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方言

中国方言
中国方言

【中国方言】闽南方言谚语

一、闽南话

闽南方言是全国八大方言之一。它分为五个次方言:

厦门话区:厦门、金门、同安。

泉州话区:泉州、石狮、晋江、惠安、南安、永春、德化、安溪等八个县市。

漳州话区:漳州、龙海、漳浦、云霄、东山、诏安、华安、长泰、平和、南靖等十个县市。

龙岩话区:龙岩市、漳平县。

大田话区:大田县、尤溪县的一部份。

闽南话的流播不只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的是台湾,台湾岛上,除了高山族地区外,差不多都通行着近于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闽南话。据初步调查,台中、台北稍偏泉州腔,台南、高雄稍偏漳州腔。闽南人移居台湾据说开始于元代,大规模迁移是在17世纪中叶,大量闽南人随郑成功渡海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回台湾。300多年来,闽南人和其它地区东渡的汉人,和高山族同胞一起,开发祖国的这个宝岛,在共同的生活和斗争中,闽南方言始终作为主要交际工具,保留在台湾人民的口中。特别是今天,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更加密切,台湾的父老兄弟不断到大陆寻根、探亲、访友,闽南话显得更加重要。

除了台湾省以外,广东省的潮汕、雷州半岛、海南岛等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的许多侨胞也使用闽南方言,据初步统计,海内外操这种方言的人将近6000万,这在汉语诸方言中是十分突出的。令人自豪的是:如今的闽南话已经作为地球60种主要语言的代表之一,被录制在美国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号宇宙飞船的镀金唱片上,到广漠无垠的星河中寻觅知音……

二、闽台年俗

正月歌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目困到饱,初四神落地,初五过开,初六壅肥,初七七元,初八团圆,初九天公生,初十地公暝,十一请女婿,十二到(回)来拜,十三吃稀粥配咸菜,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暝。

正月初一这天,人们都会早早起床,梳妆打扮和洗漱停当之后,便开始了极富人情味的互相拜年、请安、祝福,以及走亲访友或游览公园等等,迎来送往,热闹而惬意。人们普遍沉浸在欢乐、庆贺、幸福、美满的节日氛围之中。

大年初二,是新女婿带着妻子去丈人家拜日子。女婿登门,女儿回到娘家,自然更有一番情趣。

初三这天,被视为不吉利之日。人们多不出门,晚上也早吃早睡,这也是闹中取静的休息良机。

初四,是迎接"灶神"下凡的日子,自然又得热闹一场。

从大年初五日开始,许多人便开业的开业,上班的上班了。

初九这天,相传是"天公"的生日,家家户户都需备下最好的美酒佳肴并烧香祭拜、演戏诵经,为这位"天公"祝寿。此乃一年一度新春佳节的最后的一天。

此后,接踵而来的"元宵节",乃是整个春节的最后一幕。这天,每个家庭都要按传统习惯吃汤圆、赏花灯。在圆月之下,各式彩灯竞放光明,并有舞狮子、耍龙灯、迎"鼓仔"等活动,丰富多彩,令人炫目耀眼。特别是那些充满童趣的孩子们,纷纷手提花灯、口诵歌谣地过街串巷,如同鱼游海底,为热闹纷呈的元宵之夜更锦上添花!

除夕,闽南称为“年暝”,“廿九暝”(即使是三十日也这么叫,今年农历十二月是小月,这个除夕是货真价实的“廿九暝”)或“年兜”,这时老人们意指除夕和新春紧密相联的一句口头禅就是“年兜节到”。闽南民谚曰:“清明不回家无祖,年兜不回家无某(妻)。”这说明民间对合家团圆吃年饭历来非常重视。外出者,即使远在南洋,也力争赶回故乡参加除夕的团圆庆,同父母妻儿共享天伦之乐。即使因故不能参加者,也要替他(她)在桌上摆一副碗筷,或在椅上放一件衣服,以示人不在物在,身不到心到之意,并期待他(她)明年回家团聚。历史上许多闽南人前往开发台湾,因此也把过除夕、迎新春的节俗带到了台湾,数百年来,闽台人民过年的习俗一直延续下来。

除夕围炉的中心内容,可谓是把家庭亲情、天伦之乐融于“吃”之中,其中许多食品是特地为过年而制作。年糕,与“年高”谐音,寓有年年高升,年年生活水平提高之意(闽南妇女新春也都头插红春)。年夜饭菜插红花(常为绸制),称“红春仔”,“春”与闽南话“剩”谐音,寓富余之意,“留宿饭”长年菜也有同义。围炉,即举行家宴之时,在桌下放着一个燃着木炭的小烘炉,或围吃火锅,可以取暖,制造一种热气腾腾的氛围,现在大多以电火锅代之。所吃的菜,也讲究含意,寄寓吉祥如意。如吃肉丸(圆)、鱼丸(圆)加上家人欢聚,合称“三元”即合家团圆。有的吃排骨汤加肉丸,寓意“骨肉团圆”。“菜头”谐音“(好)彩头”,“豆腐”谐音“斗富”,即丰裕富足之意;“鱼”谐音“余”,即年年有余;春饼(薄饼)又称春卷,即年年有剩,又因其作料多样,以面皮包而成卷,寓意合家团聚;“蚵仔兜”(海蛎拌薯粉制成)则有“兜金兜银”之意;烫蚶,传说蚶壳为古代贝币(蚶壳仔钱)预兆来年发财,金银满室;吃甘蔗,寓“节节甜,年年好”之意,“吃甜甜、赚大钱”,长辈们要把整株甘蔗,结上红纸、红绸带,放到子孙房中,正月初二是“女儿日”,夫妻双双回娘家,岳父母也要把整株甘蔗送给新婚的女儿、女婿,寄望小辈们甜蜜、幸福。

台湾人过年活动从农历12月16日的“尾牙”开始。这天家家户户都要祭拜土地公,特别是生意人,为祈求新年发财,辄以牲体、金纸祭祀,并以祭品分享同仁犒赏员工,此叫“食尾牙”。“食尾牙”时,将要解聘的员工,雇主以鸡头相向,表示明年请另谋高就。因此,台湾有谚语:“吃尾牙面忧忧,吃头牙抚嘴须”。意为尾牙餐事关工作去留。

农历24日是老百姓送神升天的日子,与闽南的腊月23日送灶神一样。祭品中必须有“甜圆仔”(汤圆),粘在灶口,让灶神“好话传上天,坏话去一边”。这一天,还要大扫除,将家中一切“晦气”扫除掉,好迎新年。

除夕,台湾叫作“二九暝”、“三十暝”,依农历十二月的大小而别。“暝”即岁暮之意。天色未晚之前,家家准备供品,像甜桔、甜米果(年糕)、“春饭”、“压岁钱”等。“春饭”就是在盛得尖尖的米饭上插上剪纸的春字。因为闽南话“春”与“剩”谐音,意为“岁岁有余粮,年年食不尽”。此外,还在大门后面,竖放两根连须带叶的甘蔗,叫“长年蔗”,取又长又甜,以“坚定家运吉利”之意。

吃年夜饭“围炉”时,八仙桌下安放新炭炉和一把新葵扇,扇上和炉上贴有红纸书写的“春”和“福”字。围炉时要说吉利话,如“吃红枣,年年好!”、“吃年饭,年年赚!”等,桌上一定要有芥菜,叫“长年菜”,象征命长。也有的人家桌上要有“韭菜”,即“韭”和“久”谐音,象征长寿。萝卜也不可少,闽南话叫它“菜头”,表示“好彩头”(吉兆)。还要有鸡肉,鸡的谐音“家”,“食鸡起家”,可大振家声。“围炉”时的蔬菜也不用刀切碎,洗净后连根煮熟,吃时也不咬断,而是从头到尾,慢慢地吃进肚里,以祝父母长寿。

年夜饭过后便是守岁。在台湾,“守岁”也叫“长寿夜”,象征晚辈祝愿父母长寿。“交时”(半夜12点)一过,进入初一,人们就集合老少,用红白米糕来敬祀神明,祭拜公妈(即祖公祖婆),然后燃放鞭炮,以迎春接福。

过年,还要制作红龟米果、发米果、菜头米果为年糕。红龟米果以形体像一只龟,外染红色,上打龟甲印,用来象征人们益寿延龄。孩子对老人可以说:“吃个甜,祝你长寿万年!”同辈之间可以说:“吃个甜,祝你赚大钱!”

