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语义学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现代语义学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现代语义学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作者简介:束定芳(1962—

),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隐喻学,现代语义学收稿日期:1999112118

2000年第7期

总第135期

外语与外语教学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2000,№7Serial №135

现代语义学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束定芳

(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编辑部,上海 210083)

提 要:本文简要回顾了语义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准备阶段、词源学阶段、结构主义阶段和现代多元化阶段。作者

指出,现代语义学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多学科、跨学科、多层次、多视角。现代语义学词义层次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语言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影响,而在句子层次上的研究则受到了逻辑语义学的影响,因此,作者认为,认知语义学和形式语义学是现代语义学发展的两个重要方向。

关键词:语义学;词义;认知语义学;形式语义学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reviews the major stages of development in modern semantic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 features.Then the author focuses his discussion on som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re as of research in contemporary semantics ,which ,in the au 2thor ’s view ,are multi-disciplinary ,multi-level ,multi-perspective and cognitive in nature.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studies in contemporary lexical semantics and formal semantics are heavily tainted with cognitive and logical concepts and the situation will not be likely to change any time soon.

K ey words :semantics ,lexical meaning ,cognitive semantics ,formal semantics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0)07-0028-05

引言

语义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因为从古代开始,人们就对语言意义的本质发生了兴趣。例如古希腊哲学家们对“规约论”和“自然论”的争论,中国古代的“名”与“实”之争等等,都可以认为是对语言意义问题的最早关注。中国有着几千年传统的《小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对语言文字意义的研究。

英语中现代意义上的“semantics ”

(语义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语文学家Michel Breal 使用的。1894年,在美国语文学会的一次会议上,Breal 宣读了一篇题为“被呈现的意义:语义学中的一个要点”的论文,第一次使用了“semantics ”这个词。其实,英语中的“semantics ”来自于法语中的“seman 2tique ”,其意思是“语义的变化”。也就是说,当时的语义学研究的是意义的变化。1900年,Breal 出版了英文版的《语义学:意义科学研究》,对语义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做了系统的阐述。该书的法语原版出版于1897年。Palmer 在评价这本书时说过,“这是一本非常难得的好书,很可惜被人们忽视

了。”

(Palmer ,1976:Introduction )一、语义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根据语义学近100年来的发展过程和特点,我们可以把语义学研究概括为四个阶段:(一)准备阶段;(二)词源学阶段;(三)结构主义阶段;(四)多元化阶段。

语义学发展过程中的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时间跨度大约是1825年至1880年。19世纪末,两个重要的因素为语义学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一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兴起。历史比较语言学是现代意义上的语言学,有自己独立的理论目标、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二是浪漫主义诗人对词语的特别兴趣。为了诗歌创作和评论的需要,他们对各种词汇,如古词、生僻词、俚语、长词的特点以及它们的修辞功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这都对语义研究的兴起、发展和自主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当时在德国Halle 大学开设拉丁语文学的德国学者Christian Karl Reisig 曾提出过语法的三分说。他把语法研究的内容分为:符号学(semasiology )、词源学(tyemology )和句法学(syntax )。其中,符号学的目标就是研究语义变化及其

原理。

语义学发展的第二阶段为词源学阶段,时间跨度大约是从1880至1930年。这一阶段,语义学家对语义变化的类型、方式和原因发生浓厚的兴趣,并对此做了深入的探讨。1883年,Breal发表的一篇论文把语义学这一新学科的目标明确规定为研究意义的变化及其原因,并根据逻辑、语义学等标准对意义变化的方式和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类。该阶段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Arsene Darmester的L a V ie de mots etudiee dans leurs signications和Michel Breal的Essai de Se2 mantique。

20世纪的前30年间,语义学逐渐摆脱了传统修辞学中范畴概念的束缚,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文明史等邻近学科吸取营养,对语义变化过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一阶段最值得一提的成就是瑞典语文学家Gustaf Stern的《意义和意义变化———以英语为例》(Meaning and change of meaning:w ith special ref erence to the English language)。

第三阶段就是所谓的结构主义语义学阶段(1930—1962)。这一时期,Saussure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在语言学领域引起了一场影响不亚于哥白尼“日心说”的革命。我们知道Saussure的结构主义理论有两个重要的原则:1)语言研究应区分共时的研究和历时的研究;2)语言的共时状态是一种有组织的结构系统,其中的成分互相依赖,个体的意义取决于它与系统中其他个体的关系。这些结构主义的重要原理和方法被语义学家们应用到了意义变化的研究中。用结构主义方法研究意义变化的语言学家中杰出的代表是德国的Jost Trier。他通过对德语中有关“知识”词语的意义变化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语义场”(semantic field)理论。

与此同时,语言学的另一种结构主义思潮在北美诞生。Sapir,Bloomfield等人类语言学家为了研究印地安人的语言,形成了一套独立的结构主义语言分析方法。但由于Bloom2 field受到当时流行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对意义的理解采取了虚无主义的态度。把语言的意义与科学概念等同了起来。因而语言意义能否研究也成了一个悬念。Bloomfield 在其《语言》“意义”这一章节的开头这样写道:

我们把某一语言形式的意义定义为说话者说

出该语言形式的情景和它在听话者身上所引起的

反应。为了给某一语言中的每一个形式提供从科

学角度很精确的定义,我们应该对说话者世界的

所有事物都具备精确的科学知识。与此相比,人

类知识的实际范围是非常有限的。

因此,关于意义的陈述是语言研究中薄弱的一环。除非人类知识远远超越现在的水平,这一

状况将不可能有什么改观。

(Bloomfield,1933:139—140)

虽然如此,布龙菲尔德还是讨论了意义的任意性、多义现象、同义现象、意义变化等语义问题。这说明,这些常见的语义现象,任何普通语言学理论都不得不直接面对,做出合理的描述和分析。

1957年,乔姆斯基发表了《句法结构》,引起了语言学和哲学界的又一场革命。但在转换生成语法初期,他也把语义研究排斥在语言学研究的范围外。在该书的最后一章,作者认为,“几乎没有证据表明‘关于意义的直觉’在语言形式实际研究过程中有什么作用”(Chomsky,1957:94)。但这样一种极端的观点,不但遭致了许多语言学同行,包括乔姆斯基本人的学生和追随者的批评,而且也使得缺少语义层次的生成语法难以自圆其说。随着乔姆斯基生成语法理论的发展和不断修正,语义解释已成为该理论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

语义学发展的第四阶段可称为多元化阶段,主要指70年代以后至今的语义学研究。这一阶段是语义学研究全面发展并取得重要突破的阶段。下面我们专门论述。

二、现代语义学的主要特点

这一阶段的语义学研究呈现出这样几个显著的特点:多学科、跨学科、多维度和多层次。

11多学科

现代人文科学中许多学科对语言的关注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语言在语言学、哲学、心理学的地位自不待言。近一二十年中曾引起广泛关注的符号学、阐释学、现象学等都对语言意义问题有特别的兴趣,其代表作里面有相当的篇幅讨论语言的本体论等问题。近年来,随着电脑、网络和其他高科技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机器翻译、人机对话等对语言学理论成果的需求远远超出了语言学家力所能及的范围,因此许多大型跨国公司甚至建立了自己的语言实验室或语言研究所,从实际需求的角度建立了自己的语言理论框架和分析手段,他们在这方面的胆识和所取得的成果确实令语言学家汗颜。

