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353卫生综合2014--2020年考研专业课真题

扬州大学353卫生综合2014--2020年考研专业课真题
扬州大学353卫生综合2014--2020年考研专业课真题

扬州大学

考研专业课历年初试真题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初试真题

公共卫生综合试题精华版

卫生综合1 一、选择题(100分,每题2分) (一)单选题: 1、疾病的三间分布包括 A. 年龄、性别和种族分布 B. 国家、地区和城乡分布 C. 时间、地区和人群分布 D. 病因、宿主和环境分布 E. 年龄、季节和职业分布 2、促进钙吸收的因素为 A.草酸 B. 植酸 C. 磷酸 D. 脂肪酸 E.某些氨基酸 3、变异系数是描述下列哪项的指标? A. 定量变量的平均水平 B. 定量变量绝对离散程度 C. 定量变量相对离散程度 D. 定性变量的变异程度 E. 定性变量的平均水平 4、原生环境是指 A.受动物活动影响的天然环境 B.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天然环境 C.无动植物生存而仅有少量微生物存在的环境 D.受人为活动影响的环境 E.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 5、人群易感性是 A. 遗传决定的 B. 后天获得的 C. 由遗传和后天的因素共同决定的 D. 是不会改变的 E. 是感染以后产生的 6、暴露组发病(死亡)率与非暴露组发病(死亡)率的比值,称为 A. 相对危险度 B. 特异危险度 C. 比值比 D. 灵敏度 E. 特异度 7、被认为是条件维生素的是

A. 维生素A B. 维生素D C.维生素B1 D. 维生素B2 E. 烟酸 8、描述某病患病率的逐年变化趋势,宜用 A. 普通线图 B. 直方图 C. 直条图 D. 散点图 E. 百分条图 9、下列哪项不是大气化学性污染物的自净方式 A. 扩散 B. 微生物分解 C. 氧化 D. 植物吸收 E. 沉降 10、下列哪种疾病属介水传染病 A.克汀病 B.水俁病 C.甲型肝炎 D.氟斑牙 E.地方性甲状腺肿 11、下列哪种措施属于一级预防? A. 产前检查 B. 普查 C. 筛检 D. 康复治疗 E. 免疫接种 12、不具抗氧化作用的营养成分是 A. 维生素E B. 类胡萝卜素 C.烟酸 D. 维生素C E. 硒 13、标准正态分布的均数和标准差是 A. 1,0 B. 0,1 C. 1,1 D. 0,0 E. 1,0 14、引起痛痛病的污染物是 A.汞 B.铬 C.有机磷农药 D.镉 E.铊 15、目前我国预防碘缺乏病的最主要措施是 A. 增加食物中碘的比例 B. 提倡用碘油 C. 多吃海带 D. 供给碘化食盐 E. 改善居住环境 16、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环境中所经 历的全过程称为

353《卫生综合》2018考试大纲

中南大学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卫生综合》(代码353)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由湘雅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委员会于2017年7月1日通过。 I.考试性质 卫生综合考试是我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一门入学专业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学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等5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运用其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预防医学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专业基础知识,有利于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II.考查目标 卫生综合考试涵盖高等学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的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等5门专业课程。要求考生: (1)准确地掌握该5门课程容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2)熟悉职业环境、生活环境和食品中主要的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因素、对健康损害的特点及识别、评价、预防和控制这些危害的原则和方法。 (3)能灵活运用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环境卫生学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4)掌握各类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设计原理,实施及质量控制原则与资料分析方法,以解决疾病预防控制中的实际问题。 (5) 掌握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及影响因素,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熟悉慢性病的“三级”预防的基本含义,疾病监测的定义和应用。 (6) 掌握卫生统计工作的四个基本步骤、变量类型、统计学中常用的总体、样本、概率等基本概念。 (7) 掌握不同类型资料的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方法,并能理解各统计参数的实际意义。

公共卫生学院353《卫生综合》考试大纲编制概要

中南大学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卫生综合》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由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委员会于2012年7月7日通过。 I.考试性质 卫生综合考试是我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一门入学专业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学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及卫生学(包括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环境卫生学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内容)等3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运用其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预防医学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和卫生学的专业知识,有利于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II.考查目标 卫生综合考试涵盖高等学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的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和卫生学等3门专业课程。要求考生: (1)准确地掌握该三门课程内容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2)熟悉职业环境、自然环境和食品中主要的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因素、对健康损害的特点及识别、评价、预防和控制这些危害的原则和方法。 (3)能灵活运用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环境卫生学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4)掌握各类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设计原理,实施及质量控制原则与资料分析方法,以解决疾病预防控制中的实际问题。 (5) 掌握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及影响因素,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熟悉慢性病的“三级”预防的基本含义,疾病监测的定义和应用。 (6) 掌握卫生统计工作的四个基本步骤、变量类型、统计学中常用的总体、样本、概率等基本概念。 (7) 掌握不同类型资料的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方法,并能理解各统计参数的实际意义。

