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_七言诗体与汉乐府之关系

五_七言诗体与汉乐府之关系
五_七言诗体与汉乐府之关系

五、七言诗体与汉乐府之关系

杨合林

摘要:探索汉乐府和五、七言诗之间的关系,可以究明作为朝廷音乐管理机构的汉乐府在五、七言两种新兴诗体的演进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五、七言诗体在乐府中曾有广泛“试验”,乐府机关充当了五、七言诗由民间进入庙堂,由俗谣转向雅乐的桥梁。

关键词:五言诗;七言诗;汉乐府;诗体

中图分类号:I2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019(2011)01-0075-09作者简介:杨合林,湖南桑植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湖南长沙410081)。

五、七言是中国古典诗歌两种最为基本的形式。五、七言诗体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个缓慢的演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汉代朝廷音乐机构———乐府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经汉武帝和天才音乐家李延年的大力倡扬和推动,五、七言从闾巷歌谣逐步演变为典礼乐歌,不登大雅之堂的诗歌形式堂而皇之地高居于庙堂之上了。这一变化,对于五、七言诗体的兴起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五言之兴

五言在周代歌谣中已经出现。《诗经》中已可以找到五言的成句甚或片断,如:

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

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

(《召南·行露》)

予曰有疏附,予曰有先后;

予曰有奔奏,予曰有御侮。

(《大雅·文王之什》)再如《论语·微子》所载《接舆歌》,其中的“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也是整齐的五言句子。但这些都只是构成诗歌的成分,并非成篇,所以都只能证明五言作为一种富于表现力的句式在诗歌中的出现,并不能说明五言诗体的发生和生长,还只是五言诗体发生和生长的前提条件,从五言句式的出现到五言诗体的完成,还有一个孕育、脱胎的过程。

五言诗体的雏形似萌生于春秋战国之际,《国语·晋语》载有优施所作之《遐豫歌》,《孟子·离娄上》载有《孺子歌》:

遐豫之吾吾,不如乌乌;

人皆集于苑,己独集于枯。

(《遐豫歌》)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孺子歌》)两歌相较,《孺子歌》只要去掉表声的“兮”就构成完整的五言诗,而《遐豫歌》则要在第二句添上一字,似乎《孺子歌》较《遐豫歌》离五言诗体为近。但仔细寻味则可发现,《孺子歌》中“沧浪之水清”的句子构造与后来五言诗的句式不类,而《遐豫歌》的句子构造则相近,所以说《遐豫歌》要更接近五言诗的形制。

从现有材料看,完整的五言诗体形式出现于秦汉之际。秦始皇时有一首《长城之歌》,歌云:“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这首歌今见于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引杨泉《物理论》,比较晚出。但这首歌又见于陈琳《饮马长城窟行》,根据汉魏乐府创作中好援引、化用前代歌词的惯例(如曹操《短歌

57

行》之用《诗经·小雅·鹿鸣》),陈琳在歌咏长城时化用《长城之歌》是完全可能的。西汉人已有言及《长城之歌》者,《汉书·贾捐之传》中

即载贾捐之在给汉武帝的上书中就说

:“《长城之歌》至今未绝。”贾捐之所说的《长城之歌》

,有可能就是指这首反映“民劳怨苦”的歌,即使是泛言,至少也应包含这首歌在内。

《汉书·吕皇后传》载有戚夫人《舂歌》,虽非五言的完篇,但以五言为主,结合戚夫人妙善

歌舞、娴习“新声”的情况看①,其所歌或者与五言新体有关。又《汉书·贡禹传》载汉武帝时俗谚

:“何以孝弟为?财多而光荣。何以礼义为?史书而仕宦。何以谨慎为?勇猛而临官。”也是完整的五言。可知五言在秦汉之际的民间已经流传,当是事实。

另有《楚汉春秋》载《虞美人歌》一首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为完整的五言。但这首歌的真伪,尚值得斟酌。隋树森认为“即使这首诗是伪作”

,也“总是汉初的作品”

②。但综合上面所引的五言材料看,这首歌与“汉初”的作品多少有些“不

类”。上面的材料,从《诗经》中的句子到汉武

帝时俗谣,都带有很强的“民歌”色彩。其基本特征包括:一是句子的构成尚离不开虚词的加

入,如“以”、“于”、“之”、“而”、“用”等;二是句子的组合要靠一定的词、词组或句式的重复来完成,如“谁谓”、“何以”、“予曰有”、“沧浪之水”、“可以”、“何以……为”等;三是所歌咏之

物往往构成相反相成的对比,并在字面上有直接表现,如“往者”与“来者”、“清”与“浊”、“缨”与“足”、“人皆”与“我独”、“苑”与“枯”、“生男”与“生女”、“孝弟”与“财多”、“礼义”与“史书”、“谨慎”与“勇猛”等等。总之,早期的五言,无论是篇章结构还是句子构造都呈现出“简单”的特点,而《虞美人歌》却不具有这样的特点,《虞美人歌》的创作技艺明显要高出上述歌谣。虽不能就此证成《虞美人歌》之伪,但这

种情况却是值得留意的。

五言诗体经过长时间的酝酿,至秦汉之际

开始定型,这意味着一个新的诗歌时代即将来临。历史为这个时代的到来准备了充分的条件,天才音乐家李延年就是这诸多条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五言诗体经过李延年之手,完成了从民间向庙堂的转变。而实现这一转变对于五言诗体的展开、新的诗歌时代的到来都是至关重要的。

李延年本赵人,出身“倡家”

。《汉书·佞幸传》说:“李延年,中山人,身及父母兄弟皆故倡也

。”《史记·货殖列传》记中山风俗云:“中山地薄人众,犹有沙丘纣淫地余民。民俗懁急,仰机利而食。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起则相随椎剽,休则掘冢作巧奸冶,多美物,为倡优。女子则鼓鸣瑟,跕屣游媚贵富,入后宫,遍诸

侯。”中山之地民风颇为特别,男子游戏悲歌,跋扈度日,女子则鼓瑟跕屣,游媚富贵。李延年就生长于这样一个音乐之乡与音乐之家。五言作为流传于民间的“新声变曲”登场

于庙堂颇具戏剧性,《汉书·外戚传》载:

初,夫人兄延年性知音,善歌舞,武帝

爱之。每为新声变曲,闻者莫不感动。延年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上叹息曰:“善!世岂有此人乎?”平阳主因言延年有女弟,上乃召见之,实妙丽善舞,由是得幸。这首歌关联到包括司马迁在内的许多人的命运。汉武帝听过这首歌后,召李延年的妹妹进宫,是为李夫人;因为妹妹的缘故,李延年的哥哥李广利被封为贰师将军;贰师将军和李陵一道领兵进击匈奴,二人不和导致李陵战败投降;朝廷在讨论李陵战败降敌一事时,司马迁为李陵说话,结果遭致腐刑。

这首歌同样改变了作者的命运,因为歌中“佳人”的得幸,李延年“贵为协律都尉,佩二千

6

7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①②

《西京杂记》

卷一:“高帝戚夫人,善鼓瑟击筑。帝常拥夫人倚瑟而弦歌,毕,每泣下流涟。”又卷三:“在宫内时,尝以弦管歌舞相欢娱,竞为妖服以趣良时。十月十五日,共入灵女庙,以豚黍乐神,吹笛击筑,歌《上灵》之曲。既而相与连臂踏地为节,歌《赤凤凰来》。至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燕丹子·西京杂记》,北京:中华书局,

1985年)隋树森:《古诗十九首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3页。

石印绶”①。从优施的《遐豫歌》到李延年的《倾城歌》,说明俳谐倡优在五言新体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优施的歌唱仅限于俳谐倡优的身份,李延年则转变了这一身份。“佩二千石印绶”,这意味着有关“新声变曲”的活动获得了一种体制的保障。“新声变曲”既改变了李延年的命运,李延年自也会不遗余力地推动“新声变曲”的发展。

现存汉乐府中确实保存了不少采自民间的“好音”。据《宋书·乐志一》:“凡乐章古词,今之存者,并汉世街陌谣讴,《江南可采莲》、《乌生》、《十五〔子〕》、《白头吟》之属是也。”所举四首“古辞”中,《江南》、《十五》和《白头吟》都是纯粹的五言,颇能说明“新声变曲”在乐府古辞中所占分量之重、比例之高。五言诗之进入乐府,今存乐府诗中之所以有大量的五言诗,与李延年这样的俳谐倡优入主乐府是分不开的。

这首《倾城歌》因为夹杂有“宁不知”三字,是否可视为一首真正的五言诗,向有争议。一种意见断言,“李延年歌,非纯粹五言”②。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宁不知”是出于歌唱的需要加入的“衬字”,如果不歌,这三个字实际是可以去掉的,《玉台新咏》载录这首歌时,就去掉了这三个字,《文选》李善注在引录时则缩减为“宁知倾城国”③。笔者赞同后一种意见。“诗”与“歌”紧密相连,但“诗”与“歌”又各有不同。随着歌谱的亡佚,后世对于《倾城歌》作为“歌”的存在自然漠视,而仅将其作为“诗”看待,而作为“诗”的《倾城歌》正是一首完整的五言诗。说“宁不知”三字是出于歌唱需要的插入,可以从曹操的一首乐府歌词得到印证。曹操《善哉行》(“自惜身薄祜”)末尾二句云:“今我将何照于光耀,释衔不如雨。”④与《倾城歌》一样,去掉“今我将”三字,通首也是完整的五言。毫无疑问,插入三字,根据的是音乐旋律上达成的高潮,“宁不知”和“今我将”都出现在歌的尾部(诗的末二句之前),很能体现这一点。曹操的时代,五言诗的形式已完全成熟,如果不是歌唱的需要,“今我将”的添加就显得多余而累赘。和“今我将”一样,“宁不知”的存在,标示的是诗的可歌性,仅此而已。

七言之起

崔豹《古今注》卷中载:

《薤露》、《蒿里》,并丧歌也,出田横门人。横自杀,门人伤之,为之悲歌,言人命

如薤上之露易晞灭也,亦谓人死魂魄归乎

蒿里,故有二章。一章曰:“薤上朝露何易

晞!露晞明朝还复滋,人死一去何时归?”