全斗句的台湾俗语

1. 一人一家代,公媳随人在(拜)。

2. 一人一般心,无钱堪买针。

3. 一人主张,毋值两人思量。

4. 一人看出一家,新妇看出大家。

5. 一人智,毋值两人议。

6. 一人傅虚,百人傅实。

7. 一人烦恼一样,煞人烦恼相亲像。

8. 一人讲一项,无人讲相仜。

9. 一千赊,毋值八百现。

10. 一心卜死,一心卜食米。

11. 一支嚎吱吱谭,冗川予人犁田。

12. 一日走抛抛,一瞑点灯蜡。

13. 一日烦恼日落申,一瞑想甲鸡报寅。

14. 一代娶矮某,三代出矮股。

15. 一代亲,二代表,三代散了了。

16. 一句问,一句还;无问卡清闲。

17. 一囝扑毋食,济囝抢咧食。

18. 一年新妇,两年话拄,三年师傅。

19. 一更穷,二更富,三更起大厝,四更拆袂赴。

20. 一言不中,千言无用。

21. 一枝草一点露,天无绝人之路。

22. 一狗吠影,百狗吠警。

23. 一某燕人知,雨某相削(卸)代。

24. 一个某,较赢三身天公祖。

25. 一兼二顾,摸俐仔兼洗裤,蕾薯沟兼种芋。

26. 一时风驶一时船,一时官用一时银。

27. 一牵成,二好运,三才情。

28. 一理通,百理同(万里彻)。

29. 一粒田螺九碗汤,三粒田螺一掩缸。

30.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做三成功。

31. 一块红红,顾甲变大人。

32. 一暗无眠,三日踅(seh)神。

33. 一岁一岁差,倒落无困也快活。

34. 一顿久久,两顿相拄。

35. 一瞑全头路,天光无半步。

36. 一箸喙里哺,一箸停半路,一箸金金顾。

37. 一钱二缘,三嬘四少年。

38. 一声毋知,百项无代。

39. 一(it)举、二运、三本事。

40. 六月拢无巧,七月顿顿饱。

41. 七坐、八爬、九发牙。

42. 九顿米糕无上算,一顿冷糜去。

43. 人比人,跤腿比烟筒。

44. 人gau,天做对头。

45. 人生亲像大舞台,苫拘笑诙拢总来(公开)。

46. 人若衰,种匏仔生菜瓜。

47. 人重妆,佛重扛。

48. 人害人天毋肯,天害人仃(di)眼前。

49. 人情世事陪甲够,无鼎甲(gap)无灶。

50. 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看。

51. 人无料,马有料,好马绑柠将军柱。

52. 人亲情,钱性命。

53. 人济话着济,三色人讲五色话。

54. 入虎口,无死也(嘛半)乌沤。

55. 入门看人意,出门看山势。

56. 十二月工,无闲梳头鬃。

57. 十囝十新妇,伸一个老寡妇。

58. 卜去乌影,毋去吊鼎。

59. 卜好三年,卜歹(败)做一时。

60. 卜吼无目屎,卜哭无路来。

61. 卜食好鱼,着近水墘。

62. 卜嫁城市乞食,毋嫁草地好额。

63. 三人仜一心,乌土变成金。

64. 三十往后,才知天垣(guan)(悬)地厚。

65. 三日早长一工,三年早长一冬。

66. 三日无火熏,也袂娥死火头军。

67. 三日无念喙头生,三日无写手头硬。

68. 三日无馏,peh4(be)上树。

69. 三兄扛一妹,嫁妆无地下。

70. 三年一闰,好歹照轮。

71. 三条茄,毋值着一粒狡(ghior)。

72. 下蛏(tan)下蚝,到时拢无。

73. 丈姆看囝婿,愈看愈意爱。

74. 上天无路,落地无步。

75. 也卜食,也卜掠。

76. 也着繀(cue),也着糜(mue)。

77. 乞食神,孝男面;早去困,晏精神。

78. 千苦万苦,为着腹肚。

79. 千富万富,毋值家已厝。

80. 千算万算,毋值天一向(划)。

81. 大人be起,囡仔占椅。

82. 大人咬一喙,囡仔食甲畏。

83. 大人乱糟糟,囡仔爱年兜。

84. 大人烦恼无钱,囡仔颧喜过年。

85. 大工一下指,小工磨半死。

86. 大工无人倩,细工毋愿行。

87. 大好大败,无好无歹较常在。

88. 大尾毋食钓,细尾酷酷跳。

89. 大狗盘墙,细狗趁样。

90. 大红花毋知歹,圆仔花歹毋知。

91. 大厝大海海,饿死无人知。

92. 大路毋行,行弯岭;好人毋做,做歹囝。

93. 大鼎未滚,细鼎(锅仔)强强滚。

94. 小饮小人参,大饮误了身。

三、闽南谚语

谚语,是群众创作并在口头上广为流传的一种简练通俗而富有哲理性的定型化语句。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学艺术之一、它富有情威、韵律,读起来琅琅上口,易说、易记、易用,是人民群众慧的结晶、实践经验的总结。人们往往以这样的谚语去教育指导自己的亲属待人处世、生产、生活,兹选录一些比较深刻寓意的生活与处世的"闽南方言谚语"如下:

人生:

人比人,气死人。

一人苦一项,无人苦相同。

日求三餐,夜求一宿。

一瞑无眠,三瞑补勿会过。

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

问路靠嘴水,行路靠脚腿。

出门一趁早,二趁饱,三趁秋清(凉快),四趁有阵(同伴)。

常在河边站,难免会湿鞋。

山高自有行路客,水深自有渡船人。

远路没轻担。

春天出门莫寄伞,冬天出门莫寄衣。

逢桥要下马,过渡莫争船。

婚姻:

有缘千里来相会,没缘对面不相逢。

打破人姻缘,万世拖屎连(麻烦多)。

两人没相嫌,糙米煮饭也会粘。

有情毋惊千里远,无情哪怕门对门。

感情好,林淆糜(稀粥)困涂??(地板)也甘愿。

相亲看家宅、娶某(妻)看外家。

做田要有好田底,娶某(妻)要拣好娘你(母亲)。

好某(妻)娶会着,恰好吃补药,

贪心查某没好翁(丈夫)。

嫁着臭头翁,有肉??又)有葱嫁着跋缴(赌博)翁,规厝内空空。

男女合意。无嫌祛势(难看)。

人美毋配饭,心美赢过鸭母生金蛋。

结婚摆阔气,婚后没柴米。

媒人包入房,没包你一世人。

大桥来扛毋走,搭帕仔才来追。

和尚死某(妻)毋敢哭。

寡妇门前是非多。

近亲莫结婚,结婚害囝孙

家庭:

不当家勿知柴米贵,不生囝毋知父母恩。

桶无箍会散,家无主会乱。

没好序大(长辈),就没有好序细(晚辈)。

做公拖到暗摸摸,做妈拖到叫毋敢

恶妻孽子,神仙难治。

家业家业,有家就有业。

三岁囝子得人惜,百岁老人讨人嫌。

十月怀胎,苦处无人知。

新妇孝大家(婆婆),越过越发家。

姑嫂会和,厝边呵??(赞扬)。

好布着好纱,好新妇(儿媳)也着好大家婆婆。

囝婿(女婿)顶半囝。

论辈无论岁。

天顶是天公,地下母舅公。

外甥母舅脸,

亲帮亲,邻帮邻。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面。

千金难买好厝边。

家教:

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

老人毋忆苦,囝孙毋知福。

教子有方囝成材,教子无方囝浪荡( long dong不务正业闲逛)。

菜无沃(浇)勿会大丛,囝无管勿会成人。

教囝没好害伊一世人。

细汉(少年)毋学习,大汉来不及。

细汉偷割瓠,大汉偷牵牛。

常打勿会惊,常骂勿会听。

好囝毋免教,孬囝教勿会乖。

教囝泅溪(游泳),毋教日儿爬树。

生前若无孝,死了就免哭。

没当家毋知柴米贵。

家有千金。不点双灯。

饭顿赴会着,恰好吃补药。

吃饭毋知米价。

大空(奢侈)没底。

惊贵买没好物。

家治(自己)宰,趁(赚)腹内(内藏)。

钱来趁到手,毋通(不要)大虾配烧酒。

着算了吃,毋通吃了算。

会晓(有能力)持家件件有,勿会晓持家项项无。

囝仔爱过年,大人苦无钱。

一勤生百巧,一懒生百病。

马无夜草不肥,人无勤俭不富。

只勤毋俭,无钱无盐。

好问勿会迷路,勤做毋知苦。

勤俭:

