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产业和产业经济学: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具有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或系统。产业经济学是研究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经济组织集团的发展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产业组织:指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这种企业间的市场关系主要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

产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组成即资源在产业间配置状态,产业发展水平即各产业所占比重,以及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即产业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方式,或是技术经济联系和联系方式。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过程。

产业关联:指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

产业政策:是一个国家的中央或地区政府为了其全局和长远利益而主动干预产业活动的各种政策的总和。

有效竞争:有效竞争就是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竞争格局。

霍夫曼定理:指资本资料工业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并超过消费资料工业所占比重。马歇尔冲突:产业内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活力的冲突。

产业布局:指产业在一国或一地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和组合的经济现象。

瓶颈产业和朝阳产业:瓶颈产业是指在产业结构体系中未得到应有发展而已严重制约其他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产业。朝阳产业是指新兴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使其进入技术不断成熟、平均成本不断下降、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需求不断增加的时期,处在这一发展时期的产业称为朝阳产业。

直接消耗系数:又叫投入系数,其经济含义是生产单位j产品所直接消耗的i产品的数量。X非效率:指在垄断企业的大组织内部存在着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状态。

市场集中度:指市场上的少数企业的生产量、销售量、资产总额等方面对某一行业的支配程度,它一般是用这几家企业的某一指标(大多数情况下用销售指标)占该行业总量的百分比来表示。

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进入壁垒是指和潜在的进入者相比,市场中现有企业所享有的优势。退出壁垒是企业在退出某个行业市场时所遇到的障碍。

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全社会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就业人口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时,就业人口便大量向第三产业转移。

后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生产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

勒纳指数和贝恩指数:勒纳指数度量的是价格与边际成本的偏离率。其计算公式为L=(P-MC)/P,此处P是厂商的价格,MC是边际成本。贝恩指数代表的是行业的超额利润率。B=/V其中是经济利润,V为投资总额。

影响力和感应度:把一个产业影响其他产业的“程度”叫作该产业的影响力;把受到其他产业影响的程度叫作该产业的感应度。

政府规制:是政府为实现某些社会经济目标而对经济中的经济主体作出的各种直接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限制、约束、规范以及由此引出的政府为督促经济主体行为符合这些限制、约束、规范而采取的行动和措施。

产业集聚: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

中小企业政策和直接规则政策:中小企业政策是指政府根据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本国有关产业发展的特点,对各产业中的中小企业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措施和规定。直接规制是指政府行政管理机构直接介入市场失灵的领域,即政府依法直接介入市场主体的决策

为何我国电力产业成为瓶颈产业?

1,东西部能源分布不均。2,垄断导致供应不足。3,电力管制,国家管电,市场管煤,电网输送与发电分开,价格矛盾。

第三节,

1,产业组织理论,马歇尔冲突。2,产业结构理论。3,产业关联理论,质与量的关系,投入产出关系。4,产业布局理论,空间经济学,经济地理学。5,产业发展理论。6,产业政策研究。

产业经济学

1,理论前提:①研究对象和方法,②产业及其分类。

2,基本理论:①,产业结构:内容结构,数量结构,空间结构。

②,产业组织: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

③,产业发展:发展的内容和途径,产业革命,发展战略。

3,理论应用:产业政策。

产业分类:产业分类就是为了进行产业研究和管理,按照一定的标准,把具有不同特点的产业分成不同的类型。

1,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分类法,以产品的最终用途分类。

2,列宁的农轻重产业分类法,以物质生产的不同特点。

3,霍夫曼分类法,消费资料产业:产业产品用途75%以上为消费资料;资本资料;其他产业:难以确定归属的。

4,三次产业分类法,以产业发展的层次顺序及其与自然界的关系作为标准。

5,标准产业分类法

6,生产要素分类法,标准:不同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的需求和种类和依赖程度的差异。, 7,战略关联分类法,标准: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为标准。

8,钱纳里-泰勒分类法,P15。早期中期晚期产业-制造业。

9,按照产业发展状况与技术分。

引申:跨学科的分类,不同学科的分类特点和规律。

分类依据:学科研究对象,研究特征,研究方法,学科的派生来源,研究目的,目标划分。系统现象,发展规律。

原则:科学性,实用性,简明性,兼容性,扩延性,唯一性。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①实证方法和规范方法,②静态分析法和动态分析法,③统计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④博弈分析方法和结构分析法,⑤投入产出分析法,⑥唯物辩证分析法。

产业结构

一,产业结构的类型:三次产业构成不同类型。

1,金字塔型。2,鼓型,二产业多,一三少。3,哑铃型。4,倒金字塔型。

二,产业比例关系的不同类型。

依据:产业之间关系状况:①协调性,②失衡性。

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沿着人类需求的方向不断由低水平向高水平演进。

标志:劳动力资源的分布结构和各产业产值的相对比较的参数变化。

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原因

1,第一产业在国民收入及劳动力的相对比重趋于减少的原因分析:

①农产品收入弹性较小。②农业处于报酬递减状态。③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2,第二产业在国民收入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先升后降,基本不变的原因:

①消费结构变化,使工业产品需求量增加。②国民收入中用于投资部分的增长在不断扩充着生产资料的工业品市场。

3,第三产业劳动比重上升及国民收入比重大体不变的原因分析:

①第三产业的资本、技术的进入壁垒低,为劳动力大量进入提供可能。②收入提高,服务产品需求收入弹性高。服务产品市场不断扩大。③服务性产品差别小,该产业竞争激烈,不易形成垄断,服务产品附加值小。

我国产业结构演变的总体趋势及特点

1,产业结构变化与工业化同步,第一产业下降,第二产业迅速上升,第三产业缓慢上升。2,发展不平衡,有些阶段二迅速,一三缓慢甚至停滞。

3,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和高度化,但仍存在实现高度化问题,第三产业产值低。

4,产业结构状况和变化与体制创新改革有直接关系。

简述我国产业落后的表现

产业经济学理论:

配第-克拉克:随着全社会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提高,就业人口首先随着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就业人口便大量向第三产业转移。由人均收入的变化引起的产业结构变化规律称为配第-克拉克定律。

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产业结构的变动受人均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

与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相比,中国的产业结构还有相当大的差距。GDP第二产业比重大,第一产业持平,第三产业比重略低。我国产业结构偏重。

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

1、供给因素: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人口因素,技术进步,资金供应状况,商品供应状况,环境因素。

2、需求因素:消费需求,投资需求。

3、国际贸易。

4、国际投资。

5、其他:政府经济政策,市场。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主要问题

①总量滞后。②内部结构滞后。③增长速度滞后。

产业关联方式(类型)

①按产业之间相互依托的关系。②产品、劳务联系。③生产技术联系。④价格联系。⑤劳动就业联系。⑥投资联系。

按产业之间供给需求联系

①前向联系:通过供给联系与其他部门发生的联系,钢铁→汽车。②后向联系:通过供给与其他部门发生的联系,煤炭→钢铁。

按产业工艺技术方向和特点

①单向联系:棉花→棉纱→色布→服装。②双向联系:煤炭和电力。③多向联系:采掘与钢铁与机械。

按产业间依赖程度:直接联系,间接联系

产业关联效应

赫希曼的产业关联效应

①前向关联效应。②后相关联效应。

罗斯托的产业扩散效应

1.回顾效应:主导部门的成长对那些向自己供应投入品的供应部门产生的影响,如房地产通过回顾效应带动钢铁、建材、机械、化工、陶瓷等产业发展。

2.旁侧效应:主导部门的成长引起周围地区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变化,如汽车产业改变底特律。

