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滨海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

天津滨海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
天津滨海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

天津滨海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

以天津市滨海新区为例,对其土地利用结构作出分析,并针对其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土地利用的措施,对实现天津滨海新区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标签:天津滨海;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措施

1 天津滨海土地利用状况

1.1 土地利用现状

天津滨海地区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渤海湾沿岸的海河冲积平原,地势低平,土地类型单一,主要为滨海平原和滨海滩涂。天津滨海作为一个国际性、综合性港口,处于当今最有潜力的东亚城市圈,资源丰富,特别是石油、天然气、原盐、地

热等,具有非常卓越的发展前景。

滨海地区总面积2270.07平方公里,水域面积宽阔,占总面积的38.59%;居民点及工矿用地817.92公顷,占总面积的36.03%;耕地338.13公顷,占总面积的14.90%;

其他为园地、林地、牧草地、交通、未利用地。

1.2 天津滨海土地利用结构特点

(1)建设用地面积比例大。由于该地区大型企业较多,如大港油田、长芦盐场、大沽化工厂、天津化工厂、天津碱厂等都坐落于滨海地区,再加上港口用地,滨海地区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比重较大,占滨海新区土地面积的36.03%。

(2)农用地面积小,水域面积大。由于滨海地区土质盐碱化较重,不利于作物生长,因此,耕地、园地、林地所占面积较小。全区河湖水库遍布,具有水域面积大、淡水少的特点。

(3)未利用土地面积较大。滨海地区有未利用主要是大量待开发的荒地和滩涂。滩涂开发利用目前不足3%,开发潜力大,为今后滨海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提供了丰富的后备土地资源。

