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地山小说创作的独特性

许地山小说创作的独特性
许地山小说创作的独特性

许地山小说创作的独特性

在众多新文学作家中,鲁迅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郁达夫的小说也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然而,新文学中最独特的小说却是出自许地山之手。

秉承“为人生而艺术”的文学研究会继承了俄国现实主义的深沉、冷峻风格,旗下作家创作出大量揭露社会,探讨人生的问题小说和写实小说。作为文学研究会的一员,许地山却是一枝独秀,在1921年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处女作《命命鸟》后,一举轰动文坛。

我认为许地山小说的独特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以下以小说《命命鸟》为例进行分析。

首先,许地山小说的独特性体现在作品中的异域情调和宗教色彩。

从许地山的生活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地山与宗教有着不解之缘。从小接受佛教的熏陶,曾经在佛教圣地仰光任教(这与小说《命命鸟》发生地在仰光不无关系),系统地研究道教,一度加入基督教成为一名基督徒。与宗教的密不可分的联系为许地山的小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宗教外衣,再加上小说总是发生在神秘传奇的异域,使看惯了描写黑暗的现实社会的读者不由自主地想探求小说中所讲的故事。

在《命命鸟》的开篇作者便写到故事发生的地点和氛围,“那所屋子是佛教青年会的法轮学校。……壁上挂的都是释迦应化的事迹,当中悬着一个卍字徽章和一个时计。一进门就知那是佛教的经堂。”①这样的独特的环境描写使人不得不怀着好奇的心情读下去。

许地山的作品总是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不仅是为了在内容上显得独特,他“将宗教伦理化,以为人生多恶,借助宗教弃恶扬善。”②。利用宗教的教化意义平静心灵,造化社会。

第二,许地山小说所阐释的人生观与当时多数人格格不入。

虽说是独特性,这一点也是许地山作品备受争议的焦点。“五四”新文学强调“文学应反映社会的现象,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的问题。”③。提倡以积极进步的态度进行文学创作。然而许地山的作品中直接成为了他抒发主观感情的渠道,他提出“智慧宝、人生宝、美丽宝”,认为文学是表现人生观的。④

很多学者认为许地山的人生观过于消极,与“五四”新文学的时代精神不符。

诚然,佛教“一切皆苦”的观点对许地山影响颇深,使他总是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但另一方面,许地山的作品中还有着浓厚的人道主义和基督教的博爱精神。这种思想使他像其他作家一样关注现实,同情弱者,痛恨黑暗。很多人认为在《命命鸟》的结尾写到敏明和加陵投水殉情是消极厌世的表现,“那时月光更是明亮。树林里萤火无千无万地闪来闪去,好像那世界的人物来赴他们的喜筵一样。……他们走入水里,好像新婚的男女携手入洞房般自在,毫无一点畏缩。在月光水影中,还听见加陵说:‘咱们是生命的旅客,现在要到那个新世界,是在叫我快乐得很。’”⑤从这段唯美动人的描写中,我不能感到一点消极的情绪,甚至感觉到的是一种寻求新生的喜悦之情。或许作者是用反语的方式表达他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吧。后期许地山的创作确实更加正视现实,更加直接地进行批判。激进的爱国主义代替了平和的人道主义。这里不加赘述。

第三,许地山的作品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这是他的作品独特的重要原因。

众所周知,许地山是文学研究会的一员,本着“为人生而艺术”。而他的作品总是被归入浪漫主义的抒情小说中。同是浪漫主义,许地山的浪漫与郁达夫的浪漫还有着很大差别。

不消说,许地山的作品中在异域情调中发生的蒙着宗教面纱的恋爱故事是浪漫的。同时,他在作品中阐释人生时的主观抒情更是浪漫主义的特征。如果借此就定论许地山的作品属于浪漫主义,这是片面的。许地山作品的字里行间还流露着现实主义的痕记,这表现在作者以温婉的笔调书写对封建礼教的严苛批判上。《命命鸟》中,敏明的父亲为了拆散女儿与加陵,甚至找到了蛊师,这也成为敏明精神异常,两人走向自杀的直接原因。⑥许地山这种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的特点与其自身的生活经历不无关系,同时还深受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影响。泰戈尔淡泊名利、主张大公、卑谦,同情下层的“平民主义”、

“人道主义”的思想,更给许地山以深刻影响。⑦而且,从二十年代起,许地山逐渐转向以现实主义为主的创作风格,北方生活的平实、朴素的劳动人民代替了异国的传奇人物。质朴、平淡的笔调代替了浓重、华丽的辞藻。

现代文学史上,郁达夫以浪漫的抒情小说著称。受到日本私小说的创作的影响,郁达夫主张作品应再现作家的生活和心境。他热烈奔放忘我地抒情,取材多来自生活。⑧同为抒情,深受宗教文化熏陶的许地山则偏重于理智地抒发主观感情,笔调委婉,细腻,冷静。

许地山虽然创作时间并不长,但是他的作品几乎是篇篇知名。通过短时间的阅读和研究,以上只是我总结的一些浅显的片面的观点。

①许地山:《命命鸟》,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②陈平原:《论苏曼殊、许地山小说的宗教色彩》,见《许地山研究集》,286页,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③茅盾:《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

④许地山:《创作的三宝与鉴赏的四依》

⑤许地山:《命命鸟》,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⑥许地山:《命命鸟》,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⑦周俟松、王盛:《许地山与泰戈尔》,见《许地山研究集》,128页,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⑧徐明旭:《许地山评传》,见《许地山研究集》,82页,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许地山代表作