全家勤,厝前厝后出金银。

毋惊山高,只惊脚软,毋惊事难,只惊人懒

急计(勤劳)人用手,想懒(懒惰)人用嘴启计想

做,想懒人想吃。

勤勤俭俭粮满仓,大脚大手仓底空。

水停百日生虫,人闲百日生病。

好马不停蹄,好牛不停犁。

做虫想吃也着爬。

暗暗困(睡觉),早早起,米缸常常有剩米。

若要生活好,勤劳、节俭、储蓄三件宝。

要吃毋讨趁(不谋生)吃久山也崩。

靠吃家伙(祖业)是没好尾(晚景)。

金山??(挖)久也会空。

衫裤笑破没笑补。

冬天勿会晓俭,冬尾嘈嘈念。

有油也毋该白日点灯。

细水长流年年有,大吃大喝没长久。

好汉战死沙场,懒汉饿死眠床(床铺)。

空吃山崩,急计(勤劳)好康(富裕)。

俭吃急计做。

贪酒不顾病,贪色不顾身,贪财不顾亲。

贪字贫字壳。

缴(赌博)和婊(玩妓女),沾着家伙(财产)了。

酒小饮,没要紧;酒大饮,损神经。

勿吃过量酒,毋喝隔瞑(过夜)茶。

烟酒不离嘴,医生跑断腿;毋沾烟和酒,活到九十九。

想食鸦片熏(烟)害己害囝孙。

鸦片仙,走路倥倥颠。

好色的人短岁寿,风雨未到骨先抽(抽搐疼痛)。

宋凶人(穷人)无病就是福。

平安恰赢大趁(赚)钱。

节气:

"立春"在腊月(十二月)间,明春无倒春寒。

年逢双春(两个"立春"),米吃有"春"(剩余)。

"立春"起北风,雨水白茫茫。

"立春"有两春雨多,"夏至"少雨做大旱。

"立春"有雨淋。阴春到清明。

"雨水"阴寒,春季勿会旱。

雷响"雨水"后,晚春阴雨报。

雷打"惊蛰"前,阴雨下勿会停,高山可种田。

"惊蛰"无照火,寒到五月尾。

"夏至"响雷,定做大水,粟(谷)仔勿会黄。

"夏至"刮西南(风),大雨水涨潭。

"夏至"大晴天,无雨到秋边。

"小暑"东北风,不久有台风。

"小暑"无雨,饿死老鼠。

"大暑"热勿会透,大热在秋后。

"大暑"大热,夏早少雨,秋寒早来。

"大暑"大雨,百日见霜。

"大暑"展秋风,秋后热到狂。

"立秋"雨,秋收喜。

"立秋"有雨样样收,"立秋"无雨人人忧(高旱地)。

秋前北风多阴雨,秋后北风旱到底。

"处暑"出大日,秋旱曝死鲫。

"处暑"东北风,大路做河通。

"处暑"不觉热,水果免想结。

"处暑"有下雨,中稻粒粒米。

"白露"有雨会烂冬?quot;白露"无雨好年冬。

"白露"风兼雨,有谷堆满路。

"秋分"露重,冬季多霜。

秋分北(风),热到脱壳。

"寒露"多雨水,晚稻慢出穗。

毋惊"寒露"风,只惊"寒露"雨。

"寒露"、"霜降",日落就暗。

"霜降"晴,晴到年瞑(除夕)。

"霜降"南风连夜雨,"霜降"北风好天公。

"霜降"有风,两寒有霜。

"立冬"有雨防烂冬,"立冬"无雨防春旱。

"立冬"无雨一冬晴,"立冬"有雨春少晴。

"小雪"红,好麦冬,小麦种落田。

"大雪"雨,甘蔗喜。

"大雪"刮北风,冬季多霜冻。

"冬至"乌(阴雨),年瞑(除夕)酥(晴天);冬至"红(晴天),年瞑澹(下雨)。

"冬至"少雨,来春厚(多)寒。

"冬至"在月头(农历),寒冻年瞑兜(除夕夜)。

"冬至"在月中,无雪又无霜,"冬至"在月尾,寒冻正二月。

"小寒"、"大寒",无风叶丝诋。

"小寒"暖,春多寒;"小寒"寒,六畜安。

"小寒"、"大寒"多南风,明年六月早台风。

"大寒"雾,春头早;"大寒"阴,阴二月。

"小寒"冷勿会透,"小暑"台风到。

"大寒"寒勿会死,"立春"踔踔跳(蹦蹦跳,此句指大寒不冷,春天则冷得直跺脚。)

中国七大方言概述

汉语汉字——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之一 语言是文化的基石,一切文化活动首先都是一种语言交流。因此,语言的世界深不可测,它的内部积淀着整个民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历史与现实。 一、汉字的起源及发展 汉字是记载汉语的符号,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汉字是中国古代先民的杰出创造,至尽已有6000年的历史。《易·系辞》下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以书契。”结绳记事的传说,还见于 许多先秦古籍,表明结绳确实曾是先民用来记事的方法,但后来则将之 线条化,遂演变为文字。传说黄帝的史官仓颉作书。汉代许慎的《说文 解字序》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观鸟兽之文,与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垂宪象。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 见鸟兽踢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这段话说明了造字之 源为八卦与结绳,至黄帝时,始由仓颉创具规模。其实,最初的文字, 决不可能出于一时一人之手,它是在漫长的岁月里由为数众多的人通过 劳动和生活实践共同创造的。仓颉虽不必肯定是唯一创造文字的人,但 至少从中也反映了早在4000年前已经使用汉字的史实。经过不断改进到 商代,汉字已经比较完善和确定。今天出土的卜辞中的甲骨文和青铜器 上的铭文(金文)就是绝好的证明。后来,又经过大篆、小篆、隶书、 楷书、行书、草书几个阶段,到汉、晋时期,汉字遂完全成熟和定型。 因为汉字有一个方型结构,所以汉字的书写、篆刻成为一门艺术,书法、篆刻。 书法形式:甲骨文、金文、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二、汉字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 第一、汉字记载了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在保存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功绩卓著;第二、汉字对于中国十分复杂的方言具有规范作用, 从而对语言的统一具有促进作用;第三、汉字对于增强中华民族 的凝聚力,维系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统一,产生了并且 继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 多民族聚居,方言方语极其复杂多样,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很 不平衡的国家里,如果没有汉字加以维系,中国在几千年间能够 如此统一和发展,恐怕是不可想象的。秦始皇统一中国,“车同轨, 书同文,行同伦”,文字、文化统一。 三、汉字的构造方法——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提出“六书”

七大方言分别是指

七大方言分别是指官话、赣语、吴语、湘语、粤语、闽语、客家话。也有人把中国汉语划为八大方言、九大方言。其实,我们所说的“八大方言”、“九大方言”都是指汉族方言,如果加上少数民族的语言,中国的方言还可以划得更多、更细。如八大方言就,把闽方言分成了两种不同的方言,闽南话和闽东话。 中国七大方言 ?粤语?赣语?北方话?闽语?吴语?客家方言?湘语 目录 官话 赣语 粤语 吴语 闽语 湘语 客家话 展开 官话 赣语 粤语 吴语 闽语 湘语 客家话 展开 编辑本段官话 概述 以北京话为标准,中国大陆使用人数超过70%,通行于中国北方地区各省区,贵州、四川、云南以及华中地区的部分县市。 分布情况 (1)华北方言,通行于京津两市及东北三省,河北、山东及河南(除信阳地区)六省。其中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方言最接近北京话。 (2)西北方言,通行于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宁夏一部分、青海一部分及新疆等六省一区。

