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自主预习·探新知]

一、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1978年12月。

(2)内容

①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

②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同时要求多方面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法、活动方式和思想方法。

(3)意义: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含义: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主要特征:包产到户。

(3)意义

①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②到1984年基本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

3.乡镇企业

(1)概念:是指农村集体或个人创办的各类企业。

(2)意义

①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②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1.开始的标志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目标: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4.进一步深化

1992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大”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5.意义

(1)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

(2)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1.过程

(1)提出目标: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立法保障: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我国宪法。

(3)发展创新:2019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初步建立:到21世纪初,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2.意义

解放了中国的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88[课中思考题],思考: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是否会影响其他经济成分发展?

【提示】不会,二者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在竞争中壮大自己,共同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知识网络(教师用书独具) 知识精要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

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

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

的方针,揭开了中国经济改

革的序幕。

2.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

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

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

速发展。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增强

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以建

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化……我们现在正进入城乡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大发展的时期。

——1983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史料解读]关键句“促进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化”“我们现在正进入城乡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大发展的时期”说明了注重农业的市场导向。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相关史实,从农业与市场关系变动的角度

分析我国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产生的意义。

【提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注重农业的市场导向,发展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为后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史料二]用农民的话来说:“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完成国家的,交足集体的,剩多剩少全都是自己的”;农民取得了对农产品的实际支配权。所以说这种办法“责任明确,利益直接,方法简单,群众放心”。

[史料解读]关键句“大包干……都是自己的”表明了经营方式和产品分配方式上有新的变化。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性质还是公有的。

【提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公有制基础上对集体经济的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进行了改革,农民有生产、分配的自主权,但没有土地的所有权。

全面认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实行原因

①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

(2)主要特点

①它以土地等基本的生产资料公有为前提,坚持了我国农村的社

会主义制度。

②它把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发挥了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又发挥了农民家庭的积极性。

③它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举。

(3)实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是从根本上解放农村生产力。

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史料解读]根据史料信息层层推进,抓住最后一句。

(1)史料一中邓小平对“计划”和“市场”是如何认识的?

【提示】邓小平指出计划和市场不是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只是经济调节的手段。

[史料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调控下

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若干问题的决定》[史料解读]史料二末句信息表明国家能够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实行有力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之一。

(2)根据史料,你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提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组成部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把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的调节机制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因及其特征

(1)原因

①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从而积累了实践经验。

③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冲破了思想束缚。

④国内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特别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要求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要有重大突破。

(2)特征

①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

②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③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改革是社会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社会的发展会产生矛盾,要求通过改革来解决矛盾,因此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改革的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缓和社会矛盾,因此,改革又以促进社会发展为目的。

(3)改革能够调节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改革能够促进社会发展。

(4)社会的发展证明了改革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抑或在改革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而往往社会发展能推动改革的继续实施或使得改革更加深入。

(5)社会的发展为改革提供新的素材。

(6)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改革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不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改革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当堂达标·固双基]

1.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会议,确立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此次会议是()

【导学号:05812168】A.中共“八大”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三大”D.中共“十四大”

B[中共“八大”召开是1956年,中共“十三大”召开是1987年,1992年召开了中共“十四大”,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决策,

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所以B项正确。] 2.下图呈现的数据变化源于()

A.确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B.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建立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D.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从图中可以看出,1978—1982年安徽凤阳县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是因为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故选B项。]

3.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紧密结合在一起,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实现这一“重大突破”的会议是()

【导学号:05812169】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四大”D.中共“十五大”

C[根据题干可知,该会议“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紧密结合在一起,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故选C项。]

4.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社员私下签订了一份包干合同书,“(分田到户后)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缴)的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由此开始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尝试。这一尝试()

A.消灭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B.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探索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拉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C[原有的农村经济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社员签订契约,探索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迈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步,故选C项。] 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成为时代的主旋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78年11月,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实行包产到户,揭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1982年1月,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材料二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年) 材料三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入,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和成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3)材料三中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哪次会议上提出的?

