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再制造业与我国的研究评述

美国再制造业与我国的研究评述
美国再制造业与我国的研究评述

3基金项目:武器装备预选研究基金(51489030205JB3501)。33通讯作者:陈翔宇,Email :Pedroc @https://www.360docs.net/doc/2d6076634.html,

美国再制造业与我国的研究评述

3

陈翔宇3

3

 梁工谦

(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西安710072)

摘 要:基于再制造、传统生产运行管理内涵及实践感受,提出再制造生产模式概念,并归纳其七项特征,以此评述全文。将美国的研究发展过程划分两阶段,归纳了第一阶段对我国有借鉴作用的七条经验;阐述了第二阶段的研究内容和特点,并分析了两阶段的形成机理和可能的发展趋势。总结出我国研究的形成过程和特点,通过与美国对比,指出了两个层面的差距,并提出中国特色和跨越式发展的论点,由此分析了发展的可能性及当前和未来应研究的方向、内容和方式。

关键词:再制造 生产模式 研究综述 研究特点 发展趋势

R evie w of the R esearch on R emanufacturing in the U nited States and China 3

CHEN Xiangyu 3

3

 L IANG G ongqian

(School of Management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Xi ’an 710072)

Abstract :Based on remanufacture ,the management meaning of traditional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and practical prob 2

lems ,the concept of remanufacturing production mode is put forward.The paper is full review by the main line inducing its seven characteristic.The American research history divided into the two stages is concluded :the first stage having sev 2en experiences to our country ,the second stage having research contents and traits.The formative mechanism and the pos 2sible development trends are analyzed in the two stages.The formative process and traits of our research are summarized.To contrast with USA ,the differences of the two lays are pointed out ,and the issues that there are some s pecial features and the spanning development in China are put forward.The possibility of the development is analyzed and the direction ,contents and manners that should be studied currently and in the future are put forward.

K ey w ords :remanufacture ,production mode ,overview of research ,research characteristics ,development trend

再制造作为循环经济四种模式(减量化Re 2duce 、再循环Recycle 、再利用Reuse 和再制造Re 2manufacture )之一的新兴生产模式在不断扩大影响,近年在我国能够异军突起,后发先至,这不仅仅是人们出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和步入节约型社会的需要,除了具备巨大的经济利益外,更重要的是近十几年的科技研发成果的积累,才能切实实施废旧产品的再制造。再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对生产管理和研究提出了更具体、更高的反要求。本文对美国的可借鉴经验和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评述,就我国再制造发展及其生产模式应着重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观点。

1 再制造生产模式及其发展历程

1.1 再制造的基本内涵

美国再制造研究先驱Lund Robert T.在1984

年就定义为:再制造是将耗损的耐用产品恢复到既

能用又经济,经过拆卸分解、清洗检查、整修加工、重新装配、调整测试的全生产过程[1]。V.Daniel 定义为:将一个旧产品恢复到“新”状态,具有和原产品一样的使用性能和寿命,这样的过程叫再制造[2]。我国学术界认为:再制造工程(以下简称为再制造,参见图1)是一个以产品全寿命周期设计和管理为指导,以优质、高效、节能、节材、环保为目标,以先进技术和产业化生产为手段,来修复或改造废旧产品的一系列技术措施或工程活动的总称[3]。“产品”是广义的,既可是设备、系统、设施,也可是其零部件,既包括硬件,也包括软件。再制造是统筹考虑全生命周期的系统工程,通过多学科综合、交叉、复合并系统化后而正在形成中的一个新兴学科,是工程技术与管理结合的学科[4]。1.2 再制造生产模式的特点

再制造生产与运行管理是再制造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现行的生产运行系统拥有的成熟理论和管理方法并非完全适用于再制造系统。经

第28卷2006年6月 

第3期

80-87页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WOR LD SCI 2TECH R &D

Vol.28J un.2006 

No.3

pp.80-87

图1 再制造在产品全寿命周期中的位置

图2 再制造六工序示意图

实地考察发现,生产管理许多问题的不显现性和竞

争压力小,未能引起企业的重视,以至生产管理往往容易形成“大修理+表面技术”的模式,这对我国再制造业的发展不利。究其原因,主要对再制造的特殊性认识不够。再制造的生产方式与原始制造的不同就形成了其特殊性,归纳为七项主要特征:①制造对象的不同。再制造是在旧零件或毛坯的基础上进行修复,需采取诸多措施来消除由此产生产品质量、可靠性的不确定性;②生产流程的不同。生产的流

程由最基本的“三工序”[1]

组成(即拆卸、再制造和再装配),它是评估再制造的经济性、物流等研究的基础,为更深入研究生产计划、组织、控制,“三工序”

还可分解成“六工序”

(参见图2)或更详细的过程;③物流管理的不同。原料供应来源于旧产品的回收,由此产生了逆向物流管理,而生产流程中仍需新配件的补充,这就导致逆、正物流混合,加上再制造生产特有的随机性,造成再制造生产的库存、物流管理比原始制造复杂许多;④生产技术的不同。废旧零件的尺寸经过磨损、腐蚀而缩小,再制造机械加工通过“加法技术”使尺寸增大到技术要求标准,“恢复技术”是使金属疲劳、裂痕消除,还有“强度技术”、“表层防护技术”等,这些技术由先进的激光、表面工程、等离子、纳米、热处理等技术衍生,构成了再制造加工特有的技术群,增加了生产系统的特殊性;⑤质量控制的不同。再制造过程随动性和零配件的特殊性、产品多生命等特点,使得传统的质量控制和质量

改进方法不适应[5];⑥生产组织的不同。再制造过

程随动性、不确定性、苛刻的约束条件致使其生产相配合的人员、安排及其组织的不寻常,组织生产过程的传统办法在保障其节奏性、准时性方面受到了挑战;⑦生产控制的不同。再制造物流的特殊性造成生产过程时变性、离散性,常常影响原有计划,加上生产的其他特殊性,导致了生产控制的复杂性和难以优化。

七项特征组成了“再制造生产模式”

(Remanu 2facturing Production Mode ,rMPM )的核心内容,提出此概念的目的:①便于系统性研究;②便于独立研究;③便于与其他生产模式比较、互动。国内学术界,对再制造的研究取向也有不同观点。有代表学者认为“再制造只不过是废物利用、循环经济的又一种并无创新的说法”。另一论点是:再制造的研究应归并为绿色制造的研究,没有必要单独进行研究[6]。这可能与对再制造的特殊性了解不够有关。绿色制造(包括清洁生产)与再制造仅在生产运行上就各有很多不同之处,各有特色,它们的生产计划、组织、控制的内容、方法、工具都大相径庭。另一种代表学者则认为,不论再制造的对象、时机、应用技术、还是具体目标都与一般制造工程不同,是一个特定的工程领域。需要应用一般制造(特别是先进制造)的技术和理论;而一般制造的技术和理论尚不能解决再制造的一系列问题,应当研究再制造的规律。并且要探讨再制造业在我国的形成、发展机遇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以便为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7]。这正是本文的基本思路和目的。把再制造生产方式作为一种模式进行研究十分必要。1.3 再制造研究的发展历程

上世纪50年代或更早,欧美的企业由于利益的驱动,对废旧产品再利用,于是逐渐产生了再制造这个行业。该行业的不显现性,鲜有人从事该领域的研究。70年代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始了研究工作。80年代,Lund Robert T.等人对再制造工程经济领域的问题展开了研究[10],世界银行资助完成了《再制造:美国的经验及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总结报告,推动了再制造业的蓬勃发展[1]。美国是再制造发展和研究最具代表性的国家。1997年美国环境总署统计数据表明,从事再制造的企业有7.3万家,直接从业人员超过35万人,年销售额超过530亿美元。当时美国钢铁业从业人员24.1万人,年销售额560亿美元。即96年再制造业已经成为相当于钢铁行业这样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近来欧美国

2006年6月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科技政策、科研管理评论与报道

家,除了立法支持再制造业的特殊地位,还加大了研究力度,制订了战略规划[8]。研究工作多集中在技术领域、产品寿命周期评估以及逆向物流领域,对生产运行控制的研究尚属少数[9]。2002年,我国的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成立,拟订的研究领域(由图3所示的4部分组成)代表了我国再制造的研究主流。但是,再制造在我国尚属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4]

图3 再制造工程的学科构架

2 美国的研究及其发展趋势

美国的研究形成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

80年代,主要集中在企业发展策略的研究,第二阶段为90年以后,有关企业生产、规划、运作、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开始增多。2.1 第一阶段的经验文献[1]虽时隔20年,但对刚起步的我国再制造业的发展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弥补了我国现阶段市场策略方面研究的缺陷。经整理出有益经验如下:

(1)再制造特别适用于发展中的国家。与原始设备制造商OEM (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 2er )比较,资金需要少,劳力技术低。

