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三 分类资料的统计描述与统计推断

实验三  分类资料的统计描述与统计推断

实验三分类资料的统计描述与统计推断

一、下表为一抽样研究资料,试:(1)填补空白处数据;(2)根据最后三栏结果作简要分析。(3)试估计

该地死亡率、0~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置信区间。

某地各年龄组恶性肿瘤死亡情况

出高血压病人775人,试估计该市中年男性高血压患病率的95%置信区间。

三、一般而言,对某疾病采用常规治疗,其治愈率约为45%。现改用新的治疗方法,并随机抽取180名该

疾病患者进行了新疗法的治疗,治愈117人。问新治疗方法是否比常规疗法的效果好?

四、一般人群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为千分之八,某研究者为探讨母亲吸烟是否会增大其小孩的先天性心

脏病的发病危险,对一群20~25岁有吸烟嗜好的孕妇进行了生育观察,在她们生育的120名小孩中,经筛查有4人患了先天性心脏病。请作统计分析。

五、某院康复科用共鸣火花治疗癔症患者56例,有效者42例;心理辅导法治疗癔症患者40例,有效者

21例。问两种疗法治疗癔症的有效率有无差别?

六、用兰芩口服液治疗慢性咽炎患者34例,有效者31例;用银黄口服液治疗慢性咽炎患者26例,有效

者18例。问两药治疗慢性咽炎的有效率有无差别?

七、用甲乙两种方法检查已确诊的乳腺癌患者120名。甲法的检出率为60%,乙法的检出率为50%,甲乙

两法一致的检出率为35%,问甲、乙两法的检出率有无差别?

八、某研究者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184例,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用快速牵引法、物理疗法和骶裂孔药

物注射法治疗,结果如下表。问三种疗法的有效率有无不同?

三种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有效率的比较

疗法有效无效合计

快速牵引法444 30 474

物理疗法323 91 414

骶裂孔药物注射法222 74 296

合计989 195 1184

九、思考题:

1、常用的相对数有哪些?应用相对数时应注意的事项?

2、率的标准误与率的抽样误差

3、简述二项分布、Poisson分布和正态分布的区别与联系。

4、总体率的区间估计方法

5、2x卡方检验的用途与基本思想

6、行?列表资料2x检验的注意事项

7、普通四格表资料2x检验的应用条件及其表格、检验公式、步骤等

8、配对四格表资料2x检验的应用条件及其表格、检验公式、步骤等

χ检验有何异同?

9、两样本率比较的z检验与2

10、对于四格表资料,如何正确选用检验方法?

11、资料的对比应注意其可比性,可比性指的是什么?试举两例说明

习题-计量资料统计描述

计量资料统计描述----习题 1、中位数是表示变量值()的指标。 A.平均水平 B.变化范围 C.频数分布 D.相互间差别大小 E.变异程度 2、血清学滴度资料最常计算()来表示平均水平。 A.算术均数 B.中位数 C.几何均数 D.全距 E.百分位数 3、最小组段无下限或最大组段无上限的频数分布资料宜用() A.算术均数 B.中位数 C.几何均数 D.全距 E.标准差 4、原始数据同减去一个不等于零的常数后,()。 A. x 不变,S 变 B. x 变,S 不变 C. x 和S 都不变 D. x 和S 都变 E.以上均不对 5、变异系数CV()。 A.表示X 的绝对离散度 B.表示X 的相对离散度 C.表示x的绝对离散度 D.表示x的相对离散度 E.以上均不对 6、描述一组偏态分布资料的变异度,以()指标较好。 A.全距 B.标准差 C.变异系数 D.四分位数间距 E.均数 7、用均数和标准差可以全面描述()资料的特征。 A.正偏态分布 B.负偏态分布 C.正态分布和近似正态分布 D.分布不知 E.对数正态分布 8、比较身高和体重两组数据变异度大小宜采用() A.变异系数 B.标准差 C.四分位数间距 D.全距 E.方差 9、偏态分布宜用()描述其分布的集中趋势 A.算术均数 B.标准差 C.中位数 D.众数 E.百分位数 10、各观察值同乘以一个不等于0 的常数后,()不变。 A.算术均数 B.标准差 C.中位数 D.四分位数间距 E.变异系数 11、()分布的资料,均数等于中位数。 A.对称 B.左偏态 C.右偏态 D.偏态 E.以上均不对 12、随机抽查某地成年女子身高,算得均数x =160cm,标准差S=5cm,则可计算变异系数CV=------- 5 160 C.(160/5)cm D.(5/160)cm ×160 13、变异系数CV 的数值()。 A.一定大于1 B.一定小于1 C.可大于1,也可小于1 D.一定比标准差小 E.不能判定 14、列数8、-3、5、0、4、-1 的中位数是()。 、关于标准差,哪项是错误的()。 A.反映全部观察值的离散程度 B.度量了一组数据偏离平均数的大小 C.反映了均数代表性的好坏 D.不会小于算术均数 E.适用于对称分布资料 16、5 人的血清滴度为<1:20、1:40、1:80、1:160、1:320 描述平均滴度,用哪种指标较好()。 A.平均数 B.几何均数 C.算术均数 D.中位数 E.众数

