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调研大赛作品确定版

市场调研大赛作品确定版
市场调研大赛作品确定版

市场调查大赛

基于隐形加班的市场调查报告

兰州财经大学队:张克功杨虹洪

麻国晟肖明花指导老师:韩海波

调查前景 (3)

调查基本介绍 (3)

调查结果数据分析 (3)

基本信息分析 (3)

对隐形加班的认知 (11)

隐形加班的方式 (16)

隐形加班的程度 (18)

隐形加班的影响 (19)

隐形加班的态度 (20)

总结 (25)

附件 (25)

隐形加班调查报告

一.前言:

自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逐渐与世界经济接轨。中国在搭上世界这趟顺风车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加大了人们的工作强度。随着网络普及的不断加深,各种社交软件不断便利和丰富我们的生活,当然我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不得不为它带来的一系列不便而焦虑。近期,在上班族群体之间,出现了一个新词汇“隐形加班”,即上班族和网友吐槽休息时间被微信等社交工具侵蚀,用微信开会、布置任务、工作进度或其他话题,下班和周末也不例外,由于长时间处于接受信息、隐形加班的状态,许多上班族一直睡眠不好,而且时时处于焦虑状态。为了了解隐形加班的普及度、市民对它的认知度以及它所带来的影响等方面的问题,作为当代莘莘学子中的一员、本着对社会现状的深切关注,我们小组深入调查收集到一些数据,并以此数据为样本完成了这封关于隐形加班问题的调查分析报告。也许我们的数据不够权威,也许我们的分析不够准确,但我们有自己的角度、自己的眼光、自己的方法。它代表我们自己的声音。希望所有上班族和即将步入社会的学生能够深入理解隐形加班,意识到自己的加班状况。在利用网络便利的同时捍卫自己的休息时间,消除网络给我们带来的焦虑,还自己和家人一个健康快乐的生活。

二.调查基本介绍:

1、调查课题:网络时代的焦虑——“隐形加班”

2、调查目的:了解隐形加班的普及度、大众对隐形加班的认知度以及隐形加班带来的

影响,让大众认识到自己的隐形加班状况以采取措施来尽量消除它所带来的影响。

3、调查对象:上班族

4、调查总体及方法:结合基于问卷星平台的网上调查和以市为例进行问卷的发放来收

集数据。网上调查我们利用QQ、微信等社交工具散布进行调查;对于问卷的发

放我们选择在市的西关十字、街、省政府、东部等人群相对密集的区域随机发放。

5、调查精度:此次共发放问卷1020份,回收问卷1000份,其中拦截调查回收400

份,占比40%,网络问卷回收600份,占比60%。有效回收率是98.04% 。

6、调查程序:确定调查问题——设计调查方案——数据的采集——数据的审核、整理、

录入——拟写调查报告

三.调查结果数据分析:

(一)、基本信息

1.调查对象的性别构成:

性别比例的饼状图

对于性别的调查,旨在探究隐形加班是否对不同性别的人群存在不同的影响。本次网络时代隐形加班的调查中,受访者的性别比例为:男性占总体的57.7%,女性占42.3%;由于我们小组的课题为网络时代的隐形加班,被受访者限定于工作人群,考虑实地随机访问时不同性别被访者表现出的警惕性和配合度的不同,男性较于女性更为容易配合组员调查,以及不同性别的社会分工存在差异等客观因素,我们认为样本的性别比例构成较符合实际情况。

2.调查对象的年龄构成:

年龄分布饼状图N Valid 1000

Missi

ng

Frequency Percent

Valid

Percent

Cumulative

Percent

Valid 18~25 652 65.2 65.2 65.2

25~35 240 24.0 24.0 89.2

35~45 67 6.7 6.7 95.9

45~55 34 3.4 3.4 99.3

55以上7 .7 .7 100.0

Total 1000 100.0 100.0

89.2%,35至45的占6.7%,45至55的占3.4%,55以上的占0.7%。从该问题的调查结果来看18至35岁的被访者居多,55以上的比例最小,可能考虑到这个年龄段的人不太上网,参与调查的人数少也就在合理的围之了。

3.调查对象的城市分布:

城市分布饼状图

果,参与调查的对象中,工作地为一线城市的有10.3%,二线城市有15.4%,三线城市的有61.9%,四线城市有6.6%,四线以外地区的有5.8%。从结果分析,此次调查的样本相对集中于二、三线城市,但总体来看地区分布具备全面性。

4.调查对象受教育程度的状况分析

学历分布饼状图

为27.0%,中小学学历为9.7%,硕士及以上学历为7.1%。说明本次调查的受访者的学历偏中上水平,反映了如今用人单位的要求,学历分布不均匀但全面,对本次网络时代隐形加班认知度的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分析样本。

5.受访者工作的行业分布情况:

工作性质分布饼状图

分析隐形加班存在的广泛性以及程度、影响等是否以工作单位性质为区分。数据显示,在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工作的占13.4%,在外资及合资企业的占7.8%,在国有企业工作的有15.7%,在民营企业工作的有26%,还有36.2%的参与者选了其他。

6 调查对象的职业分布: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