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政策

社会政策
社会政策

社会政策课程复习要点

1-1:社会政策的概念(P12)

政府和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服务行动的总和。

2-1:资本主义左派和右派、马克思主义和女性主义对福利国家的批判(P28-29)左派:指责保守党政府使福利国家衰退了。

右派:批评福利国家制度,认为福利国家体制想通过向所有人提供普便性的福利服务去消除贫困只是幻想,应该通过更多地运用选择性福利模式,将福利帮助更多的准穷人。

马克思主义:福利国家体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国家中阶级剥削的问题,因此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无产阶级贫困化问题。

女性主义:“福利国家”体制并没有保护妇女与男子同等的权利和地位,相反,它的所作所为使针对妇女的传统歧视性价值和态度合法化了。

2-2:哈耶克和弗里德曼对福利国家的质疑(P28)

第一,福利国家否认了人们对服务的选择;

第二,福利国家的再分配制度使在经济中创造财富的人受到了损害;

第三,福利国家导致了高税收和政府借贷;

第四,福利破坏了工作伦理和文化;

第五,国民保险的原则是一个骗局。

2-3:韩国社会政策发展各阶段的重点(P33)

第一阶段是60年代,以发展社会福利为重点。

第二阶段是70年代,以发展社会救济为重点。

第三阶段是80年代以来,以发展社会保险为重点。

2-4:我国台湾地区社会保障的三大体系和四大人群(P35)

三大体系:劳工权益保障、医疗健康保险和职业性保障

四大人群:按受保人群分类,可分为公、军、劳、农四大体系。

2-5:我国社会政策发展的新趋势(P40)

第一:社会政策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以民生为基础,以满足民众基本需要和维护社会稳定并重为政策制定的原则。

第二:近年来的社会政策更加强调社会公平和基本权利的保护。

第三:近年来的社会政策更加强调向弱势群体倾斜,残疾人、农民工、长期贫困者、儿童等得到更多的关注。

第四:在社会政策的主体责任方面,中央政府责任明显增大,中央财政在社会行政行动中的投入增大,地区之间在分配水平提高。

第五:在福利水平方面,这一阶段福利水平总体回升,政府社会开支占GDP的比例明显提高。

3-1:米什拉对蒂特马斯社会政策研究取

“三长两短”的评价(P46)

三长:首先,蒂特马斯肯定了价值在社会科学中的作用,认为社会政策研究不可能是价值中立的。社会政策不是一件简单的找不出适当的研究方法和用来解决特点问题的技术性实务,而是包含着基本价值选择和他们的含义是社会政策的研究任务之一。其次,蒂特马斯认为社会科学既不是价值中立的,也不能离开客观事实和可以检验的证据基础之上。换言之,社会政策的研究不仅包含着鉴别道德价值,而且包含着鉴别社会事实。最后,对于蒂特马斯来讲,社会政策的论题比社会服务广泛得多。

两短:其一,单一的价值取向。在强调价值和价值冲突在社会政策的角色的同时,蒂特

马斯非常执着与费边主义的价值观和他自己的福利观以至于他总是拒绝其他的价值观点。其二,非理论的取向。蒂特马斯的社会政策分析取向是特别的、非系统和非理论的。他回避明确的理论,没有想过要提出可以选择的理论。

3-2:20世纪60年代社会政策发展对社会政策研究取向提出的挑战(P46)第一,社会行政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中获得的长足的发展。第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的复兴,提醒人们注意还存在者其他取向的理论。第三,女性主义者的批判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了福利国家背后的父权主义的假设。第四,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期危机进一步降低了社会民主主义的形象和人们对社会发展的信心,并促使学术界对当代社会福利体系中的重大问题做出系统的理论反思。

3-3: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政策学科最近的发展(P48)

第一,理论研究的多样化并向纵向发展。阿尔科克明确指出,现在的社会政策是以理论上和地理上的多元为特征。学科的焦点从福利国家转向福利组合。在理论研究多元化的同时,其深度也进一步加强了,突破了国家---市场的简单对立,进一步探讨国家----市场的结合,加强了对各种非国家因素在社会保障和救助过程中等角色的研究,从以补助收入为目标的福利提供想非收入为目标的福利提供向非收入补偿转化等。

第二,研究对象的范围进一步拓宽。其中涉及社会服务领域的政策及管理实践研究包括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就业、社区照顾和住房等),各种社会问题研究(包括犯罪、残疾、事业、老龄问题等)关于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研究(包括种族、性别、贫困等)以及相关问题的集体性社会反映等方面的研究。

第三,研究方式发生了转移。夺取三十年间,过偶记学术对于社会政策的解释发生了很大变化。

3-4:描述性理论、剩余性模型与制度性模型、三个世界模型(P55)

描述性理论是通过分类等方式,把复杂的社会政策现象简化成更加容易处理的类别,并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对不同社会政策取向更好的理解。由威伦斯基和黎贝克提出的关于社会福利的“剩与性模型”和“制度性模型”。

剩余性模型假定家庭和市场经济是满足个人需要的两个“自然”的渠道和优先性的福利供给结构。社会福利是一种补救性的制度。它只是在其他制度失效时才发挥紧急的功能,而一旦正常的家庭和经济系统等渠道重新适当的发挥作用后,它就应当撤离出来。

制度性模型是把社会福利看作是现代工业社会中帮助个人达到自我实现的一个适当的合法的功能。社会需要预先设立一套规范化的社会福利制度,去帮助个人和家庭满足需要和解决问题,而不是等家庭和就业都失效后才去补救。

三个世界模型由艾斯平--安德森提出,运用“非商品化指数”工具,把福利资本主义分为三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具有自由主义特点的昂格鲁--撒克逊模式。在此模式中,公共福利的责任范围较窄,并主要是针对穷人;而大多数人更愿意通过私人市场去满足他们的需要。第二个模式是欧洲大陆传统模式,其前提是就业和贡献相关联的公共社会保险计划。许多福利要由家庭本身来承担。第三种模式是“社会民主”模式,前提是普遍性和平均性的给付原则,只与公民资格有关。

3-5:马克思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公民权理论与集体道德责任说对福利国家的探讨(P56)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其看来,阶级冲突和剥削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基本特征。国家投入社会福利只是为了防止社会骚乱和保护资本主义的利益,而不是为了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着想。

社会民主主义理论。福利国家的产生上和马克思主义者不同,他们在肯定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不是强调阶级对立与冲突,而是主张改良。因此,他们并不认为福利国家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国家阶级斗争以及对其进行控制的结果,而是工人阶级运动和他们联合起来利用

国家作为追求社会进步的斗争结果。

公民权理论。主要代表人物为英国学者马歇尔。在他看来,政府的社会福利供给是公民权历史演进的结果。其强调社会权和司法民权及政治权同样神圣,必须由国家实施,这为国家介入社会福利奠定了规范性基础。

集体道德责任说。蒂特马斯主张社会福利应当是公民的集体道德责任。国家福利制度是表达民众利他主义行为最有效的方式。

3-6:社会政策分析及其基本视角(P58)

社会政策分析是应用科学的分析方法而对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及其对各种环境条件做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帮助决策者更好地把握对社会政策的需求、社会政策面临的各种社会影响因素,以及社会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基本视角:第一,描述性分析,指对现有政策的陈述,它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第二,过程分析,其更多的涉及一项政策时如何的形成的,这种分析方法的焦点是许多政策因素在社会政策过程中的相互作用。第三,评估,对社会政策的诸方面做出一个评判,评估过程可以判断一项政策的逻辑一致性、凭借他的效果和效率、分析它的伦理特点。第四,规范性分析,包含着有关“应当是什么”的价值判断。第五,价值或目的的分析,把政策分析取向划分为“强调过程”和“强调目的”的两种。

4-1:布莱德萧对需要的分类(P66-67)

第一是规范性需要。这种需要是个人或群体实际生活状况与该社会也已建立起来的标准之下所产生的。

第二是感觉到的需要,即人们切身的感觉到需要实际上是个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

第三是表达出来的需要。这是感觉到的需要转化为实际行动的结果,即在行动上表现出有某种“要求”。第四是比较的需要,即人们通过横向的比较而产生的需要。

4-2:社会政策在满足个人基本需要方面的局限性(P69)

第一,社会政策只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尽管在过去几十年里社会政策已经在一些国家发展到力图满足人们更高级别的需要,但也远不是全部的需要。

第二,在现实的社会政策实践中,即使是基本需要也无法完全通过社会政策来满足。也就是说,迄今为止各国的社会政策实践都只是部分地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

第三,社会政策总是表现出非个性化特征。个人需要是千差万别的,而社会政策确具有一般化和制度化的性质,因此很难满足个性化的特殊要求。

4-3:社会政策满足社会需要的有效性与局限性(P69-70)

有效性:第一,合理的社会政策规划和实施在满足个人基本需要的基础上,能有效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关系,从而满足社会的整合需要;

第二,社会政策已经成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有效组成部分,能够规范社会成员的社会行动,从而满足社会的秩序需要;

