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拉斯曼颜色光混合定律

格拉斯曼颜色光混合定律
格拉斯曼颜色光混合定律

?太阳光可以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这个现象叫做光的色散。

?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是第一个用实验来研究光的色散现象的人。

?色光的三原色

?红、绿、蓝三色光按不同的比例混合,能产生任何一种其他颜色的光,因此我们把

红、绿、蓝叫做光的三原色

?物体的颜色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

?红色玻璃纸只能通过红光;

?蓝色玻璃纸只能通过蓝光;

?绿色玻璃纸只能通过绿光

?所以有色的透明物体透过什么色光,它就是什么颜色。

?红色物体只反射红光而吸收其它颜色的光,蓝色物体只反射蓝光而吸收其它颜色的

光,

?颜色由三个知觉纬度决定:色调、饱和度和亮度。波长决定了第一个知觉维度——

色调,可见光谱显示的是人类眼睛能够看到的色调范围。

?光也可以有强度上的变化,与之对应的是第二个知觉维度——亮度。

?第三个知觉维度——饱和度,光的相对纯度。当所有电磁波的波长都相同时,颜色

最纯,也就是说,饱和度最高。相反,当电磁波中含有全部波长时,我们看不到任何颜色——看到的只是白色。

?黄和蓝、红和绿都是互补色。互补色按适当比例混合一定能得出白色或灰色,

?几个颜色所组成的混合色的亮度是各颜色的亮度之和。如第一个颜色的亮度L1,第

二个颜色的亮度L2,则其混合色的亮度为L1+ L2

格拉斯曼颜色光混合定律

?格拉斯曼(H. Grassman)在总结以往颜色混合实验现象的基础上,于1854年归纳总

结出以下几条实验规律,称为格拉斯曼颜色混合定律,它是建立现代色度学的基础。

?颜色的属性

?(1)人眼的视觉只能分辨颜色的3种变化:明度、色调、彩度(或饱和度)。这3种

特性可以统称为颜色的三属性。

?明度是指人眼对物体的明暗感觉。发光物体的亮度越高,则明度越高;非发光物体

反射比越高,明度越高。色调是指彩色彼此相互区分的特性。可见光谱中不同波长的辐射在视觉上表现为各种色调,如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彩度表示物体颜色的浓淡程度或颜色的纯洁性。

?可见光谱的各种单色光的彩度最高,颜色最纯,白光的彩度最低。单色光掺入白光

后,彩度将降低,参入白光越多,彩度就越低,但它们的色调不变。物体色的彩度决定于物体表面反射光谱辐射的选择性程度。若物体对光谱某一较窄波段的反射率很高,而对其他波段的反射率很低,这一波段的颜色的彩度就高。

?补色律和中间色律

?(2) 在由两个成分组成的混合色中,如果一个成分连续变化,混合色的外貌也连续

地变化,由此导出两个定律:补色律和中间色律。

?补色律:每种颜色都有一个相应的补色;某一颜色与其补色以适当的比例混

合,便产生白色或灰色;以其他比例混合,便产生近似比重大的颜色成分的中间色。

?中间色律:任何两个非补色混合,便产生

?中间色,其色调决定于两个颜色的相对数量,其彩度主要决定于两者在色调顺序上

的远近。

? (3)代替律

? 代替律 相似色(即外貌相同的颜色)混合后仍相似。如果颜色A=颜色B ,

颜色C=颜色D ,那么颜色A+颜色C=颜色B+颜色D

? 由代替律知道,只要在视觉上相同的颜色,便可以互相代替。设A+B=C,如果

没有颜色B, 而x+y=B ,那么A+(x+y)=C 。这个由代替而产生的混合色与原来的混合色在视觉上

? (4) 亮度相加律 :混合色的总亮度等于组成混合色的各颜色光亮度的总合。

颜色混合定律

?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早就认识到两种不同颜色光混合后可以给出一种新的颜色感觉。 ? 1、颜色环

? 实验得知,颜色可以相互混合,产生出不同于原来颜色的新的颜色感觉。颜色混

合可以是颜色光的混合,也可以是染料的混合,前者是颜色相加的混合,后者是颜色相减的混合,这两种混合所得结果是不相同的。下面仅介绍颜色光的相加混合。 ? 若把彩度最高的光谱色依顺序围成一个圆环,加上紫红色,便构成颜色立体的圆周,

成为颜色环,如下图所示。每一颜色都在圆环内或圆环上占据一确定位置,彩度最低的白色位于圆心。为了推测两颜色的混合色的位置,可以把两颜色看作两个重量,用计算质量重心的原理来确定这个位置。这就是说,混合色的位置决定于两颜色成分的比例,而且靠近比重大的颜色。

? 凡混合产生白色或灰色的两颜色为互补色。在颜色环直径两端的任何两种颜色都是

互补色. ?

声速公式成为? 其中 为声波速度, r 为比热比,对于空气或其它双原子分子 ? 声强级: S IL=10lg (?/ ?0 )

? 基准级 ?0=1pW/m2

? 声功率级: SWL=10lg(Wa/W0)

? 基准值 W0=1pW

? 声压级: SPL=20lg(p/p0)

? 基准值 P0=20μPa (空气中)

? P0=1μPa (水中)

? 人耳能听到20Hz 到20KHz 的声音,

? 所以声音只有客观定量描述,还不足以评价其对人的影响。人听声音时,主观上是

感觉它的大小强弱(响度),高低尖粗(音调)以及它的质量(音色)。

? 调是听觉分辨声音高低的属性,音高则是另一种表示方法。音调基本由频率决定, ? 纯音的音调与频率关系有其规律。如果是周期性信号,则主要由基频决定

? 声波在完全封闭的空间内形成驻波。

? 非但不像在自由空间中那样强度与距离平方成反比,反而有些远处的点上声强比近

声源处更高。

c 4.1=γ

三原色混色原理理论

三原色混色原理理论 三原色,所谓三原色,就是指这三种色中的任意一色都不能由另外两种原色混合产生,而其它色可由这三色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出来,色彩学上将这三个独立的色称为三原色。 混色理论 色彩的混合分为加法混合和减法混合,色彩还可以在进入视觉之后才发生混合,称为中性混合。 (一)加法混合 加法混合是指色光的混合,两种以上的光混合在一起,光亮度会提高,混合色的光的总亮度等于相混各色光亮度之和。色光混合中,三原色是朱红、翠绿、蓝紫。这三色光是不能用其它别的色光相混而产生的。而: 朱红光+翠绿光=黄色光 翠绿光+蓝紫光=蓝色光 蓝紫光+朱红光=紫红色光 黄色光、蓝色光、紫色光为间色光。 如果只通过两种色光混合就能产生白色光,那么这两种光就是互为补色。例如:朱红色光与蓝色光;翠绿色光与紫色光;蓝紫色光与黄色光。 (二)减法混合 减法混合主要是指的色料的混合。 白色光线透过有色滤光片之后,一部分光线被反射而吸收其余的光线,减少掉一部分辐射功率,最后透过的光是两次减光的结果,这样的色彩混合称为减法混合。一般说来,透明性强的染料,混合后具有明显的减光作用。 减法混合的三原色是加法混合的三原色的补色,即:翠绿的补色红(品红)、蓝紫的补色黄(淡黄)、朱红的补色蓝(天蓝)。用两种原色相混,产生的颜色为间色: 红色+蓝色=紫色 黄色+红色=橙色 黄色+蓝色=绿色 如果两种颜色能产生灰色或黑色,这两种色就是互补色。三原色按一定的比例相混,所得的色可以是黑色或黑灰色。在减法混合中,混合的色越多,明度越低,纯度也会有所下降。 (三)中性混合 中性混合是基于人的视觉生理特征所产生的视觉色彩混合,而并不变化色光或发光材料本身,混色效果的亮度既不增加也不减低,所以称为中性混合。 有两种视觉混合方式: A:颜色旋转混合:把两种或多种色并置于一个圆盘上,通过动力令其快速旋转,而看到的新的色彩。颜色旋转混合效果在色相方面与加法混合的规律相似,但在明度上却是相混各色的平均值。 B:空间混合:将不同的颜色并置在一起,当它们在视网膜上的投影小到一定程度时,这些不同的颜色刺激就会同时作用到视网膜上非常邻近的部位的感光细胞,以致眼睛很难将它们独立地分辨出来,就会在视觉中产生色彩的混合,这种混合