许地山(1894 年 2 月 3 日-1941 年 8 月 4 日),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落花 生 (古时“华”同“花”, 所以也叫落花生) , 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 散文家、 “五四”时期新文学 运 动先驱者之一。许地山籍贯广东揭阳,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1917 年考入燕京大学 文学院,1920 年毕业并留校任教。期间与瞿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 积极宣传革命。 “五· 四”前后他从事文学活动, 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 印度哲学、梵文等。1935 年,许地山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 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许地山一生著作颇多,有《空山灵雨》、《缀网劳 蛛》、《危巢坠筒》等。
中文名 国 籍
许地山 中国 台湾台南 1941 年 8 月 4 日 燕京大学 《空山灵雨》《缀网劳蛛》《危巢坠筒》 《道学史》《印度文学》《落花生》
别 民
名 族
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 汉 1894 年 2 月 3 日 作家、文学家、教授 基督教 徐闻县 作家、文学家、教授
出生地 逝世日期 毕业院校 代表作品
出生日期 职 信 故 职业 业 仰 居
故居
徐闻县
1 人物经历
许地山 (1893~1941 年) 名赞堃, 号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 散文家、 “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硕果。 许地山,其父许南英是个富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祖籍广东揭阳,出生于 台湾台南。1895 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许南英临危受命,担任台湾筹防局统领。 他激于民族大义,率众奋起反抗日军的入侵,日寇占领台湾后,遂将全家迁回大 陆。当时因清政府不准内渡官员保持台湾籍贯,许南英便在福建龙溪落籍。
1913 年受聘到缅甸仰光华侨创办的中华学校任职。两年的海外生活,他的 思想受到一定影响,后来,他创作的不少作品都取材于此。1915 年 12 月,许 地山回国,住在漳州大岸顶(今苍园街一带),后在漳州华英中学任教,1917 年,他重回省立二师,并兼任附小主事(校长)。 1917 年暑假,许地山以优异成绩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学会多种外文和方 言。并经常和瞿秋白、郑振铎、耿济之等人在一起谈论时政,寻求真理,探索改 造社会、振兴中华的道路。他们在北京青年会图书馆编辑《新社会旬刊》,宣传

儿童文学作家作品简介

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的概念:(广义)18岁以下少年儿童为读者对象,专门为他们创造而且适应他们发展需要,具有丰富审美内涵的学科(包括幼儿文学3,4—6,7童年文学6,7—11,12少年文学11,12—17,18)。 儿童观与儿童文学:儿童文学核心问题是儿童观的问题。 关于儿童观和儿童文学的审美创造? 1,人生派:文学研究会 2,本位派:注重的是儿童心理,儿童情趣与儿童需要。 3,教育派:上海鲁冰,教育文学就是教育儿童的文学,不要过分强调教育而放弃儿童本我,茅盾“政治挂了帅,艺术脱了班,故事公式化,人物概念化,语言干巴巴。” 4,多元派:曹文轩 儿童读物包括儿童文学 儿童读物包括哪些内容: (一)儿童启蒙图书《中国儿童启蒙名著通览》;道德伦理;科学知识,科学普及读物;儿童卡通图 画读物;百科知识读物《中国通史,少年彩绘 版》;少年儿童文学读物。

童话起源 (一)周作人“舶来体”,日本小说家《骨董集》山东京传。 (二)本土产生,洪讯涛 朱自强(儿童评论家)1909年由孙毓修编译,商务《童话丛书》为标志,这是中国刊物出现童话一词 ............。 《搜神记》--《叶限姑娘》 周作人《童话略论》《童话研究》《古童话释义》。 童话定义:以幻想精神作为主要审美手段,夸张,拟人,非写实的,用来表达和满足人类愿望(儿童愿望)的作品。 1988年当代作家,《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青铜鸟》,迟子建《清水洗尘》《清新土豆》《额尔古纳河右岸》。 1,童话的本质特征:幻想 人物:常人化,拟人化,超人化 情节:荒诞环境:虚拟童话语言:幽默2,隐喻,游戏精神,纸质 (一)儿童审美心理 怀特(美)《夏洛的网》《屋顶上的小飞人》《玛丽-波平斯阿姨》与《音乐之声》。 (二)成人理性隐喻

论许地山小说中的人生哲学

论许地山小说中的人生哲学 许地山是中国现代文坛上独树一帜的作家,他的小说创作常与人 生感悟融为一炉,带有深刻的哲理性。探寻人生的终极意义是许地山 创作的主要目的,而对人生现象与问题的哲学思考则是他解读人生的 根本方法论。许地山一生作品虽少,却不失新意,对东西文化、多种宗教的兼容使其小说呈现出了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许地山终其一生 都在文学中探究着正确的人生观,以此来实现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建构。宗教与文学皆可直击人们的心灵,许地山从宗教教义中汲取养料企图 为新文学寻觅与众不同的表现手法,宗教与文学的相互渗透与完美融 合为许地山传递其人生哲学搭起了桥梁。为此,学者大都喜欢以宗教 为切入点去阐释许地山的小说文本,宗教确实是探析其思想的一个路口,但却并非唯一,若一直受限于宗教的框架,则容易忽视其小说中除 宗教之外的其它哲学意蕴,一定程度上会丧失部分研究价值与意义。 许地山塑造的文学世界是一个感情真挚、包罗万象的世界,他对人生 哲学的书写虽独到而深刻,却不免显得驳杂、零散。针对这些现状, 本文将研究的重心放到了许地山小说的人生哲学上,试图从多个方面 深入挖掘其小说蕴藏的丰富哲理,并对许地山文本中的人生哲学进行 系统化、理论化的论述。基于上述研究目的,本文将从绪论、正文、 结语三大部分展开讨论。绪论主要通过对研究许地山的文献进行梳理与分类,并结合如沈从文、茅盾、老舍等对其作品的评价,去探讨许地山小说中的人生哲学。不同学者的研究为本论文观点的阐述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理论支持,本文自始至终以茅盾关于许地山人生观独树一