第三,社会政策通过资源的再分配,缩小了不同利益群体和地区之间的不平等从而有效地消除了社会群体之间的紧张状态,从而满足了社会稳定几和谐的需要。

第四,通过规划和落实社会政策,可以有效地调节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平衡问题,使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能同步进行,是人类社会日益接近即追求效率也追求公平的社会目标,从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局限性:首先,通过社会政策而调节人们的社会关系,总是会影响到原来的利益格局,从而可能引发新的利益冲突。其次,仅靠社会政策往往并不能保障社会成员行动上的一致性,社会秩序的实现还需要其他社会控制制度的配合。再次,在现代高度分工合作、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很容易有个人风险引发社会系统风险,影响社会稳定及和谐,但仅靠社会政策并不能完全控制个人的社会风险。最后,社会政策是通过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而实现经济与社会

的协调发展。但理论与实践都表明,国家干预市场的过程本身往往也带了一些负面的效果,进而产生新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4-4:社会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P75-76)

(1)积极作用:a、政府通过社会政策积极的干预市场和社会生活,可以扭转因市场失灵和社会生活中的功能缺失而导致的各种社会问题。B、社会政策具有权威性、严肃性和强制性,因此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具有很强的有效性。C、社会政策可以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比较准确地诊断社会问题。d、社会政策行动可以动员广泛的社会参与,从而形成全社会的力量去解决社会问题。

(2)局限性:A、社会政策是政府主导的公共行动,但政府行动中也存在着“政府失灵”的危险。B、社会政策行动需要比较复杂的组织过程,由于利益群体影响等人为因素而使决策和实施过程偏离合理的目标和路径C、由于社会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当通过社会政策来解决一个问题时,可能带来其他的问题。

总之,社会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行动中并不是“包医百病”的。我们应该针对具体的社会问题,科学地制定和实施社会政策。

5-1:社会政策主体的不同角色(P78-79)

(1)社会政策行动的责任者,是指为推动和完成社会政策行动。

(2)社会政策行动的组织者,组织行动包括制定政策法规、调动各种资源,协调各方行动等

(3)资源提供者,包括财政资源、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提供。

(4)社会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包含了大量的社会服务。

5-2:制度模式与补救模式(P79)

“制度模式”是指社会福利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制度,强调首先有政府的福利计划来满足社会成员的各种需要和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补救模式”是指首先由其他各种(包括通过市场、就业或通过家庭、社区、民间组织等)去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而只有当这些方式都失效时,才由政府通过社会福利的方式去解决。

5-3:当代各国社会服务领域组织和群体的分类(P80)

(1)商业险服务机构,包括各类企业和商业化服务者

(2)初级群体,包括家庭、亲属、朋友和邻里等

(3)互助组织,其成员按照权利---义务对等和互惠互利原则互相帮助

(4)就业组织,包括各类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向其雇员提供各种福利性服务。

(5)志愿者组织,自愿组成群体,提供无偿服务。

(6)民间非营利性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向社会成员提供福利性服务。

(7)政府组织,代表国家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必要的福利性服务。

5-4:当代各国在社会政策体系中的责任与作用(P81)

(1)社会政策行动的组织者,政府在社会政策行动中的责任和作用首先体现在它作为社会政策行动的组织者方面

(2)资源提供者,当代社会政策是一个庞大的公共行动体系,需要大量公共资源的支持,

包括财政资源、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提供。

(3)社会服务的直接提供者,政府直接建立和管理公共社会服务机构,包含了大量的社会服务。

5-5:当代“福利国家”模式及其优缺点(P81-82)

优势:首先,依托政府的社会政策行动可以为全社会提供普遍性的社会保障和其他大规模的社会服务;其次,当代各国政府具有很强的公共行政能力,能够保证社会政策行动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最后,由政府来组织大规模的社会政策行动能更好地体现福利性特点,更好地贯彻社会再分配的原则,因此在体现社会公平、社会保护和其他社会价值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缺陷:首先,与私人部门相比,政府的许多公共部门常常缺乏改进其工作效率和降低成本的动力;其次,政府在社会福利方面承担了过多的责任后,会导致一些人产生对政府福利的依赖;最后,政府通过多包办福利事业可能导致在社会服务领域的垄断,从而抑制在这一领域的竞争并妨碍受益者个人对服务的自由选择。

5-6:我国民间组织的主要形式(P82)

在我国,民间组织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社会团体;二是民办非企业单位;三是基金会。

5-7: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特征(P83)

首先,非营利组织最大的特点是他的非营利性

其次,非营利组织所提供的服务具有福利性特征

再次,非营利组织具有公共性的特征

最后,非营利组织有多样化的资源支持系统

5-8:普惠型福利模式和选择型福利模式(P91)n

普惠性福利模式:是指社会政策行动倾向于不加区分地给全社会或某些群体中的所有社会成员都提供相同的福利待遇,而不论他们是否每个人都没满足的需要。

选择性福利模式:是指社会政策行动更倾向于首先要界定社会中或一个群体中哪些人真正具有特殊困难,在此基础上将福利项目集中提供给那些最困难的个人或家庭

5-9:弱势群体概念的涵义(P96-97)

首先,弱势群体是指那些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活动中能力相对低下的群体;

其次,弱势群体是指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的群体;

最后,弱势群体的概念是按照人群的某种外部特征来划分类别,它往往泛指具有某种特征的一类人;

此外,弱势群体的概念一般还包含着一定的价值和道德评价。

5-10:社会政策在帮助弱势群体中作用机制(P97-98)

第一,福利救助。对弱势群体成员提供一定的福利救助是帮助他们的最基本的方式,福利救助包括现金救助,实务救助和服务救助等不同方式

第二,提供机会。政府和社会向弱势群体提供就业等经济机会往往是一种更加积极有效的帮助方式,包括提供就业机会和通过立法等手段消除在就业等领域中的歧视。

第三,增能。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增强弱势群体的能力,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其弱势的地位。所谓“增能”,就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去提升弱势群体自身的能力,以改变其弱势的状况。

5-11:政府调动社会政策资源的方式(P99)

一:税收(政府是通过统一的税收来得到财政收入,然后再根据需要来安排在社会事务方面的财政支出,或根据某项社会政策行动的特殊需要而在一定时期中设立一些专门的税收项目)。特点:强制性,稳定性。

二:专项收费(政府经常通过一些专项的收费来筹集社会政策行动所需要的资金)特点:专款专用

三:政府还可以通过国债,利用外资以及其他各种途径筹集资金。

5-12:社会集资(P99)

是民间资源调动的一种方式;社会集资是指在一个组织、社区或一定范围的人群中,通过参与者共同缴纳资金的方式来兴办一些社会服务项目,以满足人们在某些方面的需要;体现人们通过小范围集体行动的方式自我解决困难的主动性。

5-13:社会支出及其统计指标(P101)

一:社会支出:是政府在社会政策各个领域所做的财政投入量的总和,也是指政府财政总支出中用做实施社会政策的部分。

二:其统计指标,迄今仍没有采用统一的“社会支出”的统计指标,而是将社会支出分别用“社会文教费”、“卫生事业费”、“社会救济福利费”等项指标去测量。

注:我国的社会保险等项支出没有包括在政府财政支出项目中。

5-14:社会政策运行机制的重要性(P104)

一:有效的运行机制可以规范社会政策行动中各个行动者的行为。

二:兼顾社会政策行动公平与效率的目标。

三:兼顾公共服务方式与个人自由选择。

5-15:纯福利模式(P107)

一:是欧洲“福利国家”按照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福利伦理,在福利行社会事业中形成了一种“纯福利”的运行机制。

二:是指,福利行社会事业完全由政府直接管理,或者由政府委托“准政府”部门管理;在社会事业中广泛实施再分配和收入转移;几乎所有的福利性社会服务都由政府的公共资金支持,受益者可以获得无偿的福利性服务而无须直接付费。

6-1:社会政策决策的内容(P112-113)

1、是否采取政策行动。就是面临一定的需要和社会问题时,政府是否采取相应的行动,也即决定是否制定、修改或取消一项或多项社会政策。

2、社会政策行动的受益范围。行动的范围是指一项行动所覆盖人群的范围,也即一项社会政策直接受益者的范围。

3、福利水平的高低。福利水平是指在福利性的项目中由政府财政或其他公共资金给付的平均水平,也即福利性项目受益者的平均受益程度。

4、资源调动方式。在制定社会政策过程中,一班应该将实施该项政策所需要的资源及其调动方式,即经费总量和经费来源也做出规划。

5、社会政策项目的运作方式。在社会政策制定过程中,在资源调动方式确定后,还需要策划和确定该项任务具体的运作方式。所谓运作凡是,是指一个社会项目的具体运行规则及实施方案

6-2:民主型决策模式的分类(P116-117)

