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7高考

高考命题点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题组一修辞手法]

1.(2018·山西八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九日登梓州城[注]

杜甫

客心惊暮序,宾雁下沧洲。

共赏重阳节,言寻戏马游。

湖风扶戍柳,江雨暗山楼。

且酌东篱酒,聊祛南国忧。

【注】诗题一作“九日巴丘登高”;作者一作“张均”。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诗的第三联“湖风扶戍柳,江雨暗山楼”。

答:

解析:“湖风扶戍柳,江雨暗山楼”中“扶”的意思是“扶起”,“暗”的意思是“使……昏暗”,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湖风把柳树扶起,江雨使山楼昏暗”,景物的阴暗,烘托了凄凉忧伤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忧心国事的情感。

答案:第三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湖风”“江雨”写活了。湖风扶起垂下的柳树,江雨使山楼一片昏暗,一“扶”一“暗”,拟人化的动作,使整个画面变得更为形象生动,活灵活现。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书湖阴先生①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②送青来。

【注】①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时的邻居,也是作者元丰年间(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②排闼(tà):推门,撞开门。闼,小门。

(1)下面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歌前两句写庭前优美的景色,突出了湖阴先生居住环境干净、香雅、清幽的特点,侧面烘托了主人湖阴先生的高洁形象。

B.诗歌后两句用“护田”和“排闼”两词,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还体现

了诗人在退居时期仍有对高洁清雅品格的喜爱和向往之心。

C.诗歌赞美了庭院的清幽,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生活方式、生活情趣的肯定,也流露了诗人对这种可望而不可得的生活的无奈和苦痛。

D.诗歌景物描写极具层次,从院内写到了院外,多角度观察,由远及近,既是对主人的赞叹,又写出了山水的情态。

E.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韵味深长。

解析:选CD。C项,“生活的无奈和苦痛”情感理解错误;D项,“由远及近”错误。

(2)诗的后两句采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考查具体诗句的手法首先考虑修辞手法。后两句诗句,诗人运用了对偶的句式,又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给山水赋予人的感情,化静为动,显得自然化,既生机勃勃又清静幽雅。

答案:诗人运用了对偶、拟人、借代的修辞手法,把山水写得有情有趣。“一水”对“两山”,整齐美观,音律和谐。山水本是无情之物,运用拟人,诗人说水“护田”,山“送青”,水对田有一种护惜之情,山对人有一种友爱之情,化无情为有情,将山水赋予人的情思,构思极其巧妙,令人叫绝。水环绕绿色农作物,用色彩绿色代替植物,突出了植物的翠绿与景致的优美。

[题组二表达方式]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恨别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①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②,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③急为破幽燕。

【注】①胡骑:指安史之乱的叛军。②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③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

第三联“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技巧来塑造诗人形象?请简要赏析。

答:

解析:解答此题,要理解诗句,抓住诗句中的“步月清宵立”“看云白日眠”,这属于细节描写,也可以说是动作描写,通过这些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诗人内心情感。

答案:通过细节(动作)描写,刻画出一个深切思念家人的诗人形象。诗中以“步月”“看云”描写诗人内心的不宁静,以“清宵立”“白日眠”写诗人思念之久、之倦。4.(2018·南昌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注]

孟浩然

出谷未亭午,至家已夕曛。

回瞻下山路,但见牛羊群。

樵子暗相失,草虫寒不闻。

衡门犹未掩,伫立待夫君。

【注】“精思观”,湖北襄阳附近名胜。“王白云”为孟浩然同乡好友王迥,号白云先生。两人结伴出游,中途走散。

结合前两联,从描写方法这一角度,简要分析孟浩然诗风的特点。

答:

解析:解答此题,要知人论世。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诗歌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现大自然的幽静恬适之美,描绘山川景物、抒写农家生活都不求词藻华美,许多诗中都显示出其恬淡孤清的风格。孟浩然的山水诗描绘山水田园清新秀丽,描写景物多用白描手法,可联系这些作答。

答案:这两联都用白描的手法,首联交代诗人出谷和回家的时间,颔联写回望下山的小道只见成群的牛羊,表现了其诗风“清淡”的特点。

[题组三表现手法]

5.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苏幕遮草

梅尧臣①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②年最少,窣地春袍③,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注】①梅尧臣:字圣俞,宣州宣城人,一生经历坎坷,屡试不中,仕途极不得意,仅仅任过州中主簿等职。②庾郎:指南朝的庾信,他才情横溢,少年得志,“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③窣地:拂地。春袍:指初入仕途的低级官员穿的青色章服。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上阕前四句表现浓郁的春意和蓬勃的生机,为下文少年的出场做铺垫。

B.“窣地春袍”,指拂地的青色官服,这里用来表现宦游少年的风采。

C.“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两句,流露出词人对宦海浮沉的厌倦,用自怨自艾的语调表达了强烈的归思。

D.“落尽梨花春又了”一句词人以自然界的春色,暗示了自己仕途上的顺畅,寄寓了个人的身世之感。

E.“翠色和烟老”写词人想象自己回归故里,在草色与炊烟中慢慢老去。

解析:选DE。D项,“落尽梨花春又了”一句词人以自然界春色的匆匆归去,暗示了自己仕途上的春天正在消逝。E项,应为“暗寓伤春之意,反映了词人嗟老、倦游的心情”。(2)这首词突出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寓情于物:将初入仕途的年轻人踌躇满志、英姿勃发的风采寄寓于青青春草之中;将倦于宦游、春末思归的苦闷情绪寄寓于暮春之草的凄凉衰败之中。②对比:将初春之草的生机逼人与暮春之草的凄凉衰败形成强烈对比,暗含伤春之意。③衬托:春草芊绵可爱,用遍地春草映衬出宦游少年的春风得意。