本世纪初兴起并逐渐形成现代哲学主流的英美语言哲学对语言意义的研究也形成了现代语义研究的一道特别的风景线。曾经有人描述过几十年前语言哲学和语言学的关系:语言哲学家讨论语言问题,可以完全不理会语言学家说了些什么,但语言学家们讨论语言学问题,却不得不先看看语言哲学家们对此发表了什么看法。这种说法虽然不一定准确,但从一个侧面说明本世纪初以来,语言哲学对语言学研究,尤其是对语义学的研究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我们知道,哲学最初主要是对本体论的研究,即试图回答世界是什么这个基本命题。这个时期,哲学家们研究的问题包括万物存在的根源、基础、本质和规律等问题。他们认为,只有弄清楚了什么是“存在”或“存在本身”,才有可能研究或说明具体存在的事物和事物的具体性质。哲学的第一次转向是从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向,即从研究世界是什么转而研究人类是如何认识世界的。笛卡儿之后的的近代哲学

家们开始把认识论问题作为研究的中心。他们提出,在回答本体论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弄清楚认识的来源、可能的条件以及认识能力的功能和限度。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又从对认识论的关注转而研究语言在人类认知世界过程中的作用。从此,语言哲学不再直接研究“存在是什么”,“知识是什么”这类问题,而是研究诸如“语言的意义是什么”,“我们说的什么”,“如何使用语言”等问题。Russell,Frege,Strawson,Car2 nap,Quine,Grice,Austin,Searle等语言哲学家对语言问题的研究不但在哲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而且对现代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哲学家对语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意义上,但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1997年由Peter Ludlow编辑、MIT出版社出版的Readings in the Philosophy of L anguage一书中收录了以下六大方面的文章:a1语言与意义,b1逻辑式和语法形式,c1限定和非限定摹状词,d1名称,e1指示词,f1态度报告。

其中收录了著名语言哲学家Frege,Wittgenstein, Quine,Carnap,Grice,Davidson和语言学家Lepore,Dum2 met,Higginbotham,Larson&Segal等人的共42篇经典论文。

在该书的前言里,Ludlow指出,正如哲学孕育并分娩出物理、生物学和认知心理学并使这些学科成为成熟的自然科学一样,语言哲学也已经到了可以将其中的一些理论转化为语言理论的地步。许多语言哲学中的中心问题正逐渐成为语言学领域的重要课题。Ludlow把这一过程称为“归化”(naturalization)。对语言学家在意义上的新的研究,哲学家们感兴趣的是:(1)这样的研究如何解决语言哲学中的核心问题?(2)目前的研究在多大程度上是从经验性的角度来处理这些问题的?(3)经验性研究多大程度上可以提供用原来的方法无法获得的对这些问题的理解?(Ludlow,1997: xiv)

21跨学科

现代语言学中一个引人注目的发展是在语言研究中引进了数学的方法以及语义学研究与计算语言学的联姻。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荷兰,由于“信息论”研究传统的影响,数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计算机专家和部分语言学家近几十年来一直在密切合作,共同研究语义和其他语言问题。他们80年代末在阿姆斯特丹大学所成立的ITL I(Institute for language,logic and information)后来导致了1990年欧洲逻辑、语言和信息基金会的成立。该基金会不但主办了一份《逻辑、语言和信息》学术刊物,而且每年夏天举办包括形式语义学在内的暑期语言理论讲习班。在欧美语言学界有相当的影响。

31多维度

现代语义学的另一个最大的特点是研究的多维度。这有两个含义,一是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种语义现象进行阐述,二是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和描述语义现象,揭示原来不为人们所知晓的事实。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认知语言学就是从语言与人类思维的相互作用方面来研究语言的很好尝试。Ungerer&Schmid(1996)所著的A n introduc2 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一书中讨论了以下的一些与语言相关的问题:a1原型与范畴,b1范畴层次,c1概念隐喻和换喻,d1词格与背景,e1框架与注意等等。

41多层次

如果说传统的语义学研究主要局限在词汇意义的研究上的话,现代语义学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对语言意义的多层次考察。从语言结构层次来看,现代语义学家对语言意义的关注不仅从词汇扩展到了句子层次,而且从句子层次扩展到了话语层次;从方法论来讲,不但关注静态的词义描写,还关注组合关系中语法、语用因素的影响。

我们从Shalom Lappin1996年编辑出版的The Hand2 book of Contem porary Semantics(《现代语义学手册》)中的主要内容中对现代语言学涉及的范围和层次便可见一斑:a.语言学中形式语义学,b1普通量词理论,c1句法与语义学接口,d1照应、话语与情态,e1焦点、预设和否定,f1时态,g1疑问句,h1复数,j1计算机语义学,k1词汇语义学,l1语义学与相关学科:逻辑与认知。

三、现代语义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与发展趋势

下面我们从具体的语义学研究分支来看看现代语义学研究所关心的重要话题和研究重点:

11词汇语义学

我们前面提到,传统的词汇语义学实际上是一种词源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意义的变化和变化的原因等等。结构主义阶段的词汇语义学主要研究意义的分解(即义素分析, componential analysis)和意义的结构关系,特别是意义的聚合关系(如同义词,反义词,同音词,语义场等)和组合关系(搭配、选择限制)。

现代词汇语义学除了继续关注以上传统的研究课题外,尤其重视词汇意义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词汇意义与人类认知(如范畴、原型、指称等)、词汇与句法的对接等等。在对词汇与句法接口的研究方面,Jackendoff近年来的成果颇引人注目。Jackendoff是美国Brandeis大学语言学教授。在过去的20多年时间里,Jackendoff致力于句法、语义和语言与其他认知科学之间关系方面的研究。他1997年出版了The A r2 chitecture of the human mind,展示了他对语言的认知基础的最新成果。该书针对目前语言理论构建过程中的许多错误假设,将语言能力置于更为广阔的大脑表征理论背景中,将语法与处理过程结合起来并最终建立了一个产生多种互相制约结构的体系,置于称为“表征模块”(representational modularity)的模块假设理论之中。

我们知道,词汇是集语音、句法和概念于一身的特殊的

语言单位。生成语法和形式语义学原来都把句子的逻辑式(logical form)作为语音接口层次和概念(语义)接口层次,但Jackendoff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指出,词项在音系学和语义学中互相区别,但在句法中却并非如此。句法只看到句法特征,因此像dog,cat,gorrilla等之间没有区别。但是,某一词在语音和语义上是cat而非dog这一信息必须通过SS—CS(句法结构—概念结构)和CS(概念结构)接口得到传达,否则人们无法传达所要说的意思。如果这两个接口涉及的是同一个句法层次,即PIL=CIL(语音接口层次=概念接口层次),那事情就很简单。也就有可能同时检查三种表达方式的词汇对应。

Jackendoff提出了三条理由来证明PIL=CIL:第一,语言中有一部分词项没有句法结构。其中一些只有语音形式,如fiddle-de-dee,tra-la-la,ink-a-dink-doo等,还有一些既有语音形式也有语义(或语用意义),如ouch,hellow,wow,yippee, dammit等。有的句法学家认为它们不是语言的一部分。但它们完全符合语音规则,也有一定的意义,它们确实在句法之外,但不在语言之外。第二,在单语阶段,说话者并不建构句法结构,句法的习得并不完全改变儿童原来所拥有的形式—意义对应,而只是在其之上增加一些新的制约和可能性。第三,概念结构中的话题和焦点常通过语音上的重音和语调作为标志,并没有特别的句法意义。如果PIL与CIL不同,那么(1)话题和焦点要么通过句法上的inert dummy markers 来寻找;(2)要么通过另外一个完全与句法结构无关的接口。然而,像主题化、分裂句等句法结构也对话题和焦点进行标志,它们仍然需要冗余的重音和语调,这说明话题和焦点的句法应该与语音和语义发生关系。鉴于此,语音接口必须在句法规则已经完成格和数结尾等变化的层次上,而且所有的移动也必须已经完成,这样词项的线性顺序才能确定,因此,PIL必须在S以下的结构。

