使海南热带高效农业成为投资热点,有力地推动了海南热带高效农业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台商投资海南农业异军突起,迅猛发展,琼台农业合作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台商投资海南农业的企业达250家,投资总额亿美元,承租开发土地面积13万亩。投资形式多元化,涉及水果、花卉、瓜菜种植和栽

培,水产品养殖加工、种苗繁育推广,观光农业等多个领域,引入优良品种80类500个,出现了一批“龙头”企业和专业化生产基地。在琼台农业合作的辐射和带动下,海南同港、澳、东南亚以及欧美、日、韩、以色列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经济合作和交流日益扩大,世界先进的农业生产及管理技术、优良的新品种不断引进到海南,海南农产品的品质和整体实力得到全面提升,全方位、多层次的农业对外开放的格局正在形成。

乡镇企业 -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和热带高效农业快速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悄然崛起。2003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到3501家,比上年增加450家,增长%;农产品加工产值104亿元,增加值亿元,分别占全省农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的%和%。为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促进加工增值,提高农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保障农民增收,海南省委、省政府相接出台一系列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重点扶持农产品加工运销型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包装和运销业。

5、陆地生物群落——红树林

红树林群落是地球上最奇妙、最特殊的生物群落。红树林群落主要生活在以赤道为中心的热带及亚热带淤泥深厚的海滩上,在海陆交界的潮间带形成壮观的海上森林,森林在潮起潮落的过程中经受着海水不断的冲刷。

由于海陆交界处的生存环境非常特殊,红树林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特征来适应这种特殊的生存环境。红树林最奇妙的特征是所谓的“胎生现象”,红树林中的很多植物的种子还没有离开母体的时候就已经在果实中开始萌发,长成棒状的胚轴。胚轴发育到一定程度后脱离母树,掉落到海滩的淤泥中,几小时后就能在淤泥中扎根生长而成为新的植株,未能及时扎根在淤泥中的胚轴则可随着海流在大海上漂流数个月,在几千里外的海岸扎根生长。红树林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密集而发达的支柱根,很多支柱根自树干的基

部长出,牢牢扎入淤泥中形成稳固的支架,使红树林可以在海浪的冲击下屹立不动。红树林的支柱根不仅支持着植物本身,也保护了海岸免受风浪的侵蚀,因此红树林又被称为“海岸卫士”。红树林经常处于被潮水淹没的状态,空气非常缺乏,因此许多红树林植物都具有呼吸根,呼吸根外表有粗大的皮孔,内有海绵状的通气组织,满足了红树林植物对空气的需求。每到落潮的时候,各种各样的支柱根和呼吸根露出地面,纵横交错,使人难以通行。热带海滩阳光强烈,土壤富含盐分,红树林植物多具有盐生和适应生理干旱的形态结构,植物具有可排出多余盐分的分泌腺体,叶片则为光亮的革质,利于反射阳光,减少水分蒸发。

三、单元典型试题

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十届人大三次会议海南代表团审议时提出,毛里求斯有许多方面值得海南好好学习。

材料二:毛里求斯被称为印度洋上的明珠。岛屿四周是保护得非常完好的珊瑚礁。正是这些珊瑚礁,在印度洋海啸肆虐之时保住了这个岛国的安全。制糖业、高档次纺织业、旅游业是毛里求斯的主要经济支柱。

材料三:1999年,我国海南省政府作出建设生态省的决策,海南岛应建设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的热带海岛生态系统、发达的生态产业、自然与人类和谐的生态文化、一流的生活环境的省份。

(1)每当印度洋海水上涨时,毛里求斯沿岸却没有多大的风浪,其主要的原因是

。为了减轻海浪、风暴潮对海南岛海岸的侵蚀,我们应该采取的措施有:(3分)

(2)从产业发展的结构看,毛里求斯的产业特色鲜明,极少有产生污染的工业项目。海南岛在培育和发展支柱工业的程中,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大力发展

型工业和产业。

读“海南岛环状开发剖面图8”和海南岛果菜上市时间表,分析回答(4)~(6)题:

海南岛果菜上市时间表

务。

(4)乙地带最适宜发展农业,依据右表可知,该地发展

优势明显;在能源方面,这里可大力开

发。

(5)丙地开发的有利条件是经济基础和运输条件较好,等,该地既是

开发的前沿,又是开发海洋资源的前进基地。

(6)丁处属于海,该地的能源优势

是。

答案:(1)珊瑚礁环绕(1分)禁止开采近海珊瑚礁(1分)保护并适当扩大红树林面积(1分)建设环岛防护林带(1分)

(2)生态(1分)高技术(1分)

(3)恢复和保护热带森林植被(1分)

(4)热带(1分)热带水果、蔬菜、花卉(1分)水能、沼气、风能(1分)

(5)城市集中(1分)促进内陆资源(1分) (6)南海(1分)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1分)

