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者与消费者问题的模拟实现

生产者与消费者问题的模拟实现
生产者与消费者问题的模拟实现

操作系统

课程设计报告

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生姓名

郑伟

级 BM 计算机091 学

0951401123 指导教师 李先锋 完成日期

2011年12月31日

博雅学院

题目:生产者与消费者问题的模拟实现一、设计目的

本课程设计是学习完“操作系统原理”课程后进行的一次全面的综合训练,通过课程设计,更好地掌握操作系统的原理及实现方法,加深对操作系统基础理论和重要算法的理解,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设计内容

1)概述

用多进程同步方法解决生产者-消费者问题,C或C++语言实现。

设计目的:通过研究Linux 的进程机制和信号量实现生产者消费者问题的并发控制。

说明:有界缓冲区内设有20个存储单元,放入/取出的数据项设定为1-20这20个整型数。

设计要求:

(1)每个生产者和消费者对有界缓冲区进行操作后,即时显示有界缓冲区的全部内容,当前指针位置和生产者/消费者县城的标识符。

(2)生产者和消费者各有两个以上。

(3)多个生产者或多个消费者之间须有共享对缓冲区进行操作的函数代码。(提示:有界缓冲区可用数组实现)

2)设计原理

计算机系统中的每个进程都可以消费或生产某类资源。当系统中某一进程使用某一资源时,可以看作是消耗,且该进程称为消费者。

而当某个进程释放资源时,则它就相当一个生产者。

因为有多个缓冲区,所以生产者线程没有必要在生成新的数据之前等待最后一个数据被消费者线程处理完毕。同样,消费者线程并不一定每次只能处理一个数据。在多缓冲区机制下,线程之间不必互相等待形成死锁,因而提高了效率。多个缓冲区就好像使用一条传送带替代托架,传送带上一次可以放多个产品。生产者在缓冲区尾加入数据,而消费者则在缓冲区头读取数据。当缓冲区满的时候,缓冲区就上锁并等待消费者线程读取数据;每一个生产或消费动作使得传送带向前移动一个单位,因而,消费者线程读取数据的顺序和数据产生顺序是相同的。

可以引入一个count计数器来表示已经被使用的缓冲区数量。用hNotEmptyEvent 和NotFullEvent 来同步生产者和消费者线程。每当生产者线

程发现缓冲区满( count=BufferSize ),它就等待hNotEmptyEvent 事件。同样,当消费者线程发现缓冲区空,它就开始等待hNotEmptyEvent。生产者线程写入一个新的数据之后,就立刻发出hNotEmptyEvent 来唤醒正在等待的消费者线程;消费者线程在读取一个数据之后,就发出hNotFullEvent 来唤醒正在等待的生产者线程。

通过一个有界缓冲区(用数组来实现,类似循环队列)把生产者和消费者联系起来。假定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优先级是相同的,只要缓冲区未满,生产者就可以生产产品并将产品送入缓冲区。类似地,只要缓冲区未空,消费者就可以从缓冲区中去走产品并消费它。应该禁止生产者向满的缓冲区送入产品,同时也应该禁止消费者从空的缓冲区中取出产品,这一机制有生产者线程和消费者线程之间的互斥关系来实现。

为解决生产者/消费者问题,应该设置两个资源信号量,其中一个表示空缓冲区的数目,用g_hFullSemaphore表示,其初始值为有界缓冲区的大小

SIZE_OF_BUFFER;另一个表示缓冲区中产品的数目,用g_hEmptySemaphore表示,其初始值为0。另外,由于有界缓冲区是一个临界资源,必须互斥使用,所以还需要再设置一个互斥信号量g_hMutex,起初值为1。

在生产者/消费者问题中,信号量实现两种功能。首先,它是生产产品和消费产品的计数器,计数器的初始值是可利用的资源数目(有界缓冲区的长度)。其次,它是确保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动作同步的同步器。

生产者要生产一个产品时,首先对资源信号量g_hFullSemaphore和互斥信号量g_hMutex进行P操作,申请资源。如果可以通过的话,就生产一个产品,并把产品送入缓冲区。然后对互斥信号量g_hMutex和资源信号量

g_hEmptySemaphore进行V操作,释放资源。

消费者要消费一个产品时,首先对资源信号量g_hEmptySemaphore和互斥信号量g_hMutex进行P操作,申请资源。如果可以通过的话,就从缓冲区取出一个产品并消费掉。然后对互斥信号量g_hMutex和资源信号量g_hFullSemaphore 进行V操作,释放资源。

如果缓冲区中已经没有可用资源,就把申请资源的进程添加到等待队列的队尾。如果有一个资源被释放,在等待队列中的第一个进程被唤醒并取得这个资源的使用权。

数据结构及信号量定义的说明;

#define Size 20

struct huan{

int isHave; //标记缓冲区是否有内容,有内

容时,消费者才可以使用,

//没内容时,生产者才可以往缓冲区内写东西 //0表示没有内容,1表示有内容

int jud; //标志缓冲区是否在被使用中,0

代表未被使用,1表示使用中

int context; //缓冲的内容

};

描叙生产者或消费者:

struct person{

int end; //记录是否完成任务,0表示完成,1

表示未完成任务

char * name; /*线程名*/

pthread_t thread; /*线程句柄*/

};

4)结果及分析

1、运行示例

在c++中运行源程序,程序主界面截图:按回车及申请资源和缓冲区进行p操作和申请互斥信号量。

按回车后截图,开始生产产品,产品数量增加1,缓冲区中产品数量也增加1

当产品数量超过4时则停止生产执行v操作,进行消费者生产线程,即开始消费一个产品,当消费了一个产品时产品数量小于4则将消费者线程惊醒v操作开始生产者线程,如此循环,当用户按回车后这对所有的线程进行v操作,即停止所有的操作。

分析:生产者线程和消费者线程是2个互斥量,即2个线程只能有一进行操作,生产的产品的数量不能超过4个当小于4时择进行消费者线程。

5)设计小结

在生产者与消费者问题的算法编写程序的时候要尽可能用全所学到的函数,因为这是检测我们用C语言进行程序设计的能力的重要方式。

在编写程序的时候我们不可能一次就成功,往往一个图形要修改甚至是十几次数据才能得到预期的结果。因此在编写程序的时候一定不能急躁,要耐心地检测输入的数据和输出的结果,在没达到预期目的的情况下,要及时修改数据进行下一次的检测,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地用C语言编写出需要的程序。

编写程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不能急躁,要坐的住。由于对C语言知识已经有些遗忘,所以我找出了以前的笔记,花了半天的时间去回忆和理解。对操作系统有关消费者---生产者问题的含义也已经有点模糊,我花了一天的时间看教材,还到图书馆借阅了相关的资料,才开始编程。刚开始对如何动态实现消费者---生产者问题一筹莫展,于是和一些同学就这个问题讨论过,但是没什么好的效果。编写程序有的时候需要的就是灵感,因此当有灵感的时候就要开始做,而不能等,必须在灵感未消失前付诸行动,所以才有了凌晨两点才最后做完大型作业。虽然很累,但是觉得值得。

