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pm一些使用心得,经典

pkpm一些使用心得,经典
pkpm一些使用心得,经典

2009年12月10日 11:04 A.M.

一.PKPM结构设计使用心得

****以下为本人集多年PKPM使用心得所写,可能有不对之处,敬请原谅!如果你愿意把你的一些心得与大家共享,请告诉我。要想PKPM没有错误,很难,最好的办法就是别用她。如果做结构设计,不太可能不用PKPM,所以,最好不做这行,做“三陪”比这行轻松。

1.在PM中如果有定义错层梁的话,如果错层高差太大,会导致TAT检查出现“有多余节点,必须删除”的错误。(若PM中定义错层梁,错层高差不能太大)

2.如果斜杆高度大于层高,可能会导致TAT数据检查出现“有水平支撑,无法计算”的错误。(斜杆高度不能大于层高)

3.如果定义的工作目录名太长,可能会导致一系列问题,例如:.T文件无法转换为.dwg 文件。(工作目录名不能太长)

4.PKPM生成的.dwg文件字体是两边对齐,在\PKPM的安装目录\cfg\中有ET.lsp程序,可以在AUTOCAD中调用,将文字改为左对齐、右对齐,居中等格式。

5.在PKPM系统中,输入楼板厚度的唯一作用是计算楼板配筋,别无他用。对于TAT或SATWE,因为已经假设了楼板在平面内无限刚,平面外刚度为零,楼板厚度对于刚度计算不起作用。所以大家使用TAT或SATWE时,应考虑该假定的合理性。

6.在PKPM.ini文件中定义了斜杆竖向约束作用,如果斜杆变形或应力较大,大家应慎重取值考虑。

7.关于错层,PKPM中,如果楼板相错500以上,一般要按错层考虑。错层时,应在PM 中按两个标准层进行输入,TAT和SATWE会自动形成错层数据。如果按一层输入并考虑错层影响,应该在TAT或SATWE中,定义弹性节点等措施。

8. 关于节点太近,如果在PKPM输入时,不进行轴线简化,在节点较多较密的情况下,程序会提示节点太密(小于150)。此时应进行轴线简化调整,使上下节点尽量对齐。哪怕相近节点不在同一层,也会对后面的计算产生影响。(节点不能太密[小于150] ,应进行轴线简化调整)

9.关于斜梁、斜杆及斜柱,PKPM中,斜柱、支撑均按斜杆考虑,斜梁和普通梁一样,承受弯矩而无剪力。

10、特殊梁、柱、支撑定义,采用异或方式,即原有属性再次定义则取消原属性。举例:一下端铰接支撑要想定义为两端铰接,应该先再次定义下端铰接,此时上下端均为刚接,然后定义两端铰接。

11.TAT输出的构件内力正负号说明:TAT输出的构件内力,其正向的取值一般是遵循右手螺旋法则,但为了读取、识别的方便和需要,TAT在输出的内力作了如下处理:

(1)梁的右端弯矩加负号,则在识别梁正负弯矩时,上表面受拉为负弯矩、下表面受拉为正弯矩;

(2)柱、墙肢、支撑的下端轴力加负号,则在识别它们的正负轴力时,受拉为正轴力、受压为负轴力;

(3)柱、墙肢、支撑的上端弯矩加负号,则在识别它们的正负弯矩时,右边或上边受拉正弯矩、左边或下边受拉为负弯矩。?????

***** 非常不错,使用pkpm之前,应该对结构体系进行合理的简化,并非向建科院的人说得那样,完全按照实际情况输入,例如:目前坡屋面做的较多,斜梁如何输入这个问题就摆在面前,我的作法很简单,按照直梁输入。这一点我在3月24号上海pkpm 研讨班上同建科院的人讨论过,他们也同意我得看法。程序毕竟是程序,并不是万能的,我们是用软件,而不是让软件牵着我们走,看法粗浅,大家一起探讨,共同提高

二.PKPM程序学习的一些体会

一、 PKPM的发展方向

●一个方面就是计算,它的方向就是集成化、通用化。

集成化大家都能感觉到,PKPM程序都是以PM程序所建数据为条件,以空间计算为核心,基础、后期的CAD出图都能采用前面的数据。所有这些都构成了程序集成化的雏形。程序的通用化主要表现在计算上,PKPM程序的计算程序由以前的平面计算(PK)---->三维空间杆件(TAT)---->空间有限元(SATWE)---->整体通用有限元程序(PMSAP)。能计算的结构类型有砖混、底框、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等。现在又在开发特种结构的计算程序:如高压塔架、巨型油罐等。在PM程序中就可以建立起这些结构的空间模型。当然现在的PKPM系列程序还不能计算。

●第二个方向就是开放计算参数的开关。

有很多参数以前都是放在程序的“黑匣子”里的,设计人员不能干预。程序放开这些参数有两个原因,首先就是要让设计人员真正的掌握工程的设计过程,能够尽可能的控制设计过程。其次就是要把一些关键的责任交由设计人员来负,程序只能起到设计工具的作用,不能代替设计。所以就需要我们的结构设计人员充分的理解程序的适用范围、条件和校对结果的合理性、可靠性。如《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的5.1.16条要求“对结构分析软件的计算结果,应进行分析结果判断,确认其合理、有效后方可作为工程设计的依据”。

二、空间计算程序部分

1、PKPM几个空间程序的不同(这是我们这次学习班一个学员提的问题)

现在,PKPM程序拥有的空间计算程序有三个,即TAT、SATWE、PMSAP

1)、 TAT--它是一个空间杆件程序,对柱、墙、梁都是采用杆件模型来模拟的,特殊的就是剪力墙是采用薄壁柱原理来计算的,在它的单元刚度矩阵中多了一个翘曲自由度θ',相应的力矩多了双力矩。因此,在用TAT程序计算框剪结构、剪力墙结构等含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结构都要对剪力墙的洞口、节点做合理的简化,有点让实际工程来适应我们的计算程序的味道。作这种简化都是因为分析手段的局限所制(资料书的P129)。当然,在作结构方案时,对结构作这样的调整对建筑结构方案的简洁、合理有很大的好处。它的楼盖是作为平面内无限刚、平面外刚度为零的假设。在新版的TAT 程序中,允许增设弹性节点,这种弹性节点允许在楼层平面内有相对位移,且能承担

相应的水平力。增加了这种弹性节点来加大TAT程序的适用范围,使得TAT程序可以计算空旷、错层结构。

2)、 SATWE--空间组合结构有限元程序,与TAT的区别在于墙和楼板的模型不同。SATWE 对剪力墙采用的是在壳元的基础上凝聚而成的墙元模型。采用墙元模型,在我们的工程建摸中,就不需要象TAT程序那样做那么多的简化,只需要按实际情况输入即可。对于楼盖,SATWE程序采用多种模式来模拟。有刚性楼板和弹性楼板两种。SATWE程序主要是在这两个方面与TAT程序不同。