三原色配色表

正常情况下红黄蓝三原色,用水粉很难调出标准的其他的颜色... 红+黄=橙色 红+蓝=紫色 蓝+黄=绿色 红+黄+蓝=黑色. 粉柠檬黄= 柠檬黄+ 纯白色 藤黄色= 柠檬黄+ 玫瑰红 桔黄色= 柠檬黄+ 玫瑰红 土黄色= 柠檬黄+ 纯黑色+ 玫瑰红 熟褐色= 柠檬黄+ 纯黑色+ 玫瑰红 粉玫瑰红= 纯白色+ 玫瑰红 朱红色= 柠檬黄+ 玫瑰红 暗红色= 玫瑰红+ 纯黑色 紫红色= 纯紫色+ 玫瑰红 褚石红= 玫瑰红+ 柠檬黄+ 纯黑色 粉蓝色= 纯白色+ 天蓝色 蓝绿色= 草绿色+ 天蓝色 灰蓝色= 天蓝色+ 纯黑色 浅灰蓝= 天蓝色+ 纯黑色+ 纯紫色 粉绿色= 纯白色+ 草绿色 黄绿色= 柠檬黄+ 草绿色 墨绿色= 草绿色+ 纯黑色 粉紫色= 纯白色+ 纯紫色 啡色= 玫瑰红+ 纯黑色 大红+柠檬黄+湖蓝——熟褐(其实几乎可以是黑色) 大红+柠檬黄——桔黄 柠檬黄+湖蓝——草绿,加多了湖蓝就是粉绿 大红+湖蓝——紫罗兰,加多了大红就是玫瑰红 大红+桔黄——中黄 大红+草绿——熟褐 大红+紫罗兰——玫瑰红 柠檬黄+紫罗兰——熟褐 柠檬黄+草绿——浅绿 湖蓝+紫罗兰——青莲 要注意调色的比例.很难的。.我画画的时候最少要10来种颜色.... 颜色的品种变化无尽、绚丽多彩,但各种颜色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每一种 颜色都可用3个参数来确定,即色调、明度和饱和度。色调是彩色彼此相互区别的特征,决定于光源的色谱组成和物体表面所发射的各波长对人眼产生的感觉,可区别红、黄、绿、蓝、紫等特征。明度,也称为亮度,是表示物体表面明暗程度变化的特征值;通过比较各种颜色的明度,颜色就有了明这和深暗之分。饱和度,也称为彩

调色的基本原理

调色的基本原理 调色没有理论公式,但有经验数据,多年总结供你参考 奶白色:白98:黄2; 奶黄色:白96.5:黄3.5:红(微量); 灰色:白93.5:黑6.5; 蓝灰色:白90:黑7.5:蓝2.5; 绿色:蓝55:黄45; 墨绿色:蓝56:黄37:黑7; 豆绿色:白75:黄15:蓝10; 天蓝色:白95:蓝4.5:黄0.5; 海蓝色:白75:蓝21.5:黄3:黑0.5; 紫红色:红85:黑14.5:蓝0.5; 棕色:红62:黄30:黑8; 肉红色:白92.75:红3.5:黄3.5:蓝0.25; 粉红色:白96.5:红3.5; 颜色的品种变化无尽、绚丽多彩,但各种颜色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每一种颜色都可用3个参数来确定,即色调、明度和饱和度。 色调是彩色彼此相互区别的特征,决定于光源的色谱组成和物体表面所发射的各波长对人眼产生的感觉,可区别红、黄、绿、蓝、紫等特征。 明度也称为亮度,是表示物体表面明暗程度变化的特征值;通过比较各种颜色的明度,颜色就有了明这和深暗之分。 饱和度也称为彩度,是表示物体表面颜色浓淡的特征值,使色彩有了鲜艳与阴晦之别。色调、明度和饱和度构成了一个立体,用这三者建立标度,我们就能用数字来测量颜色。 自然界的颜色千变万化,但最基本的是红、黄、蓝三种,称为原色。以这三种原色按不同比例调配混合而成的另一种颜色,称为复色; 三原色拼成的复色,其在颜色圈中与其对应的另一个色为补色。 下表为常见的几种原色复色与补色的关系: 原色复色补色 红+黄橙蓝色

蓝+黄绿红色 红+蓝紫黄色 在配色中,加入白色将原色或复色冲淡,就可得到“饱和度”不同的颜色;加入不同分量的黑色,可得到“明度”不同的各种色彩。补色加入复色中会使颜色变暗、甚至变为灰色,黑色。配色是一项比较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因为颜色的种类非常多,需要了解各种颜料的性能,也需要对色彩差异的准确判断。国外工业发达国家,配色是利用测色和配色仪器和计算机程序,通过光电分光色差仪或光谱光度计,分析来样色板的颜色及成分,以数字的形式记录测量颜色,将其输入调色、配色软件程序,计算出各种颜色的比例,及需要加入何种颜色来达到数值指标,再进行配色,既准确又快速。在汽车修补行业,电脑测色、调色系统已开始广泛应用。 另一种人工配制复色漆,主要凭实际经验,按需要的色漆样板来识别出存在几种单色组成,各单色的大致比例是多少,做小样调配实验,然后进行配制,但也必须按照色彩学的基本原理进行。 调色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调色时需小心谨慎,一般先试小样,初步求得应配色涂料的数量,然后根据小样结果再配制大样。先在小容器中将副色和次色分别调好。 (2)先加入主色(在配色中用量大、着色力小的颜色),再将染色力大的深色(或配色)慢慢地间断地加入,并不断搅拌,随时观察颜色的变化。 (3)“由浅入深”,尤其是加入着色力强的颜料时,切忌过量。 (4)在配色时,涂料和干燥后的涂膜颜色会存在细微的差异。各种涂料颜色在湿膜时一般较浅,当涂料干燥后,颜色加深。 (5)调配复色涂料时,要选择性质相同的涂料相互调配,溶剂系统也应互溶,否则由于涂料的混溶性不好,会影响质量,甚至发生分层、析出或胶化现象,无法使用。 (6)由于颜色常带有各种不同的色头,如果配正绿时,一般采用带绿头的黄与带黄头的蓝;配紫红时,应采用带红头的蓝与带蓝头的红;配橙色时,应采用带黄头 的红与带红头的黄。 (7)要注意在调配颜色过程中,还要添加的哪些辅助材料,如催干剂、固化剂、稀释剂等的颜色,以免影响色泽。 (8)选用适宜的底色可使面漆的颜色比原涂料的色彩更加鲜明,这是根据自然光反射吸收的原理,底色与原色叠加后产生的一种颜色,涂料工程称之为“透色”。如黄色底漆可使红色更鲜艳,灰色底漆使红色更红,正蓝色底漆可使黑色更黑亮,水蓝色底漆使白色更洁净清白。奶油色、粉红色、象牙 色、天蓝色,应采用白色做底漆等。 (9)覆盖在大面积上的颜色比覆盖在小面积上的看起来更明亮和更鲜艳,这就是所谓的面积效应。挑选大面积的物体却根据小面积的色样会产生错误. (10)放在明亮背景之前的物体看起来要比放在暗淡背景之前的显得灰暗,这称之为对比效应。 郡氏的油漆大致上可以分为3大类,即金属色本色和透明色 金属色:一般在涂料中添加珠光粉末或者其他粉末而成如金属色,珍珠色,这类涂料在喷涂之前一定要充分混合均匀 本色:除金属闪光色以外的颜色,是本色 透明色:漆膜非常透明的本色,如透明红透明黄透明蓝等等。利用这3种透明色可以调成不同的透明色。

