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上海高三各区一模语文作文范文(16区,101篇)

2019年高三一模作文范文

【浦东12篇】 (2)

【宝山6篇】 (13)

【徐汇12篇】 (19)

【黄浦27篇】 (31)

【普陀4篇】 (56)

【杨浦14篇】 (60)

【静安6篇】 (74)

【长宁、嘉定4篇】 (79)

【松江3篇】 (83)

【青浦3篇】 (86)

【奉贤1篇】 (89)

【闵行4篇】 (90)

【虹口3篇】 (95)

【金山2篇】 (98)

【浦东】

对悲伤的同情是生活中一种普遍而强烈的感情,然而旁观者眼里的悲伤未必是被同情者心中的悲伤。

同情,更要理解(64)

早在几千年前,《诗经》里披着一身尘土归来的战士,就发出过“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的感慨。几千年后的我,即便每每读至为之动容,可也实在难以还原他真实情愫的千分之一。每个人都渴望被同情,每个人也都会本能地同情他人。但同情,不等于理解。

个体心中总有一种“自我焦点”效应,但在他人眼中,愁绪并不会加重“轻舟”,“却道天凉好个秋”收到的回应也许亦只能是“秋诚好”。悲伤这种情绪的复杂深沉性,让它与喜悦相较,自然更难被准确地解析。

因而,人们与他人共情时所寻求的合理解释,往往只根源于自己的客观经历或相似的主观情感。《红楼梦》中的黛玉之悲,是寄人篱下的孤独和身世凄凉之苦,而府中的家长们只当她是“身子弱”,并未改变对她根源上的疏离。有言道:“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哈姆雷特”,每个个体对于丹麦王子悲剧的反响,都势必有每个个体所特有的认知烙印。而一旦这种认知带有过度自信的偏见或眼界狭隘的局限,“同情”就难免沦为“误解”,非但不能安抚对方,更可能加重“被同情者”的痛苦。

正是在这样一种悲伤被浅薄化、扭曲化的“同情落差”中,催生了许多人借以前行的方向。鲁迅不光悲哀于中国技术的落后,更悲哀于国民精神的麻痹匮乏,因而弃医从文,在文学的道路上疾呼心中的苦痛。对“被同情者”而言,承认心中对被理解的渴求并为之突破自身的局限而发声,是最不致陷入迷茫的途径。

而对于“同情者”而言,更应当重拾对于“共情”的认识。“同情”往往并非是善良的标志、道德的标签,它是一种人性的本能,而非借以泪水的装饰品。有时,坦诚的“无法理解”比多余的固执己见、强装理解更显出真诚善意。已有研究显示,当前的“同情”在随着社交网络等传媒的风行变得越来越频繁,也相应地愈发浅薄。人们不愿花费过多气力模拟他人的情景与价值观,无疑只会令“同情”与“理解”愈发疏远。也许,真正的同情更应落实到行为上,而非一闪即逝的貌似悲伤——只要真诚地将“共情”深化为“共行”,才可催生理解的空间、交流的道路。

心理学者曾用“厚重”修饰情感,同情亦如此。唯有重归于厚重,规避浅薄的臆断,方可架起人与人间理解的桥梁!

同情悲伤(62)

生活中有一种普遍而强烈的情感,即是对悲伤的同情。人们往往会对他人的遭遇心生这样的同情,然而旁观者眼里的悲伤未必是被同情者心中的悲伤。而真正的悲伤只有切实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得到。

那么,为什么被同情者心中的悲伤会和旁观者眼里的悲伤存在差异呢?首先,从客观上来说,被同情者和旁观者的所处环境不同,使得他们同一件事的经历也有所区别,就好像生活富足的人不能领会吃饱上顿没下顿的痛苦,每个人的条件不同,自然而然地,他们也会用不同的方法处理事情。

其次,从主观上讲,世界上是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的,这也就意味着两个人可以有着相似的爱好、相似的志向,但这种“相似”的看法是不能和“完全一致”划上等号的。除了外貌、嗓音、打扮等等,区别人和人之间的一大关键,便是他们不同的价值观。对待事物的不同想法使得我们每一个人都如此不同。推及被同情者和旁观者,这两个完全不同的人又怎么精确体会对方心中的情感呢?况且,旁观者只是用眼睛看到了被同情者身体力行切切实实经历过的悲伤,这份悲伤好似不同地区的同一道菜肴,除了原有的配方,必然也会掺杂许多当地的独特的味道,看上去差别细小,但尝了才知道其中的天差地别。如此一看,旁观者眼里的悲伤又怎么可能一定就是被同情者心中的悲伤呢?

但对悲伤的同情仍是一种人本能的善意,这个属性是不会因为悲伤的差别而改变的。尽管如此,我们在展示自己的同情的同时,也不能忘记将每个人的差异纳入考量范围,否则原来关切的善意却可能引发被同情者的不适,使情况陷入尴尬的境地。例如,慈善就是由对悲伤的同情而演化而来的善举,它的本意和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但倘若媒体将被赞助人的信息、照片不加限制地散布在网络上,也必然是将这些可能好不容易愈合的伤口再次剖开给世人看,这是哗众取宠,而非真正的同情。

每个人都会经历悲伤的事,但并不代表经历过悲伤的人就一定能理解别人的悲伤。所以,旁观者对当事人的遭遇心生的同情,这是正常的,但也要懂得收束自己的情感,不让同情“野蛮生长”恶化悲伤,也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他人的情感。

旁观者应该做被同情者疗伤的土壤,有时候,看破而不说破地默默支持才是为人所需要的“良药”。

同理心(6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