其二曰:“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

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至孝

武时李延年乃分为二曲,《薤露》送王公贵

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

之,世呼为“挽歌”。⑤

《薤露》和《蒿里》,最初为何人所作,疑不能明。有可能早就流传于民间,大概是曾经田横门人之口而被关注。因为丧歌出现甚早,不自田横之时始。又宋玉《对楚王问》已有“薤露”之名,时间也较田横早。但无论为何人所作,这两曲都经过了李延年的改制却是肯定的。现存两曲的歌词,当即李延年改制之后的形态。李延年改制二曲的动机当与乐府机构“制礼作乐”的功能有关。一以送王公贵人,一以送士大夫庶人,强调的是“礼别异”的原则。但这里我们所要关注的是,李延年对《薤露》、《蒿里》二曲的改制对七言诗体发展的贡献。

七言实起自楚歌。楚歌是长期流行于楚地的民间歌谣,直到汉代仍有其强大生命力。有人将“楚辞”视作七言的源头,其实是不确的。楚辞是屈原及其后学宋玉、唐勒、景差之徒在楚歌基础之上创制的一种诗体。七言则属于另一

77

杨合林:五、七言诗体与汉乐府之关系

①②③

④⑤《汉书·佞幸传》。

罗根泽:《五言诗起源说评录》,《罗根泽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52页。

可参见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22页;隋树森《古诗十九首集释》,第3页;逯钦

立《汉诗别录》,《汉魏六朝文学论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65页。

《宋书·乐志三》。

《四部备要·子部·古今注》,上海中华书局据《古今逸史》本校刊。

种诗体,但和屈原等创制的“楚辞体”一样,也是以楚歌为其活水源头。

为什么说七言的兴起与楚歌关系甚密而与楚辞较疏呢?这要从刘邦的《大风歌》和项羽的《垓下歌》说起。两歌都是楚歌,两歌的作者

一个是

“亡命无赖”,一个“学书不成”,很难想象他们的即兴作歌是曾经学习楚辞的结果。他

们的创作素养只可能来自自然的“习得”,即楚

歌对他们的长期熏陶。史言刘邦“乐楚声”

①,之所以“乐”,以至于可以即兴创作,就是这种

自然熏陶的作用。

刘邦和项羽之所歌,虽都是楚歌,但又有不

同。刘邦所歌为三句式,项羽所歌为四句式。引人注意的是,这两种句式都是当时流行的楚歌体式,都对后来七言诗体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先看刘邦《大风歌》及其所代表的三句式: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②

这种三句式歌谣曾在汉代广为流布,下列

歌谣可以为证:

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汉文帝时民《尺布斗粟之谣》

)③滔滔武溪一何深,鸟飞不度、兽不能

临,嗟哉武溪多毒淫。(马援《武溪深》)④汉德广,开不宾;度博南,越兰津;度兰仓,为他人。(汉明帝时民《通博南歌》)⑤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

生无襦今五绔。(汉章帝时蜀州民《廉叔度歌》

)⑥天下大乱兮市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赖得皇甫兮复安居。(汉灵帝时冀州民

《皇甫嵩歌》)⑦燕南垂,赵北际,中央不合大如砺,唯

有此中可避世。(献帝初童谣)

这些歌谣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那就是都

属于每句押韵的三句式。这种相同,应该是基于相同或相近的音乐旋律(至后来也可能是单出于诗体的模仿)。至于它们面貌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其原因大要有二:一是歌词记录者处理方法的不同,如保留或不保留楚歌惯用的“兮”字,《皇甫嵩歌》保留了,《通博南歌》则没有;二

是根据歌唱需要的“微调”,歌的目的是动人视听,因而词曲的“新变”就具有重要的意义,所

以即使用同样的旋律,歌唱时的变化不仅允许,而且必要。《武溪深》中间一句“鸟飞不度、兽

不能临”,显然就保持了歌时的原貌,如果写作“鸟飞不度兽不临”,就如《汉书》将《史记》所记“兄弟二人不能相容”变成“兄弟二人不相容”,也是不足怪的。参差多变是“歌唱”的需

要,而从“诗体”的发展看,则整齐划一是第一位的了。研究

“诗”与“歌”的关系,这是很值得注意的一个区别。再说《皇甫嵩歌》尚有见于谢承《后汉书》的另一版本:

天下乱兮市为墟,母不保子妻失夫,赖

得皇甫复汝居。

⑨第一句由带“兮”的七言变为带“兮”的两

个三言,二三句则去掉“兮”变成了整齐的七

言。这也显现出“楚歌”与“七言”的联系,“楚歌”向“七言”演进的趋向。既如此,回过头来

看李延年改制《薤露》对七言诗体演进的意义,就比较容易了然了。

薤上朝露何易晞!露晞明朝还复滋,

人死一去何时归?

这不已是一首整齐的七言诗吗?这种三句式看起来有点怪,但它的确是早期七言诗最基本的体式,其特点是:三句,每句七字,每句押

韵。据宋玉《对楚王问》

:“其为《阳阿》《薤8

7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汉书·礼乐志二》。《史记·高祖本纪》

。《史记·淮南列传》

。按,《汉书·淮南王传》末句作“兄弟二人不相容”。《四部备要·子部·古今注》,上海中华书局据《古今逸史》本校刊。《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后汉书·廉范传》。《后汉书·皇甫嵩传》。《后汉书·公孙瓒传》

。《艺文类聚》

卷19,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可知《薤露》本是“楚歌”,或即李延年七言版《薤露》改制的“原型”。

这种三句式在乐府诗中有大量使用,也影响到王逸、曹丕等文人的七言创作,甚至在唐人的七言歌行中仍有遗留。试看:

盛阴修夜何难晓,思念纠戾肠摧绕,时节晚暮年齿老。

冬夏更运去若颓,寒来暑往难逐追,形容减少颜色亏。

时忽晻晻若骛驰,意中私喜施用为?

内无所恃失本义。

志愿不得心肝沸,忧怀感结重叹噫,岁月已尽去奄忽。

亡官失禄去家室,思想君命幸复位,久处无成卒放弃。

(王逸《琴思楚歌》)①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

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它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瑟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曹丕《燕歌行》其一)②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

师西门伫献捷。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③

王逸明确标明其作品为“楚歌”,不仅说明“诗”与“歌”有紧密的联系,同时也可进一步证明我们关于七言诗体出自楚歌的判断。但从《薤露》到王逸、曹丕的诗,有一个很大的变化,这就是篇幅的大增(增加到五倍)。篇幅何以会大增呢?一方面是歌唱者生活内容和情感世界的日趋丰富,即表现内容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则是诗体由简趋繁的自然趋势,即表现形式的不断完善。但应注意的是,篇幅虽然增加了,三句式的基本单元并没有改变,这说明当时的诗体演进是在楚歌音乐旋律的约束下进行的。《史记·项羽本纪》说项羽歌于垓下,“歌数阙”。这“数阙”当是指音乐上的数遍,在项羽就是反复歌《垓下歌》数遍。由此我们可以推想,汉代挽车者送丧时所歌之《薤露》,自然也是“歌数阙”,而不止是一遍。最初是词、曲一并反复歌唱,到《琴思楚歌》和《燕歌行》则不同了,只有乐调的反复,歌词则连贯循环,次第翻新。这样,篇幅自然增加,歌的容量扩大,七言诗的体式也就发展了。

至岑参创作《走马川行》时,“楚歌”早已不时兴了。其三句式的运用,应该是出于对汉魏古风的追摹。但从效果看,这种句式对于表现作者的轶荡纵横之气仍然十分有效。这说明,三句式并未随着音乐的消亡而完全失去其生命力。

再说项羽的《垓下歌》,歌曰: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史记·项羽本纪》)前已言之,和刘邦《大风歌》的三句式不同,《垓下歌》是一种四句式的楚歌。和三句式一样,也是每句押韵,说明这是早期七言诗共同的特点。《垓下歌》作为七言诗,自然是不完整的,因为每一句都离不开“兮”来补足。但我们仍可将它视为四句式七言诗最初的蓝本,因为

