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电子学与纳米器件

纳米电子学与纳米器件
纳米电子学与纳米器件

纳米电子学与纳米电子器件

引言

电子器件是20世纪的伟大发明之一。它的诞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电子器件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真空电子管、固体晶体管和正在悄然兴起的单电子管。1947年,固体晶体管的发明标志着固体电子学的开始,真空电子学的终结。半个多世纪以来,以集成电路为主要标志的微电子技术和后来的超晶格及其低维量子结构的研究使得电子科学技术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这种发展趋势愈演愈烈。进入21世纪,以纳米量子器件为主攻方向的纳米电子学崭新时代已经来临!

1纳米电子学及其发展路线

1.1纳米电子学基本概念

作为微电子学的下一代,纳米电子学是指在1nm-100 nm的纳米结构(量子点)内探测、识别与控制单个量子或量子波的运动规律,研究单个原子、分子人工组装和自组装技术,研究在量子点内单个量子或量子波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和功能,用于信息的产生、传递和交换的器件,电路与系统及其在信息科学技术、纳米生物学、纳米测量学、纳米显微学、纳米机械学等应用的学科,也称为量子功能电子学。它的最大特点是把半导体电子学、超导电子学、原子电子学、分子电子学等融为一体,而且高温铜氧化物超导体有可能和半导体硅、化合物半导体、生物膜等一样成为重要的纳米量子材料。

纳米电子学可分为两大类,一为单量子电子学,重点着眼于器件载流子的量子力学行为中的粒子性;二为量子波电子学,重点着眼于器件载流子的量子力学行为中的波动性。按照Moore定律,以硅材料为主的微电子技术到2011年最小尺寸为0.08微米,达到了微电子器件的物理极限,此后将是纳电子学时代。当进入纳电子时代后,在微电子学中适合的Moore定律将不再适应纳电子学。在纳米系统中失去了宏观体系的统计平均性,其量子效应和统计涨落为主要特征。纳米电子学就是讨论这些特性的规律和

利用其规律制成功能器件的学科。

1.2纳米电子学发展路线

一般认为纳米电子的由来与发展有两条路径:一条是以Si和GaAs为主的无机材料的固态电子器件尺寸和维度不断变小的自上而下的发展路径;另一条则是基于化学有机高分子和生物学材料自组装功能器件尺度逐渐变大的自下而上的发展过程,两者的交叠构成21世纪初期新型电子和光电子器件。

1.2.1自上而下的发展路线

纳米科技的提出和发展有着其社会发展强烈需求的背景。首先,来自微电子产业。1965年,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Moore科学而及时地总结了晶体管集成电路的发展规律,提出了著名的“摩尔定律”,即芯片上晶体管数量每18个月将会增加1倍。过去20多年的实践证明了它的正确性,MOS集成电路一直严格遵循这一定律,从最初每个芯片上仅有64个晶体管的小规模集成电路,发展到今天能集成上亿个器件的甚大规模集成电路。预计到2014年,器件特征尺寸为35 nm

的集成电路将投入批量生产,此后将进入以纳米CMOS晶体管为主的纳米电子学时代。由此可见,对于微电子器件的集成度要求越来越高、器件加工工艺尺寸要求越来越小,也就是说要求微电子器件特征尺寸缩小对于纳米电子学的兴起和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这种要求器件尺寸日渐小型化的发展趋势,促使人们所研究的对象由宏观体系进入到纳米体系。从而产生了纳米电子学。

其次,纳米电子学另一个自上而下兴起的发展历程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以超晶格、量子阱、量子点、原子团簇为代表的低维材料。该类材料表现出明显的量子特性,特别是以这类材料中的量子效应为基础,发展了一系列新型光电子、光子等信息功能材料,以及相关的量子器件。

1.2.2自下而上的发展路线

纳米结构的自组装体系是指通过微弱的和较小方向性的非共价键,如氢键、范德瓦耳斯键弱的离子键协同作用把原子、离子或分子连接在一起构建成一个纳米结构或纳米结构的花样。自组装过程的关键不是大量原子、离子、分子之间弱作用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整体的、复杂的协同作用。原子和分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结构单元,许多有机物质都具有超分子结构和多极性结构特征,而这些特征都与被称为“分子自组装”的概念有关。研究证实,要完成一个确定的分子自组装过,首先要建造基本模块。通常是在溶剂中及合适的溶液条件下,由原子或分子形成确定组分的原子团、超分子、分子集合体、纳米粒子以及其他尺度的粒子基元,而这一过程需要系统中存在不同层次的相互作用,由这些相互作用的差异、协同、分子识别以及热力学驱动完成整个自组装过程。分子自组装的最主要应用则是利用该技术制作具有特定功能的纳米量子器件,这无疑是一条纳米电子学的自下而上的发展路径。发展纳米电子学的另外一条重要途径就是由无机材料构成的纳米微粒、纳米薄膜和纳米固体的研究。1986年,德国的著名材料物理学家格莱特教授率先采用物理方法制备了由纳米晶粒和晶粒间界两种组元形成的纳米固体材料,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轰动。其后,人们纷纷采用各种工艺,如分子束外延法、激光烧蚀沉积法、磁控溅射法、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法、凝胶--溶胶法和高能离子注入等沉积生长了各类薄膜材料,并制作了一系列低维量子器件。

2纳米电子学基本原理

纳米电子学是纳米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理论思想是基于纳米粒子的量子效应来设计并制备出纳米器件,即正是由于各种量子化效应的出现,才导致了具有不同量子功能纳米量子器件的诞生。

在不同的纳米结构与器件中,其量子化效应的物理体现也是多种多样的。如“短沟道量子化效应”、“库仑阻塞效应”、“量子尺寸效应”、“自旋极化电子输运”、“电导呈量子化效应”等。其中“量子尺寸效应”是设计量子点光电子器件的重要物理基础。它所表现的物理现象是:当半导体材料由体相转变为纳米结构后,会导致其带隙的加宽和量子化能级的出现,从而由于晶体中平移对称性的丧失使得动量守恒定律要求的禁戒跃迁放松约束,其结果是无声子参与的直接跃迁几率大大增加,因而有效地改善了其发光特性。此外,量子尺寸效应还体现在:低维纳米体系具有较大的激子束缚能和锐化的态密度,这对量子点激光器的设计十分有利。

“库仑阻塞效应”是指如果一个量子点与它周围外界之间的电容为10-16~10-18量级时,则进入该量子点的单个电子引起系统静电能的增加等于

e2/2C,此时就会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旦有一个电子隧穿进入量子点,它所引起的静电能增加足以阻止随后第二个电子再进入到同一量子点。因为这样的过程要导致系统总能量的增加,这就是人们早已熟知的库仑阻塞现象。目前人们研究的单电子器件,就是基于这种物理效应而设计的。有关其他量子化效应的理论及器件中的物理体现,在此不一一叙述,有兴趣者可以参考纳米电子学理论书。

3纳米器件

纳电子学在传统的固态电子学基础上,借助于最新的物理理论和最先进的工艺手段,按照全新的概念来构造电子器件和系统。纳电子器件的发展必然要以材料(无机/有机复合材料)、工艺(分子尺度上的自组装和裁剪技术)、理论(纳器件的量子统计理论)为其基础。纳电子学的发展将基于纳米尺寸显著的物理特性。