3)、PMSAP---是一个结构分析通用程序。当然,它是偏向于建筑的,但它是一个发展方向。现在的比较著名的通用计算程序有:SAP84、SAP91、SAP2000、ANSYS、ETABS 等程序,这些程序各有特长。

我手头上现在也正有一个这样的项目,指定要求做梁筏,有几点不明白,望指点:1、K系数在无录入地质资料下怎样取值,我手上的是强风化,承载力特征值为600kN/m2,如果所有的项目都取默认的K值,那是否说明计算与地质情况无关了,当然沉降除外?2、布地基梁与墙下暗梁有何区别?墙下是否一定要用布暗梁的功能,如果我指定为自己定义的截面梁能行不?有人说如果不用墙下暗梁是不能导出墙下的荷载,书上也没说明。3、怎样才知道地基承载力是否够了?看最后的板底反力或是重心校核时显示的板底平均反力,还是退出时的退出菜单时显示的地基承载力验算结果就行了?为什么与重心校核时显示的反力相关那么大?4、没有录入地质情况何来的沉降计算,但采用板元时却一定要运用这项菜单,何解?难道指筏板本身的压缩量?5、筏板加厚采用相同的功能,是先布置整个筏板然后再布置需要的加厚的板,如整个板1200mm,局部1600,加厚部分是布置400mm的板还是1600的板?6、地梁基与筏板一同受力,是否要输入翼缘厚的参数?其“筏板肋梁或矩形梁”是何含义?

那位大侠能有相关模型和相应的图纸能否共享一下,就感激不尽了,院里的几个一注也没搞个这种基础,问了半天也没问出个名堂,唉,好汉!

2007-10-10 08:42 #9

muziri

助理工程

精华0

积分23

帖子37

水位78

技术分0

状态离线

那就让我这个一注给你解答一下,k值最好是输入地质资料(只要你有

勘探书,照着书就行了),否则,你就在最开始的基本参数中筏板部

分自行输入。可根据jccad附录的值输入。或者手算沉降,根据手算得

净反力,相除得到。你如果输入地质资料,程序会帮你按我上面说的

加上。k对反力的分布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2部暗梁和你手动布置一样,只是因为对于按照菜单3必须墙下都有梁

导荷载菜不出错,跟结构本身是不是一定要梁没关系。

3,看清那是不同的工况,显示的当然不同

4。为了帮你算k,按照另外3,4两种模型是必须算沉降的

5,不懂意思(是不是说的柱敦?)

6,不用输翼缘

一高层建筑筏板基础,经JCCAD"桩筏筏板有限元"计算后发现,

1、采用倒楼盖模型计算的结果为,各点沉降量相同,板底反力也相同,这种计算结果合理吗?2、另外,用JCCAD中"桩筏筏板有限元"计算筏板的板底反力及沉降时,4个计算模型

计算得到的板底反力差别很大,而且分布规律不一样,沉降规律也不一样,比如,一种模型计算得到的结果为左上角反力(沉降)大,另一种模型计算得到的反力(沉降)为由下角大,为何?

3、WENKLER模型中,基床系数如何取?用软件中生成的建议值合理吗?

基床系数和板底反力的关系如何?

4、同一结构体系,不同地基,板底反力是否一致?

jacky455

积分60

帖子59

#2

2007-5-14 20:42

我本人认

为倒楼盖算法可能有问题,我目前手头一框架--

筒体结构用倒楼盖计算沉降时发现根本不是预

想的蝶形沉降,而是一个角部大一个角部小,沉

降曲线是一条一条的,不是一圈一圈的.

我觉得WENKLER模型和Mindlin公式算得

的结果差不多,况且规范推荐用Mindlin公式计

算桩筏的沉降!

阿修罗

(

民工)

积分765

帖子552

#3

2007-5-20 23:32

这主要是

因为二者的性质是截然不同的,就拿倒楼盖模型

和弹性地基梁板模型计算结果差异来说。

(1)弹性地基梁板模型采用的是文克尔假定,

地基梁内力的大小受地基土弹簧刚度的影响,而

倒楼盖模型中的梁只是普通砼梁,其内力的大小

只与筏板传递给它的荷载有关,而与地基土弹簧

刚度无关。

(2)由于模型的不同,实际梁受到的反力也不

同,弹性地基梁板模型支座反力大,跨中反力小。

而倒楼盖模型中的反力只是均布线载。

(3)弹性地基梁板模型考虑了整体弯曲变形的

影响,而倒楼盖模型的底板只是一块刚性板,不

受整体弯曲变形的影响。

(4)由于倒楼盖模型的底板只是一块刚性板,

因此各点的反力均相同,由此计算得到的梁端剪

力无法与柱子的荷载相平衡,而弹性地基梁板模

型计算出来的梁端剪力与柱子的荷载是相平衡

本人第一次做桩筏基础,由于要计算沉降,采用jccad进行计算,但是对于结果不知道以哪个为主,计算出来的板沉降图(dis01.T)和国标沉降(GBCJ.OUT)两者不一致,不知道应该以哪个为准?

另外,地基规范给定的基础变形容许值以倾斜值来考虑,我做的是几个小筏板,两端沉降值小,而核心筒出沉降大,应该怎么来考虑?

zzccmm

积分547

帖子256

#2

2007-6-7 16:05

本人第一次做桩筏基础,由于要计算

沉降,采用jccad进行计算,但是对

于结果不知道以哪个为主,计算出来

的板沉降图(dis01.T)和国标沉降

(GBCJ.OUT)两者不一致,不知道应

该以哪个为准?

答:板沉降图为准,国标沉降作参考.

另外,地基规范给定的基础变形容许

值以倾斜值来考虑,我做的是几个小

筏板,两端沉降值小,而核心筒出沉

降大,应该怎么来考虑?

答:倾斜值可以用角点的沉降值求差

除距离.