(4)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

[解析]第(1)问,根据“包产到户”进行分析。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从材料信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判断是中共“十四大”。第(4)问,综合三则材料反映的事件回答。

[答案](1)措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成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任答两点即可)

(2)环节: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

(3)会议:中共“十四大”。

(4)特点:从农村到城市(或从农业到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或从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教师用书备选习题]

6.1982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我国农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集体化的道路……目前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只要群众不要求改变,就不要变动。”这些形式不同的责任制“不要变动”的原因是()

A.引导农民走上了互助合作的道路

B.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实现了农业生产经营权高度集中

D.改变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农业集体化以后,在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中,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等各种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选B项。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初期,时间上与材料不符,A项错误;在人民公社体制之下,农业生产经营权高度集中,实行各种责任制就是要改变这种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实现权力下放,C项错误;根据材料“我国农业必

须坚持社会主义集体化的道路”,可知当时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前提下进行的,D项错误。]

7.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从此,中国的经济体制逐步迈向()

A.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

C[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提出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选C项。]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学案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 使用时间:2012、4、28 制作人:申洪光审核人:坚永乐编号:18024 【课程标准】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重点难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旧知新学】 1、“一五”计划的特点与成就。 2、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课前预习】 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的改革) 1.背景:(1)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方面来的方针,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文革结束后,安徽和四川率先在一定范围内实行。 2.内容:(1)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在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使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大力发展。 3.意义: (1)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乡镇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国有企业改革(城市的改革) 1.原因;①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②在农村改革的推动下,以为中心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迈开了步伐。 2.概况: ①年,中共全会,在全国全面展开。 ②年,中共“十四大”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3.意义: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 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 年,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2. 年, 第一次写入宪法。 3.年,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是我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巩固练习】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有①改变单一集中的管理模式 ②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③关键是改变所有制形式④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 3、据统计,1997年我国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5.8%,与此同时,全国注册的工商业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4947家,从业人员4200万人,三资企业23.6万家,股份制试点企业68万家,注册资金17302亿元。这一现象反映了 A.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成效 B.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C.经济增长力量的多元化 D.私营个体经济发展迅速 4、.十四大明确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 A.扩大企业自主权 B.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5、十五大报告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是 A.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新 B.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大促进 C.对非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的肯定 D.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正确认识 6.、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原因不包括 A.农村人口占全国的80% B.农民大多数非常贫困 C.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D.农村有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 7、率先放宽政策,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省区: A山东、陕西B安徽、四川C河南、河北D江苏、江西 8、“文革”以后,中国现化建设重新启动,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突破性举措是 A直接选举农村基层干部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C.取消人民公社 D.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 9、十四大确立的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

(完整版)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导学案doc

长治县五中历史组集体备课导学案

A.“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乡镇企业的发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3.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道: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没想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都散伙了。”小说中描述的“拢合在一起" 和“都散伙了”分别是指 ( D ) A.农业合作化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B.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 C.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过去是喊破嗓子打烂钟,出工最早九点钟。现在不用队长叫一声,上工天不明,收工点了灯”。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D ) A.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B.公社取消及乡镇政府设置变化 C.农业合作化向纵深发展 D.农村土地经营及分配权的变化 5.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近40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情况如下表所示。出现下表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2017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时间1978年1990年2000年2017年 133.6元686.3元 2 253.4元13432.4元农村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 A.农村居民生产的独立性和自主权的扩大 B.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变化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镇化的完成 D.农村居民消费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优化 6.按照国有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改变了国有企业过去的经营方式。到1987年,全国80%的国有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在企业内部,也进行了以厂长(经理)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这主要反映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实行 ( C ) A.按劳分配 B.股份制改革 C.政企分开 D.多种所有制并存 7.1984年3月24日,55位厂长、经理联名在报纸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其中“松绑"的意思就是迫切要求 ( B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 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设立经济特区 8. 1984年刚上任青岛电冰箱厂厂长的张瑞敏说:“欢迎我的是53份请假报告,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出现这一情景的原因是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学案新人教版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学习目标】 1.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2.掌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 【学习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学习难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政策。 2.改革先从开始,以调动农民的,促进发展。 3.农村逐步实行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带来农村的大 解放。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发展,农村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4. 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为 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5.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的多种所有制经济;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 行制;实行以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6.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通过改革,大大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增强 了企业活力。我国城乡出现了的崭新局面。 7.1992年,中共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经济体制。 8.对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明显增强。 二、合作探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那些步骤? 三、练习巩固