21句子语义学研究

对句子意义的研究是现代语义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取得突破最多的领域。对句义研究影响最大的理论是形式语义学、言语行为理论和含义理论。在某种意义上,形式语义学已经成了理论语义学的别称。而后两者则成了现代语用学的中心话题。

(1)形式语义学

形式语义学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对形式语言的意义的研究,另一种是运用这种方法对自然语言意义的研究。现在这一术语主要指后者。

形式语义学的诞生有两个源头。一是Katz和Fodor的生成语义学,二是Montague语义学。形式语义学的诞生与Richard Montague有着密切的联系。当时,语义研究领域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其中的原因之一是研究对象的选择。有人关心的是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有人关心的是语言和交际的关系,另外一些人关心的是语言和真理的问题,还有一些人关心的是语言结构本身。这些人对语义有着不同的理解,所关心的也是不同的语义问题。因此,早期的生成语言学家关心的是语义特征,他们应用音位学中的方法来研究心理学和结构人类学意义上的词汇意义。

50和60年代,哲学和逻辑学对语言学的影响还十分有限。许多语言学家对逻辑学略知一二,所以他们将逻辑学的部分内容引进语义描述中。以后,语言学界对语言哲学方面的一些研究成果也有了一定的了解。60年代末,70年代初,生成语言学家开始认真思考有关“逻辑式”(logical form)与语法关系的问题。

到了70年代中期,在美国、荷兰、德国、新西兰等,语义学的研究,尤其是形式语义学的研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美国许多开设语言学研究生课程的大学都开设《形式语义学》这门课程。而且,这类课程往往是语言学和哲学专业学生共同选修的课程,部分讲授这门课程的教授同时具有语言学系和哲学系任课的资格,如Barbara Partee,Richmond Thomason和Barbara Abbott等。还有几份国际性的刊物,专门发表语义学方面的论文,如《语言学和哲学》(1977年创刊)、《语义学杂志》(1984年创刊)和《自然语言语义学》(1993年创刊)等。美国还每年举办有相当影响的“语义学和语言理论”(SAL T)研讨会。

(2)言语行为理论

在句子层次上对语义的研究还有“言语行为理论”和“含义理论”等。这两个话题都是当代语用学中的中心议题。语用学说到底也是对意义的研究,但是是在语境中研究意义,即研究使用中的语言意义。

言语行为理论最早是由英国哲学家Austin提出的。美国哲学家Searle在Austin理论基础上发展和完善了言语行为理论。

我们知道,逻辑语义学家一直把句子的真值条件看作是句子的意义。句子的作用主要是用来描写。但是,Austin发现,语言使用中其实有许多句子不是用来描述的,而是用来完成某种行为的。它们没有真与假之分,只有合适不合适,有效还是无效之区别。后来,Austin进一步认为,语言行为是行为的一部分。说话就是完成一个行为。而且在一个言语行为中还可具体分出三种次行为:言之行(locutionary),言之力(illocutionary)和言之果(oerlocutionary)。

Searle后来在Austin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indirect speech act theory)。

在现代语言意义研究中,言语行为理论是一种很有影响的有关语言使用理论,其理论基础和假设对相关学科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含义理论

与言语行为理论一样,含义理论也是对句子意义研究的一种补充。英国哲学家Grice提出,句子所表达的意义除了字面意义外,还有隐含的意义。含义可分规约含义和非规约

含义两类。规约含义主要是由某些特定的词所引起的,如:

(1)He is an Englishman,and therefore he is brave.

这个句子隐含着Being an Englishman means being brave这样一种含义,而这一含义主要是因为therefore这个词所引起的。

非规约含义中包括会话含义和非会话含义。其中会话含义受到了Grice和他以后的语言学家们的特别关注。所谓会话含义,就是人们由于不遵守会话原则而产生的一种话语意义。合作原则由四个准则:质准则、量准则、相关准则和方式准则组成,违反其中任何一条准则就可能导致会话含义的产生。如:

(2)a.Can you come for dinner tonight?

b.I have an exam tomorrow.

按合作原则,b应该正面回答a问题,说yes或no,但他却选择了违反合作原则中的相关准则,由此产生了会话含义。Grice为区分和辨别各种含义制定了标准,也引起了后来的研究者们的热烈讨论。Grice最初研究会话含义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日常语言中,句子的意义并不像有些哲学家和逻辑学家所说的等于它们的真值条件。因为逻辑语言中的连接词与日常话语中的连接词并不完全对等。它们会产生含义,而且这种含义有可能影响到句子的真值。例如:

(3)a.He missed the train and he was late.

b.He was late and he missed the train.

按照逻辑语义学,a和b的真值相同,两个复合命题的意义完全一样,但实际上这两个句子却表达了完全不同的事件,因为英语中的and不但起连接命题的作用,而且还含有“时间顺序”或“原因”等隐含的意义。

Grice会话含义的后来的发展包括Sperber&Wilson提出的“相关理论”(Relevance Theory)和Lawrence Horn等人提出的“Horn Scale”,也称“Neo-Gricean Theory”等理论。

31话语意义研究

现代语义学还将研究的领域开辟到了句子以上的层次,开始对话语意义的研究。研究的重点包括:(1)话语的标准, (2)话语的衔接,(3)话语的连贯。

一般认为,话语之为话语,必须形式上衔接,意义上连贯。衔接主要是指语言形式的联系,而连贯主要是指句子间语言意义上的联系。衔接不一定会导致连贯,如:

(4)因为我病了,所以我去上班。

但话语必须连贯才能被真正称为话语。

除衔接和连贯以外,话语意义的研究还包括其他许多方面,如照应等。这些都是现代语义学在句子以上层次的结构意义方面的特别受到重视的研究领域。

结束语

本文简要讨论了现代语义学的发展过程、主要特点和一些重要的研究领域。语义的研究在现代语言学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意义和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内对某些语义现象的具体研究有一定的传统,但对语义学作为一门关键学科还缺乏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对某些具体的语义现象的研究还停留在一般的描述和就事论事的层次,缺乏从宏观的哲学和认知层次或角度对语义现象进行整体把握和研究的气度和能力。这种情况已经到了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和彻底改变的时候了。

参考文献:

[1]Abbott,B.Formal semantics:a f ormal approach to meani ng.

《外国语》第1期,1999。

[2]Austin,J.L.How to do thi ngs with word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5.

[3]Bach,E.Inf ormal Lect ures on Formal Semantics.State Univer2

sity of New Y ork Press.1989.

[4Bloomfield.L.L anguage.Holt,Rinehart&Winston.1933.

[5]Cann,R.Formal Semantics:A n Int roduction.CU P.1993.

[6]Carroll,J.B.(ed.)L anguage,thought and reality:Selected

W riti ngs of Benjami n Lee W horf.The MIT Press.1993.

[7]Cassirer,E.L anguage and myth.Dover Publishing Inc.1946.

[8]Chierchia,G.&McConnell-G inet,S.Meani ng and Gram mar:

A n Int roduction to Semantics.The MIT Press.1992.

[9]Chomsky,N.S yntactic St ruct ures.The Hague.1957.

[10]Clark,https://www.360docs.net/doc/3011671840.html,i ng language.CU P.1996.

[11]Cook,V.&Newson,M.Chomskyπs U niversal Gram mar.