帜的评价为基础,从爱之哲学、善恶观、苦乐观、生死观对小说中的人生哲学展开具体论述。本文正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分析许地山小说中相知相守的爱情与情深义重的大爱,以爱抒情、以情感人是许地山小说创作的一大特点,不拘一格的爱正是许地山自我情感的流露,故追随爱之哲学这条线索可以使人们发现其自身心理变化的真实过程。第二部分则以善恶观为切入点,对小说中人物的善恶行为与道德观念进行了评判与分析。文学具有惩恶扬善的使命,许地山将对人性善恶的思考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他强调善恶于人身上是一种共存的矛盾姿态,人们应持慈悲心看待一切善恶行为,辩证地去批 判所有人与事。同时,许地山对人们为善作恶的行举进行了归因,在他看来没有规矩的人生异常可怕,而借助宗教劝人归善是许地山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的应对策略。第三部分着重探讨苦乐观在许地山小说中的具体体现。文学是人们言说苦难的方式,而对苦难的关注与消解是文学家的使命,“生本不乐”正是许地山对漂泊生活的感悟与总结。许地山在小说中生动地描写了层出不穷、变幻莫测的人生苦难,并指出了“中和”思想与“普渡济世”的消解之法。第四部分围绕生死问题,对小说展开了全面论述。各式各样的创作方法、变幻不一的小说结构、巧合离奇的故事情节使许地山小说中的生死现象呈现出别样的姿态。本文通过对许地山多种死亡叙事模式的划分和解读,探讨了儒释道生死观与许地山生死观的异同,并从“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两个方面概括了小说人物应对蹇涩人生的生存之道。许地山在文本中时刻引导着人们“以死观生”,呼吁人们从哲学层面去思考生存的意义并

2020秋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落花生》(作者简介)许地山素材新人教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素材: 落花生作者许地山简介 《落花生》的作者许地山(1893-1941)笔名就叫“落华生”,他取这个笔名,说明他崇尚“落花生”的精神:生长在泥土里,不好看,但是很有用,词浅而意深。作者在生活中,正是这样,追求多做贡献,做有用的人,而不计报酬。他的夫人曾回忆说:“豪华酒楼没有他的足迹,乘轮船、火车都是买普通票,喜爱与劳动人民接触,对人真挚谦虚,对名利从来淡薄。” 许地山出生于台湾,1921年入燕京大学攻读,毕业后曾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深造。归国后又回到燕京大学当教师。1935年,香港登报征聘文学院教授,许地山以杰出的才能应聘,任香港大学中文学院主任。他在教育、生话及工作中,从不崇拜任何偶像,不盲目信赖任何权威,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许地山在香港还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努力开展进步文化活动。 卢沟桥事变后,许地山走出书斋,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他团结爱国志士,教育革命青年,写文章、做讲演,宣传抗日。当时为抗日工作从北方到南方的人,大多经过香港,他们人生地疏,又不懂粤语,许地山热情地为他们解决困难或给予资助,他家成了迎来接往的接待站。 许地山从1921年起开始写小说、散文、诗歌、剧本,并从事翻译工作。.他的作品无论长短篇,都文字简洁,有独特风格,引人入

胜。著名作家郁达夫夸奖他的小说:“像这样坚实细致的小说,不但在中国小说界不可多得,就是寻遍1940年的英美小说界,也很少有可以和他比并的作品。”他写的《春桃》,描写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的生活。 许地山1941年8月4日因病逝世,宋庆龄、郁达夫、徐悲鸿等都送了花圈。郭沫若在悼文中这样写道:“他不仅是一个诚实的创作家,真挚的学者,而且是一个极其健全的社会人……他有献身精神,对于名利竞逐,极其恬淡……” 许地山生前是老舍的好友,他逝世后,老舍先生曾流着眼泪说:“地山是我的绝好朋友,他竟死了”, 许地山——落华生,他的一生做到了“对人有好处”。

许地山作品宗教色彩的显与隐

许地山作品宗教色彩的显与隐 摘要:宗教色彩是许地山小说创作中独有的风格。独特的生活经历使许地山从小就与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给小说创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使其作品带有宗教色彩。在前期小说创作中,其宗教思想表现的非常明显,韵味深刻的语言,主人公恬淡的心境,让人有超脱的感觉。在后期的小说创作中,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对其影响颇深,其宗教色彩表现的相当隐秘。 关键词:许地山;宗教色彩;显;隐 Religious overtones of the works of Xu Dishan explicit and implicit Abstract :religious overtones is a unique style of novel writing in the Promised Land Hill. Unique life experience to the Promised Land Hill forged a bond from an early age and religion. To novel writing had a profound impact, so that it works with religious themes. Early Literary Works, the performance of their religious thought is very obvious the profound charm of the language, the hero tranquil state of mind, people have a feeling of detachment. In the latter part of the novel creation, creative style of realism, the effect of deep, very secretive of their religious performance. Key words:Promised Land Mountain;religious;explicit-implicit

许地山的资料

许地山的资料 (一): 许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落花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许地山籍贯广东揭阳,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并留校任教。期间与瞿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用心宣传革命。“五·四”前后他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1935年,许地山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许地山一生著作颇多,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危巢坠筒》等。 (二): 许地山(1893~1941年)名赞堃,号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硕果。 许地山,其父许南英是个富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祖籍广东揭阳,出生于台湾台南。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许南英临危受命,担任台湾筹防局统领。他激于民族大义,率众奋起反抗日军的入侵,日寇占领台湾后,遂将全家迁回大陆。当时因清政府不准内渡官员持续台湾籍贯,许南英便在福建龙溪落籍。 1913年受聘到缅甸仰光华侨创办的中华学校任职。两年的海外生活,他的思想受到必须影响,之后,他创作的不少作品都取材于此。1915年12月,许地山回国,住在漳州大岸顶(今苍园街一带),后在漳州华英中学任教,1917年,他重回省立二师,并兼任附小主事(校长)。 1917年暑假,许地山以优异成绩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学会多种外文和方言。并经常和瞿秋白、郑振铎、耿济之等人在一齐谈论时政,寻求真理,

