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递质简介

神经递质简介
神经递质简介

神经递质简介

neurotransmitter

在化学突触传递中担当信使的特定化学物质。简称递质。随着神经生物学的发展,陆续在神经系统中发现了大量神经活性物质。

[编辑本段]

一、神经递质的生活周期

在中枢神经系统(CNS)中,突触传递最重要的方式是神经化学传递。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后立即与相应的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产生突触去极化电位或超极化电位,导致突触后神经兴奋性升高或降低。神经递质的作用可通过两个途径中止:一是再回收抑制,即通过突触前载体的作用将突触间隙中多余的神经递质回收至突触前神经元并贮存于囊泡;另一途径是酶解,如以多巴胺(DA)为例,它经由位于线粒体的单胺氧化酶(MAO)和位于细胞质的儿茶酚胺邻位甲基转移酶(COMT)的作用被代谢和失活。

[编辑本段]

二、神经递质的特征

神经递质必须符合以下标准:①、在神经元内合成。②、贮存在突触全神经元并在起极化时释放一定浓度(具有显著生理效应)的量。③、当作为药物应用时,外源分子类似内源性神经递质。④、神经元或突触间隙的机制是对神经递质的清除或失活。如不符合全部标准,称为“拟订的神经递质”。

[编辑本段]

三、神经递质的分类

脑内神经递质分为四类,即生物原胺类、氨基酸类、肽类、其它类。生物原胺类神经递质是最先发现的一类,包括: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A)、5-羟色胺(5-HT)也称(血清素)。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包括:γ-氨基丁酸(GABA)、甘氨酸、谷氨酸、组胺、乙酰胆碱(Ach)。肽类神经递质分为:内源性阿片肽、P物质、神经加压素、胆囊收缩素(CCK)、生成抑素、血管加压素和缩宫素、神经肽y。其它神经递质分为:核苷酸类、花生酸碱、阿南德酰胺、sigma受体(σ受体)。

重要的神经递质和调质有:①乙酰胆碱。最早被鉴定的递质。脊椎动物骨骼肌神经肌肉接头、某些低等动物如软体、环节和扁形动物等的运动肌接头等,都是以乙酰胆碱为兴奋性

递质。脊椎动物副交感神经与效应器之间的递质也是乙酰胆碱,但有的是兴奋性的(如在消化道),有的是抑制性的(如在心肌)。中国生理学家张锡钧和J.H.加德姆(1932)所开发的以蛙腹直肌标本定量测定乙酰胆碱的方法,对乙酰胆碱的研究起了重要作用,至今仍有应用价值。②儿茶酚胺。包括去甲肾上腺素(NAd)、肾上腺素(Ad)和多巴胺(DA)。交感神经节细胞与效应器之间的接头是以去甲肾上腺素为递质。③5-羟色胺(5-HT)。5-羟色胺神经元主要集中在脑桥的中缝核群中,一般是抑制性的,但也有兴奋性的。中国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在针刺镇痛中5-羟色胺起着重要作用。④氨基酸递质。被确定为递质的有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和甘氨酸(Gly)。谷氨酸是甲壳类神经肌肉接头的递质。γ氨基丁酸首先是在螯虾螯肢开肌与抑制性神经纤维所形成的接头处发现的递质。后来证明γ-氨基丁酸也是中枢的抑制递质。以甘氨酸为递质的突触主要分布在脊髓中,也是抑制性递质。⑤多肽类神经活性物质。近年来发现多种分子较小的肽具有神经活性,神经元中含有一些小肽,虽然还不能肯定它们是递质。如在消化道中存在的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胆囊收缩素等都被证明也含于中枢神经元中.

前文已述及突触传递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化学递质来完成的(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的情况也是如此)。一个化学物质被确认为神经递质,应符合以下条件:①在突触前神经元内具有全盛递质的前体物质和合成酶系,能够合成这一递质;②递质贮存于突触小泡以防止被胞浆内其它酶系所破坏,当兴奋冲动抵达神经末梢时,小泡内递质能释放入突触间隙;③递质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特殊受体,发挥其生理作用,用电生理微电泳方法将递质离子施加到神经元或效应细胞旁,以模拟递质释放过程能引致相同的生理效应;④存在使这一递质失活的酶或其他环节(摄取回收);⑤用递质拟似剂或受体阻断剂能加强或阻断这一递质的突触传递作用。在神经系统内存在许多化学物质,但不一定都是神经递质,只有符合或基本上符合以上条件的化学物质才能认为它是神经递质。关于神经递质,首先是在外周迷走神经对心脏抑制作用的环节上发现的。

(一)外周神经递质

1.乙酰胆碱在蛙心灌注实验中观察到,刺激迷走神经时蛙心活动受到抑制,如将灌流液转移到另一蛙心制备中去,也可引致后一个蛙心的抑制。显然在迷走神经兴奋时,有化学物质释放出来,从而导致心脏活动的抑制。后来证明这一化学物质是乙酰胆碱,乙酰胆碱是迷走神经释放的递质。以后在许多其他器官中(例如胃肠、膀胱、颌下腺等),刺激其副交感神经也可在灌注液中找到乙酰胆碱。由此认为,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都是释放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释放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

自主神经系统神经末梢的化学传递

人进行了上颈交感神经节的灌流,见到刺激节前纤维可以灌流液中获得乙酰胆碱,所以节前纤维的递质也是乙酰胆碱。现已明确躯体运动纤维也是胆碱能纤维。节前纤维和运动神

经纤维所释放的乙酰胆碱的作用,与菸碱样作用(N样作用);而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所释放的乙酰胆碱的作用,也毒蕈碱的药理作用相同,称为毒蕈碱样作用(M样作用)。

2.去甲肾上腺素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递质比较复杂。本世纪初,有人见到肾上腺素对效应器的广泛作用与交感神经的作用极为相似,因此设想交感神经可能是通过末梢释放肾上腺素而对效应器起作用的。后来,在猫的实验中观察到,刺激支配尾巴的交感神经可以引致尾巴上毛的竖立和血管收缩,同时该动物的去神经支配的心脏活动加速;如果将自尾巴回流的静脉结扎,再刺激这一交感神经就只能引致尾巴上毛的竖立和血管收缩,却不能引致心脏活动的加速。由此设想,支配尾巴的交感神经末梢能释放一种化学物质,由静脉回流于心脏,这种物质在当时称为交感素。交感素比乙酰胆碱的性质稳定,当有大量释放时不易破坏,在一般情况下有可能经血液循环作用于较为远隔的效应器官。后来,在刺激支配其他器官的交感神经时,均证明静脉血中出现交感素。曾有人指出,交感素是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的混合物,而主要是去甲肾上腺素。现已明确,在高等动物中由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仅是去甲肾腺上素,而不含肾上腺素;因为在神经末梢只能合成去甲肾上腺素,而不能进一步合成肾上腺素,由于末梢中不含合成肾上腺素所必需的苯乙醇胺氮位甲基移位酶。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肾上腺素能纤维。但是,不是所有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都是肾上腺素能纤维,像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和骨骼肌的交感舒血管纤维却是胆碱能纤维。

3.嘌呤类和肽类递质自主神经的节后纤维除胆三能和肾上腺素能纤维外,还有第三类纤维。第三类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是嘌呤类和肽类化学物质。有人在实验中观察到,刺激这类神经时实验标本灌流液中可以找到三磷酸腺苷及其分解产物;而三磷酸腺苷对有肠肌的作用与这类神经的作用极相似,两者均可引致肠肌的舒张和肠肌细胞电位的超极化。因此认为这类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是三磷酸腺苷,是一种腺嘌呤化合物。但也有人认为这类神经释放的递质是肽类化合物,因为免疫细胞化学的研究证实自主神经某些纤维末梢的大颗粒囊泡中含有血管活性肠肽,刺激迷走神经时能引致血管活性肠肽的释放。血管活性肠肽能使胃肠平滑肌舒张,胃的容受性舒张可能就是由于迷走神经节后纤维释放血管活性肠肽递质而实现的。第三类纤维是非胆碱能和非肾上腺素能纤维,主要存在于胃肠,其神经元细胞体位于壁内神经丛中;在胃肠上部它接受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的支配。