2020届二轮 热点强化特训6 海岛与海域开发

热点强化特训六海岛与海域开发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2019·福建南安华侨中学月考)2018年4月1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宣布,国家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如图示意海南岛地理位置。据此完成1~3题。 1.与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相比,海南岛建自由贸易区的主要优势是( ) A.经济水平高B.交通便捷 C.生态环境好D.开放最早 2.海南岛建成自由贸易区后,可大力发展的产业主要是( ) A.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B.钢铁工业 C.石化工业D.特色农产品加工工业 3.海南岛建成自由贸易区后,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可能是( ) A.促进产业升级B.促进文化交流 C.利于生态环境保护D.增加就业就会 1.C 2.A 3.A解析第1题,与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相比,海南岛建自由贸易区的主要优势是开发晚,生态环境好,C项正确。第2题,国家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以商业、物流业等第三产业为主,海南岛建成自由贸易区后,可大力发展的产业主要是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A项正确;钢铁工业、石化工业、特色农产品加工工业属于第二产业,不占主要地位,B、C、D三项错误。第3题,海南岛建成自由贸易区后,以第三产业为主,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可能是促进产业升级,A项正确。 (2019·湖南怀化三模)地名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渔民对南海诸岛的岛礁地名进行了记载,岛礁的渔民俗称来源包括地理特征、位置、物产、水文特征、传说等。20世纪中国政府曾经三次统计梳理南海岛礁的地名,并且按照岛礁面积不同,进行了“岛、礁、沙、岩”的分类统计。据此完成4~6题。

珠海经济特区海域海岛保护与开发条例

珠海经济特区海域海岛保护与开发条例 (征求意见稿)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海域管理 第一节海域规划 第二节海域保护 第三节海域开发 第三章海岛管理 第一节海岛规划 第二节海岛保护 第三节海岛开发 第四章海洋经济发展 第一节滨海旅游业 第二节海洋渔业 第三节海洋高科技产业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为加强本市的海域海岛管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海洋经济的开发利用,根据法律、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结合珠海经济特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市行政区域内海域海岛的保护、开发利用以及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建设目标] 充分发挥本市海洋资源优势,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强市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市。 第四条[基本原则]海域海岛的保护和开发遵循海陆统筹、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创新驱动的原则。 第五条[领导机构]市人民政府设立市海洋工作协调机构,统筹协调解决本市海域海岛保护和开发及海洋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第六条[管理主体] 区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区政府)是海域海岛保护和开发的主体。横琴新区、经济功能区管理机构履行行政区政府的职责。 海洋渔业、环境保护、规划、国土资源、交通运输、海事等部门按照职责对所辖海域海岛的保护和开发进行监督管理,推动和促进海域海岛的保护和开发。

第七条[资金保障]市、区政府应当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海岛、海洋资源的调查研究、开发保护,促进海洋经济发展。 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万山群岛海洋生态修复和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建立海洋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制度。 海洋生态修复和生态补偿专项资金主要包括各级财政投入、用海建设项目海洋生态损失补偿资金等,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海洋生态保护建设投入,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加大资金投入。 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社会资本参与海域海岛的保护和开发。 第八条[咨询机制] 市人民政府设立海洋开发决策专家咨询机构,为本市海域海岛保护和开发及海洋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提供咨询意见。 第九条[社会参与]保护海域海岛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建立全社会参与机制,增强公众对海域海岛的保护意识,建设珠海特色海洋文化城市。 第二章海域管理 第一节海域规划 第十条[海洋功能区划] 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人

海岛和海域的开发复习

海岛和海域的开发复习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第十单元总结及补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完善与巩固第十单元学习成果,加深印象,深入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本单元知识的联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室、有关课件等 教学方法:图示法、讲述法、比较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单元知识总结 列框图法展示本单元内容,见框图: 二、单元补充材料 1、海南简介 海南,简称“琼”。海南岛属于大陆岛,有着悠久的历史。至少在50万年以前,琼州 海峡断层下陷,海南岛才从雷州半岛分离出来。因地处南天,孤悬海中,从宋代以来, 人们称之为海南岛。儋耳,是海南岛最古老的名字。海南在历史上还有看许多美好的名 字。据“正德琼台志”记载,在汉朝,因为海南“郡在大海之中崖岸之边出珍珠,故称珠 崖”。到唐朝,则因境内“土石俱白如玉而润”被称之琼山。自此以后,海南的名字与“琼” 字结下了不解之缘,素有琼州、琼管、琼莞、琼台、琼崖、琼瑶、琼岛之稳。 海南设置政权机构之始 海南古称珠崖、琼州、琼崖。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开始在岛上置珠崖、 儋耳二郡。此后行政建置多变,至唐末,设琼州都督府,领琼、崖、儋、振、万安5州 22县。自明洪武三年(1370年),琼州府改隶广东,直到清末。民国时期海南仍 为广东省派出机关管辖。1949年4月成立海南特别区长官公署,为副省级政府。1海 岛海域的地理背区位优 资源优开发与保 海洋环境保护 合理布局产①大西南走向世界的前沿、开发利用 南海资源的基地 ②内靠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 光热资源 ①海岸带 ②丘陵台地 ③山地丘陵①发展支柱产业 ②建设育种基地 ①扶持生态环保产业 ②提高公共环保意识

我国海岛的开发与保护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本科毕业设计 (论文) 我国海岛的开发与保护的现状及对策研究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the island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学院: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 2012 年 6 月