许地山:商人妇

许地山:商人妇 “先生,请用早茶。”这是二等舱的侍者催我起床的声音。我因为昨天上船的时候太过忙碌,身体和精神都十分疲倦,从九点一直睡到早晨七点还没有起床。我一听侍者的招呼,就立刻起来,把早晨应办的事情弄清楚,然后到餐厅去。 那时节餐厅里满坐了旅客。个个在那里喝茶,说闲话:有些预言欧战谁胜谁负的;有些议论袁世凯该不该做皇帝的;有些猜度新加坡印度兵变乱是不是受了印度革命党运动的。那种唧唧咕咕的声音,弄得一个餐厅几乎变成菜市。我不惯听这个,一喝完茶就回到自己的舱里,拿了一本《西青散记》跑到右舷找一个地方坐下,预备和书里的双卿谈心。 我把书打开,正要看时,一位印度妇人携着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到跟前,和我面对面地坐下。这妇人,我前天在极乐寺放生池边曾见过一次,我也瞧着她上船,在船上也是常常遇见她在左右舷乘凉。我一瞧见她,就动了我的好奇心,因为她的装束虽是印度的,然而行动却不像印度妇人。 我把书搁下,偷眼瞧她,等她回眼过来瞧我的时候,我又装做念书。我好几次是这样办,恐怕她疑我有别的意思,此后就低着头,再也不敢把眼光射在她身上。她在那里信口唱些印度歌给小孩听,那孩子也指东指西问她说话。我听她的回答,无意中又把眼睛射在她脸上。她见我抬起头来,就顾不得和孩子周旋,急急地向闽南土话问我说:“这位老叔,你也是要到新加坡去么?”她的口腔很像海澄的乡人,所问的也带着乡人的口气。在说话之间,一字一字慢慢地拼出来,好像初学说话的一样。我被她这一问,心里的疑团结得更大,就回答说:“我要回厦门去。你曾到过我们那里么?为什么能说我们的话?”“呀!我想你瞧我的装束像印度妇女,所以猜疑我不是唐山(华侨叫祖国做唐山)人。我实在告诉你,我家就在鸿渐。”

许地山作品风格

题目:剖析许地山及其作品风格文学院 对外汉语6班 杨馨玉 20081150010029

剖析许地山及其作品风格 摘要:在现代作家中许地山是非常独特的一个,他以注重“人生问题”而走上文坛,由于他对宗教,印度哲学方面造诣很高并且身兼学者,作家的双重身份,使他的笔端充满了宗教的智慧和哲学的趣味,这一点在后面其散文集《空山灵雨》分析中将更详细的介绍。他的早期创作虽离现实主义较远,但其小说取材独特,想像力奇特,情节曲折力气,感情真挚,充满浪漫气息及浓郁的南国风味异域情调,后期虽保持清新格调,但已转向对群众切实的描写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具有写实倾向,如《危巢坠间》 关键词:宗教、哲学、浪漫主义、《空山灵雨》 前言:本篇论文主要从许地山对于宗教及哲学的感悟以及他的生平,从而分析他的作品艺术风格——浪漫色彩与写实骨骼的独到之处。 一、许地山的生平铸就其独特艺术魅力 初识许地山这位作家是大学文学课上王老师为我们介绍他的作品《空山灵雨》,初听这个四个字一种诗情画意朦胧美的感觉涌上心头,读过这部作品之后很欣赏他,查了一下他的资料才发现,这样一位意蕴深刻的作家果然很不简单。 许地山出生于台湾台南的一个爱国家庭,现代作家,学者,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花生。1917年考入燕山大学,1922年留学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留学期间他便呀扭宗教与哲学,我认为正是由于他对宗教(佛教、基督)的内在感情的体验使他成为区别于其他乡土回忆者的浪漫主义传奇风格的小说家。 许地山对哲学和文字改革也有深入研究。许地山被喻为现代文坛上的“奇才”,他独具特色的艺术创作成为“思想史、宗教史,文学史上不可复得的化石”,浪漫主义风度下写实,写实主义色彩下浪漫的风格一直贯穿着他写作的始终。 许地山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的著名作家,在新文学上具有一定好评,1921年1月他与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等人在北平发起成立了文学研究会,创办了《小说月报》,从他20年代末以后写的小说,以《在费总理底客厅里》为标志,虽格调仍旧清新,但已转向

历史名人以及作品介绍

历史名人以及作品介绍 下面是学习啦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鲁迅 1.鲁迅简介 原名周樟寿,改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 笔名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2.鲁迅的代表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热风》《华盖集》《且介亭杂文》《二心集》《南腔北调集》《坟》等16部。 小说集:《呐喊》《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呐喊》开创了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 《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社戏》——选自《呐喊》(《呐喊》主要描写农民和知识分子) 《祝福》《伤逝》——选自《彷徨》(《彷徨》描写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故事新编》一部“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的总集 散文诗集:《野草》:独语式的抒情散文生命哲学如:《雪》 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回忆性散文。如:学过的课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杂文集:“社会批评” “文明批评” 《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现代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 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人的觉醒意识。 成为中国文学进入现代的标志。 《阿Q正传》

《阿Q正传》是唯一的中篇小说,批判“精神胜利法”。这个封闭落后的农村流浪汉,有农民憨厚、质朴的一面,但更明显地具有偏狭、愚昧、盲目、无知、落后的一面。其最突出的性格是自欺欺人、自轻自贱、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 自我麻木的“精神胜利法”。 1.《阿Q正传》的创作特色 ①艺术描写的高度典型化。作品将阿Q放在未庄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中,从而为阿 Q的“精神胜利法”的产生和滋长找到了合适的土壤。 ②精彩的细节描写。如赵府点灯的描写,出现在不同的段落里,使赵太爷的吝啬 贪小的性格一层深一层地从三个“例外”里反映出来。这种精细入微的描写,刻画了地 主阶级卑污的灵魂。 ③强烈的批判与讽刺特色。小说不仅有头有尾两部分的议论,其他许多地方也都 穿插着议论成分。这些议论诙谐而精辟,给作品涂上了一层浓厚的批判、讽刺色彩, 显示了鲁迅作为一个战斗的思想家的特色。 ④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精练,饱含幽默感,有好用反语,喜欢夸张,显示了 作者卓越的语言艺术。 文学研究会 时间: 1921年成立于北京 地位: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阵地:茅盾主编《小说月报》 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清、冰心等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重视文学揭示社会问题 和批判社会现实的功能 冰心 冰心原名谢婉莹,被称为“世纪老人”,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 ?冰心的爱的哲学:母爱、童真、大自然+爱祖国 ?作品:诗集《繁星》《春水》;通讯散文《寄小读者》——中国儿童文学奠基之 作 散文:被称为“冰心体” 用书信体形式向少年读者报道自己身处国外的生活和心态。笔调轻盈、文字隽丽、感情细腻,既发挥了白话文流畅的特点,又兼有文言文凝练简洁之长。