武汉大学卫生综合353考研真题

2020年武汉大学353卫生综合真题(回忆版) 一、选择题(2分/个,100分) 50个 (难度尚好,如果能够认真掌握视频课堂所讲内容,很多都是秒选的。) 二、简答题(10分/个,100分) 1、队列研究原理及其特点。(点睛课堂、红宝书) 2、提高筛捡效益的方法。(红宝书) 3、卡方检验的原理和应用范围。(点睛课堂、红宝书) 4、多变量回归的自变量筛选的方法。(红宝书) 5、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点睛课堂、红宝书) 6、矿物质的共同特点。(红宝书) 7、工作有关疾病的特点。(视频课程、红宝书) 8、何为高温作业,特点和分类。(点睛课堂、红宝书) 9、饮水的硬度与健康的关系。(强化课堂、红宝书)

10、室内污染的来源。(点睛课堂、红宝书) (难度尚好,均在研习社所处的红宝书/视频课堂中找到原题或者类似题目。) 三、论述题(20分/个,100分) 1、关于肺癌的数据,计算RR AR PAR ARP PARP五个指标并解释意义。(点睛课堂、红宝书) 暴露组51/10万,c对照5/10万,人群21/10万。 2、方差分析(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的检验具体步骤)。(点睛课堂、红宝书、最后的压题文件!) 总变异490,组间变异120,一共40个人,三组降血压药物对高血压病人的影响有啥区别,第一问数据类型,第二问是什么设计,第三问做假设检验,需要画个方差分析表,给了F的一个表格找F进行比较。 3、膳食因素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强化课堂、红宝书) 4、生产性毒物进入体内的途径,影响毒物毒作用的因素。(点睛课堂、红宝书) 5、富营养化的形成,危害,防止措施。(点睛课堂、红宝书)

2012年暨南大学考研真题353卫生综合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

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自命题试题 ******************************************************************************************* * 学科与专业名称: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儿少卫生与妇女保健 ) 考试科目代码与名称:345卫生综合(B 卷) 考生注意: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卷)上,写在本试题上一律不给分。 一、最佳选择题一、最佳选择题((从4个备选答案中选1个正确的答案个正确的答案,,每题2分,共150分) 1. 人类与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方式是 A. 新陈代谢 B. 生物转化 C. 生物富集 D. 化学反应 2. 酸雨是指降水的PH 值 A .<5.6 B .<6.6 C .<7.0 D .5.6~7.0 3. 对饮用水进行氯化消毒时,起杀菌作用的主要是 A .Cl 2 B .HOCl C .Ca(OCl)2 D. OCl - 4. 水质是否达到流行病学上安全的重要指标是 A .细菌总数和痢疾杆菌 B .痢疾杆菌和总大肠菌群 C .总大肠菌群和细菌总数 D .总大肠菌群和伤寒杆菌 5. 评价室内空气质量的指标中,反映致病微生物污染的指标是 A .肺炎球菌总数 B .金黄色葡萄球菌总数 C .大肠菌群 D .溶血性链球菌 6.痛痛病的临床特征不包括 A .尿磷 B. 尿镉 C. 尿蛋白 D. 病理性骨折 7. 由于地球地质化学条件的区域性差异而使当地水、土壤或食物中某些微量元素含量过多或过少,影响当地居民摄入该元素的量,使居民体内该元素含量过多或过少,并引起疾病。该病被称为: A. 公害病 B. 地方病 C. 传染病 D. 流行病 8.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SO 2的生物学效应 A. 刺激作用 B. 呼吸阻力作用 C. 促癌作用 D. 水解作用 9. 下列空气污染物中属于温室气体的是哪一项 A. SO 2 B. CO 2 C. CO D. HCN 10. 地方性氟中毒的早期灵敏指标是 考试科目:卫生综合(B 卷) 共 7 页,第 1 页

2014-2016年中山大学公共卫生硕士复试真题

2014-2016年中山大学公共卫生硕士复试真题 中山大学考研复试占总成绩50%,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最终录取根据初试与复试总分,择优录取,复试包含了专业课(100分),英语(100分),面试(300分)3个部分。以下是鸿儒中大考研网整理收集的2014-2016年中山大学公共卫生硕士复试真题,如果考生有其他疑问,可以联系官网右侧的咨询老师。 一、复试要求 初试成绩符合我校复试基本要求者(即:政治,英语不低于50分,专业课不低于180分,总分不低于310分),按照各专业总分从高到低的顺序确定参加复试的考生名单,不接收校内外调剂。 二、复试内容与分值介绍 1.专业课笔试(100分): 1)考试内容:专业课笔试重点考查考生对专业理论及相关知识的掌握是否扎实、深厚和宽广,是否具备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的基本要求。 2)考试时间:2小时 3)考试形式:闭卷

2.外语应用能力测试(100分):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面试 3.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考核(300分): 1)考核内容:重点考查考生的知识结构、实践(实验)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写作水平以及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 2)考核时间:每位考生的考核时间(含外语应用能力面试)不少于10分钟。 三、复试范围及用书 同初试353卫生综合教材。 四、复试专业课笔试及英语笔试回忆真题 2016年中山大学公共卫生硕士复试题 (一)简答题(10分×4) 1.匹配的含义,分类,意义(目的) 2.涉及率的比较(大概是说一个军校有5000人,观察一段时间后,男性某病发病率是90%,女性是6%,某人认为两者发病率相差悬殊,经检验后得出结论“该病男性易得”你

2017年中山大学107401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考研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