3.前向效应:主导部门的成长诱导了新兴工业部门、新技术、新能源的出现。

产业布局影响因素:自然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社会政治因素、地理位置因素

经济因素:1.区域分工对产业布局起决定性作用。2.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不同对产业市场影响。3.生产要素的禀赋不同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不同。4.市场条件。5.资本的供给。6.集聚产业对产业布局有重要影。7.历史基础。8.价格与税收条件

社会政治因素:1.人口因素对产业布局的影响。2.国家的政策、法律和宏观调控

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1.经济效益优先原则。2.全局性、长远性和预见性原则。3.分工写作原则。4.集中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5.发挥地区比较优势的原则。6.可持续发展原则

产业布局的机制:根据产业布局特征和经济运行机制的不同,可以将产业布局机制分为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两种类型。

产业布局的市场机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市场手段的自发作用实现产业布局的目的的机制,它是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产业布局的计划机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通过行政计划手段的主动作用实现产业布目的的机制。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机制

一、古典经济学派的区域分工协作理论与贸易理论

1.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每个国家都有适于某种特定产品生产的绝对有利条件,从而导致该国生产该产品的生产成本最低

1)天赋差异: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天然资源

2)社会环境差异:人才优势、产品意识、消费倾向、社会风俗、市场部分

3)经济环境:交通系统、信息流动、市场系统、管理体制

4)决策差异:发展战略、规划方案、经济政策

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各国应该集中生产相对最有力的产品,即优势最大或劣势最小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交易双方都可以节约资源,获得最大利益。

现代经济学派的区域分工贸易理论

1.资源禀赋理论(H-O)

2.现代区域分工与贸易

1)技术差距理论:英国经济学家波斯纳1959年对俄林模式修正,通过技术创新控制技术外流保持创新与模仿的差距,从而保持一定的贸易结构。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开创期布局在中心城市;成熟期布局在次级城市;衰退期布局在落后地区。

3)“中心-外围”理论:世界经济体系由发达工业国家中心地带和不发达国家初级产品的外围地带两部分组成。

4)协议性区域分工理论:通过贸易当事国的协议达到区域分工,以实现当事各国家技术集约和规模效益。

杜能农业圈理论:

1.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是关于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等级、规模、职能间相互关系及其空间结构规律性学说。

-市场:个具有经济活动的区域都有自己的核心城镇。城镇具有商业、娱乐、教育、文化、等多种服务职能,在空间上形成了一种经济力,这些城镇被称为中心地。地处于中心地的企业,市场区的上下边界是其获得利润的空间。

-中心地体系的特征:①一个产品的市场区下边界越大,其中心地的等级越高。②每个中心地都提供按其中心地等级确定的产品,并向低一级中心地提供所有产品。③每个中心地都由中心地所在市场区和低等级的中心地及其市场区构成一个封闭的市场体系;另一同级中心地

及其市场区构成一个封闭的市场体系;另一同级中心的的产品不能穿过市场区边界。④一个中心地等级内的所有产地都提供相同的供给,不存在专业化分工。

产业集聚形成的三个原因:1.大量市场需求、规模经济、运输成本。2.劳动市场关系、专业化投入和服务、知识和信息流动的外部经济。3.产业地方化、地方专业化、生产集聚与市场扩大的累积循环因果联系;企业的区位选择和产业集聚受“向心力”和“离心力”制约。(向心力:来自关联效应、厚实的市场、知识外溢和其他外部经济。离心力:来自不可流动的生产要素、土地租金、运输成本、拥塞和其他外部经济。)

二、产业集聚的类型和特征

1.类型

1)按产业技术先进程度和发展趋势:新兴产业集聚,一般产业集聚

2)按生产要素密集度特征:知识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

3)按产业关联:纵向、横向

2.特征:空间集中性、竞争合作性、相互关联性、形成积累性、社会网络性

三、产业集聚的动因:

1.提高内部企业或产业的生产力。企业接近员工和元件、降低交易成本、接近信息、产业族群间更便利的互补性、接近法人机构和公共物品、企业内部活动的绩效更易评估、通过员工的流动促进技术交流。

2.产业族群增强创新能力,因此促进生产力上升。在族群的企业更清楚迅速的察觉到新客户需求、在感受可能的新科技、经营或送货方面,提供了优势、拥有感受创新需求与机会上的潜在优势、产业族群内的企业能以较低的成本做实验、竞争压力让企业不断创新、产业族群代表一种合作与竞争的组合。

3.刺激新企业的成型,进而反援创新并扩大整个产业族群。产业族群通过更多更好的商情机会,提供进入诱因、产业族群的进入和退出有更多的有利因素、产业族群有利于大公司与创新型小企业发展紧密的关系。

四、产业集聚的效应:规模经济、外部经济、地区分工专业化、知识溢出、产业创新、成本节约

五、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和促进措施

(一)形成机制: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基础,政府的作用只能引导性的,辅助性的

(二)促进措施:1.科学的产业规划:合理的产业政策推动。2.创造有利条件支持。3.制度创新保障。4.发展工业园促进。

第四节产业布局的调整

一、主要原则:1,市场调整为基础,国家干预为补充,。2,经济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3,政府必须实行适当的倾斜政策。4,适时调整。

二、全国性产业布局调整

(一)全国性产业布局的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实现产业的合理布局和经济资源在空间上的有效配置

从根本上讲目标:效率目标、公平目标、生态平衡目标、国家安全目标

(二)产业密集带的形成与全国性产业布局

产业链的特征:关联性、连续性能、顺序性、整体性、要素需求差异性、增值性、层次性、变动性

地区性产业布局的基本走势:1,传统社会产业布局。2,工业化初期的地区性产业布局。3,工业化社会中期的地区性产业布局。4,工业化社会后期的地区性产业布局。4,后工业化社会和现代化社会的地区性产业布局。

第五节产业链和国际分工

产业链和产业价值链

产业链:指产业按特定顺序依次进行生产经营环节而构成的具有连续性、关联性的链条或系统。

产业价值链:从价值上看产业链反映产业各生产经营环节的价值即附加值的情况及其变动。产业链的分类

1,依据产业链形成的产业范围不同,分为狭义产业链和广义产业链。

2,从实物与价值的不同角度,分为产实物链和产业价值链。

3,按产业链所在地域即空间分布的不同,分为国内或地区产业链和国际产业链。

4,根据生产经营环节经营的多少和复杂程度的不同,可分为长产业链和短产业链。

产业链状况的决定因素:①首先由产品的物理化学等自然特性、特定的使用价值和生产工艺、技术特点决定②分工专业化协作状况是重要决定因素。③技术进步是决定性因素

产业组织有效竞争:既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的竞争格局

(二)新组织理论:突出市场行为。将市场的初始条件及全行业行为看作是一种外生力量,而市场的初始条件及企业结构则被看成内生变量,将产业组织理论与新古典微观经济学进行更加紧密的结合

新产业组织理论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方面:①从重视市场结构的研究转向重视市场行为的研究,即“结构主义”转向“行为主义”。②突破了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单向、静态的研究框架,建立了双向的、动态的研究框架。③博弈论的引入

(三)新奥地利学派

突出特点:把经济学看作是不同于自然学科的“人类行为科学”的一个领域

①产业组织结构方面,认为论断为创新提供了巨大的报酬。②评论垄断是否有害:垄断企业实际上是经历了市场激励竞争而生存下来的最有效率的企业。③在政策主张方面:只要政府不干预,市场进入完全自由就能确保充分的竞争.