第一课时 认识三原色和三间色

第一课时认识三原色和三间色 教学目标: 1.认识三原色红、黄、蓝;三间色一一橙、绿、紫。 2.掌握用原色调配间色的技能。 重点:使学生认识三原色和三间色及其色彩特性。 难点:掌握原色与间色的色彩关系,学会用原色调合间色的调色本领。 组织教学: 一、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导入新课: 1·放录像思考问题: a.在缓纷的色彩世界中,我们经常看到的颜色有哪些? (师播放录像,生观察。) b.看了录像,我们知道日常生活申色彩确实很多。请同学回答,刚d 看到的颜色有哪些? (红、黄、蓝、橙、绿、紫……, 2.板书课题: 画画离不开色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最基本的色彩知识---- 《三原色与三间色》。板书课题:《三原色与三间色》。 三、讲授新课 认识三原色与三间色: 1·认识三原色: a.出示定义。问:在这么多颜色当申,怎么样的颜色称为原色?哪几种颜色是原色?请大家先记住这么一句话:不能由其他颜色调合成的颜色叫原色。b.观看电脑课件。师:哪几种颜色不能由其他颜色调合成?下面大家来看一组画面。听听颜色自己的声音。(师击键,播放设计制作好的电脑课件,一段拟人卡通画面)。师:看了动画镜头,知道几种什么色在说话? (让学生回答,说出红、黄、蓝。) 师:这三种色都说了句什么? (不能由别的颜色调合成) c.得出定义:我们知道,不能由别的颜色调合成的颜色是原色,红、黄、蓝不能由别的颜色调合成,那么,红、黄、蓝就是原色。因为是三种颜色,所以我们称它们为三原色。 2·认识三间色: a.观看幻灯,让学生观察三原色相加能否变化出别的颜色。 b.观察色轮,出示三色轮,思考三原色相加变化哪三种颜色。问:色圈红色和黄色重叠的部分可能是什么色? 色圈黄色和蓝色重叠的部分可能是什么色? 色圈蓝色和红色重叠的部分可能是什么色? (让学生尝试后回答。) 生小结:用色块表

三年级美术三原色

三原色、三间色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寻找自然界和生活里的三原色和三间色,让学生逐步了解自然界的光影变化。学习三原色和三间色的有关知识。 2.首次接触水粉,学习掌握简单的水粉画的表现技巧。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美的情感,激发表现自然美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1.能够快速说出色环中的三原色和三间色。 2.学习水粉调色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启发学生多观察、多想象。 4.多给学生一些欣赏作品。 教学准备: 师:各种有关三原色和三间色的图片、影片、自制的抽拉玩具、试管、水粉等。 生:水粉画工具等。 教学过程: 1.欣赏: 师播放有关一段各种色彩的影片,学生欣赏感受自然界中的色彩美。 2.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颜色是哪一种?为什么?这些颜色会使你想到什么? 3.回忆: 和学生一起回忆学过的有关三原色的知识:无数种色彩都可以用红、黄、蓝三种色调出来,它们是色彩王国的老祖宗,称为三原色。 4.游戏: 和学生一起做抽拉玩具的小游戏,在抽拉玩具的底板、图形画、外盒上分别涂上三原色,看它们在抽拉中会产生什么现象?任意改变三原色的位置,看看又

会出现什么新效果? 5.总结: 师告诉学生三原色两两相配,就产生了橙、绿、紫,叫三间色。它们是三原色的第一批后代。原色和间色是太阳和彩虹的色彩,是世界上最鲜艳的色彩。 看: 学生观看老师进行插接制作。先用硬纸片剪一些基本形状,如:圆形、方形、三角形、心形、花形、以及其他较简单的图形。在这些图形的一边剪开一道小口,就可以进行相互插接了。 6.实验: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组发一套试管,动手将三原色两辆相配,调处的三间色。 7.讨论: 学生讨论在实验的过程中还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如:颜色的比例不同,形成颜色也不同等。 8.示范: 师在实物投影仪下用水粉示范色彩的调配。提醒学生注意水的比例、颜料的比例,尽量调匀等。 9.练习: 请学生用水粉色调出不同的间色。 10.展示: 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一说绘画时的感受、自己的作品像什么? 教学建议: 本课可以分成两课时,第一课时用水粉调配三间色,第二课时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调配,如:色织剪贴、水粉吹画、油画棒涂色、橡皮泥捏制等。

混合颜色原理(颜色的相加与相减)

讲到绘画、图像,自然离不开谈颜色,所有的图案都是由基本形状和颜色组成,颜色构成了我们图像处理的一个重要部分,下面我们将要了解颜色的原理,它将是我们美工的基础。 (一) 三基色原理 在中学的物理课中我们可能做过棱镜的试验,白光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多种颜色逐渐过渡的色谱,颜色依次为红、橙、黄、绿、青、蓝、紫,这就是可见光谱。其中人眼对红、绿、蓝最为敏感,人的眼睛就像一个三色接收器的体系,大多数的颜色可以通过红、绿、蓝三色按照不同的比例合成产生。同样绝大多数单色光也可以分解成红绿蓝三种色光。这是色度学的最基本原理,即三基色原理。三种基色是相互独立的,任何一种基色都不能有其它两种颜色合成。红绿蓝是三基色,这三种颜色合成的颜色范围最为广泛。红绿蓝三基色按照不同的比 例相加合成混色称为相加混色。 红色+绿色=黄色 绿色+蓝色=青色