(2)回收产品应考察其核心产品。核心产品见第5条的解释。

(3)再制造的全部过程中,质量控制是企业管理的最关键。企业的最终成功取决于产品的质量。

(4)起步的OEM 宜从汽车类、工业设备类、商

业类、住家用品四类产品入市。(5)从业需遵循的要点:①核心产品需由物理特性和经济特性两方面来考察。物理特性,产品必须具有足够长的使用寿命,其功能稳定,技术进化缓慢,应能拆卸分解而不致造成过多的损坏,其故障模式一般应能修理,故障的产品大部份通过修理可以恢复再使用,仅一小部份需要更换;经济特性,原始制造产品与其材料价值相比,产品应具有较大的附加值。②规划销售和市场规模。再制造产品的廉价是购买的唯一强大诱因,小规模市场的可行性取决于产品的价格和企业恢复核心产品的能力。③核心产品物流供应系统的有效性。系统必须是快速、有效、质量好、价格合理、运输方便和货源协调。④物流保障要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活动。其范围包括销售网络、运输系统、部件的供应商、清洗和包装等。⑤对再制造产品三包的承诺。购买者判断的主要依据是担保期限。

(6)入市的四道门槛:第一道门槛的要点(核心产品的基本选择):①耐用产品已用到终点;②产品的功能故障不会导致产品整体无法再利用;③废旧产品具备进行再制造的基础;④经过再制造能恢复产品原来的外形、特性或状态;⑤经过再制造能恢复产品原来的功能。第二的要点(核心产品的价值选择):①产品是可修理的;②便于现场装卸的;③标准

化的产品,部件具有互换性;④产品再制造可恢复的

附加值百分比高;⑤产品具有高的经济潜力,即核心产品的“经济价值”减去其“市场价值”。第三(市场的影响):①须考虑市场领域具有值得注意的发展空间;②OEM 资产的价值与其雇员劳动价值之比值要高。第四(经济的核算):①产品的平均技术寿命接近物理寿命。这样在产品物理寿命终止之前,就会提前筛去技术落后的产品;②产品或核心产品从再制造到用户再返回来的运输费用必须小于企业所恢复的附加值;③产品的全部材料中特性不明的材料占的比例应该小;④应通过有组织的服务网络机构来进行产品的服务和安装,便于核心产品收回。

(7)再制造事业中可能面临的风险:①市场上抵制用过的产品的态度是一个很难办的问题;②缺少质量高和价格合理的核心产品的来源,制约再制造经营的规模;③专业再制造企业还面临特别的风险,OEM 能运用其势力与其配套工厂一起来阻碍从事再制造。一种干扰方法是不断地改变设计,使部件

科技政策、科研管理评论与报道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6年6月

的新、老款式不兼容。由此来增加企业从事某种产品再制造的困难。

2.2 第二阶段主要论点和研究特点

企业策略方面的研究仍在继续,Lund在98年[11]对再制造的策略作了调整,简称“再制造七准则”,比84年的“四道门槛”,更具操作性。简述为:①耐用类型产品,②功能失效的产品,③标准化且零部件可拆洗换的,④剩余价值高的,⑤购入废旧产品成本低于其剩余价值,⑥产品技术寿命相对持久,⑦客户认同再制造。文献[12]总结了OEM参与再制造所带来的利弊:①消费者的不满,由于偏见———反对用过的产品;②比较困难获得合理价格的废旧核心产品;③设计的变化导致新旧部件不可互换;④有益的弹性售价能扩大产品市场的份额;⑤折价激发客户忠诚度和重复交易;⑥产品故障数据库能够支持不断改进产品性能;⑦现有产品分配系统由OEM 转换成“双车道”的方式,并以此方式回收产品(它增加库容量的边际费用可能较低,因为运输系统已经存在并且普遍只使用了一个车道);⑧便宜的再制造产品会带来更美好的生活水准;⑨再制造是劳动密集型行业。

更多的研究内容是围绕rMPM的特点而展开。文献[2,13]针对回收的不确定性给生产流程带来的影响做出深入的分析,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文献[14]对生产过程的特殊性进行较全面的分析,但是没有涉及生产对象、流程、技术等不同影响的研究。文献[15]在上文的基础上,提出了判断生产能力和改进方法。文献[16,17]对由大批量生产模式如何转变成敏捷、大规模定制等快速市场响应生产模式进行了研究。文献[18]就精益再制造方式对大批量生产汽车设备的成本和稳定性进行了研究。文献[19]就空军设备工厂导入MRPⅡ对再制造流程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文献[20]针对顾客的技术要求而集成市场、物料、生产和成本管理方式进行了研究,由此对生产进行“核心控制”。文献[21]就逆向物流对再制造生产过程生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文献[22]就制造/再制造的组织集成对快速市场响应和大规模定制生产进行了研究,对OEM从事产品设计、生产运行、产品回收以及整个企业的运行管理都是有益的内容。文献[23]在上文的基础上,指出企业的组织及其活动与生产活动之间相互影响,再制造的价值取决于组织的优化,组织的设计取决于生产全过程和所有的费用。文献[24]基于产品回收对象的复杂性建立了供应链模型,并对生产计划和过程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文献[25]开发了一种再制造生产能力与生产系统的线性模型,由此解决长期与短期生产费用平衡管理的问题。

文献[9]指出90年代中期欧美研究工作集中在与生产管理相关的领域,归纳出研究重点或范围是:①描述现有的再制造组织规律的分析;②再利用应如何变化的理论或动机的研究;③再制造生产过程持续改进的研究;④不同加工过程运用在再制造环境中的研究;⑤回收旧产品及其改进方式的研究。并认为,再制造的决策不再仅仅考虑经济评估一方面,同时要注重生产管理等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许多现有的研究已提供了一些工具和方法,已经可以针对设计、回收、加工过程进行优化。然而,提供给OEM的文献仍然少,需要从传统制造到集成制造/再制造组织的转变,集成产品过程与组织企业的生产运行模式深入研究。文献[8]的特色是归纳出造成再制造生产计划与控制的七项复杂特点,并总结了针对复杂特点的主要研究论点和解决方法(见表1)。根据七项复杂特点的内涵,可以得到与rMPM 七特点的相互关系(见表2),由此反映出美国在rMPM领域相应的论点和方法。相应地,有关rMPM的主要研究文献和基本内容归纳整理于表3中,笔者提供了较为完整的美国rMPM可借鉴的经验。

表1 复杂特点的研究论点

复杂特点文献主要研究论点和解决方法

1、回收时间和质量不确定性(1)减少回收和数量的不确定性的效率方式(如租用、押用);(2)预测回收率和回收量的预测模型;(3)较好预测具有多寿命的产品寿命用期的可信度模型;(4)明确计量回收产品批量的库存控制模型;(5)基于回收率的衔接库存产品模型;(6)影响产品回收的技术发展变化之研究。

2、平衡回收与需求(1)同步回收与需求利益控制的方式;(2)多重市场的产品位置策略;(3)考虑回收产品的集成规划模型;(4)采购与库存管理者的计划管理,和控制回收率之间的协调。

3、回收产品的拆卸(1)分配件安装顺序的辅助计划模型;(2)检测拆卸与再装配间的协调性的模型和方式。

4、材料回收的不确定性(1)主要材料回收计划和预报的模型,包括可靠性模型;(2)传统与再制造采购(包括批量采购)的关键不同检测点研究;(3)能够预计基于产品年代和使用率材料的回收量模型;(4)MRP应用的研究,包括更改/适应性。

2006年6月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科技政策、科研管理评论与报道

复杂特点文献主要研究论点和解决方法

5、逆向物流(1)突出材料与产品再利用物流的不同点的研究;(2)核心产品回收特点的管理、策略系统和模型;(3)建立产品可召回战略和使产品的破损最小化的研究;(4)再制造者最佳渠道选择(机构、直销、或第三方渠道)。

6、物料匹配制约因素(1)帮助追踪材料的信息系统;(2)提供所需材料的可视性的模型和系统;(3)生产车间控制协调模型和系统;(4)明确认识物料匹配的限制和法规的批量化再制造。

7、随机安排和多次加工(1)组织系统与不必的加工延迟间平衡的再制造批量模型;(2)协调拆卸与重装配间计划的模型;(3)快速改变再制造加工中心工作量的规则方;(4)拆卸清洗工序进度计划瓶颈研究。

表2 复杂特点与rMPM特点的关系

rMPM 复杂特点对象

不同

流程

不同

物流

不同

技术

不同

质量

不同

组织

不同

控制

不同

回收时间、质量不确定√√√√√平衡回收与需求√√√回收产品的拆卸√√√材料回收的不确定性√√√√√逆向物流√√√√物料匹配制约因素√√√√√随机安排和多次加工√√√√√√