结构设计pkpm软件satwe计算结果分析 (2)

结构设计pkpm软件SATWE计算结果分析 SATWE软件计算结果分析 一、位移比、层间位移比控制 规范条文: 新高规的4.3.5条规定,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角,A、B级高度高层建筑均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高规4.6.3条规定,高度不大于150m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间之比(即最大层间位移角)Δu/h应满足以下要求: 结构休系Δu/h限值 框架 1/550 框架-剪力墙,框架-核心筒 1/800 筒中筒,剪力墙 1/1000 框支层 1/1000 名词释义: (1)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与平均水平位移的比值。 (2)层间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与平均层间位移角的比值。 其中: 最大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 平均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与最小水平位移之和除2。 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与层高的比值。 最大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 平均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和除2。 控制目的: 高层建筑层数多,高度大,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结构具有必要的刚度,应对其最大位移和层间位移加以控制,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 1.保证主体结构基本处于弹性受力状态,避免混凝土墙柱出现裂缝,控制楼面梁板的裂缝数量,宽度。 2.保证填充墙,隔墙,幕墙等非结构构件的完好,避免产生明显的损坏。 3.控制结构平面规则性,以免形成扭转,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结构位移输出文件(WDISP.OUT) Max-(X)、Max-(Y)----最大X、Y向位移。(mm) Ave-(X)、Ave-(Y)----X、Y平均位移。(mm) Max-Dx ,Max-Dy : X,Y方向的最大层间位移

结构设计pkpm软件SATWE计算结果分析报告

学习笔记 PMCAD中--进入建筑模型与荷载输入: 板荷:点《楼面恒载》会有对话框出来,选上自动计算现浇楼板自重,然后在恒载和活载项输入数值即可,一般恒载要看楼面的做法,比如有抹灰,找平,瓷砖,吊顶什么的,在民用建筑中可以输2.0,活载就是查荷载规范。梁间荷载:PKPM中梁的自重是自己导入的,所以梁间荷载是指梁上有隔墙或者幕墙或者女儿墙之内在建模时不建的构建,把他们折算成均布荷载就行。比如,一根梁上有隔墙,墙厚200mm,层高3000mm,梁高500mm,如果隔墙自重为11KN/m3,那么恒载为11*(3000-500)*200+墙上抹灰的自重什么的即可。 结构设计pkpm软件SATWE计算结果分析 SATWE软件计算结果分析 一、位移比、层间位移比控制 规范条文: 新高规的4.3.5条规定,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角,A、B级高度高层建筑均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高规4.6.3条规定,高度不大于150m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间之比(即最大层间位移角)Δu/h应满足以下要求: 结构休系Δu/h限值 框架 1/550 框架-剪力墙,框架-核心筒 1/800 筒中筒,剪力墙 1/1000 框支层 1/1000 名词释义: (1)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与平均水平位移的比值。 (2)层间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与平均层间位移角的比值。 其中: 最大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 平均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与最小水平位移之和除2。 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与层高的比值。 最大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 平均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和除2。 控制目的: 高层建筑层数多,高度大,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结构具有必要的刚度,应对其最大位移和层间位移加以控制,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

PKPM计算结果分析及注意的问题讲义(终审稿)

P K P M计算结果分析及注意的问题讲义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第一节结构整体性能控制 I、轴压比 一、规范要求 轴压比:柱( 墙)轴压比N/(fcA) 指柱( 墙) 轴压力设计值与柱( 墙) 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它是影响墙柱抗 震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使柱墙具有很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规范 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限制轴压比。规范对墙肢和柱均有相应限值要求, 见10 版高规和。 抗震设计时,钢筋混凝土柱轴压比不宜超过表的规定;对于Ⅳ类场 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其轴压比限值应适当减小。 二、电算结果的判别与调整要点: 混凝土构件配筋、钢构件验算输出文件(WPJ*.OUT) Uc --- 轴压比(N/Afc) 1.抗震等级越高的建筑结构,其延性要求也越高,因此对轴压比的 限制也越严格。对于框支柱、一字形剪力墙等情况而言,则要求更严 格。抗震等级低或非抗震时可适当放松,但任何情况下不得小于。

2.限制墙柱的轴压比,通常取底截面(最大轴力处)进行验算,若截面尺寸或混凝土强度等级变化时,还验算该位置的轴压比。SATWE验算结果,当计算结果与规范不符时,轴压比数值会自动以红色字符显示。 3.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墙肢轴压比的计算时,规范取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产生的轴压力设计值(即恒载分项系数取,活载分项系数取)来计算其名义轴压比,是为了保证地震作用下的墙肢具有足够的延性,避免受压区过大而出现小偏压的情况,而对于截面复杂的墙肢来说,计算受压区高度非常困难,故作以上简化计算。 4.试验证明,混凝土强度等级,箍筋配置的形式与数量,均与柱的轴压比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规范针对情况的不同,对柱的轴压比限值作了适当的调整(抗规条注)。 5.当墙肢的轴压比虽未超过上表中限值,但又数值较大时,可在墙肢边缘应力较大的部位设置边缘构件,以提高墙肢端部混凝土极限压应变,改善剪力墙的延性。当为一级抗震(9度)时的墙肢轴压比大于,一级(8度)大于,二级大于时,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否则可设置构造边缘构件,程序对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上一层所有墙肢端部均按约束边缘构件考虑。 三、轴压比不满足简便的调整方法: 1.程序调整:SATWE程序不能实现。 2.人工调整:增大该墙、柱截面或提高该楼层墙、柱混凝土强度。 II、位移和位移比 一、位移和位移比控制

PKPM计算结果及注意的问题-资料

第一节结构整体性能控制 I、轴压比 一、规范要求 轴压比:柱( 墙)轴压比N/(fcA) 指柱( 墙) 轴压力设计值与柱( 墙) 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它是影响墙柱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使柱墙具有很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规范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限制轴压比。规范对墙肢和柱均有相应限值要求,见10 版高规6.4.2和7.2.13。 抗震设计时,钢筋混凝土柱轴压比不宜超过表6.3.6的规定;对于Ⅳ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其轴压比限值应适当减小。 二、电算结果的判别与调整要点: 混凝土构件配筋、钢构件验算输出文件(WPJ*.OUT) Uc --- 轴压比(N/Afc) 1.抗震等级越高的建筑结构,其延性要求也越高,因此对轴压比的限制也越严格。对于框支柱、一字形剪力墙等情况而言,则要求更严格。抗震等级低或非抗震时可适当放松,但任何情况下不得小于1.05。 2.限制墙柱的轴压比,通常取底截面(最大轴力处)进行验算,若截面尺寸或混凝土强度等级变化时,还验算该位置的轴压比。SATWE验算结果,当计算结果与规范不符时,轴压比数值会自动以红色字符显示。 3.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墙肢轴压比的计算时,规范取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产生的轴压力设计值(即恒载分项系数取1.2,活载分项系数取1.4)来计算其名义轴压比,是为了保证地震作用下的墙肢具有足够的延性,避免受压区过大而出现小偏压的情况,而对于截面复杂的墙肢来说,计算受压区高度非常困难,故作以上简化计算。 4.试验证明,混凝土强度等级,箍筋配置的形式与数量,均与柱的轴压比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规范针对情况的不同,对柱的轴压比限值作了适当的调整(抗规6.3.6条注)。 5.当墙肢的轴压比虽未超过上表中限值,但又数值较大时,可在墙肢边缘应力较大的部位设置边缘构件,以提高墙肢端部混凝土极限压应变,改善剪力墙的延性。当为一级抗震(9度)时的墙肢轴压比大于0.3,一级(8度)大于0.2,二级大于0.1时,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否则可设置构造边缘构件,程序对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上一层所有墙肢端部均按约束边缘构件考虑。 三、轴压比不满足简便的调整方法: 1.程序调整:SATWE程序不能实现。 2.人工调整:增大该墙、柱截面或提高该楼层墙、柱混凝土强度。

