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社会学概论新修》名词解释

[资料]《社会学概论新修》名词解释
[资料]《社会学概论新修》名词解释

1、实证方法:实证方法是自然科学研究使用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认为,科学的假说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只有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时才可以接受。

2、社会关系: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社会关系不是指个人间的关系,而是指两种不同属性的人们之间形成的社会交往形式。

3、社会结构:是指社会的不同类属之间的稳定的关系模式。一般指社会中各群体间的关系,其中包括职能部门之间,阶级阶层之间,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稳定的关系模式。

4、社会过程:从动态的角度考察社会,宏观视野关注的是社会过程,微观上则是社会行动。社会过程并不只是在社会形态的意义上才表现出来的,在中观甚至微观层面上也可以表现出来。

5、社会行动:是指人们有意识的,注入了某种社会意义的,并与他人发生关联的行动。

1、社会:社会由人群组成,它是人们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的产物,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体。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2、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在社会中占有一定位置的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即它们之间的稳定的,合乎社会期望的相互作用的模式。

3、文化: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它包括人类创造的器物和其他物质产品,技术和知识,规范和习惯,信仰和价值等。

4、主文化、亚文化:主文化是指在一定族群中占主导或统治地位的文化,也成主流文化,相对的,亚文化是指在这一范围内处于次要地位的文化。

5、我族中心主义:指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认为本民族的文化优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而排斥和否定其他民族文化的现象。

6、文化相对主义: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因此不能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用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去评判其他民族的文化。

7、文化冲突:两种文化接触是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行为方式方面发生相互反对的情况。

1、社会化:社会学中所讲的社会化主要是指人的社会化。人的社会化是一个人学习社会的文化,增加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2、心理断乳:心理上的断乳也称社会性断乳,指少年,青年在其成长过程中力图脱离家庭及其他方面的监护,独立自主地进入某些社会生活领域,但是他们又经验不足,从而产生的危机状况。

3、代沟:两代人之间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之间的差异。

4、再社会化:再社会化是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其基本上已不适用,而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

5、个性:也称人格。是个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6、社会个性:是一个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个性特征,是指成员个性中共同的方面。

7、民族性:一个国家的各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通过互动形成的共有的个性特征。

1、社会行动:指向他人,并以他人的符合自己预想的反映为目的的行动。

2、社会互动: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它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做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人格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

3、“镜中自我”(库利):人们都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的。在社会互动中人们通过他人对自己行为的态度和反应来反观自己,认识自己,就像从镜子里发现自己那样。

4、符号:是指所有能代表人的某种意义的事物,比如语言、文字、动作、物品甚至场景等。

5、符号互动论:也称符号相互作用理论,是一种通过分析在日常环境中的人们的互动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理论派别,它主要研究的是人们相互作用发生的方式、机制和规律

6、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

7、先赋角色:那种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基础上的、由先赋地位所规定的角色。

8、自致角色:经过个人的努力而获得的角色。

9、角色冲突:在社会现实中,一个人同时承担了多种角色,而且其中的两种或多种角色对承担者的期待发生矛盾、难以协调,从而使角色扮演者左右为难的现象。

1、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互动而形成的、有某种社会关系连结起来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成员具有共同身份和某种团结感以及共同的期待。

2、初级社会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

3、次级社会群体:成员之间关系不那么亲密的群体。

4、内群体:是指一个人所属于的、对其有认同感和忠诚的群体,内群体也称“我们群体”。

5、外群体:相对于内群体来说,那些不属于“我们”的群体是外群体,这是由非“我们”的社会成员结合而成的群体。

6、参照群体:也称参考群体,它是人们在确定自己的地位时与之进行比较的人类群体,是人们在决定其行为和态度时所参照的群体。

7、群体凝聚力:是群体成员之间互相吸引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它是不同个体结合成群体的基本要素和内在机制。

8、核心家庭:一对夫妻与其未婚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

1、组织:社会组织也简称组织。在社会科学中社会组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从事共同活动的所有群体形式,包括氏族、家庭、秘密团体、政府、军队和学校等。狭义的社会组织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如企业、政府、学校、医院、社会团体等。

2、组织的结构:是指社会组织各构成部分之间所确定的、相对稳定的关系形式。它指的是一个社会组织有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在组织整体中所处的地位以及他们在组织运行中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

3、组织目标:是组织奋力争取达到的所希望的未来状态,它包括使命、目标对象、指标、定额和时限等。

4、激励:在组织管理学中激励是指刺激、鼓励组织成员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的活动。

5、组织的环境:是存在于组织之外的、并对组织具有现实的或潜在影响的所有因素。

6、科学管理理论:是美国管理学家泰罗为企业管理设计的一套价值理念和管理方法。它推崇经济和理性和个人主义的价值观,认为只要给工人合理的报酬就能刺激起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率,并带来劳资两利的效果。

7、科层制:韦伯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模式和管理方法。

8、X理论与Y理论:管理学家麦格雷戈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的管理模式进行分析而提出。

9、“X理论”的假设是:一般人天生厌恶工作、逃避责任、缺乏抱负和创造性、追求安全,因此必须加以强制、控制,并以惩罚相威胁,才能使他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付出适当的努力。

10、“Y理论”的假设是:一班人并不是天生不喜欢工作,在恰当的条件下他们会追求责任,并视参与目标为一种成就和报酬,他们对自己所参与的目标能实行自我指挥和控制,并且多

数人具有解决组织中问题的能力。

11、单位:单位制度是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实行的以企事业组织为单位,承担政府的社会分工目标并对其成员进行全面管理的制度,执行这种制度的企事业被称为单位组织,简称单位。

1、社会分化:从社会结构的角度说,社会分化是志愿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单位变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个单位,以及诸社会单位由地位相同变为地位相异的现象。在这里,所谓的社会单位即指社会个体、社会群体,也指社会机构。

2、社会分层:是根据某种标准将社会成员分属为相应社会阶层的过程。

3、阶级:列宁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定义,他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4、阶层:在阶级社会中不但存在着社会阶级,在阶级内部也存在着更小的层次。在非阶级社会中也存在着基于各种标准的、处于不同等级的社会集团。社会学把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原因而形成的,在社会的层次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群体称为社会阶层。

5、社会流动:人们在社会结构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

1、社区:结合中国情况,认为社区是聚居在一定地域内的、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共同体。