表3 rMPM特点对应的研究文献

rMPM 文献

一二三四五六七

对象

不同

流程

不同

物流

不同

技术

不同

质量

不同

组织

不同

控制

不同

备注

内容及文献

不依赖需求周期循环系

统:34,35,36,37,38

拆卸操作:64,

65,66

连续循环系统:39,

40,41

拆卸经济学:

67,68,69再制造与新配件的混合:

42,43,44,45,46

集料计划70

集料计

划:47

依赖需

求:13,

48,49,

50

进度计划和车

间控制:71,

72,73,14

进度、产

量、车间

计划:71

—73,14

问题构

成:51,

52,53,

54,55

产量计划:

74,15

综述:56,

57

回收:58,

59

统计预

测:60

网络和

收集策

略:61,

62,63

从表3中看出,涉及物流特点的文献最多,其次

是组织、控制和流程特点,涉及技术、质量和对象不同特点的文献最少。综合研究的文献也少。

2.3 研究阶段、方向的形成和趋势

20世纪80年代,美国再制造企业仍处于寡头市场环境中,竞争压力不大,入市把握好Lund总结的规则就可以。进入20世纪90年代,入市企业增多,企业的压力更多地来自同行的竞争,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策略,而且受到生产成本的制约,企业更加关注生产运行的优化问题,研究工作自然转向了这个领域。跨入21世纪,企业间竞争加剧,企业希望获得更先进的管理模式、方法、工具,这使得再制造的研究进入到快速发展的轨道。但从研究领域的分布来看,也不均衡,逆向物流、库存管理、环境影响方面文献最多;生产运行、市场销售、计划控制、拆卸再装配、设计开发等次之;制造模式、集成模式、战略管理等很少;而再制造的先进技术、质量控制、动态模型等更难找到。rMPM领域里,呈现出两种发展趋势:纵向上对生产具体的或特殊的问题建立专有的数学模型,以求管理上的精益求精和优化;横向上集成多种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普适性的方法,已经出现与其他生产模式集成来优化控制的趋势[23]。美国未来10年内,再制造主管面对最大需要克服的问题是减少持续不断地订购材料时间(60%);其次是解决缺乏的核心产品问题(50%);企业缺乏正式的运作管理系统(38%);以及不断地技术更变(28%)[8]。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学者们抓紧开发出新的管理系统和评估现有系统的实用性。因而,横向研究可能会更多些。

3 我国的研究及其特点

3.1 我国再制造演变背景

我国再制业虽然发展时间短,其成长过程属于被动式,并非象欧美那样“利益驱动”。据有关资料考证,我国再制造的始作诵者应为徐滨士等军界人士。上世纪60年代,由于武器装备的备件耗尽,而装备整体性能尚好,迫不得已,只好对某些备件进行仿造、

“特别制造”,结果是装备使用效果良好(再制造的雏形)。后因军费紧缺,舍不得报废贵重的军事装备,采用修补和“特别制造”的办法,来保障装备的正常运行。在长达20多年的实践和摸索中,不仅为军队节约了大量的维修费,还总结出了许多先进表面工程技术、维修管理模式等大量的经验。90年代,我国表面工程制造技术形成了产业化。昔日对装配的维护、修补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以表面工程为基础技术,对设备(装备)实施零部件的再制造,可达到技术升级或延寿的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非常突出,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再制造。2000年,十二名院士、十二名专家,为中国工程院起草了咨询报告[3]。此后,再制造被制定为我国的一项可持续发

科技政策、科研管理评论与报道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6年6月

展战略的重点工程。国内不少企业尝试性地从事再制造流程,并且已经有了专业的再制造工厂[26]。从演变过程和背景,得出中国再制造发展的特点是:①发展时间短(不到10年);②未成行业规模(目前仅几家专业工厂,少数大学从事研究);③国家产业政策支持不够(引导、优惠、法律等相配套的软环境未形成);④以中国特色的表面工程技术作为再制造的支撑技术;⑤缺乏市场导向;⑥市场庞大,利益驱动力大(仅旧机床报废我国已达数万亿元[26]);⑦企业管理盲动(企业策略、生产管理模式未形成体系和特色)。总之,借鉴欧美成功经验的工作有待深入。3.2 我国的研究现状

涉及再制造生产领域仅有少数几篇论文:文献[27]分析了OEM与非OEM之间产品回收的博弈问题,指出了回收成本的相关因素。文献[28]得出再制造六条特征的很有意义的结论,但让人有些疑虑的是结论是建立在没有多少案例、调查数据和分析的基础之上,相反文献[8]的分析与引证充分,得出的再制造七条特征的结论让人信服,并且论文发表时间早于文献[28]。同样文献[29]研究中的利润函数、利润期望等的推出似乎依据不足,推演的结论难免让人起疑问,所研究的课题———制造与再制造协调策略,是当今欧美企业最关注和研究的热点,而文献[30]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更具逻辑性和让人信服,并且发表时间早于文献[29]。文献[31]是有价值的逆向物流研究综述性论文。文献[32]对建立虚拟再制造的体系进行了探讨,而该课题对再制造生产模式的研究有积极促进的意义。目前,更多的属于再制造介绍性的文献,对再制造生产的研究尚处于空白阶段。

3.3 比较、差距以及中国特色

我国与美国的差距表面上呈现20年的时间距离,但在空间上即研究内容的差距是两个阶段的层面差距。第一阶段是企业处于寡头市场时期,第二阶段是寡头市场被打破,形成企业注重生产运作成本的有序竞争时代。由此可以预测,我国再制造研究(包括生产模式内容)发展可能出现大致两种趋势:一是基本按照美国的两阶段发展模式,二是跨跃式发展模式,即将两阶段合并起来发展。目前我国的状况是,企业渴望得到指导,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研究实力,而政府的行为依据主要来自学术界。因此,发展的首任实际上落在了学术界肩上。文献[33]指出我国现阶段再制造企业生存环境差,因此建议:①政府拿出优惠措施,②树立一些样板企业,③设置再制造准入制以促进发展。笔者赞同环境差限制了再制造企业的发展的观点。然而,就市场规律而言,学术界尚未搞清楚,让政府拿出引导市场的方案,也是勉为其难。此外,市场规则主张政府不直接插手市场,而是利用政府资源,通过无形的“第三只手”引导市场有序发展。因此三条建议值得商榷。唯有学术界尽快出研究成果,才能使企业和社会真正受益。我国与欧美国家的根本不同点是拥有一批具特色的再制造业加工技术。特色在于各种技术品类众多、自主研发或创新、20多年的积累、适合本土制造条件,因此具备推动或发动我国再制造产业化的能力。以中国特色技术为核心,向更宽更深领域扩展,有可能形成完整独特的再制造实践和理论体系,从而引导再制造业形成跨跃式发展,加速缩短或超越与欧美国家的发展水平,从这个战略目标上来看,规划好我国的研究工作意义重大。

3.4 研究方向、内容和方式

事实上,我国已经具备了跨跃式发展的一些有利条件:①发展机遇,处在我国正由世界级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时机;②基本环境,我国人力资源丰富,制造业门类齐全,零件配套发达;③市场庞大;④技术支撑,有中国特色的技术作为后盾;⑤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⑥再制造业适合在发展中国家发展。尽管如此,要达到跨跃式发展,首当其冲的任务就是再制造的研究工作。

当前研究的任务是引导更多企业进入再制造领域,尽早结束中国再制造寡头市场、形成有序竞争局面。为此,要进行再制造业的微、宏观经济,企业运行、管理方面的研究,而再制造生产模式的研究是上述研究的基础,所以是未来研究主要方向之一。生产模式领域的主要研究是rMPM七项特征内容,应展开纵、横两方面的研究,纵向是以rMPM内容狭小范围内的深入研究,横向主要借鉴其他生产模式的成功经验,多种方法集成。我们处在一个速变的时代,各种新技术、新思维、新观念、新模式层出不穷,同样对rMPM产生冲击。rMPM是一个多维、复杂、系统性问题,七个特征存在相互关联和制约,片面、局部地研究rMPM问题,或者在研究中设置过多的假设、边界条件,使得研究成果难以得到实际应用,因此,rMPM的研究方式应是开放的、系统的、动态的、创新的。

2006年6月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科技政策、科研管理评论与报道

4 结语

我国学术界在科技、工程领域研究从来不比别人落后,但涉及人文、经济、管理等软科学领域与国际水平确有差距。rMPM一些内容恰好覆盖了软科学的范畴,因此借鉴美国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加大我们自己的研究力度是发展再制造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Robert Lund T.Remanufacturing:The Experience of the USA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M].World Bank Techni2 cal Papers,1984,31

[2]Guide V,Srivastava R.An evaluation of order release strategies in a

remanufacturing environment[J].Comput Oper Res,1997,24(1): 37~47

[3]徐滨士等.绿色再制造工程及其在我国应用的前景[R].工程科

技与发展战略咨询报告集,2001:4~31

[4]朱绍华等.谈绿色再制造工程的内涵和科学构架[J].中国表面

工程,2001,(2):5~11

[5]陈翔宇,梁工谦.休哈特控制图在现代制造业中质量控制不适

应性研究[J].机床与液压,2006,12

[6]顾海兵.院士制度:中国科技创新的障碍[R].2002年7月23

日.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2d6076634.html,/yuanshi.html

[7]甘茂治,周红.绿色再制造工程及应用发展中的若干问题[J].中

国表面工程,2001,(2):16~19

[8]V.Daniel R.Guide J r.Production planning and control for reman2

ufacturing:industry practice and research needs[J].Journal of Op2 erations Management,2000,18(4):467~483

[9]B.Bras,M.W.McIntosh.Product,process,and organizational de2

sign for remanufacture2an overview of research[J].Robotics and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1999,(15):167~178 [10]储伟俊,刘斌.国外再制造的研究与实践[J].机械工艺师,

2001,8

[11]Lund,R..Remanufacturing:an American resource.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Environmentally Conscious De2 sign and Manufacturing[R].J une,1998,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Rochester,N Y,USA.

