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下册 人造地球卫星教案

六年级科学下册 人造地球卫星教案
六年级科学下册 人造地球卫星教案

人造地球xx

教学设计思想:

学习人造地球卫星方面的知识,就是要让学生初步了解航天技术的杰出成就,通过查阅资料和图片,使学生了解更多地球卫星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研究探索地球卫星运动规律和原理的兴趣。模拟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推理思维能力,体会地球的引力导致卫星围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原理。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设法调查出各国人造地球卫星的资料。

2.能按照一定标准对人造地球卫星进行分类。

3.能有根据地对所研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

4.能设计模拟实验证实自己的假设。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主动与同学交流各种人造地球卫星的用途。

三、科学知识目标

能用自己的话解释人造地球卫星的飞行原理。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主动与其他同学交流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展对促进社会、经济进步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指导学生查阅资料,获得卫星用途方面的知识。

难点是用模拟实验来研究xx的运动规律。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师:今天我们先来欣赏一些特别振奋人心的图片,边欣赏边思考你有什么体会?(杨利伟在太空中的相关图片)

1师:看完图片,你能不能用一句话说一说你的体会?

生:很激动。

生:很让人羡慕啊。

生:杨利伟可真棒啊!我也想乘坐人造地球卫星遨游太空。

师:杨利伟乘坐“神州五号”飞船成功的绕地球进行了飞行,那“神州五号”是什么卫星你知道吗?

生:人造地球xx。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揭开人造地球卫星的神秘面纱。

(板书:人造地球xx)

二.探究过程

(1)资料交流

师:课前同学们搜集了大量关于人造地球卫星的资料和图片,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你搜集到的内容,交流后选择1、2个你认为最精彩的资料到前面来汇报,组内其他同学作为补充,看看哪个组汇报的最完善!

生:组内进行交流。

师:我相信每个小组都收获多多,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你收集到的资料,其他同学作为补充。

生:交流资料,教师适时给予评价。(适时板书:卫星用途:气象、侦查、资源调查、导航等。)

师:同学们介绍的资料非常的丰富,老师也按耐不住了,我这儿也有一部分资料要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世界上最早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是前苏联,这颗卫星从太空向地球发出“滴滴”的声音,这声音虽然微小,却震惊了世界,同时也揭开了人类向太空进军的序幕,到现在为止,人类共发射了5000多颗人造地球卫星。

(展示:xx人造地球xx的内容。)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你受到什么启发?

生:卫星的功能很多,卫星对于一个国家确实很重要。

2…….

师:卫星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邓小平同志曾说过,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卫星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2)提出问题

师:对于卫星同学们有了一定的了解,关于卫星同学们还有哪些问题呢?

生: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飞行而不掉下来,这是为什么?

生:太空中人造卫星很多,他们会撞上吗?

生:人造卫星靠什么燃料飞行?

……

师:同学们想知道的很多,我们今天就拿其中一个重点来研究,为什么人造卫星绕地球飞行而不掉下来?同学们可以猜想一下原因。

(3)猜想假设

生:是因为地球引力的吸引。

生:是科学家的作用。

生:是遥控的作用。

师:同学们做出了大胆的猜想,非常精彩!要想知道谁的猜想正确,该怎么办?

生:做实验。

(4)设计实验

师:今天我们要做的实验和以前的不太一样,今天我们要做的是个模拟实验,我们先来看下面的这个问题

(出示问题:实验用什么材料?棉线、乒乓球分别模拟什么?)