97

杨合林:五、七言诗体与汉乐府之关系

①②③《古乐苑》卷31,王云五主编《四库全书珍本》八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

《宋书·乐志三》。按,《宋书》将此歌分为“七解”,前十二句每二句为一解,后三句为一解,恐不足信。《全唐诗》卷199,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其一,它是独立的以“四句七言二十八字”文本

方式的最早存在;其二,这种四句式的楚歌并不是偶然的现象,在项羽之后,有大量的续作,并表现出由此向纯粹七言演进的趋势。其三,《汉书·东方朔传》载朔的创作有“八言、七言

上下

”,《文选》李善注曹丕《芙蓉池作》引:“东方朔七言曰‘折羽翼兮摩苍天’。”这句名为“七言”的诗实际就是楚歌,和《垓下歌》句式正同。这是先前的楚歌曾被视作七言的证明,也是楚歌和七言有直接关系的证明。

从下面的材料,可以略知四句式楚歌在汉代流传的大致情况:

太一贡兮天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骋容与兮跇万里,今安匹兮龙为友。(汉武帝

《天马歌》)①

天马来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汉武帝

《西极天马歌》)②戎马鸣兮金鼓震,壮士激兮忘身命。破光甲兮跨良马,挥长戟兮廓强弩。(崔骃

《安封侯诗》)③天道易兮运何艰,弃万乘兮退守蕃。逆臣见迫兮命不延,逝将去汝兮往幽玄。(《汉弘农王歌》)④

皇天崩兮后土颓,身为帝王兮命夭摧。死生路异兮从此乖,悼我茕独兮心中哀。(《唐姬歌》)⑤与《垓下歌》一样,汉武帝的两首歌和崔骃的诗都是“四句七言二十八字”,而每一句也都由“兮”的加入而足成七言。但汉少帝和唐姬的歌则出现了变化,汉少帝歌的前二句仍由“兮”足成七言,后二句则已是“自足”的七言,其中的“兮”成为多余;唐姬歌则仅第一句由“兮”足成七言,余皆为“自足”的七言。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四句式楚歌缓慢演进的迹象,其演进的方向是,从由“兮”足成的七言走向

“自足”的七言,也就是“弱兮化”与

“去兮化”。我们再看李延年改制的《蒿里》曲:

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鬼伯一何相催促,

人命不得少踟蹰。这正是一首四句式无“兮”的歌,虽然歌本身并非完整的七言(第一句缺少二字),但与七言发展的方向无疑是相合的。因为《薤露》、《蒿里》二曲是作为礼仪歌曲存在和流传,所以其对诗体演进之发生深远影响,

自无疑问。和三句式相比,四句式的七言对后世七言诗体的发展显然有着重要得多的意义。七言绝句自不必说,七言律诗以及大量的七言歌行都是以四句式为基本结构单元的。但恰好相反,汉代四句式楚歌并没有三句式发达,无论是李延年的改制,

还是民间歌谣的自然生成,都始终未见成熟,因而也很难见到有何名篇佳制。这说明,

七言诗体特别是四句式的七言诗体在汉代一直处于草创阶段。这或者也能多少解释为什么在出现《古诗十九首》这样成熟的五言诗之后,紧接着又有建安时代的“五言腾踊”,而七言诗的时代则一直迟迟未能到来。但这种尝试的意义却不容轻忽,

南朝刘宋鲍照、汤惠休等人完整的四句式七言诗,并不是凭空而来,其源头应上溯至此。

汉乐府中的五、七言诗体探索

汉乐府与民间俗乐有很深的关系,一方面以采择四方之风的方式直接将民间歌谣施用于宗庙、

朝廷,另一方面又以民间歌谣为范本大量创制新的乐歌。汉乐府这两方面的活动,都对五、

七言诗体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七言《薤露

》、《蒿里》二曲就是从民间采集而来,五言《江南》曲也当是乐府机关早期采集的民间歌谣之一⑥。今存《汉鼓吹铙歌》十八曲(载《宋书·乐志四》)、《安世房中歌》十七章和《郊祀

8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①②③④⑤⑥《史记·乐书》。《史记·乐书》

。《艺文类聚》

卷59,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后汉纪·孝献皇帝纪

》,《四部丛刊·史部》,上海函芬楼影印明嘉靖本。《后汉纪·孝献皇帝纪

》,《四部丛刊·史部》,上海函芬楼影印明嘉靖本。按,《后汉书·何后纪》第二句无“王”字,与汉少帝歌的句式全同。

参见萧涤非

《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62页。

歌》十九章(均见《汉书·礼乐志二》)中则保存了不少有关五、七言诗体探索的资料。这三组诗情况不尽一致,《汉鼓吹铙歌》中相当一部分是采集的民间歌谣(其产生的时间则不一,有高祖、武帝、宣帝时之作);《安世房中歌》是高祖唐山夫人所作,但它的音乐是当时流行的“楚声”;《郊祀歌》主要为乐府机构的创制,歌词的作者有汉武帝、司马相如等,乐曲的制作则主要是由李延年完成的。由此看来,三者都与俗乐有关,因此也与新兴的五、七言诗体有关。

关于诗体发展与乐府的关系,西晋文论家挚虞的《文章流别论》云:

《书》云“诗言志,歌永言”,言其志,谓之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以知得失。古

之诗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九言。

古诗率以四言为体,而时有一句、二句杂在

四言之间,后世演之遂以为篇。古诗之三

言者,“振振鹭,鹭于飞”之属是也,汉郊庙

歌多用之。五言者,“谁谓雀无角,何以穿

我屋”之属是也,于俳谐倡乐多用之。六

言者,“我姑酌彼金罍”之属是也,乐府亦

用之。七言者,“交交黄鸟止于桑”之属是

也,于俳谐倡乐世用之。古诗之九言者,“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之属是也,不入歌

谣之章,故世希为之。夫诗虽以情志为本,

而以成声为节。然则雅音之韵,四言为正,

其余虽备曲折之体,而非音之正也。①

这段话专论诗体缘起和发展,虽未必尽合实际,但其中仍包含不少有价值的信息。挚虞站在“四言为正”的立场,对其他各种诗体都加贬抑,认为“雅音之韵,四言为正,其余虽备曲折之体,而非音之正”。独尊四言外,挚虞对三言、五言、六言、七言、九言都一一加以论说,其意以为各体皆源自《诗经》,也就是以《诗经》为各种诗体之渊薮,这正是挚虞及其时代“宗经”观念的一种体现。

挚虞论诗体的起源和发展,是基于可歌的“诗”,故有“诗虽以情志为本,而以成声为节”之说。将诗之各体与乐府联系起来,这是非常有眼光的,因为诗体的演进与乐府的确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挚氏论及的诗体凡六种,所谓“古之诗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九言”,其中四言最尊,不必论,九言未得到发展,不足论,主要论列了其余四体。他认为五言、七言都是“于俳谐倡乐多(世)用之”。这说明五、七言都曾经是民间的歌谣,曾经在俳谐倡优中广为传唱,并由他们带入庙堂,这一点可从优施、李延年得到证明,也可从现存的大量乐府作品得到佐证。

乐府中的五言,比较突出的是《汉鼓吹铙歌·上陵》:

上陵何美美,下津风以寒。

问客从何来,言从水中央。

桂树为君船,青丝为君笮。

木兰为君棹,黄金错其间。

……

甘露初二年,芝生铜池中。

仙人下来饮,延寿千万岁。

这首诗虽不是完整的五言,但五言是它的主体,后世缪袭拟制的《魏鼓吹歌曲·平南荆》、傅玄拟制的《晋鼓吹歌曲·文皇统百揆》也都是以五言为主体。诗言“甘露初二年”,说明是汉宣帝时的作品。但它带有明显的民间歌谣印迹,《陌上桑》中“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褥”的写法就与之非常相近。《西京杂记》卷三载高祖和戚夫人曾歌《上灵》之曲(见前引),亦为“乐神”之歌,或即与此《上陵》有关。疑歌本出民间,流传甚早,后经过宣帝时乐人的加工。

《汉鼓吹铙歌·君马黄》是一首特别的诗,其特别之处在它有可能是五、七言两种新体式的交杂:

君马黄,臣马苍,三马同逐臣马良,易之有蔡有赭。

美人归以南,(驾车驰马)美人伤我心。

佳人归以北,(驾车驰马)佳人安终极?