红色+蓝色=品红 红色+绿色+蓝色=白色 黄色、青色、品红都是由两种及色相混合而成,所以它们又称相加二次色。另外: 红色+青色=白色 绿色+品红=白色 蓝色+黄色=白色 所以青色、黄色、品红分别又是红色、蓝色、绿色的补色。由于每个人的眼睛对于相同的单色的感受有不同,所以,如果我们用相同强度的三基色混合时,假设得到白光的强度为100%,这时候人的主观感受是,绿光最亮,红光次之,蓝光最弱。 除了相加混色法之外还有相减混色法。在白光照射下,青色颜料能吸收红色而反射青色,黄色颜料吸收蓝色而反射黄色,品红颜料吸收绿色而反射品红。也就是:

白色-红色=青色 白色-绿色=品红 白色-蓝色=黄色 另外,如果把青色和黄色两种颜料混合,在白光照射下,由于颜料吸收了红色和蓝色,而反 射了绿色,对于颜料的混合我们表示如下: 颜料(黄色+青色)=白色-红色-蓝色=绿色 颜料(品红+青色)=白色-红色-绿色=蓝色 颜料(黄色+品红)=白色-绿色-蓝色=红色 以上的都是相减混色,相减混色就是以吸收三基色比例不同而形成不同的颜色的。所以有把青色、品红、黄色称为颜料三基色。颜料三基色的混色在绘画、印刷中得到广泛应用。在颜料三基色中,红绿蓝三色被称为相减二次色或颜料二次色。在相减二次色中有:

三原色混色原理理论

三原色混色原理理论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三原色混色原理理论 三原色,所谓三原色,就是指这三种色中的任意一色都不能由另外两种原色混合产生,而其它色可由这三色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出来,色彩学上将这三个独立的色称为三原色。 混色理论 色彩的混合分为加法混合和减法混合,色彩还可以在进入视觉之后才发生混合,称为中性混合。 (一)加法混合 加法混合是指色光的混合,两种以上的光混合在一起,光亮度会提高,混合色的光的总亮度等于相混各色光亮度之和。色光混合中,三原色是朱红、翠绿、蓝紫。这三色光是不能用其它别的色光相混而产生的。而: 朱红光+翠绿光=黄色光 翠绿光+蓝紫光=蓝色光 蓝紫光+朱红光=紫红色光 黄色光、蓝色光、紫色光为间色光。 如果只通过两种色光混合就能产生白色光,那么这两种光就是互为补色。例如:朱红色光与蓝色光;翠绿色光与紫色光;蓝紫色光与黄色光。 (二)减法混合 减法混合主要是指的色料的混合。 白色光线透过有色滤光片之后,一部分光线被反射而吸收其余的光线,减少掉一部分辐射功率,最后透过的光是两次减光的结果,这样的色彩混合称为减法混合。一般说来,透明性强的染料,混合后具有明显的减光作用。 减法混合的三原色是加法混合的三原色的补色,即:翠绿的补色红(品红)、蓝紫的补色黄(淡黄)、朱红的补色蓝(天蓝)。用两种原色相混,产生的颜色为间色: 红色+蓝色=紫色 黄色+红色=橙色 黄色+蓝色=绿色 如果两种颜色能产生灰色或黑色,这两种色就是互补色。三原色按一定的比例相混,所得的色可以是黑色或黑灰色。在减法混合中,混合的色越多,明度越低,纯度也会有所下降。 (三)中性混合 中性混合是基于人的视觉生理特征所产生的视觉色彩混合,而并不变化色光或发光材料本身,混色效果的亮度既不增加也不减低,所以称为中性混合。 有两种视觉混合方式: A:颜色旋转混合:把两种或多种色并置于一个圆盘上,通过动力令其快速旋转,而看到的新的色彩。颜色旋转混合效果在色相方面与加法混合的规律相似,但在明度上却是相混各色的平均值。

三原色与三间色

三原色与三间色 教学目标: 1.认识三原色红、黄、蓝,三间色橙、绿、紫。了解原色调配间色的关系,认识原色调配间色。 2.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实践等学习方法,掌握运用两种原色调配出间色的方法;并运用三原色三间色进行彩绘练习。 3.通过游戏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将学到的色彩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三原色和三间色及掌握运用原色调配间色的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原色的魅力,并能以色彩进行自我表现,传达一点的情感。 课前准备: (学生)水粉颜料(红、黄、蓝)、水粉笔、小水桶、铅画纸、调色盘。 (教师)课件、颜色水、一次性杯子、碗、刷子、4K纸(40张)废报纸、固体胶、抹布等。 教学过程: 课前互动,自我介绍,调动学生积极性,安定情绪。 2.童话故事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带你们一起去海底世界那是一个美丽世界。住在那里的小鱼儿过得非常幸福快乐。大家请看黑板,通过观察,你能说说这些海底世界的小鱼有哪些漂亮的颜色吗? 生:红、黄、蓝、、、、、、 师:海底世界的颜色非常的丰富,真可以说是五彩缤纷。可是有一天来了个可恶的巫婆,她说,我讨厌这个这美丽的世界,我要把它变成灰暗的,黑白的。她对海底世界施了魔法,将美丽的海底世界变成了没有色彩的世界。你觉得现在的海底世界变得怎样了呢? 生:很灰暗, 师:你想帮助海底世界的小鱼儿恢复往日的美丽吗? 生:想 师:要想帮助他们,只有把色彩知识学好了,这样才能够帮助他们恢复往日的美丽。 3、新授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8、三原色与三间色——黑板板书。 (2)认识三原色 师:同学们,为了帮组小鱼儿,老师特意请了三个特殊的朋友一起来帮我们,现在老师请三位同学上来,和我一起请出这三个朋友。 (黑板上准备4K白纸,叫三个同学上来刷三原色)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三个好朋友分别是谁? 生:红、黄、蓝(板书红黄蓝) 师:这三个特殊的朋友还有一个名字他们叫做三原色。(板书三原色) 师:为什么叫他们为三原色?

7颜色的混合——认识三原色

教学课题颜色的混合 ——认识三原色 教学目的1、认识三原色。 2、探索三原色两两混合会出现什么颜色。 授课时间80分钟 实验器材参考教材 教学内容【回顾知识】5分钟 1、回顾知识点:认识不同的形状,你能将不同形状组合成哪些图形呢? 2、检查亲子活动的完成情况,让小朋友们说一说,老师给予解答。 【迷你实验1】20分钟 以故事的方式引入课题 小黄和小蓝是一对特别要好的朋友,有一天,小黄的妈妈要出门买菜去,叮嘱小黄乖乖的呆在家里。妈妈没走一会,小黄就开始在家里蹦蹦跳 跳,左看看,右瞅瞅,一个人真的很无聊!要不去找小黄玩吧!在去小蓝 家的路上,小黄钻过了一条悠长的隧道,穿过了一个漂亮的花园,翻过了 一座小山,终于来到了小蓝的家,见到了小蓝,他们高兴的抱在一起,一 起蹦啊跳啊~~~~慢慢的他们变颜色了! 老师:小朋友们猜一猜,小黄和小蓝分别是什么颜色的呢? 小朋友们:黄色和蓝色。 老师:看一看,想一想,彩虹是什么颜色的呀? 小朋友们:红色、橙色、黄色、绿色、蓝色、青色、紫色~~~~~~ 老师:非常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最最常见的三种颜色,红色、黄色、 蓝色,它们是色彩学里的三原色。 老师课前准备好红、黄、蓝三种颜色的玻璃纸和白纸。 老师:小朋友们看一看,这三种颜色的玻璃纸都是什么颜色的? 小朋友:红色、黄色、蓝色。。。。。。