6)参考文献

【1】汤子瀛等.计算机操作系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

【2】张尧学等编著,计算机操作系统教程,清华出版社。2002.2

【3】严蔚敏,吴伟民编著,数据结构,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4】陈向群编著,操作系统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07

【5】郑莉等编著,C++语言设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三、附录(源程序)

#include

#include

const unsigned short SIZE_OF_BUFFER = 20;//有界缓冲区长度

int g_buffer[SIZE_OF_BUFFER];//开辟缓冲区,用数组表示,可以看成是一个循环队列

unsigned short ProductID = 0;//新生产出来的产品的产品号

unsigned short ConsumeID = 0;//被消耗的产品的产品号

unsigned short in = 0;//产品进缓冲区时的缓冲区下标,用于记录生产者的指针位置unsigned short out = 0;//产品出缓冲区时的缓冲区下标,用于记录消费者的指针位置

bool g_continue = 1;//控制程序运行:1表示继续运行,0表示停止运行

HANDLE g_hMutex;//线程间的互斥信号量

HANDLE g_hFullSemaphore;//资源信号量:缓冲区满

HANDLE g_hEmptySemaphore;//资源信号量:缓冲区空

DWORD WINAPI Producer(LPVOID);//生产者线程

DWORD WINAPI Consumer(LPVOID);//消费者线程

const unsigned short PRODUCERS_COUNT=4;//生产者的个数

const unsigned short CONSUMERS_COUNT=3;//消费者的个数

const unsigned short THREADS_COUNT=PRODUCERS_COUNT+CONSUMERS_COUNT;//总线程数

HANDLE hThreads[PRODUCERS_COUNT];//各线程的handle

DWORD producerID[CONSUMERS_COUNT];//生产者线程的标识符

DWORD consumerID[THREADS_COUNT];//消费者线程的标识符

/*----------------------------程序提示信息开始------------------------------*/

void info()//程序提示信息

{

std::cou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d::cout<<"| 题目:生产者消费者问题|"<

std::cout<<"| 指导老师:李先锋|"<

std::cout<<"| 作者:郑伟|"<

std::cout<<"| 代码行数:200+ |"<

std::cout<<"| 班级:BM计算机091 |"<

std::cout<<"| 完成日期:2011-12-30 |"<

std::cou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d::cout<

getchar();

}

/*----------------------------程序提示信息结束------------------------------*/

/*----------------------------生产一个产品开始------------------------------*/ //生产一个产品,输出其ID号

void Produce()

{

std::cout<

std::cerr<<"生产一个产品: "<<++ProductID;

std::cout<

}

/*----------------------------生产一个产品结束------------------------------*/

/*----------------------把新生产的产品放入缓冲区开------------------------*/ //把新生产的产品放入缓冲区

void Append()

{

std::cerr<<"把生产的产品送入缓冲区";

g_buffer[in]=ProductID;

in=(in+1)%SIZE_OF_BUFFER;

std::cerr<

std::cout<<"缓冲区产品生产者/消费者"<

//新产品放入缓冲区后,输出缓冲区当前的状态

for(int i=0;i

{

//输出缓冲区下标

if (i<10)

std::cout<

else

std::cout<

if(i==in)

{

if(g_buffer[i]<10)

std::cout<<" ";

else

std::cout<<" ";

std::cout<<" <-- 生产者";//输出生产者的指针位置

}

if(i==out)

{

if(g_buffer[i]<10)

std::cout<<" ";

else

std::cout<<" ";

std::cout<<" <-- 消费者";//输出消费者的指针位置}

std::cout<

}

}

/*----------------------把新生产的产品放入缓冲区结------------------------*/ /*----------------------------消费一个产品开始------------------------------*/ void Consume()//消费一个产品

{

std::cout<

std::cerr<<"消费一个产品: "<

std::cout<

}

/*----------------------------消费一个产品结束------------------------------*/

/*-----------------------从缓冲区中取出一个产品开始-------------------------*/ //从缓冲区中取出一个产品

void Take()

{

std::cout<

std::cerr<<"从缓冲区取出一个产品";

ConsumeID=g_buffer[out];

out=(out+1)%SIZE_OF_BUFFER;

std::cerr<

std::cout<

std::cout<<"缓冲区产品生产者/消费者"<

//取出一个产品后,输出缓冲区当前的状态

for(int i=0;i

{

//输出缓冲区下标

if(i<10)

std::cout<

else

std::cout<

if(i==in)

{

if(g_buffer[i]<10)

std::cout<<" ";

else

std::cout<<" ";

std::cout<<" <-- 生产者";//输出生产者的指针位置}

if(i==out)

{

if(g_buffer[i]<10)

std::cout<<" ";

else

std::cout<<" ";

std::cout<<" <-- 消费者";//输出消费者的指针位置}

std::cout<

}

}

/*-----------------------从缓冲区中取出一个产品结束-------------------------*/

/*-----------------------------生产者线程开始-------------------------------*/

//生产者线程

DWORD WINAPI Producer(LPVOID lpPara)

{

while(g_continue)

{

//资源信号量的P操作

WaitForSingleObject(g_hFullSemaphore,INFINITE);

//互斥信号量的P操作

WaitForSingleObject(g_hMutex,INFINITE);

//生产一个产品

Produce();

//把新生产的产品放入缓冲区

Append();

Sleep(2000);

//互斥信号量的V操作

ReleaseMutex(g_hMutex);

//资源信号量的V操作

ReleaseSemaphore(g_hEmptySemaphore,1,NULL);

}

return 0;

}

/*-----------------------------生产者线程结束-------------------------------*/

/*-----------------------------消费者线程开始-------------------------------*/ //消费者线程

DWORD WINAPI Consumer(LPVOID lpPara)

{

while(g_continue)

{

//资源信号量的P操作

WaitForSingleObject(g_hEmptySemaphore,INFINITE);

//互斥信号量的P操作

WaitForSingleObject(g_hMutex,INFINITE);

//从缓冲区中取出一个产品

Take();

//消费一个产品

Consume();

Sleep(2000);

//互斥信号量的V操作

ReleaseMutex(g_hMutex);

//资源信号量的V操作

ReleaseSemaphore(g_hFullSemaphore,1,NULL);

}

return 0;

}

/*-----------------------------消费者线程结束-------------------------------*/

/*---------------------------创建生产者线程开始-----------------------------*/

void createPT()//创建生产者线程

{

for(int i=0;i

{

hThreads[i]=CreateThread(NULL,0,Producer,NULL,0,&producerID[i]);

if(hThreads[i]==NULL)

g_continue=0;