(二)中枢神经递质

1.乙酰胆碱闰绍细胞(Renshaw cell)是脊髓前角内的一种神经元,它接受前角运动神经元轴突侧支的支配,它的活动转而反馈抑制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活动。目前知道,前角运动神经元支配骨骼肌的接头处递质为乙酰胆碱,则其轴突侧支与闰绐细胞发生突触联系,也必定释放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用电生理微电泳法将乙酰胆碱作用于闰绍细胞,确能引致其放电;用N型受体阻断剂后,乙酰胆碱的兴奋作用即被阻断,说明这一突触联系的乙酰胆碱作用与神经肌接头处一样都是N样作用.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与闰绍细胞的反馈联系

位于丘脑后部腹侧的特异感觉投射神经元是胆碱能神经元,它们和相应的皮层感觉区神经元形成的突触是以乙酰胆碱为递质的。例如,刺激视神经时,枕叶皮层17区等处的乙酰胆碱释放增多。

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参见第三节)的各个环节似乎都存在乙酰胆碱递质。例如,脑干脑状结构内某些神经元对乙酰胆碱敏感;刺激中脑网状结构使脑电出现快波时,皮层的乙酰胆碱释放明明显增加;用组织化学法显示脑干网状结构的乙酰胆碱上行通路,发现其与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通路有相似之外。

尾核含有丰富的乙酰胆碱、胆碱乙酰移位酶和胆碱酯酶,尾核内有较多的神经元对乙酰胆碱敏感,壳核与苍白球内某些神经元也对乙酰胆碱敏感。由此看来,纹状体内存在乙酰胆碱递质系统。

此外,边缘系统的梨状区、杏仁核、海马内某些神经元对乙酰胆碱也起兴奋反应,这种反应能被阿托品阻断,说明这些部位也可能存在乙酰胆碱递质系统。

综上所述,乙酰胆碱肯定是中枢的递质,而且分布比较广泛。

2.单胺类单胺类递质是指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由于动物实验中采用了荧光组织化学方法,目前对中枢内单胺类递质系统了解得比较清楚。

图10-8 单胺类递质的通径

多巴胺递质系统主要包括三部位:黑质-纹状体部分、中脑边缘系统部分和结节、漏斗部分。黑质-纹状体部分的多巴胺能神经元位于中脑黑质,其神经纤维投射到纹状体。脑内的多巴胺主要由黑质制造,沿黑质-纹状体投射系统分布,在纹状体贮存(其中以尾核含量最多)。破坏黑质或切断黑质-纹状体束,纹状体中多巴胺的含量即降低。用电生理微电泳法将多巴胺作用于纹状体神经元,主要起抑制反应。中脑位于边缘部分的多巴胺能神经元位于中脑脚间核头端的背侧部位,其神经纤维投射到边缘前脑。结节-漏斗部分的多巴胺能神经元位于下丘脑弓状核,其神经纤维投射到正中隆起。

去甲肾上腺素系统比较集中,极大多数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位于低位脑干,尤其是中脑网状结构、脑桥的蓝斑以及延髓网状结构的腹外侧部分。按其纤维投射途径的不同,可分为三部分:上行部分、下行部分和支配低位脑干部分。上行部分的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边缘前脑和下丘脑。下行部分的纤维下达脊髓背角的胶质区、侧角和前角。支配低位脑干部分的纤维,分布在低位脑干内部。

5-羟色胺递质系统也比较集中,其神经元主要位于低位脑干近中线区的中缝核内。按其纤维投射途径的不同,也可分为三部分:上行部分、下行部分和支配低位脑干部分。上行部分的神经元位于中缝核上部,其神经纤维投射到纹状体、丘脑、下丘脑、边缘前脑和大脑皮层。脑内5-羟色胺主要来自中缝核上部,破坏中缝核上部可使脑内5-羟色胺含量明显降低。下行部分的神经元位于中缝核下部,其神经纤维下达脊髓背角的胶质区、侧角和前角。支配低位脑干部分的纤维,分布在低位脑干内部。

3.氨基酸类现快明确存在氨基酸类递质,例如谷氨酸、门冬氨酸、甘氨酸和γ-氨基丁酸。

在脑脊髓内谷氨酸含量很多,分布很广,但相对来看,大脑半球和脊髓背侧部分含量较高。用电生物微电泳法将谷氨酸作用于皮层神经元和脊髓运动神经地,可引致突触后膜出现类似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反应,并可导致神经元放电。由此设想,谷氨酸可能是感觉传入神经纤维(粗纤维类)和大脑皮层内的兴奋型递质。

用电生理微电泳法将甘氨酸作用于脊髓运动神经元,可引致突触后膜出现类似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反应。闰绍细胞轴突末梢释放的递质就是甘氨酸,它对运动神经元起抑制作用。

γ-氨基丁酸在大脑皮层的浅层和小脑皮层的浦肯野细胞层含量较高。用电生理微电泳法将γ-氨基丁酸作用于大脑皮层神经元和前庭外侧核神经元(直接受小脑皮层浦肯野细胞支配),可引致突触后膜超极化。由此设想,γ-氨基丁酸可能是大脑皮层部分神经元和小脑皮层浦肯野细胞的抑制性递质。此外,纹状体-黑质的纤维,也是释放γ-氨基西酸递质的。

上述的抑制是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而发生的,因此是突触后抑制。所以甘氨酸和γ-氨基丁酸均是突触后抑制的递质。已知,γ-氨基丁酸也是突触前抑制的递质;当γ-氨基丁酸作用于轴突末梢时可引致末梢支极化,使末梢在冲动抵达时递质释放量减少,从而产生抑制效应(参见第二节)。γ-氨基丁酸对细胞体膜产生超极化,而对末梢轴突膜却产生去极化,其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有人认为,γ-氨基丁酸的作用是使膜对CI-的通透性增升高;在细胞体膜对CI-的通透性升高时,由于细胞外CI-浓度比细胞内CI-浓度高,CI-由细胞外进入细胞内,因此产生超极化;在末梢轴突膜对CI-通透性升高时,由于轴浆内CI-浓度比轴突外CI-高,CI-由轴突内流向轴突外,因此产生去极化。所以γ-氨基丁酸的作用是使CI-通透性升高,造成超极化还是去极化,取决于细胞内外CI-的浓度差。

4.肽类早已知道神经元能分泌肽类化学物质,例如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分泌升压素(九肽)和催产素(九肽);下丘脑内其他肽能神经元能分泌多种调节腺垂体活动的多肽,如促甲状腺释放激素(TRH,三肽)、促性腺素释放激素(GnRH,十肽)、生长抑素(GHRIH,十四肽)等。由于这些肽类物质在分泌后,要通过血液循环才能作用于效应细胞,因此称为神经激素。但现已知,这些肽类物质可能还是神经递质。例如,室旁核有向脑干和脊髓投射的纤维,具有调节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活动的作用(其递质为催产素),并能抑制痛觉(其递质为升压素)。在下丘脑以外脑区存在TRH和相应的受体,TRH能直接影响神经元的放电活动,提示TRH可能是神经递质。

脑内具有吗啡样活性的多肽,称为阿片样肽。阿片样肽包括β-内啡肽、脑啡肽和强啡肽三类。脑啡肽是五肽化合物,有甲硫氨酸脑啡肽(M-ENK)和亮氨酸脑啡肽(L-ENK)两种。脑啡肽与阿片受体常相伴而存在,微电泳啡肽可命名大脑皮层、纹状体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神经元的放电受到抑制。脑啡肽在脊髓背角胶质区浓度很高,它可能是调节痛觉纤维传入活动的神经递质。

脑内还有胃肠肽存在,例如胆囊收缩素(CCK)、促胰液素、胃泌素、胃动素、血管活性肠肽、胰高血糖素等。CCK有抑制摄食行为的作用。许多胆碱能神经元中含有血管活性肠肽,它可能具有加强乙酰胆碱作用的功能。此外,脑内还有其他肽类物质,例如P物质、神经降压素、血管紧张素Ⅱ等。P物质是十一肽,它可能是第一级感觉神经元(属于细纤维类)释放的兴奋性递质,与痛觉传入活动有关。神经降压素在边缘系统中存在。血管紧张素Ⅱ的主要作用可能在于调节单受类纤维的递质释放。