产业组织理论的新进展

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以分析企业策略性行为为主旨的与以往有着根本不同的产业组织理论。最大贡献:引入博弈论。不再高度关注公共政策,而是关注正统的经济理论分析,以及对各种假设的验证

一、SCP框架

现代企业理论

从其所运用的方法上划分为三大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产权理论、委托代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的重点限于研究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产权理论强调在企业内部产权界定与权力分配对效率的影响。委托代理论侧重于分析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以及企业成员之间的代理关系。共同点在于强调企业的契约性,企业契约的不完备性及由此导致的企业所有权的重要性,现代企业理论也被称为“企业的契约理论”

产权理论

产权是一组权利,包括使用权、收益权、让渡权。在存在交易成本的情况下,初始产权的明确界定有助于产生出合作效率极高的企业组织。产权理论只要是研究权力分配对于效率的影响。

代理理论(团队理论)

侧重于企业的内部结构与企业中代理问题。代理问题:就是代理人为自身的利益而造成侵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根源在于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分离。通过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可以降低代理成本

谢泼德(市场势力与市场份额)

市场结构主要条件

完全垄断一个厂商有100%的市场份额

主导厂商一个厂商拥有市场份额50%~100%之间,没有与之抗衡的厂商

紧密寡头前四位厂商共占有60%~100%的市场份额,他们之前很易串谋固价

松散寡头前四位厂商共占有最高40%的市场份额,他们之间串谋固定价格不可能垄断竞争存在许多有实力的竞争对手,任一厂商都不能占有10%以上的市场份额完全竞争存在10个以上的竞争者,且任一厂商的市场占有率均微不足道

中国企业产业结构:市场集中度太低

2、阻止进入价格指标=(该产业能成功阻止新企业进入最高价-平均成本)/平均成本*100%。指标越大,进入壁垒越高。

3、企业数目法:数目大,壁垒低。

(二)价格歧视行之有效一般要具备的条件

1.存在可以分割的市场。

2. 厂商必须面对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即产品的需求与其价格成反比。

3.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购买团体必须能在某一成本下区分开,该成本不超过区分他们所能带来的收入。

4. 不同的购买集团对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必须不同,并且为厂商所知。

(一)一级价格歧视(完全价格歧视):单位产品以消费者所愿支付最高的出售,即每一单位产品售价都不一样,不同消费者所获价格不同。实施的困难:消费者太多;难以估计不同消费者的保留价、预估价。

(二)二级价格歧视:不能将消费者划分不同群体时,购买不同数量价格不同,购买相同数量价格相同。

(三)三级价格歧视:同一产品在不同市场上价格不一样,但在同一市场上则只有一个价格。

技术进步的三种类型:①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②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③中性技术进步。广告效应

广告的正效应:1,广告能够降低消费者的搜寻成本。2,促进销量,降低价格,增进社会福利。3,非价格广告能克服质量问题。

广告的负效应

广告与市场集中度:

广告

市场绩效的含义及评价体系:1,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2,市场结构是产业内部组织关系的表现形式。3,市场行为是产业组织状态与结构形成与变动的推动力。4,市场绩效是产业组织合理化的基本判断标准

2,有效竞争程。3,用技术进步来评价市场竞争程度。4,X非效率:①代理成本。②管理成本。③激励成本。6,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7,其他评价体系:①分配状况。②国际竞争力(竞争力越强,市场绩效越高).

市场绩效的一般标准:①资源配置效率。②市场供求是否保持平衡。③产业间的企业规模结构是否合理。④产业技术水平是否在不断提高还是停滞不前。⑤产业是否有利于社会公平。有效竞争的标准:有效竞争要兼顾规模经济和市场竞争活力,有效竞争是适度规模和适度竞争的结合,是克服“马歇尔冲突”的有效途径。

产业经济学习题汇总精选

《产业经济学》习题集 一、名词解释 1. 产业2产业布局 3.产业分类 4.主导产业 5.基础产业 6.瓶颈产业7支柱产业8先导产业9.产业生命周期 10.产业发展战略11产业调整12产业结构优化 13产业结构合理化14产业结构高级化15产业结构 16区域产业结构17区位熵18高技术19高技术产业 20传统产业21技术进步22经济增长23投入产出法 24.产业关联25.产业波及26.影响力系数27感应度系数 28直接消耗系数29完全消耗系数30列昂惕夫逆矩阵 31.产业组织32有效竞争33市场结构34市场绩效 35沉没成本36马歇尔冲突37完全竞争市场 38完全垄断市场39垄断竞争市场40寡头垄断市场 41.集中度42产品差别化43市场行为44产业集群 45企业兼并46产业融合47.市场协调行为48产业结构政策 49战略产业 50产业组织政策 51产业规制 52.规模经济 53.范围经济 54.绝对集中度指数 55.赫芬达尔指数 56.勒纳指数、

二、单项选择题 1.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领域是(D ) A国民经济总量 B 企业C家庭D产业 2..产业经济学就学科性质而言属于:(C ) A.宏观经济学 B.微观经济学 C. 应用经济学 D.理论经济学 3..三次产业分类法的创始人是(B ) A.霍夫曼 B.克拉克 C. 费希尔 D.库兹涅茨 4.产业的雁行发展模式的提出者是( B ) A.泰勒尔 B.赤松要 C.贝恩 D.梅森 5..根据霍夫曼定律,当霍夫曼比例小于1时,意味着:(D) A国家已实现工业化; B. 国家还远未实现工业化 C.国家处于工业化中期 D.国家处于后工业发展阶段 6.霍夫曼比例是指(A) A. 消费品工业净产值与资本品工业净产值之比 B. 消费品工业净产值C 资本品工业净产值与消费品工业净产值之比 D资本品工业净产值. 7.马克思两大部类分类法中第一部类是指(B)

产业经济学课后答案讲解

第一章产业经济学导论 1.什么是产业,如何理解产业的含义? 首先,产业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产物。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它随社会分工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促成了产业的产生和发展。 其次,产业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内涵不断充实,其外延不断扩展。 (由重农学派流行时期专指农业,扩展到资本主义工业高度发展时期主要指工业,在扩展到近代以后可以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及其细分产业。到了今天,凡是具有投入产出活动的产业和部门都可以列入产业的范畴。 第三,产业的含义具有多样性。产业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分工形式的表现,是一个多层次的经济系统。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社会分工的主导形式的转换和社会分工不断向深层次的发展形成了具有多层次的产业范畴。 第四,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即同一产业的经济活动均具有这样或那样相同或相似的性质。(如:需求角度上是指具有同类或相互密切竞争关系和替代关系的产品或服务;供给角度上是指具有类似生产技术、生产过程、生产工艺等特征的物质生产活动或类似经济性质的服务活动。 第五,产业是结语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因为它研究的既不 是国民经济总量,也不是企业和家庭的经济行为,产业经济的研究对象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企业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 2.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产业经济学是研究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经济组织集团的发展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产业,具体来说就是研究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规律以 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例如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发展、产业政策等。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正是从产业出发来揭示产业的发展和变化、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产业与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等诸如此类产业本身所特有的经济规律。 3.如何理解产业经济学的学科体系?