Blackwell.1996.

[12]Davis,S.(ed.)Pragmatics:a reader.OU P.1991.

[13]Devitt,M.&Sterelny K.L anguage and Reality:A n Int roduc2

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L anguage.The MIT Press.1995.

[14]G oatly,A.The L anguage of Metaphor.Routledge.1997.

[15]Grice,P.St udies i n the W ay of Word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9.

[16]Hester,M.The meani ng poetic metaphor.Mouton&Co.1967.

[17]Lappin,S.(ed.)The handbook of Contem porary Semantic Theo2

ry.Blackwell.1996.

[18]Larson,R.&Segal,G.Know ledge of Meani ng.The MIT

Press.1995.

[19]Leech,G.Semantics.Penguin.1974.

[20]Ludlow,P.(ed.)Readi ngs i n the Philosophy of L anguage.The

MIT Press.1997.

[21]Lyons,J.Semantics.CU P.1977.

[22].L i nguistic Semantics.CU P.1995.

[23]Jackendoff,R.The architect ure of the human mi nd.The MIT

Press.1997.

[24]Palmer,F.Semantics:A new Outli ne.CU P.1976.

[25]Ungerer,F.&Schmid,H.A n i nt 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 nguis2

tics.Longman.1996.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2018-01-09 10:16 来源:欧柯奇技术 一、现代农业内涵定义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和历史的概念,它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 (1)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可概括为: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 (2)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二、主要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状况 1、美国 美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高,是世界上唯一的人均粮食年产量超过1吨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农业是美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美国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家庭农场,目前美国拥有204万个农场,每年创造的农业产值3000多亿美元,

其中10%由400个大农场贡献,40%由中等规模的3.5万个农场贡献,其余由200万个农场贡献。 2、日本 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占有量小,农业发展面临较多障碍与限制。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发展迅速,现代化水平非常高,有多项农业指标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日本的水稻、豆类、饲用玉米、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的品质很高;日本的食品与水产品大量出口,其上市公司的市值占据日本总制造业的10%,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部门。3、荷兰 荷兰人均农业用地仅2亩,地少人多。但荷兰农业坚持集约化、外向型发展道路,农产品出口率达70%,居世界首位;出口额占全球市场的9%,居世界前列。花卉出口占世界市场的6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花卉王国”;蔬菜、乳制品和猪肉出口名列世界前茅。 4、以色列 以色列耕地少,自然条件恶劣,农业从业人员仅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4%,但依赖滴灌技术等高科技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农业奇迹。农产品不仅能自给,水果、蔬菜和花卉还出口到欧美市场,被称为“欧洲的菜篮子”。 5、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农业发展水平和生产效率非常高,属于世界先进水平,其人均农业生产总值排名第一。澳大利亚农业属于外向型经济,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农产品出口收入平均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60%以上。 三、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空间展示设计

《空间展示设计》教案 任课教师:李茜 课题:《展示设计》 班级:09视觉本1 教具:多媒体 教学目标:⑴了解展示设计的历史和发展,理解展示设计的概念 ⑵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展示设计这门课程 ⑶能够独立完成小型展示设计方案 教学内容:展示设计的基本概念、以及我国展示设计的历史与发展,学习独立完成小型展示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展示设计的设计方法 教学难点:现代展示设计的发展趋势 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导入: 1、导语: 同学们,你们知道“广交会”吗?2006年秋季“广交会”上成交额为289.3亿元。从1957年起,在广州举行春秋两届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是我国目前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到会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让我们一同来领会展示设计的魅力吧! 2、导入正课: 什么是展示设计呢?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展示的概念,展示设计的概念。 一展示设计的基本概念 1 展示:英文display,表示展现之类的状态行为。展、既展览。将物品陈列出来供人们观看。“示”有演示、示范以及明示、暗示的含义,既有静态、又

有动态的含义。 2 展示设计:是以招引,传达和沟通为主要机能,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形象宣传的空间设计。 3.展示设计概念分析: 展示设计(是综合的设计艺术) 从空间上,既具备建筑空间的艺术风格,又具备象征和表现主义的雕塑精神。 从平面上,每个展示面充分显示了视觉传达的魅力。 从造型和功能上,展柜、展架、展台是精致的产品。 从气氛上,又像迷人的舞台。 要求设计师必须是一个掌握和熟识各种技术和材料的专家,能围绕自己展示的目标调动各种艺术的,科学的,技术的手段,创造最佳的展示空间。 4.展示设计的三个元素:主办者、展品、观众。 二.展式设计的历史与发展 1.远古时期: 图腾崇拜,树碑立柱,祭祀鬼神活动。原始的意识传达形式。 2.中世纪初期: 商品交易的集市贸易形成,地摊式形成了最初的商品展示和展销会的雏形。 3.封建社会初期: (1)封建教义和民众的宗教艺术,庙宇神殿,教堂和石窟造像等。 (2)地主贵族的收藏珍品古玩、书籍等为主要目的的展示活动。出现了专业博物馆、官邸、私宅博古架。 三.我国展示的历史与发展 1.东汉市集画像砖记载:实物陈列、口头叫卖; 南宋杭州城里,挂名人画或实物模型(挂羊头、羊皮等); 北宋汴京(今开封),张泽端的《清明上河图》:显示有店面招牌。 2.十九世纪中期: 路牌广告、霓虹灯广告、街车广告、报纸杂志广告、印刷品广告,在上海、