我国海岛开发与保护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在我国辽阔的海域中有数以万计的海岛,海岛以其迷人的风景,独特的环境,奇异的生态和战略的重要吸引着人们的眼光,海岛更是壮大海洋经济、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依托。然而,过去的20年间,中国沿海地区加速“填海造地”,导致很多岛屿消失,其速度令人震惊。随着中国旅游业,生态产业,学术研究,国际关系和人居环境需求和压力的增大,海岛的保护也显得越来越重要。2010年3月1日,我国第一部加强海洋保护与管理、规范海岛开发利用秩序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正式施行,如何真正充分发挥海岛资源优势、实现海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海岛经济的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研究课题,本文从青岛开发区海岛开发与保护研究此问题,在此基础上,参考国内外海岛生态修复经验研究我国海岛保护具体措施,以实现海岛资源合理利用,海岛环境效益与海岛经济发展相结合,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海岛开发与保护;海岛保护法;可持续发展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the island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Abstract: In our country the vast sea of tens of thousands of islands, the islands for its fascinating scenery and unique environmental, bizarre ecological and strategy important to draw on the people of vision, the islands is growing, the developing space Marine economy of important rely on. However, over the past 20 years, China's coastal areas to accelerate the "reclamation", leading to many islands disappear, its speed is appalling. With China's tourism, ecological industry, academic research,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living environment demand and the increase of the pressure, the protection of the island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On March 1, 2010, our country the first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and regulating the order of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island law th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island protection law enforcement official,how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resource advantages of the island,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island resources and isl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become an important research subject, this article from Qingdao development zone island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studying the problem, based on this, the reference: ecological repair experience at home and abroad in concrete measures to protect the island,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reasonable use island resources, the islands environmental benefits and isl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combination of achiev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Island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Islands status quo environment;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深圳市海岛资源与开发利用情况

深圳市海岛资源与开发利用情况 发布时间:2011-10-22信息来源:政协深圳市委员会 深圳市位于广东省中部的珠江三角洲区域,北接东莞和惠州,南与香港特别行政区陆、海相连,东部有大亚湾、大鹏湾,西部有伶仃洋、珠江口;全市陆域土地面积202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14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57 3公里。 深圳拥有优越的港湾资源、滨海旅游资源及丰富多彩的海洋景观资源海,具有海洋城市的自然属性,具备打造全球物流重要组织枢纽的经济空间属性和成长条件。深圳经过20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滨海工业、海洋交通业、滨海旅游、海洋渔业为代表的支柱产业。深圳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其中,海洋交通运输业在海洋经济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深圳海岛组成与分布情况 深圳共有海岛39个(含有争议的内伶仃岛),海岛面积共5 9164平方公里,岛岸线长25 25公里。其中分布于东部海域28个,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12个;西部海域11个,其中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9个。 二、人居海岛的基本情况 由于深圳海岛面积很小,其中最大的内伶仃岛面积为4 799平方公里,其次是大铲岛面积为0 65平方公里,尚余多个小岛面积还不足0 0002平方公里,有9个小岛未命名。 (一)内伶仃岛 内伶仃岛面积4 7990平方公里,岛岸线长11 98公里,位于珠江主航道东侧,与淇澳岛隔海相望,距离本市赤湾8 5公里,地理座标为东经113°48′15″,北纬22°24′50″,岛上主要分南湾、北湾和东湾,岛的东部近岸水域为赤湾港区的优良锚泊地;其南部海域临近铜鼓航道,扼守赤湾港海运要冲,使之成为深圳市西部港区航运的生命线。1988年被列为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也是深圳市有人居住的第一大岛。目前内伶仃岛的争议尚未解决。 (二)大铲岛 大铲岛面积0 6500平方公里,岛岸线长4 00公里,与内伶仃岛隔矾石水道相望,距离妈湾1 15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13°50′35″,北纬22°30′50″。大铲岛形似铁铲,故名大铲岛,岛的周围海域水深4米—9米,建有水泥码头1座,上设大铲海关、边防检查站、商品检疫站、卫生检疫站、航运通信站以及海警部队等共计200多人。上世纪90年代,大铲岛已

高中地理 海岛和海域的开发知识总结

高中地理海岛和海域的开发知识总结 一、我国岛屿、海域概况及开发意义 1.概况:我国岛屿面积约8.6万平方千米,管辖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 2.开发意义:蕴藏着丰富的渔业、港湾和矿产等资源;海岛是划分海洋国土的重要依据;开发利用海岛,有利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保证国家安全。 二、海南岛开发的地理背景1.地理区位优势——有利于对外开放 2.资源优势——有利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1)热带资源优势:从纬度位置分析,海南省是我国唯一全都地处热带的省区,被称为“热带宝岛”。 (2)海洋资源优势:从海陆位置分析,海南省四面环海,是我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份,广阔的海域,为海南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海南省被称为“海洋大省”。

3.政策优势1988年海南建省,设立经济特区,享有优惠待遇。有利于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三、海南岛的开发 1.合理布局产业既适应了海南岛自然环境的环带状分布特征,又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客观要求。 (1)自然环境的特点:呈环带状分布;地形多样;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2)形成原因:受地势高低起伏和距海远近的影响。 (3)布局原则:因地制宜、有所侧重,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4)具体措施 2.发展特色经济 (1)培育和发展支柱工业——建设新兴工业省份建设以油气化工、汽车制造、饮料食品、化纤纺织、医药、浆纸和建材为支柱的现代大工业体系;建设以港口加工区和重化工业为依托的西部工业走廊,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大力发展生态型工业和高技术产业。 (2)发展特色农业(热带高效农业)——建设热带高效农业基地我国最大的热带作物基地;育种基地;冬季瓜菜、热带水果、花卉等生产和加工基地;橡胶生产基地;水产业基地(远洋捕捞和近海深水养殖基地)。 (3)发展特色旅游业——建设度假休闲旅游胜地资源特色:热带海滨和岛屿以及少数民族风情特色;旅游项目:规划建设生态旅游区,发展海洋生态游和热带雨林考察游等专项产品;旅游市场:以国内市场为基础,稳定发展港澳市场,重点开拓东亚和东南亚周边市场,