浅议我国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浅议我国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发表时间:2016-01-18T13:48:19.260Z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15年9月供稿作者:孟艳 [导读] 山东省寿光市国土资源局,山东,寿光土地是人类是人类生存发展且不可替代的、短期内不可再生的自然环境资源。产业结构不合理己经成为制约天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孟艳 (山东省寿光市国土资源局,山东,寿光,262700) 【摘要】土地是人类是人类生存发展且不可替代的、短期内不可再生的自然环境资源。本文主要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的系统分析,对土地资源现状的调查与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等方面优化配置的程序与方法进行浅析,及提出了我国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优化方法;优化程序; 土地是人类是人类生存发展且不可替代的、短期内不可再生的自然环境资源。产业结构不合理己经成为制约天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由于忽视和缺少对耕地资源的有效利用与保护,不仅导致了大量耕地占用与破坏,而且还造成了大量土地资源被浪费和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产业结构调整离不开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而现有的城市土地不可能一味的通过外延扩张占用农民耕地,故唯一的办法就是利用城市现有的土地,对其利用结构进行优化,进行城乡建设用地总量调控,提高用地效率,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本文通过对我国土地利用以及产业结构现状进行数据评价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优化我国土地利用结构。 1.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系统分析 将土地认为是基本的生产资料,对土地利用系统改造、重设计、交换、组合和布局的社会经济过程就是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多层次、多功能结合是土地利用系统的最基本的特征。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构成了人与自然交换的中心环节,它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与土地的关系系统,即通过人与土地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出现了自然、经济和社会这三个组成部分。同时人地系统与其他系统间的转换与传递及在转换与传递的过程中,两者存在的非线性相关关系,维持着耗散的结构。与此同时,三个组成部分之间通过正相关和负相关,对自然、经济和社会这系统存在着很大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飞速发展,人们对自然、经济和社会的认识和改变它们能力的提高,人们按照特定的目标改变各个组成部分或者是组成部分的各要素的状态,即通过改变土地利用的方式,来协调人们与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关系。 相同的土地,如果使用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将会导致土地利用结构的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又会影响土地利用的结果。各地区可以通过实行退耕还林等一系列措施,使林地的增长速度不断加大,促进了自然植被的恢复,提高森林地和草地的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比例,同时,提高该地区的经济、环境,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现在欧美的一些国家提倡农户不使用肥料及农药等污染环境,且对人身健康不利的物质,国家补贴通过因这些措施而导致的农产品收益下降的农户。这种新的土地利用管理水平是在社会高速发展及经济发达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2.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程序与方法 2.1 土地资源现状的调查与评价 首先要了解地方区域所处的外部环境,如地形、气候、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不同地方区域由于其地理分布不同,区域内部的环境差异性相比较显著,从而造就了内部土地的生态属性、土地生产潜力、土地适宜性等众多方面的不同。除了收集这些材料之外,还应收集土地气候、土壤类型、土壤厚度、地形坡度及水文地质等自然构成要素的文件与资料,土地利用现状、人口数量、国民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值等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属性方面的要素的资料与文件。为了合理的利用土地,必须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土地现状评价,为构建土地数据库做准备,进而为实施土地结构优化提供信息依据。 2.2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评定土地对一定的用途的适宜性及适宜程度。其过程就是尽最大的所能,使每一部分土地的利用率达到或逼近其最大的潜在生产力。这时,可以通过改变土地利用方式使土地特性符合土地利用要求,如某地区的土壤是片酸性的土壤,像种植柏树、花椒等喜碱性的植物,植物势必生长不量,这就对于这块土地来讲种植碱性植物是不适宜的,可一旦改变土地利用方向,改种山茶花、广玉兰、木棉等喜酸性土壤时,其土壤的评价结果肯定是适宜的。也可以通过降低土地利用要求的标准,来达到其目的,如在梯田地区,土壤层较薄,土壤中石头较多,当种植作物时,如果不能使用机械工具的土地,可以通过人工劳动及播种一些抗逆性较强的农作物来改变土地利用,这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 2.3各种土地的生产潜力 土地生产潜力是指在社会经济情况稳定时,一定时期内,某块特定的土地,在一定条件下所能提供给人类带来的产品的上限。同一地块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不同的时期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生产潜力是大不相同的。可以利用AEZ等方法计算出不同层次的土地的利用方式,包括土地的光温、光温水和光温水土的生产潜力。这样在理论依据之下,我们可以准确有效的优化土地结构,使其适应人们的需求。在其他条件没有改变的前提下,优化土地利用方式是提高和挖掘土地生产潜力的最有效途径。 2.4土地利用方式的划分 土地利用分类是区分土地利用空间地域组成单元的过程。这种空间地域单元是土地利用的地域组合单位,表现人类对土地利用、改造的方式和成果,反映土地的利用形式和用途(功能)。一方面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土地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类,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因素的权重,并对其进行评分。另一方面是对试验区进行抽样调查,在各适宜性区划内,抽取样点进行调查。然后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划分。根据不同土地的功能,进行土地优化配置。 3.小结 我国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是为了满足经济的飞速发展,但我国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发展必定遵循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坚持底线思维,重点强化资源保护。要确保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的基本稳定,保持规划的一贯性、传承性和科学性。二是坚持问题导向,重点优化用地布局。要通过规划布局优化调整获取更大突破,解决问题,统一协调推进永久基本农田、城市开发边界线、生态保护红线划定,重中之中做好基本农田和建设用地布局的优化调整。三是坚持目标指向,重点突出节约集约。四是坚持着眼未来,重点解决目标期内的问题。

第四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根据全县土地利用战略、土地利用目标和任务的要求,合理调整规划期间土地利用结构如下: 规划到2010年,全县农用地面积调整到165408.5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比例为97.04%,比2005年增加0.09%;全县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2700.00公顷以内,占土地总面积比例为1.58%,比2005年提高0.18%;其他用地面积调整到2349.5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38%,比2005年降低0.27%。 规划到2020年,全县农用地面积调整到165044.2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比例为96.82%,比2005年降低0.12%;全县建设用地总量不高于3267.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比例为1.92%,比2005年提高0.52%;其他用地调整到2146.9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29%,比2005年降低0.39%。 一、农用地结构调整 严格保护耕地,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适当扩大园地面积,保持林地资源优势,略有增加;其他农用地面积略有减少。 (一)耕地 到2010年耕地总面积为17314.00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10.16%,期间耕地增加2183.49公顷;2020年耕地总面积16864.52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9.89%,2006~2020年间共增加耕地1734.01公顷。 (二)园地

