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空间造型与结构形式的关系

建筑空间造型与结构形式的关系
建筑空间造型与结构形式的关系

建筑空间造型与结构形式的关系

摘要:在现代结构技术的条件下,建筑物的空间造型艺术也是不断推陈出新的,其总的趋向和原则仍是要同现代结构技术的演进与发展相适应。因此,充分利用结构形式中有建筑审美的有利方面,着眼与空间造型的整体感和逻辑性,屏弃烦琐的雕琢与堆砌,以简求繁,立新于创,这乃是空间造型与结构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建筑艺术表现技巧的基本特点之一。

关键词:建筑;空间;结构

建筑空间造型与结构的形式美

在现代建筑的空间造型中,可以充分利用结构中符合力学规律和原理的形式美的因素,来增强建筑艺术的表现力。大体上,结构所具有的形式美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结构的均衡与稳定

对称或不对称的结构形式都必须保持均衡与稳定,这同建筑构图中的形式美的规律是一致的。现代建筑中的许多构筑物,如桥梁、大坝、电视塔等,虽然形体简单,也没有过多的装饰,但在均衡、稳定的基础还是哪个,仅仅对其形体轮廓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便给人以美感。

耐尔维说,稳定是最带技术性的、最基本的结构性质,“通过应用各种建筑方法得以保障的稳定性,也是大大有助于取得确定的、理想的建筑艺术效果的。”

结构的稳定性是建立在静力平衡的基础上的。对称是平衡中的一种比较简单的形式,而非对称的平衡相比要复杂的多。随着高强材料的出现,带有索的各种结构系统,如悬索结构、帐篷结构等,不仅使建筑会变得轻巧,甚至给人以飘然失重的感觉,甚至还会产生奇妙、惊险之类的戏剧性效果,在某种情况下,表面的不稳定性又可能创造出一种美感。

结构的韵律与节奏

结构部件的排列组合都以一定的规律进行,这样不仅结构简化、受力合理,有利于快速施工,而且还可以使空间造型获得极富变化的韵律感与节奏感。

贝聿名设计的华盛顿国家艺术陈列馆东馆,把三角行大厅顶部的采光天棚设计与结构形式结合起来,使三角锥结构单元组合不仅具有图案趣味,而且还为优美的厅内空间增添了瞬息多变的光影效果。这里被益为第三种建筑材料的阳光倾泻而下,似乎把图案般的天棚结构化成了动人的音符,显映在三角形大厅的墙壁、栏杆和地面上,使人身临其境感到兴奋和欢快。应当说,贝聿名的这种洗练艺术表现手法,正是巧妙地再现了结构的韵律的魅力所在。又如丹下建三设计的东京因缘文化幼儿园,该建筑物因其屋盖结构所造成的轮廓线和韵律感而出类拔萃。

建筑空间组成分析

建筑空间组成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人们有能力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以适应日益多样的社会生活,功能对于建筑形式的影响和作用得以更为充分的体现和强调,由此,新建筑运动应运而生,美国建筑师沙利文提出“形式由功能而来”的观点。他给予近现代建筑发展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 建筑最原始的、本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建筑的空间性。 在建筑中,功能一般表现为建筑的内容,而空间则体现为建筑的形式,因此功能与空间的关系可以用哲学上“内容与形式”的辨证统一原理来加以解释,一方面功能决定着空间的形式,另一方面,空间的形式又对功能具有反作用。 关于这一点人们对它的认识似乎越来越明确、越深刻。近年来国内外有许多建筑师都引用老子的话:“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正表明:建筑,人们要用的,不是别的,而是它的空间。从这一点出发,有的人更进一步把建筑比作容器—一种容纳人的容器。所谓内容决定形式,表现在建筑中主要就是指:建筑功能,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空间形式。 那么,能不能说建筑的空间形式就是由建筑功能这一方面因素来决定的呢?也不能。诚然,建筑的空间形式首选必须满足功能要求,但除此之外它还要满足人们审美方面的要求,再深入一步地分析,工程结构、技术、材料等也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建筑空间的形式。因而,我们也不能武断地认为建筑的空间形式就是由功能这一方面因素所决定的。 但是有一点必须给予充分地肯定:即建筑空间形式必须适合于功能要求。这种关系实际上表现为功能对于空间形式的一种制约性,或者简单地讲:就是功能对空间的规定性。 建筑功能对于建筑空间的规定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功能决定空间的“量” 所谓空间的“量”是指空间的大小和容量。在实际工作中,一般以平面面积作为空间大小的设计依据。根据功能需要,一个空间要满足基本的人体尺度和达到一种理想的舒适程度,其面积和空间容量应当有一个比较适当的上限和下限,在设计中一般不要超过这个限度。 例如在住宅设计中,一间普通的居室面积大约在15 ~20 平方米,起居室是家庭成员最为集中的地方,而且活动内容也比较多,因此面积应最大,餐厅虽然人员相对集中,但由于只在进餐时使用,所以面积可以比起居室小,厨房通常只有少数人员同时使用,卫生间则更是如此,因而只要容纳必要的设备和少量活动空间即可满足需求。对于公共建筑,一间40-50 人的教室需要50 平方米左右,一个1000 座位的影剧院观众厅则需要750 平方米左右……由此可见,不同的使用功能直接决定了所在空间的大小及容量。 (二)功能决定空间的“形” 所谓空间的“形”是指空间的形状。除了空间的大小和容量,空间的形状也同样受功能的制约。虽然说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某些空间可以被设计成多种形状,然而对于特定环境下的某种使用功能,总会有最为适宜的空间形状可供选择,这本身就是一个优化组合的过程。 仍然以教室为例,如果确定面积为50 平方米左右,其平面尺寸可以为7x7 米,6x8 米,5x10 米,4x12 米……,如何进行选择呢?我们知道,教室首先应满足视听效果,长宽比过大会影响后排的使用,过宽会使前排两侧座位看黑板时出现反光现象,因此通过比较,6x8 米平面尺寸能较好地满足使用要求。同样是上述尺寸,如果换成幼儿园活动室,由于幼儿园活动的灵活多样,接近于方形的平面尺寸通常被较多地选用。反之如果是会议室,略为长方形的空间形状更有利于功能的使用。 功能的制约与建筑空间的灵活多样并不矛盾。空间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除矩形外,