生:材料有棉线、乒乓球、小棍、橡皮泥。棉线模拟地球引力,乒乓球模拟卫星。

师:(出示温馨提示:卫星的飞行速度不同,卫星离地球距离不同,卫星质量不同,如何利用这些材料来设计模拟实验?)下面我们就围绕着这几个问题进行设计实验,小组同学先设计方案。

3生:小组讨论,交流方案。

师:哪一个组来说一下你们的方案?其他组认真听,一会儿进行补充。

生:交流方案。

师:在实验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生:把棉线举过头顶。

生:站在里同学远一点的地方。

生:旋转的小球不要击伤同学或自己,不要让小球脱手。

生:小组同学要注意合作。

师:下面同学们边实验,边思考,边记录,看一看你有什么实验发现。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找到一个比较快的组,把实验结论板书到黑板上。)

(5)汇报交流

师:我们请这个组来读一读你们的实验结论,其他组听一听你们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说出不同的意见。)

生:我们组认为绳子越短,拉力越大,其他方面都相同。

师:出现了不一样的体会,不要紧,我们再回到实验,让实验来说明问题,先听清这次实验的要求,要保持小球的质量不变,小球的速度不变,棉线一次放到最长,另一次放到最短,这一次你再来试一试,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生:操作。

生:绳子越短,拉力越大

师:小球能够做圆周运动,是因为有绳子的拉力,人造地球卫星和地球之间并没有绳子,他是靠什么绕地球飞行的呢?

生:是地球的引力。(板书∶飞行原理:地球引力)

师:说的非常好!刚才我们认识了卫星,之所以能围绕地球飞行,是因为有地球引力的作用,现在请同学们思考:只有地球引力,卫星就可以绕地球飞行了吗?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有一个卫星放在我们的操场上,它就能飞行了

吗?它靠什么飞行呢?那还需要什么条件?卫星之所以能绕地球飞行而不掉下来,原因是什么?

4生:需要有很高的速度,还有地球引力。

师:解释的很精彩!要有一个足够的动力,要给卫星一个足够的速度,“神舟5号”飞上太空就需要很高的速度。(板书:速度)

师:今天我们还要认识一种特殊的卫星。边看图片,边听录音。这是什么卫星?

生:是地球同步卫星。

师:根据名字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

生:他转动的速度和地球转动的速度一样。

师:从地球上看,它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生:静止的。

师:它真的是静止不动的吗?

生:它只是相对于地球来说是静止不动的,如果相对于火星,它又是运动的,参照物不同。

师:试用以前学过的相对运动的原理,设计一个模拟实验解释自己的结论。老师已经准备好了这个模拟实验的步骤要求,课下同学们到老师这来取,看看那一个组设计的最完美,最有创意。下节课我们再进行交流。下课的铃声即将敲响,我们来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生:……

(三)升华

师:同学们,希望你们经历每一个探索的过程,享受每一次成功的喜悦,成为一个爱科学,懂科学的人。

板书设计:5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 知识点总结

六年级下册 知识点总结 一、有理数 1、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三要素) 数轴上的点从左到右依次增大,正数大于零,零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2、相反数:绝对值相等,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0的相反数还就是0,也可以说成0的相反数就是它本身(会出填空,选择) 3、绝对值: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 的绝对值。记做|a|。 0与正数(非负数)的绝对值就是它本身,绝对值最小的数就是 0 (填 空,选择) (0)0(0) (0)a a a a a a >??==??-

6、科学计数法: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a×10n的形式(a就是整数数位只有一 位的数(即1