1.20世纪80年代某村将集体土地按人口分配到户,农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土地不能买卖、出租,经营 所得“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种土地经营形式属于() A.互助组 B.农业合作社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人民公杜化 2.1979年底,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还只是在个别地方尝试,比重仅占全国总农户的9%.到1984年底,比 重已增至95%以上。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迅速发展是由于它() A.是农民自己的发明创造 B.使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 C.使农民收入得到平均分配 D.适应了农民的生产需求 3.既是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也是一场攻坚战的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废除人民公社制度 C.建立经济特区 D.国有企业改革 4.这是一次肩负重大历史使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它明确提出,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次大会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 5.我国的对内改革在农村是如何进行的?起到了什么作用 四、课后反思 参考答案: 一、1.改革开放 2.农村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 3.家庭联产承包劳动热情生产力商品化社会化乡镇企

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第4单元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 一、选择题 1) A. B.人民公社的撤销 C.乡镇企业的发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答案】 D 【解析】依据表中的信息1980~1982年,粮食产量不断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原因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2.“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用风扇、鼓风机来降温的措施。但企业采用这样的措施没有主动权,当时要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此材料说明() A.有利于节约资源 B.企业能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 C.计划经济下企业没有主动权 D.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 C 【解析】繁琐的审批程序充分说明了计划经济下企业没有主动权。 3.“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它是指() A.农村的土地改革 B.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农村建立人民公社 D.农村实行农业生产合作社 【答案】 B 【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取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多劳多得。 4.下图为“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抽样统计曲线图”,出现图中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 ①农村逐步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③走农业合作化道路 ④实行政企分开的政策 A.①②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农民”人均纯收入和“1978”年,据此可推断①②符合。 5.下列为湖北省天门县农民彭立诚家的1974年、1980年、1983年贴出的三幅春联() 1974年的春联是:过年只有两升米,押岁并无一分钱。横批:我也过年。 1980年的春联是:过年储米十余担,押岁存款上千元。横批:欢度春节。 1983年的春联是:人有勤劳致富两只手,家有吃穿住用四不愁。横批:永跟党走。 这三幅春联所反映出的内容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的辛勤劳动 B.乡镇企业的发展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农村政策 【答案】 D 【解析】春联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由于党的农村政策变化所带来的农民生活状况的变化。 6.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这一论断的主要依据是() A.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B.进入了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时期 C.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D.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答案】 C 【解析】A项是1978年,B项是1984年,D项是1997年。 7.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 C 【解析】1984年正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之年,当时企业仍旧是高度集中的单一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生产和销售都严格按照国家计划执行,企业缺乏经营自主权。因此,“松绑”的呼声反映了企业要求扩大经营自主权的呼声。 8.国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主要是针对() A.乡镇企业B.国有企业 C.个体经济D.外资经济 【答案】 B 【解析】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二、非选择题 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转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2017部编版)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教学任务】 【教学流程】