(3)西南方言,通行于四川、贵州、云南重庆三省一市及湖北大部分。湖南、广西北部边沿地区。 (4)江淮方言,俗称下江官话,通行于长江、淮河中下游,包括湖北、安徽、江苏、江西部分沿江地区。 此外,晋语在山西大部以及陕西北部、河北西部及南部、河南北部、内蒙古中西部使用,以太原话为代表,有入声韵。其白读系统与典型的官话截然不同。有不少学者将其归于官话,有人认为应当独立,不过晋语与其它官话的差别比起闽语中相邻两县甚至两镇的差别都甚小。 编辑本段赣语 概述 赣语又称江右语,是汉藏语系汉语族下的一门声调语言,为中国日常生活中主要运用的汉语七大方言之一,主要通行于江西大部、湖南东部、湖北东南部、安徽西南部和福建的西北部等地区,是该些地区事实上的公用语。使用赣语的人口在6000万,约占中国人口的6%左右,世界排第三十位。 起源 赣语历史悠久,其源头可追溯到吴城文化,江西在上古时期曾经有过“干越国”和“艾国”等非华夏族国家。史载干越国在春秋时期为吴国所灭,其中心地带可能位于今余干一带,而艾国则位于今修水、武宁一带,后其被楚国并吞。至春秋时代,江西地方经常被称为“吴头楚尾”,是因为江西曾迭为吴、楚、越的争雄之地。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公元前306年楚灭越。处于“吴头楚尾”的江西和各方都有大量关系,而赣语中至今依旧保存著一些很有特色、很常用的古吴语和古楚语词的积淀,西汉扬雄在其著作《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中,提到“南楚”方言达85次,其中单言“南楚”、不并引其他地名有42次,提到“南楚之外”、“南楚之南”10次。而《史记·货殖列传》中则注明道:“衡山、九江、豫章、长沙,是南楚也。”同时,《方言》中提及的吴越、吴杨越、吴楚等地亦被认为包括江西的部分地区,该时期的江西话[span]是似吴类楚的一种独具特色、有别于周畿雅言的语言。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南下。据《淮南子·人间训》所载:“其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用来对付当时福建的东越与广东的南越的两支军队给江西带来了部分的中原人。 汉高帝初年(公元前202年),汉朝在江西设置豫章郡(赣江原称豫章江,因此而得名),郡治南昌,下辖十八县,管辖区域遍布今江西四方。豫章郡人口由西元2年的将士35万余人猛增至公元140年的167万余人,净增近132万人。在当时中国一百多个郡中,豫章郡的人口名次由53位跃居第四位。在扬州的六个郡中,由第五位跃居第一位。当时,扬州总人口的

方言:方言-概述,方言-中国方言 七大方言

方言:方言-概述,方言-中国方言七大方言方言:方言-概述,方言-中国方言七大 方言 话题:七大方言主要表现风俗习惯方言 地方语言,最简单的定义就是指一个特定地理区域中某种语言的变体。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对所谓的语言和方言进行定义时,无论是采用社会语言学者相互理解性的判别标准,或者是历史语言学者历史发展关系的判别标准,我们都无可避免地会碰到相当程度的任意性和困难性。因此,多数人同意,在实际操作上,判别语言和方言的标准往往是政治性的,如果某种语言完成标准化的程序,我们通常将其称之为语言;如果某种语言没有完成这个程序,则我们通常将其称为方言本质上可以被视为是一种非标准化方言。七大方言_方言 -概述方言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根据性质,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方言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 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https://www.360docs.net/doc/3013653507.html,]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的异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二者的相同点:第一,都是语言分化的结果,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的体现;第二,都没有全民性特点,社会方言通行于某个阶层,地域方言通行于某个地域,当然,就地域而言,地域方言在一定的范围内是有一定的全民性的;第三,都要使用全民语言的材料构成。汉藏语族(Sino-Tibetan) 汉语系(Sinitic) 北语群北语(Mandarin)【汉族、回族】〔中国台湾省〕晋语(Jin)【汉族】〔中国〕Dungan【回族】〔Kyrghyzstan〕客赣语群赣语(Gan)【汉族】〔中国江西省〕客语(Hakka)【汉族、畲族】〔中国台湾省、福建省、广东省,江西省〕

七大方言

首页 编辑词条 七大方言 1. 北方方言:北京话为标准语(影响力强) 2. 粤方言:广州话为标准语(影响力强) 3. 吴方言:苏州话为标准语,今多以上海话为其代表。 4. 闽南方言:厦门话为标准语,但影响力不强 5. 湘方言:长沙话为标准语,影响力不强 6. 客方言:梅州话为标准语,在广东省的梅州、惠州、河源、龙川、紫金等客语区影响力比较强。 7. 赣方言:南昌话为标准语 1、北方方言 以北京话为代表,通行语中国北方地区各省区,贵州、四川、云南以及华中地区的部份县市。北方方言分为四个次方言区: (1)华北方言,通行于京津两市几东北三省,河北、山东几河南六省。其中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方言最接近北京话。 (2)西北方言,通行于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宁夏一部分、青海一部分及新疆等六省一区。 (3)西南方言,通行于四川、贵州、云南三省及湖北大部份。湖南、广西北部边沿地区。 (4)江淮方言,俗称下江官话,通行于长江中下游,包括安徽、江苏、江西部份沿江地区。 2、粤方言 粤方言,又称粤语,俗称广东话,当地人称白话,英文叫Cantonese,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较为复杂、保留古音特点和古词语较多、内部分歧较小的一个方言,通行于广东省大部分地区,广西自治区的东南部,港澳地区及海外华人区。以广州话为代表。粤方言内部被分为4个片,但语音与标准粤语广州话相对来说差别不大。 广东省境内纯粹属粤方言或以粤方言为主的县市有47个,占全省面积的1/3以上,即广州、佛山、肇庆、江门、深圳、茂名、中山、珠海、南海、番禺、东莞、顺德、龙门、佛冈、增城、从化、花县、清远、连县、阳山、连山、怀集、广宁、四会、三水、高要、云浮、高明、新兴、鹤山、封开、郁南、德庆、罗定、阳春、阳江、信宜、高州、化州、吴川、台山、开平、新会、恩平、斗门、香港、澳门。此外,惠州、韶关、湛江、海丰、博罗、惠阳、惠东、仁化、乐昌、英德、宝安、电白、遂溪、海康、徐闻、廉江等16个县市也有部分地区讲粤方言。 广西壮族自治区通行粤方言的县市有23个,即南宁、横县、贵县、桂平、平南、藤县、梧州、玉林、北流、容县、博白、陆川、钦州、合浦、浦北、灵山、北海、苍梧、岑溪、昭平、蒙山、贺县、钟山。此外,海外华侨及华裔中以粤方言为

中国十大最难懂方言,江山话第一,老铁没毛病!

中国十大最难懂方言,江山话第一,老铁没毛病! 关于中国十大最难懂方言的争论从好几年前就开 始了,万千网友经过无数论战,得出了江山话、双峰话、运城话、高淳话、温州话,共同排名第一的无奈结果。直到度娘收录“中国十大最难懂方言”词条,确定了江山话和温州话并列第一。当然,争论从未停止过。 排名第一:江山话难懂指数:10 颗星 江山话是指浙江省衢州江山市的方言,此外福建省浦城 县部分人使用,是吴语的一种,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语言。与普通话不能进行直接交流。江山话词汇丰富,表现力极强,能表达许多普通话难以表达的意思,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与普通话、与其他方言不同的语音体系,这套语音体系基本接近中古汉语的语音体系,它的声母可以说与中古汉语基本相同,韵母相同的也很多,声调完全一样,所保留的入声字也基本相同。同时由于长期以来江山属于吴地,受吴语的影响 分大,其中夹杂了许多吴音。还有,江山的人口主要迁移于北方,因此在语音上还受到不同时期汉语共同语的影响。 首江山话唱的歌~~体会下江山话的博大精深。 排并列第一:温州话难懂指数:10 颗星 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句话,说是天不怕地不 怕,就怕温州人说鬼话。这里所说的鬼话并不是侮辱温州人的意思,据说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部队相互之间联系由于保密需要,都是派两个温州人,进行电话或者步话机联系,而日本鬼子的情报部门,总是也翻译不出这发音极其复杂的

温州话,可以说当时的温州人就像美国大片中的风语者样,为抗战胜利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所以说鬼话并不是说温州人说的话是鬼话,而是日本鬼子听不懂的话。通过这个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温州话有多么难懂。 闽南话的流播不只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福建, 广东海陆丰地区、潮汕地区,台湾等,潮州话跟温州话是公认最难听懂的方言,估计没有语言天赋的人,就是在这些地 区待上一辈子都可能都听不懂闽南话,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这么来的,闽南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最复杂,内部分歧最大的一个方言。我们最熟悉的该是“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这句歌词了。 爱拼才会赢》 排名第三:广州话(粤语)