发下实验套件,让小朋友们体验这个实验。将三种玻璃纸依次粘贴在三张厚纸板的圆孔部分,然后通过分别透过三种玻璃纸去观察白纸的颜色变化。 【迷你实验2、3、4】30分钟 老师:刚才我们是不是看到了白纸变颜色了呀! 小朋友们:是 老师:当我们透过红色的玻璃纸,看到了什么颜色啊? 小朋友们:红色。 老师:当我们透过黄色的玻璃纸,看到了什么颜色啊? 小朋友们:黄色。 老师:当我们透过蓝色的玻璃纸,看到了什么颜色啊? 小朋友们:蓝色。 老师:非常好,如果我们将红色和蓝色的纸卡重叠放在一起,然后透过重叠的卡片再去观察白纸的颜色,会看到什么颜色呢? 小朋友们:紫色。 老师:如果我们将红色和黄色的纸卡重叠放在一起,然后透过重叠的卡片再去观察白纸的颜色,会看到什么颜色呢? 小朋友们:橙色。 老师:如果我们将黄色和蓝色的纸卡重叠放在一起,然后透过重叠的卡片再去观察白纸的颜色,会看到什么颜色呢? 小朋友们:绿色。 老师:现在小朋友们知道小黄和小蓝抱在一起变成了什么颜色了吧! 小朋友们:绿色。 参考教材,贴上不干胶。 【我们一起做一做】20分钟 老师:刚才我们了解了三种颜色混合在一起可以变成其他的颜色,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一做。

三原色

三原色与三间色说课稿 刘自珍 一、说教学理念: 本课是色彩的开始,让他们知道三原色红、黄、蓝也称“三基色”,通常是指颜料或染料中的品红、柠檬黄、湖蓝三种颜色,是最基本的颜色。用三原色相互调配,可以产生出许多其他颜色,而这三种原色是无法用其他颜色调配而成的。三原色相混可成为黑灰色。在教材中,尽管没有出现“三间色”的名称,但在课本范例中有利用水彩颜料的透叠效果表现的三间色图例,因此授课时要让学生知道用三原色中的两种颜色相互混合会产生三种新的颜色:橙、绿、紫,这三种颜色相混也会成为黑灰色。 二、说教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本节教材是让学生在色彩游戏中,认识三原色,并学会用三原色调配出三间色以及其他更多的颜色,从而初步了解色彩的变化规律。学生尽管已有色彩创作的尝试经验,但初次学习颜料的调配还是会让他们觉得或多或少会有些困难,老师就要利用实物投影仪进行三原色的调色演示,让学生直接感受色彩的变化规律,其间可穿插师生互动的对话问答、小组合作尝试等,以使学生加深对三原色以及由三原色调配而来的色彩的认识。另外,为了更好地开展学习,老师还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色彩学习习惯:课前准备好绘画工具,课内上色由浅到深、调配颜色水分不宜过多、常洗笔避免颜色混杂,课后要作好绘画工具的清洁等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寻找自然界和生活里的三原色和三间色,让学生逐步了解自然界的光影变化。学习三原色和三间色的有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首次接触水粉,学习掌握简单的水粉画的表现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美的情感,激发表现自然美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三原色和三间色及其色彩特性。 教学难点:掌握原色与间色的色彩关系,学会用原色调合间色的调色本领 三、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运用 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课教学方法主要包括: 1、注重过程,教会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示范,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不是简单地直接将色彩调配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注重运用启发和尝试,教给学生三原色调配的规律和方法。 2、重视操作,丰富感知。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活动是认识的源泉,智慧从动作开始。” 教学时,教师把认识三原色和三原色调配“物化”为可以提供给学生人人参与的辩色、调色、拼搭、尝试创作等系列活动,让学生通过操作感知新授的知识,从而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促使学生色彩知识的积累和色彩表现能力的逐步提升。

格拉斯曼颜色光混合定律

?太阳光可以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这个现象叫做光的色散。 ?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是第一个用实验来研究光的色散现象的人。 ?色光的三原色 ?红、绿、蓝三色光按不同的比例混合,能产生任何一种其他颜色的光,因此我们把 红、绿、蓝叫做光的三原色 ?物体的颜色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 ?红色玻璃纸只能通过红光; ?蓝色玻璃纸只能通过蓝光; ?绿色玻璃纸只能通过绿光 ?所以有色的透明物体透过什么色光,它就是什么颜色。 ?红色物体只反射红光而吸收其它颜色的光,蓝色物体只反射蓝光而吸收其它颜色的 光, ?颜色由三个知觉纬度决定:色调、饱和度和亮度。波长决定了第一个知觉维度—— 色调,可见光谱显示的是人类眼睛能够看到的色调范围。 ?光也可以有强度上的变化,与之对应的是第二个知觉维度——亮度。 ?第三个知觉维度——饱和度,光的相对纯度。当所有电磁波的波长都相同时,颜色 最纯,也就是说,饱和度最高。相反,当电磁波中含有全部波长时,我们看不到任何颜色——看到的只是白色。 ?黄和蓝、红和绿都是互补色。互补色按适当比例混合一定能得出白色或灰色, ?几个颜色所组成的混合色的亮度是各颜色的亮度之和。如第一个颜色的亮度L1,第 二个颜色的亮度L2,则其混合色的亮度为L1+ L2 格拉斯曼颜色光混合定律 ?格拉斯曼(H. Grassman)在总结以往颜色混合实验现象的基础上,于1854年归纳总 结出以下几条实验规律,称为格拉斯曼颜色混合定律,它是建立现代色度学的基础。 ?颜色的属性 ?(1)人眼的视觉只能分辨颜色的3种变化:明度、色调、彩度(或饱和度)。这3种 特性可以统称为颜色的三属性。 ?明度是指人眼对物体的明暗感觉。发光物体的亮度越高,则明度越高;非发光物体 反射比越高,明度越高。色调是指彩色彼此相互区分的特性。可见光谱中不同波长的辐射在视觉上表现为各种色调,如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彩度表示物体颜色的浓淡程度或颜色的纯洁性。 ?可见光谱的各种单色光的彩度最高,颜色最纯,白光的彩度最低。单色光掺入白光 后,彩度将降低,参入白光越多,彩度就越低,但它们的色调不变。物体色的彩度决定于物体表面反射光谱辐射的选择性程度。若物体对光谱某一较窄波段的反射率很高,而对其他波段的反射率很低,这一波段的颜色的彩度就高。 ?补色律和中间色律 ?(2) 在由两个成分组成的混合色中,如果一个成分连续变化,混合色的外貌也连续 地变化,由此导出两个定律:补色律和中间色律。 ?补色律:每种颜色都有一个相应的补色;某一颜色与其补色以适当的比例混 合,便产生白色或灰色;以其他比例混合,便产生近似比重大的颜色成分的中间色。 ?中间色律:任何两个非补色混合,便产生 ?中间色,其色调决定于两个颜色的相对数量,其彩度主要决定于两者在色调顺序上 的远近。