高 【问题2】如果你是当时上述情况的农民,整天混日子、饿肚子,你想一直这样下去吗?你有何想法呢?安徽凤阳的农民又是如何做的呢?效果如何?请阅读教 材第38页《相关史事》。 【问题3】什么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何作用?请阅读 教材第39页。 【问题4】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哪几次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结合成功或失败的经验,说明生产关系变 革应遵循什么规律? 【过渡】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生:思考问题,结合教材,了解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和作用。 师总结: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这份文书成为中国第一份农村改革的宣言书,也成为中国农民告别饥饿的宣言书。小岗村的成功尝试得到中央的肯定,并逐步在全国推开,并正式定名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随着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迅速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教师指出:农村的经济改革,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及时总结农民的创造,因势利导,加以推动,是党指导社会改革的一个成功范例。 师:出示问题,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合 作交流。 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师:结合投影讲解。 师:出示问题,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生:自主合作交流 师点拨: 应遵循原则: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把握住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事件核心内容意义 土地改革 (1950-1952) 地主私有 农民私有 解放生产力开辟 农业发展道路 农业合作社 (1953) 私有制 公有制 进一步解放生产 力 人民公社化 (1958) 一大二公挫伤积极性 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 (1978) 土地公有 包产到户 自主经营 调动积极性 农业大发展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和“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的过程,农村改革的形式又有两种,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城市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的活力。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不仅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且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教材分三个子目来讲,线索清晰明了。 本课的课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教材只是讲述了改革开放中的一部分内容,对内经济体制改革;而改革开放的另一部分内容,对外开放则放到第21课去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轨道上来,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因此此课教材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史占有重要作用,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学生对身边的人或事是最感兴趣的。因此他们对这段历史有浓厚的兴趣。给学生一个较完整、条理的知识结构应不难,关键是如何讲清这些改革的背景,将这些改革,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会较难。比如: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什么是非公有制经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本课中通过展示图片、文字资料、创设情境、设置问题,以激发学生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习惯,达到课标的要求。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经济建设方针和意义;掌握农村和城市经济改革的内容、意义;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进一步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展示图片、文字材料、视频等相关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及主要内容,认识到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及过程,深刻体会改革的必然性与必要性,感受改革给中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形成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自主预习·探新知] 一、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1978年12月。 (2)内容 ①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 ②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同时要求多方面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法、活动方式和思想方法。 (3)意义: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含义: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主要特征:包产到户。 (3)意义 ①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②到1984年基本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 3.乡镇企业

(1)概念:是指农村集体或个人创办的各类企业。 (2)意义 ①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②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1.开始的标志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目标: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4.进一步深化 1992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大”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5.意义 (1)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 (2)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1.过程 (1)提出目标: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高中历史 第19、20课《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学案 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19、20课《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学案岳麓 版必修2 第19、20课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 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企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 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基础知识】 一、改革开放的开端——十一届三中全会 1、内容:确立了和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方面来的方针。 2、意义: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二、经济体制改革 (一)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概念、特征是什么?作用如何? 2、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有何意义? (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的时间、中心环节、目标? 2、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意义?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过程:(1)明确提出:1992年召开的_________。 (2)完善创新:“十五大”报告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初步建立:21世纪初,以_____________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及确立的意义? 三、对外开放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建立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这种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2、对外开放新阶段——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1)时间:______________ (2)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机遇与挑战) 【知识检测】 1、农村的经济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分田单干”“离土不离乡”“离土又离乡”,其中“离土 不离乡”指的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撤消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 C.发展乡镇企业 D.进城打工 2、经济发展是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1979年凤阳一段花鼓词中唱到“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 好地方,自从包地包产后,家家生活大变样。”凤阳地区“家家生活变大样”的原因是() A.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B.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创办乡镇企业 D.改革国有企业 3、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 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对外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以下有关表述,正确的是:①对外开放的 根本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②扩大对外贸易的原则是平等互利③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是广东、福建两省④已经形成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A.①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历史ⅱ岳麓版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历史ⅱ岳麓版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课标要求:】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概述家庭联产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课标解读:】 ⑴识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的措施;改革国有企业的主要措施. ⑵理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以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异同. (3)认识:只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就能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就会推动农业的大发展;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改革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农业生产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方针的制定 1、召开时间、地点:1978年底、北京 内容:确立改革开放、工作重心转移的方针 历史意义: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思想的束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折,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会议成为建国以来党的历史和共和国历史的伟大转折,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二)、农业生产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关系变革 ①前提: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即坚持社会主义所有制不变。 ②内容:包产到户,变集体生产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样,农民的生产与利益直接相关,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③特征:包产到户 ④作用: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它还促成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崩溃。解决了吃饭问题,农民有了现金的积累,也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资本和劳动力。讨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有何不同? 生产资料所有制根本不同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同 产品的分配方式不同发展后果迥异 (2)发展乡镇企业——调整产业结构 1985~1992年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发展乡镇企业,如加工业、建筑业、流通服务业等。把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建立“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综合发展体制,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更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1993年后,农村改革继续深化,进入了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新时期。 想一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哪几次生产关系的变革?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学案 岳麓版必修2