建筑结构形式的对比与研究

建筑结构形式的对比与研究 摘要:目前国内应用的结构形式有: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混合结构、钢网架、悬索结构等。本文将对常见的建筑结构形式、对比以及对几种典型的建筑结构形式进行举例叙述,从国外发展经验来看,新型钢结构极有可能取代当前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成为城市建设的核心建筑,这一研究的分析对于当前结构形式多样化进一步发展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关键词:建筑结构形式;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钢结构;外形设计。 首先我们先来分析常见建筑结构的类型和特点: (一)框架结构,框架结构是指以钢筋混凝土浇捣成承重梁柱,再用预制的加气混凝土、膨胀珍珠岩、浮石、蛭石、陶烂等轻质板 材隔墙分户装配而成。适合大规模工业化施工,效率较高,工 程质量较好。框架建筑的主要优点:空间分隔灵活,自重轻, 有利于抗震,节省材料等。 (二)剪力墙结构,即混凝土墙和梁承重,应用于高层普通住宅或复杂的别墅等。优点:抗震力强,房间内没有棱角,缺点:房间 不能拆改,混凝土自重、纯剪力墙结构造价高,施工困难,耗 钢量极大,所以往往因为建设单位的制约,结构抗震设计囿于 成本而不得不降低标准,建议慎用此类结构形式。 (三)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又称抗风墙或搞震墙,主要作用是在房屋建筑中承受风荷载或地震作用引起的水平荷载,防止结构

剪切破坏,分为平面剪力墙和立体剪力墙,一般用钢筋混凝土 和现浇钢筋混凝土筑成。优点:抗震于剪力墙结构一样,具备 了框架结构具有的多变拆改优点,但缺点也与剪力墙结构一样。 缺点:不能提供大空间房屋;结构延性较差。 (四)砖混结构,砖混结构是指建筑物中竖向承重结构的墙、柱等采用砖或者砌块砌筑,横向承重的梁、楼板、屋面板等采用钢筋 混凝土结构。也就是说砖混结构是以小部分钢筋混凝土及大部 分砖墙承重的结构。砖混结构是混合结构的一种,是采用砖墙 来承重,钢筋混凝土梁柱板等构件构成的混合结构体系。适合 开间进深较小,房间面积小,多层或低层的建筑,对于承重墙 体不能改动,而框架结构则对墙体大部可以改动。优点:造价 低,施工简单快捷。缺点当然是房间大小等构造抗震能力较差, 无法应用于复杂形式。只适用于7层以下建筑。 (五)钢结构,即钢梁、柱承重,应用于工业或超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工程主要的建筑结构类型之一。是现代建筑工程中较普通 的结构形式之一。中国是最早用铁制造承重结构的国家,钢结 构工程是以钢材制作为主的结构。优点:自重轻,施工快,可 做到500m以上,地震影响小。缺点:耐火性能差,火灾是其 最危险的情况,且钢结构保养困难、保养成本巨大。 (六)组合或混合结构,组合或混合结构,即有用钢材做柱的框架剪力墙结构等,应用于地标或超高层民用建筑。优点:自重较小,

高层建筑的常见结构形式及特点

高层建筑的常见结构形式及特点 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支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等。 框架结构,是由纵梁、横梁和柱组成的结构,这种结构是梁和柱刚性连接而成骨架的结构。框架结构的优点:强度高,自重轻,整体性和抗震性好,柱网布置灵活,便于获得较大的使用空间;施工简便,较经济;框架结构的弱点:抗侧移刚度小,侧移大;对支座不均匀沉降较敏感等。根据分析,框架房屋高度增加时,侧向力作用急剧地增长,当建筑物达到一定高度时,侧向位移将很大,水平荷载产生的内力远远超过竖向荷载产生的内力。一般适用于10层以下、以及10层左右的房屋结构。 框架―剪力墙结构,又称框剪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是指由框架和剪力墙共同作为竖向承重结构的多(高)层房屋结构体系。它是在框架纵、横方向的适当位置,在柱与柱之间设置几道钢筋混凝土墙体(剪力墙)。在这种结构中,框架与剪力墙协同受力,剪力墙承担绝大部分水平荷载,框架则以承担竖向荷载为主,这样,可以减少柱子的截面。剪力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建筑平面布置的灵活性。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则充分发挥框架和剪力墙各自的特点,既能获得大空间的灵活空间,又具有较强的侧向刚度。所以这种结构形式在房屋设计中比较常用。这种体系一般用于办公楼、旅馆、住宅以及某些工艺用房。框架一剪力墙结构,一般用于25层以下房屋结构。

剪力墙结构,是由纵向、横向的钢筋混凝土墙所组成的结构,即结构采用剪力墙的结构体系。墙体除抵抗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外,还对房屋起围护和分割作用。剪力墙结构优点是整体性好,侧向刚度大,适宜做较高的高层建筑,水平力作用下侧移小,并且由于没有梁、柱等外露构件,可以不影响房屋的使用功能。缺点是由于剪力墙位置的约束,使得建筑内部空间的划分比较狭小,不能提供大空间房屋,结构延性较差。因此较适宜用于宾馆与住宅。全剪力墙结构常用于25~30层结构。 筒体结构,是用钢筋混凝土墙围成侧向刚度很大的筒体的结构形式。筒体在侧向风荷载的作用下,它的受力特点就类似于一个固定在基础上的筒形的悬臂构件。迎风面将受拉,而背风面将受压。筒式结构可分单筒、筒中筒体系、桁架筒体系、成束筒体系等。筒体可以为剪力墙,也可以采用密柱框架;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数量不同的筒。筒体结构多用于高层或超高层公共建筑中。筒式结构则用于30层以上的超高层房屋结构,经济高度以不超过80层为限。

建筑结构形式的发展演变

建筑结构形式的发展演变 建筑的结构从最初为了满足人类遮风挡雨最基本的需求,到人类对更长跨度、更大空间、更高高度的追求,以及如今日益复杂的建筑经历了多个发展历程:砌体结构→木结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等。 一、砌体结构 砌体结构历史悠久,天然石是最原始的建筑材料之一。长期以来我国占主导地位的砌体材料烧结黏土砖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与黏土瓦并称为“秦砖汉瓦”。其主要优点是可以就地取材,具有很好的保温性能,耐久性能好,抗压性能好,施工简单不需要特殊设备,管理、维护方便;其缺点为抗拉、抗弯、抗剪性能差,抗震性能较差,自重大,施工劳动强度高,运输耗费大。 二、木结构