实验三 分类资料的统计描述与统计推断

实验三分类资料的统计描述与统计推断 一、下表为一抽样研究资料,试:(1)填补空白处数据;(2)根据最后三栏结果作简要分析。(3)试估计 该地死亡率、0~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置信区间。 某地各年龄组恶性肿瘤死亡情况 出高血压病人775人,试估计该市中年男性高血压患病率的95%置信区间。 三、一般而言,对某疾病采用常规治疗,其治愈率约为45%。现改用新的治疗方法,并随机抽取180名该 疾病患者进行了新疗法的治疗,治愈117人。问新治疗方法是否比常规疗法的效果好? 四、一般人群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为千分之八,某研究者为探讨母亲吸烟是否会增大其小孩的先天性心 脏病的发病危险,对一群20~25岁有吸烟嗜好的孕妇进行了生育观察,在她们生育的120名小孩中,经筛查有4人患了先天性心脏病。请作统计分析。 五、某院康复科用共鸣火花治疗癔症患者56例,有效者42例;心理辅导法治疗癔症患者40例,有效者 21例。问两种疗法治疗癔症的有效率有无差别? 六、用兰芩口服液治疗慢性咽炎患者34例,有效者31例;用银黄口服液治疗慢性咽炎患者26例,有效 者18例。问两药治疗慢性咽炎的有效率有无差别? 七、用甲乙两种方法检查已确诊的乳腺癌患者120名。甲法的检出率为60%,乙法的检出率为50%,甲乙 两法一致的检出率为35%,问甲、乙两法的检出率有无差别? 八、某研究者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184例,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用快速牵引法、物理疗法和骶裂孔药 物注射法治疗,结果如下表。问三种疗法的有效率有无不同? 三种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有效率的比较 疗法有效无效合计 快速牵引法444 30 474 物理疗法323 91 414 骶裂孔药物注射法222 74 296 合计989 195 1184 九、思考题: 1、常用的相对数有哪些?应用相对数时应注意的事项? 2、率的标准误与率的抽样误差 3、简述二项分布、Poisson分布和正态分布的区别与联系。 4、总体率的区间估计方法 5、2x卡方检验的用途与基本思想 6、行?列表资料2x检验的注意事项 7、普通四格表资料2x检验的应用条件及其表格、检验公式、步骤等 8、配对四格表资料2x检验的应用条件及其表格、检验公式、步骤等 χ检验有何异同? 9、两样本率比较的z检验与2 10、对于四格表资料,如何正确选用检验方法? 11、资料的对比应注意其可比性,可比性指的是什么?试举两例说明

@2017.3.16-统计学-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方法

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方法 怎样表达一组数据? 描述计量资料的常用指标— A 、描述平均水平(中心位置): 均数X 、中位数和百分位数、几何均数G 、众数(mode ) B 、描述数据的分散程度: 标准差、四分位数间距、 变异系数、方差、全距 (一)均数mean 和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1. (算术)均数X 均数是描述一组计量资料平均水平或集中趋势的指标。 *直接计算公式: 应用条件:适用于对称分布,特别是正态分布资料。 2. 中位数(median )M 和百分位数(percentile ) A.中位数M 是将一组观察值从小到大排序后,居于中间位置的那个值或两个中间值的平均值。 应用条件: 12n X X X X X n n +++== ∑L

用于任何分布类型,包括偏态资料、两端数据无界限的资料。 计算: n 为奇数时-- n 为偶数时-- 9人数据:12,13,14, 14, 15, 15, 15, 17, 19天 B.百分位数 是将N 个观察值从小到大依次排列,再分成100等份,对应于X%位的数值即为第X 百分位数。中位数是第百分50位数。 四分位数间距(quartile range ) =第25百分位数(P25)~第75百分位数(P75)。 四分位数间距用于描述偏态资料的分散程度(代替标准差S ),包含了全部观察值的一半。 ) (天1552 19===+X X M 88451 22221415214.5() M X X X X ?? ==== ???+如果只调查了前八位中学生,则: +(+)(+)天

百分位数计算(频数表法): X L :第X 百分位数所在组段下限 L Σf :小于X L 各组段的累计频数 X i :第X 百分位数所在组段组距 n :总例数f x :所在组段频数 注:有的教材X= r ; L f ∑=C 例:求频数表的第25、第75百分位数(四分位数间距) 组段 频数f 累积频数∑f 56~ 2 2 59~ 5 7 62~ 12 19 ∑f 25 L 2565~ 15 34 P 25在此 68~ 25 59 71~ 26 85∑f 75 L 7574~ 19 104 P 75在此 77~ 15 119 80~ 10 129 83~85 1 130 合计 130 ① 确定Px 所在组段: P 25所在的组段:n X %=130×25%=32.5, 65~组最终的累积频数=34,32.5落在65~组段内;

实验五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二篇 数据分析基础 实验五 描述性统计分析 实验目的: 了解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的计算方法。 实验工具: SPSS 描述性统计分析菜单项。 知识准备: 一、统计整理 统计整理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对统计调查所获得的大量原始资料(初级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类和汇总,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得出能够反映现象总体特征的综合资料的工作过程。 统计整理的结果为统计表与统计图。统计表主要表现为频数表,而统计图的表现形式多样,前面已经介绍了各种统计图的制作方法,此处不在专门进行介绍。 二、集中趋势的测量 集中趋势是指一组数据向某一中心值靠拢的倾向,测度集中趋势也就是寻找数据一般水平的代表值或中心值。集中趋势主要依赖各种平均指标进行反映。 1、算术平均数 算术平均数又称为均值,其定义为: 设1X ,2X ,…,n X 是取自某总体的一个样本,它的算术平均数 ∑==n i i X n X 1 1