现代建筑设计方法和发展趋势探讨

现代建筑设计方法和发展趋势探讨 发表时间:2018-12-07T10:49:45.857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25期作者:何明 [导读] 是运用建筑设计人员专业能力和思维能力对建筑进行科学设计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也更加的多元化,对于现代建筑空间的要求也不断增多。基于此,现代化的建筑设计逐渐趋向于完善,从传统的设计方式发生了多元化的转变。本文分析了当前现代建筑设计方法及发展趋势。 何明 320401198xxxx13716 江苏常州 213000 摘要:建筑设计是建筑规划和建筑施工之间的重要工作,是运用建筑设计人员专业能力和思维能力对建筑进行科学设计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也更加的多元化,对于现代建筑空间的要求也不断增多。基于此,现代化的建筑设计逐渐趋向于完善,从传统的设计方式发生了多元化的转变。本文分析了当前现代建筑设计方法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现代建筑;设计方法;趋势;节能 引言:建筑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在不同的工作阶段,无论是前期的建设规划,构思方案,或设计方案和技术深化的阶段,始终渗透着合理性的理念。在对现代建筑进行设计时,理应充分考虑到建筑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利用建筑设计方式实现对空间的合理分配、建筑功能的合理构建,为广大群众创造出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居住环境。 1、现代建筑设计内涵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的日常,也是在生存的基本条件。而建筑是人类在发展的历程中最基础的生存环境,逐渐完善建筑空间的内容能更好地帮助人们提升幸福感。另外,人们生活中的主要活动空间都是在建筑设施中完成的。因此,在建筑的设计上要结合实际考虑人们在心理以及精神方面的需求,以此来提升生活的乐趣。随着建筑设计工作量的逐年增加,大部分的设计人员存在重经济利益而忽视设计质量的问题,建筑设计方案缺乏创新和可行性。建筑设计包括许多技术,如:建筑物理、材料、构造、结构、设备以及施工技术等,是建造房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注意科学合理地选择建材,进行设计时不要随心所欲,而是要根据有关规范以及标准进行,而且在进行设计时要考虑全面,如:物理要求、施工技术以及建筑设备,确保精确到位。建筑设计工作中做到结合实际是基本的要求,坚持建筑设计的合理性是设计工作得以进行的前提,因此,应该在建筑设计工作中完整、全面、系统地坚持合理性原则。通过对当前现代建筑设计过程中主要需要考虑的问题进行了相应的分析以及探究,可以看出现代建筑设计需要格外重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重视建筑物的形象以及艺术感,进而有效的提升建筑物的质量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应当满足建筑物功能要求;第二、技术措施要合理;第三、经济效果要理想;第四、应当满足建筑美观要求;作为建筑作品的开发或是设计者,应当加强注重对建筑实体功能造型的处理,继而保证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现代建筑设计方法 2.1重视建筑艺术功能 建筑设计中的艺术性要求也是设计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它主要包括了对建筑内部与外部以及各层次、各环节中的设计,使建筑在施工后可以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另外,建筑设计中,还要考虑到外部设计对突出建筑物的特点以及对居住者心理的影响。在进行现代化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平面功能设计方式,建筑物的设计阶段,合理的利用平面功能分析法能够有效的将建筑物的功能进行调整和优化。建筑物设计还需要重视建筑的外部形象以及艺术感,建筑物的艺术感往往能够有效的提升居住者的舒适度。充分发挥符号对建筑物的装饰和象征作用,让建筑物成为一个独一无二和具有特殊文化特色的标志,是符号的意义。 2.2资源合理分配 建筑设计就是对城市空间资源、土地资源的有效整合,是城市集约化发展的有力保障,在建筑设计中应该注重城市发展的环境危机和资源困境,要结合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化开发的实际,将合理性原则体现在建筑设计的资源整合中,通过建筑设计平衡各方面利益,做到对发展的有效保障。结构和空间在建筑物内部往往相辅相成、相互影响,要想真正的保证建筑设计的质量,确保建筑设计符合一定的要求等,就需要合理的控制好建筑物内部的结构以及空间的关系,合理的分配建筑结构,选择恰当的结构形式,进而实现对建筑空间的合理分配。实现建筑方案设计和城市土地,空间等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互相协调,相互组织,积极配合城市车辆以及人流,从一定程度上说,高质量的建筑设计可以有效缓解交通压力。设计中应结合相关技术的进步,提高能源的集约化利用程度,积极结合自然气候条件,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资源,以减少空调、照明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 2.3设计方法与技术的结合 随着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的深入,各行各业都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建筑设计需要基于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借助自然因素来装饰和点缀建筑外部形象,进而有效的体现出建筑物的自然美,将建筑的功能进行系统的协调。舒适、健康、高效和美观是住宅建筑的基本特点,这类特点的实现需保证设计环节遵循因地制宜思想、整体设计思想、以人为本思想,其中整体设计思想指的是综合结合气候、当地文化、经济等因素开展设计。同时,注重建筑与艺术的结合,结合制定的主题,进行艺术的创造,做到建筑、艺术、文化、景观的完美结合。应极力避免只注重某一个片面因素而忽略统筹整体所产生的设计缺陷。建筑设计应当立足于施工环节,应当重视起可实施性以及可操作性,在保证施工的要求之下在进行相应的调整以及优化。总之,在现代化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得考虑到现代技术的利用,平面技术发挥对建筑功能的分配和调整,空间结构技术发挥对空间以及结构的有效调度,保证现代建筑设计的有效性。 3、现代建筑设计发展趋势 3.2建筑节能化设计 现代建筑中出现了更多的新型建筑设备以及更具备现今时代发展需求的高新技术,在提高建筑效果的同时增加了节能环保的难度。因此,在进行现代建筑空间设计时,要将节能意识融入到原有的基础设计中。在具体的住宅建筑设计中,围绕防晒墙与架空屋顶、遮阳板、窗户玻璃、自然通风开展的设计均可较好满足住宅建筑的节能诉求,而这些设计往往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建筑的美观性。例如,在夏热冬暖地区的住宅建筑设计中,遮阳板的应用能够有效降低夏季建筑内部所受辐射,结合计算机实现遮阳板的智能控制,即可较大程度降低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及其发展趋势_王世敬

!加工制造#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王世敬温筠X (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工程学院) 摘要简述了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历程,国内外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及最新成就与进展,我国在发展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情况、差距及动向。在大量研究分析的基础上,预测了21世纪机械制造技术的3个发展方向:(1)全球化,其技术基础是网络化、标准化和集成化;(2)虚拟化,即设计过程中的拟实技术和制造过程中的虚拟技术;(3)绿色化,即通过绿色生产过程(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设备、绿色工艺、绿色包装、绿色管理)生产出产品,使用完后经绿色处理后加以回收利用。 关键词机械制造现状发展趋势 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历程 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基础产业,而机械制造技术的不断创新则是机械工业发展的技术基础和动力。 机械制造业发展至今,按其生产方式的变化可划分为: (1)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手工制作及早期的工业生产均属于这种方式。 (2)设备密集型生产方式。这是一种随着运输机械、施工机械和机床等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出现而产生的生产方式。汽车、拖拉机、轴承等大批量生产中的刚性生产流水线均属于这种生产方式。 (3)信息密集型生产方式。从20世纪初期开始出现了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新型机电一体化加工设备。它实现了人与机器设备之间的信息交流,机器设备可通过获得的信息,快速、准确地实现加工,继而产生了使用这些典型设备的生产方式。 (4)知识密集型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是制造理念的飞跃,把单向的产品制造链组成为有机的制造系统,其中的物流系统、信息流系统、能量流系统等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协调。这种制造系统不单能与人进行信息交流,而且本身具有专家系统、数据库等必要的解决问题的知识,使其能在获取较少信息的情况下完成加工要求。柔性制造系统(FM 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 S)是这种生产方式的典型代表。 (5)智能密集型生产方式。这是目前正在研究和实施的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它试图使用制造系统本身具有的人工智能,并引入了新的制造哲理和组织形式。因此,这种制造技术能够快速响应市场的变化,超前地开发产品,实现多品种产品的全过程管理。这种制造技术的实施,将使人们梦寐以求的/无图纸加工0、/无人化加工0、/无害化加工0成为可能。目前正在研究的智能制造系统(IMS)、智能型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I-CIMS)、敏捷制造等就属于这种生产方式。 现代制造技术的涵义相当广泛。一般认为,现代制造技术是以传统制造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交叉融合的结果,是一个集机械、电子、信息、材料与管理技术于一体的新型交叉学科,它使制造技术的技术内涵和水平发生了质的变化。因此,凡是那些能够融合 # 21 # 2002年第30卷第11期 石油机械CHINA PETROLEUM MACHINERY X温筠,讲师,生于1972年,1998年毕业于石油大学(华东)石油机械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工艺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地址:(257062)山东省东营市。电话:(0546)8392093(H)。第一作者王世敬简介见本刊2002年第8期。 (收稿日期:2002-04-05;修改稿收到日期:2002-05-31)