}

}

/*---------------------------创建生产者线程结束-----------------------------*/

/*---------------------------创建消费者线程开始-----------------------------*/

void createCT()//创建消费者线程

{

for (int j=0;j

{

hThreads[PRODUCERS_COUNT+j]=CreateThread(NULL,0,Consumer,NULL,0,&consume rID[j]);

if (hThreads[j]==NULL)

g_continue=0;

}

}

/*---------------------------创建消费者线程结束-----------------------------*/

/*-------------------------------主函数开始---------------------------------*/

int main()

{

//显示程序提示信息

info();

//创建互斥信号量

g_hMutex=CreateMutex(NULL,FALSE,NULL);

//创建资源信号量

g_hFullSemaphore=CreateSemaphore(NULL,SIZE_OF_BUFFER-1,SIZE_OF_BUFFER-1, NULL);

g_hEmptySemaphore=CreateSemaphore(NULL,0,SIZE_OF_BUFFER-1,NULL);

//创建生产者线程

createPT();

//创建消费者线程

createCT();

//不按回车键的话程序会一直运行下去

while(g_continue)

//按回车键终止程序

if(getchar())

g_continue = 0;

}

生产者与消费者问题(Java)

package Table; public class Message { public static int id; public String content; public String getContent() { return content; } public void setContent(String content) { this.content = content; } public int getId() { return id; } public void setId(int id) { Message.id = id; } } package Table; import java.util.ArrayList; import java.util.List; public class Queue { List queue = new ArrayList(); /** 队列中message对象的最大值,默认为10 */ int maxMessageNum = 10;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produce(Message message) { /**synchronized为关键字,表示在任何一个线程要访问缓冲区时都会 检查有无其他线程访问此段内容,有的话则等待,无的话则直接访问**/ this.notifyAll(); while (queue.size() == maxMessageNum) {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the desk is full, and the chef want to relax"); try { this.wait();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生产者消费者问题设计与实现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任务书

目录

1.选题背景 生产者消费者问题是研究多线程程序时绕不开的经典问题之一,它描述是有一块缓冲区作为仓库,生产者可以将产品放入仓库,消费者则可以从仓库中取走产品。解决生产者/消费者问题的方法可分为两类:(1)采用某种机制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同步;(2)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一个管道。第一种方式有较高的效率,并且易于实现,代码的可控制性较好,属于常用的模式。第二种管道缓冲区不易控制,被传输数据对象不易于封装等,实用性不强。因此本文只介绍同步机制实现的生产者/消费者问题。 同步问题核心在于:如何保证同一资源被多个线程并发访问时的完整性。常用的同步方法是采用信号或加锁机制,保证资源在任意时刻至多被一个线程访问。Java语言在多线程编程上实现了完全对象化,提供了对同步机制的良好支持。在Java中一共有四种方法支持同步,其中前三个是同步方法,一个是管道方法。 2.设计思路 .生产者—消费者问题是一种同步问题的抽象描述。 计算机系统中的每个进程都可以消费或生产某类资源。当系统中某一进程使用某一资源时,可以看作是消耗,且该进程称为消费者。 而当某个进程释放资源时,则它就相当一个生产者 3.过程论述 首先,生产者和消费者可能同时进入缓冲区,甚至可能同时读/写一个存储单元,将导致执行结果不确定。这显然是不允许的。所以,必须使生产者和消费者互斥进入缓冲区。即某时刻只允许一个实体(生产者或消费者)访问缓冲区,生产者互斥消费者和其他任何生产者。 其次,生产者不能向满的缓冲区写数据,消费者也不能在空缓冲区中取数据,即生产者与消费者必须同步。当生产者产生出数据,需要将其存入缓冲区之前,首先检查缓冲区中是否有“空”存储单元,若缓冲区存储单元全部用完,则生产者必须阻塞等待,直到消费者取走一个存储单元的数据,唤醒它。若缓冲区内有“空”存储单元,生产者需要判断此时是否有别的生产者或消费者正在使用缓冲区,若是有,则阻塞等待,否则,获得缓冲区的使用权,将数据存入缓冲区,释放缓冲区的使用权。消费者取数据之前,首先检查缓冲区中是否存在装有数据的存储单元,若缓冲区为“空”,则阻塞等待,否则,判断缓冲区是否正在被使用,

生产者与消费者

重庆交通大学 《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班级:计软专业 2013 级 2 班 姓名: 学号: 课程设计题目:生产者/消费者与FCFS 所属课程:计算机操作系统 实验室(中心):语音大楼801 指导教师:刘洋 完成时间: 2015 年 12 月 5 日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课程设计成绩单

课程名称:计算机操作系统指导教师:刘洋

重庆交通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课程设计任务书

生产者/消费者与FCFS 一、内容提要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的核心软件,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进程同步问题是计算机操作系统中的重点内容,而生产者-消费者问题是进程同步问题中的经典,它是计算机中相互合作进程关系的一种抽象,该问题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和使用价值。 在计算机系统中,很多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生产者与消费者问题,提别是在通讯和控制系统中。因此,对该类问题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一般而言,我们把提供给某种资源的进程(线程)称之为生产者,二吧消耗资源的进程(线程)称之为消费者。在大多数情况下,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目都是多于一个的。下面以多个进程(线程)共享一有界缓冲池为例来说明。 如图,左端箭头表示生产者,右端箭头表示消费者,设P 1、P 2 、…、P K 是k 个想缓冲池装入数据的进程(线程)(生产者)C 1、C 2 、…、C m 是m个冲缓冲池 中取出数据进行处理的进程(线程)(消费者),假设对任何P i 每次向缓冲区 中申请一空白缓冲区,并把数据装入其中;而对于常见的情况是任何C i 每次都从缓冲池中取出一满缓冲区的内容,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并把缓冲区清空。而每次生产者装入数据和消费者取出数据都是相同的(这是最常见的情况)。针对以上进程(线程)通信,如不对生产者进程(线程)和消费者(线程)的操作进行限制,则可能破坏数据的完整性。一种情况是一个生产者进程(线程)正在装入数据到缓冲区时,另外的生产者进程(线程)可能同时把数据写入相同区域,造成数据破坏,另一种情况是一个生产者进程(线程)正在装入数据到缓冲区时,另外的消费者进程(线程)可能读入该区域数据,由于数据未写完,从而造成消

生产者消费者问题模拟实现(z)

