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政治主观题专题训练1

2018年高考政治主观题专题训练1

2018年高考政治主观题专题训练1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质量发展是兴国之道、强国之策,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质量工作。

材料一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品牌进入“全球品牌100强”和“全球最佳品牌排行榜”的数量仍屈指可数。中国与制造业强国的差距在于质量。我国生产的主要是中低端产品,科技含量高、质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不多,导致我国出现居民消费外溢、中高端消费转移现象,引发了产品市场的“怪圈”,即企业供给与消费者需求之间形成了“产品质量不高→低质低价形象→中高端需求转移→提升质量的动力不足→产品质量不高”的非良性循环。材料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将“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作为我国发展的中心任务。2016年中央提出了建设质量强国战略。要求创新质量管理方式,通过简政放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质量发展创造力;综合运用法治、诚信、风险管理等手段,提升政府质量管理效能;大力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着力提高劳动者质量技能;综合运用执法打假、集中整治、缺陷产品召回等手段,打一场消费品质量提升攻坚战。

(1)结合材料一和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意义,并从企业供给的角度谈谈应怎样解决我国产品市场的“怪圈”。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政府在建设质量强国中的作用。

(1)意义:①有利于实现商品的价值,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企业经济效益.

②有利于满足消费者的有效需求,成为内需增长的新动力.

③有利于形成出口贸易竞争的新优势,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④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探索构建“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乡村旅游+贫困户”等扶贫带动模式和产业扶持资金入股分红的分配模式。同时,结合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布局,重点解决当地产业发展瓶颈,助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扶贫行动。

(l)结合材料一和所学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习近平的“扶贫情怀”是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真实写照。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分析W市是如何利用科技力量实现“造血”的。

(1)①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作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体现了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②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体现了党坚持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保障人民权益;

③把摆脱贫困作为自己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的选择和追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维护公平正义,保证人民平等发展的权利;

④习近平总书记正为扶贫事业注入新动力,确立新模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大国领袖如此力推扶贫工作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2)①用科技供给和支撑提高贫困户的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发挥劳动者生产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增强致富的本领;

②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增强贫困地区创新发展能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③发挥科技力量,探索构建“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乡村旅游+贫困户”等扶贫带动模式和产业扶持资金入股分红的分配模式,增加就业岗位,促进贫困人口就业,拓宽贫困户收入渠道,增加收入;

④该市利用科技力量实现造血,注重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是消除贫困的可持续发展之策.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的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是国家的“金色名片”,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实物见证。

近年来,多地出现文物年久失修的状况,亟待抢修问题突出。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政府热衰于拆真追假、大造假古董等行为,屡见不鲜。事实上,无论是“拆真”还是“造假”,相关官员眼里看到的都不是文物,而是背后的利益和政绩,搞砸了不必承担责任,搞成了就是升迁的资本,这样的“无本买卖”,自然会成为官员最爱。

全国文物工作会议于2016年4月12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要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忿,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1)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知识,对“拆真造假”等行为加以批驳。

(2)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探究加强文物保护和开发的文化价值。

(3)某地召开“文物工作座谈会”,请就如何做好文物工作列出发言要点。(两条,每条10-30个字)

(1)①联系是普遍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拆真造假等行为,不利于传承历史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

②联系是客观的,切忌主观随意性.拆真造假等行为,浪费的不仅是钱,还有文化资源,这些行为以文化的名义自断文脉.

③联系是多样的,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认真研究本地历史文化,不要盲目跟风、效仿.

(2)①文化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加强文物保护和开放,使人们通过文物领略历史上的文化,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利于提高公众的文化素养,保障群众的文化权益.

②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加强文物保护和开发,有利于展示我国文明大国形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③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加强文物保护和开发,有利于展现世

界文化的多样性,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

(3)答案示例:①文物景区景点要合理确定游客承载量;

②积极宣传文物保护知识,增强公众文物保护意识;

③挖掘研究文物价值内涵,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新媒体的出现使文化传播方式和媒介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触摸屏、虚拟现实、幻影成像、多媒体、互联网等传播媒介都为文化传播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渠道,提高了文化传播的质量和效率。此外,在新媒体的条件下,人人都可以成为内容的提供者,传播的主体不再局限于专业媒体。同时,新媒体的出现还刺激了多元化的文化形式产生,给文化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也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新的思考。

“阳光分走一半还是阳光”,随着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点击、分享”成为人们阅读新知、传播信息的日常方式。懂得分享、乐于分享,也逐渐成为移动互联时代的重要品质,使得人们在“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中感受新媒体时代的魅力。有专家明确指出,知识和信息的“分享”不等同于“免费”,如果拿了别人不允许拿的东西,那不是分享而纯属偷盗,因此在这个倡导“共享精神”的时代,强烈呼吁“只有尊重和保障原创的智慧,才会真正的持久的点击与分享”,当我们点击电脑鼠标、手机屏幕,分享知识和信息时,不要忘记,尊重原创、保护版权,才能更好地守护人类思想的尊严与活力。

(1)结合材料器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新媒体的出现是如何影响文化发展的。

(2)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的知识,分析不同的人为什么会对新媒体带来的文化“分享”持有不同的看法,并说明专家观点的合理性。

(3)结合材料,请你就如何更好地分享新媒体给我们带来的知识、信息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1)①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媒体,以其多元的文化传播渠道和多样的传播方式,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②新媒体带来了更快速、方便的文化传播手段和方式,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③新媒体平台上文化传播效果的多态性,使得多元文化在交流互动、相互交融中创造出新的文化形式,为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创造新机遇.

(2)①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的观点.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对于新媒体带来的知识和信息“分享”,不同的人因其立场不同而形成不同的价值观.

②价值观虽然因人而异,但只有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价值观才是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在“点击与分享”新媒体带来的知识信息时,要树立“尊重原创、保护版权”的价值观,才是真正尊重公民依法享有的知识产权,才是真正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真正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3)答案示例:①对于新媒体上享有知识产权的知识和信息,拒绝“抄袭式转载”.

②发现侵权的“知识和信息”,要积极依法举报.

(本题具有开放性,考生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紧紧围绕主题,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十三五”规划建议稿充分考虑了“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某地区经济落后,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经济发展依赖资源产业,自然资源被肆意开发,导致生态环境被破坏。传统的资源产业和经济增长方式,使得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农业和工业,而产品大多处于产业低端,缺少自主品牌,产能过剩。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该地区居民收入差距大,人民生活水平不高。但该地区也有优越的地理优势,拥有丰富的河流资源,与某国隔江相望,这为该地区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