目前人们认识到,纳米材料的特性除材料本身固有的特性外,还与维数和尺寸有密切关系。材料中自由电子具有粒子性和波动性,即一定能量的电子,在传输中表现出波的形式,成为德布洛意波。对于半导体中接近导带底的电子,通常能量小于100 MeV,电子波长为100 nm量级。这正是纳米功能器件的物理长度。在纳米物理长度内,出现了一些量子效应,主要有量子相干效应、A-B效应,即弹性散射不破环电子相干性、量子霍尔效应、普适电导涨落特性、库仑阻塞效应以及海森堡不确定效应等。这些效应是纳米电子器件运行的基础,是纳米电子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在纳米体系中失去了宏观体系的统计平均性,以量子效应和统计涨落为主要特征。纳米电子学就是讨论这些特性的规律和利用其规律制成功能器件的学科。

现在研究较多的纳米结构有二维电子气、一维量子线和零维量子点。利用这些结构和特性研制纳电子器件,目前主要有[4][10]:(1)电子共振隧穿器件(2)量子点单电子器件(3)量子点阵耦合器件(4)逻辑/存储器件(5)超高密度信息存储等。特别是单电子器件,它的简单工作原理是控制在小的隧道结构体系中单电子的隧穿过程,并利用它设计各种功能器件。研究单电子器件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对纳米结构中的单电子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揭示低维量子系统中具有的许多新颖物理性质,这对蓬勃发展的凝聚态物理学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单电子器件及其集成电路在未来的海量信息存储、快速逻辑运算、复杂数据处理以及量子计算中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已公开的器件有单电子量子开关件、量子能级存储器、标准DC电流源、小超灵敏静电计、红外辐射接收器和几种数字电路等。其中世界上第一个单电子晶体管是2000年5月由日本科学家成功研制出的。单电子器件和电路由于超高灵敏度、超微功耗和极限密度集成使其在纳电子领域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4纳电子学的现实意义

纳米电子学的最终目标是将微电子集成电路进一步减小、研制出由单原子或单分子构成的在室温工作的各种器件。目前,利用纳米电子学已经成功研制出各种纳米器件。如单电子晶体管,红、绿、蓝三基色可调谐的纳米发光二极管以及利用纳米丝、巨磁阻效应制成的超微磁场探测器。碳纳米管的研制成功,为纳米电子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碳纳米管是由石墨碳原子层卷曲而成,径向尺层控制在几纳米以下。电子在碳纳米管运动时,径向上受到限制,表现出典型的量子限制效应,而在轴向上则不受任何限制。清华大学的范守善教授利用碳纳米管为模子来制备一维半导体量

子材料,将气相反应限制在纳米管内进行,从而生长出半导体纳米线。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已制造出可容纳单个电子的量子点,在一个针尖上可容纳这样的量子点几十亿个。利用量子点可制成体积小、耗能少的单电子器件,在微电子和光电领域将获得广泛应用。此外,若能将几十亿个量子点连结起来,每个量子点的功能相当于大脑中的神经细胞,再结合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方法,它将为研制智能微电脑带来希望。

纳米技术是一个多层次、多学科的和综合性的研究范畴。纳米电子学追求的目标是突破微电子的各种极限限制,研制出单个原子或单个分子的器件,而且能在室温环境中工作。利用量子隧道效应,制成量子功能器件,从而实现超高速、超容量、超微型、超低功耗的廉价产品。

纳米电子学使微电子与光电子紧密结合,如果将纳米计算机用于雷达,它可以把信息处理能力提高10倍甚至几百倍,从而可以获得超高分辨率。纳米电子学的进展可以用来提高激光器、光探测器和传感器的性能。纳米电子学与纳米生物学相结合可研制生物分子器件。科学家们发现,一种蛋白质分子是制作生物芯片的理想材料,正在研制的生物分子器件有:开关器件、逻辑电路、存储器和传感器、集成电路等。利用分子器件可以制成模仿人的视觉、味觉、触觉、听觉、嗅觉的各种传感器。纳米电子技术可以显著地提高光电能转换效率,为廉价利用太阳能开辟了一条“高速路”,将为解决下个世纪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找到一种有效途径。纳米医疗电子器械可以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它既可以进入循环系统,甚至细胞内部,并实时检测人体内各种参数,也能识别病变细胞,并释放药物杀死病变的细胞等。2009年8月17日《人民日报》第014版报道美国研究人员利用脂膜纳米导线开发出一种融入生物成分的纳米电子装置,这种生物纳米电子装置不但可以改善诊断工具的性能,而且可以提高神经修复技术的水平。总之,纳米电子学因其新颖、奇异和独特等性能,从开始诞生就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

5总结和展望

尽管单电子器件(包括单电子晶体管和单电子存储器)早在10多年前已经研制成功,而且制备常温下工作的单电子器件也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但要实现单电子器件的大规模集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碳纳米管是纳米电子学的主导材料,有着很高的沟道电子迁移率,但其手性难以控制和寄生效应使其难以高频工作。最近,哥伦比亚大学的Chen等人在一个长1.5微米的单壁碳纳米管上制造了包含5个CMOS反转级的环形振荡器,工作频率超过了52 MHz,比以前有分立碳纳米晶体管间连接电路的速度快10万倍,但与CMOS相比,仍然相差很远。此外,如何将无序碳纳米管有序地排列和互联起来构成一个功能强大的电路,目前尚无良策。

纳米技术在高分子材料改性中的应用

纳米技术在高分子材料改性中的应用 (南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132 朱梦成1308052064 ) [摘要] 纳米材料及其技术是随着科技发展而形成的新型应用技术。纳米材料的研究是从金属粉末、陶瓷等领域开始的,现已在微电子、冶金、化工、电子、国防、核技术、航天、医学和生物工程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将纳米材料分散于聚合物中以提高高分子材料性能的研究也日益活跃,并取得了许多可观的成果。 [关键词] 纳米技术;高分子材料;改性;应用 1纳米粒子的特性及其对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影响 1.1纳米粒子的特性 纳米粒子按成分分可以是金属,也可以是非金属,包括无机物和有机高分子等;按相结构分可以是单相,也可以是多相;根据原子排列的对称性和有序程度,有晶态、非晶态、准晶态。由于颗粒尺寸进入纳米量级后,其结构与常规材料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其在催化、光电、磁性、热、力学等方面表现出许多奇异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具有许多重要的应用价值。 1.1.1表面与界面效应 纳米微粒比表面积大,位于表面的原子占相当大的比例,表面能高。由于表面原子缺少邻近配位的原子和具有高的表面能,使得表面原子具有很大的化学活性,从而使纳米粒子表现出强烈的表面效应。利用纳米材料的这种特点,能与某些大分子发生键合作用,提高分子间的键合力,从而使添加纳米材料的复合材料的强度、韧性大幅度提高。 1.1.2小尺寸效应 当超细微粒的尺寸与传导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相当或更小时,晶体周期性的边界条件将被破坏,导致其磁性、光吸收、热、化学活性、催化性及熔点等发生变化。如银的熔点为900℃,而纳米银粉的熔点仅为100℃(一般纳米材料的熔点为其原来块体材料的30%~50%)。应用于高分子材料改性,利用纳米材料的高流动性和小尺寸效应,可使纳米复合材料的延展性提高,摩擦系数减小,材料表面光洁度