2、人文区位(生态)学:也叫人类生态学,它是借用生物的生态理论来研究社区环境的空间格局及其相互依赖关系的理论。

3、城市化: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一般说来,它是指农村人口改变其居住地,从农村迁入城市的过程。从更深层意义上来讲,城市化又是农村人生活方式的变化。

4、城市化水平:衡量某一国家或区域城市化的程度的指标是城市化水平,它是指该区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比重越大,城市化水平越高。

5、郊区化:人口从城市中心区迁移到郊区的现象。

6、过度城市化:城市的人口膨胀大大快于经济增长和市政建设的发展,许多进入大城市的农民找不到工作,公共设备也明显不足,于是出现了“过度城市化”现象。

7、户籍制度:是以户口登记为基础,对人口进行管理的制度。

1、社会制度:是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指导人们的社会活动的、稳定的规范体系。

2、正式制度:指人们有意识地创造的、正式的、由成文的相关规定构成的规范体系,它们在组织和社会活动中具有明确的合法性,并靠组织的正式结构来实施。

3、非正式制度:指让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地形成的、不成文的、指导人们行为的道德观念、伦理规范、风俗习惯等。

4、制度的生命周期:任何社会制度都不是永恒的,一种社会制度从其产生、不断完善到成熟、再到衰落直至消亡的过程称为制度的生命周期。

1、社会问题:对社会的正常运行造成严重不利影响的现象。

2、社会病理学: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是一个协调的整体,社会关系的不协调、社会出现问题是社会的一种病态。

3、社会解组论:指社会上原来通行的社会规范、社会制度失效,人们之间的联系松散、社会秩序混乱的现象。

4、社会建构论:强调行动者在社会结构形成中的能动作用,即认为行动者不是完全被动的,行动者以自己对情境的理解,选择自己的行为,并对社会过程产生影响。

5、贫困线:指社会中家庭平均收入的一半,人均收入低于这个水平的家庭即为贫困家庭。

6、恩格尔系数:指家庭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越大,即家庭用于食品的支出在家庭总支出中占的比例越大,就越贫困。

7、绝对贫困:指收入不足以维持人的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的状态。

8、相对贫困:指与某一生活标准比较而呈现的贫困状态。

9、贫困文化论:指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解释贫困现象的理论,它由美国学者刘易斯通过对贫困家庭和社区的实际研究而提出的。这一理论认为,在社会中,穷人因为贫困而在居住等方面具有独特性,并形成独特的生活方式。

1、社会控制: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动加以制约和限制,使之同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社会过程。

2、越轨行为:指社会成员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3、失范理论:失范是指社会失去行为规范而出现的反常状态,迪尔凯姆提出的。(P246)

4、标签论:是解释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战过程的理论。

5、社会政策:是政府指定的,以向公民和弱势群体提供福利的政策,其目的是促进社会公平。

6、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的一切变化,特别是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7、社会结构:是指社会的各范畴、各类属之间比较稳定的联系方式。

8、参与式规划:即广泛地吸引各方面人士、民众及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规划的制定。

9、现代化:分为广义和狭义,在社会学中我们所讨论的是狭义的现代化。它是指十七八世纪(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从欧洲起源,之后逐渐扩散到全球的、一种建立在工业基础之上的、新的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是从“传统社会”向这种新型的“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转变的过程。

10、全球化:现代化通过向世界各个地方扩散而逐渐将整个世界的各个国家各个地区都卷入到这场全面而又深刻的变革中来,并将它们联结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整体。

11、福特主义:是为了满足大量生产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是以自动化的生产流水线为技术方式,以标准化、持续化、高强度、任务简单化和分工固定化为特征,以严格的科层系统为基本的组织形式。

12、社会调查:是直接接触社会生活,收集有关资料的活动。

13、抽样调查:是从研究总体中抽取部分对象(样本)进行调查,并试图用样本资料来推测或代表总体情况的调查方法。

14、典型调查:是从调查研究的总体中选取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全面、深入调查的调查研究方法。

1计算机操作系统试题之名词解释

操作系统是方便用户、管理和控制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的系统软件(或程序集合)。从用户角度看,操作系统可以看成是对计算机硬件的扩充;从人机交互方式来看,操作系统是用户与机器的接口;从计算机的系统结构看,操作系统是一种层次、模块结构的程序集合,属于有序分层法,是无序模块的有序层次调用。操作系统在设计方面体现了计算机技术和管理技术的结合。 windows7操作系统 windows xp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地位: 操作系统是软件,而且是系统软件。它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作用,大致可以从两方面体会:对内,操作系统管理计算机系统的各种资源,扩充硬件的功能;对外,操作系统提供良好的人机界面,方便用户使用计算机。它在整个计算机系统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计算机操作系统试题之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原语:它是由若干条机器指令所构成,用以完成特定功能的一段程序,为保证其操作的 正确性,它应当是原子操作,即原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操作。 ●设备独立性:指用户设备独立于所使用的具体物理设备。即在用户程序中要执行I/O操 作时,只需用逻辑设备名提出I/O请求,而不必局限于某特定的物理设备。

●文件的逻辑结构:又称为文件逻辑组织,是指从用户观点看到的文件组织形式。它可分 为两类:记录式文件结构,由若干相关的记录构成;流式文件结构,由字符流构成。 ●树形结构目录:利用树形结构的形式,描述各目录之间的关系。上级目录与相邻下级目 录的关系是1对n。树形结构目录能够较好地满足用户和系统的要求。 ●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是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资源,合理地组织计算机的工作流 程,以及方便用户的程序的集合。其主要功能是实现处理机管理、内存管理、I/O设备管理、文件管理和用户接口。 ●位示图:它是利用一个向量来描述自由块使用情况的一张表。表中的每个元素表示一个 盘块的使用情况,0表示该块为空闲块,1表示已分配。 ●置换策略:虚拟式存储管理中的一种策略。用于确定应选择内存中的哪一页(段) 换出 到磁盘对换区,以便腾出内存。通常采用的置换算法都是基于把那些在最近的将来,最少可能被访问的页(段)从内存换出到盘上。 ●用户接口:操作系统提供给用户和编程人员的界面和接口。包括程序接口、命令行方式 和图形用户界面。 ●死锁:指多个进程因竞争资源二造成的一种僵局,若无外力的作用,这些进程将永远不 能再向前推进。 ●文件系统:OS中负责管理和存取文件信息的软件机构。负责文件的建立,撤消,存入, 续写,修改和复制,还负责完成对文件的按名存取和进行存取控制。 ●进程:进程是程序在一个数据集合上的运行过程,是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一个独 立的基本单位。 12.wait(s)原语 wait(s) :Begin Lock out interrupts; s = s – 1; If s < 0 then Begin Status(q) = blocked; Insert(WL, q); Unlock interrupts; Scheduler; End Else unlock interrupts; End 13.链接文件 逻辑文件中的不同记录可以存储在离散的磁盘块中。每个盘块中都设置了一个指向下一个盘块的链接指针,用这些指针可将一个文件中的所有盘块拉成一条链,而在文件控制块中的“文