5.其他可能的递质近来年研究指出,一氧化氮具有许多神经递质的特征。某些神经元含有一氧化氮合成酶,该酶能使精氨酸生成一氧化氮。生成的一氧化氮从一个神经元弥散到另一神经元中,而后作用于鸟苷酸环化酶并提高其活力,从而发挥出生理作用。因此,一氧化氮是一个神经元间信息沟通的传递物质,但与一般递质有区别:①它不贮存于突触小泡中;

②它的释放不依赖于出胞作用,而是通过弥散;③它不作用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而是作用于鸟苷酸环化酶。一氧化氮与突触活动的可塑性可能有关,因为用一氧化氮合成酶抑制剂后,海马的第时程增强效应被完全阻断(参见第六节中“学习和记忆的机制”)。此外,组织胺也可能是脑内的神经递质。

[编辑本段]

四、递质与调质的概念

递质是指神经末梢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它能作用于支配的神经元或效应细胞膜上的受体,从而完成信息传递功能。调质是指神经元产生的另一类化学物质,它能调节信息传递的效率,增强或削弱递质的效应。但是也有人把递质概念规定得非常严格,认为只有作用于膜受体后导致离子通道开放从而产生兴奋或抑制的化学物质才能称为递质;其他一些作用于膜受体后通过第二信使转而改变膜的兴奋性或其它递质释放的化学物质,均应称为调质。根据后一种观点,递质为数不多,氨基酸类物质是递质,神经肌接头部位释放的乙酰胆碱也是递质,而肽类物质一般均属于调质。但是一般来说,递质与调质无明确划分的界限,调质是从递质中派生出来的概念,不少情况下递质包含调质;前文就没有把两者严格区分开来,统称为递质。

[编辑本段]

五、递质的共存

长期来认为,一个神经元内只存在一种递质,其全部神经末梢均释放同一种递质。这一原则称为戴尔原则(Dale’s principle)。近来来,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到,一个神经元内可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递质(包括调质),因此认为戴尔原则并不正确。但是戴尔的原先观点认为,一个神经元的全部神经末梢均释放相同的递质;他并没有限定一个神经元只能含一种递质。因此,戴尔的观点还是对的,而戴尔原则则是需要修改的。

在无脊椎动物的神经元中,观察到多巴胺和5-羟色胺递质可以共存。在高等动物的交感神经节神经节发育过程中,去甲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可以共存。此外,在大鼠延髓的神经元中观察到5-羟色胺和P物质共存;在上颈交感神经节中神经元中观察到去甲肾上腺素和脑啡肽共存。有人认为肽类递质可能都是与其他递质共存的。递质共存的生理意义,目前尚未清楚了解;可能两种递质在同时释放后起着不同的生理作用,有利于发挥突触传递作用。[编辑本段]

六、递质的合成、释放和失活

1.递质的合成

乙酰胆碱是由胆碱和乙酰辅酶A在胆碱乙酰移位酶(胆碱乙酰化酶)的催化作用下合成的。由于该酶存在于胞浆中,因此乙酰胆碱在胞浆中合成,合成后由小泡摄取并贮存起来。去甲肾上腺素的合成以酪氨酸为原料,首先在酪氨酸羟化酶的催化作用下合成多巴,再在多巴脱羧酶(氨基酸脱竣酶)作用下合成多巴胺(儿茶酚乙胺),这二步是在胞浆中进行的;然后多巴胺被摄取入小泡,在小泡中由多巴胺β羟化酶催化进一步合成去甲肾上腺素,并贮存于小泡内。多巴胺的合成与去甲肾上腺素揆民前二步是完全一样的,只是在多巴胺进入小泡后不再合成去甲肾上腺素而已,因为贮存多巴胺的小铴内不含多巴胺β羟化酶。5-羟色胺的合成以色氨酸为原料,首先在色氨酸羟化酶作用下合成5-羟色氨酸,再在5-羟色胺酸脱竣酶(氨基酸脱竣酶)作用下将5-羟色氨酸合成5-羟色胺,这二步是在胞浆中进行的;然后5-羟色胺被摄取入小泡,并贮存于小泡内。γ-氨基丁酸是谷氨酸在谷氨酸脱羧催化作用下合成的。肽类递质的全盛与其他肽类激素的合成完全一样,它是由基因调控的,并在核糖体上通过翻译而合成的。

2.递质的释放

当神经冲动抵达末梢时,末梢产生动作电位和离子转移Ca2+由膜外进入膜内,使一定数量的小泡与突触前膜紧贴融合起来,然后小泡与突触前膜粘合处出现破裂口,小泡内递质和其他内容物就释放到突触间隙内。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的过程,称为出胞(exocytosis)或胞裂外排。在这一过程中,Ca2+的转移很重要。如果减少细胞外Ca2+浓度,则递质释放就受到抑制;而增加细胞外Ca2+的浓度则递质释放增加。这一事实说明,Ca2+由膜外进入膜内的数量多少,直接关系到递质的释放量;Ca2+是小泡膜与突触前膜紧贴融合的必要因素。一般认为,Ca2+可能有两方面的作用:①降低轴浆的粘度,有利于小泡的移动;②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位,便于小泡与突触前膜接触而发生融合。小泡破裂把递质和其他内容物释放到突触间隙时,其外壳仍可留在突触前膜内(也可与突触前膜融合,成为突触前膜的组成部分),以后仍旧可以重新恢复原样,继续合成并贮存递质。

突触处递质释放过程

3.递质的失活

进入突触间隙的乙酰胆碱作用于突触后膜发挥生理作用后,就被胆碱酯酶水解成胆碱和乙酸,这样乙酰胆碱就被破坏而推动了作用,这一过程称为失活。去甲肾上腺素进入突触间隙并发挥生理作用后,一部分被血液循环带走,再在肝中被破坏失活;另一部分在效应细胞内由儿茶酚胺内由儿茶酚胺位甲基移位酶和单胺氧化酶的作用而被破坏失活;但大部分是由突触前膜将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回收到突触前膜处的轴浆内并重新加以利用。多巴胺的失活与去甲肾上腺素的失活相似,它也是由儿茶酚胺氧位甲基移位酶和单胺氧化酶的作用而被破坏失活。突触前膜敢能再摄取多巴胺加以重新利用。5-羟色胺的失活也与去甲肾上腺素的失活相似,单胺氧化酶等能使5-羟色胺降解破坏,突触前膜也能再摄取5-羟色胺加以重新利用。氨基酸递质在发挥作用后,能被神经元和神经胶质再摄取而失活。肽类递质的失活是依靠酶促降解,例如通过氨基肽酶、羧基肽酶和一些内肽酶的降解而失活。

[编辑本段]

七、受体学说

1.胆碱能受体

上世纪末发现阿托品能阻断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对效应器的作用,当时认为效应器具具有一种接受物质,阿托品与接受物质结合后就阻断了副交感神经的作用。研究证实了这一设想,例如刺激支配颌下腺的副交感神经则唾液分泌量增加,如果先用阿托品后再刺激神经则唾液分泌量不再增加,而此时末梢乙酰胆碱的释放量并不见减少。这说明阿托品不影响神经末梢递质的释放过程,而是直接作用于效应器上。效应器上的接受物质后来就称为受体。

递质的受体一般是指突触后膜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某些特殊部分,神经递质必须通过与受体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受体的本质和发挥作用和机制已在第二章详述。如果受体事先被药物结合,则递质就很难再与受体相结合,于是递质就不能发挥作用。这种能与受体相结合,从而占据受体或改变受体的空间结构形式,使递质不以发挥作用的药物称为受体阻断剂。

受体阻断剂的不断发现,对递质与受体的作用关系有了更多的了解。前文述及乙酰胆碱有两种作用,实际上是由于存在两种不同的乙酰胆碱能受体而形成的。一种受体广泛存在于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细胞上,当乙酰胆碱与这类受体结合后就产生一系列副交感神经末梢兴奋的效应,包括心脏活动的抑制、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胃肠平滑肌的收缩、膀胱逼尿肌的收缩、虹膜环形肌的收缩、消化腺分泌的增加等。这类受体也能与毒蕈碱相结合,产生相似的效应。因此这类受体称为毒蕈碱受体(M型受体,muscarinic receptor),而乙酰胆碱与之结合所产生的效应称为毒蕈碱样作用(M样作用)。阿托品是M型受体阻断剂,它仅能和M型受体结合,从而阻断乙酰胆碱的M样作用。