中国十大纳米人

中国十大纳米人 中国十大纳米人 名:出生于:1938星:五星 贡献:第一个将纳米概念引入中国的人:坠落的星座:悲伤之星 单位:合肥固体物理研究所 点评:张先生是第一个将纳米概念真正引入中国的本土科学家。20世纪90年代初,他作为该分支机构的主席,应邀参与纳米材料结构和光电性能的研究。他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得到了水稻材料的创始人格雷特尔教授的称赞。何和穆教授合著的《纳米材料》和《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是我国仅有的两部综合性纳米教材,引导许多青年学生和科技工作者走向纳米领域。近年来,他致力于水稻材料的产业化,为水稻材料和纳米技术的推广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发展非常重要。他是第一位名副其实的中国纳米专家。可悲的是,尽管他是纳米的第一个成员,但他仍然不是院士。这是对中国当前院士制度的极大讽刺。缺点是他从未能组织一个强大的团队。近年来,他的工作深度不够,也没有杰出的弟子。由于年龄的关系,会逐渐退出舞台。小名:钱一泰出生于1941年恒星:五星 贡献:溶剂热合成发展的发明者之一:夏暮星座:幸运星单位:科技大学点评:钱先生是溶剂热合成的发明者之一,是国际上溶剂热合成大米材料的专家20世纪90年代后期合成金刚石和立方氮化镓的工作受到广泛关注。借此,东风成为中国第一位纳米院士,这是一颗幸运星。把他放在第二位也是理所应当的。不足之处在于他缺乏人情味。他的

弟子们成群结队地走了出来,对他严厉的策略感到敬畏,一个接一个地离开了。近几年来,工作的深度不够,但仍能靠搬家和吃老本维持。由于他的院士身份,他将活跃大约10年。但是,很难控制中国纳米政策 第三名:1965年出生的卢柯明星:五星 贡献:方正开发非晶结晶法制备大米材料:前景星座:天王星单位:沈阳金属研究所 评语:鲁先生是非晶结晶法的创造者,非晶结晶法是国际公认的三种大米材料制备技术之一。自从他出道以来,他一直在纳米研究的国际前沿工作,他的研究方向从头到尾都非常具体,因此他有很大的深度。近年来发表在《科学与公共图书馆》上的作品引起了国际反响。它不仅在学术上是一流的,而且其组织能力也是一流的。虽然它的信徒并不出名,但他们做得非常扎实,有很强的凝聚力。他在个人交往方面也很突出,与许多学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年轻的时候,他就已经是一名国际专家,也是中国最年轻的学者之一。也许 是他长期提拔官员的缺点。我想知道他还要在科学研究的第一线工作多久。中国未来的第一纳米! 第四名:范寿山出生:1947星:四星 贡献:碳纳米管实用化发展的本土推动者之一:平原星座:逍遥星单位:清华大学点评:范进入纳米材料领域比较晚,工作主要集中在碳纳米管相关项目上发表在《科学与自然》上的作品有一定的影响力。突出的贡献是最近做了大量的工作来促进纳米材料的应用。许多人肯定听

纳米技术发展史

纳米技术发展史 【摘要】纳米技术是21世纪科技发展的制高点,是新工业革命的主导技术,它将引起一场各个领域生产方式的变革,也将改变未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使得我们有必要认识一下纳米技术的发展史。纳米技术的发展史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广泛应用的过程。 【关键词】发展纳米技术纳米材料 纳米技术基本概念 纳米技术是以纳米科学为基础,研究结构尺度在0.1~100nm范围内材料的性质及其应用,制造新材料、新器件、研究新工艺的方法和手 段。纳米技术以物理、化学的微观研究理论为 基础,以当代精密仪器和先进的分析技术为手 段,是现代科学(混沌物理、量子力学、介观物 理、分子生物学)和现代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和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核分析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在纳米领域,各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各学科高度交叉和融合。 纳米技术包含下列四个主要方面: 1、纳米材料:当物质到纳米尺度以后,大约是在0.1—100纳米这个范围空间,物质的性能就会发生突变,出现特殊性能。这种既具不同于原来组成的原子、分子,也不同于宏观的物质的特殊性能构成的材料,即为纳米材料。如果仅仅是尺度达到纳米,而没有特殊性能的材料,也不能叫纳米材料。

过去,人们只注意原子、分子或者宇宙空间,常常忽略这个中间领域,而这个领域实际上大量存在于 自然界,只是以前没有认识到这个尺度 范围的性能。第一个真正认识到它的性 能并引用纳米概念的是日本科学家,他 们在20世纪70年代用蒸发法制备超微离子,并通过研究它的性能发现:一个导电、导热的铜、银导体做成纳米尺度以后,它就失去原来的性质,表现出既不导电、也不导热。磁性材料也是如此,象铁钴合金,把它做成大约20—30纳米大小,磁畴就变成单磁畴,它的磁性要比原来高1000倍。80年代中期,人们就正式把这类材料命名为纳米材料。2、纳米动力学,主要是微机械和微电机,或总称为微型电动机械系统,用于有传动机械的微型传感器和执行器、光纤通讯系统,特种电子设备、医疗和诊断仪器等.用的是一种类似于集成电器设计和制造的新工艺。特点是部件很小,刻蚀的深度往往要求数十至数百微米,而宽度误差很小。这种工艺还可用于制作三相电动机,用于超快速离心机或陀螺仪等。在研究方面还要相应地检测准原子尺度的微变形和微摩擦等。虽然它们目前尚未真正进入纳米尺度,但有很大的潜在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3、纳米生物学和纳米药物学,如在云母表面用纳米微粒度的胶体金固定dna的粒子,在二氧化硅表面的叉指形电极做生物分子间互作用的试验,磷脂和脂肪酸双层平面生物膜,dna的精细结构等。有了纳米技术,还可用自组装方法在细胞内放入零件或组件使构成新的材料。新的药物,

纳米光电子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纳米光电子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摘要: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是用单个原子、分子制造物质的科学技术,研究结构尺寸在0.1至100纳米范围内材料的性质和应用。纳米科学技术是以许多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科学技术,它是现代科学和现代技术结合的产物,由纳米技术而产生一些先进交叉学科技术,本文主要讲述的纳米光电子技术就是纳米技术与光电技术的结合的一个实例,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光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两者的结合而产生的纳米光电子器件也在不断的发展,其应用也在不断扩大。 关键词:纳米技术纳米光电子技术纳米光电子器件应用 一、前言 纳米材料与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末才逐步发展起来的前沿性,交叉性的学科领域,为21世纪三大高新科技之一。而如今,纳米技术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崭新的活力甚至变革性的发展,该性能的纳米产品也已经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公众视线中的焦点。[2 纳米技术的概念由已故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理查德。费因曼提出,而不同领域对纳米技术的看法大相径庭,就目前发展现状而言大体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美国科学家德雷克斯勒博士提出的分子纳米技术。而根据这一概念,可以制造出任何种类的分子结构;第二种概念把纳