中国八大方言

中国八大方言,看看你说的是哪种鸟语 最近对各地的方言产生了兴趣,到网上搜索了一下才发现原来大家说的普通话居然还不是正宗的国语,郁闷。现在说的国语其实是以前胡人说的语言,古时候的人说的是现在的广东话。黄瓜把搜索出来的结果整理了一下,给大家交流交流。 一、普通话 汉语自古以来有方言同时也有共同语。根据历史记载,春秋时候孔夫子时代管共同语叫雅言。雅言以洛阳雅言为标准。孔夫子有三千多徒弟来自当时的各地,古代也有方言,各地的学生都讲自己的方言,孔夫子讲课的时候怎么能够让来自各地的学生都听得明白呢?因为当时有共同语叫雅言,所以孔夫子在讲学的时候用雅言,这样交际没有什么障碍。 在汉代,共同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管共同语叫做通语。各地讲不同方言的人可以用通语进行交际,这是古代的情况。 晋代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以後,中原雅音南移,作为中国官方语言的官话逐渐分为南北两支。北方以洛阳雅言为标准音,南方以建康雅言为标准音。洛阳雅言属于中原话,建康雅言属于吴语。主流上以南方的建康雅言为正统。隋朝统一中国定都长安,编著《切韵》,音系为金陵雅音为主,参考洛阳雅音的综合系统,因以南朝为正统政权。隋朝末期,扬州成为中国经济最繁荣的地区,因此,扬州吴音也曾成为南方雅言的代表,但是,没有得到官方语言的地位。 降及唐宋,即使在北方,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差别显著增大了。富丽堂皇的唐诗中,已经采纳了一些当时的口语。唐朝开始,江南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因此江南的苏州吴音也成为南方雅言的一种通行语。由于政治中心在长安,长安话属于中原话。因此,长安雅言也是北方雅言的标准音。到了宋代,汉文更出现了口语化的倾向。著名的大思想家朱熹的弟子所编的《朱子语类》,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朱熹使用宋代口语讲授和谈话的原貌。这证明即使像他那样文化修养很高的士人,尽管还是用古文写作,但平日的言谈,甚至讲授儒家经典,也已经不可能像六七百年前的北方庶民那样,“其辞多古语”,但他作为“读书人”,说的还是洛阳话。及至南宋,首都建在临安,因此,临安雅言也成为标准音的一种。临安雅言属于吴语,但是临安雅言中有很多中原话的痕迹,直至今天的杭州话也有中原话的痕迹。 元代时,首都在大都,因此,大都话也是一种通行语。由于元朝的统治者是蒙古人,不熟悉汉族文化,汉语的通行语继承了宋代的南方雅言。 明代的时候,南京由于战争等动乱,南京话从吴语(南方雅言)转变为江淮官话。明代以南京话为正统,南京话也是南方官话的代表。后来迁都北京,北京话也有一定通行度。明代北京话是在元大都旧北平话的基础上,和移居北京的南京移民的南京话融合后形成,到清代又受到满语的影响。江南的吴音开始以苏州白话为主要代表。吴音继承了南方雅言的地位,并且以当地强大的经济实力成为中国通行的语言之一。王士性在《广志绎》中说:“善操海内上下进退之权,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之而雅,俗者,则随而俗之。”,吴音最流行的时候,上至士大夫,下至歌妓以说苏白为荣。和官方“普通话”京白相对而言,苏州白话在当时社会地位相当于民间的“普通话”。当时越剧、昆曲、评弹都以苏白为标准音,甚至一开始的京剧都曾使用过苏白。 清代一开始,仍然以南京官话为正统。雍正年间(1728年)清设正音馆,确立北京官话为官方地位。到了19世纪末也就是清朝末年,中国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受到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特别受到日本的影响。日本在明治维新前后大力推广日本语的共同语,日本人把日本语的民族共同语叫做国语。国语这个词本来是中国古代一本书的名字,日本人把国语当做民族共同语的名称。19世纪末中国的文化生活发生很大变化,国语这个名词得到传播。由于太平天国的战争,江南经济开始衰落,吴音开始失去了标准音的地

中国方言分布

中国方言分布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有56个民族,共有80种以上语言。本词条主要介绍的是汉语的方言,不包括少数民族语言的方言。 根据方言的特点,联系方言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以及目前方言调查的结果,可以对现代汉语的方言进行划分。当前中国语言学界对现代汉语方言划分的意见还未完全一致,大多数人的意见认为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 北方方言 综述北方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强。在汉语各方言中它的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3%。 北方方言可分为四个次方言: 华北、东北方言分布在北京、天津两市,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还有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 晋语主要分布在山西省大部,陕西省北部地区,河北省西部太行山麓、河南省黄河以北大部、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地区以及毗邻山西省地区,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西北部的张家口地区。 西北方言分布在甘肃、陕西大部(陕西南部地区除外)以及青海、宁夏、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新疆汉族使用的语言也属西北方言。 西南方言分布在重庆、四川、云南、贵州、陕西南部及湖北大部分(东南角咸宁地区除外),广西西北部,湖南西北角等。

江淮方言分布在安徽省、江苏长江以北地区(徐州、蚌埠一带属华北、东北方言,除外)、镇江以西九江以东的长江南岸沿江一带。 客家方言 简介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客家人分布在广东、福建、台湾、江西、广西、湖南、四川、浙江等省,其中以广东东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和广西东南部为主。客家人从中原迁徙到南方,虽然居住分散,但客家方言仍自成系统,内部差别不太大。四川客家人与广东客家人;浙江客家人与福建客家人相隔千山万水,彼此可以交谈。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4.5%。 客家方言分布区域 ⑴客家方言主要通行于广东、广西、福建、江西和四川、湖南、海南、浙江以及台湾和香港的部分地区。其中主要的区域是广东东部和北部,广西南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粤闽赣边区一。 中国方言分布图带是客家最集中的地区,因而也是客家方言最流行的地区。在海外,东南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菲律宾以及美洲华侨、华裔中也有不少讲客家话的。客家方言也算庞大,世界总人口超7000万人 ⑵广东的客家方言几乎遍布全省,但主要分布在粤东、粤北地区。其中纯粹属客家方言或以客家方言为主的县市有:梅县、兴宁、五华、大埔、蕉岭、平远、龙川、和平、始兴、连平、新丰、河源、丰顺、紫金、南雄、翁源、连南、英德、惠阳、曲江、博罗、宝安、惠东、揭西、仁化、乐昌、廉江、乳源。此外饶平县、揭西、海丰、陆丰、龙门、从化、花县、新会、化州、四会、阳江、鹤山、三水、高要、开平、信宜、珠海、深圳龙岗、东莞等广东的其它地区的一些县市也有不同程度的客家话分布。据最新调查资料统计,在粤西的湛江、茂名、阳江三市约有190万人讲客家话,分布区域约为6400平方公里,具体分布在廉江、化州、信宜、高州、电白、阳西、阳春等县。 ⑶福建省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闽西的长汀、连城、上杭、武平、永定、清流、宁化、明溪等县。此外,南靖的曲江,平和县的九峰、长乐,诏安县的秀篆、官陂等地说的也是客家方言。 ⑷江西省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赣南的兴国、宁都、石城、瑞金、会昌、寻邬、安远、全南、龙南、定南、信丰(不包括县城嘉定镇和城郊的部分农村)、大余、崇义、上犹、南康、赣县、于都等十七个县和西北部的铜鼓县、修水县的大部分乡镇。此外,萍乡、广昌、永丰、吉安、泰和、万安、遂川、井冈山、宁冈、永新、万载、宜丰、奉新、靖安、高安、武宁、横峰等县市的部分乡镇均讲客家方言。 ⑸四川省也是客家人居住较为集中的一个省份,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成都郊区东山一带、新都、金堂、广汉、什邡、彭县、双流、新津、简阳、仁寿、资中、威远、安岳、富顺、泸县、合江、宜宾、广安、仪陇、巴中、通江、达县、西昌等县市的局部地区。 ⑹广西壮族自治区客家方言分布全区90个市县中的79个市县,占所有市县的 87.78%。就乡镇而言,全区1364个乡镇中,583个乡镇有客家话,占所有乡镇的4 2.74%。广西客家方言集中的地方,主要是在陆川、博白、浦北南部与合浦东部;其次是防城、钦城与灵山相连的一片地区;以贵县为中心,沿铁路东南至玉林北部、

地方方言

重庆丰都地方方言 郎怪剌(la)——原来如此。 各自搞(儿)——自己。 杂板(儿)行——好得很。 达刀(儿)——头发。 千翻(儿),腰元(儿)——淘气,不守规矩。 卧和祸——完了,不行了。 光把斗(儿)——裸体。 恁个(儿),浪个(儿)——这个,那个。 那份批心子,那份批壳——那个东西不好(骂人的)。 期饭——吃饭 打牙祭——吃肉. 帽儿坨——满碗的干饭. 恁丁丁(儿)——很少 脏班子——丢面子 砍脑壳的——找死 哈(2声)打——晚上 夹包——荷包 旯旯——角落 各搞(儿)——买肉 芯(儿)场合——假的,通常说一个人不可靠 些——哭 夹马夹胩的,溅像——小气 胶子(塑料)桶桶——塑料口袋 云中——中午12点 哄子个___什么东西? 啷个搞嘛___怎么办嘛?