另一种胆碱能受体存在于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神经元的突触后膜和神经肌接头的终板膜上,当乙酰胆碱与这类受体结合后就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终板电位,导致节神经元和骨骼肌的兴奋。这类受体也能与菸碱相结合,产生相似的效应。因此这类受体也称为菸碱型受体(N型受体,nicotinic receptor),而乙酰胆碱与之结合所产生的效应称为菸碱样作用(N样作用)。

通过采用不同受体阻断剂的研究,现已证明M型和N型受体均可进一步分出向种亚型。M型受体至少已分出M1、M2和M3三种亚型。M1受体主要分布在神经组织中;M2受体主要分布在心脏,在神经和平滑肌上也有少量分布;M3受体主要分布在外分泌腺上,神经和平滑肌也有少量分布。N型受体可分出N1和N2两种亚型。神经节神经元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为N1受体,终板膜上的受体为N2受体。简箭毒能阻断N1和N2受体的功能,六烃季铵主要阻断N1受体的功能,十烃季铵主要阻断N2受体的功能,从而阻断乙酰胆碱的N 样作用。

支配汁腺的交感神经和骨骼肌的交感舒血管纤维,其递质也是乙酰胆碱;由于阿托品能阻断其作用,所以属于M型受体。

2.肾上腺素能受体

多数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去甲肾上腺素,其对效应器的作用既有兴奋性的,也有抑制性的。效应不同的机制是由于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不同。能与儿茶酚胺(包括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结合的受体有两类,一类为α型肾上腺素能受体(简称α受体),另一类为β型肾上腺素能受体(简称β受体)。儿茶酚胺与α受体结合的产生的平滑肌效应主要是兴奋性的,包括血管收缩、子宫收缩、虹膜辐射状肌收缩等;但也有抑制性的,如小肠舒张。儿茶酚胺与β受体结合后产生的平滑肌效应是抑制性的,包括血管舒张、子宫舒张、小肠舒张、支气管舒张等;但产生的心肌效应却是兴奋性的。有的效应器仅有α受体,有的仅有β受体,有的α和β受体均有(表10-3)。目前知道,心肌细胞上除有β受体外,也有α受体,但受体的作用较明显。例如,心肌α受体兴奋可引致收缩力加强,但其作用比β受体兴奋的作用要弱;而且心肌β受体兴奋可引致心率加快,而α受体却不能加快心率。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单胺类神经递质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 单胺类神经递质 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 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 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 “单胺类神经递质”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单胺类神经递质 中枢神经递质。 包括儿茶酚胺和吲哚胺两大类。 儿茶酚胺包括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 吲哚胺主要是5-羟色胺。 主要在神经元胞体内由芳香族氨基酸β位羟化而生成。如5-羟色胺由色氨酸羟化生成,儿茶酚胺由酪氨酸羟化生成。 沿微管或微丝在轴突内向神经末梢传输,存贮在神经末梢的囊泡中。 神经元兴奋时,神经冲动传至神经末梢,囊泡破裂,它就被释放到突触间隙。 其中大部分扩散到突触后膜,与那里的受体结合,产生神经信息细胞间传递的生物效应;少部分又为突触前膜重摄取,成为囊泡中存贮物的一个来源;还有一部分被甲基化或氧化而遭破坏;也有一部分扩散到距离较远的突触前细胞膜上,与那里的受体结合,调节突触前细胞对单胺类递质的合成与释放过程。 在脑内的分布很不均匀。

在脑干和间脑中形成14个儿茶酚胺能神经元群和一系列小的5-羟色胺能神经元群。 自脑干下部向上排列的A1-A14的儿茶酚胺能核团中,A1-A7是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最大的核团称蓝斑(A6);A8-A10位于中脑,是多巴胺能神经元群,最大核团为A9区,位于黑质致密部,发出的纤维终止于纹状体,称黑质-纹状体多巴胺通路;A11-A14区分布在下丘脑,由此发出的纤维终止于正中隆起,与内分泌功能的神经调节有关。 5-羟色胺能神经元主要集中在脑干正中缝附近的一系列小核团中,发出的纤维与去甲肾上腺激素能纤维平行行走,共同调节脑的兴奋性水平。

神经系统图谱分析

边缘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班级:生物科学2班 学号:41008054 姓名:王兵

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是由边缘叶的概念衍生而来的。在大脑半球内侧面有一由扣带回、海马旁回及海马回钩等在大脑与间脑交接处的边缘连接成一体,故称边缘叶。边缘系统所包括的大脑部位相当广泛,如梨状皮层、内嗅区、眶回、扣带回、胼胝体下回、海马回、脑岛、颞极、杏仁核群、隔区、视前区、下丘脑、海马以及乳头体都属于边缘系统。边缘系统的主要部分环绕大脑两半球内侧形成一个闭合的环,故此得名。此外,中脑被盖部分的一些神经核团以及中央灰质也因和边缘系统的联系密切而被称为边缘中脑区。 边缘系统大致分为三个部分:1、颞叶内侧边缘系统结构, 包括海马结构、杏仁体、扣带回和嗅周皮质( 而嗅脑则指大脑半球中接受与整合嗅觉冲动的皮质部分,主要包括嗅球、嗅束、嗅三角、前穿质、杏仁体和海马旁回前部等);2、丘脑内侧核团,有内侧背核和前部核团;3、额叶的腹内侧部分,包括眶额皮质、前额叶内侧。 边缘系统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复杂,其中有4个传导束,即①穹窿:连接海马、隔区、下丘脑、丘脑以及中脑的往返纤维所组成的传导束;②髓纹:联系嗅皮层、隔区、缰核以及边缘中脑区的传导束;③终纹:连接杏仁核群与下丘脑的传导束; ④内侧前脑束:连接前脑边缘系统各部分和中脑边缘区的重要传导束。 边缘系统的大体位置图

边缘系统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调节内脏活动 刺激边缘系统的后眶回、扣带回、岛叶、颞极、梨状皮层、旁杏仁皮层、后海马皮层等部位,可以引起人及动物的呼吸、血管以及其他内脏反应。刺激下丘脑不同部分所引起的内脏反应最为明显,在出现竖毛、瞳孔扩大的同时,血压急剧升高,心率加快以及出现饮水、摄食、排尿、排粪、流涎和呕吐等反应。刺激眶回皮层,可引起血压下降,心率变慢。此外,边缘系统还可以通过下丘脑-垂体系统的所谓神经体液途径,影响下丘脑各种神经分泌,从而影响相应垂体激素的分泌,导致内脏功能活动的改变。 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内的感觉信息 在低等脊椎动物,大脑的海马结构能够接受各种感觉刺激的影响。在高等哺乳动物,躯体、听觉以及视觉等感觉冲动能够传入海马;刺激边缘系统的下丘脑前区、扣带回等部位可以使痛阈升高;刺激杏仁核群能够使丘脑内膝状体的听觉信息受到阻抑。 三、影响或产生情绪 损伤猴、猫、狗等动物的杏仁前核、海马、视交叉前区、穹窿、嗅结节及隔区,可使动物出现“假怒”反应或“愤怒的行为”。也有研究证明,如果只将扣带回损坏而不伤及大脑新皮层,常使动物的情绪反应减弱或不易出现。发怒的阈值升高,出现一种“社会性的淡漠”或是“失却恐惧”的症状。这时,动物对于平常必须躲避的有害刺激,表现得无动于衷。 切除猫的杏仁核之后,出现与情绪反应有关的性功能亢进、性反应增强。切除猕猴的杏仁核,可使其行为在群居生活中由统治者的地位变为从属者的地位。临床研究表明,损伤边缘系统较为广泛的区域之后,病人极易发怒,在社交场合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反应。这和利用动物所获得的实验结果也很相近。 临床病例表明,双侧下丘脑腹内侧核受到肿瘤侵犯之后,病人经常出现攻击性行为。 研究证明,用电流刺激猫的边缘中脑区,会引起怒叫和攻击等情绪反应。位于滑车神经核平面的中脑外侧被盖区也被称之为怒叫中枢。 虽然边缘系统中许多部位的活动都能影响或产生情绪反应,但就整个系统而言,则难以定出某种情绪反应活动的中枢代表区的严格位置。在大多数情况下,各种情绪代表区在边缘系统内部有广泛的重叠范围。