我国是最早应用木结构的国家之一,木结构早在唐朝时期已经形成一套严整的制作方法,并在南方地区广泛应用。其主要优点是取材方便,加工运输灵活,施工速度快,造型美观,价格便宜,耐水性能好,抗震性能较好;其缺点是承载能力不足,层数不宜超过3层,耐火性能极差。 三、框架结构的主要特点

框架结构广泛应用于大型公共建筑(如商场、歌剧院、图书馆、会议厅、报告厅等)场所,建筑高度一般不超过15层。其主要优点是建筑平面布局灵活,可形成较大的建筑空间,建筑立面处理也比较灵活;其主要缺点是侧向刚度小,当层数较多时会产生过大的侧移,易引起非结构性构件破坏进而影响使用。 四、剪力墙结构 剪力墙结构主要适用于住宅楼、宿舍楼和公寓。其优点是侧向刚度大,水平荷载作用下侧移小,建筑高度180以下都可以适用;其缺点是剪力墙的间距小,结构自重较大,建筑平面布置不灵活,不适用于大空间的公共建筑。 五、框架-剪力墙结构

建筑空间形态

空间形态 常见的基本空间形态 (1) 下沉式空间 ( 也称地坑 ) .室内地面局部下沉,在统一的室内的空间中就产生了一个界限明确、富有变化的独立空间。由于下沉地面标高比周围的要低,因此有一种隐蔽感、保护痞和宁静感,使其成为具有一定私密性的小天地.人们在其中休息、交谈也倍觉亲切,在其中工作、学习,较少受到干扰.同时随着槐点的降低,空间感觉增大,井对室内外景观也会引起不同凡俗的变化,井能适用于多种性质的房间.田 4 — 25 为两个下沉式空间的例子,根据具体条件和不同要求,可以有不同的下降高度,少则一二阶,多则四五阶不等,对高差交界的处理方式也有许多方法,或布置矮墙绿化,或布置沙发座位,或布置干柜,书架以及其他储藏用具和装饰物,可由设计师任意创作.高差较大者应设围栏,但一般来说高差不宜过大,尤其不宜超过一层高度,否则就会如楼上,楼下和进入底层地下室的感觉,失去了下沉空间的童义. (2) 地台式空间.与下沉式空间相反,如将室内地面局部升高也能在室内产生一个边界十分明确的空间,但其功能,作用几乎和下沉式空间相反,由于地面升高形成一个台座,在和周围空间相比变得十分醒目突出,因此它们的用途适宜于惹人注目的展示和陈列或眺望.许多商店常利用地台式空间将最新产品布置在那里,使人们一进店堂就可一目了然,很好地发挥了商品的宜传作用.图 4 —26(d) 为美国纽约诺尔新陈列室,以地台方式展出家具,这些色彩鲜明的家具排列紧密,俨然一幅五彩缤纷的立体抽象图案.现代住宅的卧室或起居室虽然面积不大,但也利用地面局部升高的地台布置床位或座位,有时还利用升高的踏步直接当作座席使用,使室内家具和地面结合起来,产生更为简洁而富有变化的新颖的室内空间形态 ( 图 4 —26b 、‘ ) 。此外,还可利用地台进行通风换气,改善室内气候环境。图 4 — 26(d) 为起居主地坪升高,一般为 40~50cm ,最冷的空气在所占地板下面循环.公共建筑,如茶室、咖啡厅常利用升起阶梯形地台方式,以使顾客更好地看清室外景观. (3) 凹室与外凸空间。凹室是在室内局部退进的一种室内空间形态,特别在住宅建筑中运用比较蕾遍。由于凹室通常只有一面开敞,因此在大空间中自然比较少受干扰,形成安静的一角,有时常把天棚降低,造成具有清静、安全、亲密感的特点,是空间中私密性较高的一种空间形态.根据凹进的深浅和面积大小的不同,可以作为多种用途的布置,在住宅中多数利用它布置床位,这是最理想的私密性位置.有时甚至在家具组合时,也特地空出能布置座位的凹角。在公共建筑中常用凹主,避免人流穿越干扰,获得良好的休息空间.许多餐厅、茶室、咖啡厅,也常利用凹室布置雅座.对于长内廊式的建筑,如宿舍、门诊、旅馆客房、办公楼等,髓适当间隔布置一些凹室,作为休息等候场所,可以避免空间的单调感( 图 4 — 27) .

建筑空间组合流线分析功能分区

建筑的空间组合、功能分区及流线分析 建筑界常引用老子在道德经中的一段话:“埏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这句话的意思表明了一幢建筑,人们要用的,不是别的,而是它的空间。 人们盖房子总有其具体的目的和使用要求,这在建筑中叫功能。在建筑设计的历史过程中,功能的变化和发展带有自发性,它是一种活跃因素,特别是它在建筑设计中有着主导地位,因而在功能与空间形式之间的对立统一的矛盾中,经常都是处于支配的地位,并成为推动建筑发展的原动力。在建筑中,功能作为内容的一个主导方面,确实对形式(空间)的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但也不能否定空间形式的反作用。一种新的空间形式的出现(或被创造出来),不仅适应新的功能要求,还会反过来促使功能朝着新的高度发展。 功能空间与建筑造型。建筑在功能上满足人们的各种要求后,要考虑的就是其优美的立面和造型带给人们精神上良好的感受。 建筑的流线无疑影响着功能的划分与使用,一个建筑流线的好坏严重影响着建筑的使用性。 以上所述为建筑中功能对于单一空间形式的规定性。也就是说,设计的建筑空间形式必须适合于这些基本功能要求。 建筑空间有内、外之分,内部空间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功能)而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从自然空间中围隔出来的;它和人的关系最密切,对人的影响也最大,它应当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具有美的形式,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感受和审美的要求。 建筑的空间组合 在设计中,从设计师的角度来谈,我认为尤其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关系: 1.空间的体量。住宅空间的舒适度是以人的尺度和心理接受的感觉为基准,过大的空间