完整沪教版六年级科学复习资料已标注重点.docx

科学复习资料 能与能源 【生活实例】汽车靠动能在公路上奔驰;电风扇靠电能运转;轻轨火车靠动能前进;我们之所以要进食,是因为我们要把食物内储有的化学能转换为内能,为我们补充能量。 能以不同形式存在,如光、热、声音等。 光能:电灯、手电筒、电视机等都会放出光能。太阳就是一个巨大的发光体,它向外释 放出大量的光能。 热能:电炉、电热器、燃气灶等器具工作时会放出热能。热能可使受热物体温度升高。 电能:电能从发电站通过电缆输送到用户。工厂里的机器、办公室中的设备及家庭中的器具大多数使用电能。我们的生活已经越来越离不开电能了。 声能:被敲击的钟或鼓会放出声能。声音越大,放出的声能越多。 动能:飞驰中的快艇、跑动中的动物等都具有动能。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具有的动能越大。 势能:打桩机的汽锤升得越高,具有的势能越大。此外,物体受压或被拉长时(例如弹簧),也储存着势能。 化学能:树木、煤、石油等物质都储存着大量的化学能。当它们燃烧时,化学能就会转化 成其他形式的能,例如光能和热能。 能的存在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其中包括光能、热能、电能、声能、动能、势能和化学能 等。 能可以由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如:储存在酒精内的化学能→光能+热能;快速搓动双手,动能→热能 +声能;动能(摇动罐子)→声能;势能(钩码升高)→动能(钩码运动)→势能;化学能(酒精)→光能+热能(火焰释放)→动能;动能(上紧发条)→势能(储在发条内)→动能等。 利用某些装置把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这些装置称为能的转化器。 利用能的转化器可以把能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 不同形式的能可以相互转化,而同一形式的能可以发生转移,比如热能。 热可以从高温的地方传到低温的地方。 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 当气体中的粒子受热时,它们的运动速度加快,同时粒子间的距离会增大。气体受热膨胀后,它的密度相对地比四周气体的密度小。 密度较小的热空气向上移动,而密度较大的冷空气向下移动,于是便形成对流。 当水受热时,粒子间的距离增大,热水因而膨胀,同时密度变得比冷水小。密度较小的热水向上升,而密度较小的冷水向下流回补充,形成对流。 在液体中,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 固体中的粒子是有秩序地紧密排列在一起的,它们只能在固定的位置附近振动。 热在固体中能从高温的一端传递到低温的一端,这种热传递的方式称为传导。 固体受热时,固体粒子会振动得更剧烈,它们通过碰撞,影响相邻的粒子,使它们振动加剧,受影响的范围逐渐扩大,热也逐渐传至低温的地方。 热的传导和对流都需要在介质中进行。 没有实物粒子存在的环境称为真空。 热的传导是通过粒子的振动而传递的;热的对流是通过粒子的自由移动而传递的。 在空气中热能也可以通过辐射传递,例如当我们围着篝火取暖时,篝火放出的热主要就是通过辐射传给我们的身体。 不同物质的导热性能不同。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授课时间:年月日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围绕着建筑物,从学生熟悉的房屋入手,按照分析、观察和实验的顺序,设计了3个活动,利用图文形式交代了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教学时,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活动,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设法收集不同历史时期关于房屋的资料。 2.能分析出一座砖结构房屋的结构、层次与构成。 3.能设定标准对建筑物进行分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大胆进行推测,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2.能与其他同学一起分析研究各种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有根据地说明从古到今人类房屋发展变化的原因。 2.能具体说出某一个建筑物所用的建筑材料有哪些特点和功能。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分析出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发展进步对房屋变化的作用。 2.能通过推理解释不同地区民居具有不同风格的原因。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的重点是活动2“不同风格的房屋”。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各种建筑物的图片。 课时建议: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房屋是人类居住、生存的地方。有了房屋,人类才结束了露宿旷野的历史;有了房屋,人类才有了稳定的生活。房屋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那大家知不知道古代的房屋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房屋的变化。 (二)新课教学 ◆活动1:房屋的变化 1.教师出示不同时期的房屋组图。 提问:刚才你们看到的这组图片都是什么? 学生回答。(房屋) 教师:你们能给这几幅图片中的房屋按照出现年代的早晚给它们排序吗? 小组讨论,排序,说说排序的理由。 讲述:早在55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开始寻找能够遮风、避雨、御寒的“房屋”,后来他们终于找到了能够当房子的山洞。从山洞到现在的高楼大厦,人类的房屋发生了很大变化。 提问:引起房屋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人类为了生存,为了更好的适应自然环境,抗御自然灾害和野生动物的伤害,发明了房屋。) 2.房屋的发展过程。