PKPM问题解析

1、在PKPM的JCCAD中设计剪力墙下的桩基和承台,如何建模? 答:剪力墙下承台,可按非承台桩布置,由围桩承台方式生成,也可以用布置筏板的方式生成,最后用桩筏有限元计算。 2、请问底层柱子配筋比上层小, 这种情况正常吗? 答:正常。如果底层柱为大偏心受压,起控制作用的内力为弯矩大、轴力小的组合内力,这样底层柱的配筋就可能比上层柱的配筋大。 3、SATWE内力与配筋计算,怎么运行到VSS模态分析时就运行不下去了? 答:如果选择模拟施工3或VSS求解,可能会出现计算到“VSS模态分析”停止,表明振 型数取的过多,超过了VSS求解器的限制。降低振型数试试看,再不行,选择“模拟施工1+LDLT分解”计算。 4、08版PKPM,独立基础怎么没有标注尺寸和独基编号了呢? 答:在基础施工图的下拉菜单,在“标注构件”与“标注字符”中分别标注独基尺寸与独基编号。 5、筏板后浇带如何设置? 答:在新版JCCAD,基础人机交互输入中筏板菜单下增加“布后浇带”功能,可直接输入后浇带宽度后进行布置。 6、08版PMCAD中楼板层间复制如何使用? 答:选择当前标准层,勾选需要复制的目标标准层号,即可把当前标准层的楼板开洞和板厚等信息复制到目标标准层里。 7、PKPM里面生成的吊筋有没有考虑人防荷载? 答:没有考虑。SATWE内力作整体分析,按照等效静力荷载考虑人防荷载,而次梁集中力属于局部内力计算,可以不考虑。目前程序只是考虑1.2恒+1.4活工况组合下的次梁集中力来计算次梁箍筋加密与吊筋。 8、PKPM楼梯建模,可以建剪刀梯吗? 答:楼梯布置菜单下暂时没有剪刀梯的楼梯类型,可按照斜杆来近似模拟剪刀梯板的作用。 9、请问WDISP.OUT文件中竖向恒载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为星号是什么原因? 答:模型输入有问题,请检查。局部构件没有竖向构件的支撑,形成长悬臂结构而导致恒载作用下竖向位移超大的现象。 10、用JCCAD筏板有限元计算的土最大反力出现超大的异常情况? 答:地质资料输入不完整,该部分筏板下无地质资料,增加孔点使输入的地质资料范围扩大至筏板所有区域。 11、混凝土梁做成型钢混凝土梁后,梁施工图中挠度反而变大? 答:型钢混凝土梁挠度的计算与内部型钢及配筋均有关。虽然变为型钢砼梁,但相应配筋也减小,导致挠度变化不大。可使用“考虑楼板作为翼缘的作用“来计算型钢混凝土梁的挠度,考虑会挠度有较明显减小。

PKPM计算结果,PKPM计算书合理性判定

PKPM计算结果,PKPM计算书合理性判定 PKPM计算结果,PKPM计算书合理性决定到设计的成败,要做到PKPM计算准确无误需要有PKPM计算结果,PKPM计算书合理性判定!我们杭州绿树结构施工图设计室在PKPM软件计算,提取计算书时对PKPM计算结果,PKPM计算书合理性判定有如下总结: 1.检查原始数据是否有误,特别是是否遗漏荷载; 2.计算简图是否与实际相符,计算程序是否选则正确 3.7大指标判定: (1).柱及剪力墙轴压比是否满足要求,主要为控制结构延性;见抗规6.3.7和6.4.6 (2).剪重比:主要为控制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确保结构安全性;见抗规5.2.5 剪重比也就是地震剪力系数,由《抗规》(GB50011-2001)对5.2.5条的条文说明知,“对于扭转效应时显或基本周期小于3.5S的结构,剪力系数取0.2amax”,由此可据《抗规》表 5.1.4-1推算出各地震列度下的剪力系数:9度为0.2*0.32=0.064,8度为0.2*0.16(0.24)=0.032(0.048),7度为0.2*0.08(0.12)=0.016(0.024),6度为0.2*0.04=0.008。在计算时应注意《抗规》5.2.5条,对于6度区可不要求该剪力系数,可详读该条的条文说明。即6度区按0.8%较好,这样对结构来说是更安全的(类似于最小配筋率的概念)。 剪重比主要是考虑基本周期大于3s的长周期结构。地震对于此类结构的破坏相比短周期的结构有更大影响,但规范用的振型分解反应普法无法作出估计;而且对于此类长周期结构计算所得的水平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效应可能偏小,这可能就是规范设定最小剪重比的原因。另外不要忘了对竖向不规则结构的薄弱层的水平剪力应增大1.15倍,即楼层最小剪力系数不小于《高规》表3.3.13(即上表)中相应数值的1.15倍。在抗震规范的抗震截面验算的条文说明中,明确指出,剪重比是一个调整系数,即这不是一个指标,计算结果出来后,若剪重比大于规定的最小值,计算结果不作调整,若小于,将地震剪力调大,使剪重比达到规定的最小值.类似框剪结构的0.2Qo,在satwe的结果文件Wmass.out,给出这一调整的信息,多看看这

PKPM 软件计算结果分析详细说明

PKPM软件计算结果分析详细说明 一、位移比、层间位移比控制 规范条文: 《高规》JGJ3-2010中第3.4.5条规定,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角,A、 B级高度高层建筑均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 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 平均值的1.4倍。 《高规》JGJ3-2010的第3.7.3条规定,高度不大于150m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间最大 位移与层间之比(即最大层间位移角)Δu/h应满足以下要求: 结构休系Δu/h限值 框架 1/550 框架-剪力墙,框架-核心筒 1/800 筒中筒,剪力墙 1/1000 框支层 1/1000 《抗规》GB50011-2010中第3.4.4条第1款第一条:“扭转不规则时,应计入扭转影响, 且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分别不宜大于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和层 间位移平均值的1.5倍,当最大层间位移远小于规范限值时,可适当放宽。” 名词释义: (1)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与平均水平位移的比值。 (2)层间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与平均层间位移角的比值。 其中: 最大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 平均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与最小水平位移之和除2。 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与层高的比值。 最大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 平均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和除2。

