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应该怎么正确的去教育孩子

家长应该怎么正确的去教育孩子

1、对孩子表达你无条件的爱

自孩子小时,即让孩子很清楚地了解到你是关心他的,是愿意接纳他的。

2、从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入手

比如“今天如何?”“学校好吗?”也别常用,“为什么?”因为

孩子会不自觉地想保护自己。学着用一些日常生活来勾引出话题。

比如,孩子有兴趣的电视节目或作业即是一个好开头。

3、主动分享自己的感受

当然,做父母的,不需要把心中的担心向孩子表明,去增加孩子担忧的心理负担,但有时不妨主动地与孩子分享自己的心情、感受,及对事情的看法,孩子当然也就比较容易向你诉说他的心情、感受

与看法了。

4、身体语言的重要

目光的接触、手拍一下孩子的肩膀,将上身略为前倾地听孩子讲话等,这些小动作,皆能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意愿。当然,也别心急,指望一坐下来,孩子就会滔滔不绝地开讲,但你可利用一些自

然的身体语言,让孩子知道,你已准备和他“聊”了。

5、不要取笑孩子的任何问题

不管孩子跟你说什么,千万别笑他。孩子的世界与想法是和大人们不同的,除非孩子自己也在笑,否则别去笑他。尤其当孩子很认

真地告诉你什么时,你轻蔑或不相信的态度,只会伤害孩子,而且

以后也不再跟你谈了。交谈中的幽默是好的,是沟通中的最好润滑剂,但要小心使用幽默,要看孩子能否了解幽默与取笑的不同。

1、如果你的子女是中游,和老师关系比较融洽。那么你就要重

点培养子女的学习作风,培养学习的认真程度。毛主席说过的话,“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一个学习中等,但是学习稳健的学生,往往在最后关头,能够冲出去,成为一匹黑马。这样的学生,最忌

讳家长一直让他赶超别人。同时这样的学生,往往还有些特长,也

要积极鼓励。一个有突出优势,其他方面都能达到中等的人,是最

有竞争力,最有前途的人才。

2、如果你的子女是中游,和老师关系一般,不是老师喜欢的学生。那你要认清这个残酷的现实,你的子女可能很有才,但却不是

当前教育体制的宠儿。在这个环境下面,他不可能名列前茅了。一

味地逼迫,会让他越来越差。和子女的关系也会越来越僵,会把自

己弄成了子女的对立面。对于这样的学生,家长要找出他适应的那

些方面,加以鼓励,冷处理那些不适应的地方。不能用批评的方法。处在鼓励下的学生,往往会逐渐往上走。

3、如果你的子女是下游,或者成绩名次象过山车一般不稳定。

这样的学生肯定不是学习努力的学生了。这样的学生千万不要给他

树立标杆,跟他说,谁谁谁怎么样,他是不可能一下子追上什么人的。要求他追,反而会加大他的挫折感。要把重点放在培养他平和

的心态上面,化解他的偏激观点,尽量找出他的特长,争取在一个

地方取得超过其他同学的突破。不要牢骚,不要埋怨,学习部分重

点掌握基础知识,稳定住成绩。如果请家教,也不要做难题,能够

把基础知识和作业题做好,就可以大加鼓励。

4、如果你的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已经名列前茅,那么你一定不要

在子女的学习上过多的下功夫。子女已经是坐上了顺风船。再用力,结果往往会欲速则不达,你需要做的是培养学生经受挫折的能力。

很多学习相当优秀的学生,经不起一场考试的失败。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学习再怎么好,也不见得场场必赢。我有一个大学的同学,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是一到考试的时候,右胳膊就不能动弹。