算术平均数有四个重要性质:①各变量值与平均数离差之和等于零;②各个变量值与平均数离差平方和为最小值;③常数的算术平均数是其本身;④对于任何两个变量x 和y ,它们的代数和的算术平均数就等于两个变量的算术平均数的代数和。 2、调和平均数 调和平均数是根据标志值的倒数计算的,它是标志值倒数的算术平均数的倒数。调和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为: ∑== +++= n i i n x n x x x n H 1211 111 使用调和平均数要注意三个问题:①变量X 的取值不能为零,因为零不能作为分母,此时调和平均数无法计算;②调和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一样,易受极端值的影响③调和平均数只适用于特殊的数据情况,所以要注意区分它的适用条件。 在SPSS 中,调和平均数可以在Report 子菜单的4个报表过程中计算输出。 3、几何平均数 几何平均数是n 个变量值乘积的n 次方根。凡是现象的连乘积等于现象的总比率或总速度都可用几何平均数来计算它们的平均比率和平均速度。 其计算公式为:n n n x x x x x G ∏=????= (321)

试验2 描述统计

试验2 描述统计 一、试验目的与要求 统计分析的目的在于研究总体特征。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能够得到的往往只能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一部分观察对象,他们构成了样本,只有通过对样本的研究,我们才能对总体的实际情况作出可能的推断。因此描述性统计分析是统计分析的第一步,做好这一步是进行正确统计推断的先决条件。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可以大致了解数据的分布类型和特点、数据分布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或对数据进行初步的探索性分析(包括检查数据是否有错误,对数据分布特征和规律进行初步观察)。 本本试验旨在于:引到学生利用正确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适当的整理和显示,描述并探索出数据内在的数量规律性,掌握统计思想,培养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为继续学习推断统计方法及应用各种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必要而坚实的基础。 二、试验原理 描述统计是统计分析的基础,它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显示,对数据中有用信息的提取和分析,通常用一些描述统计量来进行分析。 集中趋势的特征值: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等。其中均数适用于正态分布和对称分布资料,中位数适用于所有分布类型的资料。 离散趋势的特征值:全距、内距、平均差、方差、标准差、标准误、离散系数等。其中标准差、方差适用于正态分布资料,标准误实际上反映了样本均数的波动程度。 分布特征值:偏态系数、峰度系数、他们反映了数据偏离正态分布的程度。三、试验内容与步骤 下面给出的一个例题是来自SPSS软件自带的数据文件“Employee.data”,该文件包含某公司员工的工资、工龄、职业等变量,我们将利用此例题给出相关的描述统计说明,本例中,我们将以员工的当前工资为例,计算该公司员工当前工资的一些描述统计量,如均值、频数、方差等描述统计量的计算。 1.频数分析(Frequencies)1 基本统计分析往往从频数分析开始。通过频数分析能够了解变量取值的状况,对把握数据的分布特征是非常有用的。比如,在某项调查中,想要知道被调 1频数分析多适用于离散变量,其功能是描述离散变量的分布特征。

统计学教案习题06分类资料的统计描述

第六章 分类资料的统计描述 一、教学大纲要求 (一)掌握内容 1. 绝对数。 2. 相对数常用指标:率、构成比、比。 3. 应用相对数的注意事项。 4. 率的标准化和动态数列常用指标:标准化率、标准化法、时点动态数列、时期动态数列、绝对增长量、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定基比、环比、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 (二)熟悉内容 1. 标准化率的计算。 2. 动态数列及其分析指标。 二、教学内容精要 (一) 绝对数 绝对数是各分类结果的合计频数,反映总量和规模。如某地的人口数、发病人数、死亡人数等。绝对数通常不能相互比较,如两地人口数不等时,不能比较两地的发病人数,而应比较两地的发病率。 (二)常用相对数的意义及计算 相对数是两个有联系的指标之比,是分类变量常用的描述性统计指标,常用两个分类的绝对数之比表示相对数大小,如率、构成比、比等。 常用相对数的意义及计算见表6-1。 表6-1 常用相对数的意义及计算 常用相对数 概念 表示方式 计算公式 举例 率 (rate ) 又称频率指标,说明一定时期内某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 百分率(%)、千分率 (‰)等 单位时间内的发病率、患病 率,如年(季)发病率、时 点患病率等 构成比 (proportion ) 又称构成指标,说明某一事物内部各组成 部分所占的比重或分布 百分数 疾病或死亡的顺位、位次或所占比重 比 (ratio ) 又称相对比,是A 、B 两个有关指标之 比,说明A 是B 的若干倍或百分之几 倍数或分数 ①对比指标,如男:女 =106.04:100 ②关系指标,如医护人员:病床数=1.64 ③计划完成指标,如完成计划的130.5% (三) 应用相对数时应注意的问题 1. 计算相对数的分母一般不宜过小。 2. 分析时不能以构成比代替率 容易产生的错误有 (1)指标的选择错误如住院病人只能计算某病的病死率,不能认为是某病的死亡率; (2)若用构成指标下频率指标的结论将导致错误结论,如 某部队医院收治胃炎的门诊人数中军人的构成比最高,但不一定军人的胃炎发病率最高。 %100?=单位总数 可能发生某现象的观察数 发生某现象的观察单位率%100?= 观察单位总数 同一事物各组成部分的位数某一组成部分的观察单构成比B A = 比