会失去家庭的温馨感、亲和感,失去家庭特有的生活气氛,有时还会使人觉得自己渺小而冷漠、僻静。目前,由于住宅市场的炒作和使用方(甲方)盲目攀比的心理,使很多设计变得不理性;厅的面积被扩大到60-70M2,卫生间被扩大到18 M2。这不是正常人所能接受的。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曾指出:“日本式建筑中四张半席的空间对两个人来说,是小巧、宁静、亲密的空间……”其所说的四张半席相当于我国10平方米左右的小居室。意大利著名建筑师布鲁诺.赛维,在他的《建筑空间论》中曾谈到:“尽管我们可以忽视空间,空间却影响着我们,并控制我们的精神活动。”有关研究表明,引起人们心理体验的,不仅是建筑物的物理实体,主要是使用建筑空间的人和活动。 2.空间的尺度。尺度问题就是在空间的高度上应考虑好的两个高度:绝对高度(实际层高)和相对高度。选择合适的层高在住宅设计中有着重要意义,我国大部分地区住宅设计层高一般为2.8米。 绝对高度与人的感受: 空间的高度对于精神感受的影响很大,这可以从两方面分析。一是绝对高度:以人为尺度,过低会使人感到压抑;过高会使人感到不亲切。另一个是相对高度:空间的高度与面积的比例关系,相对高度愈小,顶盖与地面的引力感愈强。 相对高度不能只着眼于尺寸,而要联系到实际的平面面积,人们在实际生活经验中体会到,在绝对高度不变的情况下,面积愈大空间愈显得低矮;另外,作为空间顶界面的天棚和底界面的地面——其相互平行、对应,如高度和面积保持适当的比例,则可以显示一种互相吸引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造成一种亲和、适宜的感觉。 3.空间的形状和比例。不同的形状空间,往往使人产生不同的感受,在选择空间形状时,必须把功能使用要求和精神感受要求统一起来考虑,使其不但适用而且又能按照一定的艺术意图给人以良好的精神感受。对于一般建筑空间来讲,所谓形状就是指“长、宽、高三者的比例关系”。由不同形状体量组合而成的建筑体形,可以利用长、宽、高三个向量要素在形状

西方建筑结构的发展史

西方建筑结构的发展史-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2012-3-16 15:23|发布者: |查看: 490|评论: 0 摘要: 伴随着社会进步,建筑结构技术的创新推动了建筑形式的新的进程。本文通过聚焦于西方建筑结构形式和建筑形式,从建筑结构技术的进步推演到建筑形式的推陈出新,而建筑师的奇思妙想同时又促进了建筑结构技术的发展。将 ... 伴随着社会进步,建筑结构技术的创新推动了建筑形式的新的进程。本文通过聚焦于西方建筑结构形式和建筑形式,从建筑结构技术的进步推演到建筑形式的推陈出新,而建筑师的奇思妙想同时又促进了建筑结构技术的发展。将建筑技术研究、设计、生产同新技术相结合起来是建筑形式的发展道路。 建筑的形式美源自于结构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建筑的形式也发生巨大的变化,当一座新建筑穿着华丽的外衣展现在世人的面前,我们驻足、流连于建筑形式美给我的心灵的印记,世人对于建筑的评价往往局限于外在的形式美,当建筑师苦苦的求索寻找新的美学形式但仍然黔驴技穷时,我们的设计者应该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建筑的形式美源自于什么?我认为形式美的源泉是功能的需求、结构的技术。所以功能、技术与艺术作为建筑的三要素是辩证统一的,建筑象人体一样是作为一个系统而存在的,它是系统的整体的而非孤立的局部的。当下业者对于形式美的理解是由偏颇的,在这种设计思想的指导下,也必然会阻碍建筑的发展和进步。 建筑结构是指将建筑物自身及其在使用中所产生的荷载传递给地基的一种设施。古往今来人们就是在不断的利用新的材料创造着新的建筑形式。

1.原始社会的建筑 原始社会的住屋形式是巢居、穴居、以及在北美的印第安人的帐篷屋,是人类基本生活的需求。原始人使用木材生土当地的建筑材料建造窝棚。 2.奴隶社会的建筑 奴隶社会随着人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增强建筑的类型建筑的规模以及建筑的形式出现巨大的变化。在古代的埃及人们利用石材建造神庙和陵墓,建筑的结构形式是梁柱体系,古希腊同样继承埃及的梁柱体系,同时由于地域文化的发展演变希腊人将梁柱发展成具有美的形式,出现古典的三柱式,以及女像柱,两者的形式不同但结构的核心是一致的以石材作为基本材料的梁柱体系。由于石材本身的力学性能是抗压能力强于抗弯的能力。所以我们看到埃及、希腊的古建筑的柱距是如此的小,建筑空间也是狭小的。建筑作为单体强调的是外部空间或者建筑的内部狭小空间的神秘化。在希腊建筑往往是作为雕塑来处理的。在古罗马文化时期,随着领地的不断扩张各种文化的融合和碰撞罗马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新的结构形式拱券结构。罗马人利用混凝土这种新建筑材料创造一种新筒形拱形工交叉拱、十字拱解决了大跨度屋盖的结构形式,继而获得了连续的复合的建筑空间。建筑也就成为了真正的意义的建筑,正是在古罗马时代新型建筑材料的出现推动了新的结构形式的产生进而获得新的较大的人类活动的室内空间。就功能决定形式而然,以上的变化必然带来建筑形式的新的突破。我们在研究建筑历史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在罗马的建筑上仍然有希腊建筑的影子,罗马人在建筑形式上仍然沿用希腊的柱式,出现古罗马五柱式,罗马的柱式已经没有了希腊柱式结构上的意义,柱式已经成为了壁柱。成为一种装饰,同时由于罗马建筑的体量、建筑的层数的增大希腊的柱式又在罗马时期演变成券柱式、连续券、巨柱式等多种形式。从古罗马的建筑形式生成之初,它是在古希腊时代的建筑形式范围内发展,直到找到适合新技术的建筑形式的出现。我们常说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希腊和罗马

【施工】常见的基础形式介绍

常见的基础形式介绍 一、箱型基础适用范围:适用于软弱地基上的高层、重型或对不均匀沉降有严格要求的建筑物。箱型基础是由钢筋混凝土的底板、顶板、外墙和内隔墙组成的有一定高度的整体空间结构.与筏形基础相比,箱型基础有更大的抗弯刚度,只能产生大致均匀的沉降或整体倾斜,从而基本上消除了因地基变形而使建筑物开裂的可能性。箱型基础埋深较大,基础中空,从而使开挖卸去的部分土重抵偿了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因此,与一般实体基础相比,它能显著减小基底压力,降低基础沉降量。此外,还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二、独立基础简介及适用范围: 简介:当建筑物上部结构采用框架结构或单层排架结构承重时,基础常采用方行、圆柱形和多边形等形式的独立式基础,这类基础称为独立式基础.也称单独基础. 适用范围:一般适用于楼层较矮的多层框架结构房屋,地质情况好的话,部分高层也可以使用。 三、筏板基础的如何计算:精确分析:按温克尔理论,考虑荷载局部作用(柱子的柱底弯矩和集中力作用)阀板刚