2017年中山大学107401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考研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 学科专业代码、名称及学科方向人 数 考试科目备注 510公共卫生学院(电话:87334700)106 含计划招收免试生56 人 107401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1)101 思想政治理论 (2)201 英语一 (3)306 西医综合或353 卫生综合复试专业课:S5105008 社会医学 69 不分方向 学习方法解读 (一)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1.了解课本基本内容,对知识体系有初步了解,建议从5月前后就要进行专业课基础知识的复习。首先要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指定教材和参考书大致复习一遍,对专业课的总体知识框架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一个全年的复习规划 2.对课本知识进行总结,准确把握复习重点,理清复习思路,后章节联系不强,因此需要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对课本题型进行分类。 3.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记录下来,并用红笔标记,着重去理解那些易考而对自己来说比较难懂的知识,尽可能把所有的有问题知识要点都能够及时记录并在之后反复进行理解。 (二)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 1.在仔细看书的同时应开始做笔记,笔记在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影响看书的速度,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会发现笔记对于整理思路和理解课本的内容都很有好处。 2.做笔记的方法不是简单地把书上的内容抄到笔记本上,而是把书上的内容整理成为一个个小问题,按照题型来进行归纳总结。笔记应着重将自己不是非常明白的地方标记出来,通过多做题对知识点进行梳理总结,对题型归类。 (三)真题的使用方法 认真分析历年试题,做好总结,对于考生明确复习方向,确定复习范围和重点,做好应试准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于理工科的学生来说,总结真题中高分值题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个大题可能会关乎你在初试中是安全通过还是被刷,同时也不能放弃分值较小的题型。基本原则是计算题吃透,选择简答认真总结分类,把握各类型题在各章节的分布,有重点的去复习,分值较多章节着重记忆理解。 考生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有针对性地复习和准备,并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练

浙大353卫生综合考研真题解析流行病学部分

流行病笔记(名解篇) 1. 比值比OR :病例组暴露比与对照组暴露比的比值,反映暴露与疾病的关联性的大小。 2. 病例对照研究:选择已经确诊的病人作为病例组,与病例组具有可比性的未患病者作为对照组,测量他们的暴露比例,从而推断暴露与疾病的关系。 3. 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在疾病的临床期通过积极对症治疗与康复治疗來缩短病程,降低伤残率、死亡率。 4. 生物标志物:指能代表生物结果功能的可测量的物质特征。 5. 患病率:在一定时间、地点的人群中新旧病例的频数。 6. 三间分布:疾病在人间、空间、时间的发生、发展的规律。 7. 随机对照试验:在人群中进行的评估干预措施效果的有随机分组、设立对照的实验研究。 8. 病因:导致疾病发生或引起疾病发病率增高的因素。 9. 死因顺位:将死因按死因构成比从大到小排序得到死因的序列称为死因顺位,表示疾病的严重程度。 10. 标准化死亡率:按标准年龄的构成计算的死亡率,用于不同年龄构成的人群间进行比较用。 11. 期望寿命:假设的出生队列按照某年的死亡率度过一生,该队列人群寿命的期望值。 12. 偏倚:即系统误差,有大小、有方向,可以确定来源,通过合理的实验设计可以减小或消除。分为选择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 13. 相对危险度:暴露组的发病危险度与对照组的发病危险度之比,反映了暴露与疾病的相关程度。 14. 归因危险度:暴露组的发病危险度与对照组的发病危险度差的绝对值,其值反映了暴露组中由于暴露导致的发病危险度的大小。 15. 疾病爆发:在短时间内患有某病的人数大量增多的现象。 16. 出生队列研究:同时出生或同一时期出生的人群作为队列进行随访,是研究时间分布的重要方式。 17. 队列研究:分别选取能代表研究总体的暴露组与对照组,对其随访,记录结局的发生率來研究暴露与结局的关系。 18. 观察终点:随访观察的目标结局。 19. 观察终止时间:观察截至的时间,是研究所计划的。 20. 回顾性队列研究:利用历史记录中的暴露与结局资料进行队列研究。 21. 安慰剂:除了没有有效成分之外,其他特征同实验药物相同的物质,它的使用为了控制安慰剂效应。 22. 抽样调查: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人群作为样本,利用样本的特征來推断总体特征的调查方法。:表示在一定期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发病率23. 24. 盲法观察:观察者不知道受试对象接受的处理因素的情况下进行观察,以消除因观察者主观因素引起的误差。 25. 疾病筛检:运用特定方法,将健康人群中表面健康的有病者同无病者鉴别开来。 26. 匹配:要求对照在某些特征上与病例一致,从而排除匹配因素的干扰。 27. 安慰剂效应:研究对象因依赖医药而表现的一种正向心里效应,可以影响到生理效应。 28. 生存率:特定人群若干年后尚存个体的频率。 29. 总和生育率:假设育龄妇女依据某年的年龄别生育率度过一生,其生育数量的期望。其值通过对年龄别生育率求和再乘以年龄组组距得到。 通常多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观察时间可以日、周、旬、月等为单位。患率:30. 31. 伤残调整健康生命年:指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寿命年,包括因早死而损失的寿命年和因残疾所损失的寿命年。 32. 巢式病理对照研究:在随访的队列中选取病例组与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 33. 二代发病率:在最短潜伏期与最长潜伏期间,易感接触人群中发病的频率。 34. 潜在减寿人年数:某年龄组人口因某病死亡者的预期寿命与实际寿命差值的总和,即死亡造成的寿命