海岛资源的开发利用

我国海岛资源开发利用 摘要:我国是海陆大国,丰富的岛屿资源是我国海洋开发的重要依托。随着国际社会海权意识的增加,海岛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海岛资源是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近年来,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在开发利用海岛资源的同时也出现一些问题和矛盾。为实现我国海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地制宜进行海岛开发、注重海岛生态保护、增加海岛基础建设资金投入等是可行的手段。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陆地资源的日渐枯竭,沿海各国清醒地认识到海洋是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新空间,海洋开发也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的重要战略。海岛是海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价值巨大,合理开发利用海岛资源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已引起政府和学术界高度关注。 1 我国海岛基本概况 作为海洋上的陆地,海岛拥有不同寻常的地位,它既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基地,也是对外开放和国防的前沿。海岛的定义并不统一,不同国家、不同学科之间有所差异。我国2010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中将海岛定义为:“海岛,是指四面环海水并在高潮时高于水面的自然形成的陆地区域,包括有居民海岛和无居民海岛。” 根据国际海洋法规定,我国拥有300万平方千米的海洋国土,在这片海洋上,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岛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我国对海岛调查的深入,我国海岛数据统计也越来越精确。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在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的基础上统计得出[1]:我国面积在500m2以上的岛屿有7371个(包括台湾省的224个海岛),横跨38个维度(4°--42°N),地处热带、亚热带、温带三个气候带,面积最大的海岛是台湾岛,其次是海南岛。 我国海岛分布不均,从沿海省市区来看,浙江省海岛最多,约占全国海岛总量的43%;从海区来看,东海最多,占全国海岛总数的67%。[2]我国海岛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种类齐全,包括了世界海岛所有类型。 在我国众多岛屿中,大多数为无人岛,有常住居民的岛屿460多个,人口近4000万[3]。台湾岛和海南岛组成省,香港、澳门的海岛组成了两个特别行政区。海岛县是把分散的海岛按照一定的行政单元组成一个整体,我国12个海岛县从南到北依次是辽宁长海县(长山群岛)、山东长岛县(庙岛群岛)、上海崇明县(崇明岛,2006年把原属上海市宝山县的长兴岛、横沙岛并入)、舟山群岛分属嵊泗县、岱山县、普陀县和定海区,玉环县(玉环岛和楚

高考地理第一阶段复习 第49讲 交通运输的建设、海岛和海域的开发、城市新区的发展知识点梳理(含能力训练)

(第49讲交通运输的建设、海岛和海域的开发、城市新区的发展) [考纲要求] 交通建设对区域发展的意义。重大交通工程建设面临的困难及解决措施。海岛、海域开发的意义、面临的问题及环境保护。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城市新区发展的模式。 [知识精讲] 一、交通运输的建设——以西南地区为例 1.西南区交通运输建设的地理背景 (1)区位条件 范围:西南区通常是指位于我国西南的川、滇、黔和渝三省一市,大西南还包括西藏自治区。南昆铁路的建设,广西与西南三省一市的地域经济联系也日益密切,其沿海港口成为西南区对外联系最近便的出海门户。因此这里的西南是大西南也包括广西 区位:有温长的国境线;由于地域广、腹地深、加之地形复杂、沟通不便。大部仍为我国内陆腹地;远离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并且区内开放程度低,毗邻国的经济也落后,对本区的交通建设及发展对外经济联系和合作较为不利;大西南是我国的战略后方,非常时期往往会带来有利的发展契机;从目前情况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入,沿江、沿边对外开放的不断实施,以及三峡工程建设和重庆直辖市成立,使得本区的区位优势明显加强;特别是进入21世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从而为大西南的经济发展及交通建设带来新的契机 (2)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 地形地势对自然条件和交通建设的影响最为深刻。地形条件对本区交通建设带来极大障碍,修建铁路、公路工程艰巨。如正在修建的青藏铁路全长1100千米,多年冻土段达600多千米,并且还要克服高寒缺氧等困难,以及保护自然状态下形成的独特而脆弱的高原生态环境。因此,这项工程需要有雄厚的资金物科研为支撑。此外本区地壳构造运动活跃、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多发。也给本区交通线路的建设和养护带来很大困难。从水路运输条件看,受地形、地势影响航运不利,只有川江及其支流的中下游和广西境内的西江水系可以通航,且东西向航道大致与本区对外经济联系大宗物资流向趋同,因而有较高的航运价值 西南区资源总量大、种类多,而且分布集中,地域组合较好,并有丰富的能源相匹配,钡、钛、锡储量居世界首位。只要交通条件得到改善,在西南发展重工业特别是钢铁、有色冶金、化工等原材料生产基地的条件格外优越。从能源资源看,西南区可开发的水能资源约占全国的70%。四川省天然气储量居全国首位。贵州省是我国南方煤炭第一大省,号称“江南煤海”。广西北部湾油气勘探前景看好。从农林资源看,四川盆地物产富饶,素称“天府之国”。横断山区为我国第二大林区。滇南谷地是我国主要的热带作物基地。生物资源、物种资源位居全国和一,云南是世界著名的“动植物王国”。可见,西南区丰富的资源对交通运输具有很大的潜在需求 (3)社会经济条件 目前,交通运输是制约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于交通不畅,西南区内部经济联系和协作比较薄弱;通往区外的交通干线,通过能力大多已处于饱和状态,常造成商品和生产物资积压、待运,严重影响了当地正常生产,一些工矿企业甚至出现以运定产的局面。西藏自治区是目前我国唯一没有修通铁路的省区。严重制约了西藏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今后,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本区对外开放的深入及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西南