度等因素进行内力分析。近似分析:当上部柱网规整底板刚度较大,将基础顶面所有荷载平均分摊至阀板基础作为基地反力(认为基础阀板刚度无限大不考虑柱底弯矩作用)进行内力分析。 四、条形基础简介及适用范围: 条形基础简介:是指基础长度远远大于宽度的一种基础形式。按上部结构分为墙下条形基础和柱下条形基础。基础的长度大于或等于10倍基础的宽度。条形基础的特点是,布置在一条轴线上且与两条以上轴线相交,有时也和独立基础相连,但截面尺寸与配筋不尽相同。另外横向配筋为主要受力钢筋,纵向配筋为次要受力钢筋或者是分布钢筋。主要受力钢筋布置在下面。 适用范围:无筋扩展基础适用于多层民用建筑和轻型厂房。无筋扩展基础的抗拉强度和抗剪强度较低,因此必须控制基础内的拉应力和剪应力。结构设计时可以通过控制材料强度等级和台阶宽高比(台阶的宽度与其高度之比)来确定基础的截面尺寸,而无需进行内力分析和截面强度计算。 五、井格式基础简介:当框架结构处于地基条件较差或上部荷载较大时,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性,防止柱子之间

建筑空间形式与建筑结构形式的关系

建筑空间形式与建筑结构形式的关系 发表时间:2020-03-30T03:34:03.724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23期作者:张国栋孙瑜[导读] 在设计过程中,应该考虑建筑结构和空间形式相互结合,共同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大连新华兴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华兴分公司 116011摘要:在现代建筑技术、空间造型艺术不断的发展出新,其发展趋势仍要同现代结构技术相适应,因此本文从建筑空间和结构形式两者在建筑发展历程中相互制约、推进方面进行讨论。对建筑设计中两者的矛盾、提出协调方法。 关键词:建筑;结构;空间形式 建筑设计是一个与人生活息息相关空间设计,满足人们不同生活使用功能要求,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构形式,结构形式又决定了建筑的外在的造型和空间形式,没有结构技术就不会出现空间艺术。严格讲建筑是一门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而并非相互独立,也就是说建筑结构和空间形式是建筑设计中重要的设计依据,也是建筑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设计过程中,应该考虑建筑结构和空间形式相互结合,共同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一、建筑结构与空间形式关系 1、空间造型与结构形式 在现代建筑空间中,凡是符合力学规律的结构形式,在空间形式上必然存在一定的内在谐统一规律及韵律感,在大空间设计中,更能突出稳重、对称、均衡等多种空间元素。所以说建筑结构的形式,是建筑空间设计从无到有的重要环节,建筑结构决定建筑空间造型形式的视觉效果。 2、空间形式指引建筑结构体系发展 从古至今,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进步,从最初满足生存到现在需要满足生活,势必要求空间功能进步发展,而功能的需要发展又受到了空间形式的制约,人们对空间功能的需求,就要求建筑结构的发展进步。虽然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但是总是在进步,一些新型材料的运用,又推进建筑结构形式的发展,最终取得一个满足人们需求的结果。历史上每一次新的结构体系出现,都会为空间形式提供新的方向。它不仅能满足人们对功能方面的要求,而且还促使着功能朝着更为复杂、更符合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3、建筑结构自身的特性美感 在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中,要充分利用结构自身的特性,来增强建筑艺术的空间表现力,强调结构的形式美方法有以下方面:1)韵律与节奏 将结构部件有序的排列、组合,将建筑结构作为空间的主体,不仅可以将结构简化、受力合理,有利于快速施工,并且还可以使空间形式具有变化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如大型艺术馆、展览馆设计的空间设计,通常采用大空间的设计方式,通过强调柱子的排列关系,大厅一般采用中庭的方式,将垂直空间与水平空间结合起来,使用重复构件元素,通过元素的有序排列组合,为大空间厅内增添空间的韵律感与节奏感。 2)均衡与稳定 对称与不对称的结构形式都必须保持均衡与稳定,这与建筑构图中的形式美规律是相同的。现代建筑体系中,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形体虽然简单,也没有过多的装饰,但在均衡、稳定的基础上通过对建筑物形体进行适当的处理,便也会有理想的建筑艺术效果。 结构的稳定性是建立在平衡的基础上。对称是平衡中比较简单的形式,而非对称的平衡要比较复杂些。 随着一些新型材料的出现,各种结构体系变化,如悬索结构、膜结构等,建筑外形的变化对建筑物表面产生不稳定视觉感觉,又可能创造出一种不稳定的美感。 3)连续性与渐变性 结构的连续性是指结构各构件之间连接的整体性,而构件形状之间的连续过度,又体现出渐变性。结构的连续性与渐变性又造成或加强结构体形的有规律的变化,结构构件自然的外露,其本身就是结构符号的装饰,从这方面我们可以看出,结构的连续性和渐变性既可以体现于整体系统,也可以在局部结构构件中体现。

建筑功能与建筑空间的关系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 课号: 113T02Z04 课程名称:房屋建筑学改卷教师: 学号: 084774525 姓名:得分: 建筑功能与建筑空间的关系 摘要:建筑的空间形式首选必须满足功能要求,但除此之外它还要满足人们审美方面的要求,再深入一步地分析,工程结构、技术、材料等也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建筑空间的形式。 关键词:建筑功能,建筑空间 建筑最原始的、本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建筑的空间性。  建筑空间是人们人为的为了满足人们生产或生活的需要,运用各种建筑要素与形式所构成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统称。建筑功能则体现于建筑的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三方面。在建筑中,功能一般表现为建筑的内容,而空间则体现为建筑的形式,因此功能与空间的关系可以用哲学上“内容与形式”的辨证统一原理来加以解释,一方面功能决定着空间的形式,另一方面,空间的形式又对功能具有反作用。 关于这一点人们对它的认识似乎越来越明确、越深刻。近年来国内外有许多建筑师都引用老子的话:“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1],这正表明:建筑,人们要用的,不是别的,而是它的空间。从这一点出发,有的人更进一步把建筑比作容器—一种容纳人的容器。所谓内容决定形式,表现在建筑中主要就是指:建筑功能,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空间形式。 那么,能不能说建筑的空间形式就是由建筑功能这一方面因素来决定的呢?也不能。诚然,建筑的空间形式首选必须满足功能要求,但除此之外它还要满足人们审美方面的要求,再深入一步地分析,工程结构、技术、材料等也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建筑空间的形式。因而,我们也不能武断地认为建筑的空间形式就是由功能这一方面因素所决定的。但是有一点必须给予充分地肯定:即建筑空间形式必须适合于功能要求。这种关系实际上表现为功能对于空间形式的一种制约性,或者简单地讲:就是功能对空间的规定性。 建筑功能对于建筑空间的规定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建筑结构的主要形式