[12]Haynsworth H,Lyons R.Remanufacturing by design,the missing

link[J].Prod Invent Mgmt1987,28(2):24~29

[13]Guide V,Srivastava R.Bullering from material recovery uncertain2

ty in a recoverable manufacturing environment[J].Oper Res Soc 1997,48(5):519~529

[14]Guide V,Srivastava R.Scheduling policies for remanufacturing.

Int J Prod Econom1997,48(2):187~204

[15]Guide V,Srivastava R,Spencer M.An evaluation of capacity plan2

ning techniques in a remanufacturing environment[J].Int J Prod Res1997,35(1):67~82

[16]Anderson D.Agile Product Development for Mass Customization

[M].Homewood,IL:Irwin,1997

[17]Sanderson S,Uzumeri M.The innovation imperative[M].Irwin,

1997

[18]Amezquita T,Bras B.Lean remanufacture of an automobile clutch

[R].In:De Ron A,Douwe2Flapper S,editors.Proc1st Int Work2 shop on Reuse,Eindhoven,The Netherlands,1996;35~52 [19]Martel R,Anger,T.Repair/remanufacturing MRP II in the US

Armed Services:implementation and management issues[R].An2 nual Int Conference Proceedings2American Production and Inven2 tory Control Society.New Orleans,LA,APICS,Falls Church, VA,1990;141~143[20]Boyer J.A proven technique for planning and executing core con2

trol in a remanufacturing industry[R].1990Conf Proc American Production and Inventory Control Society.New Orleans,VA: APICS,1990;666~669

[21]De Ron A,Douwe2Flapper S.[R].Proc1st Int Workshop on

Reuse.The Netherlands:Eindhoven,1996

[22]McIntosh M,Bras B.Addressing rapid innovation and mass cus2

tomization challenges in an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remanufac2 turing organization[R].The5th Int Congress on Environmentally Conscious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2 nology,Rochester,N Y,J une16~17,1998

[23]McIntosh M,Bras B.Determining the value of remanufacture in

an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remanufacturing organization[R].Pa2 per No.98DETC-DFM5750,1998Design for Manufacture Symposium,1998ASME Design Engineering Tech Confs and Computers in Engineering Conf,Atlanta,GA,September,13~16, 1998

[24]Uzsoy R.Production planning for companies with product recov2

ery and remanufacturing capability[R].IEEE Int Symp on Elec2 tronics and the Environment,New Y ork:IEEE1997;285~9 [25]Clegg A,Williams D,Uzsoy R.Production planning for companies

with remanufacturing capability[R].IEEE Int Symp on Electron2 ics and the Environment.Orlando,FL:IEEE,1995;186~191 [26]朱子新等.再制造工程的现状与应用前景[J].机械工艺师,

2001,(5):44~45

[27]姚卫新.再制造的产品回收博弈分析[J].物流技术.2003,(3):

84~85

[28]赵昱卿,夏守长,奚立峰.产品再制造特征的研究[J].新技术新

工艺.2003,(1):7~9

[29]赵昱卿,王东,奚立峰.制造与再制造决策优化[J].工业工程与

管理.2003,(2):18~21

[30]Inderfurth K.Optimal Policies in Hybrid Manufacturing/Remanu2

facturing Systems with Product Susstitution[R].G emany:Uni2 versity of Magdeburg,2001

[31]储洪胜等.反向物流及再制造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4,1

[32]崔培枝等.虚拟再制造研究的体系框架[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

报.2003,(6):85~87

[33]梁志杰,姚巨坤.发动机再制造综述[J].新技术新工艺.2004,

(10):35~37

[34]Inderfurth,K.Modeling period review control for a stochastic

product recovery problem with remanufacturing and procurement lead times[R].Preprint Nr.2,Fakult t für Wirtschaftswissenschaft,Otto-Von-Guericke-Universit t Magdeburg,G ermany,1996

[35]Inderfurth,K.Simple optimal replenishment and disposal policies

for a product recovery systems with leadtimes[J].OR Spektrum, 1997,(19):111~122

[36]Richter,K.The EOQ repair and waste disposal model with vari2

able setup number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996,(96):313~324

[37]Richter,K.The extended EOQ repair and waste disposal mod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1996,(45):443~447

[38]Richter,K.Pure and mixed strategies for the EOQ repair and

waste disposal problem[J].OR Spektrum,1997,(19):123~129 [39]Muckstadt,J.,Isaac,M.An analysis of single-item inventory

systems with returns[J].Naval Research Logistics Quarterly, 1981,(28):237~254

[40]van der Laan,E.The effects of remanufacturing on inventory con2

trol[D].PhD Series in G eneral Management28,Rotterdam School of Management,Erasmus University Rotterdam,The Netherlands, 1997

[41]van der Laan,E.,Dekker,R.,Salomon,M.,Ridder,A.An-s,Q.

科技政策、科研管理评论与报道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6年6月

Inventory model with remanufacturing and disposal[J].Interna2 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1996,(46-47):339~350

[42]Salomon,M.,Laan,van der,E.,Dekker,R.,Thierry,M.,Rid2

der,A.Product remanufacturing and its effects on production and inventory control[R].Management Report Series No.172,Rotter2 dam School of Management,Erasmus University Rotterdam,The Netherlands,1994

[43]van der Laan,E.,Salomon,M.Production planning and inventory

control wit remanufacturing and disposal[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97,(102):264~278

[44]van der Laan,E.,Salomon,M.and Dekker,R.Production plan2

ning and inventory control for remanufacturable durable products [R].Report9531rA,Erasmus University,Rotterdam,The Netherlands,1995

[45]van der Laan,E.,Salomon,M.,Dekker,R.Production remanu2

facturing and disposal:a numerical comparison of alternative con2 trol strateg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1996,(45):489~498

[46]van der Laan,E.,Salomon,M.,Dekker,R.An investigation of

lead-time effects in manufacturingr remanufacturing systems un2 der simple PUSH and PULL control strategies[J].European Jour2 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99,(5):5~214

[47]Clegg,A.,Williams,W.,Uzoy,R.Production planning and con2

trol for companies with remanufacturing capability[R].Proceed2 ings of the1995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lectronics and the Environment.IEEE,Orlando,FL.,1995,186~191

[48]Gupta,S.M.,Taleb,K.N.Scheduling disassembly[J].Interna2

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1994,(32):1857~1866 [49]Inderfurth,K.,Jensen,T.Analysis of MRP policies with recovery

options[R].Preprint Nr. 1.Fakult t für Wirtschaftswissenschaft,Otto-Von-Guericke Universit t Magdeburg,G ermany,1998

[50]Taleb,K.N.,Gupta,S.M.,Brennan,L.Disassembly of complex

product structures with parts and materials commonality[J].Pro2 duction Planning and Control,1997,(8):255~269

[51]Driesch,H.-M.,van Oyen,J.E.,Flapper,S.D.P.Control of

Daimler-Benz product recovery options[J].Logistik auf Umweltkurs:Chancen und Herausforderungen.Otto-Von-Gu2 ericke-Universitat Magdegurg,November,1997,(20-21):157~165

[52]Flapper,S.D.P.On the operational logistics aspects of reuse[R].

In: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ogis2 tics,Nottingham,U K.1995,343~348

[53]Flapper,S.D.P.One-way or reusable distribution items[R].