353《卫生综合》2017考试大纲(DOC)

中南大学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卫生综合》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由公共卫生学院于2016年 9月修订。 I.考试性质 卫生综合考试是我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一门入学专业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学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等5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运用其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预防医学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专业基础知识,有利于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II.考查目标 卫生综合考试涵盖高等学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的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等5门专业课程。要求考生: (1)准确地掌握该5门课程内容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2)熟悉职业环境、生活环境和食品中主要的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因素、对健康损害的特点及识别、评价、预防和控制这些危害的原则和方法。 (3)能灵活运用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环境卫生学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4)掌握各类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设计原理,实施及质量控制原则与资料分析方法,以解决疾病预防控制中的实际问题。 (5) 掌握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及影响因素,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熟悉慢性病的“三级”预防的基本含义,疾病监测的定义和应用。 (6) 掌握卫生统计工作的四个基本步骤、变量类型、统计学中常用的总体、样本、概率等基本概念。 (7) 掌握不同类型资料的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方法,并能理解各统计参数的实际意义。

2020年广东中山大学卫生综合考研试题和新闻传播学学硕考研试题

2020年广东中山大学卫生综合考研真题和新闻传播学学硕考研试题2020年广东中山大学卫生综合考研真题 一、选择题 1、多重线性回归 2、Logistic回归 3、哑变量 4、蒙特卡罗模拟 5、置信区间 6、相关系数 7、cox回归 8、病例对照相对于横断面研究的优点

9、实验流行病学相对于队列研究的优点 10、在队列研究中加入病例对照是为了什么 11、分组隐匿避免了什么偏倚 12、ITT为了避免什么偏倚 13、疾病频率指标 14、以下毒性最大的指标为:LD50、LD100、LD0、LD01 15、环境卫生学主要研究内容 16、已知健康效应探索有害效应该如何进行 17、脂肪的营养学质量评价指标 18、哪种营养素缺乏会导致神经管畸形 19、居民膳食指南

20、体内的铁可分为储存铁与功能铁,以下属于储存铁的是 21、营养素可以用效应评估法来确定的是什么 22、铅中毒的用药 23、我国职业卫生奠基人 24、减压病是由于什么气体溢出所导致 二、简答 1.环境卫生学今后的工作。 2.什么是劳动过程?以及影响劳动过程的因素? 3.请举例说明影响钙吸收与排泄的因素?。 4.请举例(必需)说明回顾性队列研究怎么才能达到前瞻性研究的效力?。 5.请至少列出七个因果关联真实性指标。

6.题目给了一个完全随机设计的有序多分类资料的表格,让你据此写出探究差异性以及探究关联性的分析方法? 三、论述题 1.举例说明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环境接触限值化学因素》(GBZ2.1)请问是什么标准?什么是职业接触限值?职业接触限值包含哪几个?制定方法是? 3.有人说低/无碳水化合物对于肥胖是最好的饮食,请问是否合理?请从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功能差异以及单纯性肥胖等角度进行阐述。 4.探究暴露与结局的关联,请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举例,并说明两者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5.以两独立样本t检验为例说明什么是Power?Power的影响因素是什么?怎么影响的?|

353卫生综合

青岛大学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科目代码:353科目名称:卫生综合(共5页) 请考生写明题号,将答案全部答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名词解释(科学学位考生答1-15题,专业学位(MPH)考生答1-13题,每题4分) 1.合理营养 2.优质蛋白质 3.食物热效应 4.营养质量指数(INQ) 5.Engle指数 6.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7.混杂偏倚 8.AR% 9.遗传流行病 10.矽肺 11.静态作业 12.生态系统 13.光化学型烟雾 14.Ames test 15.NOAEL 二、填空题(科学学位考生答1-11题,专业学位(MPH)考生答1-10题,每空1分) 1.一般食物蛋白质平均含氮量为,故蛋白质的核算系数 为。 2.和是人体必需的两种脂肪酸。 3.营养学上比较重要的多糖有:淀粉、、。 4.严重钙缺乏可导致儿童病,中老年人症。 5.婴儿喂养方式可分为三种:母乳喂养、和。

6.伤害造成的损失程度测量的指标主要 有:、。 7.研究疾病分布的意义在于:、、。 8.对传染病接触者的预防措施包括:、、 及药物预防。 9.大气颗粒物按直径的大小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10.职业性慢性铅中毒主要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 面的症状。 11.生物转化的主要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单项选择题(科学学位考生答1-30题,专业学位(MPH)考生答1-26题,每题1分,共30分) 1.抑制肠内钙吸收的主要因素为 A.维生素D B.赖氨酸 C.植酸 D.乳糖 2.儿童出现眼结膜毕脱氏斑主要与缺乏哪种营养素有关 A.核黄素 B.钙 C.视黄醇 D.铁 3.属于不溶性纤维的是 A.纤维素 B.果胶 C.树胶 D.粘胶 4.某人长期食用精米细面出现疲倦、烦躁、健忘及周围神经炎等,主要 考虑是由于缺乏下列哪种营养素所致。 A.核黄素 B.硫胺素 C.视黄醇 D.抗坏血酸 5.孕妇摄入量不足会引起胎儿畸形。 A.叶酸 B.维生素C C.维生素A D.B族 维生素 6.血糖生成指数用以衡量食物对血糖影响指标,GI低表示。 A.消化快完全吸收 B.消 化慢不完全吸收 C.消化慢完全吸收 D.不 消化