海岛旅游资源特点及开发方式研究

摘要:海岛旅游资源具有季节性不明显、环境幽绝、地域性明显、生态环境脆弱的特点。为更好的开发海岛旅游资源,该论文总结分析了世界成功旅游海岛的开发方式以及举例特色代表岛屿和具体开发方法,并结合长岛的实际情况,进行SWOT分析,最终从发展方向、开发方式及规模层次等宏观方面以及设施建设、市场宣传、从业人员等微观方面提出长岛旅游开发的建议,以期待完善长岛旅游的产品结构,提升整个长岛的竞争力,同时为其它岛屿的开发提供方法借鉴。 关键词: 度假旅游的兴起,陆地景观的相似性和近城市性使人们渐渐将目光转到海岛。海岛因与陆地相隔,远离人群和喧闹城市,拥有独特且保留相对完整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相比陆地景观更能满足人们回归自然、减轻压力以及探新求异的需要,海岛旅游和海岛开发成为新的热点。 一、海岛旅游及其资源特点 海岛具有相对完整而独特的生态景观系统和人文面貌,其狭小地域空间更能给游客以完整、鲜明的印象感知[1]。其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形成了海岛的吸引力。 海岛旅游是指以特定的海岛地域空间为依托,凭借岛上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以满足游客需要,同时促进海岛社区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而开展的旅游活动[2]。 海岛旅游资源作为旅游资源中的一个特殊分类,除具有一般旅游资源的特点外,因地域和历史文化发展的差异性,海岛旅游资源又有其特点。 (一)季节性较陆地不明显 旅游活动的季节性,除受人们带薪假期的时间影响外,最大的影响因素便是由于旅游目的地的气候条件引起的旅游资源的季节性。因海岛散布于海洋中,受海洋性气候影响较为明显,气温变化较同纬度的陆地地区变化较缓,降水、日照等条件较优因此季节差异性相比陆地而言较小。 (二)远离城市,环境幽绝 海岛受海洋的分割远离大陆且面积较小,工业经济落后、城市化水平较低,这些恰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避免出现类城市化的现象,形成了相对幽静、隔绝的环境,有利于旅游者在心理上产生脱离世俗的感觉,更好的释放压力,放松心情。 (三)地域性明显 由于空间和时间上都与陆地相分离,海岛形成了独特的自然风貌和历史文化景观,如“4S”资源、渔岛民俗、“谪囚”文化等。这些与我们惯常生活的环境差异很大,异质性的资源更容易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 (四)生态系统相对脆弱 海岛作为海洋上独立存在的小面积陆地保留了独特的生态系统,但是由于其地域空间的局限性和地域结构的单一性,使海岛的生态环境更易受到破坏,因此相对于其它旅游资源而言,海岛的生态系统更为脆弱。 二、海岛旅游的开发方式分析 海岛旅游发展迅速,一些海岛地区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其中旅游业发达的海岛逐渐形成自身的开发模式或方法。 (一)海岛旅游开发现状 海岛旅游是伴随着度假旅游发展而来,开发的岛屿多处于热带、亚热带。就相对规模而言,加勒比、地中海、太平洋、印度洋和东南亚的许多海岛吸引旅游者的人次数与当地人口

海岛与海域开发

海岛和海域的开发 一、选择题 1.海南省20多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主要是因为:①区位优势;②资源优势; ③政策优势;④科技基础优势()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海南岛的经济从1987年到1999年间,工农贸旅的产值快速增长,其中增长倍数最大的是() A.工业B.农业 C.贸易 D.旅游 3.下列海南岛上的热带植物中不属于药用植物的是() A.花梨木B.槟榔 C.益智 D.苦梓 4.海南岛的海岸带在开发布局上的重点是() A.大力建设港口 B.大力建设工业加工区 C.大力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D.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5.海南岛的丘陵和台地环带应合理布局的产业是() A.甘蔗制糖业B.粮食加工业C.鲜活农畜产品加工业D.热带农业 6.开发海南岛的旅游资源,需要突出开发的是() A.热带海滨 B.热带岛屿 C.少数民族风情D.热带海滨和岛屿以及少数民族风情特色 7.下列不属于海南岛开发和建设方向的是() A.我国新兴的工业省份B.热带高效农业基地 C.度假休闲旅游胜地 D.联系港澳台的枢纽 8.下列属于减轻海南岛风暴潮威胁和损失的措施是:①保护和扩大沿海红树林面积;②保护近海珊瑚礁;③兴建海岛防护大堤;④建设环岛防护林带()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④

二、非选择题 9.读“海南岛1987年和1998年的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图回答: 三大产业结构 (1)1999年和1987年相比,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导致海南岛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试卷答案: 选择题1.B 2.C 3.D 4.A 5.D 6.D 7.D 8.C 二 9.(1)第一、三产业的变化大,第二产业的变化小,其中第一产业比例缩小,第三产业比例扩大。(2)1988年海南建省和海南岛划定为经济特区,吸引了国内众多的劳动力前来从事劳动密集型工业的生产,也吸引了国外投资者前来投资建厂。随着人口的增多和市场的发展,第三产业很快得到发展,成为海南岛三大产业结构中比重最大的产业。