Research Report TU ErBD KrLBSr95-04,Graduate School of In2 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Science,Eindhoven Univer2 sity of Technology,The Netherlands,1995

[54]Flapper,S.D.P.Logistics aspects of reuse:an overview[R].In:

Flapper,S.D.P.,de Ron,A.-Eds..,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2 ternational Working Seminar on Reuse,Eindhov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he Netherlands.1996,109~118

[55]Sarkis,J.,Darnall,N.,Nehman,G.,Priest,J.The role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within the industrial ecosystem[R].Proceed2 ings of the1995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lectronics and the Environment,Orlando,FL,1995,229~234

[56]Corbey,M.,Inderfurth,K.,van der Laan,E.,Minner,S.The use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in production and inventory control for reverse logistics[R].In:The First REVLO G Summer Workshop, J uly16-18,Leiden,The Netherlands,1998[57]Fleischmann,M.,Bloemhof-Ruwaard,J.M.,Dekker,R.,van

der Laan,E.,van Nunen,J.A.E.E.,van Wassenhove,L.N.

Quantitative models for reverse logistics:a review[J].Europea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97,(103):1~17

[58]Kelle,P.,Silver,E.A.Forecasting the returns of reusable contain2

ers[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1989,(8):17~35 [59]Krupp,J.Core obsolescence forecasting in remanufacturing[J].

Production and Inventory Management Journal,1992,33(2):12~17

[60]G oh,T.N.,Varaprasad,N.A statistical methodology for the anal2

ysis of the life-cycle of reusable containers[J].IEEE Transac2 tions,1986,(18):42~47

[61]Jayaraman,V.,Guide,V.D.R.J r.,Srivastava,R.A closedloop

logistics model for remanufacturing[J].Journal of the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1999,(50):497~508

[62]Krikke,H.R.Recovery strategies and reverse logistic network de2

sign[D].PhD Thesis,Institute of Business Engineering and Tech2 nology Application-BETA.University Twente,Enschede,The Netherlands,1998

[63]Kroon,L.,Vrijens,G.Returnable containers:an example of re2

verse logistic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and Logistics,1996,(25):56~68

[64]Brennan,L.,Gupta,S.M.,Taleb,K.N.Operations planning is2

sues in an assembly/disassembly environ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1994,(14): 57~67

[65]Guide,V.D.R.J r.,Srivastava,R.Inventory buffers in recover2

able manufacturing[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1998,

(16):551~568

[66]Johnson,M.R.,Wang,M.H.Planning product disassembly for

material recovery opportunit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2 duction Research,1995,(33):3119~3142

[67]Lambert,A.D.J.Optimal disassembly of complex produc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1997,35(9):2509~2523

[68]Penev,K.,de Ron,A.Determination of a disassembly strategy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1996,(34): 495~506

[69]Veerakamilmal,P.,Gupta,S.M.Disassembly process planning

[J].Engineering Design and Automation,1998

[70]Zussman,E.,Kriwet,A.,Seliger,G.Disassembly-oriented as2

sessment methodology to support design for recycling[J].Annals of the CIRP,1994,(43):9~14

[71]Flapper,S.D.P.On the logistics aspects of integrating procure2

ment,production and recycling by lean and agile-wise manufac2 turing companies[R].In:International Dedication Conference on LeanrAgile Manufacturing in the Automotive Industry,Aachen,

G ermany,1994,749~756

[72]Guide,V.D.R.J r.Scheduling using drum-buffer-rope in a re2

manufacturing environ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1996,(34):1081~1091

[73]Guide,V.D.R.J r.,Srivastava,R.,Kraus,M.Product structure

complexity and scheduling of operations in recoverable manufactur2 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1997,(35): 3179~3199

[74]Guide,V.D.R.J r.,Spencer,M.Rough-cut capacity planning

for remanufacturing firms[J].Production Planning and Control, 1997,(8):237~244

(责任编辑:张 勐)

2006年6月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科技政策、科研管理评论与报道

我国机械制造业现状及发展分析

中国机械制造业现状分析 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最基础的行业,也决定了一个国家制造业的整体水平,起步早,但发展又最令人担忧,比如现在中国的汽车工业相比机械制造业来说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生产效率都要高得多,当然这也是因为机械行业的特性起了决定性的因素。机械制造业如何发展,本人做以下几大现状分析: 一、“节省”意识助长了低效率 机械制造业设备是万能的,精雕细着搞出一辆坦克来也没什么惊奇,有了这种优越的条件就极尽之发挥,在加上中国人的“节省、勤劳”意识,生产辅助用具、夹具、刀具等等辅助性的生产无所不干,最后企业成了一个大杂铺。这在中国机械制造业是一个通病,表面看起来企业运转顺利,实质算一算辅助性工作人员所占的比例和产出价值就会惊人。如果站在整个行业的角度来看,这个行业就是在浪费资源。如何简化企业,剥离出非主导性的业务是未来机械制造业需重视的一个方向。 二、“机械盲”关闭了企业的大门 企业大门不打开就难以有大的发展。企业如何对外宣传?看过很多机械企业的产品宣传资料、企业网站,感觉就是个机械盲,不懂得用户到底需要什么信息?信息模糊。在这方面机械配件生产企业表现得更为突出。很多企业也很想将自己的一些零散性的任务转发出去,但不知找谁,逗逗转转还是自己干。一些零散性的生产任务在一个企业是零散,将很多企业的累积起来就成了专业。 “啊里把把”的机械配件交易版块就是一个最大的“机械盲”,如果其结构稍做一下改正就能解决好机械行业许多的问题。 三、“保守思想”守住的是无效率 “大而全”是保守的模范,同时也是一种最虚假规模的表现,其实质就是没有效率,样样上,样样不专业。 “将图纸当机密”其实质是最没技术水平缺乏自信的表现,现代企业技术水平的不断创新与经管模式的有效性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将一些机械配件的图纸转化为一种公共资源进而促进更多的产品成为半规范化的产品将能大步的提高整个行业的制造水平。

国内外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国内外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学院:材料学院姓名:*** 学号:00000000 摘要:机械制造业已经熔入电子学、信息科学、材料学、生物学、管理科学等最新科学成就,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有三个方面:高精度、高效自动化和特种加工。 关键词:现代机械制造技术 现代制造技术是以传统制造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交叉融合的结果,是一个集机械,电子、信息、材料、能源与管理技术于一体的新型交叉学科,它使制造技术的内涵和水平发生了质的变化。因此,凡是那些能够融合当代科技进步的最新成果,最能发挥人和设备的潜力,最能体现现代制造水平并取得理想技术经济效果的制造技术均称为现代制造技术,它给传统的机械制造业带来了勃勃生机。 一国外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 在产品设计方面,普遍采用计算机辅助产品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CAE)和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加工技术方面,巳实现了底层(车间层)的自动化,包括广泛地采用加工中心(或数控技术)、自动引导小车(AGV)等.近10余年来,发达国家主要从具有全新制造理念的制造系统自动化方面寻找出路,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制造系统。如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智能制造系统、并行工程、敏捷制造等。 1.1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它是在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及其软件,将制造厂全部生产活动所需的各种分散的自动化系统有机地集成起来,是适合于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的总体高效率、高柔性的制造系统。首先在功能上,它包含了一个工厂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即从市场预测、产品设计、加工工艺、制造、管理至售后服务以及报废处理的全部活动.因此它比传统的工厂自动化的范围要大得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是工厂自动化的发展方向。其次,在集成上,它涉及的自动化不是工厂各个环节自动化的简单叠加,而是在计算机网络和分布式数据库支持下的有机集成。这种集成主要体现在以信息和功能为特征的技术集成,即信息集成和功能集成。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核心技术是CAD/cAM技术。 1.2 智能制造系统(IMS) 是指将专家系统、模糊逻辑、人工神经网络等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制造系统中,以解决复杂的决策问题,提高制造系统的水平和实用性。人工智能的作用是要代替熟练工人的技艺,学习工程技术人员的实践经验和知识,并用于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将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多年来积累起来的丰富而又宝贵的实践经验保存下来,在实际的生产中长期发挥作用。智能制造系统的核心技术是人工智能。

美国先进制造计划

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 美国依靠其强大的互联网能力,提出“互联网+”制造为基础的再工业化之路。在2011年提出“先进制造业伙伴关系”AMP2.0,(AMP Advanced Manufacturing Partnership),以期通过政府、高校、企业的合作来强化美国的制造业,在2012年2月正式发布《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计划描述了全球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及美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明确了三大原则:一是能够应对市场变化和有利于长期经济投资的创新政策,制造商共享的知识资产和有形设施的产业公地的建设,优化联邦政府和机构的投资。也提出了实施美国先进制造业战略的五大目标: 1)加快中小企业投资; 2)提高劳动力技能; 3)建立健全伙伴关系; 4)调整优化政府投资; 5)加大研发投资力度,实现再工业化之路。 美国在2016年2月发布《国家制造创新网络计划年度报告》中描述了该计划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各个制造创新机构的详细情况。提出4个战略计划目标:【目标一】提升美国制造的竞争力 ——子目标1:支持更多美国本土制造产品的生产, ——子目标2:培育美国在先进制造研究、创新与技术上的领导地位。 图1-2 ,