前三句为七言,正是三句式楚歌的形式。后面部分,则应为四句五言诗。但其中夹杂有和声,

18

杨合林:五、七言诗体与汉乐府之关系

①《西晋文纪》卷13,王云五主编《四库全书珍本》八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

所以一般都没有将它看作五言。如果去掉其间

的和声“驾车驰马”,就是整齐的五言了。何以知其为和声?一是反复出现,二是与上下文不谐(如字数,特别是用韵①),三是文意上只具补充说明作用(说明“归”的方式和情状)。古乐

府的记载,

往往是声辞兼顾,将和声写入是常有的事,当然这只是一种臆测。歌咏美人,和《倾

城歌》一样,寓有美人歌舞、为乐及春之意。七言方面,有《汉鼓吹铙歌·拥离》。但此歌现已残缺,仅存两句半:

拥离趾中可筑室,何用葺之蕙用兰。拥离趾中

现存完整的两句都是七言。根据魏晋拟制

乐歌在形式上多仿效前代的惯例推测,《拥离》很可能本是一首七言诗(至少是以七言为主体

的),因为缪袭的拟作《魏鼓吹曲·旧邦》和傅玄的拟作《晋鼓吹歌曲·时运多艰》都是七

言②。此外,

汉乐府中还有不少虽非全篇但篇幅甚大的七言,

如《郊祀歌》中的《天地》、《天门》、《景星》等,这些都是“俳谐倡乐世用之”的体式在乐府中大量存在的证明。

关于三言,挚虞说“汉郊庙歌多用之”。挚虞所说的三言应与楚歌(或言“楚声”)的记录方式有关。《汉书》所载《安世房中歌》十七章,

其中与三言有关者四篇(其余13篇皆四言),分别是第六、七、八、九篇,其辞如下:

大海荡荡水所归,高贤愉愉民所怀。

大山崔,百卉殖;民何贵,贵有德。安其所,乐终产;乐终产,世继绪。飞龙秋,游上天;高贤愉,乐民人。丰草葽,女罗施;善何如,谁能回?大莫大,成教德;长莫长,被无极。雷震震,电耀耀;明德乡,治本约。治本约,泽弘大;加被宠,咸相保;德施大,世曼寿。

《汉书·礼乐志》明确说《安世房中歌》是“楚声”。前面已有交代,楚歌的基本形式是带

“兮”的七言或八言,七言去掉其中的“兮”之后

就成为两个三言。如“大风起兮云飞扬”、“力拔山兮气盖世”,去掉了其中的“兮”,就是“大

风起,云飞扬”、“力拔山,气盖世”。再从上列第一篇(原组诗第六篇)中“大海荡荡水所归,

高贤愉愉民所怀”本身就是七言的成句看,颇疑二句本为带“兮”的八言,后面的“大山崔,百卉殖。民何贵,贵有德”则本是带“兮”的七言。从文意看,“大山崔”和“百卉殖”、“民何贵”和“贵有德”也是不宜分开的。这种将带“兮”的七言楚歌记录作三言的

方式,

并不限于《安世房中歌》,在《郊祀歌》中也大量存在。尤其值得留意的是,汉武帝的

《天马歌》和《西极天马歌》,《史记》的记录保持了带“兮”的楚歌形式(见前引),而《汉书·

礼乐志二》的记录则正是“三言”的形式:

太一况,天马下;沾赤汗,沫流沙。

志俶傥,精权奇;!浮云,晻上驰。体容与,迣万里;今安匹,龙为友。(注:元狩三年马生渥洼水中作)天马徕,从西极;涉流沙,九夷服。天马徕,出泉水;虎脊两,化若鬼。天马徕,历无草;径千里,循东道。天马徕,执徐时;将摇举,谁与期?天马徕,开远门;竦予身,逝昆仑。天马徕,龙之媒;游阊阖,观玉台。(注:太初四年诛宛王获宛马作)《汉书》记录的显然是经过加工、修饰过的版本,前一首由原来的4句扩大到6句,后一首更是由4句扩大到12句。又将两首合而为一,重命名为

《天马》。但两个版本之间的联系仍清晰可见。汉武帝原歌的“太一贡兮天马下”,变成了“太一况,天马下”

,“沾赤汗兮沫流赭”变成了“沾赤汗,沫流沙”,七言去掉“兮”字之后,成为了两个三言。《汉书·礼乐志》所记《郊祀歌》“三言”甚多,且均为整齐的三言,除《天马》外,尚有《练

2

8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①②

前二句“南、心”叶,在阳声韵侵部,后二句“北、极”叶,在入声韵职部,见罗常培、周秉钧《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第

一分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第215页、219页。缪袭《魏鼓吹曲·旧邦》:“时运多难道教痡,天地变化有盈虚,蠢尔吴蛮虎视江湖。我皇赫斯致天诛,有征无战弭其图,天

威横被震东隅。”按,此诗第三句为八言。傅玄《晋鼓吹歌曲·时运多艰》:“旧邦萧条心伤悲,孤魂翩翩当何依,游士恋故涕如摧。兵起事大令愿违,博求亲戚在者谁,立庙置后魂来归。

时日》、《华煜煜》、《五神》、《朝陇首》、《象载瑜》、《赤蛟》,兹再举一例以见其实:

象载瑜,白集西;食甘露,饮荣泉。赤雁集,六纷员;殊翁杂,五采文。神所见,施

祉福;登蓬莱,结无极。(《象载瑜》)

这种三言,既来自于带“兮”的七言,自然也有由两个三言进一步衍化为七言(即将“兮”改作实字)的可能。这种三、七言相互转换的情况在汉代歌谣中确有存在,《薤露》之第一句就有“薤上露,何易晞”的另一种版本(《乐府诗集》卷二十七),而《廉叔度歌》末一句的另一种版本则作“昔无襦,今五绔”(《艺文类聚》卷五十),据此可知三言与七言确有暗通款曲之处。如果我们的这一推测可以成立,那么汉乐府中的七言“探索”就是非常广泛的。

下面几首《汉鼓吹铙歌》或为纯粹的三言,或三、七言交杂,尤其是后者,其“七言诗”的趋向甚为明显:

艾而张罗夷于何?行成之,四时和。

山出黄雀亦有罗,雀以高飞奈雀何?为此

倚欲,谁肯礞室?(《艾而张》)

上之回,所中益;夏将至,行将北;以承甘泉宫,寒暑德。游石阙,望诸国;月支臣,匈奴服。令从百官疾驰驱,千秋万岁乐无

极。(《上之回》)

将进酒,乘大白;辨加哉,诗审搏;放故歌,心所作。同阴气,诗悉索;使禹良工观

者苦。(《将进酒》)

圣人出,阴阳和;美人出,游九河;佳人来离哉何?驾六飞龙四时和。君之臣明

护不道,美人哉,宜天子;免甘星筮乐甫始,美人子,含四海。(《圣人出》)

五、七言诗特别是七言诗曾经在汉代得到广泛“试验”,与乐府机构的存在很有关系,同时与“新声变曲”的倡导者汉武帝同样有很大关系。汉武帝提倡新乐可谓不遗余力。由此我们推测,历史上向有争议的“柏梁诗”或者是可信的。汉武帝既如此喜好俗乐,汉乐府中有如此多的七言新体探索,汉武帝在朝廷上让大臣们尝试创作,这是符合汉武帝的性格的。这种创作不在于检验大臣们创作水平的高低,实际是要求他们进行一种“政治表态”。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汉武帝提倡俗乐都遭遇到相当大的抵制和反对,所以,“柏梁诗”的创作在汉武帝原是有政治用意的。联系当时乐府中已有的各种七言尝试看,“柏梁诗”的存在也并非孤立的现象。

应该是受乐府创作的影响,“七言”创作之风曾在汉代文人中广为流行。东方朔、董仲舒都有“七言”的创作,但东方朔的七言实为带“兮”的楚歌(已见前引),董仲舒的七言恐怕也和东方朔一样,并未脱离楚歌的形式①。现存文人最早的七言诗或出自刘向之手,《文选》李善注引录刘向“七言”数句,均是完整的七言,惜无全篇。据《后汉书》记载,杜笃、刘苍、张衡、崔琦、崔瑗、马融、崔寔等人都有“七言”一体的创作。但从现存作品看,这些人的“七言”始终游移于楚歌和七言之间。王逸的《琴思楚歌》已是纯粹的七言(但也正如标题所示,并未割断与楚歌的联系),张衡的《四愁诗》则带有明显的楚歌印迹。

最后附带说一下挚虞所说“乐府亦用之”的“六言”。“乐府亦用之”,说明在乐府中确曾存在,应为尝试中的诗体之一。六言诗的创作,仅见于《后汉书·班彪传》、《孔融传》。孔融有六言三首传世。这种六言诗体和挚虞所说的三言明显不同,最基本的不同是节奏,三言的节奏是“太一\况\\天马\下”或“沾\赤汗\\沫\流沙”,而六言则是“汉家\中叶\道微……百姓\惨惨\心悲”(孔融)。七言和六言探索在汉代的这种同步,多少也说明七言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但七言在保存至今的乐府诗中大量存在,而六言在乐府诗中则比较稀见,七言的汉代文人作者数量甚多,而六言作者仅此两例。相形之下,七言的创作势头在汉代是很盛的,这似乎也预示了七言在后世的广阔天地。