第八节 海岛和海域的开发知识点

第八节海岛和海域的开发 1、背景 地理区位优势: ①海陆位置:位于华南和西南陆地国土与海洋国土的结合部大西南走向世界的 前沿;开发利用南海资源的基地 ②相互位置:近港、澳、台;内靠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外临亚太经济圈中最活跃的东南 亚既有广大的内陆腹地,又能受到华南经济圈、亚太经济圈的辐射作用。 ③交通位置:位于西太平洋环形带上,处在日本到新加坡航线的中段,直接面向东南亚, 靠近国际深水航道。连接两洲(亚洲、大洋洲)和两洋(太平洋、印度洋),南海是我国通往东南亚、非洲、欧洲的海上通道有利于依托港口发展外向型经济,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 热带资源优势: ①气候资源:光照充足、热量、降水丰沛一年三熟,适宜发展热带高效农业 ②生物资源:药用植物、用材植物、珍禽异兽我国最大的热带物种基因库,有 利于发展成为热带作物的基地和旅游业基地。 ③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多样,是环带产业布局的自然基础。 海洋资源优势:我国最大的海洋省,(拥有岛屿)600多个,管辖海域200万平方千米),是其最突出的资源优势。 ①生物资源:生物种类多适宜发展海洋捕捞和养殖业 海洋生态系统提供食品资源,又可作为旅游观赏区 ②渔业资源:渔场面积大,浅海、滩涂面广大,港湾众多适宜远洋捕捞业和发展 人工养殖业,是我国热带海洋渔业基地。 ③油气资源:沉积盆地广(北部湾、珠江口、莺歌海、琼东南、西沙海槽盆地等)是我 国未来油气基地。 ④旅游资源:海岸热带景观、红树林、热带雨林、热带作物园、自然保护区 ⑤空间资源:可开发成海上渔业补给、贸易、旅游、热带海洋科研基地 2、自然环境特点 地形地势:全岛近似椭圆形,中高四周低。 3、开发与保护 合理布局产业:环带开发布局是海南岛资源开发和生产力空间布局的基本特征,即适应了海南岛自然环境的环带状分布特征,又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客观要求。 特色经济: 特色工业:支柱工业——培育和发展支柱工业,建设现代大工业体系;建设西部工业走廊,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生态型工业和高技术产业热带高效农业:瓜菜生产基地、热带水果生产基地、热带作物生产基地、育种基

高考地理 交通运输的建设海岛和海域的开发城市新区的发展

交通运输的建设、海岛和海域的开发、城市新区的发展 [考纲要求] 交通建设对区域发展的意义。重大交通工程建设面临的困难及解决措施。海岛、海域开发的意义、面临的问题及环境保护。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城市新区发展的模式。 [知识精讲] 一、交通运输的建设——以西南地区为例 1.西南区交通运输建设的地理背景 (1)区位条件 范围:西南区通常是指位于我国西南的川、滇、黔和渝三省一市,大西南还包括西藏自治区。南昆铁路的建设,广西与西南三省一市的地域经济联系也日益密切,其沿海港口成为西南区对外联系最近便的出海门户。因此这里的西南是大西南也包括广西。 区位:有温长的国境线;由于地域广、腹地深、加之地形复杂、沟通不便。大部仍为我国内陆腹地;远离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并且区内开放程度低,毗邻国的经济也落后,对本区的交通建设及发展对外经济联系和合作较为不利;大西南是我国的战略后方,非常时期往往会带来有利的发展契机;从目前情况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入,沿江、沿边对外开放的不断实施,以及三峡工程建设和重庆直辖市成立,使得本区的区位优势明显加强;特别是进入21世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从而为大西南的经济发展及交通建设带来新的契机。 (2)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 地形地势对自然条件和交通建设的影响最为深刻。地形条件对本区交通建设带来极大障碍,修建铁路、公路工程艰巨。如正在修建的青藏铁路全长1100千米,多年冻土段达600多千米,并且还要克服高寒缺氧等困难,以及保护自然状态下形成的独特而脆弱的高原生态环境。因此,这项工程需要有雄厚的资金物科研为支撑。此外本区地壳构造运动活跃、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多发。也给本区交通线路的建设和养护带来很大困难。从水路运输条件看,受地形、地势影响航运不利,只有川江及其支流的中下游和广西境内的西江水系可以通航,且东西向航道大致与本区对外经济联系大宗物资流向趋同,因而有较高的航运价值。 西南区资源总量大、种类多,而且分布集中,地域组合较好,并有丰富的能源相匹配,钡、钛、锡储量居世界首位。只要交通条件得到改善,在西南发展重工业特别是钢铁、有色冶金、化工等原材料生产基地的条件格外优越。从能源资源看,西南区可开发的水能资源约占全国的70%。四川省天然气储量居全国首位。贵州省是我国南方煤炭第一大省,号称“江南煤海”。广西北部湾油气勘探前景看好。从农林资源看,四川盆地物产富饶,素称“天府之国”。横断山区为我国第二大林区。滇南谷地是我国主要的热带作物基地。生物资源、物种资源位居全国和一,云南是世界著名的“动植物王国”。可见,西南区丰富的资源对交通运输具有很大的潜在需求。 (3)社会经济条件 目前,交通运输是制约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于交通不畅,西南区内部经济联系和协作比较薄弱;通往区外的交通干线,通过能力大多已处于饱和状态,常造成商品和生产物资积压、待运,严重影响了当地正常生产,一些工矿企业甚至出现以运定产的局面。西藏自治区是目前我国唯一没有修通铁路的省区。严重制约了西藏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今后,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本区对外开放的深入及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西南区的交通运输需求将持续增长。因此,加强交通建设,缓解交通运输紧张状况,是西南区经济发展解决的首要问题。 2.西南区交通运输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

宝鸡市陈仓高级中学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第49讲交通运输的建设、海岛和海域的开发、城市新区的发展