图1-2 制造竞争力驱动因素 【目标二】促进创新技术向规模化、经济和高绩的效本土制造能力的转化——子目标1:让美国制造商能够使用经验证的制造能力和资本密集型基础设施 ——子目标2:促进用于解决先进制造挑战的最佳实践的共享与书面化 ——子目标3:促进支持美国先进制造的标准与服务的发展 图1-3为向美国工业界转化先进制造能力-制造成熟度等级。

图1-3制造成熟度等级 【目标三】加速先进制造劳动力的发展 ——子目标1:为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相关工作培养未来工人; ——子目标2:支持、扩展和交流相关的中等和高等教育途径,包括资格鉴定与认证; ——子目标3:支持州立、地方教育和培训的课程体系与先进制造技能组合要求的协调; ——子目标4:先进知识工人:研究人员和工程师; ——子目标5:确认下一代工人所需的能力。 图1-4为支持公-私合作劳动力发展伙伴关系图

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分析

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分析 摘要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表现,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对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提高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环节。现阶段中国制造业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创新能力差、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税负过重和成本增加、缺乏国际品牌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主要结合中国制造业的实际情况,从中国制造业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参考国外成功的发展经验,为中国制造业提出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基础,采取正确的产业发展战略为重点,降低税负水平和成本,打造中国制造国际品牌,使中国制造业又好又快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制造业;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自主品牌

The statu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bstract Manufacturing is a national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comprehensive strength,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not only for the country's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 the productivity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Manufacturing in China at present stage compared with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cluding the poor innovation ability and irr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enterprise tax burden is overweight, and the cost increase,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international brands.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tarting from the practical problems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ference of foreign successful experience, put forward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In order to improve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as the foundation, take the right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as the key point, reduce the tax burden level and cost, create international brand made in China, make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nice and fas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n all-round way. Keywords: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self-ownsdbrand

德国机械制造业概况要点

德国机械制造业概况及对华前景 机械制造业是德国传统优势产业之一,产品出口额及国际市场份额均居全球首位,在其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随着中国经济快速稳定增长,我对德机械产品的需求不断上升,将为其相关企业提供众多商机,也有助于我减少对德贸易顺差。因此,双方在该领域进行广泛深入的合作符合各自的经济利益。本文在介绍德国机械制造业概况的基础上,分析了该行业未来对华出口的前景。 一、德国机械制造业概况 (一)机械制造业在德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机械制造业是德国最大、最重要的工业部门之一,可与之相比的只有汽车制造和化工业等。但是,后者均为大公司占主导地位,而机械制造业的主力则是平均拥有150名员工、年均营业额2600万欧元的中小型企业。2006年,该行业实现销售额1670亿欧元,略低于汽车制造业。但是,其6000家企业聘用员工的总数达87.3万,就公司数量和就业人数(均不包括供应商)而言,要远高于汽车制造业。 (二)德国机械制造业的独特结构 机械制造业的结构在德国工业界独一无二,反映在德语的定义“Mittelstand”,它表示该行业由中、小型企业组成。国际社会一直称这种结构为“典型的德国结构”,象征着自主的企业文化,代表着德国企业家的独立、创造性和自由主义哲学。外界曾有人宣称这种结构已完全过时,特别是全球化趋势更是助长了这种观点。但是,事实是德国机械制造业在国际市场很少具有今天这样强大的竞争力。即使美元继续贬值,专家仍相信,德机械制造业2007年将连续第四年保持增势,甚至会超过2006年的历史最高纪录。 (三)德国机械制造业的优势和成功因素 1.创新实力。创新实力无疑是德国机械制造业现在以及未来在国际竞争中最为重要的资产之一。2005年,创新产品占该行业全部产值的三分之一。2006年,创新领域的投入高达100亿欧元,为历史新高。其创新实力来源于庞大的工程师队伍和研发投入。据统计,过去的20年里,每10年该领域工程师人数就增加一倍。在德国这样的高工资国家,绝大部分的工业领域能够保持世界领先地位,根本在于拥有众多先进的专有技术,这是德国长期坚持参与研发领域国际竞争的结果。但是,2006年底至2007年初,德国工程师协会调查发现,全德工程师短缺数量达 2.2万名。2007年2月,联邦劳工局的一份报告也指出,自1981年以来,德国首次出现机械和汽车制造业工程师空余岗位数多于求职者的现象。工程师的短缺不仅威胁着机械制造业,同时也是德国整个工业基础的致命弱点,它向德国的政治家和商界敲响了警钟。 2.产品种类齐全。德国机械制造业向全球市场提供的产品种类之多,超过其他任何国家。其中,在机械制造业的31个部门中德国有17个占据全球领先地位,例如机械搬运、电力传输设备和印刷技术等;处于前三位的部门共有27个。这种产品的多样性及现代化使得德国企业有能力避免许多本领域特有的风险。

机械行业现状分析论文精编版

机械行业现状分析论文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中国机械行业现状分析 学院(系):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目录 摘要 机械工业素有“工业的心脏”之称。它是其他经济部门的生产手段,也可说是一切经济部门发展的基础。它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为促进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必须加速发展机械工业。 经过新中国60年的努力,中国的机械工业实力和国际地位都有了显着的提升,显着机械工业正在发生着历史性的变化,行业发展已进入产业升级的重要阶段,中国将逐步由机械大国向机械强国所迈进。 当今,制造业的世界格局已经和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欧、亚、美三分天下的局面已经形成,世界经济重心开始向亚洲转移已出现征兆,制造业的产品结构、生产模式也在迅速变革之中。所有这些又给我们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应该正视现

实,面对挑战,抓住机遇,深化改革,以振兴和发展中国的机械制造业为己任,励精图治,奋发图强,以使我国的机械制造业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关键词:行业环境发展需要基本现状行业发展 Abstract Machinery industry known as "industrial heart," said. It is other economic sectors means of production is the basis of all economic sectors. Its development level is measured the degree of industrialization in a country important symbol.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regions, must accelerate development machinery industry. After new China 60 years of effort, China mechanical industrial strength and international status have markedly improved significantly machinery industry, is undergoing historic change, industry development has entered an important stage of industrial upgrading, China will gradually by mechanical power into mechanical powers have to move forward. Today, the pattern of the world have and manufacturing is undergoing major changes, Europe, Asia, America three cent world situation has been formed, the world economic barycenter began to shift to Asia, the signs have appeared the product structure of manufacturing, mode of production is in rapid reformation. All these also brings us a rare opportunity.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we should face reality, in the face of challenge, seize the opportunity, deepening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to revitalize and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报告

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 《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报告 2012年2月,美国国家科学和技术委员会(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ncil,NSTC)发布《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计划描述了全球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及美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实施美国先进制造业战略的五大目标,明确了参与每个目标实施的主要联邦政府机构。 1.先进制造业:模式和趋势 1)先进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2010年,美国制造商生产的产品价值约1.7万亿美元,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1.7%。安排了1150万人的就业,劳工收入比服务性行业的平均时薪高出约21%。制造业也是美国出口的最大贡献者,2010年,制造产品出口额在1.1万亿美元以上,占美国所有出口量的86%和美国出口总额的60%。 当前,制造业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并催生了众多企业,未来它的作用将更加重要,它的研发支出约占私营部门所有研发支出的72%,并雇用了约60%的研发人员。先进制造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是未来经济增长的驱动力。 2)全球先进制造业发展趋势 根据经合组织信息技术和创新基金会2011年的报告,美国2009年的研发强度(全国R&D投入占GDP的比重)虽然在工业化国家中排名第八,以创新为基础的竞争力在全球44个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四,但以2000年以来创新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进步来衡量,美国排倒数第二。过去十年,美国的先进技术产品的贸易平衡已经急剧恶化(图1)。 目前,德国、韩国和日本等国在研发强度方面都高于美国,而且,这些国家都存在贸易盈余。 随着技术生命周期的加速,先进制造业的全球竞争越来越激烈。美国制造能力的差距导致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损失,并影响美国的国家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国防生产行动委员会(DPAC)指出,政府需要的一些重要产品,美国目前无法通过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来满足。

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doc

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前言 (一) 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的内涵 1. 制造业内涵及构成 制造业是指对原材料(采掘业的产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以及对零部件装配的工业部门的总称。普遍认为,制造业是由装备制造业和最终消费品制造业构成。 制造业包括食品、饮料、烟草、服装、纺织、木材、造纸 等制造业;石油、化学、医药、橡胶、非金属矿、黑色金属有色 金属加工业以及机械电子、武器弹药制造业等29 类行业。 2. 装备制造业的内涵及构成 这概念在我国正式出现是见诸于1998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 提出的“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经济日报》,1998 年12 月10 日,第 1 版)。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 心组成部分。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提供技术装 备的工业总称。—“生产机器的机器制造业”。它覆盖了机械、电子、武器弹药制造业中生产投资类产品的全部企业。分七大 类。 金属制品业主要包括:切削工具、模具、集装箱、焊条等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主要包括:锅炉、内燃机、金属切削机床、泵、 风机、压缩机、冷冻设备、阀门、轴承、液压件、铸锻件等制造