2019年卫生综合(代码353)考试大纲

浙江 大学医学院2019年卫生综合(代码353)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卫生综合考试是为浙江大学招收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相关专业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学术型硕士学位所需要的和公共卫生有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医学及相关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为学校选拔优秀学子提供一定依据。 Ⅱ考查目标 卫生综合考试范围为毒理学基础、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医学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综合分析、判断和解答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毒理学基础约占30%,90分; 卫生统计学约占30%,90分; 流行病学约占40%,12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由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题和问答题等组成。 Ⅳ考查内容 一、毒理学基础 1. 掌握毒理学主要的三个研究领域及各领域的研究重点,现代毒理学的几个重大毒理学相关的公共卫生事件;熟悉毒理学的发展简史;了解传统毒理学与现代毒理学的区别和联系,毒理学的应用和未来发展趋势。

浙江大学医 学院2. 掌握外源化学物、毒性、中毒、毒物、损害作用、非损害作用、毒效应谱、特异质反应、选择性毒性、靶器官、生物学标志、剂量、内剂量、靶剂量、剂量-效应关系、剂量-反应关系、效应、反应、毒物兴奋效应、LD 50、LOAEL/NOAEL 、阈值、安全限值和实际安全剂量等基本概念;掌握毒性、中毒、毒物和毒素概念上的辨别,外源化学物的分类,毒效应谱的金字塔形分布,毒作用分类,生物学标志分类,剂量-效应关系和剂量-反应关系的辨别,毒理学研究方法的分类。 3. 掌握ADME 过程,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的概念,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主要方式,外源化学物吸收的主要途径,外源化学物的分布与再分布过程,代谢活化的概念,主要代谢酶类,I 相/II 相反应及类型和影响外源化学物生物转化的因素。 4. 掌握毒性发展各个阶段所包含的内容,终毒物的概念和分类,增毒作用与解毒作用;熟悉非共价结合与共价结合,毒物对靶分子的影响,细胞调节功能障碍和修复机制。 5. 掌握化学性因素、机体因素、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所处的环境条件、化学物的联合作用对毒作用的影响,定量构效关系的意义,交互作用的类型。 6. 掌握一般毒性作用的分类,急性毒性作用的概念、目的和试验方法的要点,掌握LD 50应用中的重要问题,急性毒性分级与评价,蓄积作用的概念和分类,短期重复剂量毒性作用、亚慢性毒性和慢性毒性作用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熟悉局部刺激试验。 7. 掌握变异、突变、致突变作用、遗传毒性和致突变性的概念,致突变的类型,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和染色体数目改变的概念、分类,突变的后果,致突变作用的机制及后果,机体对致突变作用的影响,观察外源性化学物致突变作用的基本方法(遗传学观察终点、成套观察项目的入选原则及常用的致突变试验 方法)。 8. 掌握化学致癌作用的概念,细胞癌变的多阶段学说(多阶段致癌的形态学和生物学特征),遗传易感性和化学致癌的关系,化学致癌机制(体细胞突变学说和非突变致癌机制),化学致癌物的分类,化学致癌物筛查的基本方法;熟

武汉科技大学2020年《353卫生综合》考研专业课真题试卷【答案】

1 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自命题试题 《卫生综合》试题(A 卷)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职业病:是指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2、中毒性肺水肿:是指吸入高浓度刺激性气体后所引起的以肺间质及肺泡腔过多液体潴留为特征的疾病。最终可导致急性呼吸功能衰竭,是刺激性气体所致的最严重的职业危害和职业病常见的急症之一。常见的易引起肺水肿的刺激气体:光气、NO 2、NH 3、Cl 2、O 3、甲醛、丙烯醛、硫酸二甲酯、羟基镍、氧化镉、溴甲烷、氯化苦等。 3、Photochemical Smog :光化学烟雾事件,是由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NOx )和挥发性有机物(VOC )在日光紫外线的照射下,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生成的刺激性很强的浅蓝色烟雾所致。其主要成分为臭氧、过氧酰基硝酸酯等。 4、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内分泌干扰化学物,是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和调节发育过程的体内天然激素的生成、释放、转运、代谢、结合、效应造成严重影响的一类外源性物质。 5、必需脂肪酸:人体不能合成,必须由膳食提供的的对人体生理功能来说必不可少的脂肪酸称必须脂肪酸,必须脂肪酸有亚油酸和亚麻酸两类。 6、食物中毒:指摄入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同于传染病)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7、随机抽样:指每个符合条件的受试对象被抽取的机会相等,即总体中每一个体都有相同机会被抽到样本中来。它保证样本具有代表性,使研究结论从样本推广到总体。 8、回归系数:即直线的斜率,在直线回归方程中用b 表示,b 的统计意义为X 每增(减)一个单位时,Y 平均改变b 个单位。 9、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众社会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共健康事件其特征主要为时间地点和影响人群不确定性对公众有心理影响和后效应。 10、检出征候偏倚:指某因素与某疾病在病因学上虽无关联, 但由于该因素的存在而引起该