煞割了___结束了 你等到哈哈——你等一会。 回气——回去 在爪子——在干什么 赖(1声)呆——好脏 赖——烫 水凼凼——水坑 出托——打死你 想精想怪滴——说一个人很坏 出去达——出去了 走达——走了 吃达——吃了 哄子批个——什么东西个? 马翻批——说话不算数,一会这样,一会那样! 丕脱——不讲究,不讲排场! 撒子——什么 你在爪子——你在干什么 瞎明闭眼,瞎明倒眼——看不见(骂人的) 扯皮、扯把子——乱搞。 办灯——不认真。 灯多——办法多。 打不死九不干——不讲理,乱扯。 柳倒起——死皮赖脸不放。 聘给你——送给你。 不落屋——不回家。 欠狗(儿)——胃痉挛。 喝害——哈欠 对哦;对头——正确。

皮款、子弹、米米、嫩嫩(儿)——钞票。 出十气——出丑. 鸠(儿)巴蛋——小。 蛮——大或耍很横 歹(2声)倒——捉倒。 扣痒——扰痒。 猫日——很强;穿得很酷。 匡娃二——逗小孩不哭或睡觉。 打么灯(儿)红——给脸上摸红(化装)。 强猫——捉迷藏。 超——打扮特别。 打别——赌气。 哈(2声)人,赫人——吓人。 骚从(4声);干操(4声);气质高——说一个人很吊,很牛B,很装大的样子, 洗白(be)——失败。 消夜——吃晚饭。 握火——烧火或烧屋外的垃圾。 哈打——天黑了。 区猫哈;黑区吗孔滴——黑得很。 日起跛(bong)起先下课——说装大的人先失败 哄你、喝你、麻你、敷你——骗你。 喝你——巴结你。

中国方言排行

排名第十:东北话 东北话可以说是跟普通话发音最为接近的方言了,而且随着赵本山等小品演员的大力普及,可以说已经是家喻户晓,不管老人孩子都能吆喝出几句,而且东北话从发音上就能体现出东北人憨直豪放的性格,容易得到大家的接受。但是东北话因为有很多分支,比如大连话,沈阳话等等,最标准的东北话还是在铁岭朝阳一带,而且东北话有个别字词的发音还是让外地人很难听懂,但是这样的字词在东北话里并不长使用。 所以东北话排名十大难懂方言第十位,难懂指数2,上口指数9 排名第九:天津话 天津话可以说从骨子里就透着那种天津人的幽默,相声艺术经常使用到天津话,以达到更好的搞笑效果。天津话基本上没有什么让人听不懂的字词,但是由于天津话发音音调和普通话差别很大,要是说话语速过快,还是让人听不懂。 所以天津话排名十大难懂方言第九位难懂指数3,上口指数7 排名第八:山东话 山东胶东半岛的城市说话发音和东北的大连话相当接近,一般人都能够听得懂,但是要是到了潍坊等内陆城市,其地方方言就有些晦涩难懂了。山东话以其独特的发音总是让人觉得很土,但是听长了就会感觉到齐鲁大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就通过这浓厚的山东味体现出来,别忘了当年孔子孟子说得也都是山东话啊! 山东话难懂指数4,上口指数7 第七:四川话 四川话在西南地区有很大的影响,属于汉语北方方言西南官话的一个分支,语音、词汇、语法等和普通话有很大的一致性,也有自己不同的特点,而以语音方面的差异最大。四川话语音系统共有20个声母、36个韵母、4个声调,还有韵母儿化现象。由于四川人口众多,而且外出打工的人也很多,使得四川方言让很多人熟知。 四川话难懂指数5,上口指数6。 排名第六:长沙方言 长沙是湖南的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而且人口众多,交通便利,因此长沙方言从古至今,一直受北方方言的影响,与普通话距离较小。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5%,因此,它在汉语方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湖南是个出伟人的地方,而且《红楼梦》里面都透露出分明的湖南方言语境。 所以长沙话作为湖南话的代表排名第七难懂指数6,上口指数6。

中国方言

【中国方言】闽南方言谚语 一、闽南话 闽南方言是全国八大方言之一。它分为五个次方言: 厦门话区:厦门、金门、同安。 泉州话区:泉州、石狮、晋江、惠安、南安、永春、德化、安溪等八个县市。 漳州话区:漳州、龙海、漳浦、云霄、东山、诏安、华安、长泰、平和、南靖等十个县市。 龙岩话区:龙岩市、漳平县。 大田话区:大田县、尤溪县的一部份。 闽南话的流播不只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的是台湾,台湾岛上,除了高山族地区外,差不多都通行着近于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闽南话。据初步调查,台中、台北稍偏泉州腔,台南、高雄稍偏漳州腔。闽南人移居台湾据说开始于元代,大规模迁移是在17世纪中叶,大量闽南人随郑成功渡海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回台湾。300多年来,闽南人和其它地区东渡的汉人,和高山族同胞一起,开发祖国的这个宝岛,在共同的生活和斗争中,闽南方言始终作为主要交际工具,保留在台湾人民的口中。特别是今天,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更加密切,台湾的父老兄弟不断到大陆寻根、探亲、访友,闽南话显得更加重要。 除了台湾省以外,广东省的潮汕、雷州半岛、海南岛等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的许多侨胞也使用闽南方言,据初步统计,海内外操这种方言的人将近6000万,这在汉语诸方言中是十分突出的。令人自豪的是:如今的闽南话已经作为地球60种主要语言的代表之一,被录制在美国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号宇宙飞船的镀金唱片上,到广漠无垠的星河中寻觅知音…… 二、闽台年俗 正月歌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目困到饱,初四神落地,初五过开,初六壅肥,初七七元,初八团圆,初九天公生,初十地公暝,十一请女婿,十二到(回)来拜,十三吃稀粥配咸菜,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暝。 正月初一这天,人们都会早早起床,梳妆打扮和洗漱停当之后,便开始了极富人情味的互相拜年、请安、祝福,以及走亲访友或游览公园等等,迎来送往,热闹而惬意。人们普遍沉浸在欢乐、庆贺、幸福、美满的节日氛围之中。 大年初二,是新女婿带着妻子去丈人家拜日子。女婿登门,女儿回到娘家,自然更有一番情趣。 初三这天,被视为不吉利之日。人们多不出门,晚上也早吃早睡,这也是闹中取静的休息良机。

中国最难听懂的10大方言

中国最难听懂的10大方言 稍微有点知识的人就知道,论中国最难听懂的10大方言中,北方方言一个也排不上。 排名第十:湘新方言 湘新方言分布在湖南长沙,湘潭,洙洲三角洲及周围。长沙是湖南的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而且人口众多,交通便利,因此长沙方言从古至今,一直受北方方言的影响,与普通话距离较小。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5%,因此,它在汉语方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湖南是个出伟人的地方,而且《红楼梦》里面都透露出分明的湖南方言语境。 所以长沙话作为湖南湘新方言的代表排名第十。讲话人口占中国人口的2。5% 排名第九:湘老方言 湘老方言与湘新虽同被人叫为湖南话,却有很大的不同。湘老方言比湘新方言更接近古汉语,在外人听来,比湘新方言更难懂。且湖南话这两派方言相互听不懂,无法交流。虽同为湖南人,却只能用普通话沟通。所以衡阳话作为湖南湘老方言的代表排名第九。讲话人口占中国人口的2。5%湖南人讲话我们听不懂像是在吵架一样。 排名第八:广州话(白话,粤语) 广州话可以说现在是流传广泛,很多人都会说几句简单的广州话,