产业经济学书籍

产业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参考书目 中文参考资料总目录 一、国外着作中译本 1.[美]谢佩德,1980:《市场势力与经济福利导论》,易家祥译,商务印书馆。 2.[日]植草益,1988:《产业组织论》,卢东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美]乔治·J·施蒂格勒,1989:《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潘振民译,上海三联书店。 4.[美]肯尼斯·W·克拉克森,罗杰·勒鲁瓦·米勒,1989:《产业组织:理论、证据和公共政策》,华东化工学院经济发展研究所译,上海三联书店。 5.[英]劳杰·克拉克,1990:《工业经济学》,原毅军译,经济管理出版社。 6.[日]植草益,1992:《微观规制经济学》,朱绍文等译,中国发展出版社。 7.[日]今井贤一、小宫隆太郎,1995:《现代日本企业制度》,陈晋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 8.[法]泰勒尔,1997:《产业组织理论》,张维迎总译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9.[美]丹尼斯·卡尔顿、杰弗里·佩罗夫,1997:《现代产业组织》,黄亚钧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0.[美]奥利弗·E·威廉姆森,1999:《反托拉斯经济学》,张群群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 11.[英]卡布尔,2000:《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于立等译,中国税务出版社。 12.[美]卡布罗,2001:《产业组织导论》,胡汉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 二、国内专着与教材 1.杨治,1985:《产业经济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胡汝银,1988:《竞争与垄断:社会主义微观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 3.陈小洪、金忠义,1990:《企业市场关系分析—产业组织理论及其应用》,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 4.邓伟根,1990:《产业经济:结构与组织》,暨南大学出版社。5.王慧炯,1991:《产业组织及有效竞争》,中国经济出版社。6.卢东斌,1991:《中国产业组织分析》,延边大学出版社。7.丁敬平,1991:《产业组织与政府政策》,经济管理出版社。8.董守才等,1992:《工业组织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9.郑林,1992:《产业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 10.马建堂,1993:《结构与行为——中国产业组织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产业经济学讲义1

第一阶段课程主要完成了产业组织理论所涉及到的基本方法的介绍,应掌握以下主要内容: 1、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2、不同市场结构及其福利分析 3、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分析方法 4、OLS 回归分析方法及结果分析 基本概念: 1、 马歇尔冲突:规模经济与垄断的冲突 2、 单一产品厂商的规模经济 (1) MCAC ?规模不经济 MC=AC ?不变规模报酬 构造判定系数FC (function coefficient )来描述企业的规模经济特征。判定系数被定义为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之比,即FC=AC/MC 。 (2) 最小有效规模MES (minimum efficient scale )是指企业的平均成本逐渐减少至 最低点时所对应的企业最小规模,其含义是企业在选择生产能力规模或进行投资时,至少要大于这一产量水平——Q 1点。 MC AC MC AC 规模经济 规模不经济 Q 1(MES ) Q 2 AC/MC Q

(3)规模经济与学习曲线:规模经济表现为成本随着生产数量的增加而降低;学习曲线表现为在产量不变的情形下,成本曲线向下平移。 3、 多产品厂商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1) 总成本:C(q 1,q 2)——厂商生产q 1单位的产品1和q 2单位的产品2时的成本,由 于可能存在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C(q 1,q 2)不一定等于Cq 1+ Cq 2 (2) 边际成本:1 211) ,(q q q C MC ??= ,2 212) ,(q q q C MC ??= (3) 平均成本——基于定义多产品厂商总成本的同样原因,引入射线平均成本概念 (RAC )表示多产品厂商的平均成本 用λ1和λ2表示产品1和产品2的生产比例,q 表示总产出,则q 1=λ1q ,q 2=λ2q , 有:q q q C RAC q ),(21λλ= (4) 规模经济:用s 表示规模经济的衡量尺度(不同版本教材分子分母可能会颠倒,但 不影响分析) )(2 211q C q q C q Cq s ??+??= 有: s>1,RAC 随着q 的增加而下降,即存在规模经济;依次类推出规模不经济和规模报酬不变 (5) 特定产品规模经济 产品1产量不变,产品2从0增加到q 2所增加的成本记为IC 2,则:IC 2=C(q 1,q 2)- C(q 1,0);所增加的平均成本记为AIC 2,则:AIC 2=[C(q 1,q 2)- C(q 1,0)]/ q 2 特定产品的规模经济:当其他产出不变时,特定产品i 的规模经济衡量指标记为PS i ,则PS i =AIC i /MC i (6) 范围经济

王俊豪《产业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产业关联)【圣才出品】

第9章产业关联 1.怎样认识投入产出分析法的理论基础? 答:投入产出分析的理论基础是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经济主体追求最大化的行为可以使所有市场在一组价格的调节下,实现供给和需求完全相等,即一般均衡,即存在一组价格(也称为均衡价格),使所有市场都实现均衡。瓦尔拉斯是用联立方程组来描述一般均衡状态的,均衡价格体系就是方程组的解。列昂惕夫的投入产出分析是通过一些假定而对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模型所做的简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用产业代替瓦尔拉斯模型中的企业和消费者。假定每个产业只生产一种特定的同质产品,不同产业之间的产品不同质。物质技术因素决定产业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从而减少了方程个数; ②假定生产的规模收益不变,即表示每一种产品的投入和产出保持一个固定的比例。这样投入与产出成线性关系,从而列昂惕夫投入产出模型就简化为线性联立方程组; ③假定各产业的生产活动互不影响。每个产业产出总和为国民经济的总产出; ④假定消耗系数在一定时期相对稳定。实际消耗系数主要决定于各产业间的生产技术联系。该假定有利于利用投入产出模型进行经济预测; ⑤用一个年度的数据来计算消耗系数。在静态投入产出分析中,假定所有投入和产出都是在一年内完成和生产的,生产时间的差异问题得到了简化。 通过这些方面的简化工作,使得一般均衡理论在实证分析中得到了应用,但是列昂惕夫的简化工作,使他的投入产出分析完全排除了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的核心——价格对市场的调节作用。这一点可以看作是为了一般均衡理论能够应用于实证分析而付出的代价,上

述各项简化便利了投入产出分析的同时,也局限了其进一步推广应用。 2.简述投入产出表中“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经济含义。 答:任何一个产业的生产都必须以其他产业的产品和本产业的产品作为投入,同时任何一个产业的产品都作为其他产业和本产业的投入物,或部分作为满足社会的最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积累需求以及出口国外。对于每一个产业,都有总产品=中间产品+最终产品。 在本期生产的而又在本期生产过程中被消耗了的产品量,称为中间产品。中间产品是指为了再加工或者转卖用于供别种产品生产使用的物品和劳务,例如棉纱是生产棉布过程中的中间产品。 最终产品是本期生产的而在本期不再加工,可直接用于最终使用的产品。最终产品在各个用途上的分配主要是由社会经济因素决定的,例如在棉花-棉纱-棉布-坯布-色布-裁剪-服装这个生产过程中,服装是最终产品。 3.消耗系数能否反映产业中的科学技术水平? 答:消耗系数是指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对某一产业产品的数量。一般来说,科学技术水平越高,产品生产过程对于其他产业产品的消耗越低,消耗系数就越小,即消耗系数与技术水平具有反向关系。 4.如何计算感应度系数与影响力系数?它们的经济含义是什么? 答:(1)感应度系数,描述的是其他产业影响某一产业的程度,具体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某产业增加的产出量。感应度系数是衡量某产业前向关联广度和深度的指标,因而又称前向关联系数。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感应度系数较大的产业由于