6.(2018·黑龙江大庆市高三检测)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秋日赴阙[注]题潼关驿楼

[唐]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阙”指唐代都城长安,此诗写于作者赴长安应试途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此诗开篇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对萧萧红叶的描写透露出作者一缕悲凉的意绪。B.颔联写山间风雨,“残云”与“疏雨”相应,绵绵秋雨让深秋的凄寒萧瑟更深一层。C.颈联亦写景,诗人站在高处,望树色茫茫,听黄河水声远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D.尾联中的“帝乡”与题目中的“驿楼”照应,长安不远,作者心中又生出别样的情愫。E.第二句“长亭酒一瓢”蕴含着惜别的离情,与诗句“东风未晓放船行,卧唱阳关出渭城”传达的感情相仿。

解析:选BD。B项,残云归岫,意谓天将放晴,疏雨乍过,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不是凄寒萧瑟;D项,应与“赴阙”相照应。

(2)这首诗勾勒了一幅秋日行旅图,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

答:

解析:理解诗歌所写内容后,从远近、动静角度分析诗句即可。

答案:①远近结合(由近到远)。先从近处着笔,写枫叶在秋风中的沙沙响声和长亭夜宿独自饮酒的情景,再描绘四周的远景,写华山的“残云”,中条山的“疏雨”,随山远伸的“树色”,在远处奔腾激荡的“河声”。②化静为动(以动衬静)。赋予华山、中条山等以动感,显现出生机和活力,同时反衬环境的空旷、悠远、宁静。

[题组四篇章结构]

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浣溪沙红蓼渡头秋正雨

薛昭蕴

红蓼①渡头秋正雨,印沙鸥迹自成行。整鬟②飘袖野风香。不语含颦③深浦④里,几回愁煞棹船郎。燕归帆尽水茫茫。

【注】①蓼(liǎo):一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水中,味苦,可作药用。红蓼:开红花的水蓼。②整鬟:梳理发鬟。③含颦:愁眉不展。④浦:水滨。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词的上阕写沙滩上秋雨中的渡头,水边长着紫红色的蓼花,鸥迹成行,描绘出渡头的寂静、幽远。

B.“整鬟飘袖野风香”给读者留下了佳人站在渡头要干什么的悬念;“整鬟”,在这里不仅有“盛装”的意思,还包含着“女为悦己者容”的意思。

C.词的上阕给读者在听觉上的是风雨声,在视觉上的是热色的红蓼花、成行的沙鸥足迹和盛装的佳人,在嗅觉上的是佳人和野花的芳香。

D.“几回愁煞棹船郎”写佳人心事重重地皱着眉,默默地立在渡头,又不要摆渡、放舟,所以“愁煞”自己。

E.词的末句,从表面上看来,燕归、帆尽、水茫茫,都是写景,而深含着的至真至切的怀人之情,却紧扣读者的心扉,一切都在“不语”中。

解析:选AD。A项,“寂静、幽远”有误,应为“苍凉、寂寞”;D项,“自己”与原词不符,应为“船夫”。

(2)下阕的首句“不语含颦深浦里”在整首词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从“不语含颦深浦里”这句词在整首词的位置上来分析结构方面的作用,分析要注意指出是如何“承上”和“启下”的。

答案:承上启下的作用。“不语含颦”的人就是上阕“整鬟飘袖”的佳人,这是承上。为什么“不语含颦”,这是启下,也是词人安排的又一个悬念。紧接着“几回愁煞棹船郎”写佳人心事重重地皱着眉,默默地立在渡头,又不要摆渡、放舟,所以“愁煞”船夫。8.(2018·周口市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梦寻梅

[宋]方岳①

野径深藏隐者家,岸沙分路带溪斜。

马蹄残雪六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

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

一生烟雨蓬茅底,不梦金貂②侍玉华③。

【注】①方岳:字巨山,号秋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②金貂:汉代的宫饰。③玉华:宫殿名。也有人认为“玉华”指精美的玉石。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中的“野径”“隐者家”及“岸沙”“带溪斜”等词语,点出了梅花生长环境的幽美和僻静,也从侧面表现出梅花高雅脱俗的特质。

B.颔联中“六千里”表明寻梅过程的执着与艰辛,“三四花”则与之形成对照,突出了梅花的可贵,也透露出梦中人寻梅有收获后的欣喜。

C.颈联写出了作者真实的生活状态,他虽生活在蓬茅下,晚上点着昏暗的油灯,但可以在火炉旁边烧烤山芋,与朋友谈论农作物种植的事情,抛弃了尘世的纷杂,何不乐哉!D.尾联中“烟雨蓬茅”和“金貂”“玉华”对举,有“实”和“虚”的对比,也有“取”和“舍”的对比,其中反映出诗人的志趣追求。

E.紧扣诗题“梦寻梅”中的“梦”字,全诗用梦境来刻画诗人寻梅的历程以及赏梅中的欢乐,烘托了这样一种生活带给诗人的怡然自足。

解析:选CE。C项,不是作者的真实生活状态,而是作者的梦中所想;E项,“全诗用梦境”错,最后一联不是梦境的刻画。

(2)本诗题为“梦寻梅”,而颈联两句却是写“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似乎与“梅”没有关联,如何理解?

答:

解析:解答本题,应该先明确诗句的含义,然后再与梅相联系,找出其中内在的联系。如梅花的高洁、脱俗与诗人此时的心态正相契合。

答案: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在罕有人至的幽居之所,诗人闲适自足,以济世救人与围炉夜话为乐事。诗句中的闲适自足,表面上看与“梅”没有直接关联,却与梅“高洁、脱俗”的内在精神相契合。这种对闲适别致的生活内容着意刻画,也为尾联抒发对脱俗孤傲的隐居生活

的向往之情做了铺垫。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