控制目的: 高层建筑层数多,高度大,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结构具有必要的刚度,应对其最大位移和层间位移加以控制,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 1.保证主体结构基本处于弹性受力状态,避免混凝土墙柱出现裂缝,控制楼面梁板的裂缝数量,宽度。 2.保证填充墙,隔墙,幕墙等非结构构件的完好,避免产生明显的损坏。 3.控制结构平面规则性,以免形成扭转,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结构位移输出文件(WDISP.OUT) Max-(X)、Max-(Y)----最大X、Y向位移。(mm) Ave-(X)、Ave-(Y)----X、Y平均位移。(mm) Max-Dx ,Max-Dy : X,Y方向的最大层间位移 Ave-Dx ,Ave-Dy : X,Y方向的平均层间位移 Ratio-(X)、Ratio-(Y)---- X、Y向最大位移与平均位移的比值。 Ratio-Dx,Ratio-Dy : 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 即要求: Ratio-(X)= Max-(X)/ Ave-(X) 最好<1.2 不能超过1.5 Ratio-Dx= Max-Dx/ Ave-Dx 最好<1.2 不能超过1.5 Y方向相同 电算结果的判别与调整要点: 1.若位移比(层间位移比)超过1.2,则需要在总信息参数设置中考虑双向地震作用;

PKPM结果输出文件说明

结构设计信息输出文件(WMASS ·OUT) 运行第二项菜单“结构整体分析”项时,首先计算各层的楼层质量和质心座标等有关信息,并将其存放在WMASS ·OUT 文件中,在整个结构整体分析计算中,各步所需要的时间亦写在该文件的最后,以便设计人员核对分析。 WMASS ·OUT 文件包括六部分容,其输出格式如下: 第一部分为结构总信息 这部分是用户在“参数定义”中设定的一些参数,把这些参数放在这个文件中输出,目的是为了便于用户存档。 第二部分为各层质量质心信息,其格式如下: Floor Tower X-Center Y-Center Dead-Mass Live-Mass Mass Moment 其中: Floor —— 层号 Tower —— 塔号 ? ??--center y center x —— 楼层质心座标(m) Dead-Mass —— 该楼层恒载产生的质量,其中包括结构自重和外加恒载(单位t) Live-Mass —— 该楼层活荷载产生的质量(已乘过活荷质量折减系数,单位t) Mass-Moment —— 该楼层的质量矩(t*m 2 ) 接后输出 Total Mass of Dead Load Wd —— 恒载产生的质量 Total Mass of Live Load Wl —— 活荷产生的质量 Total Mass of the Structure Wt —— 结构的总质量 第三部分为各层构件数量、构件材料和层高等信息,输出格式如下: Floor Tower Beams Columns Walls Height Total-Height 其中: Floor —— 层号 Tower —— 塔号 Beams (Icb ) —— 该层该塔的梁数,括号的数字为梁砼标号 Columns (Icc )—— 该层该塔的柱数,括号的数字为柱砼标号 Walls (Icw ) —— 该层该塔墙元数,括号的数字为墙砼标号 Height —— 该层该塔的层高(单位m), Total-Height —— 到该层为止的累计高度。 第四部分为风荷载信息 Floor Tower Wind-X Shear-X Moment-X Wind-Y Shear-Y Moment-Y 其中: Floor —— 层号 Tower —— 塔号

PKPM结果输出文件说明

结构设计信息输出文件(WMASS ·OUT) 运行第二项菜单“结构整体分析”项时,首先计算各层的楼层质量和质心座标等有关信息,并将其存放在WMASS ·OUT 文件中,在整个结构整体分析计算中,各步所需要的时间亦写在该文件的最后,以便设计人员核对分析。 WMASS ·OUT 文件包括六部分内容,其输出格式如下: 第一部分为结构总信息 这部分是用户在“参数定义”中设定的一些参数,把这些参数放在这个文件中输出,目的是为了便于用户存档。 第二部分为各层质量质心信息,其格式如下: Floor Tower X-Center Y-Center Dead-Mass Live-Mass Mass Moment 其中: Floor —— 层号 Tower —— 塔号 ? ??--center y center x —— 楼层质心座标(m) Dead-Mass —— 该楼层恒载产生的质量,其中包括结构自重和外 加恒载(单位t) Live-Mass —— 该楼层活荷载产生的质量(已乘过活荷质量折减系数,单位t) Mass-Moment —— 该楼层的质量矩(t*m 2) 接后输出 Total Mass of Dead Load Wd —— 恒载产生的质量 Total Mass of Live Load Wl —— 活荷产生的质量 Total Mass of the Structure Wt —— 结构的总质量 第三部分为各层构件数量、构件材料和层高等信息,输出格式如下: Floor Tower Beams Columns Walls Height Total-Height 其中: Floor —— 层号 Tower —— 塔号 Beams (Icb ) —— 该层该塔的梁数,括号内的数字为梁砼标号 Columns (Icc )—— 该层该塔的柱数,括号内的数字为柱砼标号 Walls (Icw ) —— 该层该塔墙元数,括号内的数字为墙砼标号 Height —— 该层该塔的层高(单位m), Total-Height —— 到该层为止的累计高度。 第四部分为风荷载信息 Floor Tower Wind-X Shear-X Moment-X Wind-Y Shear-Y Moment-Y

SATWE计算结果分析和调整方法

SATWE软件计算结果分析 一、位移比 1.位移 规范条文: 新高规3.4.5规定:结构平面布置应减少扭转的影响。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规定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超过A级高度的混合结构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 基本概念:位移比包含两项内容 (1)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与平均水平位移的比值; (2)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 计算位移比仅考虑墙顶,柱顶等竖向构件上节点的最大位移,不考虑其他节点的位移。位移比可以用结构刚心与质心的相对位置(偏心率)表示,二者相距较远的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扭转效应较大,位移比是控制结构整体抗扭特性和平面不规则性的重要指标。 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的最大适用高度应区分为A级和B级: 名词释义: 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与平均水平位移的比值。 层间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与平均层间位移角的比值。 其中: 最大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 平均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与最小水平位移之和除2。 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与层高的比值。 最大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 平均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和除2。 控制目的: 高层建筑层数多,高度大,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结构具有必要的刚度,应对其最大位移和层间位移加以控制,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 1.保证主体结构基本处于弹性受力状态,避免混凝土墙柱出现裂缝,控制楼面梁板的裂缝数量,宽度。 2.保证填充墙,隔墙,幕墙等非结构构件的完好,避免产生明显的损坏。 3.控制结构平面规则性,以免形成扭转,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结构位移输出文件(WDISP.OUT) Max-(X)、Max-(Y)----最大X、Y向位移。(mm) Ave-(X)、Ave-(Y)----X、Y平均位移。(mm) Max-Dx ,Max-Dy : X,Y方向的最大层间位移 Ave-Dx ,Ave-Dy : X,Y方向的平均层间位移 Ratio-(X)、Ratio-(Y)---- X、Y向最大位移与平均位移的比值。 Ratio-Dx,Ratio-Dy : 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 即要求: Ratio-(X)= Max-(X)/ Ave-(X) 最好<1.2 不能超过1.5 Ratio-Dx= Max-Dx/ Ave-Dx 最好<1.2 不能超过1.5