数据结构复习提纲(整理)

复习提纲 第一章数据结构概述 基本概念与术语(P3) 1.数据结构是一门研究非数值计算程序设计问题中计算机的操作对象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和操作的学科. 2.数据是用来描述现实世界的数字,字符,图像,声音,以及能够输入到计算机中并能被计算机识别的符号的集合 2.数据元素是数据的基本单位 3.数据对象相同性质的数据元素的集合 4.数据结构包括三方面内容:数据的逻辑结构.数据的存储结构.数据的操作. (1)数据的逻辑结构指数据元素之间固有的逻辑关系. (2)数据的存储结构指数据元素及其关系在计算机内的表示 ( 3 ) 数据的操作指在数据逻辑结构上定义的操作算法,如插入,删除等. 5.时间复杂度分析 -------------------------------------------------------------------------------------------------------------------- 1、名词解释:数据结构、二元组 2、根据数据元素之间关系的不同,数据的逻辑结构可以分为 集合、线性结构、树形结构和图状结构四种类型。 3、常见的数据存储结构一般有四种类型,它们分别是___顺序存储结构_____、___链式存储结构_____、___索引存储结构_____和___散列存储结构_____。 4、以下程序段的时间复杂度为___O(N2)_____。 int i,j,x; for(i=0;i=0)个具有相同性质的数据元素a1,a2,a3……,an组成的有穷序列 //顺序表结构 #define MAXSIZE 100 typedef int DataType; Typedef struct{ DataType items[MAXSIZE]; Int length; }Sqlist,*LinkList; //初始化链表 void InitList(LinkList *L){ (*L)=(LinkList)malloc(sizeof(LNode)); if(!L){ cout<<”初始化失败!”; return;

建筑材料名词解释2

水泥的体积安定性:是指水泥的水化在凝结硬化过程中,体积变化的均匀性。砂的颗粒级配:是指粒径大小不同的砂相互搭配的情况。混凝土的碳化: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渗透到混凝土内,与混凝土中氢氧化钙起反应后生成碳酸和水,使混凝土碱度降低的过程。 淬火:将钢材加热至基本组织改变温度以上保温,使基本组织转变成奥氏体,然后投入水或矿物油中急冷,使晶粒细化,碳的固溶量增加,机械强度提高,硬脆性增加,这种处理方法叫淬火。 陈伏:为消除过火石灰的危害,石灰膏应在储灰坑中存放两周以上的过程,即为陈伏。 弹性摸量:受力后材料的应力与材料应变的比值。 骨料的饱和面干状态:当骨料颗粒表面干燥,而颗粒内部的孔隙含水饱和时的状态。 砂率:混凝土中砂的用量占砂、石总用量的百分数,表示砂与石子二者的组合关系。 徐变:混凝土在持续荷载作用下,随时间增长的变形。木材平衡含水率:木材的含水率与周围空气的湿度达到平衡时的含水率,称为木材的平衡含水率。 骨料的坚固性:坚固性反应骨料在气候、外力或其他物理因素作用下抵抗破碎的能力,通常用硫酸盐侵泡法来检验颗粒抵抗膨胀应力的能力。混凝土的和易性:和易性也 称工作性,是指混凝土拌和 物是否易于施工操作和获 得均匀 回火:将比较硬脆、存在内 应力的钢材,加热至基本组 织改变温度以下150~160℃, 保温后按一定制度冷却至 室温的热处理方法称为回 火。 石油沥青的大气稳定性:是 指石油沥青在热、阳光、水 和空气的长期作用下,保持 其原有性能的能力。 石油沥青的温度敏感性:是 指石油沥青的粘性和塑性 随温度升降而变化的程度 软化系数:材料的软化系数 为材料在侵水饱和状态下 的抗压强与材料在干燥状 态下的抗压强之比。 比强度:材料的强度值与体 积密度之比。 最大粒径:粗骨料公称粒级 的上限为该粒级的最大粒 径。 烧结砖的抗风化性能:指烧 结普通砖在长期受到风雨 冻融等作用下,抵抗破能力。 硅酸盐水泥:凡由硅酸盐水 泥熟料、0%~5%的石灰石或 粒化高炉矿渣、适量石膏磨 细制成的水硬性胶凝材料 称为硅酸盐水泥 砂浆的稠度:新拌砂浆的流 动性也称稠度,是指新拌砂 浆在自重或外力作用下产 生流动的性质。 热塑性塑料:这种塑料加热 时软化甚至融化,冷却后硬 化,而不起化学变化,不论 加热和冷却重复多少次,均 能保持此性质,这类塑性称 为热塑性塑料。 空隙率:散粒材料在自然堆 积状态下,其中的空隙体积 与散粒材料在自然堆积状 态下的体积之比的白分率。 混凝土的化学收缩:混凝土 在硬化过程中,水泥水化产 物的体积小于水化前反应 物的体积,致使混凝土产生 收缩,这种收缩称为化学收 缩。 失效处理:将经过冷加工的 钢材于常温存放15~20d; 或加热到100~200℃并保 持2h左右,这个过程称时 效处理,前者称为自然时效, 后者称为人工时效。 密度: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 下单位体积的质量 砖的石灰爆裂:砖胚中夹杂 有石灰块,砖吸水水后,由 于石灰熟化、膨胀而产生爆 裂现象。 普通硅酸盐水泥:凡由硅酸 盐水泥熟料、6%~15%混合材 料、适量石膏磨细制成的水 硬性胶凝材料,称为普通硅 酸盐水泥。 冷加工强化处理:将钢材于 常温下进行冷拉、冷拔或冷 扎,使其产生塑性变形,从 而调整其性能的方法称冷 加工强化处理。 水泥硬化:具有可塑性的水 泥浆体随着时间的增长,强 度逐渐提高,直至形成坚硬 的水泥石的过程,称为水泥 的硬化。 非活性混合材料:常温下不 能与氢氧化钙和水发生水 化反应或反应甚微,也不能 产生凝结硬化的混合材料 称为非活性混合材料。

