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区别

当代中国到底是什么性质的社会?社会主义云云已经不值得讨论了,资本主义似乎也有问题。吴敬琏先生近年警告说,中国有陷入“权贵资本主义”泥坑的危险。这个概念和一度流行的“官僚资本主义”一样,强调了资本和行政权力的密切关系,很有洞见。但这两个说法暗含的前提是:中国已经或即将进入资本主义,只是官僚或权贵色彩比较浓重。我不敢给未来下结论,不过,用“资本主义”这个概念描述中国的历史和现状有本末倒置之嫌。
如果把“资本主义”定义为资产阶级说了算,资产阶级控制了暴力,掌握了立法权,那么,中国可曾有过资本主义?中国的资产阶级从来不能说了算,权贵或官僚才是最终说了算的集团。所以,把“官僚资本主义”或“权贵资本主义”倒过来说才比较准确,即“资本权贵主义”,或“资本官僚主义”。
权贵和官僚这两个词仍不够准确。在汉语使用者的心目中,权贵通常与贵族有关,而贵族是世袭的。官员虽然也难免沾染世袭色彩,如恩荫制度,但是迅速递减,不占据核心地位,至少不如科举或选拔制度重要。可见“权贵主义”不如“官僚主义”准确。但“官僚主义”已经有了相当固定的意思——办事拖沓,欺上瞒下,刻板教条等等,使用起来容易产生歧义。更何况,中国也不完全由官僚说了算,皇帝才是官僚帝国的最高统治者。
我认为更恰当的概念是“官家主义”。
“官家”,在古汉语里面有三重意思。第一重意思是皇帝,宋朝说赵官家如何如何,就是指皇上。第二重意思是官府,包括条条块块的各级衙门。第三重意思是官僚个人。“官家”这个词有多重涵义,因而特别准确贴切。这些涵义可以把“官本位”的内部结构拆解开来,让我们看到官家集团的整体利益,看到最高决策者的利益,看到部门利益,还能看到官僚个人作为代理人的私利。
在秦汉之后的中国历史中,在大一统的帝国时代,皇帝、衙门、官僚个人都可以立法定规,各有各的空间和地盘,并且彼此争夺地盘,于是形成了由王法、各种部门法规和潜规则共同构成的一套社会秩序。这些规矩往往彼此矛盾,因为那些说了算的个人和集团之间原本存在着利益矛盾,但又或明或暗地达成了某种妥协。官家集团中不同主体当家作主的范围正是博弈的结果。“官家主义”就是对这种立法定规的动态结构的描述。
官家主义是一个基座,上边可以接不同的前缀——地主、农民、工人、资本家等等。官家总要充分利用权力,用权力榨取尽可能多的利益,或者把权力卖一个最高价。如果

在小农那里卖得最高,就是“小农官家主义”。如果卖给地主最高,就是“地主官家主义”。
1949年之后,一度消灭了地主和资本家,官家直接指挥生产,计划经济,直接管理工人农民,这种形态可以称为“工农官家主义”。在这个阶段中,如果官家以资本的运营和积累为自身使命,把自己变成最大且唯一的资本家,通过行政体系的条条块块组织生产,确定积累率,计划经济,对劳动者实行物质刺激等等,那么,官家似乎就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毛泽东反对走这条路,把有这种倾向的同事称为走资派。他另外提出一条在创造新人的革命中发展生产的道路,并树立了大庆和大寨这两个依靠革命精神(集体主义道德感召和阶级斗争威慑的混合体)发展生产的样板。胡绳认为毛泽东的主张是民粹主义,更常见的标签是空想社会主义。但从官家主义演变的视角看来,毛泽东的主张仍是官家主义的一个分支,无非是官家集团的核心人物满怀创造新人和新世界的伟大理想,不满足于完成资本家的使命而已。
经过计划经济和改革开放两轮冲刺,今日中国社会已经进入工商时代,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降到次要地位,绝大多数财富是工商业创造的。在这种形势下,权力只能在资本那里获得最高出价,这就是“资本官家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资本官家主义又有不同的演变方向。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这个集团与官家集团的主次位置有可能颠倒过来。目前,资产阶级作为工商业生产集团的核心,正在动用各种合法或非法的个人手段,影响坐江山的官家,进行资本家的个人革命、局部革命,实现潜变法或潜革命。如果把这种博弈视为暴力集团和生产集团的历史对局,那么,资本家们大规模采用的私下收买策略与官家集团出售权力的内部竞争相结合,由此在各个局部和层面完成的“一个人的革命”,最终将构建出什么样的社会形态,在我心中还是一个历史之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