许地山小说创作的独特性

许地山小说创作的独特性 在众多新文学作家中,鲁迅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郁达夫的小说也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然而,新文学中最独特的小说却是出自许地山之手。 秉承“为人生而艺术”的文学研究会继承了俄国现实主义的深沉、冷峻风格,旗下作家创作出大量揭露社会,探讨人生的问题小说和写实小说。作为文学研究会的一员,许地山却是一枝独秀,在1921年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处女作《命命鸟》后,一举轰动文坛。 我认为许地山小说的独特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以下以小说《命命鸟》为例进行分析。 首先,许地山小说的独特性体现在作品中的异域情调和宗教色彩。 从许地山的生活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地山与宗教有着不解之缘。从小接受佛教的熏陶,曾经在佛教圣地仰光任教(这与小说《命命鸟》发生地在仰光不无关系),系统地研究道教,一度加入基督教成为一名基督徒。与宗教的密不可分的联系为许地山的小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宗教外衣,再加上小说总是发生在神秘传奇的异域,使看惯了描写黑暗的现实社会的读者不由自主地想探求小说中所讲的故事。 在《命命鸟》的开篇作者便写到故事发生的地点和氛围,“那所屋子是佛教青年会的法轮学校。……壁上挂的都是释迦应化的事迹,当中悬着一个卍字徽章和一个时计。一进门就知那是佛教的经堂。”①这样的独特的环境描写使人不得不怀着好奇的心情读下去。 许地山的作品总是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不仅是为了在内容上显得独特,他“将宗教伦理化,以为人生多恶,借助宗教弃恶扬善。”②。利用宗教的教化意义平静心灵,造化社会。 第二,许地山小说所阐释的人生观与当时多数人格格不入。 虽说是独特性,这一点也是许地山作品备受争议的焦点。“五四”新文学强调“文学应反映社会的现象,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的问题。”③。提倡以积极进步的态度进行文学创作。然而许地山的作品中直接成为了他抒发主观感情的渠道,他提出“智慧宝、人生宝、美丽宝”,认为文学是表现人生观的。④ 很多学者认为许地山的人生观过于消极,与“五四”新文学的时代精神不符。 诚然,佛教“一切皆苦”的观点对许地山影响颇深,使他总是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但另一方面,许地山的作品中还有着浓厚的人道主义和基督教的博爱精神。这种思想使他像其他作家一样关注现实,同情弱者,痛恨黑暗。很多人认为在《命命鸟》的结尾写到敏明和加陵投水殉情是消极厌世的表现,“那时月光更是明亮。树林里萤火无千无万地闪来闪去,好像那世界的人物来赴他们的喜筵一样。……他们走入水里,好像新婚的男女携手入洞房般自在,毫无一点畏缩。在月光水影中,还听见加陵说:‘咱们是生命的旅客,现在要到那个新世界,是在叫我快乐得很。’”⑤从这段唯美动人的描写中,我不能感到一点消极的情绪,甚至感觉到的是一种寻求新生的喜悦之情。或许作者是用反语的方式表达他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吧。后期许地山的创作确实更加正视现实,更加直接地进行批判。激进的爱国主义代替了平和的人道主义。这里不加赘述。 第三,许地山的作品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这是他的作品独特的重要原因。 众所周知,许地山是文学研究会的一员,本着“为人生而艺术”。而他的作品总是被归入浪漫主义的抒情小说中。同是浪漫主义,许地山的浪漫与郁达夫的浪漫还有着很大差别。 不消说,许地山的作品中在异域情调中发生的蒙着宗教面纱的恋爱故事是浪漫的。同时,他在作品中阐释人生时的主观抒情更是浪漫主义的特征。如果借此就定论许地山的作品属于浪漫主义,这是片面的。许地山作品的字里行间还流露着现实主义的痕记,这表现在作者以温婉的笔调书写对封建礼教的严苛批判上。《命命鸟》中,敏明的父亲为了拆散女儿与加陵,甚至找到了蛊师,这也成为敏明精神异常,两人走向自杀的直接原因。⑥许地山这种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的特点与其自身的生活经历不无关系,同时还深受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影响。泰戈尔淡泊名利、主张大公、卑谦,同情下层的“平民主义”、

许地山《春林野》

[标签:标题] 篇一:落花生 《落花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的、体面的人”。 3、学习花生不求虚名、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品格。 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2.懂得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的、体面的人”。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越,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现在,老师说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 2、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落花生》(生:齐读课题) 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许地山。谁能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 二、朗读感悟 1、快速读课文,看看课文围绕落华生写了哪些内容?用小标题的形式列出来: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板书) 2、作者重点写了哪部分内容?(议花生)“议”什么意思? 3、因为谁的什么问题,引发了一家人的讨论? 每个人是怎么说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3-9自然段,用直线画出每个人说的内容。 4、学生汇报交流 5、同学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给同桌读一读,体会花生有哪些好处。 6、众人的话中,谁的话最能给人以启发?(父亲的话) 三、直奔重点,理解父亲的话 (一)1、出示父亲的话,找学生朗读。其余同学边听边划出中心句。中心句: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 2、“可贵”在哪些地方?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它的可贵的,请同学分小组讨论,并完成表格。 3、交流汇报(默默奉献、朴实无华的品质最可贵) 4、有感情的朗读这段话 (二)理解父亲的话:出示课文10节内容 1、父亲仅仅让孩子们知道花生的品质可贵就够了吗?哪里可以看出它真正意图,用曲线画出来。 2、“有用”是什么意思?父亲说这番话的意思是什么? (希望孩子做一个落花生一样的人,借花生教育孩子做一个不求名利、默默奉献的人) 3、父亲的话,孩子们听懂了吗?从哪儿可看来?在文中用~勾划出来 4、你怎样理解这句话?联系生活讲讲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听了我的话,父亲说:“这是我对于你们的希望。”你们指谁?希望又指什么?