责任编辑:刘云;校对:杨国平徐玲英

38

杨合林:五、七言诗体与汉乐府之关系

①《文选》李善注孔德璋《北山移文》“琴歌既断”句云“《董仲舒集》七言《琴歌》二首”,其诗不见,疑同于东方朔的“七言”。

【2019年整理】二十四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编辑本段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蛰天,夏满忙夏暑相连,秋露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2月4日-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2月18日—20日, 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 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 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 每年4月5日(或4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 谷雨: 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 5月5日或6日“立夏”。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 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 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夏至: 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小暑: 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 7月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 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 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 9月8日前后,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 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 10月8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 10月23日前后为“霜降”,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 每年11月7日前后。 小雪: 11月22日前后为“小雪”节气。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 12月7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 12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小寒: 1月5日前后,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 1月20日前后,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编辑本段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节气歌

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两暑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 此歌是为便于记忆以名称规律编成,前四句是从每个节气中各取一个字按次序组成的歌诀,是整个节气歌的主体,后四句是二十四个节气时间上的规律 二十四节气 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4月4日或5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古诗

二十四节气诗 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4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各个节气对应公历(阳历)时间点: 春季 立春:2月3-5日交节; 雨水:2月18-20日交节; 惊蛰:3月5-7日交节; 春分:3月20-22日交节; 清明:4月4-6日交节; 谷雨:4月19-21日交节; 夏季 立夏:5月5-7日交节; 小满:5月20-22日交节; 芒种:6月5-7日交节; 夏至:6月21-22日交节; 小暑:7月6-8日交节; 大暑:7月22-24日交节; 秋季

立秋:8月7-9日交节; 处暑:8月22-24日交节; 白露:9月7-9日交节; 秋分:9月22-24日交节; 寒露:10月8-9日交节; 霜降:10月23-24日交节 冬季 立冬:11月7-8日交节; 小雪:11月22-23日交节; 大雪:12月6-8日交节; 冬至:12月21-23日交节; 小寒:1月5-7日交节; 大寒:1月20-21日交节 注:如果按照农历换算“立春”一般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前后,“雨水”是正月十五 古诗 【立春】2月4日-5日,立春亦称“打春”、“咬春”,又叫“报春”,“立”是“开始”的意思。 《京中正月七日立春》唐罗隐 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 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

简析:此诗通过描写飞雁高飞远天、游鱼迸出冰面的画面,写出了立春时节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内心的愉悦。 木兰花·立春日作【宋】陆游 三年流落巴山道,破尽青衫尘满帽。 身如西瀼渡头云,愁抵瞿塘关上草。 春盘春酒年年好,试戴银旛判醉倒。 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 【雨水】2月18日-20日,这天通常出嫁的女儿要回家探望父母,要给母亲送一段红绸和炖一罐肉。 《春雨》唐李商隐 ①②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③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④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 ⑤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注:①白袷衣:即白夹衣,唐人以白衫为闲居便服。②白门:指今江苏南京市。③珠箔:珠帘,此处比喻春雨细密。④晼晚:夕阳西下的光景,此处还蕴涵年复一年、人老珠黄之意。⑤缄札:书信。 简析:《春雨》作于大中四年,是诗人初到徐幕雨夜思家所作,题作《春雨》,却并非直接写春雨,而是抒写在春夜雨中的相思之情。

24节气及诗歌(拼音版)

二十四节气诗词(必背) 【春】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歌 春ch ūn 雨y ǔ惊j īn ɡ春ch ūn 清q īn ɡ谷ɡǔ天ti ān , 夏xi à满m ǎn 芒m án ɡ夏xi à暑sh ǔ相xi ān ɡ连li án , 秋qi ū处ch ǔ露l ù秋qi ū寒h án 霜shu ān ɡ降ji àn ɡ , 冬d ōn ɡ雪xu ě雪xu ě冬d ōn ɡ小xi ǎo 大d à寒h án 。 立l ì春ch ūn 宋s òn ɡ 黄hu án ɡ庭t ín ɡ坚ji ān 韭ji ǔ苗mi áo 香xi ān ɡ煮zh ǔ饼b ǐn ɡ ,野y ě老l ǎo 不b ù知zh ī春ch ūn 。 看k àn 镜j ìn ɡ道d ào 如r ú咫zh ǐ ,倚y ǐ楼l óu 梅m éi 照zh ào 人r én 。 春ch ūn 夜y è喜x ǐ雨y ǔ (雨y ǔ水shu ǐ ) 唐t án ɡ 杜d ù甫f ǔ 好h ǎo 雨y ǔ知zh ī时sh í节ji é ,当d ān ɡ春ch ūn 乃n ǎi 发f ā生sh ēn ɡ 。 随su í风f ēn ɡ潜qi án 入r ù夜y è ,润r ùn 物w ù细x ì无w ú声sh ēn ɡ 。 野y ě径j ìn ɡ云y ún 俱j ù黑h ēi ,江ji ān ɡ船chu án 火hu ǒ独 d ú 明m ín ɡ 。 晓xi ǎo 看k àn 红h ón ɡ湿sh ī处ch ù ,花hu ā重zh òn ɡ锦j ǐn 官 ɡu ān 城ch én ɡ 。 闻w én 雷l éi (惊j īn ɡ蛰zh é ) 唐t án ɡ 白b ái 居j ū易y ì 瘴zh àn ɡ地d ì风f ēn ɡ霜shu ān ɡ早z ǎo ,温w ēn 天ti ān 气q ì候 h òu 催cu ī 。 穷qi ón ɡ冬d ōn ɡ不b ú见ji àn 雪xu ě ,正zh èn ɡ月yu è已y ǐ闻 w én 雷l éi 。 震zh èn 蛰zh é虫ch ón ɡ蛇sh é出ch ū ,惊j īn ɡ枯k ū草c ǎo 木m ù开k āi 。 空k òn ɡ余y ú客k è方f ān ɡ寸c ùn ,依y ī旧ji ù似s ì寒h án 灰hu ī 。

二十四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歌

————————————————————————————————作者:————————————————————————————————日期: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编辑本段]二十四节气?立春:2月4日-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雨水:2月18日—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惊蛰: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4月5日前后,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谷雨: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立夏:5月5日或6日“立夏”。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芒种: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夏至: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处暑: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白露:9月8日前后,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10月8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霜降:10月23日前后为“寒露”,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立冬:每年11月7日前后。?小雪:11月22日前后为“小雪”节气。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12月7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冬至:12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小寒:1月5日前后,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1月20日前后,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

二十四节气歌打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二十四节气歌打印 篇一:二十四节气歌记忆方法 二十四节气歌记忆方法 一年有12个月,一年分四季,一季有3个月。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每个季节6个节气。一(:二十四节气歌打印)月两个节气,半月一个节气。 春季:春雨惊春清谷天 雨水春分谷雨 记忆方法: 春是立春,雨是雨水,惊是惊蛰, 春是春分,清是清明,谷是谷雨。 立夏芒种小暑 夏季:夏满芒夏暑相连 记忆方法: 夏是立夏,满是小满,芒是芒种, 夏是夏至,暑相连是小暑和大暑。 秋季:秋处露秋寒霜降

处暑秋分霜降 记忆方法: 秋是立秋,处是处暑,露是白露,秋是秋分,寒是寒露,霜降是霜降。 立冬大雪小寒 冬季:冬雪雪冬小大寒 记忆方法: 冬是立冬,雪是小雪,雪是大雪,冬是冬至,小大寒是小寒和大寒。 更多精品文章,请到 篇二:二十四节气歌大全 (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 西园梅放立春先, 惊蛰初交河跃鲤, 清明时放风筝好, 牡丹立夏花零落, 隔溪芒种渔家乐,

小暑白罗衫着体, 立秋向日葵花放, 翡翠园中沾白露, 枯山寒露惊鸿雁, 立冬畅饮麒麟阁, 幽阖大雪红炉暖,云镇霄光雨水连。春分蝴蝶梦花间。谷雨西厢宜养蚕。玉簪小满布庭前。农田耕耘夏至间。望河大暑对风眠。处暑西楼听晚蝉。秋分折桂月华天。霜降芦花红蓼滩。绣襦小雪咏诗篇。冬至琵琶懒去弹。 小寒高卧邯郸梦,捧雪飘空交大寒。 (三) 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花开鲜; 惊蛰芦林闻雷报,春分蝴蝶舞花间。 清明风筝放断线,谷雨嫩茶翡翠连, 立夏桑果象樱桃,小满养蚕又种田。 芒种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 小暑风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赏红莲。 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 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 寒露菜苗田间绿,霜降芦花飘满天; 立冬报喜献三瑞,小雪鹅毛片片飞。 大雪寒梅迎风狂,冬至瑞雪兆丰年;

《中国24节气》全释、图文并茂

《中国24节气》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 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先把24节气的名称按次序列下,分为四组, 每组又分为前后两半: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这样一摆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个立字后,紧跟着后半开始,又见“春夏秋冬”四个大字领头。这什么意思呢?不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起来,立起来就是开始嘛。后半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分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分”,就是“一分为二”了,可见这就表明,在这里把一季“一分为两半”了。那另外两个“至”字呢?容易误解为“到头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头了?不要当作是一季到头了,而是太阳向北或向南走到头了,要回头走了。确切追究这个“至”字的本义的话,“至”是极的意思。比如我们说“至少”,就是说不能再少了,少到极点了。夏至就是说太阳向北走到`极点了,要回头了,但夏季并没有完,而是刚刚到中点。冬至也