关于某些试验数据描述统计分析

关于数据的描述统计分析 1描述统计(可以在03版Excel中或SPSS数据分析进行)描述统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试验实际最大值,他是一组数据的平均值,同时可以知道最大,最小,标准差等值。通常是对一个试验方案的几个不同的试验组别下的同一处理下获得的几个数据进行分析。 以正交试验为例: 表1试验因素水平表 因素 水平 A B ... 1 2 3 通过因素水平表设计如下的试验方案: 表2试验方案 列号及因素试验号A B 试验组 合 1 ... ... A1B1 2 ... ... A1B1 3 ... ... A1B1 4 ... ... A1B1 5 ... ... A1B1 6 ... ... A1B1 7 ... ... A1B1 8 ... ... A1B1 9 ... ... A1B1 试验方案表:每个试验方案有多个试验对象,如A1B1可以进行同一处理下的多次重复试验(通常三次以上),获得几次数据,数据是有差异的,为了分析几次数据的准确性和误差,因此进行描述统计。

正交或均匀试验有处理组合之说,因为试验针对的对象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处理组合(或小区)中的所有,比如一个小区的所有苗木。因此在进行数据测定时,每个处理会获得多个数据,这些数据通常是呈正态分布的,因此数据测定要选取生长较整齐的对象测定,描述统计正是分析数据的平均、最大、最小值和变异系数。 2具体操作 描述统计是在03版Excel中进行,其他版本一般无此功能。 (1)首次分析需要加载宏:打开03版Excel界面,工具,加载宏。选择VBA,打钩,确定。

下面介绍苗木地径的数据分析方法: 将处理数据(如苗木地径的值)按列输入表格(每个处理组合对应的数据都来自同一试验水平,可以将其当做重复),选定,工具,数据分析,描述统计,选定要分析的数据(从第二行开始,因为分析的数据默认数值型)再选定输出位置,确定。 将多余的列删除:列2,3,4,5,6,7,8,9,空列依次改为处理1,2,3....

综合实验一数据的统计描述和分析

综合实验一数据的统计描述和分析综合实验一数据的统计描述和分析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数据的统计描述、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和回归分析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及用MINITAB实现的方法; 2(练习综合运用数理统计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实验内容 从某个寄宿制中学高三学生中随机抽取32名男生的身高、体重和体育课的成绩如下表 身高体重成绩身高体重成绩身高体重成绩 167 50 85 172 61 83 169 50 80 179 63 93 170 58 84 166 66 74 168 54 78 177 67 79 163 66 91 187 79 91 172 62 87 175 69 86 173 62 68 166 53 81 173 64 83 176 70 86 174 62 83 169 59 81 170 57 81 141 63 63 167 56 83 170 57 76 169 56 76 163 51 66 162 53 71 167 64 85 158 44 70 177 67 67 169 64 71 175 69 69 179 68 75 167 53 79 (1) 给出这些数据的直观的图形描述.

(2) 根据这些数据对全校的学生的平均身高和体重做出估计. (3) 若普通中学的同龄男生的平均身高为168.3cm,平均体重为56.2kg,你能否认为该中学学生的身高、体重与普通中学相比有显著性区别。 (,,0.05) (4) 身高和体重对体育成绩有何影响? 三、实验思路分析: 1(首先要对这些数据进行直观的图形描述,用MINITAB来进行统计描述,可以以身高,体重,成绩为三个变量,分别做三个频率直方图,按照基本实验的做法,先将数据分组,然后计算好各自的频数,频率,最后用软件画图; 2(根据数据来对平均身高和体重做估计,涉及到参数估计,由于样本空间的方差未知,即正态总体方差未知,对均值的区间估计,用1-Sample T来进行; 3.由提示可知这两个正态总体(身高,体重)的均值,可是方差未知,这里是对两个正态分布的参数分别进行比较,即分别对两个正态总体所进行的单边假设检验,由于选取的统计量为T统计量,故运用的是t检验法,其中用到的是1-Sample T来进行; 4.(1)由于身高和体重是两个变量因素,因此这里是对双因素试验的方差分析.又由于这两个因素对试验指标起作用,且各因素不同水平的搭配也对试验指标起作用,因此这里是对有交互作用的双因素试验的方差分析,可仿照例题,运用 Stat>ANOVA>Balanced ANOVA来试验。 (2)也可以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来试验,参照例题,用Stat>Regression> Regression。 四、实验步骤: (1)绘图: 1.编写MINITAB程序 首先是对身高的图形描述,编写如下: MTB > set c1

第六章分类资料的统计推断

1不满足正态近似条件,所以采用直接计算概率法。 H0:加维生素C的治愈率与不加相同,即π=π0=0.6 H1:加维生素C的治愈率高于不加维生素C,即π>π0 α=0.05 P(X≤8)=1-P(X≥9)=1-P(X=9)-P(X=10)=1-C109*0.69*0.41-C1010*0.610*0.40= 0.9536>0.05 不拒绝H0,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加维生素C的治愈率与不加相同。 2满足正态近似条件,采用正态近似法。 H0:经健康教育后的高血压患病率与以前相同,即π=π0=0.6 H1:经健康教育后的高血压患病率比以前降低,即π<π0 单侧α=0.05 u==4.9453536 u>u0.05,单侧=1.64 p<0.05,拒绝H0,接受H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经健康教育后的高血压患病率与以前有差别。 3①建立检验假设和确定检验水准 H0:男女大学生HBV感染对其心理影响相同,即π1 =π2 H1:男女大学生HBV感染对其心理影响不同,即π1≠π2 检验水准α=0.05 ②计算检验统计量 χ2=(ad-bd)2*n/(a+b)(c+d)(a+c)(b+d) =(250*213-246*320)/(250+320)(246+213)(250+246)(320+213)=9.651 ν=1 ③确定p值 查χ2届值表,得p<0.05 ④统计推断 按α=0.05水准,拒绝H O,接受H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HBV感染对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心理行为方面的影响不同。 4①建立检验假设和确定检验水准 H0:两组的治愈率相等,即π1 =π2 H1:两组的治愈率不等,即π1≠π2 检验水准α=0.05