神经出现问题。究其原因,是一次考试考不好的后遗症。还有一个

需要注意的是,应该鼓励和学习中等的同学交流。很多家长希望自

己的子女和学习比自己好的同学来往,其实这是个误区,那些学习

中等的同学,往往在其他方面有长处。我们国家已经处在一个转型

期了。单纯靠学习成绩在社会上无法立足。也不能保证她或他将来的人生幸福。重点培养稳定随和的心态,避免高分低能,是最重要的。

1、四过分:过分的爱、过分的关照、过分的干涉、过分的严厉

过分的爱,已经使这一代不懂得什么叫做爱,什么是关心,什么是感谢。

过分的关照,使孩子失去了独立生存能力,能干的母亲培养出不能干的孩子。

郑板桥临死的时候,让儿子给他做馒头。并给儿子留下一句话: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父母不算是好汉。值得我们借鉴。

过分的干涉,使得孩子无所适从。

过分的严厉,使得孩子的人格扭曲。不知道我们是否说过类似这样的话:"你再踢球就打断你的腿!你真笨你怎么不如人家?人家考试能考前三名,你为什么不能?期末考不到前十名我就打断你的腿。反正你是我生的,打死了也没关系……"

这话是被自己亲生儿子打死的母亲,在临死前对儿子说的话。正是这些话才使得徐力,一个17岁的好学生,拿起榔头砸向了母亲。

2、亲子关系错位

有些家庭的亲子关系是主仆的关系、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警察和犯人的关系、经济合伙人的关系……甚至把孩子当成私有财产。

而比较适宜孩子成长的亲子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我以为,父母应该是孩子的:人生导师、知心朋友和充电器。

3、缺少童心

孩子为什么不与你说心理话?因为许多朋友用量大人的尺子量孩子,认为这也不对那也不对。你不理解他,他当然不会和你说心理话。想一想如果我们10岁或17岁,我们会怎么做?

当我给中学生讲完课,十二三岁的孩子在反馈表上写到:"屈老师,我以为这个世界上不会有人理解我们。"这样的话是不是该让我

们大人反省一下我们的所作所为了?家长到底应该怎样对待孩子?家

长的思维新区是什么?我以为,应该是孩子的心灵世界。

4、只问分数

家长最关心的是学习,是打多少分,我能理解。家长最头疼的就是孩子不爱学习。那么我们是不是要探讨一下:为什么孩子不爱学习?怎么样才能让孩子爱学习?答案很简单:因为学习有痛苦,所以

不爱学习。如果学习有快乐,就爱学习。所以我们要探讨的是:如

何使学习成为快乐的事情?

我一个朋友的小孩跟我说:我妈说上句我马上知道她要说的下句,整天就那么几句话:"你看人家孩子得了多少多少分,你看你,还不

赶快去学习,别看电视了,快去写作业。打那么点分还好意思要踢

足球?不行,告诉你,这个暑假那都不能去,在家给我乖乖的补课。"我都烦死了,她越说我越不爱学。

经常有家长朋友跟我说,我儿子太懒,不爱学习。问我怎么办?

我们看"懒"怎么写:心束负。心被束缚住了。我们要探讨的是如何

把他的心调动起来。也就是激发学习动力。学习动力来自于:信念、目标、兴趣、爱好、好奇心、被承认、被赞赏、成功的体验、责任

感等等。

所以希望家长当好充电器的角色。让孩子有学习动力,学习热情。

有些家长就问:充电器怎么当?怎么能调动学习积极性?许多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发现,大多数兴趣、爱好产生的原因是对某一事情

的成就感,而成就感的产生源于被肯定、被欣赏。我想问一问?大家

是不是经常用肯定和赞赏的口气对待孩子呢?

5、忽视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

有多大的胸怀做多大的事情。清华有一名高考状元,高三时,中午从来没有睡过午觉,他利用午睡时间作数学作业,为的是在下午

自习时,同学问他问题时,不必让同学等待。他不但节省了同学的

时间,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学习效率,并且锻炼了口才,扩展了解题思路。其实帮人等于帮自己。不但要培养孩子学习好,品德更要好。

现在的孩子不知道关心别人,自我中心,耐挫力差。这就是一点小事就会发生自杀或他杀的主要原因。

猜你喜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