论许地山小说的苦难情结和悲悯情怀

论许地山小说的苦难情结和悲悯情怀 南京大学中文系 2002级陈振中 [指导教师:倪婷婷] 摘要:关于许地山小说的题旨,历来众说纷纭。本文从文本分析出发,剖析了许氏小说在小说人物设置和故事情节安排上的一系列特色,以及作品的另类美学风格,由此证明许氏作品从根本上表达的是他的深刻的悲悯情怀。对于主要由此种情怀导致的作品主旨与其时文学主潮之间的若即若离的关系,本文亦有较为妥帖的解说。 关键词:许地山悲悯情怀弱者苦难情结 在五四一代新文学作家中,许地山是一个另类;更极致地说,他不仅在当时是独行者,在这之后很多年,也还是一个孤单的类型。对于其人其书的评说,现在已有很多,大多从其作品与宗教的关系立论。其实,就思想方面来说,许氏的思想更接近于一种“大杂烩”的形态。在他的信仰中,佛耶道皆有,而以佛教影响最为深厚;除此之外,我们甚至还可以在其中找到五四时盛行的平民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印记。 我们以为,许地山作品从根本上表达的就是他的深刻的悲悯情怀,而这种悲悯情怀来自于他对“人的苦难”的深刻体会和同情。我们在他的身上可以轻易发现强烈的“恋苦情结”,也可以轻易发现他的“扬弃宗教为人生”的写作意图和抒发个人悲悯情感的矛盾两极。我们只要仔细分析一下他的具有代表性的小说[ 1 ]的题材的若干特点,就可以清楚地证明这一点。 一 除了少数作品之外,许地山的前后期的作品都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表现在题材上,首先就是对大多数小说主人公的弱者角色的定位[ 2 ],而且,许氏并不是远距离的描写他们,而是真正从实际处境的方面同情他们。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弱者仅仅是社会政治经济地位意义上的,而在许氏更为看重的精神道德层面,这些弱者中的很多人却具有极大的优势。在许地山的前期小说构架中,这些弱者的精神道德优势大部分来源于他们的宗教信仰,而且这些人通常有多重宗教或近似宗教的其他类型信仰。这种情况以《商人妇》中的惜官和《缀网劳蛛》中的尚洁最为明显。惜官在被丈夫出卖之前,是一个深受传统儒家文化影响的恭顺妇人;但在后来,她先后还受到了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影响。又比如,尚洁在救助受伤的窃贼的时候,主要出于基督教的“宽恕”精神;但我们也可以从尚洁说服仆人的话中发现“救苦救难”的佛教用语。有些论者甚至还从尚洁被丈夫刺伤并休弃后隐居棕林的生活中,发现了中国道家的“清净无为”思想的影子。 正是这些信仰使得许氏小说的主人公能够承受苦难,甚至进而消解苦难。在这里,许氏有意无意地把宗教的某些思想作为一种道德修养途径和人生态度来提倡。他从佛教的“众生皆苦”、基督教的苦难意识、道教的顺应命运的自然发展等思想出发,努力地思考着人生的价值和对待人生的态度。正如一位研究者指出的那样: 在许地山那里,宗教作为一种“粗俗的形态”已经被扬弃了,它作为一种“有修养的哲学形态”(恩格斯语)深深地沉积下来,成为他思考社会人生和艺术创造的一个特有的视角。[ 3 ] 许地山的这种“扬弃宗教为人生”的写作意图在前期的小说集《缀网劳蛛》中表现的非常明显。尽管“缀网劳蛛”式的人生态度早在茅盾开始的批评家那里就没有获得很高的评价——多数是认为这种人生态度具有两面性——但是,这作为当时许氏试图在思想上与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的写作宗旨靠拢的证据,具有特殊的文学史意义。

许地山乡土小说独特美感

许地山乡土小说的独特美感 09师本(2)班090101242 许雅颖许地山是现代作家、学者,也是“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他的文学创作以小说与散文见长,但无论是他的小说还是散文,读来都别有一番奇特浪漫滋味,那是许地山式的美感。他的小说以其卓然不群的风格在文学史上占有特殊地位。 今天,让我们一起初探许地山乡土小说的风格,品其小说的独特之美。 一、异域神韵的无限风情 许地山的作品受其求学及游历经历的影响,多以闽、台、粤、港和南亚、东南亚、印度等地为背景,充满了地域特色和异国风韵。《命命鸟》中令人印象深刻的除了加陵和敏明的爱情悲剧外,还有就是独特的缅甸风光和地方习俗了。头戴苹果绿丝巾,身着雪白短褂和紫色丝裙的缅甸男子直令人感慨中缅文化的差异,而那“散发金色光芒并衬着湖边的椰树、蒲葵,真像王后站在水边,后面有几个宫女持着羽葆随着她一样”的瑞大光塔和岸旁长满了奇珍树木的绿绮湖也引起人无限遐想和向往。还有那生肖相克不得结婚的文化陋习和能够做法拆散姻缘的蛊师都能让人对缅甸民间文化产生好奇。另一部作品《商人妇》中,许地山描绘的则是新加坡和印度的风光。那与封建旧中国相似的一夫多妻制度,读来多么令人厌恶。而“克尔塔”(回妇上衣)、“马拉姆”(胸衣)、“埃撒”(裤),和印度妇人的记号——鼻环又如此充满印度特色,,这一切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标记将我们领进了另一个陌生的国度。还有《海角的孤星》中独特的海葬仪式及《醍醐天女》中充满险恶也独具温情的原始森林等等。许地山的笔带读者领略诸多国家的景致,了解他国文化,读他的作品似是在进行一番免费的异域游,收获的不仅是对于外域的了解,更是那份探索未知地域的好奇与期待的心情。他的笔描绘了神秘浪漫的世界,这世界充满了不可知的诱惑,令其小说别有一番魅力。 二、宗教哲思的独特诱惑 翻看许地山的小说,浓郁的宗教气息扑面而来,其小说的宗教意识涉及儒、佛、道及基督多派,兼收并蓄几大宗教的教旨精神是其散文最大的特点。《商人妇》中惜官想尽办法为丈夫筹集资金出外谋生却在丈夫发达后被遗弃并卖给印度商人做妾,为妾生涯中又受到其他妻妾的欺负,这个故事宣扬的是佛家的“生本不乐”的思想;《缀网劳蛛》中的尚洁面对丈夫的误解和休妻行为始终不解释也不抱怨,泰然面对,且当丈夫向她乞求原谅时也立时原谅了他,在她的身上基督教的宽容和道教的清静无为、顺应自然的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换巢鸾凤》中,和鸾心心念念的就是祖凤能够得个一官半职为国争气,这是儒家“入世”思想的表现;还有宣扬博爱精神的《醍醐天女》及表现孝心的《女儿心》等等,各宗教思想在许地山的作品中交相辉映,令其作品充盈着宗教神秘诱惑之美。并且许地山通过宗教这个载体表现出的人生哲思,也让作品于叙事中有牵扯你思想的内在力量,使读者的阅读不能轻轻流过。许地山正是以神秘博大的宗教观念,奥妙精深的人生哲思展现其乡土小说独一无二的特点。 三、独具风格的叙事美感 许地山的叙事手法,也有其独特之处。 首先,以宗教为载体体现对人性的关怀。事实上,表达宗教观念并不是许地山的最终目的,细读其文章我们就会发现,他的创作是以宗教为载体经艺术加工来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对人民生存的极致关怀,他是在用宗教来纾解对世界的失望,用宗教来指引一条适合人民生活的路。《商人妇》中惜官面临不幸的人生,但许地山并不安排惜官就此悲苦一生,而是让她在逆境中读书识字,当上了教员,带着孩子自力更生。在这个故事中佛家思想只是一个载体,许地山更想表达的是对妇女不幸命运的同情及歌颂女性反抗命运的勇气,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妇女真挚的爱护;《缀网劳蛛》中既渲染了“无为”的消极思想,但是更赞扬了妇女的