但是我把广州话排名七的原因是,广州话不只有自己独特的发音,还有自己的文字,而且在广州的公交车上都是先用广州话再用普通话进行报站的,有些广东人包括香港人甚至听不懂普通话,这足以说明广东话与普通话的差别之大,而且广东人很保护自己的方言,只要有可能他们都会尽量使用自己的方言。广州话纵然我们听不懂,但听起来很好听,唱歌压韵起来也是蛮不错,自从有香港撑腰之后,广州话越来越泛滥了。 排名第七:贛語 贛語贛語,或稱贛方言、江西話,以南昌話為代表,主要用於江西中北部、安徽西部及南部、湖北東南部、湖南東部靠近江西一側的狹長地帶(如瀏陽、平江、茶陵等地)以及湖南西部的部分地區。使用人數約為漢語總人口的2.4%。 排名第六:苏州话 吴语的分支。苏州话体现了浓浓的古意和一种书卷气。苏州人说“不”为“弗”,句子结尾的语气词不用“了”而用“哉”,人们听见苏州话会有一种亲切感。苏州话历来被称为“吴侬软语”,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软”,尤其女孩子说来更为动听。在同属吴方言语系的其他几种方言中,等都不如苏州话来得温软。有句俗话说宁愿听苏州人吵架,也不听宁波人说话,充分说明了苏州话这个“软”字。 排名第五:温州话

中国八大方言语系

中国八大方言语系 中国有八大方言(新近又发现一种叫“平语”的语言,主要分布在广西一带)。也有人把中国方言划为九大方言、十大方言。其实,我们所说的“八大方言”、“九大方言”,甚至“十大方言”,都还只是国内的汉族方言,如果加上少数民族的语言,中国的方言还可以划得更多、更细。 一、北方方言 习惯上称为“官话”。有东北官话、西北官话、晋话、西南官话等。以北京话为代表,包括长江以北,镇江以上九江以下的沿江地带,四川、云南、贵州和湖北、湖南两省的西北部,广西北部一带,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70 %以上。在这方言区内居住的何氏人,他们的语言自然属于北方方言。而从这个方言区移居港澳台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华侨、华人,其“母语”当属北方方言。 二、吴方言 吴方言被誉为“吴侬细语”,以上海话为代表(一说以苏州话为代表)。包括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部份(镇江不在内)浙江省大部份。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8.4%左右。在这方言区内居住的何氏人,他们的语言自然属于吴方言。而从这个方言区移居港澳台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华侨、华人,其“母语”当属吴方言。 三、湘方言 以长沙话为代表,分布在湖南省大部份地区,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5%左右。在这个方言区内居住的何氏人,他们的语言属于湘方言。而从这个方言区移居港澳台的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华侨、华人,其“母语”当为湘方言。 四、赣方言 以南昌话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江西省(东部沿江地带和南部除外)和湖北省东南一带,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2.4%左右。此方言区内何氏人的语言属于赣方言。从这个方言区移居港澳台的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华侨、华人,其“母语”当归类为赣方言。 五、客家方言 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主要分布在广东省东部、南部和北部,广西东南部,福建省西部,江西省南部,及湖南、四川的少数地区,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4%左右。此方言区内何氏人的语言属于客家方言。从这个方言区移居港澳台的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华侨、华人,其“母语”当为客家方言。 六、闽北方言 以福州话为代表,分布在福建省北部和台湾省的一部分,南洋华侨也有一部份人说闽北方言。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1.2%左右。此方言区内何氏人的语言属于闽北方言。从

中国七大方言概述

实用信息:中国到底有多少种方言 中国七大方言概述 1.北方话(简称:北语) 2.广东话(简称:粤语) 3.江浙话(简称:吴语): 4.福建话(简称:闽语): 5.湖南话(简称:湘语): 6.江西话(简称:赣语): 7.客家话(简称:客语): 1、北方方言 又称北方话,以北京话为代表,通行语中国北方地区各省区,贵州、四川、云南以及华中地区的部份县市。北方方言分为四个次方言区:(1)华北方言,通行于京津两市几东北三省,河北、山东几河南六省。其中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方言最接近北京话。 (2)西北方言,通行于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宁夏一部分、青海一部分及新疆等六省一区。

(3)西南方言,通行于四川、贵州、云南三省及湖北大部份。湖南、广西北部边沿地区。 (4)江淮方言,俗称下江官话,通行于长江中下游,包括安徽、江苏、江西部份沿江地区。 2、吴方言 吴方言又称江浙话或江南话。过去以苏州话为代表,现今随着上海市的经济发展,使上海话使用的人口不断的增多,通晓上海话也逐渐多。因此现今吴方言的代表乃是上海话。通行地域主要是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南通小部份,上海及浙江大部份地区,可分为五个片:(1)以上海话为代表的太湖片,通行地域:上海市、常州地区、杭州地区和宁波地区。 (2)以临海话为代表的台州片。 (3)以温州话为代表的东欧片。 (4)以金华话为代表婺州片。 (5)以丽水话为代表的丽衢片。 3、湘方言: 湘方言又称湖南话或湖湘话。以长沙话为代表,分布在湖南省大部

份地区。湘方言从内部语音差异上看,又有新湘语和老湘语的分别。老湘语广泛流行于湖南中部宁乡、衡阳等地,新湘语流行于长沙、株州等大中城市中。 4、赣方言 赣方言又称江西话、赣语或溪语。以南昌话为代表,通行于江西省大部份地区以及福建西部、湖南省部份县市。因历史上多次北方汉人南迁多从江西为中转,家之地理上与江淮官话、湘方言、棚民话区接壤,就使江西省边缘地区深受其他方言影响,也导致赣方言自身特点被淡化。 赣方言内部可分为7个片: (1)以南昌话为代表的昌靖片,通行于南昌地区、高安地区。 (2)以宜春话为代表的宜浏片,通行于宜春地区、新余地区和湖南省 (3)以吉安话为代表的吉茶片,通行于吉安地区、井冈山地区和湖南省的茶陵、攸县、酃县。 (4)以抚州话为代表的抚广片,通行于抚州地区。 (5)以鹰潭话为代表的鹰弋片,通行于鹰潭地区、贵溪地区、乐平地区、景德镇地区。

国内方言现状

国内汉语方言现状 (可加入一些方言段子或者方言歌曲作为引入,具体看整体风格) 在国内,方言通俗上讲就是各种地方话的统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而也是一个多语言的国家,大多数人对方言并不陌生。 严格意义上讲,方言的语言学含义就是一种语言的各种地域变体,并且因为具有较强的地域差异性,方言被认为是当地文化的主要载体,它可以非常敏锐地反映特定的地域文化,并将特定的地域历史进行记录;也能传达出生活在某一方言区的人们的观念心态,成为当地人与人之间的重要交流方 式,拉进人与人的距离;方言 词汇也是当地变化最频繁、最 迅速、最活跃的词汇,或多或 少能反映出当地的一些文化层 面上的变化。 在政治、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伴随着历史的时间轴与空间轴的三维推进,中国的社会在不同程度的分化和统一中发展,语言文化也随着社会文化乃至国家文化进行着演化发展,于是,汉语在如此的推进过程出现了多种分化,即方言。同时,在中国的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少数民族在不同的时间维度融入中原地区,因而造就了我国多民族、多文化、多语言的现状。通过第一部分我们对于方言时间轴的总结与分析,以及归纳方言的特点,我们认为汉语方言主要划分

为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 伴随着国家将语言统一性列为重点关注对象这一国家大环境,说方言兼讲汉语普通话的人口在不断增加,一些使用人数少、呈零散分布的方言已经处于濒危状态。在多种语言并存的当下,中国语言统一性与分歧性的融合并存成为国家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总结国内汉语方言的统一性与分歧性,得出以下几个现状特点:1.方言地理学与方言地图。 方言地理学在中国的渗入,为我们研究方言文化提供了有利条件。提及方言地理学,就要从汉语方言的格局说起。我国的汉语方言的格局,是以南北方作为分界,临海与内陆作为区分的语言地理特征格局,主要是越往南方(东南方)方言的形式就越发的复杂与多样,也就与中原地区的官话差距越来越大,相反,西南、西北、东北等地区的方言相互间的差异比较小,与中原地区的官话接近程度较高,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听不懂很多南方的方言,却对北方的方言并不陌生的原因。我国的汉语方言的这种格局与历史上的多次移民的变化有关。比如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自北而南的移民是汉民族移民的大趋势,而中原地区向北方、西北、东北成规模的移民则是很晚近的事情,还有诸多小的移民也对于方言的流通与交流做出了或多或少的贡献。因此,无论是历史学分析,还是现在的生活体现,移民始终是方言格局的重要影响因素,呈现出南方(东南方)的方言种类繁多却也晦