沪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1.1 整数和整除的意义 1.在数物体的时候,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数1,2,3,4,5,……,叫做整数 2.在正整数1,2,3,4,5,……,的前面添上“—”号,得到的数—1,—2,—3,—4,—5,……,叫做负整数 3. 零和正整数统称为自然数 4.正整数、负整数和零统称为整数 5.整数a除以整数b,如果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或者说b能整除a。 1.2 因数和倍数 1.如果整数a能被整数b整除,a就叫做b倍数,b就叫做a的因数 2.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3.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4.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1.3能被2,5整除的数 1.个位数字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 2.整数可以分成奇数和偶数,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奇数 3.在正整数中(除1外),与奇数相邻的两个数是偶数 4.在正整数中,与偶数相邻的两个数是奇数 5.个位数字是0,5的数都能被5整除 6. 0是偶数 1.4 素数、合数与分解素因数 1.只含有因数1及本身的整数叫做素数或质数 2.除了1及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3. 1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 4.奇数和偶数统称为正整数,素数、合数和1统称为正整数 5.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素数相乘的形式,这几个素数都叫做这个合数的素因数 6.把一个合数用素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素因数。 7.通常用什么方法分解素因数: 树枝分解法,短除法 1.5 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1.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如果两个整数只有公因数1,那么称这两个数互素数 3.把两个数公有的素因数连乘,所得的积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4.如果两个数中,较小数是较大数的因数,那么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较小的数 5.如果两个数是互素数,那么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 1 1.6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1.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 2.几个数中最小的公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只要把它们所有的公有的素因数和他们各自独有的素因数连乘,所得的积就是他们的最小公倍数 4.如果两个数中,较大数是较小数的倍数,那么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较大的那个数 5.如果两个数是互素数,那么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的乘积 第二章分数 2.1分数与除法 1.一般地,两个正整数相除的商可用分数表示,即被除数÷除数= 被除数 除数 用字母表示为p÷q= p q (p、q为正整数) 2.2分数的基本性质 1.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一个不为零的整数,分数的值不变 2.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3.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2.3分数的比较大小

最新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计划及教案

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 “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希望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人类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环境和我们”单元,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出发,学生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理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并且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十通过以上不同视角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学生将会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世界是变化着的,多样的;世界是物质构成的,人无时不刻不在与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我们应当保护地球环境。 在本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本册的重点是:

杭州市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全部教案(共32课时)

根据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制定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全册共32课时 学校: 姓名: 日期: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全部教案(共8课时) 1.放大镜 【教材简析】 “微小世界”单元,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指导学生认识微观世界,按照人类观察工具发展的线索,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本课是该单元的起始课,将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体验,对放大镜的构造和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 教材共分3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使用放大镜的意义,通过两个活动进行:一是回忆科学学习中放大镜的作用,二是了解人们使用放大镜的工作范围及意义。第二部分:放大镜下的新发现。学生通过对比用放大镜和肉眼观察到底有什么不同,重点在于能看到许多肉眼看不到的细节。第三部分:放大镜的特点。这部分学生探究放大镜的特点,并能运用这两个特点去寻找生活中具有放大作用的物体或制作放大镜,同时发现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学生通过分析和探究,真正地把学到的知识联系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锻炼了思维能力。体现了"探究—思考—交流—修正—实践"的教学理念。 【学情分析】 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不一定很了解。学生知道放大镜能放大,但可能认为是放大物体,他们并不清楚放大镜的物体图像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细微之处,只是停留在放大的层面上;学生不一定知道不同放大镜放大倍数会不同,即使知道,也很可能认为放大倍数与镜面大小有关,而不是“凸度”。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 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 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课前准备: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 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课时安排:1课时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 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 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 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 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 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教学反思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教学目标:

六年级数学上册知识汇总(沪教版)

六年级数学教材目录(沪教版)六年级上册 第一章数的整除 第一节整数和整除 1.1整数和整除的意义 1.2因数和倍数 1.3能被2、5整除的数 第二节分解质因数 1.4素数、合数与分解质因数 1.5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1.6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第二章分数 第一节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2.1分数与除法 2.2分数的基本性质 2.3分数的大小比较 第二节分数的运算 2.4分数的加减法 2.5分数的乘法 2.6分数的除法 2.7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第三章比和比例 第一节比和比例 3.1比的意义 3.2比的基本性质 3.3比例 第二节百分比 3.4百分比的意义 3.5百分比的应用 3.6等可能事件 第四章圆和扇形 第一节圆的周长和弧长 4.1圆的周长 4.2弧长 第二节圆和扇形的面积 4.3圆的面积 4.4扇形的面积 第一章整数 1.1 整数和整除的意义 1.在数物体的时候,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数1,2,3,4,5,……,叫做整数