分类资料的统计分析A型选择题-30页精选文档

第十章分类资料的统计分析 A型选择题 1、下列指标不属于相对数的是() A、率 B、构成比 C、相对比 D、百分位数 E、比 2、表示某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用 A 构成比 B 观察单位 C 相对比 D 率 E 百分比 3、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计算相对数尤其是率时应有足够数量的观察单位数或观察次数 B、分析大样本数据时可以构在比代替率 C、应分别将分子和分母合计求合计率或平均率 D、相对数的比较应注意其可比性 E、样本率或构成比的比较应作假设检验 4、以下哪项指标不属于相对数指标( ) A.出生率

B .某病发病率 C .某病潜伏期的百分位数 D .死因构成比 E .女婴与男婴的性别比 5、计算麻疹疫苗接种后血清检查的阳转率,分母为( ). A.麻疹易感人群 B.麻疹患者数 C.麻疹疫苗接种人数 D.麻疹疫苗接种后的阳转人数 E.年均人口数 6、某病患者120人,其中男性114人,女性6人,分别占95%与5%,则结论为( ). A.该病男性易得 B.该病女性易得 C.该病男性、女性易患率相等 D.尚不能得出结论 E.以上均不对 7、某地区某重疾病在某年的发病人数为0α,以后历年为1α,2α,…,n α,则该疾病发病人数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 A. 1 ...10+++n n ααα B. 110+??n n ααα C.n n 0 α α

D.n n 0 α α -1 E. 10 -a a n 8、按目前实际应用的计算公式,婴儿死亡率属于( )。 A. 相对比(比,ratio ) B. 构成比(比例,proportion ) C. 标准化率(standardized rate ) D. 率(rate ) E 、以上都不对 9、某年某地乙肝发病人数占同年传染病人数的9.8%,这种指标是 A .集中趋势 B .时点患病率 C .发病率 D .构成比 E .相对比 10、构成比: A.反映事物发生的强度 B 、反映了某一事物内部各部分与全部构成的比重 C 、既反映A 也反映B D 、表示两个同类指标的比 E 、表示某一事物在时间顺序上的排列 11、构成比之重要特点是各组成部分的百分比总和: A.必大于1

计量资料汇总统计描述

第二章 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一、教学大纲要求 (一)掌握容 1. 频数分布表与频数分布图 (1)频数表的编制。 (2)频数分布的类型。 (3)频数分布表的用途。 2. 描述数据分布集中趋势的指标 掌握其意义、用途及计算方法。算术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 3. 描述数据分布离散程度的指标 掌握其意义、用途及计算方法。极差、四分位数间距、方差、标准差、变异系数。 (二)熟悉容 连续型变量的频数分布图:等距分组、不等距分组。 二、 教学容精要 计量资料又称为测量资料,它是测量每个观察单位某项指标值的大小所得的资料,一般均有计量单位。常用描述定量资料分布规律的统计方法有两种:一类是用统计图表,主要是频数分布表(图);另一类是选用适当的统计指标。 (一)频数分布表的编制 频数表(frequency table )用来表示一批数据各观察值或在不同取值区间的出现的频繁程度(频数)。对于离散数据,每一个观察值即对应一个频数,如某医院某年度一日死亡0,1,2,…20个病人的天数。如描述某学校学生性别分布情况,男、女生的人数即为各自的频数。对于散布区间很大的离散数据和连续型数据,数据散布区间由若干组段组成,每个组段对应一个频数。制作连续型数据频数表一般步骤如下: 1.求数据的极差(range )。 min max X X R -= (2-1) 2.根据极差选定适当“组段”数(通常8—10个)。 确定组段和组距。每个组段都有下限L 和上限U ,数据χ归组统一定为L ≤χ

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课后习题解答及复习资料

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习题集及解答
在种田间试验设计方法中,属于顺序排列的试验设计方法为:对比法设计、 间比法 2. 若要控制来自两个方面的系统误差,在试验处理少的情况下,可采用:拉丁 方设计 3. 如果处理内数据的标准差或全距与其平均数大体成比例,或者效应为相 乘性, 则在进行方差分析之前, 须作数据转换。 其数据转换的方法宜采用: 对数转换。 4. 对于百分数资料,如果资料的百分数有小于 30%或大于 70%的,则在进 行方差分析之前,须作数据转换。其数据转换的方法宜采用:反正弦转换 (角度转换)。 小概率事件实际不可能性 5. 样本平均数显著性测验接受或否定假设的根据是: 原理。 6. 对于同一资料来说,线性回归的显著性和线性相关的显著性:一定等价。 7. 为了由样本推论总体,样本应该是:从总体中随机地抽取的一部分 8. 测验回归和相关显著性的最简便的方法为:直接按自由度查相关系数显著 表。 9. 选择多重比较的方法时,如果试验是几个处理都只与一个对照相比较,则应 选择:LSD 法。 10. 如要更精细地测定土壤差异程度,并为试验设计提供参考资料,则宜采用: 空白试验 1. 11. 当总体方差为末知,且样本容量小于 30,但可假设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 = (两样本 所属的总体方差同质)时,作平均数的假设测验宜用的方法为:t 测验 因素内不同水平使得试验指标如作物性状、特性发生的变化,称为:效应 若算出简单相差系数 大于 1 时,说明:计算中出现了差错。 田间试验要求各处理小区作随机排列的主要作用是: 获得无偏的误差估计值 正态分布曲线与 轴之间的总面积为:等于 1。 描述总体的特征数叫:参数,用希腊字母表示;描述样本的特征数叫:统计 数,用拉丁字母表示。 确定 分布偏斜度的参数为:自由度 用最小显著差数法作多重比较时,当两处理平均数的差数大于 LSD0.01 时, 推断两处理间差异为:极显著 要比较不同单位, 或者单位相同但平均数大小相差较大的两个样本资料的变 异度宜采用:变异系数 选择多重比较方法时,对于试验结论事关重大或有严格要求的试验,宜用: q 测验。 顺序排列设计的主要缺点是:估计的试验误差有偏性 田间试验贯彻以区组为单位的局部控制原则的主要作用是: 更有效地降低试 验误差。