重庆医科大学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试大纲353卫生综合.doc

重庆医科大学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试大纲 353卫生综合 Ⅰ.考试性质 卫生综合考试是重庆医科大学为招收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自命题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有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有关卫生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我校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卫生综合考试范围为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和儿童少年卫生学。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预防医学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考试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环境卫生学约27%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约27%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约26% 儿童少年卫生学约20% 四、试卷题型结构 A型题:共80题,每小题1.5分,共120分; 填空题:共60空,每空1分,共60分; 论述题:共8题,每题15分,共120分。

Ⅳ.考查内容 一、环境卫生学 (一)绪论 1.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 2.全球性环境问题。 (二) 环境与健康 1.人类环境的基本构成、生物圈、生态系统、生态平衡、食物链。 2.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3.人群对环境异常变化的反应。 4.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群健康影响。 5.环境污染及其对人群健康影响。 (三)大气卫生 1.大气圈、大气垂直结构、大气物理性状及其卫生学意义。 2.大气污染的来源、污染物的种类及常见污染物。 3.影响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因素。 4.大气污染对健康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 5.大气中几种主要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可吸入颗粒物、SO2、NO X、光化学烟。 6.大气卫生标准的概念、种类、制订大气卫生标准的原则和方法。 7.大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调查和监测的内容和方法。 (四) 水体卫生 1.水资源的种类及其卫生学特征。 2.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自净和转归和主要污染物危害。 3.地面水水质卫生标准的制定原则和研究方法。 4.水体污染的卫生调查与监测的内容和方法。 (五) 饮用水卫生 1.介水传染病的发生原因和流行特点,饮水化学性污染对健康的影响,饮水氯化副产物与健康的关系。 2.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的制定原则、方法和依据。 3.两种给水方式、水源选择的原则。

南华大学2020年353卫生综合(学术型)

南华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大纲 “卫生综合”含三大卫生、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内容,内容如下: (一)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1.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职业病与职业中毒基本概念和诊断原则。 2.常见职业中毒和物理因素损害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防治措施(刺激性、 窒息性气体,铅、苯、汞、锰、砷、农药、尘肺、高温、电离辐射、噪声振 动)。 3.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4.职业卫生法规与监督管理(职业病防治法、职业卫生标准、职业卫生监督)。 (二)环境卫生学 1.环境卫生学的基本概念,环境因素和环境的分类,各类环境介质的特点。 2.常见的环境卫生问题,环境因素的变化与人群健康的关系(饮用水、空气、 地质和土壤公共场所、家用化学品和化妆品、居住环境)对人群健康影响及 其意义。 3.城乡规划卫生和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内容、方法和重要意义。 (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1.人体对营养的需要(营养学基础)、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 2.特定人群的营养、营养与疾病、社区营养、临床营养及分子营养学等。 3.食品污染与预防;各类食品的卫生问题;食源性疾病与预防;食品卫生监督 管理。 (四)流行病学 1. 疾病的监测与三级预防; 2. 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的概念、特点、目的、主要研究类型;研究设计与 实施;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优点与局限性; 3.筛检的概念、筛检试验的评价;筛检效果的评价; 4.传染病流行过程,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影响人群易感性的主要因素;传 染病的预防和控制、计划免疫及其评价; (五)卫生统计学 1.统计学基本概念(研究单位、研究因素、同质和变异、总体和样本、总体参数和样本统 计量、抽样误差和概率判断、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 2.数值变量资料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单变量资料的正态分布、正态性检验。 3.分类变量资料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 4.等级资料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 5.双变量计量资料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

2020年考研西安交通大学353卫生综合真题回忆版

名词解释 1、目的抽样 2、亚文化 3、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4、社会病 5、流行病学 6、出生队列分析 7、生态学谬误 8、现况研究 9、相对危险度 10、传染源

、填空题 1、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2 、疾病时间分布长从__ 、_____ 、周期性、长期趋势 述。 3、描述性研究中常使用的抽样方法包括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抽样、多阶段抽样。 4、除了现况研究和生态学研究,请列举其他 5、病因的生态学模型。 6、队列研究的特点 7 、妇女保健包括青春期保健、绝经后期保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 _______。 8、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内容___ 等方面归纳描系统抽样、简单

9、1997 年的卫生方针是__ 、_____ 、中西医结合。

三、选择题 1、社会病的特点 2、我国人口老龄化特点 3、社区卫生服务的对象 4、关于社区卫生服务的持续性 A 医师服务时间不间断 B 对人生各个阶段服务 C 对疾病各个阶段服务 D 对各个健康问题服务 E健康责任的连续性

5、PYLL 的观察终点 6、下列不是一个国家或人群社会卫生状况的指标 A 婴儿死亡率 B 人口负担系数 C 孕产妇死亡率 D 粗死亡率 E 平均期望寿命 7、社会心理因素的特点 8、效度是指 9、不是流行病学特征 10 、哪些因素可以影响到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 11、对于描述病程长、病程重、死亡少见但又不易治愈的疾病,下列哪些指标 适合? A 病死率 B 复发率 C 治愈率 D 缓解率