2.在正整数1,2,3,4,5,……,的前面添上“—”号,得到的数—1,—2,—3,—4,—5,……,叫做负整数 3. 零和正整数统称为自然数 4.正整数、负整数和零统称为整数 5.整数a除以整数b,如果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或者说b能整除a。1.2 因数和倍数 1.如果整数a能被整数b整除,a就叫做b倍数,b就叫做a的因数 2.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3.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4.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1.3能被2,5整除的数1.个位数字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 2.整数可以分成奇数和偶数,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奇数3.在正整数中(除1外),与奇数相邻的两个数是偶数 4.在正整数中,与偶数相邻的两个数是奇数5.个位数字是0,5的数都能被5整除 6. 0是偶数1.4 素数、合数与分解素因数 1.只含有因数1及本身的整数叫做素数或质数 2.除了1及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3. 1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 4.奇数和偶数统称为正整数,素数、合数和1统称为正整数 5.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素数相乘的形式,这几个素数都叫做这个合数的素因数6.把一个合数用素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素因数。 7.通常用什么方法分解素因数: 树枝分解法,短除法1.5 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1.放大镜 【教材简析】 “微小世界”单元,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指导学生认识微观世界,按照人类观察工具发展的线索,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本课是该单元的起始课,将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体验,对放大镜的构造和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 教材共分3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使用放大镜的意义,通过两个活动进行:一是回忆科学学习中放大镜的作用,二是了解人们使用放大镜的工作范围及意义。第二部分:放大镜下的新发现。学生通过对比用放大镜和肉眼观察到底有什么不同,重点在于能看到许多肉眼看不到的细节。第三部分:放大镜的特点。这部分学生探究放大镜的特点,并能运用这两个特点去寻找生活中具有放大作用的物体或制作放大镜,同时发现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学生通过分析和探究,真正地把学到的知识联系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锻炼了思维能力。体现了"探究—思考—交流—修正—实践"的教学理念。 【学情分析】 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不一定很了解。学生知道放大镜能放大,但可能认为是放大物体,他们并不清楚放大镜的物体图像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细微之处,只是停留在放大的层面上;学生不一定知道不同放大镜放大倍数会不同,即使知道,也很可能认为放大倍数与镜面大小有关,而不是“凸度”。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 【教学目标】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科版修订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KCG高温齿轮泵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ZYB系列渣油泵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沪教版六年级科学复习资料(已标注重点)