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主要包括:冶金、矿山设备、石化设备、轻纺设备、农林牧渔、水利机械、环保机械等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主要包括:铁路运输设备、汽车、船舶、飞机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主要包括:电动机、发电机、输配电及控制设备、电线电缆、蓄电池制造业。 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主要包括:通信设备、雷达、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制造业。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主要包括:工业自动化仪表、电工仪表、光学仪器、气象仪器、复印机及胶印机、量具 量仪制造业。 (二) 装备制造业的地位和作用 ——国民经济的脊梁。 ——财政收入的大户。 ——经济增长的动力。 ——实现就业的市场。 ——高新技术的载体。 ——产业升级的手段。 ——外贸出口的主力。 ——国家安全的保障。

2012年XX机械制造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2012年XX机械制造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2012年总结、计划类机械制造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机械制造业是我国具有一定综合实力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年我国机械工业产量和销量分别增长23.43和23.26实现利润总额4605亿元比年同期增长16.42。年机械产品进出口总值4373亿美元比年增长20.91其中出口2425亿美元增长25.7外贸顺差477亿美元比年净增235亿美元增长97.46机械产品自给率超过80对全国工业产值、利润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18.49和63.93对全国外贸出口增长的贡献率23.55。现结合我县实际对我县发展壮大机械制造业的背景、优势、现状、对策等进行如下分析。一、产业背景目前县以磷化工为龙头产业以机械加工、新型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齐头并进产业结构不断趋于合理产业类别更加多元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但由于我县地理位置局限、工业基础较薄弱、配套设施落后等原因我县工业经济发展在较大程度上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强。我县磷矿资源丰富近年来先后有4家大型磷化工企业落户我县磷化工产业已逐渐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县的工业经济也借助磷化工产业的蒸蒸日上而迅猛发展。与此同时我县的其他诸如机械加工、新型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业、医药制造业等产业虽然已起步并有一定发展但从产业的规模以及经济效益上来讲与磷化工产业都不可同日而语。磷化工产业在我县“一家独大”的局面将会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从积极方面来看这是我县县域经济发展有特色、有看点的体现但以现实的眼光来看这会影响到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

平衡性会对产业结构合理性产生不利因素因此我县工业经济亟需寻找突破口发展壮大第二个“支柱产业”来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第二个支撑点而机械制造业无疑是最有潜力成为这个“第二支柱产业”的行业。二、机械制造业的优势1、机械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机械制造业在我国工业中所占比重、积累、贡献、就业均占前列而且机械制造业为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是我国现代经济不可或缺的战略性产业和支柱性产业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工业化水平和经济科技实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放眼全球即使是各个已迈进“信息化社会”的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也无不高度重视机械制造业的发展。2、机械制造业面临着良好的政策机遇。年5月国务院通过的《装备制造业调整与振兴规划》提出依托高速铁路、煤矿与金属矿采掘、基础设施、科技重大专项等十大领域重点工程振兴装备制造业抓住九大产业重点项目实施装备自主化提升四大配套产品制造水平。政策措施包括加强投资项目的设备采购管理、鼓励使用国产装备、推进企业兼并重组等。机械加工产业再次被列入重点发展的领域可见未来的2到3年将是机械加工业超常规发展的最佳机遇。3、机械加工产业的市场潜力巨大。目前我国正大力发展重大技术装备领域电力设备、冶金设备、石油化工设备、煤炭机械、纺织机械、轻工机械、建材机械、汽车产品领域、农业装备领域、基础产品领域数控机床及数控系统、数字化、智能化工业控制和仪表系统、重要基础零部件、环保机械等四个领域四个领域的蓬勃发展势必带来无比广阔的市场空间。以汽车产品领域为例近年来我国汽车市场火爆巨

中国机械制造行业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知识分享

中国机械制造行业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中国机械制造行业现状 机械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通过多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在整个制造业中,机械制造业的地位十分重要,通过提供各种机械来保障各个行业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与机械制造工业技术水平的高低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完善的包括了轻工业、重工业等在内的机械制造业体系,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是,由于我国机械制造业起步较晚,且底子薄,同时还受到其他国家在技术上的封锁的影响,使我国的机械制造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相当巨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生产的产品品质与技术水平不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太少;制造技术与工艺落后,结构也不够合理;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并且在先进制造技术与生产管理方面存在一定不足。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个性化的需求将会更加的强烈,作为已经深人到各行各业,并已成为基础工业的机械制造业,正面临着如何适应市场需求的严峻挑战。 2.当前机械制造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研究,在中国的机械制造企业的生产系统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成本管理控制较为困难 机械制造企业的技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原来那种产品技术长期不变的情况已经不能够被市场接受。而技术更新则会导致成本的增加,占用企业大量的资金。机械制造的产品定制性很强,基本是按照订单装配、制造、设计、生产;产品的规格繁多,原材料的生产、采购异常复杂,容易造成额外成本的产生;同时为了能够控制产品的品质,也容易导致成本增加。成本管理涉及到多个环节,而当前机械制造企业的成本控制仅仅只停留在成本核算之上,难以真正有效的降低成本,进而造成浪费,不符合精益生产的思想。 (2)生产运营与生产现场方面 部分工作人员的生产理念比较落后,生产运作理念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求。主要表现在:没有完善的生产控制计划,没有ERP的机械制造企业计划的方式;生产计划与采购计划没有能够有效结合,零件成套水平不足;缺乏准确的成本计算,成本控制不足;人工成本核算通常情况下只能够计算产品成本,难以计算零部件成本;成本费用分摊很粗,部分成本数据的采集仍然是人工归集,数据的准确性不足,成本计算不够准确;多层式的组织机构和一般业务

美国的先进产业在哪里

美国的先进产业在哪里 2015年04月30日 00:47 第一财经日报我有话说(14人参与)收藏本文顾乡 近日,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发布《美国的先进产业》报告,勾勒出美国“再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布局,不仅阐述了先进产业的定义、地理特征,还分析了先进产业的重要性和面临的挑战。 报告挑选出美国五十大先进产业,解构了不同都市圈的产业特点,并详细说明了这些产业带来的就业变化。对于政治家而言,这相当于一份经济情报。对于企业家来说,这相当于一本投资指南。 什么是美国的先进产业 根据报告的定义,一个行业必须符合两条标准,才能被视作先进产业:要有大量的研发支出;拥有大量获得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学位的职员。具体而言,第一条标准要求该行业平均到每个职员的研发支出位列全行业前20%,第二条标准要求该行业拥有STEM学位的职员比例超过全美平均水平。 基于这一定义,共有50个不同的行业入选美国的先进产业,包括35个制造业、3个能源行业和12个服务业。 属于先进制造业的,包括航空航天产品及零部件、音频和视频设备、基础化学品、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周边设备、汽车、半导体和其他电子元件、船舶和造船、医疗设备和用品等。属于先进能源行业的,包括电力产生、转换和分配设备、金属矿开采、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属于先进服务业的,包括建筑和工程、有线电视及其

他订阅节目、计算机系统设计、数据处理和托管、医疗和诊断实验室、卫星通信、软件出版业、无线电信运营业等。 布鲁金斯学会认为,这些行业有着大量的研发投入,因而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无论是通过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发明,或是对现有技术、产品和工艺的重组和改善,都有利于提高生产率并开拓新市场,从而提高既定投入下的产能和社会的生活水平。 美国的先进产业在哪里 就地理分布来看,美国的先进产业遍布全境,并无明显失衡。南部拥有最多的430万先进产业就业人口,西部拥有300万,中西部拥有290万,东北部拥有210万。 分州来看,2013年加利福尼亚州、得克萨斯州和纽约州拥有最多的先进产业就业人口,其次是伊利诺伊州和密歇根州。这5个州拥有全美先进产业就业人口的35%。 美国的先进产业主要位于各大都市圈,前100大都市区吸纳了先进产业70%的就业,全部378个都市区共提供了先进产业91%的就业。在通信设备制造、数据处理和托管、软件出版业等12个先进产业中,至少有4/5的工人在大型都市圈工作。而音频和视频设备制造、卫星通信这两大先进产业只能在大型都市圈中找到。 与上述州排名类似,美国最大的那些都市圈,吸纳了最多的先进产业就业人口。其中纽约排名第一,有63万人从事先进产业,洛杉矶以51.3万人紧随其后,再后是华盛顿(50.3万)、芝加哥(40.5万)、休斯敦(36.1万)、波士顿(33.9万)。