中山大学2019年353卫生综合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中山大学2019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生须知 全部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 上,答在试题纸上的不计分!答 题要写清题号,菽莎虹、 1. 下列关于环境介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环境介质是指空气、水、土壤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B. 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在地球表面环境中通常是以单一形式存在的 C. 由于环境介质的相互转化,因此环境介质难以维持自身稳定 D. 环境介质难以维持自身稳定,因此无法固定污染物的扩散 E. 环境介质只携带外来物质对机体产生作用,其本身对机体不存在影响 2. 世界卫生组织报道,自2007年1月1日至2016年9月1日,塞卡病毒在全球出现了传播流行 的国家和地区共 个。 A. 206 B. 109 C. 108 D. 72 E. 45 3. 能揭示复杂疾病如高血压、肿瘤、糖尿病等的遗传因素的技术是 A. HapMap B. SNP C. Hormesis D. HGP E. EGP 4. 生态系统中,流动、传递、交换最频繁的物质包括 A. 碳、氢、氧.氮、氯、氟六大元素 B.碳、氢、氧、氮、硫、那六大元素 C. 碳、氢、氧、氟、硫、磷六大元素 D.碳、氢、氧、钠、钾、铁六大元素 E ?碳、氢、氧、氮、硫、磷六大元素 5. 原生环境问题主要由何原因引起 A. 自然力作用的各种自然灾害和地方病等 B. 由于人类经济和社会活动等人为因素导致的环境污染 C. 由于人类经济和社会活动等人为因素导致的生态破坏 D. 由于经济因素而引起的各种社会生活问题 E. 由于社会发展水平或结构的因素而引起的各种社会生活问题 6. 符合人与环境介质接触特点的是 A.接触的时间上趋于稳定 B.同一时间可接触不同的因素 C. 接触的环境介质单一 D.接触途径相对固定 E.个体对环境介质的效应是一致的 7. 生态系统中,对环境物质的转移和积累具有重要影响的是 A,食物链 B.食物网 C.营养级 D.生物放大 E.生物转化 8. 从理论上讲,化学污染物进入机体后经历多少个半衰期后,在机体内最大可能蓄积量趋于稳定? A.2个 B.4个 C.6个 D.8个 E.10个 科目代码:353 科目名称:卫生综合 考试时间:2018年12月23日 上午

353卫生综合考试大纲

353卫生综合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流行病学 一、考试目的: 全面考察考生对流行病学基本原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二、考试内容: (一)基础知识:流行病学的定义;流行病学定义的诠释;流行病学的应用;流行病学的原理;流行病学特征;流行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流行病学发展简史;流行病学发展前景展望。 (二)疾病的分布:疾病分布的概念;疾病频率测量指标;疾病流行强度;横断面分析及出生队列分析;疾病的时间分布;地方性疾病。疾病三间分布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疾病三间分布的综合描述及移民流行病学。 (三)描述性研究:描述性研究的概念。现况研究的概念、目的及种类;现况研究的设计与实施;现况研究中常见的偏倚及其控制;现况研究的优缺点。生态学研究的定义、生态学研究的方法。生态学研究的应用及局限性。 (四)队列研究:队列研究的概念及基本原理;队列研究的目的、类型及设计与实施;队列研究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队列研究中的偏倚及其控制;队列研究的优点与局限性。选择队列研究方法的指征。 (五)病例对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的概念及基本原理;病例对照研究的类型;病例对照研究的实施、数据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病例对照研究中的偏倚及控制;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的优点及局限性。实施病例对照研究应考虑的问题。病例对照研究的实例。 (六)实验流行病学:实验流行病学的定义、特点及设计与实施;实验流行病学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实验流行病学的概述。临床试验、现场试验及社区试验的特点。实验流行病学的优缺点。实验流行病学应注意的问题。 (七)筛检:筛检的定义与应用;筛检的分类和目的;筛检试验的评价方法及指标。筛检效果的评价;筛检的常见偏倚及控制。 (八)偏倚及其控制:研究的真实性及结果的变异;偏倚的定义、分类、测量及控制。 (九)病因与因果推断:流行病学病因的定义;充分病因和必要病因;因果推断的逻辑方法;因果关联的推断标准。统计学关联到因果关联。病因模型;因果联接方式。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模拟试题:卫生综合三

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模拟试题:卫生综合3 卫生学模拟试题(三) [A1型题] 以下每一考题下面有A、B、C、D、E5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方框涂黑。 1.样本是总体的 A.有价值的部分 B.有意义的部分 C.有代表性的部分 D.任意一部分 E.典型部分 2.正态资料的双侧99%的正常值范围是 3.正常值范围应 A.取双侧界限 B.取单侧界限 C.同时计算单侧和双侧界限 D.根据实际情况取单侧或双侧界限 E.以上都不是 4.计算某种地方病的检出率为 A.实有病人数体地人口x100% B.检出病人数/本地人口X100% C.检出人数/受检人数X100% D.现存病人数/在册人数X100% E.以上都不对

在统计学中,定量指标是指 A.等级资料 B.计数资料 C.定性指标 D.数值变量 E.定性因素 6.以下哪项不属于样本统计量之间的差异编制频数表的步骤 A.分组段 B.定组距 C.找全距 D.制分布图 E.划记 7.均数与标准差适用于 A.正偏态分布 B.负偏态分布 C.正态分布 D.偏态分布 E.不对称分布 8.X±2.58s包括变量值的 A.68.3% B.80.0% C.90.0% D.95.0% E.99.0%