名词解释整理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见43) 14、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

操作系统名词解释

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是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合理地组织工作流程以及方便用户的程序集合。操作系统的特征 1、并发性(Concurrence) 并发性是指两个或多个事件在同一时间间隔内发生。具有此特性的程序称并发程序。 在多道程序环境下,并发性是指在一段时间间隔内宏观上有多道程序同时运行,但在微观上可能是交替 或顺序运行的。 并行性(parallel)是指两个或多个事件在同一时刻发生。具有此特性的程序称并行程序。 并行执行意即同时执行。 并行是一种物理的、或微观的同时性概念。 并发是一种逻辑的、或宏观的同时性概念。 单处理机系统不能实现并行,但可实现并发。 多处理机系统既可实现并发,又可实现并行。 2共享性 是指OS与多个用户程序共同使用计算机系统中的资源。 资源共享方式 互斥共享:指某个资源在一段时间内只允许一个进程使用,这种资源称临界资源。 同时共享:指某个资源在一段时间内允许多个进程同时使用。但这里的同时的概念是宏观的,微观上则可能 是交替地对资源进行访问。 3、虚拟性 虚拟是指将一个物理的实体变为若干个逻辑上的对应物。前者是实的后者是虚的,是一种感觉性存在,如虚 存、虚网、虚设备、虚文件等。 4、异步性又称:不确定性: 多道程序环境下,进程以独立的、不可预知的速度向前推进,即为异步运行方式。 但只要运行环境相同,进程虽经多次运行,都会得到完全相同的结果。 注意:并发性和共享性是OS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这两者之间又是互为存在条件的。 1.6 操作系统的分类 批处理操作系统(多道批处理) 分时操作系统 实时操作系统(前三个为基本操作系统) 嵌入式操作系统 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 网络操作系统 分布式操作系统 1.7 操作系统的功能 1、处理机管理 2、存储管理 3、设备的管理 4、文件管理 5、用户接口 进程是具有独立功能的程序关于某个数据集合上的一次运行活动,是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独立单位。 作业:把一次业务处理过程中,从输入开始到输出结束,用户要求计算机所做的全部工作,称为作业 进程状态间转换 在进程运行过程中,由于进程自身进展情况及外界环境的变化,这三种基本状态可以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换j 就绪—运行 k 运行—就绪 l 运行—等待

数据结构复习要点(整理版).docx

第一章数据结构概述 基本概念与术语 1.数据:数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符号表示,在计算机科学中是指所有能输入到计算机中并被计算机程序所处理的符号的总称。 2. 数据元素:数据元素是数据的基本单位,是数据这个集合中的个体,也称之为元素,结点,顶点记录。 (补充:一个数据元素可由若干个数据项组成。数据项是数据的不可分割的最小单位。 ) 3.数据对象:数据对象是具有相同性质的数据元素的集合,是数据的一个子集。(有时候也 叫做属性。) 4.数据结构:数据结构是相互之间存在一种或多种特定关系的数据元素的集合。 (1)数据的逻辑结构:数据的逻辑结构是指数据元素之间存在的固有逻辑关系,常称为数据结构。 数据的逻辑结构是从数据元素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上描述数据与数据的存储无关,是独立于计算机的。 依据数据元素之间的关系,可以把数据的逻辑结构分成以下几种: 1. 集合:数据中的数据元素之间除了“同属于一个集合“的关系以外,没有其他关系。 2. 线性结构:结构中的数据元素之间存在“一对一“的关系。若结构为非空集合,则除了第一个元素之外,和最后一个元素之外,其他每个元素都只有一个直接前驱和一个直接后继。 3. 树形结构:结构中的数据元素之间存在“一对多“的关系。若数据为非空集,则除了第一个元素 (根)之外,其它每个数据元素都只有一个直接前驱,以及多个或零个直接后继。 4. 图状结构:结构中的数据元素存在“多对多”的关系。若结构为非空集,折每个数据可有多个(或零个)直接后继。 (2)数据的存储结构:数据元素及其关系在计算机内的表示称为数据的存储结构。想要计算机处理数据,就必须把数据的逻辑结构映射为数据的存储结构。逻辑结构可以映射为以下两种存储结构: 1. 顺序存储结构:把逻辑上相邻的数据元素存储在物理位置也相邻的存储单元中,借助元素在存储器中的相对位置来表示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 2. 链式存储结构:借助指针表达数据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不要求逻辑上相邻的数据元素物理位置上也相邻。 5. 时间复杂度分析:1.常量阶: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与问题规模n 无关系T(n)=O(1) 2. 线性阶: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与问题规模 n 成线性关系T(n)=O(n) 3. 平方阶和立方阶:一般为循环的嵌套,循环体最后条件为i++ 时间复杂度的大小比较: O(1)< O(log 2 n)< O(n )< O(n log 2 n)< O(n2)< O(n3)< O(2 n )