一:代议制民主决策模式:通过由人民选举自己的代表(“人民代表”或“议员”等),由这些人代表来承担制定或审议公共政策的任务。

二:民主集中制决定模式:在公共政策的决策过程中要广泛征求意见,但最后仍然是由少数领带人集中决定。

三:精英决策模式:由专家提出或论证政策方案,然后由政治领带人做决定。

6-3:影响社会政策决策的基本因素(P117-118)

1、社会政策的基本需求情况。是指社会对政府的某项政策的需求情况,即社会成员是否有某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或者社会中是否存在着某种问题,需要政府通过制定一项社会政策去加以解决。

2、政府和政党的目标。在社会中存在着对社会政策的需求只是政府制定一项社会政策的必要条件,但还不是充分条件。

3、社会政策的语气效果。社会政策的效果是指一项社会政策能够达到其目标的程度。

4、政府的财政能力及社会政策行动的成本。政府在社会政策中的财政能力是指政府调动资金以及投入社会政策行动的能力。社会正的的成本,是指实施一项社会政策所需要的财政开支(经济成本)和需要付出的其他各种代价。

5、制度方案和技术条件。它是保障一项社会政策能够正常运行,有效实施和高效率达到其目标的重要条件。

6-4:社会政策的可行性(P119-120)

社会政策的可行性,是指一项社会政策能够有效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的可能性。

内容:政策的可能性:在财务、技术、人员和组织方面在多大程度上具备实施此项政策的条件。政策的合理性: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看,此项政策是否是最合理的方式。政策的有效性:此项政策在多大程度上达到预期的社会目标。政策的可接受性:实施此项政策的后果会带来哪些新的问题,其结果对社会各方面的负面影响有多大,这些负面影响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被公众、领导人和相关组织所接受。

主要方面:经济可行性:即财政航的可能性及政策可能对经济运行带来的后果。政治可行性:社会政策可能对政府、政党或领导人产生的政治影响。技术可行性:社会政策在技术上的可实施性。

6-5:基线调查(P128)

又称基础情况调查,是指一项政策行动开始之前,就该行动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其他相关问题的现状做详细调查。

6-6:社会政策可行性研究中的方法特点(P131-132)

1、实证性研究与规范性相结合。

2、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3、民众的意见与领导人意见、部门意见、专家意见相结合。

4、多学科和多种具体方法的集合。

6-7:社会政策试点及选点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P132-134)

社会政策试点是指决策者为了验证社会政策方案的可行性,发现其存在的缺陷,而在正式实施该方案之前先在局部区域或组织内将社会政策的方案做实验性的实施,并在此过程中掌握有关社会政策实施过程中及其效果的实际情况,以便为进一步的修改完善及正式实施做好准备。

注意的问题:一是获得无条件通过;二是有条件通过,即总体方案可行,但细节需要修改;三是经过修改后重新试点;四是被否定。

7-1:“福利漏洞”及其表现(P153-154)

答“福利漏洞”是指在社会政策实践中因管理不善而造成的社会福利资金流失和浪费。

其表现:一是因公共再进分配和使用的不合理而导致社会福利资源的浪费,即优先的公共资金没有被用到最急需的方面。二是由于社会福利机构的管理不善而导致机构膨胀,人浮于事,在社会福利机构内部消耗了过多的福利资源。三是由于管理不善导致机构工作人员非正常地消耗公共资源。

7-2:社会福利评估的特点、意义和作用(P155-156)

答:特点:有组织的行动。科学性和客观性。权威性。

意义:首先,社会政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实施过程中要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影响,而任何完善的决策和精致的计划都难以保证社会政策实施过程能够自动地按照计划进行。其次,在许多情况下社会政策决策本身是一个不完善的过程,其产生的社会政策方案可能是一个尚待实践检验的方案。最后,社会政策行动的效果常常具有很大的复杂性,因此需要采用专门的政策评估行动来判断其效果。

作用:首先,在社会政策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政策评估帮助社会政策的执行者准确地掌握社会政策的行动的进程,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其次,通过政策评估可以使社会政策的执行者和决策者清楚地看到社会政策方案的阶段性效果,包括正面的收效和负面的效果,以便能够及时总结经验,为政策的调整、改革或新政策的制定提供必要的经验资料。最后,通过政策评估可以对社会政策的执行者加以监督,及时纠正某些机构或工作人员在掌握政策方面的偏差,使社会政策行动能够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7-3:行动标准、收效标准和效率标准;事实标准和价值标准(P158-156)

答:行动标准:是指在社会政策评估评判一项社会政策行动进展情况的标准,即已投入的资金和已采取的行动是否达到了预先的计划。

收效标准是指评判一项社会政策行动过收效的大小及质量的标准,即已采取的行动过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收效,是否达到了该项社会政策预期的目标。

效率标准是指对一项社会政策行动效率的评判,也即对其投入产出率高低的评判。

事实标准是指对社会政策实施过程及其收效中各种事实的评判与分析。

价值标准是指对社会政策行动及其收效进行价值判断时所依据的标准。

7-4:社会政策变动的原因和方式(P161-162)

答:原因:第一政策本身的原因,首先原定政策的不恰当会到孩子政策的变动其次政策实施的总体目标或阶段性目标已达到或部分达到,需要调整政策,以追求更高的目标。最后,通过政策实施工作或政策评估,发现一项社会政策行动无法有效达到预期的目的,或者其运行效率太低,需要调整政策行动方案。第二政府方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政府社会政策目标的改变,因而需要在社会政策行动上做出变动。第三来自社会方面的原因。包括社会政策对象方面的影响、来自利益群体方面的影响和普通公众的态度等方面。

方式:第一社会政策的修订。是指对有关政策组局部修改。第二,社会政策的改革。是指对一项社会政策的基本框架或社会政策体系做出带有根本性的改变。第三,社会政策的终止。是指政策制定者根据一项社会政策运行中的实际情况而决定停止实施该项社会政策的行为。

8-1:“第三条道路”学派社会福利理念的要点(P178-179)

答:首先,“第三条道路”对福利国家制度辞去了辩证的态度。一方面,它接受了新右派对福利国家提出的某些批评,认为福利国家采用自上而下的福利分配制度的主要动机是保护盒照顾,没有给个人自由留下足够的空间;某些类型的福利机构是官僚化的、脱离群体的、没有效率的;福利救济有可能导致违反设计福利制度初衷的不合理结果。另一方面,它并不把这些问题看成是应剔除福利国家的信号,而是把它们视为重建福利国家的理由。

其次,“第三条道路”剔除了责任与权力平衡的福利原则,即无责任即无权利。

再次,提倡积极的福利。它们认为,福利国家应该及时调整自己的政策,以便覆盖那些新型的风险,比如与技术变迁、社会排斥或不断增加的单亲家庭有感的风险。

最后,主张用“社会投资国家”取代“福利国家”。

9-1:影响社会政策水平的经济因素(P185-186)

答:首先,各国经济发展的节本条件的差异会影响到社会政策模式。其中包括降级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

其次,各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对社会政策产生着影响。

最后,经济体制也对社会政策体制运行模式产生影响。

9-2:提高社会政策行动效率的基本要求(P190-192)

答:第一,在社会政策领域中中式效率问题。即对每项投入都应该注意使其产出在质和量两方面都最大化;或在其产出一定的情况下使其资源投入最小化。

第二.建立和健全有效的公共管理体制。通过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来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第三,采用各种方法对社会政策行动的效率进行测量和分析。

第四,在社会政策中引入市场机制。包括政府拨款方式、增大受益者对服务机构的自由选择,充分发挥受益者“用脚投票”的效果,增大社会服务机构所面临的市场压力,以促进服务机构重视效率和质量。

9-3:社会政策对消费行为的影响(P199)

首先,社会政策行动中有很大一部分本身就属于消费行为,公共消费行为对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的拉动也有重要影响。

其次,政府社会政策的再分配后果可以改变社会成员的有效需求状况。(使低收入阶层的实际收入得到提高,使整个社会的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最后,实施社会政策可以在许多方面改变人们对未来生活的风险感,从而改变人们的消费行为。例如,在建立了比较好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或全民医疗服务)和失业保险的情况下,人们无须再为这些风险事件而担忧,因而就可能增大在当前的消费信心,从而增加当前消费并降低储蓄。

9-4:社会政策对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P201)

积极意义:首先,实施社会政策将有利于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和保持社会稳定,从而给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与社会环境。其次,社会政策以公平的价值为基础,可以营造集体注意的氛围,并促进社会整合,从而比较好地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最后,通过实施公共教育、公共医疗卫生政策等积极的社会政策,促进全社会人力资本的增大,进而对长期经济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

消极影响:首先,实施社会政策会消耗一定的经济资源,尤其是高福利的社会政策会消耗较多的经济资源,从而使国内投资率下降。其次,高福利的社会政策会增大劳动力成本,从而给出口贸易和吸引外来投资带来不利影响。最后,高福利的社会政策体系可能会降低劳动者面对竞争的压力,从而可能导致不分人努力工作的动机下降。另外,高水平的福利供给和不合理的社会福利制度可能会在不同程度上造成社会成员对国家福利的依赖,从而使上述负面影响进一步加剧,形成恶性循环。