生产者-消费者实验 1.1实验目的和要求 1.1.1实验目的 操作系统的基本控制和管理控制都围绕着进程展开,其中的复杂性是由于支持并发和并发机制而引起的。自从操作系统中引入并发程序设计后,程序的执行不再是顺序的,一个程序未执行完而另一个程序便已开始执行,程序外部的顺序特性消失,程序与计算不再一一对应。并发进程可能是无关的,也可能是交互的。然而,交互的进程共享某些变量,一个进程的执行可能会影响其他进程的执行结果,交互的并发进程之间具有制约关系、同步关系。其中典型模型便是生产者-消费者模型。 本实验通过编写和调试生产者-消费者模拟程序,进一步认识进程并发执行的实质,加深对进程竞争关系,协作关系的理解,掌握使用信号量机制与P、V操作来实现进程的同步与互斥。 1.1.2实验要求 1.用高级语言编写一个程序,模拟多个生产者进程和多个消费者进程并发执行,并采用信号量机制与P、V操作实现进程间同步与互斥。 2.撰写实验报告,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 (1)实验目的; (2)实验内容; (3)设计思路; (4)程序流程图; (5)程序中主要数据结构和函数说明; (6)带注释的源程序代码; (7)程序运行结果及分析; (8)实验收获与体会。 1.2预备知识 1.2.1生产者—消费者问题 生产者—消费者问题表述如下:如图3.1所示,有n个生产者和m个消费者,连接在具

有k个单位缓冲区的有界环状缓冲上,故又称有界缓冲问题。生产者不断生成产品,只要缓冲区未满,生产者进程pi所生产的产品就可投入缓冲区;类似的,只要缓冲区非空,消费者进程cj就可以从缓冲区取走并消耗产品。 图 3.1 生产者—消费者问题示意图 著名的生产者—消费者问题(producer-consumer problem)是计算机操作系统中并发进程内在关系的一种抽象,是典型的进程同步问题。在操作系统中,生产者进程可以是计算进程、发送进程,而消费者进程可以是打印进程、接收进程等,解决好生产者—消费者问题就解决了一类并发进程的同步问题。 操作系统实现进程同步的机制称为同步机制,它通常由同步原语组成。不同的同步机制采用不同的同步方法,迄今已设计出多种同步机制,本实验采用最常用的同步机制:信号量及PV操作。 1.2.2信号量与PV操作 1965年,荷兰计算机科学家E.W.Dijkstra提出新的同步工具——信号量和PV操作,他将交通管制中多种颜色的信号灯管理方法引入操作系统,让多个进程通过特殊变量展开交互。一个进程在某一关键点上被迫停止直至接收到对应的特殊变量值,通过这一措施任何复杂的进程交互要求均可得到满足,这种特殊变量就是信号量(semaphore)。为了通过信号量传送信号,进程可利用P和V两个特殊操作来发送和接收信号,如果协作进程的相应信号仍未到达,则进程被挂起直至信号到达为止。 在操作系统中用信号量表示物理资源的实体,它是一个与队列有关的整型变量。具体实现时,信号量是一种变量类型,用一个记录型数据结构表示,有两个分量:一个是信号量的值,另一个是信号量队列的指针。信号量在操作系统中主要用于封锁临界区、进程同步及维护资源计数。除了赋初值之外,信号量仅能由同步原语PV对其操作,不存在其他方法可以检查或操作信号量,PV操作的不可分割性确保执行的原子性及信号量值的完整性。利用信号量和PV操作即可解决并发进程竞争问题,又可解决并发进程协作问题。 信号量按其用途可分为两种:公用信号量,联系一组并发进程,相关进程均可在此信号量上执行PV操作,用于实现进程互斥;私有信号量,联系一组并发进程,仅允许此信号量所拥有的进程执行P操作,而其他相关进程可在其上执行V操作,初值往往为0或正整数,多用于并发进程同步。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生产者消费者问题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 一.实验目标 完成N个生产者和M个消费者线程之间的并发控制,N、M不低于30,数据发送和接收缓冲区尺寸不小于20个(每个产品占据一个)。 其中生产者线程1、3、5、7、9生产的产品供所有奇数编号的消费者线程消费,只有所有奇数编号的消费者线程都消费后,该产品才能从缓冲区中撤销。 其中生产者线程2、4、6、8、10生产的产品所有偶数编号的消费者线程都可消费,任一偶数编号消费者线程消费该消息后,该产品都可从缓冲区中撤销。 其中11-20号生产者线程生产的产品仅供对应编号的消费者线程消费。 其他编号生产者线程生产的产品可由任意的消费者线程消费。 每个生产线程生产30个消息后结束运行。如果一个消费者线程没有对应的生产者线程在运行后,也结束运行。所有生产者都停止生产后,如果消费者线程已经

没有可供消费的产品,则也退出运行。 二.实验原理 2.1原理 生产者与消费者线程采用posix互斥锁机制进行互斥进入各自的代码段,只有采用互斥锁临界区代码段才可以不被打扰的执行;同步机制采用的是posix条件变量pthread_cond_wait和pthraed_cond_signal进行同步的。 线程间的通信采用的是共享内存机制。(注:所有的共享内存块是在进程里建立的,线程只需链接上各自的共享内存块即可,每一块共享内存的大小是100). 在这里共享内存设置成一个100的数组。 具体实施:(1)为1.3.5.7.9建立一个共享内存1号,1.3.5.7.9生产者线程生产的产品都放入这块共享内存缓冲区,所有奇数的消费者线程要消费的话,只需在消费者线程中链接上这块共享内存,就可以直接消费1.3.5.7.9生产者线程生产的产品。 (2)为2.4.6.8.10建立一块共享内存2号。2.4.6.8.10生产的产品都放入2号共享内存缓冲区,所有的偶数的消费者线程只要链接上2号缓冲区,就可以消费2.4.6.8.10生产的产品。当偶数消费者线程消费产品后,产品即可从缓冲区撤销,方法是在消费线程里将消费的产品在共享内存数组里置0。 (3)为11--20的每一对生产者消费者线程建立一块共享内存,编号11--20. 11--20号的消费者线程能链接各自的共享内存缓冲区或奇数或偶数共享内存缓冲区,即11--20号的生产者生产的产品只能被对应的消费者消费而11-20的奇数消费者可以消费缓冲区1的产品,偶数消费者可消费缓冲区2的产品。 (4)为21--30号的生产者消费者线程只建立一块共享内存21号,21--30号生产者生产的产品都放入21号缓冲区,所有的消费者线程只要链接上21号共享内存,就可以消费21--30号生产者生产的产品。 用于控制线程是否结束的方法是:设置一个全局变量t,在生产者线程里进行t++,在生产者线程里当t达到10时(注:为了很好的测试程序,本应该在生产者生产30个产品时菜结束线程,这里设置成了10),就break跳出while()循环,这样线程自然就终止。同样在消费者线程里,当t达到10时,这里不用t++,就跳出while()循环,消费者线程自然就终止。这样设计满足了,当生产者生产30个产品时就终止生产者线程,生产者线程终止消费者线程也得终止的要求。 生产者从文件so.txt读取数据进行生产,这个文件里的数据是一连串的字符从a--z的组合,没有空格或其他字符。文件内容的格式没有特殊要求。