工程材料名词解释答案

习题集名词解释 1.30. 奥氏体:碳在γ-Fe中的间隙固溶体称为奥氏体。 2.52. 奥氏体化:将钢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使组织完全转变为 奥氏体的过程。 3. B 2.布氏硬度:是压入法硬度试验之一,所施加的载荷与压 痕表面积的比值即为布氏硬度值。 4. B 3 5.变质处理:变质处理又称孕育处理,是一种有意向液 态金属中加入非自发形核物质从而细化晶粒的方法。 5. B 43.变形织构:由于塑性变形的结果而使晶粒具有择优取 向的组织叫做“变形织构”。 6. B 53.本质晶粒度:在规定条件下(930±10℃,保温3~8h) 奥氏体的晶粒度称为奥氏体本质晶粒度,用以评定刚的奥氏体晶粒长大倾向。 7. C 1.冲击韧性:材料抵抗冲击载荷而不破坏的能力称为冲击 韧性,以在冲击力作用下材料破坏时单位面积所吸收的能量ak表示。 8. C 54.残余奥氏体:多数钢的Mf点在室温以下,因此冷却到 室温时仍会保留相当数量未转变的奥氏体,称之为残余(留)奥氏体,常用′或A′来表示。 9. C 57.淬火:所谓淬火就是将钢件加热到Ac3(对亚共析钢) 或Ac1(对共析和过共析钢)以上30~50℃,保温一定时间后快速冷却(一般为油 10.冷或水冷)以获得马氏体(或下贝氏体)组织的一种工艺操 作。 11.C 59.淬透性:指钢在淬火时获得淬硬层(也称淬透层)深 度的能力。 12.C 60.淬硬性:淬硬性是指钢淬火后所能达到的最高硬度, 即硬化能力。它主要取决于马氏体的硬度和马氏体、碳化物和残余奥氏的相对量及其组织形态。马氏体的硬度取决于马氏体的含碳量。 13.D 58.等温淬火:将加热的工件放入温度稍高于Ms点的硝盐 浴或碱浴中,保温足够长的时间使其完成贝氏体转变,获得下贝氏体组织。 14.E 70二次硬化:含W、Mo和V等元素的钢在回火加热时由 于析出细小弥散分布的碳化物以及回火冷却时残余奥氏体 转变为马氏体,使钢的硬度不仅不降低,反而升高的现象。 15.E 33.二次渗碳体:从奥氏体中析出的渗碳体,称为二次渗碳 体。二次渗碳体通常沿着奥氏体晶界呈网状分布。 16.F 22.非自发形核:结晶过程中,依靠液体中存在的固体杂质 或容器壁形核,则称为非自发形核,又称非均匀形核。17.G 26.杠杆定律:即合金在某温度下两平衡相的重量比等于 该温度下与各自相区距离较远的成分线段之比。在杠杆定律中,杠杆的支点是合金的成分,杠杆的两个端点是所求的两平衡相(或两组织组成物)的成分。这种定量关系与力学中的杠杆定律完全相似,因此也称之为杠杆定律。 18.G 28.共晶转变:在恒温下一定成分的液体同时结晶出两种 成分和结构都不相同的固相的转变过程。 19.G 82.固溶处理:经加热保温获得单一固溶体,再经快速冷

整理的一些名词解释

庆幸;为意外地得到好的结局而高兴,是一种侥幸的心理。 无所事事:做事。前一“事”为动词;做;后一“事”为名词;事情。形容闲着什么事情都不干。 惹人注目:招引(别人)把注意力集中在某种事物上。 伤脑筋:形容事情难办,费心思。 价值连城:形容物品十分贵重 大事不妙:指遇到坏事,想不到办法 无懈可击:没有一点弱点可以让人攻击。形容十分严密,找不到一点漏洞。 莫名其妙:没有谁能说出其中的奥妙来,有称赞意。现在则用以形容事情的稀奇古怪,难以理解。 诚惶诚恐:形容尊敬、服从或泛指心中有愧而恐惧不安。 无微不至:形容关怀、照顾得非常细心周到 无可挑剔:挑不出一点毛病或瑕疵,指非常完美。 仰慕; 敬仰思慕 截然不同:形容两者毫无共同之处;或同一个物在不同的时间不一样 小心翼翼:现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 颠沛流离: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仓促:做事急急忙忙,时间不充足,侧重指没有准备。 从容:镇定,不慌张。 千里迢迢:形容路途非常遥远 杳无音信; 没有一点消息。 潜移默化; 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 一贫如洗:形容十分贫穷 无所不用其极:现指做坏事时任何极端的手段都使出来。 干预:是指过问(别人的事): 胆战心惊:发抖,哆嗦。形容非常害怕。 无可奈何: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 不可终日; 形容局势危急或心中极其恐慌不安。 冷嘲热讽:指用尖刻辛辣的语言进行讥笑和讽刺。 不屑一顾; 认为不值得一看。形容极端轻视。 言而不信,不知其可: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庆幸:为意外地得到好的结局而高兴,是一种侥幸的心理。 无所事事:做事。前一“事”为动词;做;后一“事”为名词;事情。形容闲着什么事情都不干。 惹人注目:招引(别人)把注意力集中在某种事物上。 伤脑筋:形容事情难办,费心思。 价值连城:形容物品十分贵重 大事不妙:指遇到坏事,想不到办法 无懈可击:没有一点弱点可以让人攻击。形容十分严密,找不到一点漏洞。 莫名其妙:没有谁能说出其中的奥妙来,有称赞意。现在则用以形容事情的稀奇古怪,难以理解。 诚惶诚恐:形容尊敬、服从或泛指心中有愧而恐惧不安。 无微不至:形容关怀、照顾得非常细心周到 无可挑剔:挑不出一点毛病或瑕疵,指非常完美。 仰慕; 敬仰思慕 截然不同:形容两者毫无共同之处;或同一个物在不同的时间不一样 小心翼翼:现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 颠沛流离: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仓促:做事急急忙忙,时间不充足,侧重指没有准备。 从容:镇定,不慌张。 千里迢迢:形容路途非常遥远 杳无音信; 没有一点消息。 潜移默化; 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 一贫如洗:形容十分贫穷 无所不用其极:现指做坏事时任何极端的手段都使出来。 干预:是指过问(别人的事): 胆战心惊:发抖,哆嗦。形容非常害怕。 无可奈何: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 不可终日; 形容局势危急或心中极其恐慌不安。 冷嘲热讽:指用尖刻辛辣的语言进行讥笑和讽刺。 不屑一顾; 认为不值得一看。形容极端轻视。 言而不信,不知其可: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康复——是综合协调的应用各种措施,最大限度的恢复和发展与病、伤、残者的身体、心理、社会、职业、娱乐、教育和周围环境相适应的潜能,以减少病、伤、残者身体、心理和社会的障碍,使其重返社会,提高生活质量。 2、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家庭、氏族)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个地域里所形成的在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 3、家庭访视——是指在服务对象家庭里,为了维护和促进个人、家庭和社区的健康而对访视对象及其家庭成员所提供的护理服务活动。 4、精神障碍——是指在各种因素作用下(包括各种生物学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等)造成大脑功能失调,而出现感知、思维、情感、行为、意志以及智力等精神运动方面的异常,需要用医学方法进行治疗的一类疾病。 5、自我护理——是指个体在稳定或变化后的环境中,为维持生命、增进健康与幸福,确保自身功能健全和发展而进行的自我照顾活动。 6、老年疑病症——是以怀疑自己患病为主要特的一种精神性的人格障碍。 7、老年型社会——联合国将65岁及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超过7%,或60岁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超过10%称为老年型社会。 8、初级卫生保健——是指由基层卫生人员为社区居民提供最基本、必须的卫生保健服务。 9、社区护理——是综合应用护理学和公共卫生学的理论与技术,借助有组织的社会力量,以社区为基础、以人群为对象,以服务为中心,对个人、家庭及社区提供连续的、动态的和综合的服务。 10、亚健康——指把健康与疾病之间存在的一种非健康亦非疾病的中间状态称为亚健康。 11、离退休综合征——指离退休后不能适应新的社会角色、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出现的焦虑、抑郁、悲哀、恐惧等消极情绪,或产生偏离常态行为的一种适应性的心理障碍。 12、定期健康检查——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一般为1年)进行一次全面检查。 13、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活动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的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和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14、残疾者——是指生理、心理、人体结构上以及某种组织不同程度的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造成部分或全部失去正常人的功能或失去社会生活能力的人。 15、肌力评定——是判断有无肌力低下以及肌力低下的范围和程度,找出导致肌力低下的原因,为制定治疗、训练计划提供依据。 16、家庭——是由两个或多个人组成的,家庭成员共同生活和彼此以来的处所。 17、家庭价值系统——是家庭在价值观念方面所特有的思想、态度和信念。 18、预防接种——是指有针对性的将生物制品接种人体内,使人体对某种传染病产生免疫能力,从而预防该传染病。 19、计划免疫——是根据儿童的免疫特点和传染病的发生情况制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和有针对性的实施基础免疫及随后实时的加强免疫(复种)。 20、家庭权利——是指家庭成员对家庭的影响力、控制权和支配权。 21、社区健康护理评估——是收集与社区整体健康情况相关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的过程。 22、围婚期妇女保健——是结婚前后为保障婚配对方及其下一代健康所进行的保健服务。 23、家庭健康护理——是以家庭为服务对象,以家庭理论为指导思想,以护理程序为工作方法,护士与家庭共同参与,确保家庭健康的一系列护理活动。