产业经济学书籍

产业经济学书籍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产业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参考书目 中文参考资料总目录 一、国外着作中译本 1. [美]谢佩德,1980:《市场势力与经济福利导论》,易家祥译,商务印书馆。 2. [日]植草益,1988:《产业组织论》,卢东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 [美]乔治·J·施蒂格勒,1989:《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潘振民译,上海三联书店。 4. [美]肯尼斯·W·克拉克森,罗杰·勒鲁瓦·米勒,1989:《产业组织:理论、证据和公共政策》,华东化工学院经济发展研究所译,上海三联书店。5. [英]劳杰·克拉克,1990:《工业经济学》,原毅军译,经济管理出版社。6. [日]植草益,1992:《微观规制经济学》,朱绍文等译,中国发展出版社。7. [日]今井贤一、小宫隆太郎,1995:《现代日本企业制度》,陈晋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 8. [法]泰勒尔,1997:《产业组织理论》,张维迎总译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9. [美]丹尼斯·卡尔顿、杰弗里·佩罗夫,1997:《现代产业组织》,黄亚钧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0. [美]奥利弗·E·威廉姆森,1999:《反托拉斯经济学》,张群群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 11. [英]卡布尔,2000:《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于立等译,中国税务出版社。

12. [美]卡布罗,2001:《产业组织导论》,胡汉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二、国内专着与教材 1.杨治,1985:《产业经济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胡汝银,1988:《竞争与垄断:社会主义微观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 3.陈小洪、金忠义,1990:《企业市场关系分析—产业组织理论及其应用》,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 4.邓伟根,1990:《产业经济:结构与组织》,暨南大学出版社。 5.王慧炯,1991:《产业组织及有效竞争》,中国经济出版社。 6.卢东斌,1991:《中国产业组织分析》,延边大学出版社。 7.丁敬平,1991:《产业组织与政府政策》,经济管理出版社。 8.董守才等,1992:《工业组织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9.郑林,1992:《产业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 10.马建堂,1993:《结构与行为——中国产业组织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1.方甲,1993:《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2.芮明杰等,1993:《产业经济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3.夏大慰,1994:《产业组织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14.李贤沛等,1994:《工业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 15.党兴华,1994:《产业经济学》,陕西人民出版社。 16.汪斌等,1995:《产业经济学》,浙江人民出版社。 17.于立、王询,1996:《当代西方产业组织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产业经济学重点知识整理·苏东水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产业经济学导论 第一节产业 1.产业的含义:(1)社会分工和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产物; (2)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 ①需求角度,具有同类或相互密切竞争关系或替代关系的产品或服务 ②供求角度,具有类似生产技术、工艺、过程等特征的物质生产活动 或类似经济性质的服务活动 (3)介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 2.产业的一般分类方法→目的:制定产业政策,调节产业结构 (1)关联方式分类法 ①技术关联分类法:制造业、建筑业、运输业等; ②原料关联分类法 ③用途关联分类法 ④方向关联分类法:单向、双向、环向关联;(纵向关联的前向、后向关联) ⑤战略关联分类法:主导、先导、支柱、重点、先行产业。 (2)三次产业分类法 第一阶段(初级生产阶段):农业、畜牧业; 第二阶段(18C60.英国工业革命(第一次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纺织、钢铁; 第三阶段(20c)大量资本和劳动力流入非物质生产部门,商业、旅游、娱乐、文化等。(3)生产要素分类法 ①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其生产过程中资本、知识的有机构成水平较低,活劳动特别是 体力劳动所占的比重较大的产业。如纺织、服装、食品、零售、餐饮等。 ②资本密集型产业:在其生产过程中活劳动、知识的有机构成水平较低,资本的有机 构成水平较高,产品物化劳动所占比重较大的产业。如交通、钢铁、机械、石油化学等基础工业和重工业。 ③知识密集型产业:在其生产过程中对知识的依赖程度大,即知识含量高、脑力劳动 所占得比重较大的产业。如航天、生物、高分子、信息、计算机等。 3.产业的其他分类方法 (1)四次产业分类 (2)产业发展阶段分类:分幼小、新型、朝阳、衰退、夕阳、淘汰产业等。 (3)霍夫曼分类法 消费资料工业(食品、服装、家具)、资本资料工业(金、机、运、化)、其他工业第二节产业经济学 学科领域: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发展理论、产业政策研究

产业经济学

C 1.策略性行为:指一个企业旨在通过影响竞争对手对该企业行动的预期,使竞争对手在预期的基础上做出对该企业有利的决策行为 2.产业结构政策:指政府依据本国的产业结构现状,规划产业结构逐渐演进的目标,确定重点发展的战略产业,实现资源的重点配置的政策。 3.产业集群:指特定产业中互有联系的公司或机构聚集在特定地理位置的一种现象。 4.策略性进入壁垒:是指产业内在位企业为保持在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获取,利用自身的优势通过一系列的有意识的性行为构筑起的防止潜在进入者进入的壁垒。 5.创造性毁灭: 潜在进入者创新对原有企业造成的致命性打击,迫使他们退出原有的市场。 F 1.范围经济:指利用单一经营单位内原有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于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 2.富有的窘境:在解释默契合作策略性行为方面存在均衡过多的问题。 G 1.规模经济: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 2.管制:指管制者依照一定的法规,对被管制者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 H 1.混合并购:彼此没有相关市场或生产过程的公司之间进行的并购行为。 J 1.进入壁垒:是指潜在进入企业和新企业若与既存企业竞争可能遇到的种种不利因素。 L 1.掠夺性定价:是指一个厂商将价格定在牺牲短期利润以消除竞争对手并在长期获得高利润的行为。 S 1.市场结构:指市场中各种要素(者、需求者、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特征。 2.水平一体化:是企业在原有生产经营范围内,通过联合、兼并同类企业或投资兴建新的生产经营单位,形成多工厂企业,以扩大企业规模。 3.市场势力:也称市场权力。是指卖方或买方不适当地影响商品价格的能力。 T 梯度发展理论: 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不同生命阶段的产业有不同的最优区位。 W 1.网络外部性:指消费的外部性,即购买某种商品的消费者数量的增加将提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从而增加了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 2.完全消耗系数:两个产业间的产品直接消耗关系。但一种产品对另一种产品的消耗不仅

产业经济学复习整理笔记

一、名词解释 1.产业经济学: 研究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管理、产业发展等问题的经济理论,是一门新兴的应用经济学科。 2.产业组织(industry organization): 产业组织(industrial organization)是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这种企业间的市场关系主要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 3.范围经济:单一经营企业内部由于生产或分配多种产品而带来的成本的节约(钱德勒); 单个企业联合生产多种产品比多个企业各自生产一种产品更有效率。即范围经济。 4.交易费用:交易费用是利用市场机制进行交易(形成契约)的成本。 5.有效竞争:克拉克提出了有效竞争概念:即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作 用的竞争格局。 6.市场集中度:用于表示特定产业或市场中,卖者或买者具有怎样的相对规模结构的指标, 反映特定市场的集中程度。 7.市场绩效:市场绩效是指一定市场结构中,有一定的市场行为所形成的价格、产量、成 本、利润、产品质量和品种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最终经济成果。 8.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指的是各博弈方先后行动,后行动者知道先行动者的具体行动是什么且各博弈方对博弈中各种策略组合情况下所有参与人相应的得益都完全了解。 二、填空题 1)企业并购类型: 横向(水平)并购;纵向并购;混合并购。 2)一个经济组织必须解决的两大关键问题 3)按照生产要素在企业中的集中程度和产出量的大小,可以把规模经济分为三个层次: 单一产品的规模经济; 工厂水平上的规模经济; 多工厂水平上的规模经济。 4)产业经济学是介于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的中观经济学。 5)产品差别化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1]影响市场集中度 [2]形成差别化壁垒 6)产业组织理论主要研究过头垄断市场的定价行为,其中寡头企业行为包括 7)产业管制按照规制的手段划分:可以分为直接规制和间接规制。 8)现代企业理论的三大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