9-5:发展型社会政策模式(P204)

20世纪90年代以后,社会福利伦理中“第三条道路”的理论学派逐渐发展起来,他们超越

了过去传统的“左派”和“右派”的争论,对社会政策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认为社会政策的目标应该是在坚持维护社会公平和平等的基础上,同时也能促进经济发展。强调社会这个车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被称为“发展型社会政策模式”

10-1:社会政策与政治民主化的相互影响(P210)

一:从历史发展看,现代社会政策的屈原与政治民主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战后,社会政策在各国的大发展与当代政治民主化更是密不可分。

二:运行机制上看,在民主政治体制下民众对政府有更直接的约束力,政府和社会对人权的保护也更加有效,并更加强调社会公平。这些都是促进社会政策发展的有利因素;另一方面,广泛实施社会政策也可提高民众对政治活动和公共事务的参与,从而进一步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发展。

总之,民主政治是当代社会政策的重要政治基础,推进政治民主化是发展社会政策的重要的政治条件;民主体制对社会政策的发展有积极作用,也都存在缺陷。同时,除了民主政治以外,社会政策还受到其他各种政治因素的影响。

10-2:国家在社会福利制度中的角色(P212)

一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视角: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国家代表着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它不会主动地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着想。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后,社会主义的国家应该承担组织社会化生产和为社会成员提供各种社会福利的责任,因此需要建立其社会政策体系。

二是社会民主主义的基本视角,认为国家是全社会利益的代表,国家应该在社会政策体系中承担最重要的责任。

三是新自由主义视角,反对国家在社会福利事务上的广泛干预和实施大规模的国家福利计划,主张把国家在社会福利事务方面的责任和行动限制在最小的范围里,并鼓励各种私人和民间的行动者在社会福利行动中发挥更多作用。

四是“第三条道路”等学派的观点,主张国家在社会政策体系中承担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责任,但同时反对完全依赖国家,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政策行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0-3:民主社会主义的、新自由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性别视角如何看待社会政策?(P219)民主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社会福利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社会福利对女性有好处,因此支持以促进社会福利发展的方式来改变妇女的地位。

新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的基本观点强调社会福利制度对女性的负面影响,认为福利是一种“社会父权”,因此反对给妇女提供特殊的保护和特殊的福利项目,主张在福利项目上两性平等,反对依赖国家的力量去提高妇女的地位。

当代激进的马克思主义的女性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因此也反对妇女依赖国家、依赖福利。

10-4:社会政策与社会问题的关系(P225)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社会问题既可以被看成是社会运行功能紊乱的后果(功能主义解释),同时也可以看成是社会中各利益群体相互冲突的结果(冲突派的观点)。

从社会政策发展的角度看,社会政策行动既是“治疗型”的,即通过“积极的社会工程”和主动的干预行动来防止或降低社会问题的发生。再有,社会政策还是“建设型”的,即通过社会政策行动而建构和维持人类社会长期持续反战的制度架构。

10-5:社会政策与人类发展(P226-227)

一:社会政策行动能将经济发展的成果转化为满足人们实际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实际收效。

二:社会政策在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中发挥这重要作用。一方面可以在社会发展方面直接发挥作用,是社会发展中最主要的推动力,另一方面它也可以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从而使经济与社会能够达到协调发展的模式。

三:在人类发展的全过程中始终需要社会政策行动去防止因不合理的经济行为而破坏了我们的社会。

四:加强社会政策行动,向人们提供综合性的社会保护。

11-1:全球化与社会政策之间关系的四种视角(P230-231)

一:米什拉:全球化导致社会政策的倒退,全球化削弱了民族国家独立制定政策,特别是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政策的自由,国际经济竞争的压力往往会迫使各国削弱shehi保护体制,削弱社会支出,从而加大各国内部及各国的工资和劳动条件的不平等状况。

二:皮尔森:全球化作为一种外生性的力量,对各国的社会政策影响不大(全球化给福利国家带来了某些压力,这些压力促使人们就福利国家的制度安排重新进行谈判,对福利国家进行结构调整,使其现代化,真正对福利国家构成挑战的不是全球化,而是经济模式的变迁,福利国家“成熟”的后果,以及人口老化等。)

三:艾思平*安德森:全球化对福利国家产生了影响,但其影响和作业受到了各国政治形势和国家政策的制约。

四:黎格尔,雷布弗里德:福利国家带来了全球化,同时,也限制了全球化的未来走向。

11-2:经济全球化对社会政策发展的两方面影响(P231-232)

一:经济全球化限制了民族国家的社会政策权能,迫使民族国家的社会政策进行调整。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资本全球流动的加剧逐渐使国家失去了对资本投资流向的控制。同时,出现额“社会倾销”,在资本外流和“社会倾销”的作用下,导致了“福利国家危机”,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末的“石油危机”后,许多国家不得不对其福利国家的社会政策进行了改革。(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社会服务的提供方式,国家社会这个车的选择空间受到外部力量的影响

12-22:根据你的了解,指出当前中国某领域社会政策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第一章 认识社会政策

第一章认识社会政策 一、政策的基本含义 1、定义: 政府、政党或其他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2、含义: 例子: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一系列政策 二、政策的基本特征 1、政策行动是制度化的行动体系 2、政策行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3、政策行动具有明确的行动内容 4、政策行动是规则体系与行动体系的结合 以《《郑州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及其实施为例 三、公共政策 定义: 公共政策是指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解决社会问题和调节公共利益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公共政策是国家(政府)承担维持秩序和推进发展功能的主要工具。 公共政策的领域: 国防政策、外交政策、民族政策;金融政策、企业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外贸政策、收入政策、产业结构政策、能源政策、环境保护政策、农业政策;人口政策、婚姻家庭政策、社会救助、社会保险政策、教育政策、住房政策、户籍政策、出版政策、体育政策、文艺政策等等。。。。。。 公共政策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的必要性: 1、为市场的有序运行提供必要的制度框架 2、作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依据 3、协调公共资源的使用 4、解决具有外部效应的物品提供中的问题 5、解决经济活动中的“自然垄断”问题 6、解决市场的不完全性问题 7、修正市场导致的两极化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政府的公共政策具有以下特点: 1、公共性 2、权威性 3、价值性 4、群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四、社会政策的基本含义 社会政策是公共政策中的一个领域,是政府在某种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达到某种社会性的目标而采取的社会性行动的总和。在当代社会中,社会政策的实质是政府在为老百姓提供社会保障和其他各种社会服务的社会事务方面承担责任的行动。 对定义的理解: 1、“社会”:取其狭义,即直接与社会中人们的具体生活有关,具有非经济性的特征;限于国内事务;具有社会性目标

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

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 一、运行机制在社会政策过程中的重要性 (一)什么是社会政策运行机制 所谓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是指社会政策行动各个环节运行的基本方式。 从广义上看,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是涵盖了社会政策行动所有阶段和环节的运行机制,包括社会政策主体的组织方式、资源调动机制、受益者选择机制以及社会服务传递机制等各个方面。 从狭义上看,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一般是指社会服务的传递机制。所谓服务传递机制,是指政府的社会政策资金如何转化为一定的服务方式而传递到受益者。政府确定了福利预算以后,还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将社会福利资金转化为一定的服务,然后传递给服务的受益者。从内容上看,社会政策行动中的服务传递机制包括在服务传递过程中的组织安排、资金运行方式、资金使用和服务活动中的各种规范等方面。 (二)社会政策行动运行机制的重要性 首先,通过有效的运行机制可以规范社会政策行动中各个行动者的行为。 其次,通过合理的运行机制可以兼顾社会政策行动公平与效率的目标。 最后,通过合理的运行机制可以兼顾公共服务方式与个人自由选择。 二、社会政策行动中的资金供应模式与服务传递模式 从其具体运行过程来看,大量的社会政策行动都可以被看成是一个“资金供应——服务传递”的过程。因此,分析一个社会政策行动的运行机制也主要从其资金供应和服务传递的方式展开。 (一)社会政策行动的资金供应模式 在实际的社会政策过程中,影响资金供应量的基本因素主要有社会福利需要和可调动的财政资源。但在不同的社会政策体系中,政府对这两个基本因素的反应是不同的,从而形成了社会政策行动中资金供应的两种不同模式:一是需要导向型,二是预算约束型。在需要导向型模式下,社会福利主管部门倾向于按照社会对福利的实际需要来计划社会政策行动方案及其所需的财政支出,然后要求政府财政部门提供相应的经费;而在预算约束型的模式下,则是政府财政部门事先在财政总支出的计划中给社会政策各个领域划分一定的数额,然后社33 会福利等部门在事先的预算总额内安排具体的行动及资金使用方案。 (二)社会政策行动的服务传递模式 从服务传递过程的角度看,社会政策行动中涉及服务受益者、服务机构和政府三个方面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这三个方面的角色分别是: 服务的受益者(如学生、病人、老人、残疾人等)是服务的需求方; 社会服务机构(如学校、医院、老人院、残疾人康复中心等)是服务的提供方; 政府或民间资助者是服务项目的付费方。 这三者之间的基本关系是:社会服务机构向服务的需求方提供服务,以满足其需要,而这种服务所需的费用完全或部分由政府来支付。但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以上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有多种模式。 模式一:政府直接经营社会服务机构(付费方与服务供应方合一)。 在这种模式中,政府组建公立学校、公共医院、国办养老院等服务机构,由这些机构直接向应该获得服务的人提供相关的服务。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一般根据需要来建设各种社会服务机构,并且给社会服务机构提供人员及其他运行所需的经费,以使他们能够担当起为社会成员提供福利性服务的任务。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政府养服务机构”的模式。 这种模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福利国家社会服务体系和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社会服务