第六章分类资料的统计推断(pdf 6)

第六章 分类资料的统计推断 分类资料中最常用的统计方法是2χ检验,确切概率法,另外还有秩和检验。秩和检验在后一章介绍,本章重点介绍2χ检验,其它方法简略讲述。 6.1 四格表资料2χ检验 例 6.1 某医院治疗慢性肾炎病人,其中用西药治疗79例,有效者63人,有效率79.75%,用中药治疗54例,有效者47人,有效率87.04%,问两种药物治疗慢性肾炎有效率是否相同? 处理 有效 无效 西药组 63 16 中药组 47 7 具体步骤: 1. 数据录入 设变量group 代表处理组(西药组为1,中药组为2),变量effect 代表是否有效(有效为1,无效为0),变量f 代表频数,即例数。如西药组有效例数为63,则group 为1,effect 为1,freq 为63。数据格式如图6.1。 2.统计分析 首先依次选取Data -weight Cases ,展开对话框如图6.2,选择Weight cases by ,将freq 选入Frequency Variable :框,即赋予权重;然后依次选取Analyz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Crosstabs ,展开对话框如图6.3,将group 选入Rows 框,effect 选入Columns 框,或相反; 该对话框下方有三个按钮:Statistics 、Cells 和Format ,现将其子对话框选项介绍如下: Statistics 选择要输出的统计量,常用的有2χ(Chi -square )、Pearson 相关系数

χ(McNemar)(Correlations)、Kappa系数(Kappa)、相对危险度(Risk)、配对2 等。 Cells指定多维分布表中显示实际频数、理论频数、行列及全部百分比和残差等。 Format指定行顺序(升序或降序)。 在对话框下方还有两个选项:Display Clustered Bar Charts(输出直方图)和Suppress Tables(不输出多维分布表)。 本例仅计算2 χ,单击Statistics,弹出对话框如图6.4,选取Chi-square。返回主对话框,单击OK提交执行。 χ检验数据格式 图6.1 2

实验三、描述性统计分析 实验报告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熟练掌握描述性统计分析的基本原理 2.熟练掌握频数分析原理、SPSS操作及案例分析 3.熟练掌握基本描述统计量原理、SPSS操作及案例分析 4.熟练掌握探索性分析原理、SPSS操作及案例分析 5.熟练掌握原理交叉列联表原理、SPSS操作及案例分析 6.熟练掌握多选项分析的SPSS操作及案例分析 二、实验内容及结果分析 1.频数分析(数据文件:3-studentscore.sav) (1)完成各门成绩的统计结果(抓图后复制到下面) 图1 分析解释: (2)完成语文成绩区间频度分布表(抓图后复制到下面) 图2 分析解释: (3)计算全部学生各门成绩的平均值、标准差、极差和四分位数(抓图后复制到 下面) 图3 分析解释: 2.基本描述统计量(数据文件:3-studentscore.sav) 计算全部学生各部门成绩的平均值、标准差、最大值和最小值(抓图后复制到下面) 图4 分析解释: 3.探索性分析(数据文件:3-studentscore.sav) (1)完成语文成绩茎叶图和箱图(抓图后复制到下面) 图5 分析解释:

图6 分析解释: (2)语文成绩正态分布检验的Q-Q概率图(抓图后复制到下面)(数据文件:4 -Explore.sav) 图7 分析解释: (3)完成考察学生“英语”、“数学”、“语文”三门课程成绩的分布、极端值以及 正态分布性和方差的齐性。(抓图后复制到下面) 图8 分析解释: 4.交叉列联表分析(数据文件:4-crosstabulation.sav) (1)二维交叉列联表(P64,抓图后复制到下面) 图9 分析解释: (2)X2检验结果(P671,抓图后复制到下面) 图10 分析解释: 三、思考题(P79-P80) 完成思考题3、4,并将关健图抓下来粘贴到相应题下面,并进行简单的解释。 四、学完“描述性统计分析”章节后的收获