实验1:生产者消费者问题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实验报告 系(教研室):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年级: 实验课程:生产者与消费者实验姓名:学号: 实验室号:1#608 计算机号:实验时间:指导教师签字:成绩: 实验1:生产者消费者问题 一、实验目的 生产者消费者问题是操作系统中经典的同步和互斥问题。通过实验,要求学生掌握两者之间的同步信号量和互斥信号量的使用,更深刻了解临界资源、同步和互斥的概念。 二、实验要求 1.一组生产者通过一个具有N个缓冲区的缓冲池循环不断地向一组消费者提供产 品。 2.建一个队列, 队列的长度由n记录, 定义两个指针, 分别指向队列的头和尾消 费者从头指针读取数据,每读取一个数据把n--,生产者把数据写入尾指针, 每写入一个数据就n++,当n=N的时候生产者暂停写入数据。 3.注意:缓冲池队列,用互斥锁保护。 三、实验内容和原理 1.分别画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流程图

2.针对生产者和消费者问题,可以分为哪几种情况,使用了哪些原语?分别代表 什么意思?过程如何?阐述哪些进程之间存在同步,哪些进程之间存在互斥。 3.缓冲区是否为临界资源?是否可以循环使用?通过什么来实现?举例说明(可 画图) 四、实验环境 1. 硬件:PC机; 2. 软件:Windows操作系统、。 五、算法描述及实验步骤 #include <> #include const unsigned short SIZE_OF_BUFFER = 10; unsigned short ProductID = 0; unsigned short ConsumeID = 0;

unsigned short in = 0; unsigned short out = 0; int g_buffer[SIZE_OF_BUFFER]; bool g_continue = true; HANDLE g_hMutex; HANDLE g_hFullSemaphore; HANDLE g_hEmptySemaphore; DWORD WINAPI Producer(LPVOID); DWORD WINAPI Consumer(LPVOID); int main() { g_hMutex = CreateMutex(NULL,FALSE,NULL); g_hFullSemaphore = CreateSemaphore(NULL,SIZE_OF_BUFFER-1,SIZE_OF_BUFFER-1,NULL); g_hEmptySemaphore = CreateSemaphore(NULL,0,SIZE_OF_BUFFER-1,NULL); const unsigned short PRODUCERS_COUNT = 3; const unsigned short CONSUMERS_COUNT = 1; const unsigned short THREADS_COUNT = PRODUCERS_COUNT+CONSUMERS_COUNT; HANDLE hThreads[PRODUCERS_COUNT]; DWORD producerID[CONSUMERS_COUNT]; DWORD consumerID[THREADS_COUNT]; for (int i=0;i

操作系统生产者与消费者问题实验报告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 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问题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基本的同步与互斥的算法,理解基本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模型。 2.学习使用Windows 2000/XP中基本的同步对象,掌握相关的API的使用方法。 3.了解Windows 2000/XP中多线程的并发执行机制,线程间的同步和互斥。 二、实验的内容及其要求 1.实验内容 以生产者/消费者模型为根据,在Windows 2000环境下创建一个控制台进程,在改进程中创建n个线程模拟生产者和消费者,实现进程(线程)的同步与互斥。 2.实验要求 ①学习并理解生产者/消费者模型及其同步/互斥规则 ②学习了解Windows同步对象及其特性 ③熟悉实验环境,掌握相关API的使用方法 ④设计程序,实现生产者/消费者进程(线程)的同步与互斥 ⑤提交实验报告 三、实验的时间安排 1.实验前,先到图书馆或上网百度了解有关生产者/消费者模型的相关知识,建立生产者/消费者模型的基本概念。 2.利用13周、15周、17周的上机时间编写和调试程序代码。 3.利用其他课余时间来分析实验的最终结果并完成相关的实验报告。 四、实验的环境 1.硬件条件:普通计算机一台 2.软件条件:①操作系统:Windows 2000/XP ②开发语言:VC++ 本实验是在Windows 2000+VC6.0环境下实现的,利用Windows SDK提供的系统接口(API)完成程序的功能。实验在Windows下安装VC后进行,因为VC是一个集成开发环境,其中包含了Windows SDK所有工具和定义,所以安装了VC后就不用特意安装SDK了。实验中所用的API(应用程序接口),是操作系统提供的用来进行应用程序设计的系统功能接口。要使用这些API,需要包含对这些函数进行说明的SDK 头文件,最常见的就是windows.h。一些特殊的API调用还需要包含其他的头文件。 五、正文 1.程序结构图:

架构设计:生产者消费者模式

架构设计:生产者/消费者模式 为了方便阅读,把本系列帖子的目录整理如下: 0、概述 1、如何确定数据单元 2、队列缓冲区 3、环形缓冲区 4、双缓冲区

[0]:概述 今天打算来介绍一下“生产者/消费者模式”,这玩意儿在很多开发领域都能派上用场。由于该模式很重要,打算分几个帖子来介绍。今天这个帖子先来扫盲一把。如果你对这个模式已经比较了解,请跳过本扫盲帖,直接看下一个帖子(关于该模式的具体应用)。 看到这里,可能有同学心中犯嘀咕了:在四人帮(GOF)的23种模式里面似乎没听说过这种嘛!其实GOF那经典的23种模式主要是基于OO的(从书名《Design Patterns: Elements of Reusable Object-Oriented Software》就可以看出来)。而Pattern实际上即可以是OO的Pattern,也可以是非OO的Pattern的。 ★简介 言归正传!在实际的软件开发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如下场景:某个模块负责产生数据,这些数据由另一个模块来负责处理(此处的模块是广义的,可以是类、函数、线程、进程等)。产生数据的模块,就形象地称为生产者;而处理数据的模块,就称为消费者。 单单抽象出生产者和消费者,还够不上是生产者/消费者模式。该模式还需要有一个缓冲区处于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作为一个中介。生产者把数据放入缓冲区,而消费者从缓冲区取出数据。大概的结构如下图。

为了不至于太抽象,我们举一个寄信的例子(虽说这年头寄信已经不时兴,但这个例子还是比较贴切的)。假设你要寄一封平信,大致过程如下: 1、你把信写好——相当于生产者制造数据 2、你把信放入邮筒——相当于生产者把数据放入缓冲区 3、邮递员把信从邮筒取出——相当于消费者把数据取出缓冲区 4、邮递员把信拿去邮局做相应的处理——相当于消费者处理数据 ★优点 可能有同学会问了:这个缓冲区有什么用捏?为什么不让生产者直接调用消费者的某个函数,直接把数据传递过去?搞出这么一个缓冲区作甚? 其实这里面是大有讲究的,大概有如下一些好处。 ◇解耦 假设生产者和消费者分别是两个类。如果让生产者直接调用消费者的某个方法,那么生产者对于消费者就会产生依赖(也就是耦合)。将来如果消费者的代码发生变化,可能会影响到生产者。而如果两者都依赖于某个缓冲区,两者之间不直接依赖,耦合也就相应降低了。