许地山的香港书写与家国想象_侯桂新

基金项目: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青年教师基金项目“海外体验与中国现代作家的民族国家想象”。作者简介:侯桂新,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哲学博士。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因内地战乱频仍, 众多作家纷纷南下香港,在此或避难,或谋生,或从事文化宣传,史称“南来作家”现象。绝大部分南来作家居港期间都有一种过客心态,与香港本土社会融入不深,在文学创作中采取一种“北望中原”的姿态。与此相对,新文学的元老之一许地山居港年限较长,对香港本地历史文化与现实处境深表关切,在杂文随笔及学术研究中多以香港为瞩目对象。但其文学创作仍从内地取材,展现其家国想像。讨论许地山的香港书写,有助于考察在一个特定年代现代作家面对“香港”与“中国”的思考及处理。 一、居港心态与文化反思 1935年,新文化运动的健将之一、原燕京大学教授许地山经胡适推荐,应聘至香港大学中文学院。9月1日,他正式就任中文学院主任教授,于港大工作长达六年,直至1941年8月 4日因劳累过度引发心脏病,于罗便臣道寓所 逝世。这六年间,他的生活相对宁静,而工作异常繁忙。每周除授课达二十小时之外,还非常积极地参与各类社会文化活动。因其学问精湛,职位甚高,名气又大,人又热心,因而交游甚广,活动繁多,“在港锋头甚劲,到处被邀 ……终日马不停蹄。”① 六年间,他参与的各类校内外公开活动,仅见诸各大报章公开报道的,就无月无之:为大学生、中学生、社会团体演讲,内容涉及民族、宗教、社会、教育、文化、婚姻等;参加许多学校的毕业、颁奖等各类典礼;担任学生论文、演讲、书法各类比赛评委;担任各类研究会、赈灾会委员或顾问;接受报章及电台访问;参加或主持内地文化人送往迎来活动;担任南来文人证婚人;带领师生前往内地考察等等,不一而足。②尤其是中日战争爆发以后,事情更多。据许地山之子周苓仲于他逝世当月回忆,“自抗战以来,难民到我们家门 许地山的香港书写与家国想象 侯桂新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1935-1941年间,许地山旅居香港,较深地融入了本土社会。他对香港本地历史文化与现 实处境深表关切,在杂文随笔及学术研究中多以香港为瞩目对象。但他的话剧与小说创作仍从内地取材,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感,《女国士》、《铁鱼底腮》、《玉官》等都呈现出某种家国想象,反映出他生命晚年强烈的抗日救亡意识与对民族命运的深沉关注。 关键词:许地山;《玉官》;香港书写;家国想像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77(2012)4-0054-06

许地山作品

许地山作品 许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籍贯广东揭阳。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许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硕果。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1926年毕业并留校任教。期间与瞿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一生著作颇多,有《花》《落花生》等。 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主要著作有《危巢坠简》《空山灵雨》《道教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与印度文学有关的文章,书籍。 许地山是上世纪20年代问题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创作一开始就汇入了问题小说的热潮之中,出手不凡,显出了与其他问题小说名家如叶绍钧、冰心、王统照、庐隐等人不同的奇彩异趣。 许地山曾翻译过《吉檀迦利》《在加尔各答途中》《主人,我的琵琶拿去吧》等泰戈尔的诗歌、小说、散文。1928年他翻译了《孟加拉民间故事》,1930年,出版了专著《印度文学》,1934年,又译出印度故事《太阳底下降》《二十夜问》,从而成为一位著名的印度文学专家。经过数年的刻苦努力,许地山为中印文化的交流所做的努力结出了累累硕果。许地山从英国留学归来后的几年间(自1927年起,至1935年离开燕京大学止),写有学术论文8篇,学术论著5部。其中1930年出版的《印度文学》,是中国人自己撰写的第一部印度文学史专著。 20世纪30年代初,北平中华乐社柯政和主编过《世界名歌一百曲集》,共分十册,每册十曲,其中第一册的十曲歌词都是许地山翻译的,书前有许地山写的《前言》和柯政和的《序》,书后有许地山写的歌词解释。他擅长琵琶,能谱曲编词,同时许地山精通音律,熟捻西洋乐曲和西洋民歌。 许地山是上世纪20年代问题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创作显出了与其他问题小说名家如叶绍钧、冰心、王统照、庐隐等人不同的奇彩异趣。[1]