【整理】名词解释

三皇五帝: 三皇:伏羲、神农、燧人(祝融、女娲) 五帝:皇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分封制: 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又称为“封建”制,即封邦建国,是帝王按照宗法的等级秩序分封诸侯,使之在封域建立邦国,众建亲戚,以藩屏周的一种政治制度。其核心内容是授民授疆土,对象是王室子弟、异姓诸侯及古代帝王的后代。分封制下,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有任免官吏,征收赋税,创立军队等权利,但诸侯需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定期朝觐述职、进贡、拱卫王室的义务。分封制在前期对巩固和扩大西周王朝起了积极作用。但分封制在某种程度上也直接影响了周王权利的集中,后期随着地方诸侯势力的强大,周王室的逐渐衰微,分封制的弊端逐渐显露,至秦朝终被郡县制所取代。 宗法制: 是周代分封制的基础,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它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一种制度。它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区分“大宗”和“小宗”,确定“大宗”才有继承权和主祭权,“小宗”则需敬“大宗”,以此维护宗法统治;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目的在于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最大程度避免因王位而引发的纷争甚至战乱,稳定国家。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创造了物质条件; ②私学的兴趣,造就了一大批具有丰富知识和阅历的文士,同时为学术繁 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③封建制刚刚确立,社会矛盾错综复杂,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动,不同阶级、 阶层都要寻找自己的代言人。 百家争鸣: 春秋和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也是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界自由争论的风气。不同阶级、阶层的代言人对宇宙万物提出种种解释,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设想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这些不同阶级、阶层的代言人著书立说,广收门徒,相互间进行激烈的争辩,于是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特别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儒家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

数据结构概念名词解释大全复习课程

数据结构概念名词解 释大全

数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符号表示。 数据元素:是数据的基本单位,也称节点(node)或记录(record)。 数据对象:是性质相同的数据元素的集合,是数据的一个子集。 数据项:有独立含义的数据最小单位,也称域(field)。 数据结构:是相互之间存在一种或多种特定关系的数据元素的集合。 根据数据元素间关系的基本特性,有四种基本数据结构 集合:结构中的数据元素之间除了“同属于一个集合”的关系外,别无其他关系。 线性结构:结构中的数据元素之间存在一个对一个的关系。 树形结构:结构中的数据元素之间存在一个对多个的关系。 图状结构或网状结结构:结构中的数据元素之间存在多个对多个的关系。 逻辑结构:抽象反映数据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算法设计) 物理结构(存储结构):数据结构在计算机中的表示。(算法实现) 存储结构分为: 顺序存储结构:借助元素在存储器中的相对位置来表示数据元素间的逻辑关系。 链式存储结构:借助指示元素存储地址的指针表示数据元素间的逻辑关系。 算法:对特定问题求解步骤的一种描述。 算法的五个重要特性:有穷性,确定性,可行性,输入和输出。 算法设计的原则或要求:正确性,可读性,健壮性,效率与低存储量需求。 衡量算法效率的方法:事后统计法和事前分析估算法。 算法执行时间的增长率和 f(n) 的增长率相同,则可记作:T (n) = O(f(n)),称T (n) 为算法的(渐近)时间复杂度 算法运行时间的衡量准则:以基本操作在算法中重复执行的次数。

栈:限定仅在表尾进行插入或删除操作线性表。入栈:插入元素的操作;出栈:删除栈顶元素的操作。 队列:只能在队首进行删除、队尾进行插入的线性表。允许插入的一端叫队尾,删除的一端叫队头。串:由零个或多个字符组成的有限序列;空串:零个字符的串;长度:串中字符的数目; 空串:零个字符的串;子串:;串中任意个连续的字符组成的子序列;位置:字符在序列中的序号; 相等:串的值相等;空格串:由一个或多个空格组成的串,空格串的长度为串中空格字符的个数。 存储位置:LOC(i ,j)=LOC(0,0)+(b2*i+j)L 结点:包含一个数据元素及若干指向其子树的分支;结点的度: 结点拥有的子树; 树的度:树中所有结点的度的最大值;叶子结点: 度为零的结点;分支结点: 度大于零的结点 树的深度:树中叶子结点所在的最大层次森林:m棵互不相交的树的集合。 二叉树的性质: 性质 1:在二叉树的第 i 层上至多有2i-1 个结点。(i≥1) 性质 2:深度为 k 的二叉树上至多含 2k-1 个结点。(k≥1) 性质 3: 对任何一棵二叉树,若它含有n0 个叶子结点、n2 个度为 2 的结点,则必存在关系式:n0 = n2+1。 性质 4: 具有 n 个结点的完全二叉树的深度为? log2n? +1。 满二叉树:指的是深度为k且含有2k-1个结点的二叉树。 完全二叉树:树中所含的n 个结点和满二叉树中编号为1 至n 的结点一一对应。