生产者与消费者问题(附源码)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 专业网络工程班级08102 学号姓名 课程名称操作系统学年2010-2011 学期下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限选□任选□实践□实验时间2010年11月3日 实验名称 实验一:生产者与消费者问题 实验目的和要求 全面理解生产者与消费者问题模型,掌握解决该问题的算法思想,正确使用同步机制。 实验软硬件要求 Pentium ||| 450以上CPU 64MB以上内存 WINDOWS XP Visual C++6.0 实验内容、方法和步骤(可附页) 问题描述:一组生产者向一组消费者提供商品,共享一个有界缓冲池,生产者向其中放入商品,消费者从中取得商品。假定这些生产者和消费者互相等效,只要缓冲池未满,生产者可将商品送入缓冲池;只要缓冲池未空,消费者可从缓冲池取走一商品。 功能要求:根据进程同步机制,编写一个解决上述问题的程序,可显示缓冲池状态、放商品、取商品等过程。 具体参数:3个生产者进程,2个消费者进程; 缓冲区单元个数N=4; 在本程序中是缓冲区中的数从0变为1表示模拟生产一个产品,消费时则将对应缓冲区内的1变为0,为模拟消费一个产品。 实验结果(可附页) 见截图 小结 这次多线程的操作系统实验,使我对线程的概念以及多线程程序中线程间的运行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也让我的编程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这次做的用多线程实现生产者与消费者模型的实验,由于我的编程能力基础比较差,对线程也是一无所知,所以一开始觉得无从下手,但幸好老师给了充足的时间,我通过看网上找的视频资料以及请教同学才渐渐地有了一点概念,然后我试着从网上下了一些多线程的程序分析里面的语句,基本弄懂了多线程的原理。 评定成绩:批阅教师:年月日

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设计源代码《生产者---消费者问题源代码》

生产者 --- 消费者问题源代 码》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efine NUM_THREADS_P 5 #define NUM_THREADS_C 5 #define MAX_BUFFER 20 #define RUN_TIME 20 int buffer[MAX_BUFFER]; /* 定义数据为生产者 */ /* 定义数据为消费者 */ /* 定义数据为缓存区 */ /* 定义运行时间 */ /* 定义最大缓存区 */ */ pthread_t threads_p[NUM_THREADS_P]; /* 声明生产者线程 */ pthread_t threads_c[NUM_THREADS_C]; /* 声明消费者线程 */ FILE* fd; void *producer_thread(void *tid); void *consumer_thread(void *tid); /* void showbuf(); /* 声明 showbuf 方法 */ void handler(){ int i; /* 定义 i*/ for(i=0;i

1实验1:生产者消费者问题

1实验1:生产者消费者问 题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实验报告 系(教研室):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年级: 实验课程:生产者与消费者实验姓名:学号: 实验室号:1#608 计算机号:实验时间:指导教师签字:成绩: 实验1:生产者消费者问题 一、实验目的 生产者消费者问题是操作系统中经典的同步和互斥问题。通过实验,要求学生掌握两者之间的同步信号量和互斥信号量的使用,更深刻了解临界资源、同步和互斥的概念。 二、实验要求 1.一组生产者通过一个具有N个缓冲区的缓冲池循环不断地向一组消费者提供 产品。 2.建一个队列, 队列的长度由n记录, 定义两个指针, 分别指向队列的头和尾消费 者从头指针读取数据,每读取一个数据把n--,生产者把数据写入尾指针, 每写 入一个数据就n++,当n=N的时候生产者暂停写入数据。 3.注意:缓冲池队列,用互斥锁保护。 三、实验内容和原理 1.分别画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流程图

2.针对生产者和消费者问题,可以分为哪几种情况,使用了哪些原语分别代表什 么意思过程如何阐述哪些进程之间存在同步,哪些进程之间存在互斥。 3.缓冲区是否为临界资源是否可以循环使用通过什么来实现举例说明(可画图) 四、实验环境 1. 硬件:PC机; 2. 软件:Windows操作系统、。 五、算法描述及实验步骤 #include <> #include const unsigned short SIZE_OF_BUFFER = 10; unsigned short ProductID = 0; unsigned short ConsumeID = 0; unsigned short in = 0;

实验报告五 生产者和消费者问题

实验报告五 ——生产者和消费者问题 姓名:丛菲学号:20100830205 班级:信息安全二班一、实习内容 ?1、模拟操作系统中进程同步和互斥 ?2、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问题的算法实现 二、实习目的 ?1、熟悉临界资源、信号量及PV操作的定义与物理意义 ?2、了解进程通信的方法 ?3、掌握进程互斥与进程同步的相关知识 ?4、掌握用信号量机制解决进程之间的同步与互斥问题 ?5、实现生产者-消费者问题,深刻理解进程同步问题 三、实习题目 ?在Linux操作系统下用C实现经典同步问题:生产者—消费者,具体要求如下: (1)一个大小为10的缓冲区,初始状态为空。 (2)2个生产者,随机等待一段时间,往缓冲区中添加数据,若缓冲区已满,等待消 费者取走数据之后再添加,重复10次。 (3)2个消费者,随机等待一段时间,从缓冲区中读取数据,若缓冲区为空,等待生 产者添加数据之后再读取,重复10次。 ?提示 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模拟操作系统中进程同步和互斥。在系统进程并发执行异步推进的过程中,由于资源共享和进程间合作而造成进程间相互制约。进程间的相互制约有两种不同的方式。 (1)间接制约。这是由于多个进程共享同一资源(如CPU、共享输入/输出设备)而引起的,即共享资源的多个进程因系统协调使用资源而相互制约。 (2)直接制约。只是由于进程合作中各个进程为完成同一任务而造成的,即并发进程各自的执行结果互为对方的执行条件,从而限制各个进程的执行速度。 生产者和消费者是经典的进程同步问题,在这个问题中,生产者不断的向缓冲区中写入数据,而消费者则从缓冲区中读取数据。生产者进程和消费者对缓冲区的操作是互斥,即当前只能有一个进程对这个缓冲区进行操作,生产者进入操作缓冲区之前,先要看缓冲区是否已满,如果缓冲区已满,则它必须等待消费者进程将数据取出才能写入数据,同样的,消费者进程从缓冲区读取数据之前,也要判断缓冲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生产者-消费者问题附代码

枣庄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课程设计任务书题目:生产者-消费者问题的实现 姓名: 学号: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课程:操作系统 指导教师:刘彩霞职称:讲师完成时间:2012年5月----2012 年6月 枣庄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制 课程设计任务书及成绩评定