宝鸡市陈仓高级中学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 第49讲交通运输的建设、海岛和海域 的开发、城市新区的发展 [考纲要求] 交通建设对区域发展的意义。重大交通工程建设面临的困难及解决措施。海岛、海域开发的意义、面临的问题及环境保护。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城市新区发展的模式。 [知识精讲] 一、交通运输的建设——以西南地区为例 1.西南区交通运输建设的地理背景 (1)区位条件 范围:西南区通常是指位于我国西南的川、滇、黔和渝三省一市,大西南还包括西藏自治区。南昆铁路的建设,广西与西南三省一市的地域经济联系也日益密切,其沿海港口成为西南区对外联系最近便的出海门户。因此这里的西南是大西南也包括广西 区位:有温长的国境线;由于地域广、腹地深、加之地形复杂、沟通不便。大部仍为我国内陆腹地;远离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并且区内开放程度低,毗邻国的经济也落后,对本区的交通建设及发展对外经济联系和合作较为不利;大西南是我国的战略后方,非常时期往往会带来有利的发展契机;从目前情况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入,沿江、沿边对外开放的不断实施,以及三峡工程建设和重庆直辖市成立,使得本区的区位优势明显加强;特别是进入21世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从而为大西南的经济发展及交通建设带来新的契机 (2)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 地形地势对自然条件和交通建设的影响最为深刻。地形条件对本区交通建设带来极大障碍,修建铁路、公路工程艰巨。如正在修建的青藏铁路全长1100千米,多年冻土段达600多千米,并且还要克服高寒缺氧等困难,以及保护自然状态下形成的独特而脆弱的高原生态环境。因此,这项工程需要有雄厚的资金物科研为支撑。此外本区地壳构造运动活跃、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多发。也给本区交通线路的建设和养护带来很大困难。从水路运输条件看,受地形、地势影响航运不利,只有川江及其支流的中下游和广西境内的西江水系可以通航,且东西向航道大致与本区对外经济联系大宗物资流向趋同,因而有较高的航运价值 西南区资源总量大、种类多,而且分布集中,地域组合较好,并有丰富的能源相匹配,钡、钛、锡储量居世界首位。只要交通条件得到改善,在西南发展重工业特别是钢铁、有色冶金、化工等原材料生产基地的条件格外优越。从能源资源看,西南区可开发的水能资源约占全国的70%。四川省天然气储量居全国首位。贵州省是我国南方煤炭第一大省,号称“江南煤海”。广西北部湾油气勘探前景看好。从农林资源看,四川盆地物产富饶,素称“天府之国”。横断山区为我国第二大林区。滇南谷地是我国主要的热带作物基地。生物资源、物种资源位居全国和一,云南是世界著名的“动植物王国”。可见,西南区丰富的资源对交通运输具有很大的潜在需求 (3)社会经济条件 目前,交通运输是制约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于交通不畅,西南区内部经济联系和协作比较薄弱;通往区外的交通干线,通过能力大多已处于饱和状态,常造成商品和

海岛和海域的开发

海岛和海域的开发 第五部分海岛和海域的开发B ●知识网络 ●范题精讲 【例1】未垦黑土区生长的植被类型是() A草原B草甸森林D灌木 解析:草原是在半干旱气候条下,由旱生或半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组成的植被类型,而草甸是在中等湿润环境条下,由多年生草本植物组成的植被类型。我国的黑土是在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条下,形成过程以草甸过程为主发育而成的一种黑色土壤,该土壤有深厚的腐殖质层,自然肥力很高。森林和灌木主要是地、丘陵的植被类型。 答案:B 【例2】东北区作为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代表性的树种和主要分布地区分别是() A落叶松、大兴安岭B红松、小兴安岭 红松、大兴安岭D白松、长白地 解析:在大兴安岭北部,主要林木是以落叶松为主的寒温带针叶林;在小兴安岭,主要是以红松为代表的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到了长白地,阔叶林的比重增加了,水曲柳是长白地的代表性树种。 答案:B

【例3】根据西南区地形特征分析西南区发展交通运输的不利因素。解析:从地形上分析一个地方发展交通的不利因素,主要从地形地势状况、河分布状况、地质条等方面分析。 答案:(1)西南区地形多,地势起伏很大,自西向东跨全国地势三大阶梯,修筑铁路、公路劈坡和填方工程大,耗费人力多。 (2)本区多崇峻岭,且河相间,高谷深,发展交通盘展线、架设桥梁、开凿隧道、改善航道的工程浩大、艰巨。 (3)本区地质条极其复杂,施工中需克服的困难多,解决的难题多,需要雄厚的资金和科技作支撑。(本题只要回答得合情合理即可)【例4】下列计划发展种植业的地区中,要着眼于改造水分条的是() ①江南丘陵②宁夏平原③沿海滩涂④三江平原沼泽地 A①②B②③③④D②④ 解析:主要考查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有很多,如气候、地形、土壤、水分、市场、国家政策等等。 ①江南丘陵:该区水热条配合较好,发育着一种有机质含量低、酸性强的低产土壤——红壤,应改造土壤。 ②宁夏平原:地处我国内陆,气候比较干旱,该区发展种植业解决的问题应该是灌溉水,需引水。 ③沿海滩涂:这种地区为盐碱地,需排盐治碱。 ④三江平原沼泽地:沼泽地由于土壤内水分过多,通气不良,地温低,