产业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C 1.策略性行为:指一个企业旨在通过影响竞争对手对该企业行动的预期,使竞争对手在预期的基础上做出对该企业有利的决策行为 2.产业结构政策:指政府依据本国的产业结构现状,规划产业结构逐渐演进的目标,确定重点发展的战略产业,实现资源的重点配置的政策。 3.产业集群:指特定产业中互有联系的公司或机构聚集在特定地理位置的一种现象。 4.策略性进入壁垒:是指产业内在位企业为保持在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获取,利用自身的优势通过一系列的有意识的性行为构筑起的防止潜在进入者进入的壁垒。 5.创造性毁灭: 潜在进入者创新对原有企业造成的致命性打击,迫使他们退出原有的市场。 F 1.范围经济:指利用单一经营单位内原有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于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 2.富有的窘境:在解释默契合作策略性行为方面存在均衡过多的问题。 G 1.规模经济: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 2.管制:指管制者依照一定的法规,对被管制者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 H 1.混合并购:彼此没有相关市场或生产过程的公司之间进行的并购行为。 J 1.进入壁垒:是指潜在进入企业和新企业若与既存企业竞争可能遇到的种种不利因素。 L 1.掠夺性定价:是指一个厂商将价格定在牺牲短期利润以消除竞争对手并在长期获得高利润的行为。 S 1.市场结构:指市场中各种要素(者、需求者、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特征。 2.水平一体化:是企业在原有生产经营范围内,通过联合、兼并同类企业或投资兴建新的生产经营单位,形成多工厂企业,以扩大企业规模。 3.市场势力:也称市场权力。是指卖方或买方不适当地影响商品价格的能力。 T

《产业经济学》试题库(完整版)

1、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领域是(D ) A、国民经济总量 B 、企业C、家庭D、产业 2、把产业分为主导、先导产业的关联分类法是(B ) A、技术关联方式分类法 B、战略关联分类法 C、原料关联分类法 D、方向关联分类法 3、中国封建时期最重要的产业政策是(A ) A、农本思想 B、工商业思想 C、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思想 D、农工商思想 5、霍夫曼比例是指( A ) A.消费品工业净产值与资本品工业净产值的比例B.供给与需求的比例 C.轻工业品净产值与重工业品净产值的比例 D.以上都对。 6、(A)提出了三次产业划分 A、费歇尔 B、瓦尔拉斯 C、马歇尔 D、霍夫曼 7、SCP理论指的是(B) A、市场结构—市场主体—市场绩效 B、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 C、市场行为—市场结构—市场效果 D 、市场结构—消费主体—产品状况 8、产业组织是指(A) A、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市场关系 B、产业中同类企业的总和 C、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 D、市场主体间的市场活动的集合 9、马歇尔冲突指的是( A) A、规模经济与垄断的矛盾 B、完全竞争与市场的矛盾 C、竞争与垄断的矛盾 D、垄断与市场的矛盾 10、下列说法中对SCP的认识正确的一项(C) A、决定市场行为的主要依据是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和进入壁垒的高低 B、在此体系中,对于市场结构的指标的研究处于重要的核心地 C、市场绩效优劣的评价主要考虑产业资源配置效率、利润率水平、生产效 D、市场行为的主体指的是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11、可竞争理论的分析中心是(C) A、SCP理论 B、市场绩效 C、完全可竞争市场及沉没成本 D、退出壁垒 12 、HHI指数的优势在于(C) A、必须收集到该市场上所有企业的市场份额信息 B 、计算量不大 C 、HHI对规模最大的前几个企业的市场份额变化反映特别敏 D 、便于收集资料 13、勒纳指数与贝恩指数相比较,以下说法正确的有(D) A、两者都不是建立在不完全的理论假定基础上 B、两者都建立在完全的理论假定基础上 C、勒纳指数与贝恩指数相比,较易取得 D、勒纳指数与贝恩指数相比,较难取得 1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有(A)

产业经济学课后复习资料讲解

第一章产业经济学导论 1. 什么是产业,如何理解产业的含义? 首先,产业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产物。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它随社会分工的产生而产生, 并随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发展, 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促成了产业的产生和发展。 其次, 产业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内涵不断充实, 其外延不断扩展。(由重农学派流行时期专指农业, 扩展到资本主义工业高度发展时期主要指工业, 在扩展到近代以后可以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及其细分产业。到了今天,凡是具有投入产出活动的产业和部门都可以列入产业的范畴。 第三,产业的含义具有多样性。产业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分工形式的表现, 是一个多层次的经济系统。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 社会分工的主导形式的转换和社会分工不断向深层次的发展形成了具有多层次的产业范畴。 第四,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即同一产业的经济活动均具有这样或那样相同或相似的性质。 (如:需求角度上是指具有同类或相互密切竞争关系和替代关系的产品或服务; 供给角度上是指具有类似生产技术、生产过程、生产工艺等特征的物质生产活动或类似经济性质的服务活动。 第五, 产业是结语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 (因为它研究的既不是国民经济总量, 也不是企业和家庭的经济行为, 产业经济的研究对象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企业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 2.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产业经济学是研究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经济组织集团的发展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产业, 具体来说就是研究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规律以

产业经济学复习题讲解

产业经济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现代企业理论的开山之作是()。 A、《企业的性质》B、《企业的策略》C、《企业的方向》D、《企业的理论》2、提出“契约人”概念的经济学家是()。 A、西蒙B、威廉姆森C、张五常D、阿尔钦 3、下面哪一个是定量市场绩效的指标()。 A、税率B、生产率C、利润率D、GDP 4、产业结构政策的概念首先出现在二战后的()。 A、美国B、德国C、英国D、日本 5、()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中心内容。 A、发展B、和谐C、高效D、协调 6、被誉为产业布局学鼻祖的经济学家是()。 A、韦伯B、胡佛C、杜能D、帕兰德 7、市场学派产生于()资本主义时代。 A、自由B、垄断C、竞争D、现代 8、目前实行政府民间平衡型产业规制的国家基本上只有()。 A、德国B、中国C、美国D、法国 9、当代最重要的政府规制是()。 A、经济规制B、法律规制C、安全规制D、环境规制 10、德国经济学家韦伯认为,工业的最优区位通常就选择在()点上。 A、利润最高B、成本最低C、运费最低D、利润均衡 11、判断宏观经济结构均衡与否的主要观察对象是() A、产业结构 B、产业关联 C、产业布局 D、产业政策 12、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领域是() A、国民经济总量 B、企业 C、家庭 D、产业 13、产业组织运用的主要分析方法有() A、定性分析 B、投入产出分析 C、计量经济方法 D、系统动力学方法 14、把产业分为主导、先导产业的关联分类法是() A、技术关联方式分类法 B、战略关联分类法 C、原料关联分类法 D、方向关联分类法 15、中国封建时期最重要的产业政策是() A、农本思想 B、工商业思想 C、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思想 D、农工商思想 16.以下所列不属产业经济学研究范畴的是(A) A.国民经济总量B.产业结构C.产业政策D.产业组织 17.最初把产业组织概念引入经济学的人,是新古典经济学家(B)。 A.克拉克B.马歇尔C.斯密D.贝利 18.以下不属于市场集中度指标的是:(C) A.行业集中度B.洛伦兹曲线C.需求弹性D.基尼系数 19.在经济领域,产业结构这个概念始用于20世纪(D)年代。