单胺类神经递质病因和危害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单胺类神经递质病因和危害 导语:单胺类神经递质,是对身体危害比较严重的一种疾病,如果得了这种疾病,特别对于肾脏的危害是比较严重的,所以很多人,为了保障自己身体的健 单胺类神经递质,是对身体危害比较严重的一种疾病,如果得了这种疾病,特别对于肾脏的危害是比较严重的,所以很多人,为了保障自己身体的健康,就想了解一下它的病因以及危害有哪些?为了你能全面的了解,就来一起看看下面详细解答。 单胺类神经递质主要包含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5- 羟色胺(5-HT)、多巴胺(DA)。 5-羟色胺(5-HT) 5-HT作为神经递质主要分布于松果体和下丘脑。在刺激因素的作用下,则从颗粒内释放、弥散到血液,并被血小板摄取和储存。5-HT能神经元系统广泛作用于额前皮质、边缘系统、垂体活性以及性行为。5-HT假说认为抑郁症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中5-HT释放减少,突触间隙含量下降所致。大量研究进一步证实5-HT在抑郁症的病理生理以及抗抑郁药物机制中的作用。5-HT对雌激素及孕激素比较敏感,5-HT能神经元系统可能随着卵巢激素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改变而改变。分娩前后体内激素的急剧变化,5-HT能神经元是否发生改变而导致抑郁的发生?但目前关于5-HT与PPD的研究较少。有研究报道PPD患者血浆5-HT 含量低于对照组[5],EPDS得分与5-HT含量呈负相关。但作者认为可能由于高血浆OFQ水平抑制5-HT的释放、合成所致。 多巴胺(DA) DA是下丘脑和脑垂体腺中的关键性神经递质。DA能神经系统在快感与行为动机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其含量或者功能异常以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神经递质共存现象

【专题】神经生理的递质共存问题 和大家谈谈递质共存,可能有助于进一步理解。 递质共存现象:长期以来,一直认为一个神经元内只存在一种递质,其全部神经末梢均释放同一种递质。这一原则称为戴尔原则(Dale principle)。近年来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1979年Hokfelt等发现在交感神经节内含NE和SOMT。并产生了递质共存(neurotransmitter coexistence)的概念。以后又陆续发现在脑、脊髓和外周组织都有神经肽和经典递质共存的现象,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化学传递概念。 递质共存的方式很多(递质与递质;递质与多肽;多肽与多肽),其中比较多见的是一种经典递质与多种神经肽共存的形式。递质共存的现象很普遍,人和动物的中枢神经或外周神经组织中都有递质共存(见表)。然而,共存的递质之间存在种族差异。 递质共存的生理意义 1.突触后相互调节作用共存的递质和神经肽共同释放(corelease)后,共同传递(cotransmi tter)信息。两者分别作用于突触后,起相互协同或拮抗作用,以有效地调节细胞或器官的功能。 (1)协同作用:猫唾液腺接受颌下神经节的副交感神经和颈上神经节的交感神经双重支配,副交感神经内含ACh和VIP,交感神经内含NE和NPY。ACh引起唾液腺分泌稀稠液,并增加唾液腺的血供;VIP并不直接影响唾液腺的分泌,却能增加唾液腺的血供,增加唾液腺上ACh受体的亲和力,从而增加ACh分泌唾液腺的作用。NE导致唾液腺分泌粘稠液,并减少血供;NPY也并不直接调节唾液腺的分泌,而是通过收缩支配唾液腺的血管,与NE 协同调节唾液腺的分泌。可见,支配猫唾液腺神经末梢中共存的递质与神经肽,两者起协同作用(图16—3)。 (2)拮抗作用: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中共存脑啡肽和NE。电刺激狗内脏大神经,导致肾静脉血浆中NE和脑啡肽的含量同时升高,并伴血压升高;狗利舍平化后,再刺激内脏大神经,此时肾静脉血浆中NE的含量低于正常,而脑啡肽的含量却高于正常,并伴有血压下降。若

小鼠脑组织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与比较_张海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17年9月第38卷第9期 http://www.aj smmu.cnAcademic Journal of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Sep.2017,Vol.38,No.9DOI:10.16781/j .0258-879x.2017.09.1171·论 著· [收稿日期] 2017-03-25 [接受日期] 2017-05- 15[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571299),军队医学创新工程(16CXZ012).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81571299)and Military  Medical Innovation Project(16CXZ012).[作者简介] 张 海, 博士,副主任药师,硕士生导师.E-mail:zhxdks2005@126.com* 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Tel:021-31162309-804,E-mail:lm_yaofen2003@163.com小鼠脑组织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与比较 张 海1,2 ,孙 旭3,孙 森1,钱 跹1,刘 敏4* 1.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药材科,上海200438 2.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药剂科,上海2012043.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内科,上海2004334.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药材科,上海200433 [摘要] 目的 比较高效液相色谱(HPLC)-紫外光(UV)、HPLC-荧光(FLD)和HPLC-质谱(MS)3种检测方法测定小鼠不同脑组织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优劣性,并应用最优方法测定血管性抑郁小鼠不同脑组织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方法 分别采用HPLC仪器搭配UV、FLD和MS检测器建立小鼠不同脑组织中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和5-羟色胺(5-HT)的含量测定方法,并进行系统的方法学验证,采用HPLC-FLD法对血管性抑郁小鼠不同脑组织中单胺类神经递质DA、NE和5-HT含量进行测定。结果 HPLC-UV法的定量限分别为DA 103.5ng/mL、NE 107.5ng/mL、5-HT 93.6ng/mL;HPLC-FLD法的定量限分别为DA 10.35ng/mL、NE 10.75ng/mL、5-HT9.36ng/mL;HPLC-MS法的定量限分别为DA 10.35ng/mL、NE 32.25ng/mL、5-HT 9.36ng/mL。HPLC-FLD和HPLC-MS法对DA和5-HT的测定优于HPLC-UV法,HPLC-FLD法对于NE的测定优于HPLC-MS法,而HPLC-MS法存在较强的基质效应。HPLC-FLD法检测结果示血管性抑郁小鼠海马组织中DA含量最低,大脑皮质中5-HT含量最低,而不同脑组织中NE含量没有明显差别。结论 与HPLC-UV法和HPLC-MS法相比,HPLC-FLD法更适用于小鼠脑组织中单胺类神经递质(DA、NE、5-HT)的含量测定。DA和5-HT可以用作血管性抑郁症疾病的诊断标志物。 [关键词] 单胺类神经递质;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液相色谱-质谱检测器;血管性抑郁症 [中图分类号] R 917.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0258-879X(2017)09-1171- 07Establishment and comparison of content determination methods for monoamine neurotransmitters in braintissue of  miceZHANG Hai 1,2,SUN Xu3,SUN Sen1,QIAN Xian1,LIU Min4* 1.Department of Pharmacy,Eastern Hepatobiliary Surgery Hospital,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8,China 2.Department of Pharmacy,First Maternity and Infant Hospital Affliated to 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1204,China3.Department of Neurology,Changhai Hospital,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China4.Department of Pharmacy,Changhai Hospital,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between high performance liquidchromatography(HPLC)-ultraviolet(UV,HPLC-UV),HPLC-fluorescence detector(FLD,HPLC-FLD)and HPLC-mass spectrometry(MS,HPLC-MS)for determination of the monoamine neurotransmitters(MNs)in brain tissues ofmice,and to determine the content of MNs in brain tissues of vascular depression mice using the optimal method.Methods We used the UV,FLD and MS detectors to establish different methods for determination of dopamine(DA),norepinephrine(NE)and 5-hydroxytryptamine(5-HT)in brain tissues.Then the methods was verified withmethodology.The HPLC-FLD was applied for the content determination of DA,NE and 5-HT in different brain tissuesof vascular depression mice.Results It was observed that the limits of quantification for HPLC-UV,HPLC-FLD andHPLC-MS were DA 103.5ng/mL,NE 107.5ng/mL and 5-HT 93.6ng/mL;10.35ng/mL,10.75ng/mL and9.36ng /mL;and 10.35ng/mL,32.25ng/mL and 9.36ng/mL,respectively.Both HPLC-FLD and HPLC-MS for DA· 1711·