第19课 _经济体制改革 一、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改革方针的确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1978年12月。 (2)内容: ①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 ②明确指出,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要提高生产力,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法、活动方式和思想方法。 (3)意义: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农村 (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内容: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②主要特征:包产到户。 ③意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_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2)发展乡镇企业: ①背景:20世纪80年代初,农业生产责任制基本建立,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②实质:产业结构的调整。 ③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国有企业改革 1.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2.目标 (1)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2)中共“十四大”确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意义 (1)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 (2)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过程 (1)提出目标: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立法保障: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我国宪法。 (3)初步建立:到21世纪初,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2.意义:解放了中国的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轻巧识记] 1.十一届三中全会 2.经济体制改革 [易错提醒]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经营方式改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 1.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以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为目标。 4.21世纪初,中国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高二历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复习学案

高二历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复习学案 主干梳理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背景????? (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在两年时间里,国民 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 (2)思想基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 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3)指导思想: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十一届三 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2.内容????? (1)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 想路线。 (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 (3)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3.意义???? ? (1)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拉开序幕。(2)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开辟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图示图解] 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从农村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易错提醒] 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几点误区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 1. 农村???? ????? ????? ①背景:集中管理、集中劳动、统一分配 的人民公社体制,严重地挫伤了广大 农民的劳动积极性。②政策: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 式的责任制。 ③作用:克服了分配中平均主义的弊端,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管理体制:撤销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建立了 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得到发 展,促进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2. 城市????????? ?? 背景: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政企职责不分,企业 没有自主权,缺乏活力。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内容??????? ①管理体制:政企分开,实行所有权和 经营权分开,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 自主权。 ②所有制:把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 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 共同发展的格局。 ③分配体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 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 (1)在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2)在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 运动遭遇挫折。 经济 体制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

第20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编写:周召军审核: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 局面的历史意义。 2、概述家庭联产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课标解读:】 ⑴识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的措施;改革国有企业的主要措施. ⑵理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以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异同. (3)认识:只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就能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就会推动农业的大发展;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改革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农业生产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方针的制定 1、召开时间、地点:1978年底、北京 2、内容:确立改革开放、工作重心转移的方针 3、历史意义: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思想的束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折,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会议成为建国以来党的历史和共和国历史的伟大转折,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二)、农业生产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关系变革 ①前提: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即坚持社会主义所有制不变。 ②内容:包产到户,变集体生产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样,农民的生产与利益直接相关,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方法·技巧·策略 用字头记忆法来识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特征 字头记忆法,指将要消化的材料,取第一个“字”而整体识记材料的方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用农民们的话简单概括就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用字头法可巧记为:交、留、剩 ③特征:包产到户 ④作用: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它还促成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崩溃。解决了吃饭问题,农民有了现金的积累,也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资本和劳动力。 讨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有何不同? 生产资料所有制根本不同 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同 产品的分配方式不同 发展后果迥异 变式练习: 在实行包产到户后,改变了过去长久以来“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的状况,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结合资料,分析改革前后的不同,想一想,小岗生产队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小岗生产队发生如此大的变化,直接原因是在安徽省政府鼓励下,农民把生产队土地划分到户、包干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学案岳麓版必修2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 教材整理1 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1978年12月。 (2)内容 ①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 ②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同时要求多方面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法、活动方式和思想方法。 (3)意义: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含义: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主要特征:包产到户。 (3)意义 ①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②到1984年基本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 3.乡镇企业