目录 第1章引言 (1) 1.1 设计背景 (1) 1.2 问题分类 (1) 1.3 解决方案 (1) 第2章设计思路及原理 (2) 第3章程序详细设计 (3) 3.1程序模块设计 (3) 3.2程序代码结构 (5) 第4章实验结果 (7) 第5章实验总结 (8) 附录:实验代码 (9)

第1章引言 1.1 设计背景 生产者-消费者问题是一个经典的进程同步问题,该问题最早由Dijkstra 提出,用以演示他提出的信号量机制。在同一个进程地址空间内执行的两个线程。生产者线程生产物品,然后将物品放置在一个空缓冲区中供消费者线程消费。消费者线程从缓冲区中获得物品,然后释放缓冲区。当生产者线程生产物品时,如果没有空缓冲区可用,那么生产者线程必须等待消费者线程释放出一个空缓冲区。当消费者线程消费物品时,如果没有满的缓冲区,那么消费者线程将被阻塞,直到新的物品被生产出来。 1.2 问题分类 根据缓冲区的个数、大小以及生产者消费者的个数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单缓冲区(适合单或多生产消费者); 2.环行多缓冲区(或无穷缓冲区)单生产消费者; 3.环行多缓冲区多生产消费者; 1.3 解决方案 1.用进程通信(信箱通信)的方法解决; 2.进程消息缓冲通信; 3.进程信箱通信;

第2章设计思路及原理 设计了两个主要函数:生产者函数、消费者函数; 设计了三个信号量:full信号量,判断缓冲区是否有值,初值为0; empty信号量,判断缓冲区是否有空缓冲区,初值为缓 冲区数; mutex信号量作为互斥信号量,用于互斥的访问缓冲区。 生产者函数通过执行P操作信号量empty减1,判断缓冲区是否有空。有空则互斥的访问缓冲区并放入数据,然后释放缓冲区,执行V操作,信号量full 加1。 消费者函数执行P操作,信号量full减1,判断是否有数据,有则互斥的访问缓冲区并取走数据,然后释放缓冲区,执行V操作,empty信号量加1。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生产者消费者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 生 产 者 和 消 费 者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班级: 0311401、02、03、04班制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 一、课程题目分析 这个题目是生产者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消费者消耗商品,并且两组人共用同一缓冲区。生产者提供了商品之后消费者才能去取商品,消费者若不取走商品则当缓冲区用完之后生产者则不能再向缓冲区中添加新的商品。 思考问题: (1)对于生产者进程:每产生一个数据,则需去访问共用缓冲区是否有已满,未满则可以将该数据存入并通知消费者进程,否则不能。 (2)对于消费者进程:每当想去消费(取出数据)时,则需访问缓冲区是否为空,为空则不能消费(取出数据),否则可以取,并通知生产者。 (3)缓冲区是个临界资源,所有的进程对于该空间都是共享的,所以,还有互斥问题存在。 二、课程设计目的 通过实验模拟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了解并掌握他们之间的关系及原理。由此增加对进程同步问题的了解: (1)掌握基本的同步互斥算法,理解生产者与消费者模型 (2)了解windows中多线程(多进程)的并发执行机制,线程(进程)间的同步于互斥 (3)学习使用windows中基本的同步对象,掌握相应的API。 三、课程设计内容

有n个生产者和m个消费者,连接在具有k个单位缓冲区的有界环转缓冲上,故又称有界缓冲问题。其中P i和C j都是并发进程,只要缓冲区未满,生产者进程P i所生产的产品就可投入缓冲区;类似地,只要缓冲区非空,消费者进程C j就可以从缓冲区取走并消耗产品。 四、开发环境 操作系统:Windows系统 编写语言:C++语言 五、系统分析设计 (一)算法原理 生产者——消费者问题是典型的进程同步问题,这些进程必须按照一定的生产率和消费率来访问共享缓冲区,用P、V操作解决生产者和消费者共享单缓冲区的问题,可设置两个信号量empty和full,其初值分别为1和0,empty 指示能否向缓冲区放入产品,full指示能否从缓冲区取出产品。为了使其协调工作,必须使用一个信号量mutex(初值为1),以限制生产者和消费者互斥地对缓冲区进行存取,另用两个信号量empty1(初值为缓冲区大小)和full1(初值为0),以保证生产者不向已满的缓冲区中放入产品,消费者不从空缓冲区中取产品。 (二)功能描述 生产者功能描述:在同一个进程地址空间内执行两个线程。生产者线程生产物品,然后将物品放置在一个空缓冲区中供消费者线程消费。当生产者线程生产物品时,如果没有空缓冲区可用,那么生产者线程必须等待消费者线程释放出一个空缓冲区。

生产者与消费者实验报告

生产者和消费者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加深对进程概念的理解,明确进程和程序的区别。 2.进一步认识并发执行的实质。 3.验证用信号量机制实现进程互斥的方法。 4.验证用信号量机制实现进程同步的方法。 【实验要求】 用c语言编程搭建“生产者和消费者”经典进程通信问题的环境。要求程序运行时,按任意键停止,显示当前系统的各个参数的值。提交实验报告,以及相关程序列表。打包成附件上传。 【实验环境】 Visual C++6.0 【实验内容】 1.了解经典同步问题“生产者和消费者” 生产者与消费者可以通过一个环形缓冲池联系起来,环形缓冲池由几个大小相等的缓冲块组成,每个缓冲块容纳一个产品。每个生产者可不断地每次往缓冲池中送一个生产产品,而每个消费者则可不断地每次从缓冲池中取出一个产品。指针i和指针j分别指出当前的第一个空缓冲块和第一个满缓冲块。 2.分析和理解 (1)既存在合作同步问题,也存在临界区互斥问题 合作同步:当缓冲池全满时,表示供过于求,生产者必须等待,同时唤醒消费者;当缓冲池全空时,表示供不应求,消费者应等待,同时唤醒生产者。 互斥:缓冲池显然是临界资源,所在生产者与消费都要使用它,而且都要改变它的状态。 (2)基于环形缓冲区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关系形式描述: 公用信号量mutex:初值为1,用于实现临界区互斥 生产者私用信号量empty:初值为n,指示空缓冲块数目 消费者私用信号量full:初值为0,指示满缓冲块数目 整型量i和j初值为0,i指示首空缓冲块序号,j指示首满缓冲块序号 (3)PV原语 var mutex,empty,full:semaphore; i,j:integer;buffer:array[0...n-1] of item; i:=j:=1; Procedure producer; begin while true do begin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经典生产者—消费者问题