建筑主要结构形式介绍 1、砖混结构 砖混结构是指建筑物中竖向承重结构的墙、柱等采用砖或者砌块砌筑,横向承重的梁、楼板、屋面板等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也就是说砖混结构是以小部分钢筋混凝土及大部分砖墙承重的结构。 特点:适合开间进深较小,房间面积小,多层(4-7层)或低层(1-3层)的建筑,对于承重墙体不能改动。 2、框架结构 架结构是指由梁和柱以刚接或者铰接相连接而成构成承重体系的结构,即由梁和柱组成框架共同抵抗适用过程中出现的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采用结构的房屋墙体不承重,仅起到围护和分隔作用,一般用预制的加气混凝土、膨胀珍珠岩、空心砖或多孔砖、浮石、蛭石、陶粒等轻质板材等材料砌筑或装配而成。 特点:可以建造较大的室内空间,房间分隔灵活,便于使用;工艺布置灵活性大,便于设备布置;抗震性能优越,具有较好的结构延性等优点。 使用:不宜超过10层的建筑。 3、剪力墙结构 剪力墙结构是用钢筋混凝土墙板来代替框架结构中的梁柱,能承担各类荷载引起的内力,并能有效控制结构的水平力,这种用钢筋混凝土墙板来承受竖向和水平力的结构称为剪力墙结构。

特点:剪力墙的主要作用是承担竖向荷载(重力)、抵抗水平荷载(风、地震等);剪力墙结构中墙与楼板组成受力体系,缺点是剪力墙不能拆除或破坏,不利于形成大空间,住户无法对室内布局自行改造。 4、框架——剪力墙结构 框架-剪力墙结构也称框剪结构,这种结构是在框架结构中布置一定数量的剪力墙,构成灵活自由的使用空间,满足不同建筑功能的要求,同样又有足够的剪力墙,有相当大的刚度。 特点:框剪结构的受力特点,是由框架和剪力墙结构两种不同的抗侧力结构组成的新的受力形式,所以它的框架不同于纯框架结构中的框架,剪力墙在框剪结构中也不同于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 5、筒体结构 筒体结构由框架-剪力墙结构与全剪力墙结构综合演变和发展而来。筒体结构是将剪力墙或密柱框架集中到房屋的内部和外围而形成的空间封闭式的筒体。其特点是剪力墙集中而获得较大的自由分割空间。 特点:主要抗侧力,四周的剪力墙围成竖向薄壁筒和柱框架组成竖向箱形截面的框筒,形成整体,整体作用抗荷,多用于写字楼建筑。 6、钢结构 钢结构工程是以钢材制作为主的结构,是主要的建筑结构类型之一。钢结构是现代建筑工程中较普通的结构形式之一。 特点:强度高、自重轻、刚度大,故用于建造大跨度和超高、超重型的建筑

建筑功能、空间、形态间的关系

建筑功能、空间、结构、形态之间的关系 摘要:合理的建筑功能可以充分的利用和划分空间,空间的合理利用必然会有好的结构,有合理的内部功能、空间和好的结构,好的形态就自然而然的生成了,反之亦然。 建筑的功能、空间、结构、形态之间有着无形和必然的联系,一幢好的建筑必然是功能、空间、结构、形态的结合体。功能分析是价值工程活动的核心,决定着价值工程活动的有效程度,因此功能是建筑的根本,也是建筑存在的根本条件。建筑的空间是人们在通过感官(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心理)综合感知的一种空间尺度感,空间往往给人带来的是感觉是最直接的。建筑结构是指在建筑物中,由建筑材料做成用来承受各种荷载或者作用,以起骨架作用的空间受力体系。建筑形态说简单点就是建筑的外形,是建筑本省具有的一种吸引人的态势。 功能作为建筑的根本决定了其不同的体量和建筑表现,进而影响到核心空间的组织模式。它作为日常生活、娱乐、休息、工作的场所决定了其空间的分化和组成形式,当然不同的建筑根据其不同的用途从而被划分为不同的空间形式,如办公楼必然主要以办公室以及大空间的会议室等,而家庭住宅则被划分为客厅、卧室、厨房等生活空间,面积一般不是很大。可以说是空间的利用、划分以及空间的大小和形状的确定很大程度上是由建筑的功能决定的,才造成了会议室的巨大庄严的空间和家庭浪漫和谐的空间的强烈对比。当然空间也能决定其功能,空间的特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的功能,可以说他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的,是相互决定的。功能不仅直接决定着建筑的结构,还通过着空间影响着建筑物的结构。而且结构对于一幢建筑物至关重要,决定着建筑物的稳定程度,甚至直接影响其能不能建造起来,功能和空间确定了其必须有的结构,框架结构、钢结构或其他。但结构同时也直接影响建筑的功能和空间,如果本身是一个危房,那还谈什么功能,有什么空间呢?现代的建筑师必须和结构工程师相配合才能最终地确定设计方案,因此正确地处理好功能、结构之间的关系显得非常重要。(选自《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建筑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建筑作为一门艺术必然有其完美的形态,不同功能,不同空间,不同结构的建筑物必然会有不同的形态,居民住宅和学校,大剧院和公厕,玻璃幕墙和普通框架结构的房子都有着不一样的形态,功能、空间和结构已经将建筑的形态定型。其中结构对一个建筑形态的影响是最大的,意大利现代著名建筑师奈维认为:“建筑是一个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美国现代著名建筑师赖特认为,建筑是用结构来表达思想的科学性的艺术。建筑的技术性是不言而喻的。所有美丽的建筑,是因为有结构这个坚实的骨架在支撑着建筑美丽的外表。形态也时刻影响并甚至决定其功能、空间和结构,一般我们通过其形态就可以看出其功能和空间。 建筑的功能、空间、结构以及建筑形态之间有着看似复杂实则很统一的联系,只有了解并把握好他们之间关系才能更好的设计出完美的建筑。 ”