小学美术三间色三原色

小学美术:《三原色和三间色》教学设计一、说教学理念: 本课是中年级小学生色彩的开始,让他们知道三原色红、黄、蓝也称“三基色”,通常是指颜料或染料中的品红、柠檬黄、湖蓝三种颜色,是最基本的颜色。用三原色相互调配,可以产生出许多其他颜色,而这三种原色是无法用其他颜色调配而成的。三原色相混可成为黑灰色。在教材中,尽管没有出现“三间色”的名称,但在课本范例中有利用水彩颜料的透叠效果表现的三间色图例,因此授课时要让学生知道用三原色中的两种颜色相互混合会产生三种新的颜色:橙、绿、紫,这三种颜色相混也会成为黑灰色。 二、说教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本节教材是让学生在色彩游戏中,认识三原色,并学会用三原色调配出三间色以及其他更多的颜色,从而初步了解色彩的变化规律。学生尽管已有色彩创作的尝试经验,但初次学习颜料的调配还是会让他们觉得或多或少会有些困难,老师就要利用实物投影仪进行三原色的调色演示,让学生直接感受色彩的变化规律,其间可穿插师生互动的对话问答、小组合作尝试等,以使学生加深对三原色以及由三原色调配而来的色彩的认识。 另外,为了更好地开展学习,老师还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色彩学习习惯:课前准备好绘画工具,课内上色由浅到深、调配

颜色水分不宜过多、常洗笔避免颜色混杂,课后要作好绘画工具的清洁等等。 一、教学目的 1、认识三原色红、黄、蓝;三间色----橙、绿、紫。 2、掌握用原色调配间色的技能。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认识三原色和三间色及其色彩特性。 2、掌握原色与间色的色彩关系,学会用原色调合间色的调色本 领。 三、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录像片、幻灯片、三色轮、色水、色彩方块、色圈等。 四、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导入新课: 1、放录像思考问题: A、在缓纷的色彩世界中,我们经常看到的颜色有哪些?

三原基色原理

三原基色原理简介: 人眼对红、绿、蓝最为敏感,人的眼睛像一个三色接收器的体系,大多数的颜色可以通过红、绿、蓝三色按照不同的比例合成产生。同样,绝大多数单色光也可以分解成红、绿、蓝三种色光,这是色度学的最基本的原理,也称三原色原理。 任何颜色都可以用红、绿、蓝这3种颜色按不同的比例混合而成,这就是三原色原理。三原色的原理可解释如下: (1)自然界的任何颜色都可以由3种颜色按不同的比例混合而成;而每种颜色都可以分解成3种基本颜色。 (2)三原色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任何一种颜色都不能由其余的两种颜色来组成。 (3)混合色的饱和度由3种颜色的比例来决定。混合色的亮度为3种颜色的亮度之和。配色原理: 原色理论 三原色,所谓三原色,就是指这三种色中的任意一色都不能由另外两种原色混合产生,而其它色可由这三色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出来,色彩学上将这三个独立的色称为三原色。混色理论 色彩的混合分为加法混合和减法混合,色彩还可以在进入视觉之后才发生混合,称为中性混合。 (一)加法混合 加法混合是指色光的混合,两种以上的光混合在一起,光亮度会提高,混合色的光的总亮度等于相混各色光亮度之和。色光混合中,三原色是红、绿、蓝。这三色光是不能用其它别的色光相混而产生的。而: 红光+绿光=黄光 绿光+蓝光=青光 蓝光+红光=紫光 黄光、青光、紫光为间色光。 如果只通过两种色光混合就能产生白色光,那么这两种光就是互为补色。例如:红色光与青色光;绿色光与紫色光;蓝色光与黄色光。 (二)减法混合 减法混合主要是指的色料的混合。 白色光线透过有色滤光片之后,一部分光线被反射而吸收其余的光线,减少掉一部分辐射功率,最后透过的光是两次减光的结果,这样的色彩混合称为减法混合。一般说来,透明性强的染料,混合后具有明显的减光作用。

色彩混合原理(加色法与减色法)

色彩混合原理(加色法与减色

颜色模型 颜色模型简介 RGB颜色模型 RGB颜色模型是最佳的色彩模式,可以提供全屏幕的24bit的颜色范围,即真彩色显示。但是,如果将RGB模式用于打印就不是最佳的了,会损失一部分亮度,比较鲜艳的色彩肯定会失真的。 CMYK颜色模型 CMYK(cyan,magenta,yellow)颜色空间应用于印刷工业9印刷业通过青(C)、品(M)、黄(Y)三原色油墨的不同网点面积率的叠印来表现丰富多彩的颜色和阶调,这便是三原色的CMY 颜色空间。实际印刷中,一般采用青(C)、品(M)、黄(Y)、黑(BK)四色印刷,在印刷的中间调至暗调增加黑版。当红绿蓝三原色被混合时,会产生白色,但是当混合蓝绿色、紫红色和黄色三原色时会产生黑色。既然实际用的墨水并不会产生纯正的颜色,黑色是包括在分开的颜色,而这模型称之为CMYKo CMYK颜色空间是和设备或者是印刷过程相关的,则工艺方法、油墨的特性、纸张的特性等,不同的条件有不同的印刷结果。所以CMYK颜色空间称为与设备有关的表色空间。而且,CMYK具有多值性,也就是说对同一种具有相同绝对色度的颜色,在相同的印刷过程前提下,可以用分种CMYK数字组合来表示和印刷出来。这种特性给颜色管理带来了很多麻烦,同样也给控制带来了很多的灵活性。在印刷过程中, 必然要经过一个分色的过程,所谓分色就是将计算机中使用的RGB颜色转换成印刷使用的CMYK颜色。在转换过程中存在着两个复杂的问题,其一是这两个颜色空间在表现颜色的范围上不完全一样,RGB的色域较大而CMYK则较小,因此就要进行色域压缩;其二是这两个颜色都是和具体的设备相关的,颜色本身没有绝对性。因此就需要通过一个与设备无关的颜色空间来进行转换,即可以通过以上介绍的XYZ或LAB色空间来进行转换。 Lab颜色模型 Lab颜色模型是有国际照明委员会(CIE)于4976年公布的一种颜色模型,Lab颜色模型弥补了RGB和CMYK两种色彩模式的不足。Lab颜色模型由三个要素组成,一个要素是亮度(L), a和b是两个颜色通道。a包括的颜色是从深绿色(低亮度值)到灰色(中亮度值)再到亮粉红色(高亮度值);b是从亮蓝色(底亮度值)到灰色(中亮度值)再到黄色(高亮度值)。因此,这种颜色混合后将产生具有明亮效果的色彩。 HSI颜色模型 HSI (Hue-Saturation-lntensity(Lightness),HSI 或HSL)颜色模型用H、S、I 三参