决定个体位正态分布的参数是 A.变异系数 B.标准差 C.标准误 D.全距 E.组距 10.确定正常人的某项指标的正常范围时,调查对象是 A.从未患过病的人 B.排除影响研究指标的疾病和因素的人 C.只患过轻微疾病,但不影响被研究指标的人 D.排除了患过某病或接触过某因素的人 E.以上都不是 11.中位数与四分位数间距适用于 A.正态分布资料 B.偏态分布资料 C.正偏态资料 D.负偏态资料 E.对称分布资料 12.在X2检验中,四格表的校正公式是 13.下列是有关参考值范围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参考值范围应根据正常人范围的95%来制定 B.如果随机测量某人的某项指标,其值在正常人范围的95%之内,那么应认为此人的此项指标正常 C.如果某项指标超出了参考值范围,那么其应为不正常

武汉科技大学353 卫生综合-2019(A卷答案)

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自命题试题 《卫生综合》试题(A卷)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共10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0分) 第一部分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1~5 CECAB 6~10 CCAAD 11~15 BADBB 16~20 ACBDA 第二部分环境卫生学 1~5 CCAAE 6~10 ACEC A 11~15 B DB AB 16~20 ADEDD 第三部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1~5 EADCA 6~10 EDDAD 11~15 BCDBC 16~20 ECEDD 第四部分卫生统计学 1~5 CEADA 6~10 ABBBD 11~15 ADAEB 16~20 BBADE 第五部分流行病学 1~5 CDBB E; 6~10 CDEBC; 11~15 AEBDD; 16~20 CABCC 二、问答题(共5小题,每小题20分,共100分) 1. 试论述职业卫生服务的内容? ⑴工作环境监测,以判定和评价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中影响工人健康的危害因素的存在,种类,性质和浓(强)度;⑵作业者健康监护,包括就业前健康检查,定期检查等;⑶高危如何易感人群的随访观察;⑷收集,发布,上报和传播有关职业危害的判别和评价资料⑸工作

场所急救设备的配置和组织的建立;⑹职业病和工伤的抢救,治疗和康复服务;⑺指导,监督合理选择,使用和评价个人防护用品;⑻改进或指导,监督改进工作场所的安全卫生措施; ⑼估测和评价因职业病和工伤造成的人力和经济损失;⑽编制职业卫生与安全所需的经费预算;⑾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⑿与作业者健康有关的其他初级卫生保健服务;⒀职业卫生标准的制定和修订;⒁职业健康质量评价体系,职业卫生管理体系及检验和服务机构的认证和管理。 2.试述碘缺乏病的定义、发病原因及流行病学特征。 答:碘缺乏病是指从胚胎发育期至成人期由于碘摄入量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症,在成年人主要表现为甲状腺肿,胚胎期和出生后早期缺碘可造成克汀病。其流行病学特征主要为:该病是一种世界性的地方病。全世界有110个国家流行此病,明显的地区性分布是其主要特征,主要流行在山区、丘陵以及远离海洋的内陆。发病年龄一般在青春期,女性高于男性,重病区无性别差异。采取补碘干预后,可以迅速改变其流行状况。 3. 何为食品腐败变质?并简述其产生的原因条件和鉴定指标? 答:定义:食品腐败变质(food spoilage )一般指食品在一定的环境影响下,由微生物作用而发生的食品成分与感官性状的各种变化. 原因条件:食品微生物(主要原因)、食品本身的组成和性质(食品酶、食品营养成分、食品水分、食品PH值、食品渗透压)、环境因素(温度、湿度、氧气、CO2) 鉴定指标:一般采用感官、物理、化学和微生物四个方面的指标。 (1)感官鉴定:通过视觉、味觉、嗅觉、触觉等人的感觉器官对食品的组织状态和外在的卫生质量进行鉴定。 (2)物理指标:根据蛋白质、脂肪分解时低分子物质增多的变化,可测定食品浸出物量,浸出液电导度,折光率、冰点、黏度等指标。 (3)化学指标:蛋白质腐败的鉴定指标:TVBN和 K值变化;鱼虾类腐败的鉴定指标:三甲胺,组胺;脂肪酸败的指标:酸价、过氧化物质等;碳水化合物酵解的指标:酸度增加等。(4)微生物检测:常用检测指标为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 4.简述误差的来源及其分类。 回答要点:误差的来源分为非抽样误差和抽样误差两大类。非抽样误差是由各种人为因素或偶然因素,涉及调查人员和调查对象等,贯穿于全过程。分为过失误差(可正可负,没有偏向性。)和系统误差(又称偏倚,存在错误的方向性,分为选择偏倚、测量偏倚、混杂偏倚)。抽样误差是总体本身变异特性的体现,是不可避免的,但有一定的规律,可以计算。 5.试述筛检试验中预测值同患病率、灵敏度和特异度的关系。 答:在同一患病率的情况下,筛检试验的灵敏度越高,阴性预测值越高;筛检试验的特异度越高,阳性预测值越高。当患病率不变,降低灵敏度时,特异度将提高,此时阳性预测值将下降,阴性预测值将升高。当灵敏度与特异度一定,疾病患病率降低时,阳性预测值降低,阴性预测值升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