社会政策

名词解释: 社会政策:是直接足以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需要,特别是弱势群体成员的基本需要,维护社会公平和稳定,增加国民的福祉为目标的公共政策。 政策:是国家、政党、公司或其他组织为实现某种目标通过正式同意和选择而制度的各种行动准则和行动路线,以及在这些准则和路线的指导下为达到既定的目标而采取的行动。 公共政策:是国家或政府为了实现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而选择和制定的各种政策,,包括各种行动准则和行动路线,以及在这些准则和路线的指导下为达到既定的目标而采取的行动。 社会福利:政府或国通过各种制度安排为国民提供的生活上的帮助,目的是使人们能够达到幸福、快乐、富足和良好的生存状态。 需求:指在特定条件下人们现实的、可以指望得到满足的需要(关信平)指身体上、心理上、经济上以及从社会和文化方面对生存、幸福和满足的要求(杨伟民) 个人需求: 塔尔的共同需要理论: (1)定义基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为所有人所具有的需要 (2)内容①物质条件②个人发展③情感变化④智力形成⑤人际关系和精神需求学者们一致认同人类的某些基本需要是社会必须满足的,属于一种“刚性”的需要。对“刚性”需要的满足是制定社会政策的重要依据。同时这些基本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又表现出一定的弹性。 社会政策行动的效率:研究社会政策投入和社会政策产出的数量及其对比关系,研究影响或制约社会政策运行效率的主客观因素,探讨提高社会政策行动效率的方法和措施,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有限的社会政策资源的效用,满足社会成员的社会福利需求。 社会倾销:所谓“社会倾销”是指一个高工资的工业化国家进口相对低廉的外国产品,而这些产品之所以廉价是因为出口国没有提供合理的工资、利益及对工人其他方面的保护。(百度) 社会需求:指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要存在和发展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是由所有社会成员作为一个整体共同提出的,而不是哪一个或哪一些社会成员单独或分布提出的需要。一般来说包括社会整合、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 课件参考:1、社会整体的需要 2、社会作为一个整体;个体的某些需要应该被看作社会需要来对待 资产为本的社会政策:资产社会政策是当代社会科学领域里的一个新理论。由美国华盛顿大学的迈克尔·谢若登教授在《资产与穷人》一书中首次提出,“凡是广泛的和普遍的促进公民和家庭尤其是穷人获得不动产和金融资产以增进他们的福利的方案、规则、法规法律,都属于资产社会政策”。(知网) 思考题: 1.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社会保护、社会工作的关系。 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1、联系 1)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只是用词不同,他们的发

社会政策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 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2.社会政策:是指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 的各种社会性行动的总和。 3.社会政策主体:社会政策的主体是指发起或参与社会政策行动过程的行动者。 4.社会政策对象:社会政策对象是指社会政策行动的接受者。可以分为一般性对象和专门 对象,以及普遍性对象和特殊服务对象。 5.社会政策资源:指维持社会政策行动所需要的各种物质条件。包括资金性资源和非资金 性资源。 6.社会政策运行机制:指社会政策行动各个环节运行的基本方式。包括社会政策主体的组织方式、资源调动机制、受益者选择机制、以及社会服务传递机制等各个方面。 6.价值:价值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作出不同点界定和划分,包括效用论价值和本质论 价值。价值的本质是指客体的存在、属性及其变化同主体的尺度和需要相一致、相符合或接近。 7.价值观: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 看法。价值观是稳定性和变动性的统一体。 8.社会政策执行: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执行:某项社会政策、方案、决议、意见等 的具体贯彻、推行和实施。广义的执行:是指执行者为贯彻、落实社会政策指令,实现预期目标的全部活动和整个过程。 9.社会政策评估: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应用特定的方法,对社会政策的科学性、可 行性及实施后的效果、效益、效率进行分析、比较与综合后所做出的一种价值判断,并以此作为决定社会政策继续、调整或终结依据的一种管理行为。 10.社会政策效果:指由社会政策的实施所引起的社会政策目标团体和社会环境所达到的状 态。 11.社会政策调整:指社会政策制定者依据评估结论反馈的信息,对社会政策的内容和形式 予以部分改变或全部改变的行为。 12.社会政策终结:指经过由政府组织或社会自发的政策评估之后,社会政策决策者或制定 者采取一定措施,将过时的、无效的或多余的政策、计划、功能或组织予以终止或结束的一种行为。 13.社会政策周期:指社会政策经过制定—执行—评估—终结这几个阶段后形成的一个完整 的运行过程。 14.社会政策效力:指一项社会政策在运作过程中对社会环境所产生的客观影响,强调(1) 客观性(2)社会政策效力不同于法律效力(3)社会政策效力不同于社会政策的有效性。包括正效力与负效力。 简答题 1.社会政策基本特征: 一、社会政策是由政治组织制定和实施的政治措施。 二、社会政策是理论指导实践的中间环节。 1)社会政策必须以理论为指导,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

公共政策制定意义(1)

公共政策制定意义 摘要:公民参与在公共政策的整个运行过程中,充分保障广大人民群 众的主人翁地位,真正贯彻公共政策的民主化原则,制定出科学、合理、公正的公共政策,以实现公共政策的有效性中的意义是极其重大 而长远的。公民参与也是民主程序的核心概念,“真正的民主,需要 通过‘公民持续的参与’,方能领略什么是民主,在心理上融会和建 立民主作风,在行为上获取民主办事的技巧和方法,这样才能够保证 社会运作是真正由人民主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政治民主的迅速发展,公共政策已经成为政 府调控现代市场经济和实行社会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不过,因 为政府自身的缺陷和公共事务的复杂等因素,公共政策往往并不像人 们所想象和期望的那样有效。为了制定出科学、合理、公正的公共政策,人们持续地从多方视角、通过多种途径实行探讨及实践。本文从“公民参与”视角出发,从原因和背景、功能、争议及存有问题和对 策几个方面论述了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以期为公民参与乃至政策 科学的发展“添一把薪”。 一、公民参与的原因及背景解析 1.公共政策的整个运行过程都以社会民众为基础 首先,政策的需求信息来自社会民众或团体(利益集团)。任何一项 政策的实际需求总是来自社会的实际需要,代表公众实际利益和要求 的政策总是从民间社会首先萌发。且任何公共政策总是涉及广大民众的,公共政策应是以保护他们的起码利益为目的的。其次,民众也是 公共政策运行的主体,公共政策的执行常常需要施政者与影响对象之 间的密切合作。如果后者是被动的、消极的,那么政策的效果会大打 折扣或成本大增。政策制定者也只有在充分考虑到政策相对人的态度、利益得失,才能够制定出最符合社会需要、最能为社会公众所接受的 公共政策。

中国社会政策论文

中国社会政策论文 《中国社会政策面临的挑战》 【摘要】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基础上,中国的社会政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挑战。 这些挑战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政策目标拓展的挑战,路径改变的挑战,服务和管理能力的 挑战以及民主监督的挑战。我国的社会政策是否能够成功地应对这些挑战,对经济持续发 展和国家长治久安,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社会政策挑战转型 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末尾,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世界上发生的最大的事件是:中国 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中国正在从发展中国家阶段向低收入中等发达国家转变。在全 球社会福利制度的历史上,这将成为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即具有中国特色的福利国家兴起的 起点。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举世瞩目。1978年,中国人均GDP仅为 381.2元,1990年是1644.5元,增长了4倍。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经济起飞的速度明显加 快,2000年,我国人均GDP为7857.7元,2021年则高达16164.8元,6年翻一了番。2021年 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3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物价总水平涨幅亦得到控制;财政收入为 6.13万亿元,增长了19.5%;人均GDP达到了22698元,即约为3000美元①。 根据世界通行的标准,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人均GDP3000美元是进入中等发展水平的 标志,比如北非、拉美和中亚一些国家,就属于中等发展水平。从表1中可以看出,到2021 年我国已由低收入国家步入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2021年,中国人均GDP已约达3000美元。 根据国际经验见表2,英国、法国和德国的人均GDP在达到3000美元后,用了3年的时间实现了向人均GDP4000美元的跨越;日韩两国则更为迅速,仅仅历时2年就达到了人均GDP4000美元大关。由东西方国家人均GDP的变化趋势可知,一般国家经济在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大关后,通常只需2~3年的时间就能达到人均GDP4000美元。因此,2021年是中 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分水岭,人均GDP在越过3000美元大关后,会很快迎来新的历史时刻。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基础上,中国的社会政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会和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挑战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政策目标拓展的挑战、路径改变的挑战、服务和管理能力 的挑战以及民主监督的挑战。这些挑战具有深刻的社会和经济背景。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随着计划经济全面退出历史舞台,并被市场取而代之,弱势群体丧 失了原来计划经济体制给予的最低生活保障,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分化,新的社会阶级提出 的利益诉求和矛盾更加多样化;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和规模前所未有。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 公民权利的运动风起云涌。所有这些变化,对社会政策的目标模式、社会福利的项目设计、社会保障的水平和服务递送方式以及对政策制定和管理的透明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社会政策导论》复习资料