毛概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也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5.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实事求是内在包含一1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7.“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8.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可持续、坚持统筹兼顾。 9.社会主义本质 第一,突出强调解决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极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10.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是国家 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 11.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实、友善。 14.“三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步到本世纪(即20世纪)八十年代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15.经济发展新常态 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

名词解释整理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见43)

操作系统-名词解释

第一部分操作系统概论 脱机输入/输出 具体的输入/输出不需要在主计算机上进行的方式也称“脱机输入/输出” 批处理 作业是由操作系统成批地进行处理,操作系统能自动地从输入池读入下一个作业,并予以运行和输出,如此直到整批作业全部处理完毕。 SPOOLING 由操作系统将磁盘模拟为输入/输出设备的处理方式称为SPOOLING(Simultaneous Peripheral Operating On Line),即“并行的外部设备操作联机”,也称“假脱机”。SPOOLING 系统是以磁盘为几乎无限巨大的缓冲区来解决低速的I/O设备与高速的CPU之间的速度匹配问题。 分时系统 为了降低交互式系统的等待时间和运行时间的比率,系统通过多台终端同时向很多用户提供运行环境,这种分时系统就能以合理的成本向用户提供交互式使用计算机的方便。 多路性 一台主机可连接多台终端,多个终端用户可以同时使用计算机,共享系统的硬软件资源。交互性 用户能与系统进行对话。在一个多步骤作业的运行过程中,用户能通过键盘等设备输入数据或命令,系统获得用户的输入后做出响应,显示执行的状况或结果。 实时操作系统 是一种能在限定的时间内对输入进行快速处理并做出响应的计算机处理系统 多处理机系统

一个计算机系统中可具有多个CPU或处理机。一般用微处理器构成阵列系统,其运算速度可以达到上万亿次, 分布式操作系统 分布式系统是一种多计算机系统,这些计算机可以处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和拥有不同的软硬件资源,并用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具有独立执行任务的能力。分布式系统具有一个统一的操作系统,它可以把一个大任务划分成很多可以并行执行的子任务,并按一定的调度策略将它们动态地分配给各个计算机执行,并控制管理各个计算机的资源分配、运行及计算机之间的通信,以协调任务的并行执行。以上所有的管理工作对用户都是透明的。 网络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是指用数据通信系统把分散在不同地方的计算机群和各种计算机设备连接起来的集合,它主要用于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特别是软件和信息共享。 作业:请求计算机完成的一个完整的处理任务称为作业,它可以包括几个程序的相继执行。一个复杂的作业可由多个作业步组成,如编译、运行、打印一个程序的全部工作是一个作业,其中相对独立的每一部分称为作业步。 进程(不支持线程的进程):程序在一个数据集合上的运行活动,它是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一个可并发执行的独立单位。 并发:并发是指在某一时间间隔内计算机系统内存在着多个程序活动。并发是从宏观上(这种“宏观”也许不到一秒的时间)看多个程序的运行活动,这些程序在串行地、交错地运行,由操作系统负责这些程序之间的运行切换,人们从外部宏观上观察,有多个程序都在系统中运行。 虚拟:例如操作系统将一台互斥共享设备虚拟成同时共享设备。 共享:共享是指多个用户或程序共享系统的软、硬件资源。 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指的是使用同样一个数据集的同一个程序在同样的计算机环境下运行,

数据结构名词解释整理

Data Structure 2015 hash table散列表:存放记录的数组 topological sort拓扑排序:将一个DAG中所有顶点在不违反前置依赖条件规定的基础上排成线性序列的过程称为拓扑排序(44) worst case 最差情况:从一个n元一维数组中找出一个给定的K,如果数组的最后一个元素是K,运行时间会相当长,因为要检查所有n 个元素,这是算法的最差情况(15) FIFO先进先出:队列元素只能从队尾插入,从队首删除(20)(P82)2014 growth rate增长率:算法的增长率是指当输入的值增长时,算法代价的增长速率(14) priority queue 优先队列:一些按照重要性或优先级来组织的对象成为优先队列(26) external sorting外排序:考虑到有一组记录因数量太大而无法存放到主存中的问题,由于记录必须驻留在外存中,因此这些排序方法称为外排序(32) connected component连通分量:无向图的最大连通子图称为连通分量(40) 2013 stack栈:是限定仅在一端进行插入或删除操作的线性表(19)

priority queue 优先队列:一些按照重要性或优先级来组织的对象成为优先队列(26) BFS广度优先搜索:在进一步深入访问其他顶点之前,检查起点的所有相邻顶点(42) collision (in hashing)冲突:对于一个散列函数h和两个关键码值k1和k2,如果h(k1) =β= h(k2) ,其中β是表中的一个槽,那么就说k1和k2对于β在散列函数h下有冲(35) Chapter 1 Data Structures and Algorithms type类型:是指一组值的集合 data type数据类型:一个类型和定义在这个类型上的一组操作abstract data type (ADT) 抽象数据类型:指数据结构作为一个软件构件的实现 data structure数据结构:是ADT的实现 problem问题:一个需要完成的任务,即对应一组输入,就有一组相应的输出 function函数:是输入和输出之间的一种映射关系 algorithm算法:是指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或者一个过程algorithm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步骤,它必须把每一次输入转化为正确的输出;一个算法应该由一系列具体步骤组成,下一步应执行的步骤必须明确;一个算法必须由有限步组成;算法必须可以终止。computer program计算机程序:被认为是使用某种程序设计语言对一个算法的具体实现