建筑结构形式

建筑结构形式 一、以其承重结构所用的材料来划分 建筑物主要承重构件所使用的材料分类序号结构类型名称识别特征适用范围 1 、木结构主要承重构件所使用的材料为木材单层建筑 2 、混合结构承重材料为砖石,楼板、层顶为钢筋混凝土单层或多层建筑 3、钢筋混凝土结构主要承重构件所使用的材料为钢筋混凝土。适用于多层、高层、超高层建筑 4 、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主要承重构件材料国型钢和混凝土超高层建筑 5 、钢结构主要承重构件所使用的材料为型钢重型厂房、受动力作用的厂房、可移动或可拆卸的建筑、超高层建筑或高耸建筑 A、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指房屋的主要承重结构如柱、梁、板、楼梯、屋盖用钢筋混凝 土制作,墙用砖或其它材料填充。这种结构抗震性能好, 整体性强,抗腐蚀耐火能力强,经久耐用,并且房间的开 间、进深相对较大,空间分割较自由。目前,多、高层房 屋多采用这种结构。其缺点是工艺比较复杂,建筑造价较 高。 B、框架结构住宅指以钢筋混凝土浇捣成承重梁柱,再用预制的加气混凝土,膨胀珍珠岩、浮石、蛙石、陶粒等轻质板材隔墙分户装配而成的住宅。 C、砖混结构是指建筑物中竖向承重结构的墙、柱等采用砖或者砌块砌筑,横向承重的梁、楼板、屋面板等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也就是说砖混结构 是以小部分钢筋混凝土及大部分砖墙承重的结构。砖混结构住 宅中的“砖”,指的是一种统一尺寸的建筑材料。也有其它尺寸 的异型粘土砖,如空心砖等。“混”指的是由钢筋、冰泥、砂石、 水按一定比例配制的钢筋混凝土配件,包括楼板、过粱、楼梯、 阳台、挑檐,这些配件与砖作的承重墙相结合,可以称为砖混 结构式住宅。 特点:适合开间进深较小,房间面积小,多层(4-7层) 或低层(1-3层)的建筑,对于承重墙体不能改动。 砖混结构建筑的墙体的布置方式如下: 1、横墙承重。用平行于山墙的横墙来支承楼层。常用于平面布局有规律的住宅、宿舍、旅馆、办公楼等小开间的建筑。横墙兼作隔墙和承重墙之用,间距为3~4m。 2、纵墙承重。用檐墙和平行于檐墙的纵墙支承楼层,开间可以灵活布置,但建筑物刚度较差,立面不能开设大面积门窗。 3、纵横墙混合承重。部分用横墙、部分用纵墙支承楼层。多用于平面复杂、内部空间划分多样化的建筑。 4、砖墙和内框架混合承重。内部以梁柱代替墙承重,外围护墙兼起承重作用。这种布置方式可获得较大的内部空间,平面布局灵活,但建筑物的刚度不够。常用于空间较大的大厅。 5、底层为钢筋混凝土框架,上部为砖墙承重结构。常用于沿街底层为商店,或底层为公共活动的大空间,上面为住宅、办公用房或宿舍等等建筑。

建筑空间形式的几何学构成法则

建筑空间形式的几何学构成法则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艺术也随之发展,在建筑空间形式设计上,几何学空间开始在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想要掌握建筑空间形式的几何学构成,首先就必须要了解几何学的基本知识,进而才能掌握几何学空间知识在建筑空间设计上的运用。而几何学也不仅仅只是用来进行建筑空间设计的工具,它还是一门构建空间形式的系统学科。本文将通过对数学、几何与建筑空间等的阐述,给建筑师以几何、数学方面在建筑空间形式设计上的设计思路。 关键词:建筑空间形式几何学构成法则 一、几何学与空间1、几何学概念简析几何学首先是在数学领域中提出来的,几何是数学的一个部分,是“视”与“形”的结合,视觉思维为其主导,研究领域是空间关系。几何不同于生硬的数学公式,它大多数是通过图像来解决,显得更为生动形象,而显而易见的,多数人更喜欢的是几何数学而非代数数学。但是几何学上虽然 最经常运用到“直觉” ,却因为“视错觉现象”而离不开一定的逻辑思考。 几何学包括有射影几何、欧氏几何以及非欧几何等几个类别,它们同样具有一定的艺术气质,表现在它的创新本质方面,例如法国数学家庞加莱的《科学与假设》中提到的:“一种几何学不会比另一种更真,它只能是更为方便而已。”,几何学的不同类别

能够解决的问题也不一样。 2、几何学与空间几何是研究空间关系的,因此几何学与空间之 间的关系相当密切。关于某一具体事物的空间关系进行研究,那么这个事物就具有多个“几何性质” ,所以我们也可以这么认为,几何学就是对相对的“几何性质”进行研究的一项学科。关于“几何性质”,根据德国数学家菲利克斯?克莱因“对称性” 的原理,沈原的《整体系统:建筑空间形式的几何学构成法则》论文中这么概述它:“在某类给定的对称群的作用下(即某类变换操作或运动下)保持不变的性质;几何学研究的就是空间形体在一组特殊的运动下仍保持不变的那些性质。” 根据这段描述,几何学就从静态的概念转变为动态的了,几何学上空间与时间在概念上相当大部分地重合在一起。 现代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几何学也在持续发展中,“空间”问题在几何学上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比如说空间“高纬度”概念的发展,以及研究方向从“简单空间”向“复杂空间”的转变等。 几何学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它不仅仅被运用在数学以及科学 上,它的“复杂性”也被运用到现代建筑空间形式设 计上,这是几何学发展的黄金时代。 二、建筑与空间 1、建筑概念 建筑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科技、地理环境综合在一起,建筑师从不同的艺术眼光、理论角度出