古代怎么计算二十四节气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古代怎么计算二十四节气 篇一:二十四节气基础知识及计算方法 二十四节气基础知识及计算方法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二十一,下半年逢八、二十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二十四节气算法通用公式 通用公式——[Y×D+c]-LY=年代数、D=0.2422、L=闰年数、c取决于节气和年份。本世纪立春的c值=4.475,求20XX 年的立春日期如下:[20XX× 0.2422+4.475]-[20XX/4-15]=492-489=3所以20XX年的立春日期是2月3日。一、春季立春太阳位于黄经315度,2月2-5日交节雨水太阳位于黄经330度,2月18-20日交节惊蛰太阳位于黄经345度,3月5-7日交节春分太阳位于黄经0度,3月20-22日交节清明太阳位于黄经15度,4月4-6日交节谷雨太阳位于黄经30度,4月19-21日交节二、夏季立夏太阳位于黄经45度,5月5-7日交节小满太阳位于黄经60度,5月20-22日交节芒种太阳位于黄经75度,6月5-7日交节夏至太阳位于黄经90度,6月21-22日交节小暑太阳位于黄经105度,7月6-8日交节大暑太阳位于黄经120度,

正确的二十四节气歌和相关的二十四节气谚语

正确的二十四节气歌和相关的二十四节气谚语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忙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天日期定, 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 下半年是八廿三。 (一)春雨惊春清天谷,夏满芒夏暑相连(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 (二)西园梅放立春先,云镇霄光雨水连。 惊蛰初交河跃鲤,春分蝴蝶梦花间。 清明时放风筝好,谷雨西厢宜养蚕。 牡丹立夏花零落,玉簪小满布庭前。 隔溪芒种渔家乐,农田耕耘夏至间。 小暑白罗衫着体,望河大暑对风眠。

立秋向日葵花放,处暑西楼听晚蝉。 翡翠园中沾白露,秋分折桂月华天。 枯山寒露惊鸿雁,霜降芦花红蓼滩。 立冬畅饮麒麟阁,绣襦小雪咏诗篇。 幽阖大雪红炉暖,冬至琵琶懒去弹。 小寒高卧梦,捧雪飘空交大寒。 (三)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花开鲜; 惊蛰芦林闻雷报,春分蝴蝶舞花间。 清明风筝放断线,谷雨嫩茶翡翠连, 立夏桑果象樱桃,小满养蚕又种田。 芒种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 小暑风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赏红莲。 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 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 寒露菜苗田间绿,霜降芦花飘满天; 立冬报喜献三瑞,小雪鹅毛片片飞。 大雪寒梅迎风狂,冬至瑞雪兆丰年; 小寒游子思乡归,大寒岁底庆团圆。 (四)二十四节气气候农事歌 立春:立春春打六九头,春播备耕早动手,一年之计在于春,农业生产创高优。 雨水:雨水春雨贵如油,顶凌耙耘防墒流,多积肥料多打粮,精选良种夺丰收。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歌 (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西园梅放立春先,云镇霄光雨水连。惊蛰初交河跃鲤,春分蝴蝶梦花间。清明时放风筝好,谷雨西厢宜养蚕。牡丹立夏花零落,玉簪小满布庭前。隔溪芒种渔家乐,农田耕耘夏至间。小暑白罗衫着体,望河大暑对风眠。立秋向日葵花放,处暑西楼听晚蝉。翡翠园中沾白露,秋分折桂月华天。枯山寒露惊鸿雁,霜降芦花红蓼滩。立冬畅饮麒麟阁,绣襦小雪咏诗篇。幽阖大雪红炉暖,冬至琵琶懒去弹。小寒高卧邯郸梦,捧雪飘空交大寒。 (三)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花开鲜;惊蛰芦林闻雷报,春分蝴蝶舞花间。清明风筝放断线,谷雨嫩茶翡翠连,立夏桑果象樱桃,小满养蚕又种田。芒种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小暑风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赏红莲。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寒露菜苗田间绿,霜降芦花飘满天;立冬报喜献三瑞,小雪鹅毛片片飞。大雪寒梅迎风狂,冬至瑞雪兆丰年;小寒游子思乡归,大寒岁底庆团圆。 (四)二十四节气气候农事歌 立春:立春春打六九头,春播备耕早动手,一年之计在于春,农业生产创高优。雨水:雨水春雨贵如油,顶凌耙耘防墒流,多积肥料多打粮,精选良种夺丰收。惊蛰:惊蛰天暖地气开,冬眠蛰虫苏醒来,冬麦镇压来保墒,耕地耙耘种春麦。春分:春分风多雨水少,土地解冻起春潮,稻田平整早翻晒,冬麦返青把水浇。清明:清明春始草青青,种瓜点豆好时辰,植树造林种甜菜,水稻育秧选好种。谷雨:谷雨雪断霜未断,杂粮播种莫迟延,家燕归来淌头水,苗圃枝接耕果园。立夏:立夏麦苗节节高,平田整地栽稻苗,中耕除草把墒保,温棚防风要管好。小满:小满温和春意浓,防治蚜虫麦秆蝇,稻田追肥促分孽,抓绒剪毛防冷风。芒种:芒种雨少气温高,玉米间苗和定苗,糜谷荞麦抢墒种,稻田中耕勤除草。夏至:夏至夏始冰雸猛,拔杂去劣选好种,消雸增雨干热风,玉米追肥防粘虫。小暑:小暑进入三伏天,龙口夺食抢时间,米中耕又培土,防雨防火莫等闲。 大暑:大暑大热暴雨增,复种秋菜紧防洪,测预报稻瘟病,深水护秧防低温。 立秋:立秋秋始雨淋淋,及早防治玉米螟,翻深耕土变金,苗圃芽接摘树心。 处暑:处暑伏尽秋色美,玉主甜菜要灌水,粮菜后期勤管理,冬麦整地备种肥。白露:白露夜寒白天热,播种冬麦好时节,稻晒田收葵花,早熟苹果忙采摘。 秋分:秋分秋雨天渐凉,稻黄果香秋收忙,碾脱粒交公粮,山区防霜听气象。 寒露:寒露草枯雁南飞,洋芋甜菜忙收回,好萝卜和白菜,秸秆还田秋施肥。 霜降:霜降结冰又结霜,抓紧秋翻蓄好墒,冻日消灌冬水,脱粒晒谷修粮仓。 立冬:立冬地冻白天消,羊只牲畜圈修牢,田整地修渠道,农田建设掀高潮。 小雪:小雪地封初雪飘,幼树葡萄快埋好,用冬闲积肥料,庄稼没肥瞎胡闹。 大雪:大雪腊雪兆丰年,多种经营创高产,时耙耘保好墒,多积肥料找肥源。 冬至:冬至严寒数九天,羊只牲畜要防寒,极参加夜技校,增产丰收靠科研。 小寒:小寒进入三九天,丰收致富庆元旦,季参加培训班,不断总结新经验。

二十四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歌 (一)春雨惊春清天谷,夏满芒夏暑相连(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二)西园梅放立春先,云镇霄光雨水连。惊蛰初交河跃鲤,春分蝴蝶梦花间。 清明时放风筝好,谷雨西厢宜养蚕。牡丹立夏花零落,玉簪小满布庭前。 隔溪芒种渔家乐,农田耕耘夏至间。小暑白罗衫着体,望河大暑对风眠。 立秋向日葵花放,处暑西楼听晚蝉。翡翠园中沾白露,秋分折桂月华天。 枯山寒露惊鸿雁,霜降芦花红蓼滩。立冬畅饮麒麟阁,绣襦小雪咏诗篇。 幽阖大雪红炉暖,冬至琵琶懒去弹。小寒高卧邯郸梦,捧雪飘空交大寒。 (三)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花开鲜;惊蛰芦林闻雷报,春分蝴蝶舞花间。 清明风筝放断线,谷雨嫩茶翡翠连,立夏桑果象樱桃,小满养蚕又种田。 芒种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小暑风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赏红莲。 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 寒露菜苗田间绿,霜降芦花飘满天;立冬报喜献三瑞,小雪鹅毛片片飞。 大雪寒梅迎风狂,冬至瑞雪兆丰年;小寒游子思乡归,大寒岁底庆团圆。 (四)二十四节气气候农事歌 立春:立春春打六九头,春播备耕早动手,一年之计在于春,农业生产创高优。 雨水:雨水春雨贵如油,顶凌耙耘防墒流,多积肥料多打粮,精选良种夺丰收。 惊蛰:惊蛰天暖地气开,冬眠蛰虫苏醒来,冬麦镇压来保墒,耕地耙耘种春麦。 春分:春分风多雨水少,土地解冻起春潮,稻田平整早翻晒,冬麦返青把水浇。 清明:清明春始草青青,种瓜点豆好时辰,植树造林种甜菜,水稻育秧选好种。 谷雨:谷雨雪断霜未断,杂粮播种莫迟延,家燕归来淌头水,苗圃枝接耕果园。 立夏:立夏麦苗节节高,平田整地栽稻苗,中耕除草把墒保,温棚防风要管好。 小满:小满温和春意浓,防治蚜虫麦秆蝇,稻田追肥促分孽,抓绒剪毛防冷风。 芒种:芒种雨少气温高,玉米间苗和定苗,糜谷荞麦抢墒种,稻田中耕勤除草。 夏至:夏至夏始冰雹猛,拔杂去劣选好种,消雹增雨干热风,玉米追肥防粘虫。 小暑:小暑进入三伏天,龙口夺食抢时间,米中耕又培土,防雨防火莫等闲。 大暑:大暑大热暴雨增,复种秋菜紧防洪,测预报稻瘟病,深水护秧防低温。 立秋:立秋秋始雨淋淋,及早防治玉米螟,翻深耕土变金,苗圃芽接摘树心。 处暑:处暑伏尽秋色美,玉主甜菜要灌水,粮菜后期勤管理,冬麦整地备种肥。