米技术定位为微加工技术的极限,也就是通过纳米技术精度的“加工”来人工形成纳米大小的结构的技术;第三种概念是从生物角度出发而提出的,而在生物细胞和生物膜内就存在纳米级的结构 二、纳米技术及其发展史 1993年,第一届国际纳米技术大会(INTC)在美国召开,将纳米技术划分为6大分支:纳米物理学、纳米生物学、纳米化学、纳米电子学、纳米加工技术和纳米计量学,促进了纳米技术的发展。由于该技术的特殊性,神奇性和广泛性,吸引了世界各国的许多优秀科学家纷纷为之努力研究。纳米技术一般指纳米级(0.1一100nm)的材料、设计、制造,测量、控制和产品的技术。纳米技术主要包括:纳米级测量技术:纳米级表层物理力学性能的检测技术:纳米级加工技术;纳米粒子的制备技术;纳米材料;纳米生物学技术;纳米组装技术等。其中纳米技术主要为以下四个方面 1、纳米材料:当物质到纳米尺度以后,大约是在0.1—100纳米这个范围空间,物质的性能就会发生突变,出现特殊性能。这种既具不同于原来组成的原子、分子,也不同于宏观的物质的特殊性能构成的材料,即为纳米材料。 2、纳米动力学:主要是微机械和微电机,或总称为微型电动机械系统(MEMS),用于有传动机械的微型传感器和执行器、光纤通讯系统,特种电子设备、医疗和诊断仪器等. 3、纳米生物学和纳米药物学:如在云母表面用纳米微粒度的胶体金固定dna的粒子,在二氧化硅表面的叉指形电极做生物分

高频磁性纳米材料的电磁性能调控及其在磁性电子器件中的应用

项目名称:高频磁性纳米材料的电磁性能调控及其 在磁性电子器件中的应用 首席科学家:薛德胜兰州大学 起止年限:2012.1至2016.8 依托部门:教育部

一、关键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 本项目根据电子信息技术中对GHz频段的高性能、微型化薄膜电感和近场抗电磁干扰器件用高频磁性纳米材料的迫切要求,通过磁性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的可控制备,突破Snoek理论极限的制约,探索提高磁性纳米材料高频性质的新机制,突破传统微波磁性材料不能同时保持高共振频率和高磁导率的瓶颈,获得1-5 GHz波段内高磁导率的高频磁性纳米材料;并针对高频磁性纳米材料在1-5 GHz电子信息传输和近场抗电磁干扰技术中的具体应用,探索保持优良高频磁性基础上的电磁匹配机制,突破电磁波的连续介质理论,设计并实现具有良好电磁匹配的可工作在1-5 GHz的微型化薄膜电感和近场抗电磁干扰器件。 针对GHz频率下,同时提高磁性纳米材料的共振频率和磁导率,以及获得优异性能的薄膜电感和近场抗电磁干扰器件,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包括: ●自然共振机制下,同时提高磁性纳米材料共振频率和磁导率的机制,以及双 各向异性控制下大幅度调控高频磁性的机制及磁化强度的动力学过程。 ●非自然共振机制下,提高磁性纳米材料共振频率和磁导率的机制,以及有效 各向异性和体积共同作用下的超顺磁阻塞共振频率对高频磁性的影响机制。 ●描述磁性纳米材料电磁性质的有效理论,以及核/壳结构的形态、相构成和 各相的体积分数对新型磁性/介电纳米材料的高频电磁耦合机制和匹配关系的宽范围调控机制。 ●分离介质对电磁波传输特性的影响机制,以及高性能薄膜电感和抗电磁干扰 器件的设计理论和器件研制。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以高饱和磁化强度M s的铁基和钴基铁磁金属及合金为基础,制备磁性纳米 薄膜、颗粒膜及多层膜。通过溅射时外加磁场、倾斜溅射、反铁磁钉扎、衬底修饰等手段,在样品平面内产生单轴或单向磁各向异性。通过薄膜的微结构优化,降低矫顽力H c,提高磁导率 ;改变面内各向异性,探索大范围调控磁性纳米薄膜高频磁性的规律。 ●制备线度比(aspect ratio)大的片状软磁纳米颗粒,调整静态磁矩分布在薄 片平面内,利用形状调控垂直片状纳米颗粒平面的各向异性场,用磁场热处理、应力、取向等方式在片状纳米颗粒平面内产生和调节各向异性场。研究这两个各向异性场的比值与材料高频磁性的关系。寻找大幅度提高双各向异性片状磁性纳米颗粒的规律,探索提高高频磁性的新机制。 ●采用高温热解或还原的方法制备单分散、表面活性剂分子包覆的不同形状的

物理化学试题及答案

物理化学试题之一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将唯一的答案填进括号内) 1. 下列公式中只适用于理想气体的是1 A. ΔU=Q V B. W=nRTln(p 2/p 1)(用到了pv=nRT) C. ΔU=dT C m ,V T T 2 1? D. ΔH=ΔU+p ΔV 2. ΔH 是体系的什么 A. 反应热 B. 吸收的热量 C. 焓的变化 D. 生成热 3. 2000K 时反应CO(g)+1/2O 2(g)=CO 2(g)的K p 为 6.443,则在同温度下反应为2CO 2(g)=2CO(g)+O 2(g)的K p 应为 A. 1/6.443 B. (6.443)1/2 C. (1/6.443)2 D. 1/(6.443)1/2 4. 固态的NH 4HS 放入一抽空的容器中,并达到化学平衡,其组分数、独立组分数、相数及自由度分别是 A. 1,1,1,2 B. 1,1,3,0 C. 3,1,2,1 D. 3,2,2,2 5. 下列各量称做化学势的是 A. i j n ,V ,S i )n ( ≠?μ? B. i j n ,V ,T i )n p (≠?? C. i j n ,p ,T i )n (≠?μ? D. i j n ,V ,S i )n U (≠?? 6. A 和B 能形成理想溶液。已知在100℃时纯液体A 的饱和蒸汽压为133.3kPa, 纯液体B 的饱和蒸汽压为66.7 kPa, 当A 和B 的二元溶液中A 的摩尔分数为0.5时,与溶液平衡的蒸气中A 的摩尔分数是 A. 1 B. 0.75 C. 0.667 D. 0.5 7. 理想气体的真空自由膨胀,哪个函数不变? A. ΔS=0 B. V=0 C. ΔG=0 D. ΔH=0 7. D ( ) 8. A 、B 两组分的气液平衡T-x 图上,有一最低恒沸点,恒沸物组成为x A =0.7。现有一组成为x A =0.5的AB 液体混合物,将其精馏可得到 A. 纯A 和恒沸混合物 B. 纯B 和恒沸混合物 C. 只得恒沸混合物 D. 得纯A 和纯B 8. B