《社会政策导论》复习资料 1、福利国家 二战后出现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主义。它通过相对广泛的社会政策立法,包括通过对经济活动的某些积极的、不断的干预,以保证政府代表国家承担维护和增进全体公民的福利的多种职责,在某种程度上依据社会政策满足公民的基本需要已经成为国家的首要职责,由于社会政策立法相对广泛,以致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家庭和社会关系网络本应该也可以承担的一些福利职责。 2、社会政策 社会为满足其公众认可的个人的基本需要而制定和实施的各种措施、计划、方案、法律、制度。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公共权威机构制定的,使个人或家庭可以在市场之外以非等价交换的社会供给的方式得到可以直接支配或使用的资源,以满足社会性地认识到的个人需要、增进公民的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的政策。 3、《济贫法》 1601年英国颁布的第一个有关济贫的法律。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保障法。这一法律遵循的基本原则:让那些没有工作能力的人,妇女、孤儿、无人赡养的老人和身体残疾的人,得到救助或赡养;给那些没有能力工作的人一份工作,让他们能够以此谋生。 4、社会救助 向老弱病残和生活不幸人士等弱势群体无偿提供物资救助的一种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包括灾害、贫困、医疗、住房、教育救助。 5、社会排斥 社会排斥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涉及贫穷、失业、伤残、疾病、缺乏权利等诸多方面。现在,人们在使用这个概念时往往会出现各自强调某些方面,因而给出不同解释的情况。社会排斥造成的不良后果:导致贫困;不利于社会整合;造成被排斥者巨大的社会焦虑和心理压力;违背了社会公正原则. 6、贝弗里奇报告 发表于1942年,建议的社会政策包含两个前提或假设:一是充分就业如果充分就业得到保证,绝大多数人就可以通过加入社会保险体系来获得社会保护和生活安全。另一个是家庭结构是传统的男人挣钱养家,女人抚养孩子和从事家务劳动。儿童和妇女通过男人的工资收入和社会保险收入获得生活的保障。在社会保障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7、社会保险 国家通过立法手段,要求劳动者和雇主共同投保,建立社会保险基金,劳动者因年老、疾病、失业、伤残、死亡等特殊事件而失去生活来源时,由国家和社会对其本人给予物质的社会救助 . 8、社会福利 指国家依法为所有公民普遍提供旨在保证一定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险制度。

社会政策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政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502106 英文名称: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Policy 一、课程说明 1. 课程类别 学科基础课程 2. 适用专业及课程性质 必修:社会工作专业 3. 课程目的 社会政策是党和政府在特定时间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的社会工作和管理的目标所采取的政府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政策、策略、法规、措施、办法、方法、规章、条例等的总称,是国家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使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具有比较系统的社会政策方面的理论知识,并初步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研究我国社会政策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从而达到该专业学生在社会工作和管理方面所应具备的能力。 4. 学分与学时 学分为2.学时为40 5. 建议先修课程 社会学原理、社会工作导论、法学概论、形势与政策 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社会政策概论》.关信平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参考书目: 《社会政策导论》.杨伟民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7.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等方法,不但要注重课堂讲授,而且要注重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切实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增大信息传输量,以调动大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的。 8. 考核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1)平时成绩占30% ,形式有:考勤、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社会调查报告、平时测验等。(2)考试成绩占70%,形式有: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 9. 课外自学要求 (1)根据授课教师开列的相关书目进行课外阅读。 (2)按照授课教师的布置完成课外作业。 (3)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社会调查,并按时提交调查报告。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社会政策概述 基本内容: 第一节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一、社会政策的基本含义 二、社会政策的特点 三、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政策

全球化背景中的中国社会政策 ——加入WTO对中国社会政策的影响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关信平 中国过去近20年中社会政策的变动主要受两个重要方面的影响:一是经济制度的变化,即经济制度的市场化;其二是经济全球化,即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影响。在过去的研究中,研究者们比较多地注意到了经济制度市场化对中国社会政策的影响,但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仍分析不够。 在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是时候,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加剧,并同时带动了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全球化趋势。在这种背景中,一个国家的社会政策不再仅仅只是对其国内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变化的反应,而是会越来越多地受到各种国际因素的影响。同时,社会政策的决策和实施过程也将会超出国界之外。正如各国政府对“经济主权”的控制已经大大减弱了一样,他们对“社会主权”的控制也会受到全球化趋势的挑战。这种情况将不仅会影响未来国内的经济与社会政策,而且还将是未来国际经济与政治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政策的影响将更加广泛和深入。需要政府和学界对此提前做出准备。本文将从全球化的角度对我国过去十几年中社会政策的变化,以及未来全球化背景中中国社会政策面临的问题做出简要分析。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社会政策提出的问题 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的对外开放的过程实际上是中国一步步加入国际经济体系的过程,也是越来越受经济全球化影响的过程。从全世界范围看,经济全球化会从以下两个方面给一国的社会政策提出严重的挑战:一是经济全球化将会导 腹有诗书气自华

致国内社会不平等加剧以及贫困(主要是相对贫困)问题增多,从而导致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增大;二是会削弱政府维持和提高社会保障和其他福利给付的动机,从而使社会成员、尤其是下层成员获得的保障和福利水平相对降低,进而使相对贫困问题长期难以解决。经济全球化对社会保障的这种影响早在60年代就已经显现出来。欧洲的一些研究者已经指出,欧洲“福利国家”社会政策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与经济全球化有关。为此,一些欧洲学者甚至呼吁建立“全球社会政策”体系,以防止整个社会政策的滑坡。从过去十几年的情况看,中国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事实上,过去十几年里中国社会不平等的加剧和社会福利平均水平的降低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我们所面临的全球化压力所导致(或加深)的。在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的社会政策将在更大程度上受到来自外部世界的影响。 二.加入世贸组织将对中国的社会政策带来的影响 中美两国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成功的消息一传出,媒体中就报道在我国经济界中有着一种“狼来了”的感觉。中国社会政策的研究者们似乎还没有从中闻出狼的气味。但这并不能说明在其中不会有狼,而很可能只是表明中国社会政策的研究者们或者过于乐观,或者过于迟钝。事实上,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社会政策的发展来说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能促进社会政策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不利于社会政策发展的因素。 1.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社会在一定时期中可能会出现新的不平等和贫困问题。 首先,加入世贸组织后在中国在未来若干年中将会导致一个比较大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从各国的情况看,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将带来社会结构分化和利益重组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较严重的失业和贫困现象。可以预计,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部分产业、行业和某些劳动者会因此而收益,而另外一些则会相对受害。尽管从总量上看,新创造的就业位置可能会大于损失的就业位置,但至少在就业转化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短期失业。如果考虑到城市劳动力转化中 腹有诗书气自华

(方案)社会政策习题与讨论题.doc

社会政策习题与讨论题 第1章 习题: 1、政策概念的定义。 参考答案:政策是指政府、政党或其它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2、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 参考答案: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群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讨论题: 1.当代各国社会政策有哪些主要的内容? 2.简述我国社会政策法律法规体系 第2章 习题: 1、简述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在社会政策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 参考答案:该法奠定了300年来英国政府社会福利政策的基础,并为其它国家所效仿。虽然该法在后来的执法过程中经过这样或那样的修订,但其基本原则和内容变化并不大,甚至1834年的《新济贫法》也仍然沿袭该法的基本原则。 2.欧洲“福利国家”体制形成的历史背景。 参考答案:

20世纪初期,欧洲人民面临着严重的失业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更加信任政府,希望政府在福利事务上做更多的事;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兴起也对欧洲福利国家体制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讨论题: 1.德国社会保险法的社会控制性质包含哪些内容? 2.简述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的主要内容。 3.近年来我国社会政策有哪些新的发展? 第3章 习题: 1、西方社会政策学科最近的发展。 参考答案: 理论研究多元化并向纵深发展; 研究对象的范围进一步拓宽; 研究范式发生了转移。 2、社会政策分析的基本视角。 参考答案: 描述性分析; 过程分析; 评估;

规范性分析; 价值或目的取向。 讨论题: 1.社会政策科学在国外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2.社会政策研究在我国的发展历程是什么 3.社会政策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是什么。 第4章 习题: 1、什么是社会需要? 参考答案:也可以表述为社会的需要,是指社会整体的需要,也即社会整体生存、运行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 2、社会问题的特点有哪些? 参考答案:客观性、主观性、社会性、过程性。 讨论题: 1.社会需要和社会政策的关系是什么? 2.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的关系是什么? 3.如何理解社会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和有限性? 第5章 习题: 1、社会政策的主体行动者可以分为哪些层次?