二十四节气诗词 含简析剖析

二十四节气诗 现在的许多人越来越推崇光棍节、圣诞节这些时兴的节日,反而许多的人丢掉了实实在在祖宗所留下的“本”,24节气不仅仅只是几个划时间的”纪念日“,这是自然更替的标志,它更加需要被深深记住。 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4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各个节气对应公历(阳历)时间点: 春季——立春:2月3-5日交节;雨水:2月18-20日交节;惊蛰:3月5-7日交节;春分:3月20-22日交节;清明:4月4-6日交节;谷雨:4月19-21日交节; 夏季——立夏:5月5-7日交节;小满:5月20-22日交节;芒种:6月5-7日交节;夏至:6月21-22日交节;小暑:7月6-8日交节;大暑:7月22-24日交节; 秋季——立秋:8月7-9日交节;处暑:8月22-24日交节;白露:9月7-9日交节;秋分:9月22-24日交节;寒露:10月8-9日交节;霜降:10月23-24日交节 冬季——立冬:11月7-8日交节;小雪:11月22-23日交节;大雪:12月6-8日交节;冬至:12月21-23日交节;小寒:1月5-7日交节;大寒:1月20-21日交节注:如果按照农历换算“立春”一般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前后,“雨水”是正月十五 【立春】2月4日-5日,立春亦称“打春”、“咬春”,又叫“报春”,“立”是“开始”的意思。 《京中正月七日立春》唐罗隐 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 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 简析:此诗通过描写飞雁高飞远天、游鱼迸出冰面的画面,写出了立春时节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内心的愉悦。 【雨水】2月18日-20日,这天通常出嫁的女儿要回家探望父母,要给母亲送一段红绸和炖一罐肉。 《春雨》唐李商隐 怅卧新春白袷衣①,白门②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③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④,残宵犹得梦依稀。 玉珰缄札⑤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注:①白袷衣:即白夹衣,唐人以白衫为闲居便服。②白门:指今江苏南京市。③珠箔:珠帘,此处比喻春雨细密。④晼晚:夕阳西下的光景,此处还蕴涵年复一年、人老珠黄之意。⑤缄札:书信。 简析:《春雨》作于大中四年,是诗人初到徐幕雨夜思家所作,题作《春雨》,却并非直接写春雨,而是抒写在春夜雨中的相思之情。也有人说这是诗人客居长安的忆家之作,有人说这是李商隐期盼他人提拔的寄托之作。大多数人认为这就是一首爱情诗。李商隐在这首诗中,赋予爱情以优美动人的形象。诗借助于飘洒天空的春雨,融入主人公迷茫的心境、依稀的梦境,以及春晼晚、万里云罗等自然景象,烘托别离的寥落,思念的深挚,构成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惊蛰】3月5日/6日,这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

二十四节气歌

一、二十四节气歌诀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对应着: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署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大寒、小寒二、《节气歌》 春雨惊分清谷天, 夏满芒至二暑连。 秋处露分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阳历二月起, 按月两节不改变。 上半年逢6、21, 下半年逢8、23。 这首歌采用了阳历记忆节气。节气时间几乎年年一样,最多相差一日。

三、《节气百子歌》 在四川,还流传着一首《节气百子歌》,每句以“子”结尾,描述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和乐: 说个子来道个子, 正月过年耍狮子。 二月惊蛰抱蚕子, 三月清明坟飘子。 四月立夏插秧子, 五月端阳吃粽子。 六月天热买扇子, 七月立秋烧袱子。 八月过节麻饼子, 九月重阳捞糟子。 十月天寒穿袄子, 冬月数九烘笼子。 腊月年关四处去躲帐主子。 四、《节气歌弹词》 清末同治、光绪年间,苏州著名弹词艺人马如飞,还新颖别致地用节气和戏剧名称编写一首《节气歌弹词》进行演唱,深受广大听众欢迎。其词云: 西园梅放立春先,

云镇霄光雨水连。惊蛰初交河跃鲤,春分蝴蝶梦花间。清明时放风筝误,谷雨西厢好养蚕。牡丹亭立夏花零落,小簪小满布庭前。隔溪芒种渔家乐,义侠同耘夏至田。小暑白罗衫着体,望江亭大暑对风眠。立秋向日葵花放,处暑西楼听晚蝉。翡翠园中零白露,秋分折桂月华天。烂枯山寒露惊鸿雁,霜降芦花红蓼滩。立冬畅饮麒麟阁,绣襦小雪咏诗篇。幽阖大雪红炉暖,冬至琵琶懒去弹。小寒高卧邯郸梦,

一捧雪飘空交大寒。 这首弹词可谓匠心独运,不仅文词典雅,巧嵌节气、戏名,而且与当时物候丝丝入扣,浑然一体,闻者无不叫绝。 五、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六、节气物候歌谣 西园梅放立春先,云镇霄光雨水连。 惊蛰初交河跃鲤,春分蝴蝶梦花间。

诗说节气十二篇--徐廷华剖析

诗说节气 徐廷华 立春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为公历每年的2月3日至5日之间,表示着春天的开始。从这一天一直到立夏这段时间,都被称为春天。今年的立春恰好在2月4日。 古语云:“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但就全国大多数地方来说春天的序幕还没有真正地拉开,还会出现“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 “今朝立春好天气,况是太平朝野时。”(《广群芳谱·天时谱》杨维祯诗)我国古人向有立春咏诗的传统。 公元767年,杜甫写过一首《立春》诗,诗云:“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全盛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杜甫所处的唐代,立春日时兴食春饼、生菜,号春盘。此时他忆起当年在“两京”(长安、洛阳)过立春日的盛况:盘出高门,菜经纤手,一个个迭送白玉青丝,好不欢乐。可是现今经过了

安史之乱,困居夔州(今奉节),再也不能过那样的立春日了,悲愁之际,只有呼儿觅纸题诗遣怀。 宰相诗人张九龄在《立春日晨起对积雪》中写道:“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今年迎气始,昨夜伴春回。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东郊斋祭所,应见五神来。”虽然天气还是很冷,可是立春到了,天气就要转暖了,青竹、梅花这些不畏寒的植物长得更欢,开得更盛,播种五谷的日子就要来到了。 南宋范成大的《立春》诗反映了农村生活:“竹拥溪桥麦盖坡,土牛行处亦笙歌。曲尘欲暗垂垂柳,醅面初明浅浅波。日满县前春市合,潮平浦口暮帆多。春来不饮兼无句,奈此金幡彩胜何。”竹茂麦肥,土牛笙歌,垂柳吐芽,河水泛波,还有融融春阳耀春市,帆船往来如穿梭。这自然激起了诗人的诗兴,而吟诗抒怀,是立春日剪金幡、扎彩胜无法比拟的。 除了诗人写,皇帝老儿也爱凑热闹,唐中宗李显在立春这天作《立春日游苑迎春》,诗中写道:“神皋福地三秦邑,玉台金阙九仙家。寒光犹恋甘泉树,淑景偏临建始花。彩蝶黄莺未歌舞,梅香柳色已矜夸。迎春正启流霞席,暂嘱曦轮勿遽斜。”写了他在春回大地之日,游

二十四节气谚语诗歌

二十四节气谚语诗歌 (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 西园梅放立春先,云镇霄光雨水连。 惊蛰初交河跃鲤,春分蝴蝶梦花间。 清明时放风筝好,谷雨西厢宜养蚕。 牡丹立夏花零落,玉簪小满布庭前。 隔溪芒种渔家乐,农田耕耘夏至间。 小暑白罗衫着体,望河大暑对风眠。 立秋向日葵花放,处暑西楼听晚蝉。 翡翠园中沾白露,秋分折桂月华天。 枯山寒露惊鸿雁,霜降芦花红蓼滩。 立冬畅饮麒麟阁,绣襦小雪咏诗篇。 幽阖大雪红炉暖,冬至琵琶懒去弹。 小寒高卧邯郸梦,捧雪飘空交大寒。 (三)二十四节气气候农事歌 立春:立春春打六九头,春播备耕早动手,一年之计在