海马神经干细胞激活疗法简介

海马神经干细胞激活疗法简介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的一份统计调查报告显示,全世界86%的患有心理障碍、精神障碍疾病的患者久治不愈,其首要原因就是他们在接受治疗的初期就没能得到迅速精准的诊断,在这种病因不明、病理不合、病灶不准的情况下,该患者所接受的一切个性化诊疗都缺乏了严谨科学的准绳,以至于治疗的方向南辕北辙,治疗的最佳时机不断延误,治疗的成果微乎其微,患者们非但病情得不到有效缓解,而且还要饱经痛苦,高频率的遭受病情的恶化和反复! 国际脑组织权威机构研究发现:人体大脑海马区的功能性休眠、损伤、病患以及萎缩,都能导致各类心理障碍、精神障碍疾病的产生!而不同程度、不同位置的人体大脑海马区的病患,所诱发的疾病种类也各不相同!因此,如果能够成功精确的检测出人体大脑海马区的健康状态,并且有针对性对其进行康复性治疗,那么各种心理障碍、精神障碍类的疾病就毋庸置疑的拥有了彻底痊愈、不再反复的条件!而辽宁省精神卫生防治基地的“海马神经干细胞激活疗法”正是在这样一种需求背景下应运而生。 辽宁省精神卫生防治基地介绍该疗法体系传承自国医精华,结合现代西方医学尖端科技,利用国际先进的诊疗仪器产生电流,通过激活大脑海马区萎缩的神经干细胞产生神经递质受体,并利用中、西药的神经递质受体酶激活神经递质受体,通过药物

平衡患者体内分泌紊乱的神经递质,自神经类疾病的源头疏理,纠正脑细胞的功能元,营养大脑长期处于休眠状态的脑细胞,改善其活性,提高其自身代谢力,最终实现脑细胞的正常兴奋态,使患者的神经干细胞在平衡的神经递质环境中恢复到正常,达到彻底痊愈。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压力的加剧,精神疾病状况也愈发严峻。根据最新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我国精神疾病总患病率高达15%,世界卫生组织(WHO)保守估计,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已达一亿人以上,精神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约占中国疾病总负担的20%。在各类精神疾病中,抑郁症患者约有3000万。研究精神疾病、寻找战胜精神疾病的方法是全世界医学界的共同目标。 “海马神经干细胞激活疗法”是从中医学、基因学、病理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角度科学诠释了精神疾病的发病机理以及针 对性的治疗措施,能够有效的从源头上根治精神疾病,是广大心理障碍、精神障碍疾病患者的首选技术,它的疗效值得肯定,它的出现使各种失眠、抑郁、神经衰弱、精神障碍等精神类疾病,真正实现了彻底痊愈、不再反复。

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检测方法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检测方法研究 姓名:刘明杰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指导教师:朱业湘 2003.5.1

华中科技大掌同挤医学鹿硪士研完生平业论文 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检测方法研究 研究生:刘明杰 导师:朱业湘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环境医学研究所 摘要 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s,CAs)包括肾上腺素(epinephrine,E)、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和多巴胺(dopamine,DA),是由肾上腺髓质和一些交感神经元嗜铬细胞分泌的一类非常重要的神经递质,也是重要的激素物质。儿茶酚胺在人体的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腺、肾脏、平滑肌等组织系统的生理活动中起着广泛的调节作用,同时还影响人体的代谢。检测血浆、尿液中的儿茶酚胺对于嗜铬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高血压、心衰、肾上腺髓质增生等疾病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并且有助于甲亢、甲低、充血性心衰、糖尿病、肾功能不全、低血糖症等疾病的诊断,对神经电生理等基础医学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常用的儿茶酚胺检测方法是放射酶学法、化学发光法、荧光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由于样品前处理复杂和检测仪器灵敏度等的限制,在本地区没有建立起快速稳定、可以满足临床诊断和基础研究需要的儿茶酚胺检测技术。 我们在综合国内外有关检测方法的基础上,通过优化设计,建立了可以满足?窳 诊断和基础医学研究需要的儿茶酚胺衍生荧光测定法和高效液相色谱一电化学检测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衍生荧光分析法检测儿茶酚胺的研究 本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样品提取纯化方法研究,二是最佳衍生条件研究。我们比较了两种样品的提取和纯化方法,活化氧化铝和阳离子交换树脂提取纯化法。研究发现氧化铝提取纯化儿茶酚胺的回收率要高于阳离子交换树脂,稳定性也好于阳离子交换树脂,并且活化氧化铝提取纯化法省去了操作繁杂的填充层析柱以及装柱、洗柱等操作过程,操作简便,缩短了分析时间。并从

神经递质简介

神经递质简介 neurotransmitter 在化学突触传递中担当信使的特定化学物质。简称递质。随着神经生物学的发展,陆续在神经系统中发现了大量神经活性物质。 [编辑本段] 一、神经递质的生活周期 在中枢神经系统(CNS)中,突触传递最重要的方式是神经化学传递。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后立即与相应的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产生突触去极化电位或超极化电位,导致突触后神经兴奋性升高或降低。神经递质的作用可通过两个途径中止:一是再回收抑制,即通过突触前载体的作用将突触间隙中多余的神经递质回收至突触前神经元并贮存于囊泡;另一途径是酶解,如以多巴胺(DA)为例,它经由位于线粒体的单胺氧化酶(MAO)和位于细胞质的儿茶酚胺邻位甲基转移酶(COMT)的作用被代谢和失活。 [编辑本段] 二、神经递质的特征 神经递质必须符合以下标准:①、在神经元内合成。②、贮存在突触全神经元并在起极化时释放一定浓度(具有显著生理效应)的量。③、当作为药物应用时,外源分子类似内源性神经递质。④、神经元或突触间隙的机制是对神经递质的清除或失活。如不符合全部标准,称为“拟订的神经递质”。 [编辑本段] 三、神经递质的分类 脑内神经递质分为四类,即生物原胺类、氨基酸类、肽类、其它类。生物原胺类神经递质是最先发现的一类,包括: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A)、5-羟色胺(5-HT)也称(血清素)。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包括:γ-氨基丁酸(GABA)、甘氨酸、谷氨酸、组胺、乙酰胆碱(Ach)。肽类神经递质分为:内源性阿片肽、P物质、神经加压素、胆囊收缩素(CCK)、生成抑素、血管加压素和缩宫素、神经肽y。其它神经递质分为:核苷酸类、花生酸碱、阿南德酰胺、sigma受体(σ受体)。 重要的神经递质和调质有:①乙酰胆碱。最早被鉴定的递质。脊椎动物骨骼肌神经肌肉接头、某些低等动物如软体、环节和扁形动物等的运动肌接头等,都是以乙酰胆碱为兴奋性