到2010年园地面积为9755.5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72%,期间园地增加4731.70公顷;2020年园地面积为9833.3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77%,2006~2020年园地面积增加4809.53公顷。 (三)林地 到2010年林地面积为134267.5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8.77%;2020年林地面积为134267.5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8.77%;2006~2020年林地面积减少5691.24公顷。 (四)其他农用地 到2010年其他农用地面积为4071.5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39%,期间其他农用地减少1069.00公顷;2020年其他农用地面积为4078.8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39%,2006~2020年其他农用地面积减少1061.69公顷。 二、建设用地结构调整 加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合理调整建设用地内部结构,确保县级以上重点建设项目的用地需求。各类建设用地应以内涵挖潜为主,尽可能利用非耕地。规划期间,城镇工矿用地适度扩大,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相应增加,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度减少,城乡建设用地结构进一步优化。 (一)城镇工矿用地 到2010年城镇工矿用地面积为600.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35%,期间增加面积144.59公顷,其中占用农用地118.20公顷,占用耕地65.30公顷;2020年城镇工矿用地面积为866.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51%,2006~2020年城镇工矿用地面积增加410.59公顷,其中占用农用地400.40公顷,占用耕地181.56公顷。 (二)农村居民点用地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城镇土地利用空间优化模型

第26卷第9期农业工程学报V ol.26No.9 2010年9月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Sep.2010321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城镇土地利用空间优化模型 马世发1,何建华1,2※,俞艳3 (1.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430079;2.武汉大学教育部地理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9; 3.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武汉430070) 摘要: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是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核心,包括数量结构优化和空间结构优化。针对传统的优化模型如线性规划、多目标、灰色系统和景观生态等不能实现土地数量结构和空间结构的有效统一,在研究现有智能优化模型如元胞自动机、遗传算法的基础上,采用近年来新兴的粒子群优化算法,利用其空间飞行搜索特性和较强的全局优化能力,构建了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土地利用空间优化模型。研究表明,该模型能利用粒子的群体空间分布模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并能在多目标控制下进行全局优化处理,实现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空间结构的有效统一。 关键词:土地利用,智能体,GIS,粒子群优化,空间优化 doi:10.3969/j.issn.1002-6819.2010.09.053 中图分类号:S15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6819(2010)-09-0321-06 马世发,何建华,俞艳.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城镇土地利用空间优化模型[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9):321-326. Ma Shifa,He Jianhua,Yu Yan.Model of urban land-use spatial optimization based on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lgorithm[J].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2010,26(9):321-326.(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0引言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是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核心,长期以来受到了相关学者的广泛关注,形成了线性规划、多目标优化和多准则优化决策、系统动力学、景观生态学、逻辑回归、遗传算法、元胞自动机等模型[1-4]。然而,传统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大多偏向于对土地数量结构进行优化,不能做到数量结构和空间结构的有效统一。如何有效地把土地利用目标匹配到具体的用地单元是目前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计算机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土地资源利用决策过程中进行空间分析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而土地利用优化往往是一个多目标优化问题,传统的数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大量的高性能优化计算,空间信息学的智能化发展为空间决策支持提供了重要支撑[5],因而将智能优化算法和GIS功能相结合,构建智能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模型以实现土地资源数量和空间上的合理配置,成为了相关人员的研究热点,推动了土地资源结构优化研究的发展。如黄波等人用逻辑回归模型[6];刘艳芳、董品杰等人用遗传算法优化土地空间结构[7-8];邱炳文等人的多目标元胞自动机混合模型[9];徐昔宝用元胞自动机研究城市空间扩展等等[10-12]。遗传算 收稿日期:2009-07-24修订日期:2010-08-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01143,40701145);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项目基金. 作者简介:马世发(1985-),男,湖北宜昌人,主要从事智能优化决策、空间数据挖掘及GIS技术应用等。武汉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430079。Email:whuma@https://www.360docs.net/doc/2d11572801.html,. ※通信作者:何建华(1974-),男,湖北武汉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科学研究等。武汉武汉大学教育部地理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430079。Email:hjianh@https://www.360docs.net/doc/2d11572801.html,.法虽然具有较强的全局优化能力,但是涉及到复杂的图斑编码,程序实现较为困难,且空间搜索关联性不强;多目标控制下的元胞自动机模型是在多目标优化结果的基础上用元胞自动机进行时序模拟,但是元胞自动机受邻域束缚,不能实现跨空间搜索。粒子群优化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是一种进化算法,源于对鸟群捕食行为的研究,能对多维非连续决策空间进行并行处理分析,目前已有学者把粒子群引入空间优化领域,如Sylverin Kemmoé等人的粒子群优化模型[13];杜国明等人用粒子群优化算法进行的空间优化决策选址研究[14],验证了PSO进行空间优化决策的可行性。在研究现有土地空间优化模型的基础上,结合粒子群算法的空间搜索特性,利用粒子群的群体空间分布模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构建了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土地利用空间优化模型。根据中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分类的相关法规,将模型优化地类单元按照GB/T21010-200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优化到二级地类图斑,本文据此使用粒子群算法构建了土地利用空间优化模型,并以县域中心城区城镇土地扩张为研究区进行实例研究,验证了PSO 在统一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空间结构的有效性。 1PSO土地空间优化模型 1.1模型总体设计思路 粒子群算法原理要求在解空间随机布点(粒子),粒子通过历史最优值p b和全局最优值p g在权重的控制下不断更新自己的位置和速度来搜寻最优解。在应用PSO进行土地空间优化时,核心思想是利用粒子的空间分布模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即每个土地利用图斑用其代表点如重心抽象为1个粒子,每个粒子有自己的地类(k)和位置(x,y),同一个地类(如建设用地)的粒子构成粒