LED灯具混色原理及颜色控制方式

LED灯具混色原理及颜色控制方式 LED灯具的颜色控制近年来,固态LED照明灯具大量普及,笔者在此尝试解析LED颜色技术的复杂性及其控制方式。关于加法混色LED 灯具采用多个光源获得各种色光和强度。对于演艺灯具行业,加法混色已是老生常谈了。多年来,从业者采用带滤色片的灯具来投射天幕上的同一区域,这种方式控制起来并不容易。笔者使用的首台智能型灯具是一台采用 3 个MR16光源的聚光灯,它们分别带有红色、绿色和蓝色滤色片。早期,这类灯具只有3个DMX512控制通道,没有独立的强度控制通道。所以很难在调光过程中保持颜色不变。通常,电脑灯程序员还会设置一个“灭光换色”,以便轻易地熄灭灯具。当然,还有更好的方法,此处不再一一列举。颜色的控制与定义如果使用者不用纯粹的DMX 值来控制智能型灯具,而用某种抽象的控制方式,就可以采用一个虚拟的强度值。即使制造厂家规定灯具使用3个DMX通道,抽象的控制方式也可分配4个手柄来控制:强度值和3 个颜色参数。此处笔者写的是“ 3 个颜色参数”,而非红色、绿色和蓝色,因为RGB 只是描述颜色的一种方式。另一种描述方式是色调(hue)、饱和度(saturation )与亮度(luminance)——HSL (有人称它为强度(intensity)或明度(lightness),而非亮度)。另一种描述是色调(hue)、饱和度(saturation)与明度(value)——HSV。 Value(明度)也常被称为brightness(亮度),它与luminance (亮度)相似。然而,HSL和HSV对于饱和度的定义差别很大。为简单起见,笔者在本文中把色定义为颜色,把饱和度定义为颜色的量。

颜色混合实验

实验二颜色混合实验 1 背景知识: 不同颜色是可以相混合的。颜色混合分为加法颜色混合(additive color mixture)和减法颜色混合(subtractive color mixture)。在视觉系统中进行的不同波长色光的混合,遵从“加法原则”;而不同颜色的颜料的混合不是在视觉系统中进行,是颜料自身的混合,遵从“减法原则”。一种颜色可以由某一固定波长的光线引起,也可以由两种或更多种其他波长光线的混合作用引起。例如,把光谱上的七色光在混色轮上旋转,在人眼引起白色感觉。红、绿、蓝三原色按适当的不同比例混合,可以引起光谱上所有颜色的感觉。该原理可以用来解释颜色视觉的产生机制。颜色混合是不同波长的光线同时作用于眼睛,在视觉系统中实现的混合,是一种加法过程。 颜色混合主要有三条规律:一是补色律。每种颜色都有另一种同它相混合而产生白色或灰色的颜色。这两种颜色称谓互补色。如红色与浅绿色、黄色与蓝色等。二是间色律。混合两种非补色,会产生一种新的介于它们之间的中间色。如红色与蓝色混合产生紫色,红色与黄色混合产生橙色。三是代替律。相混合的两种颜色,都可以由不同颜色混合后产生的相同颜色条代替。代替律说明,不管颜色的原来成份如何,只要感觉上相似,就可以互相替代,产生同样的视觉效果。马赫带(Mach band)是指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上,在亮区会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在暗区会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马赫带不是由于刺激能量的分布引起,而是由于人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 2实验题目:演示颜色混合的“三色说”、螺旋后效及马赫现象。 3 实验目的:理解“三色说”、螺旋后效和马赫现象,学习使用混色轮。 4 实验仪器:可调速混色轮。混色轮(附刻度盘)甲乙两个。大纸盘(以直径为195毫米为最佳):红、绿、黄、蓝等色各一种。小纸盘(以直径为140毫米为最佳):白、黑、紫、橙等色各一种。 5实验步骤: 5.1.预备实验 把两个混合轮安放在桌子上,相距约15 厘米,能在同一垂直平面上旋转。把大纸盘放入甲混色轮中,并把小纸盘放入乙混色轮中作比较用。被试者坐在离混色轮2米远的地方进行观察,而主试者则操纵混色轮的旋转速度,调整纸盘上各种颜色的比例。当混色轮转动稳定后,被试者要仔细观察大小纸盘的色彩是否相配(指大纸盘与小纸盘的色调、明度与饱和度相同)或有所不同,然后主试有计划地调整大纸盘或小纸盘的颜色比例,直至两者相配为止。相配后,把纸盘上

三原基色原理

三原基色原理 简介: 人眼对红、绿、蓝最为敏感,人的眼睛像一个三色接收器的体系,大多数的颜色可以通过红、绿、蓝三色按照不同的比例合成产生。同样,绝大多数单色光也可以分解成红、绿、蓝三种色光,这是色度学的最基本的原理,也称三原色原理。 任何颜色都可以用红、绿、蓝这3种颜色按不同的比例混合而成,这就是三原色原理。三原色的原理可解释如下: (1)自然界的任何颜色都可以由3种颜色按不同的比例混合而成;而每种颜色都可以分解成3种基本颜色。 (2)三原色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任何一种颜色都不能由其余的两种颜色来组成。 (3)混合色的饱和度由3种颜色的比例来决定。混合色的亮度为3种颜色的亮度之和。配色原理: 原色理论 三原色,所谓三原色,就是指这三种色中的任意一色都不能由另外两种原色混合产生,而其它色可由这三色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出来,色彩学上将这三个独立的色称为三原色。 混色理论 色彩的混合分为加法混合和减法混合,色彩还可以在进入视觉之后才发生混合,称为中性混合。 (一)加法混合 加法混合是指色光的混合,两种以上的光混合在一起,光亮度会提高,混合色的光的总亮度等于相混各色光亮度之和。色光混合中,三原色是红、绿、蓝。这三色光是不能用其它别的色光相混而产生的。而: 红光+绿光=黄光 绿光+蓝光=青光 蓝光+红光=紫光 黄光、青光、紫光为间色光。 如果只通过两种色光混合就能产生白色光,那么这两种光就是互为补色。例如:红色光与青色光;绿色光与紫色光;蓝色光与黄色光。 (二)减法混合 减法混合主要是指的色料的混合。 白色光线透过有色滤光片之后,一部分光线被反射而吸收其余的光线,减少掉一部分辐射功率,最后透过的光是两次减光的结果,这样的色彩混合称为减法混合。一般说来,透明性强的染料,混合后具有明显的减光作用。

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三原色,三间色丨苏少版,(2)

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三原色,三间色丨苏少版,(2)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三原色红、黄、蓝和三间色橙、绿、紫,体会生活中的色彩美。学习红、黄、蓝三原色调配间色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从认识三原色到进行调色训练让学生感受色彩变化。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感受色彩的美。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本课重点是使学生认识三原色和三间色及其色彩特性。 难点:了解原色与间色的色彩关系,掌握用原色调出间色的调色本领。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电脑课件、三个分别装有红黄蓝三种颜料的透明杯子、三个空的透明杯子、一盒水粉颜料、调色盘、水粉笔、纸等。 学生准备:大红、柠檬黄、普蓝三种水粉颜色,三只水粉笔、小水桶、调色盘、抹布、白纸、三个装有小半杯水的杯子,油画棒。