纳米技术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

2013年11月(下) [摘要]当材料尺寸无限减小,达到纳米级别时材料将显现出有独特的效应如:小尺寸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表面效应等,这些效应与聚合 物密度小,耐腐蚀、易加工等优良特性有机结合,便形成了一类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本文综述了纳米技术在塑料、橡胶、纤维三类高分子材料中的典型应用。 [关键词]纳米高分子材料;纳米塑料;纳米橡胶 纳米技术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 丰艳兰 曾小飞 (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江西南昌330010) 纳米技术一词从提出到发展只有二十几年的时间,它的提出掀起了科技届的研究浪潮,有专家预言它必将引领新时代的科技变革,于是世界各国、地区都积极制定计划,加强投入,力争占领科技至高点。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成熟与改善,国内外对于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已显现成效。高分子基纳米复合材料是各种纳米结构单元与有机高分子材料复合形成的一种新型材料,常见的纳米高分子基复合材料有:纳米复合塑料、纳米复合橡胶、纳米复合纤维。 1纳米复合塑料 纳米复合塑料是指塑料中分散了纳米级尺寸的超微细分散相,分散相为聚合物时,称为聚合物分子纳米复合塑料;分散相为无机填料时,称为无机填料纳米复合塑料,研究较多的是无机填料作为分散相。众所周知,塑料作为一种用途广泛的材料有着自身的缺点:如强度较差、不耐老化、透气性差等。发展纳米复合塑料可以很好地改善这些方面的性能。 1)无机纳米材料复合塑料能够很好地改善塑料的强度,起到增强增韧的效果。比如在尼龙塑料当中增加少量的纳米粘土生产的纳米复合塑料,既保持了产品的塑性,又提高了它的刚性和强度,更提高了它的抗弯能力,可以作为车体材料进行使用。 2)使用纳米添加剂改善的塑料制品可以大大提高抗老化能力,塑料的老化主要原因是光老化,将纳米TiO 2等粒子填充到塑料基体当中,纳米TiO 2可以很好地吸收紫外线,降低紫外线对塑料的破坏,提高塑料制品的抗老化能力。比如用添加0.1%~0.5%的纳米TiO 2制成的透明塑料包装材料包装食品,可以减少紫外线对食品营养成分的损失,保持食品的营养价值。 3)可以赋予塑料一些新的功能。比如在农膜的使用当中,有一种纳米转光膜,它就是利用纳米技术,在农膜塑料生产过程中添加纳米黏土,这种农膜被称为纳米转光膜,由于纳米黏土的存在,它能够很好地强化、放大有利于农作物生产的特征光,而过滤掉不利于农作物生长的光,从而大大促进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使农作物果实更大更有营养。 2纳米复合橡胶 纳米橡胶是指尺寸在1~100的纳米无机粒子分散在连续相橡胶基体中构成的复合材料。利用纳米粒子作为补强材料填充到橡胶中,可以很好地发挥纳米粉体的小尺寸效应、量子效应等表面效应,提高粉体与橡胶大分子间作用力的,弥补界面区化学作用力的缺乏,从而增强对橡胶的补强效果。赋予橡胶制品更高的性能,延长橡胶制品的使用寿命。现有研究表明,纳米黏土复合橡胶能够很好地提高材料的模量、硬度和强度,提高橡胶的气体阻隔性、耐油、阻燃性能。Si 3N 4陶瓷粉体分散在橡胶中,能很好地发挥Si 3N 4的高化学稳定性、优良的机械性能和介电性能。 3纳米复合纤维 纳米纤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纳米纤维指纤维直径为纳米量级的超细纤维,广义的纳米纤维还包括将纳米颗粒填充到普通纤维中对其进行改性的纤维。目前国内外开发的热点是后者;所采用纳米颗粒的性能不同,可开发各种不同的功能性纤维。 1)可用于开发抗菌纤维产品,将具有抗菌作用的成分:银离子、铜离子、锌离子等微粒离子及其化合物通过物理吸附离子交换等方法制成抗菌剂,填充至纤维材料中,金属离子在低浓度下可以破坏细菌的细胞膜或细胞原生质活性酶的活性,从而起到抗菌作用。这种抗菌纤维常用来制作手术服、护士服、手术巾等医疗用品,还可制造衣物、鞋袜等生活用品。 2)可用于开发紫外线防护纤维,将ZnO 、SiO 2等纳米粉体利用共混纺丝法或后整理法制得防紫外线纤维或织物。纳米材料可做紫外线屏蔽剂,主要是因为纳米粒子的尺寸比紫外线相当或更小,小尺寸效应导致其对紫外线的吸收更强。通过以上方法制得的紫外线防护纤维可广泛用于制造遮阳伞、遮阳冒、泳衣、防晒服等。 3)可用于开发远红外纤维。研究表明,将具有较高远红外发射率的陶瓷微粉加入到高分子聚合物中,经纺丝加工可制成远红外纳米纤维,其中的纳米粒子可以有效地吸收材料本身释放的远红外射线,从而达到促进血液循环,调节新陈代谢的保温保健功能。同样,由于纳米粒子可以很好地吸收电磁波,这种纤维材料还可以用于制作军用服装。 4)可用于开发超双疏织物。对织物进行纳米表面处理,使之形成纳米尺寸的凹凸结构,利用纳米结构的表面效应可以实现既疏水又疏油的超双疏性。 纳米技术作为一项高新技术在材料领域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而高分子材料作为发展最快、品种多样、应用广泛、价廉性优的一类材料,加强两者结合的有机结合,可实现开发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丰艳兰,1982年生,女,江西丰城人,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助教,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为新材料应用研究;曾小飞,1983年生,男,江西丰城人,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助教,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材料科学的发展及应用。 [参考文献] [1]肖亚航.纳米塑料的性能及应用前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 [2]施利毅.纳米材料在高性能橡胶开发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橡胶,2007.[3]白鸟世明.高功能纳米复合纤维[J].产业用纺织品,2009. 112

纳米电子学与纳米器件

纳米电子学与纳米电子器件 引言 电子器件是20世纪的伟大发明之一。它的诞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电子器件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真空电子管、固体晶体管和正在悄然兴起的单电子管。1947年,固体晶体管的发明标志着固体电子学的开始,真空电子学的终结。半个多世纪以来,以集成电路为主要标志的微电子技术和后来的超晶格及其低维量子结构的研究使得电子科学技术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这种发展趋势愈演愈烈。进入21世纪,以纳米量子器件为主攻方向的纳米电子学崭新时代已经来临! 1纳米电子学及其发展路线 1.1纳米电子学基本概念 作为微电子学的下一代,纳米电子学是指在1nm-100 nm的纳米结构(量子点)内探测、识别与控制单个量子或量子波的运动规律,研究单个原子、分子人工组装和自组装技术,研究在量子点内单个量子或量子波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和功能,用于信息的产生、传递和交换的器件,电路与系统及其在信息科学技术、纳米生物学、纳米测量学、纳米显微学、纳米机械学等应用的学科,也称为量子功能电子学。它的最大特点是把半导体电子学、超导电子学、原子电子学、分子电子学等融为一体,而且高温铜氧化物超导体有可能和半导体硅、化合物半导体、生物膜等一样成为重要的纳米量子材料。 纳米电子学可分为两大类,一为单量子电子学,重点着眼于器件载流子的量子力学行为中的粒子性;二为量子波电子学,重点着眼于器件载流子的量子力学行为中的波动性。按照Moore定律,以硅材料为主的微电子技术到2011年最小尺寸为0.08微米,达到了微电子器件的物理极限,此后将是纳电子学时代。当进入纳电子时代后,在微电子学中适合的Moore定律将不再适应纳电子学。在纳米系统中失去了宏观体系的统计平均性,其量子效应和统计涨落为主要特征。纳米电子学就是讨论这些特性的规律和 利用其规律制成功能器件的学科。 1.2纳米电子学发展路线 一般认为纳米电子的由来与发展有两条路径:一条是以Si和GaAs为主的无机材料的固态电子器件尺寸和维度不断变小的自上而下的发展路径;另一条则是基于化学有机高分子和生物学材料自组装功能器件尺度逐渐变大的自下而上的发展过程,两者的交叠构成21世纪初期新型电子和光电子器件。 1.2.1自上而下的发展路线 纳米科技的提出和发展有着其社会发展强烈需求的背景。首先,来自微电子产业。1965年,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Moore科学而及时地总结了晶体管集成电路的发展规律,提出了著名的“摩尔定律”,即芯片上晶体管数量每18个月将会增加1倍。过去20多年的实践证明了它的正确性,MOS集成电路一直严格遵循这一定律,从最初每个芯片上仅有64个晶体管的小规模集成电路,发展到今天能集成上亿个器件的甚大规模集成电路。预计到2014年,器件特征尺寸为35 nm