社会政策 重点

社会政策概论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群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政策行动的价值优先性:是指某种政策行动相对于其他行动而言的重要性程度,这种相对的重要性不是纯粹由客观事实来决定的,而是在一定的客观现实的基础上,由社会中的组织、利益群体或个人按其利益及价值观为基础做出的主观判断。 公共政策的目标: 1.公共政策应该通过利益综合性原则而代表社会中大多数群体和个人的利益。 2.公共政策应该通过利益分配原则兼顾少数弱势群体的利益。 3.公共政策应该通过合理的利益选择原则考虑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4.公共政策应该兼顾个人利益、地方利益和社会整体的利益。 5.公共政策应该注重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社会政策: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服务行动的总和。社会政策的实质是政府在社会福利事务领域中的干预行动。 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的关系:许多国家和许多研究者所使用的“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这两个概念所指的行动领域可能是一致的,以至于许多文献中这两个概念可以互换使用。但是这两个概念在表达问题的侧重点上有所不同:1.这两个概念表达问题的角度仍有很大的不同。2.在不同的国家这两个概念所包含的外延也并不相同。 社会政策的学科特点: 经过100多年的演变,社会政策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如今,社会政策通常被认为是研究国家与其公民的福利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把国家和社会的作用纳入到个人的“福利组合”中去的一门应用社会科学学科。社会政策研究的问题主要是一系列与国家和社会相关的个人福利问题,因此,它必然会涉及政府财政、收入分配等领域,以及非政府部门对个人福利的影响。 蒂特马斯的社会政策研究取向三长二短: 1.蒂特马斯肯定了价值在社会学科中的作用,认为社会政策研究不可能是价值中立的。 2.蒂特马斯认为社会科学既不是价值中立的,也不能离开客观事实,因此主张把关于社会政策的研究结论与建议建立在事实和可以检验的证据基础之上。 3.对于蒂特马斯来讲,社会政策的论题比社会服务广泛得多。 1.单一价值取向。在强调价值和价值冲突在社会政策中的角色的同时,蒂特马斯非常执著于费边主义的价值观和他自己的福利观,以至于他总是拒绝其他的价值观点。 2.非理论的取向。蒂特马斯的社会政策分析取向是特别的、非系统的和非理论的。 艾斯平—安德森提出的“三个世界模型”: 第一个模型是具有自由主义特点的昂格鲁—撒克逊模式。在此模式中,公共福利的责任范围较窄,并主要是针对穷人;而大多数人更愿意通过私人市场去满足他们的需要。 第二个模式是欧洲大陆传统模式,其前提是就业和贡献相关联的公共社会保险计划。这一制度也具有相当大程度上的“家庭化”特点,因为许多福利要由家庭本身来承担。

山大网络教育《社会政策》含答案

社会政策概论模拟卷(一) 一、填空题 1、社会政策的学科性质有综合性、应用性、(系统性)。 2、社会问题的特点包括客观性、主观性、(社会性)、过程性。 3按照社会政策行动的运作方式,社会政策的对象可以分为(一般性对象)和选择性对象。 4、从政府或其他组织资源投入的方式上看,社会政策资源大致上可以分为资金性资源和(服务性资源)。 二、名词解释 1、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依法为所有公民普遍提供旨在保证一定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 2、社会政策:是公共政策的重要领域,是公共政策中关于公民福利、社会公平的政策,旨在满足人们难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是国民经济的二次分配,它主要包括社会保障政策、劳动就业政策、教育政策、社区社会政策、公共住房政策、个人性社会服务政策等。 3、剩余性福利模式:是由维伦斯基和莱博提出来的社会福利的两种福利模型之一,也叫补缺型福利模式。这种模式认为只有在家庭和市场不能满足个人需要的时候,社会福利设施才介入运作,并且只该时暂时的。这种模式有种慈善和施舍的印迹,救助者被视为弱者,被贴上耻辱的标签。 三、简答 1、影响社会政策决策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客观方面:社会政策的需求情况、社会政策的成本与效果、社会政策的信息系统、社会政策的制定机制。 主观方面:政府和政党的目标、政治领袖、政府职能部门、利益集团。 2、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有哪些主要环节? ⑴确立社会政策议程⑵社会政策的方案设计⑶社会政策的可行性研究⑷社会政策的试点⑸社会政策的审批与文本发布 3、政府在社会政策体系中有哪些责任和作用? 政府组织是一种公共性组织,它对福利领域的全面介入是现代社会政策产生的基础。没有政府部门对公共福利的干预,也就不存在所谓的社会政策。具体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是社会政策的发起者和实施者(2)政府为社会政策行动提供资源支持(3)政府直接提供社会服务 四、论述 1、分析下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的关系 社会政策的研究以福利为基本着眼点,因此可以把社会福利视为与社会政策重合的学科。 福利被作为社会政策主体的价值基础,因此,社会福利的变迁和福利的改变必然引起社会政策的变迁和发展。不同的福利观会影响社会政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

社会政策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政策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总学时:54学时讲课学时:54学时 总学分:3学分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必修课 考核方式:考试 开课专业:17级社会工作专业 参考教材:《社会政策概论》关信平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 二、课程的性质、教学任务和目的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社工专业专业方向必修课。 教学任务:在课堂上,认真学习社会政策的基本理论,积极参加教师组织的政策讨论、辩论活动;在社会中,关心社会中客观存在的政策问题,并以积极的心态分析社会问题、酝酿解决方案。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政策的基本理论,掌握分析和评估社会政策的基本方法;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目前国内在社会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社会,并积极参与社会的制度建设。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课程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等方法,不但要注重课堂讲授,而且要注重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切实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增大信息传输量,以调动大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的。 四、成绩评定 (1)平时成绩占30% ,形式:考勤、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社会调查报告、平时测验等。 (2)考试成绩占70%,形式:闭卷考试。 五、课外自学要求 (1)根据授课教师开列的相关书目进行课外阅读。 (2)按照授课教师的布置完成课外作业。 (3)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社会调查,并按时提交调查报告。 六、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编导论:社会政策的概念和发展

第一章社会政策的基本范畴 第一节政策与公共政策 一、政策 二、公共政策 第二节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 一、社会政策的定义与实质 二、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 三、“社会政策”与其他类似概念的关系 第三节社会政策的法规体系 一、社会政策与法律和法规 二、我国社会政策的法律法规体系 三、其他政策文件 四、各种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社会政策实践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发达国家社会政策实践的历史发展 一、社会政策实践的发端 二、战后西方“福利国家”社会政策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发展型社会政策对我国社会政策建设的启示