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

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筑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建筑设计对整个建筑的使用和功能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建筑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类将丰富的智慧和想象力发挥到建筑设计中,使建筑设计得到不断的创新,加快了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 关键词:建筑;设计;建筑设计 随着科技和信息的高速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生态与环保主题仍然是不可动摇的话题,而复古、浪漫、简明的情怀与高科技的应用成为了新时期创作的热点,这些都主导了建筑设计的灵感来源。因此,经过对各地建筑设计发展趋势的相关研究,总结出高科技智能建筑、绿色生态建筑、实用主义建筑在现在和将来都必将是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1建筑设计的技巧 1.1不因时尚影响个性化设计 建筑设计即要有时代感,又要兼有民族性,要以独特的眼光进行创意性的设计,充分显示出崭新的风格。在设计意识上应体现出一种社会的进步、一种民族的使命感。建筑设计整体的多元化和部分个性化的发展,使人们对设计形态、设计情感产生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更新的题材和形式出现;建筑设计中反映出的轻松、简洁、独特、浪漫、新奇的趣味性和深沉、朴实得体及创世纪性的超前意识,体现出别具一格,风华正茂的态势,是一种时尚和个性化在建筑设计发展变化中的体现。 1.2用设计的特殊语言表现一定的文化内涵 如同一部优秀音乐作品一样,好的建筑设计必须有其明确的主题。建筑设计的艺术特色是在不经意中自然而然显露出来的,是人们在使用的过程中无意之中体会到的,而那些过分强调文化内涵,欲把中外文明史全都汇集于一室的设计,会有堆砌繁复,令人窒息之感;而没有文化内容的设计又显得空间呆板,缺乏品位。 1.3掌握和运用建筑设计的基本规律

现代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精选文档

现代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现代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得到了突飞猛进的进步,而且也推动着其他行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对现代化工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机械制造工艺作为现代工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仍需要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创新。自动化控制技术、激光技术的出现,都是当下机械制造工艺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为制造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还需要对机械制造工艺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分析,从而实现我国机械制造行业可持续化发展战略。基于此,本文对我国现代机械制造工艺发展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艺;发展现状;趋势 DOI: 0 导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机械制造的生产需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求,需要人们对机械制造工艺进行不断改进和创新,同时这也是我国机械制造工艺发展的必然趋势。 1 我国现代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现状

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是展现一个国家综合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机械制造工艺中所应用的先进技术正在进行优化和改革。 自动化控制技术 自动化控制是最为常见的现代机械制造工艺,也是机械制造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动化控制功能主要表现在自动化加工制造、自动化加工流水线以及自动化制造工程三个方面。例如,在机械制造的生产过程中,实施自动化生产可以代替传统的人工生产力,有效减少了人力的使用量,同时也能够减少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生产误差,在每个加工环节中都能够按照初始设定完成机械的加工和制造,大大提高了加工制造的精准性,最终形成自动化性质的生产流水线。然而,在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的作用下,我国现阶段所应用的自动化控制技术已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对机械制造工艺发展产生了局限性,因此,为了实现我国现代机械制造工艺的可持续发展,对其工艺技术的改进和创新是其必然的发展趋势。 激光技术 激光技术是现代机械制造工艺中被人们应用最为广泛的工艺技术,其主要包含激光热处理、快速成型技术等。激光技术的应用目的是为了将机械部件的使用年限延长,实现零部件的最大化应用价值。在对部件表面进行热处理

(word完整版)现代农业高技术的发展现状、方向和趋势

类别:综述 现代农业高技术的发展现状、方向和趋势 龚德平 现代农业是市场化、工业化、科学化、集约化、社会化、补贴与福利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就是用现代物资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组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管理农业,用现代市场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知识文化型农民发展农业。现代农业高技术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 (一)、现代农业高技术的发展现状 随着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农业高技术发展迅速。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不断向农业科技领域渗透和融合,逐渐形成了分子育种技术、转基因技术、数字农业技术、节水农业技术、食品加工技术、航天育种技术等农业高技术体系。 1、农业生物技术发展迅速,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对科学、技术、方法、理念、产业、社会与伦理产生一系列的革命性影响。现代分子育种学与传统动植物育种技术的结合,促进了新兴分子育种技术的发展。近年来由于转基因生物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影响尚存在一些科学意义上的不确定性,科技界纷纷把研究重点转向动、植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该技术具有高效、安全的突出优点,已经展示出部分常规育种技术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以转基因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产业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最活跃的农业高技术产业领域之一。农业生物药物技术研究取得了一

批重大突破,成为农业高技术研究领域角逐的重点领域,目前以基因重组技术为代表的生物技术是农业生物药物研究的核心技术。生物技术在理论和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为现代农业高技术的孕育、成熟、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直接地影响着人类的精神生活,冲击着传统的伦理观念,衍生出许多新的伦理道德问题。 2、农业信息技术与数字化技术日新月异,对传统农业的改造显示出强劲的动力。农业信息化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主要有数据库技术、农业专家系统、3S技术、农业网络技术以及精确农业技术等。农业专家系统最早于1986年出现在美国,现在专家系统通过网络传送到田间和饲养场正成为一种趋势;以3S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与精确农业技术为基础的精确农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新潮流;农业现代高技术装备迅速地吸收应用电子与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发展成就开发出智能、高效、多功能和大型化农业现代装备。与此同时,农业信息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社会物资生活、精神生活方式、以及人类物资、精神文明空间的拓展与延伸产生深刻的变革。 3、高技术引领驱动和支撑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成为世界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根本标志。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解决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现代农业综合发展问题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农业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节水农业技术、新型肥料技术、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等方面。目前节水农业研究的目标是不断提高作物水分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依据作物生理需水确定作物用水;在新型肥料技术方面,目前主要研究主要集中在纵横向动态平衡施肥

现代商业空间展示设计的发展趋势

现代商业空间展示设计的发展趋势 商业展示设计所创造的环境是城市景观构成的主要因素,琳琅满目的商场、超市、专卖店、饭店、商务休闲酒吧、迪厅、美容美发厅等,是实现商品交换、满足人类消费需求、体验商品经济的前沿阵地,其五光十色、鳞次栉比的特色,以形、色、声、光组成适应人类各感觉机能的愉悦空间。目前,我国已加入WTO,市场结构已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由“以商品为中心”转向“以消费者为中心”阶段。简单而言,过去那种“工厂生产什么就卖什么”的状况,已被“消费者需要什么就卖什么”所取代。在这种新的竞争形式下,谁能够准确把握市场信息,看准消费时尚,谁就能获得顾客的信任,并得以生存发展;反之则不然。 时至今日,现代商业展示设计的发展可概括为如下特点: 1、营销方式设计观念的变革。所谓营销方式,是指商店实现商品交易过程的方式。随着人类生活节奏的逐步加快,时间观念的日益增强,传统的购物方式——顾客只有通过售货员才能接触商品,这种既浪费时间又缺乏情感沟通和自由选择的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和顾客的消费需求。由此导致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营销方式向两个方向的转变,即在极短时间内的“快速购物”和在较长时间内的“娱乐购物”。 “快速购物”是指能让消费者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买到所需商品的销售方式。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欧美各国兴起“自选商场”,即现在的“超市”,以开架直销式系统,满足了人们日益发展的消费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又相继出现了更为便捷的“通信购物”、“电话购物”、“电视购物”和“网上购物”等形式。这些购物方式方便了顾客,极大的节省了顾客的时间。 “娱乐购物”是指集购物、娱乐、休闲、观赏、交流、健身、美容等活动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营销服务方式。此类商店通常是一幢综合性的商业大厦,除了有出售商品的商场、超市、专卖店之外,还设有音乐厅、画廊、茶社、酒吧、美容厅等空间。一改过去拥挤不堪、呆板单一的商店形象,成为多功能综合性