中国语言的语系分布

中国语言的语系分布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境内 56 个民族中,一个民族一种语言的比较多,有的民族说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民族语言,个别少数民族使用汉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数目可能在 80 种以上。目前使用本民族文字的有 40 个,历史上曾使用过本民族文字的有 17 个,古今共使用过少数民族文字 57 种,分属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和印欧语系;朝鲜语和京语系属未定。具体语系分布见图4和图5。 汉藏语系 包括汉语和藏缅、壮侗、苗瑶三个语族,汉语在语言系属分类中相当于一个语族的地位说汉语的人口有 11.09 亿多;藏缅语族语言的人口约有 2200 万,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甘肃、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包括藏语、门巴语、珞巴语、僜语、嘉戎语、羌语、普米语、独龙语、土家语、彝语、傈僳语、纳西语、哈尼语、拉祜语、白语、基诺语、怒语、景颇语、阿昌语、载瓦语等。说壮侗语族语言的人口有 2300 多万,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贵州、湖南、广东、海南五省,包括壮语、布依语、傣语、侗语、水语、仫佬语、毛南语、拉珈语、黎语、仡佬语等。说苗瑶语族语言的人口约有 940 万,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东五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包括苗语、布努语、勉 ( 瑶 ) 语和畲语。 阿尔泰语系 包括蒙古、突厥、满通古斯 3 个语族,说蒙古语族语言的人口约有 550 万,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黑龙江、辽宁、吉林、青海、甘肃等省,蒙古语族包括蒙古语、达斡尔语、东乡语、东部裕固语、土族语和保安语。中国说突厥语族语言的有 840 多万人,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甘肃、黑龙江等省。突厥语族包括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柯尔克孜语、乌孜别克语、塔塔尔语、撒拉语、西部裕固语和图佤语;说满-通古斯语族语言的人口约有 20 万,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满-通古斯语族包括满语、锡伯语、赫哲语、鄂温克语和鄂伦春语,现在满族通用汉语。 南岛语系 又称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高山族语言属这个语系的印度尼西亚语族,高山族使用排湾、阿眉斯、布嫩、鲁凯、赛设特、卑南、邵、泰耶尔、赛德、邹、沙阿鲁阿、卡那卡那布等语言。

中国方言的分类

中国方言的分类 中国方言的分类官话一共四大片。 吴粤湘赣紧相联。 客家还有平和晋, 闽话要分北和南。一,中国的第一大方言是官话方言,使用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以北京话为代表,其内部分为四片。 1, 华北官话:北京、东北、山东、河南为一个部分,或称为北方话。也有将东北话分立一个次方言区的。 北京地区自古就是北方游牧民族和汉人混居的地方,唐代胡将安禄山就是据北京起兵的,五代后更是让于契丹族。北京一带的方言是在辽、金、元时期,汉、满、蒙及其它游牧民族的语言混合而成的,这一时期变化较快。明朝,其受南方汉语影响较大,相对稳定。清军入关后,“疑ng、微v”声母消失,入声消失定型。其是和古汉语差异最大的方言。清雍正朝开始向全国推广,称为官话。作为我们这个多民族国

家的权威方言有其合理性。但正如部分网友所说,再权威也是方言,北方话不是高于其他方言的语言,其他方言也有普通话不能取代的文化功能。普通话不是完美语言,所以才有赵元任殚精竭虑设计带入声国语的事情。 其语言特点是,最大特点是不保留入声;其他还有无全浊音,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但是没有唇鼻音“m”(混入了前鼻音),不能根据古汉语的声韵书籍推导读音,和南方汉语声韵体系差异大。 2,西北官话:分布在西北地区。 3,西南官话:分布在西南地区。其语言特点是,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不太分,原来带有“疑ng”声母,南部地区甚至有“n,l”不分、“f,h”不分以及“z,c,s”和“j,q,x”不分。 4,江淮官话:分布在扬州、南京、盐城、镇江一带。扬州城历史上遭到不下七次屠城和洗劫,近几次多是满蒙军队所为,其它江淮方言区情况大致如此。所以,这个地区历史上是吴方言区,现在语言发生变化,成了江淮次方言区。江淮次方言历史上曾经是明朝时期的官话。

中国方言大调侃

【原创】中国古今方言大调侃 目前的中国普通话大多是从建国之后开始慢慢流行的,1955年在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确定了普通话是“以东北话为基础,以北京话为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那么建国之前的中国话呢?建国之前的中国社会的语言形式是什么样的呢? 我作为徐州人就来谈谈我的看法,再次声明,本言论只限于个人观点,如有不足,请大家斧正。 首先我要说中国的方言很好玩。何出此言呢? 我们都知道目前我国的官方语言叫普通话,而普通话的正式提出是在建国之后的1955年,随后又被写进了我国宪法大纲。我本人所熟悉的中国方言口味最浓厚的一个人就是毛主席。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的那一声豪迈的壮语让全世界都知道了湖南方言的优雅和特点。没错,毛主席是湖南人,我们亲爱的邓爷爷是四川人,所以现在四川的方言基本上还是原汁原味。 那我们就来回顾一下历史上中国出现的那些方言。 我们不可否认中国在五四运动之前都在说着复杂的“文言文”。而方言式的文言文却是让人早就忘记了吧! 首先是原始社会时期,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是现在河南(新郑)人,河南人说话的方言口音十分有趣,而且又是地处中原,大家想象一下当黄帝和蚩尤大战涿鹿的时候,黄帝说着标着的河南文言文,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和境界?我们现在能否再重新模仿和推敲呢? 时间又过了许久,当中国历史进入到大同社会的时候,中国社会又出现了一个伟大的君主:帝尧。尧在位七十年,建都山西平阳,但是尧却是河北人,在他统治时期,由于经常出巡外地,所以我认为他那“不成熟”的山西话和河北话也应该会让天下牢记在心。 再后来舜帝即位,他也是河北(冀州)人,继承了帝尧的使命在山西建都,所以他的说话应该和帝尧没有多大区别。但是舜的继任者大禹就不一样了,大禹是现在四川人,曾经治理大水十三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按照国家正统思想来说,现在我们国家受到四川方言的影响应该是最多的,但是我们失望了。为什么?因为开创夏朝的四川人被建立商朝的河南人汤取代了,于是汤又继承了黄帝把河南话作为国家方言达六百年之久。六百年之后,中国西部的陕西省出现了一股地方势力,这就是周王朝的始祖们,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带领四方诸侯攻进了殷都朝歌,成了强大的周王朝。我不知道当武王姬发攻进朝歌的时候,威武的站在殷都的“废墟”上用独特的陕西方言昂首向天下百姓宣布周王朝成立、商朝灭亡的时候,跪在陛下的四方臣民会不会失态的嗤笑?所以我有时候很反感那些自以为自己普通话说得好的人取笑那些普通话不好的人。我觉得那些普通话不怎么标准的人都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沉淀。 又过了八百多年,来自西北的一群游牧少数民族逐渐向山东拓展领土,他们就是大秦帝国赢姓的始祖。赢姓其实也是华夏族群的一支,只是由于商周战乱迁移到了西北陇西大山,随后数百年逐渐被西北戎夷慢慢同化,即便在统一六国之后还是未能摆脱浓厚的西北口音。而且当时的山东诸国都视秦国为异族,正是由于没有处置好方言的原因,使得天下无敌的秦国早早灭亡了。不过回想一下,雄视天下的秦始皇在每次与臣民交谈的时候,是不是身边要站着一位翻译呢? 中国方言最简洁的一次普及就是西汉时期,高祖刘邦是徐州沛县人,中国第一位“草根儿”皇帝,同时也是大汉民族的开创者,刘邦晚年曾在沛县高唱《大风歌》我敢肯定,当时唱这首歌的时候刘邦一定是用的家乡方言,哪像现在的合唱全是清一色的普通话。不过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汉乐府诗为何保存不下来的原因。其后的二十四位汉朝皇帝基本上都有沛县的方言口音,汉朝立国四百余年,皇帝人数居王朝首位,却依然没能将我们徐州方言传承全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