《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复习资料

1. 在种田间试验设计方法中,属于顺序排列的试验设计方法为:对比法设计、间比法 2. 若要控制来自两个方面的系统误差,在试验处理少的情况下,可采用: 拉丁方设计 3. 如果处理数据的标准差或全距与其平均数大体成比例,或者效应为相 乘性,则在进行方差分析之前,须作数据转换。其数据转换的方法宜采用:对数转换。 4. 对于百分数资料,如果资料的百分数有小于30%或大于70%的,则在 进行方差分析之前,须作数据转换。其数据转换的方法宜采用:反正弦转换(角度转换)。 5. 样本平均数显著性测验接受或否定假设的根据是:小概率事件实际不可能 性原理。 6. 对于同一资料来说,线性回归的显著性和线性相关的显著性:一定等价。 7. 为了由样本推论总体,样本应该是:从总体中随机地抽取的一部分 8. 测验回归和相关显著性的最简便的方法为:直接按自由度查相关系数显 著表。 9. 选择多重比较的方法时,如果试验是几个处理都只与一个对照相比较,则 应选择:LSD法。 10. 如要更精细地测定土壤差异程度,并为试验设计提供参考资料,则宜采 用:空白试验 11. 当总体方差为末知,且样本容量小于30,但可假设==(两 样本所属的总体方差同质)时,作平均数的假设测验宜用的方法为:t测验 12. 因素不同水平使得试验指标如作物性状、特性发生的变化,称为:效应 13. 若算出简单相差系数大于1时,说明:计算中出现了差错。 14. 田间试验要求各处理小区作随机排列的主要作用是:获得无偏的误差估 计值 15. 正态分布曲线与轴之间的总面积为:等于1。 16. 描述总体的特征数叫:参数,用希腊字母表示;描述样本的特征数叫: 统计数,用拉丁字母表示。 17. 确定分布偏斜度的参数为:自由度 18. 用最小显著差数法作多重比较时,当两处理平均数的差数大于LSD0.01时, 推断两处理间差异为:极显著

统计学实验报告1统计计量描述

分析报告(一) 实验项目:统计量描述实验日期:2012-3-16 实验地点:8教80680实验目的:熟悉描述性统计量的类型划分及作用;准确理解各种描述性统计量的构造原理;熟练掌握计算描述性统计量的SPSS 操作;培养运用描述统计方法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验内容:(1):分析被调查者的户口和收入的基本情况 (2):分析储户存款金额的分布情况 (3):计算存款金额的基本描述统计量,并对城镇和农村户口进行比较分析 (4):分析储户存款数量是否存在不均衡现象 实验步骤:analysze—Descriptive statistics-- Frequencies 实验结果 : 【注释】:其中2.00 表示收入基本不变 【注释】:这是对城镇户口,农村户口的收入情况的描述性分析,frequency 代表频率,percent 代表所占总体的百分比

【注释】:这是对存款金额的描述性分析,最小值是1,最大值是80502,均值是2454.27,标准差是6881.827,标准误是 0.141 【注释】:本表描述的是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的最小值,最大值,均值,标准差,标准误。实验分析:(一)、总体看来,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的收入情况:基本不变占据很大比例,说明经济发展较稳定(二)、城镇户口的收入增加所占的比例为34.3%,远超过农村户口的18.9%,说明农村的发展相较于城镇,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三)、存款金额最大值 (80502)和最小值(1)之间差距过大,说明贫富差距过大,从长远角度来看,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我们国家也有出台一些减小贫富差距的政策,加快城镇化建设之类的。实验小结: 备注:

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第二章 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一、教学大纲要求 (一)掌握内容 1. 频数分布表与频数分布图 (1)频数表的编制。 (2)频数分布的类型。 (3)频数分布表的用途。 2. 描述数据分布集中趋势的指标 掌握其意义、用途及计算方法。算术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 3. 描述数据分布离散程度的指标 掌握其意义、用途及计算方法。极差、四分位数间距、方差、标准差、变异系数。 (二)熟悉内容 连续型变量的频数分布图:等距分组、不等距分组。 二、 教学内容精要 计量资料又称为测量资料,它是测量每个观察单位某项指标值的大小所得的资料,一般均有计量单位。常用描述定量资料分布规律的统计方法有两种:一类是用统计图表,主要是频数分布表(图);另一类是选用适当的统计指标。 (一)频数分布表的编制 频数表(frequency table )用来表示一批数据各观察值或在不同取值区间的出现的频繁程度(频数)。对于离散数据,每一个观察值即对应一个频数,如某医院某年度一日内死亡0,1,2,…20个病人的天数。如描述某学校学生性别分布情况,男、女生的人数即为各自的频数。对于散布区间很大的离散数据和连续型数据,数据散布区间由若干组段组成,每个组段对应一个频数。制作连续型数据频数表一般步骤如下: 1.求数据的极差(range )。 min max X X R -= (2-1) 2.根据极差选定适当“组段”数(通常8—10个)。 确定组段和组距。每个组段都有下限L 和上限U ,数据χ归组统一定为L ≤χ

管理同学SPSS描述统计分析实验报告

描述统计分析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 了解统计描述的常用工具及SPSS 中的统计描述模块。 2. 掌握分类变量和连续变量的统计描述方法及指标。 二、实验内容提要 1.根据CCSS_Sample.sav 数据,分析受访者的年龄分布情况,尝试分城市/合并描述。 2.根据SPSS 自带数据Employee data.sav ,分析员工性别、受教育程度、少数民族、职位类别的分布情况,并尝试分析这些属性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属性和工资之间的关系。 三、实验步骤 根据CCSS_Sample.sav 数据 在数据栏中找到拆分文件,点击,将城市添加到分组方式中,对城市进行拆分,点击确定。 在分析中选择描述统计下的描述,点击确定。 描述统计量 S0. 城市 N 极小值 极大值 均值 标准差 100北京 S3. 年龄 378 18 65 36.43 13.129 有效的 N (列表状态) 378 200上海 S3. 年龄 387 18 65 37.76 13.674 有效的 N (列表状态) 387 300广州 S3. 年龄 382 18 65 34.87 11.544 有效的 N (列表状态) 382 根据SPSS 自带数据Employee data.sav 在分析一栏中的描述统计下找到频率,点击确定。 性别分析表 Gender 频率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有效 Female 216 45.6 45.6 45.6 Male 258 54.4 54.4 100.0 合计 474 100.0 100.0