实验二经典的生产者—消费者问题一、目的 实现对经典的生产者—消费者问题的模拟,以便更好的理解经典进程同步问题。 二、实验内容及要求 编制生产者—消费者算法,模拟一个生产者、一个消费者,共享一个缓冲池的情形。 1、实现对经典的生产者—消费者问题的模拟,以便更好的理解此经典进程同步问题。生产者-消费者问题是典型的PV操作问题,假设系统中有一个比较大的缓冲池,生产者的任务是只要缓冲池未满就可以将生产出的产品放入其中,而消费者的任务是只要缓冲池未空就可以从缓冲池中拿走产品。缓冲池被占用时,任何进程都不能访问。 2、每一个生产者都要把自己生产的产品放入缓冲池,每个消费者从缓冲池中取走产品消费。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者消费者进程同步,因为只有通过互通消息才知道是否能存入产品或者取走产品。他们之间也存在互斥,即生产者消费者必须互斥访问缓冲池,即不能有两个以上的进程同时进行。 三、生产者和消费者原理分析 在同一个进程地址空间内执行两个线程。生产者线程生产物品,然后将物品放置在一个空缓冲区中供消费者线程消费。消费者线程从缓冲区中获得物品,然后释放缓冲区。当生产者线程生产物品时,如果没有空缓冲区可用,那么生产者线程必须等待消费者线程释放一个空缓冲区。当消费者线程消费物品时,如果没有满的缓冲区,那么消费者线程将被阻挡,直到新的物品被生产出来。 四、生产者与消费者功能描述: 生产者功能描述:在同一个进程地址空间内执行两个线程。生产者线程生产物品,然后将物品放置在一个空缓冲区中供消费者线程消费。当生产者线程生产物品时,如果没有空缓冲区可用,那么生产者线程必须等待消费者线程释放出一个空缓冲区。 消费者功能描述:消费者线程从缓冲区获得物品,然后释放缓冲区,当消费者线程消费物品时,如果没有满的缓冲区,那么消费者线程将被阻塞,直到新的物品被生产出来。 五、实验环境 操作系统环境:Windows系统。 编程语言:C#。

用多线程同步方法解决生产者-消费者问题(操作系统课设)

用多线程同步方法解决生产者-消费者问题(操作系统课设)

题目 用多线程同步方法解决生产者-消费 者问题(Producer-Consume r Problem) 学院 物理学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班级08电信本一班姓名 指导教师 2010 年12 月日

目录 目录 0 课程设计任务书 (1) 正文 (3) 1.设计目的与要求 (3) 1.1设计目的 (3) 1.2设计要求 (3) 2.设计思想及系统平台 (3) 2.1设计思想 (3) 2.2系统平台及使用语言 (3) 3.详细算法描述 (4) 4.源程序清单 (7) 5.运行结果与运行情况 (12) 6.调试过程 (16) 7.总结 (16)

课程设计任务书 题目: 用多线程同步方法解决生产者-消费者问题 (Producer-Consumer Problem) 初始条件: 1.操作系统:Linux 2.程序设计语言:C语言 3.有界缓冲区内设有20个存储单元,其初 值为0。放入/取出的数据项按增序设定为 1-20这20个整型数。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包括课程设计工作量及其技术要求,以及说明书撰写等具体要求) 1.技术要求: 1)为每个生产者/消费者产生一个线程,设计正确的同步算法 2)每个生产者和消费者对有界缓冲区进行操作后,即时显示有界缓冲区的当前全部 内容、当前指针位置和生产者/消费者

线程的自定义标识符。 3)生产者和消费者各有两个以上。 4)多个生产者或多个消费者之间须共享对缓冲区进行操作的函数代码。 2.设计说明书内容要求: 1)设计题目与要求 2)总的设计思想及系统平台、语言、工具 等。 3)数据结构与模块说明(功能与流程图) 4)给出用户名、源程序名、目标程序名和源程序及其运行结果。(要注明存储各个 程序及其运行结果的主机IP地址和目 录。) 5)运行结果与运行情况 (提示: (1)有界缓冲区可用数组实现。 (2)编译命令可用:cc -lpthread -o 目标文件名源文件名 (3)多线程编程方法参见附件。) 3. 调试报告: 1)调试记录 2)自我评析和总结

生产者消费者课设报告

一、课程设计目的 进行操作系统课程设计主要是在学习操作系统课程的基础上,在完成操作系统各部分实验的基础上,对操作系统的整体进行一个模拟,通过实践加深对各个部分的管理功能的认识,还能进一步分析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最后达到对完整系统的理解。同时,可以提高运用操作系统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实际的编程能力;还能提高调查研究、查阅技术文献、资料以及编写软件设计文档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内容与要求 模拟仿真“生产者-消费者”问题的解决过程及方法。 通过研究Linux的进程机制和信号量,实现生产者消费者问题的并发控制。 设计要求: 1)生产者与消费者均有二个以上。 2)生产者和消费者进程的数目在程序界面上可调,在运行时可随时单个增加与减少生 产者与消费者。 3) 生产者的生产速度与消费者的消费速度均可在程序界面调节,在运行中,该值调整后 立即生效。 4) 多个生产者或多个消费者之间必须有共享对缓冲区进行操作的函数代码。 5) 每个生产者和消费者对有界缓冲区进行操作后,即时显示有界缓冲区的全部内容、当 前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指针位置,以及生产者和消费者线程标识符。 6) 采用可视化界面,可在运行过程中随时暂停,查看当前生产者、消费者以及有界缓冲 区的状态。 生产者与消费者问题是经典进程同步问题的典型代表之一。该课程设计通过了解进程间的两种制约关系,从而理解信号量机制;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和讨论,理解信号量机制实现进程的同步及互斥的方法;通过对经典进程同步问题的剖析,初步掌握运用信号量解决进程同步问题的方法。 本系统的功能是根据输入的生产者进程和消费者进程(缓冲区设为了固定大小20), 动态显示生产者进程从生产“产品”到放入缓冲区,消费者进程从缓冲区中取“产品”的整个过程,同时,系统也显示了整个过程中缓冲池中临界资源的变化情况。 三、系统分析与设计 1、系统分析 在操作系统中, 线程有时被称为轻量级进程, 是CPU 使用的基本单位, 它与属于同一进程的其他进程共享其他代码段、数据段和其他操作系统资源。在Java 中, 线程的建立有两种方法: 继承Thread 类和实现Runnable 接口。其中, 采用实现Runnable 接口建立线程的好处是允许同时继承其他类从而实现多继承,并且在Java 中, 可采用synchronized 或Object 类的方法wait( ), notify( ), notifyAll( )来实现多线程同步。Java 多线程同步机制的实现是基于管程(Monitor)机制,在Java 中每个对象都包含一把同步锁( 管程对象) 和一个线程等待集合, 当对象生成时它们随之自动生成。线程等待集的初值为空, 同步锁的初始状态为开锁状态。 只有当对象object 的同步锁处于开锁状态时, 对象object 的synchronized 方法或以 对象为同步参数的synchronized 块( 以下简称synchronized 方法( 块) ) 才允许访问对 象object。当线程thread1 运行对象object 的synchronized方法( 块) 时, 首先需objec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