pkpm文本输出结果分析

pkpm文本输出结果分析

SATWE软件计算结果分析 土木2009-05-10 12:21:13 阅读881 评论1 字号:大中小订阅 一、位移比、层间位移比控制 规范条文: 新高规的4.3.5条规定,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角,A、B级高度高层建筑均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 高规4.6.3条规定,高度不大于150m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间之比(即最大层间位移角)Δu/h应满足以下要求: 结构休系Δu/h限值 框架1/550 框架-剪力墙,框架-核心筒 1/800 筒中筒,剪力墙 1/1000 框支层 1/1000 名词释义: (1)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与平均水平位移的比值。 (2)层间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与平均层间位移角的比值。 其中: 最大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 平均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与最小水平位移之和除2。 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与层高的比值。 最大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 平均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和除2。 控制目的: 高层建筑层数多,高度大,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结构具有必要的刚度,应对其最大位移和层间位移加以控制,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 1.保证主体结构基本处于弹性受力状态,避免混凝土墙柱出现裂缝,控制楼面梁板的裂缝数量,宽度。 2.保证填充墙,隔墙,幕墙等非结构构件的完好,避免产生明显的损坏。 3.控制结构平面规则性,以免形成扭转,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PKPM计算结果分析与调整

PKPM计算结果分析与调整 1设定结构整体参数 1.1振型个数 结构的振型个数一般取楼层数的3倍且要满足有效质量系数的要求; 1.2最大地震力作用方向 最大地震力作用方向即结构最不利地震作用方向,若计算得出的角度大于15度则需要调整。 1.3结构基本周期 第一振型周期即为结构基本周期

2确定整体结构合理性 控制结构整体性的主要参数是:周期比,剪重比,位移比,位移角(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层间刚度比,层间受剪承载力比,刚重比 2.1周期比(WZQ.OUT) 周期比是控制结构扭转效应的重要指标,是结构扭转刚度,扭转惯量分布大小的综合反映。控制周期比的目的是是使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置更加有效,更加合理,以此控制地震作用下结构扭转激励震动效应不能成为主振动效应,避免了结构扭转破坏。 2.2剪重比(WZQ.OUT) 剪重比计算是因为在长周期作用下,地震影响系数下降较快,对于基本周期大于3.5秒的结构,由此计算出来的水平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效应可能很小。而对于长周期结构,地震动态作用下的地面运动速度和位移可能对结构具有更大的破坏作用。 2.3位移比(WDISP.OUT) 位移比是控制整体扭转性和平面不规则性的重要指标。

2.4位移角(WDISP.OUT) 层间位移角是控制结构整体刚度和不规则性的主要指标。限制建筑物尤其是高层建筑的层间位移角主要目的有两点:一是保证主体结构基本处于弹性受力状态,避免混凝土受力构件出现裂缝或裂缝超过允许范围;二是保证填充墙和各种管线等非结构构件完好,避免产生明显的损伤。 2.5层间刚度比 层间刚度比是控制结构竖向不规则和判断薄弱层的重要指标。对于转换层,无论刚度比是多少,都应该设置为薄弱层

pkpm计算结果判断与分析

SATWE软件计算结果分析 土木2009-05-10 12:21:13 阅读881 评论1 字号:大中小订阅 一、位移比、层间位移比控制 规范条文: 新高规的4.3.5条规定,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角,A、B级高度高层建筑均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 高规4.6.3条规定,高度不大于150m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间之比(即最大层间位移角)Δu/h应满足以下要求: 结构休系Δu/h限值 框架1/550 框架-剪力墙,框架-核心筒 1/800 筒中筒,剪力墙 1/1000 框支层 1/1000 名词释义: (1)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与平均水平位移的比值。 (2)层间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与平均层间位移角的比值。 其中: 最大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 平均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与最小水平位移之和除2。 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与层高的比值。 最大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 平均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和除2。 控制目的: 高层建筑层数多,高度大,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结构具有必要的刚度,应对其最大位移和层间位移加以控制,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 1.保证主体结构基本处于弹性受力状态,避免混凝土墙柱出现裂缝,控制楼面梁板的裂缝数量,宽度。 2.保证填充墙,隔墙,幕墙等非结构构件的完好,避免产生明显的损坏。 3.控制结构平面规则性,以免形成扭转,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结构位移输出文件(WDISP.OUT)

PKPM计算结果的分析

计算机的后处理结果,即最终打印结果指内力图、配筋图和详细的内力及配筋表(按构件编号依次输出),有抗震计算时还输出中间分析结果(如自震周期、振型、位移、底部总剪力等)设计人应认真对最终打印结果进行分析,确认无误或无异常情况后再绘制施工图,必要时应将最终确定的构件编号、构件截面和配筋数量、规格绘制成简单的平面图,供校核审定和归档用。对最终打印结果不进行分析,盲目采用其配筋直接绘制施工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往往会造成不良的严重后果,既对工程不负责任、有不利于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一、整体分析 一、对重力荷载作用下计算结果的分析 审查重力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图是否符合受力规律;可以利用结构底层检查竖向内外力的 平衡,即底层柱、墙在重力荷载作用下的轴力之和应等于总重量;如果结构对称、荷载对称,其结构内力图必然对称,即检查其对称性。当以上三者出现异常情况时,需要返回原始数据进行检查。 二、对风荷载作用下计算结果的分析 审查风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图和位移是否符合受力规律;可以利用结构底层检查侧向内外力的平衡,即底层柱、墙在风荷载作用下的剪力之和应等于全部风力值(需注意局部坐标与整体坐标的方向);如果结构沿竖向的刚度变化较均匀、且风荷载沿高度的变化也较均匀时,其结构的内力和位移沿高度的变化也应该是均匀的,不应有大正大负、大出大进等突变。三、对水平地震荷载作用下计算结果的分析 水平地震荷载作用下,可以利用其结果进行如同风荷载作用下的渐变性分析,但不能进行对称性分析,也不能利用结构底层进行内外力平衡的分析(因为振型组合后的内力与地震作用力不再平衡)。水平地震荷载作用下,对其计算结果的分析重点如下。 1.结构的自振周期 对一般的工程,结构的自振周期在考虑折减系数后应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如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即第一周期)大致为: 框架结构T1≈ ( 0.12~0.15) n 框-剪和框-筒结构T1≈ ( 0.08~0.12) n 剪力墙和筒中筒结构T1≈(0.04~0.06)n 式中,n为建筑物的总层数。 第二周期、第三周期与第一周期的关系大致为: T2≈(1/3~1/5)T1 T3≈(1/5~1/7)T1 周期偏长,说明结构过“软”、所承担的地震剪力偏小,应考虑抗侧力构件(柱、墙)截面太小或布置不当;如周期偏短,说明结构过“刚”、所承担的地震力偏大,应考虑抗侧力构件截面太大或墙的布置太多或墙的刚度太大(宜设结构洞予以减小其刚度)。如果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布置都很正常,无特殊情况而自振周期偏离太远,则应检查输入数据是否有错误。对2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结构,如果一切正常,其基本自振周期往往在2.0~3.0之间(叫次长周期),则需要增加地震力(调整系数取1.5~1.8)重新进行计算。 以上的判断是根据平移振动振型分解方法得出来的。考虑弯扭耦连振动时情况要复杂得