科学复习资料 能与能源 ●【生活实例】汽车靠动能在公路上奔驰;电风扇靠电能运转;轻轨火车靠动能前进;我 们之所以要进食,是因为我们要把食物内储有的化学能转换为内能,为我们补充能量。 ●能以不同形式存在,如光、热、声音等。 ●光能:电灯、手电筒、电视机等都会放出光能。太阳就是一个巨大的发光体,它向外释 放出大量的光能。 ●热能:电炉、电热器、燃气灶等器具工作时会放出热能。热能可使受热物体温度升高。 ●电能:电能从发电站通过电缆输送到用户。工厂里的机器、办公室中的设备及家庭中的 器具大多数使用电能。我们的生活已经越来越离不开电能了。 ●声能:被敲击的钟或鼓会放出声能。声音越大,放出的声能越多。 ●动能:飞驰中的快艇、跑动中的动物等都具有动能。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具有的动能 越大。 ●势能:打桩机的汽锤升得越高,具有的势能越大。此外,物体受压或被拉长时(例如弹 簧),也储存着势能。 ●化学能:树木、煤、石油等物质都储存着大量的化学能。当它们燃烧时,化学能就会转 化成其他形式的能,例如光能和热能。 ●能的存在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其中包括光能、热能、电能、声能、动能、势能和化学能 等。 ●能可以由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如:储存在酒精内的化学能→光能+热能;快速 搓动双手,动能→热能+声能;动能(摇动罐子)→声能;势能(钩码升高)→动能(钩码运动)→势能;化学能(酒精)→光能+热能(火焰释放)→动能;动能(上紧发条)→势能(储在发条内)→动能等。 ●利用某些装置把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这些装置称为能的转化器。 ●利用能的转化器可以把能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 ●不同形式的能可以相互转化,而同一形式的能可以发生转移,比如热能。 ●热可以从高温的地方传到低温的地方。 ●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 ●当气体中的粒子受热时,它们的运动速度加快,同时粒子间的距离会增大。气体受热膨 胀后,它的密度相对地比四周气体的密度小。 ●密度较小的热空气向上移动,而密度较大的冷空气向下移动,于是便形成对流。 ●当水受热时,粒子间的距离增大,热水因而膨胀,同时密度变得比冷水小。密度较小的 热水向上升,而密度较小的冷水向下流回补充,形成对流。 ●在液体中,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 ●固体中的粒子是有秩序地紧密排列在一起的,它们只能在固定的位置附近振动。 ●热在固体中能从高温的一端传递到低温的一端,这种热传递的方式称为传导。 ●固体受热时,固体粒子会振动得更剧烈,它们通过碰撞,影响相邻的粒子,使它们振动 加剧,受影响的范围逐渐扩大,热也逐渐传至低温的地方。 ●热的传导和对流都需要在介质中进行。 ●没有实物粒子存在的环境称为真空。 ●热的传导是通过粒子的振动而传递的;热的对流是通过粒子的自由移动而传递的。 ●在空气中热能也可以通过辐射传递,例如当我们围着篝火取暖时,篝火放出的热主要就 是通过辐射传给我们的身体。 ●不同物质的导热性能不同。

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沪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习题

六年级下册第五章有理数知识点 1、正数: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 2、负数:在正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 3、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零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4、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有理数:正数:正整数、零、负整数 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5、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数轴上的点从左到右依次增大,正数大于零,零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6、相反数:绝对值相等,只有负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7、绝对值: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做|a|。 由绝对值的定义可得:|a-b|表示数轴上a点到b点的距离。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8、有理数加法法则 加法交换律:有理数的加法中,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表达式:a+b=b+a。 加法结合律:有理数的加法中,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表达式:(a+b)+c=a+(b+c) 9、有理数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表达式:a-b=a+(-b) 10、有理数乘法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乘法交换律:一般地,有理数乘法中,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 表达式:ab=ba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 表达式:(ab)c=a(bc) 乘法分配律:一般地,一个数同两个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表达式:a(b+c)=ab+ac 注意:几个不等于零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几个数相乘,有因数为零,

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粤教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粤教版) 单元简单机械 第1课时《杠杆》 内容标准: 知道怎样让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 知道利用机械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的使用。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用工具可把罐盖打开,知道使用撬杆打开罐盖最容易; 知道杠杆的组成除了有撬杆外,还有动力点、阻力点和支点;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 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对简单机械——杠杆的使用有一定的了解。 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使用工具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

教学方法 提出问题——尝试探究——搜集数据——分析交流——归纳运用 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探究、分析等方法,知道杠杆由动力点、阻力点和支点能部分组成,并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 教学准备 相关的图片和视频; 两个饼干罐、钳子、扳手、螺丝刀、钉子、尺子、铁架台、40厘米长的木棒或竹棒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媒体:出示课本图。 问题:在聚会的时候,妍妍想要打开饼干罐盖,可是打不开,怎么办? 讨论:生活中,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你有什么好方法? 思考:螺丝刀不是用来拧螺丝的吗?剪刀不是用来剪纸的吗?尺子不是用来测量的吗?它们可以用来打开饼干罐盖吗? 二、活动一:怎样更容易把盖子打开? 演示:出示饼干罐。请同学上台试一试能否直接用手打 开罐盖。