(1)概念:是指农村集体或个人创办的各类企业。 (2)意义 ①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②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误区警示]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拥有了土地所有权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的性质,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其经营方式改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教材整理2 国有企业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开始的标志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4.进一步深化 1992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大”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5.意义 (1)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 (2)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深化点拨]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其主要原因是僵化的模式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教材整理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过程 (1)提出目标: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立法保障: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我国宪法。 (3)发展创新: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初步建立:到21世纪初,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doc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 【课程标准】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课标解读】 1. 以经济建设为重心:本部分知识为热点知识。应把握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内容、过程、实质与影响;应补充城市经济体制的相关知识。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应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特点、本质与意义。 【考试大纲】 1.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知识梳理】

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的改革) 1.背景: (1)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方面来的方针,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文革结束后,安徽和四川率先在一定范围内实 行。 2.内容: (1)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在 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 使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大力发展。 3.意义: (1)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乡镇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国有企业改革(城市的改革) 1.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2.概况: ①在农村改革的推动下,以为中心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迈开了步伐。 ②中共“十四大”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

2018版 第4单元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 教材整理1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1978年12月。 (2)内容 ①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 ②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同时要求多方面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法、活动方式和思想方法。 (3)意义: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含义: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主要特征:包产到户。 (3)意义 ①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②到1984年基本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 3.乡镇企业 (1)概念:是指农村集体或个人创办的各类企业。 (2)意义 ①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②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误区警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并非拥有土地所有权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的性质,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其经营方式改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教材整理2国有企业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开始的标志: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目标: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4.进一步深化:1992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大”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5.意义 (1)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 (2)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深度点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其主要原因是僵化的模式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教材整理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过程 (1)提出目标: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了解农村改革,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教材分析】 本课是统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八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关键的一课,是对前一课我党提出的伟大决策实施的具体阐述,主要讲述实行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和城市全面展开以及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包括三个子目内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体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客观规律。 【学习目标】 1.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2.掌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 3.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改革的内容。 难点:认识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则。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复习导入:1、被称为20世纪中国的“伟大的历史转折”是哪一事件? 2、“伟大的历史转折”作出了什么历史性决策? ◆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展示史料,并请三个学生朗读: 农民甲:“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还得慢慢晃。” 农民乙:“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咱们自己的。” 农民丙:“今年企业效益不错,年收入超过许多国有企业,我发财了,带动乡亲们也开始富裕了。” 2.读材料,分析讨论:刚才几位同学朗读的材料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过程。首先看一下农民甲的台词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状况? 提示:农民甲反映了改革开放前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人们缺乏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的弊端。 3.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乙的台词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一项政策?农村的改革首先是从哪里开始的?你觉得这一政策有什么作用? 提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2)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情况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创立与乡镇企业的崛起,以及国有企业改革与民营企业勃兴的伟大变化,提高学生对历史上改革的巨大作用的认识能力;(2)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历史内容,通过讨论逐渐认清历史事物的本质,提高学生感知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的能力,做到学史以明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点难点】 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难点: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合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便拉开了序幕。通过农村改革,农民“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那么,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进行的?1978年12月18日,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队长严宏昌把18户农民召集到一起,私下立了一份生产契约,并含着眼泪按下鲜红的手印,这份契约当之无愧地成为农民告别饥荒的宣言书。这是一份怎样的契约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展示史料,并请三个学生朗读: 农民甲:“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还得慢慢晃。” 农民乙:“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咱们自己的。” 农民丙:“今年企业效益不错,年收入超过许多国有企业,我发财了,带动乡亲们也开始富裕了。” 2.读材料,分析讨论:刚才几位同学朗读的材料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