探讨现代建筑设计的主流发展趋势

探讨现代建筑设计的主流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随之加快,城市建设也因此而日新月异,居住者对于建筑设计要求也随之拔高。但就当前来看,建筑设计仍然存在较多不足。基于此,笔者针对现代建筑设计主流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标签建筑设计;现代建筑;发展趋势;主流 在当今经济与社会极大发展的前提下,生态和环保仍然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主题,高科技的应用以及简明、浪漫以及复古情怀俨然成为当代创造热点,这在建筑行业中也有具体体现,并在建筑设计灵感来源中发挥主导作用。从当前建筑设计各类发展趋势来看,实用主义建筑、绿色生态建筑以及高科技智能建筑成为建筑设计在当下和未来的重要构成部分。 一、对建筑设计的认识 人类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所学新工艺、新技术、科技知识以及自然资源用于建造能够与人类活动要求相适应的人工环境可称之为建筑。建筑类型包括多种,如学校、住宅、医院、体育、酒店以及商业办公等,不同的建筑类型其风格也有所不同,其功能和类型决定了其个性特征需要以不同建筑形式进行表达。而建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建设水平的提高,建筑功能质量也随之提升,居住者使用更为便捷,同时舒适度也得以满足。 建筑设计应始终保持与环境相适应,其建筑风格、色彩、立面应与周边建筑环境保持协调一致。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基础上,建筑设计应采取合理、先进的建筑技术,实现建筑功能目标与技术手段二者之间的和谐一致,坚持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充分结合的设计理念,对经济、技术以及环境等客观条件予以综合考虑,并尊重客户需求,坚持理性前提下的创意和个性。 作为一项复杂性较高的综合系统工程,建筑设计在其各工作环节中始终秉承经济适用理念。因而在建筑设计实施过程中,建筑设计全过程的优化控制是极为必要的。优化建筑设计有利于保持方案的最佳性,并通过最短路径实现现代科学技术的引入与使用,进而通过现代化工具的应用来实现既定目的。就此点来看,信息、情报以及技术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倘若只着眼于设计质量合乎设计要求,或仅仅依靠设计条文和相关规范的被动性制约是远远不够的,这与现代化发展趋势也难以适应。 二、现代建筑设计的主流发展趋势 (一)绿色设计理念 (1)节约能源:现代建筑对太阳能加以充分利用,或通过设计节能型建筑围护结构,以此来降低空调以及其他采暖设备的使用率。同时以自然通风原理为

现代制造工艺技术(doc 27页)

现代制造工艺技术(doc 27页)

第7章现代制造技术 教学目标与要求 ◆了解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水平与趋势◆了解特种加工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应用◆了解现代制造生产模式及其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 ◆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水平与趋势 ◆特种加工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应用 7.1 现代制造技术概述 与传统制造技术比较,现代制造技术具有如下特征。 (1)系统性 由于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技术、自动化技术和先进管理等技术的引入,并与传统制造技术的结合,现代制造技术成为一个能够驾驭生产过程中的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系统工程;而传统制造技术一般只能驾驭生产过程中的物质流和能量流。 (2)广泛性 传统制造技术通常只是指将原材料变为成品的各种加工工艺;而现代制造技术则贯穿了从产品设计、加工制造到产品销售及使用维护的整个过程,成为“市场—设计开发—加工制

造—市场”的大系统。 (3)集成性 传统制造技术的学科专业单一、独立,相互间界限分明;而现代制造技术由于专业和学科间的不断渗透、交叉、融合,其界限逐渐淡化甚至消失,技术趋于系统化、集成化,已发展成为集机械、电子、信息、材料和管理技术为一体的新型交叉学科—制造系统工程。 (4)动态性 现代制造技术是针对一定的应用目标,不断吸收各种高新技术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因而其内涵不是绝对的和一成不变的。反映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现代制造技术有其自身不同的特点、重点、目标和内容。 (5)实用性 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是针对某一具体的制造需求而发展起来的先进、实用的技术,有着明确的需求导向。现代制造技术不是以追求技

现代展示设计的发展趋势

现代展示设计的发展趋势 摘要:展示艺术设计是融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发展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涵盖了哲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及符号学等多门相关学科,表现出较强的交叉性、包容性及综合性。而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得展示设计在设计理念,设计方式,表现手段和采用的材料上都具备了很多以往不具备的新特点。关注这些在展示设计领域出现的新技术,新手段,新理念和新趋势正是本文致力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现代展示生态设计互动虚拟实境 Abstract: art and design show financ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an integrated art, it covers the related disciplines of philosophy, aesthetics, psychology, sociology, and semiotics, showing a strong cross, inclusive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dvances in technology making display design in the design philosophy, design approach, performance tools and materials used with the many new characteristics that do not have in the past. Concerned about the important tasks in the field of display design, new technologies, new tools, new ideas and new trends in this article is committed. Keywords: display, eco-design, interactive, virtual reality. 一、现代展示设计及其趋势概述 展示设计是一个有着丰富内容、涉及广泛领域并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充实其内涵的课题。展示设计的核心在于展示,旨在解决参观者与展品及展示空间之间的互动关系,以达到在特定空间内通过各种不同形式和语言传达特殊的信号和意义,从而扩大影响,标榜理念的作用。在展示设计中遇到的问题也往往都是需要解决展示空间以及展示手段和媒体的运用。 赫伯特·拜耶早在《展览与博物馆设计的面貌》一书中说道:“展览设计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学科,作为大众传播与集体努力和影响的力量与多种媒体的顶点。视觉(形象)传播的整合方式组成了一种引人注目的复杂体:语言作为形象的印刷(载体),图片、绘画、照片、雕塑物、材料和外表、色彩、光线、运动、影片、图表等等都是作为符号象征,所有有形的与心理的方法的运用产生了展览设计的强化和新的设计语汇。”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新的技术和手段得以不断参与到展示设计中,(如现代声像技术、摄影技术、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等),随着这些新技术,新材料的一起到来的是人们接受信息新的方式,而这势必带来展示设计在概念,思维以及设计方法和趋势方面的转变。因此,新的材料,新的设计概念,新的信息传播和接受方式,使得现代展示设计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趋向,如:设计人性化、参与互动性、信息网络化、设计多样化以及虚拟现实化等。但在这些特点和趋势中,给人印象最深刻,影响也许最深远的当属展示空间的生

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方向

艺术设计学院 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方向 班级视觉传达设计11-1 姓名田文琦 学号201110010094 指导老师张晓菲

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方向 内容提要: 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就中国平面设计的方向问题进行了认真探索,具有独到的创意。 关键词:中国平面设计;方向;解析 一、中国设计的现状 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平面设计也不例外。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日用品、食品的包装从单一发展到现在的五彩斑斓,品种繁多,更加注重了美观与功能性相结合,设计理念更加人性化;我们手中的书籍从一色的文字发展到现在的读图时代,使我们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来领略文学的魅力;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五花八门的广告充斥着我们的眼帘,使你无时无刻都在接受它们所传递的各种信息;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在互联网上畅游,网页设计使我们浏览文字的同时也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这些都是平面设计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和精神上的享受,但这其中却有很多作品在滥竽充数,在金钱利益的驱动下,有一些设计师为此而迷失了方向,误入了歧途。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申奥的成功,带动了中国平面设计的新发展,但同时也暴露出发展速度过快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其中有许多作品远离了中国文化传统,缺少中国传统文化的气质。 二、中国设计的继承和发展 经济决定了设计的市场,作为设计师有责任去引导这一市场,我们在这些项目中首先应该想到的是设计本身,因为我们不仅肩负的是我们的作品要具有更强的生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中国。这也许有些高远,但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所用到的资料几乎都是来自国外的案例,例如可口可乐、耐克、肯德基、麦当劳、奔驰、宝马等等,而我们自己的却少的可怜。虽然这其中有很多历史和经济因素,但我们好多设计师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来,是中国