亚健康失眠人群脑内神经递质水平分析

论著 亚健康失眠人群脑内神经递质水平分析 李绍旦,杨明会,王振福,窦永起,周登峰 基金项目:军队 十一五 科技攻关课题(NO 06G102) 作者单位:100853北京市,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中医研究所(李绍旦,杨明会,窦永起,周登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王振福) 摘要 目的 探讨亚健康失眠人群的脑内神经递质活动变化情况及其与失眠程度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脑电 超慢涨落图(EFG)分析仪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检测亚健康失眠人群的EFG 表现和PSQI 总分值。结果 46例亚健康失眠者PSQI 总分均 7分,其中以总分7~16分为主(占82 6%)。EFG 检测 -氨基丁酸(GA-B A )、谷氨酸(G l u)、5-羟色胺(5-HT)、乙酰胆碱(A ch)、去甲肾上腺素(NE )及多巴胺(DA )的水平都低于参考值,与参考值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反映失眠程度的PS Q I 总分值与神经递质中的GAB A 、Glu 水平间均具有线性相关性,其中与GAB A 的相关系数r=-0 967,P <0 01;与G l u 的相关系数r=-0 639,P <0 05。结论 亚健康失眠者脑内主要神经递质均明显降低,其中GABA 和G l u 活动异常与失眠程度间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 入睡和睡眠障碍;神经递质;脑图 中图分类号 R 338 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572(2008)1A-0024-03 Ana l ysis of the Level of N eurotrans m itters of Sub -Healthy People w ith Inso mnia L I Shao -dan,Y ANG M ing -hui ,WANG Zh en -fu ,et al .Institu te of T raditional C hineseM edicine ,G eneralH ospital of PLA,B eijing 100853,Ch i 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 gate the changes of m ain neurotrans m itters i n t he brai n of sub-healthy peop le w ith i nso mn ia and t he rel ationsh i p bet w een the l evel of neurotrans m ittersw ith t he degree of i nso m n i a .M ethods Detecti ng t he neuro -trans m i tters changes and the Pittsburgh S l eep Quality Index (PSQI)val ues of 46sub-healthy people w ith i nsomn i a by En -cephal onuctuogram (EFG)techn i que and PSQI scal e respecti vel y .Results PS Q I val ue of each insomn i acs w as equal to or ex -ceeded 7,and the value of them ost (accounting f or 82.6%)was bet ween 7and 16.The neuro-trans m itter s levels of -a -m i no-but yric aci d (GAB A ),G l uta m ate (G l u),Seroton i n (5-HT),A cet ylcholine (A ch),Norepinephri ne (NE )and Do -pa m i ne (DA )w ere all decli ned obviously (P <0 05).The changes of GAB A and G l u w ere si gn ifi cantl y correlated w ith the val ue of PS Q I (r=-0 967,P <0 01;r=-0 639,P <0 05respectively).Conclusi on M ai n neurotrans m itters i n the brai n of sub-healthy peop lew it h i nso m n i a are decreased obviously .GAB A and G l u play very m i portant roles i n the aggravati on of i nso m nia . Key w ord S l eep initiati on m ai ntenance d i sorders ;N eurotrans m itters ;Brain m app i ng 失眠是亚健康最突出的表现之一,发生率高。长时间的失眠会影响到人们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与社会交往等,但是目前尚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 [1] 。研究表明,脑内多种神 经递质参与了睡眠的调节且发挥了重要作用[2] 。因而对脑内主要神经递质活动的研究,有助于探讨亚健康失眠的中枢神经递质变化特征及其可能的机制,并对开发有效、安全的抗失眠措施提供帮助。脑电超慢涨落图(Encephalofl uctuograph ,EFG )分析技术采用多重频谱分析与非线性处理方法,从脑电信号中提取超慢涨落成分来反映脑内神经递质活动,从而使无创伤性检测人体脑内神经递质的活动情况成为可能 [3,4] 。本研 究利用EFG 分析技术观察亚健康失眠人群的脑内神经递质活动变化情况及其与失眠程度间的关系。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06年8月~2007年1月来我院门诊就诊的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7例,女19例;年龄25~55岁,平均(35 4 13 5)岁。所选病例符合以下条件:(1)亚健康诊断参考标准 [5] :持续3个月以上的活力降低、 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 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2)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 MD-3)中失眠症诊断标准[6] ,且间断失眠超 过3个月; (3)检查前半个月内未服用已知对中枢神经系统 有影响的药物如苯二氮卓艹 类药物等。1 2 方法 1 2 1 EFG 分析仪检测脑内神经递质活动变化 仪器软件:北京舒普生工贸有限公司生产的SP03型EFG 分析仪(专利号ZL2003-2-0129752 5)与EFG 分析软件。 FFG 检测:检测时间为9 00~11 00,检查时亚健康失眠者清醒、坐位闭目、安静状态。记录电极按国际标准16导联统一安置: F1、F2、F3、F4、C3、C4、P3、P4、O1、O2、 F7、F8、T3、T4、T5、T6为检测电极,双侧耳电极为参考电极。应用EFG 分析仪记录18m i n 的脑电信号,经模数转换后 电脑自动存储供EFG 分析软件进行分析。 24

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 简介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是心境(情感)障碍的一种类型,也称双相心境(情感)障碍,一般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它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社会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双相障碍发病以后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躁狂发作需持续一周以上,抑郁发作需持续两周以上,躁狂和抑郁交替或循环出现,也可以混合方式同时出现。一般呈发作性病程,每次发作后进入精神状态正常的间歇缓解期,大多数病人有反复发作倾向,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病人出现两次或多次的情感和活动水平明显紊乱的发作,其中至少有1次表现为心境高涨、精力和活动增加,另1次表现为情感低落、精力减低和活动减少。见:抑郁症;轻躁狂;躁狂。 双相情感障碍- 分类 一年中的变化特点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中关于双相障碍,根据发作时所处的状态分类如下: 双相障碍目前为轻躁狂; 双相障碍目前为无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 双相障碍目前为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 双相障碍目前为轻抑郁; 双相障碍目前为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 双相障碍目前为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 双相障碍目前为混合发作;其它待分类的双相障碍; 双相障碍目前为快速循环发作。环性心境障碍。 另外,根据躁狂抑郁发作的轻重进行分类,是目前临床经常使用的分类。双相障碍分为:双相Ⅰ型:躁狂发作明显且严重,又有重性抑郁发作; 双相Ⅱ型:躁狂发作一般较轻,其抑郁发作明显而严重; 双相其它型:躁狂或抑郁发作均不严重; 环性情绪人格:具有躁狂抑郁双相情绪波动人格特征,其情绪波动幅度轻。[1] 双相情感障碍- 症状 情绪高涨、易激惹或情绪低落,或呈双相性。 情绪低落者,从轻度悲观到强烈自罪感。 思考困难,缺少决断,缺乏兴趣。 头痛,睡眠障碍,精力不足。 焦虑,病情严重者可有运动迟滞、激动不安、疑病或被害妄想、厌食、失眠。 双相情感障碍- 发病因素 生物学因素

斑马鱼下颌损伤后的再生组织的超微结构观察及神经递质分析

Han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农业科学, 2014, 4, 73-80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4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2e17678463.html,/journal/hjas https://www.360docs.net/doc/2e17678463.html,/10.12677/hjas.2014.44012 Ultrastructural Observation and Neurotransmitter Analysis of Tissue Regeneration after Amputation of Zebrafish Lower Jaw Hao Wu1, Li Li2, Xianrui Li3, Jiyu Wang3, Danqun Chen4, Jizhou Yan3 1Key Laboratory of Freshwater Fishery Germplasm Resources,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College of Fisheries and Life Sciences,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Shanghai 2Guangxi Fangchenggang Subversion Bureau of Quality and Technique, Fangchenggang 3Department of Biology, College of Fisheries and Life Sciences,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Shanghai 4Putou District Fisheries Management Center, Zhoushan City Email: hwu@https://www.360docs.net/doc/2e17678463.html, Received: May 27th, 2014; revised: Jun. 16th, 2014; accepted: Jun. 23rd, 2014 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2e17678463.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Zebrafish is an ideal model for studying organ regeneration, particularly in complicated nerve tissue structures like lower jaw and caudal fin. In this study, we dynamically observe ultrastruc-tural changes of wound tissues and analyze four neurotransmitter contents during the early stage of lower jaw regeneration after removal of one third of mandible and associate soft tissues. Two hours post-amputation (2 hpa), contraction occurs around the edges of the wound causing the wound size to become smaller. In comparison with non-amputation, the level of dopamine, γ-Aminobutyric acid (GABA), glutamic acid and glycine increase in the wound tissues. The content of four neurotransmitters reaches to the peak when epidermis reconstitution is complete at 2 dpa. At 5 dpa, the missing structure is largely recovered while the 4 neurotransmitters retain the high level or slightly reduce.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neurotransmitters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in-troducing lower jaw regeneration. Keywords Zebrafish, Lower Jaw, Regeneration, Neurotransmitter