大跨度建筑结构形式与建筑造型实例分析

建筑构造作业——大跨度建筑结构形式与建筑造型实例分析

大跨度建筑通常是指跨度在30m以上的建筑,我国现行钢结构规范则规定跨度60m以上结构为大跨度结构。主要用于民用建筑的影剧院、体育场馆、展览馆、大会堂、航空港以及其他大型公共建筑。在工业建筑中则主要用于飞机装配车间、飞机库和其他大跨度厂房。 大跨度建筑在古代罗马已经出现,如公元120到124年建成的罗马万神庙,成圆形平面,穹顶直径达43.5m,用天然混凝土浇筑而成,是罗马穹顶技术的光辉典范。

罗马万神庙 虽然大跨度建筑在古代罗马已经出现,但是大跨度建筑真正得到迅速发展还是在19世纪后半叶以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最近几十年中。 大跨建筑迅速发展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发展使建筑功能越来越复杂,需要建造高大的建筑空间来满足群众集会、举办大型的文艺体育表演、举办盛大的各种博览会等;另一方面则是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的出现,促进了大跨度建筑的进步。一是需要,二是可能,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19世纪后半叶以来,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建筑上的广泛应用,使大跨建筑有了很快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新品种的钢材和水泥在强度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各种轻质高强材料、新型化学材料、高效能防水材料、高效能绝热材料的出现为建造各种新型的大跨度结构和各种造型新颖的大跨度建筑创造了更有利的物质技术条件。 大跨度建筑常用结构形式;大跨度常用建筑结构根据结构形式,受力构件排列组合不同可分平面平面机构体系和空间结构体系两大类,共有八种。它们是: 平面结构体系有拱、刚架以及桁(héng)架。空间结构体系有网架、折板(薄壳)、悬索、膜结构以及混合结构。 拱是古代大跨度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由于拱成曲面形状,在外力作用下,拱内的弯矩可以降到最小限度,主要内力变为轴向压力,且应力分布均匀,能充分利用材料的强度,比同样跨度的梁结构断面小,故拱能跨越较大的空间。 但是拱结构在承受荷载后将产生横向推力,为了保持结构的稳定性,必须设置宽厚坚固的拱脚支座抵抗横推力。常见方式是在拱的两侧作两道厚墙来支承拱,墙厚随拱跨增大而加厚。很明显,这会使建筑的平面空间组合受到约束。 拱的内力主要是轴向压力,结构材料应选用抗压性能好的材料。古代建筑的拱主要采用砖石材料,近代建筑中,多采用钢筋混凝土拱,有的采用钢衍架拱,跨度可达百米以上。拱结构所形成的巨大空间常常用来建造商场、展览馆、体育馆、散装货仓等建筑。

西方建筑结构的发展史

2012-3-16 15:23|发布者: |查看: 490|评论: 0 摘要: 伴随着社会进步,建筑结构技术的创新推动了建筑形式的新的进程。本文通过聚焦于西方建筑结构形式和建筑形式,从建筑结构技术的进步推演到建筑形式的推陈出新,而建筑师的奇思妙想同时又促进了建筑结构技术的发展。 将 ... 伴随着社会进步,建筑结构技术的创新推动了建筑形式的新的进程。本文通过聚焦于西方建筑结构形式和建筑形式,从建筑结构技术的进步推演到建筑形式的推陈出新,而建筑师的奇思妙想同时又促进了建筑结构技术的发展。将建筑技术研究、设计、生产同新技术相结合起来是建筑形式的发展道路。 建筑的形式美源自于结构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建筑的形式也发生巨大的变化,当一座新建筑穿着华丽的外衣展现在世人的面前,我们驻足、流连于建筑形式美给我的心灵的印记,世人对于建筑的评价往往局限于外在的形式美,当建筑师苦苦的求索寻找新的美学形式但仍然黔驴技穷时,我们的设计者应该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建筑的形式美源自于什么?我认为形式美的源泉是功能的需求、结构的技术。所以功能、技术与艺术作为建筑的三要素是辩证统一的,建筑象人体一样是作为一个系统而存在的,它是系统的整体的而非孤立的局部的。当下业者对于形式美的理解是由偏颇的,在这种设计思想的指导下,也必然会阻碍建筑的发展和进步。 建筑结构是指将建筑物自身及其在使用中所产生的荷载传递给地基的一种设施。古往今来人们就是在不断的利用新的材料创造着新的建筑形式。 1.原始社会的建筑

原始社会的住屋形式是巢居、穴居、以及在北美的印第安人的帐篷屋,是人类基本生活的需求。原始人使用木材生土当地的建筑材料建造窝棚。 2.奴隶社会的建筑 奴隶社会随着人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增强建筑的类型建筑的规模以及建筑的形式出现巨大的变化。在古代的埃及人们利用石材建造神庙和陵墓,建筑的结构形式是梁柱体系,古希腊同样继承埃及的梁柱体系,同时由于地域文化的发展演变希腊人将梁柱发展成具有美的形式,出现古典的三柱式,以及女像柱,两者的形式不同但结构的核心是一致的以石材作为基本材料的梁柱体系。由于石材本身的力学性能是抗压能力强于抗弯的能力。所以我们看到埃及、希腊的古建筑的柱距是如此的小,建筑空间也是狭小的。建筑作为单体强调的是外部空间或者建筑的内部狭小空间的神秘化。在希腊建筑往往是作为雕塑来处理的。在古罗马文化时期,随着领地的不断扩张各种文化的融合和碰撞罗马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新的结构形式拱券结构。罗马人利用混凝土这种新建筑材料创造一种新筒形拱形工交叉拱、十字拱解决了大跨度屋盖的结构形式,继而获得了连续的复合的建筑空间。建筑也就成为了真正的意义的建筑,正是在古罗马时代新型建筑材料的出现推动了新的结构形式的产生进而获得新的较大的人类活动的室内空间。就功能决定形式而然,以上的变化必然带来建筑形式的新的突破。我们在研究建筑历史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在罗马的建筑上仍然有希腊建筑的影子,罗马人在建筑形式上仍然沿用希腊的柱式,出现古罗马五柱式,罗马的柱式已经没有了希腊柱式结构上的意义,柱式已经成为了壁柱。成为一种装饰,同时由于罗马建筑的体量、建筑的层数的增大希腊的柱式又在罗马时期演变成券柱式、连续券、巨柱式等多种形式。从古罗马的建筑形式生成之初,它是在古希腊时代的建筑形式范围内发展,直到找到适合新技术的建筑形式的出现。我们常说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希腊和罗马创造了古典建筑的文明开创欧洲建筑形式的先河。在继承与发展中结构技术的创新领先于建筑形式的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