现代汽车制造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代汽车制造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代汽车制造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高星星,辽宁大连(大连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116028)本文结合汽车制造技术的产业发展重要性,从汽车制造技术管理方面、设计方面、制造工艺方面、自动化方面摘要:做了剖析了中国汽车现阶段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未来发展趋势预测。本文指出,信息化对制造技术的进步的推动作用越来越重要,各方面的精密加工也具有一定的进步空间。另外,本文针对敏捷制造技术又做了相关介绍。发展趋势制造技术现状关键词:汽车 Hyundai Motor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Gao Xingxing Machinery, Dalian Jiaotong University, College of() Dalian 116028, China manufacturing automobile's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of In this paper, Combining the importance the Abstract: technology. From the car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management, design,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automation ,it has done corresponding And the status development at this stage. automobile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forecast of future trends. This paper points out, Information on th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manufacturing agile In improvement. this paper, for some also precision aspects promoting. All of machining has room technology has made related presentations.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Status quo TrendsKey words: 是纯粹的技术产品,而是现前言0 代汽车新技术和先进的管年代以来,世纪80 20 理模式相结合的结晶。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速现代汽车制造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不仅改变了人发展包括了方方面面的发类 社会的技术特征,也对人展,例如新型制造技术的发类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展,刀具工艺的发展,激光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焊接技术的发展,材料科学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发

现代设计方法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现代设计方法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本文论述了现代设计方法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对产品要求的提高,现代设计方法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且将会是各学科群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关键词】:现代设计方法设计产品 引言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产品功能要求的日益增多,复杂性增加,寿命期缩短,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由于国际化市场的激烈竞争和用户对产品的功能、质量、价格、供货期、售后服务等要求越来越高,以及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以信息科学与微电子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对制造业的渗透、改造和更新,使传统的制造技术演变成为一门涵盖从产品设计、制造、管理、销售到回收再生的全过程,跨多个学科且高度复杂化、集成化的先进制造技术。柔性自动化,智能化,并行工程,虚拟制造,精密、微细加工等,是当今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现代设计技术是现代制造技术的主体技术之一,也是先进制造技术的核心与灵魂,必将伴随着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制造业生产模式的变革,竞争与合作的全球化,人们对生态环境、资源的关切和对产品品质多样化等方面的要求,而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一、现代设计方法的主要内容 现代设计方法是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在设计领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多元交叉学科。以满足市场产品的质量、性能、时间、成本、价格综合效益最优为目的,以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为主体,以知识为依托,以多种科学方法及技术为手段,研究、改进、创造产品和工艺等活动过程所用到的技术和知识群体的总称。 现代设计方法有:并行设计、虚拟设计、绿色设计、可靠性设计、智能优化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动态设计、模块化设计、计算机仿真设计、人机学设计、摩擦学设计、反求设计、疲劳设计 (一)并行设计 并行设计是一种对产品及其相关过程(包括设计制造过程和相关的支持过程)进行并行和集成设计的系统化工作模式。强调产品开发人员一开始就考虑产品从概念设计到消亡的整个生命周期里的所有相关因素的影响,把一切可能产生的错误、矛盾和冲突尽可能及早地发现和解决,以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并行设计作为现代设计理论及方法的范畴,目前已形成的并行设计方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

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袁锋 摘要 知识经济和高科技的迅猛发展给制造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现代制造技术被赋予新的内涵和特征,与其它学科交互融合发展,对传统的制造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只有采用先进制造技术并不断创新,我国制造业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此阐述了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现代制造技术;特征;趋势。 引言 制造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任何时代都离不开制造业,制造业具有永恒性和不可替代性,它不仅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且对其经济和政治的领导地位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一个国家经济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造业的发展。在工业发达国家,约有1/4的人口从事各种形式的制造活动,70 以上的物质财富来自制造业。因此,很多国家把制定制造业发展战略列为重中之重。战后,日本、德国等国家由于重视制造业,国力很快得以恢复,成为制造强国,经济实力也跃居世界前列。美国认为要重振经济雄风,保持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霸主地位,必须大力重振制造业,夺回其制造业的世界霸主地位。为此,美国加大了制造业的投资力度,积极进行策略研究,现在某些领域已基本赶上甚至超过日本而与其并驾齐驱。可见制造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高新技术和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航空航天等新兴的科学技术不断涌现。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与传统制造技术相结合的先进制造技术应运而生,对传统的制造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目前,世界各国尤其是工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制造技术的开发研究和应用,在这一领域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想在新一轮的较量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大力发展制造技术。 1 现代制造技术的主要特征 1.1 制造内涵的扩展 随着通讯和网络的发展,全球性的贸易壁垒正在逐步消失,制造技术已发展成为一个涵盖整个生产过程、跨多个学科且高度复杂的集成技术。制造的概念和内涵得到大大扩展,它是一种涵盖面很广的广义制造概念,是“大过程”、“大制造”,包括光、机、电产品的制造,工艺流程设计,通用产品和高精尖产品的制造以及材料制备;不仅包括机械加工方法,而且还包括高能束加工方法、硅微加工方法、电化学加工方法等;它不但包括从毛坯到成品的加工制造过程,而且还涉及产品的市场信息收集与分析、产品的选型决策、产品的设计制造过程、产品的销售和售后服务、报废产品的处理以及产品的疲劳强度和全寿命过程的预估等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全过程。 1.2 先进制造技术、制造系统和制造模式的发展 近年来,制造工程与制造科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先进制造技术、制造系统和制

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第一讲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第一部分农业发展的阶段分析 一、原始农业阶段 1、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生 动机:环境变化引起新的食物来源的需要 产生:驯化野生动植物 标志:“神农氏”的出现(约6000年前) 过程:黄河流域的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仰韶文化,长江下游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 2、原始耕作技术 刀耕火种,使用的工具主要有石刀、石斧之类,这些都是用来砍伐树木。 3、原始动物的驯养 (1)由于狩猎的需要,最先驯养的动物可能是狗。(2)到四、五千年前,家畜饲养进一步发展,狗、猪、牛、羊的数量增加。(3)新石器时代晚期,马和鸡在成了饲养的家畜、家禽,后世所称的“六畜”此时都已被人们驯养了。(4)种植业和养殖业开始发展。 二、传统农业阶段 (1)产生:奴隶制后期至蒸汽机发明之前时期。 (2)内涵:在生产过程中以精耕细作、农牧结合、利用自然环境条件进行生产经营;不使用合成农用化学物资,充分利用有机肥进行地力

培肥,保持土壤良好的结构性和耕性,延长土壤的使用寿命;采用农业和人工措施,如多种种植、增加天敌、人工捕捉、合理倒茬和换茬、筛选和种植抗病品种等措施,进行病虫草害防治,逐步地形成了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农业耕作体系。 (3)特点: 1、铁制农具和畜力的广泛使用。 2、畜牧业出现以放牧或游牧为主的生产方式。 3、经济形式以自给自足、生产规模小的自然经济为主体。 三、石油农业发展阶段 “石油农业”是以美国为代表的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现代化模式。这一模式之所以被称为“石油农业”,是因为它大量地使用以石油产品为动力的农业机械,大量使用以石油制品为原料的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 特点:追求产量,不计成本和环境破坏。 后果: 1、破坏土壤,加速水土流失。美国每年流失的土壤高达31亿吨,由土壤流失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每年超过400亿美元。 2、化肥农药造成环境污染。美国31个州存在化肥污染地下水的问题,农村钦用水中63%被农药污染。 3、单一作物种植减少了遗传的多样性。单一作物种植造成了农业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减退,病虫害加重。 4、大量消耗能源且能源利用率低。 5、高投入带来高成本,政府对农业的补贴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