于春,农业生产创高优。 雨水:雨水春雨贵如油,顶凌耙耘防墒流,多积肥料多打粮,精选良种夺丰收。 惊蛰:惊蛰天暖地气开,冬眠蛰虫苏醒来,冬麦镇压来保墒,耕地耙耘种春麦。 春分:春分风多雨水少,土地解冻起春潮,稻田平整早翻晒,冬麦返青把水浇。 清明:清明春始草青青,种瓜点豆好时辰,植树造林种甜菜,水稻育秧选好种。 谷雨:谷雨雪断霜未断,杂粮播种莫迟延,家燕归来淌头水,苗圃枝接耕果园。 立夏:立夏麦苗节节高,平田整地栽稻苗,中耕除草把墒保,温棚防风要管好。 小满:小满温和春意浓,防治蚜虫麦秆蝇,稻田追肥促分孽,抓绒剪毛防冷风。 芒种:芒种雨少气温高,玉米间苗和定苗,糜谷荞麦抢墒种,稻田中耕勤除草。 夏至:夏至夏始冰雹猛,拔杂去劣选好种,消雹增雨干热风,玉米追肥防粘虫。 小暑:小暑进入三伏天,龙口夺食抢时间,米中耕又培土,防雨防火莫等闲。 大暑:大暑大热暴雨增,复种秋菜紧防洪,测预报稻瘟

《二十四节气歌》

由音乐人:秋林(李秋林)改编歌词(薛琴访发表于1950年1月的《人民日报》上。)作曲演唱的。本版本歌曲用客家语言来演唱的民谣歌曲,很有客家山歌味道。 二十四节气歌(客语民谣) 词:秋林(改编)曲:秋林唱:秋林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花开雨水来淋惊蛰春雷蛙叫春分清明[犁田] 谷雨春茶 立夏耕田小满灌水芒种看果夏至看禾小暑谷熟大暑忙收 立秋之前种完[番豆] 处暑[莳田] 白露[耘田] 秋分看禾寒露前结 霜降一冷立冬[打禾] 小大雪闲等过冬年小寒一年大寒团圆 释: [犁田] 翻地的意思。 [番豆] 指的是花生。 [莳田]种禾稻。 [耘田]在种完禾稻之后的一段时间,要把稻田里的杂草拔掉,把长得太多的禾苗拔掉一些,扶正禾稻行与行之间的距离,然后再施肥。 [打禾]收稻谷的意思。 歌曲简介:客家人绝大部分都是以耕田为生,尤其种水稻,已经成为客家人生活的一部分,二十四气节也是每个种田的人必然知道一件事情,这首歌曲也让没有种过田的朋友知道这二十四气节里面,每一个气节农民都在干什么。 东北民歌版二十四节气歌 东北版二十四节气歌由我国著名作曲家杨柏森谱曲,由著名二人转表演艺术家、著名演员闫学晶演唱,收录在歌曲专辑《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中。是东北老百姓根据节气变化与当时人们的具体活动编写成的顺口溜,是人们在长时间劳动过程中的经验所得,很大程度上体现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智慧。

歌曲内容: 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哎唻哎嗨哎嗨哟春呀吗春天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哎唻哎嗨哎嗨哟夏呀吗夏天 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割蜜薯秋分不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哎唻哎嗨哎嗨哟秋呀吗秋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河汊牢冬至不行船小寒大寒冰如铁迎来又一年 盼望冰消雪化艳阳天哎唻哎嗨嗯哎哎嗨哟 演出情况: 该歌曲闫学晶曾在《粮安天下》《2013寻找最美乡村颁奖典礼》中演唱此歌曲。也曾多次在吉林电视台《好戏登场》中播出,深受东北老百姓的喜爱。 靛:diàn 指做蓝色染料的植物--蓼蓝。 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是智慧的中国古代老百姓通过对自然与生活的细心观察,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划分的,相邻两个节气约隔15天左右。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 一、新华字典第11版附录: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二十四节气歌大全.

(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二) 西园梅放立春先,云镇霄光雨水连。惊蛰初交河跃鲤,春分蝴蝶梦花间。清明时放风筝好,谷雨西厢宜养蚕。牡丹立夏花零落,玉簪小满布庭前。隔溪芒种渔家乐,农田耕耘夏至间。小暑白罗衫着体,望河大暑对风眠。立秋向日葵花放,处暑西楼听晚蝉。翡翠园中沾白露,秋分折桂月华天。枯山寒露惊鸿雁,霜降芦花红蓼滩。立冬畅饮麒麟阁,绣襦小雪咏诗篇。幽阖大雪红炉暖,冬至琵琶懒去弹。小寒高卧邯郸梦,捧雪飘空交大寒。

(三) 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花开鲜; 惊蛰芦林闻雷报,春分蝴蝶舞花间。 清明风筝放断线,谷雨嫩茶翡翠连, 立夏桑果象樱桃,小满养蚕又种田。 芒种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 小暑风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赏红莲。 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 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 寒露菜苗田间绿,霜降芦花飘满天; 立冬报喜献三瑞,小雪鹅毛片片飞。 大雪寒梅迎风狂,冬至瑞雪兆丰年; 小寒游子思乡归,大寒岁底庆团圆。 (四)二十四节气气候农事歌 立春:立春春打六九头,春播备耕早动手,一年之计在于春,农业生产创高优。

雨水:雨水春雨贵如油,顶凌耙耘防墒流,多积肥料多打粮,精选良种夺丰收。 惊蛰:惊蛰天暖地气开,冬眠蛰虫苏醒来,冬麦镇压来保墒,耕地耙耘种春麦。 春分:春分风多雨水少,土地解冻起春潮,稻田平整早翻晒,冬麦返青把水浇。 清明:清明春始草青青,种瓜点豆好时辰,植树造林种甜菜,水稻育秧选好种。 谷雨:谷雨雪断霜未断,杂粮播种莫迟延,家燕归来淌头水,苗圃枝接耕果园。 立夏:立夏麦苗节节高,平田整地栽稻苗,中耕除草把墒保,温棚防风要管好。 小满:小满温和春意浓,防治蚜虫麦杆蝇,稻田追肥促分孽,抓绒剪毛防冷风。 芒种:芒种雨少气温高,玉米间苗和定苗,糜谷荞麦抢墒种,稻田中耕勤除草。 夏至:夏至夏始冰雹猛,拔杂去劣选好种,消雹增雨干热风,玉米追肥防粘虫。 小暑:小暑进入三伏天,龙口夺食抢时间,米中耕又培土,防雨防火莫等闲。 大暑:大暑大热暴雨增,复种秋菜紧防洪,测预报稻瘟病,深水护秧防低温。

二十四节气歌的故事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歌的故事 篇一:详解二十四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歌 春(立春)雨(雨水)惊(惊蛰)春(春分)清(清明)谷(谷雨)天, 夏(立夏)满(小满)芒(芒种)夏(夏至)暑(小暑和大暑)相连, 秋(立秋)处(处暑)露(白露)秋(秋分)寒(寒露)霜降, 冬(立冬)雪(小雪)雪(大雪)冬(冬至)小(小寒)大寒。 篇二:二十四节气歌大全 (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 西园梅放立春先, 惊蛰初交河跃鲤, 清明时放风筝好, 牡丹立夏花零落, 隔溪芒种渔家乐, 小暑白罗衫着体, 立秋向日葵花放, 翡翠园中沾白露, 枯山寒露惊鸿雁, 立冬畅饮麒麟阁, 幽阖大雪红炉暖,云镇霄光雨水连。春分蝴蝶梦花间。谷雨西厢宜养蚕。玉簪小满布庭前。农田耕耘夏至间。望河大暑对风眠。处暑西楼听晚蝉。秋分折桂月华天。霜降芦花红蓼滩。绣襦小雪咏诗篇。冬至琵琶懒去弹。 小寒高卧邯郸梦,捧雪飘空交大寒。 (三) 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花开鲜; 惊蛰芦林闻雷报,春分蝴蝶舞花间。 清明风筝放断线,谷雨嫩茶翡翠连, 立夏桑果象樱桃,小满养蚕又种田。 芒种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

小暑风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赏红莲。 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 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 寒露菜苗田间绿,霜降芦花飘满天; 立冬报喜献三瑞,小雪鹅毛片片飞。 大雪寒梅迎风狂,冬至瑞雪兆丰年; 小寒游子思乡归,大寒岁底庆团圆。 (四)二十四节气气候农事歌 立春:立春春打六九头,春播备耕早动手,一年之计在于春, 农业生产创高优。 雨水:雨水春雨贵如油,顶凌耙耘防墒流,多积肥料多打粮,精选良种夺丰收。 惊蛰:惊蛰天暖地气开,冬眠蛰虫苏醒来,冬麦镇压来保墒,耕地耙耘种春麦。 春分:春分风多雨水少,土地解冻起春潮,稻田平整早翻晒,冬麦返青把水浇。 清明:清明春始草青青,种瓜点豆好时辰,植树造林种甜菜,水稻育秧选好种。 谷雨:谷雨雪断霜未断,杂粮播种莫迟延,家燕归来淌头水,苗圃枝接耕果园。 立夏:立夏麦苗节节高,平田整地栽稻苗,中耕除草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