海岛旅游开发模式

三、海岛旅游的开发原则与开发模式 海岛是一种特殊的陆地区域,它拥有与其它陆地不尽相同的资源。其独特的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在对海岛进行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会对海岛的形态和资源造成较大的影响。在对形态的影响上体现为在对海岛进行建设过程中,包括房屋、道路、基础设施、旅游服务接待设施等的建设都会改变海岛局部的地形地貌特征;在对资源的影响上表现在对海岛进行项目开发可能会对海岛沙滩、边缘海域、植被、土壤等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从而影响海岛的生态系统平衡。因而对海岛的开发有必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建立科学的开发模式。(一)海岛旅游的开发原则 1.坚持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基本原则。海岛和滨海资源属于稀缺资源,可供开发利用 打造为旅游区的海岛更是有限的。因此,对海岛的旅游开发必须坚持保护与开发同时进行,保护为主,开发为辅,将海岛的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第一要素。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对建筑物密度、高度等指标进行控制,尽可能的减少对海岛生态系统的影响。 2.明确海岛的开发主题,根据海岛的特征,确定海岛旅游开发模式。海岛旅游资源十分 丰富,在进行海岛开发时,需要针对某种或某些独特的资源进行重点开发,运用合适的开发模式进行开发,凸出海岛的独特性,树立海岛的旅游品牌。 3.科学编制海岛旅游开发规划,保证对海岛合理的开发。在基本的规划纲要的基础上, 编制区域性的海岛旅游开发规划,做到因地制宜,并坚持高标准,高要求,科学布局,充分利用海岛独特的旅游资源。 4.加大吸引投资力度,适时定时对海岛开发进行监督管理。海岛开发需要的资金巨大, 吸引投资参与海岛旅游开发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对资金进行严格的管理和使用外,适时定时的对开发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防止开发未按规划和标准进行,做到科学、合理、规范的进行海岛旅游开发。 5.充分考虑海岛的环境容量,精确的估算海岛的各类承载力,避免海岛超负荷的“工作”。 在进行海岛开发时,需要注意海岛的人口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生态系统承载力等指标,使整个海岛生态系统有序的可持续的运转。 6.详细地制定规划风险预案。一方面,因为海岛远离大陆,会遭遇台风和海啸等自然灾 害的破坏,做好规划风险预案可最大程度的避免此类自然灾害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 另一方面,规划风险预案可确保开发过程中遇到突发问题时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行事,避免慌乱做事,造成不良后果。 (二)海岛旅游的开发模式 1.旅游发展动力结构 旅游发展动力是一个由旅游消费牵动和旅游产品吸引所构成的,并由消费引导和发展条件所联系的互动型动力系统,它包括了主体旅游需求的推动、客体旅游引力、旅游发展支持、旅游中介四个系统。每个系统在各自的领域内对区域旅游的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高建. 海岛旅游开发模式探讨[D].浙江大学,2007.)旅游开发动力机制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四个类型:资源吸引型、经济吸引型、需求拉动型,综合驱动型。

海岛和海域的开发复习

海岛和海域的开发复习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第十单元总结及补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完善与巩固第十单元学习成果,加深印象,深入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本单元知识的联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室、有关课件等 教学方法:图示法、讲述法、比较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单元知识总结 列框图法展示本单元内容,见框图: 二、单元补充材料 1、海南简介 海南,简称“琼”。海南岛属于大陆岛,有着悠久的历史。至少在50万年 以前,琼州海峡断层下陷,海南岛才从雷州半岛分离出来。因地处南天,孤悬海 中,从宋代以来,人们称之为海南岛。儋耳,是海南岛最古老的名字。海南在历 史上还有看许多美好的名字。据“正德琼台志”记载,在汉朝,因为海南“郡在 大海之中崖岸之边出珍珠,故称珠崖”。到唐朝,则因境内“土石俱白如玉而 润”被称之琼山。自此以后,海南的名字与“琼”字结下了不解之缘,素有琼州、琼管、琼莞、琼台、琼崖、琼瑶、琼岛之稳。 海南设置政权机构之始 海南古称珠崖、琼州、琼崖。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开始在岛上置 珠崖、儋耳二郡。此后行政建置多变,至唐末,设琼州都督府,领琼、崖、儋、 振、万安5州22县。自明洪武三年(1370年),琼州府改隶广东,直到清海 岛海域的地理背区位优 资源优开发与保 海洋环境保合理布局产①大西南走向世界的前沿、开发利用 南海资源的基地 ②内靠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 光热资源 ①海岸带 ②丘陵台地 ③山地①发展支柱产业 ②建设育①扶持生态环保产业 ②提高公共环保意识

末。民国时期海南仍为广东省派出机关管辖。1949年4月成立海南特别区长官公署,为副省级政府。1950年5月1日全岛解放后,设海南行政公署,仍隶属广东省。1984年5月成立海南行政区人民代表大会及人民政府,一级地方国家行政机关;1988年4月成立海南省人民政府,同期建立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海南省的设立 1984年5月31日,中国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关于成立海南行政区人民政府”议案,同年十月一日海南行政区人民政府成立,属广东省。1988年4月13日,中国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设立海南省的决定和关于设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 海南的位置气候 海南省行政区划包括海南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小、海域面积最大的省份。海南岛地处北纬18度10分—20度10分,东经108度37分—111度03分之间,陆地面积 33920平方公里,占全国热带土地面积8万平方公里(含台湾省南部)的%,是我国最大的热带地区。海域面积约200 万平方公里。北隔10—18里宽的琼州海峡与雷州半岛相对,西濒北部湾与越南遥遥相望,南和东南面临辽阔的南海和太平洋。南海诸岛位于北纬3度50分—21度10分,东经109度30分—118度45分之间,由二百多个小岛、洲、礁、滩组成。海南岛是中国同东南亚各国交往最捷便的大门,从岛的南端榆林港到菲律宾的马尼拉,航程650里。 海南省的气候具有全年暖热,雨量充沛,干湿季明显,常风较大,热带风暴、台风频繁,气候资源多样,属于热带岛屿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摄氏22-26度。岛上阳光充沛,月最高均温25°C~28°C,月最低均在10°C以上,年均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