物理化学试题与答案1

物理化学试卷1 班级姓名分数 一、选择题( 共16题30分) 1. 2 分(4932) 用铜电极电解·kg-1的CuCl2水溶液,阳极上的反应为( B ) (A) 2Cl- ─→Cl2+ 2e- (B) Cu ─→Cu2++ 2e- (C) Cu ─→Cu++ e- (D) 2OH-─→H2O + 1 2 O2+ 2e- 2. 2 分(4948) 金属活性排在H2之前的金属离子, 如Na+ 能优先于H+在汞阴极上析出, 这是由于: ( D ) (A) (Na+/ Na) < (H+/ H2) (B) (Na) < (H2) (C) (Na+/ Na) < (H+/ H2) (D) H2在汞上析出有很大的超电势, 以至于(Na+/ Na) > (H+/ H2) 3. 2 分(4869) 极谱分析中加入大量惰性电解质的目的是: ( C ) (A) 增加溶液电导 (B) 固定离子强度 (C) 消除迁移电流 (D) 上述几种都是 4. 2 分(4889) 下列示意图描述了原电池和电解池中电极的极化规律, 其中表示原电池阳极的是:( B ) (A) 曲线1 (B) 曲线2

(C) 曲线3 (D) 曲线4 5. 2 分(4910) 以石墨为阳极,电解mol·kg-1 NaCl 溶液,在阳极上首先析出:( A ) (A) Cl2 (B) O2 (C) Cl2与O2混合气体 (D) 无气体析出 已知:(Cl2/Cl-)= V , (Cl2)= 0 V , (O2/OH-)= , (O2) = V 。 6. 2 分(5154) 将铅蓄电池在 A 电流下充电h,则PbSO4分解的量为: (M r(PbSO4)= 303 )( B ) (A) kg (B) kg (C) kg (D) kg 7. 2 分(5102) 一贮水铁箱上被腐蚀了一个洞,今用一金属片焊接在洞外面以堵漏,为了延长铁 箱的寿命,选用哪种金属片为好( D ) (A) 铜片 (B) 铁片 (C) 镀锡铁片 (D) 锌片 8. 2 分(4940) 25℃时, H2在锌上的超电势为V,(Zn2+/Zn) = V,电解一含有 Zn2+(a= 的溶液,为了不使H2析出,溶液的pH值至少应控制在( A ) (A) pH > (B) pH > (C) pH > (D) pH > 9. 2 分(4857) 298 K、mol·dm-3的HCl 溶液中,氢电极的热力学电势为V,电解此溶液 为:( C ) 时,氢在铜电极上的析出电势 H2 (A) 大于V (B) 等于V (C) 小于V

高分子纳米生物材料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高分子纳米生物材料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纳米材料研究都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是在之前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的新兴科技领域。巨大的需求与技术支撑,使其在材料、生物、医学、高分子等领域开拓出一片片新大陆,筑起21世纪工业革命的基石。而纳米技术作为一项高新技术在高分子材料中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对开发具有特殊性能的高分子材料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纳米高分子材料,也称高分子纳米微粒或高分子超微粒,粒径尺度在1 nm~1000 nm范围。这种粒子具有胶体性、稳定性和优异的吸附性能,可用于药物、基因传递和药物控释载体,以及免疫分析、介入性诊疗等方面。 1纳米科技与高分子材料的邂逅 高分子材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改变单一聚合物的凝聚态,或添加填料来使高分子材料使用性能大幅提升。而纳米微粒的小尺寸效应、表面与界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能在声、光、电、磁、力学等物理特性方面呈现许多奇异的物理、化学性质。金属、无机非金属和聚合物的纳米粒、纳米丝、纳米薄膜、纳米块体以及由不同组元构成的纳米复合材料,可实现组元材料的优势互补或加强。通过微乳液聚合方法得到的纳米高分子材料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纳米粒子的特异性能使其在这一领域的发展过程中顺应高分子复合材料对高性能填料的需求,出现了一些普通微米级材料所不具有的新性质和新功能,纳米科技与高分子材料科学的交融互助对高分子材料科学突破传统理念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应用及前景 由于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既能发挥纳米粒子自身的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和量子效应,以及粒子的协同效应,而且兼有高分子材料本身的优点,使得它们在催化、力学、物理功能(光、电、磁、敏感)等方面呈现出常规材料不具备的特性,故而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利用纳米粒子的催化特性,并用高聚物作为载体,既能发挥纳米粒子的高催化性和选择催化性,又能通过高聚物的稳定作用使之具有长效稳定性。 纳米粒子加入聚合物基体后,能够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如纳米A-Al2O3/环氧树脂体系,粒径27nm,用量1%~5%(质量分数)时,玻璃化转变温度提高,模量达极大值,用量超过10%(质量分数)后,模量下降[79]。又如插层原位聚合制备的聚合物基有机)无机纳米级复合材料(聚酰胺/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等)具有高强度、高模量、高热变形温度等优点,目前已有产品出现,用作自行车、汽车零部件等[55]。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在功能材料领域方面的应用,包括磁性、电学性质、光学性质、光电性质及敏感性质等方面。 磁性纳米粒子由于尺寸小,具有单磁畴结构,矫顽力很高,用它制作磁记录材料可以提高记录密度,提高信噪比;一般要求与聚合物复合的纳米粒子,采用单磁畴针状微粒,且不能小于超顺磁性临界尺寸(10nm)。 利用纳米粒子的电学性质,可以制成导电涂料、导电胶等,例如用纳米银代替微米银制成导电胶,可以节省银的用量;还可以用纳米微粒制成绝缘糊、介电糊等。另外可用于静电屏蔽材料,日本松下公司应用纳米微粒Fe2O3、TiO2、Cr2O3、ZnO等具有半导体特性的氧化物粒子制成具有良好静电屏蔽的涂料,而且可以调节其颜色;在化纤制品中加入金属纳米粒子可以解决其静电问题,提高安全性。 利用复合体系的光学性能,可以制成如下材料:(1)优异的光吸收材料。例如在塑料制品表面上涂上一层含有吸收紫外线的纳米粒子的透明涂层,可以防止塑料