神经肽_神经递质与肿瘤的关系_孙妍

第22卷 第1期2004年2月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Shihezi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V ol.22 N o.1 Feb.2004 文章编号:100727383(2004)0120079205 神经肽、神经递质与肿瘤的关系Ξ 孙 妍,陆天才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新疆石河子832002) 摘要:对神经肽及神经递质对肿瘤增殖和分化的调控作用、调控机理及肿瘤细胞表面的神经肽受体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神经递质;神经肽;肿瘤 中图分类号:R739.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神经肽及神经递质不仅参与支配局部组织的生理活动,它还可以通过与细胞膜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进行信号传导,进而对靶细胞分化、生长、代谢、细胞骨架结构、基因表达产生影响。其中,神经肽及神经递质与肿瘤的密切关系正日益受到研究者的注意。本文就神经肽及神经递质对肿瘤增殖和分化的调控作用、调控机理及肿瘤细胞表面神经肽受体的表达作一综述。 1 神经肽、肽类神经递质与肿瘤 神经肽在人体内分布广泛,是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的肽能神经递质或调质。近年来研究发现,神经肽作为一个正常细胞潜在的生长因子,它可通过自分泌、旁分泌、神经分泌和内分泌的方式参与到肿瘤细胞的增殖及分化过程中[1]。 1.1 血管活性肠肽 血管活性肠肽(vas 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 VIP是一种由2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直链肽。近年来,许多研究显示,VIP在正常及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VIP通过与其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其受体在多种肿瘤组织细胞膜上均有高密度表达。Laburthe等[2]发现结肠癌细胞表面存在VIP受体。Reubi[3]对339例涉及17种肿瘤,病理类型多达23种的肿瘤患者组织切片进行了体外放射自显影研究,结果发现,VIP受体不论在神经内分泌源性肿瘤,还是在上皮源性肿瘤均有过量表达。体外放射自显影切片还可看出,VIP受体呈高密度的表达。受体的竞争性抑制实验的结果显示:受体与配体呈高亲和力结合。一般认为,VIP通过以下方式对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进行调控: 1)VIP与癌细胞表面的VIP受体结合,通过与受体耦联的G蛋白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cAMP(cyclic adenosine m onophosphate)浓度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癌细胞的增殖和分化。K im等[4]观察到向体外胃癌细胞系加入一定剂量的VIP后,其cAMP 含量升高,c2myc的mRNA表达减少,肿瘤细胞的生长受到抑制。 2)由多胺介导的促生长作用。T atsuta等[5]给大鼠联合应用VIP和癌细胞鸟氨酸脱羧酶(ornithine decarboxylase,ODC)抑制剂1,3二氨基丙烷(1,32di2 aminopropane,DAP)发现,单独给予VIP可明显促进结肠癌的生长,而联合应用DAP后,可减少VIP对结肠癌生长的促进作用。因此认为,VIP对结肠癌细胞生长的促进作用是通过多胺的生物合成而介导。 3)其它机制。Warhurst等[6]研究认为,VIP与结肠癌表面受体结合后引起细胞内Ca2+浓度升高,蛋白激酶活化,再由Ca2+和蛋白激酶介导VIP对结肠癌细胞增生的调控作用。 Ξ收稿日期:200320423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9960077) 作者简介:孙 妍(19762),女,硕士生,从事肿瘤病理学研究。

各种神经递质的分布及作用

各种神经递质的分布及作用,这些递质缺失或过量会引发什么疾病?治疗时可以采用什么方法? (一)外周神经递质 胆碱能: (1)毒蕈碱型:分布: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一少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的细胞膜上。产生的效应:M样作用,支气管,胃肠道平滑肌的收缩、膀胱逼尿肌的收缩,瞳孔括约肌的收缩,心脏活动的抑制;消化腺、汗腺的分泌活动增强;骨骼肌血管的舒张。 (2)烟碱型:分布:交感与副交感神经节的节后神经元的细胞膜上。骨骼肌的细胞膜上。产生的效应:N样作用。肌肉震颤、心动过速、血压升高。 去甲肾上腺素能:分布:绝大多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的细胞膜上。产生的效应:α型作用:平滑肌的效应以兴奋为主,也有抑制的。如血管收缩,子宫收缩,扩瞳肌的收缩,小肠平滑肌的舒张。Β型作用:平滑肌的效应主要是抑制的。如血管舒张、子宫舒张、小肠舒张、支气管的舒张。心脏活动的兴奋。 嘌呤类和肽类递质 (二)中枢神经递质 1.Ach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中枢递质,广泛参与机体的感觉与运动功能以及内脏活动的调节。与觉醒、学习、记忆和运动调节有关。 基底核:胆碱能神经↓——老年性痴呆(中枢拟胆碱药) 纹状核:胆碱能神经↑——帕金森病(中枢抗胆碱药) 胆碱能神经↓——亨廷顿病性痴呆(中枢拟胆碱药)

2.氨基酸类:谷aa、γ-氨基丁酸、 (1)谷氨酸:Glu兴奋性神经递质,与学习、记忆、神经系统发育和某些疾病有关 (2)γ-氨基丁酸:GABA几乎只存在于神经组织中。含量浓度最高的区域是大脑中黑质。属强神经抑制性氨基酸,具有镇静、催眠、抗惊厥、降血压的生理作用抑制性神经递质,参与疼痛,内分泌等的调节。GABA过量表达可致认知衰退。 3.单胺类:DA、NE(NA)、5-HT (1)去甲肾上腺素:NA 支配大脑各区、边缘系统、丘脑和小脑功能活动,参与觉醒,情感,痛觉调节、学习和记忆、心血管调节和药物依赖等生理和病理机制。 (2)多巴胺:DA 锥体外系运动功能的高级中枢。精神、情感、行为、认知、思想。调控垂体激素分泌。 (3)5-羟色胺:5-HT以抑制、稳定为主。参与觉醒,睡眠,情绪及感觉传递等有关。 4.组胺:与摄食、饮水、体温、觉醒调节有关。 5.肽类:P物质、内啡肽、脑啡肽和强啡肽、下丘脑调节性肽以及多种脑肠肽。神经肽:已发现包括加压素,缩宫素在内的几十种神经肽,生理功能尚未完全确定。

MED经颅神经递质多谱分析仪治一次多少钱

幸福就在点滴之间◆繁忙紧张的工作和生活给我们带来很多压力,睡着压力的增大,有很多朋友会产生多多少少的精神方面问题。而神经衰弱就是一种常见精神疾病,患者经常不管遇到多小的事情都会异常激动、兴奋,但是不一会就十分疲劳。而在诊疗神经衰弱的过程中,费用这个问题对于广大患者而言十分重要。专家提示:治疗神经衰弱不能光图见效快,忽悠人的东西一般就是在这点上做文章。 如何看待精神疾病治疗费用这一问题? 一、早发现、早治疗:很多患者家属在发现患者精神异常,不对劲的时候,出于侥幸心理,或是因为不好意思而不让患者及时到医院接受医治。结果拖延一段时间之后,患者的疾病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还变得更加严重,难以隐藏了。而这个时候再去医院接受治疗,不仅给治疗增加了难度,也间接的增加了治疗的费用。 二、选择专业正规的医院接受治疗:有些患者和患者家属,总是喜欢听信一些游医的话,采用偏方或是迷信的方式来进行治疗。而偏方和迷信的方式,不仅不能接触患者的疾病,还有可能导致患者的病情加重,增加治疗难度和治疗费用。 三、按时按量的治疗:有些患者和患者家属,在正规专业的医院接受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看到病情有所恢复,就不再继续治疗。这样导致他们的病情治疗不彻底,稍微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刺激,就很容易再次发作。这样反复发作、反复治疗的费用当然会高出很多。 MED经颅神经递质多谱分析仪治一次多少钱 MED经颅神经递质多谱分析仪的检测原理 1、神经元内标物的检测:目前在大多数精神疾病诊疗技术的研究中,主要检测神经元内标物NAA、Cho和Cr在局部脑组织中的含量。NAA是公认的反应神经元功能的内标物,其浓度改变反映了不同疾病状态下神经元的变化情况。通过对精神疾病患者双侧海马的代谢特点进行分析,可以对精神疾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代谢方面依据,为精神疾病的病因和诊断提供依据,为精神疾病的治疗和疗效提供保障。 2、14种脑神经递质的检测:临床证实,精神疾病患者发病时大脑会出现明显的生物化学变化,MED经颅神经递质多谱分析仪能够敏感捕捉大脑微弱的变化,形成脑电信号波动图示,获得脑内神经递质和脑功能活动的信息;利用多种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脑神经递质信号进行检测,定量检测中枢神经递质,形成检测报告,为精神疾病专家提供科学、精准的检查结果。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失眠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患者脑电存在较强的慢波δ、θ波活动,而α波活动减弱,活动比较复杂;患者各个节律的能量最高点都集中在额叶部位,而额叶又是认知功能的主要脑区,可知精神疾病患者存在一定的认知功能损伤。这种损伤对患者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会造成严重影响,必须及时到正规专科医院诊治,避免病情恶化造成严重危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