土地利用结构分析研究综述

新疆农业大学 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土地利用结构分析研究综述姓名: XXX 学院: 管理学院 专业: 土地资源管理 班级: 土地资源管理XXX班 学号: XXXXXXX 成绩: XX 指导教师: XXX 职称: XXX 2014年12月12日 新疆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土地利用结构分析研究综述 作者:XXX 指导教师:XXX 摘要: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和物质财富,人类因生产生活的需要开展各种各样的土地利用活动。土地利用活动受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手段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程度,反映了一个地区国民经济发展规模和水平。土地利用结构是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质与量的对比关系以及各用地类型组合而成的格局,土地利用结构决定土地利用功能与土地利用效率。本文从国内外有关土地利用结构研究出发,从四个方面重点分析了当前有关于土地利用结构的状况,归纳总结了当前研究所存在的优缺点,指出了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效益 土地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资源有限、人增地减、社会需求不断增长的客观现实下,合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保持土地资源与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1]。土地利用变化是自发性过程和自组织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自发性过程取决于土地利用需求、供给和局地条件,自组织过程则是土地利用时间序列的结果[2]。土地利用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其结构变化受到自然、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同时,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又反作用于自然、社会和经济系统。结构决定功能,功能产生效益,一定时期内的土地利用结构与土地利用效益变化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化是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的基础。 1 国外土地利用研究进展 土地利用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它与经济社会、国家政策等密切相关,土地利用的发展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经济社会的逐步发展,土地利用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愈加趋于紧密,两者在多方位、多层次上相互影响[3]。关于土地利用结构方面的研究在国外有四个发展阶段:开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工业革命,围绕工业革命出现而导致的土地利用配置结构等问题的研究;到了20世纪上半叶,土地利用规划只是传统的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