纳米电子学的十大难题

纳米电子学的十大难题 1.分子电子整流器或分子电子晶体管 为了增加密度并把纳米电子器件的工作温度提高到低温范围以上,必须在单分子那么大的尺度上制造纳米电子器件。达到此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设计与合成具有传导和控制电流或信号所必需的本征物理特性的单分子。这条途径通常被称为分子电子学。然而,迄今为止,已能正常工作的纳米尺度分子电子交换器件和放大器件(例如分子晶体管和分子量子点)还没有做出来,也没有演示过。但是,一种已能正常工作的分子导线已被合成和测试。正在攻克分子电子晶体管制造和测试难题的小组包括:詹姆斯·图尔和马克·里德小组以及普度大学的一个跨学科小组。 2.把分子晶体管和导线组装成可运转的电子器件 即使知道如何制造分子晶体管和分子导线,但把这些元件组装成一个可以运转的逻辑结构仍是一个棘手的难题。一种可能的途径是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按照IBM苏黎世实验室最近演 示过的一种方法把分子元件排列在一个平面上。组装较大电子器件的另一种可能的途径是通过阵列的自组装。普度大学的一个跨学科小组在这个方向上取得了惊人的进展。 3.纳米硅基量子异质结 为了继续把固态电子器件缩小到纳米尺度,就必须构建纳米尺度的量子势阱。为此,必须制造出很小很小的类似层状蛋糕的固体结构,其中不同层是由不同势能的不同半导体制成。这些层状结构称为“半导体异质结”。要可靠地在纳米尺度上制造出半导体异质结非常困难,而在纳米尺度上把硅化合物制造成半导体异质结就更难了。但纳米电子学研究人员还是一致认为,这是固态电子器件继续迅速微型化这个趋势所必需的。 4.纳米尺度量子点电池和无线逻辑器件 圣母大学的伦特教授和波罗教授提出的构建无线量子点计算机逻辑的设计理念对于制造纳米电子计算机来说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创意。然而,要成为一个实用的设计方案,还需制造出这种类型的纳米器件并对其进行测试。在圣母大学微电子实验室的加里·伯恩斯坦教授的领导下,这个方面的工作正在进行中。 5.兆兆位量子效应电子存储“芯片” 有了制造纳米电子逻辑器件的能力后,用这种器件可以组装成的一种非常有用的扩展结构是兆兆位的存储器阵列或芯片。这可为具备快速存取能力但没有可动机械部件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提供海量存储手段。其典型应用之一也许是在这样一块芯片上存储一部电影。德州仪器公司的纳米电子学小组与马里兰大学的唐浩(HaoTang)正在合作组装这样一种兆兆位的存储器,他们利用的是微电子与纳米电子混合逻辑线路。

物理化学习题及答案

物理化学习题及答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物理化学期末复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涉及焓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单质的焓值均等于零 (B) 在等温过程中焓变为零 (C) 在绝热可逆过程中焓变为零 (D) 化学反应中系统的焓变不一定大于内能变化 2. 下列三种胶体分散系统中,热力不稳定的系统是:() A.大分子溶胶 B.胶体电解质 C.溶胶 3. 热力学第一定律ΔU=Q+W 只适用于() (A) 单纯状态变化 (B) 相变化 (C) 化学变化 (D) 封闭物系的任何变化 4. 第一类永动机不能制造成功的原因是() (A) 能量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 (B) 实际过程中功的损失无法避免 (C) 能量传递的形式只有热和功 (D) 热不能全部转换成功 5. 如图,在绝热盛水容器中,浸入电阻丝,通电一段时间,通电后水及电阻丝的温度均略有升高,今以电阻丝为体系有() (A) W =0,Q <0,U <0 (B). W>0,Q <0,U >0 (C) W <0,Q <0,U >0

(D). W <0,Q =0,U >0 6. 对于化学平衡, 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化学平衡态就是化学反应的限度 (B) 化学平衡时系统的热力学性质不随时间变化 (C) 化学平衡时各物质的化学势相等 (D) 任何化学反应都有化学平衡态 7. 封闭系统内的状态变化:() A 如果系统的?S >0,则该变化过程自发 sys B 变化过程只要对环境放热,则该变化过程自发 ,变化过程是否自发无法判断 C 仅从系统的?S sys 8. 固态的NH HS放入一抽空的容器中,并达到化学平衡,其组分数、独立组分 4 数、相数及自由度分别是() A. 1,1,1,2 B. 1,1,3,0 C. 3,1,2,1 D. 3,2,2,2 9. 在定压下,NaCl晶体,蔗糖晶体,与它们的饱和混合水溶液平衡共存时,独立组分数C和条件自由度f':() A C=3,f'=1 B C=3,f'=2 C C=4,f'=2 D C=4,f'=3 10. 正常沸点时,液体蒸发为气体的过程中() (A) ΔS=0 (B) ΔG=0

高分子纳米材料及其应用

高分子纳米材料(论文)题目:高分子纳米材料及其应用 化工学院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学号0502110202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二〇〇一四年十一月

高分子纳米材料及其应用 摘要:高分子纳米材料是一门新兴并且发展迅速的一门科学。其具有很多独特 的性质,应用前景非常广阔。本文主要介绍了高分子材料的性质,同时介绍了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常见的制备方法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性质;纳米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应用 Abstract: Polymer nano-materials is an emerging and rapidly developing research direction. It has many unique properties and broad application.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properties of polymer materials, and also introduced preparation method of the polymer nano-composite materials .The paper also introduces its application in various fields. Key words:Properties; Nano-composite materials; Preparation method; Application 1 引言 纳米材料科学是一门新兴的并正在迅速发展的材料科学。由于纳米材料体系具有许多独 特的性质,应用前景广阔,而且涉及到原子物理、凝聚态物理、胶体化学、配位化学、化学 反应动力学和表面、界面科学等多种学科,在实际应用和理论上都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所 以成为近些年来材料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被誉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材料”。[1, 2] 纳米作为一个材料的衡量尺度,其大小为1 nm (纳米) =10~9 m (米),即十亿分之一米, 大约是10个原子的尺度。最初定义的纳米材料仅仅是指1~100 nm 尺度范围的纳米颗粒及 由他们构成的纳米固体和薄膜。目前,在广义上定义的纳米材料是指三维空间尺度里至少有 一维是纳米尺寸或者由它们作为结构基本单元的材料;根据定义按照空间维度可以将纳米材 料分为三类:(1) 维度为零的纳米材料,是指纳米颗粒、原子团簇等三维空间尺度均在纳米 尺寸的材料;(2) 维度为一的纳米材料,是指纳米线、纳米管等三维空间尺度中有两维是纳 米尺度的材料;(3) 维度为二的纳米材料,是指纳米膜、超晶格等三维空间尺度中仅有一维 是纳米级的材料;[3] 2 纳米材料的性质[4, 5] 物质的尺寸一旦与原子尺寸在同一量级时,其表面电子结构和晶体结构就会发生变化, 导致纳米材料会具备一些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等优异特性。 (1)量子尺寸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又称量子限域效应,当粒子尺寸下降到一定程度时,金属 费米能级附近的电子能级由准连续能级变为离散能级,以及能隙变宽现象均为量子尺寸 效应。材料或物质的物理性质在很多方面都是由材料的电子结构决定的,当材料尺寸小