最新-许地山的作品 精品

许地山的作品 篇一:许地山作品许地山作品许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籍贯广东揭阳。 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 许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 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硕果。 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1926年毕业并留校任教。 期间与瞿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 “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 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 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 一生著作颇多,有《花》《落花生》等。 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主要著作有《危巢坠简》《空山灵雨》《道教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与印度文学有关的文章,书籍。 许地山是上世纪20年代问题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创作一开始就汇入了问题小说的热潮之中,出手不凡,显出了与其他问题小说名家如叶绍钧、冰心、王统照、庐隐等人不同的奇彩异趣。 许地山曾翻译过《吉檀迦利》《在加尔各答途中》《主人,我的琵琶拿去吧》等泰戈尔的诗歌、小说、散文。 1928年他翻译了《孟加拉民间故事》,1930年,出版了专著《印度文学》,1934年,又译出印度故事《太阳底下降》《二十夜问》,从而成为一位著名的印度文学专家。 经过数年的刻苦努力,许地山为中印文化的交流所做的努力结出了累累硕果。 许地山从英国留学归来后的几年间(自1927年起,至1935年离开燕京大学止),写有学术论文8篇,学术论著5部。

许地山作品及人物简介

著作书目语体文法大纲1921,生活 《缀网劳蛛》((短篇小说集)1925,商务 《商人妇》(短篇小说集)呵住,1925,商务 《空山灵雨》(散文集)1925,商务 《换巢鸾凤》 《无法投递之邮件》(散文集)1925,北京文化学社 《印度文学》(论著)1930,商务 《解放者》(短篇小说集)1933,北平星云堂书店 《道教史》(上册,论著)1934,商务 《春桃》(短篇小说集)1935,生活 《落华生创作选》(短篇小说、散文)1936,上海仿古书屋 《扶箕迷信的研究》1941,商务 《萤灯》(童话故事)1941,香港进步教育出版社 《许地山语文论集》1941,香港新文学学会 《国粹与国学》(论著)1946,商务 《杂感集》1946,商务 《危巢坠简》(短篇小说集)1947,商务 《许地山选集》(短篇小说、散文集)1951,开明 《许地山选集》(短篇小说、散文等合集)1952,人文 《佛藏子目引得》(上中下册)汇编,1923,燕大图书馆编纂处 《落花生达衷集》编纂,1931,商务 [翻译书目] 孟加拉民间故事印度戴博诃利著,1929,商务 二十夜间英国贝恩编,1955,作家 大阳底下降英国贝恩编,1956,作家 《落花生》(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课文) 人物简介 许地山,名赞堃,字地山,他出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小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子女,给许地山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就写了一篇文章《落花生》,并被登在了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15课,以教育同学。1921年许地山开始创作时,就以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在古文中,“华”同“花”),勉励自己要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祖籍广东揭阳。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1910年中学毕业后曾任师范、中学教员。1921年1月,他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12人,在北平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1922年往美国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较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后曾研究人类学、民俗学等。1927年回国在燕京大学文学院和宗教学院任副教授、教授,同时致力于文学创作。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发表文章、演讲,宣传抗日,反对投降。"皖南事变"发生,即与张一廛联合致电蒋介石,呼吁团结、和平、息战。同时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1941年8月4日终因劳累过度再加上心脏病发作而去世

许地山

默默无闻的真大家 ——许地山先生 “花生是生长在泥土里的,并不好看。剥了壳子吃起来,相香,好吃,可以做成多种食品,还可以制油。”一九二一年和一大二二 年许地山开始写小说和散文,发表时他以落华生作为笔名。《小说 月报》十三卷四月号起陆续刊载的他的《空山灵雨》,其中有一篇 散文,题名《落花生》,它说,花生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 东西,“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作者如此赞美落花生,对落花生这种质朴的爱好以及评语,恰如是他对自己 一生治学处世的基本态度的自我鉴定。 一、少年——“许真人”——教授 一八九三年二月十四日许地山出生于台湾,是许家的第四个儿子,名赞堃,字地山。这一年正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前一年。甲午战 败后,清廷割让台湾,台湾人民爆发了民族革命,许地山的父亲许 南英(进士出身),担任筹防局统领据守台南;台南陷落后,遂携 带全家渡海迁移福建龙溪(即漳州)。这一年是一八九五年,许地 山还不满三岁。后来他的父亲在广东阳江等地做县知事,许地山即 随父亲在广东读书,先是攻读于私塾,十八岁毕业于随宦中学。一 九一二年十九岁上因家境衰落,不得不自立谋生,进入福建省漳州

第二师范做教员。一九一三年出国去缅甸仰光中学任教,在那里工 作三年。一九一六年回国任漳州华英学校教员。一九一七年赴北京 至燕京大学学习。 许地山幼年生长于一个台湾爱国者的家庭,读经史,习孔孟,受的是诗书传家的封建教育。少年时期又适逢辛亥革命,在这样的 时代环境下,他既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世家子弟,也不是具有一般 维新思想企图任重致远的青年,他有他的性格。他初入燕京大学时 被同学们视为怪人,看做傻子。有人说许地山是怪人,其怪有三: 天天练习写钟鼎文(其实是写梵文),此其一怪;每日总是穿着下 缘毛边的灰布大褂,不理发,头发留得很长,二怪也;三怪是吃窝 头(那时华北闹旱灾,学生每周吃三次窝头)不吃菜而蘸糖。这样 的一位怪模怪样的学生,又长着一副紫膛面孔,嘴巴老像是开口笑着,岂不怪吗?如若不怪,那就是傻子了。这副长相是曾经饱读诗 书的秀才吗?这身打扮像是出海住过外国的学子吗?正因为如此, 初进燕大时大家看不惯他,他也只好独来独往,落落寡合。同学们 赠给了他一个外号,叫他“许真人”。现象不可能长久掩盖本质, 学生们过的是集体生活,逐渐地同学们对他熟悉起来。和他接触后,才知道他会说厦门话、广州话、北京话,懂得英文、德文、梵文等 多种外国文字;待人和蔼,总是满面春风乐呵呵的;并且很有文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