PKPM必须检查的计算结果输出信息

PKPM必须检查的计算结果输出信息 1、轴压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的延性,规范对墙肢和柱均有相应限值要求,见抗规 6.3.6 和6.4.5 。 2、剪重比:主要为控制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确保结构安全性,参见《高规》的表 3.3.13 ;地震规范的表5.2.5 同。程序对算出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 如果不满足规范的要求,将给出是否调整地震剪力的选择。根据规范组的解释,如果不满足,就应调整结构方案,直到达到规范的值为止,而不能简单的调大地震力。 3、刚度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竖向规则性,以免竖向刚度突变,形成薄弱层。 新抗震规范附录E2.1 规定,转换层结构上下层的侧向刚度比不宜大于2。 新高规的4.4.3 条规定,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结构,其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临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70%或其上相临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 新高规的5.3.7 条规定,高层建筑结构计算中,当地下室的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端时,地下室结构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应小于相邻上部结构楼层侧向刚度的2 倍。上述所有这些刚度比的控制,都涉及到楼层刚度的计算方法。目前,有三种方案可供选择: (1)高规附录E.0.1 建议的方法-- 剪切刚度Ki=GiAi/Hi (2)高规附录E.0.2 建议的方法-- 剪弯刚度Ki=Vi / △i (3)抗震规范3.4.2 和3.4.3 条文说明中建议的方法Ki=Vi/ △ui 选用方法如下: (1)对于多层(砌体、砖混底框),宜采用刚度1; (2)对于带斜撑的钢结构和底部大空间层数>1 层的结构宜采用刚度2; (3)多数结构宜采用刚度3。(所有的结构均可用刚度3) 竖向刚度不规则结构的程序处理: 抗震规范3.4.3 条规定,竖向不规则的建筑结构,其薄弱层的地震剪力应乘以 1.15 的增大系数; 新高规5.1.14 条规定,楼层侧向刚度小于上层的70%或其上三层平均值的80% 时,该楼层地震剪力应乘1.15 增大系数; 新抗震规范3.4.3 条规定,竖向不规则的建筑结构,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时,该构件传递给水平转换构件的地震内力应乘以1.25-1.5 的增大系数。

PKPM数据必须检查的计算结果输出信息

必须检查的计算结果输出信息 1、轴压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的延性,规范对墙肢和柱均有相应限值要求,见抗规6.3.7和6.4.6。 2、剪重比:主要为控制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确保结构安全性,参见《高规》的表3.3.13;地 震规范的表 5.2.5同。程序对算出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如果不满足规范的要求,将 给出是否调整地震剪力的选择。根据规范组的解释,如果不满足,就应调整结构方案,直到 达到规范的值为止,而不能简单的调大地震力。(A级高度高层建筑的楼层层间抗侧力结构的 受剪承载力不宜小于其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80%,不应小于其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65%,B 级高度高层建筑的楼层层间抗侧力结构的受剪承载力不宜小于其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75%。 注:楼层层间抗侧力结构受剪承载力是指在所考虑的水平地震作用方向上,该层全部柱及剪 力墙的受剪承载力之和。)见wmass.out 3、刚度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竖向规则性,以免竖向刚度突变,形成薄弱层。 新抗震规范附录E2.1规定,转换层结构上下层的侧向刚度比不宜大于2。 新高规的4.4.3条规定,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结构,其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临上部楼层侧 向刚度的70%或其上相临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 新高规的5.3.7条规定,高层建筑结构计算中,当地下室的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端时,地下室结构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应小于相邻上部结构楼层侧向刚度的2倍。新高规的10.2.6条规定,底部大空间剪力墙结构,转换层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的侧向刚度,应符合高规附录D的规定。 D.0.1:底部大空间为一层的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可近似采用转换层上、下层结构等效刚度比γ表示转换层上、下层结构刚度的变化,非抗震设计时γ不应大于3,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2 D.0.2:底部为2-5层大空间的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其转换层下部框架一剪力墙结构的等效 侧向刚度与相同或相近高度的上部剪力墙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γe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2,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1.3。 上述所有这些刚度比的控制,都涉及到楼层刚度的计算方法。目前,有三种方案可供选择: (1)高规附录E.0.1建议的方法——剪切刚度 Ki=GiAi/Hi (2)高规附录E.0.2建议的方法——剪弯刚度 Ki=Vi /△i (3)抗震规范3.4.2和3.4.3条文说明中建议的方法 Ki=Vi/△ui 选用方法如下: (1)对于多层(砌体、砖混底框),宜采用刚度1; (2)对于带斜撑的钢结构和底部大空间层数>1层的结构宜采用刚度2; (3)多数结构宜采用刚度3。(所有的结构均可用刚度3) 竖向刚度不规则结构的程序处理: 抗震规范3.4.3条规定,竖向不规则的建筑结构,其薄弱层的地震剪力应乘以1.15的增大系 数;

pkpm结果分析判断

对于PKPM计算结果的分析,对一个典型工程而言,使用结构软件进行结构计算分四步较为科学。 1.完成整体参数的正确设定计算开始以前,设计人员首先要根据新规范的具体规定和软件手册对参数意义的描述,以及工程的实际情况,对软件初始参数和特殊构件进行正确设置。但有几个参数是关系到整体计算结果的,必须首先确定其合理取值,才能保证后续计算结果的正确性。这些参数包括振型组合数、最大地震力作用方向和结构基本周期等,在计算前很难估计,需要经过试算才能得到。 (1)振型组合数是软件在做抗震计算时考虑振型的数量。该值取值太小不能正确反映模型应当考虑的振型数量,使计算结果失真;取值太大,不仅浪费时间,还可能使计算结果发生畸变。《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5.1.13-2条规定,抗震计算时,宜考虑平扭藕联计算结构的扭转效应,振型数不宜小于15,对多塔结构的振型数不应小于塔楼的9倍,且计算振型数应使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90%。一般而言,振型数的多少于结构层数及结构自由度有关,当结构层数较多或结构层刚度突变较大时,振型数应当取得多些,如有弹性节点、多塔楼、转换层等结构形式。振型组合数是否取值合理,可以看软件计算书中的x,y向的有效质量系数是否大于0.9。具体操作是,首先根据工程

