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临床症状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感染引起的猪急性、热性、高致死性传染病,也是一种毁灭性传染病,遍及全世界。巴黎国际兽医局的国际卫生法规已将猪瘟列为A类16种法定传染病之一,目前有20多个国家宣布消灭猪瘟,我国尚未消灭。
一、临床症状

1、急性猪瘟。病猪体温升高至40—42℃,精神沉郁、怕冷、嗜睡;病初便秘,随后出现糊状或水样并混有血液的腹泻,大便恶臭;结膜炎、口腔粘膜不洁、齿龈和唇内以及舌体上可见有溃疡或出血斑;后期鼻端、唇、耳、四脚、腹下及腹内侧等处皮肤上有出血点或斑。常继发细菌感染,以肺炎或坏死性肠炎多见。

2、慢性猪瘟。病猪体温升高不明显;贫血、消瘦和全身衰弱,一般病程超过一个月;食欲时好时坏,便秘和腹泻交替发生;耳尖、尾根和四肢皮肤坏死或脱落。慢性猪瘟存活者严重发育不良,成为僵猪。

3、非典型猪瘟。又称亚临床猪瘟。临床症状与解剖病变不典型,发病率与死亡率显著降低,病程明显延长,新生仔猪感染死亡率较高,大猪一般能耐过;怀孕母猪感染出现流产,出现胎儿干尸,死胎及畸形胎。

4、迟发型猪瘟。是先天感染的后遗症,感染猪出生后一段时间内不表现症状,数月后出现轻度厌食、不活泼、结膜炎、后躯麻痹,但体温正常,可存活半年左右后死亡。怀孕母猪感染低毒力猪瘟病毒可表现群发性流产、死产、胎儿干尸化、畸形和产出震颤的弱仔猪或外观健康实际已感染的仔猪。
二、病理变化

最急性病例一般无明显病变,或仅见浆膜,粘膜和内脏器官有少量出血点。急性病例以泛发性出血性素质为主,呈败血症变化。最具诊断价值的病变是:全身淋巴结肿大,呈暗红色,切面周围出血明显,整个切面呈红白相间的大理石样纹理;脾脏不肿大或稍大,表面及边缘可见红黑色出血性梗死,大小不一,突出于被膜表面;肾脏一般不肿大,表面有密集或散在的出血点或斑(雀蛋肾);盲肠、回盲瓣口及结肠粘膜出现大小不一的圆形纽扣状溃疡;喉头、会厌软骨、膀胱粘膜以及心外膜、肺膜、胸膜等浆膜上有大小不一的出血点或出血斑。慢性病例由于钙磷代谢紊乱,在肋软骨连合处有一条污黄色紧密、完全或部分钙化线,永不消失。临床上猪瘟往往因继发细菌感染使病变复杂化。
三、诊断

根据猪瘟病流行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以及抗生素治疗无效等综合分析后作初步诊断,有条件时可进行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测,作进一步确诊。
四、防治措施

1、消毒:制定完善的消毒方案,选择高效、低毒、广谱、廉价的消毒剂,定期进行栏舍及环境消毒,是杀灭病原微

生物、切断传播途径、保证生猪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

2、加强免疫监测:定期从免疫猪群中抽检免疫猪的抗体浓度是否达到保护水平,坚决淘汰一些经免疫后抗体水平仍然低下、或病原血清检测阳性猪,净化种猪群。

3、完善免疫计划:结合猪场实际情况及免疫监测,制定个性化的科学免疫程序,并严格执行,是有效控制猪瘟的关键措施。

仔猪21—25日龄,首免,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猪瘟疫苗,每头2头份;60——65日龄,二免,每头猪4头份。种猪每年接种2—3次,每头每次4头份,母猪断奶后注射。此方案适用于农村散养或中小型猪场。

仔猪超前免疫:即仔猪产后在未吸初乳前皮下或肌肉注射猪瘟疫苗1头份,隔1.5—2小时后再喂奶;65日龄左右进行二免,每头猪4头份。种猪免疫同上。此方案适用于猪瘟疫病扑灭期猪场或养殖户。

仔猪60—65日龄是用猪瘟疫苗免疫,每头猪4头份。种猪免疫同上。此方案适用于卫生条件及防疫措施较好的集约化或较大规模猪场。

4、发生猪瘟疫情时,必须严格隔离、消毒,并对健康猪只进行紧急预防接种。临床治疗上无特效药剂,一般采取综合治疗与对症治疗,防止继发细菌感染,同时使用中药验方,初期有一定疗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