材料名词解释

1.刚度材料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 2.抗拉强度材料抵抗最大均匀塑性变形的能力。3.屈服强度材料抵抗微量塑性变形的能力;或材料在屈服(开始产生明显塑性变形)时的应力。 4.塑性断裂前材料产生塑性变形的能力。5.疲劳(疲劳断裂)工件在交变应力作用下,其工作应力往往低于屈服强度,所产生的脆性断裂现象。 6.硬度材料表面抵抗局部微量塑性变形的能力。 晶体结构 1.晶胞晶胞是能代表晶格中原子排列规律的最小几何单元。 2.晶格晶格是描述晶体中原子排列规律的空间格子。 3.致密度晶胞中原子体积与晶胞体积的比值。4.多晶体多晶体是由许多晶格方位彼此不同的小晶体(晶粒)组成的晶体。5.晶体各向异性晶体中不同晶面或晶向上的原子密度不同,从而造成晶体不同方向上的性能不同的现象。 合金 1..同素异构转变固态金属的晶格结构随温度改变而改变的现象。 2.过冷度理论结晶温度与实际结晶温度之差。3.相在合金中,具有同一化学成分、同一晶体结构,且有界面与其它部分分开的均匀组成部分。 4.固溶体溶质原子溶入溶剂晶格中所形成的固相。 5.间隙固溶体溶质原子溶入溶剂晶格的间隙中形成的固溶体。 6.置换固溶体溶质原子代替溶剂晶格结点上的某些原子所形成的固溶体。 7.间隙相D非/D金小于0.59,具有简单晶格的金属化合物。 8.晶内偏析(枝晶偏析)固溶体合金冷速较快时,形成在一个晶粒内化学成分不均匀的现象。9.相图(平衡图)相图是表示不同成分的合金在不同温度下各相之间平衡存在的关系图解。 10.固溶强化通过溶入溶质元素形成固溶体,从而使材料的强度、硬度提高的现象,称为固溶强化。 11.细晶强化金属的晶粒愈细小,其强度、硬度愈高,这种现象称为细晶强化。塑性变形 1.滑移在切应力作用下,晶体中的一部分沿着一定晶面、晶向相对于另一部分的滑动。 2.滑移系晶体中的一个滑移面及其上的一个滑移方向构成一个滑移系。3.加工硬化金属经冷塑性变形后,强度、硬度升高,塑性、韧性降低的现象。4.再结晶冷变形金属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上,通过形核长大,使畸变晶粒变成 无畸变等轴晶粒的过程 5.形变织构金属 经大量塑性变形后,由于晶体转 动造成各个晶粒中的某些位向 大致趋向一致的现象。 6.热加工纤维组织金属 中的夹杂物及枝晶偏析经塑性 变形后沿变形方向分布,呈纤维 状,这种组织称纤维组织 7.热(压力)加工金属 在再结晶温度以上进行的压力 加工。 8.冷(压力)加工金属 在再结晶温度以下进行的压力 加工。 铁碳相图 1.铁素体碳溶 于α铁中形成的间隙固容体 2.渗碳体具有 复杂晶格的间隙化合物。 3.奥氏体碳溶 于γ-Fe中的间隙固溶体。 4.珠光体由铁 素体与渗碳体两相组成的片层 状机械混合物。 5.高温莱氏体由奥 氏体与渗碳体两相组成的机械 混合物。 6.热脆性钢中 FeS与Fe 形成的低熔点共晶体 (在A晶界上)在锻压时熔化而 导致钢材沿晶界开裂的现象。 7.冷脆性磷溶 入铁素体中,产生固溶强化的同 时急剧降低钢室温下的韧性和 塑性的现象. 9.碳钢含碳量 小于2.11%,并且含少量硅,锰,磷, 硫等杂质元素的铁碳合金. 热处理 1.奥氏体的实际晶粒度在 具体加热条件下(温度、时间) 奥氏体的晶粒大小。 2.过冷奥氏体当 奥氏体冷至临界点以下,尚未开 始转变的不稳定的奥氏体。 3.残余奥氏体过 冷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时,冷至 室温或Mf点,尚未转变的奥氏 体。 4.索氏体是 过冷奥氏体在A1 ~ 650℃之间 形成的,由铁素体与渗碳体两相 组成的细片状机械混合物。 5.屈氏体是 过冷奥氏体在650~600℃之间 形成的,由铁素体与渗碳体两相 组成的极细片状机械混合物。 6.马氏体由 过冷奥氏体在Ms~Mf 间形成 的,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 溶体。 7.退火将 钢加热至适当温度、保温后,缓 慢冷至室温,以获得接近平衡状 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8.正火将 钢加热至Ac3或Accm以上, 保温后空冷的热处理工艺。 9.淬火将 钢加热至Ac3或Ac1以上,保温 后以>Vk的速度快冷,使过冷 A转变成M的热处理工艺。 10.回火将 淬火钢加热至A1以下某一温 度,保温后一般空冷至室温的热 处理工艺。 11.回火马氏体淬 火马氏体经低温回火形成的,由 已分解的马氏体与分布其上的 细小片状ε碳化物组成的混合 物。 12.回火屈氏体由 马氏体经中温回火得到的铁素 体与极细粒状碳化物组成的两 相混合物。 13.回火索氏体由 马氏体经高温回火得到的铁素 体与细粒状碳化物组成的两相 混合物。 14.调质处理淬 火+高温回火工艺的总称。 15.冷处理淬 火钢冷至室温后继续冷却至 -70~-80℃或更低的温度,使更多 的奥氏体转变成马氏体的热处 理工艺. 16.时效硬化经 固溶处理(淬火)的合金在室温 停留或低温加热时,随时间延长 强度、硬度升高的现象。 17.钢的淬透性在 规定条件下,钢在淬火时获得淬 硬层(或称淬透层)深度的能力。 18.钢的淬硬性钢 在淬火后(马氏体组织)所能达 到的最高硬度。 19.临界(淬火)冷却速度临 界淬火速度(临界冷却速度)获 得全部马氏体组织的最小冷却 速度。 20.表面淬火仅 将钢件表层快速加热至奥氏体 化,然后迅速冷却,不改变心部 组织的淬火方法。 21.渗碳向 低碳钢表面渗入碳原子,增加其 表层含碳量的化学热处理工艺。 1.合金钢为 了改善钢的某些性能,在炼钢 时,有意加入合金元素所炼制的 钢叫合金钢。 2.第二类回火脆性对 含有锰、铬、镍等元素的合金调 质钢,淬火后在450~650℃回火, 保温后缓冷时钢的韧性下降的 现象. 3.回火稳定性(回火抗力)淬 火钢在回火过程中抵抗硬度下 降的能力,或称抗回火软化的能 力。 4.二次硬化含 有强碳化物形成元素的高合金 钢,淬火后较高温度回火,由于 析出弥散的特殊碳化物使其硬 度升高的现象。 5.固溶处理将 合金加热至高温单相区恒温保 持,使过剩相充分溶解到固溶体 中后快速冷却,以得到过饱和固 溶体的工艺。 铸铁 1.铸铁的孕育处理浇 注前往铁水中加入孕育剂,促进 石墨化,细化石墨,以提高铸铁 的机械性能。 2.可锻铸铁白 口铸铁通过石墨化(可锻化)退 火,使渗碳体分解成团絮状石 墨,而获得的铸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