制造业的智能自动化发展分析报告

制造业的智能自动化发展分析报告 在某种程度上,新一波的自动化浪潮将会由当初将机器人和自动化技术带到工作场所的那些因素驱动:将人类工人从肮脏、枯燥乏味或者危险的工作中解放出来;通过排除错误和降低变化性提升产品质量;通过用成本更低的机器替代成本越来越高的人工,来削减制造成本。麦肯锡咨询公司近日发布题为“自动化、机器人与未来工厂”的文章,称更便宜、功能更强大、更加灵活的技术正在加速全自动化生产设施的发展,对于企业而言,主要的挑战将会是决定如何最好地利用它们的能力。 以下是文章主要内容: 在发那科(Fanuc)位于日本忍野村的一家工厂,工业机器人生产机器人,每班只有4名员工负责监工。在飞利浦位于荷兰的一家电动剃须刀工厂,机器人数量达到生产工人的14倍多,后者仅有9人。相机生产商佳能于2013年开始在旗下的数家工厂淘汰人类劳动力。 这种“熄灯”生产概念——制造活动和物料流程完全自动化处理——正成为现代制造日益普遍的一个特性。在某种程度上,新一波的自动化浪潮将会由当初将机器人和自动化技术带到工作场所的那些因素驱动:将人类工人从肮脏、枯燥乏味或者危险的工作中解放出来;通过排除错误和降低变化性提升产品质量;通过用成本更低的机器替代成本越来越高的人工,来削减制造成本。然而,如今最先进的自动化系统拥有额外的功能,这促使它们能够用于原来不适合实施自动化的环境,以及在制造中创造出全新的价值。

机器人价格下降 随着机器人生产日益普及,机器人的成本呈现下降。在过去的30年里,按实值计算,机器人平均价格下降了一半,相对于劳动力成本,它的下降幅度甚至更大。随着来自新兴经济体的需求鼓励机器人的生产转移到成本较低的地区,它们的价格可能将进一步下降。 人才更易获取 拥有设计、安装、运作和维护机器人生产系统所需技能的人才,也正变得更加普遍。机器人工程师曾经相当罕见,属于雇用成本很高的专家。如今,机器人相关的学科在全球各地的学校被教授,它们要么是专门的课程,要么是制造技术或者制造工程设计方面的通识教育的一部分。软件的可得性,比如模拟程序包和可测试机器人应用的离线编程系统,已经减少了工程时间和风险。它也让机器人程序编制任务变得更加简单,成本也变得了。 易于整合 计算性能、软件开发技术和网络化技术的进步,提升了装配、安装和维护机器人的速度,同时降低了相关的成本。例如,传感器和制动器以往必须要通过终端机框、连接器和接线盒,利用专门的接线单独连接至机器人控制器,而现在,它们则可以利用即插即用的技术,因此零部件利用相对简单的网络接线连接起来。这些零部件将会自动鉴定控制系统,因此能够大大减少设置时间。这些传感器和制动器还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将其状态报告给控制系统,进而辅助过程控制,

机械制造业国际走向与国内现状分

机械制造业国际走向、国内制造业现状及对策 一.制造业的生存问题 问题的提出: ) 美国:70年代《第三次浪潮》称制造业为夕阳工业(后工业阶段)。而90年代又加大了投入,使经济回升。其实从86年到98年美国(MIT)及国家研究委员会(NRC)等一直提倡:一个国家要生活好,必须生产的好。(发达国家皆如此) 研究结果:(世界)从1750年第一次工业革命至今250年和对2020年未来制造预测证明:制造始终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最基本的手段;是国家经济发动机运转的强大支柱; 是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防务能力及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保证。 (我国)同上,“在今后10~20年制造业得到一个大的发展机会。。。强化人员培 训、转变观念,在市场中学习和成长。。。利用信息技术和高新科学技术改进和 提升传统产业,把中国建成世界制造大国”。 (大中国与大HK概念) 。信息革命的到来不意味着制造业的衰退 。网络化经济的到来其实与制造业并不对立,而可相辅相成。 。企业必须建立对市场反应敏捷的网络化制造体系,且刻不容缓。 。10年内制造如果不跟网络结合则最危险。如结合的好,就发展的好。(GM原来视网络为“高尖端”,但进去之后才认为似乎网络是为自己量体裁衣定制的)。

二.从市场特征看走向 60年代起: 资源经济、金融经济 知识经济 居民平均消费小康型 富裕型 市场主导由卖方 买方 产品竞争Q 、C 、T 、S T (首要因素)(Q 不可能有问题, 且能做最好就不要对付,如光洁度) 市场开放性越来越大:合资生产;引进技术生产;专利许可生产;异地产品本地化生产;全 (为何T 是首要因素?因为社会发展快、市场需求变化更快,时间就是金钱,能否赢 得定单,看时间。模具、家电尤为如此) 现在市场产品竞争多了一个要素: 产品创新:新产品和服务 过程创新:高效、品质、消除浪费、工艺和商务活动 技术创新 市场创新:加强、保持与顾客的沟通(需求是源泉) 经管创新:组织重构(扁平)、知识经管、创新经管、变革经管(它 影响到其它创新) 目标 英国观念:企业的目标是“使顾客满意”(自然盈利) 三、从经济特征看走向 。欧美处于后工业阶段,我国尚早 高技术经济 或称为网络经济(也有网络泡沫)、 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以智力资源为无形资产的第一要素,通过知识和智力对短缺的自然资 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重新分配,并开发富有的自然资源来创造新的财富。 ) 知识经济的出现,将导致社会经济领域的的一系列变化:

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及 差距 班级:------- 学号:--------- 姓名:---------

摘要:制造业是一个提供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物质产品的行业,是一切生产和装配制成品企业群体的总称,是工业的主体。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制造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目前,虽然我国制造业发展迅猛,可其制造实力仍排在美国、日本之后,位居第三。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制造业的现状、趋势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关键词:制造业、发展现状、发达国家、差距 一、引言 制造业是一个提供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物质产品的行业,是一切生产和装配制成品企业群体的总称,是工业的主体。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制造业。制造业从手工作坊、机器生产、机械化生产、流水线生产到自动生产线,再发展到柔性生产,经历了两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但是,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仍然处于领先地位,美日等国领先我国的差距仍然较大,尤其是在劳动生产率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研发能力弱,有些市场还不够完善,教育制度较落后等方面差距仍然非常明显。我国制造业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加强人才培养,合理规划发展战略,改善教学体系,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产业分工调整重组的机遇,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二、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制造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一方面,为了满足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的需求,制造业的发展必须紧跟国民经济的步伐。于是大型工业机械、重大民用装备和众多武器装备快速发展起来。通过从国外引进新的技术,再进行消化、吸收、创新等举措。把制造业提高到新的台阶。另一方面,国际产业的转移使得我国装备制造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虽然我国制造业发展迅猛,可其制造实力仍排在美国、日本之后,位居第三。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美国的服务业已经超过80%,但是它还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强的国家。可见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始终是高于GDP的速度在增长,它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产业和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国制造技术经建国以来40余年的发展已形成较完整的技术体系,为国民经济发展所需各类机械产品的制造提供基本的工艺技术,并取得了重要成就。虽然在80年代受到“第三次浪潮”的影响,一度认为制造业进入了夕阳阶段,影响到了制造业的发展。但近几年来国家对制造技术的发展获得了重新认识,政府及有关领导对制造业的发展都给与了高度的关注。 国务院委员宋健1995年4月在接见先进制造技术专家时,对于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给予高度的重视。并指出“先进制造技术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繁荣昌盛的重要手段”、“如果制造技术不发达,这个国家、民族就不可能富裕”。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中提出:为提高工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要重点开发推广电子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节能降耗技术、清洁生产和环保技术等共性技术。1995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要大力采用先进制造技术。在“九五”计划的实施中,制造技术也有多个项目开始实施,如“精密成型与加工研究开发和应用示范”、“金属材料热成形过程动态模拟及组织性能质量优

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分析

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论文(设计)中文摘要 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分析 摘要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表现,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对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提高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环节。现阶段中国制造业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创新能力差、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税负过重和成本增加、缺乏国际品牌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主要结合中国制造业的实际情况,从中国制造业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参考国外成功的发展经验,为中国制造业提出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基础,采取正确的产业发展战略为重点,降低税负水平和成本,打造中国制造国际品牌,使中国制造业又好又快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制造业;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自主品牌

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英文摘要 The statu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bstract Manufacturing is a national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comprehensive strength,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not only for the country's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 the productivity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Manufacturing in China at present stage compared with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cluding the poor innovation ability and irr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enterprise tax burden is overweight, and the cost increase,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international brands.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tarting from the practical problems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ference of foreign successful experience, put forward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In order to improve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as the foundation, take the right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as the key point, reduce the tax burden level and cost, create international brand made in China, make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nice and fas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n all-round way. Keywords: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