发展型社会政策对我国社会政策建设的启示 魏亚萍魏亚丽 2012-10-25 14:53:28 来源:《新疆社会科学》(乌鲁木齐)2009年3期【英文标题】The Enlightenment of Developmental Social Policy to Social Policy in China 【作者简介】魏亚萍,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生(北京100022); 魏亚丽,新疆医科大学语言文化学院讲师(新疆乌鲁木齐830011)。 【内容提要】文章在梳理了有关西方发展型社会政策的理论观点及政策实践后,认为发展型社会政策的理论与实践为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并对重构新的社会发展政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关键词】社会政策/发展/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C91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30(2009)03-0094-04 社会政策是国家或政府为实现社会公正、福利等特定的社会目标而制定的,是各种法律、条例、措施和办法的总称。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面对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众多社会问题,我国应该积极地发展与国情相适应的社会政策,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和谐社会建设实践需要怎样的思路来设计我国社会政策的具体制度和机制,这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发展型社会政策的主要理论观点 1.发展型社会政策产生的背景 凯恩斯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说过:“人类的政治问题是要把经济效益、社会公平和个人自由这三样东西结合起来。”①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国的社会政策体系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从选择强调“公平”的普惠式福利政策引致政府沉重的福利负担而受到批判,到选择强调“效益”的福利私有化道路作为修正,“市场调节”作为主流思想一路凯歌,遍及全球。但人们很快就发现,市场并没有如许多政策制定者最初所设想的那样,成为解决福利困境的灵丹妙药。面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剧烈变化、不断加深的贫富分化等诸多社会问题,各国政府以及学者们在探索新的福利政策的同时,重新反思了以往的社会福利政策,终于认识到公平、效率和自由这三样东西尽管都是美好的,而片面追求其中任何一种东西都会产生不“美”的结果。于是社会政策研究者尝试突破这种二元思维模式,寻找新的改革思路,其中以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和梅志里的“发展型社会政策模式”为代表。 2.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 吉登斯认为,西方福利制度需要进行巨大的改革,将把消极的福利观转变为积极的福利观,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培养个人对自己负责的精神和独立意识上,发挥社会各种组织和机构的作用,使它们对福利制度有更积极的贡献。原来的福利国家将被改革为“社会投资国家”,“社会投资国家的主要原则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在人力资本上投资,而最好不要直接提供经济资助”②。这样社会上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政策的变化和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政策的变化和调整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李培林 摘要:本文分析和描述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社会政策的变化和发展,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真正起点实际上是阶级阶层政策的调整,即通过调整利益格局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局面。中国在改革过程中,在20世纪80年代形成“社会发展”的理念,并把社会发展的内容列入国家发展规划,在90年代形成以增进效率为取向的社会政策体系,这一体系包括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社会福利、劳动就业、人口生育、教育医疗、社会流动、城乡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社会政策。进入新世纪以后,面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拉开和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等一系列新挑战,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逐步形成以社会和谐为取向的促进公平和效率均衡的社会政策新体系。 社会政策通常是指一个国家的政府为了实现特定的发展战略目标,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配置社会保障和公共福利资源、解决各种民生问题的价值取向、基本原则和具体措施。社会政策并非从来就有的,它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为解决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而产生的。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只有经济统计而很少社会统计,也几乎没有社会政策的观念。但这并不意味着那时没有社会政策,而是说在改革开放以前,几乎所有的社会政策都被看作政治问题。实际上,直到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社会政策”这个概念,才第一次被写入中共中央全会的决定,尽管在此之前,人们已经广泛使用这个概念。 与社会政策的概念相近的一个概念是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指国家和政府制定和实施的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进行干预的政策,是一个含义非常广泛的概念。社会政策可以说是与公共政策的相互交叉的概念,但也有的时候,人们把这两个概念视为大同小异,相互替代使用。 社会政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狭义的社会政策,主要是指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方面的政策,而广义的社会政策是指相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的社会领域的政策。本文所阐述的改革开放30年的社会政策变化,是从广义上使用社会政策的概念,主要包括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反贫困、环保等方面的政策。当然,这种划分也不是绝对的,像收入分配这样的问题,很难说仅仅是社会问题,也有政治和经济方面的重要影响。 一、改革开放以后社会政策的两个重大调整 改革开放伊始,首先要实现的是工作重点的转移,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要实现这一重大转变,就要调整利益格局,以便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改革开放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因而在阶级阶层政策和分配政策上进行了重大调整。 1.阶级阶层政策的调整带来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 人们一般是把中国的改革定义为市场化改革,把改革的起点设定为农村土地承包制的开始实行。通常的说法是,1978年冬,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冒着风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这一事件成为农村改革发端的标志性事件。但实际上,“包干到户”在一些地方的试行是在1980年代初的事情。1979年9月的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还只是允许农民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因时因地制宜,拥有经营自主权,以便发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到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到1983年初,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

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

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 一、社会政策的定义 社会政策公共政策的一个领域。 (一)社会政策的定义 5 1、从概念上看,社会政策中的“社会”一词是取其狭义的用法 2、从政府公共政策实践的角度看,社会政策是政府向社会成员提供社会服务和实施社会管理的政策体系。 3、从运行原则上看,社会政策属于福利性原则的领域。 社会政策是指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社会性行动的总和。 杨伟民《社会政策导论》:“一定范围内的公共权威机构制定的使个人或家庭可以在市场之外以非等价交换的社会供给方式得到可以直接支配或使用的资源,以满足社会性地认识到的个人需求,增进公民的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的政策。” (二)社会政策的实质 实质是政府在社会福利事务领域中的干预行动。 政府“干预”社会福利事务——残余式社会福利 政府“包揽”社会福利事务——制度式社会福利 二、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 1、社会保障政策 2、公共医疗卫生政策 3、公共住房政策 4、公共教育政策 5、劳动就业政策 6、社会福利服务政策(直接面向社会成员,尤其是社会中的具有特殊需求的个人或群体而提供的福利性服务。) 7、针对专门人群的社会政策 8、社会政策的其他内容(越轨的行为矫治) 三、社会政策与其他类似概念的关系 (一)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 1、社会福利的概念的含义 是在公共资金的支持下向社会成员无偿或低偿提供物质或服务产品的制度和过程。 2、关系 联系 区别:表达问题的角度不同;各国的外延不同。 (二)社会政策与社会保护 1、社会保护的基本含义 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建立各种保护性的制度和措施,以避免或减弱某些社会群体在社会经济变迁过程中所受到的利益损害。 类型 预防性——原则:基本权利保护;增能 治疗性——原则:补偿;社会关照 2、关系 (三)社会政策与社会行政 1、社会行政的基本含义

社会政策学十讲

第一章 本章已经对社会政策学这门学科作了解释’它是关于人类 福扯、对于福社所必需的社会关系以及福社赖以提升的各类制 度的研究: ·它部分是与政府关于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住房和个 人社会服务的社会政策有关°在发达国家,用于社会政策 的支出规模非常庞大’而且通常都占到国家收人的主要 —块° ·它既是多学科的又是跨学科的°但是,它不是_门为蝴蝶 第/章何谓社会政策学? 准备的科目—漫无目的地从_个理念转去另一个理念’ 而是为喜鹊所准备的—有目标而富有想像力地从不同 的社会科学中以务实且有创造』性的方式拣选自己所需要 的东西° ·它聚焦于多个方面:人类相互依赖的性质;人们彼此照顾 和关心的方式;福利国家在塑造照顾嗡性质中的角色,例如 』性别的影响;照顾和正义原则的伦理问题。 ·它的目标是最大化人们拥有美好生活的机会°因此’它的 核心内容就是关于什么构成美好生活’以及什么是人类需 要的根本性质等问题的理论争论和现实定义。 社会政策学是脚踏实地的:要求做不可能之事。以非常实际的方式来解决一些与我们的社会存在的性质相关的大问题。 管制穷人的法律开始出现在中世纪的欧洲.最初,制定法 律的目的是想以惩治流浪和乞讨的方法来防止人们离开土地, 并且要求那些无法养活自己的人不要在国内游荡’而是要回到 他们出生地的教区。以英 早期社会政策关注的主要不是 人类福社的提升,而是工业资本主义的需求 第二章 本章通过讲述有关社会政策得以发展的四种不同的故事’ 解释了社会政策学作为_门学科的背景比 ·首先’是关于人类如何从简单的社会形式进步到复杂的社 会形态的故事°在人类变得‘‘文明起来”的过程中,我们发 展出了公民身份的概念和实践°公民身份是—种治理模 式’它可以这样来理解:~方面,它具有与公民自由权利和 政治选举权有关的多种潜在要素;另_方面’它具有与享 有国家福利提供之权利有关的社会要素° ·其次,是关于资本主义如何取代《封建主义的故事。这个过 程必须通过社会政策这_手段来加以管理,从而确保人们 有序地脱离±地’控制↓快速城市化所带来的后果’支持雇 佣劳动制度的运作;管制雇主之间的不公平竞争;保障资 本主义民主制度正常运转所需要的卫生和文化条件°

2019社会政策

题目1 还未回答 满分5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政策是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指导人们行动的各种()。 答案: 题目2 还未回答 满分5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年,德国学者成立了“德国社会政策学会”。 答案: 题目3 还未回答 满分5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是社会政策早期形态,起源于1601年英国政府颁布的《济贫法》。 答案: 题目4 还未回答 满分5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原则是整个封建传统社会、专制王国、乃至转型期社会的社会管理的核心原则。 答案: 题目5 还未回答 满分5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1884年,在英国伦敦,卫伯夫妇发起成立了()。 答案: 未标记标记题目 信息文本

题目6 还未回答 满分5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作为一个概念,社会政策最早是由()学者提出的。 选择一项: A. 德国 B. 日本 C. 美国 D. 英国 题目7 还未回答 满分5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颁布了(),规定地方教区可以通过征收税收、接受捐赠、罚款等方式,对穷人实行救济。 选择一项: A. 《济贫法》 B. 《职工法》 C. 《济贫法修正案》 D. 《安置法》 题目8 还未回答 满分5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1834年,英国政府通过了(),体现了自由主义思潮。 选择一项: A. 《济贫法》 B. 新《济贫法》 C. 《安置法》 D. 《职工法》 题目9 还未回答 满分5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在经历了大萧条后,1935年,美国实施了()。 选择一项: A. 《济贫法》 B. 《济贫法修正案》 C. 《社会保障法案》 D. 《斯宾汉姆兰法案》 题目10 还未回答 满分5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奠定了英国20世纪40年代主要的社会福利模式。 选择一项: A. 《济贫法》 B. 《社会保障法案》 C. 《贝弗里奇报告》 D. 《国民保险法案》 题目11 还未回答 满分5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1948年,福利国家首先在()宣布建立。 选择一项: A. 德国 B. 美国 C. 英国 D. 日本 未标记标记题目 信息文本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9分,共45分) 题目12 还未回答 满分9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下列关于公共政策的特点,说法正确的是()。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权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