四、教学活动教学过程教师、学生活动安排教学具体内容个人加工、备注一、谈话导入阶段,激发兴趣。 教师说出自己喜欢的颜色,如:我喜欢红色,让人看起来暖和,喜气洋洋;我喜欢黄色,黄色使人看起来明亮,心情愉悦等。 师: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物,你们每个人都喜欢哪些颜色?这些颜色给你的感受是什么样的?生:红、橙、黄、绿等。 二、探究发现,揭示课题。 教师出示三支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油画棒。 师:瞧!老师也找到这三种颜色,它们是哪三种颜色啊?生:红红火焰的红色,蓝蓝天空的蓝色,酸酸大柠檬的黄色。 看教师怎样帮它们找到他们之间的邻居好朋友:将红色油画棒和黄色油画棒每种颜色涂满在圆形中,每种颜色混合一半变成了橙色;再将红色和蓝色混合变成了紫色;小朋友们也找出它们的邻居好朋友吗?请同学们在你们的颜色中找出大红、柠檬黄和普蓝这三种颜色。选择其中一种颜色快速涂到你的练习纸上,涂得要厚,同座位的两个同学不能选一样的颜色。看看你们选的这两种颜色变成了什

色彩混合原理(加色法与减色法)

色彩混合原理 颜色模型 颜色模型简介 RGB颜色模型 RGB颜色模型是最佳的色彩模式,可以提供全屏幕的24bit的颜色范围,即真彩色显示。但是,如果将RGB模式用于打印就不是最佳的了,会损失一部分亮度,比较鲜艳的色彩肯定会失真的。 CMYK颜色模型 CMYK(cyan,magenta,yellow)颜色空间应用于印刷工业,印刷业通过青(C)、品(M)、黄(Y)三原色油墨的不同网点面积率的叠印来表现丰富多彩的颜色和阶调,这便是三原色的CMY 颜色空间。实际印刷中,一般采用青(C)、品(M)、黄(Y)、黑(BK)四色印刷,在印刷的中间调至暗调增加黑版。当红绿蓝三原色被混合时,会产生白色,但是当混合蓝绿色、紫红色和黄色三原色时会产生黑色。既然实际用的墨水并不会产生纯正的颜色,黑色是包括在分开的颜色,而这模型称之为CMYK。CMYK颜色空间是和设备或者是印刷过程相关的,则工艺方法、油墨的特性、纸张的特性等,不同的条件有不同的印刷结果。所以CMYK颜色空间称为与设备有关的表色空间。而且,CMYK具有多值性,也就是说对同一种具有相同绝对色度的颜色,在相同的印刷过程前提下,可以用分种CMYK数字组合来表示和印刷出来。这种特性给颜色管理带来了很多麻烦,同样也给控制带来了很多的灵活性。在印刷过程中,必然要经过一个分色的过程,所谓分色就是将计算机中使用的RGB颜色转换成印刷使用的CMYK 颜色。在转换过程中存在着两个复杂的问题,其一是这两个颜色空间在表现颜色的范围上不完全一样,RGB的色域较大而CMYK则较小,因此就要进行色域压缩;其二是这两个颜色都是和具体的设备相关的,颜色本身没有绝对性。因此就需要通过一个与设备无关的

三原色原理及多波长技术解析

三原色原理解析 白光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多种顏色逐渐过渡的色谱,顏色依次为红、橙、黄、绿、青、蓝、紫,这就是可见光谱。其中人眼对红(R)、绿(G)、蓝(B)最为敏感,人的眼睛就像一个三色接收器的体系,大多数的顏色可以通过红、绿、蓝三色按照不同的比例合成产生。同样绝大多数单色光也可以分解成红绿蓝三种色光。 这是色度学的最基本原理,红绿蓝是三原色,这三种顏色合成的顏色范围最为广泛。 红绿蓝三原色按照不同的比例相加合成混色称为相加混色。 三原色相互独立,其中任一色均不能由其他二色混合产生。 它们又是完备的,即所有其他顏色都可以由三原色按不同的比例组合而得到。 有两种原色系统,一种是加色系统,其原色是红、绿、蓝;另一种是减色系统,其三原色是黄、青、紫(或品红)。不同比例的三原色光相加得到彩色称为相加混色。 其规律为: 红+绿=黄 红+蓝=紫 蓝+绿=青 红+蓝+绿=白 彩色还可由混合各种比例的绘画顏料或染料来配出,这就是相减混色。因为顏料能吸收入射光光谱中的某些成分,未吸收的部分被反射,从而形成了该顏料特有的彩色。当不同比例的顏料混合在一起的时候,它们吸收光谱的成分也随之改变,从而得到不同的彩色。 其规律为: 黄=白-蓝 紫=白-绿 青=白-红 黄+紫=白-蓝-绿=红 黄+青=白-蓝-红=绿 紫+青=白-绿-红=蓝 黄+紫+青=白-蓝-绿-红=黑

相减混色主要用于美术、印刷、纺织等,我们讨论的图像系统用的是相加混色,注意个要将二者混淆。用以上的相加混色三原色所表示的顏色模式称为RGB模式,而用相减混色三原色原理所表示的顏色模式称为CMYK模式,它们广泛运用于绘画和印刷领域。RGB模式是绘图软体最常用的一种顏色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处理图像比较方便,而且,RGB存储的图像要比CMYK图像要小,可以节省内存和空间。CMYK模式是一种顏料模式,所以它属于印刷模式,但本质上与RGB模式没有区别,只是产生顏色的方式不同。RGB 为相加混色模式,CMYK为相减混色模式。 例如,显示器采用RGB模式,就是因为显示器是电子光束轰击荧光屏上的荧光材料发出亮光从而产生顏色。当没有光的时候为黑色,光线加到最大时为白色。而印表机呢?它的油墨不会自己发出光线。因而只有采用吸收特定光波而反射其他光的顏色,所以需要用减色法来解决。 大功率LED白光发光原理: 一、单芯片+荧光粉=合成白光技术 1、蓝光芯片与黄光荧光粉型LED(目前市场上广泛使用的方式) 蓝黄光LED缺失红光部分,因而有很难发出具有高显色性白光(R85),同时还会产生Halo效应(有方向性的LED出光和荧光粉的散射光角分布不一样)、荧光粉容易老化引起光衰等缺陷。 2、紫外线芯片加RGB荧光粉LED 而紫外线LED加RGB荧光粉LED则克服了这些不足,成为了当前性能较好的一种白光LED。但只是实验室结果,因为紫外线芯片在市场上很少,所以在实际中应用很少。 二、多波长合成白光技术——(我们公司的多波长技术发光原理) 蓝光LED 1993年,当时在日本日亚化工(Nichia Corporation)工作的中村修二(Shuji Nakamura)发明了基于宽禁带半导体材料氮化镓(GaN)和铟氮化镓(InGaN)的具有商业应用价值的蓝光LED,这类LED在1990年代后期得到广泛应用。 红绿蓝三基色系统(RGB system) 采用蓝光LED,加上红光LED和绿光LED,混合产生白光,这样产生的白光LED有很广的色域,但由于成本相当高,很少采用这方法,现在只有在高档次、有高要求的产品中使用。虽然RGB型LED具有发光效能高、显色性好等优点,但是三种芯片性能的不同,使得它们因驱动电流或温度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色漂移,影响照明稳定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