纳米器件物理与化学

纳米器件物理与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年报 2007

纳米器件物理与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Key Laboratory for the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Nanodevices 实验室主任:彭练矛教授Director of Laboratory: Professor Lian-Mao Peng, PhD 学术委员会主任:解思深院士Chairman of Academic Committee: Professor Si Shen Xie, PhD 实验室总体定位和主要研究方向 本实验室主要学术定位为在微电子向纳电子的发展过程中,当器件尺度逐渐接近甚至小于特征自由程、传统的微电子“scaling down”发展方式不再有效时,研究纳电子学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模式和所面临的基本物理和化学问题,为进一步发展基于新的工作原理的、更小、更快、功能更强大的集成芯片做准备。实验室研究性质基本为有重大应用牵引的基础研究,所有研究都是围绕着基于纳米材料的纳米器件来开展的。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 1、基于纳米材料的器件及集成 2、纳米材料和结构的物性及功能化 3、纳米材料和结构的可控制备 4、纳米材料的器件理论

2007年度总结报告 1、研究水平与贡献 实验室在2006-2007年度进一步整合了队伍、凝炼了研究方向,在实验室内加强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间的实质性合作,在碳纳米管器件、纳米器件单元材料的性能调控和纳米操纵等几个方面都有了突破,受到国际关注。本年度还完成了两件大事,一是顺利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对实验室的评估,并获得了评估专家的高度评价;二是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微纳加工超净实验室的基本建设,为实验室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研究方面的突出成果有:(1)在纳电子器件的制备和性能方面,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实现了在单根单壁碳纳米管上通过调节电极金属制备n型和p型场效应晶体管,并进而实现了反相器等碳纳米管器件,器件性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上述方法比前人所用的掺杂方法可控性更高并有利于集成。研究成果在Nano Letters等杂志上发表。 (2)在纳米结构的原位加工操纵方面,发明了碳纳米管“纳米刀”等一系列纳米加工和纳米操纵方法,并系统研究了单根纳米管、纳米线的性能影响因素。其中“纳米刀”能准确、可控、方便地加工单个纳米管和纳米线,是一种新技术,文章在Nanotechnology上作为封面发表并很快被Nature Nanotechonology, Nature China 和Small等杂志评价。 (3)发展了单壁碳纳米管局域能带调控的三种方法:温度阶跃生长法、图形基底生长法和SPM操纵法,为基于轴向能带调控思想的单壁碳纳米管器件集成技术奠定了基础,为碳纳米管电子器件的实用化提供了新的探索思路。主要成果在Nature Materials,Nano letters, JACS等杂志上发表,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 2、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 现有全职固定人员21人,其中长江学者1人、杰出青年2人、教授7人、副教授7人和副研2人。 有在站博士后7人、在读博士生50余人、在读硕士生20余人。 本年度张锦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侯士敏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 3、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 实验室人员多次担任国际会议和全国性会议的学术委员会委员、分会主席和程序委员。来自美国、英国等地的国际同行多人次来本实验室做学术报告。 实验室不断健全各种规章制度。 4、实验室大事记 本年度实验室完成了两件大事,一是顺利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对实验室的评估,并获得了评估专家的高度评价;二是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微纳加工超净实验室的基本建设,为实验室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纳米科技的发展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纳米科技的发展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论文 理学院 08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张箐 0836017

纳米科技的发展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纳米科技的起源: 纳米是长度度量单位,一纳米为十亿分之一米。纳米科技这一初始概念是已故美国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费恩曼(R.Feynman)于1959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作题为“在低部还有很大空间”的讲演中提出的。费恩曼指出:如果人类能够在原子或分子尺度上来加工材料、制备装置,则将会有许多激动人心的新发现。他还强调:人们需要新型的微型化仪器来操纵纳米结构并测定其性质。费恩曼憧憬说:试想,如果有一天,人们可以按自己的意志来安排一个个原子,将会产生怎样的奇怪现象。 与所有的天才假想一样,费恩曼的科学思想起初并未被接受。然而科技的迅猛发展很快证明了费恩曼是正确的。继费恩曼之后,许多科学家又尽情发挥想像力,从不同角度继续编织纳米技术的神奇梦想。 纳米科技的迅速发展是在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1980年代初,宾尼希(C.Binnig)和罗雷尔(H.Rohrer)等人发明了费恩曼所期望的纳米科技研究的重要仪器--扫描隧穿显微镜(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STM)。STM 不仅以极高的分辨率揭示出了“可见”的原子、分子微观世界,同时也为操纵原子、分子提供了有力工具,从而为人类进入纳米世界打开了一扇更加宽广的大门。 与此同时,纳米尺度上的多学科交叉迅速形成了一个有广泛学科内容和潜在应用前景的研究领域。1990年,纳米技术获得了重大突破。美国IBM公司阿尔马登研究中心(Almaden Research Center)的科学家使用STM把35个氙原子移动到各自的位置,组成了“IBM”三个字母,这三个字母加起来不到3纳米长。 1990年7月,第一届国际纳米科学技术大会和第五届国际扫描隧穿显微

新型高性能半导体纳米线电子器件和量子器件

项目名称:新型高性能半导体纳米线电子器件和量 子器件 首席科学家:徐洪起北京大学 起止年限:2012.1至2016.8 依托部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

一、关键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 国际半导体技术路线图(ITRS)中明确指出研制可控生长半导体纳米线及其高性能器件是当代半导体工业及其在纳米CMOS和后CMOS时代的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科学任务。本项目将针对这一科学挑战着力解决如下关键科学问题:(1)与当代CMOS工艺兼容、用于新型高性能可集成的纳电子器件的半导体纳米线阵列的生长机制和可控制备;(2)可集成的超高速半导体纳米线电子器件的工作原理、结构设计及器件中的表面和界面的调控;(3)新型高性能半导体纳米线量子电子器件的工作模式、功能设计和模拟、载流子的基本运动规律。 根据这些关键科学问题,本项目包括如下主要研究内容: (一)新型半导体纳米线及其阵列的可控生长和结构性能表征 在本项目中我们将采用可控生长的方法来生长制备高品质的InAs、InSb 和GaSb纳米线及其异质结纳米线和这些纳米线的阵列。 生长纳米线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选取衬底,我们将研究在InAs衬底上生长高品质的InAs纳米线,特别是要研究在大晶格失配的Si衬底上生长InAs纳米线的技术。采用Si衬底将大大降低生长成本并为与当代CMOS工艺的兼容、集成创造条件。关于InSb和GaSb纳米线的制备,人们还没有找到可直接生长高品质InSb和GaSb纳米线的衬底。我们将研究以InAs纳米线为InSb和GaSb纳米线生长凝结核的两阶段和多阶段换源生长工艺,探索建立生长高品质InSb和GaSb纳米线及其InAs、InSb和GaSb异质结纳米线的工艺技术。本项目推荐首席徐洪起教授领导的小组采用MOCVD 技术已初步证明这种技术路线可行。我们将进一步发展、优化InSb和GaSb纳米线的MOCVD生长工艺技术,并努力探索出用CVD和MBE生长InSb和GaSb纳米线的生长技术。CVD是一种低成本、灵活性高的纳米线生长技术,可用来探索生长大量、多样的InSb、InAs和GaSb纳米线及其异质结,可为项目前期的纳米器件制作技术的发展提供丰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