产业经济学考研重点讲解

第四章产业扩张 第一节产业扩张概述 ●产业扩张主要出现在产业生命周期的成长阶段,它对一个特定产业的最终 发展规模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 一、什么是产业扩张 ●第一层含义:指在原有产业的基础上向其他产业的扩展。(如企业的产业 扩张、区域的产业扩张) ●第二层含义:指一个特定的产业形成以后,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而不 断扩大产业规模或提高产业素质的过程。 ●在产业的成长期阶段,由于市场规模增大,需求增长迅速,生产技术日趋 成熟和稳定,产品呈现多样化和差别化,产业利润率比较高,大量厂商进入,促进了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张。 如何判断产业是否处于扩张过程 ●产业生命周期阶段判别法 ●两个重要的判别指标: 产业产出增长率(这是反映一个产业增长势头的首要指标,一个产业处于扩张期,他的产出增长率会大大高于国民经济平均产出增长 率) 该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变化(如,产值和销售收入在国民经济总体中的相对比重变化,主要产品在国民消费总支出中的比重变化, 就业结构中的比重变化等) 二、产业扩张方式 ●产业的扩张包括内涵式扩张和外延式扩张两种 ●内涵式产业扩张:主要是通过技术进步和生产要素利用效率的提高实现的。 (如,管理水平的提高,技术的发展,工艺水平的进步,产品的升级换代,产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等) ●外延式产业扩张:通过增加生产要素投入来实现的。(如,产业内的企业 数量增加,资产规模的扩大,劳动就业的增长,产业分布在区域上的扩大等)

产业扩张的表现 ●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扩大。(产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指整个产业内的全部企 业所有生产能力的总和,是产业的整体规模从量上的综合反映) ●产业地域空间的扩展。(产业地域空间的扩展是指某个产业以原有的经济 活动区位为基础,向其他地域空间的经济区位扩张) ●产业内部各个部门的同步扩张。(产业扩张过程要求该产业链的各环节要 协调扩张) ●产业组织的扩充。(产业组织的扩充是指产业扩张过程中,产业内的企业 组织在数量上的增加或一体化的发展。产业组织一体化主要有两种类型:企业间的兼并和企业之间以松散的形式组织成企业集团或联合体) 产业地区扩张的区位选择 ●受不同经济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技术经济联系的影响。 ●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 ●受市场变化、经济活动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受经济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基础设施配套水平的影响。 三、产业扩张的限度 ●产业扩张是有限度的,从总体上看,产业的扩张规模受到技术水平、资源 供给和市场需求的限制,从局部区域上看,产业扩张规模还受要素禀赋的影响。 ●产业扩张不足(主要出现在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主要是因为消费的非排 他性和非竞争性造成的) ●产业扩张过度(表现为产业中企业数量过大,产业生产规模过大;产业中 出现了持续性和普遍性的低效益或负效益。造成的原因主要是进入壁垒低和退出壁垒高,而退出壁垒过高则是主要原因) 第二节产业扩张机制 一、产业扩张机制 ●产业扩张机制是指产业扩张过程中各要素相互结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的运动过程。 ●产业扩张机制的各种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和市

王俊豪《产业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产业关联)【圣才出品】

第9章产业关联 9.1 复习笔记 考点一:产业关联概述(见表9-1) 表9-1 产业关联概述

考点二:投入产出分析原理 1.投入产出分析原理及其理论依据(见表9-2) 表9-2 投入产出分析原理及其理论依据

2.投入产出表的结构形态 投入产出表反映了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国民经济中各产业的投入来源及其产品去向,包括实物型投入产出表和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两种结构形态。 (1)实物型投入产出表 实物型投入产出表用实物单位来计量投入和产出的产品数量。 假设国民经济由n个生产产品的产业组成,任何一个产业的生产都必须以其他产业的产品和本产业的产品作为投入物,任何一个产业的产品都可以作为其他产业和本产业的投入物,并且还有部分满足社会的最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积累需求和出口)。表9-3表示产业间的投入产出关系。 表9-3 实物型投入产出表 其中,X ij表示j产业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对i产业产品的消耗量,也称i产业产品分配到j产业的流量;Y i表示i产业的最终产品数量;X i表示i产业的总产品量;n表示划分的产业数。 实物型投入产出表可以分成两部分: ①左边中间产品部分是基本部分,称为产业间产品的流量表。这一部分里的数字表示在

本期生产的且在本期生产过程中被消耗了的产品量。这些消耗量数字实质上反映的是产业间的物质技术联系,数字的大小由产业的工艺技术结构决定。 ②右边第二部分是最终产品部分,是本期生产而不再加工,用于最终使用的产品。最终产品在各个用途上的分配主要由社会经济因素决定。 横向来看,每一行的数字表示该产业生产的产品分别作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数量。对于每一个产业,由于总产品=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根据表9-3,可得线性方程组: 1112111 212222212n n n n nn n n X X X Y X X X X Y X X X X Y X ++???++=??++???++=?? ??++???++=?L 纵向来看,每一列的数字表示该产业生产所必需的从包括本产业在内的各产业购进的中间产品的数量,以及最终产品的数量,每一列的各个数字由于计量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 实物型投入产出表的优点:计量值不受价格波动的影响,适用于研究国民经济中主要产品的生产和使用情况,以及产品之间的生产技术联系。 实物型投入产出表的缺点:每列的数字不能加总,不能得出每种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物质消耗(投入)总量;统计资料收集较为困难,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2)价值型投入产出表 价值型投入产出表记录用货币计量的中间产品价值、最终产品价值、毛附加价值及总产值,如表9-4所示。表9-4中,X ij 表示j 产业生产过程中消耗i 产业产品的价值量,Y i 表示i 产业最终产品的价值量,X i 表示i 产业的总产值,D i 表示i 产业的固定资产折旧额,V i 表示i 产业的劳动报酬,M i 表示i 产业向社会提供的纯收入。 表9-4 价值型投入产出表

15秋川农的《产业经济学本科》在线作业详解

《产业经济学(本科)》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100 分。) 1. 经济增长结构主义观点的假设前提是(). “次优论” . 均衡竞争 . 完全竞争 . 非均衡竞争 正确答案: 2. 中国封建时期最重要的产业政策是(). 农本思想 . 工商业思想 .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思想 . 农工商思想 正确答案: 3.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中间需求率+最终需求率=1

. 某产业中间投入率越高,附加价值率越低 . 某产业中间投入率越高,附加价值率越高 . 附加价值率+中间投入率=1 正确答案: 4. 《火炬计划》的提出是在() . 六五 . 七五 . 八五 . 九五 正确答案: 5. 东方企业理论的核心是() . 制度 . 人本主义 . 法律 . 企业即家庭 正确答案: 6. 产业关联理论中投入产出分析法的直接理论基础是(). 社会生产目的理论 . 两部类再生产理论 . 垄断与竞争理论 . 社会再生产和关系的理论 正确答案:

7. 在资本主义国家,行业组织的一个明显不足是() . 卡特尔化 . 专业化 . 单一化 . 多样化 正确答案: 8. 下面哪句话正确反映了市场行为、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 市场结构是决定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基础 . 市场行为决定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 . 市场结构受市场绩效和市场行为的共同制约 . 市场绩效反作用于市场行为、影响未来的市场结构。 正确答案: 9. 根据功能定位的不同,产业政策可分为:( ) . 产业组织政策 . 农业政策 . 金融政策 . 环保政策 正确答案: 10. 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 一般高增长部门由于距离创新起源更远而处于相对优势 . 一般高增长部门由于距离创新起源更近而处于相对优势 . 一般低增长部门由于距离创新起源更远而处于相对优势

产业经济学基本理论.doc

产业经济学基本理论 今天,我讲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什么是产业经济学、为什么要研究产业经济学、怎样研究产业经济学以及产业经济学的学科体系,让我们对产业经济学有一个全景式的了解。 第一节产业的含义与分类 研究产业经济首先要理解和把握产业的含义。产业是一种社会分工现象,它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发展。产业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理论研究领域有不尽相同的含义。产业作为一个经济单位应该如何理解和把握,是研究产业经济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一、产业的含义 (一)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它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发展。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原始公社的新石器时代,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原始公社末期至奴隶社会初期,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奴隶社会初期,商业逐渐从农业、手工业中分离出来,这一时期,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阶层逐渐形成,商业开始独立出来。三次社会大分工之后,实际上已形成了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等产业部门。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分工进一步深化。18世纪60年代,爆发于英国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使英国的各主要工业部门先后出现了从手工生产过渡到机器生产的趋势。从此,机器生产的大工业逐渐取代了农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接着在20世纪初又爆发了第二次产业革命,表现在铁路、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工业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社会分工也进一步向深度发展,表现为新兴产业部门不断出现和产业分工越来越细。 (二)产业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 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在石器时代之前,人类使用的生产工具是直接取自自然的天然工具,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还没有社会分工。在石器时代,人类使用经过加工和制作的生产工具,生产力水平比以前有了很大的发展,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立的产业部门。在青铜器和铁器时代,人类开始使用金属制成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大大促进了生

产业经济学(1)

一、名词解释 : 1.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和经营上具有某些相同特 征的企业或单位及其活动的集合 2.产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是研究产业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3.产业分类:产业分类是吧具有不同特点的产业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各种不同类型的产 业,以便进行产业研究和产业管理 4.单个产业状况:单个产业状况是指从经济上看的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单个产业总体而言的 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5.企业:企业是指通过投资监理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以盈利为主要目标的组织 6.企业制度:企业制度是企业各方面制度安排的总称 7.个人业主制:个人业主制是由个人投资建立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制度 合伙制:合伙制是由多个合伙人投资建立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制度 公司制:公司制是通过发行股票由众多投资者入股建立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制度 8.委托代理风险:是指代理人可能损害委托人的利益,使代理成本大于代理收益、企业经 营亏损和破产的危险性 9.规模经济:是指经济体随着规模的扩大而经营成本下降且收益递增的现象 外部规模经济:经济体随着外部经济规模的扩大而收益递增 内部规模经济:经济体随着内部经济规模的扩大而收益递增 范围经济:是指经济体随着经营范围的扩大而经营成本下降且收益递增的现象 10.产业素质:是指单个产业的性质和质量,是决定单个产业状况和发展的基本因素 11.产业竞争力:产业在生产经营的资源、资本、技术、设备等方面拥有的优势或能力 12.产业生命周期:是指产品从最初投入市场到最终退出市场的全过程 13.产业链:是指产业按特定顺序依次进行的生产经营环节而构成的具有连续性、关联性的 链条或系统 产业价值链:是从价值上看的产业链,反映的是产业各生产经营环节的价值增值即附加值的情况及其变动 14.微笑曲线:产业价值链特别是制造业价值链中各环节的附加值一定的变动趋势 对企业和产业的价值: (1)企业之产品与服务要有持续性的附加价值(盈余),才能够生存下去。 (2)高附加价值的产品方向与服务,才能有高获利的潜力,方能确保企业的永续经营。 (3)经验曲线是一种静态表示,透过微笑曲线,可以表现动态的一面,并能突破经验瓶颈,迅速化内隐知识为外显知识。 (4)如何将研发、生产、营销结合,一直是企业谈论的主题。透过微笑曲线的认知,可以很快达到需求的知识。对于企业来说,应该加快产业升级和转型,尽量让在全球产业链分工的“微笑曲线”中占据有利位置。操作方式如下: A、产品升级或产品下移,产品升级指的是产品从原来低档往中档、中档往高档走的办 法,而产品下移,追求的不是提高附加价值,而是创造不同的市场,让营销固定成本往下降,创造规模经济的概念 B、垂直整合,包括向上游的整和和向下游的整和; C、缩短销售渠道,建立直接供销关系,渠道缩得越短,附加价值就越高; D、水平延伸,一种是产品的水平延伸,一种是产品线的水平延伸; E、多元事业,一种是相关产业的多元化,一种是非相关产业的多元化,对于后者,风 险较高,在实施时要具备充足的资金和现金流量,要做好亏几年的心理准备;

产业经济学教学大纲

《产业经济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英文名称: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分/总学时:3学分/54学时 开课对象:经济学专业、财政学专业、国际贸易专业本科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一、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产业经济学主要是一门较为年轻的应用经济学科,它研究那 些具有相同特征的经济组织集团的发展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规律, 是介于宏观和微观之间的“中观”经济学,是国际上公认的相对 独立的应用经济学科,是国外经济学核心课程之一。研究产业经 济学对于一个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产业组织合理化、产业 结构合理化、产业政策有效性、产业管理科学性均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产业经济学作为应用经济学科,特别强调其应用性。通过本 课程的教学,力图使学生能够运用本门课程中产业组织的理论模 型对现实市场条件下的任何特定产业进行SCP分析;能够运用本 门课程中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模型对任何产业之间的投入产出 关系进行计量分析;能够运用产业布局理论对区域产业布局与发 展进行分析。 三、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和分工 本课程是我国经济学门类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

它是含原有的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商业经济、运输经济等多门学科的综合性应用经济学科。并且在局部本课程与西方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以及发展经济学有不同程度交叉。因而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加强这些学科之间知识的融会贯通。 二、学习本课程学生应掌握的前设课程知识 先修课程:《西方经济学》、《市场营销学》、《高等数学》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建议学时分配 第一章产业经济学导论 本章主要讲解产业经济学理论发展过程,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介绍主要研究方法,并明确产业经济学的学科地位和学习产业经济学的意义。 教学提示: 本章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产业经济学理论发展过程;重点掌握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熟悉产业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知道产业经济学在整个经济学学科中的地位,清楚学习这门课程的主要意义。 第二章产品差异 本章主要介绍产品差异的概念、产品差异的种类和产品对市场势力的影响。本章分析的产品差异是企业的三大经营策略之一,重点介绍Hoteling模型和非信息广告对产品差异的影响。教学提示: 本章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产品差异的重要性,重点掌握Hoteling模型和差异化策略对现代企业经营策略的重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