受教育程度分析表 Educational Level (years) 频率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有效 8 53 11.2 11.2 11.2 12 190 40.1 40.1 51.3 14 6 1.3 1.3 52.5 15 116 24.5 24.5 77.0 16 59 12.4 12.4 89.5 17 11 2.3 2.3 91.8 18 9 1.9 1.9 93.7 19 27 5.7 5.7 99.4 20 2 .4 .4 99.8 21 1 .2 .2 100.0 合计 474 100.0 100.0 少数民族分析表 Minority Classification 频率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有效 No 370 78.1 78.1 78.1 Yes 104 21.9 21.9 100.0 合计 474 100.0 100.0 2.选择分析,描述统计下的交叉表,点击确定,分析性别和受教育程度之间的情况,将性别添加到行,将受教育程度添加到列中,点击确定。

统计学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方法

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方法 怎样表达一组数据? 描述计量资料的常用指标— A、描述平均水平(中心位置): 均数X、中位数和百分位数、几何均数G、众数(mode) B、描述数据的分散程度: 标准差、四分位数间距、变异系数、方差、全距 (一)均数mean和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1. (算术)均数X 均数是描述一组计量资料平均水平或集中趋势的指标。 *直接计算公式: 应用条件:适用于对称分布,特别是正态分布资料。 2. 中位数(median)M和百分位数(percentile) A.中位数M 是将一组观察值从小到大排序后,居于中间位置的那个值或两个中间值的平均值。 应用条件: 用于任何分布类型,包括偏态资料、两端数据无界限的资料。 计算: n为奇数时-- n为偶数时-- 9人数据:12,13,14, 14, 15, 15, 15, 17, 19天 B.百分位数

是将N 个观察值从小到大依次排列,再分成100等份,对应于X%位的数值即为第X 百分位数。中位数是第百分50位数。 四分位数间距(quartile range ) = 第25百分位数(P25)~第75百分位数(P75)。 四分位数间距用于描述偏态资料的分散程度(代替标准差S ),包含了全部观察值的一半。 百分位数计算(频数表法): X L :第X 百分位数所在组段下限 L Σf :小于X L 各组段的累计频数 X i :第X 百分位数所在组段组距 n :总例数 f x :所在组段频数 注:有的教材X= r ; L f =C 例:求频数表的第25、第75百分位数(四分位数间距) 组段 频数f 累积频数∑f 56~ 2 2 59~ 5 7 62~ 12 19 ∑f 25 L 25 65~ 15 34 P 25在此 68~ 25 59 71~ 26 85 ∑f 75 L 75 74~ 19 104 P 75在此 77~ 15 119 80~ 10 129 83~85 1 130 合 计 130 ① 确定Px 所在组段: P 25所在的组段:n X %=130×25%=, 65~组最终的累积频数=34,落在65~组段内; P 75所在的组段:n X %=130×75%=, 此值落在74~组段

数理统计 实验一 统计数据的基本整理和描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实验报告 学院名称:理学院专业年级: 姓名:学号: 课程:数理统计学报告日期: 实验一统计数据的基本整理和描述 一.实验目的 对spss软件进行初步了解。学会用spss产生随机数并求其基本统计量,作出直方图。 二.实验要求 1.随机产生多种分布的100个随机数,求其基本统计量,作出直方 图. 2.对所给数据作合并整理 三.实验内容 1、打开spss软件 2、界面左下角点击变量视图,在界面名称下方输入N。 3、界面左下角点击数据视图,在N下输入1到100。 4、点击转换->计算变量,目标变量定义为x,函数组处选择随机数字,函数和特殊变量处选择Rv.Normal。添加到数字表达式中,并输入对应的均值和标准差。点击确定。如图所示。

5、点击分析->描述统计->频率,把x添加到变量中,选择统计量,根据需要选择所要显示的量。点击继续。在频率界面点击图表, 选择直方图和在直方图上显示正态曲线,点击继续。如图所示。 最后点击确定,生成如图所示结果。 x

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 有效1.58 1 1.0 1.0 1.0 1.59 1 1.0 1.0 2.0 1.60 1 1.0 1.0 3.0 1.60 1 1.0 1.0 4.0 1.60 1 1.0 1.0 5.0 1.61 1 1.0 1.0 6.0 1.61 1 1.0 1.0 7.0 1.61 1 1.0 1.0 8.0 1.61 1 1.0 1.0 9.0 1.62 1 1.0 1.0 10.0 1.63 1 1.0 1.0 11.0 1.63 1 1.0 1.0 12.0 1.63 1 1.0 1.0 13.0 1.64 1 1.0 1.0 14.0 1.64 1 1.0 1.0 15.0 1.64 1 1.0 1.0 16.0 1.64 1 1.0 1.0 17.0 1.64 1 1.0 1.0 18.0 1.64 1 1.0 1.0 19.0 1.65 1 1.0 1.0 20.0 1.65 1 1.0 1.0 21.0 1.65 1 1.0 1.0 22.0 1.65 1 1.0 1.0 23.0 1.65 1 1.0 1.0 24.0 1.65 1 1.0 1.0 25.0 1.66 1 1.0 1.0 26.0 1.66 1 1.0 1.0 27.0 1.66 1 1.0 1.0 28.0 1.66 1 1.0 1.0 29.0 1.66 1 1.0 1.0 30.0 1.67 1 1.0 1.0 31.0 1.67 1 1.0 1.0 32.0 1.67 1 1.0 1.0 33.0 1.68 1 1.0 1.0 34.0 1.68 1 1.0 1.0 35.0 1.68 1 1.0 1.0 36.0 1.68 1 1.0 1.0 37.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