问题:直接用手打开罐盖,我们是否觉得费力?能不能利用一些简单的工具来打开饼干罐盖? 任务:尝试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来打开饼干罐的盖子。 材料:提供几种常见的工具及物品,如钳子、活动扳手、螺丝刀、钉子、不锈钢尺子等。 活动:分组活动。尝试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来打开饼干罐的盖子,试试哪种更容易?要求学生把打开饼干罐盖子的方法用简图表示。 目的: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实验,亲身感受使用杠杆可以省力的事实,激发学生继续研究杠杆的兴趣。 三、活动二:研究罐子凸起边缘的作用 媒体:出示课本图。 问题:为什么用螺丝刀更容易打开罐盖?罐盖凸起的边缘起到了什么作用? 任务:设计“研究建立杠杆需要哪些条件”的方案。要求学生利用简图进行研究和记录。 讨论:各小组讨论研究方案,思考建立杠杆所需要的条件。 交流:请部分小组介绍本小组的研究方案。各小组对具体的方案个案进行质疑、梳理和完善,提出修改意见。 活动:各小组根据修改后的研究方案进行实验,探讨建 立杠杆所需要的条件。 交流:各小组交流实验结果。

(完整版)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全)

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 第一课我在成长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 ·能够测量身高和体重。 ·能够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 ·能够根据图表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 ·能够交流和表达成长变化的特点。 科学知识 ·知道自己从出生到现在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知道人体生长发育有两个生长突增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证据在得出结论中的重要性。 ·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难点: 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 能够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并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 (1)提前从学校卫生室拿来健康卡片。 (2)身高体重仪。 (3)写给家长的一封信。 学生准备: (1)从家中带来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证据,如小衣服、小鞋子、各个时期的照片、出生时的小脚印……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与过程: 一、集中话题 1.导入新课。 谈话:你们都收集到哪些证明“我在成长”的证据?(此时可以出课题)学生汇报自己的收

集结果。 课前,教师要和家长进行沟通,写一封信或一张便条,讲清楚要上什么内容的课,需要家长在哪些方面给予帮助,必要时可以详细列出你的要求,以保证证据的收集。 二、探索和调查 1.在小组内对收集来的证据进行整理、记录,展示在成长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1)将照片按照不同的成长阶段,从小到大进行排序; (2)如果学生带来小时候的手印或脚印,可以让他们把现在的手印或脚印画下来,和它比一比; (3)如果孩子们拿来的是小时候的衣服和鞋子,让他们把这些小衣服、小鞋子与自己现在穿的衣服和鞋子做比较,如,测测衣服袖子的长度或鞋子的长度; (4)出生时身高、体重与现在身高、体重的对比; (5)食物的对比,小时候只能吃奶,现在吃的食物种类繁多; (6)其他方面的证据,如展示拿来的乳牙,说说是如何脱落的;读一读成长日记中记录的趣事…… (7)谈谈了解这么多变化后的感受。 2.测量现在的身高和体重,绘制曲线图,发现生长过程中的特点。 (1)谈话:从出生到现在,我们一直在成长。长到现在身高和体重是多少?我们来测一测。教师讲解教材上测身高和体重的方法。 (2)小组活动:学生分小组进行测量,并记录下数据。(注:也可在课前讲清楚测量方法后布置学生测量,上课时把测得的身高、体重数据带来) (3)将健康卡片发给学生,让学生们按照卡片上提供的每一年身高体重数据和测得的数据绘制曲线图。最好是将教材第4页的数据表利用起来,绘制出从出生到现在的标准身高、体重曲线图,并和自己的数据比较。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发现出生后第一年生长迅速,又发现从10岁左右开始长得较快。自己的身高体重是否符合标准;体重是否超标,等等。(注:会出现有的人稍微提前一点,有的人稍微滞后一点的情况,向学生讲明这些都是正常的) 3.预测自己长大后的身高,了解以后的生长。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