实际情况及设计经验预设一个振型数计算后考察有效质量系数 是否大于0.9,若小于0.9,可逐步加大振型个数,直到x,y两个方向的有效质量系数都大于0.9为止。必须指出的是,结构的振型组合数并不是越大越好,其最大值不能超过结构得总自由度数。例如对采用刚性板假定得单塔结构,考虑扭转藕联作用时,其振型不得超过结构层数的3倍。如果选取的振型组合数已经增加到结构层数的3倍,其有效质量系数仍不能满足要求,也不能再增加振型数,而应认真分析原因,考虑结构方案是否合理。(2)最大地震力作用方向是指地震沿着不同方向作用,结构地震反映的大小也各不相同,那么必然存在某各角度使得结构地震反应值最大的最不利地震作用方向。设计软件可以自动计算出最大地震力作用方向并在计算书中输出,设计人员如发祥该角度绝对值大于15度,应将该数值回填到软件的“水平力与整体坐标夹角”选项里并重新计算,以体现最不利地震作用方向的影响。(3)结构基本周期是计算风荷载的重要指标。设计人员如果不能事先知道其准确值,可以保留软件的缺省值,待计算后从计算书中读取其值,填入软件的“结构基本周期”选项,重新计算即可。上述的计算目的是将这些对全局有控制作用的整体参数先行 计算出来,正确设置,否则其后的计算结果与实际差别很大。2.确定整体结构的合理性整体结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新规 范特别强调内容。新规范用于控制结构整体性的主要指标主要

pkpm计算结果分析及注意的问题-讲义

pkpm计算结果分析及注意的问题-讲义第一节结构整体性能控制 I、轴压比 一、规范要求 轴压比:柱( 墙)轴压比N/(fcA) 指柱( 墙) 轴压力设计值与柱( 墙) 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它是影响墙柱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使柱墙具有很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规范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限制轴压比。规范对墙肢和柱均有相应限值要求,见10 版高规6.4.2和7.2.13。 抗震设计时,钢筋混凝土柱轴压比不宜超过表6.3.6的规定;对于?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其轴压比限值应适当减小。 二、电算结果的判别与调整要点: 混凝土构件配筋、钢构件验算输出文件(WPJ*.OUT) Uc --- 轴压比(N/Afc) 1.抗震等级越高的建筑结构,其延性要求也越高,因此对轴压比的限制也越严格。对于框支柱、一字形剪力墙等情况而言,则要求更严格。抗震等级低或非抗震时可适当放松,但任何情况下不得小于1.05。 2.限制墙柱的轴压比,通常取底截面(最大轴力处)进行验算,若截面尺寸或混凝土强度等级变化时,还验算该位置的轴压比。SATWE验算结果,当计算结果与规范不符时,轴压比数值会自动以红色字符显示。 3.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墙肢轴压比的计算时,规范取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产生的轴压力设计值(即恒载分项系数取1.2,活载分项系数取1.4)来计算其名义轴

压比,是为了保证地震作用下的墙肢具有足够的延性,避免受压区过大而出现小偏压的情况,而对于截面复杂的墙肢来说,计算受压区高度非常困难,故作以上简化计算。 4.试验证明,混凝土强度等级,箍筋配置的形式与数量,均与柱的轴压比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规范针对情况的不同,对柱的轴压比限值作了适当的调整(抗规6.3.6条注)。 5.当墙肢的轴压比虽未超过上表中限值,但又数值较大时,可在墙肢边缘应力较大的部位设置边缘构件,以提高墙肢端部混凝土极限压应变,改善剪力墙的延性。当为一级抗震(9度)时的墙肢轴压比大于0.3,一级(8度)大于0.2,二级大于0.1时,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否则可设置构造边缘构件,程序对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上一层所有墙肢端部均按约束边缘构件考虑。 三、轴压比不满足简便的调整方法: 1.程序调整:SATWE程序不能实现。 2.人工调整:增大该墙、柱截面或提高该楼层墙、柱混凝土强度。 1 II、位移和位移比 一、位移和位移比控制 位移比控制是层扭转效应控制,限制结构平面布置的不规则性,避免产生过大的偏心而导致结构产生较大的扭转效应;位移角控制室整体平动刚度控制。 1(规范条文及程序处理 楼层的层间位移角就是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的比值,《抗震规范》5.5.1条及《高规》3.7.3条规定不同结构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按下表采用结构类型层间位移角 钢筋混泥土框架 1/550 钢筋混泥土框架-抗震墙、板柱-抗震墙、框架1/800 -核心筒

PKPM分析结果调整方法

高层结构设计需要控制的七个比值及调整方法 1、轴压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的延性,规范对墙肢和柱均有相应限值要求,见抗规6.3.7和6.4.6,高规6.4.2和7.2.14。 轴压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 1)程序调整:SATWE程序不能实现。 2)人工调整:增大该墙、柱截面或提高该楼层墙、柱混凝土强度。 2、剪重比:主要为控制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确保结构安全性,见抗规5.2.5,高规3.3.13。这个要求如同最小配筋率的要求,算出来的地震剪力如果达不到规范的最低要求,就要人为提高,并按这个最低要求完成后续的计算。 剪重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 1)程序调整:在SATWE的“调整信息”中勾选“按抗震规范5.2.5调整各楼层地震内力”后,SATWE按抗规5.2.5自动将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直接乘以该层及以上重力荷载代表值之和,用以调整该楼层地震剪力,以满足剪重比要求。 2)人工调整:如果还需人工干预,可按下列三种情况进行调整: a)当地震剪力偏小而层间侧移角又偏大时,说明结构过柔,宜适当加大墙、柱截面,提高刚度; b)当地震剪力偏大而层间侧移角又偏小时,说明结构过刚,宜适当减小墙、柱截面,降低刚度以取得合适的经济技术指标; c)当地震剪力偏小而层间侧移角又恰当时,可在SATWE的“调整信息”中的“全楼地震作用放大系数”中输入大于1的系数增大地震作用,以满足剪重比要求。 3、刚度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竖向规则性,以免竖向刚度突变,形成薄弱层,见抗规3.4.2,高规4.4.2;对于形成的薄弱层则按高规5.1.14予以加强。 刚度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 1)程序调整:如果某楼层刚度比的计算结果不满足要求,SATWE自动将该楼层定义为薄弱层,并按高规5.1.14将该楼层地震剪力放大1.15倍。 2)人工调整:如果还需人工干预,可适当降低本层层高和加强本层墙、柱或梁的刚度,适当提高上部相关楼层的层高和削弱上部相关楼层墙、柱或梁的刚度。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